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

2024-08-25

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精选10篇)

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 篇1

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

谈及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刘明康强调,与普通的工商企业相比较,银行业有三个方面的内在特点,其公司治理具有特殊性。首先是基于银行脆弱性的特点。银行由于其高杠杆性和“短借长用”的特点,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种内在的脆弱性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基于银行外部性的特点。由于银行出现风险甚至倒闭具有极强的传染效应,各国政府一般都建立了安全网对银行进行保护,安全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银行的市场约束,从而进一步凸显了银行内部治理的重要性。

再次是基于银行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特点。相比于非金融企业,银行由于其业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突出,从而对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要求更高。

公司治理包含六项要素

基于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特殊要求,刘明康认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主要包括六项要素:

一、健全的组织架构。目前各商业银行已经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内的公司治理架构,董事会中设立了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同时建立了包括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战略委员会等在内的多个委员会,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日益健全。

二、清晰的职责边界。刘明康认为清晰的职责边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职责明确。二是履职要求明确。三是问责明确。对于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或不尽职的,应当规定明确的处罚措施和处罚程序。

三、清晰的决策规则和程序。与决策规则和程序密切相关的是董事会下设委员会的职能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商业银行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多个委员会。但是,在董事会的决策程序中,委员会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是作为董事会的咨询机构还是可以独立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是简单地作为董事会决策的前置环节还是可以做出最终决策,这些都需要明确。

四、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当前银行股权激励计划等长期激励措施的推出,改变了过去激励短期化的特点,有利于实现管理人员和员工利益与银行长期利益的一致性。但是,也要注意防止股权激励和其他激励手段的滥用和无效的问题。

五、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近年来,在监管实践中,股东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何增强股东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银行控股股东的监督、有效控制关联交易,是一个挑战。

六、合理的社会责任。银行是服务于公众的企业,它既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也是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就注定了它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和规范其行为。

银监会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并采取积极措施,提升我国银行公司治理的整体水平:

一、进一步研究国外银行业公司治理的最佳实践,特别是关于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的最佳做法。

二、开展公司治理评价。近年来,我们尝试着对一些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监管评价,也摸索建立一套评价方法。但总的来说,评价的范围还比较窄,对独立性等有中国特点的具体问题还需深入研究。

三、强调问责制度和执行有效性。今后将在继续完善公司治理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包括董事在内的各公司治理主体的问责,并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四、增强透明度。要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的格式、内容、深度和广度。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趋势加速,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情况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造成具有内在脆弱性的信用本位储备制度(即信用平价制度),使国际储备货币国家能几乎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并借金融创新产生出的巨大衍生金融资产,而储备发行国家的信用却无法维持。于是在采取何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国家,都有可能出现现实汇率严重偏离它所应有的正常水平这种不易为人知的情况,这就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活跃提供了机会,进而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及以爆发的危机严重后果。

其次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平等的参与和决策权。其仍是一种建立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之上的制度安排。这主要表现在现行体系容忍少数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特权向非储备货币国家征收铸币税,造成了大量的实货资源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而储备货币输出特别是美元输出所形成的大量游资总会最先冲击危害一些资本市场开放早,又缺乏金融监管经验的发展中国家。另外,现行货币体系使本币可以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主要是美、英、法、德、日等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抢占“先机”,掌握控制权,而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货币不可能有充当世界货币的机会,就只能为了得到美元等世界货币而受控于美国等本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国家,甚至在本国货币政策、经济政策的制定上也被挟制,从而失去了经济自主权,任凭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其掠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发达国家还往往只顾自身利益和本国偏好,独立或联合起来进行汇率的干预和调节,使失去经济自主权,无论国内经济状况好坏都被迫盯住他们货币的发展中国家,还要承受额外的外汇风险。

最后是调节渠道的局限性,即是表现在牙买加体系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IMF的干预及贷款、国际金融市场、汇率机制、利率机制情况下,如IMF有资金不足、权威虚设等局限性。这使长期以来全球范围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不能根除。此外,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相对自由化促成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发达,进而使国际间资金的大规模移动变得频繁和便利,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国际危机预警系统及对发达金融市场的国际监督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全球性资本活动缺乏有效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从而使国际资本投机猖獗,危机突发性增强。

由于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进而揭露出来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不适应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弊端,使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各方都要求改革,理论界提出了众多改革思路,其中有代表性的为两种 :

第一种是借鉴欧盟创建欧元的经验。主张推行区域性单一货币制度,即区域内的国家将金融市场联成一体,对内汇率固定或采用单一货币,对外则是可以自由调整的浮动汇率。例如,在东盟国家内有人建议设立东盟区域性货币亚元等。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若干种区域性货币之上,由IMF作为全球性的监督、协调机构。提出此思路的学者认为它可降低经济交易的成本和汇兑风险,刺激世界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在公平基础上促进国际货币合作,联手抑制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防范危机的爆发和深化。

第二种是货币二重制。建议改变某个或某些国家的国内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局面,以特别提款权为平价标准,将它与黄金挂钩,保持定值,即使特别提款权由“提款之权”变为“被提之款”,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进而使各国货币都只限于其发行国内流通使用。其中国际币是传统纸币,是上币,各国国内货币是现代纸币,是下币,在国际币与黄金的比值恒久不变的前提下,上下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根据各国货币对黄金的购买力即金价水平加以确定。提出此思路的学者认为此体制因上币值恒定会具有很强的抗通货膨胀功能;又因上币的发行利润、发行税归发行它的国际组织即联合财政所有而可根本消除货币领域内的国际剥削;而且能避免外汇风险,利于对投机性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调控。尤其是可以使各国货币完全平等,从而能根除货币霸权主义现象。

目前来看,由于诸如IMF权利控制结构失衡,新制度安排需要有一个渐进过程等种种原因,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还仅限于理论思路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各国经济仍要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运行,因此要在参与金融全球化趋势中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经济主权与利益,避开现有体系的缺陷,尤其像我国金融体系还较脆弱,资金抽逃渠道存在隐患,但因为“入世” 发展中国家已承诺金融自由化的,所以更应加紧练好“内功”,采取积极的应对防范措施,例如:

第一,增强金融风险意识,居安思危。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有高度的危机意识,强化对外经济部门的避险意识。防患于未然,还可专门成立金融危机研究机构,使它负责观察和分析内外危机因素并及时提出报告。

第二,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即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改进金融管理,加速金融市场的发育、完善,强化金融调控机制,加强金融机构的自我控制,尽快建立高效、健全的金融系统和金融监督机制,并构建主动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预防国际游资大规模的投资冲击,强化金融体系在投机外资流入背景下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地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和资本项目,稳步推进本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在汇率等改革上要以增强基础实力和强化市场功能为重要取向,以稳健应对国际环境的挑战与竞争,切不可不顾国情特点和自身经济的承受能力而急于求成。

第四,国家除了上述单方面的行为外,由于单方面的国家监管不能从根本上有助于形成有秩序的国际金融市场,还应明确在现代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更高层次的国际协调,还要积极参与国际间合作以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更要致力于推动对现行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以下特征:第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市场驱动的,这影响了各国对汇率制度和储备货币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是国际条约强加的。第二,多数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度,从而拥有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和通过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第三,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国际储备是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为了干预汇率或者进行国际支付而持有的资产。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是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而目前,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等共同充当国际储备货币,但美元仍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64%,欧元26.5%,英镑4.1%,日元3.3%)。第四,工业化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流动基本不受限制。随着国际间资本流动的日益扩大,全球高度一体化的国际资本市场形成,国际间资产交易频繁且规模巨大。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波动剧烈。2003年以来美国实行美元贬值政策,美元的有效汇率在很短时间贬值了20%以上,相对于欧元,美元更是贬值了4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元的汇率波动也非常大,先是急剧升值,后来又急剧贬值。汇率的过度波动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一方面,这使贸易和投资为了规避外汇风险付出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汇率的剧烈波动也使投机资本流动更加频繁。第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但是很难顺利调节逆差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苛刻从而使借款国为了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付出了内部平衡的代价。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顺差国以及逆差的储备货币发行国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第三,巨额私人资本在全球迅速流动,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对私人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监控的机制,因而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第四,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纪律约束不够,这很容易动摇人们对储备货币的信心。第五,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缺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都具有溢出效应,由于国际协调不充分,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经常互相抵触,不仅对彼此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冲击,也影响了汇率的稳定。这些问题触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关于应该如何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

一、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差异性

商业银行是指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 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 它独特的经营业务决定了他与一般的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

首先在经营对象上, 一般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 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 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

其次, 在资本结构上, 一般企业经营的资产大部分来源于股东的投资, 少部分来源于负债;而商业银行中, 银行可以经营操作的资产除少部分是股东投资的股本外, 绝大部分是储户的存款。因此, 股本在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是极低的, 这使得商业银行资本具有很高的财务杠杆的功能, 可以以很少的股本投入去经营巨额的货币资产。同时, 由于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极低的银行股本在风险承担方面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这导致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远高于一般企业。

二、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一)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 在其制度中, 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行长三者之间组成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来实现的。股东大会是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 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以投票方式行使自己的控制权, 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在股东大会授权范围内行使决策权, 是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行长受聘于董事会, 董事会有权对行长进行聘用、激励和解聘, 行长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对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和管理。

(二)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 其治理结构与一般企业相比也存在特殊性。

1.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复杂

对一般企业而言, 委托与代理关系主要体现在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这三者之间。因此, 公司治理重点在于降低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强化董事会的功能, 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约束、激励、控制, 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其委托代理关系较一般企业更为复杂, 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是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 政府作为银行所有权的主体将银行资本委托给银行经营, 并以国家信用做担保吸收巨额存款, 期望银行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良好运作;其次, 银行在正常业务经营中, 从银行业务的规定到经营管理者的任免都直接或间接被国家政策所左右, 不能完全按商业化原则进行独立运作。在这种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的委托代理关系下, 作为所有者代表的政府既不是法人也不是自然人, 不能落实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又必须由代表所有权主体的政府来指定, 从而形成了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 我国国有银行内部管理模式基本仍是以纵向的行政性关系为特征, 组织结构采取一级法人、授权经营和分支行制。商业银行内部存在总行与分行, 分行与支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银行总行作为委托人拨给分行一定的经营资本, 以全行信誉为担保, 委托分行行长从事经营活动。而分行行长又继续委托给下一级的支行行长, 层层类推。在这种委托代理制度的安排下,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 又呈现了由一个总委托人和多个代理人产生超长委托代理链, 导致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约束和控制力逐级弱化, 出现道德风险。其次,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由于存款人、贷款人、监管者的存在, 产生了存款人与银行之间、股东与银行之间、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监管者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这种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导致商业银行中存在着较一般企业更复杂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得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也比一般公司治理要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产权主体存在虚置性

据调查, 截止2005年末, 115家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为:国有企业法人股、地方财政股、外资股、民营资本股份分别占41.66%、17.34%、4.17%、29.42%, 民营资本占比仅次于国有企业法人股。①从上述资料的持股比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这样的股权结构改变了国有独资的单一性, 但是其最大的股东仍然是国有企业法人股。所以, 股份制银行从表面上看, 产权清晰、明确、多元化, 但国有控股仍然十分严重, 全体人民作为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 是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条中的初始委托人。但当我们用代理理论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时却发现它是一个虚置的主体, 它不可能像一个具备民事行为的个体一样行使自己的所有权, 所以对切实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是不利的。所以说国有产权存在虚置性, 这种虚置性导致银行主体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 而此时的经理层却可以利用其产权的虚置性从中谋取个人私利, 甚至损害股东利益, 增加了银行治理的困难。

3.商业银行治理应突出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中强调通过公司治理, 尽可能地保护股东的利益, 在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 兼顾债权人、员工、客户等相关群体的利益。而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 办理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 这一特殊性质的业务使得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资本结构, 往往能以很少的自有资本吸收大量的存款, 使得债权融资在商业银行的资金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形成一个特殊的高负债率的企业。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 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至少为8%。因此, 银行的绝大部分营运资金来源于存款人存款, 所以商业银行在其公司治理结构中自然要面对众多的债权人, 受存款人利益的约束。同时, 商业银行高负债经营使资本获利的可能性增加, 银行的股东或经理层为冒险获利, 发生损害存款人利益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故在商业银行治理中, 重点强调的不仅是维护股东的利益, 更要维护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可能导致道德风险

为了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系数, 各国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 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导致银行的部分风险转嫁, 保险机构和中央银行成为了银行部分风险的分担者, 这使得银行股东与管理者倾向于冒更大的风险来获取更大的利润, 尤其是股东, 更期望以高风险博取高利润。因为, 一旦获取了高利润, 股东会直接获得投资收益, 而一旦出现亏损, 其产生的损失却不完全由股东承担, 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大部分损失将由保险基金承担。同时, 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存在又让银行在面临危急的时刻, 势必有援手会对其实施救助, 解决困难, 这样的制度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冒险, 而把冒险过程中的风险转嫁到银行中的所有签约人身上, 损害了债权人利益。

同时, 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存在导致了金融机构风险降低, 金融市场中缺少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金融企业没有面临一般企业所面临的高风险, 没有面临残酷的竞争、淘汰、退出机制, 债权人也认为自己的存款的风险不大, 弱化了风险监管意识对金融机构应有的市场监督, 所以公司治理方面来自债权人的约束功能就大大地降低了。

5.商业银行治理存在外部人控制情况

在我国,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的委托代理关系比一般企业更为复杂, 出资人的权力和监管权力被许多部门共同行使, 除股东以外, 国务院、银监会、审计署、财政部等很多机构都能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运作。因此政府和监管机构成为了银行的利益相关者, 应当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 由于存款人的分散性及其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存款人实际上无法掌握银行的具体经营业务信息, 不能对银行的经营实行有效监督, 而监管机构可以代表存款人利益对银行实施监督, 它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存款人作为特别重要的利益主体的缺位问题。其次,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存在, 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的风险, 所以金融监管机构必须进一步强化对银行经营的监管。而要强化对银行经营的监管, 必须成为银行公司治理的主体。

所以商业银行的治理不同于一般的公司治理, 从国际上看, 围绕银行监督权的实施, 银行治理有两种模式:一是英美模式, 主要通过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师对银行进行监督;二是德日模式, 主要通过设立监事会行使银行监督职责。不管哪种模式, 商业银行受到的外部监管都要比一般企业更多, 存在外部人控制、外部人参与治理的情况, 使得商业银行治理更加复杂。

6.商业银行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吻合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 剩余索取权主要表现为其拥有者在收益分配序列上是最后的索取者, 也是风险承担者;控制权主要表现为投票权, 也就是拥有合同中没有说明的事情的决策权。有效的治理结构是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吻合, 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拥有剩余控制权;同时, 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则应承担风险, 即是保证代理人在获得了与控制权相对应的收益的同时, 必须承担可能由此引起的损失。

在目前国有银行内部的权利配置结构中,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吻合的, 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拥有控制权, 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剩余索取权。于是, 国有银行内部不同层次的经理层掌握的剩余控制权就成为了廉价的投票权, 使得这些对于经营后果基本上不承担责任的经理层可能滥用控制权, 损害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同时,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不吻合, 还造成了国有银行缺乏完善的、清晰的、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 在国有银行治理结构中, 经理层的收入水平大多与经营业绩并不直接相关, 不存在清晰透明的市场化激励。并且, 国有银行在选拔经营者时依然沿用行政任命方式, 国有银行经营者晋升的唯一途径是获得上级认可而不一定是盈利。另一方面, 由于薪酬激励机制僵化, 使得银行的经营者有可能转向利用控制权受益, 经营者利用所掌握的经营决策权来谋取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更增加了商业银行治理的难度。

综上所述,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征, 使得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也不同于一般的公司治理, 因此在对商业银行实施治理时, 应充分掌握其特殊性, 采取有针对性、切实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更好地实施对商业银行的治理。

参考文献

[1]王朝弟, 朱贺.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J].济南金融, 2005 (6) .

[2]连建辉.商业银行治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商业银行“契约型治理的经济学分析[Z].2003中国金融青年论坛.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分析 篇3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其经营牵涉到国民经济全局,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一)商业银行特殊的资本结构

银行的主要融资来源于吸收存款,债权人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自由选择是否成为某银行的债权人,债权人一般都不主动参与银行的管理与控制。然而,一般企业债务通常主要为“职业投资者”(比如银行)所持有,极少具有银行存款的流动性,因此这些企业极少面临银行所面临的问题。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与一般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时时刻刻处于高负债运营状态,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却缺少一般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控制,从而使商业银行债权人治理机制失效,体现在银行债权人主要是“用脚投票”,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银行采用的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并不具备完全的保证偿付能力,存款人作为资金提供者希望能获得一定的存款利息。所以,存款人倾向于银行选择风险较低的投资策略,然而银行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借款人,为获得更高的回报,更倾向于选择更具风险性的投资策略。这种道德风险行为也是符合股东利益的,特别是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股东的责任是有限的情形下更是如此。银行特殊的资本结构使得债权人、股东都没有太多的动力和能力进行有效的银行公司治理。

(二)银行分支机构的特殊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一般企业不同,银行分支机构较多,而分支机构的风险具有传染性,容易引发全系统的风险。巴林银行等分支机构引起的倒闭事件留下深刻的教训。分支银行无效的公司治理会使社会公众对整个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管理能力失去信心,社会公众对于整个银行信用发生动摇,并向银行争先恐后取回存款,发生挤兑,造成银行倒闭。银行倒闭,不仅会给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会导致金融市场瘫痪,继而引发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恶性后果。银行分支机构的特殊性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范围更广、更加复杂。

(三)银行业特殊的信息不对称

商业银行特殊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存在监管者与存款人,银行公司治理中除了一般公司治理中存在的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存款人与银行管理者之间、监管者与银行管理者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债权人、中小股东处于信息劣势,很难从市场上得到准确的信息,也很难通过签订和执行有效的激励合同和使用股东投票权影响管理者的决策,没有有效的约束会诱使控股股东和管理者冒更大的风险侵害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银行经营的产品具有高风险,这些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比一般公司的产品更复杂,要确定其传递的信号也比较困难,即使监管者能够得到市场以外的信息,也很难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使得监管者处于信息劣势,监管的作用会减弱。第二,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信贷产品的质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难以观察到,问题可以隐匿很长时间,而且银行的信贷一般不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这样很难评价一家银行当前的经营绩效。表现为某家银行风险已经很大,但是存款人或股东难以察觉,比如巴林银行在通过当年审计不久就倒闭了,所以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外部治理机制的发挥比一般公司的治理机制弱。

(四)银行业政府管制和担保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稳定和发展不但影响到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几乎所有国家都对银行业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督和管制。政府监管的目标肯定不是银行价值最大化,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由于经济利益的不一致,股东可能通过提供激励补偿合同来刺激管理者冒险,鼓励管理者逃避政府的监管,这必然增加通过监管改善公司治理的难度。另外,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影响了存款人和股东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应有作用的发挥。在有最后贷款人的情况下,即使银行倒闭,政府作为隐性的担保人会起到最终还款人的作用,存款人没有损失。这种制度也增加了控股股东和管理者过度投资高风险项目的偏好,一旦运作高风险行为成功,就可以给控股股东和管理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即使运作失败,政府必然通过接管和救助来弥补商业银行的高风险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失,损失最终由纳税人来承担,存款人无损失,控股股东损失也比较有限,风险的制造与风险的承担是不相匹配的,所以政府管制和担保会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思考

商业银行特殊性决定了其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绝不是一般公司治理理论在商业银行领域的简单套用,而是公司治理一般性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定义、原则以及我国银监会提出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要求,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具体设计我国有效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是高负债运作的特殊企业,股东和管理者都有过度投资风险偏好。因此,其规章制度要限制股东给管理者太大的选择权,其公司治理机制除了保护股东的利益,更要保护存款人、贷款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安全稳定。

第二,建立商业银行内部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股东代表大会制度,保证所有股东真正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强化董事会的职能和独立性,有效协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董事会应尽可能多引入独立董事;尽可能引入外部监事,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完善高管薪酬机制,发挥薪酬的激励约束作用,参照宏观经济变化和市场上可比同业的指标,建立对高管层科学完善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完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外部治理机制。完善的外部治理为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商业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应加强贷款质量监测和报告,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不断增强银行产品流动性,加大银行业开放程度,鼓励行业兼并和收购,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通过增加其生存压力来优化治理水平。

第四,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己经成为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共同特征。事实上,信息披露水平和透明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外部监督机制的效果。应聘请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进行审计,确保真实、全面、及时地披露相关的会计报表和公司治理的信息,克服其特殊的信息不对称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五,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应该只限于三会一层,应当深入到银行内部,需要特别关注银行分支机构,银行的发展战略、风险管理能力、企业文化、资本实力、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薪酬制度等非传统要素都应被列入银行公司治理的范畴,并将政府监管、证券市场约束、行业合作与竞争、外部审计等影响公司治理的外部要素引入,使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考察更加全面和客观,克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目标不好计量的缺陷。在全面提高商业银行治理水平的同时,尝试设计完整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和模型,使投资者、董事、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计算指数测评商业银行整体公司治理现状。

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 篇4

摘 要: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面临着全球金融监管逐渐宽松,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兼并重组形势蔓延和技术进步的新形势,在获得新的经营手段和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迎来了日益加大的经营风险。如何有效防范风险,保持稳健经营已成为目前银行国际化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及其管理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

经济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概念,指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我们知道任何风险都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在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由于风险影响因素的突发性特征以及风险传染性特征,使得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强。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表现

(一)风险特殊性的表现

1、风险影响因素具有突发性特征

风险的突发性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是不可避免的,相较于国内经营而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具有很强的突发性特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风险影响因素增多。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所遭遇的风险比国内经营的风险要多,如国家风险。同时风险影响因素也增多,如东道国的政治、选举、国家违约等。风险影响因素增多,风险突发性自然加大。二是熟悉度。商业银行在国内经营时,对本国的经营环境、政策更熟悉,对风险的感知更敏锐。而在国外经营,面对陌生的经营环境,很多风险是无法凭经验事先感知的。三是未知风险。在国外经营,有很多状况是在国内从未遇到过的,不知道什么会有风险。

2、风险具有传染性特征

全球金融市场的深度关联性使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具有更大的传染性。1997-1998年的亚洲危机,充分体现了风险的传染效应,这次危机范围迅速扩大,呈现出多种不利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组合在一起加速了危机的蔓延。具体来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金融体系内的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依靠信用链相互连接,如果其中的一家跨国银行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影响到它对存款人完成商业义务的能力,同时影响到与危机银行有业务关系的其他机构以及它的借款人,这样就会像滚雪球那样使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银行同业支付系统也把所有银行联系在一起,使得实行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之间构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其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差额支付系统,使任何一家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即使产生细微的支付困难都有可能酿成全局的流动性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家跨国银行的危机有可能被投资者视作类似机构发生困难的信号,从而导致全面的恐慌。因此,金融业的全球化以及通过业务、信用和清算系统所构成的跨国银行网络,大大增加了跨国经营之间风险的传染性。

3、金融体系脆弱性特征

金融体系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是由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的。而在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一是金融全球化的过度发展。使融资领域中的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风险积聚,让国际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二是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剧烈的竞争。国际金融市场剧烈的竞争鼓励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的创新热情,而金融创新使各类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金融衍生工具产生量过多甚至泛滥,大大降低了它们与实物经济的联系程度,从而也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二)风险损失影响扩大

1、传染性导致损失扩大

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一旦出现问题损失非常巨大。以国家风险为例,1982-1999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从8310亿美元剧增到20000亿美元左右,这些债务中相当大比例的债权人是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一旦这些国家无法偿还债务,跨国银行就会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应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防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引发的传染性风险。

2、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损失扩大效应

金融衍生工具也是一把“双刃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当将导致巨大的风险。损失的巨大化使得商业银行在其跨国经营中,对风险的管理更要完善和严守相关的管理程序,使得风险的管理形成一个更为完善的体系,避免小漏洞带来大灾难。在国际化经营中,商业银行的破产受影响的不仅仅是银行本身,可能会对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都会产生影响,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甚至使国家破产。

(三)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1、新风险的出现使传统风险管理思维受限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会遇到很多新风险,如汇率风险,国家风险等,有时相同的风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风险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并不奏效。

2、管理文化的差异

各国的管理文化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国家的管理文化甚至会产生冲突。而银行的管理文化,又往往会密切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和服务活动,影响到银行各团队的协作合作能力和凝聚力,从而大大地影响到其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会遭遇不同的管理文化,加大了管理难度。

3、国内外管理机制不协调

商业银行在国内的管理机制可能适合国内经营,但是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能并不适应,有时候还会和本国的管理产生冲突。有时候境外机构设立在市场经济发达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总部确是在市场经济尚在培育发展期的国家,国内银行管理体制与海外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扩张之间就会很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境外机构现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与国内管理体制尚无法接受和满足这种要求之间的矛盾,有时这种矛盾会体现在对某一具体问题迥然不同的看法与冲突上。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管理

(一)前瞻性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必不可少的部分,特别是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是国际化经营业务提升的前提和保证。尽管目前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很快,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关键是风险管理人员有无研究意识,是不是善于思考。由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的特殊性,不同于国内风险的管理,所以不能仅限于对现有管理方法的研究。应该在国际化大背景的环境下研究商业银行的风险,在风险管理上要具有前瞻性。第一:分析国际市场,未雨绸缪。即要了解国际大背景,也要认真分析东道国的宏观环境。做到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第二,在其他商业银行的失败中学经验。要有主动性,多研究国际化经营失败的银行,积累经营。第三,要把握机会,银行业是一个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行业,有机会就要抓住,不能等待,不能有风险就回避。

(二)系统性管理

金融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断仓晰出新的金融工具。面对国际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国际化接轨,银行风险控制正逐步上升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风险的复杂性要求必须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系统的管理,建立符合金融市场业务特征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并由独立的风险监控队伍进行实时的风险监控。系统运行的初期目标应能从授权和授信管理内容全面覆盖金融市场活动,明确对资金及资本市场交易的总量、比例、交易权限等风险监控指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先进的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核心内容。

(三)国际协作性管理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影响因素的突发性特征和风险的传染性特征结合在一起,再加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更加不确定。这就要求风险的管理不仅要注重微观上的管理技术完善,还要综合考虑更多的宏观层面的管理战略、管理实施的监管环境,更要注重与东道国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尽量掌握更多的信息,使风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张卓旦.跨国银行监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2004(8)

[2]路妍,盛艳华.论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管[J].财经问题研究2002(3)[3]匡山,艾亚文.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探究[J].现代商业2009(8)期:28

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 篇5

1)施工现场的电、气焊工、电工、机械操作人员、司炉工、架子工、卷杨机等,工作必须认真负责,身体健康没有妨碍从事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

2)具有本作业所需的文化程度和安全、专业技术知识及实践经验,

3)工地的所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在上岗前要经过各专业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

4)特种作业人员经安全技术培训后,必须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取的操作证者,方准独立作业。

5)特种作业人员在现场施工,必须具备本工种的作业条件,有权拒绝违法乱纪章指挥。

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 篇6

草坪在园林绿化当中,不仅是布局上的良好材料,同时也发挥着很好的生态作用,当一些位置较为特殊或特定条件下,用其他布置方式都不太合适时.用草坪布置就可以做权宜之计,这就是草坪在景观设计中的其他应用。

(一)覆盖地面

我们在进行园林设计或施工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位置用乔、灌木、花卉等植物布置均不适合,比如面积特别小的位置,林下、墙边、路边等位置,用草坪来覆盖是较好的选择。另外,在街道、广场等不允许有裸露地面的位置,在绿带和树下面铺设草坪基本上是首选的,甚至是惟一的方法,在这些情况下,草坪的主要作用是覆盖地面,不致出现黄土露天的不良景观。

(二)护堤、护坡、护岸

在园林设计中,有水体的设计,就会形成堤坝、驳岸,那么除了用石材等硬质材料来维护,还可以采用草坪来处理,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同样的维护作用,而且造价低廉、节省资源,同时又达到环保、美观、自然的效果,

另外在公路、山体的边坡上,用草坪来维护也是防止土壤流失、涵养水源的好方法。

(三)休息、活动和运动场地

在公园、游园和风景区当中,除了一些休息设施以外,常常开辟一些休息、活动的场地,显然这些场地都用硬铺装是不合适的,而用草坪形成一些开放、自然的场地就受游人欢迎,这样不但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和要求,而且由它带来的生态和环保方面的作用,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另外就是用草坪来布置特定的运动场所,包括足球场、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等运动场草坪及其他如滑草场等非正规运动的草坪。根据目前全球的体育运动热潮和发展趋势,这些草坪上的运动将不断发展,从而也扩大了草坪的应用范围。

(四)飞机场草坪

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 篇7

一、企业会计的主观性及软舞弊的行业特殊性

企业会计的主观性无疑是造成会计软舞弊的根源。企业所属行业不同,会计主观性的具体表现也会有所差异、企业借以进行会计软舞弊的具体业务领域和操作手法等方面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会计的主观性分布及其借以实施的会计软舞弊手法等方面更具有趋同性。

1. 确认和计量方面。

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而言,在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时所运用的主观性空间及其可借以进行会计软舞弊操作的机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由于流动性的需求,重型机械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业、矿产开采业等固定资产规模相对较大或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偏重于流动资产的分类认定和价值计量,同时减少非流动资产所占的份额,并尽可能低估负债或者在人为减少流动负债的同时增加非流动负债。尤其是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不利于这些行业增加企业流动性的情况下,企业更容易借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主观性进行流动性操纵。而对于商品流通业、社会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一般都不会太高,因此这类企业利用资产确认和计量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高估流动资产的可能性一般较小。相反,这类企业更需要通过其会计核算,人为提高其经营的稳定性,包括将该确认为流动资产项目增加的经济事项而确认为非流动资产项目的增加。

(2)由于损益操纵的需求,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确认和计量的企业,更容易利用完工百分比的确定过程主观地进行损益操纵,如建筑施工行业、软件开发业、重型机械制造业等。而采用应计制基础但却更多地体现了现金流动原则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确认的餐饮服务业、零售商业、维修服务业等企业,其损益项目的确认和计量过程中能够运用主观性的成分就比较少,再加上其他社会性管理措施和手段的运用,企业很难通过会计软舞弊进行损益操纵。

(3)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集团性企业或者具有广泛的社会关联关系的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通过软舞弊进行会计信息操纵的空间比较大,一旦企业出现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需求,则企业可能会利用其已存在的关联关系创造有利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条件,并借以转移资产或负债、虚拟或隐匿销售收入、转移成本费用或损失等,以此达到美化企业财务状况、操纵企业财务成果等目的。而单体企业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很难比照集团性企业借助企业间的关联关系和会计的主观性进行人为操纵。

(4)不同行业企业在会计事项的处理方面很可能存在行业惯例性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这些方法在其他行业中很可能是不适用的。比如图书发行行业在进行存货核算时所采用的“码洋”核算办法实际上是一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只不过这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事后可查考性比较强而已。再比如旅行服务业和广告行业在进行收入确认时,往往只将归属于本企业的部分确认为自身的营业收入、其余部分则按照协议或合同确认为应当支付给他人的一笔负债。无论是图书发行行业对存货实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还是旅行服务业或广告行业的收入确认方法,其中都有主观可操纵的成分,企业借以实施会计软舞弊的机会也会大于其他行业企业。

2. 报表列报方面。

不同行业企业在会计报表列报方面会存在行业特有的主观性,并由此导致不同行业在实施会计软舞弊的具体操作方法方面有所不同。

(1)报表列示项目与企业的经营内容紧密关联,有些项目是特定行业才需要列示的。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项目会常见于金融保险行业的会计报表中,而本身不从事金融活动的产品制造行业、商品流通业或房地产开发业等会很少列示这类报表项目,尤其是这些非金融保险企业面临行业性融资困难和一般的服务行业等中小企业,很少有能力进行金融资产的投资。从这个角度看,只有同行业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才更具有趋同性、其会计报表项目也才更具有可比性。

(2)不同行业企业在报表上列示的项目大多都具有相同的涵义,比如货币资金、应收债权、固定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及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甚至包括基本的利润表项目等。但是,有些报表项目对于不同行业企业而言很难进行相关性的对比,因为其涵义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更难借以判断个别企业是否进行了相关的列示、是否存在重大的遗漏。比如存货跌价损失、政府补贴收入等项目,可能都会具有行业性特征且同样会受到会计估计或判断的影响,行业内不同企业在此类会计事项的处理方面一般都会采取相同的处理办法并采用大致类同的会计估计水平和判断依据。

(3)不同行业在同样的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背景下,其发展趋势可能有所不同、每个行业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和舞弊动机也会有所差异。行业内企业为了共同应对资本市场的压力和广大投资者的监督,可能联合寻求借助报表列报实施会计软舞弊的通道和措施,或者行业内个别企业借助报表列报进行的会计软舞弊措施更容易被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效仿。尤其是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具有同业联盟关系且各自的信息在行业内交流频繁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得报表列报中的主观性及借以进行的软舞弊操作具有可复制性。

3. 信息披露方面。

财务报告的附注披露具有很大的主观可选择性,且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在附注披露的如下方面会具有共同的行业特征:

(1)经营成果解释的行业趋同性。按照宏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行业发展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且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内往往会具有趋同性的经营成果。因而有的行业可能出现行业性亏损、有的行业则可能出现行业性的暴利。出现行业性亏损的企业在进行经营成果解释时往往会强调其社会责任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宏观政策和环境的恶劣性、成本费用过高的普遍性、不同行业税负水平的不合理性等;而被人们认为属于暴利行业的企业则一般都会强调其沉没成本、自身经营的特殊性、经营管理的有效性等。

(2)会计估计和判断披露的行业趋同性。会计估计和判断更多地会体现在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但是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采用的会计估计和判断及相关的变化、对企业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等应当在附注中进行披露。而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往往在经营基础和条件、经营过程和技术因素、财务政策和手段等方面具有同质性,由此不同企业在诸多的会计估计和判断方面会具有趋同性,如赊销账款坏账发生的比率、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存货跌价损失发生程度等方面的估计和判断等。

(3)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产品销售政策等方面的行业趋同性。行业整体的经营形势不同会直接影响行业内所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包括融资渠道、融资成本、融资难易程度等;同时不同行业在开展日常经营活动时也会形成不同的行业惯例。因此,企业信息披露中关于融资情况、日常经营情况、利率和汇率及税率的影响、重大不确定事项等方面的说明和解释往往应当具有相同的行业市场背景并符合行业的一般惯例。如果个别企业在其附注中披露了有违行业一般趋势或惯例的情况,则很可能是在利用披露的主观性成分在误导或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

二、会计主观性及软舞弊行业特殊性分析的启示作用

1. 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启示。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也要依赖于自身的主观性判断,只不过这种主观性判断应当超脱于会计报表责任方并能体现审计的合理怀疑态度,制约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核算、报表列报和信息披露过程中运用会计的“重大”主观性误差进行会计的软舞弊行为。如果注册会计师能够有效地总结和研究不同行业企业利用各该行业所特有的会计主观性因素进行会计软舞弊和报表操纵的规律性,则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具有针对性:

(1)在注册会计师及其他审计人员的选派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企业所属的行业及其利用会计主观性进行会计软舞弊的特殊性有选择地配备项目审计组成员,从而使审计工作更能体现行业审计的特殊性。

(2)在审计计划和实施方案中体现对行业特有的会计主观性处理以及因此而有可能产生的会计软舞弊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注,并借以要求注册会计师及其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体现审计程序和审计判断的针对性。

(3)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鉴证过程中能够立足于行业特点、有效地审视和制约企业会计的主观随意性和恶意操纵行为,并通过审计鉴证程序取得相关的审计证据、避免由于审计程序出现重大过失而导致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4)针对企业所属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人员和审计程序的安排,这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质量的监管、避免审计工作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并在保持审计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有限的审计资源。

2. 对政府监管部门的启示。

借助有关行业中可能存在的会计软舞弊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政府监管部门可对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秩序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1)有利于选择重点监管的行业和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在对企业实施监管过程中,可以针对个别对资本市场和社会秩序等影响显著的行业以及该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以避免具有行业特殊性的会计软舞弊问题在行业内广泛传播并同时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效果。

(2)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重点行业在不同情况下所存在的会计主观性及借以实施软舞弊的手段进行具体研究、预防、识别和应对,从而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在对不同行业实施监管时区分行业会计软舞弊的规律性和普遍性手法采取相应的识别和应对措施、避免监管过程中浪费政府资源。

(3)针对行业会计主观性操纵的可能性,政府财政部门可以区分不同的会计主观性领域或典型的会计主观性事项制定相关的约束性或指导性的参照标志,以避免企业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中出现无所适从或过于随意,尤其可以防止企业实施既具同一导向又显失公允的估计或判断。这种约束性或指导性的参照标志并非是已有会计或财务规范的重复,它是政府监管部门立足于所有被监管对象和社会角度并在考虑各主要行业的特殊性和客观事物发生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操作规则或细则。

(4)根据会计主观性及其所引发的会计软舞弊的行业特殊性,寻找政府监管方面的不足并以此不断缩小行业间会计主观性方面的差异,为资本市场的发育和不断成熟创造更好的信息交换和横向对比的基础。不同行业之间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主观性差异越大,则越会影响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和决策有用性。

3. 对社会投资者的启示。

作为理性的社会投资者应适当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形成过程中的主观性成分。

(1)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者,应当具备理性投资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获取、识别和运用筹资企业会计信息的能力,且应当适度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形成过程和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观性成分。企业会计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主观性成分对投资者进行理性判断和决策无疑是一种潜在威胁。

(2)适度降低对企业会计信息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期望值。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行业趋同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注册会计师审计所运用的抽样审计方法和审计专业判断也越来越频繁,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很难满足人们的准确性预期。这种准确性预期的降低,既有客观性因素的影响,也有企业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所包含的主观性的因素。

(3)区分不同的行业以了解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在主观性处理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相同行业的企业会计中的主观趋同性特征,有利于投资者厘清所关注行业的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涵义,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摘要: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形成过程中的主观性成分是不可避免的, 会计主观性本身是出于客观反映的目的, 却容易导致会计的随意性和软舞弊现象。会计的主观性具有行业特殊性, 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行业共同特征, 研究和总结企业会计主观性的行业规律性, 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政府监管人员及广大投资者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提高自身行为的有效性。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主观性,行业特征,会计软舞弊

参考文献

[1].蒋顺才, 刘雪辉, 刘迎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 篇8

重阳节其实是我国重要的祭祖节日,与清明、中元节一样,都是拜祖、祭奠先人的节日。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节日,祭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代表着对先人的孝敬。

重阳节选在阴历九月初九,寓意久久的意思,很多人把它赋予了长寿的意思,这一天也就被称为“老人节”,代表了小辈对老一辈的祝福和孝敬。孝道为首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所以重阳节里要孝敬长辈。

感恩。由上面讲到的祭祖和敬老孝敬可以推测到重阳节还有一层感恩的意思。感恩是人的基本准则,只要心怀感恩,生活才会变得美好。

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最大的一个数字,两个九九想重叠,寓意重九,这也是九九重阳节日期的来历。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公司关于特殊作业自查报告 篇9

XXXXXX公司

关于本公司对特殊作业管理制度、作业票审核与填写和现场作业的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XXXXXX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监管的紧急通知》的要求,确保本公司安全生产,公司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接此通知后公司领导立即组织各个车间负责人形成领导小组,对特殊作业管理制度、作业票审核与填写和现场特殊作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先就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建检查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XXXXX 组员:XXXXXXXXXXXXXXXXX 要求检查组成员不定期的对公司区域内的特殊作业票的审核和现场特殊作业人员进行检查。

二、加强检查力度、明确责任到人

公司为了加强对特殊作业的监察,实行问责制,谁审核谁负责,出现问题一查到底。对现场特殊作业负责人进行检查,检查内容有:作业票、风险告知、作业票的审核、现场风险的监控。各车间主任负责带班组长对本车间进行检查,并把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汇总,上报至公

XXXXXXX有限公司

司安环办和公司总经理处。安环办针对问题提出治理措施,以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各个车间,各车间负责人依照治理措施进行治理,并在以后的生产中加强监管。

三、检查出来的问题

1、个别作业票相关部门未签字

2、部分作业票签字不及时

3、部分作业票未进行闭环

4、作业人员未随身携带特殊作业票

5、专人监护未尽职责

6、个别作业人员违规操作

7、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佩戴不全

8、作业人员主要负责人不在现场

9、作业人员对作业风险不清晰

四、治理措施

1、安环办加强对作业票的审核力度,坚决执行相关部门未签字的禁止作业,并对监护人员和作业主要负责人进行关于作业票的专业培训,要求作业过程中监护人和负责人都要在现场,并按要求尽职责。

2、作业票要进行闭环,每一环节都有专人监督,作业结束时,要求作业票必须闭环。

3、对特殊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作业前进行关于安全交底和风险告知的培训,严禁违章操作、不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作业票要作业人员随身携带,以便巡检人员检查。

XXXXXXX有限公司

五、总结

为做好这次关于特殊作业自查工作,我公司精心安排、仔细排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不隐瞒,各部门能及时上报。根据安环办要求进行治理,为公司广大生产员工营造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

XXXXXXXXXX有限公司

银行业公司治理有特殊性 篇10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职团员、35岁以下青年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完善“青年人员基本信息库”为主线,“双推优制度”、“项目导师制”为手段,配合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通过对青年有计划的培养,丰富其知识,提高其技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对设计院团组织培养、凝聚青年人才的方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设计行业 人力资源 项目导师制 双推优制度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房地产产业的蓬勃兴起,作为咨询行业的建筑设计行业,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发展给上海的设计市场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使上海的建筑设计市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建筑设计单位争夺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共有设计单位近600家,其中外地设计单位近130家,境外设计单位近30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设计行业与传统的工业不同,它的立身之本不是资金、设备这些有形资产,而是知识、技术实力、创造性思维等这些无形资产。在这个行业内,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健全人力资源体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人才队伍的优势,已经十分现实而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为全面了解掌握当前企业的青年现状,切实发挥团组织在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中的助手作用,院团委在人力资源部和技术质量部门的大力协助下,通过问卷调查、交流座谈、个别访谈、试点实践等方式,对院青年人力资源状况开展了调研,对设计院团组织培养、凝聚青年人才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青年人力资源现状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院)是一家有着近五十年历史的全国著名勘察设计单位,1998年由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现有员工近600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3%,大专学历占10%,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技术型企业。

1、青年的学历特点

随着近年来形势的变化,35岁以下青年已占到了全院员工的60%以上,其中9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特别是近几年,我院对新进员工的学历要求是明显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自98年起所有的新员工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博士、硕士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两年进院的青年明显具有高学历的特点。

2、青年的人员结构特点

设计院青年的人员结构具有明显的扁平化特点。这是由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企业人员级配不合理。由于人力资源体系不健全,企业引进人员缺乏针对性(一般新员工均为应届毕业大学生,很少引进社会上有工作经验的人员),造成新进人员结构扁平;二是现有的能力评估和评聘制度不健全。现有的职称评定和薪酬等级是根据学历和工作年限来确定的,过于呆板且重学历轻能力;三是设计工作的行业特点。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是一个需要技术、创造力、经验、责任心、综合协调能力的行业。根据经验,一名设计人员从高等院校毕业(无论是何学位),到能独立承担工程项目设计,一般需要3~6年的时间。所以,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青年人之间无法显示差距。以上这三点因素造成了设计院青年在学历、能力、职称、薪酬等方面均无法显示差距,形成人员结构的扁平化。

3、青年的“散漫型成长”特点

设计院普遍存在着对人力资源在开发、组合、运用等方面问题,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体系不够健全、人员级配不够合理、教育培训投入少且缺少计划性、排资论辈现象严重等方面。以上问题直接造成的后果是:进单位时都属于优秀人才,但由于散漫型成长,缺乏计划性、方向性和系统性的培训,若干年后个人发展状况完全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我成才留用型,自我成长、自我成才并为单位所重用;二是自我成才流失型,借助设计院的整体优势自我成才最终另谋高就,造成了人才流失;三是碌碌无为型,由于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培训加之自我努力不够,几年后各方面都没有得到提高,碌碌无为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针对性的试点与实践

根据现状分析,围绕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针对不同层次青年需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与实践。

1、教育、培训基础性人才

新进员工的主要需求是能尽快适应环境,开展工作。企业对其的主要需求是掌握其基本信息,并希望其能尽快融入环境开展工作。在这个层次上,我们的思路是针对需求,开展人力资源的前期开发培训工作,并对基本信息进行入库。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前期工作。团组织可充分利用其青年组织的优势,将团结青年、凝聚青年的工作从青年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做起,使之能消除由学生转变到企业员工的心理不适应。今年,团委负责了整个新员工培训工作的策划和组织。通过培训使他们对企业的历史、规章制度、整体结构、质量体系及各部门主要领导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较快地适应环境。同时,团委通过培训和思想状况调查,对新员工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并以报告的形式对新进员工的整体状况作了评价,并提交有关部门及分管领导,使整个培训工作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计划和目的性的人力资源前期开发。这是团工作“由虚转实”,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的一个方面。

其次,完善“上海院青年人员基本信息库”。建档备案应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局域网这些先进技术。团组织的“青年人员基本信息库”要有自身特点,一是要根据企业对青年人员信息的需求设立数据库,体现企业需要的针对性;二是根据团组织的需要设立数据库,体现为团所用的针对性。我们设计印发了《上海院青年人员基本信息登记表》到每个青年手中,除去一些硬性指标外,增加了曾担任社会工作、特长、兴趣爱好等指标,基本完成对所需信息的掌握,达到根据基本指标进行检索的功能。

2、挖掘、发现潜在性人才

针对群体,进院2~6年的青年员工。根据调研,此层次青年人的主要需求是尽快成为能独立开展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经济方面的需求也有所上升。企业的要求是希望该层次的人员各方面水平整体提高,并出现有潜力的、可培养的专业性人才。我们的工作思路是,继续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从多方面推进该层次青年人才的挖掘和发现工作:一是为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提供有计划的制度保障,使之有较系统培训的机会;二是为有潜力青年人才进行职业生涯的导航,增大青年人才成功的可能性。

首先,完善项目导师制度。在设计单位,人们的认识往往还有一个误区,认为青年员工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太多必要过多地投入,只要采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法就可以了(实际上师傅带徒弟也是一种培训和投入,只是没有以货币形式直接显示出来而已)。基于这种认识,设计院的培训往往有意识、有组织的培训少,个人行为多。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同一年进单位的青年人分到不同的部门、由不同的师傅带教,几年后专业水平及各方面能力会有很大的差距。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在三个设计所进行了“项目导师制度”的试点,所谓项目导师制是根据工程设计项目确定导师,对传统方法的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制度化管理。试点证明该制度有三方面优势。一是制度优势,因为“师傅带徒弟”是设计院长期以来形成的有效培训手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形成制度后,从项目导师到青年技术人员对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所需完成的“导”和“学”的任务十分明确;二是资源共享优势。根据项目确定导师解决了传统“师傅带徒弟”方法在理论上、技术上的局限性,使青年技术人员有机会师从于不同水平、类型、技术流派的导师,有利于其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能力。三是实践成才优势,通过工程项目设计的实践过程,有潜力的青年设计人员有机会脱颖而出。

其次,对潜在性人才进行职业导航。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是要将企业的目标与任务和青年员工的个人需要与职业抱负融为一体。职业导航是团组织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工作,在现有条件下,工作的针对群体要有选择性,主要应针对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关键要处理好人员确定、制定发展计划、组织实施计划、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等几个主要环节。

3、凝聚、举荐高层次人才

针对进院3年以上的优秀青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从多方面推进高层次优秀青年人才的举荐和凝聚工作:一是为优秀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使之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使党政领导能更为直观、方便地发现人才;二是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深造的机会,用事业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

首先,健全“双推优”制度。团组织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为团所用,而是借助团委的桥梁作用使团组织成为青年寻求发展的必经途径。“双推优”即政治推优和技术推优,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我们的实践主要通过制定执行《上海院“推优”工作规范》和联合技术质量部门对在工程项目中有突出表现的青年设计人员进行考评,推荐成为专业技术后备干部。通过考评,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多名优秀青年通过团组织推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有多人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提升;此外,有多人获得了赴国外交流考察的机会,并有一人获得了由中、法合作的赴法国深造的机会。

其次,寻求合适的激励机制。团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宣传优势从多方面对优秀人才进行激励,寻求合适的激励机制。一是,以任务(参与重大工程项目设计)激励人,增强青年人才的事业感和成就感;二是,利用组织优势对各级团组织上报的优秀青年人才进行表彰,树立和宣传典型,并对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进行“包装”,在上级团委、建委、团市委的各项评选中进行大力推荐,增强青年人才的荣誉感。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由企业倡导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培训、教育和开发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个人开发、职业生涯开发和组织开发。个人开发通过教育和培训活动以帮助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职业生涯开发旨在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开发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活动,调动和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兴趣、能力、知识、技能;组织开发则从组织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需要来设计培训课程、教学活动和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确保企业目标的真正实现。这三种开发活动是互为补充的。我们可以把个人开发理解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个人需求,组织开发就是组织需求,那么职业生涯开发就是连接这两者的桥梁。职业生涯开发是“服务企业、服务青年”的最佳切入点,是企业共青团今后工作的落脚点和重中之重。

(一)坚持依托党建带团建,做好培养、举荐青年人才工作

共青团培养、举荐青年人才是从党的事业出发,为党的事业服务,紧紧依靠党建带团建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团要搞好青年人才的培养、举荐工作光靠团自身的行为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团工作的重心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过渡,走向企业行为的过程中,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支持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坚持发挥组织职能,明确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定位

共青团组织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重心转移,必须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必须看到自己参与的只是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一部分工作,应集中力量,充分利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宣传优势,形成自身的工作体系。对于已形成的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团组织不要过多介入,应定位于有所侧重、有所补充。

(三)研究把握青年需求,制定落实针对性工作措施

需求包括两方面的需求,一是企业的组织需求,团组织要利用自身的政治、组织优势,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可以有针对性地举荐青年人才;二是青年的需求,特别是不同层次青年人的需求。团组织应通过各种手段,及时了解各阶段、各层次青年人的各方面需求,并加以分析,对不同层次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此外,掌握需求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对青年人才的信息全面掌握,并按企业需求进行选拔、推荐。

(四)认清企业发展形势,提高青年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联度

团组织作为群众性组织,具备“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纽带作用,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个人开发与组织开发之间的桥梁作用。企业团组织要帮助青年员工了解企业现状、认清企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并可与相关部门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开展有目的性的调研,如设计符合青年人职业发展的问卷、进行访谈等,帮助每个人了解自身所处的地位、发展前景等,更好掌握自身定位,为个人开发指明方向。

(五)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促成长汇报下一篇: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