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2025-02-02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篇1

《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题: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

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形模型,创设情境,教学教材

课型:新授课 检查预习:一,填空题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地区,属()带,少数地区位于()带,没有()。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的东部,()洋西岸.3、我国陆地面积约()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位.二,选择题

1、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我国位于()A亚洲东部、太平洋东岸 B欧洲东部、大西洋东岸 C亚洲南部、印度洋北岸 D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下列海洋中,属于我国内海的是()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3、我国领土最北端位于()

A黑龙江省黑龙江 B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C黑龙江省漠河 D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4、当黑龙江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海南岛已经开始春耕,这是由于我国()A地势西高东低 B海陆位置不同 C东西跨经度大 D南北跨纬度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通过刚才的图片,谁能描述一下山地的特征。

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山的走向是指山脉的延伸方向。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问: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 探究合作

4.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1)我们来看一下新疆的地形。(2)指导学生填表

5.(讲解)从《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同走向的山脉犹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6.指导关于四大高原的活动。师总结。

7.(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26上面《地形与民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民俗与当地地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可见,有什么样的地形特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俗习惯,民俗习惯深受地形的影响。

拓展提升

说一说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提升检查:

1.我国西部的主要地形区为()

B.丘陵、高原、平原 D.盆地、高原。平原 A.高山、高原、盆地

C.平原、丘陵、盆地

2.我国平原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A.1/10左右 B.1/20左右 C.1/5左右 D.1/3左右

3.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上,东北一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

A.大兴安岭 B.太行山

C.昆仑山

D.天山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阴山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B.天山是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 C.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D.大兴安岭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分界线 5.下列山脉既是东西走向山脉,义是阶梯界线的是()A.天山 B.昆仑山

C.祁连山

D.巫山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作业]

1,完成本节课的“填充图册”.2,完成本节课的“一课三练”.3,复习上过的课,预习下一节课

板书设计

富蕴县库尔特乡双语寄宿制中学

叶斯波力

2014.10.16

《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篇2

地位和作用:《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及其影响。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他章节的基础。通过学习该内容,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也为西部大开发积蓄力量。

二、设计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我力争做到三个统一(即:课标与教材相统一;方法与手段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和三个注重(即:挖掘教材,注重深度;丰富教材,注重广度;提炼教材,注重高度)。

三、三维目标

为了贯彻课标中有关“技能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充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结合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势和地形的特征,了解地势和地形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初步运用诗词和地形剖面图来说明我国的地势特点。

方法与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地理思维,并从诗词歌赋中分析我国的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词和自然景观,使学生了解我国壮丽的山河、多样的地形,为发展农、林、牧、副、矿多种经营提供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地势、地形的特点及地势产生的影响和地形的合理开发利用,而地势的特点及影响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1.教学方法:引入诗词歌赋,运用以图导文法和讨论法。我本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在讲解地势的特点和影响时,采用诗词歌赋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然后再通过景观图片来启发学生学习地形及其利用,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用祖国壮丽的景观图像、动画、音乐来增加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地大物博、景象万千、地势多变的豪迈气概,学生以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而感到骄傲,激发了学生建设祖国的愿望。

六、说学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各大洲的地势特点,然而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地势特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其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制定如下学法指导:

1.感性认识占重要地位,学习的驱动以兴趣为主。先通过相关诗词歌赋的分析,使学生对我国的地势特征有基本的了解;再通过剖面图和景观图,加深学生对地势和地形的理性认识。

2.通过读图、析图等各种方法,提高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学重点,运用讨论法突破难点。

3.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我在课后设计了“接力问答”和“能力迁移”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69中学)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篇3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 百分之十

山地 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 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 百分之十九

平原 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4

这是按学校要求推行杜郎口模式教学设计的一堂课。首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负责一个模块的学习,并试图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听懂。

这种教学设计的优点在于学生个个愿意且自主当好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上台讲课的胆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口才。长期以往,学生就凭着自己的口才也可以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们敢于推荐自己,敢于展示自己的优点,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等等,其情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但是,毕竟人都有惰性的一面,只要监督不严,学生很可能偷懒,只是被动做一个“收音机”,使其学习很受影响。

所以,我认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非常好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或班级的奖惩机制一定要跟上,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平台。真正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八年级地理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5

本课的教学设计,处处激发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习目标全面落实,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知识。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教与学兼而用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效果很不错。

地形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这部分内容更生动,易于学生学习,课上我采用了猜一猜的活动,利用地形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中画的是我国的哪种地形,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篇6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授课人:周扬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江山如此多娇》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然后实物投影《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

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

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

(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

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看看,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那大家说说看,我国有几种地形呢?(五种)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呢?(地形类型多样)板书:

一、地形类型多样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

大家观察这幅图,里面提到一个词:山脉。什么是山脉呢?(延着,某一个方向延伸,呈现脉状有规律分布的山体。)

很好,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就像我们民族的脊梁一样,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大家知道,山脉总体上是延着某个方向延伸的,那么,这个延伸的方向叫就叫做山脉的走向。山脉的走向主要有以下的四种。(展示右下图片,学生回答四种走向)

好。我们来看一幅图:陆上山脉主要分布。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山脉都是什么走向呢?哪种走向居多呢?小组相互合作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1.分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东北—西南,东西,西北—东南和南北走向的较少)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教师活动]2.读教材25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按照活动2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大家可以发现什么呢?

(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教师活动]3.“我国地形的分布”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学生活动]3.分组讨论,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完成25页活动3。

[教师活动]4.展示“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杰作--窑洞图;内蒙古高原地貌和景观图;云贵高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总结: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区形态各异,我国人民也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活动]5.课件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读图了解我国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其中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

明确: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探究问题:

1.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山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4.全班学生分成A、B两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展开讨论。A组讨论有利条件,B组讨论不利条件。A、B两组讨论后,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活动]6.展示本节课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展示本节课课堂习题。[学生活动]5.完成教师所示思维导图和习题内容。[教师活动]7.布置课后作业。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授课人:周扬

本节课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每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现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反思如下:

一、充分运动多媒体教学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时我用微视频《江山如此多娇》导课,为学生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激发了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在新课程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基本理念。这短短的2分钟的视频为这一节课的学习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简洁明快,令学生耳目一新。

二、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识图、填图,分析地图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思路清晰,设计新颖。在本节课授课时,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程序,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我国的山脉→分析出山脉是地形骨架这一特征,引导学生找出“骨架”的中间是“地形区”,分析出地形复杂多样这一特点,又由地形看地势而分析出中国地势的特点。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理论联系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改善和优化了整个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联系的能力。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反思 篇7

桂头中学 潘雪梅

一、本课知识内容

根据课标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本课时我讲授的知识点主要是: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名称、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二、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七年级上)试行稿》,本节课“课程标准”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课时“基础知识要求”是:1)记住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2)记住知道我国三级阶梯划分界线的名称、位置和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本课时“基本技能要求”是:1)运用中国地形图,描述我国地势特征;2)在中国地形图上,绘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位置。

三、本课教学过程

(见《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

四、本课教学效果及原因分析

本课时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大多数都能快速、准确回答每一个知识点后面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能准确指出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主要是因为做到了如下几方面:

(一)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强,环环相扣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是这样组织的:相关基础知识(地形、地势的概念,三类地形图、五种地形)——我国地势总特征——各级阶梯概况(界线、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类型)。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也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直至得出结论。

(二)围绕重要知识点多角度强化讲解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从四个角度分析:

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阅读;

2、示意图的判断;

3、地形剖面图的验证;

4、对应的选择题练习。通过四次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就对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掌握牢固了。

(三)讲究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

1、感性引入

例如:本课导入,我通过播放各种地形风光图片,用让学生更加感性认识地势与地形,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课。

2、化难为易 例如,“地形剖面图”的阅读,我首先利用图例符号知识尤其是从颜色上认识剖面图,其次教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上绘制36°纬线,然后让学生对照分层设色图填上剖面图中括号里的地理事物名称,并判读海拔高度,绘制地势简略图,最后才得出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一结论。

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的学习,我先让学生分阶梯找出这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再让学生归纳主要地形类型;在找主要地形区时,又播放各级地形区的图片。这样,也就很容易归纳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并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

3、细化知识点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我细化为2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概况”的学习,我细化为3个知识点: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四)注重学生参与,指导到位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我采用了“学练结合”的授课方式。在启发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笔绘制图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练习当中得出结论,也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五、得到的启示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通过课程引入,培养有关航天科学的兴趣。

2.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音乐、图片;学生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听音乐:高山流水

师:这首古筝曲的名字叫“高山流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这首乐曲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你知道吗?1978年美国探测外星生命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集中了代表了地球人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在音乐节目中,有贝多芬、巴赫的名曲,还有各国的民族乐曲,这其中就有中国的这首古乐“高山流水”。

今年,可以说是人类太空活动频繁的一年。有谁知道,最近在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发生吗?

生:嫦娥1号卫星成功发射。

师:可以这样说,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重返太空的黄金年代!(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是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着他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在这次长达108分钟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加加林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它更像一个“水球”。

板书:地球?水球?

师:虽然我们不能像加加林那样遨游太空,亲身观察我们的地球家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感受到这个现象。

游戏:滚动地球仪

(通过滚动地球仪,大部分同学接触到海洋部分。以此证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刚刚通过这个游戏,接触到洋部分的同学请举手。你有什么收获?

生: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展示地球卫星图片)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板书: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2.1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板书: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师:读图2.4,你还有什么收获?

生:不论我们如何划分,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

板书:3.不论我们如何划分,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

师: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

生: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师:非常好,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请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学生一边阅读,老师一边展示图片:图片展示出张骞、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同时,老师按顺序依次出示各大洲拼图,完成七大洲分布雏形。

师:请大家阅读图2.5。(老师边指图,边讲解什么是大陆、大洲、半岛、岛屿、海洋)

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任意一个半岛、岛屿、海洋或大陆,并说出他们的区别。

(学生在地球仪找出了很多半岛、岛屿、海洋,并能区别岛屿与半岛的概念)

游戏:搬动课桌

通过搬动摆放课桌,了解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大洲、海峡区别。几排课桌组成大陆,旁边单独的课桌是岛屿,课桌之间为海峡。

(教师介绍冰岛与格陵兰岛名称由来,增加趣味性。)

师: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板书:

二、七大洲四大洋

师: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师:同学们,我们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你能告诉我哪些大洲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以及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

游戏:拼图游戏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师:请大家认真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各大洲名称的由来。然后参考课本地理名称的中英文对比,了解各大洲英文写法。

巩固练习: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人教版《地形地势》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国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2、我国的五种地形及分布。

3、我国山脉走向及分布。

4、我国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与劣势。学习过 程 自主空间

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展示中国地形类型图片,引发同学思考,什么是地形。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知识点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从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出,中国地形类型多样,有纵横交错的___,气势磅礴的__,一望无际的___,群山怀抱的___,还有起伏绵延的____。2.我国纵横交织的 构成了地形的骨架

3.我国的四大高原是: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盆地是: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平原是:_____、____、____、_____。4.从2.3图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要占全国总面积的__。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___,平原面积仅占___多一点。5.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分别是:____、____。

三、合作互助,共同进步(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阶段未完成的问题以及新问题,并相互讲解)

1.山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从2.6图找出我国山脉的走向及主要的山脉 3.完成课本26面的活动题第3题

四、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小组间质疑或补充 教师点拨

五、评价提升学习。(课堂检测,更正,学生记忆;小结课堂;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和个人)

1.将我国三大平原及其特征连线: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

东北平原

地势低平,有“水乡”和“鱼米之乡”的美称 华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2.将我国四大盆地及其特征连线:

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川盆地

位于北疆,纬度最高的盆地 塔里木盆地 我国位于第一级阶梯的盆地 准噶尔盆地 唯一位于长江以南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

3.将我国四大高原及其特征连线:

青藏高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内蒙古高原 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 黄土高原 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云贵高原 地面平坦,一望无际

4.位于我国x疆的一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是

山脉。5.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脉 6.从郑州往东走,你知道属于哪个地形区()

A.黄土高原

B.太行山区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7.读图, 写出数码所代表的山脉名称及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识图填写印的中国地形图

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3、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过 程 自主空间

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知识点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是_________总趋势。读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出我国西部___,东部___。

2.图2.9突出反映了我国地势__________分布的特点。3.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形类型分别以哪些类型为主? 第一级阶梯

; 第二级阶梯

; 第三级阶梯。

4.被称为世界最高峰是,它是

山的最高峰,位于我国和

(国家)的边境上。

三、合作互助,共同进步(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阶段未完成的问题以及新问题,并相互讲解)

1、对照课本图2.9图,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分界限:

第二阶梯

分界限:

第三阶梯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有什么样的影响?

3、河流从从高一阶梯流向低一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4、完成书上的活动题28面的1.2.3

四、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小组间质疑或补充 教师点拨

五、评价提升学习。(课堂检测,更正,学生记忆;小结课堂;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和个人)

1.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A、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

D、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下列地区中,位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的是()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黄土高原

3、下列属于我国地势第一与第二阶梯分界线的是()

A、横断山脉

B、四川盆地

C、巫山

D、长江中下游平原

4、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大盆地有()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5、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A、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

B、昆仑山一祁连山一横断山、C、喜马拉雅山一横断山一阿尔泰山

D、天山一阴山一太行山

6、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篇10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3、知道参照物.

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

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

2、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材内容详解

一、机械运动

探究: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天,蚊虫在灯下飞舞;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5.昨天,“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 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仔细体会与比较上面列举的物体运动的例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想想议议

宇宙及自然界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例子还有许多;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来发表让大家共享:①流星划过夜空 ②小鸟在空中飞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动④稻穗在随风起伏⑤房屋、树木随地球一起运动。这些都是机械运动吗?

二、参照物 1.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恰当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猜想和假说:(1)要选择一个物体做标准,对照要研究的物体和选择的标准物体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后再做出判断.

(2)很简单,用眼睛看看动不动就行了。

进行实验:(1)两名同学乘坐公交车,一名同学盯着另一辆车上的某乘客,另一名同学盯着站牌,此时另一辆车开动,两同学乘坐的汽车未开动,请两同学说出自己乘坐的汽车的运动状态.

(2)乘坐观光电梯时,眼睛看地板和看外面的景物对自己运动状态的描述分别是怎样的?

2.参照物该怎样选择? 想想议议

每个同学都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如:夜间趁着月光走路时,要描述影子的运动情况,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影子在动;若以人为参照物,影子是静止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对于同一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标准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例如,司机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车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以路面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李明和王红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他们两位都是运动的,若以李明为参照物,王红是静止的;树木、房子相对于大地是静止的,若以行驶的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四、相对静止

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天气预报与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有密切联系.经验丰富的气象预报员会根据卫星云图结合其运动速度准确判断冷空气在什么时候到达什么地区造成大风降温或冷暖空气,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区上空交汇形成雨雪天气等等,提醒人们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课内练习

题型I 双基巩固

例1 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游.“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 动情况,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分析:在判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怎样运动时,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②选定参照物

③根据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本题中讲到的三种运动,已知结果,找参照物是一个逆过程.首先,“火车开动”研究物体是火车,物体运动情况是开动,那么火车相对于“谁”在“开动”呢?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显然,小明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判断车在“开动”的,这里的景物可以是地面、建筑、树木等.

其次,“一动不动”的研究对象是小明本人,其运动情况是“一动不动”(即静止),判断小明处于静止状态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显然不能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因为如果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火车开动前小明是“一动不动”,而丰开动后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小明就是“运动”的了.那么,车外景物作参照物被排除后,我们自然而然地应想到车厢或者车厢内的座位、行李等,显然无论车开动与否,小明相对于车厢位置没有变化,那参照物即是车厢了.

最后,“树正在飞快地后退”,研究对象是树,树的运动状态是在“后退”,那么树“后退”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我们想到了“后退”的反义词是“前进”,哦,车在前进,那以“车”为参照物树就是在“后退”的了. 答案:“火车开动”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一动不动”是以车厢为参照物;“树正在飞快

地后退”是以火车为参照物

例2 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以 _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由此可见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小时.答案:地球太阳

2分析:卫星同步是指相对于地球上的某位置不变,而地球带着月亮、人造卫星等要绕太阳转动,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要24小时.

例3 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答案:B

A、五四运动

B、太阳升上天空

C、心情激动

D、铁生锈了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上进答案中,只有太阳升上天空,描述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题型Ⅱ

物理与生活

例4 有一首歌曲的歌词中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答案:B

A、地面

B、云朵

C、人

D、月亮

分析: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从而容易错误地认为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其实月亮虽然是围绕地球转动,但由于距离遥远在地球上不可能瞬时内看到月亮的穿行,所以看到的月亮穿行相对于地球而言实际上是云在穿行。如果我们认为云是不动的,则会感觉到月亮在反向行走,如果感到云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则会感到月亮自东向西运动.因此,看到月亮穿行是以云为参照物的.

例5 在一列沿平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答案:BC

A、对面开来的列车

B、自己乘坐的列车

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

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

分析:此乘客坐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

A、A船肯定是向左运动

B、A船肯定是静止的

C、B船肯定是向右运动,速度大于风速

D、B船肯定向左运动,速度大于风速

分析:岸上的旗帜在风的作用下,飘到右侧,说明风由左向右刮,而月船的旗帜却飘到左侧,说明月船的速度大于风速向右移动. 例14 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答案:可以设计一辆与高速列车A相类似的列车月,在列车A进站前,乘客先乘上列车月,当列车A进站时,令列车月加速到与列车A车速相同,并与列车A并排向同一方向前进,保持A、月相对静止,待乘客下完后,B车减速行驶最后停在站上,A车则继续高速前进.

1.命题方向

近年来,中考试题有关本节的题目,多是给出参照物判断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或是给出运动情况判断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是理解好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出题的形式主要是填空和选择.填空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选择题考查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深刻理解. 2.热点考题举例

例1(2002·福州中考试题)下面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答案:C

A、科学家研究发现,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2.9cm

B、月球围绕地球转动 C、菊花幼苗两个月长高了15cm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

例2(2003·辽宁省实验中学试题)在一列沿乎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对面开来的列车

B、自己乘坐的列车

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

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

分析:此乘客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k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颗子弹,如图11—3所示,此时子弹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相对于____________是静止的.

2.长征三号火箭运载同步卫星升空,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的;当卫星脱离火箭绕地球运转时,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_的.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篇11

第二课

我的自律宣言

第 一 节

我 长 大 了

蒙 城 县

侯 玉 伟

教材分析:

教材从陈志刚、魏曼芸“感觉自己长大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讲过“我长大 了”?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初中生了,已经长大了。继而,让学生思考长大了的原因是什么,长大了意味着什么?最终是帮助学生以长大了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促进健康成长。

关于长大了意味着什么,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除了教材列举的四点之外,教学中老师应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充实内容。学情分析:

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年龄较小、知识面较窄、自控能力较差。他们一方面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另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长大了意味着什么,如何在各个方面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更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意识到我们已经长大了,应该以大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补短板、促成长。

2、过程与方法:联系自己的昨天与今天,深刻懂得长大了意味着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培养理解他人、感恩父母、对自己负责等高贵的品质,做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中学生。教学重难点:

1、联系自己的昨天与今天,深刻懂得长大了意味着什么。

2、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培养理解他人、感恩父母、对自己负责等高贵的品质,做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中学生。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漫与歌词《我要长大》。我 要 长 大(歌词)我怎样长大

我怎样才能长大,蓝天笑吟吟,她轻轻来回答,不怕风沙,不怕雨打,越过春夏秋冬,这样就会长大。

二、教授新课

(一)想一想:

1、结合自己的经历,你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讲过“我长大 了”?

2、你为什么说自己长大了呢?

(二)抛砖引玉:

1、陈志刚说:“我能底气 十足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感 受到大人们看我时那种惊异、赞许的神 情和小孩子们羡慕我的样子。每 当这时,我感到自己真的长大 了。”

思考回答:

(1)陈志刚为什么感觉自己长大了呢?

(2)为什么说“能底气 十足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能说明自己长大了呢?

2、魏曼芸说:“因为我懂得自我约束,老师和家长在与不在时都是一个样;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无理取闹;懂得自己的事情该自己做,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承担更多的责任。” 思考回答:

(1)魏曼芸为什么感觉自己长大了呢?

(2)魏曼芸能够做到这些,为什么就能说明她感觉自己长大了呢?

(三)想一想:

1、结合自己的经历,你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讲过“我长大 了”?

2、你为什么说自己长大了呢?

(学生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老师给予引导、点评、总结、归纳。)

(四)探一探、究一究:

我们长大了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老师给予引导、点评、总结、归纳。)

(五)短文欣赏:

我上了初中,当我发现自己长得与妈妈一样高了,高兴地对妈妈说:“我已经和您一样高了,我长大了!”妈妈笑了笑,说:“长高了并不代表你长大了。”

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里,妈妈躺在沙发上,眉头紧锁着,一只手摁着太阳穴,小声地说:“孩子,我生病了,头非常晕。头重脚轻的,特别难受。”我急忙慌张的说道:“啊?去医院看了吗?快吃点药吧。会不会发烧了?”我用手摸摸妈妈的额头,又试试自己的额头,着急的不得了。然后,我用自己脑海里仅有的一点关于医疗方面的知识,想起我生病时妈妈的行动......于是,我赶紧到了几大杯热水,递给妈妈,说:“多喝点水吧,”我学着妈妈平常的口吻,“排排毒。”然后,从柜子里拿出清热解毒的药,让妈妈吃下去。妈妈脸上露出了微笑,不知是看到我学会承担责任了,还是药的功效,妈妈看起来好多了。妈妈摸着我的头,脸上荡漾着微笑,说:“孩子,你真的长大了!” 思考回答:联系短文,长大了意味着什么?

(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长大了意味着什么?)

(六)比一比:

阅读课本P1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组讨论长大了意味着什么?(哪一组回答得又好又多)(1)抛砖引玉:

播放PPT相关图片,学生回答讨论长大了意味着什么。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组讨论长大了意味着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时,老师到每个小组给以指导,并针对每个小组的回答给以点评、总结、归纳。一定要注重对学生鼓励、认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阅 读 角:

阅读P14散文《我真的已经长大了》,思考回答: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真的已经长大了”?(指导学生怎样理解散文,即找到文章中关键的句子、词语,并通过比较,分析变化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1.知识与能力:意识到我们已经长大了,应该以大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补短板、促成长。2.过程与方法:联系自己的昨天与今天,深刻懂得长大了意味着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培养理解他人、感恩父母、对自己负责等高贵的品质,做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中学生。

四、课堂小练

(一)、请你选择(四个选择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下列不属于长大的内涵的是()

A.懂得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老师家长在与不在时都一个样 B.懂得自立自强,尊重理解他人,主动承担责任 C.能自觉抵制诱惑,敢于同诱惑作斗争 D.进入初中学习

2、“我长大了!”这句听起来并不动听的话,你一定铿锵有力地说过。你之所以说这句话的原因是()

①能底气十足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大人们看自己时那种惊异的神情 ②能够自我约束,老师家长在与不在时都一样 ③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无理取闹 ④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承担更多的责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长大”更明显的标志是对自己有了要求,有了自己的自律宣言!对下列的自律宣言,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小明每天早晨6:00自己起床进行锻炼,不需要父母督促 B.王珊一碰到难题就想“参考”别人的作业

C.张华每天做完作业以后总是书本铺满一桌子,连书包都要妈妈给他收拾 D.李燕做什么事老拿不定主意,总想问问别人的意见

4、小琴从小开始的性格就是风风火火,大大咧咧的,特别贪玩,可是自从上了中学,她在举止上懂得约束,在行为上往往考虑后果。小琴的这些变化是:a A小琴长大了能够自律的表现

B小琴满足了虚荣心的表现 C小琴害怕挨批评的表现

D小琴性格发生突变的表现

二、学以致用

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长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它意味着付出。在一整天的辛勤工作后,我拖着疲惫的步子走回家中。清早有时真的很想在床上多躺一会儿,抑或在奢望能在地铁上坐个位子。

虽然有时真的很累,但我咬牙坚持,所以点点滴滴的事情都让我体会到在长大的同时也要学会付出。

长大了不能再孩子气了,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长大了要学会适应,迎接每一个挑战。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长大了意味着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已经长大的你在今后生活中的打算。

五、作业布置

上一篇:钻井队党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