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发展

2024-06-06

我国体育发展(精选12篇)

我国体育发展 篇1

体育产业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 体育市场是促进体育产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 我国体育市场虽然已有很大的发展, 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想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 就必须重视体育市场的建设。

发展体育市场存在的问题

1. 体育消费需求不足。

体育市场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一国具有体育消费愿望且具有体育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的大小。我国虽然有13亿人口, 但是目前支撑体育市场发展的体育消费需求水平仍在低位徘徊。原因有二:一是占人口总数近70%的农村居民, 基本上没有体育消费能力, 而城镇居民中有体育消费能力的人口总数没有明显增长。二是我国居民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住房、汽车等商品, 体育消费目前尚未在人们的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三是过低的城市化水平也不利于体育消费的形成和聚集。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世界43个低收入国家中, 处在中位偏下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整体水平仍然很低, 严重制约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而使体育市场发育的动力不够、活力不足。所以, 体育消费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体育市场发展中的最大问题。

2. 体育市场化程度低。

体育产业化的核心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运营新体制, 让市场机制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体制。因此, 要进一步开放体育市场, 降低各种投资主体进入这一市场的壁垒, 并通过多种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 促进体育产业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形成。目前, 体育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 尤其是对无形资产资源开发不够, 对体育产业商用经济价值挖掘不足, 如体育广告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娱乐业、体育博彩业等, 加之体育产品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体育产业中尚未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体育产业的商业化运作严重不足, 体育中介机构在运作体育市场中的作用尚未体现出来, 体育服务产品的市场化营销的投入和营销手段创新严重不足。

3. 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一是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未理顺, 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 部门分割、地区保护问题严重;二是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行业监察、预警、评价、统计、考核体系和行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系统;三是缺乏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 尤其是在用地、融资、税收、赞助、建立新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四是一些准行政单位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竞赛管理中心、社会体育管理或发展中心等) 用行政手段分割和垄断项目市场, 致使项目市场的壁垒过高、进入成本过大;五是缺乏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 目前只有一部作为体育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对体育市场管理的操作性不强。

4.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

体育市场主体主要指体育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从供给方看, 市场主体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小、组织形式不规范 (公司化比例低) , 各协会 (中心) 与其关系尚未理顺, 参与市场的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 (跨国经营、连锁经营、委托代理经营少) 、生产和经营的商品数量少且品种单一、营销手段和方式陈旧, 尤其是服务营销, 市场反应速度慢以及创造需求的能力弱等方面。从需求方看, 市场主体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体育消费者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变, 消费能力和水平较低, 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等。

5.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发展任何一项事业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我国体育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根到底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目前体育市场缺乏的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有三类:一是负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和监管职能的管理人才;二是高素质的体育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三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体育营销人才和体育产品研发人才。这三类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也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开发。

加快我国体育市场发展的对策

1.提高体育消费水平。

没有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就没有体育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因此, 发展体育市场必须把引导和激发大众体育消费放在重要位置。因为体育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是体育消费的大众化和体育市场的扩大化。多层次、大规模的体育消费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从我国城镇居民和部分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看, 应该说绝大部分居民都有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所以有专家认为:目前制约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也许不是钱的问题, 而是消费意愿和消费习惯问题。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长期以来受传统消费文化的影响, 人们崇尚的是“黜奢崇俭”, 这种过度的节俭限制了人们的体育消费视野, 不利于重组体育消费结构和提高消费水平。因此, 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体育消费意愿, 促进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

2.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由于在体育消费市场中, 绝大多数人喜欢观看高水平的体育比赛, 因此体育产业经营者必须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和顾客导向观念, 从市场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出发, 积极培育和拓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加快培育体育训练服务市场, 积极扩大体育技术信息市场、体育服务市场和其它各类市场;加强对体育市场的调研和预测, 了解市场需要和消费潮流, 采取各种促销手段和方式, 向消费者传递信息, 引导消费, 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从而达到进一步激活体育市场的目的。

3.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国际竞争力。

要制定扶持政策, 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 鼓励和引导大型体育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 力争在新世纪的头10年扶持一批在国际体育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同时, 要制定特殊政策, 扶持我国的优势运动项目开拓国际市场, 提高项目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另外, 还要充分利用后奥运效应等重大国际体育竞赛影响, 做大做强我国已有的品牌, 有计划地发展和培育新品牌。总之, 我国要想真正成为体育用品生产强国, 而不仅仅是加工基地, 就必须树立起品牌意识, 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

4. 加强法制建设, 为发展体育市场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为体育市场提供良好的环境, 使体育市场发展做到有法可依、规范管理、公平竞争。要通过立法, 制定和完善体育市场发展的政策和有关法规, 使政府和企业行为规范化, 促进体育市场有序发展。应加大对体育市场的培育力度, 明确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 培养体育市场的消费主体, 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的中介机构和组织, 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必须消除体育市场准入壁垒, 打破行业垄断, 引入竞争机制, 给各类投资主体以平等的投资、收益机会, 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 改革现有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必须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的发展模式。换句话说, 宏观上由国家体育行政权力机构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进行有效控制, 微观上主要由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和社会化体育“市场”机制来协调。将“国家出钱, 政府办”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的模式, 转变为“自己出钱, 自己办” (或“谁投资, 谁受益”) 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发展模式。要改变当前体育事业仍然以“政府办”为主的格局, 把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起以间接管理为主的体育产业和市场的宏观管理体制, 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体育市场内在要求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市场调控机制。

6. 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

由于在城乡居民收水平持续上升和消费结构升级转化的过程中,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消费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采取均衡的发展战略, 因此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全面推进, 应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要通过发展体育产业中的市场需求大、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关键性环节, 实现体育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通过对不同地域和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细分, 重点抓住主要的地区和主要的消费群体, 以重点带一般, 迅速做大做强体育消费市场;以收入较高的人群带动收入较低的人群, 以城市带动农村, 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 以东部带动西部的不平衡发展模式, 推动我国体育市场快速发展。■

我国体育发展 篇2

[论文关键词]

社区社区体育社区体育俱乐部

[论文摘要]

总结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袭已久的单位、行业、系统为组织形式的封闭格局,满足了人们在业余时间里就地、就近参加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的需求。当前的社区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体育普及性、大众化、全民参与的特点,人群以体育为依托,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密切了邻里关系,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期望对我国未来的社区体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城市社区内居民为主要对象开展的体育,其包含有城市家庭体育、老年社区体育、厂矿、团体、机构、政府组织的体育等,兼含有城市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是在一定城市社区地域内进行的体育行为的总称。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活动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行业系统等的纵向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体育横向联系,创造了社会体育的新模式。

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单位制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分化,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在此条件下,我国的社区体育应运而生,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和全民精神运动的基层载体,尽管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区体育发展受到社区本身发展的制约。一是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活动经费严重短缺,影响着社区体育功能的发挥。二是社区体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志愿服务活动少且不稳定等因素仍然制约着社区体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缓慢,提供的体育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存在体育服务水平和体育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同。四是社区体育建设工作合力不够,公共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培育。五是有些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知度不高,对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也缺乏积极性。

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区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开展[2]。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开展的情况较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的。在我国,社区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组织职能调整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缺乏。国家至今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体育管理的法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体育的发展应该与我国快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最后,我国的社区体育建设尽管表现形式上丰富多彩,除了由街道社区体协等体育组织的一些活动之外,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社区体育活动无论从质量和服务上都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缺乏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状况的、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二、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分析

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唐建军等对国外体育俱乐部的基本状况做了详尽的阐述[1]。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各国的发展轨迹不同,但是国外社区体育俱乐部都采用自主经营和政府的扶持相结合的形式;都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在有关社会公益事业运行的法律政策规定范围中进行其经营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采取自愿性和大众性的原则等。这些特点和经验对于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国作为经济增长迅速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社区体育的机制探索和硬件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2008奥运会的举办也给我国发展社区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始于2000年,我国的社区体育定位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自觉地行为为主,很少独立的开展活动。没有体现出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和我国体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法律、法规的修订过程中应明确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职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相同的法律地位。

(二)困扰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社区体育设施相对薄弱。社区体育设施的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当前,国家需要运用政策、法规使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等的体育设施公共化,并给予一些管理、维护的费用,以此来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难题。

(三)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应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在政策和税收等手段鼓励社区体育俱乐部尤其是退役的职业运动员组建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不仅能够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为竞技体育提供大量的基础训练和人才储备,同时也是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出路的一个良好办法。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如何保证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区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设想和建议。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也将成为我国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唐建军,孟涛,李志刚等,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22(3):8-11.

我国小学体育发展的现状与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现状;策略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人公,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民族是强还是衰的问题。因此,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和小学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小学体育教学的管理。

一、我国小学体育现状分析

就目前小学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情况而言,大多数的学校能做到正常地开设课程,但是因地区的差异,对于每周开课的节数各有不同。在城镇地区体育课开课节数较多,而偏远的农村地区不能保障开课率。

在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上,我国的大多数学校能按照体育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因存在地区差异的原因,城镇学校能按照体育教学的课程标准安排教学的进度,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和教学的质量,但对于偏远的农村小学来说,大多不能按照体育教学的课程标准进行规范的教学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大多数学校存在体育器材匮乏的情况,由于近年来小学撤校合并的进行,使这种情况更加明显。特别是农村的小学,在运动场所和器材上,往往得不到满足。

新课标要求小学各年级的体育课达到每周三节,体育课的课时比以前明显增多,但随着撤校并校的实施,教育资源相对的集中,老师老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增加,这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在学校中,还存在大量没有教学经验的兼职老师,对于课堂的规范和体育课程标准不熟悉,影响了新课标的顺利贯彻和实施。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

相关部门应该对学校的领导进行体育教学的培训,让学校的领导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本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做好定位,从而更好地灌输给学校的老师,并对老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让老师严格地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确保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

2.学校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对于小学学校存在体育教育器材匮乏的问题,学校增加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运动场地的建设,购买足够的体育教学器材,以便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3.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

更新体育老师和其他学科老师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小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启蒙阶段,要协调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对于体育老师来说,学校应该聘请专职的体育老师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对于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确保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落实好体育教学的素质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秦雷宝.上海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2.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 篇4

一、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体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现如今, 国内的体育项目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地受到政府以及行政部门的制约和限制, 但是, 健康和谐的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社会团体和个人为重点。政府对其进行干预和管理, 很容易形成体育管理的垄断, 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群众体育的服务性, 无法满足公众对于体育项目的需求。政府部门虽然也在加大对群众体育模式的发展, 但是还是比较重视竞技体育。可见, 群众体育受到政府相关体制的制约。

(二) 群众体育设施落后

长久以来, 群众体育的资金来源主要以体育彩票和数量较少的公益资金。从现如今, 我国群众体育设施的建设来看, 其落后程度较为严重, 尤其是乡镇的群众体育设施。体育馆的数量少之又少, 群众健身, 发展体育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国家需要加强对群众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给群众创造一个健身的平台。

(三) 个人体育消费意识淡薄

从传统的消费观念上来看, 金钱主要消费在物质上, 人们只是在得到自身温饱之后才去考虑服务性的消费, 包括体育消费。另外, 人们的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 对于金钱和健康的关系, 人们的意识程度还不够。因此, 个人对于体育的消费观也严重地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四) 群众健身知识匮乏

参加健身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多数的群众都不懂得建设的科学方法, 也没有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因此, 在实际的健身中, 对于健身知识的匮乏极大地影响到了群众健身的积极性, 因此, 这也是影响群众体育发展的终于因素。

二、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策略

(一) 从多层面丰富群众体育锻炼设施

1. 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群众体育场所的建设

从传统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上来看, 主要是有国家或者是当地政府直接进行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国家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下降, 而且国家体育彩票的发展前景也不是非常乐观。因此, 应该实现体育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因此, 可以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 不断吸取社会的资金, 拓展投资渠道, 给体育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保证竞争机会的同等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建设的资金问题。加大了群众体育场所的建设, 可以为群众健身, 增强体育素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政府的体育部门应该加强对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视

我国的体育行业主要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种模式为主, 但是纵观体育发展的历史以及现状, 国家和政府对于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群众体育。因此, 这也是阻碍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从体育事业发展的综合意义上来看, 发展竞技体育也需要以群众体育为依托, 只有群众的体育意识增强了, 才能实现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以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后奥运时期的体育事业, 要尽量放下金牌的包袱, 将投入的重点放在群众体育上。

3. 加强对群众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

体育馆或者是基础的体育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但是从我国对于体育馆或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的现状来看, 其数量相对较少。另外, 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的体育馆其开放的程度也明显不够, 不仅导致了资源的闲置, 同时也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我国应该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依靠政府的纽带作用, 对体育资源进行有效地整理和配置, 使得体育场向全面开放, 成为公共的体育设施。进而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互补性和互动性。

(二) 加快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我国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 如果我们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 就不可能真正地发展群众体育, 就谈不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 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国家体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逐步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体育方面的差距, 促进各民族体育的共同繁荣, 提高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规模和水平。要积极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 要用现代体育的科学原理去整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要把中华民族在体育上的丰富遗产继承下来, 发扬光大;用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 丰富我国的体育项目。

(三) 加强农村体育的基础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应采取重点推进、梯度发展的方针, 首先搞好县城镇的体育建设示范, 带动其他乡镇的体育发展;然后搞好每个县的若干中心镇的体育建设, 带动一般镇的体育发展;一般镇的体育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 再去带动新的镇、乡和村, 这样逐步扩大, 不断提高农村体育水平。应加强城镇社区, 即城镇中非农业人口居住区的“农村中的城市”这一部分体育的建设, 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总结

要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 必须把体育事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群众体育事业上来, 体育决策部门应以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 更加关注群体事业的发展, 并在政策、资金、人力、场地、组织机构等方面予以切实保障, 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满足民众日益凸显的对体育休闲、娱乐、身心健康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体育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在后奥运时期, 我国的群众事业的发展逐渐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 体育项目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群众体育的发展很快成为一种全民运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 本文主要从群众体育发展策略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育政策,群众体育

参考文献

[1]胡科.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之于群众体育运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2.

[2]冯宝忠.中国迈向体育强国途径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12.

我国县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篇5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区体育逐渐的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群!体育锻炼和人群所选的项目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我国基本的行政组织单位——县城镇!经过对大量的文献研究以及对大量的实践调研研究发现我国的县城镇社区体育发展有五个现状和趋势!1:体育的社会化进程加快!

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是和我国的城乡建设城市化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刺激着人民群众的对体育的需求渴望。在今后的发展中,县城镇的社区体育发展将逐渐的以集中,自觉的大规模的形式二存在,进程将进一步的加快!但是目前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却是以分散的.自发的.小规模的状态为主要特征!

2:县城镇居民的体育观念加强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有着不断的追求!再加上尤其是文化教育的普及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得以升华,对体育的观念逐渐的增强!但是在观念加强的同时也出现了盲目的跟风体育观念!

3:县城镇的体育组织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县城镇社区体育社会化的程度较低,因此城镇的社区活动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较多的依赖于基层政府,民间的体育社团,经营性的体育组织较少,而部分城镇的社区体育组织处于无政府的引导!目前的商业性组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其收费较高

只适合一部分高收入的群体,这些问题还是需要政府的引导!4:县城镇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

目前参加体育活动主要以在校学生为主,其次是科教文卫和政府机构人员。因此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内容仍是以进行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为主!但是在一些收入相对较高的地方出现以保龄球,跳舞,高尔夫等一系列的运动,内容和形式逐渐的丰富和多样!

5:县城镇的体育设施建设逐渐的得到重视!

社区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从抽样的调查显示来看,在总体的规划中没有体育设施的小城镇占43.8%现有体育设施较为完善的占19.8%!这是我国的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县区是基本的行政单位在它的辐射下对周围的农村有着强烈的影响,县城镇的居民社区体育不光关系城镇居民的体质问题,还与广大的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部门鉴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应加以重视!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体育 学术期刊 现状 发展

一、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基本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体育类学术期刊有56种,按期刊质量水平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一共16家(其中CSSCI来源期刊10家),如《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这一类期刊代表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的最高水平,其综合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以及被引频次较高。第二类为非核心的体育学院学报和部分省区市的体育科技(科学)等,共有18家期刊,如《河北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研》等,这类期刊划定标准包括曾入选过北大中文核心的期刊,或有一定影响因子和相对较高的被引频次的期刊,其刊载论文学术水平相对较高。第三类为一般CN期刊,没有影响因子或影响因子忽略不计,被引频次较低,这类期刊共有22家(见表1)。

二、体育学术期刊发展存在问题

1. 中文核心体育期刊数量较少。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版)为16家,虽比2004年版增加3家,但同其他学科比较,数量还是比较少,而《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的落选着实令人惋惜。全国各地大高校、中学体育教师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就拿各大高职院校来说,由于专业建设的差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或较少有某一个相关专业教师,但必有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多,而核心体育期刊少,无形中造成广大体育教师发表体育核心论文难度较大,职称晋升受到很大影响。

2. 出版周期长,发文量少。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与刊物的出版周期密切相关。缩短期刊出版的周期,增加体育学术期刊的信息量,可以有效提升期刊内容的时效性。如今,纵观国际各个著名期刊,无论是综合性期刊,还是专业期刊,大都为周刊或半月刊,极少数为月刊。目前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只有4家为月刊,其余12家全部为双月刊,不少省区市体育科研所主办的体育科技、科学为季刊或双月刊。并且核心期刊每期页码数有严格限制,页码较少,平均为118.9页(见表2)。 目前。期刊出版周期长,极大影响了体育期刊的复合、综合影响因子以及被引率等评价指标。

3. 一般期刊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质量较低。近年来,各省区市人事管理部门以及高校均有职称评审相关规定,如对评定副高级以上职称者在北大(或南大)中文核心期刊或本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若干篇。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也大都要求在本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否则将不能按时毕业。不少省、部级以及国家级科研项目结项也要求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基于上述原因,造成了广大教师、科研人员撰写的质量较好的文章大都先往核心期刊上投稿,试图碰碰运气。而大多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都较长,不被核心期刊录用时才转投给非核心期刊,往往这时已经过去数月或一年以上,谈不上时效性。因此,一般期刊质量参差不齐。

4. 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较低。在对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价时,往往采用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指标。影响因子也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之一。以2012年数据为例,我国中文体育核心期刊中除《体育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综合影响因子在1.0以上,其他期刊均小于1,且有5家期刊小于0.5;复合因子仅有7家期刊大于1。由此可见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够理想(见表2)。

三、发展对策

1. 提升现有中文核心期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期刊的发文质量,有目的地提升现有中文核心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数,提高期刊的收录、被摘以及复印数量。力争在北京大学核心期刊排行榜中有更好的排名,争取长期占据或被列入CSSCI来源期刊阵容,不断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2. 以质量求发展,不断扩充中文体育核心期刊。2011年,《山东体育科技》成功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令人惊喜,这是该期刊编辑部不断提升质量的结果,这也给其他省份体育科技、科学指引了方向,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各省区市的体育科技不是没有可能入选中文核心期刊阵容。但冷静下来,细看非核心期刊影响力,除极少数期刊有实力,较有希望以后入选核心期刊目录,其他期刊则没有丝毫希望。刚刚落选的《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实力不容小觑,由表2可以看出,其综合、复合影响因子以及被引频率均高于大部分核心期刊,当然这也是核心期刊时期的成果积累。此外,《河北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研》《体育科学研究》等期刊影响因子、被引频率等各项评价指标也均接近核心期刊或高于其他专业核心期刊(见表2),这两本期刊也应不断提升办刊质量,提高期刊影响力,积极向核心期刊靠拢。

3. 缩短核心期刊的出版周期,增加发文量。出版周期是当前国际上学术期刊之间竞争的重要参数之一。只有用最快的速度让新科技、新知识、新理论发表在期刊上,才能有效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出版周期过长、发文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体育教师、体育科研工作者的职称晋升,长期下去将会影响期刊论文的发文质量。目前,国外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是尽可能缩短出版周期。相比之下,我国的体育期刊特别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以及各省区市的体育科技、科学等期刊出版周期普遍较长,因此难以吸引追求时效性的高质量论文,严重影响体育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和竞争力。

4. 强化创新意识,创办特色期刊和名牌栏目。在不断借鉴国内外优秀期刊的管理制度和办刊模式以及营销策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自身发展状况,不断尝试改革与创新,更新办刊理念,以期早日跻身核心或优秀期刊之列。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重要的一点是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栏目,这也是学术期刊实现国际化的一条有效途径。特色就是要与众不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名”,没有特色的学术期刊缺乏发展和竞争力。

5. 实现期刊的网络化。网络化建设可以使学术期刊最大限度地发挥时效性,还能加强期刊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使作者及时获得最新的反馈信息。体育学术期刊要实现网络化,期刊管理机构必须不惜花费一定的财力、物力请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系统的开发。要能基本实现从宣传、数据库建设、查阅相关资料、编读往来、作者投稿到出版发行管理的全程基本交互功能,从而真正体现网络化的高效管理优势。在这方面,核心期刊做得较好,目前16家核心期刊中的15家已基本实现网络投稿系统,非核心期刊还基本没有开发网络平台。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

[1] 冉强辉,张业安.制约我国体育学术核心期刊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

[2]钟炼,宋丽等.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6).

[3]江国平。非核心类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及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1(1).

[4]李晓宪,邱剑荣等.新中国体育学术(科技)期刊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9(5).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之路探索 篇7

一场《泰囧》风靡了整个泰国的旅游业,推动了泰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导演兼主演徐铮还受到了泰国总理的亲切接见,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

随着世界旅游组织和国际奥委会共同举办的“世界体育与旅游大会”,体育旅游开始闪亮登场,继申奥成功后,中国国家旅游局又出了《2001年旅游主题—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随之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巨大体育赛事在我国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大了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冲击,亚太旅游联合会体育休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总策划陈晓指出:体育旅游是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将体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可以说是逐步成长状态,仍属于朝阳产业,它在同时满足人们旅游、休闲、运动、娱乐目的的同时,还能愉悦身心,增进健康,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收入,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它所占旅游业的份额还很少,在发展初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如何让这一新兴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2 体育旅游发展的瓶颈

在国际顶级体育赛事推动下,体育旅游成为了我国公民出境游的一大亮点。体育旅游可以分为体验、观赏、娱乐及赛事四种不表现形式[2],早在2001年,国家旅游总局就以《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为主题年组织活动,全国各地共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如新疆和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郑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荆州的端午龙舟节、新疆少数民族赛马节和摔跤节等。同时,还有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和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路线,各省市地区将体育旅游与经济发展挂钩,让体育旅游推动经济的发展。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包括体育旅游在内的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各地依照自身资源举办的各种节日和比赛也日益形成品牌,奥运会、足球世界杯、亚运会等品牌在旅游市场中也形成了专项的产品。同年年底在海口举行的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极大地促进了海南高尔夫球的发展。至此,国内体育旅游已初具规模。

体育旅游的范围广泛,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其中部分旅游项目主要受到赛事举办时间的影响而具有时效性,对于那些野外求生探险的体育旅游项目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安全系数较低,对于其装备的成本也较高,这些特点让体育旅游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其一,目前国内体育旅游的发展旅游市场无法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需求,许多消费者千里迢迢去国外享受细化了的体育旅游项目;其二,体育与旅游业还是两个独立的项目,除了近几年在国内开展较好的户外项目,其他可以与旅游业很好结合的体育类项目并未得到很好的经营与管理,国内走体育路线的旅游项目开展的很少。其三,许多有地方性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具有湘西特色的木球、荡秋千、竹竿舞表演性又强的体育项目也缺乏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长远的规划;其四,旅游地点配套设施落后,服务不够专业化,甚至有些旅游点存在服务态度差、乱收费的现象,加上部分体育旅游者的素质不高,体育意识、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国内体育旅游业一直未得到的发展。

3 体育旅游发展的探索之路

(1)要同国家的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国家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以市场经济消费趋势为风向,将体育旅游纳入国家整个旅游计划之中,建立全国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2)积极开发国际化的体育旅游市场,打造地域风情体育旅游新起点。我国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地域辽阔,充满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各地的风土民情、民族习惯等特点都可以作为吸引国际友人的吸睛点。我国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但宣传不够,因其交通闭塞、人才缺乏,当地人的固步自封,导致许多有巨大魅力的潜在体育旅游项目、旅游景点还尚未遇到其伯乐,不能被世人所识。(3)在全国统一规划下,根据体育运动的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积极筹集资金,充分发挥国家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地理优势,在开发新的体育旅游景点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新开发的景点要具有特色,能够吸引游客。如张家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展的“翼装飞行”体育项目就很好的对地方性特色体育旅游进行了诠释。(4)各部门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保驾护航。例如,交通部要加强体育旅游的硬件设施,要想富先修路的箴言代代相传,体育旅游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交通部的大力支持,兴修机场、高速公路,让千里之外的游客也能感受一把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享受一场能够说走就走的旅行。此外,加上规划局、工商局等部门的软件设施,为体育旅游景点提供现代化的宾馆,让其享受体育运动快感后的疲惫身躯补充养料。除此之外,随之而来的就是餐馆、小卖部、民族特色饰品、节目的展示等,让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是进行了一场体育旅游,更多的是汲取文化、涵养精神的情感盛宴。例如,黑龙江省建设的国际化高尔夫球场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黑龙江的经济在全国来说,其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在面临着大批职工下岗、大中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形势下,省委省政府和体育部门解放思想,大胆地吸引外资,球场对面是五星级宾馆,配有高级游乐场所几多选择的体育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黑龙江的GDP。(5)积极培训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从事体育旅游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向导,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必须要热爱体育项目,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在熟悉该地区该体育项目的基础上,最好再具备一定水平的外语、运动损伤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4 结语

在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随着体育赛事的传播和影响,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被人喜爱。现在的体育除了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休闲与放松,还更加注重主体的需要,既要满足其身体的需要,还要满足情感的享受,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价值,博得了人们的青睐,使得人们对于体育追求不再局限于满足身体的健康与强壮,还能获得一种更高、更深层次的目标,这样使得体育旅游产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成长,现已初具规模。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进行初步探讨,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力图为我国体育旅游业,尤其是地方性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现状

参考文献

[1]吴亚婷.天水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2]谭分全.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32-34.

[3]万怀玉.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5):638-640.

[4]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娱乐化[J].体育与科学,2005(4):11-13.

[5]朱玉芳.开展体育旅游娱乐活动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11):93-96.

[6]金明灿.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J].体育沙龙,2009.271.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体育,旅游,体育旅游,对策

一、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西藏自治区体委成立了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 为中国的体育旅游开了先河。1986年, 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 统筹兼顾全国体育旅游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迅速,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 如东北滑雪、黄河漂流、青藏高原登山、郑州少林武术等, 国家也相继推出内蒙古那达慕大会、黑龙江冰雪旅游、大同国际滑翔节、泰山华山登山游等体育旅游活动项目。进入21世纪, 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年”, 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旅游健身活动和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推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国家旅游局将2008年定位“中国奥运旅游年”, 全国各地相继推出奥运旅游线路, 特别是休闲健身旅游线路, 推动了大众体育旅游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也从2001年的397.42元上升到2007年的593元。目前各旅行社也推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 如青海省国际体育旅行社推出了一系列富有青藏高原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项目;湖南省体育旅行社与湖南省登山协会户外运动俱乐部合作开展户外拓展、野营、攀岩、水上运动等体育休闲项目;甘肃省国际体育旅行社推出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 这些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拓展了人们的旅游视野, 也给地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体育旅游业在整个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尚且不够深入, 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对体育旅游的专论欠缺, 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同样, 各部门和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潜力、政策措施、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到位, 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另一方面, 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如景区中开发体育类项目的多是山地、海滨等自然景区, 人文类景区内的体育运动项目较少。

(二) 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思路和长远的规划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户外俱乐部经营为主, 这些组织均为自发的民间组织, 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其负责, 旅行社很少参与体育旅游的组织及相关的活动。这种粗放的经营管理, 使组织者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缺乏明确的认识与思考, 没有形成长远的发展规划。事实上体育旅游的专业性, 要求政府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监督体育旅游的经营, 否则体育旅游的安全性、专业性等都很难得到保证。

(三)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力

我国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多, 分布广, 适合发展体育旅游。但目前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远远不够, 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主要有高原、山地、洞穴、沙漠等地貌资源, 适宜开展登山、攀岩、沙漠探险和洞穴探险等体育旅游活动;河流、瀑布、冰川、湖泊等水文资源, 适宜开展漂流、游泳、划船等水上体育旅游活动。但目前体育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项目内容单一, 缺乏富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影响着我国休闲型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盛会和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比赛, 这些体育旅游活动过于注重观赏性, 忽视参与性, 致使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需求, 缺乏发展后劲。

(四)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 成为影响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体育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 导致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难以科学开发, 形成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 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 导致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 不能引导人们产生体育旅游需求, 制约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

(五) 生态环境恶化

同其他旅游活动一样, 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是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前提的, 当前开展的登山、漂流、各种拉力赛等活动项目, 使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难以承担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负, 如喜马拉雅登山者多年来在峰顶留下了600多吨垃圾;拥有大量流动人口的赛事体育旅游等活动造成对大气的污染;摩托艇等水上旅游项目的排泄物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等。体育旅游虽然不像其他“三废”工业那样直接危害人的健康, 但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污染或破坏是不容忽视的。

三、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 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 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体育旅游的发展首先要把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相互交流合作, 在需求和供给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 共同推动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其次, 从战略层面上认识到体育旅游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相互交融与渗透, 共同发展体育旅游业, 将体育旅游产业做强、做大, 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最后, 在两部门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将体育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之中, 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

(二) 突出差异化和特色, 整合资源, 拓展我国体育旅游项目

1. 依托我国广阔的地貌资源和水文资源等体育旅游自

然资源, 开发建设体育旅游项目, 一方面设置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喜欢的新兴体育旅游项目, 如野营、攀岩、蹦极、探险、滑雪、热气球、赛马、冲浪等;另一方面, 也要大力发展适合中老年人参加的休闲健身的大众化体育旅游项目, 如登山、徒步旅行、垂钓、划船等。

2. 重点开发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积

极推广参与性强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如骑射、龙舟赛、赛马等, 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 扩大我国体育旅游市场。

3. 因地制宜, 在大中城市近郊建设综合性体育娱乐场,

设置既富有娱乐性又适合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旅游项目, 积极发展短线体育旅游, 迎合我国当前新休假制度下城市居民到郊区休闲的发展趋势。

(三) 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人才

为促进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 必须加快解决体育旅游人才短缺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目前, 一些高校旅游专业可适当增开体育旅游课程;体育产业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可联合开办培训班, 培训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旅游院校和体育院校可进行合作, 发挥各自的师资和科研优势, 培养掌握旅游学、体育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进行体育旅游开发、营销、管理等能力, 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旅游专门人才。

(四) 树立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观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开展体育旅游尤其是参与性体育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 发展体育旅游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规范;另一方面, 要在日常生活中向广大民众宣传可持续发展观念。目前, 要加大体育旅游资源生态的配套保护措施, 在旅游核算时考虑生态环境退化的保护成本等情况, 防止只重视体育旅游经济的显性增长, 忽视对旅游资源破坏所造成的隐性损失, 保持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 加强营销宣传, 推广体育旅游

在现阶段, 体育旅游组织者可以采取一些创新型的体育旅游营销方式:

1. 体验营销。

通过让体育旅游者切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创造自我体验来吸引旅游者, 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来实现其旅游价值, 体育旅游的参与性特点决定了体验营销观念在体育旅游营销中的适用性。

2. 合作营销。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联合主办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交易会、博览会等来为体育旅游业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与海内外业内人士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增强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竞争力。

3.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已成为21世纪网络创新的焦点, 要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的影响力, 尤其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创新旅游宣传手段, 如推出网络视频和电子杂志等形式来推广营销体育旅游产品。

(六) 用创意产业思维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创意对旅游产业的功效在于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的活动, 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 并最终形成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体育旅游发展也离不开创意产业思维, 用创意挖掘体育旅游资源、用创意创造体育旅游产品、用创意拓展体育旅游消费。通过将创意元素注入体育旅游业中以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培育忠实的体育旅游者, 创造更多的旅游者价值, 形成体育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强, 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6) .

[2]周运瑜, 周道平.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业深度开发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篇9

一、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1. 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是发展体育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拥有复杂的地理人文环境和各异的气候特征, 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我国幅员辽阔, 名山大川河流湖泊众多, 海滨圣地各具特色, 多种的地质地貌和复杂的气候环境, 使我国可以开展所有类型的体育旅游项目。例如, 沿海沿江地区可以开展各式的水上运动;名山大川可以开展攀岩、登山等体育旅游活动。我国民族众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和文化魅力, 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 如汉族的龙舟赛、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旅游者参与这些旅游项目, 既能达到体育健身的目的, 又能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这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 必将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者, 大大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2. 体育旅游市场需求膨胀。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休闲健康方式, 已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体育旅游对应的是大众化市场,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雅俗共赏, 老少皆宜,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参与游”是我国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体育旅游产品, 游泳、骑车等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垂钓、射箭等活动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攀岩、滑雪等刺激类项目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成就感和刺激感。“体育观赏游”主要包括体育表演观赏游、体育大型赛事观看游、体育景观参观游等, 人们在观赏的时候可以放松心情, 满足精神享受, 同时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进行文化情感交流, 增进了解。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契机, 体育旅游将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3. 初步形成了专业的营销渠道。

1984年, 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体育旅游专业公司———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1986年, 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成立, 随后, 省市的体育旅游公司也相继成立, 如贵州省国际体育旅游公司、辽宁省国际体育旅行社等。随着体育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和市场需求的扩大, 一些大型的旅行社, 如国旅、青旅等也纷纷成立了专业的体育旅行社。国内的一些体育旅游景区成为了旅游公司相互竞争的体育旅游资源, 大部分游客都是由旅游公司招徕的, 例如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 有85%的游客是由旅游公司组织游玩的。体育旅游专业的营销渠道初步形成。

二、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体育旅游政府管理混乱。

体育旅游是一个高度综合的产业, 它涉及到体育、旅游、工商、保险、交通、国土等多个部门, 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 需要各部门的协调管理。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 体育旅游资源不但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优惠政策,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方面严重滞后于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体育旅游政策法规的缺乏、协管机制的缺失以及多头管理导致体育旅游市场无序竞争, 严重妨碍了体育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 体育旅游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交叉融合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例如,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即精通体育知识又精通旅游知识的专业人才;攀岩、滑雪、蹦极等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目前, 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大量缺失, 很难形成有组织, 成规模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 国内开设体育旅游课程的高校数量不超过十家, 而且绝大多数旅游管理院校本科专业并未涉及体育旅游管理等新兴课程。总之,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 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3.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系数偏低。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玩必要的物质条件, 它包括旅游交通工具、旅游宾馆饭店等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各种设施。我国已开展体育旅游的景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景区可达性差, 景区内停车场、公共厕所、游客指示牌等配套设施不达标, 滑雪板、摩托艇、冲浪板等硬件设施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此外, 体育旅游是参与性较高的外出游览活动,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危项目, 安全系数偏低,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现阶段, 我国有关体育旅游安全的制度建设比较落后, 场馆设施安全、风险预警与救护、专业服务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标准缺失, 这些标准的缺失会严重危及旅游者的人身安全。

4. 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宣传深度不够。

目前, 我国体育产品开发还处于零散的、无组织的状态, 体育参与性产品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产品生命周期短;体育观赏性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产品缺乏特色和差异。产品体系不健全以及产品质量稂莠不齐, 导致旅游者消费热情的下降, 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体育旅游产品宣传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上, 宣传形式单一, 以广告为主。体育旅游的发展更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宣传, 而不是旅行社本身的销售宣传, 但作为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并没有给予这个新兴行业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三、加快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体育旅游是各部门相互融合的综合性产业, 因此体育旅游业健康快速的发展须形成以体育、旅游部门为主导, 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发展局面。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效益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体育旅游业的扶持力度,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做好协调管理、组织策划宣传工作, 调动市场和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各部门应相互交融与渗透, 摒弃门户之见, 使体育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减少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将我国体育旅游业做大做强, 真正实现多赢的局面。

2. 大力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 大力培养高层次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应以培育为主, 引进为辅。首先, 我国各高校和教育机构应借鉴国外体育旅游相关专业, 开设相应课程并进行定向培养;其次,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形成相互培养模式, 让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引进来并走出去, 使人才学有所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总之, 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体育旅游不同层次人才的从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出大量适合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安全意识。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意程度。首先, 体育旅游大部分产品对硬件设施的科技含量要求相对严格, 这就要求我国必须与国际接轨, 达到先进国家的硬件条件标准。其次, 食宿、交通、通讯等设施应方便齐全, 提高服务质量、做到食宿服务热情并主动了解游客需要, 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安全是体育旅游的命脉, 应强化安全意识并加强安全管理。相关部门需结合体育旅游产品的特点去研制安全保障方面的标准。例如制定相应的行业准入标准、设施安全标准、风险预警与医疗救援标准。完善体育旅游安全责任制, 责任人应定期开展体育旅游安全大检查, 排除事故隐患, 制定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并建立多部门的救援系统。同时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消费者购买体育旅游保险的意识, 使体育旅游保险成为体育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4. 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并加强宣传力度。

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需求, 因此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体育旅游产品要有品牌魅力并独具特色, 使消费者产生信任和依赖, 提高产品生命周期。同时, 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离不开宣传和营销, 政府有关部门和经营者要加强体育旅游宣传载体的建设, 根据市场需要制定不同宣传营销策略, 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意识。政府应配合经营者整合不同的宣传资源, 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 全方位、立体式的把丰富的体育旅游信息告知广大旅游者, 在旅游者进行旅游选择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体育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32-34.

[2]宛霞, 邵凯, 邢晓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 :33-35.

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落后的原因探析 篇10

近几十年来, 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幅提升, 但相对的大众体育却发展缓慢, 专家们在这方面也进行过不少的思考和讨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方法,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将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教育与观念的落后, 管理体制的不科学, 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一、教育与观念的落后

普及大众体育并不是要削弱竞技体育, 相反发展大众体育更要加强竞技体育很职业体育, 因为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能水平高, 能引起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和喜爱, 这种作用是任何行政措施和口号宣传所替代不了的。但封建社会“重文轻武”的思想一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 人们总习惯的认为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一个人的各项运动水平基本是靠从幼年期到20岁左右培养出来的, 而这个年龄段大家还在学校里边,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如何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去练体育?家长, 老师会允许你去在体育上消耗那么多的精力?在我上中学的时候看球赛, 踢足球可是要遭到各方面批判的, 周围朋友小时候也是大多如此, 尤其在农村家长更是不会理解去搞什么体育, 光是穿鞋家里就嫌你浪费, 我们初中老师把我们一群踢球的小孩逮回去进行全班批判, 然后抛出如此言论:“踢足球到你考上大学不迟, 想当球星的就考体育大学去, 现在要把所有精力放到学习上, 足球没收”。

大多数人不去运动也不是因为经济问题, 很多人宁可上网, 玩游戏也不参加体育, 很多人喜欢体育也基本是视觉欣赏, 做不到身体力行。许多人不爱运动并不是缺少锻炼条件, 爱运动的也不是因为想锻炼身体, 也不会为增强体质去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

在如此大环境下, 中国只能是从专业集训制开始来发展竞技体育, 这样做国家是花了不小的代价, 运动员们更是牺牲了许多常人能享受的生活, 但是最终能走到这个象牙塔尖的是少数。在正常教育制度下他们能难得到高水平的训练, 但是却别无他法。如果要想发展大众体育, 就不能放弃竞技体育。在大赛上争取好成绩, 固然是为国家争光, 有面子工程在里边, 但是也是为了大众体育的普及。大多数运动员能走上竞技之路也许就是因为一场高水平的竞技比赛, 一个出众的体育明星。运动员们精彩, 高水平的表现会改变一些人的观念的, 大人看到别人的孩子在世界瞩目下站在领奖台, 听着国歌, 看着国旗升起, 也许会产生让孩子投身体育的想法, 最起码不会太抵制孩子参加体育活动, 这是好事, 在以前上中学的孩子爱好体育的要被归为不务正业的;孩子看了运动员们在场上拼搏的英姿也许会产生自己将来也象那样的想法, 最起码会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 这也是好事。如果运动员表现很差, 我们平头老百姓也很难对这项运动产生兴趣, 以前中国很少有人练田径, 就是因为鲜有中国人在此取得成绩, 刘翔的横空出世也许会带动起田径热, 当然, 要田径真正健康的发展, 还需要涌现出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 还需要大众的积极参与。

再来看看美国体育强大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美国的民族多元化, 容易找到有各种比赛潜力的青年才俊;最重要的其实是美国体育的职业化, 比如2008年奥运美国最大的英雄——菲尔普斯, 6岁开始训练游泳, 15岁加入职业俱乐部, 此后基本保证每天50英里的训练量, 过去的2500个日子了只有5天没有下水, 高中毕业后也因为比赛任务多而至今没有大学入学。为了游泳他付出了很多, 也得到了很多, 他的商业价值在美国所有运动员里排第四, 奥运会后他将得到千万美元左右的收入。美国依靠高水平教练众多以及雄厚的财力在各地发展职业俱乐部, 而职业俱乐部的依托则是美国的大学及高中俱乐部上, 而美国教育制度的宽松也允许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训练场上。这些俱乐部使美国的竞技人才源源不断, 而这些俱乐部的各种软硬件条件以及训练水平都接近职业俱乐部。因为职业运动员收入很高, 并且能带来巨大的名声, 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对体育的喜爱, 很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 美国职业运动员是世界上最多的。美国的强项基本都是这种职业化的产物, 星光闪耀的职业体育明星们也让更多的人喜欢这些项目。

二、管理体制的不科学

在我国,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同由体育局来掌管, 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资金是统一拨给体育局的, 两个方面资金上的分配难免会有所倾斜。而体育局的领导要想在任期间政绩优异, 必定重视的是竞技体育, 大众体育是个浩大的工程, 是个慢功夫, 在领导们眼里有限的任期内是不会有什么质的变化的, 这就很容易为一己之利做出不顾体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急功近利的事情来。

有人提议将体育局分成大众体育部和竞技体育部, 两个部门分别拨款, 考核标准各不相同, 要保证对大众体育部的投入, 这样或许可以避免上述不良情况的出现。此两部门在资金上不关联, 但是在工作上却要相辅相成, 因为竞技体育是需要大众体育来支持的, 后备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大众体育部的责任之一, 如果两个互不相干, 也许会导致竞技体育部门巧妇无米难炊, 这样就是两部门还需要有一个协调他们的人或有此职能的部门。而大众体育部还应和教育部门及各级政府相合作, 才能更好的发展大众体育, 大众体育的重中之重就是青少年体育培养, 如果没有和教育的紧密结合, 很难做此方面的工作。在这里可以借鉴日本和德国的管理体制。日本的管理体制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大众体育管理体制。德国作为联邦制大众体育管理体制, 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政府具有较大自主权的制度。但是无论日本还是德国, 政府在对大众体育管理中侧重宏观管理和政策投入, 体育社团承担事务性工作;政府与体育社团协会相互合作、相互协调与支持的结合性体育管理体制, 是他们体育管理体制的基本体制取向。具体而言, 政府的侧重点在政策法规与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对体育的进行过程监督与控制, 在不同的体育组织之间进行沟通与联络。体育的执行任务以及事务性工作则完全由体育社团承担, 形成了一个统分结合、各尽所能的高效率的体育管理体制。在我国大众体育管理体制中, 由于政府不是从领导和监督的角度去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 而是直接插手具体事务, 这就必然影响体育社团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群众体育的发展。根据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体育市场化的需求, 我们必须按照“管办分离”、“小政府, 大社会”的改革思路, 把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交给社团去完成, 并且下放相应的管理权限, 使我国大众体育成为政府与社团结合型的管理体制模式。

三、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中国大众体育的兴起与西方各国相比, 中国大众体育的兴起晚了大约30年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 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改革年代, 而当时的中国, 却在斗争哲学的倡导之下, 大搞政治运动。而在改革开放后, 为了实施赶超战略, 政府将用于体育领域的资源主要投在了竞技体育而无暇顾及大众体育。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 政府才注意到发展大众体育的重要性, 其标志是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体育法》的出台。之后, 中国也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全民健身运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 建设了一些场地设施, 并开展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等相关工作, 为大众体育在城乡的开展与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 中国大众体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目前中国体育人口已占可统计的7岁至70岁总人口的339%, 比1996年的调查统计结果上升了2 5%。

中国大众体育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国大众体育的兴起有着与西方各国几乎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90年代中期, 当大众体育开始在中国兴起的时候,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为了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建设, 国家将主要的精力和资源投向了城市, 于是出现了社会资源重新积聚的现象 (在80年代最初的经济社会改革过程中, 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改革的受益者) 。这种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群体间的收入和财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边缘地带出现明显的凋敝 (主要是农村和小城镇) ;基层被掏空”。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当中, 社会中的资源配置从80年代的扩散到90年代积聚的趋势, 也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引起了不同社会力量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 其中一个显著的影响结果是直接导致了一个庞大的底层社会—弱势群体的出现。弱势群体队伍, 加上由于人为的户籍制度而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使得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形。一个稳定的中间阶层的形成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尽管当前中国已经出现了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中国大众体育的开展也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实施策略。不像西方国家从一开始就将大众体育纳入人权的范围, 认为每个人都有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仅仅指出,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第二条也只是规定,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 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纲要》当中也没有涉及公民参与体育运动这项权利, 而只是提到全民健身要达到的一些目标而已。同时, 由于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大背景的影响, 中国政府在配置各种资源上往往以城市为主, 而农村和小城镇却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种资源配置上的城市倾斜也与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一定的关系。资源配置上的城市中心无疑会影响农村尤其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大众体育的开展及农村体育人口的增长。许多农村大众体育难以开展与体育资源的困乏有着直接的关系。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 在不同职业人群体育人口的结构比排序当中, 农民的比例最低。农民群体体育人口比例低虽然也有其他因素的缘故, 但农村体育资源的缺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 自大众体育开展以来的10年间, 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问题也不少, 主要是地区之间尤其城乡之间大众体育发展处于失衡状态—在东部沿海地区及城市里,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较多;而在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 特别是比较边远地区的农民,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就非常少。这种差异固然与我国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关, 但与体育资源的配置也不无关系。

小结

在观念与教育上, 要改变轻视体育的思想, 特别是老师, 要正确引导学生去了解体育, 学习体育乃至热爱体育;在管理体制上, 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结合国情, 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 从而真正达到体育为百姓服务, 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服务的目的;在体育资源分配上, 虽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其主要原因, 但国家应对农村地区, 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体育发展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龚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大众体育理论问题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 (5)

[2]牛森.对中、日、德三国大众体育管理体制模式的比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 (4)

[3]周颖.大众体育的功能效应与发展对策[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 (1)

对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体育产业 市场构成 发展对策

当今世界,体育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体育产业刚开始进入市场化运作,尚处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初期,体育产业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是批准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突破口,我国体育产业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因此,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

第1阶段:从建国后到1978年底,是我国体育产业非市场化的事业型体制阶段。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体育只是事业型的群众活动,旧的管理体制束缚了体育产业化的过程,体育资源的利用缺乏效益。一个中型体育馆每年的管理费用常常无力支付,建得起场馆却养不起的现象比比皆是。

第2阶段:从1979年到1992年,是我国体育产业起步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育消费需求增加,我国体育产业开始进入浅层次的开发。体育系统开展的有偿服务、增收节支的旅游、广告、健身、娱乐、技术咨询和培训等体育经济创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立了具有规模的经营实体。

第3阶段:从1993年以后,是我国体育产业正规的产业化探索阶段。其重要标志是国家体委开始经营竞技体育和比赛,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启动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收益和回报,它带动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经营的高速发展。1998年“中体产业”发行与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全方位、多角化体系的构成。体育产业已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朝阳产业。

2、 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构成

体育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我国 GDP中比重的增加及人均体育消费和社会体育总消费的迅速增加,是通过体育市场的几个方面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生产领域来实现的,我们依据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把体育市场划分为休闲体育市场、健康体育市场、竞技表演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培训市场等基本市场。现代社会,体育产业已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体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紧密而不可分割。体育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潜力十分广阔。

3、 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对策

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尚处在于发展阶段,发展体育产业的社会环境丞待改善和优化。针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培育市场、加强管理、对外开放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快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稳步推进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务之急是要采取多种措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制定符合体育产业发展要求的产业政策,吸引和鼓励投资者在体育产业领域的投资经营。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有利于体育产业加速发展的投、融资政策。要制定政策各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产业的政策,通过深化改革取消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对非体育系统、非公有经济成分投入项目产业的限制;为新兴和创新性的体育产业项目实行低息和贴息贷款;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用于发展种类体育产业。政府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支持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组建股份制企业,并为该类企业的上市创造条件,为优质体育企业融资开辟新的渠道。要立足长远发展,运用政府权力,合理调整社会文、教、体、卫等领域的利益格局,使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2)增强全民体育健身的意识,壮大体育服务的消费群体。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正发生着重大变化,正确引导人们消费观念,形成全民体育健身和消费的良好习惯,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培育和壮大体育消费群体,大力支持社区体育服务业的建设,鼓励社会投资兴办各种群体性体育组织和俱乐部。各级种类体育设施都应以体为本,面向社会开放,增强吸引力,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培育中介组织,加大无形资产开支力度。体育场中介组织是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加入WTO后体育产业面临冲击最大的领域,同时也是我国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大力发展体育市场中介组织,推广代理、代办、经济、咨询等体育市场中介服务是逐步解决体育中介这个市场“瓶颈”的必由之路。

(4)努力搞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体育彩票作为体育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彩票业已成为社会保障基金多元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足球彩票在我国有着一个固定的消费群体,在全国彩票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2008年奥运会无疑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也给我国体育彩票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极大的空间,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力发展我国体育彩票业,尽早尽快发行奥运彩票,增加体育彩票品种。

(5)建立体育产业信息服务平台。要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和方法,建立经常性的统计制度。发挥信息的导向的作用,通过互联网发布体育产业政策法规、体育产业发展动态、体育经营项目推广、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育产业合作等信息,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体育产业方面的信息服务。通过电子政务实现公开,通过电子商务提升传统体育服务业务的档次,为建立现代体育服务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电子体育竞赛等新兴体育产业项目。

(6)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体育运动的大型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体育场馆设施规划、体育设施材料使用与废气和运动会期间的能源、交通与生活废品以及体育场馆设施赛后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体育运动生态化的趋势是体育回归自然的具体表现。人们在户外享受自然风光与体验运动乐趣,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视了体育生态化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益,是实现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7)充分发挥我国拥有的资源优势,提高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我们应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提高专业水平和培育特色产业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服务为突破口,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专业水平,形成一批社会分工明确、服务配套规范、经济运作独立的体育服务机构;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强与旅游部门的横向联合,形成一批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服务机构。

(8)努力扩大体育产业的对外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体育产业立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要敢做天下文章。既要敢于打破区域性和行业性界限,打破所有制和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更要力促扩大对外交往,要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和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历史机遇,寻求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以多种形式和灵活的方式吸引外资,努力提高体育产业的开放力度,不断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增洪林.对中国体育产业、市场构成及发展的潜在性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 29-31。

[2]周莉.中国体育产业投资研究 [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2(2): 15-18

[3]钟全宏.我国体育产业划分发展状况及类型特征 [J] .成都体育学院报,2000(5) : 5-8

[4]宋光春,杨明刚,颜斌.对发展城市体育产业的思考 [J].体育科学, 2002

试析当前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 篇12

从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的体育消费需求会逐步上升, 根据国内外社会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践和我国近年来社会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数据表明, 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 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1. 实物型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

实物型体育消费需求主要指运动服装、鞋袜及运动器材等体育实物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一方面运动服装、鞋袜兼具运动和日常生活两方面的效用, 加上人们的现代意识和个性化意识越来越强, 因而越来越多的体育消费者, 尤其是青少年会青睐于这类体育实物;另一方面, 经济水平的提高, 某些小型体育运动器材价格相对低廉, 因此随着体育人口的增加, 必将带来实物型体育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

2. 观赏型体育消费者队伍的扩张。

观赏型消费就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入场券、门票, 以观看欣赏达到视觉神经满足为目的的消费行为。如观看赛事、体育展览等。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 国际体育交流必将日益扩大, 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体育表演, 特别是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在我国举办, 必将极大提高我国人民的体育意识和欣赏水平。这样欣赏型体育消费者队伍在我国将壮大。

3. 参与型体育消费的增长。

参与型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服务的消费行为, 如参加体育活动和健身活动。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化、商业化的发展, 各种体育劳务、服务项目蓬勃兴起, 必将极大地提高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兴趣, 同时, 体育的功能、体育消费的效益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促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消费过程, 参与型体育消费必将日益丰富。

但是, 也必须清楚的看到, 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只有1000美元, 经济制约着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因而, 我国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 要促使我国体育消费有个新的发展, 必须从多方面来进行改善。

二、制约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既受经济发展整体环境、个人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 也受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居民消费水平的低下。

体育消费不属于生存消费, 而应属于发展和享受消费的范畴, 并且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即收入有较少的变化会引起体育消费较大的变化, 据马晓河等表述, 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1%, 其体育消费将增加1.5%。而我国人均GDP约1000美元, 人均日消费量也只有几美元。中国正处于一个标准的工业化加速时期, 也就是工业化还没有完成, 但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这样的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人均收入较低, 居民的体育消费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 显然不太可能。

2. 体育供给相对不足。

首先,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也是制约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如南京的五台山体育馆, 每逢假日, 体育馆暴满, 往往要提前3天~4天预约, 有的热门场地, 甚至需要提前一周预约。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消费的对象和场所, 对象和场所不足必然会导致体育消费的停滞。其次, 有些体育产品价格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该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例如我国的高尔夫球, 一般来说, 打一场高尔夫球的花费往往在千元以上, 这与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 把许多消费者拒之门外。最后, 我国高水平体育赛事较少, 群众喜爱的篮球、足球、排球高水平的职业队之间的比赛如甲A、甲B的赛事在国内各省市分布极不均匀, 使许多群众难以得到欣赏, 这也将影响体育消费的发展。总之, 体育消费品的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消费的增长。

3. 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 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明显低于体育物质产品的消费。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或国家, 体育消费中体育服务产品消费占总体育消费的比重均已超过了半数 (如下表) 。

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这种状况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改观。因为, 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 购买体育服装既可以满足运动的需要, 又可以替代一般生活用品消费中对服装的消费。现有很多年青人穿名牌运动服、运动鞋并不是出于运动的需要, 而是追求一种穿着上的时尚。除了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制约外, 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落后,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居民对体育其他产品的消费。

三、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措施

我国对体育产业的开发虽晚, 但市场潜力巨大。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07年, 全国有各类体育经营企业4万多家, 总投资额约5000亿元人民币, 营业额约11000亿元人民币。体育消费已开始成为大众消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由此拉动的体育消费, 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目前, 体育产业的经济效能己被各国政府和人民所认识,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扩大体育消费的主要措施有:

1. 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

改革消费体制、调整消费政策, 拓展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在世纪之交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余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 将导致体育人口的增多。我国人民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 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比较薄弱, 居民还不习惯购票观赛, 体育人口比例过低。在转变观念过程中应以社会健康意识的增强为主线, 发挥体育对社会稳定和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因此, 体育管理部门要引导消费, 引进重大体育赛事, 带动整体体育消费的发展。

2. 政府投资调控力度的加大。

社会服务系统的建立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体育场所数量起到决定性作用, 增加和扩大可供居民体育消费的场所, 增加劳务消费的量和质, 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满足人们不同需求时, 体育需求的结构才会趋于合理, 各类体育消费需求将达到协调。政府政策对增加体育商品的供给量、形成消费者对体育商品的消费偏好有重要作用。政府应放宽政策,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以使厂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根据市场情况, 调节供给量:政府应鼓励厂商扩大体育商品的供给种类, 对厂商生产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一定的引导。当前应重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3. 体育供给应趋于合理化。

一是提高体育产品质量以吸引消费者。我国体育产品的质量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生产企业应尽快提高供给的体育商品质量, 以质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扩大体育商品的消费量;二是以市场为导向调节体育产品的结构和地域分布。体育产品的内在结构应有所调整, 大力开发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中档体育商品, 丰富供给品种, 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地域上应重视增加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体育商品的供给, 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投入, 发挥国有体育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今后应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程度, 吸引国际资本参与体育商品生产;三是抓好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利用效率。完成体育产品消费还需要有相应的体育设施。应通过各种手段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当前应对国有公共场馆建设、使用问题进行研究, 加大开放程度, 建立使用补偿机制, 明确场馆性质, 在此基础上进行产权关系改革。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 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引导体育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这是中国体育的一次革命。尽管我国体育产业的起步较晚, 但势不可挡的体育产业化潮流令全国人民为之瞩目。中国人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体育, 体育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功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未来体育消费必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四、小结

总之, 我国体育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 促进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 这需要政府、消费者和体育供给者共同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市场的形成, 调整好体育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满足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体育产业应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 (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体育比赛转播权的销售和转让、体育博彩业、体育广告业、体育标志产品商标的经营和开发、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 。体育产业应以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 从市场信息收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到商品生产、流通经营、满足消费需要等各个环节入手优化产品结构, 使各体育产业部门结成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摘要: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为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体育产品的过程。从北京奥运会的体育消费我们可以看到, 体育消费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我国体育消费的主要趋势, 以及现阶段在体育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体育,消费,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香青: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河海大学, 2006.5

上一篇:神经动态规划下一篇:菜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