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2024-10-16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共10篇)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篇1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概况

长期护理保险 (Long-term Care Ins urance, 国际上简称LTCI) , 是指被保障人住进护理中心等护理机构而发生费用的津贴型保险。护理保险首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互助行为。与社会 (企业、事业、政府) 资助相结合购买护理保险, 既为个人的年老、体弱时候的护理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也为现在的老、弱、病、残的护理提供社会资助。20世纪60年代, 护理保险首先在荷兰出现, 随后迅速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相继出现并实施。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 由此带来的老年护理、赡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 作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长期护理保险是针对那些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生活、需要他人辅助全部或部分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 (基本是老年人) 提供经济保障或护理服务的保险。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 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该险种对于化解老龄危机, 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 抑制医疗费用的飞速上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尚未建立正式的护理保险制度, 社会能够为老年人口提供的福利设施和资源严重不足, 长期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 商业保险公司尚未推出成熟的长期保险产品。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医疗保险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已受到多家商业保险公司的重视, 并已着手开发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目前, 随着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成立和筹建, 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发工作有望加速。

二、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

(一) 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标准, 200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达到6.96%, 已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而人口最集中的上海则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的行列。根据国家计生委公布的数据,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的老年人口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超过了10%和7%, 正处于老龄化加速期。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 到2030年, 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与美国持平, 达到24%, 此后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美国。

未来数十年内将有数千万中国人步入老年, 但由于既无养老金, 又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会引入一个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压力上升的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快、绝对数大的特点, 今后需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将是非常惊人的, 客观上需要相应的护理保险与现有的医疗保险形成互补。

(二) 发展长期护理保险适应疾病谱变化的发展要求

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类主要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 肠胃病, 腰椎间盘突出等显著增加, 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原因, 由此导致老年人正常生理功能丧失的现象突出, 针对此类慢性病并没有什么特效的治疗措施, 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来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 由此导致老年护理需求的急剧增加。因此, 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 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经济、有效的健康服务, 迫切需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

(三) 家庭护理模式的转变

在当今中国社会, 生活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以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为主, 绝大多数需要照护的老年人在家中有家庭成员负担照料。我国城乡老年人口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需要照料的老年人, 主要由配偶、子女照料的比例在城市为90.8%, 在农村这一比例达到97.3%。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 我国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 家庭户平均人数逐渐由1973年的4.81人, 降到1990年的3.97人, 2003年的3.38人, 2009年的3.1人。子女外出工作, “空巢”老人增加, 就全国而言, “空巢”家庭在城市平均已经达到30%, 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预计2010年我国城市老年家庭中的“空巢率”将达到80%。同时, 现代社会家庭职能的改变、女性步入社会的增多, 工作的快节奏都使得家庭在老年人的护理上越来越力不从心, 从而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生活质量。

以上这些原因使得传统的家庭护理职能不断被削弱, 而家庭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是各国的普遍规律。因此, 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 来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 成为必然的选择。

(四) 老年长期护理费用的高负担性

2005年美国的家庭健康协助收费平均为18美元每小时, 进入护士之家的全年费用平均为7.5万美元, 而1998年纽约州的这一费用仅为6.9万美元。2005年政府和居民个人在长期护理上的支出超过200亿美元, 比上年多了约65亿美元。1998~2007年护士之家的护理费用增长了70%, 而家庭护理的费用则增长了近100%。

据专家测算, 我国20%的老年人将占用80%的医药费,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会占用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 “二八定律”现象明显。王春梅 (2002) 调查显示: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中54.2%的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完全由自己承担, 25.8%的老年人有公费医疗, 20.0%的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半自费。徐为山 (2009) 研究指出, 上海老年公寓全天护理平均每人每月1200元左右, 半护980元左右。政府和医院联合办的专业护理院全天护理平均每人每月720元左右。长期护理费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长期护理市场需求的增加而不断上涨, 现在已超出很多家庭的支付能力。因此, 建立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社会医疗保险及商业医疗保险经营者的共同需求。日本政府则于2000年出台了《护理保险制度》, 将长期护理保险正式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未来, 随着人们收人水平提高, 长期护理保险将成为转移长期护理费用风险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五) 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

从目前我国实际看, 虽然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 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但其明确地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目前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只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且只针对工薪阶层, 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非正式就业人员、学生、城市弱势群体等, 还没有完全被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 更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目前, 我国的医疗保险保障并不包括个人长期护理的费用支出, 尤其明确规定不予支付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的费用。只有当护理处于医疗需要, 并在住院期间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时, 才属于医疗保险范畴。与此同时, 即便是享受社会保险的城镇居民, 面对当前快速上涨的医疗费用, 往往也是力不从心。

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网络系统已日趋完善和健全, 这些网络系统在对老年人的生理照顾以及心理服务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我国在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情况下, 借鉴国外经验, 建立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护理服务的影响

(一) 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将推进老人的家庭护理

在老龄化问题已日渐突出的今天, 相当多的老人还不得不依靠家庭护理, 这就需要引入社会护理保险的管理制度, 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开展家庭护理以及由国家组织对家庭成员进行护理技能培训。长期护理保险对长期护理时发生的潜在巨额护理费用支出提供有力保障, 解决了家庭成员工作与照顾老年的矛盾, 确保需要长期护理的人员得到专业和稳定的护理服务, 即提高了家庭护理的质量, 又减轻了家庭护理负担, 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二) 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将促进社区的护理服务

在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的今天,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社区的功能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展护理服务的尝试已在许多城市展开, 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以社区为单位培训不同层次的社区护理人员,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人力资源, 解决就业矛盾, 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 满足不同经济水平的居民的护理需求;另一方面增加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角色和功能认识, 发挥护理体系的基本功能, 并为护理人员的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根据国外的经验, 以社区为单位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完善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队伍

长期护理是决定长期护理保险能否提供保险金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 应努力完善护理机构和完善护理人员队伍, 即增加和完善护理机构及增加和培训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因为只有好的、充足的护理机构和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才能吸纳更多的被护理者, 并能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继而长期护理保险也才能得以设立和发展。因此, 应加快培育我国的护理产业市场, 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 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 为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一批具备专业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护理人员。

四、借鉴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一)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始于20世纪70年代, 属于商业性健康险, 采用自愿保险方式, 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 (除医院急病治疗外) , 因接受各种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一般包括三种护理类型:专业家庭护理、日常家庭护理和中级家庭护理。就服务性质而言, 可以是全天候的专业护理, 也可以是非全天的中级护理与日常护理, 甚至包括家庭健康护理。目前, 家庭护理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在家中接受护理服务。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既能为个人提供了年老时所需护理的保障, 又对美国护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属于社会保险的模式, 是由政府作为管理主体, 市町村具体运营, 被保险人无论身体状况好坏均要参加。筹资来源方面表现出多样性, 一半来自于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 另一半来自于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政府按照2:1:1的比例提供的补贴。日本护理服务项目分为两部分:一是居家护理;二是专门机构护理。居家护理主要是以老人的家为中心向老人提供护理性服务, 专门机构护理是老人住在特定的机构内接受护理服务。专门机构包括“老人护理保健机构”、“护理疗养型医疗机构”等, 利用这些机构进行养老的老人一般为身体极度虚弱或有重度痴呆等需要时刻给予护理的老人。

(三)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借鉴国外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可以发现: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在21世纪将保持高增长趋势;依赖家庭成员提供免费的居家照顾将难以为继;政府负责提供一般性、广覆盖的长期护理服务, 同时鼓励家庭和社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长期护理费用需要多方筹资;长期护理保险将对老年财务风险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随着国力的增强, 我国应建立覆盖全民的长期护理保险,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 更好地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均GDP较低, 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的城乡、地区差异决定了建立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不具备可行性。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既不能完全按美国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来进行, 也不能完全按日本社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来进行, 应建立商业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于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 推进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 家庭护理的方式正适应了当前老年人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现状。老人的主要活动一般都在社区里进行, 发展社区护理还可以为创造就业提供渠道。

长期护理保险对于保障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方得到专业的护理、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和有效利用医疗护理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取其精华, 依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开拓思路,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摘要:目前, 我国正处于老龄化加速期, 伴随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是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本文首先介绍了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概况, 并对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进行了初探, 其次分析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护理服务的影响, 最后在借鉴美国和日本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必要性,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彭荣.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研究评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64~65.

[2]陈琴.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0:64~65.

[3]王春梅.天津市某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02.

[4]徐为山, 刘沫嘉.长期护理保险介绍及开发建议[J].中国保险, 2006.

[5]朱凌燕, 胡三莲, 熊飞.我国建立护理保险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7 (23) :603~605.

[6]刘云娥, 王志红.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 2006, 2:14~17.

[7]Manuel Eskildsen, Thomas Price.Nursing home care in the USA.Japan Geriatrics Society, 2009, 9:1~6.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篇2

关键词: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in Germany and Japan in the system to create a background system content,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useful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Keywords:Germany; Japan;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中圖分类号:F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0-03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简称LTCI。国际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为三种:一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长期护理服务津贴制度,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本文所介绍的长期护理保险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Social Long-Term Care Insurance),其含义是:国家颁布护理保险法律,以社会化筹资的方式,对由于患有慢性疾病或处于生理、心理伤残状态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人所发生的护理费用进行分担给付。[1]

随着人口老龄化向全球席卷而来,在各国趋势不断加深,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德国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先后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为缓解本国人口老龄化压力、改善老年人生活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进行简单介绍,同时将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从中探求可借鉴的经验以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背景

1.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德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到80年代后期,大约有37万的老年人中有70%的老人生活相当困难,无法支付医院或护理院日益增加的高昂费用。进入90年代,失业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其中,老年失业队伍庞大,而且平均事业持续期也从1990年的24周上升为1999年的29.6周。[2]按照1995年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15%以上,65~80岁之间的老年人中有5%、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0%的人有护理需求。[3]1994年德国颁布了《护理保险法》,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自此开始征收护理保险的保险费,1995年4月1日开始提供护理服务给付。护理服务费用高昂,很多当事人的家属要付出的有时不仅仅是高经济负担,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从而也减少了经济来源和降低了对社会经济贡献。2008年,德国政府通过了《护理保险结构性继续发展法》,在护理保险服务执行者、投保人群、护理投保受益人群、资金筹集、实施过程、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详细明确的规定。

2.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背景。

日本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70年达到7.1%,正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而这个比重上升至14%仅用了24年的时间,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惊人。随着日本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也相应增加,根据厚生省的估计,卧床不起的老年人、痴呆性老年人以及身体虚弱的老年人等需要护理或照料的老年人数量在2000年达到280 万人, 2010年达到390 万人, 到2025年将超过500 万人。[4]为了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1995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关于创设护理保险制度”的议案,1997年通过,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

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

1.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参保人员。

德国法律规定了“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国家官员、法官和职业军人需要护理时,国家会为他们提供专门人员并且承担有关费用。除此以外的所有公民都被纳入法定护理保险体系,对于没有收入的参保人的配偶和儿童可免费参加护理保险。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为管理主体,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将40岁以上的老人都纳入到护理保险体系,并以65岁作为界分为第一号被保险者(65岁以上)和第二号被保险者(40岁以上,65岁以下),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

2.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

德国护理保险资金全部来源于保险费。保险费为个人收入的1.95%,由雇佣者负担50%,退休者有年金保险者负担50%,个体经营者自己全额负担。[5]

日本护理保险资金来源分为三个部分即:利用者负担、保险费和公费。其中利用者负担为总护理费用的10%,除去利用者负担以后的部分分别由保险费和公费各承担50%。而保险费中,第一号保险者占18%,第二号保险者占32%。公费负担的比例为国家25%、都道府县12.5%、市町村12.5%。[5]

2.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

德国的长期护理分为在宅护理和住院护理两类。其中在宅护理包括身体护理、家务援助护理、护理辅助用具支付、住宅改造费支付以及现金支付。现金支付根据护理需求的分类不同费用不等。住院护理的给付主要有完全入住设施护理和部分入住设施护理(短期住院、日间护理、夜间护理)。

日本的长期护理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机构服务,包括特别护理安养院、老人保健设施和老人医院等机构的护理;二、居家服务,包括家庭服务、日间服务、痴呆老人集体疗养院服务等;三、出借轮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6]长期护理给付以直接提供护理服务为主,现金给付方式为辅,根据不同的护理级别,每级护理都有固定最高赔偿额。

3.長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成效。

在德国,截止2005年初,参加法定及私人护理保险者已分别达7137万人好848万人。[7]目前,德国有210万人接受护理给付,其中76%为65岁以上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9.7%。与此同时接收社会救助的三分之二有护理需求的人已经摆脱了社会救助,由此每年可以减少100亿马克的社会救助费用。除此以外,德国的护理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护士就业人数显著增加,护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显著提高。

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实施不到一年,就获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好评。制度的实施为老年人减轻了经济负担,满足了护理需求,使得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更融洽。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使得老年人不必搬去养老福利院,可以在社区或自己家里接收护理服务,节省了国家建设养老院福利院的财政资金。同时,该制度的建立也带动了日本护理业的发展,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比较

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都属于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护理保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日本随后也仿照德国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此在制度体系上,日本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德国的制度,因此,两国的制度在某些方面也有着一些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德国和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背景都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老年人面临着高昂的医疗和护理费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满足了德国和日本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

其次,德国与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都颁布了相关法律。德国1994年颁布《护理保险法》,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日本政府1995年提出“关于创设护理保险制度”的议案,1997年通过,并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相关法律的颁布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和内容,能够让制度更稳定有序地实行。

再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都对长期护理进行了等级的划分,便于在支付护理给付时按照等级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德日两国的长期护理服务都包括了居家型服务和住院型的服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服务鼓励居家型服务,因为该护理服务更有利于节省政府财政负担。

尽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两国的国情不同,在制度的具体构建以及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首先,德国的参保人员覆盖面比日本参保人员的覆盖面大。德国的国家官员、法官和职业军人由国家负责,因此患病和所需的护理费用都由国家承担,除此以外的所有公民都属于参保人员,因此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几乎覆盖了所有公民。而日本只是将40岁以上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险制度当中,还以65岁为界限,规定了不同缴费标准,覆盖面不及德国的广。

其次,德国与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缴费率及护理的给付也有差别。德国的护理制度全民参保,只提供基本保障,缴费率低,但对给付对象要求严格,并且提供的服务的种类较少,现金给付标准较低。该制度提供的服务比日本护理制度的种类少,管理起来更节省成本,也正因如此,德国的护理制度从实行以来,13年个人缴费从未上调,制度稳定发展。日本的护理制度提供的服务种类多,对给付对象要求较低,给付标准较高,从给付对象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来看,日本高达16.4%。然而,日本的国家财政、地方财政负担以及个人缴费的水平都较高。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护理费用,日本对制度进行了预防型的改革,有效的抑制了护理费用的持续增长。

再次,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对于德国在制度设计上更为详尽、严格。在日本,为了获得长期护理服务,要履行一些手续。1.老年人需要提出的申请。由本人、家属或护理

保险代办处向所居住的市町村护理保险机构提出申请,市町村接到申请后,派调查员访问老年人的家庭,调查员可以是市町村护理保险机构的职员,也可以是受市町村委托的“护理士”。调查员对老年人的视力、步行能力、能否自己翻身等 85 项进行调查,把调查表输入到计算机,用统一的特定软件进行分析,推算出需要护理的时间。2.“护理认定审查会”由 5 人左右的保健、医疗、福利方面专家组成,负责作出第二次判定。在第一次计算机判定基础上,参考主治医生的意见书及访问调查时的记录,进行审查。判定结果为“符合”和“不符合”。第二次判定为最终决定。3.若审查结果为“不符合”,则被认定为申请人具备自理生活能力,而不能接受护理保险所提供的服务。申请人对判定结果有异议,还可以向都道府县的“护理保险审查会”提出申诉。4.对老年人的护理认定,原则上每6个月为一周期。5.如果审查判定结果为申请人“符合”接受护理保险所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条件,则对其护理程度作出按“护理需求的分类”划分的6个等级的区分。[8]

四、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并且与德国日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将迎来老龄化的高峰期。鉴于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缓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国也应重视长期护理制度的作用,大力发展护理事业。根据德国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本文总结了其对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第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在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剧,老年人的生活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当今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越来越高,因此,长期护理制度在我国也是势在必行。同时,我国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有些相同点,表现在进入老龄化国家的时间晚,发展迅速,高龄化趋势明显。日本通过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了老龄化压力,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在中国发展该制度也应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第二,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稳定发展的前提是法律保障,我国要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应该立法先行,以法律作为坚强后盾,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德国和日本先后都制定了护理保险法,法律明确规定了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有了法律的准绳才能保证相关政策可以稳定实施,才能为护理制度提供规范和保护。我国当前的护理制度没有相关法律规范,导致很多实施路径模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我国长期护理制度发展的一个迫不及待的重要前提。

第三,建立长期护理制度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建立适合自己的最合理有效的制度。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德国,但是却有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构建,根据本国的国情,日本的给付审核设计得更严苛,并且与德国不同的是,日本的护理制度给付以护理服务供给为主,现金为辅。中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借鉴其他保险制度,根据本国的国情,采用先试点后全面推广的方式实施。

第四,德国和日本的护理服务都包括了机构护理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中国发展护理制度应该发展以居家护理服务为主的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居家型的护理服务适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可以节省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我国应该以社区护理和居家型护理服务为主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样既便利了老人的护理,又避免了住院和护理机构护理所带来的高额费用问题。

第五,鉴于德国的“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我国也可以将医疗保险的参保人都纳入到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中来。在资金来源方面采用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共同承担保险费用,国家承担一定比例的缴费,减轻个人缴费的负担,同时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也可以节省政府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

[2]沈琴琴.德国的失业问题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M].上海:同济大學出版社.2002:317-319。

[3]戴卫东.德国护理保险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2007,1:42-1。

[4]尹豪.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J].人口学刊.2000:2。

[5]谢宝群.德日韩三国护理保险制度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1,10:32-10。

[6]尹成远,田伶,李浩然.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6:2。

[7]计惠民,霍杰.德国护理工作概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9。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篇3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分析,供给分析,综合护理体系

从20世纪末开始, 多数发达国家开始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引发各国政府和社会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 也因此推动了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老年保险市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使得当今老年人大多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寿命都要长。但是, 要想让这些老年人能够健康地安度晚年, 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长期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针对那些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生活自理、需要他人辅助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 (基本是老年人) 提供经济保障或护理服务的保险。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 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通常情况下, 长期护理保险相比传统的医疗护理周期更长一些, 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 提高其生存质量, 即使是在无疾病的情况下, 为了提高被保险人的生存能力, 同样可以选择护理险。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分析

(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 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 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 就称为“人口老龄化”。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因为65岁以上老年人2000年达到8811万, 占总人口比例为6.96%;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3亿, 占总人数的1 0%左右, 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而且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 因此老龄化速度要远远快于其他国家。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这是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报告指出到2051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 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 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二) 新型家庭结构导致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上个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 第一批独生子女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进入生儿育女的生命周期, 夫妻两人供养双方4位老人, 抚养1个后代的“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主流家庭模式。据一项京、沪、穗三大城市居民调查显示, 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 49%的家庭要赡养2~3位老人。中年人既要照顾年老的父母, 又要照顾子女, 同时还要承担高负荷的工作压力, 导致对照顾老年人感到力不从心, 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长期护理费用不断攀升。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 传统家庭的规模不断缩小, 年轻人外出工作, 独居的空巢老人已经越来越多了, 这就是所谓的“空巢家庭”, 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 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 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有14.03%的家庭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生活, 有12.35%的家庭为单身老人户。当前就全国而言, 空巢家庭在城市平均已经达到30%, 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

我国特殊的国情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导致家庭模式和结构的变化正在日益影响着居家养老的模式, 从而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弥补传统居家养老的不足。

(三) 老年医疗费用的上升刺激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医疗费用支出与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医疗支出随着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而提高。日本有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显示, 6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医疗支出是65岁以下人口的5倍。我国学者黄成礼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是65岁以下人口的2.7~4.8倍。

近年来随着老人寿命的延长, 越来越多的慢性病老人带来了医疗费用支出增长且呈现上升的势头, 这对国家资源和政府预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据专家测算, 我国18%的老年人将占用80%的医药费,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会占用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 随着老年人增多, 将对社会经济将带来更大的负担, 这给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供给分析

长期护理保险是要为被保险人承保长期护理服务的费用支出, 这包括在疗养院、护理所、家中的非专业和专业护理, 主要是指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

目前, 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 养老床位120.5万张, 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 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也都发展缓慢, 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社会护理机构主要面向孤寡老人, 虽然近年来也陆续开始向有家庭的老人开放, 但地点合适、条件稍好的护理机构价格昂贵, 使得老年人及其子女从经济上难以承受, 再加上由于护理机构布局不合理且多数内部条件较差, 老人只能获得最基本的低级的护理服务。

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存在失衡的情况。一方面, 我国目前护师、护士与全国人口数之比相当低。根据调查显示, 到2020年, 我国每1000人的平均床位数将由2002年的2.4张增加到16张, 而目前护理工作者的增长速度却远跟不上需求;另一方面, 高素质护理人员所占比例低。在我国100多万护士中, 大部分人仅具有中专学历, 占60%, 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可谓凤毛麟角。

从总体上来看, 对于日益增加的长期护理需求, 我国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的缺乏会影响供给能力, 因而制约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构想

在我国建立的护理服务体系应该是法定护理保险、个人储蓄性护理保险、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护理体系。

(一) 开展法定的护理保险体系

1. 护理保险的性质地位

法定护理保险为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 具有法定地位, 但是考虑到目前已有的社会保险发展状况, 以及比较分析了国外经验教训, 笔者认为最佳的选择应是将其纳入法定的医疗保险之内共同实施。理由:一是我国目前已经有五大法定的社会保险项目, 短期内不可能再予以扩大, 而且世界上单独列为法定护理保险的国家不多, 实施问题不少。二是现在已在中国推行的法定住院医疗保险, 已把部分医疗费用承担起来, 并且不久要推出的老人医疗费统筹, 因此将护理保险融入医疗保险之中, 将比较容易被接受。三是纳入法定医疗保险统一管理之后, 将有利于治疗与护理的结合, 更可减少工作环节和节省管理成本。

2. 护理保险的财源筹措问题

法定护理保险的财源主要来自保险费, 根据已有的住院医疗保险费的筹资情况, 以及对未来护理费用的预测, 可以考虑仅将45岁以上的在职职工作为缴费对象, 考虑到从45岁到60岁退休的15年缴费, 基本能满足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并有部分积存。国家在护理保险实行的初期阶段内, 主要承担财政托底责任, 即出现赤字时地方财政给予财政援助, 但随着护理保险的深入展开, 国家应有计划地实施实质投入。

3. 护理保险的待遇给付问题

法定护理保险属于基本保险, 因此其给付待遇将维持在基本护理需要上。根据生活自理和病情状况, 分别设置给付等级。保险给付完全采用实物给付制, 即根据护理等级给付护理服务小时。超过法定护理保险给付标准的服务费用, 由被护理者本人负担或由其他形式护理服务补充。

(二) 推进个人储蓄性护理保险体系

储蓄性护理保险采用个人账户的办法, 即通过统一的标准, 将存入的货币换算成服务小时记入账内予以积存, 劳务储蓄可直接将劳务小时记入个人账户。护理保险给付, 将按个人账户记载的服务小时提供护理服务, 如投保人无需护理服务, 也可以根据个人账户中所记载的服务小时, 再按换算规定领回投入的货币。

(三) 发展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式

家庭护理是指在病人的家中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它既方便老人, 又可以避免入住医院或专业护理机构的高昂费用, 还可以缓解护理机构不足的矛盾。我国目前比较适宜发展这种护理方式。由于医学的进步, 使大多数的护理包括看护护理到护士提供的高水平专业护理都可以在家中进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在短期内不可能建立与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全面的专业护理机构, 因此与家庭护理相互补充的社区护理应当得到进一步重视, 可以借鉴许多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发展经验,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明确收费标准、规定服务项目等。

参考文献

[1]刘源, 赵晶晶.德国的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保险研究.2008年第3期

[2]刘云娥, 王志红.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启示.护理研究.2008年第5期

[3]戴卫东.解析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差异.东北亚坛.2007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 篇4

有些人对养老很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是个例外,不需要长期护理。可是如今,美国很多社区中8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急速上升,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仍在进步的情况下,若干年以后,人人都需要一名护士、一名助手或是一个医疗服务商,更有甚者需要住进护理式家庭,接受专业的呵护。这些都不是如果,而是必然。

怎样支付接受长期护理的费用?许多人从来没有在这件事情上下过功夫,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得不靠医疗服务来缓解痛苦,却为时已晚。最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就是从自投保开始,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也许有人质疑,认为政府的医疗保险就可以照顾到长期护理问题,可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它并不包括长期护理的费用。自婴儿潮出生的那一代人离开工作岗位后,长期护理保险在他们的财务规划中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讲,规划长期护理费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早先支付的保险费可以覆盖这一成本,否则就不得不用养老金和前半生的积蓄为此买单。

通用金融公司每年都会做一项比较受欢迎的调查,研究美国人的长期护理费用到底有多高,有没有给国人带来负担。调查报告显示以下结果:2010年,一间养老院的私人房间每年的费用平均为75190美元,一年下来比2005年多了14965美元;在一家护理器材中心,一个单间的租金是每月3185美元,比2009年高出12%。2010年需要支付给非医保认证、国家授权的家庭健康助手的佣金是每小时19美元,比2009年上涨了2.7%。2009年,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发布的长期护理费用数据,一家养老院包房每天需要219美元,每年79935美元,甚至比通用金融公司的调查数据还要高。你能想象在一年内花费用养老金或是退休储蓄支付额外的3万~8万美元吗?假如需要连续支付呢?如果从政府决策或是通胀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在5%的通胀率下,79935美元这个数字在2019年可以达到130206美元,在2029年可以达到212091美元。

长期护理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除医院急病治疗外)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这些护理服务包括:具有治疗性质的护理服务,如诊断、预防、康复以及其他不具有治疗性质的家庭护理、成人日常护理等。对这些护理服务要求至少持续12个月,就服务性质而言,全天候24小时的特别护理和非全天的一般护理均可。

不同承保方式的长期护理保单,其保险金的给付方式也是不同的。如果护理保单是独立签发的,有3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最高付额,即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护理费用补偿不能超过规定的给付额。二是给付期,规定一年、数年、终身等几种不同的给付期,由被保险人自行选择。三是待付期,规定20天、30天、60天、90天、100天或180天等多种等待期,由被保险人开始接受承保范围内的护理服务之日起算。等待期的规定实质上是免赔额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消除一些小额索赔,减少保险人的工作量。如果长期护理保单作为终身寿险的批单签发的,保险金给付方式一般按月给付居多,每月支付保额的1%~2%,累计达50%左右时停止支付。

长期护理保险一般按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年龄采用年均费率收取保险费。具体收取费额度除取决于被保险人年龄外,还要考虑被保险人选择的给付期、等待期和保险责任范围等因素。在美国,举办该险种的各家保险公司所制订的费率并不统一。然而,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保单的更新,即保险人不能因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而撤销保单。保险人可以在保单更新时提高保险费率,但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同等情况的全体被保险人。另外,一般保险人在开始履行给付保险金责任一定时间(通常是几个月)后,被保险人无需再交纳保费。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篇5

关键词: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长期护理保险, 作为一种新型健康保险产品, 虽然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销售多年, 但在我国保险市场还处于起步萌芽状态。根据美国HIAA定义, 长期护理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持续为患有慢性疾病, 譬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 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护理。这种护理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服务。”而长期护理保险正是基于因为年老、疾病或伤残而有长期护理需求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健康保险, 就目前我国医保政策和各个保险公司推出的重大疾病或人身意外保险种类而言, 长期护理保险填补了患者在上述情况以外必须承担的大笔支出。对于解除威胁老年人安度晚年而可能发生的高额长期护理费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而言, 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日益突出。

由于日趋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人们不断追求改善生活质量, 人类的平均寿命由解放前35岁延长至现在的71岁, 但各种慢性疾病如老年痴呆、脑溢血中风以及老年人群中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群越来越多。但社会对老年人口的照顾功能在减弱, 所以由正式机构提供的长期护理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以外, 物价的飞升也促使医疗费用及护理成本高涨, 因此现阶段我国对于长期护理保险潜在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式, 我国的老龄化特点是未富先老, 而薄弱的经济承受能力促使我国老年人护理基本上沿袭以居家养老方式为主。由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家庭规模缩小为“4-2-1”模式, 与此同时, 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 2006年城市“空巢家庭”占家庭总数的49.7%, 在农村则占38.3%。家庭规模缩小化和因为人口流动性增大而呈上升趋势的“空巢家庭”数量, 已经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制约下的家庭养老模式。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和和老人平均寿命增长, 相应的老人需要护理的周期也延长了, 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其作为一种风险防范和长期投资的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重视。

一、保险意识淡薄

我国历来有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大多数老人比较青睐于晚年和子女或亲人同住并接受他们的照料而比较排斥外人护理或进入养老院等专业护理机构接受护理服务。而在我国, 保险意识一直比较淡薄, 人们通常依赖于存款积累等方法解决未来养老、疾病等各种人身风险。导致国人保险意识淡薄的原因也由于对自身身体在年老时是否会受到疾病困扰而引发长期护理的可能性持侥幸心理, 但事实上这种风险被完全低估。从目前各大媒体报道的关于老年人医疗情况来看, 患病率高、患病时间长、患病种类多而导致的就医率高、住院率高和医疗费用高等现象充分说明老年人群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量最大的人群。因此消费者如果有父母在疗养院的经历, 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可能性会更大 (Holve, 2007) 。此外, 作为子女一方, 百善孝为先的固有思维使得孝顺抚养照顾老人成为判断是否具备中国传统美德的道德标准, 因此投保长期护理险会受到传统养老观念的质疑, 综上所述, 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被最大程度的降低。

二、经济能力薄弱

国民收入高低直接影响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以公共长期保险为主导, 商业长期保险为补充的模式应该成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时间长、患病种类多而导致的就医率高、住院率高和医疗费用高等现象, 因此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费率相应也比胶高。另外国内保险公司在长期护理产品设计定价时由于市场规模小、经验不足和投保人群少等诸多原因, 为了避免风险, 采用的定价假设比较保守, 使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高于发达的市场。因此, 从经济的角度看, Brown (2007) 和Cramer&Jensen (2006) 认为, 过高的保费是人们不愿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原因。

三、可替代性效应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目前我国家庭中由配偶或子女来提供非专业护理的概率较高, 正如Lakdawalla&Philipson (2002) 所提出的, 配偶提供的护理会减少对正式长期护理的需求, 自然也会影响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Zweifel&Strüwe (1998) 利用委托-代理模型解释了子女的替代护理会导致理性消费者, 即使在信息完全下, 也不选择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四、产品设计单一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推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普遍存在种类单一、保险责任简单和保险金以定额方式支付的特点, 消费者在发生长期护理需求时所支付的费用在理赔时无法选择金额部分或全额赔付, 保险公司也只能进行费用理赔而无法直接提供护理。尤其是长期护理保单如果从40岁投保, 若理赔发生时已70岁, 期间30年若未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 则可能造成保障不足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但从目前来看, 还是无法避免供求双方不足的尴尬局面。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优势在于老年人对这一险种不断增长的需求, 劣势在于保险公司缺乏相应技术及护理行业不发达导致的供给不充分或不恰当。如何将商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真正融入到寻常百姓生活, 发挥其应有的保障作用, 保险公司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黄成礼.北京市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5 (04) .

我国农村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探索 篇6

1 长期护理保险概述

长期护理保险也称看护护理保险 (Nursing Care Insurance) , 是指当被保险人非常衰弱以至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照顾自己, 甚至不能利用辅助设备时, 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从类型上说, 长期护理保险是健康保险的一种。

与其他的健康保险产品相比, 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责任主要是对被保险人的各种护理费用予以补偿, 主要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 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其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长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 提高其生存质量, 并不是以完全康复为目标, 更多的情况是使病人的情况稍有好转, 或仅仅维持现状。因此, 长期护理保险的时间较长, 一般是到特定的年龄, 而且保险金给付一般都有防范通货膨胀的作用, 具有现金价值。

2 我国农村开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

2.1 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且发展迅速

按照联合国标准, 中国1999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04年年底,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的研究报告, 到2014年将达到2亿, 2026年将达到3亿, 2037年超过4亿, 2051年达到最大值, 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据联合国预测, 21世纪上半期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而农村老年人口占了67.5%。

而且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广大农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目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9岁, 提高到2000年的71.4岁) , 老年人口增长加速,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变为老年型仅用了18年的时间, 速度十分惊人。

2.2 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 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 而我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 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更低。客观上说, 农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主观上,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足, 比如, 农村现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只有城市的1/6, 养老床位也只有1.2万张, 远远比不上城市的9.75万张, 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0.6张, 与发达国家农村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数10~16张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只能保证温饱, 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年人的服务几乎不存在。面对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和尚不发达的经济水平, 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解决这一问题扮演的角色都将是有限的, 因此, 想要完全依靠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是不可能的。

2.3 “空巢家庭”、“老年儿童家庭”的大量出现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后, 只剩下老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动, 去外地打工, 有的一年回家一次, 有的时间更长, 造成我国农村“老人村”、“妇女村”、“儿童村”的出现, 一旦发生疾病或其他困难无人照顾。同时随着物质水平提高和观念的改变, 农村青年成家后也都重新建房, 不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 造成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这对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产生强烈的冲击。子女离开家庭从空间上对他们在经济上依靠子女造成困难, 日常生活照料失去了依靠, 精神上失去寄托, 特别是进入鳏寡期的老年人, 他们面临的困难更大。

2.4 我国医疗护理费用的不断攀升

虽然我国居民收入增加, 但幅度未及医疗费用涨得快。2004年9月卫生部调查发现, 城乡合计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在排除了物价上涨的影响后, 平均每年以14%左右的速度上升, 农村医疗费用的增幅也达到了6%左右, 医疗费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是导致百姓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5 现有保险制度不完善

21世纪初, 我国开始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保障水平上存在不足。我国现行的“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 有如下几方面的严格规定:①规定了支付限额。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②规定了起付标准及自付比例。起付标准原则上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 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 个人也要负担一定的比例。③规定了药品目录及诊疗项目。可见, 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 即使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一旦患了大病、重病、慢性病, 参保人也不得不自己负担一部分不菲的费用, 这给广大农村低收入群体和体弱多病的人员及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3 我国开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可能面临的困难

我国真正开展保险业的时间并不长, 业务范围主要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员观念素质较高的城镇地区, 而长期护理保险在城市的发展状况也刚刚起步, 因此目前市场环境下在农村开展长期护理保险, 有很多困难和问题。

3.1 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目前, 我国有关的财政税收政策严重滞后。一是虽然财政部为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而给予了4%的财务优惠政策, 但是, 该税前列支比例过低而弱化了现有的政策作用。二是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不配套, 护理保险资金积累的时间长, 要求能充分、通畅、宽松地进行运用, 但是, 我国目前健康保险资金缺乏有效的资金运用政策, 而且投资渠道过于狭窄, 致使其流动性和收益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另外, 没有与护理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都将制约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步伐。

3.2 农村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的缺乏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可以专门提供老年护理的机构寥寥无几, 大多数老年人是在家中度过晚年的。即使有些乡镇有敬老院之类的养老机构, 也存在着明显的服务设施数量和质量不适合需要的问题。我国现有的社会福利事业主要由国家、集体包办, 由于社会化程度低, 造成资金不足、服务面窄、设施陈旧、发展缓慢。

首先, 农村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2004年我国有130.8万名注册护士, 其中90%都是在城镇地区工作。其次, 高素质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更低, 在我国100多万名护士中, 中专学历的占60%。在这样一个护理认定模糊、管理措施混乱、专业护理人才欠缺的市场环境下, 涉足长期护理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必将面临很大的外部风险和压力。

3.3 传统观念不易转化

我国一直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 长期护理保险一时间难以让很多人接受。大多数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 不愿意接受外来人员的护理或到专门的护理机构接受护理服务, 他们更希望晚年和自己的子女或者其他亲人住在一起。与此同时, 作为子女, 也担心将老人送到护理机构会被人们看做不孝敬, 而更多的人也觉得把老人送到自己照顾不到的护理机构或养老院, 在心理上会愧疚。所以即使提供长期护理保险的产品, 他们也可能不会购买。

3.4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生存给付保障, 比寿险更有逆选择风险, 身体健康状况不佳, 即将或已面临护理需求和高护理费用的人更愿意投保长期护理保险。另外, 被保险人对自己的情况非常熟悉, 而医院和保险公司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另一端, 会出现恶意索赔的现象。

3.5 保险供给方认识上的偏差

有的保险公司认为在农村开办健康保险业务手续烦琐, 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易产生理赔纠纷, 同时又获利不丰, 因此积极性不太高;加之经营风险过大, 一些寿险公司不愿意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去开发险种和拓展市场。

4 我国农村开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

对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农村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我们必须在开发、推广该险种前就意识到并慎重考虑, 采取合理的措施和办法, 且社会各方均应积极参与, 为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4.1 完善立法规章, 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完善的立法规章制度, 将为长期护理保险在农村地区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包括对《保险法》中健康保险法规的修改补充, 制定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细则, 制定与长期护理相关的法律条文, 如实施护理津贴制度、护理人员考试进修制度、受护理者申诉制度、服务质量检查制度等, 为我国开展商业护理保险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村医疗改革, 长期护理保险正可以配合国家的改革政策, 国家要对该险种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国家财税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以鼓励商业护理保险的快速发展。

4.2 准确定位被保险人, 改变传统销售模式

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未来老年人“护理危机”的后顾之忧, 但保险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防灾防损, 而非发生事故后的紧急预案, 保险公司在被保险人的定位上, 不应仅仅局限于已经或即将出现“护理危机”的老年人, 更主要的应定位在中青年一代。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生活保障低、劳动强度大的农村务工中青年人员来说, 这种险种可能会更容易被接受。

另外, 随着网络的发展, 传统的代理人销售模式吸引力有限。随着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可以采用网上销售、银行代理、邮政代理等其他销售渠道, 在销售上可以采用与其他金融产品捆绑销售等新型模式。

此外, 考虑到国家现在对城市务工人员的保障措施越来越大, 保险人除了有针对性地选择个人被保险人, 还应大力开发城镇企业为单位内部的农村务工人员购买团体长期护理保险。

4.3 加强风险管理, 对抗被保险人道德陷阱

为了避免长期护理保险的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保险公司应加强核保, 如要求被保险人进行健康状况告知, 提供既往病史和医疗记录、直接体检等, 还可对被保险人进行长期护理保险知识的培训, 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和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的服务, 这样才能改变被保险人对护理保险认识的偏差, 减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 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还很脆弱的现实情况下, 各保险公司应加强同业间信息的共享, 建立全行业的黑名单制度等, 加大惩罚力度, 如不允许续保或增加保费等, 以此对抗被保险人恶意的道德风险。

4.4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实施护理保险制度需要有一批具备专业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护理人员。同时, 随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今的乡镇人员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单纯照顾患者生活和疾病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要。服务的对象不只是患者, 还包括其健康的家人等, 因此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不只包括传统医疗、基础护理方面的知识, 还应广泛融入康复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知识与相关技能。为保证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必须通过一定的考核, 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护理人员的培训应该专业化、法制化。

4.5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提高服务水平

商业护理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 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如核保核赔人才、精算人才、医学技术人才等。保险人在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的同时, 应切实加强对护理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储备一批医疗管理人才, 建立起一支复合型的护理保险人才队伍。如建立以有关大学、研究机构和各经营机构为主体, 其他专业管理机构或协会为辅助的多层次的医护保险专业人员培训体系, 通过继续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各种形式塑造出一批同时具有保险专业知识和医务知识的人才, 改善保险公司核保人员以及理赔人员的素质, 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也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琴.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0) :4.

[2]荆涛, 阎波, 万里虹.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界定[J].保险研究, 2005 (11) :43-45.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篇7

1 研究背景

我国自20世纪末期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 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1.78亿人, 占全国人口的13.3%, 其中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95%。与我国老龄化程度相伴随的是我国的少子化、青壮年人口流动性强、空巢老人数量剧增等问题。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现在已进入老年期, 很多独生子女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2012年空巢老人总数约为0.99亿,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1%:家庭保障功能失效, 失能老人看护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

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提出, 我国目前还存在养老服务和相关产品供给不足、养老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 政府应当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我国于2005年由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首度推出康宁长期看护健康保险, 这是首次出现在大陆的长期看护保险产品。2006年由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首个全国性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长期护理保险———“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仅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开设这一险种, 保险市场上该类产品数量较少。这些保险公司推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均具有高保费、高保金的特点。

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2012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4.7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916.6元、基尼系数为0.474, 较低的人均收入和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决定了很多失能老人无法购买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设计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较低的人均收入、高额的老年医疗护理支出和相关护理保险的不足使得失能老人无法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严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 而鼓励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 文献综述

我国近年来老龄化进程加速、家庭结构变化和老年护理压力增大是引发学术界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展开研究的主要原因。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我国“未富先老”, 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承担老年人在长期护理期间产生的巨额医疗护理费用 (赵林海、江启成、刘国旗, 2005) , 老年人的长期护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风险自留和购买保险分散长期护理风险相比较, 老年人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能满足消费效用最大化 (王京婕, 201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大, 但受健康保险业起步较晚、精算数据不足等原因的影响, 在开发相关保险产品上存在较大难度 (彭荣, 2008) 。此外, 医疗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会使护理保险的管理复杂化、护理保费处置复杂、政府买单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都影响着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实施 (黄铮、朱建平、黄敬林, 2007) 。

从国外经验来看, 德国和日本将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成为社会保险模式, 分等级给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险, 有效地让无力支付长期护理费用的老年人获得维持生命的护理保障 (吴贵明、钟洪亮, 2010) 。而最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美国一直将该保险划为商业保险的类别, 分年龄段、根据被保险人的实际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保险产品, 并提供抵御通货膨胀的保障措施并让被保险人享有现金价值的权利, 这类保险产品也大受欢迎, 在美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占领了30%的市场份额 (段昆, 2001) 。

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解决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与高额的长期护理保险费之间的矛盾, 通过积极发展我国老年护理行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可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 (荆涛, 2005) 。

国内学者的现有文献显示,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人提供分担风险的有效途径, 该险种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受限于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晚、保险和相关市场不成熟等原因, 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现有产品的相关经验, 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设计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针对我国国情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再设计的文献相对较少, 本文将就这一方向进行研究, 以期能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3 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困境

3.1 我国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费用较高

老年长期护理费用是指老年人在接受长期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为此支付的康复和支持性服务费用。老年护理主要可以分为专业家庭护理、中级护理和日常护理。由于全国各地的康复机构的收费标准不一, 如果采取一个较低的标准来考量, 在1992年劳动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企业工伤全残职工护理费标准的通知》中规定, 全残护理费标准 (按护理依赖程度) 定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50%、40%、30%, 而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制度下的养老金替代率还不及50%, 全额养老金不足以支付高级长期护理费用。

3.2 我国老年人群购买长期护理服务的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 在不考虑子女经济支持的情况下,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 支出为10028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 支出为2691元, 即老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城市地区为1935元, 农村地区为31元。老年人入住机构意愿调查显示, 城市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1%, 每月可承担费用710元;农村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5.2%, 每月可承担费用121元。老年人口的实际购买力相对于动辄上万元的护理费用来说是杯水车薪。

3.3 我国现有的长期护理保险情况

我国目前的商业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很少, 其中推出时间较早并且目前仍然存在的主要有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国泰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几家保险公司推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我国目前的保险产品存在着保险产品少、保费高、保障水平较低、等待期较长、无法实现长期护理等缺点。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除以上所列的三种保险产品以外还有一些以健康保险的附加险的形式存在的保险, 其保障水平更不足以应对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庞大经济支出需求。从保费上看, “全无忧长期看护个人护理保险”在夫妻双方30岁参保时, 每年需缴纳的保费为15400元, 高额保费让我国大多数居民望而却步。康顺长期看护终生保险在被保险人达到88岁合同便中止, 无法满足长寿高龄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而万全终身重大疾病险基本上属于疾病险, 也无法满足长期护理需求。

4 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设计

长期护理保险的产品设计不符合我国国情是影响该类保险产品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合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应当具有多选择、满足高收入人群需求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与疾病保险对接的特点。

4.1 为被保险人提供多选择的产品

保费设计上要考虑到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自理能力、预期寿命和受益人的选择 (仅为被保险人还是指定如配偶一方为受益人) 等多种因素。费率的厘定主要参考被保险人身体损伤程度、需要护理的等级和护理时长。在保单中可增添更多的选择性条款, 如是否愿意接受街道社区护理、高龄老人需要的特殊护理需求等, 满足各地区实际消费水平和不同个体的实际护理需求。

4.2 长期护理保险设计应当满足高收入人群需求, 同时向低收入人群倾斜

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面向的购买群体是较高收入的人群, 投保人的目的是通过高保费的支出换得在风险发生时获得高保险金来应对风险。而在该产品发展之初, 竞争市场上国外成熟的保险产品更容易吸引高收入群体购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应当抓住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机遇, 采取增加客户范围的策略, 推出一系列符合中等收入乃至满足部分较低收入群体的购买水平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该类产品可以通过降低保费、提升服务质量的方式吸引中低收入群体, 在保证保险公司盈利的前提下基本满足被保险人的需求。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这种手段积累资本, 抵抗国外同类产品的威胁。

4.3 与疾病保险对接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健康保险的一种, 被某些保险公司作为其他保险的附加险的形式推出是一种资源浪费。该保险的潜在客户群体规模庞大, 应该通过产品设计将其与一般疾病保险区分, 准确定位适合该类产品的客户群, 并在产品中体现基本医疗保险和一般商业保险无法提供的对医疗护理风险的补偿机制, 在提供资金补偿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护理服务。

以上提出的建议需要建立在我国拥有完善的保险市场和成熟的老年护理产业链的前提下, 所以建立健全我国的健康保险市场和构建完整的老年护理产业链是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发展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赵林海, 江启成, 刘国旗.构建长期护理保险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J].卫生经济研究, 2005, 8 (2) :22-23.

[2]王京婕.老龄社会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J].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2, (10) :69-69.

[3]彭荣.关于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几点思考[J].浙江金融, 2008, 2 (008) :11.

[4]黄铮, 朱建平, 黄敬林.护理保险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J].护理研究, 2007, 21 (8) :2040-2042.

[5]吴贵明, 钟洪亮.德日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及其启示[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0 (012) :76-78.

[6]段昆.长期护理保险在美国[J].中国保险, 2001, (2) :48-49.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分析 篇8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日益加快的老龄化速度成为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一大问题, 老年人口的赡养、护理和养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最突出问题。研究表明, 年龄与患上慢性病和失能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虽然人口平均寿命随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而延长, 但是如中风偏瘫、阿尔兹海默症、大脑麻痹等老龄性疾病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 再加上生活自理能力随年龄增大而下降, 各国越来越多老年人口需要进行长期护理。为解决此问题, 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地寻找应对措施。

我国大陆地区2000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 10年来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在增加。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加剧了对长期护理的需求。但是长期护理费用高, 大部分老年人无法承担高昂的护理费用。另一方面, 家庭结构日益向小型化发展, 同时人口流动性加剧, 导致大量“空巢家庭”出现, 这些老年人往往很难得到家庭的照料。我国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明确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此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40号) 强调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工作, 到2020年, 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加快健康保险服务。综上所述, 在此背景下讨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与保险经济学分析

(一) 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

1. 丧失自理能力的时间不确定。

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 老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疾病高发、健康最脆弱的时期。我国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城镇60岁及以上老人的平均预期余命为16.46年, 其中健康期为5.2年, 占余命的31.59%;非健康期为16.46年, 占余命的68.41%。长期卧床与活动受限的丧失自理能力者主要集中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 而老年人中的丧失自理能力者占全部丧失自理能者的60%。由此可看出, 丧失自理能是部分老年人要面临的困难, 但对于每个老年人个体来说, 其无法具体预测自己什么时候会丧失自理能力, 这就像我们无法计划自己何时生病一样。即老年人丧失自理能力的时间是不确定的。

2. 需要长期护理的时间长久不确定。

我国已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相关数据显示, 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达3300万, 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 预计到2015年, 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 这些失能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有切实需求。对每个老年人来说, 其无法预测自己需要多长时间的长期护理, 现实生活中国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老年人卧病在床长达数十年直至去世, 而有的老年人只需一两年的护理就可以恢复自理能力。即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的时间长久是不确定的。

3. 丧失自理能力的程度不确定。

丧失自理能力不同程度者需要的护理等级是不一样的。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在长期护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在设计其长期护理制度时就充分考虑了丧失自理能力不确定性的问题。美国老年护理保险的保险责任按照被保险人所需护理的程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医生指导下, 由专业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和具有医疗性质的专业护理;第二种是无需专业人员看护、非医疗性质, 只需为病人提供日常生活帮助的日常护理;第三种是介于前两种之间, 无需专业人员看护、非连续性的中级护理。德国护理保险分为三种护理等级:护理等级Ⅰ即显著护理需要;护理等级Ⅱ即严重护理需要;护理等级Ⅲ即最严重护理需要。日本的护理服务主要分为要照护和要支援两类, 并依据身体机能和生活自理程度, 将护理划分为7个等级, 其中需要支援服务分为2个等级, 需要照护服务分为5个等级。这些都说明老年人丧失自理能力的程度具有不确定性。

通过个人储蓄的方式还是保险的方式解决长期护理问题是我国必须思考的问题。确定性的事件可以通过造计划的储蓄方式解决。比如,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生理需求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吃饭即温饱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吃饭保险, 是因为吃饭是确定的, 吃什么和花费多少钱吃饭都是可以计划的, 这可用储蓄的方式解决。而长期护理三方面的不确定性说明个体事先不知道自己是哪类人群和将花费多少长期护理费用, 那么长期护理问题就不能用造计划的储蓄方式解决, 存在这些不确定性, 所以有的人长期护理费用花费多, 而有的人长期护理费用花费少, 通过保险的大数法则原理这种差异就可以被抹平。

(三) 风险态度及长期护理保险经济学分析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长期护理三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是否有长期护理需求及需要什么类型的长期护理是不确定的, 最终体现在个体长期护理费用及损失的不确定性。经济学理性人假设表明个体懂得在预算约束下, 追求效用最大化。本研究把效用函数简化为u (x) , x为个人收入, 即个体对收入的效用函数, 个体的效用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风险态度分为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喜好三类。在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且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下, 个体是风险厌恶的。

下面以一种简单的条件下即只考虑纯保费不考虑其他费用且报销比例为100%情形下, 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和不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个体的效用。假设个体本年总收入10000元, 发生长期护理需要的概率0.5, 长期护理费用10000元。

保费收入=保险支出

N*P=0.5*N*10000 (N为参保人数, P为保险最低价格)

P=5000

方案一参保:缴纳5000元保费后收入减少为5000元, 确定性的效用对应图中A点。

方案二不参保:0.5的概率发生长期护理需求花费10000元收入减少为0, u (0) =0;0.5的概率不产生长期护理花费, 收入仍为10000元, 效用为u (10000) 对应图中的B点。则在不参保的情形下总效用=0.5*u (0) +0.5*u (10000) =0.5*u (10000) 对应0B中点C点。

从图1看出A点的效用比C点高, 但A到底比C高多少呢?效用本来就是主观感受, 对其进行加减运算是没意义的, 那么就需要进行转化, 用人们普遍接受的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方案一比方案二好多少。D为效用函数曲线上和C点效用相等的点, 把D点称为C点的确定性等价点。由图形可以看出D点对应收入2000元, 而A点对应收入5000元, 即D+3000元=A。即不参保时收入获得的效用相当于收入为确定性的2000元对应的效用。DC两点间在水平方向的差距是保险带来的风险溢价。在最低保险价格情况下, 风险溢价带来的好处全部归参保人。所以具有风险厌恶态度的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将会提高效用。

上述分析中, 个体是风险厌恶的, 那么面对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 个体会产生转嫁风险、消除不确定性的需求。方案一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比方案二获得了风险溢价, 参保者比不参保者效用更高, 这点说明保险就是个体转嫁风险、消除不确定性的工具, 即无论是否发生损失, 投保后将使投保人处于一个确定的、最优的状态。

这部分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经济学效用分析角度说明用保险解决长期护理具有理论依据。

三、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的现实需求

(一) 人口老龄化产生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2000年我国大陆地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以上人口占8.87%。目前, 我国老年人口不仅数量规模大, 而且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而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 老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疾病高发、健康最脆弱的时期。实际上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老年人这种“长寿不健康”的现象, 产生了大量长期护理需求。

(二) 家庭结构变化引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受计划生育政策、妇女经济地位提高以及人们自身观念等因素影响, 我国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 呈现出“421”的倒金字塔结构, 即独生子女夫妇要承担抚养一个小孩和赡养双方父母共4位老人的责任。中青年夫妇背负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 当父母生病需要照护时, 他们会分身乏术, 而父母又急需照护。另一方面, 现在人口流动性大, 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 这将是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最为迫切的一个群体。

(三) 医疗护理费用过高引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相关数据显示1980—2010年, 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由14.51元增长到1400元。人均医疗总费用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3.04%上涨到2010年的7.33%, 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年龄段来看,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患病的可能性更大。据测算, 我国18%的老人将占用80%的医药费,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会占用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 而人生最后6个月的医疗费用开支是一生中最大的。很多老人大都患有较为严重的慢性病, 不仅需要一般的生活照料, 还要专门的医疗护理服务。长期护理并没有纳入我国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之内, 护理费用全部自负, 加之护理具有长期性, 往往超出很多家庭的经济能力。基于此情况, 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迫切的需求。

(四)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引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除了养老、医疗服务保险外, 还有一项长期护理保险来解决长期护理服务费用问题。而我国医疗保险遵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 社会医疗制度虽然扩大了保障范围, 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群, 包括老年人未被纳入该制度中, 很显然他们不仅没有普通医疗费用的保障, 更得不到长期护理费用的保障。即使对于那些已经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人, 现行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也明确规定不予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的费用;另外, 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得不到保障。而在很多贫困地区基本没有医疗保险, 更是明确地将长期护理保险的费用排除在外, 加剧了老人的经济负担。所以在现行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制度不能解决长期护理问题的现实情况下, 建立满足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保险制度就十分必要。

四、结论

本文通过规范经济学分析法对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和效用进行分析, 为采取长期护理保险方式解决我国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还运用实证经济学分析法, 从老龄化趋势、家庭结构变化、医疗护理费用过高及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现实需求状况, 从实证经济学学角度得出我国能够采取长期护理保险方式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结论。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峻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 本文分析了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 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通过保险解决长期护理问题具有理论依据。再次, 本文介绍了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现实需求。最后, 本文总结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高龄人群,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 (德) 蓝淑慧, (德) 鲁道夫·特劳普-梅茨, 丁纯.老年人护理与护理保险——中国、德国和日本的模式及案例.第1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1.

[2]孙正成.台湾地区长期护理体系概述及启示.台湾研究集刊, 2013 (1) .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社会保障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分析

1999年,有12600万人已经进入了60岁以上,占了总人口比例的10%,充分显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同时需要关注的是,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关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们国家的老龄化人口会达到总人口的30%。这样快的增长速度对我们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身体护理、医疗卫生等需要也亟待解决,养老问题极其严峻。2013年我们国家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保费是376.90亿元,保费相对较少,只占到人身保险保费的9.1%。由此可见,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国家的健康保障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我们国家亟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开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养老观念阻碍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开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一些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越来越重,一旦子女有些外出挣钱的想法,老年人便会恐慌,怕自己被子女抛弃而导致无人赡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收入增多,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日趋完善,老年人担心的不再是物质上的需要,更害怕的是寂寞和孤独。长期护理保险难以被公众接纳是这种传统养老观念长期阻碍的结果,这种传统思想影响了大部分的老年人,使得他们并不乐意去享受护理服务同时也不愿意去护理机构。其实,老龄人长时间入住专业化的护理机构会享受更专业的护理服务,同时,护理机构内老年人在一起更能轻松地享受生活。可见,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转变传统观念才能有力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

(二)我国没有长期护理保障性立法,相关政策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保险业的政策环境是不太分明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是不太健全的,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保险业无法可依的结果,随之而来的就会制约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开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的护理法律,所以会缺乏对事物明确的衡量标准,比如对护理机构的界定、对护理等级的界定、对日常活动和日常使用生活工具能力丧失的界定,进而会造成对界定范围的模糊,严重的话会影响到整个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三)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健全

我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加之缺乏丰富经验,导致保险公司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有很大的难度。正因为风险很大,我国的保险公司开发的健康类保险产品大部分适用中青年,适用于老年人的健康类保险产品少之又少,有的话也会以住院医疗费用保险等附加险形式存在,大多数保险产品的投保年龄明确限制在65岁或60岁以下,适合于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非常稀少。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健康保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缓慢。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的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微乎其微,因此,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是非常不健全的。

(四)发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缺乏专业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

充足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是发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严重缺乏状态。在我国,政府来引导社会福利事业,由商业公司运作的情况很少,因而长期护理的社会化的程度比较低,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较少,就使得接受护理服务的老年人不能充分享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量。大多数人并不愿从事护理服务工作,而且也因为护工并不属于正式职业人员,所以人们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很小,因而造成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家庭护理模式

我们国家当前主要还是信奉传统的养老观念,对老年人的护理还是采用家庭护理模式,然而这种护理模式祈祷的效果不大而且会出现很多现实问题。首先体现在经济问题上,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费用非常高,如果单独承担,大部分家庭面临巨大困难;继而体现在精力问题上,现代家庭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大部分家庭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对老人进行护理。最重要的是,那些亟需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在家庭中享受不到专业的护理服务。由此可见,传统的养老观念必须改变,家庭护理也需要转变为全社会的护理,这种转变也更有利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保障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要法律法规的切实保障。我们国家应全面制定与长期护理保险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开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健康发展。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其作用、地位、发展方式、发展标准等方面进行明确说明,并且加大重视和支持力度,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完善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社会基本保险是不够的,还需要商业保险。保险公司开发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少不了基本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配合。这就要求商业保险公司在开发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时,明确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地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标准等,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对长期护理及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完善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队伍

长期护理本身就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在被照顾人家中或者护理机构中向其提供的服务,这种护理包括医疗服务、居家服务、社会服务、运送服务或者其他支持性的服务。长期护理方式的采取是决定长期护理保险能否提供保险金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可知,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完善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队伍。而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责任感直接影响到长期护理的质量。因此,只有专业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完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队伍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戴卫东.应对“未富先老”的可行选择[N].人民日报,2013,05.(6):10.

[2] 张华东.对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开发的供需矛盾分析[N].经济日报,2010,01.(8):11.

[3] 申珅.长期护理保险影响因素分析[N].光明日报,2009,07.(10):10.

[4] 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25.

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惠及百姓 篇10

读了《中国医疗保险》2010年第5期《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文,深有感受。

作者结合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特点,从不同的层面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值得一读。我是一位部队的医务工作者,对护理工作有着更深的了解。大家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护理工作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各种护理服务,包括护理院、社区护理服务设施、居家护理,或在满足护理状态时提供相应的费用补偿。这种做法对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我国来说,不仅适应因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而对护理的新需求,也对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当然,长期护理保险还需要被更多的人认知、采用和完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宣传、去发展、去做实,以便更多地惠顾我们的百姓。

上一篇:商业银行特殊性下一篇:经济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