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设计(精选12篇)
地形设计 篇1
园林景观地形主要是各个园林设计等要素的载体形式, 主要为之提供给人们存在的基面, 如在景观中的平地地形、山地水地形及山地地形。比如, 中国的自然山水园主要是利用起伏变化的山水地形进行的空间的建造和建筑等的布局形式;意大利的地形——台地式园林是丘陵的斜坡上, 主要依山就势地建造层层平台形式, 并在平台上建造园林景观;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主要是以比较开阔的草地、湖河作为景观设计的载体。“园林微地形”主要是在一定园林景观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大体的造园工程中, 适宜的凸地形处理有利于形成丰富造园造景要素、形成景观层次、以达到加强园林艺术形式美和改善生态造园环境的目的方法。
一、微地形的概念内涵
微地形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态起伏错落的韵律规律而设计出的地形。微地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运用用地规模较小, 主要是以人工, 因此地面高低起伏并不是很大。微地形在园林景观绿化、公园景观绿化和居住区绿化中越来越广泛以及频繁的被应用。
二、用于营造景观微地形的基本原则
1、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微地形的研究设计应该充分的进行调研的地势地貌, 风土人情和地表特征, 以本来的地貌为设计的起点, 结合功能进行定位和设计分析要素, 主要将自然与人类融合, 景观与自然融合, 创造出自然流畅的“天然之趣”主营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景观意境。
2、符合人们日常生活活动功能, 景色宜人
微地形的研究设计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的使用需求为前提, 不但在满足生态需求的前提下, 既保证了各个功能的需求, 主要打造出开敞、半开敞等不同空间和层次的景观活动环境结构, 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群需求, 同时园林尽管是山水空间环境的缩影, 但是应该体现艺术美的价值, 所以应该具备真正的山水独有的秀气, 只有这样子才能满足现代的人群对真正自然的心里呼唤。
3、符合基本要求, 创造丰富节约型园林地形
景观微地形的研究不但要在满足生态和功能使用的前提下, 同时也要满足基本的要求主要是指符合工程要求, 比如说对于坡度的要求就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问题, 坡度的大小直接导致园林景观的成功与否, 坡度过大, 导致水土流失不善于植物生长, 坡度过小, 会造成排水堵塞问题。园林景观仅仅得到“美观”的结果还是不够的, 必须要考虑到经济的投入, 要节约经济成本, 要响应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主要使有限的经济投入进入无限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三、园林微地形的营建
1、微地形营造的基本步骤
景观微地形的营建要统筹规划, 注重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的原则, 首先, 要对原地形进行调研勘察, 了解周边的环境情况大体的地理位置, 决定景观设计的取舍, 确立景观意向和景观的位置。其次, 在进行整体性的形状设计, 主要进行横向竖向的设计形式, 在进行道路、建筑、等工程的专项设计方案。最后, 确定改造后的方案, 再根据设计好的地形起伏, 在因地制宜的进行建筑物和景观园林构筑物、铺装、道路、种植园的设计。
2、微地形营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微地形在营建时, 要注意, 改造地形经常以等高线表示设计的山谷、山脊、缓坡等, 表示高低起伏, 在施工改造时, 要考虑好地形的维护, 微地形中是使用土壤的自然安息角确定微地形的地形坡度的, 而且又由于微地形对小气候有调节的作用, 因此多种生境的创造对植物物种的选择提供了比较宽的一个范围, 所以, 要谨慎选择各环境适宜的植物, 因地制宜的种植植物, 才能有效的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四、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意义与作用
1、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生态性的作用
微地形多数是通过高低大小的变化来改变园林景观绿地等各个地块的光照条件, 现在由于地形的高低缓陡发生了变化, 主要集成了景观中相对的阳坡和阴坡地形, 主要为植物造景以及植物种类多样性提供了必要前提。园林景观微地形的建造能够提供干、湿或阴、阳、缓陡坡等多种多样的景观环境设计中, 主要对改善小环境景观设计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2、有效地调节气候, 创造植物的生态环境
植物要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首先必须为植物建造一个适宜的生存条件。园林绿地经过微地形改造后, 形成各种类型不一的地形和水体, 在这些生态条件各异的地段, 为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创造了环境基础。例如, 营造一定的坡度, 为阴性和阳性植物提供各自的生长环境。各种不同生活习性的植物都能够适得其所, 比地形单一的园林绿地, 其园内能够栽种的植物的种类就更加丰富多样。
3、充分利用地形变化原则, 造就自然景观
景观园林微地形的建造主要是改变了地形的形式, 主要是营建是挖湖跌山, 使它产生不同样式的变化, 进而组合成各式各样的水体形状形态、地体的状态, 使整个园内产生湖、溪、河等水体和峰、岭、坡、谷等多种地貌景观地形, 主要用以来丰富园林景观中的山水景象。这样, 就能成为一个充满大自然气息的、原生态的立体的山水画卷中, 最终实现城市景观园林的形式。主要是以“引入自然气息, 再现自然景观, 让游人亲近自然和感受自然,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造园目的。
五、结束语
园林微地形景观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 微地形的塑造对景观形成和生态作用的发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设计应用和处理时应该更加坚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 节约造园;利用规划为主, 改造设计为辅;创造自然生态、美观兼顾、安全完美等因素。在进行地形施工中, 应深刻领会和理解设计意图, 以科学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进行地形的整理和堆砌, 以确保它的施工质量, 以至于创造出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
在造园或绿地改造中, 设计者应按照自然山水形成的规律, 遵循一定原则进行地形的创作;施工者应按照设计要求, 充分领会其设计意图, 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 将作品的意境完美地加以展现, 使地形与植物、山石、道路、水体等合理搭配组合, 构成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 满足人们对绿化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微地形的概念, 主要针对微地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解述的研究分析, 根据景观园林规划的设计的基本原理对微地形进行探讨与处理, 提出了营造园林景观中微地形的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形式, 介绍了微地形的构建形式以及注意的问题, 合理地使用原有的地形设计与修建不一样的园林景观的风景、风格形式, 进而更好的完成微地形的地形营建, 最终达到即形式美、观赏美、价值美于一体的园林微地形设计。
关键词:微地形,景观设计原则,营建
参考文献
[1]计成, 原著.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管宁生.论造园中的地形改造[J].昆明:西部林业科学, 2005.
[3]魏开云.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研究[J].昆明:西南林学院院报, 2001.
[4]张文英.金城园林景舰设计实录[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彭海平.在园林绿化中地形的营造论文[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地形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3.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
4.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5.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
【学情分析】 班级基本概况
由于学生大都是农村儿童,加上乡下学生不太重视教育,因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不平衡。尤其是班中有几位学生智力相对较低,作业难以独立完成;还有5-6名学生从一开始基础太差,习惯也不太好,也比较难以独立完成作业。
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一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100%达标的不到一半,还有3 人只达到课标要求的40%,2 人只达到40%甚至以下。全面超标的学生只有1个,超过课标要求1/3的也只有5人。因此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还有极少数学生存在智力问题。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学生学习习惯与先前学习经验 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种类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如认真预习,认真完成各种作业,认真复习,做读书笔记等。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特差,如上课不发言,回家不预习,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不完成,要教师再三催促才交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2.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建议】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重点难点】
重点:1.地势、地形的特点及其话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
难点: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2.图片、视频引入:课前准备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或者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可以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同时可以自制复合投影片,将长江、黄河、珠江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读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及其特点
三、山区面积广大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你们知道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学生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项,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研究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
5.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处山区的学校应尽量联系实际,探讨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平原地区的学校可以展开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讨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研究、讨论。
板书设计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山脉纵横交错
地形设计 篇3
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较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科学的地理学习观,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为主要目的之教学活动。本部分知识结构见图1。
■
三、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时已经对地形及聚落的分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通过播放视频“醉美人间”,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可自然地过渡本节内容。
思维现状:高中生抽象思维不断发展,但仍不够成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乡土地理——以江津为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概念,并能说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举例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理解影响聚落发展的综合因素。
过程与方法:运用Google Earth实时搜索“家乡—中国—世界”的聚落形态,使学生从熟悉的地理景观入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新教学工具的同时,穿插传统的校图、校画,使学生融入情境、参与课堂、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提高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通过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切情感,树立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
难点:结合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分析聚落的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
方法:采用“图文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应用等能力。
六、教学过程(见表1)
专家点评:地理课的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从学生的家乡入手,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利用Google Earth平台为载体,展开“初识聚落、寻找聚落、探究聚落、畅想聚落”这一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线索清晰,建构合理,重难点突出。课堂中亦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活动,从贴图到画图,从是什么到怎么办,从个人分析到集体探究,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的结尾源于课堂,却不拘泥于课堂,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收获成功的快乐,进而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重庆市大渡口区地理教研员 刘 锋)▲
一、课标分析
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较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科学的地理学习观,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为主要目的之教学活动。本部分知识结构见图1。
■
三、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时已经对地形及聚落的分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通过播放视频“醉美人间”,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可自然地过渡本节内容。
思维现状:高中生抽象思维不断发展,但仍不够成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乡土地理——以江津为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概念,并能说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举例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理解影响聚落发展的综合因素。
过程与方法:运用Google Earth实时搜索“家乡—中国—世界”的聚落形态,使学生从熟悉的地理景观入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新教学工具的同时,穿插传统的校图、校画,使学生融入情境、参与课堂、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提高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通过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切情感,树立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
难点:结合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分析聚落的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
方法:采用“图文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应用等能力。
六、教学过程(见表1)
专家点评:地理课的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从学生的家乡入手,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利用Google Earth平台为载体,展开“初识聚落、寻找聚落、探究聚落、畅想聚落”这一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线索清晰,建构合理,重难点突出。课堂中亦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活动,从贴图到画图,从是什么到怎么办,从个人分析到集体探究,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的结尾源于课堂,却不拘泥于课堂,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收获成功的快乐,进而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重庆市大渡口区地理教研员 刘 锋)▲
一、课标分析
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较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科学的地理学习观,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为主要目的之教学活动。本部分知识结构见图1。
■
三、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时已经对地形及聚落的分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通过播放视频“醉美人间”,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可自然地过渡本节内容。
思维现状:高中生抽象思维不断发展,但仍不够成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乡土地理——以江津为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概念,并能说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举例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理解影响聚落发展的综合因素。
过程与方法:运用Google Earth实时搜索“家乡—中国—世界”的聚落形态,使学生从熟悉的地理景观入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新教学工具的同时,穿插传统的校图、校画,使学生融入情境、参与课堂、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提高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通过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切情感,树立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
难点:结合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分析聚落的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
方法:采用“图文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应用等能力。
六、教学过程(见表1)
地形设计 篇4
1.1 区位
项目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区中心位置, 东西全长1.4km。紧邻规划中的宿迁金融商务中心, 项目占地约35.50hm2。
1.2 地域文化背景
项目地处楚文化发展地, 是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 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 崇尚自由, 富有激情, 善于想像。
1.3 主要设计任务与思路
设计需尊重原生态结构和自然地形, 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文、地形、水面、植被并结合宿迁城市发展规划和相关要求, 创造性地进行规划设计。在展现生态环保、历史人文、城市特色的基础上, 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游憩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设计需满足人的需求、能够很好地传达一种特色感受、能表现出宿迁地域性的特殊感, 然后物化到整个场地中, 经如此归纳, 把控设计的首要要素就是空间骨架的梳理———地形梳理。
2项目设计中的地形景观营造
2.1地形设计与场地的历史记忆
景观是一种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 历史上的景观之所以能保存, 正是其内在所蕴含的文脉反映其特殊的场所情感, 这种情感会伴随社会文化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
项目研究楚文化的特色, 选取楚国黄金时代的代表艺术品———王子午鼎的升腾的形式作为设计原型。其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极度夸张轮廓线条, 拒绝了直形, 频繁地使用斜形、弧形线条的组合, 以求得造型和空间上的变化, 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
设计把这种舒扬升腾的线形感受导入整个项目地块中。在研究现有场地特性, 尊重生态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以舒扬升腾线形作为整体区块的地形分区骨架, 在保证滨河绿地的完整性的同时, 将宿迁特色文化融入各个区块中进行整体的编织设计, 使各个区块间有个性又相互作用、延续、渗透。
2.2 地形设计与人的空间感受
人类活动也是景观中的一种特殊的构成要素, 即是景观设计的一种文化精神。人具有社会属性, 景观地形对人类的心理、情感有直接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从自然山水升华而来。
项目以宿迁金融商务中心为景观主轴线展开, 分成黄河湾文化社交广场、黄河湾城市广场、黄河湾滨水休闲园、黄河文化公园、会议中心5 大区。在局部节点植入特色感受空间, 如:南岸雄壮河湾广场与古黄河风光观景台相连接, 广场南北向设置, 西侧布置藏金湾商业服务建筑及地形景观, 东侧以植栽与地形景观结合, 展现视线通达的景观效果, 风光观景台滨河, 从视角上刚好看到东侧河湾湾口处的开阔水面, 展现出古黄河原始开阔疏朗的水岸风光, 体现原有的生态景致。
2.3 地形设计与软景配置
在自然环境中地形地貌特色对植物的直接影响, 即地表的植被系统, 不同的地形环境生长出不同的植物。地形景观设计即是大自然的复制缩影, 因而地形设计与植物营造相互影响。项目设计中, 充分地利用地形与植物相结合, 利用植栽与草坪地形空间, 地形与色带植物空间相融合, 多采用高低两层次的组织, 营造出开敞大气的空间效果。同时在整个景观造园中, 植栽还引入色彩部分与地形结合, 打造季相特色景观, 如春天的郁金香花带、秋天的薰衣草带等。
2.4 地形设计与水系统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 地壳的运动造就瑰丽的自然山水。“有山皆是园, 无水不成林”, 水体的形态依照地形的走势而变化, 在造园中, 平坦的地势造就静水、斜地造就动水、而大的落差造就瀑布。古黄河具有较完整的生态环境与较清澈的水质, 设计尊重原有生态特性, 局部区域考虑开挖水面, 结合各公园用地特性, 延伸水岸设计, 活化滨水绿地边界。在北侧园区入口结合湿生植物, 设计雨水花园, 带状地形与周边坡地结合, 集水流入带状集水系统, 经过过滤净化, 最终一部分收集到城市管网, 一部分用于园区自我灌溉。
3结语
地形设计影响景观设计系统中情感传达、空间塑造、水系统、植栽系统等, 能制约和促进其他子系统, 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官感受。作为公园的灵魂与骨架, 其设计灵感来自对场地的情感反映和真山水的缩影, 传达出场地的情感记忆, 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古黄河雄壮河湾即从楚文化浪漫的情感特色出发, 用心塑造公园的景观骨架, 最终实现情感传达、空间塑造、水系统、植栽系统等有机融合, 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景观体。
摘要:作为公园的灵魂与骨架, 其设计灵感来自对场地的情感反映和真山水的缩影, 传达出场地的情感记忆, 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古黄河雄壮河湾即从楚文化浪漫的情感特色出发, 用心塑造公园的景观骨架, 最终实现情感传达、空间塑造、水系统、植栽系统等有机融合, 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景观体。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有: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通过观察图片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3.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出示地球仪,谈话:地球仪的表面是光滑的,实际上地球的表面是怎样的?都有什么?(地形的定义:我们把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叫地形)板书:地形
2、小结:地球的表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PPT1 板书: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深入探究,交流总结,了解特点。
1、地球表面主要有哪些地形,这些地形又都有哪些特点呢?今天在课堂上老师带同学们去旅游,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演示)PPT(2-6)
幻灯图片——学生猜测——揭示地形名称 学生观察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五种非常典型的地形的特点了。还有什么地形?PPT(7-9)
3、除了上面这些地形,你还有没有在书上、电视等媒体上看到过其他地形?
4、如果老师现在出示一个地方的图片,你能准确的说出它所在的地形吗?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四个地方的图片)PPT(10-15)青藏高原:这里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跨越国界,(青海、西藏、四川、尼泊尔靠近西藏的地区),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最高海拔8800米,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
高达8844.43米,每年以1.2厘米的速度在增长。它在中尼交界处,但是峰顶位于中国。
吐鲁番盆地: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著名水果有无核白葡萄和哈密瓜。
周围山地,海拔3500-4000米之间,最低处低于湖面155米。黄土高原:
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后度在150-180米。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西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在流经地球上唯一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时,造就了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大峡谷。
5、同学们喜欢去旅游吗?今天,好多同学把出去旅游的风景照片带到了课堂,下面咱们先分小组讨论一下,照片中有哪些典型的地形,一会儿分小组给大家展示。
老师也带来了照片,想不想看一看?PPT16 看来,同学们去过了不少地方,使我们大饱眼福。
6、区分地形,连线练习。PPT17
三、了解地形图。
同学们,刚才的这些地形在地形图上都能找到它。PPT18
1、介绍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我们可以在它们的帮助下更好的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在地形图上分别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各种地形的,还有没有我们刚才没提到的地形?你能从上面获得哪些信息?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进行补充)PPT19
(1、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2、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
3、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4、根据不同的印刷,颜色会有差异,具体的以图例为主。
5、还有岛屿和半岛
6、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3、为了记忆各种颜色所表示的地形,老师找到了一个顺口溜。PPT20
3、现在我们知道了各个颜色所表示的地形,那你们看我们的祖国,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呢?PPT21(地形西高东低,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巍峨高耸的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其中山地占大多数。
从高空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像三级阶梯,西高东低,逐级下降。)
请看大屏幕:PPT22中国地形视频
4、我们的家乡河北省属于什么地形?PPT23 河北省的地形特点:
河北省的地形以平原为主;西北部为山地、丘陵和高原,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四、扩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PPT24(学生回答后,洲、洋教师指着地球仪说)
喜欢地球仪吗?在文具店有小号的地球仪,可以买到家里,摆在书桌上,有空时看一看,说不定你还有可能像魏格纳那样,有新的发现!另外,地形图在新华书店也有卖的。
2、地形是一成不变的吗?又是什么力量在使它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查找有关地震火山的资料,并进行整理。下节课我们来研究。PPT25
五、谈谈学习这节课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高原 高山平原 湖泊 盆地 峡谷
图示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处理及利用 篇6
关键词:地形处理 园林设计 景观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060-01
1 园林景观中地形的作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地形的处理是有着重大作用的,它包括骨架作用、结合切分空间作用、环境作用和景观作用等几方面。由于地形的处理不同所产生的景观效果也是不同的。地形处理是造园的基础,也是造园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条件灵活的组景,依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地体现了“景为我所用”的原则,因此,可以说,地形的处理对景观的整体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骨架作用
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是景观中所有元素和设施的载体,在景观设计中对地形的处理和设计主要是根据当时项目的主题所确定的方案来进行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在地形的处理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自然,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出真实的景观环境,做到顺应自然,就地取材。所以说地形在景观中起到骨架作用。同时我们也要合理地布置建筑,变化地形,来创造更优美的景观。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做到精、巧,形成景观的精华。此外,地形处理应与景观主题相协调,以消除建筑和景观之间的界限问题,做到地形与景观融为一体。
1.2 结合切分空间作用
结合切分空间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通过地形的不同来组织空间形成优美的景观或是分割空间来体现空间的层次感,同时可以满足各种的使用功能。地形的形态各异,特点不同,所以在景观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利用地形的优势我们让整个空间变化,增加旅游者的游览心情,比如说堆积假山和建造人工湖,我们在组织和分割这个空间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包括整体的视觉效果,符不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等等。通过结合和切分空间来彰显地域特色。
1.3 环境作用
地形的适当处理,改善了局部的环境状况,净化了城市的空气,还能点缀风景,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水质量,地形对当地的通风和采光都有一定的影响;改善了植物的种植条件;夏天可以做到避暑;通过改善地形,建筑布局也得到提高,变得更有规划;同时具有抗旱、灌溉、防灾的作用,有些地形还可以种一些有特色的植物;对当地的旅游事业也做到了一定的贡献,地形的不同就会有很多的旅游者慕名而来,比如说张家界、武夷山、海南等,都是因为地形的不同所以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事业;同时又些地形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比如说东北黑土地,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也带动了东北人民的经济的收入,提高了国家的整体国力。
2 因地制宜的应用以及处理的方式
地形处理有着多重的作用,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就要更加的注重地形的处理和分析,地形的处理、分析的越彻底越透彻,景观就会动人丰富生动,才会满足游客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对于景观来说,平地坡地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和景观的整体结构,同时,我们要对其进行更细化的分类,比如包括地表的形态、地址构造以及地形规模等等。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我们首先要合理的进行地形改造,进行合理的布局,使园林地形丰富多彩,同时也要利用自然给我们的适当环境与其景观相结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具有层次性的空间景观,满足人们的需要。
2.1 平地
平地是指景观内坡度比较缓的土地,在很多景点中,平地是最主要的存在方式,相对于山地等地形,平地给人的视觉感觉一望无际,一览无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并且平地易于建造一些设施,成本上也是比较低的,平地也比较适合和接纳疏散游客,易于满足游客的需要。
2.2 坡地
坡地是指倾斜的地面,景观中的设计可以和坡地相结合,通过地面坡度的起伏变化,增加园林艺术空间的生动性。比较缓的坡地可以用来修建凉亭、休息地、疏林草地等,有些坡度也可以进行堆山处理表现出奇、险等效果。起伏的坡地可以为景观的建造提供较好地条件,比如呼和浩特的青城公园,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巧妙的组合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景观,营造了很有视觉性的空间效果。
3 景观和地形处理中的原则
景观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景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他们彼此相铺相成,不可以孤立存在。因此,我们在进行地形的处理时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自然过度的效果。我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堆土成山即成万寿山,万寿山与周围的优美风景成为重要的园林美景,这个是地形和景观融为一体的重要例子。
3.1 景观与地形相协调的原则
在景观中对地形的应用首先要坚持的就是整体性原则,要立足于整个园林景观的整体形状进行地形的应用。从色彩的角度来说,在园林景观中园林的整体色彩应该是绿色为主的植物色彩,其他例如水体色彩、生物色彩、山石色彩等园林色彩要为园林整体的绿色色彩服务,要与园林中整体的绿色色彩相协调、相适应。而从地形的角度上来讲,此时的景观对于突兀的地形需求显得更加强烈,在假山、坡地的地形衬托下可以将景观的美感更好地呈现出来。在景观中存在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中的地形应用中要注重人文气息与周围的自然地形相协调、相适应。如果一个景观内的人文景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的色彩不协调、不适应,会使这个景观内的人文景观显得突兀,显得出现的不合时宜,会使前来欣赏的游客感受不到美的存在。
3.2 符合景观中美的原则
有很多的景点都是人为的艺术加工而成的。景观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自然的景观和人为景观都有本身美丽、高雅的一面,景观中美的元素是有多元性的,在景观中的地形处理也要遵循园林美的原则,地形处理得当会使我们的景观更富有美感,更有层次性,使我们的视觉效果更好,扩大旅游资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景观的美也是一样需要我们去发现,我们对地形的处理要深入分析,力求把景观做到最美,不仅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美感,还可以提高国家的旅游事业。一个城市如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么这个城市生活的居民也是幸福的,在业余时间可以走一走看一看,陶冶大家的情操。
综上所述,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处理和应用是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景观所带来的旅游美感和旅游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景观的地形形状,只有拥有美的地形形状的景观,能够将地形条件很好地融入景观之中,才可以提高自身的旅游吸引力和提高旅游者的旅游美感。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更应该仔细研究景观的主题和地形搭配,这对整个景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磊.城市公园地形设计方法与实践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2]周辉.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初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地球表面的地形》微课程设计 篇7
本课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科学上册。从教材来讲,本课分为两个知识点:一是介绍常见的地形,属于了解层面;二是观察地形图,属于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理解及应用难度较大。在学情方面,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认识几种常见的地形图难度不大,但要求他们将地形地貌与地形图结合起来,并能够实际应用,难度较大。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渐形成了对学习自觉负责的态度,也出现了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笔者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常见的地形,难点是掌握地形图的观察方法。
第一个知识点“常见的地形”,虽记忆量较大,但要求不高,难度不大,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决定以第一个知识点为内容制作微视频。
●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制订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时,注重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探究、总结,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感性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2)知识与技能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知道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及其特点、形貌、风土人情;(3)科学思考达成目标:通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思考不同地形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4)情感态度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结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应该以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为原则和方法,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高效的自主学习为宗旨,依次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任务一,通过观看视频,写出五种常见的地形;任务二,能够描述出常见五种地形的特点;任务三,结合微课视频中的连线题,画出常见地形的简单示意图(这是一种更加直观有效的表达方式);任务四,思考如何将不同的地形在地图上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地形图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
●制作
本节微视频时长为6分23秒,采用Camtasia Studio 6.0录制处理,PPT设计采用黑板为背景,全程使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学生,让他们产生一对一的亲切感。在微课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营造想学、要学的氛围,并力争实现会学、乐学的效果。
微视频中,首先,介绍了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种常见地形的特点、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其次,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几种地形的特点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再次,通过连线题的方式进行总结回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地形分布和地势特点;最后,提出问题“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不同的地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实践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单,可以达成本课的“常见的地形”的学习目标。而地形图这个知识点是对学生既有地图印象的一个颠覆,他们印象中的地图是字典后面的那种行政地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省份、不同国家,而地形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笔者认为这个知识点的难度较大,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练习时间,以期达到学生能够看懂地形图的目标。
因此,课堂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环节一: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主任务学习单,尤其是任务四,学生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形的想法,甚至会有学生提出接近于地形图的方法,教师要多多启发为之后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环节二:观察地形图;环节三:组织小组活动“观察地形图”。
笔者给每个小组(4人)发一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彩色地形图,请小组合作观察,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你观察的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2)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势哪面高,哪面低?(3)这个国家(或地区)主要有哪几种地形?
观察时间为6~8分钟。之后,笔者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他们看到的地形图,并回答以上问题。这样每位学生都看过至少4张地形图,他们的读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反思
1.使用微课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的周课时较少,因此在没有教师及时敦促的情况下,该课的学习就需要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因此,笔者将6~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在课后通过观看教师分发的视频、阅读教科书、查阅资料、共享书籍、网络浏览等方式对课题内容进行学习。教师鼓励小组成员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讨论和共享,分工合作。
除了以上形式,笔者还通过视频指导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小实验,与该课的知识点相得益彰。完成实验后,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有更感性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也为课堂进一步的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除了课后学习的形式,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课堂上,教师采取各小组代表轮流汇报的形式展开评价,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选取1人为汇报者;2~3人制作PPT;2~3人整理学习资料、撰写发言稿),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还锻炼了他们的小组协作能力。
2.微课的灵活使用
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翻转,是一种灵活运用时间的观念,因此不必拘泥形式。例如,在前期阶段,学生可能无法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因此笔者把微视频在上课前再播放一次,并将知识内核和实验探究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展现。
翻转课堂的理念用于小学科学课,有很大的可行性。而这毕竟是对传统课堂形式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学生不断去适应。这是一个打破与重建的过程,需要教师更多的思考和尝试,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并用心去实践。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评委印象
代老师设计的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微课程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设计主要有四方面的亮点。
(1)内容选择精练。代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符合微课程制作内容选取原则,即要求兼顾教学重点、难点和一般知识点的覆盖面及考虑知识点之间的权重,体现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的思想原则。
(2)任务设计合理。微课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任务单设计的质量决定着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规定着微视频设计的方向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策略与方法。从任务单的结构组成来审视代老师的微课程设计,感触良多:(1)达成目标明确。代老师充分理解了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达成目标”的内涵,即达成目标是学的目标,实施主体是学生,其设计、表述都做到了立足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原本难以下手的自主学习变得易于操作。(2)学习任务明确。代老师设计的四个学习任务分别从概念、特点、示意图等维度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图形建立概念,另一方面通过相关联的问题深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建构新知识。学习任务配套学习目标设计,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发现知识、感悟方法,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达成目标落到实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撑。(3)学生主体意识明确。从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的设计表述可以看出,课堂活动中“汇报课前学习”“观察地形图”“讲解地形图”等环节充分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只需适时点拨。
(3)微课传达有效。代老师录制的微课语言简洁准确、画面简练清晰、逻辑条理严谨、播放流畅,无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微课最优化”。
(4)课堂活动到位。通过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不难发现,代老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正是微课程教学法中检测、作业、协作、展示“四步法”的剪影。“学习形式预告”中的内容不仅示意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代老师的课堂已进入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初级程序。
结合本节微课程的设计,有下列几个问题与代雯乐老师商榷。
(1)“学习方法建议”规范。“配合查阅相关资料,丰富知识,增强对地形、地形图,乃至地球的感性认识”,其中“观看视频、查阅资料”都属于学习途径,而“丰富知识,增强……的感性认识”则是通过学习所达到的效果。
(2)“课堂形式”设计。虽然四个环节的设置逻辑性很强,但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陌生的地形图中找出并汇报某个国家的地势特点、主要有哪几种地形,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地形图中找出此国家的轮廓,其辨识是否有难度。
(3)“学习任务”设置。学习任务“(1)通过观看视频,写出五种常见的地形”的答案在达成目标“(2)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知道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及其特点、形貌、风土人情”中已经明确给出,这无疑降低了学生完成此任务的难度。
微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体验并坚持才能养成。相信随着对微课程的不断实践,代老师会对微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会制作出更优秀的微课程。
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 篇8
1 地形对住区园林环境的意义
1.1 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
人类建造园林的目的, 不是为了生产粮食、棉花等人类必须的生活物质, 而是为了满足其精神的需求。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一方面人们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富裕的物质生活, 另一方面又承受着工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 来自各个方面的紧张、烦躁的压力。而大都市环境很难给人们创造出放松、休闲的气氛, 反倒常常给人一种禁闭和压抑感。久而久之, 城市里的人们便十分渴望融入自然、释放心情。住区园林环境中适度的地形起伏, 则是把自然山水巧妙的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使居住区能营造出一种幽静、自然而舒适的园林环境。
1.2 丰富园林空间和生存空间的需要
在平地绿化面积受限制的情况下, 利用地形的斜坡进行绿化是一种增加绿地面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 设计中通过塑造地形, 不仅可以增加一定地表面积, 还可以使三维空间变化多端, 界定出更加多的角落, 形成动态的住区轮廓线, 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空间场所体验。
1.3 特定场所的需要
某些场所可以利用地形设计实现特定的场所要求。如在很多的南方城市中, 地下水位都比较高, 而一些深根性大乔木的生长就需要一定厚度的土壤层, 此时, 就可通过地形的设计的来实现植物的生长需求。同时, 随着现代建筑的功能、种类、形式的繁多, 一个小区内可能会出现不同底层标高的建筑, 在处理排水、交通、景观等问题上, 这时的地形塑造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小区内常见地下管道的井盖、化粪池盖板、建筑散水等无论是从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影响周围的景观效果, 那么就可通过地形的巧妙处理, 结合植被, 就能有效改善这些形象不佳的景观细节。
2 住区景观的地形处理
2.1 地形视觉景观设计
在居住环境中有大量的住宅建筑, 其强烈的直线轮廓造型一般较为僵硬, 与此相比, 地形的表面特征十分明显, 与建筑给人的视觉形象不同, 地形的视觉形象则要婉约柔和、变化丰富的多。
1) 地形外观轮廓设计要主宾分明。对地形的设计来说, 地形之间的交接部位或景观形态较复杂的边界区域如坡顶、坡地边缘和水陆交接的岸边等往往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区域, 轮廓控制成为地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关键要素之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D/H的比值在1~3, 在比值范围内视觉观赏效果是最理想的, 同时在一定场所中可保障空间的私密性。当D/H=1时是空间性质的转折点, 构成空间实体的高度与间距呈现协调匀称之感。随着D/H>1时, 空间会产生扩大远离之感;随着D/H<1时, 空间则越来越产生紧迫感。
2) 地形与居住建筑的面积比例要协调。要注意地形与建筑在立面上的面积比例关系, 一般的, 软质地形轮廓应当控制在地上建筑两层3~6m以下, 同时, 根据黄金分割的原则, 软质地形的水平长度尽可能的比建筑再宽出30%~62%左右, 这样则有利于地形形成一种延绵起伏之势。应该注意的是, 随着观看者视点的变化, 地形的态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但是只要在大部分的时候, 地形与建筑的面积比例始终有一方占有优势, 并没有极端的差别, 就仍然能达到比例和谐的地形轮廓效果。
3) 视点变化要丰富在有地形起伏的环境中, 人的观景角度会有较大的变化。视点的控制应从多方位, 多角度加以考虑, 分析每一处地形由远趋近的途径特点, 不仅是水平距离的运动, 还应考虑视点垂直高度的变换, 才能处理好不同位置的建筑、园林小品、植被、水面等景物与地形之间相互重叠所形成的景观层次。
4) 与水、植物、构筑物等因素相结合的地形造景。要提高地形的景观质量, 设计中不仅是单纯的地形设计, 还要结合其他景观节点来增强地形的特点, 这也有益于整体景观形象的提升。地形与植物的结合设计, 通过乔木、灌木和地被的合理搭配, 会修正、调整和强化地形在视觉上的景观形象。居住区水景的应用非常多见, 且往往离不开地形的烘托。地形为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水景提供很好的基础, 如瀑布、跌水、溪流和水幕等特色水景。
2.2 地形物质空间设计
地形设计是避免园林一览无余, 实现园内分隔空间的有效手段, 其具有很多实用的空间功能。地形所构成的物质空间所具有的特性将对居住区的景观形象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并不仅仅依靠人直接的视觉感受, 还能通过亲身体验来改变人对某一住区的景观形象的评价。地形坡度的变化常把景观划分成很容易理解的单元, 建立了比例感和次序感, 这种坡度出现变化的形式影响了对空间、视觉的感知和对一个住区的印象。在居住区中, 使用地形设计园林空间时, 功能上要兼顾居民活动的公共性和私密性要求, 因此道路布置时结合地形才能起到强化引导的作用, 达到设计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目的。
3 结合住区日常户外的地形设计
3.1 地形设计尊重居民的生活方式及习惯
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动需求, 但是作为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人, 其生活方式及习惯还是具有某些共同点的, 通过适当的地形塑造可以削弱不利环境的影响, 提供一定私密性和安全性, 这是居民们的基本要求。如在小区临近城市干道一边的绿化带内, 设计适当的地形就能有效改善来自交通干道的噪音对住区的影响, 还能形成视觉屏障, 阻碍外界因素对有私密性要求的空间所形成的干扰。
3.2 居住区休闲文明的环境
地形设计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一追求休闲生活的愿望, 有助于形成居住区环境丰富的能愉悦身心的精神空间。例如在大型的居住区内, 运动场地为居民提供了一处风景优美、富有自然气息的休闲观光场所, 同时满足了居住区户外交往活动的要求。
3.3 地形设计也要考虑社区交往的需求
住区居民在休闲活动时所需的个人领域以及交往空间一般是在一种“微观尺度”的范围内进行的。具体范围是从人的触觉感受范围到普通人辨别人脸部表情的最远距离 (25m) , 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的接触交流、人与人的视觉交流、人与人的对话交流等。这样的尺度符合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 是微观尺度研究的基本问题。居住区公共开放场地, 能够增进社区交流, 提高居民精神生活的质量, 其尺度应该是亲切宜人的才能有助于这些活动交流。住区开敞空间并不一定是完全平坦的地形, 多样的、趣味性的地形设计, 可以使公共空间更具有人情味, 更好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满足人们交往的需求。尤其是居住区内儿童活动场地和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活动场所, 在周围设计适度的地形, 一定程度的减少外界的干扰, 提高了儿童活动区的安全保障和老年人交往空间自然氛围。
4 结语
总之, 通过对居住区园林环境中地形设计的初步探讨, 可以看到地形设计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并且认识到地形因素的复杂性。笔者希望通本文关于当前居住区地形设计的总结和看法, 能起到帮助大家加深了解地形的特性, 为园林环境的建设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地形设计是城市竖向规划和居住区竖向规划的一项主要的内容, 地形设计的结果影响着居住区的投资成本及建成后的环境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对利用和塑造居住区地形的研究, 探索出合理可行的地形设计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
参考文献
[1]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002.
[3]管宁生.论造园中的地形改造[J].西部林业科学, 2005 (12) :36~40.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篇9
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采用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和情商, 提倡课内课外小组探究解惑,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享受学习的快乐, 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作为理论依据。在教学教程中通过动画展示或用自制的等高线教具、亲手将等高线图用黏土捏成其所示地形部位, 以增加直观感受, 基本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理论这一认知规律。
本课的设计旨在通过教师的问题创设、点播、启发,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享受学习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享受学习的快乐。
2.用昆明西山龙门的景观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3.用动画展示及自制的等高线教具, 增加直观感受。
4.将等高线图用黏土捏成其所示地形部位, 让学生能将抽象的等高线图与形象的地形地貌特征相联系, 便于学生理解。
二、课程标准及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判断坡度的陡缓, 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1.虽然课标字面上只列出三种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 但是“鞍部、陡崖”等内容, 教学中是不可回避的。
2.纵观初中地理所有内容, 山脊、山谷虽然仅在此处出现过一次, 但学习难度却很大。
3.通过读图训练感悟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作用及借助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起伏的大势。
三、教材分析
《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 丰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这也就涉及本节内容中的等高线知识, 从而使学生具备了较系统的基础地理知识, 为以后学习地形、等值线 (等温线、等降水量线) 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简略, 可塑性强,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接触的, 这样安排有利于把问题充分解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2) 初步掌握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突破方法:
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可以用动画展示或用自制的等高线教具, 以增加直观感受;将等高线图用黏土捏成其所示地形部位, 让学生能将抽象的等高线图与形象的地形地貌特征相联系, 便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 海拔和相对高度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 有海洋, 有高山, 有深谷, 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 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 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 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多媒体演示:课本P31图2—2—1“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 以海平面为基准面, 乙点的高度为500米, 甲点的高度1500米, 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 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讲解:在地图上, 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看图, 课本P32图2—2—2“基本地形类型的景观”。
多媒体展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承转:地形景观图可以把地球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 但绘图难度大、使用不便。通常采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 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 把它们注在图上, 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 这就是等高线。
(二) 等高线地形图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这样,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多媒体展示图“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 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同理,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叫作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 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各有不同, 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不同的地形部位, 等高线是如何表现的呢?
多媒体演示:《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
借助课件, 并做一定的讲解。
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表示:
山顶:等高线呈闭合状态, 中间高, 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承转:地表形态有多种表示方法, 除了等高线地形图外, 还有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 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课本P35图2—2—8“分层设色地形图”, 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这幅地图有等高线, 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 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 这种地图叫作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 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活动:
看图:课本“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陆地部分, 用什么颜色表示?不同的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 表示平原;200~500m用浅绿色, 表示盆地;500~1000m用浅黄色, 表示丘陵;2000~3000m用深黄色, 表示高原;3000~5000m用棕黄色, 表示山地。
1.小组合作, 将各组的等高线图用黏土捏成其所示地形部位。
2.小组合作, 分别完成导学案中的“课上探究”部分。
总结:本课讲述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 重点是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认, 我们要熟练地在图上找出山顶、山脊等地形, 并学会基本的运用。
六、作业布置
地形设计 篇10
1.1 因地形因素形成的优势与劣势
在此类场包括大自然中的土坡、城市道路两旁的边坡、堤岸、桥梁护坡和公园中的人工造景的各种坡面等。在此类场地进行植物种植设计, 优势在于“造势”, 通过植物品种间组团群植或林植, 结合地形抬高, 容易形成一个完整景观空间所须的围合感;同时, 种植在坡地的植物材料能够放大其景观效果, 地形抬高的作用使植物直接变高, 树冠窄长的植物更具线性感, 树冠宽广的植物会更具体量感。
但此类地形在植物种植设计中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存在, 例如南北坡只能分别选择向阳和耐荫的植物品种, 且坡地排水快, 喜水湿的植物并不能很好的适应, 而采用勤浇水的养护方式则成本会响应地增加。
1.2 地形要素在植物种植设计中产生的多种影响
从景观效果上说, 结合坡地进行的植物种植设计, 比平地上进行的植物种植设计更具有变化和节奏感, 容易形成视觉中心, 引导视线至更重要的景观节点或建筑场地。在坡地上起伏变化的植物群落与大草坪或者缀花草地组合都是不错的种植方式。
来源于意大利的台地园, 其种植方式正是通过地形与植物的巧妙组合, 沿山地地势结合中轴线开辟出一层层台地, 在各层台地布置水池、喷泉、雕像、花坛等, 植物种植设计遵循台地地形呈高低变化和中心轴线对称的手法, 通过栽植一些高耸的植物如黄杨、杉树, 强化台地中轴对称的线性规律, 整齐修剪的绿篱, 规则种植的地被植物, 强化台地地形的规律感和节奏、韵律感。
从意境的层面上说,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自古喜好山水, 古典园林的营造在方寸之间也乐于叠山置石, 早在秦汉时期, 就已出现山水宫苑, 宫苑营造结合整理山水, 漪花植木, 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 这个时期的园林已呈现感物咏怀, 托物言志的特征, 发展至今, 重视意境表现的中式园林风格营造, 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充分利用地形与植物的关系, 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 托物言志。
就植物材料而言, 坡地地形适合的植物材料较多, 一般植物品种均可, 考虑到坡地的特殊性, 深根性植物品种更能适应边坡坡度大于土壤自然安息角的坡地地形, 例如五叶地槿和紫花苜蓿的组合, 紫花苜蓿根系发达, 不仅能固坡护土, 其根瘤菌还可以改良土壤。而坡下端的五叶地槿枝叶茂盛, 也起到良好的固坡作用[3]。其次, 需排水良好的植物品种如牡丹、芍药等种植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场所, 更能符合植物的生长习性。
坡地地形选取植物材料总体而言, 需要综合兼顾生态效益, 景观效果以及后期管理的难易程度, 例如部分籽播野花组合能够达到色彩丰富, 层次鲜明, 景观效果较好, 但是其护坡能力相对不足, 且对水肥要求较高, 观赏季结束后效果变差, 景观连续性差。植物材料在选用时可考虑多重植物组合配置, 如藤本结合草本等, 达到优势互补。
2 谷地、凹坡或其他等高线向低处延伸的场地类型
2.1 因地形因素形成的优势与劣势
谷地、凹坡或其他等高线向低处延伸的场地类型包括凹地形以及向低处延伸的场地。其中凹地形在景观中可被称之为碗状洼地, 通常给人一种分割感、封闭感和私密感,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起到不受外界侵犯的作用。此类场地的典型代表是水沟、河谷, 在此类场地进行植物种植设计, 优势在于易形成亲切、动人, 适合行人停留驻足, 欣赏景致的小空间。且谷地地形有助于形成干、湿、水三种不同的环境, 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湿生植物都可以在此生活, 交界地带往往物种更加丰富, 对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极为有利。
但此类地形在植物种植设计中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存在, 以高大乔木为主形成的大规模植物组团不适合此类谷地或凹地地形, 同样, 具有一定高度的植物品种较多的运用到这类场地中只能是削弱原有的层次, 使景致变得平淡无奇。
2.2 地形要素在植物种植设计中产生的多种影响
从景观效果上说, 谷地地形的植物种植设计, 给人提供了一种低于视平线的视觉体验。由于地形向下形成一定的角度, 植物高度随着等高线的走向而逐渐降低, 软景设计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在谷地的高处种植小规格的色叶品种代替大规格品种, 在视觉上同样能够形成大规格品种所具有的景观效果。同时, 以低矮的地被植物或草坪缀, 与高坡上的绿化景观共同形成高低起伏, 层次丰富, 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
从意境的层面上, 通过景观基调的定义, 谷地地形更容易形成特定意境, 特定风格的景致。如自然的野草之美, 选择具有野趣的乡土植物品种或其他符合这一基调的观赏草类, 营造出主题鲜明, 有地方特色, 群落相对稳定, 管理粗放, 能够生生不息的接近自然的景观效果。
就植物材料而言, 由于谷地地形更适于静态空间造景, 植物绿化种植设计需要相对细腻, 品种量大以形成丰富多变的效果, 植物材料间形态、色彩、大小、材质间形成对比, 以吸引行人目光的短暂停留。植物品种的选择则根据立地条件具体选择, 谷地是水环境时, 可在岸边配置观赏价值较高的开花品种, 以形成一树二景, 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审美能力逐渐提高, 对景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环境绿化, 美化, 植物品种选用等方面普遍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绿化要充分结合地形要素进行植物绿化种植设计, 以帮助形成更加丰富变化, 更具有观赏性的绿化景观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地形要素在植物种植设计中所可能产生的多种影响以及在种植设计中如何充分利用地形要素, 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植物种植设计要顺应地形条件, 充分利用地形现状, 必要时通过挖湖堆山, 在高处种植高大乔木, 低处种植低矮灌木或地被, 以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 帮助营造有进深感、围合感的整体空间效果。
关键词:地形因素,植物,种植,设计
参考文献
[1]张英.坡地的绿化与管理[J].青海农林科技, 2004 (01) :57-40.
[2]卢山, 陈波, 胡绍庆.丰富资源下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34.
[3]孙庆军, 朱明, 徐玉香.坡地植物调查与效果分析[J].新疆林业, 2011, 03:37.
地形设计 篇11
关键词:微地形;住宅区;景观设计
0 引言
微地形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态及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有起伏变化的地形。由于用地规模较小,而且多以人工改造后的地形居多,所以微地形地面高低起伏不太大。其被广泛应用在住宅区绿化、景观绿化中。
微地形应用在住宅区是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往往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构景元素。适宜的微地形应用有利于丰富住宅区景观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艺术性,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微地形也不例外。微地形的应用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尽人意的负面效果,比如住宅区中的地形高差设计比较生硬,或者与其他要素结合得不太恰当等问题。总之,微地形应用在住宅区景观设计中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有一定的原则。
1 微地形应用的意义
近年来,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绿地设计逐渐得到广泛的重视,理念也提升到了生态化与实用化有机结合的高度上。住宅区的自然景观资源相对较少,诸如用地紧张、景观设计的先天条件不利于绿地设计等不利因素较多。因此,在住宅区的景观设计中既要保护好地形地貌,又要保护好土壤,以防止水土流失。微地形的应用有以下优点:
1.1 突出原有地形特色
我国住宅区的地形也呈现多样化特点。山地丘陵区域的住宅区景观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这样既保留了原地形的地貌特色,又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可以降低其开发的成本。因高就低,布局建筑,形成天人合一的景观效果。结合当地特有的地形辅以人工的形式美与空间的流畅性。通过挡土墙、植物等不同的形式塑造地形的整体美感。
1.2 丰富住宅区空间层次
住宅区空间具有强烈的领域性。中国传统的民居院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半私密性和私密性空间的需要和重视,公共性和半公共性空间为现代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地形是景观设计中限定空间最为有效的实体。住宅区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微地形创造空间感和空间序列,塑造诸如静态、动态、封闭、开敞、均衡、开放式、导向式等多种空间类型。微地形主要通过地面、坡度及其轮廓对空间进行界定。通过微地形划分住宅区景观空间是丰富空间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空间通过围合可以使人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和私密感,空间的分隔可以减少不同空间中人们活动的相互影响,同时拓展了空间的体验内容,丰富了空间的趣味性,达到提升住宅区环境品质的目的。
1.3 提升小区植物景观
住宅区通过微地形应用可以增加地表面积,有了增加绿化面积的可能性,从而为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地形的起伏影响着植物的种植形式,植物高低与地形高低相一致的设计容易产生自然景观效果。例如,把大乔木成片地种植在地形最高的位置,可以形成一片绿色的背景,然后在地形较高的位置种植小乔木,作为中景,在地形低矮处种植小灌木、观赏草或绿篱地被,形成前景,这种把地形和植物种植景观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形成植物自然生长的有层次感、优美的效果。另外,有些住宅区由于覆土较薄,无法栽植大乔木,此时改变地形,增加土壤的厚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4 利用排水规划与雨水收集
住宅区中地形的设计与排水系统规划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雨洪管理的成本。如果在住宅区内设计出合理的地形,就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排水法,将降水汇集在住宅区的最低洼处,如住宅区的人工河道或水池。池中收集来的水可以用于灌溉住宅区的植被,也可以在生态处理后进入住宅区内的水系统,合理再利用。住宅区内微地形的设计应用,为排水系統的设计提供了更为经济、便捷的可能性。
2 微地形应用的几点原则
2.1 重视使用者的视觉感受
国内常见住宅区中的建筑外轮廓多为直线型,容易给人僵直生硬的视觉感受。一些住宅区由于地形高差设计时没有很全面地考虑居民的使用感受,采用了不恰当的高差进行空间围合,或是采用了太多的直线性地形高差边界,不但没有柔化建筑轮廓,景观本身也不利于居民放松身心。因此,在进行住宅区景观设计时要体现柔美、婉约之感。同时,微地形的应用也可以被当做视觉要素来使用。土壤是一种可以人为塑造的物质,可以根据居民的意愿改变不同的堆放风格。比如微地形形成缓坡、陡坡的轮廓变化,由此而产生光影变化,从不同角度塑造多彩的视觉变化,产生独特的景观效果。再比如,连绵高低、错落起伏犹如山峰的缩影,给居民以回归自然的感觉。
2.2 与其他景观元素有机结合
一些住宅区微地形高差与构筑物、小品、植物、水体等结合不恰当,难以形成自然和谐的优美景观。由于地形起伏缺少韵律和节奏,住宅区中虽然布置了亭、台、植物、水岸等景观元素,但是却不能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往往各元素之间无主次之分,整体布局缺乏统一与变化。例如,楼宇之间空间有限,则可以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小土包,可代表自然界的山峰,两峰之间的低矮地段自然而然形成山谷,峰谷相间形成自然山野的微缩景观。把自然搬到家门,可做到足不出户便享受自然之趣,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2.3 注重人性化设计
微地形的微小起伏变化结合成片的稀树草地,展现连绵悠远的意境。但是,住宅区微地形应用不当,则会影响人们的正常行进。居住小区中生活着各类群体,其中不乏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士,高差的产生势必会对这些人的行走产生影响。解决的手段多种多样,地形起伏大,坡度相对较大的地段,常采用缓坡防滑地面的形式。住宅区中的微地形还可以起到增加娱乐功能的作用。小区内的儿童游乐场所也可以采用微地形的手法,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好奇心理。微地形的设计可以让儿童滑行、躲藏甚至打滚,增加玩耍的乐趣。
2.4 微地形施工中建设成本的控制
住宅区增加了地形高差设计,无形中就增加了部分土方工程,从而提高了建设造价和后期维护的费用。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考虑以较少的土方工程创造微地形变化,根据使用材料确定坡度上限,避免微地形的滑坡问题。其次,对选用的硬景材料及厚度严格控制。最后,控制地被的使用量,通过人工地形配合乔木、草坪,营造植物景观。
3 结语
住宅区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居民营造一个和谐亲切的居住空间。微地形的应用可以满足人们的领域感、归属感、安全感和可识别性。如果能对地形的坡面,轮廓的美观、实用、经济设计进行细心的推敲,创造舒适宜人的视觉效果,体现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就能真正实现宜居小区的愿景。
参考文献:
[1]郭淑芬,田霞.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俞孔坚.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
[3]陈自锋.浅谈园林微地形在景观中的处理应用[J].绿色科技,2013(1):154-156.
[4]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地形设计 篇12
课标要求:理解山脉的走向, 知道主要山脉的分布。
地位和作用:“山脉纵横交错”是中国地形的第一个大知识点, 学好山脉的分布大势, 为后面 (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 两大知识点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山脉的分布掌握牢固, 地形区、阶梯分界线等知识点则能迎刃而解。
知识结构:本内容主要涉及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的学生已具备读图、分析图及一定的是思维、理解能力, 关键是必须抓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征, 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三、设计理念
大家皆知, 运动场上学生能争先恐后, 课堂上为何不能呢?该内容主要展示:学生自学、合作学习, 给他们充足的读图时间, 在互问互答、抢答中进行, 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解, 以实现当堂达标, 让学生在其中备感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运用判断方向的一般方法理解山脉的走向; (2) 通过读图、识图了解山脉的空间分布。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方向的判断及结合地图互问、抢答来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 让学生理解“纵横交错”的含义, 知道学习地理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山脉的走向;主要山脉的分布。
难点:主要山脉的分布。
六、教学过程
课前黑板上板书学习目标:理解山脉的走向, 知道主要山脉的分布。
重点:山脉的走向;主要山脉的分布。
难点:主要山脉的分布。
第一步:导入 (用时约1分钟)
师:你知道我国哪些山脉有黄金、玉石吗?
学生: (惊讶) 不知道。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纵横交错的山脉。
第二步:新课教学 (用时约35分钟) 。
看学习目标, 了解本堂课主要学什么内容。带着目标阅读课文, 把不明白的地方圈下来, 前后排进行探讨 (用时约8分钟) 。教师利用学生阅读时间板书、板图:
(1) 山脉的走向。怎么理解走向?我国山脉有哪些走向?用判断方向的“一般方法”加以引导解决。
(2) 主要山脉的分布。看谁最厉害:10钟内互问互答或独立解决, 10分钟后到黑板上的山脉图中指山脉名称, 每说对一个加10分, 说得越多加分越多。分三轮进行:第一轮, 教师从4个组中各抽一名优秀生竞答;第二轮, 从4个组中各抽一名中等生竞答;第三轮, 从4个组中各抽一名差生竞答, 让差生有较多的看图时间, 以便巩固。差生能完全答对的多给5分进行鼓励。其间教师要多采用如:你回答得太棒啦!想不到你这么厉害!等激励的语言来鼓动学生积极参与 (用时约25分钟) 。
第三步:知识延伸。
抢答题 (用时约6分钟) 。
(1) 祁连山大致是哪些省的分界线?
(2) 武夷山大致是哪些省的分界线?
(3) 巫山大致是哪些省的分界线?
(4) 秦岭大致是哪些省的南面?
第四步:小结 (用时约3分钟) 。
(1) 说出你本节采用什么方法, 学到什么地理知识?
(2) 师回答:哪些山脉有黄金、玉石呢 (阿尔泰山、祁连山) ?回答导入以前呼后应。
第五步:作业布置 (用时约1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