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2024-05-13

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通用10篇)

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篇1

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摘要】公平与效率问题一直贯穿经济社会始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同样也在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本文在阐述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从我国的收入分配出发,分析了我国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平效率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平与效率是贯穿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始终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公平与效率问题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强调其中一个必然要牺牲另一个;有人则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是可以相互兼容,公平的市场环境是可以促进效率的实现。

一、正确对待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

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西方资本主义学者中是百家争鸣。库兹涅茨曲线,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必然会呈现先扩大后下降的趋势。约翰穆勒等人则认为“公平优先”;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极力推崇“效率优先”;萨缪尔森、凯恩斯等人则认为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我们国家在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上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调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是偏向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强调的是公平。改革开放以后,?h在十四大之后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十六大又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而十七大则是改变了之前强调的,适时地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关注公平”。

二、中国目前存在的情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的市场不均衡不完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无法实现等价交换,这时候就需要再分配的调节。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便形成了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根据2007-2015中国统计年鉴显示的政府、企业、个人三部门数据可以看出,政府部门所占比例在此期间先增后减,与之相对应的企业部门所得是先减后增,两者之和基本占据了我国四成的初次分配。而对于劳动者报酬来说,在国民初次分配中只占到六成,近些年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再看三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情况,同样根据数据,经过再分配后,我国居民可收入也只占到六成,且近些年持续下降。再分配主要发生在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其中政府部门经过再分配后,所占比重上升,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与政府部门两者较为接近。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在收入分配中最大的公平问题可以说是存在居民收入即劳动者报酬中的。我国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国民收入比重较低,且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

三、相关建议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有着天然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不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平,而且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第一,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把“蛋糕”做大,实际上就是要求经济不断发展。同样,这里所说的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实际上就是要求收入分配上更加公平,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在分蛋糕的时候,重要的并不是蛋糕的绝对大小,而是相对大小。

第二,首先政府要重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提供保障;同时降低生产税比重,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扶持力度。其次限制市场上的垄断行为,合理分配企业利润。最后,发展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其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

第三,重视就业问题并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最严重的市场失灵之一就是市场经济中存在着结构性失业,这同时也是无效率的最大根源。只有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得运用自己的才能来实现其价值,经济才能有效率得向前推进。同时,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给予人民一张安全的保护网,保障低收入者生活水平,改善中等收入者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华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经济日报,2017-07-28(01)

[2]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3]冯根福.中国特色基本经济制度:攻克人类“公平与效率”难题的中国贡献[J].当代经济科学,2017,39(06):1-6+122.

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篇2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现状及主要原因

(一) 现状

多年的改革开放, 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增长迅速、综合国力进步明显, 国家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1564亿元①。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虽然成就辉煌, 一些领域也隐藏着不小的危机, 突出表现在收入分配领域。

1.城乡、城乡内部、地区及行业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发展不平衡

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的2.92倍,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 但城乡收入差距由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及国家财政政策的某些不合理和落实不彻底, 使其进一步扩大。201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的3.23倍。而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在上升,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却在下降。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不仅如此, 城乡内部高低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并且大于城乡之间的差距。

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 国民经济各行业间的工资水平参差不齐, 主要反映在某些垄断性行业的职工工资收入高于其他行业。如通讯、烟草等行业,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目前, 这些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 而实际的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2.工薪阶层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个很大的危机, 国家劳动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多劳多得, 但工薪阶层却看不到自己在经济增长中所获得的收益, 甚至对住房、教育、医疗这样最基本的问题也越来越担忧。虽然薪金在增长, 但消费价格增长更快, 有可能完全抵消薪金的增长, 导致相对购买力下降。当一个社会的中坚阶层即工薪阶层不能得到相对稳定的生活, 并且数量在不断减少的时候, 社会系统会出现很大问题。

(二) 主要原因

1.原有的收入分配指导思想已不符合现实的需要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这个分配领域的指导思想在建国初期特定历史条件下,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目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 我们就需要改变这一指导思想, 寻找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

2.实践中对效率的片面追求助长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社会实践中, 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 人们集中精力搞生产, 围绕中心抓经济, 效率被放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而社会整体发展却不协调, 政府调节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所以在社会收入分配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

理论上讲, 效率与公平分别存在于生产和分配领域, 两者是可以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但实践中, 社会经济的生产和分配环节是循环往复, 很难划分开的, 所以公平与效率也很难真正的统一起来。即在一定时期内, 公平与效率可能只能注重一方, 这就会相应的牺牲另一方, 重要的是看牺牲的那部分公平或效率是不是合理的。

二、收入分配的经济法调控

(一) 经济法具有再分配功能

“法律是社会利益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书。”不同法律部门从各自的角度调整社会分配关系。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重视个人本位, 强调保护个体利益。经济法则具有再分配功能, 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对社会利益和资源进行再分配, 对解决收入不公、调整分配公平有重要作用。

经济法最本质的属性在于它是国家调节之法。“经济法所规范的国家调节, 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 针对市场固有缺陷采取的调节, 以更好地保障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协调运行, 维护社会总体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社会化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这些问题需要经济法对原有的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分配制度实行某种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 经济法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遏制贫富差距过大的有效手段;是消除分配不公所导致的负面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 经济法调控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

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 不仅强调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 更强调分配起点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符合我国现状的这一机制有赖于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法律制度。没有法律的介入, 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就没有根本性保障。

2.加快税制改革和税制结构调整

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经济杠杆。尽快完善税收制度, 并保持制度的稳定, 同时加强税收征管, 对于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解决偷税漏税;通过适当的税率调节收入者的收入差距;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秩序, 提升收入分配的透明度以接受公众的监督等。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措施发挥再分配职能, 社会保障也是收入分配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初次分配依靠市场的情况下, 让市场来完成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收入差距的产生是难免的。在贫富差距扩大的压力之下, 对贫困阶层的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程度, 影响着当前的社会稳定。因此, 要把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特别是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多种社会保障。同时, 在我国财力和支付能力增强的基础上,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及保障水平都应当进一步提高。

摘要:目前,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财富急剧增加, 但是收入分配机制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调整, 尤其是原来的效率型分配模式导致我国的收入分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拟通过分配领域现状的描述, 探求经济法在调控收入分配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法,收入分配,公平

参考文献

[1]赵忠璇.论公平、效率与收入分配[J].四川大学学报, 2009, (1) .

[2]张德峰.经济法再分配功能之体现[J].法学评论, 2008, (2) .

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篇3

一、我国收入分配原则的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我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原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及政策调整的艰辛探索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早提出要克服平均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党的十三大指出了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四大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分配问题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明确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也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大又有了新突破,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准确把握关于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精神,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是指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和各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性作用,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也就意味着: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创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允许企事业单位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指加强政府在再分配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防止两极分化或贫富差距过大,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一是机会公平,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均等;二是政策公平,即国家制定的各种收入分配政策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分配制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三是结果公平,即在承认收入分配存在合理差距的基础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要素相当的收入。

从一定时期或一个局部来看,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注重效率就会有差距,差距过大就会失公平;突出效率就可能防碍公平,重视公平就可能限制效率。但从根本利益上说,二者又是统一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基础和保证,效率是保证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合理的分配,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效率的生产服务和经营活动,才能直接或间接地创造财富,为公平分配提供条件。关注“效率”,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效益,使可分配的产品和价值越来越多,从而使社会有条件在更高的水平上达到公平分配。兼顾“公平”,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调动人们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公平和效率的正确结合,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和利益能否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证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不是根本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

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方法措施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单位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分配秩序混乱现象较为严重,分配格局和分配关系不尽合理,收入宏观调控体系和手段不完善。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一)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继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来有效地解决现有分配方式的不足,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内部分配,逐步扩大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含量,推动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既要讲实绩、重贡献,坚持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适当拉开分配差距,也要注意兼顾公平,保证最低生活水平,防止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

(二)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国家应加强对分配关系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收入分配。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控制收入差距拉大。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国家通过税收形式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以及特殊消费税等,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避免过高的非劳动和非经营收入向个人集中。二是健全收入分配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劳动执法监督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坚决打击非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取得较多收入,通过合法经营取得的较多利润,必须加以保护;对非法收入应加以取缔,对获取非法收入的行为应进行严厉惩处;要严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管理和监督,清理和规范不合理收入。

(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为保障,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四)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实行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倾斜,这些地区依靠其区位优势迅猛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人员结构等原因,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造成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迅速拉大。因此,需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开展科技扶贫、“希望工程”、文化卫生下乡等对口支援活动,形成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对特殊困难者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障和物质帮助,以兼顾各地区、各阶层人群的利益。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篇4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二框的内容。它在本课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是第三单元“为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模块中起着培养学生树立公平正义意识的作用,突出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地位。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

学情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当前我国生活中大家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本框知识学习会感兴趣。本框知识理论性强,要全面理解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对此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困惑。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感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效率与公平的内涵;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领会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疑、典型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提高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政策措施,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和拥有公平精神。

教学重点:

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上课之前我想和大家做个值得思考而富有悬念的小实验,首先招募两名参与人员,现在是大家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请听题:“假设我这有100元人民币,我想把它给你们两位,但我有两条规则:首先由A同学决定这100元如何分配,然后B同学来决定是否接受这种分配方案。如果接受,你就按照A提出的方案分这100元;如果你不接受,那么你们两位都将一无所获。”好现在开始分钱。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篇5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能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熟悉情景导入法、教师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行归来看变化:

大唐元年,取经胜利归来的唐僧开办了一所经院开始收徒讲学,孙悟空和猪八戒进入师傅的经院工作,工资是500文(开元通宝);

大唐十年,孙悟空辞职后与六耳弥猴合办了一家高科水果加工厂,此时孙悟空的收入是3100文,猪八戒的工资涨到了5500文。

大唐二十年,猪八戒感觉工资太少也进入孙悟空的水果加工厂工作,此时孙悟空的收入 25000文,猪八戒的工资是7800文。

如今,孙悟空已经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年收入300万文,猪八戒年薪2万文。

(注:唐朝1000文=1贯=1两白银)

探究问题:(1)20多年来,孙悟空与猪八戒发生了什么变化?(2)你认为孙悟空与猪八戒各自的收入由哪些形式构成?(3)你认为孙悟空与猪八戒两人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4)如果原师兄弟两人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新课教学】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

(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讨论;学生进行总结展示)

1、公平的含义、表现和意义(教师板书)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从经济角度来讲,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学生自主研究,讨论,总结。

【生活链接】(1)2008福布斯中国明星收入排行榜

综合排名:第1 姚明 运动员 收入:3.38亿人民币;(2)“晒工资”现象的冷思考

“晒工资”现象“晒”出了人们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呼声。(3)山东一家高度垄断的电力企业,其抄表工年收入可达10万元。原因在于,企业以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有底气给员工这样发钱。

【拓展阅读】十七大报告——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2、从经济的角度,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首先,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次,初次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拓展阅读】国民收入的两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主要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现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内容: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调节经济的需要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1)国家财政

(2)经济杠杆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孙悟空的烦心事】孙悟空最近很头痛,最近很头痛!!公司里工人包括猪八戒在内都在磨洋工,干活一点都不积极!!合同不能及时完成,公司生意受到很损失,怎么回事?

探究问题:(1)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2)孙悟空公司职工最不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3)现在孙悟空公司职工工作态度怎样?

(4)孙悟空怎么做才能既让职工提高效率,企业利润增加呢?

1、效率的含义(教师板书)

经济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率就是效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节约和社会财富增加。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教师板书)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3、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师板书)

(1)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2)初次分配和在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

(3)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注意: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课堂总结、点评】

学生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这二者是对立统一的。重效率,使劳动者的收入和贡献挂钩,调动了劳动者创造财富的热情,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富裕,更加注重公平,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当堂练习巩固】

1、关于社会公平的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成员收入要平均 B.要充分保护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权

C.要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D.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分配不公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

①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完善分配制度 ③加大收入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胡锦涛指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

A.由国家通过税收进行 B.在初次分配范围内进行

C.在再分配范围内进行 D.由先富起来的个人和地区进行

4、对效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效率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B.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C.效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D.要效率就不能讲公平

5、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看来,孔子的话与我国现行分配原则相比较,其缺陷在于

A.不注重实现共同富裕 B.不注重社会公平C.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 D.不注重效率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表现在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社会公平的实现建立在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④效率和公平可以等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课后巩固练习]

1、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这种结构要比我国目前的“金字塔型”稳定得多。我国正在采取措施使收入分配结构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 A.促进效率提高 B.促进社会公平

C.促进生产发展 D.促进内需扩大

某企业老板,在办厂之初,要求大家共同出资办厂,并对大伙承诺:“以后工厂搞好了,不会亏待大家!”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工厂挣钱了,企业老板讲排场、摆阔气,出门坐奔驰,吃饭下酒馆,大家的股息分红一拖再拖。结果,职工纷纷辞职,因为分配不公,导致企业破产。回答2-3题。

2、由于分配不公,导致企业破产。这说明 ①分配方式恰当,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效率 ②收入分配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③分配不当,则阻碍生产的发展,降低效率

④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上述材料启示人们

A.必须努力实现全体人们的共同富 B.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必须高度重视个人收入的分配问题 D.必须严格防止劳动者出现收入差距

4、十七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有两个重要的新提法,一是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有利于 A.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更加注重社会公平B.改变现有分配制度,实现同步富裕

C.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消除社会成员收入差距D.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

5、“做蛋糕”与“分蛋糕”是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分得不合理,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上述材料要求我们必须

A.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B.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C.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D.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障基本生活的关系

6、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7、讨论探究:某公司招聘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教学体会

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明确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能完整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

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什么现象。liuxue86.com

设置情境:情景一:五个人分一块蛋糕,但是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五人为如何分配争执不下。

1、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提出什么建议以确保分配公平?(平均)

2、如果五人在做蛋糕的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各不相同,这时你觉得蛋糕又该如何分?(有差距)

3、此时,老大说:做蛋糕的钱是我出的,工具是我提供的,我应该分得蛋糕的绝大部分,你们四人只能分得极小一块,你觉得公平吗?(差距不能过大)

提出问题:你对公平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

活动一:看图说话

全面深化哪几方面的改革?哪些体现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活动二:教师让学生看材料思考: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今年3月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73,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达到0.319。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堪称世界最高。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我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问题;1、上述材料中收入分配公不公平?为什么?

2、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

(拓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情景二:五人把分好的蛋糕吃完了之后,感觉没有吃饱,还想吃。因此,要吃得多,吃得饱,从根本上该怎么办?(提出效率)

情景三:五人再一次去弄蛋糕时,对以后每人如何能够分得更多蛋糕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老大认为:我们要拉开差距,提高效率,做大蛋糕老二认为:我们要一碗水端平,注重公平,分好蛋糕

分两大组辩论,阐明你方观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回答:怎么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啊 ?

小结:围绕板书进行小结

板书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篇7

个人收入分配

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 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学情分析】

面对本校学生素质相对较差且参差不齐的情况,一开始就要用用鲜活的材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完全理解教材可能存在难度。把教材讲清楚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汇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怎样去具体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呢?着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1)公平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某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决定拿出ABCDE五套面积各异的住房分给甲乙丙丁戊五位工作积极且工作能力强的员工。ABCDE住房的面积分别是150㎡、120㎡、90㎡、80㎡、30㎡,甲乙丙丁戊五位员工的年龄分别为50岁、35岁、35岁、23岁、23岁。请问大家,如何分配才算是公平分配,让大家都接受?(让学生明白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公平也不是能轻易做到的)

教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前后两排的学生组成一组相互讨论。学生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其实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你们发现,不管怎么分,差距都还是有点大,毕竟是一种奖励性质。有没有同学可以把它们分的更加公平一点啊? 学生讨论

学生A:我们可以把房子全部买了,大家分钱,这样就可以分的一样多,这样就公平了。老师总结:这个做法可以吗? 是不是卖了房子分钱就公平啦啊?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继续总结:这种分法只是平均了,但能不能说就公平? 学生„„

老师:学生参看教材60页,并回答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分配的公平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收入分配的公平是指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注意课本上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看视频《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 通过十七大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可以分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方面。

2,初次分配是如何注重公平的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措施: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教师通过《三个和尚挑水喝》帮助学生理解“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具体教学过程略)

效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我们讲提高效率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那么我们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原因: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结果能促使人民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具体措施: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民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板书设计: 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1)公平的含义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

2,初次分配是如何注重公平的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习题反馈:

1、下面关于效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 B.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C.投入越多,产出越多,这就是效率

D.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2、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下列能体现分配问题上坚持维护公平的是

①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②扶助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③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三条保障线” ④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此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②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③应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④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据此回答5-6题。

5、从孔子的话正确的一面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高度重视生活资料的分配问题 C.必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D.必须严格防止出现收入差距

6、我们现在看来,孔子的话中不合理之处主要在于 A.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

从医疗改革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篇8

——基于医疗改革政策的解读

摘要: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自建国以来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1978至1992年,改革主要是政府逐步减少投入和医疗机构独立经营;自1992至2003年,改革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实行了部分的市场化;而从2003年到现在,改革主要围绕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提高各种医保的覆盖面来进行。本文将从医疗改革的政策变化中解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力求探讨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症结与未来医疗改革的目标定位。

关键词:医疗改革 公平效率

改革开放至今已三十七年,在这三十几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愈加复杂,政治体制几经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同样也经历了几次改革。医疗卫生作为社会民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关系着老百姓的生命与健康,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三十七年的医疗卫生改革政策变化,可以从新的视角解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医疗改革政策历史回顾

从1978年始,从中央到地方,从农村到城市,医疗卫生体制开始了各种类型的制度变革。总体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 1978至1992年;第二阶段自1992—2003年;第三阶段自2003年到现在。

1.第一阶段:医疗机构独立经营

医疗改革是从农村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同时瓦解了农村合作医疗赖以生存的基础——集体经济。这就直接影响到乡镇卫生院,集体经济的瓦解让卫生院只能自谋出路,持续不断地提高诊疗和药品费用。同时,农民也只能自费看病,由于不能报销医药费,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技术、设备条件都更好的县级或以上医院就诊。

在城市中,医疗行业同样面临着体制僵化、工作效率低下、人员怠工等问题。为了缓解以上问题,卫生部于1981年下发 《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将长期实施的“全额管理、差额补助”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修改为“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这意味着国家开始鼓励医院逐步脱离计划经济,自身增收节支。在其他商品逐步市场化的同时,受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国家对医疗药瓶等的价格依旧进行严格控制,导致各级医院以市场价购进的医疗用品,却以低价向社会服务,出现的亏损只能自身寻求解决方式。于是,医疗系统开始实施两种收费标准——自费病人价格不变,公费和劳保病人的部分项目按成本收费。即使使用了这种方式,试图弥补亏损,但效果甚微。于是到1985年,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对某些新的服务和高新技术实行按成本定价,解决了当时的危机,却使医疗机构竞相购买高新设备、开展高新技术服务,导致很多医疗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从1989年开始,国家开始对医院实行定额投入,医院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政府不再负担医院的盈亏。

2.第二阶段: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部分市场化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992年1月卫生部召开的会议上,还在强调医院的公益性,强调对不规范的医疗价格与行为进行整顿。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卫生事业为第三产业,并指出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性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医疗卫生事业的定位发生改变后,将医院的逐利性活动合理化。医疗卫生开始产业化、市场化,医疗价格逐步和市场价值规律相接轨。然而,医疗卫生服务和普通商品经济不能划绝对的等号。1993年1月,卫生部召开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卫生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应建立分级管理体制,逐步下放价格管理权。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第一次系统地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重点强调了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决定》认为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决定》认识到了卫生投入不足的问题,但并未对卫生事业经费不足及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做出具体的决定或规划。

在1992--1996年期间,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导致各类医疗费用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医院的趋利性达到最高。这一时期也是医患关系矛盾最突出的时期,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现象随处可见。3.第三阶段:强调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2002年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要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因此国家加大了城镇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尤其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健康保障。为此中央专门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把卫生工作摆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于是2003年卫生部的卫生工作会议就将该年的卫生重点放在了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和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上。导致此次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和由此产生的公共卫生危机。非典不仅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还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往。非典疫情的爆发引起了政府对卫生工作尤其是公共卫生的高度关注,因此国家在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强化卫生执法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扎实的工作和一系列改革。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发展卫生事业,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二是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卫生队伍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继续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

由于非典的缘故,2003—2004年问出现了全党、全社会、全民都关心医疗卫生工作的局面。全社会对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问题、政府应当承担的角色、医疗卫生的投入以及其公平性问题等都有了广泛的讨论,对我国的卫生体制、运行机制等都有了更好的认识。随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新农合参保人数的增加,由医疗费用过高形成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二、医疗改革政策视角下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从医疗改革三十七年的政策回顾看来,跟随着行政组织改革目标的定位,受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企业家政府”风靡的影响,医疗改革政策经历了医疗机构独立经营——部分市场化导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社会矛盾尖锐——非典爆发导致医疗卫生事业重新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这一系列的政策都可以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解读。前期医疗卫生政策改革是政府想减轻负担,同时想调动医院的积极性,自寻创收来扭亏和增收,寻求效率的最大化。可惜弄巧成拙,造成了后来医疗机构趋利性增大,逐渐偏离了其应有的公益性质。随后社会矛盾加剧,影响了社会稳定,加之非典爆发所暴露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弊端,政府重新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开始关注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公平性问题。从三个阶段的政策变化中,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1.医疗卫生改革政策必须保障公平

公平有着广泛的意义,在每个人文社科、经济领域都有其属于自己的意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中,公正、正义、公平、公道是同一概念,都含有给人应得的待遇或赏罚,即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东西的意思。公平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医疗卫生改革中需要保障的“公平”,是指获得医疗保障的公平,它意味着人们有获得同样的医疗服务的机会。

医疗卫生不是工商业,虽然医疗卫生服务在消费中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但其具有特殊性。因为如果把医疗卫生服务当成纯私人的事情,很可能导致拖延治疗、造成大病,甚至造成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危机,因此应当把它作为公共品来对待。就社会稳定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健康状况普遍很差,生命健康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社会矛盾必然不会消除,国家就不可能持续发展,社会就不会不断进步。因此,许多国家把医疗卫生服务纳入政府提供的范围。市场调节想要达到的配置最优化,在医疗卫生领域不能达到。人人都会生病,人人都需要看病,人人都需要获得基本的卫生服务,这在市场机制调节下无法达到,只能寻求政策的帮助。

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需要为人民负责,需要为公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尤其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要因素,医疗保障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医疗保障必须保障公平,全体国民都应当享受到必要的医疗保障。并且医疗保障在机会公平的基础上应当更加强调结果公平。如果医疗卫生改革不能保障公平,结果就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大面积的传染病爆发,加剧社会矛盾。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政策受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追求效率的影响,忽视了我国社会的客观环境条件,以至于现在的医疗保障制度仍然有失公平,主要表现在医疗保障的覆盖面较窄、城镇不同人群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差距较大、城乡医疗保障待遇严重不公等方面。2.医疗卫生改革政策应当考虑效率

在一般情况下,“效率”意指“经济效率”。萨缪尔森给效率下了一个定义——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更准确地说,在不会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在公共行政视野中,同样也把效率看成一种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以最少的资源成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创造最大利益,即实现收益最大化。

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原则,而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医疗改革中的效率不仅是指医疗机构获得尽量多的经济收益,更是指医疗资源的低投入高产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服务需要。我国现有医疗保障不只是一味寻求效率而导致的公平不足,其追求的效率也并未达到最优,还有一定的反作用。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效率性较差——由于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配置不合理造成的“看病难”;由于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多数群众靠自费就医,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药品和医疗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医疗费用上涨速度过快,造成了“看病贵”。自此,医患矛盾十分突出,医疗纠纷不断。这是由于医疗卫生改革采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取向,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效益。同时,自费医疗造成的恶果,还包括不同地区医疗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大规模的医疗机构拥有医疗服务技术和高精尖设备吸引了大量需要就医的人群,导致小城镇医疗机构以及部分城市医疗机构由于医疗水平和硬件所限,医疗服务利用率低下。

为了让有限的财力和医疗资源能够尽可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要,在医疗卫生改革政策中还应考虑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重视并提高医疗服务管理效率、医疗服务效率,并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在预防保健和普通医疗服务之间的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医疗卫生改革政策应当注意公平优先并兼顾效率

公平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实质上是与效率相联系的。但公平又具有保守的一面,它不是始终都能促进效率的提高的。一方面,公平与效率相互对立。公平意味着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在现代社会的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医疗保障在机会公平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结果公平。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否认公平的,效率越高,个人能够享有的医疗服务资源与服务能力就高于其他人。缺乏政府干预的医疗服务业在此方面就能说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年,医疗改革政策是不公平的。

但在另一方面,公平和效率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在医疗卫生事业实行企业化、市场化是能够促进其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公平意味着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在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保证了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医院竞争,能够促进效率。其次,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效率为医疗保障提供基本物质基础,只有医疗服务的高效率才能实现高水平的医疗保障的公平。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结果公平政策,虽然能够保障公平,却缺乏一定的效率,必定不能长期适应社会的发展,任何社会长期低效率的背后必然是公平的丧失和破坏。

如果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政策继续主要以效率为价值取向,以经济效益、甚至直接以金钱交易为根本宗旨,那么医疗服务就无法体现公益性,离社会公平的目标越来越远。如前所述,医疗卫生改革的困局源于逐利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目标,否认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目的,由此形成和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意识到这些问题以后,我国政府也已经开始重视解决国民医疗保障问题。而现今,我国医疗保障的症结,与未来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定位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公平问题,实现所有公民的机会与结果公平,使得人人拥有医疗保障的资格。同时,由于医疗服务资源、资金的不足,还应当重视医疗服务效率尤其是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文斌.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AR.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程恩富.公平与效率交互同向论[J].经济纵横,2005,(12). [5]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7]胡善联.卫生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王立基.十年卫生改革的回顾[J].中国卫生政策,1990,1(4).

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篇9

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明确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案例分析法、探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教学重点]

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体现(或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两幅漫画,说说看漫画到底要表达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二者共同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某种不公现象。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过渡: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今天的课我们将围绕公平的收入分配解决三个疑问:什么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有何意义?如何才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

新课教学

看材料: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今年3月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达到0.319。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堪称世界最高。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我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问题;上述材料中收入分配公不公平?为什么?

作用: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的公平的含义

师: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什么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在这个定义中请大家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收入分配的公平指的是一种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它与平均主义根本不同;第二,收入分配的公平并非不要差距,而是指差距不能过于悬殊,适当的差距意味着效率;第三,收入分配的公平强调必须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对人生存权的尊重。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的公平的意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举措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师: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国经济过程中就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当中,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课件)

从最初打破平均主义强调“效率优先”、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从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角度,不管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再次分配,都有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板书),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会和谐。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师活动:材料: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的增加,使我们有能力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进行财政倾斜,以帮助这些地区经济共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又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二者是对立的。

(1)效率的内容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统一)

第一、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第二、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3)效率和公平之间也有矛盾(对立)它们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回答:怎么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啊 ?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4)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更要注重公平。结束语: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创业致富的同时,不忘先富帮后富。我们要让改革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让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小结:

公平的收入分配

(相对平等)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

练习

1、下面关于效率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

B、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C、投入越多,产出越多,这就是效率

D、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2、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A)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收入分配的公平(A)

①要求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

②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④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绝对平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A)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④既要拉大收入差距,又要扩大按生产要素分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下列能体现分配问题上坚持维护公平的是(B)①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②扶助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③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三条保障线”

④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篇10

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为了平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克服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相悖现象,必须关注社会公平。有鉴于此,应实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发展战略。替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增长理念。即应实行以人为本的公平与增长并重的发展战略,在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平、效率、和谐社会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它使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日趋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通过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小康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为了平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克服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相悖现象,必须关注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有鉴于此,应实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发展战略,替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增长理念。即应实行以人为本的公平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战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实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发展战略,替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增长理念

公平与效率关系,一直是引起国内外理论界热烈讨论的课题。经济学家更强调效率,而社会学家更强调公平.西方学者从机会成本,即选择成本视角出发,普遍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看作是替换关系。例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如,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认为,公平与效率存在着替代关系,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公平,而为了公平就要牺牲某些效率.国内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哲学的视野提出,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则是增进效率的推动力,它们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增进社会福利。”

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大量经济福利只有凭借效率才能取得,因此人们会优先考虑经济效率;不过不能由此而低估公平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于是形成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改革理念。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强调效率优先的理念导致社会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5%,近10年GDP年均增长8.6%,远高于3.7%左右的全球平均增长速度。但是,在我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不平等程度也大幅度提高,财富分配不均、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世界银行专家计算,我国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31提高到2001年的0.447.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世界范围的比较中也处于很高的水平。学者们一般都认同,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财政部官员曾透露,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储户手里。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并预言,贫富差距在未来十年还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收入差距迅速扩大的趋势,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大问题。这一公平与经济增长相悖现象逐步引起社会关注与理论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界的思虑。为了平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必须关注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有鉴于此,关于效率和公平,今天已不再是孰为优先、孰为兼顾的问题了,而应该是两者并重、相互兼容、统筹发展。

二、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在非劳动要素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使劳动收入保持适度增长,才能抑制社会贫富收入差距急剧扩大之势,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促进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谐。

(1)由于我国劳动力丰富而资本、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相对稀缺,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一方面会使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得到提高,特别是会使稀缺的资本、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非劳动要素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出现劳动者收入相对于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而下降的现象,会呈现出非劳动要素收入相对增加而劳动收入相对减少的变动趋势,从而加剧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我国劳动力丰富,非劳动要素稀缺,劳动用工用人制度市场化,进一步导致各级各类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或大或小的买方市场。这是我国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中不同于发达国家收入分配市场化的新特征。这种劳动力买方市场,压低了劳动者工资水平,使劳动者工资收入低于劳动者对收入的贡献,使非劳动资源所有者收入高于其对收入的贡献。非劳动资源所有者收入与劳动者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可能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会引起劳动者对近期收入相对减少现象的困惑与不满情绪,进而否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改革。因此,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在非劳动要素收入大幅增长时,使劳动收入保持适度增长,让广大劳动者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2)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要素分布格局是相逆的,即我国劳动力丰富而非劳动要素相对稀缺,发达国家劳动力稀缺而非劳动要素相对丰富,因此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会导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格局也是相逆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国际比较表明,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在我国会呈现出非劳动要素收入相对增加而劳动收入相对减少的趋异格局,社会贫富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在发达国家会呈现出非劳动要素收入相对减少而劳动收入相对增加的变动趋势,社会贫富收入差距呈收敛之势。这种收入分配格局的发展演变会引起我国劳动者的困惑与不满情绪,甚至会引发信仰危机。因此在我国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在非劳动要素收入大幅增长时,使劳动收入保持适度增长。只有使非劳动要素所有者与劳动者收入双增长,才能抑制社会贫富收入差距扩大之势,使社会贫富收入差距逐步呈收敛之势,促进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谐。

2.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幅员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辽阔,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西部地区曾经取得了与东部地区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速度呈进一步加快之势。

1978年东、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2%、31%、17%,到1997年则变化为61.46%、23.74%、14.8%。不仅西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人均GDP的差距也与东部地区逐步扩大。改革开放初期,西北各省区人均GDP高于福建,其中青海甚至高于广东,但是到1998年,广东、福建人均GDP已超过10 000元,西北五省区除新疆达到6 435元以外,其余各省区均不到4 500元,相差达1倍以上[5].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开放时间长,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高,投资软硬环境都优于西部地区,因此,市场导向的社会资金和外资受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会大量流入东部地区,与政策导向的西部大开发资金反向流动,从而使我国资本与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分布格局的区域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继续在扩大;进而会使东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差距呈进一步扩大之势。要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绝对差距还有一段漫长路程。

因此,可以考虑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给落后地区多留资金以培植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以加速资本折旧、贷款担保等措施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西部大开发。增加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实行高工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资政策,引导人力资本向西部地区流动。在保证投资效益的前提下,使西部地区与其它后进地区的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保持“西高东低,增长极北移”的相对演变态势,是逐步相对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3、利用比较利益原则,促进农业向市场化、工业化方向发展,支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改善城乡收入分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为2.57:1,到2004年上升为3.21:1.国际比较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国民收入为800-1000美元阶段时,其他国家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而我国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国内比较研究表明,1978~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又扩大的趋势,2004年在实施“多予、少取、放活”扶农、惠农政策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再次呈现缩小的迹象。

2004年我国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15.20,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53.02%,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31.78%,表明我国的生产结构依赖于工业和服务业,我国产业结构已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的较发达阶段。但我国5.8亿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表明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依旧依赖于传统农业,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的不发达阶段。比较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表明,在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过程中,就业结构优化速度远远滞后于工业与服务业的生产结构的升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级。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必须利用比较利益原则,促进农业向市场化、工业化方向发展,支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才是根本的富农之道,是改善城乡收入分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农业生产函数显示,增加农民收入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农民边际劳动生产率,而农民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土地与自然资源存量;农民的土地与自然资源存量越大,边际劳动生产率越高,农民的收入越多。这就意味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使用权的集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边际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二是要提高农产品相对价格。2004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这意味着农产品相对价格上涨,城乡贸易条件有利于农村不利于城市,农产品相对价格变化有利于农民增收。2005年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又获丰收,最新统计显示农民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增速比2004年同期提高1.60.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出售农产品收入大量增加,第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保持平稳增长,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加,以及税费负担继续大幅度下降等。但2005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4.1%,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6%,这一变化意味着农产品相对价格又呈现相对下跌走势,城乡贸易条件又呈现出不利于农村有利于城市的相对变动趋势,农民从事务农收入会再次呈现相对减少趋势,农民增收的难度又会加大。只有较大幅度降低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才能保持或提高农产品相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对价格,那么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才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不仅要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而且财政要适度增加对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价格补贴,降低农民生产投入成本,提高农产品相对价格,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有效的财政政策措施。

4.增加劳动者收入,既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又能启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国总体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GDP年均增长率为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4%,按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7.5%.依据统计资料与笔者的计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01年这四项增长率分别为7.3%、8.5%、4.2%和5.82%;2004年这四项增长率又分别变为9.5%、7.7%、6.8%和7.1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差距呈缩小的趋势,其中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按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经济增长率。表现为历史上少见的居民收入超分配。一般而言,居民收入增长率应小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又应小于经济增长率。由于在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趋近于经济增长率,因此,只要工资增长率不高于经济增长率,就不会出现工资推动的物价上涨。但是,如果工资增长率长期小于经济增长率,就会呈现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市场需求不足现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象;进而既会抑制经济增长与新增就业机会,又会导致原有工人失业与下岗。

工资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有两种效应:一是静态效应,会减少就业;二是动态效应,工资增长会带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因此,这两种反向效应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将决定工资增长对即期就业变动的影响或呈减少走势或呈上升趋势及其各自的力度。耗尽性分配定理也显示,在新世纪我们仍有增加居民收入,推动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差距缩小的空间[7].这就是说,在即期只有增加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才能启动内需,拓展国内市场,带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打工者工作的机会;才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因此我们应该遵照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依照耗尽性分配定理,从实际出发,适度提高我国城镇劳动者的待遇,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增加劳动者收入,才能既推动经济增长,又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使全体居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公平与增长并重的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5.实行公平与增长并重的发展战略。依照技术进步原则,调整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效增长;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增大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份额,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实行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会带来不同收入分配格局,从而导致相异的社会经济效果。亚洲四小龙实行了符合自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己的比较优势的出口替代发展战略,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推行了违背自己的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到20世纪90年代,不仅前者经济发展绩效优于后者,而且失业率低,收入分配比较公平。例如,巴西的人均收入水平只是韩国的1/3,而基尼系数则比韩国高1倍左右,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

国内的发展经验也表明,收入分配格局也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由于我国劳动力丰富而其它生产要素相对稀缺,20世纪80年代解决温饱时期,采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方式,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就较大,收入分配就比较均等,贫富收入差距就比较小。20世纪90年代奔小康时期,采取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发展方式,社会出现下岗、失业现象,而资本获得较高的报酬,相应地,收入和财富就向少数资本要素所有者集中,贫富收入差距就大。显而易见,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要采取资本密集与劳动密集并重的产业发展方式。既依照技术进步原则,调整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效增长,又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利用我国劳动力比较丰富的优势,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够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实现分配公平,从而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13亿人口中,大约70%的人口为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是现实和潜在的就业群体。但是,劳动力市场化改革造成一部分人群失业、下岗,或者处于就业不足的隐蔽失业状态;还有一部分人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群由于年龄偏大、缺乏技能,长期难以就业而退出劳动力市场。所有这些人群就构成社会贫困群体或低收入群体。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人群没有就业机会或就业不足。因此,政府实行最大化就业政策,制定积极促进就业的措施,运用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机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机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就业率,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与农民的收入,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

6.依靠国家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通过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调节收入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关系。一方面,应以调节高收入、反贫困、依法规范分配行为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调整再分配关系;加大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的力度,从重处罚和惩处非法暴富,使其违法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其经济上、政治上、心理上的收益,提高违法犯罪行为的受罚概率,以遏止非法收入,为公平分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出,建立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我国收入分配新格局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与良好的社会安全网,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机制,保护弱势群体;同时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抑制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促进分配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这种收入再分配方式特别适宜于解决社会特殊困难群体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问题。

7.大力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要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再教育与再培训的投资。增加农民获取非农就业机会,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提高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是缩小居民之间贫富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举措。

总之,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实行公平和增长并重的发展战略新选择。既要推动经济增长,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既全面启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又启动收入分配约束与改进机制。在改革开放,促使东部地区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应使西部地区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或同步增长,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之势;在市场导向,推动城市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应使农村收入水平保持适度增长,以平抑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在分配市场化,导致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大幅增长幅度的同时,应使劳动者的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以抑制贫富差距扩大势头。这种收入双增长分配新格局能促使区域经济、城乡经济与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谐发展,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分配结构,培育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人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八下地理总结下一篇:桥西外国语小学“绿色宣言”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