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共8篇)
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篇1
我们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再一次看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纲要中把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设计。有理有据,让大家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措施明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 大专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等面面俱到。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觉得对于一线教师,其实不光是教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课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教学的过程也是很重要。自从女儿上小学后,发现中、小学教学都比较注重认知,也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灌输的还是比较多,家长的攀比,考试结果的比较,奥数的辅导,各类兴趣班的开设,属于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其实,认知更应该是启发,教孩子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孩子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我想《发展纲要》要告诉我们的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孩子,不是不去管他们,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个人认为教育单位更应注重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随人给他们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和家长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我想小学里提出的作业减负,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吧。
《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我想教育局提出的“城乡结对”是一个有效地措施,我们幼儿园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使参与的教师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发展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虽然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是给了我们许多的期盼和愿景。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为我们电大的开放教育注明了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学习和实践落到实处,把促进就业作为目标,投入对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为重大的一部分。
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篇2
一、高等教育先导发展, 京津冀区域发展应该确立的新理念、新战略
(一) 21世纪国家间的激烈竞争博弈中, 高等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集聚区域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
2006年9月, 美国政府在《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未来指向》报告中指出, “今天,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美国, 高等教育中卓越、创新和领导力的国家能力将成为我们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2]。2009年11月, 英国政府在《更高目标:知识经济中大学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 “大学是知识经济和文明社会的心脏, 是英国保持国家特质并屹立于世界的根基。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就, 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思想和文化潮流”[3]。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 在规划21世纪继续保持领跑地位战略时, 发达国家将高等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 把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制胜法宝。在世界发展史上,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工业革命中的英国, 以及之后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兴盛都是以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作为基本支撑路径的。
高等教育集聚的区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发源地和汇聚地。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是美国高等教育最为集中的区域, 聚集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 吸引着美国各州乃至全世界的青年才俊和优秀学者在此学习和工作, 每年为该区域培养数以千计的各学科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 为区域内各类产业蓬勃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除世界一流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也拥有诸多地方教学型大学和社区学院。接受纽约市财政拨款的纽约城市大学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公立大学, 拥有超过26万的学位生和27万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学生, 为本地劳动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供坚实平台。
在全球化背景下, 区域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作用, 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贯穿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和哥伦比亚特区, 这一区域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金融业、创意产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政府信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尽管该区域仅占美国国土面积的3.68%, 但其在2008年占全美GDP的比例高达22.4%。连同五大湖区域、旧金山-圣地亚哥城市带区域和德克萨斯州阳光地带, 美国东西南北四大著名区域的发展都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 各自承担不同的国家责任和使命, 共同铸就了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在这些区域, 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高等教育集群以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标志的集聚—溢出效应倍增, 有力地保证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能力始终处于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前沿水平。可以说, 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布局与技术创新的关键核心要素, 一国之内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区域, 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
(二) 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是优化京津冀区域发展思路, 实现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选择
京津冀区域发展潜力巨大, 有可能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是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制高点与桥头堡。在环渤海地区, 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与天津两大可以打造成为全球具有重要意义的“双核”门户城市, 是最具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的区域。在经济上,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天津滨海新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试点区, 大飞机、大火箭、大炼油、大乙烯、大造船、大机车等国家重大项目落户京津冀区域。京津冀区域开始成为吸引和凝聚创新人才和创新科技, 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至关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优化发展主体功能区。在文化上,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体现与标志。在全球以文化为主要标志的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京津冀区域内极其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将有机聚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成为打造中国特色软实力的主要阵地。在交通上, 京津冀区域内汇集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四大重要能源货运港口, 京藏、京承、京哈、京津、京石高速公路与京津、京石高铁形成了放射状便捷高速交通网络, 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紧密连接全国、全世界, 京津冀已经建设成为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国际航运、国际空运和国际物流中心。京津冀向内辐射和带动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 向外积极参与东北亚合作与发展。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发展框架下, 京津冀区域未来发展必须走优化发展的道路。京津冀区域的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开始减弱, 必须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 必须把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放在首位, 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要走区域优化发展的道路, 必须依靠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只有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强大的高等教育集群优势, 实施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才能为其全方位输送优质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 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高等教育先导发展应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 应成为优化京津冀区域发展思路, 实现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选择。
二、政府主导、科教驱动: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是指:中央政府与区域内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紧密协作, 以规划、财政、人事、法律等宏观政策调控手段为主, 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整合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 确立区域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战略, 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并影响全国的创新发展。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是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为基础, 以高等教育溢出效应倍增为特征, 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核心, 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一)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为基础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以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关系为前提, 高等教育发展引导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本身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的重要标志。
1. 京津冀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 生态集聚效应显著。
无论从数量、质量、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来说,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都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 也是我国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主要代表,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的密集程度和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在世界各国发展中都是不多见的, 是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得天独厚的最大比较优势。
京津冀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总规模占全国1/10以上, 北京、天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 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每十万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都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每十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基本达到了国际大都市的平均水平;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和高水平大学数量居全国之首, “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占全国的1/4强, 设有研究生院普通高校占全国1/3以上;京津冀区域研究生教育总规模占全国1/5, 博士研究生总规模占全国1/4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开放程度最高, 京津冀区域外国留学生在校生数量占全国40%, 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外教占外教总数32.4%, 京津冀区域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也保持领先水平;高校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 以及拥有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的比例居全国之首。此外, 京津冀区域还聚集着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高水平科研院所。这一切都为在京津冀区域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先决条件。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要求改变区域高等教育亦步亦趋跟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 从区域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和普惠化水平, 使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中心。
2. 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贡献力强, 资源溢出效应倍增。
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以高等教育为核心的“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认为技术 (或知识) 、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提升、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以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倍增推动区域发展为基本特征。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强, 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用大。北京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社会的贡献力逐年增加。北京教科院高教所经过计算, 得出1990-2007年北京高等教育对地区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是3.32%[4],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之多。1990-2000年, 天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48%,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天津高等教育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能力居全国前列[5]。京津冀区域资源比较丰富, 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城乡人口比重和受教育程度差异比较大, 在未来数十年, 还将面临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挑战。据预测, 京津冀区域人口总量将于2027年达到峰值——1.26亿, 超过京津冀区域人口承受能力的上限[6]。区域内劳动力转移, 区域外大量流入劳动力的培训等问题都需要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加强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 为区域内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多类型、多规格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撑。
长期以来河北为京津两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甚至做出很大牺牲。京津反哺河北支持河北共同发展, 既是经济上应尽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要求, 其中高等教育可以发挥独特的功能。整合京津冀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 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资源的共享, 进一步发挥外溢功能, 可以有力促进京津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合作, 最终促成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的和谐稳定。在区域合作发展方面,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走在了前面, 京津冀区域需要把握时机, 迎头赶上。
(二)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全面推进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指出, 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为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全面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 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要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国家政策驱动、外资投入驱动模式为主, 资本的集聚效应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所累积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尖锐, 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型。世界金融危机也迫使我国进一步加速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从出口外向型经济向进一步扩大内需、内需外需并重转变,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科技创新力和知识贡献力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京津冀区域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和适度竞争并存的产业格局, 产业发展呈现出不断加深的专业化趋势。要使京津冀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将其强势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际发展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产业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问题就是必须增强区域技术和知识自主创新的内生能力, 形成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和大的产业集群, 使区域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京津冀区域肩负着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地, 也是拉动中国区域经济成长的强大引擎。从京津冀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区域高等教育已经具备生产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和创新人才的能力。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就是要以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全面促进区域内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
1.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原始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 尤其以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发现和发明为主。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原始创新的主体。作为国家基础研究最重要的资源集聚区, 京津冀区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首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京津冀区域基础研究投入居全国之首。2006年京津冀区域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1056.57亿元, 占全国的18.35%, 而基础研究投入占到了全国的近50%左右。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明显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是我国唯一能与美国、德国、韩国等高技术领域强国投入水平相当的区域。第二, 京津冀区域在基础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方面在全国居领先水平。第三, 京津冀区域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居全国之首。2007年京津冀区域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达到45026篇, 占全国的26.2%, 领先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并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第四, 京津冀区域高校科技人员占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的比例居全国之首。2007年京津冀区域高校科技人员7.84万人, 占该区域科技人员总数的12.1%, 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7]。
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增强我国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 解决我国经济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进一步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地方贡献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实施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京津冀区域高水平大学原始创新的能力水平和主体作用。
2.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 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相匹配, 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 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也就是说, 集成创新是将已有技术有效组合, 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发挥高等教育的纽带作用,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日本是依靠集成创新实现科技腾飞、国力强盛的典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集成创新能力, 建立官产学研合作组织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种子或创意的基础上, 促进新风险企业的创办;改革国立研究机构和国立大学为独立行政法人, 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自主性和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措施, 日本在新技术革命中, 实现了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腾飞。
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非常重视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在国家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应用研究”等意见和措施。2007年京津冀区域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971.3亿元, 占全国的43.6%, 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合同成交数占全国的28.4%, 长期领先于珠三角地区, 从2006年开始高于长三角地区[7]291。高等教育在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 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每年产生的辐射全国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数千项。集中了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同时, 还是全国最大的软件开发和生产基地。中关村是以北京地区高等院校集群为母体的, 在这里密集坐落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 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213家, 两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7%, 是我国最大的科教智力资源密集区。近年来, 中关村科技园区对北京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在60%以上, 对经济品质提升和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 京津冀区域还拥有亦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等多个科技创新区, 成为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的主要集散地。
倡导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需进一步发挥高校在集成创新中的作用, 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 努力实现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显著提高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能力。
3.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是发展中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快,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发优势”, 即可以凭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实现技术赶超。日本、韩国、爱尔兰等国家十分注重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 成功走出了一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颁布后, 国家和各地相继颁布实施了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实施细则, 强调“积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开发, 或者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依托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智力、信息、资金和政策资源, 引导区域内企业引进高新技术, 实现技术创新。”[8]在实践层面上, 也进行了引进高等院校共建创新载体,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探索。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 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作用。第一,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中的技改项目, 以高校众多实验室和科研项目为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载体。第二, 以培养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 精通国际规则的人才, 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撑。第三, 建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区域, 为我国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拓展空间。
(三)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强调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政府主导是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从区域发展来看, 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它不仅负责制定区域发展战略, 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而且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还要发挥基础性作用。
1. 京津冀区位特征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模式必须强调政府主导。
第一, 京津冀区域的经济主体是国有经济, 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第二,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公立高等教育,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中有20%是中央直属院校, 北京地区中央直属高校占40%。因此要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 发挥区域高等教育的合力, 必然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第三, 京津冀区域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 承担重要的国家使命, 它的区位特征和战略地位要求其改革发展需要突出强调整体设计、稳步推进, 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国家意志。2009年3月, 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同意中关村先行先试, 为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2009年底, 国务院正式批复调整滨海新区行政规划, 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 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此前, 国务院还批准首钢整体搬迁至河北曹妃甸, 启动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规划。国务院在京津冀区域的一系列措施, 反映出京津冀区域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复杂性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紧密协同, 突破原有行政区划的界限, 对区域发展和体制改革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
2. 政府主导不等同于计划经济。
政府主导并不是计划经济的专利。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国家, 在相当长时期美国甚至没有设立联邦政府教育部, 但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 曾有过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干预成功主导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做法。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著名的赠地学院运动。美国政府和国会以法律的形式强有力地主导了高等教育的布局规划, 出现了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应用型大学,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9]。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发挥中央政府各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做好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建设与优化发展区主体功能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区域高等教育, 做好跨行政区划的发展规划, 为区域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谋篇布局, 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三、思想解放、体制创新、资源统筹: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
(一) 政府思想解放是前提,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科教资源统筹是重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 京津冀区域发展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天津凭借其良好的商业传统和轻纺工业, 河北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矿产区, 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异军突起、高速发展,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 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战、孤立发展, 北京、天津凭借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人才、资金、技术优势, 经济快速发展, 而河北不仅没有搭上“京津经济快车”, 享受辐射带动之利, 反而由于环绕京津, 在人才流、技术流和资金流方面出现巨大的“空吸现象”, 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紧邻京津的河北地区还出现了人口超百万的环京津贫困带。同时, 随着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 京津两地的发展也因为缺乏足够的腹地支撑, 越来越陷入“现代化孤岛”的困境, 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土规划,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完善区域政策, 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京津冀区域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 其发展模式亟待创新, 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做强区域高等教育, 以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 这是根据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实际和比较优势, 在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的一次创新。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进, 前提是三地政府部门思想解放, 关键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三地政府必须摒弃本位主义的发展理念, 形成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大视野、大规划, 在管理体制机制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界限, 同时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 有力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
加大统筹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 是成功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的重点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分布差异巨大。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京津两地科教资源密集, 而河北面积是北京的11.4倍, 人口是北京的4.4倍, 普通本科院校却只有北京的1/2;京津两地相继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而直到“十五”末期河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1%, 尚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同时, 河北省科研机构数量和整体实力与京津两地差距巨大。京津冀三地科教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对区域产业梯次转移和技术成果扩散转化都将造成重要影响。第二,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统筹不够, 对区域经济整体贡献力不高。由于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 科技与高等教育管理分属两个系统, 系统之间的资源统筹乏力,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 各省市科教资源的配置, 更多地体现出为本地产业发展服务的取向,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明显不足。近年来,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与河北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等大型综合项目加快推进, 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层面的科教资源统筹力度,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第三, 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各有困境, 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但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土地资源短缺日益凸显, 空间布局结构问题制约困扰着北京高等院校的优化发展, 同时, 北京市属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生源结构优化的问题。天津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发达, 而普通本科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与北京优质高等教育错位发展问题。河北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 高等教育需求强烈, 但省域内高等教育, 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 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高等教育经费短缺。打破行政区划带来的政策壁垒和限制, 优化区域内的高等教育资源, 实行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强区计划势在必行。
(二) 以启动国家教育体系改革试点计划为契机, 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
1. 坚持政府主导、点面结合、梯次推进、追求共赢的基本工作原则。
《纲要》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第六十七条提出“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 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 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对于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的实施, 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工作原则:第一, 政府主导。京津冀区域合作必须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三地政府主导作用。建议国务院责成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联合制定《关于推进京津冀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此之下, 充分发挥三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和在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教育资源调控、优先合作领域确定等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第二, 点面合作。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注重实效、稳步推进, 通过区域内各地教育行政机构的协调沟通, 确定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合作领域的顺序, 按照“项目合作———全面合作———一体化发展”的工作目标, 以点带面, 优先推进共识程度高、条件成熟的合作事务或项目, 力争在一定时间内有所突破, 从而不断积聚对于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区域教育合作内容的范围和水平。第三, 梯次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 遵循“总体规划, 先易后难, 区域联动, 整体提高”的发展路径, 使京津冀地区成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中心、国际教育信息交流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教育资源输出中心。第四, 追求共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以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宗旨, 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提升区域整体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2. 北京、天津应该扮演积极的倡导者、真诚的合作者、务实的行动者的角色。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发达地区, 北京、天津应在促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扮演好三个角色:即积极的倡导者、真诚的合作者、务实的行动者。所谓“积极的倡导者”, 就是必须跳出行政隶属和地区利益的狭隘视野, 全面深刻认识到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对国家教育现代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影响以及自身在此进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所谓“真诚的合作者”, 就是必须把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 一方面坚持各地区不论发展水平高低, 一律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有主动服务意识, 主动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工作。所谓“务实的行动者”, 就是指要按照实事求是、力求实效的原则, 做好区域整体规划和政策配套工作, 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稳步推进区域教育合作。
3. 建立长效权威的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的机制主要有“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三省市常务副省 (市) 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 (高层) 座谈会”、“15+1”城市领导参加的“市长论坛”, 但都偏重于经济方面, 教育方面尚未启动。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目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问题;二是制度层面的制约问题, 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建议成立“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 承担起协调、规划、管理等职能, 下设协调管理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就合作的相关问题开展工作。
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对于带动华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发展, 拉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发展, 乃至推动东北亚合作发展也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 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不仅仅是考虑高等教育自身如何发展的问题, 而且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全局发展, 因而研究探讨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的意义作用和责任就显得更大、更重要和更紧迫了。
参考文献
[1]吴岩, 等.探索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02) .
[2]赵中建.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87.
[3]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Skills, UK.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a Knowledge Economy[EB/OL].http://www.bis.gov.uk/policies/higher-ambitions, 2009-11-01.
[4]杨振军.首都高等教育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3) .
[5]刘丽娜.天津市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科教文汇, 2007 (01) .
[6]刘行舟, 等.京津冀人口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7]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篇3
【解读】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教师均衡前提是待遇均衡。很多改革正在扎实向前推进,一个落实国务院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这件事意义非常大,绩效工资一方面提高了中小学教师收入待遇,因为很多人的待遇,很多学校特别地方上的学校待遇远远低于公务员的待遇。北京市公务员在2004年7月1号实行阳光工程之后,本来公务员和中小学水平差得不太远,一下就拉开了。这件事为教师流动做铺垫的。义务教育均等怎么实现,除了硬件均衡还有软件,软件就是教师的均衡,教师均衡的前提是教育待遇的均衡,所以这件事情正在做,而且很有成效在进行中。
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
【解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改规划纲要起草组成员袁振国:有研究表明,我们国家优秀校长和教育家难以产生,其最大的制度障碍在于学校行政化和校长官僚化,具体表现为,学校的管理结构和政府组织设置越来越对应和雷同;学校的领导由党的领导机关和政府部门直接任命和管辖,并享受相应的行政级别;学校的资源由政府通过计划而非市场配置。在纲要中,会为产生教育家创造外部氛围条件。能够使长期从事教育的优秀人员脱颖而出,成为有思想有办学具体做法的教育家,把学校办出特色。其次要给教育家权力和时间,“目前校长三年五年一换,他怎么成为教育家。”校长不应该是公务员管理的模式。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解读】袁振国:在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体现了对师德的重视。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目前是指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和教师相关的评定中,师德具有一票否定制。但是师德这个定性的概念如何被标准量化,曾经有学校做过研究课题,目前也只是个探索的阶段。
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
【解读】袁振国: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年轻教师的住房问题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也有很多困难。“如果不能有个安定的住处,也没有心情和办法好好教学。”,之所以在纲要中写入这一点,并不是指教师与其他民众的收入区别,而是希望在住房问题方面能给教师一定倾斜。目前具体的措施只能由各个地方去探索,比如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申请上给予教师一定的优先权。
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解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规划纲要》文本把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首先说明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提高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划纲要》文本里提出三个方面,一个是德育为先,一个是能力为重,一个是全面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这方面,《规划纲要》文本里面不仅在这一段有反映,还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考试制度改革和其他一些规定上都有反映,比如规定不以各种竞赛的成绩作为入学的依据,这都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学习,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得以推行。推进素质教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解读】国家教育发展中心战略室主任高书国:资助体系贯穿各教育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这是维持和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工具和保障手段。这样的制度体系建设可以给困难学生提供无限的学习机会,也使社会看到了推进公平的希望。在《规划纲要》和现有政策中,每个受教育阶段,都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受教育者提供了相应的资助政策。
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解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制订随迁子女就地升学办法,这项政策对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都是一个暖心的信息。要落实好这些政策,还需制订相关措施,鼓励城乡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让他们和城里孩子在各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和标准。同时,应支持社会力量创办高水平的民工子弟学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消除大班额。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解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逐步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这不仅是高中的问题,现在60%的学生都在大班额里,这几年学校合并,有的乡里没有小学,这样家长干脆把孩子送到城里,部分学校有的班最多120个人。适度规模是中小学发展的条件。在纲要中,在高中教育阶段明确提出取消大班额,但这并不容易,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资源均衡,学校间教学质量相差不多,并且在一个区域里要有适度的竞争。当然,消除大班额必须和均等化是一起进行的。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解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考级竞赛成绩不得做入学依据。“减负”关键要对学生的负担正确理解。造成学生负担的原因的确与考试制度有关,但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也有关系。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重。如果考试着重考察能力,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不会感到负担重。
东城区丁香小学校长郑智学:学生的负担来自哪里是因校而异,因人而异。从孩子角度,多数孩子都感到负担重,因为孩子是所有负担的承受者;从老师角度看,不少老师并不认为负担重,因为很多小学会对教师给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监控和调整。从家长角度看,家长虽然一直抱怨孩子负担重,但却不断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事实上很多孩子的负担来自课外,对于学校而言,课内减负遭遇的是课外增负。而客观上,由于教育不均衡,也客观造成升学压力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篇4
根据教育局和学校的要求,本学期我校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主要分为 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主要介绍了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以及战略目标与战略主题;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的要求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看到关于教师发展的提议,我感到了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重视,对于当前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措施,但是关于教师资格证书认定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下面是我对《纲要》的学习体会: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记得在学习时,校长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说某女学生在课堂上玩笔,发出了声响,影响了课堂秩序,在课后教师把学生领到办公室对其扬言要送到派出所,致使学生出现语无伦次,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的精神状况。这一例子使我感触很深,我想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怕老师,而是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自己做错了,以及让学生自己产生思想觉悟。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能力为重。就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善于思考、实践和创造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贯彻新课程理念,开齐开足上好每一门课程。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篇5
实验中心
姜学军
本纲要在全面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2010至2020年发展教育的宏伟蓝图。全纲要有五部分构成: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及实施。
纲要指出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我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作了重点学习。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结构应向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注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提高质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当前及以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包含的内容深刻而广泛。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建立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的我,现对感受最深的地方略谈一些认识:
一、我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可以说是统揽教育全局,涉及到的面也很广泛,内容也很具体。比如,《纲要》的第一部分第一章
(二)说的是工作方针。方针指出: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教育优先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教育将会借此东风得到深入全面的发展。那么,“优先发展教育”怎样落实,怎么做才算体现了“优先发展教育”?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办好教育究竟由谁买单?在倡导全民参与办教育的同时,是否会削弱政府办教育的主导作用?
2、在育人为本这一版块中,《纲要》中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工作得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注意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纲要》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这里的发展是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它强调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了德育的先导地位、核心地位,这也是《规划纲要》的特色和亮点。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般目标应该包括:
1、教育所得的成长结果应可被社会接受;教育工作者及教师的主要工作在于协助学生在较高心理发展阶段的发展
2、学生就学期间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快乐、健康及具有启发性的。
/ 2
二是,我在《纲要》的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里看到:“建立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明确指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
以前,我也认为教师这个行业的神圣和严肃性,但不是那么深刻。虽然知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都应该相差不多。后来认识到,同样的孩子,在不同的老师的教育管理下截然两样。究其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学识水平,二是德行修养。水平决定了他(她)是否能教好、教对,而德行修养则决定着他(她)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软指标。所以我特别赞成教师准入制,因为这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壮举和善举。同时《纲要》提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心,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教师为本”这句话来形容这一举措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通过纲要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做终身奋斗的目标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把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做好,才能真正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努力尝试和运用,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自己。
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篇7
一、未来美景
《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为成就这一目标, 《规划纲要》共列出了139个创新点, 绝大多数属于具体的改革措施。
■教育经费占GDP的4%
2012年,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4%。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表示, 4%的目标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我国一直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从2004年到2008年, 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 目前, 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当中所占比重最大。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高考不再是“独木桥”
2020年, 如果你想考本科, 可以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也可到高水平大学去参加自主招生;如果你想考专科学校, 经过专业技能的加试后, 可以凭借高中成绩直接注册入学。不仅如此, 某些高考科目还可能实行社会化考试, 用最好的成绩去申请高校。未来高考, 大部分高校将结合高考成绩以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择优录取考生。对于特长显著的考生, 高水平大学还可以通过面试或测试自主录取。
■学前入园率提高到95%
2020年, 学前一年幼儿毛入园率将从2009年的74%提高到95%, 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从2009年的50.9%提高到75%。未来十年, 政府将担负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发展学前教育将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政府还将建立幼儿园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 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为保证留守儿童入园, 政府还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通过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等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学生可以走班上课
未来各级各类学校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到2020年, 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 走班上课、学分制、导师制都将建立起来, 不仅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帮助机制, 而且优秀学生跳级、转学、转换专业、选修高一学段课程将更加容易, 高中、高校将建立适合拔尖学生的培养模式。
■教师资格打破“终身制”
现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将在未来十年得到改变, 一朝通过认定, 就终身拥有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将被打破。我国将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 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未来将继续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未来, 我国将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 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减负”成为硬指标
2020年, 各地都要建立对学生课业负担的监测制度, 并适时公告。“减负”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 更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也将得到规范。各校还需严格执行课程方案, 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高中成为义务教育
未来十年, 我国高中还将逐步适当减少必修课的内容,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提高课程的选择性, 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20年, 我国将普及高中教育, 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大学建立“退出机制”
未来十年, 我国高校将建立“退出机制”,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此外, 我国还将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按不同层次实行分类管理, 进行分类评估,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未来十年, 我国还将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 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二、相关链接
3年内实施的十大教育工程: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 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 聘任 (聘用) 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支持民族学院 (大学) 建设。
■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 使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县、残疾儿童较多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把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逐步实现中小学每个班级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 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三、国外借鉴
世界各国的教育战略各有不同, 以下为各国新世纪的新教育规划。
美国
2006年2月,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及两院下属的医学研究所发表了联合报告———《迎接风暴:振兴美国经济, 创造就业机会, 建设美好未来》 (简称《迎接风暴》) , 在美政界、教育界与科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迎接风暴》报告提出四项重大政策建议, 即美国政府应当在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经济政策方面行动。2006年9月, 美国出台了一份旨在引领未来10年至20年美国高等教育走向的报告——《美国高等教育未来规划》;2007年5月, 美国联邦教育部正式发布了《2007—2012年战略规划》。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 美国欲在21世纪保持其在20世纪的领导地位, 就要自强, 只有教育比别人强, 竞争力才能比别人强。美国继续重视基础教育,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试图制定国家标准和考试制度, 提高学生学习与竞争能力;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 长久保持国家竞争力。
英国
2007年10月26日, 英国首相布朗在格林威治大学发布了新政府的教育施政纲领, 提出:英国的抱负是建立“世界级”的教育体系, 成为全球教育联盟的领头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英国政府锐意进行教育改革, 提出一整套教育改革方案。典型方案是2007年12月发布的《儿童计划———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规划了英国儿童发展的10年战略远景;2008年5月14日, 布朗向议会提交了《2009年教育与技能议案》, 目的是保证英国每个儿童都能上优秀的学校。
法国
2005年法国制定了《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 确立了未来10至15年教育发展的新体制, 提出要建立一个更公正、更有效率、更开放的学校体系。2006年2月22日, 以萨科奇为主席的法国人民运动联盟公布了《教育协定》。萨科奇在为《教育协定》而发表的演讲中, 明确了教育的两大目标:优质与机会均等。
德国
2003年3月, 德国联邦政府提出了指导未来若干年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2010年议程》。作为该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被看作是推动德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激活创新力的重要举措。德国教育发展规划及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立足于德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 最大限度地倡导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日本
历届日本内阁都把教育改革列为社会整体规划的重要议题。2001年1月, 日本文部科学省向国会提交了《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它是作为实现“日本新生”远大目标的一项重要国策而制定的, 是日本教育改革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远景蓝图。2004年12月,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交了《高等教育未来展望》报告书, 构想了2015—2020年间日本高等教育的状态。2008年7月, 日本内阁通过了日本教育史的第一个《教育振兴基本计划》, 以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确立新世纪的教育理想。
俄罗斯
21世纪初, 俄罗斯连续颁布了《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俄罗斯联邦国民教育要义》《俄罗斯2001年至2010年连续师范教育发展大纲》《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2006年至2010年联邦教育发展目标大纲》《2020年前的俄罗斯教育———服务于知识经济的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教育法令与纲领。这些国家级文件突出体现了俄罗斯重视教育, 把教育作为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的一贯性。
印度
2007年12月, 印度制定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7—2012) 诞生, 提出“全纳性增长”的发展理念, 即推进均衡发展, 缩小区域、群体和性别间的差距,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此基础上, 印度规划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规划针对中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学术性倾向问题, 强调发展职业学校与职业教育, 保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路径相互沟通, 允许多次选择。同时提出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密切与企业合作、开设学制长短不一的模块化课程、实施弹性教学方式等一揽子改革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 提出到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新建30所中央大学, 做到每个邦有一所中央大学, 并创建14所世界一流大学, 增强印度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
四、结束语
任何一个战略规划或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定到执行都是一个相当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对于教育中长期规划来说, 尤为如此。对决策的制定本身来说, 就是一个痛苦而历练的过程。它不仅涉及教育问题的本身, 而且涉及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区域问题等诸多方面。因此, 教育决策的主体是多元的, 教育决策的行为是科学的。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 任何一项改革和决策都涉及十几亿国民的福祉。对于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来说, 积极参与国家的每一项关系自身的决策已成为一种必要。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产业, 中国教育这艘大船, 航行得好不好, 与船上的每个人利益攸关。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长期教育规划, 是每个中国人的现实课题。
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篇8
1月7日,教育部就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程情况举行2009年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
《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刚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将明确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基本政策取向,提出2012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据介绍,《规划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制定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和改革措施;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思路和重大措施;确定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
为了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的《规划纲要》,教育部决定在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自1月7日起至2月底,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新华网2009年1月8日)
七部委:联手整风互联网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7部门5日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这标志为期1个月的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蔡名照在会上讲话时指出,网上低俗之风泛滥,严重危害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网上低俗信息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德,而且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这次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为: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网上低俗信息进行集中整治,突出重点,狠抓源头,强化自律,严格执法,强化网络信息服务单位社会责任,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落到实处,使网络环境明显净化,网上低俗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北京日报》2009年1月7日)
杭州:小学生流行“开支票”
“支付给:妈妈。支付内容:为妈妈捶一次背。有效期至:2008年12月30日。支付人……”见过这样内容的支票吗?这是春芽实验学校的学生中非常流行的“情感支票”。学校的王卉老师说,“情感支票”其实是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而想出的点子,是学校情感作业的一种形式,这个点子受到了学生的“热捧”。
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选择“情感支票”的支付对象、支票内容、有效期限等,而收到支票的同学、家长或者老师,则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要对方兑现“情感支票”——即完成自己承诺的情感作业。当“情感支票”兑现后,开出“情感支票”的学生即可获得一定的积分,这些积分纳入到班级的“积分奖励制度”中,可以在每周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习小组”时使用。
王老师说,作业看上去有些幼稚,但是学生使用“情感支票”的过程就是一个承诺——付出——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就慢慢养成了。
【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学习体会09-20
席麻湾小学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06-0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及规划刚要(2011-2020年)07-05
教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06-15
《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学习心得10-11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05-28
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心得09-01
胜利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09-06
中长期规划11-03
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