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4-09-06

胜利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共7篇)

胜利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1

胜利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学校现状分析

学校克服了教师短缺,硬件设施落后,场地有限,生源不足等重重困难,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标准化建设中,学校配齐了科学器材、音乐器材、体育器材、美术器材、卫生器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在校学生人数58人,这让全体教师更加坚定了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现在的胜利小学党建工作先进纯洁,德育工作富有特色,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艺体工作硕果累累,全体教师信心百倍,干劲十足,正朝着更高的理想目标大步向前迈进,为使工作更加井然有序,凸显特色,特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和践行国家、省市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特色日趋明显为办学目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以新理念引领,高标准定位,积极构筑教育持续发展新高地,和谐宜人新校园。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工作理念,秉承学校优良的工作作风,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校本研究,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办学底蕴,凸现学校特色,建设新型亮点,彰显学校品位,最大化地提升办学效益,把新华街小学办成一所家长满意,社会认可,领导放心的优质学校。

三、目标理念

发展总目标: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日趋明显近期发展目标:打造和谐稳定平安有序 师生幸福的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管理理念:重服务 讲团结 精细化 讲实效 工作理念:校荣我荣 校衰我耻 具体总目标:

1、党员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以八大习惯教育为契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自觉养成。

3、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有效,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深入开展教学技能大练兵和大比武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

5、重视艺体工作,深入开展体艺2+1活动,并在上级举行的体艺项目竞赛中争取最佳成绩。

6、改善校园环境,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创建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优质学校。

7、重视安全教育和宣传,积极打造平安稳定的和谐校园。

8、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创设愉悦温馨的办公环境。办学目标:

抓学校两条生命线(教学质量和安全工作),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号召全体师生做文明个人,创文明学校,各项工作让家长满意,让社会认可。培养目标: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办学特色:

在凸显艺体工作优势的同时,学校积极打造“责任教育”,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在“责任教育”的引领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断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造特色明显的精品学校。

四、发展规划

第一阶段(2012.9——2013.8)

1、进一步规范和充实党员“一帮一”活动,体现党员工作的先进性,凸显支部工作特色。

2、八大习惯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自觉养成。

3、每月星级评价形成常规,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4、班级学生形成自主化管理模式,体现班内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5、图书室每天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6、每位教师都能熟练驾驭三步导学教学模式,努力创建有效课堂。

7、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8、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新增办公桌椅和文件柜。

9、继续创建县级文明和谐学校。第二阶段(2013.9——2014.8)

1、鼓励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增强党组织力量。

2、党员教师教学成绩在全校教师队伍中名列前茅。

3、创建书香校园活动更加丰富与规范,争创县级书香校园。

4、班级管理模式特色明显,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5、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的引领下,教师大胆实践和探索,寻求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新模式。

4、进一步规范学校制度建设,实行人文化、民主化科学管理。

5、继续开发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6、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模式向家长开放,家校配合更具特色。

7、争取1—2名县级学科带头人。

8、艺体活动特色更加明显,参加上级各级各类艺术和体育比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9、力求征得上级领导的支持,配备专职音美教师。第三阶段(2014.9——2015.8)

1、完成学校绿化的整体规划和适度调整,班级和校园都要做到花草飘香,尽力创建绿色校园。

2、党员带头帮扶学困生特色明显,真正体现支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教师责任心明显增强,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全校形成良好的教风。

4、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引领下,促进教师不断进步与发展

5、德育主题教育见成果,学生良好的各种习惯自觉养成,校园内能看到学生自觉做好事的身影。

6、争取有1—2名牡丹江市教学能手。

7、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8、招生情况呈现良好势头,学困生数量逐渐减少。

9、争创市级文明和谐学校。第四阶段(2015.9——2016.8)

1、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地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学生八大习惯行为,尤其是讲文明守礼仪的行为蔚然成风。

3、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4、争取1—2名东宁县教育系统名师。

5、课题研究成果明显,校本教研、连片教研、网络教研成效显著,课堂教学体现生本教育。

6、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让教师工作得愉快,学生学得开心。

7、总结提升办学特色,舞蹈、绘画、书法、小手球等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佳绩,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8、班级管理形成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能充分享受班级的快乐,乐于参加班级活动,积极为班集体争光,具有集体观念和荣誉感。

9、学校各项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均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保障措施

(一)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

1、严格执行牡丹江教育局提出的“五规范”、“六创建”规定,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学校各项常规管理制度,构建一套利于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常规管理制度。

2、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形成机制健全、关系理顺、机动灵活、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即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工会参与监督的功能齐全,教导处、德育处、安全保卫处、总务处协调统一的决策机构,学校常规管理做到“学校无小事,事事有人问,桩桩有人管。”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落实,强化分管责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在制度管理上继续推行分层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3、明确学校各科室的工作职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

4、严格执行和落实《绩效考核细则》、《百分考核细则》、《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考勤制度》、《面向家长和社会的公开承诺》等规章制度,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心,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5、工会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健身娱乐活动和学习教育活动,丰富教职工的生活,陶冶教职工的情操。

6、广泛征求意见,体现教师主人翁地位,坚持校务公开,让民主理校深入人心。增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透明度,虚心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利用教代会等途径,通过座谈、征集提案或建议等形式,积极发挥教职工的群体优势,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参与制定关系学校发展的重要规章制度和各类决定。

(二)强化德育工作,建立和谐校园

1、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认真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制度,使德育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德育为首位,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形成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舆论导向和保障作用。

2、大力开展 “文明在身边,礼仪在心中”德育主题教育,注重平时的检查和落实,辅之开展各项竞赛和评比表彰活动,提高学生行为规范的达成度,使学生努力达到《胜利小学学生文明礼仪常规》中所明确的要求。

3、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国旗下演讲、队报板报宣传栏等及时反馈校园不文明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整改。同时,继续开展“文明礼仪之星”的评比活动,用身边的榜样感染和教育学生。在行为规范的执行上,每周利用红领巾监督岗和安全值勤岗进行检查评比,并通过颁发流动红旗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班队工作的新举措。(1)优化德育形式,变灌输型为内化型,重点抓好最基本的道德教育。(2)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变说教型为活动型,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实践活动和体验活动,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3)制订考核方案,强化考核力度,落实教育责任,人人确立大德育观,变单一型为全员型,由班主任独揽到全体教师参与。以制度的完善为抓手,以班主任经验交流为载体,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4)拓宽德育途径,以家校协同教育研究为载体,立足学校、家庭、社县三个主阵地,完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物化环境的改善与精神环境的优化并重。(1)营造蓬勃向上的校园环境,形成和谐向上的舆论氛围。(2)创设平等和谐的班集体,营造健康成长的小环境。用心研读有关班集体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在反思总结中打造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让每个学生能在班级集体这个小天地中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细化教学常规,实现高效教学

1、积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和组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新路,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强化备课。要求教师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有效教学的问题开展研究,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教学研究、探索实践、教学反思、尤其要加强集体备课,积极推行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制 ”,共同钻研教材,与文本对话,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全力打造有效乃至高效课堂。

(2)立足课堂。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完善课堂教学规范要求,建立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联系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基础创设有效情境,科学安排新课导入、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巩固练习、活动组织等各个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讲授、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确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正确地位,走近学生,变师生单向教学互动为有效双向或多向教学互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灵活处理好双边关系,让课堂教学在有趣的师生对话、学生对话中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根据教学实践选用教具或多媒体,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教学手段和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达到“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方法我掌握”,“我参与,我快乐”的理想教学效果。

(3)优化训练。课堂或课后训练设计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适时、适量、适度安排练习时间。做到“六有六必”:有练教师必做、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作业批改做到全批全改、及时批改、精批细改,批改后做好统计归纳再进行细致讲评。提倡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要求,选择难易不同的作业,给优生设置提升的坡度,使学生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切实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2、强化质量意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细化过程管理,向过程管理要质量。切实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严格检查、监控,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导处要了解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总结反馈,坚持采用“诫勉、平等”的方式与教师进行“质量对话”。学校将进一步加强随堂听课,交换阅卷、学科竞赛等形式,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以便发现典型、挖掘问题、调整改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改革评价机制。坚持及时、适度、多元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学校通过听课、考核、问卷和家长参与评价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则要体现客观性与发展性,努力发挥“家校联系卡”、“校讯通”的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发挥教学科研在教学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以“打造高效和谐的优质课堂”为研究课题,带领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有效预习、有效作业布置、有效提问等课题的尝试和实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重视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1、确立学校安全教育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努力在全校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2、班级确立安全班长,管理和监督班级学生的安全行为,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4、强化安全值班制度,严格执行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确保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安全,5、加大隐患排查力度,人人提高警惕,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和解决,确保校园一方平安。

(五)狠抓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1、加强师德学习,塑造良好形象。严格执行面向家长和社会的公开承诺,建立师德师风考核方案,和教师签订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要求教师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2、继续加强校本培训。坚持“教、学、研一体化”的原则,建立起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长效运行机制。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学校要以教学科研为先导,教学研究为核心,教研、科研一体化,以解决学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目标,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课题研究及教学研讨活动,从而突出校本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

3、培养名师和教学能手。建立长效机制,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要求每位教师高标准定位,人人做到“六个一”,即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设计一份试卷,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上好一节示范课,提供一份教学设计或多媒体课件,撰写一篇教研论文、案例或总结。努力使自己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名师或教学能手,以适应教育形势的新发展。通过培养,力争四年内培养1~2名县级学科带头人或市级教学能手。

4、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100%的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自行制作课件,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5、积极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六)优化学校配置,改善办学条件

1、做好学生课桌的更新工作。在对部分年级的课桌进行更新的基础上,逐步对全校的课桌进行更新。许多教师的办公桌椅已陈旧,与现代化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学校将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对教师的办公桌椅进行全面的更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2、做好部分电脑的更新及添置工作。学校将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增加经费投入,做好电脑设备的更新、维修、添置工作,完善计算机教室的装备,为现代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3、绿化校园环境,努力创建书香校园。

胜利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2

胜利孤岛第一小学的信息化特色经验是:高度重视信息化队伍建设;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注重信息化课题研究;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基本情况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孤岛第一小学原名东方红小学,位于河口区孤岛镇永安路4号。该校创建于1972年1月,建筑面积4441平方米;前山东省政协主席陆懋曾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3年6月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657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011平方米,校园绿化3166平方米。截止到2014年9月,在校学生1120人,教学班26个,在编教职工73人。学校在历届事业心强、作风正派、求实创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致力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奠定立校之本、科研成就引领之势、特色打造强校之基”的战略,围绕“学校规范化、学生主体化、媒体科技化、人才现代化”的办学思路,推行“用人格引领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塑造心灵”的育人方略,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规范学校管理,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致力于“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内涵发展与特色创新,结合实际,以科技教育为依托,着力打造素质教育(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广泛开展艺术、科技教育,建立了艺术、体育、科技等多个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兴趣与特长,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2015年1月顺利通过了东营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高度重视信息化队伍建设

信息化队伍有其特殊性,其工作性质不是专职的,而是叠加在教学工作之上的,同时又是独立存在的。正因为这个特性,需要信息化队伍的素质是很高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队伍,是无法把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做好的。学校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把信息化队伍细分为硬件维护、课件制作、微课程制作、敏特英语、机器人、微电影、校园网站、电脑动漫画制作等小团队,每个团队都有各自的近远期规划和目标。大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首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创造性地进行信息化各方面的工作,做到了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2.注重信息技术培训

首先是教师培训。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把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上去了,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学校在每个学期都定期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如电子白板应用、Flash应用、绘声绘影应用、Camtasia Studio使用等。其次是学生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电脑动画、电脑绘画、野外生存机器人等,运用特色活动的培训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近两年来,获得NOC活动电脑动画比赛一等奖的学生有1人、二等奖的有2人。

3.注重信息化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提高了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其总结归纳的经验反哺教育教学。近两年的课题有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十二五”研究项目《小学数学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研究》、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2014年年底已结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是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2011年度重大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的子课题。

4.加强学校网站建设

学校成立了网管中心,完善网站栏目设置,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发挥校园网站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作用。学校网站http://g1.sljy.net在2014年9月山东省优秀教育网站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学校网站本身就是信息化的一个方面,因此建设好学校网站非常重要。同时网站的部分栏目就是信息化方面的专栏,如微课程、资源下载、课题研究等,与教育教学密不可分。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合学校的实际与校园文化建设,在信息技术方面开展多方面的活动,如学校网站小记者队伍的建设,组织小记者采访教育基地、劳模、优秀人物等。再如,学校每年定期开展的包含电脑动画、漫画、电子板报等内容的电脑制作比赛。还有值得一说的微电影活动,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两个微电影,其中一个刚刚获得中央电教馆的二等奖。还有一个微电影即将杀青。下个学期学校将拍摄四个微电影,在2015年暑假前完成。7月份将举行盛大的微电影展示活动。

学校获得的荣誉

东营市胜利孤岛第一小学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中国少儿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智力七巧板示范推广示范学校、全国智力七巧板示范推广示范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全国地理科普教育基地、东营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示范学校、东营市文明校园、东营市师德建设示范学校、东营市教学示范校、东营市依靠职工办企事业先进单位、东营市文明单位、东营市素质教育实施水平督导评估优秀等级学校、全国“十二五”重点课题研究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规划课题《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实验学校、山东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先进单位、东营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东营市诚实守信明星单位、全国第十八届七巧板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研究优秀学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信息化教育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胜利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3

关键词:同时胜利;一国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上,认为在经济较发达的几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革命,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列宁则提出“一国胜利论”,认为革命是有可能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落后国家内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借鉴吸收马恩、列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了在我國如果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梳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历程,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恩的“同时胜利论”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世界日益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不断加深,世界市场建立起来,实现了贸易自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影响加深,不同国家内的变革之间相互影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对抗阶级,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逐渐趋于一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同时胜利论”。

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曾指出: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马恩的“同时胜利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发达国家取得胜利

马恩认为,革命的胜利需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以发达的生产力作为基础。马恩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认为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桎梏时,无产阶级革命将会爆发。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使无产阶级产生并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另外,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个角度来说,创造巨大的生产力,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马恩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将研究重点放在西欧几个经济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上,由此,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几个经济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到: “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

(二)落后国家可借鉴西欧胜利经验,最终实现世界范围的胜利

对于落后国家,马恩认为,东方落后国家由于缺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技术基础,所以只能在西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并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后,才能利用西欧革命的胜利成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西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供东方落后国家参考与借鉴。

对于当时经济较为落后的俄国,马恩进行了分析。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里,马恩强调,俄国革命的胜利需要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西方国家的支援,即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来支援俄国,俄国的革命才能够取得胜利。同样,东方其他的落后国家也可在西方国家及俄国的影响和帮助下,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马恩的“同时胜利论”特别是对东方落后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分析,对列宁“一国胜利论”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宁号召无产阶级利用世界大战所造就的有利时机,来进行革命。

1915年8月,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列宁指出: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916年,列宁进一步阐述: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一)革命胜利的突破口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的同时,还具体指出革命胜利的突破口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而不一定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列宁通过对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认为,当时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就是俄国,并且俄国也已经具备了进行革命的现实条件:俄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五位;垄断资本的发展使得俄国涌现出一批大工业和无产阶级;就俄国的国内矛盾而言,既有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又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与农奴制残余之间的矛盾,既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农民同地主之间的矛盾,又有各族人民同沙皇专制统治之间的矛盾。可见当时的沙皇俄国是一个阶级矛盾尖锐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1917年,列宁用“一国胜利论”思想指导十月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并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二)俄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支持

列宁也同样强调国际支持的重要性。列宁认为,如果其他国家在较长时期内不爆发革命,就不能够说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虽然苏维埃俄国的军事实力很强大,但仍可能会遭到资本主义列强的攻击,资本主义也有复辟的危险。因此,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仍然离不开国际的支持、援助。

(三)“一国胜利论”是对“同时胜利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梳理“同时胜利论”与“一国胜利论”的关系时,有人认为“一国胜利论”是对马恩“同时胜利论”的否定,认为“同时胜利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是正确的,但到帝国主义时代就过时了。

笔者认为,“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二者就其本质来说,是一致的、两者并不矛盾。马恩的“同时胜利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在哪一种类型的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否一国取得革命的胜利。从两个理论提出的不同时代背景看:“同时胜利论”的提出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各个国家之间交往十分密切,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还没有明显凸显出来,基于对这样实际条件的分析,设想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事业;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在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大战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列宁由此发现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地区出现了有利于革命的机会,抓住这一机会,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完全可以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可见,马恩和列宁都是基于对当时历史条件判斷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分析。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性的体现。

同时,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也发展了马恩的“同时胜利论”。列宁首先提出了在一国可以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随后,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列宁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找到了在落后国家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填补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不足之处,向前推进和发展了马恩的思想。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对于在落后国家要怎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一国胜利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吸收借鉴“同时胜利论”和“一国胜利论”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国家,要怎样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继承并发展了“一国胜利论”

首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继承了“一国胜利论”中的部分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进行深入分析过程中,列宁找到了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这一观点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中,都分析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认为这是造成军阀之间争战的根源。毛泽东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的分析,也是他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论据。

其次,毛泽东发展了列宁的 “一国胜利论”。在“一国胜利论”中,列宁把城市作为了革命的突破口,毛泽东则把农村作为革命的突破口。这是因为两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成熟的地区不同:就当时的俄国而言,革命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是城市,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从攻打城市开始;而在当时的中国,农村是敌人统治力量的薄弱地区,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作为突破口,然后进攻城市,夺取政权。

可见,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继承了“一国胜利论”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入手来分析革命的可能性,并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将“城市中心论”变为以农村作为突破口,从而丰富发展了“一国胜利论”。二者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实践上证实了“一国胜利论”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说明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也可以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这就在实践上证实了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需要进行一定的积累,当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成熟,便可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由此就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所探索的道路的正确性,而且也从实践上证明了“一国胜利论”的科学性。

(三)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发展了“一国胜利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应该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建方面的理论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一次发展。

四、结语

从马恩的“同时胜利论”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发展了马恩的“同时胜利论”,提出落后国家也可以一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且找到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怎样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论上以及实践上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必将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学校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4

(2013年9月—2018年7月)

后赵小学

2013年9月

后赵小学发展规划(2013年9月-2018年7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实际,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突出特色,不断强化学校优势,继续深化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努力把后赵小学建成一所实力雄厚、特色鲜明、教育水平优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学校。

二、发展背景分析

(一)基本情况

杜郎口镇后赵中心校,创办于一九六六年,直属于于茌平县杜郎口联合校领导。学校创办初期选址于后赵中心,我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411人,平均班额36人,全校班额均不超过45人。我校属于独立校园,占地14520平方米,生均5.13平方米;绿地面积1500平方米,生均绿地面积3.65方米;下辖14个自然村,人口共7840人,服务半径3公里。校园道路全部硬化,路面平整清洁。现有教职工28人,专任教师26人,现有学生411人,12个教学班,平均班36人,最大班45人。师生比15.8:1。

我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坚持走铸造名校之路。短短几年内,学校先后被评为县级平安和谐校园、县级花

园式学校、县级规范化学校、县级教学示范学校、县级科学教育示范学校、市级校园经济学校、市级数学科学实践基地。

(二)发展优势

1、有一支凝聚力强、敢为人先的队伍。学校领导班子团结民主,奋进务实。班子成员敬业勤政,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工作中能率先垂范,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教师队伍沉稳老练,奋发向上。几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狠抓师德建设,加强教师业务提供和专业发展,积极为教师展示才华搭建舞台,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2、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学校立足科学管理、人文管理,抓实教育思想管理、校园管理、教学流程管理;坚持制度治校,学校逐步制订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严格制度执行的刚性,把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用规章制度规范每一位教职工的行为,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有一条方法灵活、成效卓著的教育教学路子。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突出“有效教学”理念,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经验共享、创新在前”活动,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确保学有地位、学的主动、学有目标,尽可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习更有效率,初步形成了“行动研究,分层落实”的有效教学推进策略。另外,我校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突出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班会、队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

动,坚持学校教育系列化和社会教育经常化,致力于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型的和谐德育体系。

(三)存在的问题

1、办学规模小、可支配的资金少,运转十分困难。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资建设上资金难以得到保证。

2、品牌教师队伍需进一步壮大,核心竞争力需进一步提升。要发挥好榜样引领作用,教学研究的氛围须进一步浓化。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对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模糊而淡薄,主要采取放任的教育方式,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基础道德亟待培养。

三、学校发展的思想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实施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名校”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成一流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

(二)理念概述

培养目标:文明爱人、道德高尚的人。

办学思想:让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校风:和谐博爱、勤勉好学。校训:诚实做人、用心做事。教风:修德启智、博学乐趣。

学风:知行合一、日新成习。

四、学校总体发展的目标分述

(一)学生培养目标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拥有健全人格。注重素质教育,激发兴趣,培养个性,让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全面的发展,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1、领导班子建设

按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和任用干部,努力打造一个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廉洁自律、开拓创新,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按教育法律法规办事的、能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管理的领导班子。

2、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抓好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塑师表、铸师魂、练师能”,努力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扎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抓好骨干教师的送培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

3、教育教学工作

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基本形成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课堂活动联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横向贯通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打造更加有助师生发展的人文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努力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学校德育文化,营造优良校风;使每位受教育者成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意识,具有健全人格、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品质,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构建德育工作的平台。建立健全制度化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用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切实加强毕业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积极实践研究,使学生能更快、更易的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艺术体育卫生工作的各项指标均达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艺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抓好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卫生防疫工作正常开展,不出现安全事故。

4、后勤管理工作

开展丰富的教职工活动,建好教师之家,力争使每个教师都能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开好教代会,使每个教职员工都能行使应有的权利,使后勤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力争节能高效。

五、分阶段规划目标

(一)近期目标 1、2013—2014学年发展规划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开阔眼界,提高工作层次和管理水平,努力建成一支

团结民主、勇于创新、业务精湛、沟通顺畅、治校有方的学校管理团队。

(2)建立健全的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管理。积极探索对教职工进行科学评价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我校特有的评价模式。

(3)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做好骨干教师的送培工作。

(4)有针对性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较熟练的使用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争取完成校园网建设。

(5)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德育工作。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沟通的平台,提高工作的效益。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向全校师生征集学校的校训、校歌,使其更贴近我校的实际,增加认同感,以此为依托形成我校良好的校风、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

(6)建立健全的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评价的规章制度;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强化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切实加强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力争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抓好常态校本教研,积极探索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7)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使学校能适应并满足开展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完成学校的绿化、美化工程。

(8)做好体育卫生安全工作,开展丰富的学生体育活动,抓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的组织、训练、管理工作;选拔校级运动员,加强

训练争取出成绩;坚持做好晨检,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加强师生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2、2014—2015学年发展规划

(1)加大学校改革和管理力度,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更大限度盘活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逐步实现教育和教学,教职工和学生综合素质等量化目标管理。

(2)坚持不懈的做好教学常规的管理工作,继续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使校本课程的研发不断充实和深入,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加强对各年级教育教学的督促指导,推行目标管理制,提高质量意识。

(3)深化德育科研工作,加强德育科研意识,形成良好的德育研究氛围。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谐、美观、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特色;继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礼仪教育,促使每个学生谈吐文明、行为得体、健康向上。

(4)加强后勤管理工作,逐步使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设施都实现专人专管、责任到人、科学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5)继续改善办学条件,为全体师生创造更加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继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使每一个教师都能熟练的使用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能合理有效的利用校园网开展活动。

(6)继续做好体育卫生安全工作,抓好体育课课堂常规,加强体育训练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杜绝放羊式教学;抓好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加强师生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

(二)中长期目标 1、2015—2016学年发展规划

(1)完善骨干教师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做好校级培训及上级培训的送培工作,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打造我校的“名师”队伍。

(2)精心组织,认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创办富有我校文化特色、具有传承意义的大型活动。

(3)健全富有人文情怀的学校制度文化,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完善德育网络建设,建立家长学校和教师家长协会,有效整合校外教育资源,为学校育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与服务。

(4)继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使每一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熟练开展网上教学、交流互动活动。

(5)抓好学校现代教学设施的更新与添置以及建筑物的维护、维修工作。2、2016—2017学年发展规划

(1)健全德育机制,形成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人人管德育、家家懂德育、社会重德育”的德育机制。

(2)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3)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开展“自知、自立”教育,使学生行规内化。以养成教育为特色,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均衡发展,争创“省级示范学校”。

(5)继续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功能室的配套,继续添置电教设备及图书。完善学校场地硬化的整体实施,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建设,打造精品化绿化,提升学校品位。3、2017—2018学年发展规划

(1)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以“规范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依法治校,以情育人,构建人文校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质量。

(2)通过教代会,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3)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力争使我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飞跃,形成切合我校实际的管理水平。

(4)进一步加大校园建设,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

(5)教师队伍教师建设,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学校

应把教师素质的提高摆在学校管理重中之重的地位。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校本研修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体系,注重教师自我学习和内在素养的提升。在学历合格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学习,鼓励教师在岗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成为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调学习型教师。

(6)组织教育教学论文、课件、案例评选及推荐活动,形成人人懂科研,人人会科研的良好氛围。

(7)积极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加大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星的培养,加速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把素质好、潜力大、肯钻研的青年教师确定为名师培养对象,确定教师培养梯队。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提出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六、完成目标的措施

在今后三年中,我校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要得以顺利实施,需要以下几方面提供保障:

(一)更新教育观念。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在“四个有利”上狠下功夫: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二)强化进取意识。进取意识能否强化,关系到学校发展速度能否加快,改革能否深化,凝聚力向心力能否形成,最终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自我加压,负重奋进,迎难而上,百折不回。

(三)增加办学投入。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争取社会各界的援助。努力开源节流,不断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推进依法治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综合治理,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履行职责和规范行为,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学校各类规章制度,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学校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努力营造学校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五)强化安全工作,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确保一方水土的平安。严格执行安全教育工作制度。

七、实施规划的组织和评价

(一)组织机构。学校成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督促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有效地促进规划的健康有序实施。

组长:陈江山

成员:崔维银 崔永振 张琳琳 张坤

(二)实施与评价办法。

1、本规划经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2、报请上级有关领导指导,参与规划实施、指导和评估。

3、建立目标管理考核制。将目标按分解给各部门,由部门负责落实,将目标完成情况与考核挂钩。每年由校长向教代会报告规

划实施情况。

4、将规划有关内容向全体学生及家长汇报,每学期听取一次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实施规划。

5、定期听取上级领导、督导部门和社会对学校办学情况的指导意见或建议。

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我们学校全体教师将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勤干实干,为实现我们的学校发展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篇5

(2017-2018学年)

2017.09.01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学年实施方案。

一、学校基本现状分析

罗庄完小创建于1963年。学校占地6393平方米,现有教师13人,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3人。

1.学校历史悠久。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以优秀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学校师资力量较弱。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在岗教师13人,其中代课教师2人,有7个本科生,6个大专生。专任教师合格率100%,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合格率100%,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一支政治过关、业务过硬、勇于创新、具有先进理念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师队伍,已成为解一小向更高层次攀登的强有力的基础,成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3.环境整洁优美。2012年落成使用的主教学楼色彩典雅,校园布局紧凑有致,校园内四季如春,为师生身心健康提供了保证。

4.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在市、县教育局的领导支持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学校现拥有一个网络机房,共有计算机47台。学校现有实验、仪器、图书、阅览等专用教室6个,为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5.学校办学质量较高。学校坚持全面育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项工作成绩显著。

在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办学效益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县规范化学校、市平安和谐校园。

但是,学校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敬业精神受到冲击。目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教师的敬业精神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青年教师的吃苦、奉献精神不如老教师,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还待加强。

2、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虽然不低,但由于缺少竞争的机制和环境,教师队伍齐而不尖,缺少名师的引领,要加强培养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3、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需培养、强化。

通过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尽管学校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在优势,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创造学校新的辉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上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教育质量观,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追求教育质量,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立足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三位一体的新的制高点,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确保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努力把学校办成“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组织,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品牌特色学校。

四、主要任务

1.办学条件。对校园布局合理调整,要完成“班班通”建设。要逐年增加图书室藏书,达生均30册标准。要适当添置教学设备,争取每班教室添置一套

2.队伍培养。积极锤炼一支“视野开阔,勤于学习,乐于奉献,肯于研究,善于反思”的现代科研型教师队伍。五年内培养学校教学骨干4-5人,县教坛新秀1-2人。使全校有一定能力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总数达30%以上。

3.特色建设。进一步加强“手拉手”活动,加强书香校园的建设,使学校的德育教育特色进一步显现,书香校园建设形成特色后持续发展。

五、主要措施

(一)重视干部队伍建设。

和谐的领导集体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得力的中层干部是校长施政的左膀右臂、科学决策的参谋智囊。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学校将依据发展需要,按照德才兼备、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调整配备学校领导班子。将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培训列入学校的校本整体规划,促使干部成为学校优秀领导者,不断推进管理创新。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职业是感触未来的职业,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为了更好的落实人才强教工程,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1、明确工作思路,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明确提出了“依法治校、科研强校、名师立校、品牌兴校”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的教学管理工作思路和“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校本培训为重点,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名师引路、合作提高”的教

体中强化六种意识:全局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

2、制定发展规划,引导教师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没有远大志向、没有人生追求的教师,也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因此,学校鼓励教师成名成家,支持教师敢冒尖、创名牌、推好课。同时,学校针对教师年龄、学识、能力的特点,分层提出培训目标,形成“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培养梯次,明确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强化过程管理,实行个案追踪,让教师的内驱力和学校提供的成长平台形成合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本学年内培养学校教学骨干4-5人,县教坛新秀1-2人。

3、铺路搭桥,在实践中锤炼教师

我们深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了促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学校将不遗余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搭建支持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在学校发展中展示自己的人生智慧,实现人生价值和美好理想。努力实现“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

以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重点,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实效。

1、优化教师队伍:组成强有力的德育领导小组,建立更完善的德育工作管理网络,强化“全员育人、事事育人”的意识,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建立一

教育方法好的班主任队伍。按照《中小学生守则》等要求,细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各种考核评价方案,加强德育的科学管理,坚持开展争创文明礼仪示范中队、争创优秀班集体等活动,2、加强家校联合:充分认识新时期下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要发挥家长在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格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建好新型的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召开家长会;创办家庭教育指导校刊,努力提高家长育人的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环境。

3、加强阵地建设:少先队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织,要积极发挥优秀队员的作用,通过各种阵地和各种活动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序地开展各种争优评先,引领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向上,志存高远。学校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要办出水平。使学生在老师的教育、榜样的激励、环境的熏陶之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4、积极培养兴趣: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夯实双基,培养能力,全面发展,通过有计划的开展课外兴趣班活动,使学生们学有所长。

(四)继续新课程改革活动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动力,以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保障,以信息技术网络为平台,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社会声誉。

根据学校实际物质条件,依托社会各种积极力量,不断提升学校物质文化的质量,丰富其内涵,建设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营造学习型校园。学校

学校长期发展规划 篇6

为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校,加快发展步伐,创建特色学校,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快学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建设和谐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特拟定此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

二、发展思路

在“育人至上、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树立“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创新是教育的灵魂”的办学理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将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位学生走向成功,让每位教师创造价值。

三、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举“以人为本”之旗,走“和谐管理”之路,将学校建设成队伍精良、质量较优、管理优化、特色明显、设施先进、校园优美的好学校。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认可的现代化教育特色校,为形成县品牌校奠定全面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做好教学设施配备、校舍扩建及校园美化。

2、追求现代管理,坚持依法治校

以人为本,追求管理的现代化,坚持依法治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教育科研的业务能力。教师要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新理念。学校管理不是某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识。因此,要开发全员的主体性,充分调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内在积极性,创建规范、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促使东七初中能够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规划如下:

①、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领导集体的自身建设,形成一个“廉洁奉公、团结协作、率先垂范、精益求精”的领导班子。实施人本化亲情管理,一切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于为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愉快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②、优化学校物质文化。争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变办学现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教学设施现代化水平。精心布置校园的静态环境,建设 “温馨的教室”,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彰显快乐特色。

③、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发扬学校优良传统,挖掘学校办学潜力。在此基础上,打造“担当、进取”的特色校风,以形成和谐快乐、健康向上的学校精神文化,提高学校“文化”的影响力。

④、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立一个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事尽其理的工作环境,以及“平等、尊重、关爱、欣赏”的人际关系。

⑤、树立学校文化品牌意识,在继承和发扬学校历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学校物质文化,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和谐的学校文化。同时,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力争省级示范学校达标。

3、深化教育科研

学校将通过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策略。通过对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教学改革运行机制。

①、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按照“三疑三探”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②、加强学科流程管理工作备课注重“二次备课”。课堂教学以学为本,教学相长,作业布置,在强调规范的同时,重在“拓展”、重在“适量”、重在“习惯”;课后辅导,重在实效,体现分层,面向全体;评价反馈,讲求及时,重在有效,帮助提高。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强基本功训练。学科分管领导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进行具体指导,帮助解决疑难。

4、建设专家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立动态的、吸优从教的师资调控制度已被社会认可。因此,坚定考核聘任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整不适应学校发展的人员。优者上,能者进,人品至上,水平至上,在变动中稳定,在稳定中提高。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政治上严格要求,业务提高上创造条件。

5、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是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也惟有高质量的学生才能体现学校存在的价值。我们在坚持基础学科的前提下,要以个性化发展为策略,确实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学生身上。

①、确立“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人本”教育原则。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模范践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 “一切德育活动”为载体,切实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改善学校的整体面貌。

②、建立完善的团队活动教育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

③、建立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评比制度,不断完善评比细则,以学生自评、教师检查、领导监督等多层面管理。

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⑤、建立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标准,逐步尝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家长跟踪评价的评价方法。

⑥、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要为每个学生设置个性品行记录;要让每一个学生不仅能挖掘自己的潜能,还能吸纳身边的榜样;要奖惩相宜,表彰、鼓励要对集体,批评、帮助只对个人。

6、做好创建“平安校园”的活动。

(1)、成立创建“平安校园”机构,加强创建“平安校园”工作领导。

(2)、加强对教师的安全意识教育,形成安全工作的自觉行为;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安全演练,有针对性、季节性地对学生进行交通、课内外活动、大型集会与外出、下水、用电、消防,食品卫生、体育课、实验课、寒暑假、传染性及高致性疾病防治等安全教育,不断形成学生的安全与防范意识。

(3)、教育学生不进“两厅二室两吧”,不与陌生人外出,未经父母同意不得私自外出、在外留宿、吃饭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学校的宏伟蓝图,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提高教职工主动参与学校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能力,激发广大教职工主动的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校和谐稳步的发展,为学校实现中长期办学目标,为创建品牌学校而努力工作。

胜利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7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其图示如下。

1. 双轨学制

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欧, 形成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 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从下而上, 其结构是小学 (后来是小学和初中) 及其后的职业学校 (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 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 。双轨制是两个平行的系列, 这两轨既不相通, 也不相接, 最初甚至也不对应, 因为一轨从中学开始, 一轨只有小学。这样就剥夺了在群众性小学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后来群众性小学发展到中学时, 才有了初中这个相对应的部分。初中阶段的双轨制, 一轨是文法中学 (英国) 、国立中学 (法国) 和文科中学 (德国) 的第一阶段, 另一轨相应的是现代中学 (英国) , 市立中等学校 (法国) 和初级中学 (德国) 。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是这种双轨学制。

2. 单轨学制

这种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18世纪末, 美国由农业国迅速向工业国发展, 19世纪初, 美国小学及中学得到迅速的发展, 从而形成单轨学制。美国单轨学制呈现自下而上的阶段:即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 多种分段。数十年来没有多大变化, 因为它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后被世界其他国家先后采纳。经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 单轨制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3. 分支型学制

这种学制既有单轨的特点, 又有双轨的因素。它一开始并不分轨, 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学习, 但又不同于单轨, 因它进入中学阶段后又开始分叉。这种学制的前段小学、初中是单轨, 后段分叉 (各级各类的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是界于单轨与双轨之间的一种学制。

二、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窥探我国学制的发展变革

2010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强调指出:教育要发展, 根本在改革。要以体制改革为重点, 加快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新型的现代学校制度。进而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都作了不同层面的诠释。

1. 学制改革应贯彻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切实践行素质教育思想

(1) 学制系统。学制系统的主干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四级组成。办学规模呈正金字塔型。学校类别主要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为主类, 成人教育、培训教育、特殊教育等为辅类的教育系统所组成。高中教育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种。普通高中以升学为主, 就业为辅。约占高中学校的40%, 职业高中以就业为主, 升学为辅。约占学校的60%。大学教育可尝试分为学术型、技术型大学两种, 前者约占25%, 以培养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为目标, 后者以培养应用科研和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 约占75%;前者可从目前的部管综合型大学筛选, 后者包括目前的工、农、商、医、法和艺、军事类高校以及高等职业大学。

(2) 评价选拔。配合学制改革的需要, 建立健全人才鉴评与选拔机制可尝试建立从幼儿园到高中逐步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陶冶和职业指导。在初中、高中阶段重点开展可培养方向和可培养基础测评并实行两次分流。初、高中不再承担学生升学责任, 学生参照测评结果, 依据个人志向分别报考不同种别高一级院校组织的升学考试

2. 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和单轨制发展

这种发展趋势有两个层面的含义:20世纪初, 西欧双轨学制中一轨只有小学, 一轨只有中学和大学,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 德、法、英先后实行了统一的初等义务教育, 初等义务教育并轨了。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 双轨学制就并轨并到哪里。单轨学制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

3. 从教育的各个阶段分析

(1) 延长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 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国外看, 提早入学年龄, 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成了普遍的要求和新的趋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出版的《世界各国教育制度指南》一书中列举的85个国家, 7岁入学的有18个国家, 6岁入学的有51个国家, 5岁入学的有16个国家, 绝大多数是6岁入学。许多国家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由原来的七八年延长到现在的十二三年。把中学阶段纳入义务教育, 是当代学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2) 扩大学前教育及高等教育。长期以来, 许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生理学家作了大量的不同方面的幼儿智力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相关研究证明, 4~5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而儿童一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教育。因此, 早期智力开发问题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 都加强了幼儿教育工作。有的国家已达到普及的程度。如法国、朝鲜入园率已达到100%。《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幼儿教育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的普及。

二次世界大战后, 高等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 一是得益于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为其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业人才。高等教育正逐步由精英向大众及普及发展, 向多类型、多专业、多层次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规划刚要》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一大新亮点。日本一著名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相应的三个标准:一是“通用性”, 即能为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二是“交流性”, 即能与国外进行平等的交流;三是开放性, 即能够充分地对外开放。《教育规划纲要》在对高等教育论述时强调要求各种层次、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布、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如研究性大学主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在科研方面以技术创新研究和基础理论原创型为主;教学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在科研方面以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主;技术应用教学型高校 (一般本科高校) 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科研方面以技术的应用为主;技能教学型高校 (高职高专) 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在科研贡献上主要体现为技术和技能的运用。

(3) 重职业技术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必然产物, 一些经济发达, 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提出“职业教育普通化, 普通教育职业化。”在20世纪80年代, 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在校学生的比例:美国4∶6, 苏联和日本是4∶6, 德国是6∶4, 意大利是3∶1, 他们提出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所提高。美国拟达到5∶5。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很多国家把它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总政策, 有的国家则设立了“终身教育委员会”, 不少国家制订了关于保证终身教育实施的法律。有人提出, 终身教育是打开21世纪之门的金钥匙。学制改革越来越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4) 师范教育升格。师范教育升格也就是提高师范教育的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 表现为停办中等师范学校, 大力发展高等师范教育。英、日、法、美均要求中、小学教师达到大学毕业的专业水平。比如英国在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学员, 进行为期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 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教师资格。日本鼓励综合类大学兼办“师范教育”, 如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均设有教育学院, 实际上是通过竞争来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前苏联把师范教育的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 除修改师范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外, 还把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制由4年改为5年。许多国家还采取经济手段:提高教师工资、教师教龄补贴, 推行休假、旅游的规定和带薪脱产进修制度, 吸收优秀人才报考师范院校, 甚至出现争取进师范的报考热。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斓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王汉斓主编.教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

[3]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办公室重点工作计划下一篇:外贸专员岗位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