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精选6篇)
第二框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篇1
第二框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通渭县榜罗中学
刘振银
一、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 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具体情景中分析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五、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自主学习与讲授相结合。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及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有差别,且差别合理是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我国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及意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
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①、定义:
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②、表示:
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③、意义:
1)效率提高就是资源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4、当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九、巩固训练(见课件)
5、招聘启示1:
现在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 A店:30元/天
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对比招聘启示1和2,发现同样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是不同的,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学生回答 阐述理由:
A店老板的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B店老板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在利益的驱动下,能刺激工作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工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更多的学习软件。
教师抓住学生所说的“工作效率”,进行设问: 什么是效率? 板书:
(一)效率与公平学生回答:
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我们讲提高效率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思考第二个问题:
1、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学生回答
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相挂钩时,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不挂钩时,就会挫伤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材料展示
你选择在B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
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5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300元,而从300元转化为5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你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店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2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1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 是你的19倍。你认为这公平吗?你还愿意干下去吗? 那么什么是公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异的存在。这个差异是怎样的?
2、从公平含义看B店老板和你的收入差异公平吗?(不公平)还愿意干下去吗?(不愿意)因此
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引导:
在我国收入分配中既要讲效率又要求公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和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 板书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们看图片。(大锅饭的图片)
这是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大锅饭的图片,它告诉我们当时我们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他把中国带进富裕了吗?学生(略)
师:那么这样的平均主义,这样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有意义吗?学生(略)那么 我们要怎样的公平?学生(略)要提高效率就要采取怎样的分配方式?如果只讲效率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学生(略)
师:好,请个同学总结效率和公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板书:
那么我们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板书: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为什么要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兼顾公平?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把效率放在第一位,追求效率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社会得到和谐稳定发展。师导:
正是由于我们坚持效率优先,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了起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播放《走进新时代》。这些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前面短片《灰色震撼》反映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请大家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既坚持效率又兼顾公平?(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学生讨论
板书:
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注意课本上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看视频《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
通过十七大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可以分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方面。(2),初次分配是如何注重公平的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也有利于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措施: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税收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当前分配制度中坚持的效率优先和公平原则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通过这两科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那么国家收入又是怎么分配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
九、板书设计
(一)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2、公平的含义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些中心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作答。
第二框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篇2
一、公平收入分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公平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而社会公平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可见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邓小平强调,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分配公平的物质基础,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是分配公平的制度前提, 达到共同富裕是分配公平的最终目标。
2.公平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共富、和谐能够凝聚人心的核心或基点就是公平分配, 公平分配是社会和谐的利益关系基础。马克思曾指出, “人们所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恩格斯也指出, “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2]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根除人们在利益分配中形成的矛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胡锦涛同志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3]
3.公平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 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4]分配公平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只有实现公平分配, 才能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4.公平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邓小平早在1993年他就曾指出:“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 大多数人没有, 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 会导致两极分化, 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 现在看,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5]他还明确地说, “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要研究。可以设想, 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的时候, 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6]
二、收入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1.收入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有序。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会使不同收入群体在经济地位、政治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 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 甚至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 有可能会引发破坏社会秩序、抢劫、偷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 甚至引起社会动乱,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收入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分配不公, 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对于高收入者来说, 由于大部分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 因此用于消费的支出会减少, 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不大;而低收入者虽有消费需求, 但由于收入有限, 没有能力增加实际消费支出。结果就会出现“有钱的人不想消费, 想消费的人没钱”的局面, 使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供给相对过剩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严重制约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3.收入分配不公严重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当改革能够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经济和社会利益, 人们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时, 人们自然会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从而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反之如果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 而是向少数人倾斜时, 人们就会质疑甚至反对改革, 成为改革的阻碍力量。
三、解决分配不公问题,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 深化改革,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1. 初次分配注意解决分配不公问题。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比重, 合理确定政府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要以GDP的年增长率为参照, 确保政府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三者的年增长率大致与GDP的年增长率相同。建立指导工资制度, 形成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加强最低工资标准的执法力度。”[7]长期以来, 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初次分配解决的是效率问题, 解决公平问题是再分配的职责, 是政府的责任。其实不然, 如果初次分配问题太多, 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初次分配是最根本的分配关系, 分配金额的90%左右发生在初次分配, 再分配只能起补充作用, 所调节的金额只占10%左右。”[8]目前的现状是“国有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全体人民群众并不掌握企业的分配权, 所有者的代表———政府对企业分配权下放太多, 也就是说全民所有制企业产权分割不合理, 全民所有权未实现”[9]。
2. 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为此, 政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 从整体上统筹调节收入分配。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应该是:一是要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为人们营造一个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二是要加大税收杠杆的调节力度。主要是调整优化税率结构, 体现对低收入者免税, 中等收入者轻税, 高收入者适度重税的原则, 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 按照公平税负和国民待遇原则,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 规范税前扣除项目, 积极做好遗产税、赠予税税法的制定准备工作。其实, 许多国家早已开征了遗产税和赠与税。例如北欧国家普遍实行“收入均等化”政策, 就是利用累进所得税和转移支付, 使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收入与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平均化。这些税收绝大多数都用于国民福利, 对于社会上的所有弱势群体都有全面的照顾政策[10]。三是政府还有必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四是要改革垄断行业管理体制, 加强对国有企业收入的监管;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 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 发挥各种因素的作用, 形成一种合力。慈善捐赠是个人或集体的一种收入转移, 能够促进社会整体福利,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促进分配公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指出, 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总额为332亿元,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新华网北京2007年2月18日专电现世界首富“股神”沃伦·巴菲特2006年共捐出435亿美元, 同时2006年有21位美国富翁捐款1亿美元以上, 创下新纪录。
(二)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统一的。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 兼顾效率与公平, 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厚, 又要把蛋糕分得公平, 既要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又要注重社会公平, 着眼于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 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寻找效率与公平的最佳整合点。具体说来: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 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恩格斯说过, “分配方式本质上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没有效率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三) 逐步形成“橄榄型”的合理收入分配格局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收入分配问题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就是不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只有不断加大利益整合力度, 促进分配公平, 缩小收入差距, 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才能使人民群众心情舒畅, 也才能增强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09.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2-20 (1) .
[4]何建华.分配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 (3) .
[5]冷溶.邓小平年谱:1975—1997 (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136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4.
[7]曾传国.论初次分配公平的内容、意义及实现途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7, (11) .
[8]杨承训.科学的认识分配关系与所有制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11) .
[9]李济广.所有制、收入分配、和谐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 (11) .
[10]吴飞进.北欧经验:和谐的前提是分享[N].南方周末, 2007-04-26.
[11][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116.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篇3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下面我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本框题衔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因而这一框题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效率的含义
②理解社会主义社会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③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途径
④理解个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性建议的能力,及通过对效率与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②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依据:当前,高一学生对于生活中人们工资收入有差距的这些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还未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牵涉到“公平”的原因及与之相关的解决措施。所以有必要通过对“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这个知识点的深入学习,来让他们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实施举措,加深对现实生活中收入不均衡现象、国家实施的分配策略、经济生活中规律的了解,全面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分配上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和爱戴。
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在学习了影响价格、生产等知识后,同学们对于生产效率都有了一个大体上的理解,但是可能会把对“效率”的理解局限在“企业、个人的劳动时间”这一狭隘的层面上。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效率”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和前面所讲的“公平”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于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能动性的认识,继而对合理分配制度内容的理解有一个铺垫。
难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经济发展的消极态势,比如人们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大等。而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分配更加合理的措施中一定要谨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要对学生加以强调重复的知识点,因为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对他们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让他们再根据我国国情来考虑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则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注意结合身边事例、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阐述、循循善诱。
三、说学生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本框知识理论性强以及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现实意义,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四、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框教学主要运用学生主体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来更好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具体方法分析如下:
1、情境创设法和直观演示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景情境,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来直观、生动展现,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导入和讲解“社会分配如何实现公平“这一重点时,我抛开生硬的说教,借助多媒体、图片等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把一些在生活中碰到的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的现象的图片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公平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平的重要性,让学生培养公平精神、公平意识。
2、问题式教学法
是在教师设疑、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反映社会贫富差距大的一些图片来不断地设疑,一步步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从中加深对公平含义、实现公平的途径的认识。
此外,我在教学中还会用对比分析法、活动参与法、总结法等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直观体验。
(二)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启发,实现教学的多边互动。在本课中,主要围绕“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来进行讨论和合作交流。
2、分析归纳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小组的探究,归纳探究的成果然后派代表进行发言。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合作讨论中总结归纳“对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以此来强化同学们对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知识的认知,并进一步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图片导入,感受生活。
我们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收入差距大、贫富两级分化严重的漫画图片,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的什么问题?那么怎样才算公平,又应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呢?利用漫画,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导入整个环节可以自然过渡到新课,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二:案例分析,探究生活。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小李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销售员,月工资XX元,每天工作8个小时;小红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高层主管,月工资5000元,每天工作也是8个小时”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中两个人的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的含义。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们一个分析思考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际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
环节三: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及探究合作的精神,同时在学生探究完之后,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的方式就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将决定采用案例分析的探讨方式来实现。首先通过一个前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收入是否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其次,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收入公平的方式。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分析得出我国实现收入公平的方式。通过这两个小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思考和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归纳“国家为什么重视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重视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这一合作探究使学生自然理解我国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提高两个合理比重”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环节四:
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播放关于十八大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十大大上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及目前我过正确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们小组将决定采用以下形式进行教学:
问题探究式式教学法。通过十八大的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我国目前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当前我国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六、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在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知识网络图,巩固和升华课堂知识。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篇4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新课程理念
立足学生学情实际,采取探究合作式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点、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把枯燥的理论思考融于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合作探究之中,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标要求及分析
(1)课标要求: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课标要求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分配原则做出了重大调整:
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针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提倡讲求效率,合理拉大收入差距,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此,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社会公平。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背景分析:学生已经在上一框题学习了我国分配制度的有关知识,但对于我国分配格局的现状缺乏深入思考。
(2)学生生活背景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观察和初步感知到了不同的分配方式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但缺少对解决收入差距过大以及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思考。
(3)学生准备情况分析:通过预习导航学生初步了解了本框的基本知识点,同时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收入差距过大的相关材料,并互相交流,鼓励学生对效率与公平问题做出思考。
(四)教材分析
1.本框地位分析
本框题从学生已知的我国分配制度出发,进一步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思考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启发学生对生产领域和国家政策的深入思考,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
2.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共设两目,分别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第一目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平,尤其是收入分配的公平,接着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在分析效率含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以及我国当前对此问题解决的政策措施。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借助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明确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能力目标: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思考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能力;借助角色扮演的体悟,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针对现实生活中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在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学习中,为学生初步了解和培养公平精神奠定思想基础;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道德良知和责任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确立依据
本框题围绕“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重点思考了两个问题: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第一,基于学情。学生已初步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感知到不同的分配方式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但对此问题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
第二,基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突出矛盾,依据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重大变化。
(五)教学方式和手段
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讲授式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学案等教学手段。
二、教学环节设计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性生活入手设置情境,通过图片强烈对比,引入本课学习,为学生了解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做出思想与情感铺垫,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社会问题。<幻灯片展示>
设问:同一种消费行为,为什么人们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推进】
<幻灯片展示>
1978—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变动情况
注:基尼系数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学生思考回答。
设疑1: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人人平均、不存在差别才是公平。
设疑2: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差别给人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又不影响社会稳定,就是公平。
(引导出公平的含义)
板书: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当然收入差距是有限度的,限度是能够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幻灯片展示>
经初次分配,国家、企业、居民收入增长比较
请问上表中国家、企业和居民收入的这种分配格局的比例是否合理?为什么?
我们在收入分配中应该做出哪些调整,才能使三者之间的分配格局比例更加合理?
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
学生按角色分组讨论:劳动者(农民工)组、生产要素所有者组、政府组、企业组。
活动说明:分组讨论,请各小组分别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场上合作讨论,在收入分配中应该作出哪些调整,才能使三者之间的分配格局比例更加合理。
设计意图:学生立足不同角色,分组合作探究,提出使分配格局的比例更加合理的措施,各组代表各抒己见,通过合作探究突破本课重难点,为学生理解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作出铺垫。为学生初步理解我国“提高两个比重”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作出思想理论铺垫,进一步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社会问题的能力。
温故而知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怎样的?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设问:这种收入分配制度对于解决收入分配公平有什么作用呢?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按劳分配为主要收入方式的劳动者。
设计意图:为了学生能够有效的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根据学情,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背景材料,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及思维的空间;同时在探讨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学生的课堂生成问题适时引导、设疑,层层深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推动对实现社会公平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设疑和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中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的结论。
<幻灯片展示>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劳动报酬与GDP增速的关系
江苏职工劳动报酬与GDP增速比较
从数据中我们看到,江苏职工的劳动报酬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尤其在2003年至2005年间,江苏职工的劳动报酬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反而是逐年下降。
那么,这种情况势必带来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设计意图:借助图表数据的变化,通过教师引导,突破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的重要性,同时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幻灯片展示>下面我们再一起看看同一城市中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据《经济参考报》对北京市农民工收入的相关调查(调查人数29425人)。
学生思考讨论:
(突破重难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直观性,为学生理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供依据,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我国税收和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意义。
<幻灯片展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学生可举一些自己了解的税收或社会保障方面的调解收入分配的例子。
2.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
(1)坚持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提高“两个比重”
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财政和税收,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设计意图:借助对实际问题的思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突破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同时为理解国家为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作出铺垫。
<幻灯片展示>分组探究
某国有一企业,2008年经济效益很好,为鼓励企业员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准备用300万元作为年终奖金,奖励以下三类人员:企业技术开发创新的科研人员;企业生产的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优秀职工。你们认为这笔奖金如何分配比较合适?为什么?
【温馨提示】
联系背景材料,企业在分配奖金时,既要合理拉开一定的差距,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但是又不能使收入差距过分悬殊,还要体现分配的公平。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二者对立统一关系简图(学生理解,老师归纳,提升)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总结、探究、提升】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课后探究】
在“三农问题”上如何理顺分配关系?
【结束语】
总之,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教学反思】
立足学生学情实际,采取探究合作式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点、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把枯燥的理论思考融于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合作探究之中,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该框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第二框《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2、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
依据:收入分配上注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重要体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把握好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2)难点:
①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思维能力不足,对党的政策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二、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
②理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及措施;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及如何处理
③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说如分配如何实现公平(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计划采取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①情景教学法法②自学阅读和讲授结合法③讨论式教学法
2、学法。①自主学习②探究学习③合作学习
三、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漫画:某公司收入分配状况:老总:豪宅靓车全有啦,副总吃吃喝喝洗桑拿,科长精打细算全家花,职工这俩钱儿咋拿回家?
思考:你能看出这家公司的收入分配状况存在什么问题吗?在你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意义
2、措施
A课堂探究:
1、什么是公平?公平是平均主义吗?公平允许差异存在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准确掌握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B多媒体展示:
1、1978年到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并注解基尼系数的含义和作用。
2、网络“晒工资”引发的对收入分配不公的评论
问题:根据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认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迫在眉睫,那么,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呢?(过渡到下一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教材,熟悉所学内容,总结要点。C课堂探究:
多媒体展示:
1、02年到06年居民收入、企业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变化比较,以及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产生的影响 2导入漫画,第一组问题:
1、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这种现象对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会产生那些负面的影响?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第二组问题:观察漫画回答:在这个公司中,收入差距过于悬殊存在于哪些人之间?这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
1、设学生在提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配合感性材料,升华对理性知识的认识,理解“两个合理比重”突破难点 D多媒体:近几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减税免税的措施
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措施?国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设计意图:
1、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加强学生对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理解
2、使学生能够初步区分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的措施
注意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所以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胆发言,教师避免为赶时间而替学生回答问题。
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2、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3、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课堂探究:导入漫画 分配不公,公司面临破产:新任领导的竞聘演讲 甲:我要公平,公平才能得人心,要一碗水端平,大家工资平均算 乙:我要效率,效率是企业的生命,收入差距必须拉大 丙:我要……
问题:
1、你认同甲和乙的观点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丙,你会如何改革公司原先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设计意图:
1、通过体验角色,使学生理解并能够学会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知识巩固
通过“我的收获”小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谈谈自己本课在思想上的收获,升华认识。
(四)作业设计——调查报告
要求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近年来的变化情况,并探究与这些变化相联系的国家政策。体会这一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加深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运用。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积极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学情分析
所带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见多识广,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看问题比较片面和肤浅,由于各种媒体的传播,一些负面的信息对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对当前国家关于处理效率和公平的政策的认识可能会发生偏差。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在收入分配中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情境一:老李是某国企钢铁厂老员工。1986年进入钢铁厂,正好20岁,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凭着吃苦耐劳,很快就成了厂子里的劳动模范。90年代中期,钢厂效益一度下滑,老李发现这是工资的激励作用不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缺乏干劲。但是没人敢向这种 “公平”氛围挑战。老李担心厂子的前途,悄悄地向厂里提交了一份“打破大锅饭”的建议书。问题一:你认为老李提的建议好吗?为什么?
情境二:钢铁厂在2008年进行改革,并成功上市。后来厂里来了一位有魄力的新老总,招收了许多名牌大学生,还更新了厂里的生产线。老李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80年代末的那个风云人物了。虽然工龄不短,但是不会新技术,工资只有2000多元;而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技术员却拿到了5000元。听说新来的老总因为贡献大,年薪达到100万,一些买了股票的员工也大赞改制的好处。老李想着生病的妻子,想着读大学学费紧张的儿子,他越来越困惑,并经常发牢骚,认为这不公平。问题二:你认为老李发牢骚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上图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某种不公现 象。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二、讲授
过渡: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今天的课我们将围绕公平的收入分配解决三个疑问:什么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有何意义?如何才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
1、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学生阅读:P60页第一、二段。准确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探究材料: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 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教师:请你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说现在我们国家收入分配不公平有何表现?(举例一、二)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列举2种情况,学生判断哪种情况才是正确的:
教师:①收入分配的公平指的是一种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它与平均主义根本不同;②收入分配的公平并非不要差距,而是指差距不能过于悬殊,适当的差距意味着效率;③收入分配的公平强调必须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对人生存权的尊重。
探究: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大多在0.24到0.36之间,而中国2014年的基尼系数高达0.469.中国基尼系数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0.28已上升到2014年的0.469.这是社会利益共享机制发生严重断裂的显著信号。(人们通常认为0.4是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国民财富已高度集中于少数群体。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社会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为“差距偏大”,0.5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教师: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这给我国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2)分配公平的意义 学生阅读:P60-P61 教师归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过渡:其实,收入分配的公平说说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它需要有制度和政策上的保证。(3)促进公平的措施 学生阅读:P61页并回答。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评析:按劳分配体现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
答案要点:(1)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效率,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又体现了公平,即实行同工同酬。(4分)
(2)按生产要素分配既体现了效率,即根据劳动者的质量、作用和贡献获得相应的收人;也体现公平,各种生产要素都可以根据其对生产的贡献获得收人。(4分)探究练习:
材料1:2010-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见PPT表格)探究问题:描述2010-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你的对策。
答案:2010-2012年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长很快,说明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或说明我还没有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2分)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知识延伸1: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
例证:1990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3.4%,2001年该比例降至51.4%,2007年则只有39.74%。自2000年到2007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1920至1929年,美国劳动报酬占其国民净收入的比重为60.5%。而到了1980-1984年期间,该比例则升至74.3%,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中国则恰恰相反。第三、再分配注重公平
教师: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实现公平分配。
材料: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今天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由二审稿的3000元提高到3500元。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重新公布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为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将现行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第一级税率为3%。
2、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学生阅读:P62第一段。什么是效率?怎样提高效率?
(1)效率的含义: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是:效率=产出/投入(产出一般指生产总值,投入指成本)材料: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的理念更新:
1992年,十四大提出,针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提倡讲求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为此,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一、两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又存在着矛盾。(3)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学生阅读:P62最后一段。
三、小结
第二框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篇6
展示漫画:某公司收入分配状况
提出问题:你能看出这家公司收入分配状况存在什么问题吗?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一方面, 让学生明白公平的含义是宽泛的,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指收入分配公平;另一方面, 由漫画引入该问题, 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本课意境中。
一、收入分配公平
(过渡) 那么, 什么是收入分配公平?———是什么
提出问题:围绕“公平是否意味着没有差距”这一观点,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问题:平均主义与公平有根本区别, 平均主义, 是人人平均, 否认劳动差别和收入差别, 不是公平;收入差距要有激励性, 能促进效率提高, 但差别过于悬殊也不是公平。总之, 平均分配不是公平, 收入差距悬殊不也是公平, 有差距但差距合理才是公平。
(过渡)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何意义?———为什么设置情境:某公司要张贴一招聘信息
A:招聘一批推销员, 要求:会普通话, 报酬:30元/天。
B:招聘一批推销员, 要求:会普通话, 报酬:底薪10元/天, 每推销一套产品可抽取20元佣金。
如果你是负责人, 你会选用哪一个?并说明理由。
结论:B, 更能体现收入分配公平, 公司员工积极性高, 公司效益好。
探讨:以小见大, 就全社会而言, 合理的收入分配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结论:人们劳动积极性高, 经济发展快;收入差距合理, 劳动者的利益关系协调, 社会更加和谐。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见大, 由点到面地得出其社会意义, 使这一比较宽泛的知识点具体化。
(过渡) 那么, 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呢?———怎么办
1.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制度保证)
增添内容:教师解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含义。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作为分配主体, 将总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形成三部分:一是以税金或利润形式按规定上缴国家, 由国家统筹安排, 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使用;二是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给企业, 用于企业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奖励先进职工;三是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 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 也是对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目的:这一知识教材上并未明确, 然而对于理解后两种举措很重要, 教师对此应解释清楚。
在解释初次分配的过程中不难得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必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建立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2.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重要举措)
在调节收入分配问题上, 学生们都熟悉的四句话:
(1) 取缔非法收入, 如某领导利用手中职权非法谋取利益, 进行权钱交易。
(2) 保护合法收入, 如一职工薪水平常, 但通过炒股, 出租房屋等方式, 收入很好。
(3) 调节过高收入, 如在垄断行业工作, 薪水是普通行业的数倍。
(4) 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如因疾病或工伤而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体。
这四种措施归纳起来即: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另一重要举措)
教学的第一个重难点问题到此突破。
设置问题:伊始所用漫画中的收入分配情况对该公司生产会产生何种影响?
学生发言后教师图示归纳:
设置意图:再次利用漫画提出该问题, 不仅加强了问题间的连贯性, 还有利于对漫画深入分析, 更重要的是由公平过渡到了效率问题。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 效率,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 表示资源有效利
用的程度, 其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是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如果说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 怎样把蛋糕做大的问题, 是效率问题;怎样把蛋糕分得合理, 则是公平的问题。所以,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即可比喻为“做蛋糕与切蛋糕”的关系
2.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3. 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一,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第二,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 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第三,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 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由此可以看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 要体现“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再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坚持效率优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兼顾公平, 又能使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使分配的结果促人奋进, 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本课的第二个重难点问题也到此突破。
【第二框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关注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05-24
收入分配不公平10-25
公平效率与收入分配07-13
收入分配公平的实现论文09-21
郑永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现状和政策选择07-04
收入差距论文 收入分配论文10-12
收入分配体制08-07
城乡收入分配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