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特殊性

2024-10-16

商业银行特殊性(共7篇)

商业银行特殊性 篇1

摘要:为完善商业银行改革, 在商业银行内势必应当实施法人治理结构, 但由于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不同, 导致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也与一般企业存在根本差别。对比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差异性, 对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采取与一般公司治理结构不同的、有针对性、切实有效的治理方式,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对商业银行的治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

一、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差异性

商业银行是指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 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 它独特的经营业务决定了他与一般的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

首先在经营对象上, 一般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 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 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

其次, 在资本结构上, 一般企业经营的资产大部分来源于股东的投资, 少部分来源于负债;而商业银行中, 银行可以经营操作的资产除少部分是股东投资的股本外, 绝大部分是储户的存款。因此, 股本在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是极低的, 这使得商业银行资本具有很高的财务杠杆的功能, 可以以很少的股本投入去经营巨额的货币资产。同时, 由于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极低的银行股本在风险承担方面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这导致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远高于一般企业。

二、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一)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 在其制度中, 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行长三者之间组成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来实现的。股东大会是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 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以投票方式行使自己的控制权, 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在股东大会授权范围内行使决策权, 是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行长受聘于董事会, 董事会有权对行长进行聘用、激励和解聘, 行长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对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和管理。

(二)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 其治理结构与一般企业相比也存在特殊性。

1.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复杂

对一般企业而言, 委托与代理关系主要体现在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这三者之间。因此, 公司治理重点在于降低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强化董事会的功能, 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约束、激励、控制, 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其委托代理关系较一般企业更为复杂, 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是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 政府作为银行所有权的主体将银行资本委托给银行经营, 并以国家信用做担保吸收巨额存款, 期望银行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良好运作;其次, 银行在正常业务经营中, 从银行业务的规定到经营管理者的任免都直接或间接被国家政策所左右, 不能完全按商业化原则进行独立运作。在这种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的委托代理关系下, 作为所有者代表的政府既不是法人也不是自然人, 不能落实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又必须由代表所有权主体的政府来指定, 从而形成了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 我国国有银行内部管理模式基本仍是以纵向的行政性关系为特征, 组织结构采取一级法人、授权经营和分支行制。商业银行内部存在总行与分行, 分行与支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银行总行作为委托人拨给分行一定的经营资本, 以全行信誉为担保, 委托分行行长从事经营活动。而分行行长又继续委托给下一级的支行行长, 层层类推。在这种委托代理制度的安排下,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 又呈现了由一个总委托人和多个代理人产生超长委托代理链, 导致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约束和控制力逐级弱化, 出现道德风险。其次,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由于存款人、贷款人、监管者的存在, 产生了存款人与银行之间、股东与银行之间、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监管者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这种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导致商业银行中存在着较一般企业更复杂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得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也比一般公司治理要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产权主体存在虚置性

据调查, 截止2005年末, 115家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为:国有企业法人股、地方财政股、外资股、民营资本股份分别占41.66%、17.34%、4.17%、29.42%, 民营资本占比仅次于国有企业法人股。①从上述资料的持股比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这样的股权结构改变了国有独资的单一性, 但是其最大的股东仍然是国有企业法人股。所以, 股份制银行从表面上看, 产权清晰、明确、多元化, 但国有控股仍然十分严重, 全体人民作为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 是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条中的初始委托人。但当我们用代理理论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时却发现它是一个虚置的主体, 它不可能像一个具备民事行为的个体一样行使自己的所有权, 所以对切实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是不利的。所以说国有产权存在虚置性, 这种虚置性导致银行主体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 而此时的经理层却可以利用其产权的虚置性从中谋取个人私利, 甚至损害股东利益, 增加了银行治理的困难。

3.商业银行治理应突出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中强调通过公司治理, 尽可能地保护股东的利益, 在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 兼顾债权人、员工、客户等相关群体的利益。而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 办理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 这一特殊性质的业务使得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资本结构, 往往能以很少的自有资本吸收大量的存款, 使得债权融资在商业银行的资金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形成一个特殊的高负债率的企业。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 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至少为8%。因此, 银行的绝大部分营运资金来源于存款人存款, 所以商业银行在其公司治理结构中自然要面对众多的债权人, 受存款人利益的约束。同时, 商业银行高负债经营使资本获利的可能性增加, 银行的股东或经理层为冒险获利, 发生损害存款人利益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故在商业银行治理中, 重点强调的不仅是维护股东的利益, 更要维护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可能导致道德风险

为了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系数, 各国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 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导致银行的部分风险转嫁, 保险机构和中央银行成为了银行部分风险的分担者, 这使得银行股东与管理者倾向于冒更大的风险来获取更大的利润, 尤其是股东, 更期望以高风险博取高利润。因为, 一旦获取了高利润, 股东会直接获得投资收益, 而一旦出现亏损, 其产生的损失却不完全由股东承担, 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大部分损失将由保险基金承担。同时, 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存在又让银行在面临危急的时刻, 势必有援手会对其实施救助, 解决困难, 这样的制度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冒险, 而把冒险过程中的风险转嫁到银行中的所有签约人身上, 损害了债权人利益。

同时, 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存在导致了金融机构风险降低, 金融市场中缺少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金融企业没有面临一般企业所面临的高风险, 没有面临残酷的竞争、淘汰、退出机制, 债权人也认为自己的存款的风险不大, 弱化了风险监管意识对金融机构应有的市场监督, 所以公司治理方面来自债权人的约束功能就大大地降低了。

5.商业银行治理存在外部人控制情况

在我国,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的委托代理关系比一般企业更为复杂, 出资人的权力和监管权力被许多部门共同行使, 除股东以外, 国务院、银监会、审计署、财政部等很多机构都能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运作。因此政府和监管机构成为了银行的利益相关者, 应当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 由于存款人的分散性及其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存款人实际上无法掌握银行的具体经营业务信息, 不能对银行的经营实行有效监督, 而监管机构可以代表存款人利益对银行实施监督, 它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存款人作为特别重要的利益主体的缺位问题。其次,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存在, 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的风险, 所以金融监管机构必须进一步强化对银行经营的监管。而要强化对银行经营的监管, 必须成为银行公司治理的主体。

所以商业银行的治理不同于一般的公司治理, 从国际上看, 围绕银行监督权的实施, 银行治理有两种模式:一是英美模式, 主要通过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师对银行进行监督;二是德日模式, 主要通过设立监事会行使银行监督职责。不管哪种模式, 商业银行受到的外部监管都要比一般企业更多, 存在外部人控制、外部人参与治理的情况, 使得商业银行治理更加复杂。

6.商业银行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吻合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 剩余索取权主要表现为其拥有者在收益分配序列上是最后的索取者, 也是风险承担者;控制权主要表现为投票权, 也就是拥有合同中没有说明的事情的决策权。有效的治理结构是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吻合, 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拥有剩余控制权;同时, 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则应承担风险, 即是保证代理人在获得了与控制权相对应的收益的同时, 必须承担可能由此引起的损失。

在目前国有银行内部的权利配置结构中,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吻合的, 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拥有控制权, 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剩余索取权。于是, 国有银行内部不同层次的经理层掌握的剩余控制权就成为了廉价的投票权, 使得这些对于经营后果基本上不承担责任的经理层可能滥用控制权, 损害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同时,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不吻合, 还造成了国有银行缺乏完善的、清晰的、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 在国有银行治理结构中, 经理层的收入水平大多与经营业绩并不直接相关, 不存在清晰透明的市场化激励。并且, 国有银行在选拔经营者时依然沿用行政任命方式, 国有银行经营者晋升的唯一途径是获得上级认可而不一定是盈利。另一方面, 由于薪酬激励机制僵化, 使得银行的经营者有可能转向利用控制权受益, 经营者利用所掌握的经营决策权来谋取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更增加了商业银行治理的难度。

综上所述,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征, 使得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也不同于一般的公司治理, 因此在对商业银行实施治理时, 应充分掌握其特殊性, 采取有针对性、切实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更好地实施对商业银行的治理。

参考文献

[1]王朝弟, 朱贺.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J].济南金融, 2005 (6) .

[2]连建辉.商业银行治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商业银行“契约型治理的经济学分析[Z].2003中国金融青年论坛.

[3]于敏, 刘源, 周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公司治理的实现机制[J].统计与决策, 2005 (24) .

商业银行特殊性 篇2

来源:承兑汇票 http:///

银行承兑汇票假票或变造

银行办理业务过程中发现伪造或变造的票据,业务经办人员应将票据予以扣留,并及时通知监察保卫部门。

银行承兑汇票假票和公示催告

如在已贴现的票据中发现假票、克隆票或公示催告的票据,应及时上报行领导和有关部门。按照部署,立刻督促经办人员和贴现申请人查找假票、克隆票或公示催告票据的线索,写出该票办理过程,与承兑银行取得联系,查明原因。一旦该业务性质明确,立即与保卫部门结合,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向贴现申请人及其前手依法行使追索权。

银行承兑汇票遗失

已贴现票据不慎遗失(如毁损、丢失、被偷、被盗、被抢或遇不可抗力消失等),需要报案的应立即向发生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及时上报行领导和有关部门,立即向承兑银行挂失支付,主张票据权利。挂失止付手续,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第48、49条办理。

银行承兑汇票公示催告

挂失止付后3日内,依法向承兑银行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需律师一同前往)。送达承兑银行挂失止付通知书之日起,与法院密切联系,督促其尽快出具民事判决书,在相关媒体登载公示催告,使公示催告的期限尽量缩短。公示催告期满后,没有其他利害关系人申报时,主动申请法院做出除权判决。

银行承兑汇票邮递问题

会计部门邮寄发出委托收款后,应及时与承兑行电话联系,如到期日对方仍未收到我行的委托收款,应立即凭邮寄凭证到邮局查找。属邮局责任的,与邮局协商或依法诉讼赔偿我行损失。

银行承兑汇票拒付退票

遇到承兑行拒绝付款,委托收款行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该票据进行审查,看拒付是否合理。若拒付理由成立,自收到拒付理由书的有关证明3日内,书面通知贴现申请人及其前手,根据《票据法》第七十一条及《支付结算办法》第33条的规定依法行使追索权。

银行承兑汇票拖延支付或无理拒付

承兑银行在汇票超过到期日10日仍未付款的,营业部门人员向承兑行发出催收通知,该通知附同情况说明一并发给承兑行的上级行及当地人行。按照《票据法》第106条、《支付结算办法》第241条和《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第33条的规定,要求付款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商业银行特殊性 篇3

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转轨得以完成、进入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之后,脆弱性所赖以生存的体制性土壤消失,只有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市场金融制度,运用经济政策调整制度结构,让银行成为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

关键词:商业银行 脆弱性 研究

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固然有商业银行一般意义上脆弱性的一面,但更多地体现为特殊的体制性脆弱性。在经济转轨得以完成、进入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之后,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所赖以生存的体制性土壤消失,这种特殊脆弱性自身也就随之慢慢消除了,融入一般意义上的银行脆弱性;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脆弱性,弱化的选择只能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等其他自身建设以及强化约束,如完善金融安全网的建设等。而对于体制性的脆弱性,就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市场金融制度,运用经济政策调整制度结构,从制度构建和完善的角度予以处理,不能离开制度变革而单纯追求技术防范。

2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殊脆弱性很大程度上是前渐进改革阶段国家信用替换商业银行信用的结果,国家用其自身信用替换商业银行信用,从而控制国有商业银行是前渐进改革阶段国家的必然选择。在改革的初始阶段,国家面临着两难选择:不改革,国有经济的极端低效造成的经济低迷、人民困顿,在外部竞争对手(尤其是周边国家)快速经济增长的激发下,很有可能引起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威胁国家安全;改革,由于改革对象的“一大二公”的国有经济不但提供了国家的主要税收,而且承担了就业、医疗、教育等本应由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以及其他责任,而且在改革之初,非国有经济还很弱小,没有能力吸纳破产倒闭的国有企业释放出的巨大的社会资源,尤其是大量的劳动力,而国家又无力承担大量失业工人的安置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改革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绝对份额、具有极端重要性的国有经济存量和旧的经济体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极端重要的国有经济必须得以维持并保持增长,不能急剧地衰退,国家只能努力设计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如价格双轨制等)将稀缺资源向效率低下的国有经济倾斜,作为重要稀缺资源的资金自然也必须配置于低效的国有经济。为此,国家必然控制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安排正是为此量身定做的。国家信用对商业银行信用的替代不仅造成委托人惩罚缺乏,直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残缺、经营低效,而且诱发了国有商业银行巨大的道德风险和本位主义偏好。国家对银行的控制也保障了国有企业失败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嫁,这些都直接导致和恶化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性脆弱性。但国家以国有商业银行特殊脆弱性的积累为代价换取社会的稳定和渐进改革的平稳推进,仍然满足了国家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3 既然渐进改革初始阶段国家控制银行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将稀缺的信贷资金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国有经济,避免占有经济总量绝对份额的庞大的国有经济的急剧衰退引发社会问题,那么,随着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的下降,国有经济的衰退或大规模变革不再对国家构成威胁时,国家通过提供声誉资本控制银行的收益已经大大降低。更进一步,由于国有经济的低效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税收增加,国家控制银行的收益会加速递减,而其成本(突出的体现就是巨额的不良资产)则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败德行为而急剧上升。而且,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国家以真实资本置换其声誉资本,以商业银行信用置换国家信用也符合商业银行自身的效用函数。在金融相对封闭的制度背景下,国家的声誉资本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几乎不付出任何成本就凭借国家声誉建立了稳固的市场信誉,而且,还可以将其经营失败的风险转嫁给国家。

因此,虽然国家声誉的银行资本化使国有商业银行丧失了一定程度的信贷自主权,但其收益仍是远远大于其成本的。而随着经济金融制度的变迁,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必将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与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的拓展而日益激烈。一国银行业的国际信誉必然影响其国内外的业务开展与竞争。而国际评级机构在考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是不会将国家声誉资本纳入其视野的,只可能考察可测量的真实资本。也就是说,金融业的开放使得国家声誉与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信誉的同质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化。为了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外资银行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重建其市场信誉,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正是市场信誉高低的重要标志,国家以真实资本注入也就符合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效用函数。正如国家信用替换商业银行信用,国家控制银行是前渐进改革阶段的必然逻辑那样,商业银行信用对国家信用的置换是后渐进改革阶段的必然逻辑。

商业银行特殊性 篇4

一、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久拖不决, 欧洲的银行正在承受日益增大的压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各国经济普遍呈现萧条局面, 各国政府随着财政收入下滑和支出的扩大, 赤字不断走高, 债务压力逐渐凸显。这一点在社会福利负担沉重的欧洲国家表现得更加明显。所以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后遗症,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接踵而至。这对于金融市场信心形成了更加猛烈的冲击, 各个金融机构争先恐后地收缩信贷和去杠杆化行为直接导致在各种融资市场上风险因素更加突出, 政策监管框架也相应地更加严厉。在欧洲债务危机未来走势仍不甚明朗的当前局面下, 欧洲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和资本金压力日益凸显。

二、欧洲区域内不同国家银行之间的外部关联性不断增强

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 欧洲各国、尤其是欧元区内各国银行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欧洲债务危机的核心5国 (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 之间, 各国银行和政府相互持有大量债务, 如左图所示, 而他们对于法国、德国和英国所欠债务规模就更大了。这样由于欧洲核心国家金融机构均持有大量对方国家的政府和金融机构债券, 相互之间盘根错节地纠结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也就是说一旦欧洲债务危机在某个薄弱的节点上率先引爆, 则必定牵一发动全身, 连带性地导致整个欧洲的金融机构都被卷入。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 欧洲地区任何一家主要金融机构均很难在区域内危机的威胁之下独善其身。

三、欧洲银行业在具体资金来源渠道上均过分依赖批发融资

银行作为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传统型金融媒介, 日常的经营管理从资金流动的方向上可以分为资金的来源管理和资金的运用管理两个方面。欧洲银行业在资金来源渠道上, 储蓄存款是重要方面之一, 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金融市场的批发融资 (wholesale funding) 。以葡萄牙银行业为例, 最近4年主要银行的存款在全部资金来源中平均占比仅仅为46.9%, 而其余的除了少部分自有资金之外, 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外部市场批发融资而获得资金支持。在这样的情形下, 一旦市场信心遭遇挑战, 外部信用收紧, 那么轻则导致金融机构融资成本直线上升, 进而经营利润遭到侵蚀;重则有可能使得银行流动性状况出现危机, 进而引发银行挤提现象, 并有引发全面银行危机的可能性。

四、欧洲银行普遍以相对较高的杠杆比率进行业务操作

由于受自由主义经济哲学的影响, 欧洲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各国银行系统的监管一直以来在较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行业自律, 而外部监管和制约则相对较弱。另外一个方面, 由于欧洲银行业运行历史较为悠久, 以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为代表的银行风险管理和驾驭水平均比较高, 金融市场发育较为成熟。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 欧洲银行业在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上也表现的较为自信, 经营杠杆倍数一直相对较高,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 15~17倍的杠杆倍数在欧洲主要商业银行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而与之相比, 新兴经济体中主要商业银行的经营杠杆倍数则普遍为8~10倍。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欧洲债危机爆发以来, 世界上主要金融机构纷纷采取积极的去杠杆化措施压缩资产负债表, 并且新近出台的巴塞尔协议III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监管指标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但是直到最近, 欧洲主要银行的杠杆倍数仍然普遍在12~17倍之间。

众所周知的是, 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近似倒数, 银行经营杠杆倍数越大, 资本充足率越低, 其所面临的风险系数也就越高, 一旦发生经营损失的时候, 资本金作为一个风险缓冲区, 其吸收信贷和投资损失的能力也就越薄弱, 发生偿付危机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地越大。

商业银行特殊性 篇5

向来安县特殊教育学校捐款2万元

2012.2.16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来安县正式开业,在盛大开业之际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向来安县特殊教育学校捐款2万元。为来安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贫困学子献上了一份爱心。

2012.2.16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正式开业。来安县委书记金维加、县长焦义朝到会祝贺。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朱丰坤行长主动与我校结成帮扶单位,并向来安县特殊教育学校捐款2万元,来安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向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敬献4副绘画作品,表达对中银富登银行无私奉献的感谢。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做好本职工作,把你们无私的关爱送进残疾学生的心里,让残疾学生和正常学生一样同享蓝天下的阳光。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和新加坡富登公司合资建成、中国人民银行控股的一家完全企业化运作的商业银行,该银行的服务对象将重点定位于服务中国的三农经济、中国的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及本地的个体工商户。

本次中银富登银行的爱心行动,表现了他们要扎根来安,服务来安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三农经济的信心,此举是一个企

商业银行特殊性 篇6

1. 我国商业银行破产申请主体的立法现状

破产申请主体是指认为商业银行已达破产标准,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要求的自然人、法人和组织机构。我国《企业破产法》第七条规定:“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情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企业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毕,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依法负有清算责任的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一百三十四条规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有本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出现重大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采取接管、托管等措施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以该金融机构为被告或者被执行人的民事诉讼程序或者执行程序。”《商业银行法》七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商业银行被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对商业银行的破产申请主体进行了规定。根据法律的规定,债权人、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申请破产的权利,同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债权人、商业银行的破产申请进行审查。

2. 我国商业银行破产申请主体制度的完善措施

我国目前的立法赋予债权人、债务人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符合国际上通行的破产主体申请制度。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它是最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的,加上银行信息的保密性,外界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并不十分了解。同时,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民事主体,有处分自己权利的资格。因此,赋予商业银行破产申请主体的地位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商业银行作为破产主体申请破产时必须要经过银行业监督管理管理机构的审查,以避免商业银行滥用破产申请权利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现行的法律虽然赋予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商业银行申请破产进行审查的资格,但规定较为粗糙、模糊,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对于商业银行恶意申请破产的法律责任也未涉及。因此,有必要在现行法律基础之上明确地规定银行监督管理机构如何对申请破产银行的审查,如对申请破产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审查,对其破产可能会造成的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评估等,以决定是否允许其申请破产。同时,将商业银行恶意申请破产的法律责任纳入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的范畴,减少金融资源的浪费。

债权人为为实现债权而申请债务人破产是破产法赋予债务人最基本的权利。破产制度创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在商业银行破产中,债权人最主要的就是就是广大的储户。由于他们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了解较少,无法知悉商业银行的真实的经营情况,他们判断商业银行出现破产原因的标准就是银行无法偿付到期债务。如果允许他们随意的提出破产申请,势必会将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推置于破产危险之中。所以,应在有关规范商业银行破产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债权人申请破产要先征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同意。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不同意破产申请,债权人可以采取复议的方式进行救济。这样,既能保证债权人充分地行使权利,又能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的监管贯穿银行业务活动的始终,所以,其对于银行活动的了解程度高于债权人。而且,它是独立于商业银行和债权人的组织,具有中立性,在对银行进行破产申请时必然会更加理性、科学。所以,商业银行和债权人在申请银行破产时必须征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同意。现行立法对于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自由裁量权限制的较多,在未来的立法中,应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给予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更大的权限,更大程度地发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破产财产清偿顺序制度的研究

1. 我国商业银行破产财产清偿顺序制度立法现状

关于商业银行破产财产的清偿顺序分散地规定在《企业破产法》和《商业银行法中》。《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1)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2)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3)普通破产债权。”[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三十一条]《商业银行法中》第七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破产清算时,在支付清算费用、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后,应当优先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一条]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破产商业银行破产财产的清偿按照以下顺序:先清偿破产清算费用和共益债务;然后清偿破产企业的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然后再偿还个人储蓄存款人的本金和利息。

2. 我国商业银行破产财产清偿顺序制度的完善措施

按照现行破产银行债务清偿顺序的规定,个人储蓄存款人的清偿顺序排在破产企业企业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之后,这一清偿顺序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目标相背离。因为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商业银行职工属于高收入群体,在银行破产时并非属于弱势群体,而广大的储户相较于银行职工来讲处在更为劣势的地位,所以,将破产银行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的清偿顺序放在个人储蓄存款之前并不符合保护弱者的原则。所以,未来在商业银行破产的法律制度构建方面,应将个人储蓄存款的清偿顺序放在破产银行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之前,清算费用和共益债务之后。对于商业银行欠缴的税款的清偿顺序,也应该排在个人储蓄存款之后。虽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经各国的实践表明,将个人储蓄存款的清偿顺序放在商业银行所欠缴的税款之后并不会对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不良的影响,但却能是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护。所以,未来商业银行破产财产的清偿将个人储蓄存款的清偿放在商业银行的破产清算费用和共益债务之后。

三、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责任的研究

柏拉图说过:“如果某人管理人类事务可以不承担责任,那么就必然产生傲慢和不正义。”法律责任的缺失将会导致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得不到保障。所以,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破产法律责任制度是保护债权人利益,保证破产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责任的立法现状

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破产虽然涉及了法律责任,但尚未构建起完善的法律责任体系。就目前的立法情况而言,主要有2000年制定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在《商业银行法》的七十三至八十九条中规定了商业银行及其从业人员对不法经营行为的法律责任,但并未规定其在接管、破产、清算中的法律责任。这些有关于破产法律责任的法律规定较为分散,而且缺乏专门针对商业银行破产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破产,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刑事责任的规定。总之,对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破产的法律责任而言,法律涉及的较少而且不成体系。因此未来的商业银行破产立法有必要在这一方面予以完善。

2. 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责任的完善措施

针对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破产法律责任的现状,应该将这些分散的规定进行梳理、整合,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破产法律责任体系,规定专门针对商业银行破产的法律责任。同时,对于破产应承担的责任进行民事、行政、刑事的划分,分别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应承担何种责任何种层次的责任。同时,还需要明确地规定参与银行破产的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法律责任以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将商业银行破产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刑法中,也应该将严重的破产欺诈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加大对这一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松等.银行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七条.

[3]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三十四条.

银行特殊企业下的财务管理 篇7

任何的一个企业都需要严格的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的评估各公司参与项目的风险,正确预计项目回收后的收益,评估项目风险收益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资金一定程度的安全性、一切经济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一方面,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金和小额货币节余集中起来,然后以贷款的形式借给需要补充货币的人去使用;另一方面,为商品生产者和商人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等业务,充当支付中介。它是负责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它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总之,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而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借贷利息的差额。

在金融危机开始的背景下,鉴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银行面临着三个重要的挑战,一是信用缺失,二是客户信任的缺失。三是收入减少。三大挑战无疑是给了银行财务管理又一难题,更要求银行进行完善的财务管理,才能在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银行该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可参考以下几方面。

一、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原则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地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严格的遵守财务管理的十大原则,从根本上形成合理的管理体系。

二、谨慎地评估贷款人

市场经济中,银行对于贷款人的评估不仅仅要关注大额贷款者的资产负债表,而且更多的是要关注公司在市场上价格、市场影响力、公司信誉,以及涉及该公司的不稳定因素。只有完完全全地分析了公司多方面的情况,合理地评估之后,银行才应该根据这些评估后的信息做出正确的低风险的决定。

以美国安然公司为例: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

若银行只是简单的根据安然公司的拥有资产的数量,只是考评其资产负债表,评估贷款业务的可行性时,那么无论如何的评估分析得出的都会是执行向安然公司的贷款项目。

事实上,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2年在几周内破产,暴露出的是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丑闻。一系列负面信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安然公司的社会声誉以及地位,对安然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直接影响安然公司的经营与社会成长环境,成为安然公司最终破产的导火索和原因。

必须承认的是资产负债表上揭露的信息是不完全与企业现状想吻合和匹配的,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在不断变化,资产存在账面成本与实际价值不符,这是在资产负债表中揭露不出来的,也是资产负债表可能会误导银行决策的。

当然,小型企业也可以因产品质量可靠、信誉良好,或因研发高效而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科技产权,关其未来前景的信息,虽不一定直接表现为实际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但却会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

三、合理地分散贷款风险,寻找共同承担风险的伙伴

大公司如果不能稳健经营,也会有出现重大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即使前景良好的贷款项目,也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

作为银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低估风险的存在,面对数额较大的贷款、需要慎重行事,大额的贷款使风险集中积聚在少数项目上,银行承担的市场风险巨大。作为银行可以尽量考虑寻找更多的合作银行,形成银行团体,实行银行团体放贷,在分享利益的时候也会使贷款风险分散在每个银行,不至于使一个银行承受太大的风险,合理地划分风险,让银行团体来承担该项贷款可能出现的资金无法收回的风险。

四、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

银行对于客户应该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慎重的发行没有任何信用保证的贷款,合理的编制各个客户的信用记录,对于信用缺失的客户在进行贷款时以多提取信用保证的方式来减少银行可能由于企业信用缺失而造成的损失。

五、分散化投资

银行经营的业务除了日常的借贷以外,剩余的资金进行投资,银行掌握的是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公民存款,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更应该合理的选择投资项目,选择存在互补的投资方案尽可能分散投资风险,做到对资金的保值、增值。

笔者认为,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要求银行的高层领导更需要谨慎、合理地进行银行的财务管理,也希望目前所有的银行领导能够从安然公司的事件中认真分析评估贷款者的标准,从多方面来分析预测贷款者的未来走向,从源头上控制银行的资产,选择合理的方式,在保证企业能够安全的经营下去的同时,达到企业盈利的目的。

摘要:合理地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 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十二大原则执行, 才能使公司有序顺利的发展, 以取得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实行正确的财务管理方式, 是成功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银行作为一个特殊性质的企业, 必须更加严格的进行财务管理。

关键词:银行,借贷,财务管理,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宏.安然公司事件对美国银行业的深刻影响.中国城市金融, 2002 (04) .

[2]郭复初, 王庆成.财务管理.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何学飞.论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中国农业会计, 2006.

[4]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中国破产法网, 2008.

[5]杨惠敏, 周守华.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会计研究, 2000.

[6]卢晓兰.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科技博览, 2010 (23) .

上一篇:超宽带穿墙雷达成像下一篇: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