我国民俗体育(精选12篇)
我国民俗体育 篇1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及各民族多元的民俗体育文化, 构成了十分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 包括打陀螺、跳皮筋、滚铁环、赛龙舟、舞狮子、放风筝、踢毽子、跳绳、掷沙包、荡秋千等,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史。民俗体育作为一种大众的体育健身活动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少年儿童和民间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广泛而又深厚的民间基础。因此, 研究和开发利用民俗体育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然而给民俗体育注入现代性、创新性内容, 则是使民俗体育走向繁荣与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
1.我国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科学研究。我国民俗体育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发展起来的, 具有悠久的历史, 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如我国的舞龙民俗活动历史久远、源远流长, 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其最初的形象和轮廓, 并有明确的记载。据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汉代有舞龙求雨的祭祀活动, 典仪盛大。汉代五行思想的盛行也在当时的舞龙活动中体现出来, 即所谓的春舞青龙, 夏舞赤龙和黄龙, 秋舞白龙, 冬舞黑龙。除了在祭祀活动中, 舞龙还广泛存在于汉代盛行的“百戏”中。如在张衡《西京赋》中就记载了生动的《蔓延之戏》, 其中描述了多种舞龙的表演活动。秦汉时期舞龙运动的变化充分说明了民俗体育普遍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特征。在当今我们进行民俗体育研究的过程中, 必须正视民俗体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性特征, 不能把上下几千年的民俗体育混为一谈, 这对民俗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 以培养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 以适应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思想为主要内容, 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 运用社会学、经济学、运动医学等多种方法和多角度加深对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 健全民俗体育发展理论的内容体系, 优化民俗体育的内容结构和组织形式, 使民俗体育的发展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 以促进民俗体育的发展。
2.我国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传承性是民俗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于民俗体育的存在和发展来说, 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同样也具有普遍性。民俗体育从产生之时起, 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隧道, 绵延流传至今, 就得益于其传承的力量, 因为任何文化一旦形成以后, 就会具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惯性, 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顽强的传承性。正是这种传承性, 使得民俗体育自古相传、代代沿袭。民俗体育的传承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民俗体育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即历时的纵向连续性;二是指民俗体育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即民俗体育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体育的传承性特征使民俗体育文化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形成了民俗体育文化多元的相互碰撞与吸收、融合与发展。如源于南方的龙舟竞渡, 经过几千年的薪火传承, 不仅广泛流行于我国各地, 而且泰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也举办过数届国家龙舟大赛, 使龙舟竞渡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竞技项目。
但是, 由于民俗体育是在古代经济文化背景中形成并流传下来、在民间得到充分发展的体育文化项目, 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肯定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局限性。当前, 继承和发展民俗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民俗体育进行深入的研究, 剔除其不科学、具有迷信色彩的成分, 弘扬其健康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和养生、娱乐与健身的科学合理方法, 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应积极向学校体育及大众健身娱乐推广, 将其作为体育生活方式推广的重要形式, 使其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走向完善发展的道路, 最终成为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及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而在研究我国民俗文化的价值取向上, 要深入挖掘中华民俗体育文化自身所蕴含的对现代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启迪意义的内在价值。如果建立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保护和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文化, 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都具积极意义。在理论研究方法上, 宜采取多学科交叉的综性研究方法。多学科的理论在中华民俗体育研究中的运用有助于从多角度、多层次把握中华民俗体育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
3.我国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积极开发。体育文化是指一定社会中的人们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俗体育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一样包括很多运动形式, 包括相关的知识、技术与技能, 这些运动形式、相关知识、技术和技能, 无疑是对我国体育文化的扩大和充实。关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积极开发, 应坚持两个基本的导向:一是大力开发民俗体育文化的资源价值。开发利用民俗体育当中的文化资源价值就必须积极地挖掘、整理、改革、提高民俗体育活动, 加强民俗体育发展的理论创新研究, 增进民俗体育存在形式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 使民俗体育的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重要实验内容。民俗体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它的健身性, 它广泛存在于民间, 是农村体育文化开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组织形式, 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全民健身体系建立的难点和关键就在于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 开发利用民俗体育将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加巨大的潜力, 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建设。二是适度开发民俗体育资源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功能进行有度的经济功能转换, 是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一个好办法。实际上, 不少地方已经这样做了, 并且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将娱神祛魅功能向娱人乐群转换, 将民俗文化资源向旅游文化资源转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结合地区民俗文化特征, 举办地方的体育文化节, 弘扬和发展地方的民俗体育项目, 使民俗体育、体育经济的开发、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地区的经济特点相结合, 促成“体育搭台, 经贸唱戏”, 这是一条很值得借鉴的经验。
另外, 还应加强宣传引导和组织开发, 充分利用现代电子音像科学技术, 如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等传播工具的优势进行宣传, 使民俗体育在群众体育中深入人心, 促进民俗体育在人们日常的体育生活当中得以广泛推广。
我国民俗体育 篇2
项目编号:1268SS08086
项目负责人:王俊奇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2009年10月26日
本书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宗教、教育学角度研究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就地域民俗体育文化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与开拓。这部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作了一个轮廓性的勾勒。既有全景式扫描,又有重点部位的特写;既有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又力求提出应用开发的对策;既重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当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成果共分八章,三十二节,23万余字,展开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系统研究。
一、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与历史、宗教、地理的关系
1、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从中可以看到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主要与农耕文化、赣文化关系密切,表现出世代相袭的传承性特征,并在历史进程中糅和了多元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为了深入研究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主要查阅了江西四十余部县志、府志,结合民俗体育的相关史料,运用体育史学、社会学,对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中的舞龙、赛龙舟和傩舞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中秋迎龙神求雨,秋醮演地戏踩高跷,重阳登高与道教又有丝连关系。
3、无论哪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都无一不受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进一步了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本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江西封闭、边缘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自我意识、缺少开放性;另一方面,江西历史上与三苗、荆楚、吴越有紧密关系,则又使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表现出固守正统的向心性和主流性,并朝向多元融合方向发展。
二、江西舞龙与龙舟文化
1、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的是: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
2、江西龙舟文化既传承了吴越、荆楚的传统文化,又表现了赣文化的特色。从史料记载来看,江西端午节竞龙舟约出现于晚唐时期,到明清两朝,江西竞龙舟十分盛行,花样百出,并开始趋于向娱人性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西龙舟文化表现了健康向上、节日庆典和竞技项目的文化特点。
三、赣皖交界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及其比较
1、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探讨赣皖边界村落“舞龙”文化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点。研究认为:赣皖边界村落有春社、秋社两次舞龙的形式,并构成了赣皖边界地区那种动作殊形、刚柔相济,突出祈禳、驱祟、富有农耕文化特质的舞龙。
2、由于皖西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极其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走访调查等方法,对皖西南村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皖西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发展战略与思考。为皖西南民俗体育真正走向市场打开销路,真正让徽州古老的民俗体育文化在皖西南旅游事业中发挥出作用。
四、江西东北部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1、赣东北地处江西的东北部,北与安徽接壤,东与浙江相邻,东南与福建毗连。自古属周、吴、越之地。赣东北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有绝秀的地理地貌,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必然形成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赣东北民俗体育主要体现了节庆娱乐性、时代性和传承性特点。伴随着赣东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赣东北民俗体育以其独特的优势,有极其广泛的发展前景,必将面向旅游业、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科学化发展。
2、地域文化无不表现出每个单元的特色。但在形成上都有内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赣皖边区龙舟文化也具有地理文化单元的研究价值,同样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对赣皖边区(徽州、上饶、景德镇)今存的十余部县志、府志进行认真研读后,认为:由于赣皖边区与吴越、荆楚关系密切,因此赣皖边界地区龙舟文化起源相对较早;其次,因地处长江中游和鄱阳湖地区的地理环境,为赣皖边区龙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3、研究分析了江西东北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民俗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战略与对策:1)首先在观念上更新,从创新的高度认识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2)借鉴国内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3)重视民俗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开发民俗体育旅游人力资源;4)注意深入挖掘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5)应将民俗体育旅游文化与地方民俗、节庆、建筑、传统艺术、体育会议、赛事紧密结合,使其文化多元的兼容性充分体现出来。
五、江西客家体育文化
1、首先,要给江西客家体育文化和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下一个定义是有困难的。一方面是因为“客家”和“客家文化”这两个概念就存在问题,至今纷争不已;二是客家与土著长期混居,文化杂交、相浸,民俗相袭,已经很难分清你我了。于是本研究提出“客家体育文化”是以现代主要在客家居民中开展的民俗体育习俗为主的。
2、江西客家主要聚居于赣、闽、粤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区,该地区“地大山深”,具有多样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族姓、宗教等社会因素,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文化。其中与风俗有关的物质和精神成分构成了江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既传承了中原汉族传统文化,又由于客家人到处迁徙,吸收了各地的民风民俗,因此多元共生,便形成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其中赣南原居民(土著)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六、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与全民健身
1、近年,在江西快速崛起中,江西东部大部分城镇经济保持飞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应也得到快速发展。近年随着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俗体育活动(如武术、太极拳、舞龙、赛龙舟、放风筝、傩舞、扭秧歌、打腰鼓、太极扇„„)等成为小城镇居民文化活动和健身活动的一种需求,并有蓬勃发展的势头。通过对江西东部城镇有过参加民俗体育活动居民的人口学、行为决策特征进行重点分析,认为虽然影响居民开展民俗体育行为的因素很多,但总体上,开展民俗体育行为还是比较集中的,与全国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行为大多类似,但也构成江西东部城镇居民开展民俗体育行为的特点。
2、调查了江西部分城乡居民开展武术活动的目的、时间、年龄特征和对项目的选择。其特点是:1)江西城市爱好武术的居民参加武术活动以追求健康和娱乐为主要目的,活动时间以平时晨练为多,在项目选择上偏向简单易行的拳、剑、太极拳等。2)多数人有练武术的愿望,但没有时间。3)青年人热情高,但大多是为娱乐和自卫防身而参加武术活动。在项目选择上盲目,偏向攻防技击性强的动作。4)江西中年人爱好武术者少,他们以武术强身的欲求不高。5)江西爱好武术活动的居民选择武术强身的项目单一。
七、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当代课程开发
1、从当代教育和传统民俗学角度,对江西民俗类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价值进行了研究,主要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和作为课程文化资源的本质特征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整合江西民俗体育课程资源,提出了发展对策。
2、采用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体育教育和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讨江西民俗体育课程开发的作用和意义。关于民俗体育课程开发,其意义:一是传承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二是有益于我省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三是突出江西体育课程改革的特色;四是对江西中小学体育教改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3、根据当前江西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开发适应江西中小学实际的体育教材和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教材的建设目标中,认为江西民俗体育教材开发具有优势,如地域优势。内容丰富多彩,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关于民俗体育教材开发的基本技术、策略,提出了“制订方案、明确目标”、“选择内容、突出地域特色”等策略。
八、现当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江西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带动了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和内涵的变化,由过去驱鬼、娱神、祈求无病无灾的民俗体育逐渐向娱人、追求乐趣、享受生活型民俗体育方向转化。近年来,更可以看到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江西城乡居民,节庆消遣,度假休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又与旅游事业相结合,在江西不少旅游景区,景点,有各式各样的民俗体育内容的表演,还有那些伴着赣腔方言的龙舟号子、有二千余年历史的傩舞,数百上千米的板凳龙,都让国内外游客啧啧叫绝,流连忘返,为江西旅游创汇作出较大的贡献。但是,对于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是很不够的,大多数民俗体育文化还散在民间,甚至由于缺乏保护而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何对这些散在民间,散在古籍中和正在面临失传危险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与抢救,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集体攻关,另一方面也是每个有志于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2、传统体育走向现代,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民间体育融入现代社会,如何发挥传统体育原发力量。面对这样一种新时代、新时期,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也不可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要使江西民俗体育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努力做到:第一,与时俱进,加强文化整合;第二,保护文化根性,赣文化特色不能丢,走一条多元化发展之路。
我国民俗体育 篇3
关键词:山西省;民俗体育;学校体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092-04
A Study on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
ZHANG Hong1, MIAO Miao2
(1. P.E. Inst.,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Baicheng 137000, Jilin China; 2. P.E. Inst.,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The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lk sports heritage.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connotation, integrity,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promoting associated development aiming at providing theory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 folk sports; school sports; lifelong sports
“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均在晋南,即现在的山西境内。山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山西的民俗体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蒲州形意拳、关公锣鼓、南阳走兽、永济背冰亮腰、尧造围棋、洪洞通背拳、垣曲高跷、清河舞狮、襄汾鼓车等等。
如果能够将这些具有民俗特色的体育活动移植于学校体育,给予它滋生、发展的土壤和空间,必将会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前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所以本文以山西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对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进行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从而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教育网、中国学校体育网搜集并阅读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与著作。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查阅和整理,进一步明确民俗体育和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探索两者联动发展的特征及文化内涵,为深入研究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2.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又称为实地调查法,分别对43名体育教师和25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及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调查。
1.2.3专家访谈法对29名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者和专家学者,针对山西省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2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2.1学校体育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的传承,学校体育是最好的载体,它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特色,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民俗体育受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继承、传播、发展的困难,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计划性和可控性来弥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竞技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将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自觉传承和发展。山西省并州一中的大课间就融入了形意拳的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还频频吸引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来校考察学习。所以民俗体育要发展,必须融入到学校体育之中。
2.2学校体育促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对体育目标的大众性、民族性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中对体育课程内容有了民俗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要求。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的融合达到了新时期体育目标的要求,并且也将民俗性和世界性的结合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普及体育知识、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能够促使民俗体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并最终促使其走向世界。日本学校体育融入了日本民间舞、武道、软式网球、独轮车等民俗体育项目,韩国的跆拳道、朝鲜民族舞等也被纳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中。可见,只有让民俗体育走进学校,才能保证民俗体育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最终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2.3民俗体育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胡小明(2008)认为,民俗体育是一笔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敛聚。将民俗体育移植于学校体育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繁荣校园体育文化。这遵循了将目标与手段融于一体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也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我国地大人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的体育课程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有一个全体的教育规划来统筹兼顾的同时,又要有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教育计划,从而达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
山西地近边塞、民族杂处,自然环境独特,拥有内容丰富的民俗体育形式(表1),这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4民俗体育有利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深入贯彻与落实仇军(2003)认为,我国有68.8%的体育人口的体育运动习惯是在学校体育中形成的。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从1995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全民健身日的设立,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民俗体育运动简单、易于操作,对场地、器械、环境的要求不高,可以制约学生有“体”难“育”现象的发生,同时民俗体育可以培养团结协作、坚毅、沉着的精神,有利于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贯彻与落实。永济的背冰亮腰、忻州的挠羊等,能够培养果敢、坚毅的体育精神;清河的舞狮、天塔的狮舞、新绛的花庆鼓等,能够培养合作、文明的体育精神。
3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
3.1多涵性同一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具有多涵性。例如:忻州的挠羊赛,既可以成为学校体育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成为民俗体育活动传承的一种方式,还可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正是这种多涵性,给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使体育成为生活方式变为可能。
3.2整体性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截取两者的交集,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从而尽显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所在。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以及精神信仰是任何一项民俗体育形式所必须依附的,他们三者互相关联,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要充分考虑这个文化综合体的整体性存在和它的整体性发展。
3.3人本性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课程的开发、选择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文化的传承都是依靠人来实现。不论是活动参与者,还是文化继承者、创造者,他们的生活需求都会影响民俗体育的发展。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过程中,要从学生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协调文化、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关系,着重引导、鼓励他们的参与程度。
3.4创新性创新是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核心。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民俗体育活动形式的改善,使其向着现代人的文化娱乐观念、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转化。进而提高参与性、观赏性以及促进两者充分的结合。例如,我国的舞龙运动,就是通过挖掘整理和试办各种舞龙比赛,使传统的民间舞龙习俗,走上世界舞台。并在1995年2月正式成立“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出版《中国舞龙竞赛规则》,创编两套中国舞龙运动竞赛规定套路。
3.5互补性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有较好的互补性。民俗体育所包含的健身、娱乐、艺术、民俗知识、品德修养等多种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内容,是难得的素质教育素材,而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可以实现集中传授,有选择地改进提高,高效率大面积的普及推广,成为民俗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和输送后备人才的基地。
4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从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程度水平;政府、社会、学校的支持程度;民俗体育资源的开发;教师的职业水平;大众传播媒介等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图1)。
图1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
4.1提高学生的民俗体育认知水平对山西省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5.9%的学生对民俗体育概念模糊,不知道什么是民俗体育,以及民俗体育包括哪些内容,这是制约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影响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注意在努力探索各学科科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切合学生特点,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素材编撰成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动鲜活教育的优质课程。
学校本是传承民俗体育的最佳途径,但是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却几乎全是西方体育。在此次调研中发现,22所学校中仅有8所学校开展了民俗体育活动,但也仅仅是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后,所进行的游戏活动,没有将民俗体育项目教材化、列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基本交给了社会。
4.2发挥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宣传通过人的视觉或听觉的直接感受,起到文化传播、知识教育、产品推广等作用。新闻媒体应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民族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对民俗体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发挥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从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中外体育新闻》的体育新闻报导统计分析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大部分都是有关竞技体育新闻的传播,很少涉及民俗体育活动的报到。为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媒介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鼓励开展因地制宜,与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一起形成合力,推动民俗体育的文化传播与项目发展。
4.3增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贾春峰(1995)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其存续和发展的新契机。”在发展思路上,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民俗体育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而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学校健康体育全面实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从山西省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虽然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形式多样,但许多项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竞技体育项目。应该进一步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出的大发展观、大项目观、大服务观思想,贯彻一城一地一品牌的体育发展战略思想,积极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中。
4.4大力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几十年来,通过高校教育等各种渠道,我国培养了大批竞技体育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然而民俗体育几乎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和渠道,这是严重制约我国民俗体育,尤其是学校民俗体育发展的因素或瓶颈。
对山西省22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有89.56%的教师在大学学习阶段不曾有过民俗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在民俗体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民俗体育能否成功进入学校,教师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教师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了解、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水平、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学的质量。
4.5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市场失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历史时期,所以在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政府职能,加大组织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促使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5小结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只有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提升民俗体育知名度,最终实现两者各自的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但是,面对着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各种困境与挑战,要实现两者的发展,就要从政府、学校和公众三个层面共同着手,充分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使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从而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同时也能够促进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旻航,郄捍烈超循环视角下的民俗体育教育“认知-建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4):78-81.
[3] 刘旻航,付玉坤. 民俗体育认知研究 [J] .体育学刊,2010,17(1):84-87.
[4] 胡小明. 论民族体育的审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1-4.
[5] 吴灵萍,方利山,等.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叶村叠罗汉”的特征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41-44.
[6] 龙明莲,黄平波. 侗族摔跤习俗的田野考察——以贵州黎平县寨村侗族摔跤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1):45-47.
[7] 涂传飞对民俗体育文化意义的解释—来自克利福德.格尔茨阐释人类学流派的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4(11):8-11.
[8] 白晋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价值与方法[J] .体育学刊,2008,(9): 97-100.
[9] 诸大建,周向红. 政策分析新模式[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65.
[10]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 .体育学刊,2008,4(14):8-11.
[11] 袁瑛.西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其传承方式研究[J] .民族与人类学,2008,(1): 156-160.
[12] 黄荔娟,黄亚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探索[J] .体育文化导刊,2008(9):37-38
[13] 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
我国民俗体育 篇4
2005年韩国申请“江陵端午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有的学者认为,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让邻国捷足先登,很有必要尽快抢救和保护其原生文化形态,并避免类似事件发生[3]。然而在气愤之余,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为韩国对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作出积极贡献而鼓掌,并引起重视,通过对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和制度进行分析,为我国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提供启示。
1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1 . 1 基础理论研究浅显、全面性不足
现阶段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民俗体育概念不够明确。如果一门学科都不具备一套成熟的概念体系,便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从事研究民俗体育的学者多数为体育领域的专家,对与民俗体育相关的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欠缺,限制了民俗体育深层次、全面的研究。
1 . 2 应用开发的片面与劣性变异
旅游行业是民俗体育开发的先驱,他们发现并青睐其经济价值但片面的关注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文化价值,人为造成民俗体育浅表化、商品化,甚至制造伪民俗[10]。这种劣性变异对于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1 . 3 民俗体育生存因素缺失
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因素包括环境和人才。在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在大搞建设的背后却忽视了民俗体育生存的生态环境;西方奥林匹克式的体育文化入侵,直接冲击着原本就很脆弱的中国民俗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政府行为、法律法规、保护机构、社会力量密切相关[11]。作为民俗体育保护的主体,各级政府没有做出具体的法规与政策,导致部分民俗体育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民俗的传承多数依靠老辈人的“言传身教”,一方面这种传授很多情况下具有特殊限制,如“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另一方面越来越少有人愿意耗费精力去认真研究民俗体育,造成传承人才匮乏。
2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与制度分析
2.1 完备的管理体系
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核心包括行政体系与立法。以文化财政厅所组建的文化财委会为决策核心,以国家总统——文化观光部文化财政厅——各地政府为支柱的文化遗产管理和执行机构,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一套完善的政府文化保护体系[12]。同时,韩国从1962年开始实行的《无形文化财保护法》,随着社会发展,此项法规不断被修订,以适应文化保护的需求。
2 . 2 对无形文化遗产采取积极的梳理与保护措施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常采用消极的保存记录,如摄影与录音,韩国在传统保护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积极的保护措施。首先,韩国政府于1973年建立了韩国民俗村,并逐渐发展成为民俗博物馆[13],为下一代提供亲身体验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场所。另外,在汉城建立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综合传授会馆,负责技艺传授、演出、广告等,让无形文化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培养更多的继承人。
2 . 3 完备的认定与监测制度
对于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韩国有一套严格的认定制度,对于传承保有者有明确的认定与资助制度[14]。在文化遗产委员会判断其具有认定价值之后,由相关文化遗产委员或者专家委员,协同其他相关学者进行实地考察,确定其技艺的传承,并对结果进行审议,最终由文化遗产委员会决定是否将其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认定之后,技艺(能)保持者同样有义务接受定期的检测,每年至少向世人展示一次其保持的技艺,检测传承状态;其次防止由于主观偏见而引发的相关技能被歪曲;第三向群众展示与宣扬传统技艺(能)与文化。
2 . 4 积极进行文化交流, 适时补充新鲜内容
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与交流。在国际上,韩国政府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会议上提出“普及无形文化遗产制度”的提案。在国内的民俗文化活动中,邀请国外民间艺术团体进行表演。如韩国政府在端午祭期间邀请我国吉林省吉剧团演出昆剧,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民间艺术团被邀请进行表演,表现出韩国江陵以端午祭为载体的文化活动向世界敞开她宽广的胸怀。将现代的元素注入传统文化之中,如韩国端午祭除了传统节目以外,更是加入了现代歌曲表演与比赛。
3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策略
3 . 1 设置专业管理机构, 完善立法与制度
从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很容易看出,在民俗文化式微的今天,仅仅依靠民间的自觉传承是不现实的,政府机构与政策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设置专属的政府管理机构将极大的促进民俗体育的发展。在制度与立法方面,建立科学专业的民俗体育认定制度和传承人培养制度,明确民俗体育保护政策,对民俗体育技艺(能)保持者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3 . 2 民俗体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
由于产生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民俗体育缺乏完整的记载。为了确保文化延续与发展,需要国家与社会立即行动,对现有民俗体育文化资料进行挖掘、整理、记录,形成文字材料;对已消失的民俗体育进行文化还原、重构,加强对技艺(能)者的保护,有计划的培养继承人。
3 . 3 与大众传媒相结合, 营造民俗体育氛围
当今世界,到处充斥着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的宣传,而民俗体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加大宣传,重新营造民俗体育氛围刻不容缓。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电视、网络、报纸等)的媒介作用,对民俗体育活动、竞赛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与转播,大力宣传民俗体育形式和文化,潜移默化影响民众体育意识,逐渐形成民俗体育氛围,确保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活力,培养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
3 . 4 探索民俗体育开发, 鼓励良性变异
有计划的将民俗体育纳入学校课程当中,实现民俗体育在校园的开展,丰富体育课堂,建立独特校园文化,将民俗体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和全民健身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其健身性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有利于优化民俗体育传承环境。结合区域民俗文化特征,举办民俗体育文化节等形式,“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进行民俗体育开发过程中,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时俱进,要有创新性,将有益的新内容补充进来,确保民俗体育的良性变异,适应大众口味与需求。
摘要:韩国“申遗”让国人再次将目光聚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通过对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与制度进行研究,探索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在制度完善,文化资源整理,营造民俗体育氛围等方面的新路径,促进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民风 篇5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皓
男女平等问题关乎民族未来的存亡。这个观点已经成为世界范畴的共识,并且从一种道德观的人是发展为法律的条款和政府的行为。在讨论促进男女平等问题时,就必须要了解与其相对的性别偏好问题。性别偏好是指家庭中长辈对子女性别上的偏好。一般认为,性别偏好应当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个人喜好某种性别的儿童,向吃饭口味,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而在父权主义家庭制度中,极端的儿子偏好成为一种群体心理固结,反映出妇女在家庭中低下的地位,是性别歧视的体现,是落后的社会现象。在我国,由于受到父系氏族的影响,重男轻女现象十分明显,跟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男女性别比例是119.58:100,超过了正常的103:100,我国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比例为123:100,所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男女平等一直是重要任务。而在农村少数民族农村聚集地,在相对城市较落后且发展缓慢的地域,同时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村规民约和民俗民风,男女平等问题或许就会以一种民族理念或是民族传统而改变。为了反映村规民约及民俗民风对男女平等现状的影响,并研究分析其不同民族、不同风俗对男女平等问题看法的差异和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人数较少而且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同时居住的比较分散,民族习俗又很多,所以对农村少数民族的调研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对四川省丹巴县嘉绒藏族、北川羌族、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香格里拉迪庆藏族、丽江纳西族等五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普通调查,其中对四川省丹巴县三木札村嘉绒藏族这个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农村干部、农村医务人员和群众。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男女性别比例和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等方面的情况较以往有所改善,在人口问题上,村民们基本都很拥护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以三个为上限,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基本不会超生;通过调查,发现村中出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不到1,也就是说女孩的数量大于男孩,处于我国男女性别比的优势地区;对于生男生女的问题上,少数老一辈人仍然保持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观念,但不会去主动强制影响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的村民基本都是持有无所谓的态度,部分村民也有纯粹的个人喜好影响,所以可以说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在这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普及的较好。现将具体状况报告如下:
部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基本现况
在五个少数民族地区中,由于北川县还在重建中,无法进行深入的调研;香格里拉和丽江由于受到旅游业的影响,经济水平较高,生活趋于普通化;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地区和四川省丹巴县嘉绒藏族地区情况类似,都是地处相较落后的农村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依靠原始的农牧业为生活来源、人均经济低于国家农村平均标准。所以我们尤其对这两个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两个地区对性别偏好问题上除了个人喜好外,并没有特出的父权制或母权制。调查结果分析可分为村里孩子男女比例调查、村民对出生人口性别偏好调查、村中干部男女比例调查、村中家里财政支出权调查等几个方面。由于两个地区环境和情况类似,所以接下来我将只呈现在四川省丹巴县三木札村嘉绒藏族地区的调研数据与结果。我们在三木札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分为三类,环境背景方面、子女性别偏好方面和村中男女掌权方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村子的人口状况,包括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村民对政策的想法和村里的人口情况等方面。根据当地有关部门的农村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家一户最多可以生三个孩子,其中如有残疾子女,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过批准,允许再生。当地村民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口号是“鼓励生一个,计划生两个,最多生三个”,三木札村里有将近40%的家庭有三个孩子,超过60%的家庭只有两个孩子,村民一般不选择只生一个孩子,其主要原因是“爬山路险峻,容易出事,只有一个孩子不保险”。
随后我们分别对这个地区的村中孩子男女性别比例做了一个整群调查,将孩子按照18岁以下和在校学生的规格分成了两个整群,调查男女性别比例情况。通过走访同干部和对村民的抽样调查,得出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如下:18岁以下孩子男女性别比例为104:193,在校学生男女性别比例为62:136。如图所示:
18岁以下男 在校学生男*** 18岁以下女 在校学生女 丹巴县三木札村
对此现象,我们对结果做了下分析:1.当地女孩多男孩少。2.在校生男女性别比例要小于18岁以下孩子的男女比例。之后我们分别对这两种情况做了调查。提出了一个疑问:女多男少的原因。有两个可能性:1.可能是由于想要男孩,而第一胎、第二胎都生了女孩,所以继续生第三胎,才导致女多男少的现状,典型的父权制;2.可能是村民们并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只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女孩生的比男孩多,一种正常的现象。
之后我们带着疑问对当地村民对进行了男女性别偏好问题的调查:如果只能要一个孩子,您喜欢男孩还是女孩?1.男孩;2.女孩;3.无所谓,都一样。调查人群为10—72岁之间,总人数143人,调查结果比例如图所示:
男女性别偏好问卷调查结果13%15%72%无所谓,都一样 女孩 男孩
由图可知,只有1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男孩,结果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对此村书记和部分村民为我们解答了原因:“因为现在村里的年轻男女都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干的活、挣得钱也都差不多,也就没有什么不平等的……女孩要比男孩乖得多,知道收拾家务、做饭,男孩就知道淘气……还有就是男孩长大结婚后还要家里盖新房,女孩就不用……总之就是觉得女孩好养活”,所以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人都喜欢女孩的原因吧。在此看来,经济收入方面男女价值平等促进了男女社会性别平等,经济平衡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对于男女性别平等的看法。
对于另一个问题,就是“在校生男女性别比例要小于18岁以下孩子男女比例”的原因,我们对部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展开了抽样调查。他们告诉我的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女孩学习好”,而没有牵涉到任何性别偏好问题。由于村里环境与经济的影响,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去”,不论男孩女孩,只要学习成绩跟得上都会尽量去供,如果经济无法支持所有孩子的学费,就会供给学习最好的孩子来继续上学。而且他们还说:大部分男孩初中结束后,如果成绩不理想就直接出去打工了,不再上学了。由此可以看出,在教育方面,女孩并不像以前那样处于劣势,不再受到重男轻女的旧思想束缚,而是男女平等,以成绩来衡量,说明女孩在教育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在另一方面,自古至今,大到政府机构,小到家庭的支出方面,我国女子掌权的机会都很少,绝大部分都是以男子为主,权力的倾向预示着男子的地位的尊贵;古代除了女皇时期,王宫里几乎都是佳丽(女)三千,家中也是三妻四妾的,这也从正面反应了男尊女卑;在近代,“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思想也在潜意识的质疑和控制着女子的权利,所谓无权就几乎等于没有社会地位。这些都能反映出中国潜在的重男轻女的现象。为此,我们考虑到权利的直属也会从侧面直接的反映出村中男女性别平等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对村里的男女掌权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为两个方面:村干部的男女性别比例情况与原因和家里财政支出权的直属与原因。
在三木札村,村长是男的、村书记是女的。在这里出现了女子掌权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村民对性别的偏好还是很小的。村民们告诉我们:因为现在村里女的文化水平都比较高、都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能够很好并且很合理的管理好村子。下面是我在该村照的两张事项安排的照片。
村书记在村中的小黑板上写的
之后我们也询问了村书记关于村中男女工作能力的问题,村书记回答说:“由于现在上学的孩子比较多了,孩子们接受了相同的教育,同样也就具有近乎相同的能力,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所拥有的工作特点不同而已„„”。根据村书记的话,可以分析出,教育会直接影响男女的工作能力问题,而工作能力影响着社会权力的直属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影响着男女性别平等的看法。
同时我们对村里近百户的村民进行了普查,调查当地的村民家中财政支出权的直属问题。众所周知,财政的支出权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掌控大权,所以我觉得财政的支出权的直属也同样是反映着村民们性别偏好的问题。我们总共调查了村里的99个家庭和外村的7个家庭,106个家庭中103个家庭的财政支出权由母亲掌控,只有3个家庭的财政支出权由父亲掌握。同时由我们得知村中男的很多都外出打工,很容易出现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并且这会对财政支出权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还调查了这些家庭的男女掌权情况。比例如图所示:
家中财政支出权10%4%女主内男主外男主内女主外内外都是男人管内外女人全管路过73%3%6%7%母亲父亲97%
在调查的同时,我们对这些结果也咨询了原因。村民们告诉我们:由于大多数男子结婚后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一年才会回来一两次,所以婚后女子掌家、主内的比率比较高,而且村中支持如果女的有能力主外的话,就可以内外全主,而男的如果有时间顾家的话也可以内外全主,只是社会和家庭的分工不同而已;村中女的管理财政支出权的占绝大多数,因为很多的家庭里男的在挣钱的同时很难再抽出时间顾家,所以是由女的主内并且计划着家里的生活收支,同时就会把家庭的财政支出大权也交由女的掌管。这也说明了虽然家庭和社会的分工不同,但是各有千秋,伯仲之间,最后通过对该地区以及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生活与社会活动方面也全面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村民们的对男女性别的理解与看法可以说已经是高度认识了。但是对此我并没有停止调研,因为我觉得这个现象也可能是受到了环境、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因为这些地区受到的周围影响是很大的,很多的东西都被汉族“同化”了,我觉得这不能完全的体现出这个民族原有的思想,只能说是现在的综合思想,所以我为了继续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我对更高更远的地区年龄段更大的人进行了同样的调查,结果出现了较强烈的反差,由于时间问题,我只对其中的部分村民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三木札村附近,由于处于山地,按照高低海拔的不同分为了地势较平缓的一队,处于海拔2千米左右,也是我们先前调研的主要地区;地势较高的二队,处于海拔3500米左右,山路险峻并且居住的比较分散,在此处我调查了10户左右的村民;地处山顶和后山的三队,处于海拔5千米左右,山路及其漫长并且危险,家族之间居住的比较集中,在此处我调查了5户左右的村民。在对二队和三队的15户家庭里的不同年龄段的成员进行了调查后,我发现:年轻一代的人男女平等的观念比较好,教育程度比较高,都愿意走出大山,但是文化保留程度比较低;老一辈人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很看重家族的香火传递,教育水平比较低,同时他们也是民族文化保留较好的一部分人群,和子女不同的是他们不愿意走出去而是习惯了在山里的生活,但是对于子女的观念和看法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老一辈的人从来不会指指点点,即使是有不如意的也只是放在心里,不言不语。下面我将呈现给大家一队、二队、三队不同地段男女性别比例、重男轻女现象和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的比较图: 120%100%80%60%40%20%0%男孩比重重男轻女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
至此,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村民的调查结果都已经呈现出来了,对于这些地区的男女比例、性别偏好、教育、掌权等等的问题几乎都达到了男女平等的和谐现象,但是居住在相较偏远的比较保守的老一辈人却是依旧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现象。在这些调查结果的面前,我出现了很多的疑问:为什么年轻一代或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的男女平等观念比较强?为什么老一辈人到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会有很大的反差?什么影响着他们对男女平等问题的看法?对此,我展开了综合分析。
一队二队三队综合分析少数民族思想中的男女平等问题
通过对男女性别比重、村民的性别偏好问题、权利直属问题等多方面的调查来看,重男轻女或是男尊女卑的现象或是观念早已经不存在或是说随着旧思想销声匿迹了。那究竟是什么影响着男女性别平等问题呢?我个人总结为法律观念、民俗民风、旧思想、教育、经济趋向等五大方面的影响。
1、法律观念的影响
在什么时候都不得不承认法律的“魅力”是很大的,法律的影响不能说是法律具有完全的强制性,但是众所周知如果触犯法律就会是犯罪。在我国法律法规方面对男女平等问题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例如:我国《宪法》第48条第1款就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还有《劳动法》中的“同工同酬”;《婚姻法》中的“结婚、离婚方面,教育抚养子女方面、夫妻共同财产方面等都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继承法》中的“继承权男女平等”;《义务教育法》中“适龄儿童的同等受教育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原则”;《选举法》“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民法通则》“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民事权利”;以及《民事诉讼法》中“同等的诉讼权利”等等。可是我们知道,“规定是死的,思想是活的”,虽然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不能从思想中完全扼杀旧时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女性朋友们可以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这至少可以减少甚至是杜绝封建社会中那种“夫妻间男为女主,丈夫可以对妻子进行随意的打骂休弃”的现象,现在来讲那也是违法的、是犯罪的。法律的规定不仅仅是让女性在家庭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且在社会的地位和经济方面女性也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从建国初期19%的女性就业率到现在47%的女性就业率,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来提高女性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平等。所以说这种法律的影响是从国家政府机关出发通过法律的硬性规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对女性进行保护,维护女性应有的权利,恢复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女性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价值,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男女性别平等。但是我觉得法律毕竟是法律,只能硬性的规定却不能根治我们的思想问题。
2、民俗民风的影响
我们一共走访了五个少数民族地区,分别是嘉绒藏族、普米族、迪庆藏族、羌族和纳西族。通过对当地的生活习惯的了解、民俗民风的调查以及礼仪禁忌的规定,我发现除了纳西族外其它的四个少数民族都没有出现过思想上或是行为上的性别偏好问题(主观的性别偏好除外),但是在普米族却是有着一种简单的禁忌,似乎从潜意识中出现性别偏好问题。纳西族是由当地的土著人和羌族的分支互相发生了“民族同化”,而出现的民族,由于当地的土著人维系着母系氏族母权制的传统,所以纳西族至今为止仍然也存在着重女轻男、女尊男卑的习俗,她们说如果家里生了女孩就张灯结彩,并且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而生了男孩的就没有这些,一种现今我国为数不多的母权制民族体制。普米族,我们在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的龙潭村展开过短暂的深入调查,我们对当地的村民调查过性别偏好问题和男女性比例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这里并不存在男女偏好问题,但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禁忌却让我发现了不同之处,在普米族,每家都有一个火塘,普米族禁忌规定“女人和小孩不许从火塘前面经过”,我当时觉得这可能是普米族人的潜意识中还是有重男轻女的现象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并不会在意初生儿的男女性别情况,而是生男生女都一样疼爱,所以最后我知道这只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民族习惯而已。至此,对我们调查的五个少数民族来说,纳西族有着传统的母权制的习俗,同时也可以说纳西族的民俗民风完全影响着她们重女轻男的观念,这也是我们调查中唯一一个可以看得出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对男女性别偏好的影响。刨除沿袭着母权制的纳西族来看(毕竟是少数),其它四个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对男女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影响;从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看,可以说是没有特别的男女偏爱观念,也没有关于男女不平等的规定,就比如说规定什么“生男有赏”或“生女光荣”之类的。同时调研之前我还从网上和书中查阅了一些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和性别偏好的关系,我发现,但从民俗民风的角度看,除了母系氏族的民族外,就没有特别的规定这关于男女性别问题的民俗,如果说深究的话,只能是像普米族那样有着一些对于男女的禁忌,但是可能是民族文化的原因,在很多的少数民族不仅有关于女性的一些禁忌,也有关于男子的禁忌,因此这些禁忌方面不足够说明他们的民俗民风对性别偏好有影响。所以可以说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没有对男女性别问题有任何规定,也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但是根据多天的调查,我发现这些少数民族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旧思想中普遍都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和传宗接代、传递香火非男不可的观点。
3、关于旧思想的分析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52%左右的老一辈人(爷爷奶奶辈)都存在着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观念,但是根据对少数民族民俗民风的调查,我并没有发现他们的风俗中有关于什么家族香火之类的文字,那么他们的这种传递家族香火的概念从何而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翻阅,我找到了答案。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三从四法”等名词都是从古代汉族文化中找寻到的,并且古代汉族文化中讲“不出丁为大患”,而且这也从来不说男子的原因,首先是女子的原因,其次找风水的原因。所谓传宗接代其实也是源于汉族的民族文化。“宗,家族也”,而说到家族就必须要提到古代家族的祖坟和祠堂,而关于祖坟和祠堂的概念也是源于汉族文化(就比如藏民们都天葬、火葬了,也就没有什么祖坟或是祠堂了,他们会有佛堂,但那是朝拜的地方,不同于祠堂),如果现在还能找到或是有幸拜访到一些家族的祠堂,我们就不难发现两个特点:一是祠堂中的灵位要以持续不断的香火来供奉,经常需要打理,在特殊的日子还要拜祭;二是祠堂中供奉的灵位都是家族中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男子的,没有女子的灵位。原因就是因为在古代汉族文化中觉得只有男子才有传宗接代的功能,而传递香火一词的就是由此得来的,因为要继续祠堂里的香火(灵位),所以一代里必须至少有一个男丁来传递,如果没有男丁就会选择从别人家过继,或是找上门女婿来继续传递香火,所以就自然而然会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和传递香火的概念。而少数民族的这些传递香火和重男轻女的观念很多的都是由古代战争时期汉族人的入侵与统治对少数民族造成的“民族同化”的影响,同时延续了下去,所以在今天少数民族才会出现这种名副其实的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概念,而并不是本民族原有的民俗民风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知道了,旧思想中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概念都是由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民族同化”所形成的后果,而并非少数民族民族特色。
4、教育的影响
首先我们通过调查结果了解到了在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的教育覆盖程度:以三木札村为例,小学生99%,初中生80&,高中生20%,大学生全村就只有2个。现在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和少数民族补助的原因,教育的普及度明显升高。而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了学习新文化新知识上,也在另外的两个方面影响着男女平等的问题:一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二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了解了在当今社会,不再是以简单的人力劳动力为主要生产力,而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提出的“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在学习了相同的科学技术之后,男女的社会经济价值与社会工作能力其实几乎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以科学技术为主的当今社会环境下,男女是平等的;在医学的角度来看,从现代医学出发,我们了解到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这就推翻了旧思想中只有男子才能传宗接代的观念,并且医学上解释说“孩子必须同时要拥有父母双方的基因”,也就是说只有男子是不行的,虽然从现代医学讲男孩的基因是XY,Y只能来自于父亲,但是出生儿的男女性别是通过孕育环境的酸碱程度的不同来控制的,这个只能依靠母亲来掌握,所以说出生儿是要靠父母共同作用才能完成的,而且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分工不同,孩子的智商来自于母亲多点,性格像父亲多点,所以要知道要想孩子聪明还要靠母亲的智商,并不是旧思想中所说的只有男的才能掌控子女的说法。所以说在教育方面,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新文化新思想,而对于不科学的旧思想就会逐渐的被时代淘汰,男女性别偏好问题也会逐渐的消失,从科学与医学的角度讲,男女平等。
5、经济趋向的影响
经济水平对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我**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时期。母系氏族时期母权制的婚姻秩序,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所以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男士,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父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之后由于几千年来农牧业一直是主要生产力,男性的社会统治地位也持续了几千年。而在现代,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科技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的时候,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也渐渐被确定,因此在我国发达地区,学习科学技术就成为了必要的功课,而在学习方面男女的能付出的劳动力价值是相等的,也就不会出现男女侧重问题;但在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仍然是以最简单的人力劳动力为主要的生产力,所以就依然会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而今天,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科学技术已然成为第一生产力,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就必须要学习科学技术,而从学习角度上看,男女的社会经济劳动力价值基本相等,并且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在我国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基本不会出现男女性别偏好的问题;在我国相较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虽然仍然以人力劳动力为主,但是父母的思想基本都是希望孩子走出去、去学习新的东西、有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继续着他们的人力劳动力——农耕、放牧,所以在这些地区,人民的思想同样也是要发展科学技术,以学习新文化、新技术为主,因此就很少会出现性别偏好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要劳动力的需求不同就会影响社会性别偏好问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男女的性别优势是不同的,在社会主要生产力改变的同时,就会引起男女性别侧重问题的产生。而在现在的经济利益和趋向来看,男女是平等的。
暑期实践调查结果给我的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经过这次为期半个多月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调查,感触颇多。在与那里的百姓的交谈、共同生活的时候,给我留下了很多的疑问,引发我不断的思考,同时也激发了我更多的热情,希望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去帮助他们。同样的这次调研时我也发现了当地的一些其他的问题。家长们为了孩子未来有很好的发展都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去,想法是好的,但是目标是盲目的,我曾经采访过很多的孩子,她们都想上大学、都想走出去,但是问到她们以后想上哪个大学、做什么的时候,她们就不知道了;当我问到家长的时候,她们告诉我说“只要能过走出去,就会比现在的生活好”,可是当我再问他们会不会担心子女都出去了,而自己民族的文化没有接班人的问题时,他们婉转的告诉我说“不会的,学习、走出去是好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80年代,我们的父母强烈的想让我们出国“深造”一样,“出国吧,在国外生活总是好的”一种盲目的思想,可在当时这在我们看来那是留过洋的人,回来后怎么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好歹也是个“华侨”,再能没事说上一两句英语就好像是国宝级人物。但是现在我们再来看,其实从海外学成而归的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尽成了那些“流浪”而回、却还在趾高气扬的“海龟”。可能是因为我们经历过这个盲目追逐的时期,才会明白其中的故事,而现在他们也要经历。有的时候我总觉得这种盲目的追逐像是“邯郸学步”,就是因为没有发现自身的特点,又没有完全了解外面的世界,就会觉得外面一切都是好的,就盲目的学来学去,最后反而丢失了自我。所以我希望可以有人帮助他们发现他们的民族特点、教会他们读懂外面的世界,以致于不要再像我们一样走过一段漫长而又盲目的时代。我觉得:好像每个人都会选择去经历这样的一个时期,因为一个流行元素而盲目的去追求,等到筋疲力尽的那天,你会发现其实很荒唐,回过头来才发现其实原来的这边可能会更好。只是遗憾当时没有人告诉自己,而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我国民俗体育 篇6
关键词 民间体育 传统体育 民俗体育 民族体育 关联性
世界各国的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是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上述体育活动理论和文化特征一直是体育界研究谈论的热点问题。自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界更是将体育活动理论和文化特征的探讨和研究推向了另一个高潮[1]。
一、对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研究
(一)民间体育概述
民间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育活动形式种类很多,和西方体育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民间体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由公众发起的体育活动都可以算作是民间体育。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体育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我国民间体育逐渐成多元化发展,其涉及到体育器材和竞技形式丰富多样。
(二)传统体育概述
传统体育是围绕民族传统文化定义而来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传统体育的影响很大,著名社会学家苟永杰曾提出:“传统体育应从传统民族角度考虑,其概念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诠释民族的思想特征和文化特征。”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项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都属于传统体育。早在秦汉时期,便有了马球、蹴鞠、赛马等体育竞技活动,这种格斗竞技形式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前身,同时也为传统体育建立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2]。
(三)民俗体育概述
民俗是一种民间生活方式,民俗体育也是从民间体育活动演变出来的一种体育形式,民俗体育是一种含有民族风格,符合当地民族生活、气候的一个体育运动习惯。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特有的生产方式,同时也离不开民俗体育的生存方式。著名体育学家张璐雅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其民俗体育必须顺应其生产生活模式。”由此可见,民俗体育对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四)民族体育概述
民族体育是近代体育最好诠释,近代体育和其他体育形式不同。奥运会将世界体育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我国现代民族体育已经和世界体育合二为一了。以时间为界限,其区别于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的发展方向,以竞技形式为界限,其区别于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性。民族体育是由一定的国家、一定社会、一定族群、一定地区的民众所实践的体育活动,其体育活动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文化上的统一共识[3]。
二、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关联性
通过上文对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可知,其四种体育形式的关联性非常强,处于相互融合的发展状态,民间体育由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组成,传统体育由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组成,其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4]。民族和民俗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人类体育的文化部分,民族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体育活动变化的特点和特征。民俗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体育活动自身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整的保留其体育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所以这两个体育活动表现的主体形式大致相同,传统体育是依托于体育发展历史的历史型体育活动形式,这种体育形式相较于民族和民俗体育更具历史性和文化底蕴,所以民族和民俗体育也被统一成为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是体现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是维系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其体育活动转变形式也和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图1 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关联结构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主体,是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的整合,民族和民俗体育是相互依托的文化型体育,两种体育活动形同姐妹,其协同发展可以推动我国传统体育发展,使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扩散到全球的各个角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领域产业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虽然目前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已逐渐趋于完善,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需要广大体育运动员不断的努力和拼搏。
参考文献:
[1]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04):134-137.
[2] 张淼,李龙.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关系辨析[J].搏击(武术学科).2013.24(04):101-114.
[3]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等同志商榷[J].体育学刊.2010.13(06):110-114.
我国民俗体育 篇7
据古书记载,灯彩民俗体育起源于汉初,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而赣南客家的灯彩民俗体育就是在舞龙灯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完善起来的。勤劳淳朴的客家人,在庄稼丰收之后和佳节来临之时,就会用灯彩作为表演道具展开一系列的体育表演,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
2.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方式
赣南客家的灯彩种类繁多,表演内容更是千变万化,为了更好的对灯彩民俗体育活动进行了解,本文根据其舞蹈的表演形式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只舞不唱,另一类只唱不舞。只舞不唱的灯彩表演是指一种动态的舞蹈表演,表演的时候用鼓乐伴奏,而不需要演员伴唱。为了营造热烈欢快的氛围,给表演者足够的表演空间,这类活动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只舞不唱的灯彩表演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双手举灯舞和背灯舞两类,这是根据表演者的动作而进行的简单分类,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其中最具有代表的表演就是龙灯,在大型的龙灯表演时,村落的每家每户就要选出一名身强体壮的人,由七七四十九个人高举着龙灯在村中里巡游,祭奠先祖和龙王,祈求来年可以风调雨顺,万事和顺。除了龙灯之外,还有狮灯、船灯、罗汉灯等等。
3.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特点
赣南客家的灯彩民俗体育不仅表演的种类繁多,表演形式特征也独具特色,是其他地区只可模仿、无法超越的体育表演,集灯、舞、歌、戏于一身,形成了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艺术风格。灯彩民俗体育的表演特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表演形式多种多样。赣南客家的灯具表演形象逼真、制作精美,灯具的体育表演名称好多都是以灯具命名的,比如,以罗汉灯命名的罗汉灯舞,以花篮灯命名的花篮灯舞。灯具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好多灯具制造者花上一天的时间,只能做出灯具的雏形,尤其是大型活动上所需的灯具,有时需要好多手工业从事人员同时制作才能完成。
3.2表演音乐悦耳动听。赣南客家人的音乐表演都是根据我国的传统音乐演变过来的,他们虽然没有去著名的音乐学院学习过音乐,没有专门的音乐大家进行表演培训,却能够根据灯彩表演的需要,演奏出节奏感强、变化有致的乐曲。比如,舞姿粗犷豪放时就用节奏明快的音乐;舞姿细致柔美时就用轻快活泼的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灯歌、灯调。
3.3表演舞姿优美。赣南客家的舞蹈表演根据男女的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男子的表演一般都是动作粗犷豪迈、简练大方,女子的表演则是轻快活泼、明丽柔美。在表演中,男子的动作以踏、摆、蹲、转为主,其间还会穿插一些武术表演,既可以突出龙、狮的凶猛、威武之态,又能给人以阳刚之美;与男子的表演动作不同的是,女子以跳、卧、扭为主要动作,大都从事一些茶篮灯、花灯的表演,动作轻快、柔美,给人以女性的阴柔之美。
3.4表演造型壮观、队形多变。赣南客家的舞蹈表演,大多是根据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爱好设计的,因为赣南客家人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地带,山区的景色宏伟壮观,给人以磅礴大气之感,所以设计出的表演造型壮观漂亮,队形变幻莫测。再加上赣南客家人淳朴好客的特点,舞蹈服饰简单大方、明艳动人,配合着优美的舞姿,很容易展现艺术魅力,让人沉醉其中。
虽然灯彩文化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能力,但是在如今这个经济发展异常快速的时代,赣南客家人还是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赋予灯彩民俗体育表演新的特征。充分挖掘灯彩的文化价值来创造经济价值,通过各种渠道走出赣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结束语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尤其重要的是,赣南客家以民俗体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几代人的智慧结晶,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如何做到正确的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好文化遗产周围的环境,是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资源开发过程中各方面的条件,采取科学有效的研究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措施,需要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注重其创新性发展;加强正确的引导办法,提高人民大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文化遗产周围环境的生态保护,使得文化遗产特有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体现。
摘要:赣南素来就有“客家灯彩之乡”的美誉,而灯彩是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龙灯、狮灯、马灯等十几个种类,是民俗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赣南客家的民俗体育,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赣南灯彩为例展现了对我国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客家灯彩
参考文献
[1]于红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村落民俗体育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15.
[2]梁海雄,谭克理,陈永辉.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风气的考察与分析——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02):60-63,102.
[3]钟俊昆,田有煌.盘古信仰:从上古神话到客家文化空间——以江西于都县盘古信仰为考察重点[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20-22.
我国民俗体育 篇8
1 民俗体育教学和社区体育的概念及意义
1 . 1 民俗体育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民俗体育是组成民俗文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它更是一种不可遗失的民间风俗习惯, 民俗体育是依附于民间文化发展的, 具有集体性、传统性、生活化等特点的体育活动。任何一项民俗体育的成长与发展都跟它所处的地区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的存在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习俗, 更是人们赖以留恋的生活情趣以及生活的方式, 点缀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闲暇时光。
体育繁荣是国家兴盛、民族安康的重要表现, 民俗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它适应社会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积极发挥着作用。民俗体育的存在和发展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在中国文化宣传片上、在民俗旅游介绍中, 在社区健身活动中, 在各种传统文化节上, 太极拳已然成为国家民俗体育的代表。因此, 我国诸多数的高等院校也都将太极拳列入了授课的内容, 充分的显示出了民俗体育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1 . 2 社区体育的概念及意义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 它是基于基层社区以及社区内的器材设备、自然资源等物质基础, 由社区内居民实施的, 具有自发性、群体性、趣味性等特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的形成及发展源于人们对身心健美, 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社区体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锻炼身体, 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同时还能使人头脑保持清醒, 更利于提高现代人们的工作、学习等生活质量。社区体育也是消除社会不良情绪、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对促进我国文明建设及社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现状分析
2 . 1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现实意义
民俗体育教学通过与社区体育的互动, 可以促使民俗体育教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 从而推进民俗体育的教学改革。通过开放性的交流, 促进师生对于社会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需求的把握, 从而为教师教改提供参考依据, 使学生加强学为社会的观念意识。
实现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有机互动, 能够有效地整合大学与社区的体育资源。首先, 大学师生是具有专业体育知识技能的高级人才, 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能够帮助发挥他们的社会服务功能, 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其次, 大学具有相当完备的体育设施, 但由于学校安排等诸多原因而遭到闲置, 但社区对于这些体育设备的需求是强烈的。大学基础体育设备对社区的开放, 在解决社区体育设备燃眉之急的同时, 使闲置设备得到了很好地利用, 这能够达到使双方达到互利共赢。最后, 大学的体育文化建设是符合国家政策、符合世界潮流的先进的体育文化, 开放式的交流能发挥出大学先进文化对社区体育文化的指导作用, 使社区文化健康发展。
2 . 2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相应管理组织的缺乏以及管理职责的不明确。各体育相关机构和学校体育部门都没有设立于社区体育的衔接部门, 二者的沟通交流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这样缺乏稳定性。持久性的沟通对双方都是不利的, 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 体育信息的传播受到了阻碍, 使双方都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 阻碍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也阻碍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的社区虽然建立了相应机构, 但由于管理层专业素质的缺失和职责分配的不明确, 大大削弱了对社区体育的管理, 使得社区体育处于模糊混乱的状态。
其次, 学校教育体制的制约也是阻碍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教育改革早就确定了素质教育的主体地位, 但针对当下的教育情况, 应试教育在很多学校中任然唱着高调。重视文化教育、轻视体育教学;重视分数高低, 轻视技艺掌握;重视学历、轻视能力等现象任然很普遍。这些教育弊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高分低能随处可见, 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使学生与社会严重脱节。这大大阻碍了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 对民俗体育教学本身的忽视, 使其发展改革成为泡影, 更不要说与社区体育的有机互动。过分强调体育教学的规范化和模式化, 造成了学生运动热情的丧失, 使得他们成年后也没有参与体育的兴趣, 对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造成了影响, 对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阻碍。
最后, 体育资源互补运行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今天, 社区体育的体育设备任然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的补贴, 设备的放置、护理、维修都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这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体制, 造成了社区体育资源的严重缺乏。由于目前各地区, 乃至各街区、社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社区体育的体育资源配置参差不齐, 对于全面均衡的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学校长期的封闭式教学, 使得学校的体育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闲置, 对社会体育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社区体育和民俗体育教学的体育资源互补运行的缺失, 将造成优势资源的严重流失, 阻碍体育事业发展。
3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3 . 1 建立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社会的现实需求, 决定了加强学校与社区横向联系的必然性。成立以政府领导为主, 以教育局, 体育局, 社区管理部门为辅助的行政管理小组, 统一领导建立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例如:协调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备对社区的开放问题, 专业人员的培训及分配问题, 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体育实践问题等都将作为该管理小组的工作内容。各部门分配相应的工作人员成立管理小组, 分工合作, 明确职责所在, 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 积极开展促进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有关工作,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完整有序的组织管理机构, 将从根本上推动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合理化、规范化发展。
3 . 2 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
学校应积极推广学分制、选修制的实行。增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 是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选择权利, 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定相应课程方案,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思路, 增加社会实践机会, 开放式教学, 是学生明确的意识到学为社会。
民俗体育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体育相结合, 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全名发展的社会人才的目标提到日程上来。将教学内容向社会体育方向推进, 发挥民俗体育的生活化特点, 结合社区体育适当增加休闲娱乐项目, 既能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又能帮助他们把所学的运用到为社会服务中去, 发挥社会价值作用。
3 . 3 建立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资源互补运行机制
发挥各学校体育馆优势, 向社会多方向开放, 加强场馆管理工作, 提高体育设备资源的使用率, 为社区体育进行服务。各地区在政府的领导下, 可先试运行试点开放形式, 根据试点结果, 进行完善与提升, 在实践中检验效果, 在实践中提升利用。利用高校的知名度增强宣传效果, 吸引社区居民参加。在这一过程中, 实现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设备资源的互补运行。
由于高素质专业体育人才的缺失, 社区体育的发展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民俗体育教学培养的正是具有专业体育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学校人才输送至社区进行体育教学与管理, 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价值的同时, 也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通过双方的均衡互助来推动整个体育事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互动是顺应时代发展, 满足社会需求的不二选择。面对建立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机构缺失, 资源互补不足, 教学体制阻碍等诸多问题, 我们应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讨论, 组织管理机构, 弥补资源不均衡, 改革教学体制, 针对每一个问题, 实施具体的、有效的解决办法。将会促使双方利益向最大化方向发展, 使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推动全民体育事业的顺利进行与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玉亭, 王宏.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5 (3) :146-149.
[2]徐泽民.试论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3) :171-173.
[3]张弘, 苗苗.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10) :98-101.
[4]刘旻航.民俗体育功能分类及特点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5) :40-45.
[5]沈乐群.关于社区体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31-33.
[6]王敬浩.从民俗体育的哲学本质谈体育教学目标改革[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58-159, 162.
[7]向绍举.成都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现状及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0.
维扬民俗体育的内容与特征 篇9
1 维扬地区民俗体育的内容
维扬民俗体育指的是维扬地区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并经常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它基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受气候、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维扬农村地区广袤而适于耕种,长期的耕种生活使得维扬农村地区形成了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维扬的城市商业贸易发达,人民衣食无忧,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民俗体育项目非常流行;维扬便利的交通使得各地文化在此汇聚,许多外来的民俗体育项目被维扬吸收融合,广泛开展。由此,维扬民俗体育包括农村农耕祭祀类民俗体育、城市休闲娱乐民俗体育和外来民俗体育活动。
维扬民俗体育内容十分丰富,从体育学角度出发,按照民俗体育项目的性质和作用,学者张选惠将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如下分类:竞技类、休闲娱乐类和健身养生类[4],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的基本情况,按照民俗活动的娱神、娱人、娱己,将内容分为三类:祭祀类、竞技类、休闲娱乐类。项目主要分布情况见表1。
祭祀类的民俗体育活动多在一些节日里开展,例如香火会、盂兰盆节、花朝节、端午节等,以民俗体育活动为形式祈福、祈丰收,如维扬地区的香火节,香火节源于古代的“乡人傩”,是先人们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灾逐疫的信仰活动,一般程序有:开坛、请神、跳神、发表、净坛、送神、结坛等仪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各种技艺的表演,其中最要的一项表演是傩舞,在维扬地区叫作跳娘娘,跳娘娘原为男扮女装的独舞,表演者为俗称“香火先生”的民间巫师,他的职能是在香火会中,用神道礼仪和击鼓跳舞表演的形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舞者手持特质单面小鼓,身着凤冠霞帔、百褶裙,舞不离鼓,鼓不离手,击鼓而舞,舞毕而歌,优雅娇柔,动作多以凤鸟取名,故昔时又称“凤舞”[5]。
由于中国儒家思想对人民的影响,民俗体育中竞技的成分一直不高,传统武术是最能体现竞技性的民俗体育项目,武术起源于军事,维扬处于南北交汇,是军事要冲,历来征战不断,武术在维扬地区流传广泛,习武之人很多;马球运动起始于波斯,汉代传入中国后称为击鞠,扬州出土了一面铜镜,镜上有人各骑一马,手执鞠杖,分为两组,正驱马追击球,说明击鞠曾在维扬地区开展过。牵钩就是今天的拔河,开始人们还在水中牵拉比赛,逐渐发展到在陆地上用绳子来做对拉游戏。钩强在军队中用来作为军事训练的项目,相互对拉,成为健身练武活动。
娱乐类民俗体育活动是维扬地区民俗体育的主要部分,赛龙舟原本是荆楚地区祭祀龙的民俗体育运动,传入维扬地区后成为当地节日重要的娱乐类民俗体育活动。维扬地区赛龙舟场面十分壮观热闹,《瓜洲续志》载:“五日,内河外江龙舟竞渡。舟以色布绘鳞甲,分五色;篾扎龙头尾,糊以色纸;按龙身分五色,大纛高耸,旌旗伞盖分立,管弦鼓吹喧阗。龙首立武装壮士,龙尾扎板片,小孩于板作各种戏。居民以银钱装猪泡或以活鸭投水中。各船鼓桨争进,立龙首人奋身入水,争取得彩为荣,谓之夺标。士女环观,欢声雷动。余兴未阑,有接演三日者。”清明时节是维扬重要节日,人们外出踏青,举行各种民俗体育活动,张岱在《陶庵梦记》中记载:“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浪子相扑,童稚纸鸢。”由此可见,维扬地区的娱乐类民俗体育活动非常丰富,在许多其他佳节或者平常生活中,人们也开展许多体育活动,如踢毽子、荡秋千等娱己娱人。
2 维扬地区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
2. 1 娱乐性
维扬地区是封建时期繁华的商业中心,明朝初年时,民风还是比较淳朴的,但盐商大批涌入城市后,风气日渐奢靡,维扬地区市民注重日常消费与感官刺激,注重享受与休闲,形成了淮扬地区市民闲散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使得维扬地区民俗体育带有明显的娱乐特征。这种娱乐性一直延续至今。
2. 2 包容性
维扬地区处交通要冲,在封建时期属于对外开放区,儒家思想、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吴楚文化、中原文化等各种文化不断融入,在此交汇。维扬地区以博大的胸襟兼容并蓄,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类型,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多元的文化类型使得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也呈现出多种多样型文化混杂形态,包容各种外来的民俗体育文化,例如西凉拳本是中原商丘地区的拳种,清朝时由著名拳师唐殿卿传入维扬,并开堂授业,传播广泛“西凉门”成为维扬地区武术文化的一座高峰,一直延续到近代。另外,这种包容性还体现在维扬地区的民俗文化将各种力量和世俗合而为一,使之形成集体的共识并在宗教集团中稳定而有秩序的协调发展[6]。例如将吴越地区龙舟的祭祀的功能与当地竞技和娱乐的功能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龙舟表演,将放风筝的祛病消灾与健身娱乐融合等。这种包容性也是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包容外来体育文化,完善自我民俗体育文化。
2. 3 和谐性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等,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都宣扬这一观点,这种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深入到人民大众的传统观念、生活习惯和文化意识中。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深刻的体现了这种和谐性。丁伙舞龙是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民族民间文化,它刚柔并济、活灵活现,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融合于舞龙技巧之中,其中的花树龙将数十种应时的鲜花植物插入龙身中,将人、龙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人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2. 4 节气性
维扬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节气的变化形成自己的生活文化,一些民俗体育项目也随之具有了节气性,以风筝和踢毽子为例,放风筝每年清明前后在扬州很盛行的一种习俗,《扬州画舫录》中说“风筝盛于清明,其声在弓,其力在尾”,维扬地区的踢毽子颇有待色,据宋人高承的《事物汇原》记载,当时踢出的名目有“里外廉、拖枪、耸滕、突肚、佛顶珠、剪刀、捌子”等等各种花色,其后又有创新,通常女孩惯用“踢”叫做“小舞”,男孩子惯用“跳”,活动最为激烈,称作“大舞”。另有“小鬼搬家”,“苏秦背剑”、“韩信钻胯”、“八仙过海”等诸多名目。放风筝盛行于春风送暖时节,而踢毽子偏宜于深秋和严冬,当地俗谚说“杨柳青,风筝呜,杨柳黄,踢毽沱”。清人孙权育涛云“踢燕街头日红,纸笃放后又春风,一年时节匆匆换,只在儿童玩物中。”就是记述的这两种随季节而变换的健身游戏。这种随着节气而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特性也反映出科学的健身理念。
3 结语
论民俗体育的动漫传播策略 篇10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过:“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 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当今社会正处于媒体的大变革时期, 新媒体概念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与思考。
所谓新媒体 (New Media) ,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它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这些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的, 指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 主要是指宽带互联网络、手机两类新媒体, 而且重点是两者的增值服务这一领域, 也有人把这两类媒体分别称为第四、第五媒体[1]。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动漫具有跨国界性和易传播性的典型特点, 可以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每一个受众, 并使受众产生文化认同, 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动漫不仅是一种视觉文化, 更加成为当今时代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民俗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分支, 与新媒体结合, 且变革营销模式已势在必行。本文试图从新媒体时代的背景入手, 在剖析民俗体育传播现状的基础上, 探寻民俗体育与动漫相结合的有效的传播策略。
民俗体育的传播现状
民俗体育具有民俗性和地域性的典型特征, 长期扎根于民间, 并没有真正实现广泛传播。
明显的地域性限制了传播范围。由于我国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历史条件、基本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不同造成了各种文化特质的千差万别, 民俗体育的地域性差异正是来源于文化的地域性。长期以来, 民俗体育的传播或以区域运动会的形式进行, 或以不同民族的群体开展, 未能真正实现跨民族跨地域的传播。
“体育搭台, 贸易唱戏”限制了传播出路。民俗体育与商业活动的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让受众认识并喜爱某些体育项目, 如舞龙、舞狮、武术表演等, 但商业活动的功利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民俗体育应有的文化形式和价值内涵的推广, 甚至将民俗体育披上了某种功利的外衣。
多借助传统媒体且缺乏持续性。无论是民间运动会抑或是民俗节日, 都会出现大量民俗体育的展演, 尽管大众媒体也参与其中, 可媒体形式多局限于电视、广播和纸质媒体, 且媒体大多仅承担报道的责任, 一旦运动会或节日庆祝结束, 对于民俗体育的传播也会终止, 因此, 缺乏持续性的推广与传播。
缺乏与文化底蕴的结合。尽管目前传统媒体对于民俗体育的关注在逐渐升温, 但是传播形式以及传播内容方面仍缺乏创新。如电视媒体多以纪录片或者民间访谈的形式为受众呈现某类民俗体育项目, 且仍带有较强的地域性限制, 缺乏文化底蕴的挖掘以及跨地域文化的传播。
受众参与的机会较少。任何体育项目的推广都离不开受众的参与, 民俗体育亦是如此。目前受众了解民俗体育的途径不外乎大型民间运动会和大众媒体, 还有少量的人际传播, 这些都限制了受众的参与, 不利于打开民俗体育的传播市场。民俗体育的有效传播需要突破瓶颈, 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契机, 利用动漫这一传播手段, 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民俗体育动漫传播策略探析
动漫是一种以视觉影像为中心的、主要凭借视觉图像传递文化信息的、往往呈现出“浅显”与“通俗”的视觉文化。所谓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 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2]动漫的视觉形象特征决定了其所传递的信息很容易被广大受众理解和接受, 并逐渐成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视觉文化形式。而且, 动漫这种特殊的视觉文化决定了其传播的信息内容能够轻松地跨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语言文字的障碍, 使得承载的一定民族文化的动漫形象在传播过程中能够直达人的心灵, 使受众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甚至改变。
设置网络动漫游戏。动漫文化已经成为中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漫的主要传播途径则是借助网络平台, 且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交互性的特征。“在互动数字网络媒体传播平台上, 受众可以对动漫形象的内容和形式自由选择, 还可以把自身的独特个性引入到传播的过程中, 这使得消费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极大提升, 增加了动漫形象传播的趣味性。在网络聊天时, 受众可自由应用喜爱的动漫表情表达自己的心情。在游戏中受众可以自由操控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进行换装、格斗、角色扮演等。”[3]因此, 民俗体育在新媒体为王的传播现状下, 开发富含民族特色文化的网络动漫游戏, 不仅可以令受众参与其中, 而且可以在受众游戏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潜在传播。
另外,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便利性等特征使得受众范围不断扩大, 而国内动漫下载论坛、动漫在线网站、动漫讨论贴吧更加能够加速动漫文化的传播。因此, 民俗体育相关网络动漫游戏的推广可以选择以上人气较旺的途径进行。
开拓SNS宣传平台。SNS全称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 中文译为社交网络服务, 其源于哈佛大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 即“你和任何陌生人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可以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SNS网站传播的明显优势在于其多渠道反馈的互动性, 是其优于、区别于其他媒介传播的关键。互动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传者与受者交互, 还能够实现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同时, SNS中参与的用户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 更加是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连接点, 即信息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 经由群体传播最终实现大众传播。
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存在受众分散、传播形式单一、传播效果不易监控等弊端, 因此, 民俗体育要实现简便有效的传播, SNS平台不失为一个途径。
目前, 国内最大的SNS网站以人人网和开心网为代表, 且以年轻人、大学生为主。针对用户群的典型特点, 民俗体育可以采取以下动漫传播策略:
第一, 动漫游戏植入。游戏植入应该是目前国内SNS网站中最受青睐的推广形式, 朋友买卖、开心花园、开心牧场、车位抢占等互动游戏都受到网民的追捧。动漫游戏植入可以以游戏为载体, 游戏的过程即为了解民俗体育和参与互动的过程, 游戏植入具有特别的“黏性”, 用户乐于参与其中, 外加动漫独特的视觉文化优势, 可以使民俗体育引起受众的自发关注和参与, 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第二, 动漫主题活动。为了更为有效地传播民俗体育文化, 可以在SNS中设置不同类型的动漫主题活动, 在活动中融入民俗体育的信息,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广大的动漫爱好者, 而且可以扩大民俗体育在青年受众中的影响力。如, 可以公开征集民俗体育项目的动漫形象设计, 通过网络平台海选;可以让用户自行设计民俗体育项目动漫服装, 以图片的形式通过SNS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这样, 不仅扩大了民俗体育的传播范围, 而且加速了广大受众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知。
创新网页动漫广告。如今, 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3G网络都能自由地检索各个网站的主页, 网页浏览是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之一, 很多的网络使用者将网页浏览视为上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GIF动画广告开始在网络主页广告中流行起来, 这种动画图片体积较小, 只能表现出图片中的二维信息, 但可以表现出足够的信息量, 所以采用GIF动画的方式在网页设计中可长盛不衰。再后来Adobe公司设计出品了Flash软件, 此软件与网页设计工具Dream、图像处理工具Photoshop并称为“网页设计三大利器”。Flash动画占用的带宽少, 信息量大, 有可编程可交互的优点, 还可以加入声音和互动式体验, 更激发了广告受众的参与热情。
网页动漫广告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在网络上的双向沟通, 并且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与认知性, 在满足好奇心的前提下, 实现广告传播的效果。
民俗体育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和手机网络平台进行动漫广告的创新设计, 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式传播, 能够使受众从形式上乐于接受, 并对民俗体育项目产生印象。
制作动漫微电影。微电影, 是目前炙手可热的一种传播途径, 实际上, 对于“微电影”各界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可以广泛地认为, 微电影是指片长一般在30~300秒之间, 具备与传统电影大片同样的高制作水准。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 可以单独成篇, 也可系列成剧。由于情节符合当下主流人群对于精神自由的进一步追求, 碎片时间被充分利用, 使得过去曲高和寡的电影艺术真正回归大众, 因而受到广泛好评。[4]
目前, 微电影以其原创性、开放性、大范围的受众群以及较易参与制作的典型特点备受关注, 而动漫微电影却较少涉及。创作以民俗体育为主题的动漫微电影, 运用网络平台和手机平台发布, 既可以避免长篇累牍的电影形式对受众造成的疲劳感, 也可以使受众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了解民俗体育知识。另外, 通过一个阶段的传播效果的衡量, 也可以将民俗体育的动漫微电影编制成系列剧。
出版动漫电子书和电子杂志。随着平板电脑的盛行, 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逐渐发生转变, 由依赖传统纸质媒介阅读转为随身携带电脑阅读, 动漫类的电子书和电子杂志更成为用户端下载的主要信息内容。因此, 出版适合广泛受众阅读的动漫电子书和电子杂志更加适合受众需要, 同时也可以实现民俗体育的广泛传播。
建立特色鲜明的动漫网站。目前, 从事体育项目的业界人士也开始注意到动漫传播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将一些传统项目从真人演示转化为动漫传播。
另外, 早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虚拟奥运博物馆的开设已经开启了体育项目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动漫传播的途径, 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好评, 并且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今, 民俗体育可以效仿成功案例, 不妨创办适合民俗体育推广的动漫网站, 网站可以实现动漫作品包容性的特点, 如, 网站中可以有动漫游戏、动漫电子书和电子杂志, 还可以有动漫广告, 实现动漫多渠道的影响。
结语
新媒体的使用为民俗体育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但是由于民俗体育地域性文化差异等因素的限制, 使得近年来民俗体育的推广与传播裹足不前。动漫产品由于其潜在的受众“黏度”以及浅显、通俗的视觉文化特点, 吸引了以青年为主的广大受众。民俗体育如能借助新媒体平台, 采用适宜的动漫传播手段, 定可以扩大影响力, 甚至逐渐形成属于民俗体育自身的动漫产业链。
摘要:民俗体育传播缺乏与大众传媒结合并广泛传播的基础, 且由于自身典型特征的限制, 使得民俗体育未能走进公众视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本文在梳理民俗体育传播现状的基础上, 力求通过新媒体平台探寻民俗体育与动漫传播结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民俗体育,动漫传播
参考文献
[1]潘瑞芳.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动漫营销策略[J].新闻界, 2010 (6) .[1]潘瑞芳.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动漫营销策略[J].新闻界, 2010 (6) .
[2]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72.[2]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72.
[3]姚佩, 周东宝.新媒体时代的动漫形象品牌传播[J].当代传播, 2011 (3) .[3]姚佩, 周东宝.新媒体时代的动漫形象品牌传播[J].当代传播, 2011 (3) .
我国民俗体育 篇11
【关键词】民俗体育;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Folk Sports Cultur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DONG Sheng-li,CAO Bi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Henan)
【Abstract】 Folk sports, as part of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should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should be preserved and exploited.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ole in construc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make them widely spread.
【Keywords】 Folk sports,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Harmonious society
1 前言
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曾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这里形成了丰厚的民俗文化。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四个(洛阳、开封、郑州、安阳),还有南阳、商丘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蕴涵了丰厚民俗体育资源。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而民俗体育在这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在整个中原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和现代城市文化向乡土社会浸透的今天,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成为当今重要的一个课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民俗体育为研究对象,对焦作、三门峡、洛阳、开封、新乡、信阳、濮阳、周口、济源、鹤壁和南阳等11个地区进行调查,抽取2200名年龄18岁以上的群众为调查对象,对各地区民俗体育种类及影响民俗体育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以各110名各个市(县)级政府体育工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就有关民俗体育的组织领导、政策法规、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以全面掌握民俗体育发展的各种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专家访谈法
对10位体育社会学有关专家的进行访谈,听取对本研究的设计与方法等方面的建议;评判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可行性;并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抽取2200名年龄18岁以上的群众和110名各个市(县)级政府体育工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各地区民俗体育种类及影响民俗体育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课题组对河南省的2200人18岁以上的群众和110名各个市(县)级政府体育工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凋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310份,回收1988份,回收率为86.06%。
2.2.2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专家问卷的研究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筛选指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对问卷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2.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力求得到真实、有效、科学的研究结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
目前,关于“民俗体育”概念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论。《体育科学辞典》把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上述概念虽然通过不同的侧重点相互区别,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均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与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具有强烈而明显的民俗特质。通过比较笔者倾向于: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3.2 河南省民俗体育的特性
3.2.1 传统性
河南省民俗体育的产生,与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河南民俗体育项目在河南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锤炼、优化,而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特具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民俗体育项目。河南民俗体育项目,由于结合了河南的民俗和岁时节令,因而具有相对稳定的传统性。
3.2.2 地域性
悠久的历史文化,四季分明的气候,多样的地形地势,使得长期处于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河南人民形成了纯朴善良、知书达礼、谦恭大度、勤劳俭朴等良好的风土习俗。正是这样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河南省的民俗体育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河南省的民俗体育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区,发源、发展和形成于此,并且在省内各地区广为流传,如在一些民俗节日里进行的陈氏太极、少林武术等;其二是由于河南省多样和复杂的人文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小区域的民俗体育文化,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如地处西部深山盆地中的卢氏县的剪纸年画、版画、推小车、拉犟驴,在黄河岸边的灵宝、三门峡、渑池开展的游渡黄河比赛,在盛产竹子的洛宁县进行的竹子拔河、长竹竿对拧、竹竿舞,每年五月在嵩山和伏牛山环抱的登封进行的登山赛,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则流传有赛马、摔跤和武术比赛,在有丰厚文化积淀的洛阳市传统节日的关林庙会、杜康酒会、老城庙会期间都有精彩的体育表演活动等。
3.2.3 民俗性
我国各民族和各个地区都有其风俗习惯,所以,河南民俗体育与河南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这些体育项目的民俗性特点。民俗促进了体育活动的深化和发展,体育丰富了民俗的内容,民俗体育融进传统节日、婚俗、祭典活动中;节日、歌会、墟场、庆典活动包容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项目贯串于各种民俗之中。
3.2.4 娱乐性
河南民俗体育,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闲暇消遣,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扩大了欢快的氛围。
3.2.5 文体交融性
河南民俗体育融于博大精深的河南文化之中,体育与文化共同发展,形成了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不断发展的河南文化和河南民俗体育,形成了地域文化与高度体育技巧性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民俗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既强身健体又愉悦身心,同时又弘扬了独具风格的悠久文化,达到多方位的和谐统一。
3.3 民俗体育活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3.3.1 民俗体育活动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民俗体育活动具有经济性、趣味性、参与性和竞争性等特点。民俗体育的开展,既能够实现参与的广泛性,还能在时间上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现状,同时,体育活动所特有的竞争性、趣味性也成为吸引多数人参加的重要因素。以民俗体育活动带动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群众可以从体验体育活动到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娱乐身心为主到娱乐身心与强身健体并重发展。
民俗体育活动还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表现为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春节时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展最为广泛,参与人群的积极性也最为高涨。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抖空竹、拔河、放风筝等,都集中体现了我国丰富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再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十分积极地开展此类活动。在此期间,跟赛龙舟有关的体育活动也纷纷登台亮相,极大地活跃了节日气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1〕。
3.3.2 民俗体育活动是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的城市化,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等城市易发疾病也开始在乡村蔓延,而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才是预防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任何人都不会有长久的热情参与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村民有了接触体育的机会,民俗体育活动具有的特点易使农民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再加上对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时间的保证,民俗体育活动肯定能成为我国广大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火种”,形成体育活动的燎原之势〔2〕。
3.3.3 民俗体育活动是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效途径
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除了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外,还能够极大地活跃乡村的经济发展。以我省春节期间常见的庙会为例,其中丰富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为大众喜闻乐见,聚集了人气,对于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有显著作用。由于节日期间集中开展的体育活动在乡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所以,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常听见这样的说法——“文体搭台、经济唱戏”。目前,节庆民俗体育活动也正在成为乡村旅游宣传的重要内容及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活动。
3.3.4 民俗体育活动是传承优良的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得以发展的同时,如何传承和保护乡村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也是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3〕。在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很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体育活动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是人们祈求平安和歌颂丰收的信仰行为,具有强烈的节庆色彩,同时又适应当代农民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的积极特征。比如扭秧歌、踩高跷、抖空竹等就深受农民的喜欢,也将农民粗犷豪爽的性格充分展示出来,这些体育活动应被继承发展。节日民俗体育活动为民俗娱乐活动构筑了发展的平台,在传承乡村文化和传统项目方面具有很好的表现力。
3.4 影响河南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4.1 民俗体育环境基础的削弱
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是各种民俗体育的源泉和土壤,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它们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碰撞,威胁着民俗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地理环境是民俗体育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我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俗体育的地域性和丰富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通讯条件不断改善,地理环境这一天然屏障的失却使民俗体育失去了保护,并面临着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体育活动的产生与生产方式息息相关,有相当一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就是直接来源于劳动生产方式。如农耕生产方式下形成的跳竹竿、荡秋千、斗牛等;游牧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摔跤、骑马、射箭等。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因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现代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这必然会影响到原有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是民俗体育的精神源泉,它们对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外来文化的侵入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进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乡村青少年对于现代体育文化的向往和主动接纳,使得他们完全没有兴趣学习那些民间体育习俗。
3.4.2 民俗体育功利性的劣性变异
与那些面临消失和传承危机的传统民俗体育相比,那些能够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实惠并得到游客青睐的民俗体育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地方政府的鼓励、村民的主动配合以及商贸业的积极参与推动着某些民俗体育的快速发展。这似乎是一种值得高兴的发展趋势,然而华丽外表的背后却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即民俗体育变迁中的劣性变异使其出现功利化倾向。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乡村社会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村民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从而使民俗体育的祭祀、娱神、自娱功能不断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意识不断减弱,娱人功能不断增强,民俗体育原有的粗犷古朴的气息被现代之风熏染。另外,由于在商业开发中的急功近利,人为的造成民俗体育浅表化、商品化,有的甚至任意篡改、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制造伪民俗,导致一些优秀的民俗体育吸引力减弱或开发不足,面临衰退或消亡的局面。民俗体育这种功利性的劣性变异,对于民俗体育乃至整个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我们希望民俗文化也能像其它文化遗产一样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能够比较完整地得以保存。
3.4.3 民俗体育传承方式滞后
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使得乡村民俗体育的传承出现断环。民俗体育大部分都属于行为民俗,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言传身教”。但由于近年来民工潮的高涨,乡村里的大部分中青年常年在城市务工;他们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人口原来的结构,同时也破坏了先前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模式,使民俗体育传承的某些环节出现了中断。另外,像南水北调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将使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当地民俗的广域化发展和都市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民俗体育面临消亡。当今,通讯、交通等传媒技术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便利了村落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民俗文化的地方性逐渐减弱,而转向周围或城市,即民俗民间文化的广域化发展。这些得以生存乃至发展的民俗大多是特色鲜明、功能得以扩展的文化现象,相反其它的或相邻区域的民俗文化则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
3.4.4 受现代体育发展的影响
西方的现代体育以其特有的魅力,再加上强有力的媒体宣传在我国迅速发展,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最能体现现代体育精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是借助在北京举办的东风,吸引了我国亿万人民关注的目光。而当我们在享受现代体育带来的愉悦的时候,却忽视了我们的瑰宝——民俗体育。勿庸置疑,现代体育的迅猛发展已经给民俗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之边缘化,民俗体育不论是发展水平还是普及水平,都已处于弱势地位。
4 河南民俗体育发展与传承的对策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就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全民族的事业,是国家行为,单靠个人和民间组织是无法完成这一工程的,必须由各级政府去主导实施,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重视和倡导、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必要的经济扶持外,政府至少可以在“正名”、引导、组织三个方面,为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2 宣传和教育途径
民众的文化自觉是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全社会开展宣传和普及民俗体育文化的教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广泛发展社会教育,发挥出版、传媒、协会组织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作用,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展示等普及、推广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工作。把宣传和教育引入正规学校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小学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培养人们的自觉意识。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要尊重民间自发性传承方式,要全力挖掘现实生活中尚存的传承人。国家要优先发给民俗体育艺人特别补助金,以提高他们的民俗体育技能,并鼓励他们多招收徒弟,传授技艺。在全球化语境下,应将中华民俗体育文化推向世界,进行中西体育文化交流,可采取“走出去”与“拿来主义”相结合的文化策略,向世界宣传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向全人类展示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伟大魅力,使中华民俗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从而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共同繁荣。
4.3 提高认识
民俗是民众的风俗习惯,它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发展、变异和消失。所以,民众的日常生活是民俗文化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沃土。因此,保护民俗体育乃至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于强化当地群众的民族自觉意识,提高他们对本民族民俗体育的认识。也只有当民众对民俗体育的认识提高了,他们才能主动自觉地继承优良的传统民俗体育,不断创造新的民俗体育,使民俗体育在社会的变迁中进行自觉的改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4 挖掘整理
民俗体育同其它民俗文化形式一样,属于民族的精神财富。当地政府和学术界应致力于民族风俗及其文化底蕴的继承,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复原、记录保存和研究提炼。这种工作一方面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长期投入,包括必要资金、人力甚至制定法规。另外,在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过程当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切实做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俗体育是行为民俗,传统的文字记录方式是不足以把民俗体育的方方面面保存下来的,因此,通过高科技手段我们就可以将民俗体育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来,最大可能地做到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保存和展示。
4.5 探索产业化发展途径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带给民俗体育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已经被视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三大根本趋势之一。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得以生存、推广,就应当积极探索和培育其产业化的途径,走市场化道路。民俗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在带给当地诸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阻止世界体育文化的同质化发展,并有利于保持民俗体育的多样化。目前,许多民俗文化旅游的成功事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虞重干,李志清.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历史契机与现实需要〔J〕.体育科学,2005.5(2):16-20.
〔2〕李志清.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乡土社会的存在与意义——以抢花炮为个案的研究(一)〔J〕.体育科研,2006.27(4):17-25.
〔3〕 奚凤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9):8-10.
我国民俗体育 篇12
基础概念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就像房屋的地基一样;要想建造高楼大厦、房舍殿宇必须有稳固的地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基础概念的地基之上;基本概念对学科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基础概念的混乱的学术研究就像根基不稳的房屋一样缺乏有力的支撑。在体育学研究领域内,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常常被混淆与乱用。因此,明确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体育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由“民俗”和“体育”两个词构成,对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对“民俗”一词的理解。“民俗”是一个外来词,“这个词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1]。民俗是指民间风俗现象,那么要把握“民俗”,就要对“民间”和“风俗”二者的含义有清晰地认识。“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2]“‘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3]。因此,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4]。
世界著名民俗学家哈森教授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种分类,它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两方面的东西。文化是人造的环境,它不能被生物性地遗传,人类必须经过学习的过程,这被称作文化适应(inchlturation),学习他所出生社会、社区的文化,所以一个婴儿出生了,它需要学习语言、礼仪、风俗、宗教、价值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等,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认知,学习通过训练塑造人们的行为。谈及民俗,民俗可能是文化所是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语言、社会组织、礼仪和习俗、信仰和知识、仪式、宗教、幽默、娱乐等等、社会交往———男人在女人面前怎么表现,女人在男人面前怎么表现,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传统文化。民俗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让中国人成为中国人,让俄国人成为俄国人,让埃及人成为埃及人,如此等等,通过学习获得,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5]。哈森教授主要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解释民俗,而华东师范大学的田兆元教授则从民俗的社会功能方面来解释民俗,他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即传统与文化的活态形式。它是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淘洗,留下来的文化的精华,与现实结合的产物。民俗对于特定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功能,因此,民俗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哈森教授和田兆元教授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民俗”到底是什么,他们都强调了民俗的文化认同功能,民俗无论是在个体成长还是社会发展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个体而言,个体通过对民俗文化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和适应融入自己日常生活的世界;在社会而言,社会通过民俗的文化认同性组织和巩固自身结构。那么,民俗体育则是民间风俗活动中出现的体育,这种体育与民俗关系密切,是民俗的有机部分,是能够体现民俗文化属性的体育。是在特定群体中具有文化认同的体育形态,就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是帮助个体形成群体认同感的体育文化,例如,我们儿时玩得踢毽子、跳房子、拔河等等,通过参加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我们获得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融入日常生活的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将民俗体育理解为:民俗体育是一种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民间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群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体育文化形态;它形成于过去并绵延至今,始终处于动态的更新和发展之中,是一种活态的体育文化传承。但是,随着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中,民俗体育原初赖以生存的语境发生了巨变,因而其发展模式形态也随之发生了裂变;在传统社会中,民俗体育发展的文化空间主要是节庆节日、集、庙会等传统文化空间;而在现代城市中,传统文化空间已经不复存在,民俗体育失却了原有的文化空间,城市中的社区、公园以及赛事、表演活动成为了民俗体育发展的新的文化空间,民俗体育由原来节庆节日走入了日常健身活动。这些新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俗体育。在城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空竹、风筝、气功、太极拳等民俗体育活动,它们既不是发生在节日节庆的文化空间之中,也不具有传统的仪式,可见,民俗体育的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变化。
另外,国家编创和推广的新体育项目中,很多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俗体育,但是它们的编创吸收了传统风俗文化、体育文化的要素,那么它们又应不应被纳入民俗体育的范畴呢?本文认为应该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虽然这些新的民俗体育项目未必具有民俗体育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特点,但是它是从民俗体育“根”上长出的新枝叶,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现代性条件下民俗体育发展中自然衍生出的新路径,是民俗体育适应性发展的结果。正如现代竞技武术是从传统武术中衍生出的,但是我们不会否认竞技武术是武术的事实;现代龙舟竞技也是从传统龙舟竞渡文化中发展起来,龙舟的竞技化发展虽然使龙舟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竞技龙舟文化促进了传统龙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因此,鉴于民俗体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我们将民俗体育的概念界定为:民俗体育是指在体育中能够体现某一民俗活动功能和文化意蕴的体育。
2 民间体育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7]。那么民间体育就是在广大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与官方体育相对,也就是说除官方体育之外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依此而言,民间体育几乎涵盖了所有体育活动形式,只要是在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的范畴,即使是小区中偶尔发生的一场足球赛、篮球赛,也属于民间体育。
但是,《体育科学词典》对民间体育的解释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形式”[8]。并且指出“民间体育具有民族气息、地方特色,是传统的体育形式。这一特征又使其严格与近代西方体育形式相区别”[9]。按照这一概念,民间体育应该不包含近代西方体育的内容,那么现今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以及新兴的攀岩、自行车、轮滑等不属于民间体育的范畴。这与现实生活中民众对民间体育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区别:在生活中,当提到民间体育时人们一般认为是指与官方体育活动相对的体育形态,即除官方体育以外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可以称为民间体育,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体育项目。
“民间”是汉语中的固有词汇,鸦片战争之前,西方体育还未传入中国,民众口中的“民间体育”指的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世界中广泛存在和开展的游戏、竞技、娱乐等活动形式,民众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日常生活习惯以语言的形式保存了下来。程征先生就认为:“‘民间’的概念是随着原始文化阶段的混沌状态的结束,文化在文明社会条件下演进分化,相对于宫廷、文人等概念的确立而确立的”[10]。另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指人民中间,主要指与官方相对而言”[11]。程征先生关于“民间”的观点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与钟敬文先生对“民间”的定义是一致的,都是指民众中间,与官方相对。而《体育科学词典》关于民间体育的概念则强调民族气息、地方特色以及传统性,其对民间体育的界定与“民间”一词的理解不相符,并且与现实和当下研究趋势也不相符;另外,《体育科学词典》对民间体育的界定,容易引起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民俗体育等其他相关概念的混淆,因此,我们不采用《体育科学词典》的观点。
综上所述,民间体育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
3 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传统文化在体育中的体现。对“传统”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传统体育的界定。“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12]。“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他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和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13]。也就是说传统不仅仅只是历史的遗存,而是“活在现在的历史”或者说“活着的过去”,是较现代而言的。它承载着历史文化也变革着历史,它是历史在现代的活跃。
因此,传统体育是指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目前,在我国,传统体育一般是指鸦片战争以前形成,并一直衍传至今的体育文化形态。应该说,从历史变迁的视角而言,目前学术界的这种关于传统体育的认识存在商榷的地方。
4 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对“民族”一词的把握,对民族体育概念的研究也大都是从“民族”一词入手,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涂传飞将国内外已有的对民族的定义分为三个流派:一是强调民族的“客观”因素来界定民族的概念,最典型的是斯大林给民族下的定义。二是强调“主观”因素来界定民族的概念,代表性的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三是选择跨越“主观———客观”谱系的标准对民族进行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安东尼·斯密斯。[14]涂传飞在三个流派的基础上总结出民族的本质属性是“民族认同”,认为“民族体育之所以是民族体育是因为它是为一定的民族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因为,在一定的民族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化形式,而只有为一定的民族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传统体育文化才是该民族的民族体育”[15]。王俊奇则采用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的《文化学词典》对民族的解释:“民族,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有广义、狭义。广义的民族包括原始、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同时还有其它广泛用法,如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狭义的专指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并依此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民族体育概念进行界定,广义的民族体育是“在历史上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的为该民族享用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体育、古希腊体育、古埃及体育、印度体育都是民族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狭义民族体育界定是“近现代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反映并承载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该民族所创造和享用的一种特殊体育文化”[16]。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民族体育的概念,涂传飞强调“民族认同”、“民族共同意识”;王俊奇则强调“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其实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不同而已。它们最根本的是指民族体育的群体认同性,即它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石上建立发展起来,是民族文化的产物。首先,从民族体育起源和形成过程来看,民族体育既可能是本民族土生土长的体育文化,也可能是从其他民族传入,经过与本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成为民族的体育文化。归根结底,只有获得了群体文化认同的体育文化形态才是民族体育。其次,从民族体育的存在形式上来看,民族传统体育不限于一个民族,它可能为多个民族或国家所有,如秋千、龙舟、舞龙、舞狮等,就为多个民族或国家所有;然而,不同的民族可能拥有相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则各具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印记。最后,在民族的历史中曾经绵延存在过一定时间并产生民族认同,但现今已不复存在的体育形式,是否属于民族体育?本文认为是属于的。民族体育概念的核心和本质是“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至于是否一直绵延存续至今并不是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因此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定时间并产生民族认同但现今已不存在的体育形式属于民族体育。这也是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之一。
由此可见,民族体育项目不一定为某一民族所独有,而可能存在于多个民族,但是不同民族的同一民族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不同,即反映和承载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文化不同。另外,历史上存在过现已消逝的具有民族共同意识的体育,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因此,民族体育是反映和承载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民众共同享用的民族整体的体育文化。
5 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的关系辨析
民俗体育是民俗中的体育,是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是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民间体育活动。民间体育则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也就是说除官方体育以外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既包括传统体育也包括西方体育、现代体育等非传统体育,只要是在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就可以称之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具有内在的联系,民俗体育是具有集体性、模式性和传承性的民间体育,它们都是扎根于民众生活中的体育。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相比,民间体育具有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外延更加广阔:民间体育的文化空间几乎可以是民众生活中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而民俗体育的文化空间一般是特定的节庆节日和特定的场所,即民俗体育的发生具有内在的节律性。因此,本文认为民间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是能够反映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意识,具有民族认同并为民众所享用的文化。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体育的本质与核心是民族认同或者说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强调的是“民族整体”。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体育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众认同,具有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且56个民族共同享用的体育;56个民族也各拥有自己的民族体育文化,如汉族体育、藏族体育、蒙古族体育等等。另外,历史上存在过现今已不存在的古希腊体育、古埃及体育也是民族体育的范畴,虽然它们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们曾是产生过民族认同的文化,而只是随着民族的消逝而消逝了。传统体育是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是其传统性。
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两者之间互有交叉、重叠:传统体育包含大部分民族体育的内容,但是从广义的民族体育概念来说,民族体育包括已经消逝的民族体育,而这一部分民族体育不符合传统体育“活着的过去”的特点,不属于传统体育的范畴。因此,传统体育并不能包含所有的民族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传统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一般而言,民俗体育一定具有传统性,传统性是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所以民俗体育属于传统体育的范畴。而民间体育与传统体育则是互有交叉、重叠:民间体育包含一部分传统体育,同时还包含非传统体育;而传统体育中不仅有民间体育的内容而且还有官方(宫廷)体育,因此,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都不能包含彼此所有的内容,而是互有交叉、重叠。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也是如此,既有交叉、重叠又不完全相同:民俗体育具有集体性的特征,但是这种集体性在某些民俗体育中可能还未达到“民族整体”的程度,而是被民族整体中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所认同;反过来,民族体育也不包含民俗体育的所有内容,民俗体育具有模式性,往往具有一定的仪式,而民族体育不具有这一特征,有些民族体育是没有仪式的。民族体育与民间体育也是既有交叉、重叠,又有各自不同的领域。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一样,都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民间体育包含一部分民族体育项目,但是不能包含全部的民族体育,例如,历史上曾存在的古埃及体育、古希腊体育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却不是民间体育。
可见,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之间的关系: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民族体育和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及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是相互交叉、重叠,既具有相同的部分,又拥有各自独特的领域。
6 结语
关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我们认为,它们的所指和能指是针对不同出场语境中显现的文化意蕴而言的。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以及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都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对于某两个概念而言,它们又可能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对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和使用,要结合它们发展的实践语境来探讨。
参考文献
[1][2][3][7]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4]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6.
[5][6]中国民俗学网.民俗研究:对象、方法与现实挑战[N/OL].[2013-1-25].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1&NewsID=9122.
[8][9]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9-180.
[10][11]引自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42.
[1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3]引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4][15]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32.
【我国民俗体育】推荐阅读:
福建民俗体育09-23
客家民俗体育11-17
皖南民俗体育调查研究论文08-11
我国体育文化09-10
我国体育发展06-06
休闲体育在我国发展07-09
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发展08-21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前景05-12
我国体育培训服务营销10-05
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