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关注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2024-05-24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关注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共8篇)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关注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篇1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关注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始首次研究社会事务,关注社会公平,并着重研究从体制上、机制上来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并可能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险等几个重点领域进行一系列的重要改革,以利低收入者和贫困群体分享更多改革和发展成果,以消除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必须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迸发、注重公平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2)采取的措施: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既要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也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还要增加职工收入,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3)在防止收入悬殊中,我们采取的基本政策是: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2.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效率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两者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2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对策

第一,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的合理。初次分配拉开差距。一般来说是正常的,有利于效率提高。问题在于由于不合理、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和机会,如市场垄断、贪污腐败、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等造成大量的非正常收入.导致初次分配有些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合理。这就需要解决初次分配机会条件不均等所带来的不公。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效率为前提。贯彻按劳和按要素分配原则,让激励性和效率性收入分配确实到位,控制垄断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合理的初次分配。

第二,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解决好再次分配公平。目前再次分配体制不健全.保障性收入分配不到位.低收入层与高收入层的差距日益拉大。这就需要以公平为原则,加大政府调控力度,通过经济立法、经济政策,运用税收、金融、行政等调节干预手段,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低收入居民的保障性收入,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部分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例如,进行税赋改革,加大对各类收入的税收调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公共开支,王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支持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提高落后地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城乡居民贫困层的生活困难,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采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数量的办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

3我国为什么与国际社会一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给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通过标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严重的威胁。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波及和影响进一步显现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治久安。

4谈谈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5为什么说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通过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在这个背景下,现在低碳经济已被看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既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发展中国家应遵循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6作为青年学生如何冷静的看待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首先就是在态度上理智看待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本身,只有思想上端正了,行为才可能正确。其次是作为当代大学生,首要任务是完善自我,强化专业才能,以便于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能有更为出色的工作成绩,而作为普通个体的我们,这便是我们能对中日关系发展作出的最现实的贡献。再然后,是在日常的学习和交流中,我们要以宣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不盲从外来文化,努力完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个人素质,以恰当的态度对待正常的中日的民间交流。

7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态度

中方在朝核问题上有三项主张:第一是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第二是要通过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有关分歧;第三是一定要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这也是朝核问题的核心所在。(,朝鲜半岛应该实现无核化。,朝鲜半岛应该实现无核化

2,朝鲜半岛无核化关系亚太局势稳定,需要周边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在内。

3,朝鲜半岛无核化应该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试分析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安全影响

朝鲜半岛维持稳定对中国最有利,因为国家建设需要周边形势保持安宁;

如果朝鲜半岛发生冲突,就有可能破坏我国建设所需要的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宁。

不论是朝鲜主动挑起紧张局势,还是韩美加大对朝鲜的压力,都会加大我国东北方向的外部压力。而一旦韩美吞并朝鲜,则我国东北方向的压力会急剧升高,因为边境将直接面对以美国为战略依托的一个体制不同的国家。

因此,一方面我们反对一切不利于朝鲜半岛稳定的言行,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朝鲜保持国内局势的稳定,同时积极支持朝鲜与美国的对话,支持朝韩之间一切交流与合作的努力。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关注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篇2

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就业压力增大等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十一五”时期,就业继续处于高压状态。“十一五”时期,反映在就业方面的突出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与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扩大就业是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成长推动力的重要一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和其他会议上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当代社会中,就业不仅是谋生的必要手段,还是人们参与社会的主要渠道。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与“和谐社会”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勉强的温饱,但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无所事事也肯定是与“和谐”背道而驰的。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群众投身到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扩大就业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和维护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特别注重城市化的问题和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的问题,争取在未来15年再转移出1亿多农业富余劳动力,要不断开阔思路,把不断完善和创新失业保险制度与解决就业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在发展中和动态中解决就业问题;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真解决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进一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保障。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理顺分配关系、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当前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收入拉开差距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同时一定要处理好严重的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陸、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我们应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督和管理,强化收入分配税收调节功能;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变目前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要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要征收遗产税、赠与税、高消费税等财产占有税,调节过高收入,要通过加大对弱势群体、弱势行业、弱势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就要注重公平,同时,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和机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构建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或“纺锤型”收入分配结构。这种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只有收入分配结构的“和谐”,才会真正有社会的和谐。当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进而步入改革的深水区。因此,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一靠发展,二靠改革。要继续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增进民众福利

社会保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保证和基础工程。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和社会权利、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制度所难以替代的。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公平正义、团结互助。社会保障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团结、社会和谐的推进器和润滑剂,和谐社会应是公平、共享的社会,要实现公平和共享,就必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没有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欧洲国家有着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的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相当于GDP的40%以上。从总体看,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上承担重大的责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阶层的正常生活。因此,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思路中,不能不考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石。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国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社会居民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条件,社会安全网是指政府、社会对弱势群体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网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的正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关系到他们日子过得是否安心,能否做到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关系到亿万个家庭以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贯彻这一思想,就必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机制,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安全阀”,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道安全网。我国人口众多,社会财力并不充裕,社会保障水平和保障方式要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要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做好,不能有半点马虎。从实际出发,既要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奉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继续探

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救济机制,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消除政策性因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最大的难点也是在农村。我们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当前,农业滞后、农民增收困难、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难题。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加快在农村建立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让农民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靠工业化使农民致富,靠城镇化减少农业人口,靠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土地制度、城市化和农民利益”三方面统筹和谐起来。历史证明,农民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善待农民,中国的发展才能和谐繁荣。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进城市化,使农民向城市转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减少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政府要有切合实际的举措,逐步解除户籍制,给农民自由迁移的权利,允许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全国各地自由选择自己的居住和工作地点,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及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2)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要树立“城市是全国人民的城市,不是城市人的城市”的观念,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这是破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必然要求,(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产权障碍。一方面要开发城镇商品房市场,不论人们是否具有城镇户口,均可购买与转让;另一方面,要探索市场化的农村土地有偿流转制度。特别是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作股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方法,对乡镇企业的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以住房,医疗、养老、劳保、就业、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二元福利保障制度,是城乡分割体制的内核,二元福利保障制度是城市化的重大障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要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同时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实行新的减贫计划,争取农村目前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约1亿多贫困人口在未来15年中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构建城乡结构的和谐。

加强法制建设,整治非法收入,营造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

和谐的另一面是冲突,在加剧了的利益冲突面前,要形成能够对利益冲突各方进行有效仲裁的制度体制,而不是使制度安排仅仅有利于冲突中的某些方面。“法治”在中国已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以往的一些情况看,有关法律和规定、制度制定了不少,但落实起来却效果不佳。因此,必须真正落实法治,让法治切实能够起到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使弱势群体在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能够有效得到法律的保护。其题中应有主义,是要对权力和财富的力量,从制度上做出制约。当前,由经济违法及腐败造成的贫富悬殊性质恶劣,已引起人们的不满,对此进行依法治理已刻不容缓,要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要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增加执行公务的透明度,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要严惩贪污腐败、整治非法收入。对滥用职权进行制约,打击非法暴富,也是创造公平收入机会的一种途径。要通过立法规定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增强公务人员办事过程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程序性,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完善税法,加强征管,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条件与环境。对乱定价、乱提价、乱涨价等现象严加治理。打击腐败和权力寻租,消除制度的真空、加强对国家行政部门的监督,是消除权力寻租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权力行使做文章,在容易发生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題的重要权力部门、重要岗位、重要环节上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和约束制度。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加快政府改革,减少审批项目,不断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而使“权力精英”和“经济精英”获得不当利益而引发的贫富差距。收入分配法制化建设是指用法律制度和规则去规范、约束个人收入分配行为,从而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无论是初始分配领域还是再分配领域,都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配套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并以此来规范收入分配渠道。

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中的行业差距

长期以来,垄断行业“效益好时涨工资,形势不好就涨价”。当前,垄断行业高收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垄断行业收入过高,不符合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不利于实现公平分配,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平衡,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现在,中国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和高收入,纯粹是体制性和政策性的。这些行业本身自然有一定责任,但更多的责任在各级政府。首先,垄断行业本身垄断程度过高,行业内部缺乏或没有必要的竞争机制;其次,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形成机制不合理,政府和行业本身仍然起着决定的作用,作为立法机构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作为消费者的居民缺乏参与和决定的权力;再次,各级政府都存在通过行政性垄断取得更多财政收入,当前,政府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调节,只限于个人所得税,这既不会取消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也不会对职工的高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以法律和规则的形式,对政府垄断的范围和垄断价格等等加以限制。按照国际惯例排除非自然垄断因素,消除市场准入歧视,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鼓励资本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缩小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减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要透明化,接受社会的监督。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要货币化,减少直至取消实物分配;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要规范化,减少和避免分配的随意性。特别是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国家可以制定收入分配指导线。收入分配指导线可以是有弹性的,即收入分配在某一区域内;也可以制定最高指导线,即收入分配不能超过某一最高标准。规范垄断行业的分配行为,可以通过征收资源税、补偿税等税种将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收归国家所有,防止分配差距过大。

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篇3

件 【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政治教案:第七课

个人收入分配

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一、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五、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汇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学以致用。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对学生的了解情况,与教材内容及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导入新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招聘启示1:

现在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

A店:30元/天

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对比招聘启示1和2,发现同样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是不同的,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学生回答

阐述理由:

A店老板的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B店老板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在利益的驱动下,能刺激工作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工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更多的学习软件。

教师抓住学生所说的“工作效率”,进行设问:

什么是效率?

板书:

(一)效率与公平

学生回答:

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我们讲提高效率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思考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学生回答

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相挂钩时,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不挂钩时,就会挫伤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材料展示

你选择在B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

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5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300元,而从300元转化为5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你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店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2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1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是你的19倍。

你认为这公平吗?你还愿意干下去吗?

那么什么是公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异的存在。这个差异是怎样的?

2、从公平含义看B店老板和你的收入差异公平吗?(不公平)还愿意干下去吗?(不愿意)因此

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引导:

在我国收入分配中既要讲效率又要求公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和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

板书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们看图片。(大锅饭的图片)

这是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大锅饭的图片,它告诉我们当时我们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他把中国带进富裕了吗?学生(略)

师:那么这样的平均主义,这样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有意义吗?学生(略)那么我们要怎样的公平?学生(略)要提高效率就要采取怎样的分配方式?如果只讲效率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学生(略)

师:好,请个同学总结效率和公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板书:、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那么我们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板书: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为什么要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兼顾公平?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把效率放在第一位,追求效率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社会得到和谐稳定发展。

师导:

正是由于我们坚持效率优先,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了起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播放《走进新时代》。这些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前面短片《灰色震撼》反映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请大家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既坚持效率又兼顾公平?(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

学生讨论

板书:

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

注意课本上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看视频《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

通过十七大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可以分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方面。

(2),初次分配是如何注重公平的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也有利于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措施: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税收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当前分配制度中坚持的效率优先和公平原则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通过这两科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那么国家收入又是怎么分配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

九、板书设计

(一)效率与公平

、效率的含义

2、公平的含义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些中心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作答。课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堂实录 篇4

[多媒体显示]

任务:宾馆30间客房的卫生清洁

分工:第一组擦洗马桶和浴缸,第二组撤换杯盘、香皂、牙刷等用品,第三组撤换床单、被罩并将换下的床单、被罩送到洗衣房,第四组清洗地毯。

报酬:总计960元。

师:对这960元的劳动收入,请大家分组讨论,以组为单位,每个组提出一个分配方案,并且说明理由。

生讨论探究。

生1:我们组设计的是第一组300元,第二组180元,第三组200元,第四组280元,我们的方案理由是第一组同学擦马桶和浴缸特别脏,特别累,所以应该份的最多。第二组的活最简单,所以分的最少。

生2:我们组设计的是第一组300元,第二组200元,第三组200元,第四组260元,我们觉得第一组是最脏最累的活,所以应该多点,第二组和第三组差不多,所以这两个组应该一样多,第四组比第一组轻松,又比第二和第三组重,所以分260元。

生3:我们组设计的是第一组320元,第二组200元,第三组200元,第四组240元,理由和前两组理由基本一样,应该按劳分配。

生4:我们组设计的是第一组300元,第二组100元,第三组200元,第四组360元。我洗过地毯,洗地毯特别累,而且地毯在地上踩,也很脏。所以我觉得应该第四组最多,第二组的任务特别简单,就少少得给一点就行了。

师:我们一个班同学分960元钱,我们在设计分配方案时尚且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不同的人尚且有不同的意见。扩大到整个社会,更需要协调多种关系,一个分配制度的优劣与否有两个重要标准,一要讲公平,二是讲效率。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如何认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依据】

〖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学情分析〗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理解保证“两个合理比重“的意义以及重要落实措施。

3、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能力目标:、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标第一网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教学方式〗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堂汇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学以致用。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导思:本从一个小故事《分粥》开始,讨论:为什么用这个办法分粥和尚们都乐意接受?

引入公平问题

◆启动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探究活动1:这样分粥能使大家一直满意吗?为什么?怎样让大家能持续地愉快和睦地在一起生活?(结合文思考讨论)

(1)

公平的含义

(2)

公平的意义

(3)

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探究活动2:今天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如何?(播放视频)新闻报道《从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思考:

①百姓怎样看待这种现状?

②我们政府又以怎样的措施来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呢?((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结合视频内容,学习我国处理社会公平问题的措施和意义。

◆探究与思考

二、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探究活动3:怎样才能解决我国劳动者收入低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难题?

(1)

效率的含义

(2)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探究与思考

社会实践活动:

“寻访我们身边的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

了解不同收入家庭的生活方式,并对他们进行访谈。(同学进行堂汇报)

思考: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体验与感悟

总结

在过去30年,中国在不断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回顾其中的变化:

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按劳分配的原则;

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提出要在“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XX年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XX年,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注重公平。”

拓展问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些变化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拓展

【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思路:

◆启动——通过浅显的小故事《分粥》引入公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动状态,进入学习。

◆探究与思考——通过故事分析、播放新闻视频《从制度保障社会公平》,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逐层深入,解决公平、效率以及二者的关系等重点问题。

◆体验与感悟——通过“寻访身边的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问题现状,形成个体的切身体验;最后在堂上选取小组进行寻访汇报,呈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解决了难点问题:“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通过学生亲身的感悟加深了同学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理解,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本的知识升华。

◆拓展——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间,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不断的变化中得到改革与发展,通过思考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意义,理解我国与时俱进的制度改革,拓展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新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其教学行为产生在学生身上的实际效果。本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通过学情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由于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首先对社会收入问题了解并不深入,其次缺乏对社会公平的感性认识,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举例、讨论是难以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

根据这一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个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进行一个实地采访,题目是“寻访身边的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刚开始时,学生们挺抗拒,觉得身边没有这样的家庭,而且就算找到这样的家庭,也很难采访。但是坚持下来,竟然很多小组都完成了寻访任务,最后做现场汇报时,学生真切产生对现实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与公平问题更深刻的理解,由于亲身前往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进行了采访,现实的巨大触动使他们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关爱油然而生,也理解了高收入家庭努力创业的艰辛,发自内心产生了对社会公平的呼唤和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人文情怀绝非教师单纯的讲授和论证能够燃点。如何有效地设计学生参与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实现政治学科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题。

附:补充材料

一、小故事:分粥

有几个和尚住在庙里,每天分吃一锅粥,但是粥总是不够分。开始,他们轮流值日分粥,结果一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能吃饱的,就是自己值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让他给大家分粥。结果有人就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贿赂分粥的人,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大家又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但还是互相攻击、扯皮,当粥吃到嘴里时已成凉的了。猜一猜,他们最后想出怎样的分粥办法让大家都满意?

原来方法很简单:无论谁分都没关系,但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了后,端剩下的最后一碗。这样一来,大家都尽量分的公平些,所以,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

二、视频内容:《从制度保障社会公平》凤凰卫视新闻

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委员特别关注由收入差距引起的社会问题,指出这是引发社会不公平感的重要原因,学者指出政府应加快制度改革,利用增长的财政收入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使城镇各界居民享受公平的竞争起点和机会。

记者现场: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农民工小杨的账本被互联网广泛转载,“一个月赚770块,还要给老家读高中的儿子200块,给生病的母亲0块。”小杨说:“很难存下钱,除去房租、吃饭,一个月所剩无几。”

记者采访:一个月770元收入对于北京市等大城市的白领是什么概念呢?

受访男白领:相对于我一个月薪水的八分之一,或者一个月的电话费。

受访女白领:大概是买一大衣的价钱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镇中1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是9倍,有学者认为,如果算上灰色收入,则相差30倍。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关注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篇6

1.社会公平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下列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正确理解是()A.社会成员的收入要平均

B.要充分保护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权 C.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D.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

解析:C A项错误,公平不等于平均;B项的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大收入差距;D项不现实,利益冲突无法全面消除。故选C项。

2.有人认为“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这种观点()①是正确的,因为平均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公平就是没有差别 ②是错误的,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而不是消除差距 ③是正确的,它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④是错误的,它割裂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D 收入分配的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它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而不是消除收入差距。题中观点否认了差距,实际上否认了效率,割裂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故②④正确,①③说法错误。

3.中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以富民促进公平,以公平促进富国。这是因为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表现在()A.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是公平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C.效率和公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存在对立 D.发展经济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解析:B 本题考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A、C两项表述错误,曲解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D项与题目无关。

4.漫画反映的是央企高管薪酬首次与职工工资挂钩。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②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③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央企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④有 1 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D 央企高管薪酬与职工工资挂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故①②正确;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故④正确。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据此回答5~7题。5.收入分配的公平是()①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②与平均主义没有区别 ③要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④同步富裕共同致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C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它要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不能过于悬殊,这与平均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而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所以①③表述正确,②④错误。

6.公平的收入分配()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④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人才的尊重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A ④所述内容是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①②③是对公平收入分配的正确认识。

7.在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是()A.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C.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D.公有制在我国的确立

解析:B 结合题意、联系知识分析,在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所以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8.十八大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对“两个同步”目标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②有利于完善分配格局,使分配政策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点 ③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④有利于促进收 入分配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C “两个同步”增长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①④正确;“两个同步”有利于实现由国强到民富的转变,②说法不正确;③与题意无关。

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2014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分批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而且还有可能缩小,主要表现是过去几年中低收入人收入增幅快于高收入人群。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的原因。

答案:①经济持续发展,为缩小收入差距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不断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正确处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提高了效率,又促进了公平。

解析:获取和解读材料中“农民收入增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信息,调动和运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知识,从分配制度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等方面分析原因。

10.“晒工资”正在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最近,一份农民工的工资单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围观与热议。据这份工资单显示,有农民工的收入最高一月超过万元,最低也在5 000元以上。不少网友尤其是白领阶层的网友在表达羡慕的同时也表现出失落,也有部分网友对农民工的高工资表示认同。

(1)运用收入分配的知识,谈谈应如何理性看待农民工的“高工资”现象。

(2)“晒工资”晒出了许多人的失落。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分析,网友们怎样才能由“晒工资”变成“晒幸福”。

答案:(1)①在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是与劳动者的劳动数量与质量紧密联系的。农民工的“高工资”是与其付出的劳动量相挂钩的。网友们应理性地看待劳动付出与劳动收入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拿工资数量作对比。②在我国,收入分配是以承认劳动差别与劳动能力的大小为前提的,农民工的工资也存在差别。这启示白领朋友们,应着眼于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来提升自己的工资水平。盲目地攀比工资数量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③网友们在对比农民工的高工资后显示出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要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收入。

(2)①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维护收入分配公平,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制度。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③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通过推动经济效率的提升为分配公平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④初 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八大措施 篇7

1、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3、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4、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5、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6、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

7、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转移性收入。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关注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篇8

案例内容:

德国社会的分配分为初次收入分配和二次收入分配。供初次收入分配的客体是“国民收入”。按照德国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在经过一些项目的增减计算之后,最后得出的可供初次收入分配的“国民收入”总量大约相当于GDP的75%左右,例如1988年(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前的西部地区)为77%,2004年(全德地区)为74%。2004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782亿欧元,减去“与外国的转移支付结算”的逆差94亿欧元,即为“国民总收入”21688亿欧元;再减去折旧总额3219亿欧元,即为“国民净收入”18469亿欧元;再减去扣除“补助金”之后的“间接税”总额2306亿欧元,最后剩下约16164亿欧元,即是可供初次收入分配的“国民收入”总量。初次收入分配的结果。这里仅把初次收入分配视为国民收入在“雇主”与“雇员”之间进行分配。以2004年为例,在16164亿欧元的国民收入中,雇主得4840亿,占30%;雇员得11323亿,占70%。考虑到在就业者中,雇主占10%,雇员占90%,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来看,雇主的人均收入为雇员的3.89倍。但是,这种计算肯定是夸大了雇员的工薪收入,低估了雇主的利润等收入。因为这里把农民、手工业者、小摊贩等都列入了“雇主”社群,而这些人的收入未必都高于“雇员”中的官员、职员等,同时,官员、中上层职员的列入无疑又抬高了全体雇员的平均收入;而且,在雇员工薪总收入中,有1/3以上是雇主为雇员缴纳的各项法定保险费等,其中一大部分只是在将来才能用到(如养老保险),因此,如果仅以雇员实际拿到的净工薪来与雇主的收入相比,2004年分别为5978亿和4766亿欧元,雇主人均收入为雇员的7.2倍。

如果说初次收入分配主要是发生在雇主与雇员之间,特别是发生在资本与劳动之间,那么,二次收入分配则主要是发生在就业者(包括雇主和雇员)与非就业者(包括已经失去劳动能力者和作为就业者边缘群体的失业者)之间。二次收入分配即收入再分配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进行二次收入分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非就业人口和家庭,他们也需要有收入来维持生活。目前,在德国的8165万人口中,就业人口为3840万人,失业者为437万人,非就业人口为3888万人。在德国3793万个家庭中,就业者家庭2403万个,其中“独立劳动者”(其核心部分是雇主)家庭225万个;“非独立劳动者”即雇员家庭2178万个,包括官员、职员、工人和失业者;非就业家庭1390万个,多数为老人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36.6%,加上失业者家庭合占42%,主要依靠官方的转移支付为生。二是国家需要筹资提供“公共产品”,例如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维护国家内外安全等。

案例评析:

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否公正,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公正和经济公平。在德国,公平性的价值目标来源于作为其基本政治制度的决定性构成要素——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社会市场经济”。

虽然长期以来德国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取得了一些举世公认的成绩,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目前德国在收入分配问题上还是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对现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影响最为显著。

德国未能及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经济全球化导致作为德国经济模式根基的社会福利制度面临严峻考验,资本、劳动、政府三者无不如此。就资本而言,在经济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如果国内政策威胁到资本利益,它可以马上转移。由于德国国内企业获利欠佳,同时也为了巩固和加强德国大公司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德国资本大量外流。而流失资本等于流失繁荣、流失福利、流失就业。在劳动方面,与战后的“黄金”年代(20世纪50—60年代)相比,经济全球化、快速的技术更新、后福特主义和广泛实行自由市场政策,所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弱化了劳动的交易权利,使雇员承担起失业的风险和工作条件变化的压力,增加了生活的不安定感,工资增长普遍减缓。在政府方面,为了留住本国资本,吸引外国资本,各国竞相进行“减税竞争”,德国也不可能置身局外。这意味着极大地限制了政府利用财税政策调节收入分配、提供社会保障的能力,也使社会福利制度面临不可抗拒的巨大改革压力。

经济不振,财政拮据,社会福利制度难以为继,改革步履维艰。2001-2005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只增长了0.8%、0.1%、-0.1%、1.8%和1.5%;年度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则分别达2.8%、3.7%、3.8%、3.8%和3.5%。在这种背景下,继续维持占GDP33%的社会福利网络(仅养老保险一项就占GDP的10.6%,医疗保险占6.5%)日益困难,以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为目标之一的各项改革势在必行。德国总理施罗德说,我们的社会福利国家的基本制度,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我们绝大部分的福利是在一个民族国家的工业社会中获得的,而这个社会本身能在有规则的正常劳资关系中接近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在知识和资本自由流通、劳动市场和人口结构发生激烈变化的时代,我们已不再能运用这些假设了”。因此,德国如果不使社会市场经济现代化,就会被市场的不可抑制的力量“现代化”。

受上述思想的影响,德国确实是在为变革而努力,2004年尤其突出。在民意调查支持率最低仅为20%多的情况下,德国政府坚持实行“哈茨4计划”的规定,大约有27%的失业者将因此而不再能享受失业救济,48%的失业者将减少收入,今后每个失业者的收入每月平均将减少200欧元(超过养老金的20%)。此举引起德国社会的强烈反应,数以万计的人群走上街头抗议。真是言易行难。虽然改革将会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前途,但一旦触及人们的既得利益,那就困难重重了。

国家税收和国家债务的自我限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决定权优先,这必然会间接限制国家税收。而经济不景气,又会影响到国家收入:德国的国家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1999年的47.3%下降到2005年的43.2%,其中税收收入从24.2%减到21.8%,社会保险费收入从19.0%减到17.8%。加上全球范围内的“税务竞争”,促使德国税率连连调低:公司所得税已从1998年的45%降到2005年的25%,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53%降到42%,起始税率由25%降到15%,基本免税额则从6322欧元增至7664欧元。虽然国家支出在GDP中的比重也已相应从1999年的48.7%降至2005年的46.7%,但毕竟一直入不敷出,国家债务日益积累。如果当代人获得国家债务融资的好处,而要由下一代承担债务的偿还,那样的国家债务免不了会出问题。这在德国已隐约可见。

收入再分配的“适度性”难以确定。收入再分配的程度一般取决于当时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关系。近些年,在世界范围内资本对劳动占有相对优势的背景下,在德国,人们也在日益谈论“欠适度”的收入再分配和累进制所得税可能会带来某些副作用,例如减少工作刺激,把社会经济进一步引入“灰色经济”的歧途等。于是,德国也调低了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率。按2005年的税法,年收入7665—12739欧元按15%—23.97%的税率纳税,年收入12740—52151欧元的税率为23.97%—42%,年收入52152欧元以上则为42%。这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尚需拭目以待,而涣散人心的激烈争论却有增无减。总之,德国社会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正处在新一轮的调整过程中,其结果如何值得关注。

上一篇:缺电带给我们的启示下一篇:导购员心态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