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4-05-28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共12篇)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1

为配合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研究制定工作的深入开展, 近日, 国家科技部面向各地方、部门发布了《科技部关于开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执行情况检查评估工作的通知》。

此次检查评估以《规划纲要》的任务部署为主线, 以“十一五”期间全国科技工作为对象, 重点内容包括8个方面:一是《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战略意义;二是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总体判断;三是“十一五”期间任务部署的分析评价;四是科技工作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改善民生中发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五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六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情况;七是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建立情况;八是《规划纲要》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次检查评估工作由国家科技部牵头组织, 各地方、各部门共同参与, 委托相关专业评估机构研究分析, 广泛听取有关专家意见。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2

新华社记者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回答了新华社记者提问。

“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成为社会共识

记者:去年5月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6月初,公开发布了人才发展规划。请您谈谈一年来贯彻落实的总体情况。

负责人: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我国第一个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这是载入我国人才发展史册 的大事。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座谈会,专门制定印发通知,把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91项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 48个部门。同时,加强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31个省区市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各部委召开党组(党委)会议或系统人才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 人才发展规划,对人才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各地各部门围绕“十二五”规划和长远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本地区和重点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人才强市”、“人才强企”、“人才强校”、“人才强院”战略,加快重大人才政策制定和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 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年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扎实有效,“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成为社会共识,人才工作呈现出你追我赶、整体推进的可喜局面。

记者: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许多新思想新理念,请问一年来在宣传和树立这些思想理念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负责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先后举办专题培训班、理论研讨班,集中开展学习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对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和新的 思想理念进行深入解读,推出一批人才优先发展、人人都能成才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开展学习活 动,自觉树立人才发展新的思想理念。

一年来,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思想,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24字方针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支持人才、用好人才的氛围更加浓厚,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人才发展新思想新理念的行动更 加自觉。

全国人才规划体系已初步形成记者:去年以来,各地各部门都在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人才规划,请问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负责人:各省区市把人才优先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结合本地的发 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十二五”时期的要求,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规划。目前,31个省区市人才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部完成,市县两级正在开展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绝大多数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已完成编制工作。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农业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编制完成6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装备制造人才、生物技术人才、金融财会人才等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规划的编制基本完成,全国人才规划体系已初步形成。

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

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记者:人才发展规划提出10大人才政策任务,目前研究制定工作进展如何?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12项重大人才工程,目前有何阶段性成果?

负责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把研究制定10大人才政策作为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各牵头部门将10大政策细分为72项政策点,目前已全部启动研究制定工作,近期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政策有43个。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把组织实施好重大人才工程作为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专门制订实施方案和若干子计划,明确 了各项工程的任务目标、主要内容、工作分工、进度安排、经费预算和组织领导机制,同时注意与科技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和现有人才工 程相衔接,形成协调一致、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目前,中宣部牵头的“文化名家工程”、教育部牵头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卫生部牵头的“全民健康卫 生人才保障工程”已全面启动实施。

记者:“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请您介绍一下最新进展情况。

负责人:目前,“千人计划”分5批共引进1143人,其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880人、创业人才263人;美国、英国、俄 罗斯等国家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0人;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相当于教授职务的851人。去年以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陆续制定出台《“千人计 划”短期项目实施细则》、《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等配套政策措施,拓展和延伸“千人计划”。同时,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为“千人计 划”入选者提供良好服务。“千人计划”入选者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省区市制定实施各具特色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部分中心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市县也制定实施类似引才计划。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批人才强市正在加快崛起

记者:去年以来各地纷纷部署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负责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把推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 重要基础,分类指导、加力推进。去年以来,按区域先后召开7个城市人才工作座谈会,研究和部署“人才强市”工作。各省区市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为推进 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重要抓手,加大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力度。各地级城市紧紧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以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科学制定 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举措。

目前,全国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多数提出“人才强市”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一批人才强市正在加快崛起。

“人才特区”:关键要体现一个“特”字

记者:“人才特区”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兴起,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考虑和要求。

负责人:建设人才特区关键要体现一个“特”字。首先要实施特殊政策,在政策创新上取得突破。人才特区要着眼解放思想、解放人 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率先进行实践。要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的人才管理体制,不断探索人才培养开发、评价使 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等重要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和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建设人才特区还要致力于打造人才干事创业的特殊平台,更好地集 聚海内外高端人才。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鼓励支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运用新理念、新体制、新办 记者:在推进人才发展规划深入落实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负责人:目前落实人才发展规划起步良好、成效明显。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创新和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继续深化各项任务的落实。近期,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新思想新理念宣传力度。继续深化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的宣传,大力宣传和倡导人才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进一步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

二是健全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的意见,推动各级党委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突出政府人力资源管 理部门抓人才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科技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感和主 动性。从今年起,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将每年组织力量对人才发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2015年,要对人才发展规划 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三是加大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围绕人才发展规划10大政策确定的任务,把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人才政策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大政策创新攻坚和人才规律研究力度,在创新人才政策方面取得突破,以政策突破带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指出,《纲要》的研究制定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基本成熟。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专业

新中职教育专业目录覆盖近80%新职业

近日,教育部公布新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目录》,该目录新增85个专业,“动车组司机”“咖啡师”“宠物训导师”等时髦新职业都在其中。新目录从今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使用。

新目录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保留专业126个,占总数的39%;通过更名、合并或拆分等衍生的专业110个,占总数的34%;新增专业85个,占总数的27%;从原《目录》删除专业22个。职教司副司长王继平表示,删除的22个专业中,有的如“碳素材料技术”专业因为就业需求不足被删除,还有的专业如“文化影视事业管理”专业因为就业准入门槛提高而删除。

国家陆续公布的122个新职业中,新目录有102个专业覆盖了其中的96个,覆盖面近80%。一些新出现的“职业雏形”,比如“彩铃、彩信编辑员”、“家具涂饰工”、“房地产经纪协理”等,既不是国家职业大典内的职业,也不是行业设定的特有职业,但是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一定就业群体,又是该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去向,此次修订也给予采纳。

遇冷

湖北高职单招计划遇冷

今年,湖北省四所国家示范建设高职首次试行单独招生:符合条件的学生只需通过学校测试,不必高考就可入学。不料,这个被誉为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破冰之举却遭到冷遇:四校400个招生计划,目前报名人数很少,而报名截止日期已到。

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开始批准在江苏、浙江等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试行单独招生。今年,湖北省目前仅有的四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湖北首批单独招生试点。

据了解,目前的报名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有的学校“剃光头”。“招生对象的政策条款限制太严,报名学生不多是意料中的事。”一位学校负责人说。

根据省招办下达的计划,各校单独招生计划拟定为100人,招生对象为获得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户籍在鄂的中职毕业生。而今年获得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且户籍在鄂的应届中职毕业生,总共只有200多人。平摊到各校顶多只占六成名额。

一学校招办负责人表示,单独招生应适当扩大范围,减少政策限制性条款,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考生得到实惠。

撤销

河南13所民办学校被撤销

2010年5月5日,河南省教育厅公布去年对该省民办学校的年检报告,61所学校年检合格,7所学校基本合格,13所学校不合格。其中,合格和基本合格学校仍可继续招生办学,不合格学校将被注销办学资格。

13所不合格学校分别是:郑州商贸进修学院、郑州科贸专修学院、郑州中原专修学院、郑州工商管理专修学院、郑州同济医学专修学院、郑州京南专修学院、郑州东方外语专修学院、河南科达专修学院、郑州复达专修学院、郑州航海专修学院、河南育才专修学院、安阳司法局法律自考辅导站、焦作科技专修学院。郑州前进高等医学专修学院自动要求停止办学,河南省教育厅决定注销其办学资格。

另外,还有9所学校被要求整顿,期限为一年。

技能名师

湖北省设“楚天技能名师”,每人每年津贴2万元

湖北省将设置“楚天技能名师(中职)”教学岗位,聘请技术能手到中职学校任教。据悉,“楚天技能名师”为中职流动教学岗位,每年在湖北省中职省级以上(含省级)重点专业或实训基地设置,每个专业原则上设置1个岗位。

“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实行聘任制,聘期2年,面向省内外相关行业企业,由中职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中公开招聘,受聘者必须是长期在本专业(行业)技术领域或生产一线工作,具有高级技师职务或具有一技之长的省级、国家级技术能手(大师、名师)。受聘的名师要完整、系统地讲授一门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指导本专业学生实训。聘期内每学年在受聘学校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3个月或上课120学时左右。“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津贴为每人每年2万元。

智能楼

北京高职生比拼“智能楼”

2010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专项竞赛近日举行,来自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6所学校的13个参赛队参加了此次大赛。

在比赛中,参赛队员们面对的是一个模拟的、没有任何智能的微缩“裸建”,包括智能大楼、智能小区、管理中心三部分。队员们的任务就是通过管理中心实现智能建筑系统信息的综合管理,即通过安装和布置消防、安防、对讲门禁、照明等系统把大楼及小区变成可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建筑。比赛一开始,丈量、穿绕、编程……经过6个小时比赛全部完成,在管理中心的电脑上,大楼或小区的各种动向尽可“掌握”。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智能楼宇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该校应届毕业生去年11月就已经被“抢购一空”,高档的物业小区及高层建筑成为其主要去向。“这个专业的学生其实就像是电梯工、水暖工、空调工等的集成工。”

紧缺

浙江舟山发布55个年度紧缺工种

日前, 浙江省舟山市发布2010年培训项目补贴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包括制冷设备维修工、电工、钳工、污水处理工、调酒师等55个职业(工种)的从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时,最高可享受3000元的政府补贴。

据悉,舟山市今年新增培训补贴的紧缺职业(工种)14个,除对原有船舶港口、机电类职业(工种)进行补贴外,继续突出该市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工业急需的职业(工种),如数控车工、桥门式起重机操作工、叉车司机、船舶管系工、船舶焊工、船舶电工、船体装配工等。同时,针对大桥通车后旅游、餐饮行业井喷的现状,新增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公共营养师、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调酒师、茶艺师、导游员、理货员等的补贴项目。

百万

江苏:5年内多渠道培养百万高技能人才

未来5年江苏省将通过多种渠道培养100万高技能人才、500万技能劳动者,以应对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新一轮更大需求。

据介绍,从今年开始,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将从目前比较注重规模发展,跨向“数质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和效能提升的转变,由单一型技能人才培训向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转变。全省拟实施“1115”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构建具有江苏省特色的、以省重点技师学院为龙头的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学校以及依托企业建立100家高技能培训基地、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骨干的现代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培养100万高技能人才、500万技能劳动者。

招生

陕西将严查技工院校违规招生

针对一些院校存在不规范使用学校名称、违规欺诈招生等问题,陕西省要求,技工院校的招生廣告和简章须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真实准确地介绍办学情况;院校的法定代表人要对本校招生广告和简章的真实性负责,并使用学校校名全称;学生入校后,学校必须按照本校招生广告和简章的承诺提供办学条件,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育质量,不得组织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招生工作,不得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招生。

陕西省同时要求,技工院校进行招生宣传时,擅自改变学校名称被警告后仍不改正的,发布未经备案或与备案内容不一致的招生简章和广告,被警告后仍不改正的,聘用临时人员参与招生、组织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招生或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招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以及不参加年审年检的民办院校,将取消招生资格。对发布未经备案或与备案内容不一致的招生简章的行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依法查处,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

晋升

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晋升省级重点

2010年4月17日,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晋升“省级重点技工学校”揭牌仪式在莫干山校区举行。

该校的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的创建工作是从2008年开始的。当时学校争取到莫干山路102号地块,扩大了办学面积。同时,由校长牵头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将目标、任务具体分解下放,实行领导、人员、财力、物力、时间五集中。在筹备过程中,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领导和同行专家,还多次到校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则结合工作实际,迅速拟定行动方案,一一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2009年11月,由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培训处处长陈小克带队,省市级专家共8人,对学校申办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审。当年12月底,学校通过专家评审,正式升级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

据该校校长杨国强介绍,接下来学校将以“省(级)重(点)”为新起点,不断巩固和扩大创建“省重”的成果,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面向市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向着创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的新目标冲刺。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篇4

1 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有效防控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 有力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动物产品安全, 成功应对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后防疫, 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动物疫病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 动物疫病防治基础更加坚实。近年来, 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基础不断强化。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国家修订了动物防疫法, 制定了兽药管理条例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出台了应急预案、防治规范和标准。相关制度不断完善, 落实了地方政府责任制, 建立了强制免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区域化管理等制度。工作体系逐步健全, 初步构建了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 动物疫病监测、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监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 一批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研制、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示范等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和产品。我国兽医工作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 恢复了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合法权利, 实施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 有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 动物疫病流行状况更加复杂。我国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仍在部分区域呈流行态势, 存在免疫带毒和免疫临床发病现象。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呈上升趋势, 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暴发流行。牛海绵状脑病 (疯牛病) 、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持续存在, 全球动物疫情日趋复杂。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养殖密度不断增加, 畜禽感染病原机会增多, 病原变异几率加大, 新发疫病发生风险增加。研究表明, 70%的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类, 75%的人类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 动物疫病如不加强防治, 将会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三) 动物疫病防治面临挑战。人口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对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 我国动物疫病防治正在从有效控制向逐步净化消灭过渡。全球兽医工作定位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 正在向以动物、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的现代兽医阶段过渡, 需要我国不断提升与国际兽医规则相协调的动物卫生保护能力和水平。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 动物疫病对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制约更加突出。目前, 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 基层基础设施和队伍力量薄弱, 活畜禽跨区调运和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起步晚, 动物疫病防治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防治目标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依靠科学、依法防治, 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 把动物疫病防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 以促进动物疫病科学防治为主题, 以转变兽医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动物疫病防治策略, 全面提升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有计划地控制、净化和消灭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动物疫病,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 相关部门各负其责,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防治机制。

——立足国情, 适度超前。立足我国国情, 准确把握动物防疫工作发展趋势, 科学判断动物疫病流行状况, 合理设定防治目标, 开展科学防治。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特点, 按照动物种类、养殖模式、饲养用途和疫病种类, 分病种、分区域、分畜禽实行分类指导、差别化管理。

——突出重点, 统筹推进。整合利用动物疫病防治资源, 确定国家优先防治病种, 明确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 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措施, 加强示范推广, 统筹推进动物防疫各项工作。

(三) 防治目标。到2020年, 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 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6种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达到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 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 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牛海绵状脑病、非洲猪瘟等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和扩散风险有效降低, 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机构队伍更加健全, 法律法规和科技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财政投入机制更加稳定, 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3 总体策略

统筹安排动物疫病防治、现代畜牧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动物疫病防治模式, 着力破解制约动物疫病防治的关键性问题,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强化条件保障, 实施计划防治、健康促进和风险防范策略, 努力实现重点疫病从有效控制到净化消灭。

(一) 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计划防治策略。有计划地控制、净化、消灭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危害大的重点病种, 推进重点病种从免疫临床发病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 逐步清除动物机体和环境中存在的病原, 为实现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基于疫病流行的动态变化, 科学选择防治技术路线。调整强制免疫和强制扑杀病种要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二) 畜禽健康促进策略。健全种用动物健康标准, 实施种畜禽场疫病净化计划, 对重点疫病设定净化时限。完善养殖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等监管制度,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定期实施动物健康检测, 推行无特定病原场 (群) 和生物安全隔离区评估认证。扶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 逐步降低畜禽散养比例, 有序减少活畜禽跨区流通。引导养殖者封闭饲养, 统一防疫, 定期监测, 严格消毒, 降低动物疫病发生风险。

(三) 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策略。强化国家边境动物防疫安全理念, 加强对境外流行、尚未传入的重点动物疫病风险管理, 建立国家边境动物防疫安全屏障。健全边境疫情监测制度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联防联控, 强化技术和物资储备。完善入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评估、检疫准入、境外预检、境外企业注册登记、可追溯管理等制度, 全面加强外来动物疫病监视监测能力建设。

4 优先防治病种和区域布局

(一) 优先防治病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动物卫生状况, 综合评估经济影响、公共卫生影响、疫病传播能力, 以及防疫技术、经济和社会可行性等各方面因素, 确定优先防治病种并适时调整。除已纳入本规划的病种外, 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水生动物疫病和其他畜禽流行病, 根据疫病流行状况和所造成的危害, 适时列入国家优先防治范围。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确定辖区内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 除本规划涉及的疫病外, 还应将对当地经济社会危害或潜在危害严重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水生动物疫病、其他畜禽流行病、特种经济动物疫病、宠物疫病、蜂病、蚕病等纳入防治范围。

(二) 区域布局。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

——国家优势畜牧业产业带。对东北、中部、西南、沿海地区生猪优势区, 加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疫病防治, 优先实施种猪场疫病净化。对中原、东北、西北、西南等肉牛肉羊优势区, 加强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牛羊疫病防治。对中原和东北蛋鸡主产区、南方水网地区水禽主产区, 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禽类疫病防治, 优先实施种禽场疫病净化。对东北、华北、西北及大城市郊区等奶牛优势区, 加强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和奶牛结核病等奶牛疫病防治。

——人畜共患病重点流行区。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 (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重点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对河北、山西、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2个省 (区、市) , 重点加强狂犬病防治。对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7个省, 重点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对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7个省 (区)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重点加强包虫病防治。

——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高风险区。对边境地区、野生动物迁徙区以及海港空港所在地, 加强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对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东北部边境地区, 重点防范非洲猪瘟、口蹄疫和H7亚型禽流感。对新疆边境地区, 重点防范非洲猪瘟和口蹄疫。对西藏边境地区, 重点防范小反刍兽疫和H7亚型禽流感。对广西、云南边境地区, 重点防范口蹄疫等疫病。

——动物疫病防治优势区。在海南岛、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自然屏障好、畜牧业比较发达、防疫基础条件好的区域或相邻区域, 建设无疫区。在大城市周边地区、标准化养殖大县 (市) 等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程度较高地区, 推进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

5 重点任务

根据国家财力、国内国际关注和防治重点, 在全面掌握疫病流行态势、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强化综合防治措施, 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人畜共患病, 净化种畜禽重点疫病, 有效防范重点外来动物疫病。农业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口蹄疫 (A型、亚洲I型、O型) 、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狂犬病、血吸虫病、包虫病的防治计划, 出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奶牛结核病、种禽场疫病净化、种猪场疫病净化的指导意见。

(一) 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开展严密的病原学监测与跟踪调查, 为疫情预警、防疫决策及疫苗研制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改进畜禽养殖方式, 净化养殖环境, 提高动物饲养、屠宰等场所防疫能力。完善检疫监管措施, 提高活畜禽市场准入健康标准, 提升检疫监管质量水平, 降低动物及其产品长距离调运传播疫情的风险。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和强制扑杀政策, 建立扑杀动物补贴评估制度。完善强制免疫政策和疫苗招标采购制度, 明确免疫责任主体, 逐步建立强制免疫退出机制。完善区域化管理制度, 积极推动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

(二) 控制主要人畜共患病。注重源头管理和综合防治, 强化易感人群宣传教育等干预措施, 加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职业保护, 提高人畜共患病防治水平, 降低疫情发生风险。对布鲁氏菌病, 建立牲畜定期检测、分区免疫、强制扑杀政策,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和无害化处理措施。对奶牛结核病, 采取检疫扑杀、风险评估、移动控制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强化奶牛健康管理。对狂犬病, 完善犬只登记管理, 实施全面免疫, 扑杀病犬。对血吸虫病, 重点控制牛羊等牲畜传染源, 实施农业综合治理。对包虫病, 落实驱虫、免疫等预防措施, 改进动物饲养条件, 加强屠宰管理和检疫。

(三) 消灭马鼻疽和马传染性贫血。当前, 马鼻疽已经连续三年以上未发现病原学阳性, 马传染性贫血已连续三年以上未发现临床病例, 均已经具备消灭基础。加快推进马鼻疽和马传染性贫血消灭行动, 开展持续监测, 对竞技娱乐用马以及高风险区域的马属动物开展重点监测。严格实施阳性动物扑杀措施, 完善补贴政策。严格检疫监管, 建立申报检疫制度。到2015年, 全国消灭马鼻疽;到2020年, 全国消灭马传染性贫血。

(四) 净化种畜禽重点疫病。引导和支持种畜禽企业开展疫病净化。建立无疫企业认证制度, 制定健康标准, 强化定期监测和评估。建立市场准入和信息发布制度, 分区域制定市场准入条件, 定期发布无疫企业信息。引导种畜禽企业增加疫病防治经费投入。

(五) 防范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 健全外来动物疫病监视制度、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制度, 强化入境检疫和边境监管措施, 提高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野生动物传播外来动物疫病的风险监测。完善边境等高风险区域动物疫情监测制度, 实施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宣传培训计划, 提高外来动物疫病发现、识别和报告能力。分病种制定外来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技术规范, 在高风险区域实施应急演练,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联防联控, 健全技术和物资储备, 提高技术支持能力。

6 能力建设

(一) 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建立以国家级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 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网络。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重点人畜共患病和动物源性致病微生物病原数据库。加强国家疫情测报站管理, 完善以动态管理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加强外来动物疫病监视监测网络运行管理, 强化边境疫情监测和边境巡检。加强宠物疫病监测和防治。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疫病检测诊断能力建设和诊断试剂管理。充实各级兽医实验室专业技术力量。实施国家和区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增加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经费投入。

(二) 提升突发疫情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各级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指挥机构和队伍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系统运行机制。健全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储备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防疫物资, 配备应急交通通讯和疫情处置设施设备, 增配人员物资快速运送和大型消毒设备。完善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疫病处置扑杀补贴机制, 对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给予补贴。将重点动物疫病纳入畜牧业保险保障范围。

(三) 提升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能力。依托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兽医站和村级兽医室, 构建基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网络, 强化疫苗物流冷链和使用管理。组织开展乡村兽医登记, 优先从符合条件的乡村兽医中选用村级防疫员, 实行全员培训上岗。完善村级防疫员防疫工作补贴政策, 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和医疗保健措施。加强企业从业兽医管理, 落实防疫责任。逐步推行在乡镇政府领导、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下, 以养殖企业和个人为责任主体, 以村级防疫员、执业兽医、企业从业兽医为技术依托的强制免疫模式。建立强制免疫应激反应死亡动物补贴政策。加强兽用生物制品保障能力建设。完善人畜共患病菌毒种库、疫苗和诊断制品标准物质库, 开展兽用生物制品使用效果评价。加强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管能力建设, 建立区域性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支持兽用生物制品企业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对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宏观调控。

(四) 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能力建设, 严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保障日常工作经费。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管理, 推行动物和动物产品指定通道出入制度, 落实检疫申报、动物隔离、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完善养殖环节病死动物及其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政策。实施官方兽医制度, 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完善规范和标准, 推广快速检测技术, 强化检疫手段, 实施全程动态监管, 提高检疫监管水平。

(五) 提升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能力。加大投入力度, 整合资源,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国家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建设, 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疫情应急指挥管理、兽医公共卫生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兽用生物制品监管以及执业兽医考试和兽医队伍管理等信息采集、传输、汇总、分析和评估能力。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

(六) 提升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构建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动物诊疗机构多元化发展, 不断完善动物诊疗机构管理模式, 开展动物诊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动物养殖、运输等环节管理, 依法强化从业人员的动物防疫责任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地方兽医协会, 不断完善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行业协会合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 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手段, 支持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运行。加强兽医机构和兽医人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收费管理, 制定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

7 保障措施

(一) 法制保障。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 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 健全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 加快制订和实施配套法规与规章, 尤其是强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活畜禽跨区域调运、动物流通检疫监管、强制隔离与扑杀等方面的规定。完善兽医管理的相关制度。及时制定动物疫病控制、净化和消灭标准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 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二) 体制保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 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兽医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 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切实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明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益性质。进一步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以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为主体的新型兽医制度,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兽医机构和兽医队伍评价机制。建立起内检与外检、陆生动物与水生动物、养殖动物与野生动物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健全各类兽医培训机构, 建立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培训机制, 加强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军队兽医卫生机构在国家动物防疫工作中的作用。

(三) 科技保障。国家支持开展动物疫病科学研究, 推广先进实用的科学研究成果, 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兽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资源集成融合, 充分利用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国家参考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大专院校兽医实验室以及大中型企业实验室的科技资源。强化兽医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 增强兽医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依托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 攻克一批制约动物疫病防治的关键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 完善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研究平台, 深入开展病原学、流行病学、生态学研究。在诊断技术研究方面, 重点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 构建诊断试剂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 开发动物疫病快速诊断和高通量检测试剂。在兽用疫苗和兽医药品研究方面, 坚持自主创新, 鼓励发明创造, 增强关键技术突破能力, 支持新疫苗和兽医药品研发平台建设, 鼓励细胞悬浮培养、分离纯化、免疫佐剂及保护剂等新技术研发。在综合技术示范推广方面, 引导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抓好技术集成示范工作。同时, 加强国际兽医标准和规则研究。培养兽医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 以及兽医实用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四) 条件保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动物疫病防治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将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管理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实行统一管理。加强经费使用管理, 保障公益性事业经费支出。对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中央财政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监测、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经费给予适当补助, 并通过国家科技计划 (专项) 等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支持。地方财政主要负担地方强制免疫疫病的免疫和扑杀经费、开展动物防疫所需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 以及地方专项动物疫病防治经费。生产企业负担本企业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支出。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编制和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 进一步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兽药监察和残留监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支撑等基础设施。

8 组织实施

(一) 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动物卫生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对制定单项防治计划的病种, 要设定明确的约束性指标, 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适时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对在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科学研究中作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教育主题”。坚持能力为重即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的核心在于思维,思维的核心在于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将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校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接受式为主,也就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基本上是由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或理解。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就是讲清楚,而没有关注学生是否要学,是否能够学会。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基于学校目前实际现状特提出了“266”练能型课堂模式研究,旨在立足于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操作等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探索出一套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后发国家治理与一党长期执政 篇6

一、革命制度党历史上的三次建党运动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一党长期执政是墨西哥所处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墨西哥国内政治经济条件双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作为边缘落后国家的墨西哥实现工业化的后果之一。为了应对和解决外部的冲击和国内的矛盾,完善党的建设,革命制度党进行了三次较大的建党运动,正是这三次建党运动最终奠定了革命制度党一党长期执政的基石。

1.卡列斯的一次建党运动

革命制度党的一次建党运动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背景是: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国内军阀割据,武装冲突不断,政局动荡,革命成果急需适当的政治制度的保障。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党成为当时墨西哥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

革命制度党的建立是以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为背景的,是墨西哥革命的继续和1917年宪法精神在政治领域的实现。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为了反对迪亚斯的独裁统治和国内大地主与英美大资产阶级的经济剥削,墨西哥国内各主要革命阶级都参加了这场革命,革命以墨西哥1917年宪法的确立而结束。这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却并不彻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考迪罗主义盛行,中央政府缺乏权威,地方分裂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墨西哥两次革命都没有消灭考迪罗制,相反,在革命之后原有的大独裁者被推翻,地区性的考迪罗卻相继出现,全国政局陷入混乱。其二,军队和武力成为政治斗争和权力移交的决定因素,全国陷入军阀混战。其三,恶劣的政治环境严重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建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次建党领导人是当时的墨西哥总统卡列斯,其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将各个考迪罗吸纳进入党内,为政治斗争提供一个有规则、有秩序的舞台,进而实现政权移交的和平化。1929年3月4日,全国2500个政治俱乐部和500个地方党的代表在克雷塔罗州州府举行大会,联合组成国民革命党。该党成立时,根据党章规定,国民革命党具有联盟性质,已加入该党的各成员党——包括城市党、地区党和全国性的党——仍保留原名和独立性,只是在全国性重大问题上才一起协商对策。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33年党的章程进行了修改,地区小党被取缔,国民革命党成为一个权力更加集中的全国性政党。

2.卡德纳斯的二次建党运动

20世纪30年代,为了回应发源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大危机,卡德纳斯领导了革命制度党的第二次建党运动。其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把包括工人和农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吸收进党,将卡列斯时期的考迪罗和地方首领党改造成为一个有工农民众参加的新型政党。

其二,建立党内职团制。改变卡列斯所建立的地区结构的官方党,将其改造成为职团结构的官方党。该党按工人、农民、民众和军人4个非地域职业社团划分的原则组织起来,将党分成4个职业部门,即农民部、工人部、人民部和军人部,形成一个广泛的、中央集权的执政党。其中农民部、工人部、人民部都有从基层到中央的垂直组织系统。军人部的设立,避免了军人非法干政的弊病,进一步把军队引入制度化的轨道。

其三,改国民制度党为革命党,将革命党的思想原则确立为墨西哥革命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混合。

3.卡马乔的三次建党运动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结束,资本主义矛盾进入缓和期,世界市场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墨西哥的变化。与此同时,墨西哥国内经济形势好转,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国内重新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状态。只有部分改变卡德纳斯时期的政治路线,调整革命制度党的指导思想和组织机构,才能适应这种新的形势。正是在此形势下,卡德纳斯的继任者卡马乔进行了改革。卡马乔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将卡德纳斯时期以工农为主要依靠对象的革命阶级联盟,逐步变成以中产阶级为核心,以职业政治家为骨干的联盟。组建代表中产阶级的全国性组织——全国人民组织联合会,以此来抗衡和控制党内的工人部和农民部。

其二,取消军人部,允许原军人部成员加入其他三个部。紧接着又取消了部分军人的选举权,这样,就彻底断绝了军人干预政治的基础。

其三,将革命党更名为革命制度党。放弃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维持革命民族主义传统,强调墨西哥必须走非左非右的中间道路。

二、政治路线的中左特征与“钟摆效应”

非左非右,中间道路,在中左和中右之间进行钟摆式的政治调控,同时整体上又不离开中左,这是革命制度党71年长期执政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政治路线的总体特征。革命制度党这条调和左右、不离中左的政治路线,从总体上保证了它长期执政的稳固地位,而后来它在2000年丢失政权的原因则恰恰在于违背了这一基本政治路线。

从历史上来看,革命制度党的政治路线在卡德纳斯主义(左)和阿莱曼主义(右)之间往复循环,这一现象被称为墨西哥政治的“钟摆效应”。卡德纳斯是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历史上著名的左派领袖,在他执政期间(1934~1940年),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将石油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同时进行了广泛的社会主义教育,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被称为“卡德纳斯主义”。卡德纳斯之后的阿莱曼执政时期(1946~1952年),将主要精力转移到鼓励发展私有企业,限制土地改革上来,同时还放弃了社会主义教育,实行了一种系统限制劳动者要求的政策,这个时期所实行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被称为“阿莱曼主义”。一言以蔽之,卡德纳斯主义体现的是墨西哥宪法的民众主义原则,而阿莱曼主义体现的则是宪法的自由主义原则,革命制度党执政方针的“钟摆效应”指的就是革命制度党执政路线在这两个主义之间的往复运动。

总体上坚持中间偏左是“钟摆运动”不动的主轴,这成为革命制度党政治路线的第二大特征。坚持中间偏左的原因在于:在国际上,墨西哥长期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地带,受到中心国家政治经济的侵略;在国内,墨西哥发生了两次革命,最后在国内形成了工人、农民、中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联合执政的状况。在这种政治经济环境下执政,不可能走“右”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中左路线。其具体内容是:坚持发展国有企业;坚持国家调控经济;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坚持保护工农权利;限制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大资本。这些内容即使是中间偏右的阿莱曼主义也没有放弃,只是在执行的力度和范围上有所限制。而且从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执政历史来看,在1982年之前,大部分时间奉行的是卡德纳斯主义。因此,中左路线成为革命制度党长期执政的基本原则。

中左的政治路线也体现在处理各阶级关系问题上。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奉行保护工农权利,依靠中产阶级,限制大资产阶级的策略。其具体表现是:对工人阶级,保障工人就业和社会福利,实行革命制度党监督下的可控的罢工权。对农民阶级,革命制度党的主要措施是保障小土地所有制。对中产阶级,革命制度党的策略主要是:吸纳他们入党,让他们占据党政部门的重要职位,并借助他们来制衡工农力量。对大资产阶级,革命制度党执行的是限制而不消灭的路线。

三、革命制度党的组织和制度结构

1.党内职团制

革命制度党在组织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党内职团制,这是它广泛而巩固的群众基础的根基。自卡德纳斯首创,中间经卡马乔改革,革命制度党党内的工人部、农民部和人民部三大职团结构形成,并延续至今。革命制度党的内部是按照这三个部的垂直领导和横向协调系统组织起来的,这种组织方式保证了革命制度党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可以进行高度的集权。

工人部、农民部和人民部的具体情况分别如下:

工人部通过代表有组织劳工利益的方式将全国大多数工人组织到党的周围。革命制度党工人部主要通过以墨西哥劳工联合会为主的劳工大会来控制全国绝大部分工会组织,墨西哥劳动联合会是墨西哥最强大的工人组织,其所包含的组织占到全国工人组织的将近一半,占参加工会工人总数的2/3。按照墨西哥宪法和劳工法的规定,有组织的工人的利益是正式受政府和官方党保护的,同时工人运动也必须从属于政府与官方党的利益,这既提供了工人加入工会从而加入革命制度党的激励,同时又为革命制度党控制工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农民部主要通过支持土改来吸引全国大多数农民,其主要组织是全国农民联合会。加入全国农民联合会的主要有以下几大集团:第一大集团是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村社,村社社员有250万之多;第二大集团是公社财产委员会,代表生活在农村公社的印第安农民;第三大集团是那些水浇地不超过25公顷的独立小农组成的集团;第四大集团是农业移民地的成员组成的共同体。革命制度党农民部通过支持农民对小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供農业生产资料等方式获得了大量农民的支持,帮助革命制度党稳定了农村。

人民部通过吸纳工农两部之外革命制度党的支持者,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革命制度党的包容性。人民部和其他两个部不同,它不是由多个并列的全国性组织组成的,而是由统一的“全国人民组织联合会”代表。由于人民部拥有革命制度党中文化水平最高、政治上最精明的成员,因此是党和政府成员的主要来源。同时人民部还是革命制度党中最自主的部门,不像工人部、农民部受到“劳工法”和“土地法”的约束。这使得人民部成为制衡工农两部的平衡器和保持三部协调运作的稳定器。

革命制度党控制党内职团的常用手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封官许愿。为了鼓励这三个部的成员服从党的领导,革命制度党及其政府通常对这三个部的领导人封官许愿,让他们在党内、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内或参众两院内担任各种职务。

第二,调拨资金。这三个部及其下属组织可以从政府的财政拨款中得到经费,通过控制各部经费来源进而控制各部是革命制度党的重要手段。

第三,分而治之。革命制度党采取这一策略制约各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利用三部之间的矛盾,防止某个部实力过大,从而凌驾于革命制度党之上。最典型的例子是革命制度党利用代表中产阶级的人民部来制衡工农两大部门,防止工农两部的激进化。其二,利用并积极创造三个部各自的内部矛盾,进而制约各部。工人部、农民部和人民部并不是由单一的组织组成的,而是工人、农民和中产阶级各种社会组织的联合体,因此在各个部内就存在力量和理念等方面各不相同的组织,这就为革命制度党提供了控制各部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革命制度党不仅利用这种组织内部的矛盾,同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会通过支持成立新组织来分化和瓦解威胁革命制度党一党执政的集团和组织。

第四,最后裁决。革命制度党有权授予或拒绝给予某个组织(职团)以合法地位,有权决定某项行动(如罢工)是否合法,并有权进行最后裁决。通过这一手段,来查封和清除那些不利于革命制度党执政的组织和领导人。

2.“民主集中制”

在领导和决策体制上,革命制度党实行一种独具墨西哥特色的“民主集中制”。革命制度党的“民主集中制”体现了墨西哥历史上考迪罗主义和强人政治的历史传统,这种“民主集中制”主要是通过领袖独大与有限民主双重制度的有机结合实现的。

领袖独大制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党的下届领袖由上届领袖指定产生,并且自动成为革命制度党本届总统候选人;其二,党的领袖一旦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就集党的领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于一身;其三,党的主席以及党内其他重要领导人的提名和选举必须征得党的领袖的同意,党的领袖可以直接撤换党的主席;其四,全党服从总统,新总统一旦选出,党的最高领袖也随之转移到新总统身上,全党要服从和执行新领袖的政策,还要尽可能地维护总统的美好形象。

有限民主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总统候选人或下届党的领袖的提名必须经过党的高级领导人的充分协商,从而充分体现党内“革命家族”的意志;其二,总统候选人的正式产生在形式上还必须得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确认,而且党的总统候选人还必须经受全国大选的考验;其三,定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全国政治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由本届总统提名的党的主席,同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还要选举产生国会议员候选人;其四,允许党内各种派别以及派别斗争的合法存在。

这种独具特色的“民主集中制”是一把双刃剑。其优势体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在党内和政权体系上都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符合削弱地方分裂势力的要求;其二,保证了国家权力的和平移交;其三,通过领袖权威将党内斗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且使之合法化和合理化;其四,这种体制具有极强的执行能力和动员能力,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其不足主要体现为:其一,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领袖,集全党安危于一人,对党的领袖的要求极高,一旦领袖自身出现问题,将会危及全党,如被一些党员称为“革命制度党的叛徒”的萨利纳斯和塞蒂略所进行的导致革命制度黨最终垮台的改革就是明证;其二,权力的和平移交所涉及的范围过小,难脱密室政治的嫌疑,这与民主潮流不符;其三,领袖负责、垂直领导与一党执政的相互结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严重的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其四,党内派别的合法存在也为党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后来民主革命党的建立证明了这一点。

四、革命制度党的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是墨西哥民主革命的产物,自建党以来,就一直将革命民族主义视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卡德纳斯是最初实践这一指导思想的革命制度党领袖,1971年在党的七大上,革命民族主义被写入党章,在1992年党的十五大之前,革命民族主义一直是革命制度党的指导思想。

革命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是革命制度党在总体上坚持中左的执政路线的反映。中左路线要求革命制度党必须继承墨西哥民族民主革命精神,坚持1917年宪法精神;对外反对外国大资本,保持国家民族独立;对内限制国内大资本,扶持中小资本,保护工农利益。这一执政路线要求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这是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原则要求。在此原则之上,革命民族主义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奉行民众主义。所谓民众主义就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强调“社会平等”。民众主义是墨西哥总结近百年墨西哥现代化失败教训的结论:认为墨西哥不能走西方只保护少数人利益的现代化道路,个人主义原则不符合墨西哥社会现实。民众主义还是墨西哥革命和历次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民众主义包含在卡德纳斯主义中,其主要内容有:支持工农运动、保护劳工权益、增加工人工资和提高工农福利等。

奉行民族主义。所谓民族主义就是维护墨西哥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反对一切外国势力对墨西哥一切形式的干涉。墨西哥在历史上长期受西、英、美等国的侵略、渗透和控制,墨西哥人民饱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欺压和掠夺之苦,民族主义在墨西哥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坚持独立自主、切实维护民族利益的政策,使革命制度党在墨西哥广大民众中获得了雄厚的政治资本。

坚持革命的原则和传统。“革命”是民众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源头和集中体现。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既具有反对殖民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民主革命性质,也具有反对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大资本剥削、争取民主权利的民主革命性质。因此,“革命”就成了民众主义和民族主义共同的源头和集中的体现。20世纪80年代以前,历届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领袖都会将自己塑造成为墨西哥革命的继承者,同时利用这一传统反对外国势力,限制本国大资本,塑造革命制度党一党执政的合法性。

革命制度党坚持中左的执政路线,反对任何极端化,试图走一条非左非右的中间道路。这种政治要求反映到意识形态上就表现为革命民族主义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的三大特征。革命民族主义的开放性体现在它能够汲取各种思潮中有助于推进墨西哥现代化进程的东西为己所用。革命民族主义可以说是墨西哥历史传统、西方民主自由观念以及工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混合体,吸取了这些思想的元素。即便是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己思想,革命制度党也不会简单粗暴地压制或取缔,而是把其中具有建设意义的内容加以适当改造和变通,吸纳到自己的纲领中来。革命民族主义的包容性体现在,它从不片面地反对“左”或“右”,而是在左右之间寻找平衡。革命民族主义的灵活性体现在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可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纲,并且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既坚持原则性,又不陷于教条。在原则性上坚持民众主义、民族主义和“革命”的内容,在反对教条化的基础上形成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这使得革命民族主义能够及时整合和表达墨西哥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要求,占据墨西哥的思想空间,成为墨西哥主流意识形态。革命民族主义为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凝聚了国内共识,抑制了反对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为革命制度党长期执政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革命制度党的下台与重新执政

一党执政长达71年的革命制度党却在2000年的大选中被墨西哥人民抛弃,一夜之间拱手将政权让给了别人,这样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时隔12年,革命制度党取得2012年大选胜利,又重返墨西哥政治舞台,这样的胜利同样引人深思。一失一得,得失之间体现的却是一个百年大党执政的光荣与落寞。要搞清楚革命制度党为什么能赢得2012年的大选,就必须搞清楚它为什么失去2000年的大选。

在新自由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太远成为革命制度党2000年下台的根本原因。革命制度党执政末期所进行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出现了极化效应,越往后,新自由主义的措施越极端,其恶果是破坏了政治基础,断送了政权。

首先,自1982年后,三届党的领袖德拉马德里、萨利纳斯和塞蒂略进行不间断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放弃了党一直奉行的总体上中间偏左的政治路线,放弃了党在一定时期的右倾政策之后必然进行左倾回头的执政策略。革命制度党的这三届领导人逐渐从中右走向了极右,尤其是萨利纳斯和塞蒂略,他们执行的已不再是中右政策,而实际上是极右政策。

其次,革命制度党实行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放弃了限制大资产阶级和保护工农的原则。在城市,国有企业私有化造成大批原国有企业工人失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客户工业却没能及时建立保护私营企业就业工人的机制。在农村,革命制度党不断修改宪法中有关保护村社土地的条款,并制定旨在保护大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利益。阶级政策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党内职团制的基础,对工农两部破坏尤大,造成了革命制度党基层党员群众的大量流失。

最后,萨利纳斯在其任期内所进行的短暂的在其下台后随即被否定的意识形态改革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萨利纳斯提出的所谓新民族主义和社会自由主义实际上只是新自由主义的翻版,这一所谓的改革造成了党员思想的混乱,增强了反对党思想意识的影响力,动摇了自己长期执政的思想根基。

理解了革命制度党下台的原因,就不难理解其为何在2012年的大选中获胜。从革命制度党自身来讲,首先,革命制度党吸取了两次大选失败的教训,通过开除闹分裂的原党总书记戈迪略与修订《党章》和《行动纲领》,加强了党内的团结。其次,革命制度党虽然在前两次大选中失利,但墨西哥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动摇,在国会和联邦州中的实力一直很强。再次,革命制度党推举“少壮派”领袖涅托作为候选人,并与绿党建立了竞选联盟,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最后,革命制度党及涅托提出了具有务实稳健的中间道路色彩的政治主张,提出了保障民权、发展经济、恢复墨西哥国际地位的三大目标,这无疑符合当下墨西哥民众的诉求。

从其竞争对手来讲,国家行动党12年执政业绩的失败带来了革命制度党的重新上台执政。反对党国家行动党执政的12年中,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始终坚持新自由主义政策。以卡尔德隆为例,他在任期间,积极主张保持墨西哥自由化改革之后的经济模式,实行货币紧缩和自由贸易政策。除此之外,卡尔德隆政府还主张大力引进外资,允许私人资本进入能源产业,使墨西哥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但是,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国家行动党执政的12年中,墨西哥的经济几乎陷于停滞,年均增长率只有1. 9%,失业率居高不下; 35%的公共收入依赖石油业;粮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相当大一部分粮食需求依赖进口。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墨西哥经济更是雪上加霜。通货膨胀率和食品价格不断攀升,严重影响到了民众的基本生活。

导致国家行动党败选的直接原因是毒品战争造成的日益恶劣的安全环境和巨大的贫富差距。从根本上来看,贩毒活动猖獗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都不得不归结于长期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在贫困人口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卡尔德隆所进行的所谓毒品战争只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有效遏制毒品泛滥的局面,反而造成了安全形勢的恶化,卡尔德隆任期内全国已有6 万人死于与毒品相关的暴力活动。

有墨西哥“毒品教父”之称的米盖尔·安格罗·菲利克斯·加拉多曾在狱中的一段话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他写道:“战胜贫困才是灭毒最好的方法我们需要重建村庄和农场,让墨西哥人能自给自足;我们需要建立工厂,并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鼓励墨西哥人饲养牲畜;此外,还要建立更多学校;我们还可以用提供工作消除暴力不能只有镇压,而没有医疗保障、公路和安全。”

革命制度党虽然赢得了大选,但是除去竞选纲领和口号,能不能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将“毒品教父”的建议变为现实,也许将成为革命制度党与涅托政府将来所面临的最大考验。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7

会议主题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据悉,这次会议旨在促进农机流通行业发展,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中长期贷款支持。会议邀请了6家农机流通骨干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对接座谈。令记者惊诧的是,这样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却引起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闻讯赶来的各方人士把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徐敏,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毛洪、副会长陈涛,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一局处长贾景文、副处长李旗生出席了会议。

据悉,国开行曾是国家政策性银行,作为国家中长期投融资主力银行,国开行的中长期贷款在利率和期限方面具有很大优势;2009年国开行商业化转型后,成立了国开金融公司、国开证券公司和国开租赁公司,形成了投资、贷款、债券和租赁业务互相协同的综合经营格局。国开行主要通过开展中长期信贷与投资等金融业务,为国民经济重大中长期发展战略服务。国开行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致力于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和规划先行。

国家开发银行与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战略合作,几年来共为商业流通行业融资300多亿元,有着丰富的融资经验。

会上,毛洪介绍了我国农机流通行业基本情况以及农机流通“十二五”展望。毛洪强调,“十二五”期间农机流通行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既要依靠广大农机流通企业奋发拼搏,更要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强大资金支持。要重点发展农机流通的连锁、新型大市场以及区域流通网络的建设,利用金融服务手段,加速各种农机流通业态、区域性“龙头”农机流通企业的发展。作为全国性行业组织,要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助推行业快速发展。

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参会的农机流通企业家们介绍了企业的发展规划和项目融资计划;企业与国开行就农机流通行业发展前景、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的流程等话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农机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机流通企业的中长期规划项目引起了国开行的高度关注。贾景文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参加座谈会对农机流通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农机流通企业在支持“三农”和整个农机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没想到在农机流通行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家们依然执着地追求着,竟有这些发展快、潜力大、成长性好的规模达几十亿的优秀企业;国开行与农机流通企业有合作基础,支持农机流通行业发展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合作前景非常广阔。李旗生介绍了国开行融资的具体流程。

中午,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设宴招待了与会代表。席间,参会的农机流通企业家们与国开行的领导们就有关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由衷地感谢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和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为企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下午,部分企业意犹未尽,继续就利用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项目,促进农机流通行业升级等话题进行了实质的交谈。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8

孙晶:作为一个在校研究生, 我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我想首先国家应该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 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入手, 分析合理的人才供需数量,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要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2) 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我认为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 课程安排应该紧扣专业进行设计, 课程学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开课太多, 导致学生学习课程不精, 培养不出高端人才的原因可能这也是之一。 (3) 强化师资力量, 优化师资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的师资力量分布存在着严重的“名校效应”。我希望能够吸收些医改的方法:让名医定期去社区医院就诊, 解决大医院挂号难的问题, 同样可以让名校的老师到普通院校执教, 优化师资力量的分配。

张江漫:作为大学一年级的新生, 我对现在大学的教育的不足之处有较深的感受。建议: (1) 完善现有的大学期末考试制度, 能够能让学生发挥出其真正的水平。对课程做出合理的安排避免搞形式主义。 (2) 应该对学校在加强对学生各方面发展上做出严格规定, 能够使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 学校应该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下功夫, 解决“大学毕业等于失业”的现状。 (3) 完善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 实现真正的教授治校。学校应严把学生论文的成果, 建立学校审查机构对其把关。对学术造假的学生和教授予以严格处分, 并予以公布。 (4) 完善对学校各部门的监督机制。要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的力量。在学校制定相关规定时要听取在校学生的意见, 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性。这样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才能对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5)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这期间学校要做到公正, 公平。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与社会衔接。 (6) 学校要培养高智商, 高能力的人。使高分低能的现象得到彻底改变。

王跃锜: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师, 我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是, 近年来, 从我国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看, 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成为科研大国。但是比较遗憾的是, 我们的进步仅限于由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数量”升级到影响因子的“质量”上。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对应数量的高质量专利、高质量产品?为什么我们的科研人员数量越来越多、素质越来越高, 却没有对下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相应的推动作用呢?高校研究所和下游产业的巨大反差原因在哪里, “梗阻”在哪里?我认为, 问题的关键还在对科研方向的引导上。我国对科研人员工作的成果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而影响了对科研方向的正确引导。二是, 我个人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评分体系中, 增大专利、专利转化和其它技术成果转化所占的权重, 降低公开发表论文所占的权重。 (2) 对“有用的创新”的研究支持力度加大, 在基金支持项目的结题要求中增加对专利、专利转化和其它技术成果转化的要求。 (3) 加大对企业购买高校科研成果的支持力度。对企业购买转化高校的科研成果或购买高校的专业服务, 予以税收优惠等支持。 (4) 对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予以奖励。 (5) 给予高校科研人员较为宽松的环境, 不过分以科研论文的发表为考核指标。允许并鼓励科研人员搞“有用的创新”, 并鼓励他们主动转化成果, 甚至可以允许他们“用国家的钱, 干自己的事”。科学研究原本有“贵族的运动”一说, 只有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 才能产生思维的大师。

——讯息来源: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人才资源

本世纪初,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要在21世纪把我国建成世界强国。今年我国又推出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人才资源成为国家的重要资源,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高校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而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高校落实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效率,大力支持高校的教学科研,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作用,是图书馆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 承担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素质教育,普及、发展、提高”。信息素质是步入信息社会每个人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一种能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本素质。信息素质的培养已经逐步成为评价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丰富的纸质馆藏和数字馆藏传递着人类的各种信息,包括当今时代最新的科学信息,使之成为高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最好的物质基础;安静、舒适、高雅的高校图书馆环境具有净化、启迪心灵的作用,能够吸引学生到图书馆去挖掘、追求、获取更多的信息,图书馆为提供信息素质教育营造了很好的氛围;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文献检索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直接方式之一;而图书馆提供的优质的信息服务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意识展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学生强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促进个性发展、提高信息素质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在高校中的信息素质教育作用。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急需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可能并不是衡量人价值的重要因素,但却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掌握课内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如何学习更为重要。图书馆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还有许多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信息专家,他们也是一批传授学习知识本领的行家,他们在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的同时也教授读者如何根据自身需求探索、查找、获取自己所需信息以及学习如何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能否及时、准确获取相关的信息是决定个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图书馆在提供治学方法指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

图书馆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方面有着其它教育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共性教育,图书馆则是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学校的教学内容随时都会滞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高校教学已经不拘泥于教课书上的内容,很多教授及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以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在课堂之余会提出一些疑难问题供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追求新知识的过程。图书馆是知识的集合体,学生在解答疑问寻求新知识中必不可少地会利用到图书馆,从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中索取原材料。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资源,综合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完成课程报告,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获取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评价信息、重新生成信息的过程,是进行科研的前期工作。这种教学方式正是在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身自学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在社会人才培养中应尽的职责

1. 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作用

高校图书馆有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优势。首先,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等需要全面系统地收藏国内外具有较高水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文献,与公共图书馆相比较,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专业性更强。能够为校外的地方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提供最新最具价值的文献信息。其次,高校图书馆具备开展信息服务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他们有为校内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专题信息服务的丰富经验,能够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题信息服务。再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契机,为高校图书馆通过网络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诸多优势,让校内读者以外的所有社会人都能享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2. 图书馆是人们终身教育的场所、是大众交流中心

“活到老,学到老”虽然只是一句平凡的话,但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切身感受着其深刻的含义。我们正处于一个资源有限、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使得知识的折旧期缩短,知识陈旧和匮乏使许多人(包括许多刚从高等学校毕业的人)不具备满足他们工作需要的阅读、写作和推理能力,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各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将成为21世纪人才教育的必然趋势。图书馆作为知识的聚集地,作为传播知识、探讨学习方法的场所,为人们接受终生教育和进行文化知识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图书馆的教育形式与课堂教育相比更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广泛性。“书山求道、学海寻舟”,图书馆就是书山中的一条路,学海中的一片舟,利用很当将受益无穷,将有利人们塑造健康的人格和提高整体的素质。

3. 图书馆有为社会上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职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图书馆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也应重视对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工人等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服务工作。妥善解决特殊群体的问题、提高社会上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新的挑战之一。图书馆要进一步体现人文关怀,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不仅要成为社会上特殊群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场所,也要成为他们互相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0-06-06]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0-06-06]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张胜寒: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浅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3):263-264[2]张胜寒: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浅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3):263-264

[3]创新能力,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01641.htm?fr=ala0_1[3]创新能力,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01641.htm?fr=ala0_1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10

近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2020年) 》 (国办发[2012]31号) 。规划指出:我国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仍在部分区域呈流行态势, 存在免疫带毒和免疫临床发病现象。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呈上升趋势, 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暴发流行。牛海绵状脑病 (疯牛病) 、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持续存在, 全球动物疫情日趋复杂。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养殖密度不断增加, 畜禽感染病原机会增多, 病原变异几率加大, 新发疫病发生风险增加。规划目标:到2020年, 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 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6种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达到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 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 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牛海绵状脑病、非洲猪瘟等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和扩散风险有效降低, 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机构队伍更加健全, 法律法规和科技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财政投入机制更加稳定, 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11

改革开放后,从沿海经济开放特区确定到东西部经济区划分,到省域经济宏观分工布局,我国以地市级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09年,国家陆续出台了12个区域振兴规划,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振兴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制定与实施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也就成为促进与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此,本文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谈谈制定和实施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首先,应明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关系,即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它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导产业结构配置、区域空间布局和调整等,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具有主导意义和关键性的中心内容。

一般而言,广义的人才发展规划,是指根据组织或区域的发展战略、目标及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或区域任务和环境对组织或区域的要求,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才资源的过程。因此,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该是从属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专项子规划,是为区域经济长远发展战略服务的,它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人才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看待,实质上是从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背景,对区域人才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区域人才的层次、数量、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出区域人才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和任务等,并通过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使区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人才优势,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发展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区域人才发展规划二者要高度协调,人才发展要紧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能自说自话,尤其应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前提条件和总体战略,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布局、区域内局部产业发展重点等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引进、配置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也要有自身特色,如需要考虑本区域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现状,清楚了解本区域人才的优势与劣势,以做到扬长避短。

其次,应突出区域经济的特点,即区域人才发展规划要充分体现出区域特色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不但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水平,而且还通过区域间的相互关联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区域经济是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它既有一般综合性国民经济特性,又有区域特征。

各地区在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条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区域经济规划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此,各区域在制定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时,一定要从本区域的区情特点出发,在充分研究区域内外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社会、人才资源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全面的人才资源评价与区域竞争力分析,找出本区域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等,确立本区域的人才发展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

再次,应把握“中长期”的特点,即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做到立足当前、规划长远

一般来讲,就人才发展规划自身而言,其规划期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有时可长达10年。2010年6月出台的《人才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针对人才发展工作、面向2020年战略目标作出的完整而又系统的中长期规划。因此,各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在中央发布的《人才规划纲要》框架基础上,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符合本区域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各区域在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时,应把握住“中长期”这一关键词,既要着眼于当前,也要谋划长远。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该是战略性、宏观性、导向性的人才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既要有定性目标,也要有定量目标,定性目标应是战略性和导向性的,定量目标则应是在规划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确定后,实现目标的手段成为规划实施的关键,而实施人才工程是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制定与实施人才工程时,应在中央部署的《人才规划纲要》框架内,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工程,不宜过多过滥而导致人才政策碎片化。

最后,应关注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即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树立国际化和法治化意识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资本、物资、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不断加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逐步完善,人们的市场经济及其法治意识也在逐步增强。这对我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树立人才竞争、人才流动、人才素质、人才构成国际化的战略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人力资源规划,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由政府劳工部门制定的规划;二是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部分的人力资源规划。如美国劳工部的五年战略规划、加拿大人力资源部“2009-2010规划和优先事项”、日本新增长战略基本方案(2010-2020年)等。这些规划都是着眼于一定的国家或区域的,又都是置身于国际人力资源市场这样一个大的发展环境之中。因此,我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也仍然需要置身于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在一个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甚至是国际人力资源市场中考虑人才问题,谋划区域人才发展工作。

另一方面,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规划时,要有充分的法治意识和规则观念,即政府要依据法治的意识和市场的规则在区域内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清楚地知道政府自身该干什么与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与不该怎么干。通常来说,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一般都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牢牢把握规划制定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明确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能与既有定位。

总之,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规划时,政府要针对区域发展的自身特点与内在需要,着眼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做到在区域人才发展工作中不缺位、不越位、不蛮干。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12

《规划纲要》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战略抓手。如果能够制定一个高质量的成功的《规划纲要》, 那么, 它有可能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 为了实现中国教育的腾飞, 新世纪就在酝酿第一个《规划纲要》, 为了圆满制定好《规划纲要》, 几年来一直问计于民。

一、历史回望

1.1993年2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

2.1996年4月10日, 国家出台《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3.1998年12月24日, 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4.2002年6月6日, 国家出台《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5.2004年3月3日, 国务院批转《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二、背景链接

1.2008年8月29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 制定工作方案, 正式启动了《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成立了《规划纲要》领导小组, 温家宝总理亲任组长, 成立了《规划纲要》工作小组, 刘延东国务委员任组长。

2.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 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的、管用的教育规划纲要, 从2009年1月7日到2月底,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3.2010年2月28日,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征求意见稿》文本向社会公示, 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征求意见。

三、高层声音

1.温家宝 (国务院总理、《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 :研究制定《规划纲要》, 是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当前,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既有紧迫性, 又有深远意义。

2.刘延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组长) :尊重科学, 发扬民主, 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

3.袁贵仁 (教育部部长、《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 :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 那么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这两件工作应当是下一个时期, 今后十年我们工作的两大重点。

4.孙霄兵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文件组组长、教育部政法司司长) :制定《规划纲要》是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教育自身改革创新和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要求。

四、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大众化: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参与机会所达到的一种程度, 一般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18~22岁适龄青年比例, 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通常认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 超过50%则为普及化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进入大众化阶段。

2. 人力资源:

一般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劳动力规模、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十万人口中人才数量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指标, 是反映人力资源总量和开发程度的常用统计指标。人力资源强国是指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开发充分、结构合理、效能发挥达到先进水平的国家。

3. 教育现代化:

是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特别是信息化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教育变革, 以及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过程, 都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 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程度、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等方面。

4. 学习型社会:

指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制度与氛围, 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和身心发展要求的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 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5. 毛入学率:

标志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 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在校生数中该学龄人数与相应学龄人口总数的比例为净入学率。

6.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指能够从事一定强度要求工作的成年人口, 成年人口总数减去法定退休年龄人口数量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按照发达国家的教育普及水平和退休制度安排, 国际组织将25岁至64岁人口统计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 我国通常将20岁至59岁人口作为相应的比较指标。

7.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指现代社会中,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由正规学校教育构成的国民基本教育制度和体系。一般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层级, 类型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8. 专业学位:

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 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 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主要在硕士层次设置专业学位。

9.“211工程”和“985工程”:

“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 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实施“211工程”。“985工程”是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的专项工程。1998年5月,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目前30多所高校进入重点建设范围。

五、几大看点

1.高考篇

部分科目一年不止考一次

《规划纲要》对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 并且力度很大。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是改革的重点。虽然这些目标不能一步达成, 但它们的提出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对于纲要中提出的“一年多次考试”, 专家们认为, 条件最成熟、最可能率先实施的是英语科目。“可能会像现在考托福和雅思一样, 一年有多次考试机会, 考生参加招生时可以使用最好的成绩。”

上大学可能有五个途径

早在《规划纲要》调研期间, 专家们就提出要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考试。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高考之外, 像一流的大学可以增加联考, 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特殊政策, 对高职院校可以逐步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地方放开, 实行免高考的“登记入学”。《规划纲要》列出了五种上大学的方式:高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 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 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 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 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建立专门程序, 破格录取。

高校自主确定录取原则

《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方法, 政府宏观管理,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学生多次选择, 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专家们认为,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 实际目的是落实高考招生自主权, 为学生多次选择, 学校自主招生, 多元评价, 多元录取提供条件。

2.高校篇

大学校长将摘“官帽子”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 近几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就逐步取消高校校长的行政化级别的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进一步介绍, 在这次《规划纲要》中, 想建立起一套新的, 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 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就好比当年的农村改革将务农自主权还给农民, 高校获得自主权必将释放出巨大活力, 培养出一代代创新人才。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 形成不同的办学模式, 避免千校一面。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高校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要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正确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对学校来说, 行政管理是必要的, 但不必要的干预是不必要的。这是从政府如何更好地管理学校来考虑。从学校内部说, 《规划纲要》提出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这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同时要发挥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还特别强调, 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的建设, 还要注意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这些都是要减少、淡化学校的行政化管理色彩, 同时又要加强和完善管理。在大学的管理中还提出要加强章程建设, 实行依法治校。

3.上学难篇

给民办教育“名分”

《规划纲要》中明确“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并且对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 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 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 拨付相应教育经费”等。

破解城乡“入园难”

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 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第二轮征求意见稿指出, 到2020年, 我国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 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征求意见稿还明确, 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

制定学前教育收费标准

到2020年, 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 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 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

将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2020年, 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4.上好学篇

下猛药让“择校”变成历史

近年来, 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教育资源不均衡。《规划纲要》针对这一痼疾下了几剂猛药。首先是实施县 (区) 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第二是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 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 发挥导向作用;第三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第四是保证适龄儿童进入公办校的前提下, 发展民办教育, 提供选择机会。

工资改革推动教师流动

对于教育均衡, 全国各地都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教师流动就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在《规划纲要》里就特别提到了,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 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这些规定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出招数促进优质生源流动

在提出教师、校长区域内“交流”的同时, 《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均衡优质生源。专家们认为, 这是一剂真正的“猛药”。优质生源的走向,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间的差距。一所学校, 好教师再多, 如果没有优质生源, 也不一定能取得高升学率。这次《规划纲要》提出把高中的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去, 将会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而且会“一抓就灵”。

上一篇:数学模型建立下一篇:双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