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通用12篇)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篇1
摘要:研究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应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理论界定,在合理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其成因、机理,最终才能找到适合调节收入分配的策略。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理论界定
一、居民收入的界定
“居民收入”是指居民个人通过劳动、拥有生产要素(资本、技术等)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拥有财产或通过其他行为获得的全部收入(总收入),不仅包括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收入,也包括财富收入、财产收入,是对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总称。而居民收入的水平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的影响。一般而言,宏观经济越好,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越倾向机会公平,居民收入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初次分配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最终表现为劳动者获得的工资,货币资本获得的利润、利息,人力资本(表现为技术、管理、信息等)获得的报酬(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地租。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而要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按收益多少进行分配,实际上是指该分配注重的是效率,是按贡献分配。该贡献是多种因素集合效益的体现,如资金、技术、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市场、营销等。谁能利用这些要素作出更大的贡献,就能取得相应的报酬,在这种机制下(市场经济机制),效率便能够得以提高。
(二)再分配形成的收入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现代社会,再分配机制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公正的问题,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同时也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宏观上而言,我们把来自市场(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称之为“初次收入”,把来自非市场因素引起的收入增减称之为“二次收入”,与之相关的分配叫“二次分配”或“再分配”。再分配的主体可能是个人(如朋友间的赠与)、家庭(如亲戚间的接济)、民间组织(如慈善捐赠)或政府(如税收或补贴)。在传统社会中,再分配的主体主要是前三类,而在现代社会,政府变成了再分配的最主要的主体。
依据商品化的程度,再分配可分为五类,(1)援助性(救济、济贫)再分配,主要针对特殊困难的群体,如老、弱、病、残。(2)补偿性再分配,如工伤补偿、农产品补贴。(3)保险型再分配,如国家立法规定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保险(包括疾病、伤残、失业、养老)。(4)公正性再分配,是指从公平出发,以公民权为基础的再分配,其目的是为所有公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包括收入和服务(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5)革命性再分配,以产权分配方式彻底根除不平等,如中国20 世纪50 年代进行的土地改革。
总之,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界定
(一)收入分配差距理论分析
按照经济学家约翰·罗杰斯·康芒斯的理论,收入分配就是发生在国民收入领域中的分配主体分割、占有分配对象的过程,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从本质上讲是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权和利的一种交易。国民收入分配是由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层面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和过程。第一次分配是在广义的企业中进行的初次分配,也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市场是分配的主体,按照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的原则进行分配,即主要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初次分配属于微观分配行为,注重效率,必将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二次分配即再分配,是对原始初次分配结果的补充和校正,因而崇尚“公平至上”即收入公平的原则,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来完成的,旨在通过税收实现“抽肥”,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实现“补瘦”,用以暗补穷人,形成富人纳税养国家,国家财政支出暗补穷人的稳定三角结构,从而实现富人和穷人在分配上的相对公平。再分配属于宏观分配行为,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或企业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慈善事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慈善事业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使得富人或企业的财富,被直接或间接地回报社会,转移到穷人的身上实施共享,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因而被学者称为第三次分配。由于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层次的表现,它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的,还有社会和政治的多重效应,因而发挥了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国际经验证明: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第三次分配所占比重越大;经济低迷,经济发展程度越低,第三次分配所占比重越小。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是在企业之间进行的,是依据市场法则的原始分配。第二次分配是政府用财政、税收政策调节来弥补市场分配的不足。第三次分配是对第二次分配的补充,以民间捐赠来弥补政府调节的不足。三次分配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形成社会分配最终格局。在该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出现了收入差距的问题,尽管每一次分配政府都力争实现对公平与效率的最优选择,但还是没能阻止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学术界也开始有不同看法: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差距是合理的,有些认为中国目前差距已经到了非常不合理的程度[1]。其实,研究收入分配问题,首先应区分收入分配差距和收入分配公平这两个概念,收入分配差距属于实证概念,它是一种结果———收入分配的结果,不包含价值的判断。换而言之,并不是所有的收入差距都意味着不公。由初始状态、个人努力程度、冒着风险找到新机遇等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应该包容和鼓励的。那些个人无法掌控的因素,如环境因素(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工作技能等)造成的收入差距,才是政府要缩小的目标。收入分配公平属于规范概念,是对分配结果的判断,包含着价值因素。总之,有一定的收入差距并不意味着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公平也一定对应着收入差距[2]。
(二)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度量指标
收入分配的度量指标能够反映收入分配的差距,常用的指标有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收入均等指数、库兹涅茨比率(Kuzhnets Index),阿鲁瓦利亚指数(Ahluwalia Index)、收入不良指数、泰尔指数等。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常用的反映居民收入差距(或平均分配程度)的指标。它是20 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得出的,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分配平均程度的数量指标。基尼系数是指占人口总数一定百分比的社会成员,所拥有的收入额在全部居民收入额中的比重。基尼系数范围在0~1 之间,基尼系数越小说明分配平均程度越高,贫富悬殊(收入分配差距)越小;相反,基尼系数越大说明分配平均程度越低,贫富悬殊(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规定标准:“若基尼系数低于0.2,则表示该国居民收入绝对平均;在0.2~0.3 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2 之间表示相对合理;在0.4~0.5 之间表示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在0.6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把0.4 作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3]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中收入分配差别的总体状况。基尼系数的上升表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程度加深。当政策作用使社会基尼系数下降到公平性标准时,则说明该项政策有效。但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不能简单地直接套用基尼系数来和其他国家的收入差距水平进行比较。
收入均等指数是指将社会中的一定数量的居民按收入水平由低到高排序,并将这些居民依次划分为不同的组,使每组居民数相同。要看一个居民的收入地位,就可以看该居民的收入份额与其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的差距,该差距越小,表明该居民收入越接近平均水平;该差距越大,则表明该居民收入越远离平均水平。通常使用居民收入分配均等指数(k)来表示该差距,该指数取值范围为0
库兹涅茨指数是以最富有的20%的人口的收入份额来表示的指数,该指数的最低值是0.2,指数越高,表示收入差别越大。
阿鲁瓦利亚指数以40%最贫穷人口的收入份额来表示的指数,这一指数的最高值为0.4,指数越低,收入差别越大。
收入不良指数是以最高收入的20%的人口的收入份额与最低收入的20%的人口的收入份额之比表示,这一指数的最低值为1,指数越高,表示收入差别越大。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篇2
作者:张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与此同时,收
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甚至悬殊,已成为困扰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问题。文章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体制的原因,又有政策的原因;既有市场的原因,又有非市场的原因;既有经济原因,又有非经济原因。
1.1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体制因素
(I)长期以来,中国城乡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机会不平等,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2)现代城市工业与乡村传统农业之间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工业化组织和生产的特点是:劳动、资本、技术投入大,流水线生产工艺产、供、销循环,资本周转快,资本利润率高。相应的参与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劳动、资本、技术就能获得较高的分配收入。而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人口多,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依靠土地资源不可能获得高的收入;二是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土地的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不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大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农业生产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农业产量变化大,进而引起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不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农民收入。
(3)农民工外出务工待遇不平等。十几年来,广大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提高收入水平,纷纷外出打工。他们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税收和利润,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同样的劳动工资和社会福利标准,缺乏基本的获得体面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权利,全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待遇的不平等也直接拉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1.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因素
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拉大了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发展不平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自然历史因素。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城镇化率高,居民受教育机会多,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好,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
差很多;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更加剧了这种差别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更快地增长和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水平。
1.3 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因素
(1)市场与垄断相结合促成中国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超分配。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大批国有竞争性企业被市场淘汰,国有资产陆续退出竞争性和低盈利行业;而一些政策壁垒和市场壁垒高的国家垄断行业和高盈利性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支持,获得了更快的发展,获取了大量超额利润。这些垄断行业一方面凭借其市场垄断地位大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又凭借产业进入限制和行政权力,在交易方式、价格制定等方面与非垄断行业及居民形成非公平交易,将非垄断部门创造的一部分财富和居民部门的一部分收入剩余以经营收入的形式转变为垄断行业利润。同时,垄断行业排斥新经营者进入,使该行业发展不充分,效率低下,造成社会就业面缩小,失业人口增加,劳动者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减少,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
(2)劳动市场的非完全竞争特性决定了初次分配的非公平性。劳动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这是劳动市场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一是资本所有者在劳动市场中具有天然的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天然弱势地位,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必须到资本所有者提供的岗位上就业,并被动地接受其制定各项工作标准和工资标准;二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一般来讲,资本所有者出于资本经营的需要,会想方设法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包括相关用工信息。而劳动者抑于各种条件限制,比如没有工作经历、文化水平较低、来自外地等等原因,往往对劳动市场信息缺乏了解;三是资本的私利性会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来压低工人工资而提高自己的收益;四是在市场上劳动者个体无法与资本所有者就劳动权益进行平等搏弈,使劳动力价格失去市场公平。
(3)市场的外部性致使一部分人获得收益。长期以来,我们片面追求CDP的高速增长,而不关注GDP增长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由于环境污染和治理的市场外部性特征,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不进行环保评估和增加治理污染投入。这种市场的外部性使一部分人获得超额收益,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1.4 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
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地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寓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这些不合理收入,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1.5 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调节机制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方式日趋多元化,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而体现社会公平的税收调节机制却未建立起来。当前,中国只有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进行调节,缺乏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多层次税收调节手段。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偏低,使得本该成为纳税主力的高收入阶层却往往成为漏税逃税大户,而不该纳税甚至应该成为政府补贴对象的中低收入阶层却成为了纳税的主力。
1.6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起点公平,也是市场竞争的社会安全阀。但是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加大了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支出负担,进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危害
(1)不利于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
(2)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3)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由于中国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根本原则,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就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应采取“适度差距”原则,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平等法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差距,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容忍的限度内,最终达到既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又不让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在促进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为达此目的,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4项对策:
(1)注重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为从总体上消除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应努力做到:一是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三是认真研究和做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四是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公平的环境;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各种税费以减轻农民负担;六是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建没,有效制约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全面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使得分配秩序和分配行为合理化、有序化,建立起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
(3)切实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以缩小收入差距,这也是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具体是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备类企业、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努力增加新型农业、规模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同时通过加强再分配,调节过高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4)建立对低收入群体保护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一方面下岗人员增多,职工货币收入增幅下降,导致社会中低收入阶层规模急剧扩大,另一方面企业保障制度正向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旧的福利制度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形成,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增加就业、扩大就业的有力措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缓解收入差距的扩大起着重要的作用。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篇3
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甚至悬殊,已成为困扰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问题。文章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088-0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1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体制的原因,又有政策的原因;既有市场的原因,又有非市场的原因;既有经济原因,又有非经济原因。
1.1“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体制因素
(I)长期以来,中国城乡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机会不平等,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2)现代城市工业与乡村传统农业之间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工业化组织和生产的特点是:劳动、资本、技术投入大,流水线生产工艺产、供、销循环,资本周转快,资本利润率高。相应的参与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劳动、资本、技术就能获得较高的分配收入。而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人口多,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依靠土地资源不可能获得高的收入;二是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土地的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不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大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农业生产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农业产量变化大,进而引起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不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农民收入。
(3)农民工外出务工待遇不平等。十几年来,广大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提高收入水平,纷纷外出打工。他们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税收和利润,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同样的劳动工资和社会福利标准,缺乏基本的获得体面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权利,全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待遇的不平等也直接拉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1.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因素
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拉大了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发展不平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自然历史因素。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城镇化率高,居民受教育机会多,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好,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差很多;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更加剧了这种差别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更快地增长和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水平。
1.3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因素
(1)市场与垄断相结合促成中国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超分配。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大批国有竞争性企业被市场淘汰,国有资产陆续退出竞争性和低盈利行业;而一些政策壁垒和市场壁垒高的国家垄断行业和高盈利性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支持,获得了更快的发展,获取了大量超额利润。这些垄断行业一方面凭借其市场垄断地位大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又凭借产业进入限制和行政权力,在交易方式、价格制定等方面与非垄断行业及居民形成非公平交易,将非垄断部门创造的一部分财富和居民部门的一部分收入剩余以经营收入的形式转变为垄断行业利润。同时,垄断行业排斥新经营者进入,使该行业发展不充分,效率低下,造成社会就业面缩小,失业人口增加,劳动者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减少,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
(2)劳动市场的非完全竞争特性决定了初次分配的非公平性。劳动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这是劳动市场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一是资本所有者在劳动市场中具有天然的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天然弱势地位,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必须到资本所有者提供的岗位上就业,并被动地接受其制定各项工作标准和工资标准;二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一般来讲,资本所有者出于资本经营的需要,会想方设法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包括相关用工信息。而劳动者抑于各种条件限制,比如没有工作经历、文化水平较低、来自外地等等原因,往往对劳动市场信息缺乏了解;三是资本的私利性会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来压低工人工资而提高自己的收益;四是在市场上劳动者个体无法与资本所有者就劳动权益进行平等搏弈,使劳动力价格失去市场公平。
(3)市场的外部性致使一部分人获得收益。长期以来,我们片面追求CDP的高速增长,而不关注GDP增长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由于环境污染和治理的市场外部性特征,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不进行环保评估和增加治理污染投入。这种市场的外部性使一部分人获得超额收益,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1.4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
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地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寓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这些不合理收入,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1.5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调节机制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方式日趋多元化,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而体现社会公平的税收调节机制却未建立起来。当前,中国只有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进行调节,缺乏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多层次税收调节手段。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偏低,使得本该成为纳税主力的高收入阶层却往往成为漏税逃税大户,而不该纳税甚至应该成为政府补贴对象的中低收入阶层却成为了纳税的主力。
1.6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起点公平,也是市场竞争的社会安全阀。但是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加大了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支出负担,进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2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危害
(1)不利于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
(2)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3)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由于中国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根本原则,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就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应采取“适度差距”原则,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平等法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差距,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容忍的限度内,最终达到既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又不让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在促进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为达此目的,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4项对策:
(1)注重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为从总体上消除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应努力做到:一是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三是认真研究和做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四是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公平的环境;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各种税费以减轻农民负担;六是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建没,有效制约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全面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使得分配秩序和分配行为合理化、有序化,建立起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
(3)切实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以缩小收入差距,这也是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具体是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备类企业、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努力增加新型农业、规模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同时通过加强再分配,调节过高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4)建立对低收入群体保护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一方面下岗人员增多,职工货币收入增幅下降,导致社会中低收入阶层规模急剧扩大,另一方面企业保障制度正向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旧的福利制度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形成,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增加就业、扩大就业的有力措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缓解收入差距的扩大起着重要的作用。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篇4
在研究现阶段的收入分配问题时, 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重要问题, 一个是收入差距的问题, 另一个是收入分配公平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既有联系, 又有不同。收入分配差距更多的是反映收入分配的结果, 而收入分配公平度更多的是强调收入分配的机会和过程是否公平。收入分配过程的不公平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但并不是所有的不公平都能反映到收入差距之中。因此, 想要全面而准确地判断收入分配状况, 就需要对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公平度都进行深入的分析, 而不是将两个问题简单地混淆在一起。
2 机会不均等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2.1 就业机会不均等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如果自然人就业机会不均等, 相当于收入分配的起点就不公平, 收入分配自然是不可能公平的。我国目前在就业机会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部分就业岗位存在限制,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就业岗位, 比如进城打工的农民不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就会, 只能从事一些非正规的工作。其次, 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劳动收入, 如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民虽然从事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工作, 但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工资待遇。
2.2 生活环境不对等导致生活差距拉大
我国目前在生活环境对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在同一生活环境中, 生活成本存在差异,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平等的生活环境。比如外地人口为了使子女可以享受和城里人或本地人相同的教育, 要支付更多的学费以及借读费、赞助费等各种额外的费用。此外, 各种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活环境, 导致“有关系”的人能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支出获得产品和服务, 在不平等的生活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
2.3 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社会差距拉大
在现实中,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社会保障, 这就导致人们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存在很大差异。有的人为了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需要支付大量的成本, 有的人只需要支付很小的社会成本就可以享受到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 还有的人可能根本就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人们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差异, 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收入再分配, 那些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人们, 当他们面对意外和大病医疗时将付出更多的成本, 这无形中大大降低了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 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公, 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
目前主要有如下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分配的不公。首先, 我国的社会保障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 农民及农民工基本上处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边缘, 不能或很难享受到和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其次,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保障政策和保障程度的不统一, 人们不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 即使同样生活在城镇并且都具有城镇户口, 也会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社会保障。这些潜在的社会问题, 将导致分配不公的问题日益增加。
2.4 公共产品使用不均衡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人们在研究收入差距时往往更多地关注体现为私人产品的货币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 其实, 人们在公共产品使用上的差距也会带来收入差距,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建设的, 因此, 每个纳税人都应该平等的使用公共产品。不过, 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国目前在公共产品的平等使用方面,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 我国在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其次, 在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存在一些人为的影响因素, 这些都导致了人们并不能平等的使用公共产品。
3 体制缺陷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从收入分配体制的角度判断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重点关注的是收入分配体制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存在体制缺陷影响收入的公平分配就认为发生了收入分配不公。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伴随经济体制的转轨, 一直处在变革和完善中, 体制中存在缺陷, 导致非市场化的因素干扰收入分配, 造成了收入分配机会和过程的不公平, 影响了我国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 产生了收入分配不公, 进而带来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3.1 行政权力参与收入分配
“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是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体制之一。
3.2 垄断利润转化为不公平收入
通过行政垄断获得垄断利润, 然后再将利润转化为个人收入, 是造成收入不公的又一个重要体制原因。
3.3 城乡分割造成不合理城乡差距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 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体制原因。直接导致广大农民不能与城镇居民平等就业, 平等获得收入, 整体收入水平低于城镇居民, 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由于体制原因, 农民工很难进入城市正规部门中工作, 而且工资要低于城市居民, 还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起点不平等。
3.4 地区政策导致地区间收入不平衡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地区倾斜政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等政策, 成为影响地区差异的另一重要体制原因, 直接导致了各地区间不平衡发展, 引起了收入分配不公, 进而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
4 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政策选择
4.1 分配不公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是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同时存在, 我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公是现阶段影响收入分配的首要问题, 需要首先解决,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分配不公是引起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突破口;
人们对收入分配的不满情绪更多地集中在收入分配不公;
盲目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收入差距。
4.2 分配不公问题的解决途径
收入分配不公是收入分配问题中首先和必须要解决的,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避免行政权力转化成不平等收入;
消除行政垄断, 避免垄断利润转化成不平等收入;
促进机会均等, 避免机会不平等带来收入不平等。
要想改善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 就要从产生问题的源头抓起, 逐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忽视收入分配不公的影响, 盲目采取一些措施调节过大的收入差距, 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还可能导致新的分配不公, 破坏一些原本合理的收入差距。因此, 首先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在现阶段更加可行, 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摘要:收入分配不公是引起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那些拥有特权可以依靠体制漏洞和不平等机会获得高收入的群体迅速积累了财富, 而那些受到政策影响失去公平机会的群体没有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这就导致了收入的分配不公, 进而带来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关键词: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郭晓丽.浅论收入分配差距问题[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张鑫.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09, (11)
[3]王欢.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6)
[4]宁德业.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M].第1版.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5]蓝春娣.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5, (4)
关于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的演讲稿 篇5
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代表的是21#305寝室发言,我演讲的题目是《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我们会先做一个蛋糕分配实验,看看如何分配蛋糕进而联系到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然后我们看看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了解下一收入分配现状产生的原因,最后我们将得出解决分配问题的办法。
一.由于杨老师的大力赞助,我们有了两个美味的蛋糕。下面我们在现场做一个调查,以下是我们提供的几种分配方法,(1)首先让第一个人吃饱,余下的人依次吃到饱直到蛋糕吃完(2)每个参加者都能得到一份相同大小的蛋糕。(3)我们可根据老师对各演讲团队的评分来分配蛋糕。分高者多分,分低者少分。(询问现场同学)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大家都比较赞成第一种方案,看来从分蛋糕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大家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案也是比较赞同的。为什么要大家都会选择这样的分配方案,我们为什么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方案呢?
就像蛋糕不够分给每个人一样,我们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的丰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的社会劳动,就像我们每一个参加演讲的同学不会只做演讲,不拿蛋糕和平时分一样,社会还不具备按需分配的条件,蛋糕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胃口。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就像我们做的演讲有好有坏。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所以第三种方法“平均分配”显然不能满足每一个劳动者。
过渡:显而易见,我们提供的第一种方案时按需分配,第二种是平均分配。第三种那当然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题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不具备按需分配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别,只有承认差别,并在收入分配上体现这个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1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正确认识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上之简述标题
我们要讲的时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
视频放映结束。。。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与此同时,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收入不平等迅速上升。收入分配不平等过大不仅有悖于我国 “共同富裕”的改革目标,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提到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估计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愈加明显。
下面请看数据分析,从1978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这跟中国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这种现状还仍有扩大的趋势。
另外,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世界银行报告同时显示,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的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这也就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另外,有数据表明,我们的城乡差距系数是3.3:1,远超世界平均水平(2:1左右);中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差比是15倍,特别是国企高管的平均收入和社会平均收入的差距更为悬殊,竟是相差128倍。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到,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为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全面扩大,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内部之间居民的差距、高低收入群体的差距等方面。
出现的原因
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场化改革肯定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后,收入分配由按劳分配逐步向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资本、土地、技术知识等要素获得的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要素收入的比重甚至超过劳动收入比重。因此,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收入分配方式的改变,肯定会扩大个人劳动能力的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财富不平等的时间积累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第二,我国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地区和城乡经济
不平衡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可能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就地区分割来说,由于国家改革是渐进的,因此,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差距,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工资报酬和资本报酬的差距不断扩大,从而使得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出现差距。第三个重要原因可能同垄断以及垄断所带来的行业收入差距扩大有关。在我国,国有企业的部门垄断和行业垄断对不平等的“贡献”是很巨大的。关于这一点,只要比较垄断部分和行业和非垄断部分和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就可以知道了,一些明显存在垄断的电讯、石油、铁路、金融等部门的工资水平都高于市场一般人的工资水平,而且其部门员工有高的福利水平相比其他普通企业员工。总之,原因肯定不尽这些,这只是我认为的其中的几方面吧。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为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在年初的“2011中国投资年会”上说,“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应该说已经到了极不公平的边缘,必须狠下决心,坚决调整。
解决办法
要解决这一收入差距问题必须要利用ZF强大的财政政策职能。财政职能就是ZF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篇6
近年来,随着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职能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与此同时,对其诟病和指责也屡屡见诸报端。那么,2012年,我们该如何揭开人们对社会保障的困惑?
现行的社会保障是否扩大了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到底有着怎样的收入分配效应?
合乎社会价值取向的社会保障应该更有利于穷人,具备收入转移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从社会保障得到的好处越大,并且富裕家庭的收入改善速度要远快于贫困家庭。
中国社科院城镇居民住户调查的微观数据显示,社保使城镇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基尼系数改善率在20%以上,不管工作还是退休人群其收入分配都变得更加均等。
并且,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效应更多体现在退休人口上。即使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宏观数据,2002年到2008年间,社保也降低了城镇居民家庭初次分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当然改善程度不高,平均改善率为0. 07%。然而,社会保障的再分配作用还不足以抵消逐年加剧的初次收入不平等程度,这也致使有人误认为社会保障加剧了贫富分化。
哪些人群从社保中获益最多
从我国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效应看,有明显的内部结构特征,这是较为重要而又常被忽略的方面。
比如,社保的受益具有一定年龄偏向性。根据中国社科院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数据,中老年人都获得了纯受益,即从社保体系中得到的收入大于其所支付的社保费用;16~39岁的年轻人从社保得到的转移性收入要小于所支付的社保费用。
由于社会保险中主要部分的养老保险具有年轻时缴费,老年时受益的特点,出现上述年龄偏向性无可厚非。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收入较低的年轻人并没有得到较多的收入转移,他们支付的社保费用大于从社保体系中得到的转移支付,也就是说同样是低收入者,中老年人得到了正向的收入转移,而年轻人没有得到。
除年龄偏向性特征外,部门差异也存在于社会保障中。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实行不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而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中起着主要的收入调节作用。根据中国社科院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如果没有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对收入差距的改善程度大致在1. 12%。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虽然1999~2008年以来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养老金领取额都有所提高,但行政事业单位还是高于企业,是企业的1. 45~1. 83倍。不过,近年来,部门差异已呈缩小趋势。
另外,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有着一定结构差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9~2008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8. 6%~12. 2%之间,其中,财政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金的支出比重最大,基本维持在3%以上;用于就业补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自然灾害救助等方面的支出一直没有超过1%,而近年来该比重正明显增加并以较大速度增长。
从这种支出结构可以看出,社会保险覆盖对象、退休人员是财政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主要受益者,而低收入者、就业困难人群等其他社会成员的受益则有待提高。
如果考虑农村地区的话,则社保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又会打折扣。尤其在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大背景之下,社会保障的改革之路显得任重而道远。
国民年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政府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的再分配作用方面还是有作为的空间:如近期可调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加强财政对就业困难者以及低收入者的补助力度,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领取金额与物价指数联动的自动调节机制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中长期则可通过对养老、医疗等主要保障制度的完善发挥积极作用。
要改变中国社会保障逆向分配收入的现状,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就是推动城市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建立覆盖城镇各类劳动者的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不过,考虑到城乡收入差距,要想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调节作用,建立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或许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途径。其中,建立可以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普惠制养老保险制度,即国民年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
具体制度设计可采用非缴费型的,也可采用缴费型的。非缴费型国民年金是指养老金的领取不以是否缴纳保险费为条件,而是以公民资格为领取条件,无论居住在城乡,无论退休前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中国公民,达到规定的年龄后就可领取养老金。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养老保险能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农民、个体户等,使社会所有的人在年老后都能够享有相同的基本的保障待遇。
如果建立城乡统一的财政融资的国民年金制度,将改观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有助于降低城乡的老年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内部以及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而且,这也会弥补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上长期以来的缺位。
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国家都建立非缴费型或缴费型的普惠制养老和医疗保健制度,这些制度的引入使社会福利政策覆盖到正规部门之外的经济活动人口,在预防和消除贫困,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上发挥了作用。
日本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引入了普惠制的养老保险制度,称为国民年金,覆盖到20岁以上60岁以下的所有居民,资金来源在制度创建的第一年即1960年全部由财政负担,从1961年开始实施参保者缴费的制度,但其中1/ 3规定由国家财政负担,列入国家预算,这一比例从2009年开始提升到1/ 2。
在国内,曾经备受关注的“神木模式”就是具备普惠性质的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对该模式尚存在争议,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普惠制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性意义仍然有价值。
更进一步,考虑到城市化、老龄化、全球化等宏观背景,虽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尤为必要,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承受能力。
也就是说,在设计好再分配相关制度安排时,也应该注重在初次分配上寻求缩小收入差距。在具体政策上可考虑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出台支持性政策等措施,发展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让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的提高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第一途径。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篇7
收入分配作为政府的三项经济职能之一,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公平, 这也是财政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 而公平分配既包括经济公平, 也涵盖社会公平, 前者依赖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竞争的环境, 而后者需要政府在其间进行政策调控。本文就当前中国收入不平等状况与国家采取的相关政策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综述, 以期在收入分配领域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现将近年来有关文献整理综述如下:
2 收入分配起源发展文献综述
收入分配一词远在古典经济学时代就曾被加以研究, 其中分析鞭辟入里的有两位学者, 一位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 主要讨论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 即收入的功能型分配, 它旨在说明要素价格的形成 (汪海滨, 2013) , 另一位是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者帕雷托, 其理论分为规模收入分配或个人的收入分配, 它与诸如家庭、个人等小经济单位的收入分配有关, 旨在解释微观经济单位中的收入分配形成和种类, 以及最优化的分配方式 (贺臻, 2013) 。收入分配这一概念发展至今, 已然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运用统计学原理, 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分析方法, 测算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份额占收入总额的比重, 以及研究这一比重与经济发展存在的依存关系。
近年来, 中国区域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思路主要基于两种传统理论展开:一种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该理论预测终有一天中国社会主义在将来发展的过程中, 如今的贫困地区, 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会趋于同一稳定状态, 因为新古典理论的重要观点是国家或地区间收入差距将随着各国或地区经济增长而逐渐消失 (Barror, R.J., 1998) 。另一种理论则以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为核心。U型假说普遍为国外学者所接受, 但是, 这种研究理论在我国却频频碰壁, 遭到不少专家的质疑与批评 (纪玉山, 1997) 。但仍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至少目前是符合倒U假说, 并且分析出我国的收入差距还处于其左侧的上升期, 没有达到驻点 (杨建华, 2009) 。
3 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评价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目前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居民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收入差距却在连年扩大 (1978年为0.18, 1988年为0.382, 1998年为0.456, 2000年为0.458, 2008年为0.485) , 已经超过国际标准0.4的警戒线, 因此若不加以控制, 不但会影响国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更可能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社会一旦出现不稳定情绪, 国民经济也无法正常发展。摒弃各种情感因素之后, 会发现人们现在普遍关注的是, 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究竟达到如此程度, 据此, 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尽力缩小收入差距。
4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
造成收入差距的成因有很多, 依照我国国情, 本文将其归为四类 (刘杨, 2013) 。
(1) 历史性因素:我国自1953年利用“剪刀差”优势扶持工业发展, 导致农业资本长期投入不足, 农业发展受到抑制, 这也成为城乡差距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2) 市场性因素:当前我国已成功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 相应的分配体制也做出了改变, 因此, 个人的收入多少很大一部分与个人因素相关, 表现在分配上也就有多寡之分。
(3) 政策性因素: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贯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沿海地区、新型产业得到政府资助较多, 而内陆地区、传统行业缺少政府政策上的倾斜, 发展缓慢。
(4) 制度性因素: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转型过程中, 由于制度建设的不完善, 程序的不规范以及缺乏公共监督等因素, 进一步加剧了国民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5 我国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效应
(1) 税收:部分学者认为, 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明显, 并提出“收入差距是有扩大, 但还未形成两极分化” (高铁梅, 梁云芳, 何光剑2007) , 另有部分学者反对, 认为个人所得税的根本无法起到调节作用, 而是“应采取以低收入者为主要目标的财政支出计划和其他政策措施” (张文春2006) 。
(2)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究竟在收入分配方面起到了多大作用, 国内学者各自见解不一, 有人认为作用明显, 有人认为没用作用, 还有人认为甚至加剧不公平现象, 这仍是一个有待商讨的问题。
6 总结
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注意, 在专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不能顾此失彼, 这是面对市场经济无法避免的问题, 要求人们更加需要正视它。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必须加强于财政体系的建设, 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汪海滨.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改革的借鉴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贺臻.收入分配的帕累托最优标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3, (2) .
[3]Barro.R.J.宏观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4]纪玉山.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J].社会学战线, 1997.
[5]杨建华.“倒U形”曲线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9, (7) .
[6]刘杨.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7]高铁梅, 梁云芳, 何光剑.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 2007, (11) .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篇8
一、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
居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两个方面, 居民收入差距是指居民因收入状况不同而导致收入上的高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居民收入差距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如何定量地反映一国贫富差距的状况, 国际上通用的是用基尼系数来测量和判断。国际上认为, 基尼系数0.3~0.4表示相对合理, 通常以0.4作为警戒线。我国基尼系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在0.3以下, 到90年代以后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 2001~2007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9, 0.454, 0.458, 0.465, 0.47, 0.46和0.48, 按照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 已经跨入居民收入很不平等的国家行列。
(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巨大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注:R (Rural House-holds) -农村家庭, U (Urban House-holds) -城市家庭
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可以反映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状况。由表1看出, 从1997年到2006年城乡人均收入差从3070.2元扩大到8172.41元, 翻了两倍还要多, 2006年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到了3.28∶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三提五统和用于再生产的部分,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6∶1。
(三) 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水平日益增大
我国地区差距的扩大, 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间差距上, 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2006年底, 我国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0667.91元 (全国最高) , 而最低的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8871.27元, 东部的城镇居民收入是西部的2.33倍, 即由1978年的1.6倍扩大为2006年的2.33倍;2006年底, 我国上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38.65元 (全国最高) , 而最低的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984.62元, 东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对差距由1978年的2.1倍扩大为2006年的4.60倍, 地区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四)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度扩大
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 国民经济各行业间工资水平参差不齐, 差距越来越大。按照《中国统计年鉴 (1996~2006) 》对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组, 1995年收入最高的是航空运输业, 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686元, 收入最低的是农业, 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77元, 收入最高值和最低值的比值为3.87;2005年收入最高的是证券业, 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6418元, 收入最低的行业是林业, 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250元, 收入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为5.68。另外, 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 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 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达1.07万亿元, 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不仅如此, 高收入行业员工一般还享有高福利, 进一步拉大了与低收入行业员工的实际收入差距。
二、 从财税视角分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收入分配差距可以从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中去考察。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 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被称为第三次分配。
(一) 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原因
在初次分配领域中, 除了个人努力、资源、禀赋不同等合理因素造成的差距外, 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1. 行业垄断经营、竞争条件不平等。
平等竞争、限制垄断是保证收入分配秩序公平、合理的基本条件, 但是, 由于政府在限制垄断、鼓励平等竞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 一些地区、行业及单位利用行业垄断因素和不平等竞争条件来垄断市场, 获取巨额利润, 造成了与其他地区、行业及单位收入差距的悬殊, 加大了行业间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
2. 非法收入的滋生。
非法收入在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收入分配范畴, 但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制度尚不健全, 存在走私贩私或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牟取暴利以及利用手中权力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巨额资金等行为, 通过这些途径获得巨额收入的人虽不多, 但所获得的收入额是巨大的。由此造就了一批高收入阶层, 从而加大了社会上的两级分化。
(二) 收入再分配中的原因
1. 我国现行税制不完善导致税收杠杆不能充分发挥调控作用
(1) 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用以矫正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税种,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首先, 税率设计不合理。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工薪所得实行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而对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所得实行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而且, 工资薪金所得最高边际税率太高不利于刺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这种税率结构在实际执行中难以实现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的政策目标。
其次, 课税模式不科学产生了不公平问题。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制选择的是分类所得税制, 容易出现综合收入高但所得项目多的纳税人可能不纳税或少纳税, 而综合所得低但所得项目单一的纳税人反而多纳税的不公平现象。
第三, 不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缺乏人文关怀, 反而会加重低收入者负担。现行分类制下在费用扣除上实行“一刀切”, 不考虑家庭因素, 表面上达到了公平, 实际上由于每一个纳税人所负担不同 (如赡养人口不一样) , 却实行扣除同样的费用, 造成税收负担不平衡。
(2) 财产税调节不力, 遗产税与赠与税“缺位”
迄今为止, 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既有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 尽管在名义上可以归为财产税, 但其设定的纳税人并非着眼于个人, 以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作为基本纳税人的这两个税种, 自然不是直接税。而我国目前的车船使用税的定额税率太低。遗产税与赠与税因其税负不易转嫁, 可有效调节收入差距, 已在许多国家广泛开征, 而我国面对严峻的收入差距现实, 却在该类税种设置上一片空白, 遗产税、赠与税的“缺位”, 使税收对个人财富的调节长期乏力。
2. 财政支出不尽合理, 扩大了收入差距
(1) 财政对农业投入规模不够
建国以后, 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等措施, 倾斜地发展重工业, 使城市优先发展, 导致城乡之间的发展基础不同。改革开放后, 国家对城乡改革力度也不同, 对于城市采取了倾斜的财政政策, 而财政对农业支出增长较慢, 从1994年到2006年全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从532.98亿元增加到3172.97亿元, 增长了595.3%, 其中全国财政支农支出从399.7亿元增加到2161.35亿元, 增长了540.7%, 而同期财政总支出从5792.62亿元增加到40422.73亿元, 增长了697.8%, 10年时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财政支农支出比财政总支出增长分别慢了102.5、157.1个百分点, 使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1994年的9.2%下降到2006年的7.85%。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很多欠账, 使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存在很大差距。
(2) 社会保障政策薄弱, 扩大了收入差距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 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可给予缺乏竞争能力者和贫困者一定的物质援助, 保证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这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社会意义上的分配公平具有重要作用。然而,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只面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 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却很少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而且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是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筹集的, 由于其规范性、约束力差, 在筹资过程中的阻力大, 企业拖欠、拒缴社会保险费的情况比较严重, 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使我国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缺乏法律及制度保证。另外, 农民能够享受的社会保障极少, 养儿防老仍然是农民最基本的保障形式。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均等性, 使得城镇居民内部、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3) 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 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成为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从各国实际情况看, 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与基尼系数呈反比关系, 而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我国目前教育投资不足, 分配不均:教育资源过多地向大中城市倾斜, 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投资明显不足, 加大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4) 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不明显
分税制后, 转移支付在不断走向规范和完善, 但从运行结果来看, 均等化效果不明显, 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在继续扩大。到了2006年, 人均财政收入最大值地区 (上海8683.60元) 是最小值地区 (西藏518.17元) 的16.76倍, 人均财政支出最大值地区 (上海9892.93元) 是最小值地区 (安徽1538.84元) 的6.43倍。原因有二:一是目前的税收返还以维持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进行分配, 体现了对收入能力强的地区的倾斜原则, 这使得转移支付不仅没有实现地区收入均等化的目标, 反而加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二是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小, 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偏大。作为有条件转移支付的各类专项, 一般不具有均等化的效果, 因为大多是配套的专项拨款, 获得拨款的大多为发达地区。
(三) 第三次分配发展相对滞后
在西方国家, 慈善公益事业较为发达, 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 许多富人的财产被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穷人手中, 在一些发达国家, 慈善事业等第三次分配的总量大约占GDP的3%~5%, 以美国为例, 该国目前共有160万个非营利组织, 掌握的资金高达6700亿美元, 占全国GDP的9%。截至2004年底, 中国慈善机构获得捐助总额约50亿元人民币, 仅相当于中国2004年GDP的0.05%, 善款占GDP的比重很低, 第三部门的作用相当有限。对纳税人而言, 我国税法规定企业和个人将其一部分收入用于公益性捐赠, 符合规定的可以分别按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12%、应纳税所得额的30%的部分进行税前扣除。然而在新《企业所得税》实施前,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可以全部在税前扣除, 可见, 目前对捐赠的扣除比例偏低, 不利于刺激个人和企业进行更多的公益性捐赠。
三、 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对策
(一) 初次分配领域的财税对策
1. 打破行业垄断, 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国家要加强对垄断行业分配的监控, 制定工资指导线, 加大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力度。另外, 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垄断利润归国家所有, 针对垄断行业利润过高的现象, 可以进一步征收暴利税。
2. 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
重点打击以权易钱、倾吞国有资产、走私贩毒、假冒伪劣、欺诈行骗等违法行为, 取缔各类非法收入, 规范财政法规, 严惩贪污腐败分子。
(二) 再分配领域的财税对策
1. 完善税制, 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1) 完善个人所得税
首先, 重新确定所得税模式, 鉴于我国目前的征管手段还相对落后, 公民纳税意识较为淡薄等客观现实, 马上改分类制为综合制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采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型过渡模式。
其次, 调整优化税率结构, 在考虑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征税力度的同时, 适当降低中低收入者的课税, 在具体税率和级距设计时, 应该简化级距, 降低工资薪金的最高边际税率, 减轻税负压力和偷逃税款动机, 增加来自富人群体的税收, 有效调节收入差距。
第三, 合理确定费用扣除标准, 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应集中到对家庭收入的调节上, 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 结合婚姻、赡养子女、老人等现实情况, 允许子女抚养费、子女教育费、老人赡养费等进入税前费用扣除项目。
(2) 健全财产税制
首先, 调整车船使用税, 对内、外资企业和国内外公民在我国境内拥有并使用的车船, 统一征收车船使用税, 并相应调高定额税率。其次, 适时开征物业税, 将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合并为物业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 要求其承租人或所有者每年都要缴付一定税款, 而应缴纳的税值会随着其市值的升高而提高。第三, 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抑制个人财富的积聚。
2.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1) 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要调整收入分配差距, 必须重视城乡之间的利益调节, 扩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 提高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首先, 增加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卫生医疗的投入,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其次, 继续减轻农民的各种税费, 增加农业补贴, 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后,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企业结构性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日益增多, 必须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 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保证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有较快地增长。首先,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其次, 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并根据国家财力逐步增加最低生活保障金, 确保人们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再次, 适时推进社会保险“费改税”, 增强社会保障筹资的规范性;最后, 鉴于农村贫困问题更为突出, 应努力探索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3) 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提高人口素质, 缩小贫富差距
经济学诺贝尔获奖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 没有比免费提供公共教育更为伟大的步骤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缩小收入差距, 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是教育。首先, 财政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支出力度, 改善公共教育的支出结构, 逐步改善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小于非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对农村教育支出水平小于对城市教育支出水平的现状, 特别应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努力改善农村教育。其次, 增加失业救济与就业的结合力度, 财政在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同时,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单纯的财政救济不能使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 财政除了要考虑创造就业机会外, 还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对低收入者, 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城镇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进行再就业培训, 以增强其上岗竞争力和工作能力。
(4)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缩小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
首先, 依法调整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 统一转移支付标准, 以“因素法”代替“基数法”, 以此作为确定转移支付数额的尺度, 并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力度, 尤其是加大对贫困县及城镇的转移支付, 加大对其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卫生医疗、生产项目等的财政扶持;其次缩小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 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最后, 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各种形式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以经济发展带动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 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三) 第三次分配领域的财税对策
针对我国目前第三次分配没有发挥应有的收入调控作用, 可以通过“一疏二堵”的税收政策来增加人们对第三部门的捐赠额, 即个人和企业捐赠慈善和公益事业时可以提高其税前扣除比例, 甚至是免税待遇;开征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对个人财产转移时进行限制, 来鼓励人们关心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
摘要:我国居民收入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扩大, 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财税政策作为收入分配调控功能的主要杠杆, 必然会在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分析引起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税收调控,财税政策
参考文献
〔1〕安体富, 任强.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J〕.税务研究, 2007 (10) .
〔2〕刘明.刍论我国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安排〔J〕.理论导刊, 2007 (2) .
〔3〕林红.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 2007 (22) .
〔4〕金双华.财政支出与社会公平关系分析.寇铁军, 吴旭东.财税问题探索〔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5〕安体富, 任强.我国收入分配的调节:税收政策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8 (1) .
〔6〕白彦锋.第三次分配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税务研究, 2008 (1) .
〔7〕李小捧, 曹春芳, 李红军.调整财税政策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J〕.地方财政研究, 2007 (7) .
〔8〕马海涛, 姜爱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财政研究, 2003 (7) .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篇9
一、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及危害
长期以来, 经济增长是我国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十二五”规划里, 分配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实践证明, “社会流动性”的强弱, 往往决定了人们对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容忍度”的高低。一个流动性强的社会, 对贫富差距的容忍度高一些;而流动性比较弱的社会, 容忍度就比较低。“社会流动性”指的是低收入的社会群体有没有机会“向上流动”成为高收入者, 如果缺乏这样的机会, 就会出现社会所不能容忍的“贫穷的固化”。这种情绪必然会滋生社会压力和矛盾, 久而久之, 愈集愈大, 就会随时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诱因和导火索。
当今在西方发达国家, 庞大的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而我国目前富裕群体比重很小, 低收入群体比重依然很大, 而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还未形成。特别是在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存在许多不合理因素, 容易造成人们心理的严重失衡, 甚至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滑。如果部分低收入者长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卫生等保障, 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将会越来越差, 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进而危及社会稳定。由此可见,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 更是个政治问题。可以说致力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当今政府的当务之急。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
从收入分配制度来看, 财政支出失衡和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 作用发挥不充分, 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财政支出失衡。初次分配也称第一次分配, 即工资收入。在过去的10年里, 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尤其是近几年, 劳动因素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 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进一步扩大了普通劳动者与投资者、管理者的收入差距。第二次分配指的是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市场经济条件下, 初次分配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它不可能自发调节收入差距, 因此需要政府在二次分配中进行调控干预, 以保证分配公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既与第一次分配有关, 也与第二次分配有关。
一般来说, 在多数国家, 劳动收入占GDP的60%左右, 而我国只占到4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多数国家用于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服务的开支要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 但我国在这方面的开支仅占财政开支的28.8%。初次分配的低收入者, 没有从再次分配的调节中得到有效的补偿, 尤其是对大部分缺乏资本、技术或技能、劳动作为收入唯一来源的普通劳动者而言, 他们与社会其他阶层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因为在我国, 劳动力资源是绝对过剩的。
另一方面是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近年来,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多次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积极落实优抚对象生活、医疗待遇政策, 大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完善最低工资制度, 普遍提高工薪人员工资水平, 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但目前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不配套。比如, 对过高收入的税收调节力度不够, 偷漏税现象十分严重。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不够, 例如,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在现实中执行不到位的现象随处可见。对某些“灰色”和非法收入缺乏有效约束监管, 导致一些行业或个人获得高额收入, 扩大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
从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来看, 收入差距扩大也与发展的不平衡有关。近年来, 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但是由于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 尽管从长期看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 但短期内绝对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从体制来看, 收入差距扩大与体制有关。户籍制度、行政垄断和审批, 限制了我国居民迁徙和创造财富的自由, 从而促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从城乡收入看, 差距在拉大。从1978年前的1∶2.36扩大到了2009年的1∶3.33。如果算上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据测算这个比例将进一步扩大到1∶4以上。这是我国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
从行业来看, 行业垄断、竞争条件不平等也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少数行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这是导致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一些行业收入较高是因为需要特殊的技能, 比如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但我国的高收入行业的普遍特征是行政垄断。由此可见, 当前收入差距扩大, 既有现实原因, 也有历史原因;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 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情况错综复杂, 解决难度很大, 为此我们要多管齐下, 寻求解决途径。
三、当前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途径
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实际上就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问题。既不能因为追求公平而放弃效率, 也不能只顾效率而忽视公平。只有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不断提高, 社会整体财富才能持续稳定增加, 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平奠定物质基础;但如果忽视社会公平, 收入差距超过合理的限度, 就会挫伤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反过来影响发展的效率, 甚至使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要遵循“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 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1. 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减少行政管理经费支出, 减轻财政支出压力;适当增加居民收入支出,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特别是加大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贫困群体。
2. 要完善税收政策。
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税制和税收改革, 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 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
3. 要完善法律法规。
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依法打击非法和腐败, 保护合法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采取适时适度提高最低生活费、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 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 加大立法和执法的监督。
4. 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完善职工工作增长机制。
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规范社会分配秩序。
5. 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机制作用, 扶持救济贫困群体。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手段之一。政府应通过补助低收入者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化。要加强对分配群体的扶持力度, 把城镇贫困群体作为财政重点扶持对象, 增加用于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方面的财政投入。
6. 努力促进充分就业, 不断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篇10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总体状况的显著特点:其一, 居民收入普遍增加, 各个阶层联合体都获得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二, 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及其内部几乎毫无例外都存在着收入差距;进一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常运用相对收入不平等分析方法, 如“罗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重要指标,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均等;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目前已超过0.45的水平,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0.49以上, 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已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我国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的重视。
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成因分析
(一) 行业垄断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许多行业陆续走向市场, 既得利益和职工个人收入主要由其市场竞争力决定, 而一些因政府限制市场准入造成的行政垄断行业, 造成了部门、行业之间的职工收入差距拉大。我国一些行业因垄断经营或国家给予的特殊条件而收入偏高。这些行业利用垄断地位或其他不平等竞争获得垄断利润或垄断租金, 致使职工收入高出其他行业很多倍。垄断部门由于具有垄断地位, 很多部门凭借其垄断势力实现同其他部门的非公平交易。当然, 垄断部门产品的替代品市场竞争性程度的提高会削弱垄断部门实施上述行为的能力, 但由于政府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 限制个人资本的进入, 以及这些部门中的多个部门的自然垄断性质及商品供应的长期不足, 使得这些垄断性部门能够长期维持其垄断地位, 使得这些行业的利润十分高, 从而使得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二) 税收制度不完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税收是调节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由于当前税制还有诸多缺陷, 一方面妨碍了对高收入者实施有效的税收调节, 另一方面又大大限制了政府对低收入者实施转移支付的能力, 主要表现:一是城乡之间承受的税负不均。我国农村居民普遍承担了农业税和其他名目繁多的税费, 而城镇居民承担的税费负担微乎其微。二是高低收入者之间承担的税费不均。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制对工薪收入征税较严格, 对非工薪高收入者则征收力度不够, 造成其偷税、漏税极为普遍, 而“偷漏税收入是非法收入的主体, 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非正常扩大的主要部分”。三是收入再分配方面缺乏完善的政策措施。开征的税种少, 税率低, 管理不严, 偷漏税现象严重, 查处困难。由于税收不力, 高收入者挣的多交的少, 将大量资金用于高消费, 拉大了收入差距也刺激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平衡心理。
(三)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太窄, 享受社会保障的机遇不均等。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的非均等性, 使国家长期执行工业偏向政策而形成的城乡居民之间、党政机关、全民企业与其他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二是失业保障形同虚设。目前失业保障对国有、集体企业以及职工的名义覆盖范围已经非常大, 但由于基金收缴比例低, 基金总量很少, 并且只对几种特殊类型的失业人员发放, 企业待岗人员、下岗人员是无法从失业保险中得到帮助的, 虽然他们事实上都处于一种非自愿的失业状态, 失业保险没有对困难的下岗职工发挥应有的保障功能。三是在社会保险不能给居民提供安全保障的情况下, 目前也没有其他有效的救济与救助手段。对贫困人口的保障不足, 使得这部分人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减少收入差距, 导致贫困者更加贫困。
(四) 城乡居民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是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这种投入结构上的不均衡, 可能对收入不平等的产生有着更为严重的影响, 产生不平等的代际延续。教育投入政策厚此薄彼, 偏向城市。从师资力量来看, 城镇也占据优势。城市普通小学教师总数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教师比例比农村高出一倍以上, 普通中学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则超出更多。除此以外, 图书馆藏书、电子阅览室等一些硬件因素, 城乡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低质量的教育使农村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个人的收益都不明显, 降低了农村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 使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减少, 其突出表现在农村教育的辍学率明显高于城镇。较高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使得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 客观上造成了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此外, 财政经费使用方向和结构不合理, 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 教育乱收费给公众特别对广大农村居民造成不合理负担, 公共教育公益品质丧失, 加剧了城乡居民教育机会的不公从而导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策选择
(一) 打破垄断, 促进行业间公平竞争
对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 国家不能放松对其分配活动进行管理, 要制定工资指导线, 加大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的调控力度。同时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及人工成本增长率的考核, 对于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 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于那些享有垄断性经营条件, 依靠某些特殊经济因素而富起来的部门和企业, 通过提高垄断行业的营业税税率、加强财政监督等手段将其超额利润收归国有, 有效制止这些部门和企业毫无节制的收入膨胀。对某些垄断行业严重存在收费过高过乱、生产效率不高、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要改革价格形成机制, 对利用垄断地位乱收费等行为要严肃查处。对于电信、航空、铁路、电力等这些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放松管制。在政策管制体制上推进政企分开, 消除垄断的体制基础。
(二) 建立完善的税收调节体系, 以调节过高收入
我国对居民收入的税收调节, 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应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 辅之以存款利息税、遗产税、赠予税、个人财产税、特别消费税等税种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主要措施有: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增加我国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二是借鉴国外经验, 尽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等进行调节, 用以弥补个人所得税的遗漏, 防止财产过多向个人集聚, 缩小由起点不同导致的贫富差距, 并且能使更多的财富归社会所有, 增强政府调节收入状况的能力。三是加大逃税漏税的各种风险和成本, 鼓励公民依法纳税。通过增加逃税漏税的罚款比例、建立公民个人信用记录、加大社会舆论的监督力度以及对逃税漏税行为严重者的依法处理等手段来提高税收的征管力度, 减少逃税漏税的概率。
(三)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对社会弱势群体加强帮助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要求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上承担重大的责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阶层的正常生活。因此, 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思路中, 不能不考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具体措施:一是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城乡互助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制, 坚持广泛覆盖、标准适当、基本保险和补充保险相结合的方针, 尽快建立并最终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特别要重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制建设、失业保险体制建设, 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二是加大社会保障税费征收的力度, 积极拓展筹资渠道, 探索部分国有资产转增社会保险基金的方式,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三是要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加强各类劳动力市场的价格监督力度, 禁止克扣劳动者工资。要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的最低工资制度与工资增长机制, 确保工资、薪水随物价指数变动而变动, 保证劳动者收入的合理增长。
(四) 增加教育投入, 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的教育供给不足, 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性投入远远没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 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起点不平等。如果不改变政府在教育上的缺位, 不增加教育投入, 就不能改变由“教育贫困”所引发的“收入贫困”。最根本措施就是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水平差距,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切实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促进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 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较高收入的能力。积极推动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提高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必要时对贫困家庭实行教育补贴, 确保所有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低收入群体收入低下或陷入贫困, 与受教育的程度、个人技能有密切关系的, 因此应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增强其向中等收入阶层提升的能力。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进而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发展教育, 提升劳动力素质, 为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居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使其掌握较为熟练的劳动技能和丰富的劳动知识, 这是增加个人持续获得收入能力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徐春兰, 黄健元.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原因及抑制对策[J].西北人口, 2009 (1) .
[2]付翼.浅谈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J].时代经贸, 2008 (7) .
[3]安体富.调查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N].中国税务报, 2008-03-05.
[4]张东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浅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篇11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 income gap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现实情况从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税收政策、加大教育投资方面提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随着经济体制持续深化改革,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相对落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呈现出两级分化的严重态势。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上表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05年的10493.0元,年均增长362.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5年的3255.0元,年均增长111.48元。
在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着周期性的变化。总体上经历了迅速缩小——逐渐扩大——逐渐缩小——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为1978年——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57降为1.80;第二阶段为1985年——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从1.80上升到2.86,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第三个阶段为1995年——2001年,最初几年有小幅的下降,随后就开始呈上升趋势,但这一阶段的变化相对都比较小;第四个阶段为2001年——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不断创出城乡收入差距的新高。然而,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比名义收入差距更大。如果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住房、医疗、物价等)计算在内,则城乡收入的差距可能达到5至6倍。
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
不均衡的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了资本高度密集的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的发展来发展工业的。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国家还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由农业向工业转移。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使得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严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改革开放后,农村推进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对农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率增长较低。而城市工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外资进入、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迅速增长,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发展,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户籍制度
在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后,城乡就被无形地割裂开来,城乡居民由于身份的不同而受到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具有城市户籍的居民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享有优惠待遇,农民却受到许多的限制,难以和城市居民具有相同的工作机会,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苦力工作,大多数农民都被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上,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要素不能自由地流动,剩余劳动力无法向城市转移,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加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地低于城市居民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逐渐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健全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城乡居民享有的保障制度并不均等。农村居民由于其工作性质的原因,享受的社会保障微乎其微。而城市居民就可以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等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许多低收入农民由于缺乏医疗保障制度,在遇到疾病时,就处于“大病不治,大病等死”的惨境中。同时,农村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也较为缓慢,对于已有的社会福利项目,农村与城镇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
税收政策
我国现有的税收政策不仅没有发挥其收入调节及再分配的功能,而且有逆向扩大收入差距的趋势。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的税收制度。农村内部的各种税费大都按人头征收,无论收入的高低都有相应的税费负担,农村居民的税收为累进税,而城市居民征收的主要是个人所得税,有一定的起征点,具有累退性质,农村居民纳税占收入的比例远高于城市居民,这样的税收体制没有体现公平效率的原则反而加重了农民的税收负担,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教育投入不够,农村居民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投入都倾向于城市,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大都投资于城市学校建设,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这大部分依靠农民集资。农村的办学条件较为落后,学校里大都是一些学历、能力较低的教师甚至是民办教师。许多经过正规培训、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都流向城市。教育经费和师资结构分配的严重不均,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平均素质普遍较低,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现在虽然国家加大了农村的教育投资,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支农的措施,但农村的教育现状仍然较差,农村地区的文盲、半文盲率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当从根本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首先,应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经济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其次,加快我国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缓解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解决目前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民的收入。再次,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鼓励农业科研工作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出台相关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和农民收入补贴政策。
改革现有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员自由流动
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放松对农民进城的一系列限制,为实现在法律基础上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提供一个法律框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的基本权利。建立统一开放的城乡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就业平等竞争的制度性障碍,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城乡居民同工同酬,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必须把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放在战略高度来加以研究和解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建立起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生活。把建立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举措来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医疗。还应考虑农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问题,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贫困地区,政府每年发给65岁以上老年人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不仅可以扶贫而且还可以反过来促进计划生育的落实。另外,还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税收的调节政策
目前,国家对农村的税费改革对于减少农民负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是相当有限的。如果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更大幅度地减免农民的费用,或以农民收入的较小比例进行征收,甚至可以尝试减免农民的税费。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城市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构建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适时开征遗产税、增与税等新税种,达到对收入分配合理的调控,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加大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水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农村教育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免一部分农村学生的教育费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其自身素质,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另外,还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有的城市教育体系存在着户籍差别,农村子女需要交纳高额的费用才能入学,这就导致了许多农民工子女失学,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应当从政策上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国家财政进行拨款,保证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作者简介:任征宇,女,1987年出生,湖北省襄樊市人。现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篇12
近年来, 我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刚过去的一年, 2012年我国经济企稳回暖,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经济总量首次超过50万亿元, 7.8%的增速令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到2009年的0.447。据联合国数据显示, 2010年, 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52, 2011年将突破0.55, 其数值远远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随着经济发展,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其原因可以从公共财政的获得和支出两方面来考虑。下面就从个人所得税及基本公共服务两方面来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分析。
1. 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个税作为一种直接税, 在调节收入差距, 实现公平分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行个税的再分配力度非常小, 万莹 (2011) 认为我国个税的总体再分配调节力度较小, 税后基尼系数下降的幅度均在1%以内。其调节效果不显著,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现行工资薪金所得的税负要高于资本性、财产性所得的税负。且由于工资薪金实行源泉扣缴制, 容易做到应收尽收, 税收征管水平较高。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收入来源多元化, 税务机关并不能保证对其应收尽收。二是目前个税实行的是分类征收制, 并不能体现量能课税的税收原则。例如, 高收入者与工薪族获得同样一笔工资收入, 由于个税分类征收, 两者应支付同样的税收, 但是高收入者的工资收入比重并不大, 还有大量的资本财产性收入, 显然两者的纳税能力是不等的, 但对于同一笔工资收入却承担了同样的税负。三是现行个税能够调节的仅是财富的流量部分, 而对于财富的存量确是无能为力, 而真正的富人其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存量财产。此外, 充当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个税, 其规模太小, 不足以撬动规模庞大的国民收入分配。2011年个税收入为6054.11亿元, 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6.75%, 如此低的比重何以撼动472115.0亿元的国民总收入。
2. 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 而当前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及不同群体之间, 存在不均等状况。从2000到2008年, 我国各省公共服务指数的变异系数从0.25上升到0.30。如教育支出, 根据《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 城市少儿的年平均教育支出为3458元, 但农村少儿仅为1368元。接受同等教育是每个公民获得公平竞争的必要保障和前提, 但当前教育支出在城乡之间的不均等, 从源头上就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产生。
从另一个角度说, 得到公共服务的群体相当于从政府得到一笔收入, 倘若没有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居民就得自己花钱从市场上购买这种服务。例如,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政府不提供这种服务, 社区居民或村民组织就得自己筹集资金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以获得良好的居住、投资和发展环境。总而言之, 从政府财政的支出方面考虑, 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 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三、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 积聚了大量的经济和社会矛盾, 贫富分化尤为突出。我们在致力于将蛋糕做大的同时, 也应兼顾如何将蛋糕分配好。
1. 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
个税改革是近来税制改革讨论的热点, 将分类征收改为综合征收模式仍然是个税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只有采取综合征收加累进税制才能真正体现量能缴税的原则, 达到低收入者少缴或不缴, 高收入者多缴的税负原则, 以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同时, 应加强税收征管力度, 做到应收尽收。一般来说, 低收入者偷逃税款的能力及可能性较高收入者要低。因此, 加强对个税的征管, 做到应收尽收, 逐步增加个税占总税收的比重, 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前, 我国财政已经筹集了大笔资金, 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17210亿元, 占GDP比重为22.57%, 比上年增长12.8%。如何安排和使用公共财政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策导向, 而税收返还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 目前仍以维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进行分配, 体现了对收入能力较强地区的倾斜原则, 维护了较富裕地区的既得利益, 与缩小地区差距的主旨背道而驰。因此, 应加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相应减少税收返还形式的转移支付。
其次, 公共支出应向农村、偏远地区及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强该类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支出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投资发展环境, 以及提高农民工子弟、低收入群体及其后代的职业技能素质, 增加其议价砝码提高收入, 逐步缩小与高收入群体的差距。此外,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低收入者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比高收入者要高, 因此, 缩小贫富差距不仅有利于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更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用水平。
参考文献
[1]万莹.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由税收累进性和平均税率观察.改革, 2011年第3期
[2]任强.收入分配的四个视角及税收的调节空间.税务研究, 2011年第3期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推荐阅读:
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05-16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06-06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08-0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05-24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08-19
西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08-17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08-15
四川论文: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07-28
内蒙古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08-24
收入差距论文 收入分配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