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上市公司(共12篇)
银行上市公司 篇1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内上市银行不但要面临来自外资银行的强大竞争压力,而且国内上市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将愈演愈烈。评价国内上市银行的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及深远的意义。通过国内上市银行竞争力的各指标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各个上市银行经营中的不足,有利于其熟悉对手,做到知己知彼,在竞争中不断培育竞争优势,从而巩固市场,扩展市场。
一、反映上市银行竞争力的指标分析
(一) 流动性指标
流动性意味着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或贷款的需求,反映了一种在不损失价值的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责任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资产的流动性,一是现金资产比率;二是存贷比率。
(二) 盈利性指标
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单位,要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这是其经营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主要指标有利差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及资产收益率,其中利差收益率是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对经营资产的比率,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是税后利润对资本和资产的比率。
(三) 安全性指标
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其相反的涵义是风险性,而安全性的要求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我们选取资产对资本的比率及资本充足率两个指标。
(四) 经营能力指标
主要包括资本资产规模及业务拓展能力。资本资产规模越大,银行相应的经营能力越强,为正指标。由于我国上市银行基本处于传统金融业务阶段,业务拓展能力普遍不强,同时由于反映业务拓展能力的数据资料无法采集,在以下的竞争力指标体系中舍弃这一指标。
上市银行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可以概括为表1中的各个指标。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原理
主成分分析利用降维的方法对目标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它可以把原来多个指标减少一个或几个综合指标,并且这些少量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来多个指所反映的绝大部分信息。指标的减少便于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分析评价。
三、上市银行竞争力评价
笔者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家银行进行分析评价,这四家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以四家上市银行200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
(一) 样本矩阵为[Xij]4×9,其原始数据如表2
(二)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其相关系数矩阵R如表3
(三) 计算R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4
由上表可知,主成分为2个时,累计贡献率为98.514%,大于85%。选择2个主成分,分别取前2个作为第一、第二2主成分Y1和Y2。
(四) 计算主成分载荷,其负荷矩阵如表5
从上表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主成分与各变量的亲疏关系:Y1的贡献率为71.36%,是个综合能力很强的指标;Y2的贡献率为27.154%,综合能力也比较显著。虽然主成分Y1和Y2的综合原信息的能力较强,但是单独使用其中一个主成分并不能做出一个综合评价,因此,需要计算第一、第二主成分及综合得分,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利用Excel对主成分载荷矩阵进行处理,得到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第一、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分别为6.425、2.445。
(五) 计算综合评价值
利用spss软件分别按Y1、Y2、综合得分进行排序,整理得表6
(六) 实证分析结果
由上表中的各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和排序可以看出,工行是最具竞争力的,其次是建行和招行,而最不具竞争力的则是深圳发展银行。主成分中的现金资产比率、存贷比率、利息收益率和资产规模的系数大于其它变量的系数,所以主要是由这四种指标决定,即它们对上市银行竞争力的作用最为明显。同时这四种指标在主成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因此这四个指标用于评价上市银行竞争力每一项都必不可少。在负荷矩阵中存贷比率、资本收益率和资产对资本的比率这三个指标的载荷为负值,它们是限制性指标,说明国内上市银行如果要提高竞争力水平,就必须处理好贷款业务与资本结构方面的问题。当然国内上市银行经过不断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从负荷矩阵中可以看出国内上市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和利息收益率两方面做得很好,这会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并且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
摘要:银行的竞争力关系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正确评价银行竞争力, 对于维护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四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及流动性状况的比较, 发现工商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最强, 且最具规模优势。
关键词:上市银行,竞争力,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静.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
[2]乔云霞.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6.
[3]王纪全, 刘全胜, 张晓燕.中国上市银行竞争力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5.
银行上市公司 篇2
第一条 邢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邢台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的许可下开办电子银行业务,致力于将电子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相结合,为企业和个人(以下统称客户)提供安全、便利、高效的银行服务。
第二条 邢台银行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平台、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等类型的电子银行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
第三条 凡在邢台银行开立账户、信誉良好的客户均可使用邢台银行电子银行业务。
第四条 办理邢台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客户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本章程及与邢台银行签订的协议。
第五条 客户申请邢台银行电子银行服务,须向我行提供必要的客户资料和信息,书面或在线签订相关服务协议,并保证所提供或填写的资料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第六条 邢台银行电子银行根据客户类别(企业、个人)、注册状态(柜台注册、自助注册)和客户申请项目为客户提供网上银行企业服务、网上银行个人服务、电话银行服务、短信通、手机银行服务等相应的电子银行服务。
第七条 邢台银行电子银行客户身份识别标识指客户用户名、账号或客户号等,客户身份认证方式指密码、客户证书等。邢台银行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类型的不同,为客户提供不同安全策略和身份认证工具,以确保客户资金、交易、信息等安全。
第八条 对批准使用邢台银行网上银行系统的客户,由邢台银行代理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简称CFCA)向其颁发客户证书及密码,有关“客户证书”的费用由本行代CFCA收取,如遇CFCA调整收费,则按CFCA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 凡使用正确的客户身份识别标识和身份认证方式进入邢台银行电子银行系统,所产生的电子信息记录均视为客户本人所为,为该项交易的合法有效凭据。CFCA作为公正的第三方保证使用其客户证书进行网上银行交易的真实性、安全性、保密性和不可抵赖性,并由CFCA 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第十条 客户应按照邢台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相关管理办法、须知、操作指南等正确进行相应电子银行操作。客户在办理电子银行业务中遇到问题,可向邢台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客服电话:96306)咨询,也可到营业网点获得帮助。
第十一条 客户办理电子支付结算业务应在账户支付能力范围内进行,账户状态应为正常并严格遵守支付结算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经邢台银行验证无误并已执行的电子支付指令,客户不得要求变更或撤销。第十二条 邢台银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电子银行收费标准。客户填写申请表并与邢台银行签订相关协议后,即表示接受该标准和收费方式。收费标准和方式如有变更,邢台银行将通过网站或营业网点等适当方式提前公告,不再逐一通知客户。
第十三条 客户应妥善保管身份识别标识和身份认证信息或工具,不得公开或告知他人。如发生客户证书损坏或遗失、密码遗忘或锁码,客户应及时到邢台银行营业网点办理重新申领、解锁、变更、挂失或密码重置手续,或致电邢台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咨询或者办理,因未及时办理上述手续造成损失的邢台银行不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 “客户证书”有效期为申请成功之日起一年,过期失效,如要继续使用,客户应在到期7个工作日之前来我行办理续期手续,每次续期为一年,续期次数不限。
第十五条 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服务时应防范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一)电子银行用户名、账号、客户号和密码等重要信息可能被其他人猜出、偷窥或通过木马病毒、假冒网站、欺诈电话或短信等手段窃取,从而导致客户信息泄露、资金损失、账户被恶意操作等后果。
(二)客户证书可能遗失或被其他人盗用,证书密码也可能被泄露或盗取,从而导致客户信息泄露、资金损失、账户被恶意操作等后果。
(三)与办理电子银行业务相关的重要资料(如身份证件、银行卡、存折、企业预留印鉴等)可能被其他人盗用,从而导致电子银行账户被冒名注册或改动,并引起资金损失、账户被恶意操作等后果。
(四)手机可能被盗或未经许可被他人使用,若手机银行密码同时被窃取,可能造成账户资金损失等情况;若客户更换手机号时未取消以原手机号开通的短信提醒服务,当原手机号被他人使用时,可能造成客户的账户信息泄露等情况。
(五)客户使用设备的操作系统、杀毒软件、网络防火墙等客户端软件未及时更新或安装补丁程序,可能导致客户信息泄露、资金损失、账户被恶意操作等后果。
第十六条 客户应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安全使用电子银行,相关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一)妥善保护电子银行用户名、账号、客户号和密码等重要身份识别标识、身份认证信息及工具,确保上述重要信息和认证工具不经口头或其它方式发生泄露或被盗用。
(二)对所使用设备的操作系统、杀毒软件、网络防火墙等客户端软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及时更新系统或安装补丁程序等)防范操作系统软件漏洞风险、电子设备中的病毒等。
(三)直接登录邢台银行门户网站,或拨打客服电话96306,或发送短信到邢台银行网站公布的特定号码办理电子银行业务。不要通过其它网址、号码或链接登录电子银行。上述网址和电话如有变更,邢台银行将通过适当方式提前公告,不再逐一通知客户。
(四)使用电子银行过程中暂时离开或完成电子银行交易后,应及时正确退出电子银行系统。使用客户证书的应将USB-Key 从计算机上及时取出并妥善保管,办理业务后即在电子设备上清除所有遗留的操作记录。
(五)不在网吧或其他公共场所的公用计算机上使用网上银行,不通过具有储存和显示输入号码功能的公用电话进行电话银行操作,更换手机号码前应及时修改或注销以原号码开通的手机银行和短信服务。
(六)妥善保管客户证书及与电子银行业务相关的重要身份证件、存折、银行卡、企业预留印鉴等资料,不交给其他人保管或使用,不放置在不安全场所。
(七)避免使用容易被其他人猜出或破解的密码(如:采用生日、电话号码等与个人信息相关的信息或具有规律性的数字或字母组合作为电子银行密码),避免设置与其他用途相同的电子银行密码(如:采用电子邮件密码作为电子银行密码)。客户应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其电子银行密码。
(八)应经常关注账户内资金变化,如发现任何通过邢台银行电子银行从事的未经客户许可的操作及交易,应立即办理账户挂失或密码重置手续。如有疑问,应通过96306电话或到邢台银行营业网点进行查询。
(九)在任何情况下,邢台银行都不会向客户索要银行密码的信息。当他人(包括银行人员)向客户索要银行密码时,请不要提供。
第十七条 因邢台银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或法律法规规定银行负有责任的原因所造成的客户资金损失由银行承担责任;由于客户未尽到防范风险的义务、未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或非邢台银行原因而导致的客户损失,邢台银行不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 邢台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电子银行系统设备和数据,保障电子银行运营安全。在邢台银行履行上述合理义务的前提下,如因设备维护或维修、设备或通讯线路故障、以及断电、停电、病毒爆发或交易中偶发因素导致部分或全部电子银行业务暂时无法办理,客户可到邢台银行营业网点或通过其他渠道办理相关业务;非因本行过错或因其他不可预测、不可控制因素及不可抗力原因给客户造成的损失,邢台银行不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邢台银行有权在发生下列情况时暂停或终止客户电子银行服务:
(一)客户申请开通或使用邢台银行电子银行时提供了伪造或虚假信息的。
(二)客户利用电子银行系统故障、差错不当得利或造成他人损失;出于非法目的,利用电子银行进行不正当交易的。
(三)发生他人假借客户身份盗用电子银行的事件,或存在发生这种事件的可能。
(四)客户未按规定缴纳相关服务费用且电子银行账户余额不足以缴付电子银行相关费用。
(五)客户申请电子银行服务所涉及全部账户已经销户等。
(六)违反本章程及协议。
第二十条 邢台银行有权基于预防电子银行欺诈的目的或外部有权机关的要求监控客户通过邢台银行电子银行从事的操作及交易。
第二十一条 邢台银行有权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修改本章程、增补相关条款或对电子银行相关服务协议、业务规则等进行调整,并采取适当方式提前公告,不再逐一通知客户,若客户于生效日期后仍使用电子银行服务,即视为客户接纳该修订或增补内容。
第二十二条邢台银行按客户的电子指令办理相关业务,不介入客户之间资金交易的纠纷,仅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提供交易事实证明。
第二十三条 邢台银行有权对电子银行系统、服务功能等进行升级、改造,并有权增加、变更或终止电子银行提供的部分或全部服务,对于系统升级改造、数据迁移转换导致客户账户信息的变更(包括但不限于客户账号),在不影响客户使用前提下,邢台银行将采取适当方式提前公告,不再逐一通知客户,若客户于生效日期后仍使用电子银行服务,即视为客户接纳相关调整。
第二十四条 邢台银行除在电子银行相关服务协议、业务规则等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外,还将各种风险提示信息显示在电子银行终端上,客户应按照相关风险提示信息正确使用电子银行服务。
第二十五条 客户在办理电子银行业务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应遵照国家法律法规、本章程及相关协议与邢台银行协商解决。客户在任何情况下不应攻击邢台银行电子银行系统,不应诋毁、损害邢台银行声誉,邢台银行保留在此情况下向客户追偿一切损失的权利。
第二十六条 邢台银行及客户双方充分理解网络上的数据传输可能因通信繁忙等原因出现延迟、中断、停顿或数据不完全、数据错误等情况,从而使电子银行交易出现延迟、停顿或中断或者由于不可抗力导致电子银行系统无法正常运行,邢台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
银行股上市期待春天 篇3
招商银行作为我国第6大商业银行,比其他3家已上市银行具有许多优势和特点。
从银行资产规模上看,目前招商银行以2600亿的总资产居4家上市银行之首,已步入国 内中型商业银行的行列,强大的资产规模为其盈利的增长奠定了基础。从营业收入来看,招 商银行与另外3家上市银行相比,其实力无疑也雄居榜首,具体来看:由于银行的利息收入 主要是由其存贷款利差构成,可以看作是银行业的看家法宝和传统业务;虽然招商银行在此 项业务的比重仅为61.8%,但它在某些市场创新业务上却在我国银行业内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银行业资产的赢利情况来看:目前,招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占中国银行业经营资产总量的1. 5%,为国内第6大银行,每年贷款增长率达30%~40%;其平均利润占中国银行业平均利润 总数的8%。而其拥有机构网点只有2300多个,雇员8000多人。也就是说,招商银行用整个 银行业3%的员工和0.1的机构,管理1.5%的资产,创造了8%的利润。另外,招商银行的 “一卡通”和“一网通”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金融品牌,在国内市场上已建立了良好的社会信 誉和社会形象。正是由于公司具有良好的基本面,其高层才有信心决定在市道尚未完全转暖 时发行上市。
招商银行是按照新上市标准发行上市的第一家银行股
它的上市准备和审核是迄今为止最严格的!一开始,招商银行是比照1999年11月上市的 浦发银行来做上市准备的。正当招商银行上下忙碌得热火朝天之时,2000年9月,中国证监 会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公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至2号文,规 定金融企业按国内标准审计,但要有境外审计报告作为备考披露。招商银行立刻“另起炉灶 ”,比照当年11月上市的民生银行来重新准备。正当这些准备即将画上句号时,证监会在20 01年9月和11月,先后出台了相关新文件,实质上要求金融企业按国际标准来审计。
鉴于实情,证监会曾经同意招商银行可以按旧规则上市,但招商银行还是决定用最严格 的国际标准来审计自己。如本次发行时按国际计提标准提足准备金。其计提标准是国内同行 中最高的,部分比例甚至还高于境外标准;如正常类计提2%,而美国的为0%~1.5%,香 港的为0%。另外,在其股东的充分理解与支持下,3年来招商银行勒紧腰带,从利润、盈余 公积金中核销了近40亿元不良贷款。如今,招商银行已经成为国内“包袱”最轻的一家银行 。这对招商银行来说是一件利在长远的大事。
银行上市对促进自身发展益处多多
招商银行上市,首先可以筹集巨资来补充银行的资本金,保持充沛的资本充足率,通过 市场建立自动补充资本金的机制,增强了它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另外,作为我们国家银行 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商业银行如果只改制而不上市,它只是股份制银行而不是上市银行, 这将是不完善的,不符合商业银行股份化的最终目的。所以招商银行的发行与上市实际上也 是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一个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另外,招商银行是在传统金融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难免会与 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发行成功并上市后成为公众银行,将有利于提升 银行内部的管理水平,也部分解决了我国银行业历史遗留问题,并能有助于实施和推进国际 化战略,及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等。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银行业面临多种挑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 面,就是如何按照新的巴塞尔协定迅速补足资本金,而招商银行的上市无疑是充分利用我国 证券市场强大的融资功能来补足资本金的有效形式,是增强银行实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 径,为银行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国际化迈进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及后续发展保障平台。
市场期待着以银行股为代表的金融企业上市春天的到来
在我国证券市场还没有完全转暖的情况下,招商银行成功发行并上市了15亿流通A股的 超级大盘股,这是与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密不可分的。从总体上看,由于人们常把一国的 居于宏观经济命脉地位的商业银行看成是一国经济的代表,而只要对该国的经济有信心,就 一定会对在这个国家起经济支柱作用的商业银行充满信心。因此,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支撑招商银行在证券市场上的发行与上市,银行股加入证券市场无疑会对证券市场起到稳定 作用。
银行上市公司 篇4
在股份制企业之中, 由于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导致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 使得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不一致, 最终导致委托代理关系不可避免的产生, 从而使得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难以实现。为了减少这种不可避免的代理成本, 股东会采取激励和监督措施, 其中激励措施主要是将高管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挂钩。这项措施一方面减少了高管与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 另外一方面也将高管薪酬与银行经营业绩产生了敏感性影响。Jensen和Meckling (1976) 认为高管薪酬既能够约束高管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 同时这能够使得管理绩效提高, 从而带来股东财富预期增长。
本文基于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 以公司治理水平和银行绩效对高管薪酬稳健性影响作为实证分析的切入点, 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高管薪酬与经验绩效的敏感性关系。
2 理论基础
国外对高管薪酬、公司治理与银行绩效敏感性研究较早, 且理论体系已经成熟Kaplan (1994) 通过对比研究日美两国公司高管报酬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发现, 日美两国高管报酬与银行经营绩效正相关;与此次相反, Houston和James (1995) 实证研究银行高管薪酬与业绩相关性较弱。John和Qian (2003) 运用1992-2000年数据发现虽然银行业CEO与其他行业比薪酬较高, 但是薪酬与绩效的敏感性较低, 这与目前普遍的研究理论高管薪酬与经营绩效未必正相关相吻合。
在国内对银行业高管薪酬的研究时间较短。李洁、严太华 (2009) 认为高管薪酬与银行经营绩效正相关, 高管薪酬水平与银行绩效的相关性缺乏弹性。孙君阳, 徐娜 (2011) 选2005-2009年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发现对于国有控制银行而言, 高管货币化薪酬平均水平相对较低。王一栋 (2012) 选取沪深交易所11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 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和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负相关;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股与银行绩效呈负相关。
总的来说,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的高管薪酬与银行的绩效、股权结构研究较充分。国内对其研究较多但是结论不一致。本文基于2007-2012年数据分析, 注重从银行性质的不同研究高管薪酬、公司治理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1) 高管薪酬与银行绩效相关性假设。
当银行股东与高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股东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时, 会选择向管理层高管支付较高的薪酬。李洁和严太华 (2009) 以沪深2003-2007年度财务数据, 结果表明:高管薪酬与综合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且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 说明薪酬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并不是越高越好。由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高管薪酬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 高管薪酬与监管性相关假设。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就是任命和监督公司高管人员, 保护股东的利益。黄之忠 (2009) 认为独立董事的报酬是由上市公是支付, 而且CEO能够给董事提名过程施加重大影响, 独立董事为了保住职位有动机去讨好管理者而顺从他们的安排。由此本文提出第二假设:
H2:高管薪酬与董事会独立性董事占董事会比例、监事会人数呈正相关关系。
(3) 高管薪酬与股权集中度相关性假设。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股权越集中所有者有能力也愿意去监督管理着的行为。一股独大有可能会引起大股东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牺牲小股东的利益。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既能够克服小股东搭便车现象, 又能能够制约第一大股东随心所欲利己的行为。由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H3:高管薪酬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高管薪酬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4) 高管薪酬与国有股相关性假设。
由于国有银行的高管受政府委托去监管银行, 所以高管既是银行管理人员又是政府管理人员, 从公司领取报酬多少对他们激励较少。而引用外资银行一方面可以缓解一股独大现象, 另外可以缓解银行机制。同时外资控股股东可以远离管理者及文化和地理差异影响。这也会促使他们提高管理者绩效水平降低代理成本。因此本文提出第四个假设:
H4:高管薪酬与银行股本第一大股东是国有的呈负相关关系。
3.2 模型建立
3.2.1 被解释变量
前三名高管薪酬平均薪酬MP。
3.2.2 解释变量
(1) 股权集中度替代变量 (CR1) 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它等于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总数除以公司总股数;
(2) 股权制衡度替代变量 (CR2) 为第二至第五股东持股比例, 它等于上市公司第二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总数除以公司总股数;
(3) 国有股比例 (S) , 是国有股权总数除以公司总股数;是国家或是国家法人股时S=1, 否则为0;
(4) 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人数Bdsize1, 监事会在董事会中的人数Bdsize2。
3.2.3 控制变量
银行综合绩效CP:盈利是治标:ROA、净利润率NPR、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安全性指标:拨备覆盖率PCR、不良贷款率BADL;竞争的能力:资本充足率CAR、核心资本充足率CCAR、贷款呆账准备PDL;成长性指标:存款增长率DGR、成本收入率CIR;金融创新能力:资产利用率CUR、非利息收入NOI;流动性比率:流动性比率LIQR。
综上所述, 本文拟采用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设计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建立MP=αCR1+ΒcR2+δS+εBDsize1+ζBdsize2+ΗCP+θ。
3.2.4 数据选取
数据根据我国上市16家商业银行2007-2012年各年年报, 经整理得出数据。个别缺失数据由各银行网站手工搜集所得。16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
4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这6年间我国前三名薪酬平均值304.35万元左右, 最大值1149.56万元, 最小值20万元。说明银行高管薪酬之间的差距较大。从股权结构角度分析:第一,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较高近30%, 标准差18.86%, 说明上市银行控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国有银行中政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股份制银行没有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第二, 前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达到29.21%, 体现我国上市银行股权较集中。而标准差12.13%说明各股行集中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国有的银行的股权集中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分散。从银行绩效角度分析, 标准差较小, 体现了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优秀的同业相比还有较小的差距。从监管角度分析: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比最小15.38%, 最大高达65.54%, 说明有的商业银行的独立董事比例没有达到证监会的要求33%。监事会人数最多13人, 最少4人, 均值人数是8人。
4.2 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R为0.821a, 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较能解释被解释项。D-W的值为1.461说明残差项不存在子相关。根据下表3可知, F统计量13.918, t值为0.000, 说明回归分析中总体方差是显著的。
根据表5可以看出前三个因子特征值之和为70.178%, 因此提取前三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根据表6, 主成分因子提取法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与第一大股东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关, 第二个因子与独立董事的人数和监事会的人数相关, 第三个因子与银行综合绩效相关。
4.3 回归结果
根据表7线性回归: (1) 银行综合绩效与高管薪酬正相关, 显著性水平0.007远远小0.05, 说明显著水平较高。 (2) 第二大股东之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水平负相关, 显著性水平0远远小于0.005, 说明相关性水平较高。 (3) 监事会成员总数与高管薪酬较显著负相关。显著性水平为0.034, 说明显著性水平较显著。 (4) 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股与银行高管薪酬水平负相关, 显著性水平0.002远远小于0.05, 说明且显著性水平较高。 (5)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呈负相关关系, 显著性水平0.05, 说明显著性水平较高。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1) 从高管薪酬与银行的绩效角度分析:成长性能力、金融创新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安全性、经营能力、盈利性、流动性直接影响高管薪酬。所以在制订薪酬的时候对成长新、资产质量、公司治理水平等因素需要更多的考虑。
(2) 从股权角度分析:高管薪酬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 说明当第一大股东能够通过高额持股对公司施加影响。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 通过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认为股权适当的分散和第一大股东比例适当下降, 有可能会防止一股独大的想象。但是在我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股权较集中, 小股东因为持有的股权较少, 所以没有很好的发挥对高管薪酬制定的监督作用。
(3) 从监督角度分析:高管薪酬和监事人数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较为关注监管部门较为关注的指标。与假设二相符:高管薪酬与独立董事人数负相关, 说明独立董事没有很好的发挥监管的作用, 同时说明独立董事只是象征的意义。
(4) 从第一大股东的性质角度分析:高管薪酬与银行股本第一大股东是国有呈负相关关系。国家法人控股的和其他法人控股的效益较国家法人控股的效益较高, 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国家股拥有绝对的控股地位, 会导致银行的监督是无效的, 因此高管人员在制定薪酬时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薪酬方案。
5.2 对策建议
(1) 增强高管薪酬与银行的绩效匹配制度。
应该建立结构合理的薪酬评级制度;强化风险责任制度, 当银行绩效较高时候可以分享较高的利润, 当银行亏损时候高管也要承担责任。
(2) 完善监管体系。
完善银行的独立董事和监事制度, 提高独立董事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市场准入制度的监管体系。通过机制设计限制银行实施高报酬业绩敏感性的报酬补偿激励契约, 使得高管薪酬契约能够起到促进银行稳健经营的作用, 避免高管的激励机制成为制造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的潜在诱因。
(3)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股权机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 完善的股权结构, 健全的治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抑制盈余管理现象的发生。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更加完善, 内部治理机制也将更加健全有效, 这样不仅能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还能不断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摘要:采用2007-2012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 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资本结构和银行绩效做相关实证研究。首先将国内外与此理论相关的研究做了梳理。其次通过实证研究, 验证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影响因素。检验了公司治理、银行绩效对高管薪酬影响的程度, 并对验证结果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并展望了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高管薪酬,公司治理,银行绩效
参考文献
邮储银行上市之后 篇5
自IPO之后邮储银行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倍速而行。
综观近两年来全球IPO项目,融资规模最大的非邮储银行莫属。
2016年,邮储银行完成H股上市,募集资金591.5亿港元,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境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这个立足县域经济、小微金融以及社区服务的大型零售银行,变得全球瞩目。
2017年3月28日,邮储银行在港举办业绩发布会,公布上市后首份年报。
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邮储银行资产规模达8.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28%;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5.56%和21.80%,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4.11%。同时,其资产质量持续领先同业,不良贷款率0.87%仅为行业均值的一半,拨备覆盖率达271.69%。
很显然,邮储银行自IPO之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倍速而行。
消费金融乘东风
圆梦IPO后的下一站,是如何在普惠金融中寻找利润平衡点,邮储银行消费金融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缩影。
央行《2016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25.06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32.2%,全年增加6.1万亿元,较2015年多增加2.51万亿元。
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消费金融产品,不仅成为金融创新的热点,也是以实现广大家庭梦想为导向的普惠金融的题中之意。
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阿里研究院2015年底联合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预计,至2020年,一线城市的中产及富裕家庭总数将每年增长9%,最终达3000万。而中小城市中该数值将增速更快:到2020年,5000万新增中产及富裕家庭中约有一半来自前100个大城市以外的城市(四线及以下)。
对此,拥有4万个营业网点、5亿多个人客户、覆盖中国近99%县域地区的邮储银行,在这场金融下沉的比赛中优势凸显。
3月29日,邮储银行以“共享2017 走进数字时代”为题启动了2017年“幸福?加邮”社区行活动,与汽车电商平台、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电商平台专属的车贷产品和基于互联网的助学贷款产品。
长安汽车电子商务中心总经理任?唇樯埽?双方合作的电商专属车贷,无纸质资料授信审批,单笔业务全流程处理放款时限控制在2个工作日内,且批量性导入729家经销商。未来,双方还有望在二手车业务、订单贷业务、大数据授信业务上进一步合作。
瞄准互联网年轻客群、O2O业务模式、大数据审批、实惠便捷等是邮储银行车贷产品的特点,天猫汽车、一汽丰田等均与邮储银行有过合作,阿里“车秒贷”也同样如此。
在教育贷款领域,邮储银行与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助学贷款。
华安财产信用保证险事业部总经理陈伟光介绍,充分考虑学生客群特点,以可预期的工作和收入作为还款保障,充分满足学生求学期间的学费和必要生活费需求,科学设计还款期限,移动终端在线办理。
为了迎接消费大潮的加速到来,邮储银行正抢占先机。
至2016年末,该行消费贷款余额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49.49%。截至目前,旗下中邮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仅一年多,实现累计放款过百亿元。
数字银行显峥嵘
“数字经济”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课题组发布报告称,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22.4 万亿元,占GDP比重30.1%,增速高达16.6%,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随着银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各家银行积极开展数据集中工程,将传统银行与虚拟银行相结合。邮储银行亦顺势而为,提出了“以金融为中心,打造全场景式覆盖的一站式家庭生态经济圈”的目标。
3月29日的发布会上,邮储银行还推出了“邮享贷”、“邮薪贷”两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
“邮享贷”是针对优质存量客户主动授信,已授信客户可在线上申请贷款,满足除买房、投资以外的其他合理消费需求。“邮薪贷”,是用于合法个人消费用途的人民币信用消费贷款,通过大数据等实现全在线办理,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万,期限最长可达3年。
事实上,邮储银行此前就推出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产品。例如,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的风控模型和自动化的授信审批流程,实现客户从贷款申请、授信到支用、还款全过程在线办理的网贷产品线――“?]e贷”系列产品,不断丰富自己的互联网数字化生态圈。
对内,邮储银行整合中国邮政集团优势资源,发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四流合一”的先天优势。对外,接入互联网企业,实现了银行内外信息整合和数据共享,建设一个开放、融合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我们将在网点、品牌等传统优势上积极拥抱‘互联网+’,为客户打造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全新体验。”邮储银行副行长邵智宝表示。
产业合作促发展
专家表示,基于互联网行业特点,消费金融或将出现这样的潮流:与消费产业之间跨界合作,在流程、产品、客户、渠道、金融等多方面进行资源互补、组合优化,进一步将移动金融植入生活场景,并把握购车、家装、教育、旅游等泛消费领域,辅以银行的海量数据、多样化的电子渠道、自动审批技术和强大的风控体系,在存量客户中挖掘可观的增长点,尤其是过去因技术原因而服务不足的客户。
在前述2016年度的“幸福?加邮”社区行主题活动中,邮储银行陆续推出了“幸福家庭季”、“幸福享安居”、“幸福四海游”、“幸福购车季”四站活动。
在“幸福家庭季”活动中,邮储银行携手企业推进消费金融与消费产业跨界合作。在“幸福享安居”活动中,邮储银行发挥连接城乡、覆盖社区的优势,在四川、陕西、江苏等多地联合房企、装修平台、大型卖场,普及金融知识,为人们提供从购房、装修到家居的一站式消费金融服。在“幸福四海游”活动中,邮储银行与留学服务机构开展密切合作,走入校园社区,为莘莘学子提供从筹备到留学的专业金融服务。在“幸福购车季”活动中,邮储银行与多家汽车生产厂家开展汽车贴息贷款合作,让百姓享受优惠购车体验。
彼时,邮储银行还和旗下中邮消费金融公司一起,携手家庭消费行业的龙头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消费产业联盟。以“互联网+”的新模式提供城乡一体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打造第一个“家庭消费产业”开放式合作机制。
据邮储银行副行长曲家文介绍,邮储银行将加快打造“三个银行”――即开放协作、利用云计算打造的平台银行,“体验+智能”的智慧银行以及平等共享的普惠银行。
中国上市银行的进步 篇6
【资本充足率】
这些上市银行上市后的一个良好现象,是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几乎所有银行都已满足了最低资本的要求。11家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与整体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2004年的10.00%和7.58%上升至2006年的12.34%和10.11%。他们的资本金基础在增长,而风险资产的增速得到了合理控制。在未来几年,这些商业银行不论是银行监管机构强制要求或鼓励下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
【资产质量】
安永已经看到了银行过去数年来在不良贷款率及贷款准备覆盖率方面有所改善,各银行采取的相应措施包括:不良贷款剥离、积极清收或贷款核销。
截至2006年底这些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基本上降至4%及以下,有一些不良率甚至低于2%,而贷款准备覆盖率则平均达到70%以上。这代表了更佳的银行资产质量和更稳健的财务状况。
有许多因素促成了这些变化:包括过去几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政府安排下对不良贷款进行了剥离,客户的信用文化有所改善,银行对信贷的严格控制,以及不断加强贷款清收及核销的力度。
但是在关注类贷款方面,即在发放后质量有所下降但尚未达到不良状态的贷款,在这些上市银行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达到贷款总量的7%以上。银行通常会在关注类贷款转变为不良贷款前,对该类贷款给与密切监控。
总体上大部分银行达到超过70%的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招商、兴业、民生和浦发的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更超过100%。
【资产组合】
一直以来,贷款是国内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最重要的资产项。安永报告揭示:逐步放开利率控制实际上造成了对贷款利润率的压力,因为每家银行都在争取相同的优质客户群体,因此拓展中小企业贷款的市场成了其中一个选择道路。然而,大部分银行仍正在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贷款的评估体系和监督流程,因此这种行动仍未能达到从传统公司放贷业务中取得的成果。
由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风险资产的规模有所限制,安永也看到很多上市银行将其对信贷的风险敞口转移至投资项目。这种转移趋向一方面是国有银行重组的结果,另一方面是银行努力分散贷款风险的结果。而这里对上市银行存在的最大挑战是:大部分的投资对象是政府债券或准政府债券,其风险较低,但所能产生的收益率对银行来说也较低。
【整体盈利能力】
整体来看,这些上市银行在2006年均实现了可观的利润增长。
净利息收入是银行传统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整体的存贷款利差水平相对较稳定,但其增长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信贷规模增长的限制和对优质信贷项目存在的激烈竞争所导致,银行对优质公司客户群的争夺使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面对压力。
中小企业贷款可能会为银行带来更高的利润率,但其在整个信贷业务中仍然只占很小部分。因此,发展非利息收入,尤其是手续费与佣金收入,成了维持银行整体收入增长的途径。而银监会官员希望大中型银行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大幅度提高。
【利润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增长成为了能维持银行收入增长的明显途径。因此尽管一些银行的手续费佣金收入已占到全部收入的10%,但未来仍存在着增长的空间,尤其是比较国际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比例。银行与监管部门也都认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持续增长趋势。
根据2006年数据显示,清算及结算手续费收入和银行卡业务收入是最重要的两大手续费收入来源。银行结算清算业务呈现强劲增长,增长率从2005年的21%上升至2006年的42%,占手续费和佣金总收入的比重为23%。2006年,银行卡业务增长率达41%,约占手续费和佣金总收入的21%。
不过安永预见在财富管理、投行业务、托管业务和代理行业务方面也会有强劲增长。
财富管理收入主要来源于保险、基金和理财产品的销售。近期股市的发展也使这方面的收入显著增加。
投行业务收入是另一个获利的来源,因为银行可利用其庞大公司客户网络,向其重点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收取收入。
而托管业务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收入增长点,因为有日益增多的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和资产管理业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高速发展的基金管理业务和社保基金以及持续增加的QFII、QDII和企业年金需求。
随着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间贸易的增长,分行网络较大及能覆盖较多核心城市的本地上市银行将更有能力接洽代理行介绍的业务。此外,更强大的代理行网络将更有效地推动从本地客户获取的国际清算业务。
【成本控制】
总体来说,上市商业银行都已进行了比较有效的成本控制。大部分银行2006年的成本收入率持续下降;而且成本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但是也将面临两大挑战:员工成本的增加;IT系统的大量投资导致折旧和摊销费用增加。
众多国内银行正面临着人才储备上的问题,而这种情况在上海和深圳等地尤为突出。安永建议,银行需要通过高薪吸引及留住专业人才,并且善于运用绩效挂钩及股权激励机制。
【未来发展趋势】
安永认为,在今后2-3年内,银行业会有以下方面的发展趋势:
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将进一步改善,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仍会提高,银行对贷款的增长更趋谨慎;
银行业务及盈利能力方面,由市场竞争及利率浮动空间逐渐扩大所引起的持续利差压力将促使银行加大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力度,并且更加重视投资组合的综合收益能力;
同时,成本控制还是关键,但需要注意IT系统支出和员工成本持续上升,专业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操作模式如何更佳体现规模效益将成为推动业绩的主要课题;
中国银行业将在国内和海外进行更多的并购交易;
银行上市公司 篇7
自1991年4月深圳发展银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 在中国大地上, 银行业纷纷进行股权分制改革, 相继上市。截止2009年底, 在我国上市的银行已有14家。其中3家国有商业银行, 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有12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这14家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 取其2000年到2009年的数据, 未上市的银行按其开始上市那一年开始计算。
2 银行类上市公司会计变更的现状
2.1 会计变更的银行家数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随着银行纷纷上市后, 进行会计变更的银行也逐渐增多。
从2000年到2009年, 我们国家银行业的会计变更, 从总体上来说, 还是有所上升的。
2.2 会计变更的年度分布
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银行只有两家, 即深圳发展银行和宁波银行。而宁波银行于2007年7月才刚刚上市, 所以对于深市的研究, 在2007年以前进行会计变更的银行就只有深圳发展银行一家。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银行从2000年的2家到2009年的12家, 每年会计变更的家数在不断增多, 但是增加的比例不及上市银行的增加比例, 所以导致其百分比有下降的趋势。因为数量较少, 所以百分比的变动情况很大。
2.3 会计变更的频度分析
表1是按2000年到2009年会计变更次数对样本进行的分类。如表所示, 10年样本期间, 有4家银行从未进行过会计变更;有3家银行进行了1次会计变更;有1家银行连续2年进行会计变更;有2家银行进行了3次会计变更;其中有1家银行进行了7次会计变更;3家银行发生了8次会计变更。这3家银行分别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
2.4 会计变更的项目分析
从会计变更的银行家数分析、变更的年度分析以及变更的频度分析, 我们已经描述出了2000年-2009年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会计变更情况的基本轮廓。在此基础上, 我们继续深入分析银行类上市公司会计变更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对于会计变更的项目分析, 本文按会计变更的内容分类来分析, 即会计估计变更的项目分析和会计政策变更的项目分析。
2.4.1 会计估计变更项目分析
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进行的会计估计变更项目非常集中, 主要涉及的项目有: (见图3)
(1) 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的相关会计估计变更。
确认贷款呆账准备金包括四个要素:贷款呆账金额、计提方法、计提范围和计提比例。因此, 在银行类上市公司贷款呆账金额确定的情况下, 变更贷款呆账准备金的估计包括这三个基本类型:改变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改变贷款呆账的计提范围、改变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以上这三种基本类型的任一组合都属于对贷款呆账准备金会计估计的实际变更。 (见图4)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银行采用现金流贴现法来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并要求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全面实行。那么本文所指的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的相关会计处理方法只延续到2006年。2000年到2006年银行类上市公司对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的相关会计估计变更一共变更了9次, 其中变更的多数是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比例的调整, 占总变更次数的56%。这9次变更主要是贷款呆账准备计提方法的改变和贷款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调整。
(2) 与固定资产折旧相关的会计估计变更。
与固定资产折旧相关的会计估计变更有三个:折旧方法的变更、折旧年限的变更和残值率的变更。2000年-2009年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进行了8次与固定资产折旧相关的会计估计变更, 主要是改变折旧年限和改变残值率 (见图5) 。
(3) 其他会计估计变更。
除了上述2种会计估计变更外, 在银行类上市公司中还存在着其他3种会计估计变更, 与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有关的会计估计变更、与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有关的会计估计变更和与工效挂钩事项有关的会计估计变更。
2.4.2 会计政策变更项目分析
分析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2000年-2009年的会计政策变更后发现, 各个年度累计加总后, 其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项目竟高达30余项, 变更次数有60余次, 变更项目如此之多和变更频率如此之高。对于会计政策变更的项目分析, 本文再按会计政策变更的产生原因分类来分析, 即分为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来分析 (见图6) 。
由上图可以清晰地得出, 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政策变更主要都是为了执行制度准则的规定, 而不像一般上市公司那样有其他的动机。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次数高达71.4%, 有30次之多。同样也可以看出, 从2000年-2009年我国的会计制度在不断地变化着, 时刻保持与时俱进, 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根据财政部的规定, 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将全面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所以在2007年的年报中, 银行类上市公司根据准则的要求, 进行了一系列的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
3 会计变更的经济后果研究
3.1 会计变更对变更当年净利润的影响额分析
由于银行类上市公司对会计变更披露得不多, 对净利润的影响额披露的就更少了。从2000年-2009年, 银行类上市公司披露的对变更当年净利润的影响额只有9次。
上表显示了会计变更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的绝对值, 其中最大值是8391万元, 最小值是-47000万元, 均值为-5099万元, 中位数为14万元。均值为负数而中位数为正数, 而且差异很大, 从会计变更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的绝对值分布可以看出, 此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
为进一步分析会计变更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把变更的影响数分为一下八个区间, 并列示了每个区间的样本分布情况。
从变更影响金额的样本分布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变更进而影响到净利润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 时间分布比较分散。2006年变更得最多, 其他年份都相差不大。其中会计变更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绝对数在1000万以上的有7次变更。下面我们将去掉绝对值, 对会计变更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进行分析, 发现对净利润进行调增的有5次变更, 进行调减的有4变更。
4 研究结论及其启示建议
4.1 研究结论
(1) 自从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之后, 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的银行数持续下降。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内部的一些会计制度做出了更加严谨的规范, 故银行类上市公司进行变更的相对减少了。其中, 2007年10月深交所发布的通知也具有重大影响, 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7号——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的通知, 上市公司变更重要会计估计的, 应在董事会审议批准后比照自主变更会计政策履行披露义务,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的, 应当提交专项审计报告并在定期报告披露前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①会计估计变更对定期报告的净利润的影响比例超过50%的;②会计估计变更对定期报告的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比例超过50%的;③会计估计变更对定期报告的影响致使公司的盈亏性质发生变化。
(2) 银行类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都没有统一的格式, 有些公司披露的会计变更十分简单, 单单只列出了一个影响金额, 其他什么都没有披露, 有些公司甚至连影响金额都没有罗列。
(3) 银行类上市公司对会计变更的起始时间没有进行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对这方面的披露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4) 在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中, 很多没有涉及前期发生会计变更这一事项。
4.2 启示与建议
从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的现状分析, 作出如下几个建议:
(1) 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刻不容缓。目前, 对银行类上市公司具有规范作用的制度有:《会计法》、《商业银行法》、《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等, 但还是不够完善, 尤其是对会计变更的披露问题, 没有作出十分明确的规范。
(2) 建立一套适合银行类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指引。目前, 各个银行的披露方式、披露内容都不一致, 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 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比性原则。对于会计变更, 应该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披露形式, 明确会计变更的原因、开始时间、影响的项目、影响金额等, 这样更加有利于控制银行类上市公司的会计变更。
(3) 会计变更的审批权限有待提升。目前, 只要银行类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审批同意, 便可进行会计变更。这样使得很多公司随意改变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计, 从而损害了广大股东的利益。因此, 必须将会计变更的审批权限提高, 提交股东大会进行审批, 这样更加有利于对会计变更的控制。
摘要:以14家在中国上市的商业银行为样本, 基于其年报披露的数据, 对样本银行的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情况进行了现状分析和经济后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会计变更披露的规范还不够完善, 制定出一套统一的会计变更披露制度刻不容缓。
关键词:银行类上市公司,会计变更,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
[1]吴水澎, 刘斌, 刘星.基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巨额冲销动因研究——来自深沪两市1998-2002年的经验证据[J].厦门大学学报, 2004, (5) :71-77.
银行上市公司 篇8
依据传统理论观点, 公司依据净利润最大化的准则进行投资决策。但经理人等投资决策的制定者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决策, 忽略了其他股东的利益, 这种投资行为称之为非效率投资。非效率投资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为治理投资非效率, 可以运用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与外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内部控制系统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 (外部董事) 、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
关于债权融资对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冲突的治理, 有所谓“代理成本假说”和“股权结构假说”。债权人可以通过债务契约的设计, 利用更多的监督和控制机制来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金融发展水平越高, 这些机制越有效。一方面, 债务的存在为企业经理人进行过度在职消费和过度投资提供足够的现金流支持;另一方面, 债务的存在意味着企业为了偿还债务需保有大量现金流, 因此也可能会使得企业经营趋于保守。从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看, 张敏等 (2010) 研究了信贷配置与企业投资效率的联系, 证明了非效率投资越高的企业, 其获得的信贷水平越高, 并得出我国当前信贷市场相对低效, 银行资源配置功能相对较差的基本结论。刘广瑞, 杨汉明, 张志宏 (2013) 的研究表明, 对于民营上市公司, 银行贷款比例与公司投资不足显著正相关。
文章试图通过实证研究, 对沪深上市公司投资非效率进行估计并探讨银行债权治理与上市公司投资非效率之间的关系。
二、银行债权治理对投资非效率的影响
(一)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上市公司数据与宏观数据均来自同花顺ifind, 其中上市公司样本包含1998年至2014年的沪深上市公司, 剔除了2010年以后上市的公司 (未满三年) 、ST公司、金融业上市公司和无效数据, 观测值共15760个。各变量含义如下:Loan为本年新增贷款, 对本年期初总资产标准化;Lag Invt为上年投资, 对本年期初总资产标准化;New Invt为本年新增投资, 对本年期初总资产标准化;Cash为期初现金储备对期初总资产标准化;Growth为上年营业收入的增长率;Age为上市年龄Size为公司规模, 是年初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ev为年初资产负债率。
(二) 模型
实证分析分两步进行。第一步, 参考王善平、李志军及Richardson的方法计算投资过度/不足。通过公式一的回归得到的残差为不能用各个解释变量解释的那部分新增投资, 即为非效率投资;残差为正表示存在投资过度, 残差为负表示存在投资不足。第二步, 参考俞鸿琳的方法估计银行债务融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Loan为公司年度新增银行贷款数据, 具体为公司年度间银行贷款数据差额, 并除以公司总资产。贷款等于短期银行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银行借款。SO为国有股权。如果货币政策宽松, 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可能更加容易, 有更大的可能出现投资过度。
(三) 实证结果
第一步的回归结果显示, 解释变量laginvt、growth与ownership系数很小且不显著, 考虑放弃这三个解释变量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sh、age、lev、size四个解释变量能够解释绝大部分的新增投资且四个参数显著。从回归结果来看, age与新增投资负相关, 即上市公司上市时间越长, 新增投资反而有下降趋势;cash、lev、size与新增投资正相关, 即公司现金流越充裕、杠杆比率越高、规模越大, 新增投资会相应增加, 其中cash现金流对新增投资的解释力度最大。根据修正后的公式1, 得到残差, 记为变量resid, 随后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 发现残差的均值为正, 6532个观察值出现了负的残差, 表明出现了投资不足, 9228个观察值出现了投资过度, 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我们所研究的年份里, 出现投资过度的频率更大。
第二步, 以非效率投资为被解释变量, 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m2) 、loan和控制变量laginvt、cash、growth、age、size、lev、ownership来解释投资不足 (resid<0) 和投资过度 (resid>0) 。结果显示, 这些解释变量对投资不足的解释力度大于对投资过度的解释力度, 暗示有其他导致投资过度的因素没有纳入公式2。另外, 回归结果 (表1和表2) 显示: (1)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与投资非效率负相关, 即货币供应量增长的速度越快, 投资效率越差。这个结果与经济实践是基本吻合的, 暗示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投资效率的下降。 (2) 银行债权与投资过度正相关, 银行债券的增加, 使得投资过度上升了, 这暗示了银行债权并没有起到通过改善公司治理进而避免投资过度的作用。银行债权与投资不足负相关, 银行贷款的增加降低了投资不足的程度, 这与理论及实践是相符合的, 对我国企业而言, 银行贷款仍然是缓解融资约束的重要渠道。
三、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1)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现象, 在研究期间内, 投资过度的现象更为频繁; (2) 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投资效率的下降; (3) 银行债权并没有起到通过改善公司治理进而避免投资过度的作用。
此外, 以下问题有待通过今后的研究加以解决: (1) 货币政策仅用m2来代表是片面的, 利率等因素还应当考虑; (2) 货币政策作用于银行贷款, 从而也对投资效率发生影响, 这个间接影响渠道没有体现在公式2中。
摘要:文章以1998年至2014年的沪深上市公司数据对银行债权治理与非效率投资做了实证分析。研究显示: (1) 样本期间投资过度的现象更为频繁; (2) 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投资效率的下降; (3) 银行债权没有起到通过改善公司治理进而避免投资过度的作用。
关键词:投资效率,债权治理,银行贷款,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广瑞, 杨汉明, 张志宏.金融发展、终极控制人与公司投资效率[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 (9)
银行上市公司 篇9
罗胜强(2006)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以及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与冲击,并结合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预期影响。由于我国金融机构财务数据的缺乏,所以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章较少。至今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丁凌(2007)以2001-2005年的A股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每股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净利润的信息含量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影响的报表分析
截止2010年10月,我国上市银行已达16家,并且于2009年报表都按照新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条的要求进行披露,表中数据均来自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总额占总资产的百分比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主要体现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1)、衍生金融资产(2)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3)。
单位:亿元
注: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分别于2010年7月15日和2010年8月18日挂牌上市。
从各家上市银行来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总额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布在1.13%~14.08%之间,两端分别为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从16家上市银行总体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只有7.35%。初步推断,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绝大部分银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程度比较低,0%-10%之间较多,只有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在10%-15%之间。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总额占总负债的百分比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主要体现在衍生金融负债(1)和交易性金融负债(2)。
单位:亿元
表2中,从各家上市银行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分布在-0.30%~1.42%之间,两端分别为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从16家上市银行总体来看,以公允价值计量总负债的比例只有0.48%,同理初步推断,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负债的程度比较低,大多分布在0%-1%之间,农业银行为1.42%。
(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银行净利润及综合收益的影响
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该科目综合反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银行当期损益的影响。
从2009年年报来看,16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数据。其中,6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8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在6家存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的银行中,如果将其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从其净利润中扣除,对净利润的结果都没有影响。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上市银行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不大。
结合年报数据及表3,在属于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的银行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的绝对数最大的是农业银行,占净利润的比率及综合收益的比率最大的也是农业银行;在属于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的银行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绝对数最大的是工商银行,占净利润的比率及占综合收益的比率最大的都是中国银行。16家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率的标准差为4.61%,占综合收益比率的标准差为5.02%,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于银行净利润和综合收益影响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公允价值变动对于个别银行的净利润和综合收益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四)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银行股东权益的影响
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权益的影响主要包括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以及计入当期损益并最终影响股东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2009年开始披露综合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入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相关数据反映在报表附注的其他综合收益。从2009年各家银行报表中看,均有相关披露。
注:表中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
从总体上来看,16家上市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总额为-413.59亿元,占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权)合计数的比例只有-1.47%,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于银行股东权益的整体影响程度较小。公允价值变动额占股东权益的比率最大的是建设银行,其比率为0.56%;公允价值变动额占股东权益的比率最小的是深发展,其比率为-3.74%。16家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股东权益比率的极差为1.98%,标准差为14.06%,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于个别银行的股东权益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五)上市银行净利润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分析
根据刘贵生(2009),假设某上市银行某年年底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金额为TFA,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金额为IRE。当公允价值变动1%时,该银行的净利润变动率为(TFA+IRE)1%/NP,该银行净利润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系数为(TFA+IRE)/NP。
从表5可以看出,09年敏感系数综合为0.62,最高值为5.17,说明在整体上银行的净利润对公允价值变动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而08年敏感系数综合为0.75,最高值为5.37,从整体趋势来看,09年比08年的敏感度有所下降。但个别银行如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接近2,而北京银行超过3,南京银行超过5,说明这些银行的净利润对公允价值变动比较敏感。
(六)上市银行股东权益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分析
根据刘贵生(2009),假设某上市银行某年年底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金额为TFA,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金额为IRE,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SFA,股东权益为EO。该银行股东权益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系数为(TFA+IRE+SFA)/EO。
表6中,09年度综合敏感系数为1.34,最高值为2.78,而08年最高值为3,综合敏感系数为1.48,从整体趋势来看,09年比08年敏感度有所下降。因此可以判断出16家上市银行股东权益对公允价值变动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而在不同的银行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表现较敏感。
三、结论
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是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及时反映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并能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得以体现,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银行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程度最深、范围最广,因此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化(如利率变动、房地产泡沫突然破灭、资本市场权益价格大幅度调整等)都会立即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反映到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中来,从而加剧我国上市银行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若与混合计量模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将加大银行财务的波动性。
本文的数据分析结果也证实了上述假说。横向分析,从绝对量来看,我国银行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总额高达39710.63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总额高达2440.08亿元,单个银行(工商银行)公允价值变动中的损益变动额达-101.00亿元,单个银行(农业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期公允价值中的净变动额高达-131.46亿元。公允价值变动对个别上市银行的净利润、综合收益以及股东权益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说明公允价值变动确实加剧了个别上市银行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但宏观上,公允价值变动对我国银行业整体财务波动性影响较小。纵向分析,09年较08年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有减小趋势,可能跟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有关,银行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较为谨慎的会计政策。
参考文献
(1)刘贵生.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财务波动性的影响(J).西部金融,2009.
(2)司振强.金融监管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9.
(3)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
(4)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
(5)孙飞.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研究(D).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6)邱雅楠.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影响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银行上市公司 篇10
如此大的发行额,从商业银行供给端分析,银行理财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优化经营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加快市场利率化改革进程,实现由传统商业信贷银行向现代综合服务型金融企业转变的利器(葛兆强,2005)。从市场需求端分析,个人资金保值增值需求和公司机构的投资管理需求产生了巨大拉动作用。投资于理财产品的资金比例中,公司资金占比高达25%。这种需求由何种因素导致?依据公司理财资金起点相关论,外部环境决定了公司的理财行为(王化成,2001)。由于通货膨胀率不断走高,“负利率”更加严重,公司在现金管理中希望借助于银行理财产品抵抗通胀;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企业的主营业务受到影响,转而以理财为一定程度的投资替代品。因此,在众多的企业中,本文选择了2007年至2011年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作为总体样本。通过考察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数据,推断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动机,进而发掘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特征。
全文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是文献回顾,其次对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给出一系列假设,然后尝试给出了部分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上市公司申购理财资金与公司各种属性指标的关系,最后进行了补充性检验,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一、文献回顾
银行理财产品是基于“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合同关系,利用银行自身的专业优势,实现资金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融通。市场的参与方主要包括三方:资金供给者,即理财产品申购方;资金需求方,即理财产品项目融资方,是投资品的形成方;第三方中介机构,即商业银行。上市公司一般主营业务突出,盈利能力较强,但为何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申购市场,王鹏虎(2008)认为上市公司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降低财务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现金管理的手段。李晓犁(2011)认为大部分公司在主营业务低迷、重组无望的情况下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进行“非主业投资自救”。姜付秀(2009)、余明珠(2006)认为管理者(管理层以及董事长)的背景特征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上市公司对非主营业务投资有明显影响。苏冬蔚(2011)认为宏观经济因素、企业家信心、信贷配给对公司融资选择产生影响,在银行表外中介的作用下,这些因素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上述研究,要么仅从规范性要求提出评论,没有使用数据进行支持,也没有使用实证方法;要么使用宏观经济数据和企业部分财务数据或者企业管理者背景相关数据,没有直接使用企业申购理财额具体数据。为更可靠地分析上市公司申购银行理财产品的特征,本文直接从上市公司的银行理财申购数据出发,验证上市公司申购银行理财的各项特征。
二、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择了2007年至2011年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109家上市公司作为总体样本。选择的标准是该上市公司对理财行为曾进行披露。对于多次披露的上市公司,选择最新的披露信息作为数据来源和依据。根据各上市公司公告的要素,初步统计了上市公司的公告日期Time、所属证监会行业Industry、公司性质(国有或非国有)State-own、申购理财产品金额(或最大额度)Mounts、公告所在期间最新的净资产E、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M、货币资金Money-funds、所在区域Province、申购原因、资金来源、所申购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所申购产品的期限(天)、所申购银行产品的产品类型(保本产品或非保本产品)等要素。其中,各年度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情况如下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分析出,银行理财产品作为新投资品种,在2007年以前,尚无上市公司参与。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逐年递增。每年的递增平均速度在1560%,呈爆发增长态势。按照全市场上市A股公司数量为2320家计算,参与银行理财的上市公司数量已增长至4.6%。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上市公司涉及证监会行业中的35个行业,占总体行业数的54%,涉及省份为25个,占全国省份总数的75%。若根据wind行业分类标准,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上市公司分布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参与银行理财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是消费、工业、信息技术等行业企业,参与数量较少的是电信服务、能源、金融行业企业,但这些描述结果需要实证支持。从宏观环境的影响直观而言,消费品企业现金流较为充裕,可以有力支持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同时,处于产业链上游现金流丰富的制造企业,对资金使用效率回报要求较高,参与银行理财市场可能更明显。对于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更高收益的金融企业,参与银行理财产品较少。对于公用事业单位,现金流一般充裕,闲置资金较多,申购理财可能较多,但同时可能由于受到监管较多,为规避监管风险,可能较低深度参与有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本文对于这种由行业差异引起的申购差别,以公用事业单位行业为代表,提出如下假设:
H10:对闲置资金较多的公用事业企业,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深度较深。
H11:公用事业单位大多是政府财政资金作为资本金,受到的监管较多,可能被迫较低深度、较低弹性参与有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申购银行理财产品的企业股东性质不同,参与银行理财市场的深度可能不同。按照股东性质不同,分为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中央国有企业四类,分析发现,私人企业参与银行理财的占比最高,占据整体109家上市公司样本的51%,私人企业参与银行理财市场较为活跃。外资企业的银行理财占比最低,为7%。国有企业(包括地方国企和中央国企)占比居中,但地方国企比中央国企参与银行理财市场高出20个百分点。这一结果可能说明私人企业(非国有企业)对管理资金的回报率要求更高,更重视现金管理,有更多热情参与银行理财市场,或者私人企业在现金管理操作时更灵活,或者是在宏观经济调整下,有一部分私人企业在主营业务受影响下,通过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获取投资收益以补偿主营业务。相反,国有企业一方面可能受到的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较小,或者资金较为充裕,或者资金要求回报不高,或者由于受到更多的监管管制而无法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主营业务发展依然较好,不需另寻投资渠道,因此参与银行理财市场的深度也可能较私人企业低。
从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公司规模分析,将公司分为大型规模和中小型规模两类,统计发现,中小企业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企业数量远远大于大型企业。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数量较多,存在选择性偏差,但从相对比例分析,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企业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参与广度更高,为5.4%,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的参与广度为3.4%,中小型公司的参与广度高出大型公司2%。
同时,为了控制公司所处地区的差异,将公司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和非东部沿海地区两类。
在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市场中,从上市公司属性指标分析,各个上市公司申购的银行理财产品金额出现如下特征,如表3所示。
表3显示,上市公司理财申购金额从500万至24亿元不等,平均申购金额为3.3亿元。同时根据上市公司宣告日所在的最近的季度财务报表显示,上市公司申购银行理财产品的金额与其公司净资产的比值从-28%到59%不等。对于净资产为负值,特别是ST公司,仍有不少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这可能印证了非主业投资自救假说。各公司公告的申购银行理财产品的上限,一般以其净资产(Baubonis,1993)的某一比例值为标准。部分公司在公告中宣称,申购银行理财产品不设固定上限,可自由申购,只有当申购金额触及净资产总比值线时才报董事会批准。另有部分公司设定固定的申购比例和上限,但不提及与其净资产的关系。从表中可以发现,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全部上市公司的理财投资金额平均为其净资产的17%。
从上市公司公告的信息分析,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目的各不相同。大部分公司从现金管理角度出发,宣告公司使用日常营运的存量过剩资金申购银行理财产品;或者宣称公司的采购和销售货款结算模式导致公司短期内存在流动资金闲置情形,为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投资收益,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或者宣称由于公司的供应商签订的销售合同一般会有15-60天的账期,利用账期申购银行理财产品。
大部分公司声称用自有闲置资金申购银行理财产品,而不使用上市募集资金和银行借款。为判断上市公司是否使用募集资金申购理财产品,比较发生在上市公司募集成立时的募集总量和申购银行理财产品的额度大小,可以发现,申购理财产品的金额一般低于或等于募集成立时募集账户的总量,说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可能源于募集资金。正如部分公司公开披露,已经使用上市募集资金申购银行理财产品,正在纠错和调整。
各上市公司参与理财产品市场,所申购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从3%到11%不等,平均为6%,远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与四大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基本持平。上市公司所申购的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217天,但中位数是90天,所持有产品期限分布在9天与1800天之间。
对于上市公司是否能够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参与的比例应该多大,监管部门没有相关的规定。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所在的行业不同和风险规避喜好程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本文认为既然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公告中宣称理财产品申购金额为其最新一期净资产的固定比值,则本文从公告时点的上市公司最近一期净资产、公司最近一期现金流量表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公司最近一期货币资金量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决定因素。
三、模型分析与实证
(一)不添加控制变量的简单回归
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告日期所在年的数据,以上市公司申购理财产品金额或最大额度(Mounts)作为因变量,以公司的规模大小(Size)、公司性质(国有或非国有)(State-own)、净资产规模(E)、期末现金余额(M)、所在区域(Region)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为更清晰反映各个指标的不同影响,先做出净资产、现金额与银行理财产品申购金额的关系图,如图1、图2所示,并分别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C1、C2为常数项、β1为净资产对购买额Mounts的影响系数,β2为期末现金余额对购买额Mounts的影响系数,ξ1、ξ2为其他因素残差项。
再做出现金余额取对数后、净资产取对数后与银行理财产品申购金额取对数后的关系图,如图3、图4所示,并分别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C3、C4为常数项、β3、β4分别为期末现金余额和净资产对购买额Mounts的弹性,ξ3、ξ4为其他因素残差项。
对四个方程的回归结果表明,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和净资产都对银行理财产品申购金额影响明显,系数为正,在未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F值显著,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和净资产的系数t值也很显著。特别是方程(3)和(4),当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和净资产分别变动时,理财产品申购变动的弹性达0.5和0.74,也即说明期末现金余额和净资产额每变动1%时,申购量变动0.5%和0.74%。
为何上市公司的净资产额与期末现金余额的变动对申购理财额有如此明显影响?一方面,对于净资产而言,上市公司的净资产较高时,抗风险能力较强,企业家信心增大,促使企业更多参与投资。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一般较短,大多为1年之内,不会影响长期投资,因此可推断公司净资产越高,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深度越深。同时,净资产越高的上市公司因抵押物更充足,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这时企业有可能将外部融资所融入的资金用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这由前文描述性统计中部分公司公开披露,已经使用上市募集资金申购银行理财产品,正在纠错和调整可证实。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净资产较高,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少,在代理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可能存在过度投资行为,即使某些投资不能满足股东要求的最低权益资本回报率,但管理者依然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投资。这也从样本数据中可以验证,部分上市公司所申购的理财产品期限,最长达1800天,这说明这类上市公司已经把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公司的长期投资业务对待,而不仅仅是出于营运资金现金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期末现金余额而言,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越多,证明公司的现金头寸越大,除了正常的经营运转需要,公司可能将资金参与短期货币市场或债券市场。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一般是货币市场工具和债券市场工具的替代品,从样本中观察可知,上市公司申购银行理财产品的中位数期限为90天,满足货币市场投资期限的一般标准,因此上市公司可能会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中短期投资对象。平均水平上可预计,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越多,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越深入。
(二)添加控制变量的全变量回归
为了更全面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分析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决策行为特征,综合考虑上市公司规模大小、上市公司企业性质、所在行业、所在区域等因素。
上市公司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公司的融资模式和投资模式。对于企业规模的不同,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0根据优序融资理论(Myears,1984),上市公司处于成长期,规模较小时,公司自主投资强劲,所需的融资较多,这时闲置资金较少,申购银行理财产品的深度可能较低。
H21小型规模公司相对大型规模公司管理灵活,注重资金回报率,公司的现金管理倾向可能较强,对营运资金变动和回报率的差异更为敏感,易倾向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上市公司的股东性质也可能深刻影响企业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深度,本文假设:
H30:在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制度下,国有企业较非国有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较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持有的预防性闲置资金较低,对营运资金要求的回报率敏感度较低,参与理财产品市场的兴趣度可能不足,导致理财产品申购深度较低。
H31:国有企业(包括中央国有和地方国有企业)在国有金融制度环境中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融入资金后,资金的主营业务投资效率不高时,存在大量现金头寸,国有企业持有更多现金能够更多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参与的深度增加。
上市公司所在的区域不同,具有不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产业集群投资风格。同时,不同区域的上市公司受到的监管程度可能不同,同一区域的企业受到的监管影响可能一致,这会导致企业的理财行为出现一定的区域趋同性。本文假设:
H40东部沿海企业的现金管理能力可能较高,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企业家意识可能更为开放,因此可能更倾向申购银行理财产品。
H41西部地区的企业投资回报率较低,有较少的投资渠道,闲置资金较多,参与银行理财的深度可能高于东部沿海。
设定净资产E、期末现金M为实值变量,设定State-own为虚拟变量,在公司为私人企业时,取值为1,否则为0;Region也为虚拟变量,行业Industry为虚拟变量,是否外资企业Foreign为虚拟变量,检验分析相关因素,设定如下2个模型:
对模型(5)以制造业为行业基准比较组,以私人企业为企业性质的基准比较组,以中西部地区为企业所在区域的基准比较组,以小公司为公司规模的基准比较组进行计量回归检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看出,在95%的置信度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期末现金余额和净资产正向影响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市场。净资产、期末现金余额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分别为0.01和0.11,尤其是期末现金余额系数较大,也较为显著,说明企业期末即期现金余额深刻影响了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市场的理财行为,这验证了前文的假设,大部分企业在有较多闲置资金时,会进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相似的情况是,净资产越多,企业申购银行理财产品也越多,该系数虽然较为显著但较小,仅为0.01。
2. 行业系数中的公用事业单位为负,系数为-0.67,支持了H11。以制造业为基准组,发现不同行业的公司,参与度不一致,若制造业企业平均申购1亿元,则金融行业企业、医疗行业企业、信息行业企业都较制造业企业高出4800万到2.07亿元不等,这种参与深度在不同行业的高低分布情况与前文表2描述性统计中的参与广度在行业中的排序情况不一致,但消费行业表现出一致性。说明一方面尽管制造企业对资金使用效率回报要求较高,参与银行理财市场意愿更明显,参与广度较大,但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受到宏观通胀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闲置资金较低的限制,因此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数量较少,参与申购的深度相对其他大多数行业企业却较低。
3. 大公司相对于小公司理财参与深度较低,支持了H21。当上市公司为小型公司时,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平均水平比大型上市公司高出0.99亿元,说明小型上市公司对现金管理收益率更为敏感,对短期资金的回报要求更高,但这种情况不够显著,可能被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作用所减弱。
4. 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公司相对于西部内陆地区公司,参与深度较低,当西部地区企业平均申购1亿元时,东部地区企业平均低出0.13亿元,支持了H41。
5. 不论中央国企还是地方国企,参与深度都高于私人企业,平均水平上分别高出私人企业0.94亿元与0.54亿元,支持了H31。当上市公司为私人企业时,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申购深度小于国有企业。就平均水平而言,私人企业的申购水平最低低于国有企业近1亿元。这也是样本数据中最低申购额为500万元,最高申购额为24亿元的原因,偏差值较大。同时可以发现,同为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的申购深度相差不大,中央国有企业的申购深度略高于地方国有企业,这可能是由于中央国有企业闲置资金更多,或者集团财务现金管理水平更高。虽然外资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数量最少,但外资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深度较内资企业大,平均水平比非外资企业高出2.81亿元,这一结果显著。
(三)对变动弹性的回归
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与企业净资产变动和企业最新一期期末现金余额变动的敏感性,本文以制造业为行业基准比较组,以私人企业企业性质的基准比较组,以中西部地区为企业所在区域的基准比较组,以小公司为公司规模的基准比较组,对模型(6)重新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95%置信度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净资产系数、现金等价物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深度与净资产的变动和现金的变动灵敏度较高,净资产变动相对于期末现金的变动影响企业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力度更大,前者的弹性更大。当净资产和期末现金分别增加1%时,银行理财产品申购额分别增加0.59%和0.24%。
2. 医疗行业和公用事业行业的企业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弹性与消费、金融、信息行业的企业相反,消费、金融、信息行业的申购弹性较制造业行业弹性大,而医疗、公用事业较制造业的弹性小,这可能印证了医疗企业和公用事业单位对理财投资相对保守,或者受到的监管较多,为规避监管风险,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灵活度较低,支持了H11假设。
3. 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对银行理财产品申购变动的方向不同。同比私人企业,中央国企相对于地方国企,对银行理财申购金额变动方向比私人企业更大,而地方国企相反,这印证了前文中央国有企业集团相对于地方国企,现金管理能力或意向更强,管理更灵活的假设。
4. 结合表4,说明中央国企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绝对金额更多,深度较大,同时,参与时的弹性也更大。表5中沿海企业的弹性高于中西部地区,结合前文描述性统计,说明沿海企业尽管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深度较低,但对理财市场的变动却更为敏感。
四、补充性回归
为验证上市公司是否追求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低,是否对产品的期限存在偏好,添加收益率R和产品期限T进入模型5和6。
由于仅有22个公司公告了其所申购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占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市公司全部数量的20%,本文仅以该22个公司数据作为新的小样本进行检验。同时,发现该22个上市公司样本全部为非外资企业,因此从公式5和公式6中剔除外资企业的虚拟变量Foreign,得到如下模型7和8。
回归得到如表6、表7所示。
由于样本较少,回归结果的精度不高,从表6、表7可以发现,添加收益率和产品期限两个自变量后,其他各类因素变量的影响与表4、表5基本相同,系数结果保持一致,呈现稳健性。表6和表7显示,产品期限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不论是在申购的深度方面或申购弹性上,所有上市公司不因为产品期限越长,越多申购理财产品。但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影响显著为正,产品收益率越高,参与理财产品市场越深入。同时,产品收益率的弹性也为正,说明理财产品价格的变动对申购理财产品具有引导作用,但这种效应不够显著,可能由于上市公司的现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或者中国特殊的银企关系导致企业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价格波动不敏感(潘正彦,1999)。
五、结论
本文通过检验中国A股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数据特征,验证了中国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深度与其净资产大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投资特征。由于公司的规模、行业的分布、股东的性质、所在区域的不同,不同的上市公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整体平均水平而言,上市公司规模越小,参与申购银行理财产品的深度越大,支持了假设H21,公司为地方国有企业并处于中西部地区时,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深度相对增加,弹性降低,支持了H31、H41假设。中央国有企业不论是参与深度和参与弹性,都较私人企业大。上市公司不因为产品期限越长,越多申购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影响上市公司参与理财市场的深度和弹性。
由于本文的数据仅取自2007至2011年,样本较少,可能这种样本选择差异影响了本文的结论。同时,不同公司公告申购银行理财产品的次数不同,部分公司连续公布银行理财产品申购次数,每年一次或每年数次,部分公司仅在某年历史性公布过一次,对于这种动态的公布行为,本文只取每家公司的最新一次公布时间,因此样本没有考虑公告的动态性,这是本文的缺陷,有待于未来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化成、佟岩,2001,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12:17-25
[2]姜付秀、陆正飞等,2009,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1:138-141
[3]苏冬蔚(2011)宏观经济因素、企业家信心与公司融资选择[J],金融研究,4:131-136
[4]李晓犁,2011,上市公司理财投资骤然升温[N],上海证券报,2011-8-3-F09
[5]王鹏虎,2008,拓宽合作领域,提供全面服务[N],金融时报,2008-4-21-009
[6]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2010,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N],上海证券报,2010-3-10
[7]余明珠,2006,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J],管理世界,8:104-125
[8]葛兆强,2005,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评析[J],银行家,11:35-38
[9]潘正彦,1999,中国银企关系论[M],上海社科院
[10]Baubonis,C.,The Banker’s Buide to Equity-linked Cer-tificates of Deposit[J],The Journal of Derivatives,1993,1:87-95
上市银行 业绩独大 篇11
对于银行利润的高增速与股价表现的严重背离,上市银行高管亦感到困惑。上市银行市盈率已低至10倍以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市盈率水平均在6~6.5倍之间。在201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曾表示:“今天,在全世界已经很难找到像中国市场具有很多优质蓝筹公司这么好的投资机会。”
但市场并不买账。自2009年信贷狂欢之后,市场对银行的担心日甚,这一点,从股票的估值上体现无遗。增速远远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净利润占据上市公司半壁江山,但银行板块股价和其他板块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上市银行平均市净率(每股股价/每股净资产)为1.4倍,而全部上市公司的市净率约在2倍左右。根据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今明两年,地方政府债务中有约43%的部分,即4.6万亿元将逐渐到期。
虽然上市银行中报大都披露不良贷款率下降,但并不为投资者信服。金融危机期间,为刺激经济而天量放贷,流向政府投资平台的资金至今仍未有统一的口径。这其中,没有明确还款主体,没有现金流覆盖的部分将极大可能成为银行的坏账。银行作为杠杆率最高的顺周期行业,经济下滑将无可避免带来坏账增加。
工行是全球利润额最大的银行,上半年净利润1095亿元,这证明了国内银行业账面盈利能力的强大。但如果坏账大面积爆发,这些庞大的利润规模也难抵资产损失。
银行上市公司 篇12
关键词:银行,盈利,分析
1 银行盈利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2008年的金融风暴, 波及全球经济形势以至于对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极其重大的打击。导致现阶段世界经济的复苏, 面临着外需不足, 内部经济增长迟缓的不良态势。在此条件下导致银行生存境况也急剧恶化, 整个经济市场信贷较少、居民的存款波动增大, 同时还要应对众多不良资产浮动的情形。伴随着国家银行的多次降息调整, 未来银行的生存盈利情况更是不容乐观[1]。根据2013年度国内银行评估分析报告可知, 整体银行的信贷损失额度增大且净利率大幅减少, 预示未来银行的盈利情况将会进一步减少, 导致未来整体银行的盈利率在1%以下浮动, 明显低于先前两年的盈利水平。报告同时预测分析了国内银行的贷款整体水平以及盈利水平都将会出现新的下降, 推测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国内经济出口增长量不足、地方政府欠款数目巨大以及生产制造业产品大量滞留导致的。商业银行在2011出现大幅利润快速增长后, 其后整体利润也出现缓慢停滞增长。部分研究数据表明, 上海、河南全国大部分的中国商业银行盈利速度在其后一年间盈利速度明显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 对应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长率也将会持续减慢, 最终可能会维持在个位数盈利的水平阶段。银行作为国家经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 因此一个银行盈利水平的高低意义重大。一般来说, 银行的盈利资产不仅可以给其投资人带来好的收益, 还能给国家带来大量财政收入, 此外盈利财富的积累, 也可以增大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进而进一步吸引潜在客户, 从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2]。国外关于银行收益率的问题研究起步较早, 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Berger以银行经营效率为出发点, 探究了其对银行收益率的影响, 发现银行资本对银行收益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影响, 即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银行收益率。其后经济学家Abreu Margarida&Victor Mendes通过选取欧洲四个国家典型银行代表对银行盈利率进行进一步细化的研究, 发现所有者权益、贷款两者与银行资产的比值、银行自身的市场占有率、现行市场的通货膨胀率以及资产的净利率均积极的影响着银行收益率。
现行比较权威的银行盈利能力评估方法以美国穆迪公司为代表, 该评价方法主要以银行的经营利润和加权的风险资产为主要评价指标, 以此去评价银行的长时盈利能力。与此同时, 该方法看重净利息收入与净息差、各项业余的盈利情况与成本效率等相关指标的关系。
2 盈利理论概述盈利能力的概念
盈利、盈余以及利润是涉及盈利比较重要的方面, 因此在涉及到盈利质量这个问题上, 上述三个相关质量指标必然会涉及到。就现行的经济学家的研究来看, 盈利质量是研究最广泛的。经济学者将其理解为报酬-盈利关系中盈利的解释能力。目前大多数经济学者与研究学者的观点大致相同, 大都认为市盈率越大, 盈利质量最高。同时可以通过上述关系评价盈利质量。不过也有一些经济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指出了公司收益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 认为盈利质量是由公司的商业环境以及公司自身财政政策的选择相关。现阶段, 国内的经济学家也开始盈利质量的研究, 最有代表性当属周晓苏的会计周期看法。周晓苏认为盈利质量是在会计周期内, 会计的变现能力, 长远表现为商业利润的增长能力。目前公认的盈利质量侧重于投资者决策的相关性, 表现为时下或者先前盈利情况对未来盈利情况预测的能力。
3 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
因为权责发生制在确认、计量和记录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时采用了一系列应计、分配和摊销的方法, 难免带来人为主观因素。因此如果能够构建包括相对客观的现金流量信息在内的、衡量企业盈利的持续性、稳定性在内的相关指标体系, 一定能够更为全面的考察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根据现行盈利质量的各种看法, 并结合现行国内的实际形式, 盈利能力整体应该是企业真实、可靠的盈利能力, 对盈利质量评价时要牢牢把握住真实性、可靠性以及相关性三个基本原则。真实性就是排除企业做假账的情况, 企业账面反映的盈利能力就应该是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可靠性是企业的利益收入必然要伴随者一定的资金流动;相关性是指企业不同时期的盈利情况要有一定联系, 进而呈现出盈利波动相对平稳的态势。因此一个盈利质量好的企业应该至少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好; (2) 盈利过程中有稳定的资金支持, 如此才能让企业向着更平稳、快速的方向发展; (3) 盈利的取得具有长久性, 相对能够持续。总体, 对于企业盈利质量的评价应该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由于净利润中包含了非经常性损益, 许多研究以营业利润代替净利润进行比较。这样不妥, 因为营业利润与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的差别除了营业利润是税前利润, 而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则是交所得税之后的净现金流之外, 还有营业利润要扣除各种非付现费用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不需要扣除。因此, 如果以营业利润代替净利润与现金制指标进行比较, 那么这种比较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交纳所得税的数额, 另一个是非付现费用的数额。因此, 两者仍然具有不可比性。作者认为如果用经营应得现金代替净利润指标来进行比较则能较好的解决由于计算口径不一致而带来的不可比问题。
4 总结
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虽然不低, 但是其盈利能力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上述盈利能力多方面的研究分析,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升其盈利能力, 提高有息负债与有息资产对应的利息支付率和收益率。
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也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调整:第一, 提高成本意识、转变经营方式, 加强效益至上的原则。银行作为盈利的商业结构在其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不断调整自身不同业务的协调发展。眼光长远, 把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把自身长期目标与现阶段的工作重难点有效结合起来, 实现其未来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 银行也要及时作出业务种类上的调整, 使其收入资源多元化发展。第二, 提高创新能力, 完善管理机制。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三大业务之一, 提高对应业务的创新力, 是实现其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与此同时, 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银行传统中间业务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可以将中间业务的目标细化到各级经营中, 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中间业务品种的归类与整合。
参考文献
[1]郭红珍, 张卉.200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资源配置行为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2003, (4) :19-24.
【银行上市公司】推荐阅读:
聚焦上市银行年报08-14
中国上市银行的进步10-10
上市商业银行风险10-31
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11-15
银行公司治理06-28
银行担保公司合作12-15
华夏银行公司概况09-01
公司银行账户整改报告10-04
华夏银行公司业务10-07
邮储银行公司业务发展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