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视角

2024-07-02

长期视角(精选9篇)

长期视角 篇1

一、引言

2014年3月19日, 我国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修订稿 (财会[2014]14号) (本文简称2号准则, 下同) , 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在新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 明确提出“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 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于是,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便由原来的四部分内容变成了上述这三部分内容, 并且, 从长期股权投资原核算范围中剔除的“重大影响以下且没有公允价值”的权益性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本文简称22号准则, 下同) 的核算范围。在实务中, 随着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所持股份的追加或减持, 投资企业会计人员应当对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之间的转换事项进行处理。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区别于传统的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学习理论, 而是把学生看成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依赖于情境, 知识和能力不是被获取或吸收的, 而是被建构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更强调如何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现有知识体系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建构和提高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水平与实际能力。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 历来是各种《财务会计学》教科书以及有关课堂教学的难点问题。尤其是, 就新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具体准则而言, 目前可参照的学习资料和信息并不充裕, 对于因核算边界重新界定而带来的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转换问题的学习和理解, 显得更加困难;因此, 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 模拟企业投资业务事项, 设定相关业务发生环境背景, 通过透视交易事项本质进行详细解析。

二、金融资产与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互转

(一) 金融资产转为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财政部新修订的2号准则中明确提出, 如果投资企业由于追加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等原因, 最终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却不构成控制的, 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改按权益法核算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成本等于按照22号准则确定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新增加的投资成本, 原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股权) 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转入投资收益, 原计入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的其他综合收益也应当转入当期损益 (投资收益) , 这是准则对投资企业因追加对被投资单位投资而做出的具体规范。在此情形之下, 投资企业所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 虽然已经能够实施重大影响或者共同控制, 但是, 还不足以将对方纳入控制范围, 因此, 上述业务就涉及将金融资产转换为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问题。如果单纯从条文规定再到条文规定去理解上述准则内容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将会显得枯燥乏味, 很难掌握。因此, 本文先设定与上述规定相吻合的企业投资背景案例。

[例1]甲公司于2013年1月1日斥资7000万元, 从股票二级市场上取得A公司6%的有表决权股份, 并将其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3年12月31日, 甲公司持有的该项股权投资公允价值为7200万元, 2014年7月1日, 甲公司继续追加对A公司投资20000万元, 持股比例达到26%, 并向A公司董事会派出一名董事参与财务经营决策, 此时, 甲公司原持有的对A公司6%的有表决权股份公允价值为7300万元。

对于本项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首先要把握三个具体时点, 即:初次投资、期末计量和追加投资。然后再分别处理每一个时点上的业务事项。

2013年1月1日初次投资时:

2013年12月31日对该项股权投资进行期末计量时:

此时, 甲公司原持有股权的账面价值已经达到7200万元;再次追加投资时, 由于甲公司持有的股权投资对A公司的影响力已经升级到能够对其实施重大影响, 因此, 应当改按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权益法下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是公允价值7300万元和新增投资成本20000万元之和, 即27300万元。

在本例中, 首先设定甲公司作为A公司的股东且无法对其施加重大影响, 因此, 甲公司只能将该项股权投资归入金融资产核算范围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又会随着市场价值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并且, 这种变化调整将一直存在, 这与现实情况极其相似。尤其是, 本例还设定即使在2014年7月1日追加投资时, 金融资产的原有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还存在100万元差异, 突出强调了原持有的金融资产 (股权) 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转入当期损益 (投资收益) 的问题。上述处理过程正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 在人们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基本原理已经熟悉的基础上, 进一步做出的延伸和推演, 这样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二) 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金融资产

在新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 同时还提出, 如果投资企业通过出售部分股权的方式减少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 致使其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权力的, 则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改按22号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 剩余股权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原股权投资如果在采用权益法核算时确认过其他综合收益的, 应当将有关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这是针对投资企业因减持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而发生的业务事项进行相关处理的规定。在此情形之下, 投资企业所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 从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来看, 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影响力, 根据规定,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如果不能够实施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的, 只能纳入金融资产范围进行核算。因此, 该业务属于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

[例2]乙公司于2013年1月1日斥资20000万元, 从股票二级市场上取得B公司20%的有表决权股份, 并向B公司董事会派出一名董事参与财务经营等重大事项的决策。B公司在接受投资当日的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存在差异, 可辨认净资产为100000万元。2013年B公司实现的可供分配的税后利润200万元, 未对外分配利润;因其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总额为100万元。2014年7月1日, 乙公司出售其持有的B公司股权的50%, 取得价款10100万元存入银行, 假设不考虑所得税因素。

对于本项投资业务的处理, 仍然要把握三个时点, 即:初次投资、期末计量和处置投资;然后再对每一个时点上的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初次投资时, 由于持股达到20%且派出一名董事参与财务经营, 因此, 采用权益法核算。

期末计量时, 直接按照B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乘以持股比例计算投资损益:

同时:

至此时, 乙公司持有的该项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20060万元;由于处置50%的股权投资, 因此, 处置股权而收到的价款同时也可以看成是剩余股权在处置时的公允价值。

同时:

针对剩余股权进行会计处理时:

同时, 将原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的50%转入当期损益:

在本例中, 首先设定乙公司作为B公司的股东并通过持股和向B公司董事会派出代表方式实现对B公司的重大影响, 因此, 乙公司将该项股权投资纳入长期股权投资范围并在后续计量时采用权益法核算。本例将一般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尽量涵盖, 并且, 在处置部分股权时, 刻意设定比例为50%, 给人们在学习和研究该问题时留足思考空间, 让人们尽量做到“以所见知所不见”, 即用出售部分股权的价款作为剩余部分股权的公允价值,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尤其是, 用对剩余部分股权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与实际出售部分股权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 结果一目了然。

三、金融资产与成本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互转

(一) 金融资产转为成本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

根据修订后的2号准则的规定, 企业通过增加对被投资单位投资的方式实现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并且形成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 在投资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中, 应当按照原持有投资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购买成本之和, 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企业持有的股权, 由于按照22号准则进行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金额, 应当在改按成本法核算时转入当期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本文简称33号准则, 下同) 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本文重点讨论个别财务报表问题) 。在金融资产转为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具体会计处理中, 虽然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提出按照原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但是, 此处账面价值应为调整后的账面价值, 即默认此时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是相等的, 若不相等, 则应当在个别报表中按照公允价值将金融资产转为长期股权投资, 该金融资产在转换时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再将原已确认的全部其他综合收益转入投资收益。本文仍然事先设定企业投资业务事项,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相关规定。

[例3]丙公司于2013年1月1日斥资7000万元, 从股票二级市场上取得C公司6%的有表决权股份, 并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3年12月31日, 丙公司持有的该项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为7200万元, 2014年7月1日, 丙公司继续追加对C公司的投资100000万元, 持股比例达到56%, 能够对C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实施控制, 此时, 丙公司原持有的对C公司6%有表决权股份的公允价值为7300万元。

对于本项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仍然首先要把握三个时点, 即:初次投资、期末计量和处置投资。然后再对每一个时点上的业务事项进行处理。

初次投资时,

期末计量时,

此时, 该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已经达到7200万元;再次追加投资后, 丙公司持有的股权投资由于已经达到56%并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 在个别报表中应当改按成本法对其进行后续计量。成本法下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是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7300万元和新增投资成本100000万元之和, 即1073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 企业因追加投资而实现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并且形成的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情况更加特殊, 即如果企业原持有的股权投资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 并非通过一次性投资实现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 且形成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 企业首先应当根据合并日的应享有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乘以持股比例来计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成本, 然后, 再用这个计算的结果与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新投资成本之和相比较, 差额调整所有者权益有关项目。同时, 将原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入长期股权投资, 但是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不变, 原有的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算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资本公积 (溢价) 。

(二) 成本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金融资产

根据新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 投资方因出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 并且, 处置后的剩余股权不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 应当改按22号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在丧失控制权之日, 如果剩余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存在差异的, 应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应当按照33号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在此情形之下, 投资企业所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 从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来看, 已经丧失了控制的权力, 并且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对被投资单位的权力也在重大影响以下, 因此,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这部分股权投资只能在金融资产中核算。上述业务属于成本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本文仍然先设定与上述准则条文规定相一致的企业投资案例。

[例4]丁公司于2013年1月1日斥资60000万元, 从股票二级市场上取得D公司60%的有表决权股份, 并能够对D公司实施控制。接受投资当日, D公司的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不存在差异, 净资产为100000万元。2013年D公司实现净利润200万元, 未对外分配利润;D公司因持有的一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 确认其他综合收益10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2014年7月1日, 丁公司出售其持有的55%的D公司股权, 取得价款60000万元存入银行。假设不考虑所得税因素。

初次投资时, 由于持股达到60%且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财务经营, 所以, 应当按照成本法核算。

期末计量时, 丁公司对上述业务不做处理。至此时, 丁公司持有的该项股权的账面价值仍为60000万元, 处置时:

同时, 针对剩余股权进行处理:

本例中, 对于处置剩余部分股权, 在个别报表仍然按照视同出售的原则进行处理。由此可见, 丁公司持有的D公司股权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差额包括两个部分, 共计5454.55万元, 均已计入当期损益。一部分是通过出售55%的股权形成5000万元的投资收益, 即出售取得价款为60000万元, 应转销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为55000万元 (60000÷60%×55%=55000) ;另一部分是对剩余5%股权的价值调整而形成的投资收益454.55万元, 即剩余部分股权公允价值为5454.55万元 (60000÷55%×5%=5454.55) , 应结转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为5000万元 (60000÷60%×5%=5000) 。这些计算过程能够充分启发人们思考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内涵, 实际上仍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 由于我国财政部对长期股权投资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 致使传统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发生了改变, 并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的核算范围进行重新界定, 进而在会计实务中产生了对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相互转换的核算需求。如果单纯从会计准则条文规定出发, 相对枯燥晦涩, 不好理解和掌握。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 事先设定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相切合的投资交易事项环境背景, 并且, 在人们通常已经熟悉和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展开分析, 本文发现:无论是金融资产转换为长期股权投资, 还是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金融资产;在个别财务报表中, 性质发生改变的那部分股权投资均以视同销售的方式来处理;如果在性质发生改变时, 该项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相比较, 存在差异的, 应当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与原投资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入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通知》, 财政部官方网站2014.3.19。

[4]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通知》, 财政部官方网站2014.2.20。

长期视角 篇2

乙方(承运人):

甲方委托乙方运输货物,双方达成以下条款:

第一条、本合同与今后每次运输交易的关系事项

一、本合同签订后,与今后具体发生的每次交易中的托运书、货运单、提货单、各种签收单证及函件等,共同规范甲乙双方的运输交易行为。

二、每次交易中的货物、包装、装车起运地、目的地、到货期限、收货人、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价格、送货费用和保价运输等,在每次交易中商定且体现在托运单据及资料中。

三、运输价格以乙方对外统一公布的价目表及其变动表为基础,由甲乙双方发生交易时商定,并以甲乙双方代表签名或盖备案章的托运单或货运单等资料为准。

第二条、托运事项

一、乙方可在甲方指定的地点装运货物。乙方在甲方工厂装运时,服从甲方厂区内的统一管理(但不接受甲方按自已的制度进行的处罚)。甲方有权对乙方代表或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或合理地要求更换代表及工作人员。

二、甲方应将托运货物的品名、性质、重量、包装、瑕疵(含夹带禁运品、危险品的)等真实情况如实告知乙方,并根据运输需要,提供相关政府部门的证明文件、装运单据等。否则,乙方知道后将拒绝承运;因未拆包装等原因而未发现的,可以在发现时任意处置并及时通知甲方,且要求甲方承担该票(次)货值10%—50%的违约金,乙方因此受损超过违约金的部分也由甲方承担。

三、货物包装应符合安全运输要求,否则乙方可拒绝运输并由甲方承担可能由此产生的损失。乙方不得擅自改动甲方包装,甲方对自己的包装承担责任。甲方委托乙方包装的,应支付包装物料及人工费,包装责任由乙方承担;但如甲方要求乙方降低包装标准而导致的责任由甲方承担。

四、甲方对运输业利润的低利率与高风险等特点,及相关法律对承运人责任限制及免责条款有足够的了解。为化解风险,应向乙方申请办理保价运输。航空、汽运的保价费均为货值的0。3%。

五、实行保价运输后,当乙方得知发生了保价责任范围内的事故后,乙方应在3小时内通知甲方,甲方应根据乙方要求的期限向乙方提交相关的证据资料,协助乙方办理赔偿事宜。

六、甲方在办理托运手续时,如不如约申办保价运输并交纳保价费给乙方的,一旦发生包括已报案的盗、抢、骗而致货物毁损、灭失在内的非不可抗力事故的,如乙方应承担责任时,空运按货物损失部分20元/公斤,汽运按货物损失部分运费的2至4倍赔偿给甲方。

第三条、运输事项

一、乙方具有法律规定的承运资质,否则,由此导致甲方货损和延时交货的,承担赔偿责任。

二、甲方有权了解货物的在途、到达及提货情况。可能延时或货损时,乙方应主动通知。

三、乙方应在每次具体交易中约定的到货期限到达目的地并将货物交给甲方在托运凭证上指定的合格收货人。无故延期的,甲方可以按每延期一日,少付10%的运费给乙方,但最多少付本票(次)运费。若运输途中,遇到恶劣天气,交警、运政等相关部门多次长时间检查车辆,修路,全国性节假日,突发性机械大故障,交通事故以及不可抗力因素而导致延期的,乙方首先应及时通知甲方,然后尽快缩短延误的时间。但以上情况不是乙方人为过错,因而不承担延期责任。收货人延时收货或不收货的,乙方不承担延时责任。

四、乙方应将托运货物安全运至目的地并交给合格收货人,否则,造成甲方货损的,按第二条第五款、第六款赔偿。但若收货人得到乙方通知后五日内不提货的,乙方不承担未及时、安全交货所造成的.各项损失。

五、乙方接受甲方变更运输目的地和收货人的合理的且乙方能够接受的书面申请(不接受口头申请),除非乙方因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等方面不能满足甲方的变更要求。但因变更增加的运杂费,甲方应在变更申请书中承诺支付并办理相关手续,否则,乙方不接受变更申请。

六、因乙方原因误达目的地或误交不合格收货人的,由乙方自行纠正并承担增加的运杂费。造成延时交货或货物损失的,由乙方按本合同的相关条款予以赔偿。

七、发生应由乙方负责赔偿的事件时,乙方应按本合同的约定或双方商定的方案对甲方进行赔偿,但甲方不得以此延期或拒绝支付已到付款期的运杂费给乙方。

第四条、目的地收货人签收货物等事项

一、收货人得到通知后超过五日不领取货物时,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并收取相应保管费。收货人、托运人超过十五日不领取货物的,乙方有权处置货物(包括丢弃、变卖。变卖后,扣除变卖费用及本次或累计所欠运杂费后的多余部分,返还给甲方)。甲方在十五日内弃货的,应向乙方提交书面弃货通知。无论甲方主动弃货还是乙方处置货物,甲方均应如约支付运杂费。当约定收货人支付运杂费(即运杂费到付),但收货人却不予支付或不提货时,运杂费应由甲方支付给乙方。

二、甲方指定的收货单位提货代表不持委托书、身份证或持不合格的委托书、身份证要求提货的,乙方有权拒绝且不承担相关责任。甲方有义务要求收货人提供合格的委托书和身份证等资料。

三、由于货物的性质和长途运输的振动、装卸,甲方允许乙方交货时的货损、货差率为 %。

四、甲方以要求乙方返回甲方的销售送货单、收货人签收的提单或其它收货凭证作为支付运杂费条件的,乙方只要能提交以上足以证明甲方指定的收货人已经收货的任意一种资料的,甲方就应当支付全部运杂费给乙方。

五、乙方应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不得向甲方业务人员行贿,否则,甲方有权解除合同。但此举不影响支付已经发生的全部运杂费。甲方也不得把乙方给予的优惠运价向第三方透露。

第五条、运杂费的支付事项

一、上一自然月的运杂费,在本月5日前,由甲乙双方对帐确认(如果双方通过传真及其它简易方式不能确认对帐数目,或虽已确认但甲方不按时付款的,则甲方代表应在对帐单或帐款确认函上签名或盖财务专用章等工商备案章)。双方确认后,乙方向甲方开具运输业统一发票(甲方不要求开票的除外。但开票之前,甲方已收上次发票而未付款的,则应支付上次发票款后再要求乙方开票)。甲方代表应在发票签收单上签名或盖备案章,并于收到发票后日内(最迟不得超过本月号)支付现金、交付支票(出票日期不得超过此日期)或通过银行办理支付手续。因甲方也有载明运杂费的凭证联,通过统计后再与乙方核实,应明知付款数额,应主动对帐并按期付款。

二、当一个自然月内运费每当达到 万元时,甲方不按上款时间和方式付款,而应在每当达到此数额之日起三日内付清此数额的运杂费。该月余下不足万元(与上行空格内的数额相同)的部分,按上一款对帐后下月支付。本款对帐、开票程序以及付款方式按上一款。

三、当一个自然月的全部运杂费不足万元时,则于该月的下一个月3号前付清该月全部款项。从下一月起,改按每7天口头或书面对帐,并于7天满期之日起两日内付清。开票程序以及付款方式按上一款。

四、甲方不按时确认乙方的对帐数额,则乙方可按托运书、货运单、提单以及收货人各种签收凭证等能够证明运杂费数额的资料,向甲方收取运杂费。

五、甲方收到乙方发票后,如果乙方主张并未实际收到甲方的付款,则甲方应提供乙方开具的收款收据或银行出具的付款凭证,来证明已实际支付了发票上的金额给乙方。

六、如果乙方收款代表上门收取甲方运杂费时,每次均须持三日内有效的收款委托书原件(或公函原件),否则,甲方应拒绝支付。超过壹仟元的,甲方不得向乙方收款代表支付现金。甲方违反本款约定,乙方无须举证证明自已未实际收到付款,则可主张甲方没有对乙方履行付款义务。

七、甲方延期付款,应支付每日延期额的0。5%的违约金给乙方。

第六条、本合同的履行期限及解除情形

一、本合同为长期合同,对签订本合同之日起发生的运输交易均有效。

二、发生下列情况时,双方均可解除本合同(但已经发生的交易应受本合同调整):

1、根本性违约。如乙方未及时、安全地履行运输义务,未将货物如约交给合格的收货人或拒绝履行双方约定的赔偿义务和商定的赔付数额;甲方未如期如量支付约定的运杂费。

2、在实际合作中,由于运输价格、运力、到货期限、运输线路、保价运输、待运货物的性质是否适应运输等无法达成一致的。

三、解除合同应提前10天书面通知对方,但下列情况例外:

1、双方届时同意立即解除的。

2、甲方要求乙方赔偿损失且在10天内达不成协议的。

3、甲方拖延、拒绝对帐或拖延、拒绝支付运杂费达到10天的。

四、解除合同时,未到付款期的运杂费视为已到期。乙方提出解约的,解约之日起15日内支付;甲方提出解约的,解约之日起三日内支付。

第七条、附则

一、签定本合同时,甲乙双方应提交已盖公章的业务代表的授权委托书、身份证复印件、双方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给对方。

二、受托人作为业务代表,任何一人均有权在托运书、货运单、出仓单、对帐单、帐款确认函、发票签收单、各种来往文件、函件上签名(但乙方的收款代表,在实际收款时由乙方临时书面委托;甲方代表需分工的,应在委托书中表明)。变更代表应向对方及时提交书面变更通知,或重新递交委托书。姓名须打印在委托书上。如果手写,则须在姓名上盖章,否则不对姓名真实性提出异议。

三、本合同的所有空格,在提交各方审批前均需打印填好。任何手写改动的文字(不论文字上是否盖章)均无效。确需改动的,应另签补充协议或重签合同。

四、本合同之争议,由乙方住所地法院管辖。

五、本合同正文一式两份,每份共四页,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第八条、其它约定(此条非必备。增加内容必须打印,不增加的删掉此条,不留空白,否则,此条不产生效力)。

甲方: 乙方:

(盖章) (盖章)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授权签名人: 授权签名人:

电话: 电话:

传真: 传真:

地址: 地址:

长期视角 篇3

一、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续风险分析

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后, 除购买上市公司的证券股权外, 其他长期股权投资一般不存在活跃的公开市场, 其公允价值不能得到可靠的计量, 使得企业在实施长期股权投资后面临着巨大的内部控制风险:法人治理机制的不完善, 形式上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权利制衡效果;内部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无法从内部控制层面认识到长期股权投资中隐藏的后续风险;内部财会人员的素质较低及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可能导致财会人员违规操作行为的发生;另外, 企业内部未建立健全企业的审批程序, 未设立和设置归口管理部门, 长期股权投资也可能会发生内部控制风险;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未经严格的程序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 就可能会发生重大差错和欺诈;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执行、监管等动态管理工作因未能设置归口管理部门和进行夯实有效的管理, 就有可能使长期股权投资的安全和收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加强长期股权投资跟踪管理的措施

通常情况下, 在实施长期股权投资后, 需要结合企业和被投资单位的实际管理控制情况, 制定一系列相关管理规则和制度, 这是加强长期股权投资跟踪管理的重点。针对实施长期股权投资后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根据投资行为实施后工作内容侧重点的不同, 可以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跟踪管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加强长期股权投资初期的跟踪管理。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跟踪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企业可以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规范被投资单位相关治理机关的权力制衡机制, 并通过公司章程来约束和明确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机构的构建方式, 明确配置职责权限, 规范治理机关的运行机制, 如规范会议程序和决策流程, 规范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等。

二是科学合理地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 明确权限范围和规范审批程序, 控制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可行性的研究与评估, 确保长期股权投资可行性的依据充分恰当, 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建议书的内容真实可靠;根据股东大会批准的年度投资计划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 控制长期股权投资决策。

三是企业应根据长期股权投资中订立的投资合同协议和章程的规定, 对被投资单位推派按严格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的董事监事和经营管理人员, 加强长期股权投资初期的跟踪管理, 参与、监督和影响被投资单位的运营决策, 规范落实被投资单位的法人治理工作:首先, 要提高董事会决策机构的效率。明确推派的董事监事的工作职责, 同时应及时收集整理被投资单位的相关资料, 将被投资单位重大的生产经营计划、投资和融资方案、股权转让和资产重组方案、任免和奖惩高级管理人员等决策纳入决策范围。其次, 明确股东大会的职责和权力。股东大会审批重大事项的权力有:审批各项规划;选举或者更换非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等。再次,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和监督程序, 并使监督机构有效履行监督职能。召集召开监事会会议, 评价经营及资产情况, 规范推派的监事职责。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监督和检查, 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协调运转。

四是适时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跟踪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 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 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提高内部控制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位置, 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阶段, 加强长期股权投资后期的跟踪管理管理长期股权投资的后期跟踪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强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执行控制, 记录长期股权投资的运行情况, 及时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 明确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方式, 控制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

一是加强投资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跟踪管理。通过加强长期股权投资跟踪管理的第一阶段工作后, 投资企业应当设立一些专门跟踪长期股权投资运营管理情况的相关部门, 并能够及时负责对被投资单位召开的重大事项进行跟踪管理, 核实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经营情况, 由专门部门代表投资企业负责收集、建立和保管相关跟踪管理档案, 维护投资企业作为被投资单位股东的相关合法权益, 并适时督促被投资单位及时提交定期工作报告和重大事项材料等。

二是加强对被投资单位利润分配行为的跟踪管理。规范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行为, 维护投资企业的合法利益。设立专门部门负责监督管理被投资单位利润的分配行为, 并负责及时收取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红, 对被投资公司向投资企业返回利润的行为进行专题报告, 并提出相关处理建议。

三是加强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能够实现精确分析社会经济运行趋势的目的, 合理权衡风险和收益, 树立长期获利、稳定获利的理念, 充分利用社会经济运行趋势提高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精确分析与投资项目相关的行业周期, 正确识别、判断行业的周期阶段, 结合投资项目实际情况, 合理利用行业周期理论跟踪管理长期股权投资。

四是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 重点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长期咳嗽的原因 篇4

2、胸膜疾患: 当胸膜受到刺激或胸膜炎时常有咳嗽。

3、心血管疾病: 引起肺瘀血或肺水肿的疾患(如左心功能不全,二尖瓣狭窄等)及右心或体循环静脉栓子脱落引起的肺梗塞,均可出现咳嗽。

长期视角 篇5

关于房地产崩盘的界定标准, 由于房地产交易的特殊性, 显然不能直接借鉴“单日或数日累计跌幅超过20%”的标准。结合中国股票指数 (上海证券交易所) 从6000多点逐渐下跌到2000多点, 下跌幅度66%以上, 依然没有被一致性地公认为“崩盘”的先例, 中国的“房地产崩盘”, 在数量上, 可以采用以下标准:房地产价格在整体上下跌50%以上且卖不出去, 不知道要跌到何时。

依照此标准, 我们认为, 在3~5年的中短期,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局部的少数城市有“崩盘”的可能, 但在总体上、长期中, 房地产崩盘的可能性很小。

二、中短期视角: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整体下调、少数城市接近于崩盘的可能

(一) 房地产供给过量的自然结果

2012、2013年全国房价大幅上涨, 提升了开发商的心理预期, 开发商纷纷大举拿地。据统计, 全国300个城市2013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总额达3.13万亿元, 同比增加50%, 其中, 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2013年土地出让金超过了5000亿元。于是, 房地产供给量在迅速增加, 而在一些二三线城市, 由于外来人口不足, 且本地居民购房需求逐渐减缓, 房价自然出现滞涨, 有的开始下跌。

(二) 房地产周期规律发生了作用

多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房价持续上涨, 已到一个周期的高位, 高价格挤出了有效需求, 使需求萎缩, 房价存在下跌的势能。

(三) 政府对购房贷款的严格控制政策发生了作用

2013年6月30日之后, 中国信贷增长在减缓, 购房贷款额度全面紧张, 使购买者对于房地产市场需求下降。

(四) 限购政策排除了部分有效需求

2010年以来, 政府一直实施限购政策, 能够控制谁可以买房, 排除了一部分有效需求。

(五) 利率水平的上升抑制了资产价格的上涨

当前中国整体利率水平大幅提升,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6月期至1年期交易品种, 自2013年底至今一直保持5%左右高位。当前个人购房已基本无法享受到利率优惠, 在个别地区个别银行甚至将首套房贷利率上浮5%。利率水平的上升抑制了房地产需求。

(六) 资金流出增加, 减少了国内需求

随着欧美经济的好转, 部分资金流出, 对国内资产价格造成了冲击。特别是, 中国居民投资购买国外资产的现象呈上升趋势, 据邦瑞房地产公司 (英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 2012年的财务报表显示, 该公司在伦敦新建住宅市场占有率约为60%, 而该公司2012年全年卖给中国业主的住宅达到2250套, 占公司年度销售总量的15%。

(七) 汇率贬值对中国资产价格形成冲击

中国资本回报率的下降使得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增强。2014年初至今,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从6.044贬值至6.2左右, 贬值幅度达2.58%。新增外汇占款的大幅下降, 对国内资产价格形成较大冲击。

因此, 在局部地区、少数城市, 在3~5年的窗口期中, 房价跌幅有可能超过30%, 甚至50%。但这样的城市所占比重较低, 不可能全国所有地区房价都出现大幅度调整。

三、长期视角:中国在整体上的房地产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房地产崩盘属于小概率事件

有一些学者认为, 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情况, 与1989~1994年的日本“惊人的相似”, 于是由此得出中国房价将像日本一样持续20年下跌的结论。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比较, 本文也结合日本的情况, 从多方面进行深入考察。

在长期中, 中国产生持续性的房地产需求的动能依然存在, 还有较大潜力。支撑长期房地产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存在巨大空间

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 与1989年的日本有着巨大的不同。1989年, 日本人均GDP已经接近于美国, 当时日本的人均GDP是美国的80%, 增长空间已很小, 而中国目前人均GDP只占美国20%左右, 中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虽然, 中国的增长率已从10%以上回归到7.5%左右的“常态”, 但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中的较高水平。持续的7%以上的经济增长, 足以支撑对房地产的长期需求。

(二) 居民可支配收入将不断上升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是家庭购房、投资、消费的主要来源。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低决定了市场购买力的大小,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房产需求的主要因素。对于房产地来说, 当居民的收入增加时, 就会增加对房地产的需求;相反, 就会减少对房地产的需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2013年平均工资51474元, 同比名义增长10.1%,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3%, 虽然增速略低于GDP增长水平, 但保持了城镇收入持续上升的趋势。

在国家刺激内需的政策环境下, 长期中, 居民收入将继续稳步增加, 这对房地产需求继续产生正向影响。

(三) 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

人口结构和数量是衡量房地产需求的重要指标, 直接预示着房产需求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在总量方面,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 2010年11月1日, 中国大陆总人口共13.397亿,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十年增加7390万人, 增长5.84%, 年平均增长0.57%。

同时, 在结构方面, 城市的发展, 继续吸引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现有的6.6亿多城市人口中已有2.3亿多农村人口, 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购房需求。中国社科院2012年9月发布的《2012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显示,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 按照目前发达国家平均70%的城市化率 (日本的城市化率达76.7%) 计算, 未来20年中国仍有发展的空间。因此中国城镇人口还将增加2.7亿人左右。现在和未来, 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总人口约为5亿人。按照房地产需求的粗略估算方式, 假设这部分人所在家庭中, 从现在到将来, 只有30%的家庭逐步具有购买力, 每个家庭的平均人口是3人, 每个三口之家平均住房需求量为100平方米, 则可预期的对住宅 (不包含对写字楼、商铺等房地产的需求) 的需求量为: (5亿人/3人) *30%*100平方米=50亿平方米, 而其他70%的人口 (3.5亿人) 则存在对出租房的巨大需求;再保守一些, 假设只有10%的家庭在现在和未来具有购买能力, 在长期中, 住宅需求量 (不包含对写字楼、商铺等房地产的需求) 也将为16.67亿平方米。同时, 90%的人口 (4.5亿人) 将产生对出租房的巨大需求。这里还没有考虑4.3亿城市户籍人口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和无房户的刚性需求。可见, 在城市化进程中, 中国还有巨大的房地产需求。

(四) 地方政府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意愿和能力在长期中依然存在

1994年中国分税制改革有效解决了当时中央财政困难问题, 但却带来了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协调问题。土地出让金逐渐演变成为弥补地方财力不足的有力保障, 但却带来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地方政府为保证财政收入, 在抑制房价上涨问题上缺乏根本动力, 但在维持房价上涨方面却不遗余力。这种机制的改变, 要依赖于国家财政体系的改革。而国家财政体系的改革, 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五) 中国政府拥有刺激房地产需求的较大政策空间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前, 政府并没有对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 没有进行引导监管, 而中国政府对银行和企业有较强的控制力, 能够引导资金流向, 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出台相关政策打压房地产泡沫。

在客观上, 中国政府在调控房地产需求方面, 掌握着多方面的政策工具。例如, 当房地产价格全面下跌时, 政府就可以暂缓实施房产税政策和房地产统一登记制度;当经济增长处于下限时, 政府可以适度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 这对资产价格形成一定支撑;房价下跌幅度过大时, 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逐渐放松限购政策, 激活部分有效需求;如果房地产的购买力严重不足, 中央政府将会放松对房地产贷款额度的限制, 甚至对贷款给予优惠。

因此, 政府目前实施的一系列房地产控制政策, 也给未来的关于激发房地产需求的政策留下了空间, 只要放松一些方面的管制, 就能够激发巨大的房地产需求。

(六) 大城市的优质资源聚合功能支撑着持续性的房地产需求

从全世界来看, 由于现代科技特别是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使大城市有利于聚集和分享各种优质资源, 这就形成了城市发展的规律之一———大城市聚集的资源越多, 年轻人的机会越多, 年轻人更愿意到大城市工作, 使得大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扩张速度甚至超过小城镇。不断增加的大城市人口, 支撑着持续性的房地产需求, 使房地产价格维持在较高位置上。

四、结束语

根据“崩盘”的本义, 在数量上, 房地产崩盘可以采用以下界定标准:房地产价格在整体上下跌50%以上且卖不出去, 不知道要跌到何时。相关因素的累积使房地产价格维持阶段性的向下调整。在中短期, 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整体下调、少数城市接近于崩盘的可能。但在长期中, 中国在整体上的房地产需求潜力依然巨大, 房地产崩盘属于小概率事件。

摘要:为了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可能性, 文章从“房地产崩盘”的量化界定入手, 分别从中短期和长期及局部和整体的视角进行考察。文章的结论是, 根据“崩盘”的本义, 在数量上, 房地产崩盘可以采用以下界定标准:房地产价格在整体上下跌50%以上且卖不出去, 不知道要跌到何时。在中短期, 相关因素的累积使房地产价格维持阶段性的向下调整, 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整体下调、少数城市接近于崩盘的可能。但从长期来看, 中国整体上的房地产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房地产崩盘属于小概率事件。

关键词:房地产崩盘,中短期视角,长期视角

参考文献

[1]曹振良.房地产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淼峰, 陈龙乾.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J].经济学家, 2005 (02) .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第5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贺胜兵.我国房地产价格若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5]毛广雄, 谭峰.灰色系统分析应用——预测上海房地产市场需求量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做关联度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5 (02) .

[6]沈悦、刘洪玉.住宅价格与经济基本面:1995~2002年中国14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4 (06) .

长期视角 篇6

(一) 中长期债务融资产品及其现金流特性的界定

中长期债务融资产品 (以下简称“融资产品”) 包括银行贷款、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企业债等标准化债务融资产品, 以及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渠道提供的包括信托贷款、私募债、资管类产品等各种非标准化债务融资产品。融资产品具有分期提款、分期还款, 融资利率固定或浮动, 按固定频率计息的特点。本研究结合模型建立的需要, 设定融资产品具有“一次性提款、到期一次性还款、固定利率、按年度结息”的特征。

(二) 中长期融资期限的界定

指融资期限为5年期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施可划分为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 建设期一般为1至5年, 而运营期差异较大, 通常介于5至20年。考虑到融资产品期限应该与项目现金流匹配, 因此本研究对融资产品的融资期限界定为5年期以上。

(三) 融资成本的界定

融资成本可视为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不同融资产品的融资成本比较, 可通过对照不同融资产品之间利率差异来简单体现。然而, 在融资产品融资期限不一致的情况下, 通过比较融资主体对不同融资产品本息偿付的现值差异去衡量融资成本高低, 方式更为合理。此外, 考虑到隐性融资成本难于量化, 因此本研究范畴仅限于对显性融资成本进行分析。

二、模型建立与影响因素分析

融资主体通过融资产品获得资金, 其后续利息支付与本金偿还, 应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本研究正是基于资金的时间价值概念, 建立了关于融资成本的测算模型, 通过模型探寻影响融资成本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针对各影响因素, 定性分析其对融资成本的影响程度

(一) 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定义PV为融资主体对融资产品的本息偿付现值, A为融资产品的本金, r为融资产品的融资利率, T为产品融资期限, R为折现率, 结合融资产品的现金流特性, 则:

设定融资主体可通过融资产品1和融资产品2获得资金, 则融资主体通过两种融资产品获得资金的融资成本差异, 可体现为两种产品的本息偿付现值之差额, 即:

因此, 在融资产品的本金A和折现率R相同的情况下, 影响融资产品本息偿付现值及现值差额的主要因素为融资期限与融资利率。本研究正是将从这两个变量入手, 定性分析上述差额的影响。

(二) 期限因素的影响与分析

在融资利率一致的情况下, 即r1=r2=r, 则融资产品本息偿付现值的差额为:

若R>r, 则PV1<PV2, 融资产品1的本息偿付现值更小, 即该产品融资成本更低, 体现了成本优势。反之, 若R<r, 则PV1>PV2, 融资产品1的本息偿付现值更大。由此可见, 期限较长的融资产品是否具有融资成本优势, 关键取决于折现率R与融资利率r之间的大小。

本研究认为, 折现率R值的选取首先应体现长期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而具体到单个融资主体, 应统筹考虑无风险报酬率、通货膨胀因素、融资主体信用评级、融资项目前景等其他风险因素。融资利率r值则与融资主体信用评级、融资产品选取、抵质押担保保障因素有关。一般而言, 信用评级良好的融资主体通过标准化债务产品融资, 融资利率r值较折现率R值低, 因此期限较长的融资产品在融资成本方面拥有一定优势。而信用评级较低的融资主体, 其通过非标准化产品融资, 融资利率r值可能较折现率R值高, 因此期限较短的融资产品, 其融资成本会更低。

(三) 利率因素的影响与分析

在融资期限一致的情况下, 即T1=T2=T, 则融资产品的本息偿付现值差额为:

因此, 融资产品的本息偿付现值差额主要取决于融资利率r值。若r1<r2, 融资产品1的现值更小, 体现了成本优势。

本研究认为, 在融资期限相同的情形下, 比较不同融资产品的成本差异, 可直接以利率差值方式表现, 融资利率低的产品存在成本优势。通常而言, 对于同一融资主体通过标准化债务产品融资, 其融资利率较非标准化产品的融资利率要更低, 因此该方式存在融资成本优势。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资金的时间价值概念, 建立了关于中长期债务融资成本的测算模型, 发现影响融资成本的主要因素分别为融资期限和融资利率。在融资利率一致且融资利率小于折现率的情况下, 期限较长的融资产品存在融资成本优势;在融资期限一致的情况下, 融资利率低的融资产品存在融资成本优势。因此, 建议融资主体在融资产品选择时, 可通过对上述两个因素的考虑做出相应选择。

(二) 不足与展望

当然, 本研究仅针对融资产品的显性融资成本进行分析, 而关于融资产品的隐性成本, 以及融资主体在信息披露、资金使用、监管规避等方面的因素, 本研究未作考虑。建议后续研究能基于上述几点作进一步分析, 同时结合各类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债务融资产品的特点, 对融资主体产品选择提供更为全面的决策依据。

摘要:中长期债务融资是企业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时筹措资金的重要方式。当前, 国内中长期债务融资产品多种多样, 融资主体可依照资金使用需求进行选择, 而融资成本往往是融资主体重点考虑要素。本文以中长期债务融资产品的显性融资成本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模型, 分析影响融资成本的关键因素, 为融资主体在中长期债务融资产品选择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融资成本,中长债务融资产品,期限,利率

参考文献

[1]许仁青.对净现值法中折现率的一点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 2003 (5) , 107-108.

[2]郭峰.试论净现值法的修正与折现率选择[J].现代财经, 2004 (24) , 36-39.

[3]蒋卫华.论融资成本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J].商业时代, 2011 (24) , 74-75.

[4]张青.项目投资与融资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长期视角 篇7

关键词:融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现代经济发展逐渐变得缓慢, 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企业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够持续稳定增长。通过对大量企业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最终归途是结合企业自身财务资源和管理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使企业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一、基础理论分析

1. 融资理论

融资理论需要贯穿企业的整个生命过程, 从企业角度对融资进行分析, 融资是企业的主体, 企业依据自身经营的实际情况, 对融资结构、规模、方式进行选择, 最终选择一项有效的融资活动。在资本市场中, 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风险、认可程度都会有较大区别, 因此企业必须要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选择一种合适的融资方式。不同的融资方式将会决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 结构上的变化, 因此融资结构是对企业的融资安排和融资决策的直观反映。为了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需要以可持续增长为最终目标的指引, 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 确定一种最佳的融资结构。

2. 可持续增长理论

(1) 希金斯模型

希金斯通过长期的研究提出, 在企业还有剩余资金的基础下, 公司在运行过程中收入能够达到的最大比率。在该理论的基础下, 可以得到公式:SGR=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权益乘数。

(2) 范霍恩模型

范霍恩对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将可持续增长定义为“公司现实和金融市场状况相符合的销售增长率”。在公司未来一段时间与过去经营效果比率、负债表指标都相似的基础下, 不存在外股融资, 公司在运行过程中的资本增长完全依靠留存收益的基础下进行。

3. 财务危机理论

在研究财务危机预警过程中, 提高预警模型效率的关键点在于选取合理的预警指标, 而要想确保预警指标选择的合理性, 就必须要深入分析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财务危机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客观影响, 具有指导性的因素多数都来自企业的内部。依据相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 现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破产的原因有财务和经营不善, 比例超过了90%, 而因为其它原因所破产的比例不足10%。除此之外, 从财务危机的表现形势来看,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由于资金短缺导致企业面临支付困难, 企业现金流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因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内部因素总结为经营管理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企业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治理能力等。

二、构建财务危机中长期预警模型

1. 选取数据样本

选取企业为财务存在异常情况而被冠名的A和B公司和配对正常的公司作为建模样本, 将样本中上市未满三年、数据不全、在经营过程中发型新股的公司全部剔除。在选择配对样本过程中, 要对总资产规模和行业等因素严格控制, 配对正常公司的选取应当依据1:4的比例进行。与此同时, 在配对样本中应当选出连续6年扣除非经营损失后, 一直为正的良好样本, 剩下的公司则都被定义为灰色样本, 通过以上方式, 最终将将所有的样本分为危机、良好、灰色样本。

2. 变量的选取与分析

为了能够完整、全面反映企业的具体融资情况,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将企业的偿债能力、融资情况、财务风险全部都定义为直接融资变量;而将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都定义为间接融资变量,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本次研究对企业6年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的内容以表1中提到的变量为主, 在第6年和第5年除了现金流量理利息保障倍数流动资周转率、现金流量比之外, 其余变量之间线惯性十分明显, 而在对第3年和第4年的分析中, 可以发现除了流动负债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长期资本负债率之外, 其它变量的相关性也十分显著。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在第6年和第5年, 现金流量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 而在第3年和第4年期间, 现金流量的相关性则表现的十分显著, 这一情况表明, 只有将要发生财务危机时, 企业现金流量的差异性才会通过数据体现出来。流动负债比例的相关只有在第5年和第6年表现出来, 这表明负债的约束与监督作用, 只有在与危机点较远的时间点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危机发生较多时间内, 企业财务状况逐渐恶化, 能够供企业自由制配资金逐渐减少, 此时对流动负债的监督作用则如同虚设, 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状况会对企业的财务风情情况、偿债能力都会产生直接影响。此外, 企业财务状况的间接影响因素为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等多会对企业财务危机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3. 构建模型

在分析过程中, 对第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步需要对变量处于不同类别中的均值相等检验, 通过检验对变量是否可以进行判别分析做出准确判断。检验判别函数能否是样本能有一个很好的区分度。通过分析, 获得Fisher函数的系数, 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T-6年FIsher线性判别函数模型如下:

T-5年和T-4年的FIsher线性判别函数模型的获取与T-6年的原理相同, 通过线性判别函数分析可知,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财务危机临近时, 预警的准确率和精度都会呈下降趋势, 在危机发生前的T-4年和T-5年, 财务指标与财务危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因此企业在预警上处于短期预警状态, 中长期的预警的分界点为第5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在具体经营过过程中, 财务状况间接影响因素包括成长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 直接影响因素包括财务风险、偿债能力。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可以总结为引发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能力, 而企业的偿债能力则是企业是否会发生危机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建立企业财务危机模型, 能够对企业发生的危机进行更加准确的判别, 可以在企业长期预警中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育俭.融资能力、财务风险与企业增长管理[J].宜春学院学报, 2011, (1) :28-30, 74.

[2]周志强.基于可持续增长的扩张型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研究[J].财会通讯, 2015, (2) :116-119.

[3]曹世凤.新常态视角下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新经济, 2015, (Z2) :16-19.

长期视角 篇8

1文献回顾

国外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发展较早,因此国外关于电子商务业与快速业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更加成熟。Christopher Weber等[1]从物流配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探究了电子商务物流业的特点, 认为电子商务物流更加便捷,更加节约资源,更具个性化,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对策建议。Ewa Placzek[2]也对电子商务企业和快递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现象进行了探讨,在网络消费越来越流行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和快递企业进行合并重组是必然的趋势。

国内关于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两者关系的研究也有很多。孙瑞者等[3]通过对C2C电子商务物流流程的深入分析认为,必须加快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者快递公司的发展,C2C电子商务业的发展必须得到快递业发展的支撑。吴先锋等[4]指出我国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现在处于价值链动态整合阶段,电子商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快递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大型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始从纵向整合快递业企业,从而扩大快递企业规模,推动快递企业发展。赵亚卿等[5]通过对我国快递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快递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瞄准网络物流市场,拉动电子商务业务。周晓利[6]通过与国际四大快递业巨头比较指出,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快递业存在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低和人员素质低等问题,要以电子商务的带动为契机,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罗琼[7]从供应链协同的角度对我国电子商务与快递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行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快递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不能支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电子商务企业和快递企业之间的对接。王法涛等[8]从产业链视角对电子商务与快递业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快递业应当作为电子商务产业链的一个部分。李鹏飞等[9]从我国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发展现状出发,指出我国快递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加强两者之间的联合互动。

国内外还有很多学者,例如刘丹和张金丽等一大批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快递业和电子商务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过探讨。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快递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厘清其与电子商务业的关系,联合互动,协调发展。但是,从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定性的角度来描述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的关系,很少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来分析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将借用ECM模型从协整的角度来对了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分析。

2长期均衡关系分析

2.1模型构建和数据说明

误差修正模型是Davidson、Hendry、Srba和Yeo于1978年提出,最初被称作DHSY模型,之后得到多位计量经济学家的发展完善。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格兰杰定理,以该定理为基础,延伸出了EG两步法。EG两步法的主旨思想是: 第一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协整参数向量,关系未知时可以加入位移项和趋势项; 第二步是将第一步估计得到的残差向量作为非均衡误差项进行估计。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协整的角度来探究电子商务业发展对快递业发展的影响,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趋势一致性。在总结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择ECM模型作为基本工具,并且使用EG两步法来构建ECM模型,构建的误差修正模型长期均衡基本关系式如下:

其中,EX代表快递业业务量; EC代表电子商务交易额; ECt - 1、EXt - 1为EC和EX的一阶滞后项; t和t 1为时期; α0为常数项; α1、α2、β1、β2为系数; εt为白噪声干扰项。本文中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以及艾瑞咨询网。由于各个出处统计的数据不完全相同,所以本文对数据进行了一定的筛选和处理。同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有效性,下文所用的数据均为2003—2014年之间的时间序列数据。

2.2单位根检验

首先,为了消除异方差,笔者对上述的快递业业务量和电子商务交易额均进行了对数处理,以便更好的把握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ECM模型建立的第一个前提条件为所采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即时间序列不存在单位根。现代计量经济学中, 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 检验法是检验是否存在单位根最常用的方法。一般而言,要对某一时间变量进行ADF检验,均设一般方程为

ADF检验的原假设为H0: | ρ | 1,备择假设为H1: | ρ | < 1,接受原假设表明原时间序列为非平稳数列,拒绝原假设说明原时间序列是平稳数列。具体应该根据t统计量和ADF检验临界值来判断。t统计量大于ADF临界值,接受原假设,存在单位根, 时间序列非平稳; t统计量小于ADF临界值,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平稳。本文根据需要将ADF检验的一般方程设定为

借助Eviews7. 0对公式( 3) 和公式( 4) 进行估计,得到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计量结果表明,LNEXt的ADF检验值大于10% 水平的临界值,LNECt的ADF检验值同样大于10% 水平的临界值,都不能拒绝原假设,是非平稳的。因此选择原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项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是平稳的,则仍然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假设。由于 ΔLNEXt的ADF检验值略大于5% 水平的临界值而小于10% 水平的临界值,而 ΔLNECt的ADF检验值大于1% 水平的临界值而小于5% 水平的临界值,因此认为快递业业务量的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在10% 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即,电子商务交易额和快递业业务量的原序列是非平稳的,但是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满足协整检验的假设,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3协整检验

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的方法常用的有2种,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法、Juselius和Johansen提出的检验法。相比较于EG检验法,Johansen-Juselius检验法可以不对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进行区分,能够给出全部的协整关系,更重要的是协整检验的功效更加稳定。基于上述这些优点,笔者认为Johansen-Juselius是较为理想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Johansen-Juselius检验时要求所用序列必须是一介单整的,即要求时间序列I( 1) ,这一点在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已经验证。此外,一般认为当协整关系超过1个时最好采用Johansen-Juselius检验法,这一点在后面具体检验结果中也得到了验证。综上所述,本文选择Johansen-Juselius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是最合适的方法

Johansen-Juselius检验法以VAR模型为基础, 检验回归系数。首先构造一个P阶的VAR模型

其中,EXt是k维内生变量,各个分量都是I( 1) 变量,EC是确定的d维外生向量,εt是k维扰动项,t = 1,2,…,T。再对上式进行处理,得到:

经过了差分处理以后原时间序列都变成了平稳的时间序列,即在( 6) 式中,ΔEXi,ΔEXi - j都是平稳的,其中,j = 1,2,…,p。那么要保证 ΔEXt是平稳的,只要(是平稳的即可。到此,判断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只要明确的协整向量矩阵的秩即可,其中,I为单位矩阵。最后,通过矩阵构造迹检验( Trace检验) 统计量来进行判断,具体操作将借助EViews7. 0软件。

通过EViews7. 0软件的运行,得出以下迹统计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表明,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检验结果拒绝的“存在零个协整关系”原假设同时拒绝了“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原假设,所以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存在协整关系且不止一个。到这里为止,本文所选用的2个时间序列的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4误差修正模型

以E-G两步法为基础,构建误差修正模型。第一步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构建两者之间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得到残差,同样以ADF检验法检验残差的平稳性,t统计量临界值为 - 3. 962 672,小于5% 水平的临界值 - 3. 259 808,大于1% 水平的临界值 - 4. 420 595,所得到的残差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 第二步以第一步估计得到的残差作为非均衡误差项构建的ECM模型,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

该结果中D-W值为1. 992 061,非常接近于2, 可以判定不存在自相关问题,R2为0. 739 597,拟合效果较好。另外,常数项和残差项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检验,一阶差分项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总体来说该模型的设定较为理想,误差修正方程为

结果表明,短期内,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变动会带动快递业业务量的变动。由于这里采用的是双对数模型,ΔLNEC系数代表的是弹性的概念,即电子商务交易额每变动1% ,中国快递业业务量额增加2. 05% 。该误差修正模型同时还说明,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的长期均衡还会对两者发展不一致的短期偏差进行修正。也就是说当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的发展偏离了长期均衡时,会存在一种负反馈机制使这种偏离回归长期均衡。本文中的负反馈机制将以1. 56% 的比率调整偏离,使其回归长期均衡。

2.5脉冲效应函数分析

为了确保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的准确性,下文再进行脉冲效应函数分析,以便对上文的分析结果进行检验。该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选择周期为30,利用EViews7. 0软件得到脉冲效应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和图2中的上下2条虚线代表的是正负2倍标准差偏离带,实线代表的是脉冲效应函数线。 由图1表明,在短期内,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变动对快递业业务量有较强的正冲击,第3期为负冲击, 但是之后又迅速回归到正冲击。从长期来看,第7期之后,脉冲效应基本为零,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的长期关系趋于稳定。从图2可以看出,快递业的发展对电子商务业的影响时间要长于电子商务业对快递业的影响。在短期,快递业对电子商务业的冲击一直为正,但是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个别时期除外。 在大约17期以后,脉冲效应基本为零,且时间越长, 冲击效应越弱。即长期来看,快递业对电子商务业的影响趋于稳定。脉冲效应的分析结果和上文分析结果以及现实情况相一致,短期内两者相互影响,长期趋于均衡,偏离长期均衡时,会有一种反馈机制进行修正。

3结论及对策建议

文章选取2003—2014年的时间序列为样本,通过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我国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的均衡关系,最后通过脉冲效应函数分析检验上述结论的准确性。总结全文,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短期内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2个行业相互影响、相互冲击,电子商务交易额变动1% ,快递业业务量变动2. 05% 。从脉冲效应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之间的冲击效应逐渐缩小。2) 长期来看,我国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两者之间相互冲击趋于平衡,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当短期关系偏离长期均衡时,会存在一种负反 馈机制进 行修正,这里的修 正比例为2. 56% 。3) 电子商务业对快递业的冲击时间要短于快递业对电子商务业的冲击,我国快递业的发展步伐远远没有跟上电子商务业。

鉴于上述的分析结论,面对两者发展步伐不一致、融合程度不深的现实,当前形势下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都是朝阳产业,发展时间不长。做为市场经济下的产物,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法规不能完全适用,电子商务市场和快递市场乱象丛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有明确法规的指导,保持规范的市场秩序,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才能健康成长。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专门的电子商务业法和快递业法,对企业注册设立的基本条件、企业最基本的运营要求、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 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等方面都进行明确规定,让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的发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其次,创新合作模式,加速产业融合。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是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能否协同对于保持两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目前, 国内电子商务业和快递业远没有走在协同发展的道路上。电子商务企业和快递企业彼此竞争、相互挤压现象屡见不鲜。电商企业花费大量精力自建物流体系,快递企业积极进军电子商务业。归根来说,还是两者合作模式单一,没有有效保护两者利益导致。 当前情况下,要打破两大行业相互割裂的局面,破除传统的仅以外包形势开展的合作。设立专业论坛, 电商企业负责人和快递企业负责人经常聚首,共商发展战略,融合发展,共同享用市场发展带来的“大蛋糕”。

长期视角 篇9

1 传统外生增长理论的局限性

在长期以来经济分析中,经济增长趋势与经济周期一直被分开研究与处理:一方面,经济周期研究学者仅分析经趋势成份剔除后的经济数据,并把趋势成份视作独立于周期的外生因素;另一方面,增长理论则主要研究经济长期发展的轨迹,而不考虑周期波动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经济分析所采用的二元假设前提有关:新古典 (外生) 增长理论假定市场是完全的,但周期理论则以市场不完美为假设前提。

多玛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以凯恩斯市场非出清假设为前提,以乘数/加速数思想为理论基础。“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人口变动和技术变动,“自然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的背离将使一个经济处于长期衰退或长期过热的状况。因而,多玛的“刀锋”增长模型实际上既不能解释增长,也不能说明周期。

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剔除了多玛模型的市场非出清假设。在索洛模型中,采用边际产出递减的一阶齐次生产函数,满足稻田条件、储蓄率既定、技术进步外生等条件,对经济总体增长的贡献被认为由劳动、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三部分组成。索洛模型中决定产出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均资本存量,由于人均资本存量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且受到新增投资和资本折旧的影响,最终经济会收敛于一个长期的稳定状态。在长期稳定状态,投资等于折旧,人均资本存量保持不变。如果没有外生的技术进步或人口增长,就不会有长期经济增长。因而,索洛模型不能够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即怎样打破模型中的长期稳定状态的问题,从而也不能说明周期与长期增长之间的因果联系。

此外,在基于预期之外货币波动的卢卡斯模型中,由于货币在长期内必须保持中性,因而同样不能说明长期经济增长。当冲击对产出的影响最终消失时,经济最终会回到它最初趋势增长率上。基于暂时性生产力波动加滞后调整或部门惰性的普雷斯科特模型,虽然不再把经济分为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认为经济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但增长趋势和周期波动来自同样的根源,即外生技术 (生产率) 的冲击,因而都不能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和说明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2 金融危机的熊彼特周期性增长理论解释

由于传统的外生增长理论无法分析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与长期经济增长的联系,从而有必要重新回到熊彼特的分析范式。

熊彼特把经济的增长与周期看作是统一的现象,并以非连续出现的“新组合”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创造性的毁灭”,可以很好地解释这轮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发生的根源。熊彼特所指的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的产品、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及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五种情况。由于创新的引进是一个非连续和非平稳的过程,因而经济在长期增长的过程中便会伴随着周期性的波动。一种创新的扩散将刺激大规模的投资,从而引起了经济高涨。一旦创新对生产力促进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而新的一般性技术暂时还没有出现,获取超额利润的投资机会就会消失,投资与信用的紧缩将使经济出现危机与衰退。经济发展史上的创新千差万别,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各有千秋,因而周期有长有短。

在综合了前人论点的基础上,熊彼特提出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3种周期的主张: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根据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一般性技术的不同,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为3个长周期,一个长周期中有6个中周期,一个中周期包含3个短周期。经济增长正是经由经济周期的变动实现的。

从长波的视角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导致全球性衰退的根本因素是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根据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此次金融危机的出现也可以看作是熊彼特所未能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五个长波繁荣期的结束,这在周期的长度与结束时间上也与熊彼特所描述的长周期基本一致。这次长周期以信息技术的扩散为标志,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由于信息技术创新的衰竭以及信息技术相关投资的总体疲弱,使得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继而对整个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不断下降,第五轮经济长波进入了繁荣期的末端。次贷危机就恰好发生在这个关口,使得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严重;而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深度经济衰退更加速了长波下降期到来的进程。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是美国长期实行低储蓄率、以信贷促进高消费、以高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美国凭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特殊地位对这种模式的支撑。可以说,如果没有长波繁荣期的临近结束,次贷危机仍有可能发生,但未必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相反,即使没有次贷危机,由于信息技术创新衰竭所造成的长波下降期也必然会到来,只是可能会以其他危机的形式发生。次贷危机是一个偶然因素,而经济长波的发展规律是必然因素,此次次贷危机恰好发生在第五轮经济长波下降期临近的关口,使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后者又加速了长波下降期的到来;另一方面,长波下降期的临近也使得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严重和持久。

3 后金融危机时代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的起点和摆脱危机的物质基础是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在熊彼特看来,周期上升波的形成依赖于创新的出现,以及由创新扩散带来投资或信用的扩张。“在萧条的时候,或在萧条之前,单纯增加信用便利将会证明是无效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实际情况那样”。不能简单认为“投资的增加及信用的扩张是和繁荣阶段相联系的,所以我们就能用扩张信用的方法来制造繁荣”。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条件下,世界经济何时能够走出衰退重新进入上升波,同样取决于信息技术之后的创新出现的时间与规模。但是根据熊彼特的创新蜂聚假说,创新的出现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创新作用的发挥只是“蜂聚”在某些时间里。也就是说,创新在历史发展阶段中不是均匀分布的,而仅集中出现于某些历史关节点。在信息技术支撑的“新经济”其潜力完全发挥之后,形成经济上升波的新的一般性技术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换而言之,在经历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复苏和快速增长。

尽管如此,由于经济条件、背景、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各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仍存在一些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也可以用各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所处的位置来描述。中国经济由于市场不完善、城市化尚未完成等原因,尚存在较大比例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既定的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际产出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内。对于中国,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及城市化过程都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生产组合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点向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从而表现为现实产出的扩张和经济的增长。短期来看,中国可以借助财政金融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从经济长期增长来看,要推动经济增长,要继续推进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

另一方面,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进程早已结束,市场的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应用,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从而实际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由于生产已经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要实现产出的增长,只能通过技术革新,打破资源约束,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因而其长期增长的形成完全依赖于新的一般性技术的出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一直以来并且以后仍然可能会享有先行者优势;当情况变得很糟时,它仍然具备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的优势,美国从创新中获得的熊波特经济租金将会用来进行明智的投资,推动美国经济、并最终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经济长波。由于投融资成本上升,一般性的技术研发净收益会下降。美国的研发资源可能更加向革命性的技术创新集中,因为革命性的技术创新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这种情况可能加速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美国在基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已经具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下一轮技术革命很有可能在这两者之中产生。美国的下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繁荣时期需要等到下一轮技术革命。但是,在此之前,世界经济不得不经历萧条的漫漫长夜,就像以往任何一个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到来之前一样。

可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增长潜力存在较大的差别。中国尚处于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扩散并非驱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重要因素,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同样非常显著。实际上,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也可以看作是熊彼特五种创新的一种,即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有别于一般的“蜂聚”式创新,因为它基本上是连续和平稳的,因而可以给经济长期增长带来持续的动力。只要中国能够通过不断的市场化改革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国经济就会比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更容易走出经济周期的紧缩阶段和重新进入上升通道。

摘要:信息技术的扩散使得世界经济维系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但当新技术对生产力推动的潜力被充分发挥时, 超额利润动机的丧失将使世界经济出现危机与衰退。对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 经济走出衰退依赖于新的一般性技术的出现。由于创新所具有的非连续性特征, 因而短期内可能难以看到复苏的迹象。但对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内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来说, 通过持续的改革及城市化的推动, 有望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快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和进入长期上升通道。

关键词:金融危机,熊彼特,周期性增长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9419.htm.

[2]马克思.资本论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4]Aghion, P.and P.Howitt, 1998.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The MIT Press, Cambridge.

[5]Domar, E.D., 1947, Expansion and employ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7 (1) .

[6]Lucas R.E., 1972, Expectations and Neutrality of Mone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No.4.

【长期视角】推荐阅读:

长期预后07-15

长期贷款06-07

长期走势06-10

长期照护06-11

长期合作07-06

长期目标07-10

稳定长期07-12

长期吸入08-02

长期发热08-17

长期策略08-27

上一篇:地形设计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