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局人才中长期规划

2024-05-13

文广局人才中长期规划(精选8篇)

文广局人才中长期规划 篇1

灵台县文体广电局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职工联系户

脱贫致富五年帮扶规划

灵台县文体广电局

周建辉

(2012年7月)

户主姓名:唐生林 地 址:蒲窝乡韩家洼村东头社 帮扶责任人:周建辉 电

话:***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精神,全面有序推进蒲窝乡韩家洼村前湾社主导产业和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切实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确保到2020年整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结合《灵台县“十二五”规划纲要》、《蒲窝乡韩洼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小康建设规划》和村情民情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一、基本情况:

唐生林,现年49岁,全家4口人,母亲已72岁,年迈无劳动力,儿子二级残疾,无劳动能力,三人均享受低保,女儿只有小学文化,每年外出打工挣钱。2011 年该户人均收入1475元,一家人生产、生活有极大的困难。现有耕地11.75亩,塬地5亩,山地6.75亩,粮食作物9.35亩,果园1.3亩,人均纯收入1475元。

二、制约脱贫致富的因素

(一)家庭劳力欠缺。户主唐林生由于先天性智力障碍,只能完成一些最基础、最简单的事情,儿子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一个四口人的家庭,只有一个半人有劳力,想发家致富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缺乏技术知识。家里只有女儿一个人可以外出务工,但是由于知识技能的限制,只能胜任纯劳力低收入的工作岗位,家庭致富理念单一,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三)环境因素的限制。由于韩洼村位于蒲窝乡东南端,自然条件很差,经济发展整体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欠缺,自来水入户时间较晚,个人家庭山地多于塬地,限制了农作物种植的多样性和农作物的收成,农业模式传统单一。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精神,按照县里的安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以“为民富民”为目的,按照“山地种粮、塬地栽果、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齐头并进”的思路,切实改善郑福红家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主导产业,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致富能力,坚持自力更生谋发展、整合资源促发展、争取支持保发展,通过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出从业收入,促进经济水平稳定增长,实现脱贫致富。

2.发展目标。到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年递增15%,其中:劳务收入人均1800元,惠农资金收入人均200元,粮食作物收入人均1000元。

3.发展重点:一是积极发展果业。积极动员户里加大果园种植力度,拓宽收入渠道。二是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劳务技能培训、提供劳务信息等措施,实现唐红艳外出务工由体力型向智力型、由盲目型向定点型转变,同时在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其提高帮助,努力增加务工收入,确保2012年达到7200元。三是实施粮食丰产工程。

四、目标

1.2012年目标: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元,较2011年增长225元。其中:劳务收入人均1000元,惠农资金收入人均200元,粮食作物收入人均500元。

2.2013年目标:人均纯收入达到1950元,较2012年增长250元。其中:劳务收入人均1150元,惠农资金收入人均200元,粮食作物收入人均600元。

3.2014年目标:人均纯收入达到2250元,较2013年增长300元。其中:劳务收入人均1350元,惠农资金收入人均200元,粮食作物收入人均700元。

4.2015年目标:人均纯收入达到2580元,较2014年增长330元。其中:劳务收入人均1600元,惠农资金收入人

文广局人才中长期规划 篇2

四川省近日颁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该规划描绘了未来十年四川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蓝图。

据了解, 《规划》提出, 未来几年, 紧紧围绕四川产业发展目标, 加快建设一支与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规模适度、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的梯次发展, 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到2020年, 四川省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285万人, 高技能人才将达到80万人。到2020年年底前, 四川省将建成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0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每年培养、引进200名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时凡) ■

文广局人才中长期规划 篇3

改革开放后,从沿海经济开放特区确定到东西部经济区划分,到省域经济宏观分工布局,我国以地市级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09年,国家陆续出台了12个区域振兴规划,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振兴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制定与实施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也就成为促进与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此,本文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谈谈制定和实施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首先,应明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关系,即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它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导产业结构配置、区域空间布局和调整等,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具有主导意义和关键性的中心内容。

一般而言,广义的人才发展规划,是指根据组织或区域的发展战略、目标及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或区域任务和环境对组织或区域的要求,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才资源的过程。因此,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该是从属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专项子规划,是为区域经济长远发展战略服务的,它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人才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看待,实质上是从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背景,对区域人才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区域人才的层次、数量、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出区域人才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和任务等,并通过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使区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人才优势,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发展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区域人才发展规划二者要高度协调,人才发展要紧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能自说自话,尤其应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前提条件和总体战略,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布局、区域内局部产业发展重点等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引进、配置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也要有自身特色,如需要考虑本区域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现状,清楚了解本区域人才的优势与劣势,以做到扬长避短。

其次,应突出区域经济的特点,即区域人才发展规划要充分体现出区域特色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不但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水平,而且还通过区域间的相互关联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区域经济是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它既有一般综合性国民经济特性,又有区域特征。

各地区在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条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区域经济规划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此,各区域在制定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时,一定要从本区域的区情特点出发,在充分研究区域内外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社会、人才资源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全面的人才资源评价与区域竞争力分析,找出本区域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等,确立本区域的人才发展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

再次,应把握“中长期”的特点,即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做到立足当前、规划长远

一般来讲,就人才发展规划自身而言,其规划期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有时可长达10年。2010年6月出台的《人才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针对人才发展工作、面向2020年战略目标作出的完整而又系统的中长期规划。因此,各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在中央发布的《人才规划纲要》框架基础上,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符合本区域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各区域在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时,应把握住“中长期”这一关键词,既要着眼于当前,也要谋划长远。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该是战略性、宏观性、导向性的人才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既要有定性目标,也要有定量目标,定性目标应是战略性和导向性的,定量目标则应是在规划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确定后,实现目标的手段成为规划实施的关键,而实施人才工程是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制定与实施人才工程时,应在中央部署的《人才规划纲要》框架内,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工程,不宜过多过滥而导致人才政策碎片化。

最后,应关注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即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树立国际化和法治化意识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资本、物资、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不断加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逐步完善,人们的市场经济及其法治意识也在逐步增强。这对我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树立人才竞争、人才流动、人才素质、人才构成国际化的战略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人力资源规划,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由政府劳工部门制定的规划;二是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部分的人力资源规划。如美国劳工部的五年战略规划、加拿大人力资源部“2009-2010规划和优先事项”、日本新增长战略基本方案(2010-2020年)等。这些规划都是着眼于一定的国家或区域的,又都是置身于国际人力资源市场这样一个大的发展环境之中。因此,我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也仍然需要置身于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在一个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甚至是国际人力资源市场中考虑人才问题,谋划区域人才发展工作。

另一方面,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规划时,要有充分的法治意识和规则观念,即政府要依据法治的意识和市场的规则在区域内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清楚地知道政府自身该干什么与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与不该怎么干。通常来说,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一般都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牢牢把握规划制定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明确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能与既有定位。

总之,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规划时,政府要针对区域发展的自身特点与内在需要,着眼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做到在区域人才发展工作中不缺位、不越位、不蛮干。

文广局工作总结 篇4

一、文化工作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完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和XX区“四位一体”村、居民小组活动室建设的调研工作。

2、做好了20以奖代补“农村优秀业余演出队”申报和“农村优秀业余演出队”以奖代补资金的设备采购及配送工作。

(二)积极组织开展“三区”文化人才选派工作

根据《XX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方案》要求,由区委组织部、区文广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扶贫办等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我局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制度。

(三)群众文化活动

1、策划、组织“美丽乡村”XX区年春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广大农村群众义务演出12场,免费书写汉字、纳西东巴字春联多对以及为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免费拍摄肖像700多张。

2、恢复黑龙潭公园古戏台“黑龙潭歌会”纳西族传统歌舞演唱演奏活动。

3、参与组织和承办“唱响丽江”本土歌手电视大赛第二季比赛活动。

4、策划、组织“欢度三多节黑龙潭歌会”文艺展演活动。

5、与金山街道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共同承办了“金山乡第七届白族文化艺术节”。

(四)“三馆一中心”免费开放各项工作

1、区图书馆周一到周日向读者免费开放。

2、举办世界读书日。在古城口玉河广场举办了“同建书香云南,共筑中国梦想”主题宣传活动。

(五)文物保护工作

1、积极参与黑龙潭古建筑群二期维修工程,抽调人员进行全程参与。

2、对我区6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文物安全隐患排查和消防安全检查。

3、对我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济寺和大觉宫壁画的“四有”工作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规范。此外制作标志碑,并就行了挂牌工作。现“四有”工作已基本完成。

4、对我区内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标志碑的挂牌(5家、10块)。

5、上报开南研习所、玄天阁、汝吉小学旧址、丽江府中学堂旧址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方案,向市政府申请市保维修专项资金。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对全区93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发放度传承补助金。

2、组织全市范围内已挂牌的17个《白沙细乐》传承点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就如何进行项目管理与资金使用召开专题会议。

3、协调组织义尚文林、束河黄山社区《白沙细乐》传承队利用假期对少儿进行《白沙细乐》培训,共25个课时,约有30人参加培训。

4、开展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申报35人为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5、与古城电视台合作,开展《纳西族白沙细乐》乐器芦管及纳西族民族乐器“窝我”制作工艺调查。

6、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纳西族热美蹉》-保护实施方案上报工作。

7、收集、整理、编撰出版内部资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热美蹉”田野调查实录》。

8、协调《关于设置龙山、大东东巴文化传承点》等两个政协提案,完成方案上报工作。

9、收集、整理、编撰出版内部资料《丽江纳西族东巴唱腔选集》(一)。

10、申报英雄史诗《黑白战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1、完成对龙蟠阿喜白沙细乐保护传承点、黄山镇白华村白沙细乐保护传承点、束河黄山茨满村白沙细乐保护传承点的挂牌工作。

12、完成编订《XX区非遗中心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与管理暂行规则》,并组织25个《纳西族白沙细乐》传承点进行学习培训。

13、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纳西族白沙细乐》2014-保护补助资金申报工作。

14、完成《XX市XX区纳西东巴文广告用字规范手册》编订工作。

15、举办了纪念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暨XX区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白沙细乐》展演活动,共有20支民间传承队、约500名传习人员参加展演交流。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文化立市战略,深入贯彻省十次党代表大会、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市十六届一次人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努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真抓实干、奋力拼搏,有力地促进了文化襄阳建设,推动了襄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今年,我系统先后共获各种荣誉134项,其中,集体荣誉国家级7项、省级52项、市级8项,个人荣誉国家级11项、省级48项、市级8项。主要工作情况:

一、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编制了文化襄阳发展规划。上半年,我局和相关部门共同承办了《文化襄阳概念规划》的编制工作,我们在“四个襄阳”建设规划中,率先完成了编制工作,并在武汉举办了专家评审会,活动圆满成功,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另外,我们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襄阳市文化项目五年发展规划》,确定了37个重点文化项目,总投资100多亿元;根据市委全会,确定了83项具体工作,并将其具体化、项目化、路径化,制定了细致周密的`路径图,有力的推动了工作落实。二是强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四馆一院一校”(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艺术学校)建设迅速启动,目前,博物馆已经完成了项目选址等前期工作,即将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大剧院项目选址已经基本确定,12月中旬两套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图书馆和群艺馆(美术馆)启动了对外设计招标和前期准备工作,计划明年开工建设。艺术学校也在进行前期规划、选址活动。同时,县级“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稳步推进,第一批南漳图书馆、文化馆、樊城图书馆、文化馆、襄城文化馆等5个场馆均将在年底前动工建设。三是全力以赴完成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各项工作任务。节会期间,我们承担和参与的优秀剧目展演、开闭幕式晚会歌舞表演、农民艺术节、歌颂襄阳交响音乐会等17项各种文化活动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广大市民交口称赞,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我局被授予“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四是我局的政府十件实事和政府目标任务可全面完成。目前,我局承担的“开工建设博物馆、大剧院,新建30个社区流动图书站”,博物馆计划在12月上旬举行动工仪式,大剧院计划在12月中旬举行动工仪式,30个流动图书站8月底已经全面建设完成,并已配送图书13000多册。150场文化惠民广场演出活动全面完成。招商引资20亿,落地资金1个亿,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向上争取资金1250万元的任务及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年底前均可全面完成。五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已经实现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省文化厅已来文表态支持襄阳创建。市政府已向省文化厅正式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申报报告、规划报告、制度研究方案、创建专题片和市长答辩ppt等全部申报材料已经基本准备就绪。六是全力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我们主动减少审批事项,提高服务质量,将我局行政审批项目由28项精减到8项,并取消了审读费、年检费等一切行政收费,考古勘探等服务性收费也按标准下限的一半征收,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受到了企业好评,促进了市场主体发展。今年,全市新增各类文化企业100余家,全市各类文化企业达到3149家。为支持东津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我们组织文物考古部门超前安排,提前进场作业,超常规办理各种手续,今年共勘探面积5100余亩,发掘墓葬1000余座,出土文物3100余件,没有因为考古工作的滞后影响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同时,围绕招商引资、重大节日活动、政务接待等举行各类专项演出百余场,有力的服务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

二、各项文化事业全面推进

一是组织创作生产了一批艺术精品。全市共组织创作了《亲爹亲娘》、《阳光花园》、《茶乡情歌》、《九月柿子红满山》、《苍天可鉴》、《大楚佳人》、《金叶卫士》等精品剧目30余部;创作了《黄河大咆哮》、《尧治河》、《卧龙出山》、《大楚佳人》等8部电影,其中《尧治河》已完成拍摄任务;组织创作了《光武大帝》、《楚庄王》、《没有军籍的战士》等6部电视剧剧本;创作了《羊祜大将军》、《江山如此多娇》、《荆楚春秋》等长篇小说10余篇;面向全国开展了歌颂襄阳歌曲征集活动,已收到应征作品350余首。同时,还积极做好其它文艺门类的创作生产工作,文艺创作数量突破历史记录。二是艺术精品纷纷获奖。全市各类文化单位共获奖50多个,其中,在我省首届艺术节中《乡村调解员》一举夺得综合奖、编剧奖、表演奖和音乐奖4项大奖,选自《踏歌襄阳》的舞蹈《腊八开缸》荣获楚天群星大奖,戏剧《亲爹亲娘》获楚天文华奖,获奖数量和获奖质量均居全省前列。三是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今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已经实现全覆盖;送电影下乡2.6万余场次、观众650多万人次;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共下乡演出1000余场,观众100多万人次;各级图书馆新增图书3万余册,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看戏、看图书的基本需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同时,举办了“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图书展销”、“专家读书咨询”、“数字阅读展示辅导”等多项全民阅读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得到城乡居民的广泛好评;四是培育打造了一批群众文化品牌。我们组织全市500多个各类群众文化团体,4000多名文化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城市、社区、街道、乡村。并以这些文化团体为依托,着重打造了“十里汉江文化长廊”、“欢乐襄阳”、“汉江讲坛”、“群星音乐厅”等文化品牌。其中“群星音乐厅”、“襄阳公共文化探索与研究”两个品牌,从全国360个评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科技创新奖”,该奖项全国仅有20个,12个省空白,湖北省两个全在我们襄阳。

三、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取得进展

一是编制了襄阳文物保护“十二五”规划和襄阳城墙保护规划。投资1亿元完成了襄阳古城临汉门城楼、仲宣楼和屏襄门修复工程。二是对襄阳古城墙进行了捆绑“申遗”,在 11月17日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公布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中,襄阳城墙已入围该名录。三是习家池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工程,正在进行布展,景区已具备了基本的接待能力。四是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了襄阳王府环境整治工程、绿影壁抬升扶正工程、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抚州会馆维修工程等文物项目。五是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作,公布了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举办了“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上半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27.95亿元,同比增长17.2%,占全市gdp比2.51%,均排全省第二位。一是积极开展项目招商。我们策划、包装招商项目82个,先后分别在武汉和海口举行了2场文化招商活动,共邀请全国140多家知名文化企业参加,与杭州宋城集团、深圳华侨城、香港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积极对接,协议资金180多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的项目达55个,完成投资近20亿元。二是强力推进园区建设。我们重点推进的市区“四园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米芾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完成项目建设概念性策划方案;文化传媒产业园已开始选址、征地等前期筹备工作;汽车文化产业园正在编制规划当中;文化科技产业园已签订了正式协议。另外,县(市)区文化产业园区也全面开花,投资30亿元的XX区襄阳文化产业园(唐城)已完成主体工程的80%,完成投资8亿元;投资20亿元的襄阳花木园林文化产业园完成投资4亿元,已初具接待能力;投资22亿的XX市汉文化产业园项目已经启动,完成投资1.5亿元。三是积极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继湖北申欣根雕有限公司之后,今年,襄阳鱼梁洲汉水文化旅游综合试验区、湖北吉仙桃木文化有限公司、襄阳程河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公司又申报成功,全市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增至四家。

五、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开展一系列文化执法专项行动。我们深入开展了扫黄打非、打击侵权盗版、网吧专项整治、非法广告清理、打击非法经营等专项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7460余人次,检查各类场所4820余家次,责令整改69家,没收非法印刷品6500余册(张),没收非法卫星接收设备154套,共立案查处117起,其中特、重大案件8起,有力的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序发展。二是加强了出版印刷行业管理。我们坚持充实管理人员,严格管理制度,优化办事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今年共完成了报刊年度核验、报刊型内资年度核验、记者站年度核验工作、新闻记者证年度核验、内部图书年度核验、书报刊发行单位年检、书报刊零售、出租经营户年检、音像经营户年检等八大年检工作,接待办事群众2000余人次,办理各类审批事项800余件,更换、变更各类证件1200余份。三是版权保护工作不断深化。我们广泛开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举办了三期版权保护企业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同时,大力推进政府机关和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目前市级219.13万的专项经费已经到位,正在进行2396套软件采购工作,即将开始安装。四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得到有力保障。我们完善了《襄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与各县(市)区局(台)签订《襄阳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责任书》,开展了两次全市交叉大检查,特别是在国庆、十八大等重要时间段,我们做了专门安排,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全市未出现一起安全事故,确保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

六、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实施

目前,我局直属的几项改革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首批6家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改制已到位。各单位已完成了人员核定、资产评估、挂牌、工资核准、养老保险对接等工作。二是三家院团改革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目前,三家院团的人员身份核定、资产评估工作、预名审批工作已经完成,只待三团改革方案批复后,立即组织实施。三是网络整合平稳有序。目前正在开展人员划转、清产核资等工作,干部职工思想稳定,有线电视播出传输稳定安全。四是全市电影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

七、机关建设全面提升

我们全面加强了本系统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采取召开座谈会、开办宣传栏、填写承诺书、撰写思想汇报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 “治庸问责”活动以及学习型机关建设,深入实施“ 五字学习法”(写、讲、听、读、研),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反腐倡廉教育,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干部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工作能力素质大幅提升。

文广局工作总结 篇5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

为了切实搞好这次主题教育,局党委立即把这项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进行了专题研究,印发了活动方案,成立了局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求各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确保这次活动有领导机构、有专人负责、有实施方案、有实际成效。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滤布一是由县电视台开辟专栏,及时报道全县主题教育进展情况,共播出新闻稿件20多条。

二是各局属单位积极采写新闻稿件报道本系统主题教育进展情况,县图书馆、局机关等在新闻网《今日》共上稿6条。

三是层层学习动员,局党委分别在党委委员、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和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开展学习、工业滤布动员,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三、认真反思深刻剖析

我局结合创先争优和党员形象群众评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和分头走访等形式认真查摆问题、收集建议。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对照“庸、懒、散”、“假、浮、蛮”、“私、奢、贪”等九个方面进行认真反思、深刻剖析、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中存在的不良观念和现象进行了剖析点评。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各支部分别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将存在的问题在各支部办公地点醒目处通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区文广局工作计划 篇6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一个中心”即:文化强区;建设“文化xxxx”;突出“两个重点”即: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备战长沙市第八届运动会;抓好“三个建设”即:党的建设、服务建设、阵地建设;提质“四大品牌”即:文物保护xxxx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新方法、送戏下乡艺术新形式、农家书屋管理新思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保证。一是深入开展局系统整顿机关作风纪律活动,将作风纪律建设融入日常管理工作全过程,同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二是围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在全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抓好先进典型的树立,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激励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奋发向上,创造新业绩;三是围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党性教育,采取回顾党的成就,学习党史、党章,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和优秀党员和优秀干部“交流讲党课”等形式,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创新服务能力;四是推进文体广电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大文体广电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反腐倡廉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深化《廉政准则》的贯彻落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监督,促使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同时,全面推进党务公开,深化政务公开,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扩大廉政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二)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1、建设和巩固城乡公共文体基础设施。一是规划启动大型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馆建设,着力提升我区城市品位;配合做好区公共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中心前期选址工作,尽快缩小我区与其他五区和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的差距;应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公园式城区建设要求,全力以赴抓好群众文化体育中心现有场馆提质改造,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逐步做好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体育等公共文体设施免费开放;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加大对两馆免费开放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财政经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着力打造“10分钟”文体圈,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覆盖率达90%;抓好示范性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建设;保障全区健身器材投放率达100%,让辖区居民出门即见文体设施,推窗即有文化气息,全面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2、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按照区委宣传部的工作部署,主动承办相关新春系列文体活动;继续实施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红色电影周”等活动;定期开展基层文化需求调查;推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挖掘“民间文化人才”队伍,着力培育民间文艺团体,加大普及和扶持力度,培育“百团十佳”;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成果,形成覆盖全区的现代化广播电视网络。

3、打造文化特色工程。积极举办各类导向性、示范性大型文艺活动。继续开展新春舞龙大赛、“舞动xxxx”广场舞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改善全区人民精神风貌;依托靖港古镇、铜官古镇、乔口渔都、新康戏乡等特色乡镇开发,开展文化艺术节、戏曲节等活动;以“相约斑马湖”、“舞动xxxx”等文体活动为平台,依托雷锋艺术团、利群艺术团、xxxx皮影队、华夏剪纸等群众文艺团队,开展xxxx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发掘和展演,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结合乡村文化特点,积极组织、鼓励各乡镇、村(社区)举办各类民间文化活动,逐渐形成有看点、有亮点的鲜明特色,打响xxxx地域文化品牌。

4、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升xxxx整体文化品位。坚持保护利用、传承弘扬并重,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努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规范地面文物管理;建立健全文保队伍,举办一期文物保护工作培训班;对湖南和平解放秘密电台工作站旧址等一批文物点进行维护修缮;积极稳妥地推进xxxx影剧院的维修工作,力争年内完成;配合省、市考古部门做好汉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按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安排,适时推动和协助做好唐文化园、汉文化园和团头湖湿地公园等三大历史文化园区的建设,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和共羸;继续做好“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申报一批“非遗”保护项目;结合“文化xxxx”建设,开展一次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演活动,切实提升我区城市品位。

5、积极推进体育事业新发展。一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利用元旦、春节、五

一、全民健身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依托舞龙、欢乐腰鼓等群众体育活动品牌,组织开展面向基层、小型多样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健身活动,并形成品牌、示范和辐射效应,营造浓郁的全民健身氛围;二是积极备战长沙市第八届运动会。深入总结参加七运会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竞技体育规律、项目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做好市八运会备战计划安排。加大备战保障体系建设,制订备战方案,落实责任主体,立足于早、着力于细,对训练工作进行全方位保障,并争取奖牌名次往前移;精心策划和指导学校组织好各类体育比赛活动。三是加强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举办一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

(三)细化责任,努力加强市场监管

文广局人才中长期规划 篇7

一、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广西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逐步形成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高技能人才总量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基本相适应。到2015年,全区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42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 %,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9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3%左右。到2020年,全区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50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5 %,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左右。

——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与广西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到2020年,全区持职业资格证书的初、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大致为45 ∶ 30 ∶ 25。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升。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锻炼,使高技能人才的学习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努力造就一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技能大师等领军型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到2020年,建成50个左右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建立5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和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系统。

——高技能人才开发环境不断优化。政府、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培训机构及个人在职业培训和技能开发方面的权利、义务得到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进一步贯通,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为实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从现在起到2020年,广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是:

(一)健全培养培训体系,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引导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行业规划和组织协调,做好需求预测工作,确定本行业重点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施计划,提出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推动行业组织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强化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开展技术攻关、岗位练兵、技术交流等活动,培养一批技能带头人。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结合我区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现有优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建设一批门类合理、布局得当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高水平、高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

(二)完善评价选拔机制,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业绩为导向,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建立标准题库配套齐全、组织实施规范有序、培养评价使用相互联动的评价工作机制,推动企业、行业和教育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推进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规范鉴定程序,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和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系统建设,推动职业技能鉴定科学化、规范化。结合企业需求和院校实际,统筹组织和实施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拓宽技能人才选拔渠道。

(三)落实以用为本方针,提升高技能人才能力素质

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首席技师、特聘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发挥高技能领军人物在重大生产决策、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以及带徒传技、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员等支持。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参加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技能培训的人员,可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企业行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同业交流、联合攻关、培训深造、出访考察活动,引导高技能人才立足本职,钻研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实现职业发展。

(四)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

以市场配置人才为基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高技能人才规范有序流动。消除城乡、区域和所有制壁垒,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等制度,维护高技能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探索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办法,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合有关产业、行业部门,按行业、职业类别和技能等级水平,定期系统评价技能人才不同阶段的供求关系和合理流动,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nlc202309031525

(五)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扶持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

以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与招录、考核、使用及待遇相挂钩的机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使职工获得与其职业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相适应的工资和待遇。探索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进一步完善高级技术工人技能津贴制度。加大对技能创新成果的评价认定和推广应用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经营状况,制定高技能人才鼓励办法,使其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出国进修、休假、体检等方面享受与工程技术人才同等待遇。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将有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奖励,纳入优秀专家管理服务范围。鼓励企业采取岗位津贴、专项奖励等激励措施,增加高技能人才的收入。重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模、推荐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政协委员。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为包括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

(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夯实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

根据广西实际,制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的实施办法,优化和规范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竞赛获奖直接晋升相结合的评价办法。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项职业能力的考核规范。研究制定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规定参加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试点。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通过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及时准确获得高技能人才相关信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需求预测和定期发布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有效培养和合理流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分层次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

(七)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投入

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确保高技能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并对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评选、表彰、教材开发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定期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下属行业主管部门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海外人士、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培训等综合系列服务。企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捐赠,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

三、重点工程

(一)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紧紧围绕我区千亿元工业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增加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存量,适应我区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对参加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培训的人员,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采取地方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的办法,促进企业、院校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快培养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技师和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产业工人分别达到1万名、5万名和150万名以上。

(二)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

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青年就业及成才的需要,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退役士兵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对70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库区移民、华侨林场职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员,在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学员,给予生活费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依托现有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设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改造一批适应不同层次培训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城乡青年及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三)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

引导、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针对岗位需求和职工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通过脱产、半脱产培训、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班组长培训、技能比赛等形式,提升企业新录用农民工和在岗职工的岗位技能;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职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半脱产培训,应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企业新录用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劳动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补贴。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

(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程

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部分在技能含量较高、高技能人才密集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工作的全国技术能手,以及部分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大师,通过政策、资金和人才扶持,为技能大师开展技能研修、技术攻关、技艺传承等活动创造条件。到2020年底前,建成50个左右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国家级15个左右,自治区级35个左右,基本形成覆盖我区重点行业企业和地区的技能传递与推广网络。

(五)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程

以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为契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依托我区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统筹开展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开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建成20个左右、50个左右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六)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师资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加快培养一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同时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双师型”教师。对承担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开展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示范性高端培训。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和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

文广局工作情况汇报 篇8

一、2011年工作

(一)抓工程,建设施,构筑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圆满完成创建国家一级文化馆任务;投资45万元对丁氏故宅进行维修并完成王天池纪念馆建设,督导完善13个综合文化站、160个农村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室)和160个农家书屋建设。

(二)抓活动,重服务,民生文化全面推进

举办了春节文艺晚会、秧歌进城、“最美的颂歌献给党”红歌大赛、庆祝建国62周年晚会等主题性活动,举办广场文化活动77场,组织戏剧下乡120余场、书画下乡6次、组织图书下乡7次,组织基层文化队伍开展活动2000余场,建设农家书屋示范点26个,赠送10万元图书,组织画家义卖活动,帮扶患病女童4万元;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投入8万元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新增7处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责任制、AB角工作制等制度,方便办事群众。

(三)抓热点,强监管,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改变检查模式,调整休息时间,进行错时稽查,做到天天有行动,随时有行动;与187名“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密切配合,接到举报及时出击,确保文化市场管理无死角。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声势浩大的扫黄打非和清理低俗盗版出版物专项整治活动,对学校周边、汽车站附近等重点地区进行全面整治。

(四)抓招商,引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引介1600万元资金,建设龙口嘉和商场有限公司,预计2012年元旦开业;引介600万元资金,建设三鑫动漫游艺城,已于12月1日正式营业。

在总结工作的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的不足: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乡镇文化站有挤占挪用现象,且没有专门人员和经费,活动开展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离上级要求有一定差距;二是文化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拔尖人才,年龄偏大,其中剧团表现尤为突出,在职人员文化程度低、平均年龄超过50周岁。

当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潮流,牢牢把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力争在今年省县域经济三十强考核和烟台科学发展观对文化考核列第一位。

二、2012年目标、思路和措施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方便群众”的建设原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画院和文化大院免费对群众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 2

源得到有效利用。

(二)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一是每年举办广场活动不少于60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做大做强这一地方文化品牌。二是在春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组织戏剧、图书、书画下乡,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引导群众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不少于2000场。

(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建立文物安全预警机制和责任制度,与公安机关加强联系沟通,建立联合打击文物犯罪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率”达到100%。

(四)漱芳园免费对外开放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全力做好漱芳园的环境整治和保护维修。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确保对外开放的漱芳园布局合理科学,文化品位高层次。

(五)以整治网吧为重点,严查文化市场违规违法行为 一是按照“压缩总量,调整结构,规范经营,规模发展”的原则,引导网吧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二是加大整治力度,加大查处密度,加大处罚力度,严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三是充分发挥“网上”监控平台作用,采取远程对网吧适时监控,控制有害低俗信息在网吧内传播。

(六)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文化人才的引进,争取市里支持,积极吸收、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二是加快文化人才的培训,努力发掘有潜力有能力的人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全市形成门类齐全、素质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1、对按照规定实现免费开放的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画院等要设置配套资金。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我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和画院已经实现免费开放,但缺乏运转保障资金。建议市财政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对上述4个单位各安排配套专项保障资金20万元,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各安排配套专项保障资金5万元。

2、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才。我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虽已设立,但机构性质相对不独立,站长职务不备案,且人员是由乡镇调配解决,部分站长不懂业务。建议将综合文化站设置为独立单位,设置站长职务,实行专人专岗,由乡镇聘任热爱文化工作、熟悉基层文化工作的文艺院校的毕业生、民间专业艺术骨干任职,活动经费实行财政统一发放,解决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和后顾之忧。

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新建达标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室)等进行补贴。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连续两年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考核,到2009年底,全市共建设农村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室)160个,并依托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了农家书屋。之后,文化建设未纳入考核,且随着其他纳入考核部门创建的原因,部分农村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室)场所被挤占、设备被挪用。建议市政府设置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参考烟台其他县市区的做法(招远市从2008年开始、莱山区从2009年开始每年拿出200万元,海阳从2010年开始,每年拿出85万元),由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补助到镇(街)、村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上;同时建议市考核办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考核,并提高考核比重。

(二)改变送戏下乡原有模式,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我市送戏下乡的主体是市吕剧团,由于其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也就决定了其演出性质大多属于商演,能免费送戏下乡的次数不多,虽然我们组织文化馆等单位组织人员下乡免费演出,但是由于设备、节目、人员、经费等原因,演出场次也不多,加上村级财力有限,不能负担演出费用,造成群众看戏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建议市政府参考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模式,由政府每年购戏200场,由市吕剧团送戏下乡,确保每年每3个村演一场戏。

上一篇:我们的村庄散文下一篇: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的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