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

2024-05-27

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共9篇)

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 篇1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概况

长期护理保险 (Long-term Care Ins urance, 国际上简称LTCI) , 是指被保障人住进护理中心等护理机构而发生费用的津贴型保险。护理保险首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互助行为。与社会 (企业、事业、政府) 资助相结合购买护理保险, 既为个人的年老、体弱时候的护理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也为现在的老、弱、病、残的护理提供社会资助。20世纪60年代, 护理保险首先在荷兰出现, 随后迅速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相继出现并实施。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 由此带来的老年护理、赡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 作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长期护理保险是针对那些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生活、需要他人辅助全部或部分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 (基本是老年人) 提供经济保障或护理服务的保险。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 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该险种对于化解老龄危机, 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 抑制医疗费用的飞速上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尚未建立正式的护理保险制度, 社会能够为老年人口提供的福利设施和资源严重不足, 长期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 商业保险公司尚未推出成熟的长期保险产品。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医疗保险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已受到多家商业保险公司的重视, 并已着手开发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目前, 随着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成立和筹建, 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发工作有望加速。

二、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

(一) 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标准, 200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达到6.96%, 已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而人口最集中的上海则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的行列。根据国家计生委公布的数据,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的老年人口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超过了10%和7%, 正处于老龄化加速期。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 到2030年, 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与美国持平, 达到24%, 此后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美国。

未来数十年内将有数千万中国人步入老年, 但由于既无养老金, 又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会引入一个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压力上升的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快、绝对数大的特点, 今后需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将是非常惊人的, 客观上需要相应的护理保险与现有的医疗保险形成互补。

(二) 发展长期护理保险适应疾病谱变化的发展要求

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类主要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 肠胃病, 腰椎间盘突出等显著增加, 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原因, 由此导致老年人正常生理功能丧失的现象突出, 针对此类慢性病并没有什么特效的治疗措施, 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来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 由此导致老年护理需求的急剧增加。因此, 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 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经济、有效的健康服务, 迫切需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

(三) 家庭护理模式的转变

在当今中国社会, 生活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以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为主, 绝大多数需要照护的老年人在家中有家庭成员负担照料。我国城乡老年人口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需要照料的老年人, 主要由配偶、子女照料的比例在城市为90.8%, 在农村这一比例达到97.3%。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 我国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 家庭户平均人数逐渐由1973年的4.81人, 降到1990年的3.97人, 2003年的3.38人, 2009年的3.1人。子女外出工作, “空巢”老人增加, 就全国而言, “空巢”家庭在城市平均已经达到30%, 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预计2010年我国城市老年家庭中的“空巢率”将达到80%。同时, 现代社会家庭职能的改变、女性步入社会的增多, 工作的快节奏都使得家庭在老年人的护理上越来越力不从心, 从而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生活质量。

以上这些原因使得传统的家庭护理职能不断被削弱, 而家庭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是各国的普遍规律。因此, 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 来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 成为必然的选择。

(四) 老年长期护理费用的高负担性

2005年美国的家庭健康协助收费平均为18美元每小时, 进入护士之家的全年费用平均为7.5万美元, 而1998年纽约州的这一费用仅为6.9万美元。2005年政府和居民个人在长期护理上的支出超过200亿美元, 比上年多了约65亿美元。1998~2007年护士之家的护理费用增长了70%, 而家庭护理的费用则增长了近100%。

据专家测算, 我国20%的老年人将占用80%的医药费,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会占用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 “二八定律”现象明显。王春梅 (2002) 调查显示: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中54.2%的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完全由自己承担, 25.8%的老年人有公费医疗, 20.0%的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半自费。徐为山 (2009) 研究指出, 上海老年公寓全天护理平均每人每月1200元左右, 半护980元左右。政府和医院联合办的专业护理院全天护理平均每人每月720元左右。长期护理费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长期护理市场需求的增加而不断上涨, 现在已超出很多家庭的支付能力。因此, 建立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社会医疗保险及商业医疗保险经营者的共同需求。日本政府则于2000年出台了《护理保险制度》, 将长期护理保险正式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未来, 随着人们收人水平提高, 长期护理保险将成为转移长期护理费用风险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五) 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

从目前我国实际看, 虽然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 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但其明确地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目前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只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且只针对工薪阶层, 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非正式就业人员、学生、城市弱势群体等, 还没有完全被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 更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目前, 我国的医疗保险保障并不包括个人长期护理的费用支出, 尤其明确规定不予支付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的费用。只有当护理处于医疗需要, 并在住院期间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时, 才属于医疗保险范畴。与此同时, 即便是享受社会保险的城镇居民, 面对当前快速上涨的医疗费用, 往往也是力不从心。

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网络系统已日趋完善和健全, 这些网络系统在对老年人的生理照顾以及心理服务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我国在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情况下, 借鉴国外经验, 建立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护理服务的影响

(一) 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将推进老人的家庭护理

在老龄化问题已日渐突出的今天, 相当多的老人还不得不依靠家庭护理, 这就需要引入社会护理保险的管理制度, 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开展家庭护理以及由国家组织对家庭成员进行护理技能培训。长期护理保险对长期护理时发生的潜在巨额护理费用支出提供有力保障, 解决了家庭成员工作与照顾老年的矛盾, 确保需要长期护理的人员得到专业和稳定的护理服务, 即提高了家庭护理的质量, 又减轻了家庭护理负担, 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二) 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将促进社区的护理服务

在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的今天,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社区的功能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展护理服务的尝试已在许多城市展开, 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以社区为单位培训不同层次的社区护理人员,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人力资源, 解决就业矛盾, 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 满足不同经济水平的居民的护理需求;另一方面增加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角色和功能认识, 发挥护理体系的基本功能, 并为护理人员的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根据国外的经验, 以社区为单位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完善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队伍

长期护理是决定长期护理保险能否提供保险金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 应努力完善护理机构和完善护理人员队伍, 即增加和完善护理机构及增加和培训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因为只有好的、充足的护理机构和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才能吸纳更多的被护理者, 并能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继而长期护理保险也才能得以设立和发展。因此, 应加快培育我国的护理产业市场, 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 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 为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一批具备专业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护理人员。

四、借鉴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一)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始于20世纪70年代, 属于商业性健康险, 采用自愿保险方式, 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 (除医院急病治疗外) , 因接受各种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一般包括三种护理类型:专业家庭护理、日常家庭护理和中级家庭护理。就服务性质而言, 可以是全天候的专业护理, 也可以是非全天的中级护理与日常护理, 甚至包括家庭健康护理。目前, 家庭护理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在家中接受护理服务。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既能为个人提供了年老时所需护理的保障, 又对美国护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属于社会保险的模式, 是由政府作为管理主体, 市町村具体运营, 被保险人无论身体状况好坏均要参加。筹资来源方面表现出多样性, 一半来自于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 另一半来自于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政府按照2:1:1的比例提供的补贴。日本护理服务项目分为两部分:一是居家护理;二是专门机构护理。居家护理主要是以老人的家为中心向老人提供护理性服务, 专门机构护理是老人住在特定的机构内接受护理服务。专门机构包括“老人护理保健机构”、“护理疗养型医疗机构”等, 利用这些机构进行养老的老人一般为身体极度虚弱或有重度痴呆等需要时刻给予护理的老人。

(三)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借鉴国外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可以发现: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在21世纪将保持高增长趋势;依赖家庭成员提供免费的居家照顾将难以为继;政府负责提供一般性、广覆盖的长期护理服务, 同时鼓励家庭和社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长期护理费用需要多方筹资;长期护理保险将对老年财务风险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随着国力的增强, 我国应建立覆盖全民的长期护理保险,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 更好地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均GDP较低, 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的城乡、地区差异决定了建立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不具备可行性。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既不能完全按美国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来进行, 也不能完全按日本社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来进行, 应建立商业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于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 推进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 家庭护理的方式正适应了当前老年人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现状。老人的主要活动一般都在社区里进行, 发展社区护理还可以为创造就业提供渠道。

长期护理保险对于保障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方得到专业的护理、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和有效利用医疗护理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取其精华, 依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开拓思路,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摘要:目前, 我国正处于老龄化加速期, 伴随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是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本文首先介绍了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概况, 并对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进行了初探, 其次分析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护理服务的影响, 最后在借鉴美国和日本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必要性,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彭荣.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研究评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64~65.

[2]陈琴.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0:64~65.

[3]王春梅.天津市某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02.

[4]徐为山, 刘沫嘉.长期护理保险介绍及开发建议[J].中国保险, 2006.

[5]朱凌燕, 胡三莲, 熊飞.我国建立护理保险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7 (23) :603~605.

[6]刘云娥, 王志红.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 2006, 2:14~17.

[7]Manuel Eskildsen, Thomas Price.Nursing home care in the USA.Japan Geriatrics Society, 2009, 9:1~6.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 篇2

有些人对养老很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是个例外,不需要长期护理。可是如今,美国很多社区中8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急速上升,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仍在进步的情况下,若干年以后,人人都需要一名护士、一名助手或是一个医疗服务商,更有甚者需要住进护理式家庭,接受专业的呵护。这些都不是如果,而是必然。

怎样支付接受长期护理的费用?许多人从来没有在这件事情上下过功夫,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得不靠医疗服务来缓解痛苦,却为时已晚。最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就是从自投保开始,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也许有人质疑,认为政府的医疗保险就可以照顾到长期护理问题,可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它并不包括长期护理的费用。自婴儿潮出生的那一代人离开工作岗位后,长期护理保险在他们的财务规划中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讲,规划长期护理费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早先支付的保险费可以覆盖这一成本,否则就不得不用养老金和前半生的积蓄为此买单。

通用金融公司每年都会做一项比较受欢迎的调查,研究美国人的长期护理费用到底有多高,有没有给国人带来负担。调查报告显示以下结果:2010年,一间养老院的私人房间每年的费用平均为75190美元,一年下来比2005年多了14965美元;在一家护理器材中心,一个单间的租金是每月3185美元,比2009年高出12%。2010年需要支付给非医保认证、国家授权的家庭健康助手的佣金是每小时19美元,比2009年上涨了2.7%。2009年,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发布的长期护理费用数据,一家养老院包房每天需要219美元,每年79935美元,甚至比通用金融公司的调查数据还要高。你能想象在一年内花费用养老金或是退休储蓄支付额外的3万~8万美元吗?假如需要连续支付呢?如果从政府决策或是通胀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在5%的通胀率下,79935美元这个数字在2019年可以达到130206美元,在2029年可以达到212091美元。

长期护理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除医院急病治疗外)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这些护理服务包括:具有治疗性质的护理服务,如诊断、预防、康复以及其他不具有治疗性质的家庭护理、成人日常护理等。对这些护理服务要求至少持续12个月,就服务性质而言,全天候24小时的特别护理和非全天的一般护理均可。

不同承保方式的长期护理保单,其保险金的给付方式也是不同的。如果护理保单是独立签发的,有3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最高付额,即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护理费用补偿不能超过规定的给付额。二是给付期,规定一年、数年、终身等几种不同的给付期,由被保险人自行选择。三是待付期,规定20天、30天、60天、90天、100天或180天等多种等待期,由被保险人开始接受承保范围内的护理服务之日起算。等待期的规定实质上是免赔额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消除一些小额索赔,减少保险人的工作量。如果长期护理保单作为终身寿险的批单签发的,保险金给付方式一般按月给付居多,每月支付保额的1%~2%,累计达50%左右时停止支付。

长期护理保险一般按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年龄采用年均费率收取保险费。具体收取费额度除取决于被保险人年龄外,还要考虑被保险人选择的给付期、等待期和保险责任范围等因素。在美国,举办该险种的各家保险公司所制订的费率并不统一。然而,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保单的更新,即保险人不能因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而撤销保单。保险人可以在保单更新时提高保险费率,但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同等情况的全体被保险人。另外,一般保险人在开始履行给付保险金责任一定时间(通常是几个月)后,被保险人无需再交纳保费。

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 篇3

一、开发住房反向抵押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意义

当借款人去世后,相应的金融机构获得房屋的产权,进行销售、出租或者拍卖,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即“抵押房产、支付保费”。因其操作过程像是把抵押贷款业务反过来做,如同金融机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借款人手中买房,所以成为“住房反向抵押连结长期护理保险”。

(一)宏观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金融创新

1. 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中国城市居民大部分收入都花费在购买房产、供子女读书、帮子女完成婚嫁和日常的消费上,到老年时没有太多的储蓄。老年人借助住房反向抵押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在继续享有住宅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能够发挥住宅的消费价值功能,享有房子增值带来的收益。不仅使得其医疗和护理有了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减轻了子女赡养老人的资金压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大大减轻了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

2. 可以降低社会储蓄率、释放社会消费,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使更多的人出于养老防老的考虑而进行储蓄。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养老和医疗费用的大幅支付,增加储蓄、变近期消费为远期消费就必然成为城乡居民的明智选择。住房反向抵押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稳定的长期护理,能够在居民年老时,将住房这种不动产的价值得以提前变现,为老年人享受长期护理来“买单”。消费需求得以释放,有助于降低社会储蓄率、促进商品物资的流通,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住房反向抵押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开展不仅给银行、保险公司带来新的业务,而且还将促使商业银行等机构深化改革、创新经营,在业务、收入多元化的同时,还将促使金融机构将社会责任和盈利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求得多赢效应。

(二)微观方面——有利于三种风险规避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同时开展两种产品的销售是很重要的,连结产品可以规避各自产品的风险,从而提高潜在客户量和整体盈利水平;对于公众来说,联结产品可以使被保险人利益最大化,既能将房屋随时变现,同时也能为自己的护理需求减少额外费用。下面重点阐述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联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可以规避的风险。

1. 可以规避长期护理保险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风险。

长期护理保险中由于缴费高等原因预期寿命长的人群会退出该市场,留下来的都是预期寿命短、身体状况欠佳的人;相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由于保险公司按平均余命对每年(月)支付相等的年金(月金),所以预期寿命短的人群预计到寿命终止时获得的最终金额小于房屋价值,这类人群会纷纷离开该市场,留下来的是预期寿命长、身体状况极佳的人群。所以若单独开展某一产品,寿命长或寿命短都有可能降低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从而使保险公司陷入逆向选择的僵局,若将两种产品联结为一个产品,投保人会权衡之间的利益,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预期寿命长和短的人群都会对连结产品有所顾忌,权衡之下,也许这两类人群都会退出市场,留下来的都是平均余命的人,这对于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其他投保人所分担的风险都会产生非常有利的影响[1]。

2. 可以规避长期护理保险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由于长期护理保险中道德风险的存在,护理费用部分或全部由保险公司赔付,这就使得人们忽略日常保健,这将会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公司造成很大的风险和压力。但是,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对于身体状况欠佳的人是不利的,人们为了取得更多的年金(月金),都会加强身体保健,争取活得年限增加,从而使拿到的年金(月金)终值超过房屋价值,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推行连结产品,被保险人会出于综合考虑,大大降低被保险人滥用护理资源的情况。

3. 可以规避长期护理保险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银行趋向性弱的风险。

保险公司开展任何一款产品的根本目的是盈利性,只有高盈利,保险公司才有趋向性。长期护理保费高,不都是预期寿命者,保险公司还是有高额利润可图的,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由于自身的原因(投资大、周期长、房屋价值波动大、操作难),保险公司对开展此项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一个产品的销售可以促进另一个产品的销售,并使整体盈利水平都得到提高,保险公司还是乐意开展联结产品的[2]。

二、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住房模式和思想观念都已经发生了转变,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在中国已经具有了可行性。

(一)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的日趋提高使反向抵押贷款有充足的房源

自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住房改革的目标开始,对于存量公房,主要通过出售方式推向市场;对于增量住房,则通过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抵押贷款制度来实现分配的货币化,使中国的住房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且在2005年首次出现销大于产的情况。总之,中国居民未来住房自有率是越来越高,拥有充足房源进行反向抵押贷款。

(二)房地产二级市场的交易日趋活跃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开展离不开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到期后,贷款机构获得了住房的所有权,它要实现收益,收回贷款本息,必须将住房出租或销售。如果有一个交易灵活、费用低廉的房地产二级市场,将会大大增强贷款机构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而目前,中国主要城市的住宅二级市场已经启动,伴随着房改的进一步深化,住宅二级市场必然会在全国得到全面启动,取得了全部产权的住房均可以上市交易,为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开展提供了条件。交易的手续将会随着二级市场的逐渐成熟而简化,交易收费也将会随着交易的活跃和交易量的扩大而降低,这就具备了实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较为关键的条件,让银行能够在获得住房产权之后便于在市场上交易,而从中获取收益,为开展连结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条件。

(三)金融保险市场的发展日趋完善

中国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在内的各类金融市场初步建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也日益多元化,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企业和个人等众多的投资者或融资者,这都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等大幅度增长,金融机构闲置资金规模急剧扩大,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则是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充分利用闲置资金的有效途径。而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完整的服务网络,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开展提供了市场和技术支持[3]。

(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

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为连结产品的推出提供了法律保障,如土地使用权的可交易转让、抵押拍卖,为反向抵押贷款推行的房产抵押转让提供了法律依据。遗产税的即将推出,为要采用反向抵押贷款来实现养老目的的老年人,提供了合法避税的可行性,从而刺激了老年人借用反向抵押贷款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来实现合法避税,减轻交纳税费的负担。物业税的推出,将房产商在征用土地时需要一次性交纳的土地出让金,改为业主在居住期间分年度交纳物业税,这在实际上就宣告了住宅土地使用权七十年政策的变相消失。使得中国实施反向抵押贷款连结产品的可行性进一步增强。

三、住房反向抵押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具体方案设计

(一)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包括南京模式、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这三种模式的经营主体分别是南京一家养老院、上海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及北京的幸福人寿保险公司。在实践过程中,南京模式由于经营主体没有持续的出资能力,不能满足反向抵押贷款人的养老需求,没能够继续经营。与“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直到老人永久搬出或死亡后才变更房屋产权不同,上海模式由于需要先转移房屋产权才能享受养老计划,阻碍了其在老年人中的推广。北京模式对投保人的要求是62岁以上的老年人,同时,还需要对房产的面积进行限制,规定不小于一定的平方米,以利于保险公司收回之后经营获利。投保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按月向投保人支付给付金,直至投保人亡故,保险公司收回该房屋,进行销售、出租或拍卖。同时给付金的计算是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折损和预支利息,并按平均寿命计算,分摊到投保人的预期寿命年限中去[4]。

通过对市场上的三种方式的比较,在国内现实行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中,北京的“幸福人寿”保险公司所推出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中,老人依然可以保留房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抵押房屋可以自行居住外,其他两种现有模式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方面都产生了分离,并且作为保险机构应遵循《保险法》的相关规定,保证偿付能力的充足率,保险经营主体的特殊性更有利于保障被保险人的权益。

(二)住房反向抵押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具体方案设计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住房反向抵押连结长期护理产品的具体方案设计如下:申请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对象,其年龄也应当限制在60岁以上,同时必须拥有私人房产。投保人将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寻找合作的房地产公司对房屋进行评估,根据房屋的精算现值,保险公司计算出每个月需要支付的给付额,从给付额中拿走一部分作为长期护理险的保费,剩下的支付给投保人。贷款期间,借款者继续拥有居住权,直至死亡。投保人可将这笔给付额用于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当被保险人进入需要长期护理的状态时,保险公司根据长期护理条款进行相应的支付。当被保险人搬出或死亡时,房屋归保险公司所有,保险公司可以在二手房市场上将房屋变现或出租,或者由专业的房产公司进行处理。

反向抵押贷款的贷方是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再与专业的住房基金或者银行合作进行房屋的鉴定和给付额的发放。这和一条龙服务有些类似,即投保人在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余下的工作都由保险公司完成,减少中间环节。

四、住房反向抵押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风险管理方案

住房反向抵押连接保险产品虽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中国保险业发展刚起步,房地产业价格波动较大,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仍使得新产品的运行、发展是困难重重,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国外对风险的研究大多从利率风险、长寿风险、房价波动风险、道德风险、流动性风险来探讨,但由于中国的土地制度消费习惯、信用环境、政策环境等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时将比国外难度更大。因此,新产品的推出必须设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住房反向抵押连结保险产品的实施涉及保险、资产评估、投保人、土地管理部门等诸多方面,而且其运行时间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运行风险越大,远比传统的抵押贷款复杂得多。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都对房屋的抵押以及房产所有者的权利作了规定。但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等配套制度的完善。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并颁布《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条例》,使此种养老产品在操作上有法可依,减少风险。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房产评估和流通、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操作程序、保险公司的权利与责任、申请人的资格、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监督管理等内容予以规定。在房地产的评估环节,可以根据国家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运作中的房地产评估环节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在土地使用权出让环节,应在坚持国有土地使用权七十年不变的前提下,改革土地租赁制度,研究将现行的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缴改为由住户按年交纳的管理办法,以降低土地租赁部分的成本,同时对七十年到期后住宅用地的使用与管理问题予以明确,以消除借款方关于此方面的顾虑。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放与回收环节,应保证借款人按时收到足额的贷款,同时当借款人去世后,也能保证房产能顺利归属到贷款机构手中。

(二)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连结保险产品的成功开展,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议必须抓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信用法律制度。不仅如此,还要以法律为依据,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增大失信的违信成本和经济风险,构筑诚信的社会环境,才能推动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连结产品的开展和推广。信用制度的建设涉及保险机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以及贷款人几个方面。由于保险机构的设立已经有比较严格的准入资格,房地产中介以及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主管部门必须依法行政,通过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加强监管、发布信息等形式,进行间接调控,把部分职能交由房产中介组织或行业协会管理。同时,要重视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对房产中介机构信用环境的监督作用。加强对房产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其素质,牢固树立自律意识。建立健全房产中介机构信用档案,及时掌握房产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执业情况和违法违规情况,实施对不良信用房产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教育、警示和处罚。同时在信用制度的建设中,还需要政府先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强化政府的最高信用形象,为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也要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由于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仍然拥有房屋的使用权,可能会不按照贷款合同的要求对房屋进行一定的维护,从而使得房屋的价值贬损,使房产的价值低于贷款总额的可能性增加,造成贷款机构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建议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同时建立增加对住房评估的次数,如房产维护得当,并有升值,可以增加对借款人的每期支付额度;反之,如果对住房维护不当,则减发每期支付额度。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

1. 采用浮动利率。

所谓浮动利率,即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合理的利差,避免借贷双方采用固定利率时的冲突。为了更好地防范利率变动带来的房价波动风险,发展利率保险,这样不仅给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能给长期护理产品的开展形成担保机制。通过参加利率保险,在被保险人和保险公司之间建立收益分享或损失共担机制,贷款期满时如果利率超过一定幅度,超出部分由保险公司来承担。

2. 设定合理的领取比例。

制定合理的贷款价值比例,或者按月领取,并根据住房市场对住房进行多次评估,减轻房价波动对贷款机构、老年人造成的的损失,使之尽可能的在贷款期限结束时,把贷款本息额控制在房价之内。

3. 推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种抵押担保证券,是指保险结构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组,由证券化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担保或信用增级后,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以融通资金,并使住房贷款风险分散为由众多投资者承担的融资过程。这一过程将原先不易被出售给投资者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性现金流入的资产,转换成可以在市场上流动的证券。这样减少了参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连接产品的保险机构的风险,同样也增强了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发行抵押证券后,原来集中在贷款机构的抵押贷款资产,变为资本市场上很多投资人持有的抵押债券,这样就使房屋抵押贷款的风险相应分散。而且,由于抵押证券是以一组抵押贷款的投资组合为抵押,个别违约风险被分散,投资的有效收益能够得到更大的保障。

总之,反向抵押贷款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在中国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还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而中国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养老压力,引入新的金融机制与金融产品来增强退休老人的自我养老保障能力,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故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连结产品将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养老方式以及养老产品的创新成为热议话题。自长期护理产品推出以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长期护理产品应该如何在国内推广成为学术界及业界不断争论的话题。因此,就中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连结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住房反向抵押,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黄媛.房屋反向抵押贷款和长期护理险相结合的模型初探[J].中国保险,2008,(8):33-37.

[2]贾欣.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周永锋.中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思考[J].大众商务,2010,(2):28-30.

浙江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医疗保险模式

0引言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lnsurance)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1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概况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和解决老年人护理的高昂费用开支,德国于1995年、日本于2000年都实施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德国于1994年颁布了护理保险法,1995年1月1日护理保险法正式实施生效,成为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四大险种之后的“第五大支柱”险种。德国法律规定了“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在法定护理保险之外,还有私人护理保险的存在,两者都是义务性保险,而且相互独立共存。所有参加法定社会护理保险的人口将近占总人口的92%,所有参加私人医疗保险基金的投保人则由私人护理保险承保,这部分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7%。未投保的人数在不断下降,到1997年仅占总人口的0.3%。按照护理保险法,医疗保险缴费率为14%~15%,护理保险缴费率为1.7%,由雇员和雇主各承担一半。被保险人有护理需求时,可以住在家里或另外一个熟悉的环境,家庭护理优先考虑。根据被保险人的护理需求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日本也于2000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同年10月1日起,日本国民开始缴纳第一个月的护理保险费。根据法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的主体是市町村和特别区,被保险者是在该市村有住所的40岁以上的全体国民,其中65岁及以上的国民为第一号保险者,40岁~64岁的医疗保险加入者为第二号保险者。第一号保险者只要有护理需求,保险权自然产生,由国民年金支付;而第二号保险者的护理需求则限制在痴呆等15种疾病范围之内,从医疗保险中扣除费用。日本目前医疗保险的平均缴费率约为工资收入的8%,护理保险的平均缴费率约为工资收入的1%。被保险者所缴纳的保险费占保险费用的50%,另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担50%。日本护理服务项目分为两种护理类型:一是居家护理,二是专门机构护理。日本提倡居家护理。

通过实施护理保险,德国和日本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生活护理的开支,对于缓解老年贫困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浙江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趣

2.1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是目前由政府提供的唯一能涵盖部分长期护理费用的保障计划,但它未将老年护理保险作为一个单独的给付项目,而是将老年护理费用混同在一般的医护费用中给付,属非特异性保障。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以及高额费用特征使得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政府基本医疗保障并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就浙江省保险市场而言,现只有几家保险公司的少量产品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尝试,如中国人保健康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生命人寿推出的“生命至康长期护理健康保险”和国泰人寿推出“康顺长期护理保险”等。然而这些保险产品与国外的长期护理保险相比都还有一些差距,或者说还算不上是真正的长期护理保险。

2.2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商业医疗保险的一个新领域,其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

2.2.1缺乏可靠数据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时间短,靠自身积累数据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产品开发的需求,各商业保险公司之间也没有建立经验数据共享机制。商业保险公司要想参考政府方面的医疗数据又存在进入障碍,使得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和长期护理产品缺乏可靠的精算基础,给产品开发带来了很大困难。

2.2.2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生存给付保障,比寿险更有逆选择风险,身体状况不佳,即将或已面临护理需求和高护理费用的人更愿意投保长期护理保险。

另外,由于医疗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即使保险公司怀疑准被保险人有逆选择倾向也难以取得医疗记录数据支持,给保险公司的核保和理赔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加上准被保险人串通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伪造病史记录和诊断证明的情况时有发生,更制约了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2.2.3保险公司认识不充分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时间不长,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医疗保险的一个新方向更是新生事物。由于商业人寿保险公司的产品系列涵盖年金险、寿险、意外险、医疗险等多个方面,医疗险管理相对复杂,缺乏经验,使得商业保险机构对医疗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还不够重视。

2,2.4专业人才不足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医学、保险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目前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要么是专业的医务人员要么是保险、经济类专业人员,难以满足上述综合需求。

3建立适合浙江省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3.1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会导致可能应该接受护理服务的人不能享受到此种权利,而不需特别护理的人却得到了过多的服务,使公众对长期护理保险机制产生不信任感,所以保险公司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以获得最大的市场。

3.2发展企业团体长期护理保险基于许多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度不高,应重点发展团体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些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团体方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是使该险种快速发展的“主力军”,是浙江省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方向。

3.3推进家庭健康护理和社区健康护理基于浙江省传统的养老观念,最易被接受的护理方式护理形式可以偏重于居家护理和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的方式正适应了当前老年人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现状。老人的主要活动一般都在社区里进行,在给老人提供护理的同时,可以给其提供精神慰籍。另一方面,发展社区健康护理还可以为创造就业提供渠道。

3.4完善商业保险产品的设计在浙江省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初期,我们可考虑采用附加险的形式,例如,医疗费用保险附加长期护理保险或者传统的养老保险附加长期护理保险。在满足市场初期的同时,再逐渐完善保单的多样化,以供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选择。例如,开发两全型的长期护理保险和有投资作用的长期护理保险等等。

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惠及百姓 篇5

读了《中国医疗保险》2010年第5期《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文,深有感受。

作者结合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特点,从不同的层面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值得一读。我是一位部队的医务工作者,对护理工作有着更深的了解。大家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护理工作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各种护理服务,包括护理院、社区护理服务设施、居家护理,或在满足护理状态时提供相应的费用补偿。这种做法对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我国来说,不仅适应因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而对护理的新需求,也对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当然,长期护理保险还需要被更多的人认知、采用和完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宣传、去发展、去做实,以便更多地惠顾我们的百姓。

论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医疗保险,必要性,发展

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的城乡空巢家庭超过了50% , 并且老人逐渐“失能”, 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政府针对于此实施了很多措施, 2016年1 月1 日全面实行二胎政策, 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汲取日本、德国等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经验, 进行长期护理保险城市试点。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呢? 劳动力不足, 国家的经济发展受阻碍, 老人因失能给子女带来重大压力, 且子女常年在外, 疏于对老人照顾, 不能有效的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因此, 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好处。长期护理保险是因被保险人年老、疾病或伤残而需要长期的照料, 保险公司提供护理服务的费用补偿。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不像国外那样有经验, 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我国正致力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长足发展, 据中国保险报报道, 人社部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 成立专门的小组, 探索长期护理保险, 在很多城市, 如上海, 吉林等都进行了试点, 取得了大的突破进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平均寿命由四十几岁到现如今的七十六岁左右, 养老问题便成为全国时刻谈论的话题, 同时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增加, 家政人员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很明确的例证, 因此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依靠保险公司和社会统筹的力量满足护理需求, 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长期护理保险原先从属于医疗保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长期护理保险慢慢分出, 逐步成为社会服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愈来愈多的人投保医疗保险, 其中护理费用高, 需求大。然而, 高龄化使得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大大增加, 保险公司的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因此一般的商业保险公司不愿经营护理业务, 所以必须借助社会保障的力量去解决这个问题,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趋向于社会保险范畴可以说是必然的。

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

( 1) 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加大

在中国70 年代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到2016 年发布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期间, 家庭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提高, 养老模式大都是家庭模式养老, 然而很多迫于生活的压力, 不得不离开家去往外地工作, 将老人留在家中成为“空巢”, 由于对于养老院的误解, 认为养老院与中国千百年“养儿防老”这一传统是相对的, 老人拒绝在养老院养老, 因此居家养老的缺点显现出来, 便是对于老人的照顾便没有了时间和精力, 一旦老人生病, 医疗费用的支出使得家庭入不敷出, 增加生活的压力。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条件之一是日常活动能力失败, 起居, 行走都包含在内, 因此长期护理保险侧重于护理和补偿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并且其符合我国国情状况, 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 高龄化问题。

( 2) 长期护理保险可有效节约成本

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责任包括长期护理保险金, 老年护理保险金, 老年疾病保险金, 身故, 癌症保险金, 被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便可以向保险人请求补偿。长期护理保险不仅可以节约家庭个人的护理, 医疗费用支出, 还可以有效降低社会整体成本。首先, 对于家庭来说, 老人的照料, 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投保一份长期护理保险, 不仅老年人自理能力弱问题得到解决, 而且得到补偿减少护理开支。其次,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死亡率也不断下降, 老年人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如果只靠养老金解决养老问题那么导致的结果便是养老金缺口, 这将使中国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 同时对于养老保险制度造成很大的阻碍作用, 久而久之国家为解决这种现象将延迟退休年龄,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节约社会成本,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其中, 大大降低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通过前面的论述, 我们了解到了长期护理保险的意义所在, 我国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我们要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 取其精华, 根据我国的制度和国情稳步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1)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予以支持, 宣传鼓励人民群众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根据被保险人的不同年龄制定不同的长期护理保险费率, 尽量降低被保险人的年龄限制, 因为年纪越大, 越需要被照料, 投保护理保险愈加必要, 而商业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变大, 所以国家应予以税收支持来引导保险公司经营长期护理保险。 ( 2) 开发具有营业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 以保户为核心, 创立符合客户特点, 又可以使自己盈利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保险产品, 实现双赢。因为人们的保险观念不是非常强烈, 因此保险经纪人, 保险代理人的作用不容忽视, 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宣传长期护理保险, 减轻年轻人以及社会的压力。 ( 3) 人才引入, 人才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发展不成熟的长期护理保险更加需要懂得医疗, 护理, 费率等保险方面的综合知识的全方面人才。据2016 年3 月中证网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戴皓建议抓好顶层设计, 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号召全民参保。因此在我看来, 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厉英, 张静.国外护理保险现状对我国护理保险发展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4.

[3]朱铭来;贾清显.关于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思考[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 (CCISSR) 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 篇7

一、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

目前, 国外存在商业和社保两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前者以美国为代表, 后者以日本为代表。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营商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 日本在2000年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

20世纪70年代, 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 虽然政府出台许多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但发展缓慢。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1996年出台的联邦健康保险可转移与说明责任法案等政策出台, 长期护理保险才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 在2002年, 104家保险公司销售了超过90万份长期护理保险单, 市场份额达到人身保险市场的21%。截至2008年底, 美国近600万人购买了长期护理保险, 保费收入约占人寿保险市场30%的份额。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是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存在, 长期护理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入住护理院、使用社区服务和家庭健康护理服务等产生的护理费用进行补偿, 可以是全天候的专业护理, 也可以是非全日的中级护理与日常护理。家庭护理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在家中接受护理服务。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有很大需求, 2005年, 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有3 500万, 占总人口的13%, 65岁以上人口增长数是所有美国人口增长数的2.5倍, 据预测, 到2030年, 这个数字将达到7 000万。2009年美国大约900万65岁以上老年人需要护理服务, 大约4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入住护理服务机构, 其中10%的老年人在护理服务机构的居住时间在5年以上。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既为个人提供了年老时所需护理的保障, 又对美国护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长期护理保险对社会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美国有四个州 (加州、纽约州、康州和印地安纳州) 由联邦政府批准, 成立了长期护理伙伴计划, 由州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 为投保人提供独特优惠, 即要求被保险人购买一定数额的私人保险, 由保险公司负担护理的最初费用, 不足部分再由政府补足, 从而使投保者得到更多保障。

2.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

日本于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 1999年, 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 2000年,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2%。据预测, 到2020年左右, 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7%。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 需要护理的高龄人口也增加, 加上家庭规模不断缩少、老年单身家庭增多及女性就业率增加、福利制度社会性住院等问题, 长期护理保险推出具有紧迫性。在此背景下, 日本《护理保险法》在1997年12月由议会通过, 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是日本继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劳灾保险、失业保险后的第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主要目标是构筑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体系, 把以前分属于老年福利与老年医疗领域的高龄者护理服务一体化, 改变以前福利和医疗领域中使用者负担不均衡和手续复杂的状况, 提高利用效率, 并且通过在宅护理服务的积极展开解决一般病人的长期住院问题。

日本要求40岁以上的人都要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保险费按照全国医疗保险费的一个固定比例支付, 低收入者可减免。被保险人被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第1号被保险者, 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其缴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对应的护理保险费, 一般每人每月约2 900日元, 低收入者保险费负担较轻。第二类称为第2号被保险者, 是指40~64岁的人, 为保险费的主要支付者。其护理保险费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 根据收入水平及所处区域缴纳不同数额的护理保险费, 以适应不同老人护理负担差异。第1号被保险者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得到护理保险服务:一是在因卧床不起、老年痴呆等原因需要经常护理时;二是在需要有人帮助料理家务或起居等日常生活时。第2号被保险者只有被确诊患有闭塞性动脉硬化、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等慢性疾病才能享受护理服务。

由此可见,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总体上向65岁以上的被保险人偏斜, 65岁以上与40~64岁的被保险人的缴费和所享受的长期护理保障不同。65岁以上的被保险人既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缴费者也是主要受益者, 而40~64岁的被保险人为主要的缴费者。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一半由公费筹措, 即中央政府负责25%, 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负担12.5%, 另一半来自于国民缴纳的保险费的收入, 即66%来自于40~64岁人员, 34%来自于65岁以上人员。

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

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保障范围全面, 切实缓解了被保险人护理服务需求, 但两种制度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弱势, 其实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较好的制度选择。

人口老龄化是包括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正在面临的社会问题, 而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这个问题将愈加突出。从他们的实践可以看出, 长期护理保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民对公共福利需求的压力, 降低了政府对长期护理成本的财政支出, 避免了老年人因支付护理费用而背负上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

以盈利为目标的美国模式, 由于市场法则的结果, 保障的对象主要为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 而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资助的医疗计划支付, 目前已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这种模式能提供优质的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 能迫使医护提供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护服务,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 覆盖几乎是所有国民, 解决了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老年护理问题, 体现公平性、福利性。但这种模式灵活性差, 较难满足有高层次需求人群对高档次护理需求, 同时在运行过程中, 由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 引起护理费用大幅上涨。由此可以看出, 世界长期护理保险无论采取那种模式, 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由于各国资源总是有限的, 要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 因而两种制度的实践在不同时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3.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重要保证。

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扶持政策, 主要有税收鼓励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税收鼓励政策对个人和企业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进行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为雇员所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全部算作公司的经营费用而作为税收的扣除额。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发展规划政策主要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规划, 建立服务标准、机构准入要求, 规定人员培训等, 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4. 长期护理保险配套护理服务业为老年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美日两国的护理服务产业发展迅速, 其中长期护理院已成为最重要的长期护理服务机构。根据美国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资料, 2009年, 美国所有护理院总营业收入已达到1 000亿美元。从经营情况上看, 占比超过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半数以上的营利性的私立服务机构盈利情况较好。日本为高端客户开办的护理院在第四年就开始盈利, 为低端人群开办的护理院因前期投入成本少, 很多当年就可盈利。

随着美国护理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 能够一揽子解决老年人不同护理需求的综合护理机构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护理机构里, 可独立生活的老人和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均可获得不同等级的综合性护理服务。

三、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建议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但是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未富先老, 这是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本出发点。从中国国情出发, 借鉴国际经验,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对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必要。

1.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制度选择。

在中国, 如完全采用日本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 即:长期护理保险费由政府和个人各负担一半, 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一是中国还没有富裕,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老年人基数大, 老龄化速度快, 财政很难拿出大额预算支付保费。二是中国个人收入水平较低,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 有人有了病也不敢去医疗机构治疗, 更不用说长期护理。三是这种方式灵活性差, 效率低。由于过分强调公平, 这种模式将使收入高的人群不能享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而且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若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不仅要求人均收入水平高, 而且要求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要发达。中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出现较晚, 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 2006年,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 标志着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中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还很不发达, 到2010年,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费收入677.47亿元, 占GDP的比重仅仅为0.17%, 人均健康保险费为50.6元,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可见, 目前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解决不了老年龄长期护理费用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中国可以实行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种制度一是在资金的积累上要建立两个账户, 一个是商业健康保险账户, 另一个是在社会医疗保险下设长期护理保险账户;二是在购买上实行强制性制度。出台法律法规, 规定年龄在40岁以上人必须有长期护理保险;三是政府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向商业保险公司还是向社保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 由客户自己决定。参加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将得到财税补贴, 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长期护理账户的按社保要求办理, 国家承担低收入人口的全部长期护理费用。

2. 政府出台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

长期护理保险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关系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应研究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一是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企业为员工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作为企业的营业费用。二是鼓励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三是政府对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企业或个人进行适当比例的补贴。这样, 既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又为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筹集一笔建设资金, 还可解决老年人的护理费用。1996年美国出台健康护理制度改革, 不论是雇主还是雇员, 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均享受税收优惠, 企业缴纳算为公司的营业费用, 个人缴纳不算应税收入。改革措施的出台大大促进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日本实行1∶1∶2的费用负担方式, 即中央政府出25%, 地方政府出25%, 个人出50%的方式, 直接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3. 长期护理保险公共资源配置政策倾斜。

人口老龄化在中国已经不是一种短期现象, 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必然结果。为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政府就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一是制定适合中国老龄社会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规划, 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护理信息。在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集方面, 要规划中国到底实行那种筹资模式, 筹资的规模需要多大, 资金如何使用以及资金的增殖等问题。二是在护理机构的设置上, 城市可以社区为依托, 强化家庭护理服务, 发展医院与社区的联合服务, 建立不同服务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农村可以乡、村卫生所为基础, 建立老人之家, 这样既可以提供迅速方便的护理服务, 又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解决就业矛盾。三是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方面, 应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长期护理中心, 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

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即强制购买, 自由选择购买对象的方式, 配之相应的政策支持, 将使中国所有老年人拥有长期护理保险, 改善老年人面临的困境, 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 这种制度兼顾了公平和效率, 可缓解社会保障的财政困难, 使有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使社会得到综合治理。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 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美国、德国、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他们用长期护理保险来迎接这一挑战。因此, 我们应总结分析国际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经验, 为解决中国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问题, 支持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文辉, 梁涛.中国寿险业经营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3]裴光, 徐文虎.中国健康保险统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4]赵立新.德国日本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5]艾维瓦.罗恩 (Aviva Ron) , 等.医疗保障政策创新[M].王金龙,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45.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可行性研究 篇8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

1. 人口老龄化提高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照顾, 但是我国大部分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 如果长期护理保险能在全国普及开来, 老年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安享晚年。当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 就标志着从“老龄化社会”过渡到了“老龄社会”, 法国用了100多年完成这一过程, 而巴西、智利、中国等国只用25年左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与老龄化速度同步, 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以上, 而中国是在经济不发达、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的情况下步入老龄社会的, 可谓“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2. 家庭结构的改变增加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使我国家庭逐渐从原来的大家庭转变为核心家庭,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使得我国“四二一”、“四二二”的家庭结构大批出现, 中青年人不仅要照顾年迈的父母, 而且也要照看年幼的孩子, 这使他们从经济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加上还要出去工作, 导致子女在护理老人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一对独生子女夫妻要照顾四位老人以及1到2名子女, 而且, 由于子女一般都未接受过专业的护理培训, 护理满意度不一定高。因此, 专业化的护理队伍和为此付费的护理保险产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

3. 日益涨高的护理费用促进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的寿命也逐渐拉长, 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目在逐渐增加, 由于他们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对于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颇高, 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昂贵的护理费用往往使普通家庭难以承受。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不予支付日常护理费以及护工费等服务性质的费用, 一般民办养老机构入住费用又比较高, 且有些公立养老机构一张床位需要排队等十年。

二、制约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因素

1. 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保险意识薄弱

中国一直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且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又是一个新领域, 这使得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老年人一时间难以接受, 他们不愿意接受除了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提供的日常照料和护理, 对外人有明显的抵触心理, 更因为觉得面子上挂不住, 不愿意到专门的护理机构接受专业的护理服务, 除了老年人本身, 子女也因担心如果将老人送到护理机构会被街坊邻居看作不孝, 因此, 绝大多数老年人很有可能不会买保险公司推出的护理产品。

2. 长期护理保险费用昂贵

无论是国泰人寿在2005年推出的“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 还是2006年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 市场上现有的几款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都有一个保费颇高这一共同特点, 即使这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可以负担得起高额保费的家庭还是非常有限的。另外, 要是由政府来发展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即把老年人护理保险纳入到基本社会保险的领域, 那么国家、企业、个人承担的保险费用将更高, 这对于目前承担着较高保险费的我国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3. 保险公司缺乏精确数据、控制风险能力较差

保险公司开发产品往往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来支撑, 但目前保险公司很难从护理机构收集历史数据, 加上, 保险公司也没有历史赔付数据, 很难提供定价参考。

在我国, 通常是通过投保时的健康体检和日常生存调查来防范风险的, 但由于有的慢性疾病在体检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 因此, 研发适合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控制技术是当务之急。

三、开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长期护理保险意识

各大媒体应提高对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 增强人们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意识, 使老年人及其家庭认识到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的长处, 让他们充分了解把老人送到护理机构不是违背孝道, 而是让老年人享受专业的护理服务, 这样一来, 既能够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中青年一代也可以用购买保险的方式来弥补因工作忙碌而无暇照顾好老人的缺憾。

2. 出台相关法律政策, 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我国当前还没有关于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这方面, 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例如出台《老年护理保险法》, 《老年护理保险商业法》等来保障参保对象和护理保险运营机构的合法权益, 也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 即对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企业和个人减免税收, 更好地刺激对护理保险的消费。另外, 政府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护理行业, 开办民营的护理机构, 使融资更为多样化, 进而壮大老年护理服务行业。

3. 研发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作为新的险种, 有必要事先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市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 保险公司也应高度重视老龄化所带来的契机, 把握好长期护理这一巨大市场, 积极借鉴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先进经验, 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保险产品。此外, 保险公司应积极培养优秀的保险精算人员, 提高自身的防通胀能力与风险控制技术, 使护理保险能得到快速且有效的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的变化及护理费用的提高给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了机会, 但薄弱的保险意识、昂贵的商业护理保险产品等阻碍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本文从加大宣传、出台相关法律、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产品等方面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建议

参考文献

[1]荆涛.对我国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

[2]张萱.长期护理保障模式研究[J].学术争鸣, 2009, (1)

[3]游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海南金融.2010, (7) :38

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 篇9

1 研究背景

我国自20世纪末期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 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1.78亿人, 占全国人口的13.3%, 其中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95%。与我国老龄化程度相伴随的是我国的少子化、青壮年人口流动性强、空巢老人数量剧增等问题。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现在已进入老年期, 很多独生子女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2012年空巢老人总数约为0.99亿,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1%:家庭保障功能失效, 失能老人看护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

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提出, 我国目前还存在养老服务和相关产品供给不足、养老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 政府应当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我国于2005年由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首度推出康宁长期看护健康保险, 这是首次出现在大陆的长期看护保险产品。2006年由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首个全国性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长期护理保险———“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仅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开设这一险种, 保险市场上该类产品数量较少。这些保险公司推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均具有高保费、高保金的特点。

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2012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4.7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916.6元、基尼系数为0.474, 较低的人均收入和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决定了很多失能老人无法购买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设计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较低的人均收入、高额的老年医疗护理支出和相关护理保险的不足使得失能老人无法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严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 而鼓励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 文献综述

我国近年来老龄化进程加速、家庭结构变化和老年护理压力增大是引发学术界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展开研究的主要原因。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我国“未富先老”, 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承担老年人在长期护理期间产生的巨额医疗护理费用 (赵林海、江启成、刘国旗, 2005) , 老年人的长期护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风险自留和购买保险分散长期护理风险相比较, 老年人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能满足消费效用最大化 (王京婕, 201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大, 但受健康保险业起步较晚、精算数据不足等原因的影响, 在开发相关保险产品上存在较大难度 (彭荣, 2008) 。此外, 医疗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会使护理保险的管理复杂化、护理保费处置复杂、政府买单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都影响着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实施 (黄铮、朱建平、黄敬林, 2007) 。

从国外经验来看, 德国和日本将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成为社会保险模式, 分等级给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险, 有效地让无力支付长期护理费用的老年人获得维持生命的护理保障 (吴贵明、钟洪亮, 2010) 。而最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美国一直将该保险划为商业保险的类别, 分年龄段、根据被保险人的实际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保险产品, 并提供抵御通货膨胀的保障措施并让被保险人享有现金价值的权利, 这类保险产品也大受欢迎, 在美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占领了30%的市场份额 (段昆, 2001) 。

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解决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与高额的长期护理保险费之间的矛盾, 通过积极发展我国老年护理行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可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 (荆涛, 2005) 。

国内学者的现有文献显示,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人提供分担风险的有效途径, 该险种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受限于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晚、保险和相关市场不成熟等原因, 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现有产品的相关经验, 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设计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针对我国国情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再设计的文献相对较少, 本文将就这一方向进行研究, 以期能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3 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困境

3.1 我国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费用较高

老年长期护理费用是指老年人在接受长期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为此支付的康复和支持性服务费用。老年护理主要可以分为专业家庭护理、中级护理和日常护理。由于全国各地的康复机构的收费标准不一, 如果采取一个较低的标准来考量, 在1992年劳动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企业工伤全残职工护理费标准的通知》中规定, 全残护理费标准 (按护理依赖程度) 定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50%、40%、30%, 而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制度下的养老金替代率还不及50%, 全额养老金不足以支付高级长期护理费用。

3.2 我国老年人群购买长期护理服务的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 在不考虑子女经济支持的情况下,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 支出为10028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 支出为2691元, 即老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城市地区为1935元, 农村地区为31元。老年人入住机构意愿调查显示, 城市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1%, 每月可承担费用710元;农村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5.2%, 每月可承担费用121元。老年人口的实际购买力相对于动辄上万元的护理费用来说是杯水车薪。

3.3 我国现有的长期护理保险情况

我国目前的商业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很少, 其中推出时间较早并且目前仍然存在的主要有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国泰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几家保险公司推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我国目前的保险产品存在着保险产品少、保费高、保障水平较低、等待期较长、无法实现长期护理等缺点。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除以上所列的三种保险产品以外还有一些以健康保险的附加险的形式存在的保险, 其保障水平更不足以应对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庞大经济支出需求。从保费上看, “全无忧长期看护个人护理保险”在夫妻双方30岁参保时, 每年需缴纳的保费为15400元, 高额保费让我国大多数居民望而却步。康顺长期看护终生保险在被保险人达到88岁合同便中止, 无法满足长寿高龄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而万全终身重大疾病险基本上属于疾病险, 也无法满足长期护理需求。

4 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设计

长期护理保险的产品设计不符合我国国情是影响该类保险产品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合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应当具有多选择、满足高收入人群需求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与疾病保险对接的特点。

4.1 为被保险人提供多选择的产品

保费设计上要考虑到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自理能力、预期寿命和受益人的选择 (仅为被保险人还是指定如配偶一方为受益人) 等多种因素。费率的厘定主要参考被保险人身体损伤程度、需要护理的等级和护理时长。在保单中可增添更多的选择性条款, 如是否愿意接受街道社区护理、高龄老人需要的特殊护理需求等, 满足各地区实际消费水平和不同个体的实际护理需求。

4.2 长期护理保险设计应当满足高收入人群需求, 同时向低收入人群倾斜

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面向的购买群体是较高收入的人群, 投保人的目的是通过高保费的支出换得在风险发生时获得高保险金来应对风险。而在该产品发展之初, 竞争市场上国外成熟的保险产品更容易吸引高收入群体购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应当抓住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机遇, 采取增加客户范围的策略, 推出一系列符合中等收入乃至满足部分较低收入群体的购买水平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该类产品可以通过降低保费、提升服务质量的方式吸引中低收入群体, 在保证保险公司盈利的前提下基本满足被保险人的需求。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这种手段积累资本, 抵抗国外同类产品的威胁。

4.3 与疾病保险对接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健康保险的一种, 被某些保险公司作为其他保险的附加险的形式推出是一种资源浪费。该保险的潜在客户群体规模庞大, 应该通过产品设计将其与一般疾病保险区分, 准确定位适合该类产品的客户群, 并在产品中体现基本医疗保险和一般商业保险无法提供的对医疗护理风险的补偿机制, 在提供资金补偿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护理服务。

以上提出的建议需要建立在我国拥有完善的保险市场和成熟的老年护理产业链的前提下, 所以建立健全我国的健康保险市场和构建完整的老年护理产业链是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发展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赵林海, 江启成, 刘国旗.构建长期护理保险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J].卫生经济研究, 2005, 8 (2) :22-23.

[2]王京婕.老龄社会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J].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2, (10) :69-69.

[3]彭荣.关于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几点思考[J].浙江金融, 2008, 2 (008) :11.

[4]黄铮, 朱建平, 黄敬林.护理保险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J].护理研究, 2007, 21 (8) :2040-2042.

[5]吴贵明, 钟洪亮.德日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及其启示[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0 (012) :76-78.

[6]段昆.长期护理保险在美国[J].中国保险, 2001, (2) :48-49.

上一篇:大学体育节的构建下一篇:四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