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和大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5-01-21

《啄木鸟和大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

《啄木鸟和大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啄木鸟和大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学懂故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道理:“小病不治,变成大?

5、同桌讨论一下,你身上有哪些小缺点,如果不改会怎样?

师:是啊!这些小错误,小缺点,我们要及时改,欢迎别人指正,如果不改,变成大错就危险啦!

6、编首儿歌,学生学一学。

大树大树真后悔,小病不治大病危。

临死才叫啄木鸟,身体干枯救不了。

错误缺点虽然小,变成大错不得了。

小朋友要记牢:有错就改才叫好。◆

---------------------------

《啄木鸟和大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与此相呼应, 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都明确提出了“体验”、“实践”、“探究”等行为动词界定的过程性目标, 因此关注学生活动性学习的教学研究也备受重视。

一、对数学活动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的活动性教学, 就是让学生身历其境, 直接参与、思考、再发现和再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是过程中的主体, 是实践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教师着重于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寻找数学规律及思想, 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

可以看出, 数学活动性学习包括如下方面:经验的获得;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隐含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二、基于数学活动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课例

数学活动性学习是指学生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学习。活动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网络, 更利于新知识在已有知识结构上的同化。实践活动不仅让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 而且创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整合的知识结构。重要的是数学知识只有经过实践活动, 才真正具有迁移与应用的活性, 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我以初中“多边形内角和” (第二课时) 的教学为例, 通过教学过程简介及设计说明来谈谈自己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对以数学活动性学习的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体会。

1. 数学活动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图

2.教学过程简介和设计意图

(1) 学生活动, 感知数学

活动情境: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折叠产生出四边形, 问四边形的内角和多少度? (提示:可先考虑特殊的四边形:矩形、正方形)

学生:矩形、正方形每个角都是90°, 内角和为360°。

学生:猜想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可能也是360°。

教师:如何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请每个人动手试试。

动手活动:

活动1:度量。用量角器量下列各多边形的内角和。

活动2:拼图。将《实验手册》 (七年级下册) 附录6中标有 (1) (2) (3) (4) 号码的四个三角形揭下, 拼图

1) 将标为 (1) 号、 (2) 号的三角形拼成四边形, 如图1;

2) 将 (3) 号三角形与图1拼成五变形, 如图2;

3) 将 (4) 号三角形与图2拼成六边形, 如图3。

通过拼图, 同学们能得到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吗?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 学生直观得到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认识到多边形内角和变化的规律是边数每增加1, 内角和就增加180°。拼图活动既验证了测量的正确, 又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 (三角形内角和) 上发展同化了新知识 (多边形内角和) 。这是个理解、转换、提炼的过程。

(2) 自主探究, 构建数学

活动情境:拼图活动中拼成的图1可以看作把四边形分割为 (1) 、 (2) 吗?

学生:可以。教师:怎么分割?学生:容易, 连一条对角线即可。

由学生叙述, 教师板书, 附图

∠A+∠B+∠C+∠D=∠A+ (∠ABD+∠DBC) +∠C+ (∠ADC+∠BDC) = (∠A+∠ABD+∠ADC) + (∠C+∠DBC+∠BDC) =180°+180°

∠B分割成∠ABD与∠DBC

∠D分割成∠ADC与∠BDC

设计意图:以三角形内角和作为学生新认知的生长点, 构建了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的主动探究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化归思维, 体现出数学活动的探究因素。

活动情境:同学们记得三角形内角和是怎么集中起来化为平角的吗?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如果集中起来会是什么角呢? (学生答:周角) 你们有办法也把四边形的四个角集中起来拼成周角吗?

教师:先请大家画图来回忆三角形内角和是怎么拼成平角的?

学生画图:图1图2

教师:大家能否用图1、图2类比来探索四边形内角和360°呢?

通过生生讨论、师生交流, 图3、4就动态生成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分割、转移、合并思想。从图1图2到图3图4 (DE∥AB, DF∥BC) 学生又会产生类比联想。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 错是可以的, 可以不断纠正和完善嘛, 活动过程体现出了释放性因素。

(3) 深化理解, 应用数学

活动1: (多媒体展示) 测一侧谁的推理能力强, 小丽采用补图形的办法, 设计了下列表格, 填表:

活动2: (多媒体展示) 小丽采用补图形的办法, 计了如下的表格填表:

设计意图:将“多边形内角和”化归为“三角形内角和”是本节内容重要的思想方法, 通过填表活动, 进一步巩固了该思想, 并拓展了数形结合思维, 体现数学活动的应用与拓展因素。

活动情境:拿出我们用三角形纸片折叠出四边形纸片, 折叠活动告诉我们大三角形 (△EAB) 中截去一个小三角形 (△ECD) 会产生四边形。那反过来如何把四边形拓展成三角形呢?

学生:可延长AD、BC交于点E, 得两三角形。

教师:如何说明∠A+∠B+∠BCD+∠CDA=360°呢? (分小组讨论)

板演:∠A+∠B+∠3+∠4=∠A+∠B+ (∠2+∠E) (∠1+∠E) = (∠A+∠B+∠E) + (∠1+∠2+∠E) =180°+180°=360°

设计意图:通过角的分割、转移与合并, 产生求和式的拆项、交换、合并, 凸显出学生探索、归纳、演绎的活动能力的提高, 发散了学生思维, 再次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拓展因素。

三、对数学活动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1.“活动情境”是数学活动性学习的前提

课堂是师生学习活动的生态环境, 创设应情应景的课堂活动情境, 能让学生经历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会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可以说教师创设了符合“国情”的数学活动情境会让学生迅速适应知识的萌发和应用。

2.“活动体验”是数学活动性学习的过程

数学家Freudenthal说:数学学习如同学游泳, 骑自行车, 不经过亲身体验, 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数学知识是关键。一方面, 要创设合情合理的活动情境, 另一方面, 要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刻体验活动, 期间教师不断提供信息的链接, 最大限度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新知识, 在合作中主动求得能力的发展, 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数学蕴含的魅力。

啄木鸟和大树作文 篇3

有人说:“最近,有一棵千年老树身体里有了一些害虫,我们应该把大树身体里的害虫赶出来。”

小马说:“谁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小蜜蜂说:“叫青蛙来吧!”大家听了点了点头。青蛙一到,听别人说要它帮大树治病,它摇摇头说:“我不会治大树的病。”大家伤脑筋了,青蛙又说:“叫啄木鸟来治吧!”大家听了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啄木鸟听了,很有自信地说:“治大树的病吗?我还以为治黄鼠狼的病!”啄木鸟说着就飞到大树的身上,正准备给大树治病的时候,大树说:“你想干什么?我可是一棵千年老树啊!”啄木鸟说:“那又怎么样?我来给你治病。”大树听了吃惊地说:“真的?我的病青蛙也治不了,你会治?”啄木鸟认真地说:“当然了!所有的树都是我治好的!”大树相信了。它忍着一阵阵巨痛。啄木鸟把大树里的虫子一只一只地捉了出来。

啄木鸟和大树作文 篇4

小树由于长在佛庙旁,天天看见有善男信女进进出出,庙中佛香缭绕,早就相信真有佛。于是一见毛毛虫来就欣喜若狂了。小树说:“我生病了,帮我治治吧。”毛毛虫走下塑料袋,拜了拜天,转向小树说:“你得让我进入你的体内,和伙伴们一起帮你,你只要忍住痛,就会好了。”小树同意了,毛毛虫就欢心地回家了。

毛毛虫第二天就带着妻儿老小去给小树“治病”了。它们钻进小树的体内。小树由于想治好病,就没吱一声。这时候一只啄木鸟发现了情况,就对小树说:“毛毛虫是害虫,让我帮你吃掉它吧!”小树就是不同意。过了几天小树就被吃光了。

《爬山》第二课时教学 篇5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上一篇:橡皮先生对不起作文下一篇:家装贴瓷砖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