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转型(精选12篇)
商业银行转型 篇1
摘要:目前, 商业银行对零售业务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 个人客户对银行的零售业务也提出了更多需求, 为进一步拉动零售金融服务的增长, 提高客户满意度, 亟须改进零售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方式, 需要对其精细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根据大数定律, 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提炼, 开发出基于数理统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信用评分模型, 用于对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并应用到信贷审批决策过程中, 为商业银行实现零售业务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支持。
关键词:信用评分卡,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速, 社会财富不断增加, 使得个人客户对银行的零售业务提出了更多需求, 进一步拉动了零售金融服务的增长。为了提高股东的价值回报, 打造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 各商业银行对零售业务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 财务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重心都开始向零售领域转移。
由于零售业务具有笔数多、单笔金额小、数据丰富的特点, 决定了需要对其进行精细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但是, 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比较粗放。通过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提炼, 开发出基于数理统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信用评分模型, 用于对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并应用到信贷审批决策过程中, 为商业银行实现零售业务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支持。
一、个人信用评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零售业务中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 经历了经验法则、信用评等制度、信用评分制度的发展历程。经验法则是审批人根据审批经验, 在不断的摸索之后制定相关的决策指标和规则, 列出拒绝或接收授信客户的特征, 制定相应的审批政策, 并最后由审批人主观判断是否贷款。这种方法执行上虽然比较方便, 但是容易因为审批人的主观意愿造成偏差, 且在业务量大的情况下, 很难配备足够的有经验的审批人, 容易造成“一放就宽, 一收就紧”的局面。信用评等制度是将影响个人信用的各种属性列出, 并针对不同属性的不同情况, 赋予不同的等级, 得到对客户的总体信用情况的评估。这种方法避免了受单一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审批的客观性。信用评分制度是将各种属性赋予不同的分数后相加, 用总分来评估个人的信用情况, 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目前已经发展出基于对客户历史数据的分析挖掘决定评分属性和相应权重的技术方法。这种信用评分可以预测客户未来的违约可能性, 是目前国际先进银行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出现, 为消费者信用行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使得发达国家的贷款体系和审批程序发生了根本变化。
美国银行的零售信贷审批业务也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是100%的信贷由授信人员判断和决定;完善阶段是实施系统自动拒绝客户策略, 其他申请由授信人员人工决策;成熟阶段则根据信用评分实行有选择的自动批准和拒绝决策, 只有中间地带的申请由授信人员决策。在花旗银行, 系统可以根据客户信息自动给出该客户的信用评分, 并显示出客户的贷款标准和报酬率, 为信贷审批决策提供依据。这种根据信用评分开发的业务系统, 实现了零售业务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 能够节约银行的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 并提高了业务的处理效率, 缩短了客户的等候时间, 目前应用于国际先进银行零售信贷管理业务中的各个阶段, 如客户申请审批、初始额度核定、额度利率设置、额度调整管理、授权管理、催收管理、客户流失管理等等, 已成为世界高水平银行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 是零售业务的规模化的必要条件。
二、个人信用评分技术
信用评分是运用数理统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 通过对客户的人口特征、信用历史、交易行为等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提炼, 找到蕴藏在复杂数据中反映消费者风险特征和预期信贷表现的规律, 发展出预测模型, 预测贷款申请人或现有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 并以评分的形式来综合评估客户未来的信用表现, 分数越低表示客户未来违约的可能性越大, 反之表示违约的可能性越小。
信用评分有不同的类型, 应用于零售业务管理中的不同领域。按照消费信贷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申请评分模型, 根据客户申请时的信息进行评分, 用于决定是否授予客户贷款以及初始额度;行为评分模型, 根据客户的账户历史使用行为进行评分, 用于对客户的信贷账户进行贷后管理;催收评分模型, 根据客户账户的欠款情况和历史使用行为, 用于对客户欠款进行催收的管理。如按照模型预测的客户未来表现结果进行分类, 可以将模型分为以下几种:风险评分模型, 用于预测客户违约拖欠的概率, 如客户未来一年内拖欠贷款90天以上的可能性;收益评分模型, 预测客户给信贷机构带来收益潜力的大小;流失倾向评分模型, 预测客户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流失的概率, 如客户未来一年内将销户的可能性;市场响应评分模型, 预测客户接受产品营销的概率;欺诈评分模型, 预测客户有欺诈行为的概率, 如根据客户申请材料判断客户欺诈申请的可能性。
三、个人信用评分优势彰显
信用评分不仅仅是几个有预测能力的模型和系统, 在合理平衡风险与收益、统一商业银行零售信贷审批标准、提高审批业务效率、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 它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零售信贷体系和审批程序, 它的背后是对传统零售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的突破, 是零售信贷业务领域的革命。
1. 信用评分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平衡
商业银行传统上还是根据经验规则进行零售信贷审批决策, 如果强调风险则容易丧失拓展业务的机会, 如果强调业务发展则容易失去对风险的控制, 导致“一放就宽、一收就紧”的局面。相对于主观判断来说, 信用评分考虑的因素更全面、更客观, 并完美的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因为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可以预测出的客户未来产生违约的可能性, 并基于风险偏好和业务发展目标确定能够承受的违约客户比例, 设置一定的分数阈值, 若申请人的信用评分在阈值之下, 评分系统建议拒绝申请人的贷款申请。这样就可以拒绝违约可能性高的客户群, 减少银行的风险损失。同时, 确定了阈值就确定了通过客户比率, 这样也保证了收益。
2. 信用评分统一了商业银行零售信贷审批标准
对于零售业务来说, 很难统一成百上千的审批人的审批质量, 同一个客户, 不同的审批人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审批结论。应用信用评分模型进行决策, 如果客户的各个特征属性相同, 将会得到相同的分数和审批结果, 这样就避免了审批人的主观性, 保证了审批过程的一致性、客观性和无偏性。同时, 可以在系统中设置不同准入阈值, 这样就直接由系统来控制通过客户的比率, 随着经济周期的调整和信贷周期的变化, 可以及时灵活收紧或放松贷款审批, 对全行范围的零售审批政策进行统一调控, 这样就提高了大型银行调整零售信贷政策的灵活程度, 避免了由于审批人主观标准不同, 而影响风险偏好的执行力度。
3. 信用评分提高了信贷审批效率
零售业务的特点是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小。零售业务的显著增长使得信贷审批决策的响应速度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在国际先进银行中, 零售信贷审批往往能够在一天之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因此, 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快速的决策机制来支持业务的发展。而信用评分模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可以由计算机系统在几秒钟内自动地通过或拒绝一部分客户的申请, 实现了零售业务的自动化管理, 提高了审批效率, 降低了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 同时减少了客户的等待时间, 相应的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4. 信用评分是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领域的革命
与商业银行采用经验法则进行信贷审批的传统做法相比, 信用评分是模型、政策和流程的有机结合体, 具有客观性强、标准化高、自动化程度突出等特点, 完美的弥补了原有审批方式的缺点, 在目前中国消费者零售金融服务需求增加、零售业务迅猛发展的环境下, 信用评分有助于推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和市场份额的提高, 为商业银行打造零售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 实现零售业务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商业银行转型 篇2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大零售”概念及内涵,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大零售”转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
一、“大零售”的概念及内涵
零售金融业务是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之一,指商业银行向居民个人、家庭、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活动的统称,包括存款、融资、委托理财、消费信贷、委托咨询、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等各类金融服务。所谓的“大零售”,则是从更宽视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整合发展资源,逐步壮大零售金融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打造多层次、立体式、多方共赢互利的零售金融生态圈,最终实现价值贡献总量的最大化、效率的最大化。
零售银行经营的实质是客户而不是资金,零售银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因此“大零售”的内涵,首先应当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制胜”的理念。现阶段,客户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的需求已从传统单一的储蓄和结算扩大为全能理财服务,对市场细分及服务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发展趋势改变了客户的消费态度,导致零售银行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大零售”转型,要切实增强客户服务意识,杜绝一切单纯为了完成业务指标而损伤客户利益的做法,建立“唯客户、唯市场、唯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巩固零售业务发展的客户基础,做到无论是有形的人工服务,还是无形的电子服务,无论是金融的产品服务,还是非金融的增值服务,无论是服务的过程,还是服务的结果,都能通过提高客户的体验度、满意度持续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其次是确立以“营业贡献”为核心的价值导向。长期以来,国内零售银行把吸收储蓄存款放在首要地位,存款供给利润型成为零售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随着居民家庭市场主体地位的崛起与强化,居民的金融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储蓄保值观念虽然没有弱化,但是投资增值和超前消费的观念正在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顺应市场趋势,大力发展零售银行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商业银行的“大零售”转型,要求商业银行改变零售业务原先单一追求规模和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思路,通过有效把握各项零售业务和产品的营业贡献情况,全面推进零售业务规模、质量、效益、风控的有机统一,从而提高零售业务对全行的营业贡献,实现零售业务从存款供给利润主导型向资产扩张盈利型和中间业务盈利型的转型发展。
第三是构建“大零售”金融生态圈。零售银行不同于制造业或商品供应商, 不仅给客户提供产品, 而且是以一种公众信用的方式为大众提供服务。因此,银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 还是一种关系的建立者和维护者。在“大零售”业务中,客户关系不再是单一群体的关系,不再是单一产品销售的关系,不再是一次性营销的关系,也不再是被动服务的关系,而是演化成了分层次、差异化的群体关系、配臵最佳理财组合方案的关系、持续经营和维护的关系,以及主动服务的关系。“大零售”意味着银行和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银行的新挑战在于通过明确经营理念,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围绕满足、引导并创造个人、小微企业客户金融需求,打造多层次、立体式、多方共赢互利的“大零售”金融生态圈,包括客户圈、服务圈和金融圈。在该生态圈内,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实现共生共存、互利共赢,形成良性金融生态循环,确保做到价值最大化,这是“大零售”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大零售”转型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是转变盈利模式、拓展增长空间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进程给仍然以存贷利差收入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压力和风险压力。对于议价能力和融资能力较强的大企业而言,其大额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和贷款利率下浮比例都在逐步上升,由此引致利差空间收窄进而带来利差收入的减少。银行对公业务利润增长日显乏力。与此同时,相对于对公业务而言,“大零售”业务具有较低的风险权重,同等资本规模将能推动更多的零售资产业务,这将大大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因此,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的“大零售”业务既是提升银行盈利能力、满足股东投资回报的需要,又是降低经营风险、对抗资本约束的需要。
(二)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是顺应资本市场快速扩张的选择。截至2016年底,我国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8万亿元,并且随着IPO扩容提速,客户资金“脱媒”现象越发严重,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不再依赖银行信贷资金作为主要融资渠道,而是转而通过资本市场获得长期性发展资金,大大挤压了以大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批发银行的盈利空间。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储蓄分流,却在另一方面对“大零售”业务的银证通、银基通、银证转账、受托理财等中间业务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商业银行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运用更多的金融工具如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造新的银行理财业务产品,大大拓宽了“大零售”业务的发展空间。
(三)居民财富的迅速增长和收入的分化为商业银行“大零售”业务发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随着居民收入不断上升,个人财富不断积累,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居民财富整体上涨的同时,收入的分化也在促进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逐步崛起。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相对普通大众的银行服务需求有很大的不同。普通大众的预防性动机和流动性需求较强,侧重简单的存取款服务;而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投资性动机和增值性需求较强,倾向财富管理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为银行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性的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创造了客观条件。零售银行业务必将成为国内银行业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业务领域。
(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使得零售银行服务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渠道的兴起,不仅从时间上、空间上延伸着银行的服务范围,而且还降低了银行业的运行成本,改变了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单纯依靠机构网点扩张的传统模式。然而,传统的物理网点在零售银行产品的各种分销渠道中仍占有难以取代的位臵,在渠道组合中执行许多关键性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要通过服务渠道的扩充延伸,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物理渠道与电子渠道、银行端渠道与客户端渠道同步推进,不断提高个金业务办理的覆盖面和便利性,为客户拓展和客户服务创造前提条件。
三、“大零售”转型的意见建议
(一)流程再造
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流程是遵循传统分工理论,笼统地将从事相同和相似活动的人合在一起,形成职能型群体。每一个群体从事的工作,对于一个完整的流程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门;而对这些部门来说,却是其工作的全部。在这样的职能型组织中,从某一个客户的需要来看,完整的业务流程常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即导致了银行职员技能的专业化,成为一个片面发展的机器的附庸,也增加了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业务量,交易成本因此大为增加。对于“大零售”而言,业务流程再造就是要改造传统的横向“端对端”的流程模式,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根据客户类别,将原来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的业务营运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提高服务的便利性和综合性,降低营运成本,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构筑增值型、多样化、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体系。
业务流程再造应从以下三方面切入:首先,从价值链分析法来看,银行应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客户价值贡献的大小。对一个银行来说,任何一个对产品或服务没有贡献的流程都是不增值的流程;对一个流程来讲,任何一个提高成本而对流程输出没有贡献的活动都是不增值的活动。这样的流程和活动都应该删除。通过组合多个工序和压缩平行的工序,减少了连接点,也减少了审核与监督。其次,业务流程的设计不应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法加以灵活调整,减少活动的传递与重复,提高流程效率。员工拥有自我决策权,垂直的等级制被相应地压缩,组织内部的部门之间、组织与外部客户之间的界限被超越,从而提高银行的应变能力和工作效率。第三,业务流程的设计应尽量采用并行而不是顺序的方式,可以通过网络以及数据库技术,使许多需要共享资源的活动如新产品的开发和信用评估、文件的阅示等转化为同步方式。
(二)组织重构
国外的先进银行通常奉行先有流程、后有架构的原则,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组织结构扁平化在西方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有矩阵式和事业部制两种形式。对于国内零售银行而言,不管采取哪种组织架构形式,首先必须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大大增强市场营销的功能,实现:① 营销专业化、一体化,前台的业务部门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臵,专业化、一体化地对外展开营销;② 营销的针对性和裁身化,某一业务类别的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组成专业化营销小组,针对性地满足该类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③ 服务的标准化,同一个客户在该行全球所有分支机构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服务,避免标准的不同造成服务质量的不一致;④ 营销的强化,垂直的运行和管理使对大客户的营销由从总行到支行的整个业务板块承担,既提高运行速度又增强营销力度。
其次,摆正和理顺中后台与前台之间的关系,明确中后台部门是为前台提供服务的,前台就是中后台部门的客户,而中后台部门之间则互为客户;强调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实行有偿服务,通过实行公平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形成一种内部结算关系。这种关系能保证前台更好地对外营销,提高内部部门之间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建立起一线为客户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前后台联动、上下行协同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产品创新
“大零售”不再只限于提供传统的产品,其产品策略的定位应该是产品的差异化、专业化和品牌化。首先,产品的差异化。即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同一客户的不同需求,不同的形势和阶段,以及自身不同的经营要求,银行都应该有能力提供不同的产品。由于银行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谁能抢占先机开发和推出有特色的产品,也是非常关键的。产品差异化对于一家银行的智慧、银行对市场反应的速度,以及全行对经营战略思想的把握程度的要求都很高,应该说只有将这三点集于一身,才能真正做到产品的差异化,而产品差异化的精髓就是持续创新。其次,产品的专业化。为了适应产品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大零售”与传统零售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大零售”通过实行产品经理制来加强产品的开发、设计、营销、维护、改进、创新等全过程管理,使产品工作的环节和资源,从后台的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积极满足客户需求的责任环节,从而对一线的目标客户精准市场营销形成有力支持。第三,产品的整体化。零售银行的产品多种多样,但在具体经营中,往往不同的产品来自不同的业务条线和不同的利益单元。如基金的管理和提供来自于基金管理公司,信用卡产品的提供来自银行旗下相对独立的信用卡机构,外汇理财产品有可能是来自银行旗下资金交易部门采购的外部产品。因此,只有有效整合来自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产品资源,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服务。第四,产品经营的品牌化。产品品牌是银行商誉的积累,是银行重要的无形资产,是银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银行区别于竞争对手、培养和提升忠诚客户价值的关键举措,是建立在产品差异化和专业化的基础上、通过产品的连贯性和先进性优化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四)渠道集成
迄今为止,网点和客户经理的面对面服务依然是被称为最有效率的渠道。因此,“大零售”转型的渠道策略,首先是对传统营业网点的改造,变成本中心为利润中心,把销售作为人工服务区域的主要职能,而把一般的存取款和支付结算查询业务转移到自助银行区域;其次,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上门直销以及其他分销渠道;最终,形成不同客户与不同渠道的适配、不同产品与不同渠道的适配、不同营销人员与不同渠道的适配,实现分销渠道网络的合理布局和充分利用。
(五)服务优化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 篇3
摘要:商业银行战略的转型是伴随着金融市场条件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公司治理、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等的升级以及金融业赖以运行的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变革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当前,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巨大,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战略转型,才能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以获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战略转型 研究
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新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被创造出来。其中管理风险在现代金融机构复杂化风险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使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同时促使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更好发展。为了生存与发展,商业银行必须调整其经营管理机制及发展战略。
1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现状
1.1 加快推进“三位一体”战略转型 在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过程中,经营理念转型是先导。在对经营理念进行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速度、质量、效益、结构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规模冲动”、“速度情结”等逐渐转变为“银行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创新“以自我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逐渐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营销、服务、渠道、管理等等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过程中,业务结构转型是集中体现。对于业务结构转型,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对公私业务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稳固、优化对公业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其次,加快中间业务发展速度,逐步提高非利息收入,进一步减少资本使用量,提高盈利效率;再次,对于对公业务内部结构要做出调整,为中小企业提高优质的服务;最后,积极拓展综合经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过程中,体制机制转型是保障。对于体制机制转型来说,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经营决策的最高层面,有效的反映、执行和监督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其次,由传统的“部门银行”逐渐转变为“流程银行”,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强化风险管理,需要改革架构流程;最后,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进行统一。
1.2 提高战略转型的差异化和有效性程度 第一,结合中国国情对战略做出转型。在战略转型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同时对我国的文化、经济、金融等环境进行综合考虑。第二,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各行之间要充分体现差异化。各家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转型的目标、重点和路径等同样存在区别。第三,在转型过程中,一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理念、业务和机制的转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彻底摆脱“规模情结”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业务转型受经济结构、信用体系、经营模式等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策略
2.1 调整业务结构 对资产、负债为主体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使其转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共同发展的业务结构。在调整过程中,需要遵守风险可控、效益最大的原则。彻底改变信贷资产“一股独大”的局面,通过建立和完善资产结构,形成中间业务,并且与资产、负债共同构成新的业务结构,同时调整中间业务结构。
2.2 调整客户结构 积极发展优质客户,同时打造核心业务,积极调整规模效益的发展模式,积极转变为市场细分、做好目标市场,调整各分行的客户结构,同时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积极开展跨国经营,进入新兴行业,对于回报率高的客户要优先发展。通过开展个性化服务,对高速成长的优质客户进行稳定和扩大,同时对发展前景较好的潜在客户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全球范围内,集聚一批强势客户,进一步增加优质客户的比重。
2.3 调整盈利结构 对于中间业务要加大发展的力度,扩大非信贷盈利资产的规模,用存贷利差与非利息收入并重的盈利结构取代存贷利差收入为主体的盈利结构。即稳健发展信贷业务,确保信贷利差收入,对中间业务的盈利水平要积极挖掘,不断提升非利差收入的盈利比重,不断开拓和完善非信贷资产投资渠道,实现盈利结构的多元化。
3 商业银行转型发展途径
3.1 树立客户、银行价值最大化理念 在经营过程中,经营理念作为最高准则,集中体现了经营思想。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时间比较短,传统模式禁锢了经营理念。对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首先,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服务理念方面,着眼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在产品设计、服务流程、组织架构等环节上不断增加客户的利益,积极开展差异化营销和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需要,尤其满足VIP的多元化增值服务需要,提升客户价值,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其次,树立银行价值最大化理念。追求质量最优、价值回报最高、规模最经济的市场份额,在业务和产品方面,做出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竞争优势,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3.2 发展零售业务,拓展中间业务 对于零售业务要加大发展的力度。零售业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客户分布广泛、风险分散、资本消耗低、效益稳定,能够确保银行利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便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在美国逐渐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从业务规模来看,在整个银行业务量中,零售业务份额超过50%。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观念情感化、个性化、知识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对应的调整业务结构。
努力拓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占用资本少,发展最快。通过对成熟市场的中间业务进行分析,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转让业务、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等资产负债的表外业务;收费型中间业务和资产交易业务;投行和其他非银行业务。相比西方,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空间大。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转变观念,通常情况下,发展中间业务,需要考虑:一方面通过传统业务带动中间业务,使两类业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总收入中,逐步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比重。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产品体系。重点开发信用卡、账户管理、代理业务、委托管理业务、投资业务和国际业务等。
3.3 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银行业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最坏的不是网点的多少,规模的大小,而是银行治理机制的科学性、运行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良好的治理机制作为保证,商业银行内部制衡无从建立,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外部监管不实,信息披露迟缓,我国商业银行将没有持久竞争力,最终面临破产并购危机。公司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控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认识激励制度,信息反馈体系等都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这些体系制度决定着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公司治理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
3.4 深化全面风险管理 近年来,银监会出台的一系列风险管理规定,促使我国银行监管方式和内容转变。同时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在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应该纳入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并将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风险管理战略进行明晰,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完善的风险监督机制。其次,建设数据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及内部评级系统。系统要全面覆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种经营风险。在确保数据信息充分准确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资产风险分类,定期对资产、产品质量、行业进行风险分析,对风险变化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调整措施。切实做好风险缓释和不良资产化解机制,建立健全抵押、保险、担保、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缓释工具,降低资产风险整体水平。最后,推行风险经理制,引进优秀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及时跟踪掌握国际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结合商业银行实际,合理地评价、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金岩.差异化竞争是城市商业银行最大的优势所在[J].银行家,2010(10).
[2]崔滢.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姜建清.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家,2009(4).
[4]吴伟.“十二五”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路径初探[J].金融会计,2012(01).
作者简介:苏文涛,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1级本科学生;任玲,讲师,注册会计师,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会计专业及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及社会责任评价。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思考 篇4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对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体制转轨。同时自身也经历了重大的改革与发展, 在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中发挥了支柱性作用。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首先,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在国际上的地位稳步提升。资本金充足率和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达2.65万亿元, 创历史最高。其次, 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不断提升。再次,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社会效益持续提升。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 通过业务创新不断加大信贷资源倾斜。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挑战
(一) 内部挑战
1. 核心盈利模式单一, 经营范围较窄。
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 主要业务范围局限在传统的存、贷、汇。主要的利润来源来自存贷款的利差收入。业务范围较窄, 无法满足高端客户快捷、多样、高效的金融服务需求。
2. 居民金融需求的变化。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财富增长和需求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金融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多元化趋势;二是个性化趋势;三是市场化趋势;四是电子化趋势。
(二) 外部挑战
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一旦利率市场化实现, 商业银行将面临两个挑战:首先, 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对大型优质公司客户的争夺更加激烈致使银行间金融服务的价格竞争加剧, 更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率, 提供存款利率优惠, 挤压银行的利润空间。其次, 利率市场化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管理风险。
2. 贷款发出的难度加大。
随着市场利率下降, 商业银行的优质大客户, 可以选择发行短期融资券等成本更低的方式融资, 从而替代向银行贷款。同时由于中小企业风险识别等自身的不足, 不能满足银行的放贷条件, 从而使银行的放贷对象逐渐减少。于是, 银行方面会出现有大量的贷款放不出去的情况, 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减小。
3. 国际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随着金融自由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外资银行不断进驻我国市场, 并且享有国民待遇的权力。外资商业银行凭借管理、产品和服务优势, 高起点进入我国金融市场, 争夺对象直指优质市场、核心客户、新兴业务和稀缺人才, 挤占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空间。
三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措施
1.中间业务的转型。
我国银行目前资产和负债业务发展状况良好, 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从而商业银行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资产负债业务上, 忽略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 以四大国有行为例, 2012年他们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没有一家超过20%, 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50%。从此可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间业务是最能体现银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的一种业务, 对中间业务的竞争实质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 所以更加需要对中间业务的转型加以重视。
2.增强创新意识。
银行业本身就是创新密集的行业, 市场多样性特征鲜明, 客户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更需要银行创新。一是优化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银行, 在全行努力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二是培养创新人才, 要积极培养和支持具有创新意识的员工。三是推进产品创新。产品是银行经营的载体。有效推动结构调整, 加快经营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创新, 下一步创新的重点应按照银行转型的方向创新产品, 根据业务结构调整客户结构、收益结构、渠道结构、人员结构等, 围绕市场和客户需求创新产品。
3.风险管理转型。
国有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型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理解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二是真正树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 既不能不顾风险而盲目扩张, 也不能消除风险而取得发展, 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适度规避风险, 在可忍受的风险值下, 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唐双宁.中国银行业及其监管的改革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 2004 (11)
[2]黄建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路径选择[J].浙江金融, 2006 (9) :35-37
[3]周昆平.商业银行转型须进行配套机制改革[J].银行家, 2010 (9) :97-99
[4]徐放鸣.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J].金融研究, 2004 (10)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不断形成,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由于其自身的灵活性、厚利性和极具潜力的特点,在内外资银行发展版图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强大的利益诱因和需求拉力作用下,找准零售战略转型与业务发展的关键结合点至关重要。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
当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中,零售业务的占比通常为50%左右,成为最有潜力的发展领域之一。由于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消费、投资需求逐步增大,以及零售业务的稳定和增长性,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进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由于观念、认识、机制、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转型虽初具成效,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目标。为此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引进咨询公司或组织行内专题项目组等对转型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和道路。本文借鉴同业先进的发展模式,结合实际,对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以供参考。
一、当前零售业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点的作用。
多数商业银行网点的作用界定不清晰,绝大部分网点以操作型综合功能为主,未能突出网点的零售特色,业务服务专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未能解决转型的基础问题。
(二)零售网点的模式和人员配置。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设立了专门的零售业务网点,但主要以高端客户为主,在网点设立了理财服务区,由于成本及客户数量原因,此类网点不可能成为普遍的模式。同时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为其他客户服务,特别是一些潜力客户,所以必须寻找山适合中国零售银行业发展的网点模式。
(三)通过改变、引进,解决员工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是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中的最重要因素,如何改变现有员工在转型中由于认识不足、行动迟缓而带来的消极因素,如何改造、培养、提高现有员工的业务水平和销售能力,如何发挥新引进人员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四)确保规划的统领性和可执行性。
在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中,各家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规划的制定工作,通过调研和分析,制定了阶段性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单项业务操作规划。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规划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往往形成规划和操作不统一,致使业务发展中要么都是重点,要么没有重点,或是偏离了业务发展目标,或是未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五)建立一套科学、准确涵盖所有零售部门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工具。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工具而构成的考核体系是确保零售业务转型成功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按照规划的目标,通过考核来引导业务发展并发生业务结构改变是转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建立以效益为中心,通过考核的引导,壮大银行目标业务规模是当前零售转型中存在重中之重的问题。
二、解决转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建立以零售网点为依托的零售银行模式,切实发挥网点的销售服务功能。
从目前银行的赢利模式上看,虽然零售业务的占比逐年增加,但批发业务还处于主导地位,要将网点转变为零售型,必须解决批发业务的发展模式,确保批发业务稳定并快速发展。
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分行行业部制,将本区域重点批发业务集中在行业部,在网点设立专有的批发业务柜台,通过内部考核计价和约束机制确保批发业务柜面服务质量。上述模式可以减少一个银行的内部竞争的消耗,更可以实现人员从专门化到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当批发业务的发展模式确定后,网点的零售功能就凸现在面前,零售网点的发展模式就基本形成了。
(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零售网点结构模式,完善网点资源配置。
当前,各行都提出中高端客户的发展思路,并成立了为高端客户服务的理财中心。但现实和成本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高端客户来支撑业务发展,且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怎样将今天的优质客户稳定成为我们未来的高端客户,是发展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某银行10%客户占比,业务占比为60%;20%的客户占比,业务占比为80%。在这样的占比下,不能否认高端客户对银行的贡献,但现实的问题是,要承认在高端客户服务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一旦利益驱使等原因,部分高端客户流失后,未来零售业务对整个业务的影响,与今天批发业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十分相似的。
我们理解零售网点的模式应该是,建立数量适当足够服务所有高端客户的理财中心,切实稳定地发展高端客户,形成品牌和竞争优势;建立足够数量的服务标准以上客户并兼顾其他客户的销售服务型网点,形成支撑我们业务发展的基础;在高档社区和繁华商业区建立自
助服务和一人银行配套的服务网点,提升我们的销售能力;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网络银行配套物理网点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建立一个网点就应确立其中长期业务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确定网点应该配置的基本人员,并在相应业务规模上进行人员递增,保证网点的基本服务、销售和品牌的塑造。由于各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和目标的不同,人员配备的标准会有差异,但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团队,一是高柜服务团队,包括普通高柜和贵宾高柜服务人员;二是销售团队,主要从事零售客户的销售开发工作;三是销售服务团队,主要包括大堂经理和负责理财咨询、客户维护提升的专业服务人员;四是专业的资产业务团队,负责个人贷款业务的销售和管理,由于个人贷款业务的特殊性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应结合城市规模和业务发展需要在部分零售网点适当地配置,保证业务的专业性管理和操作。
(三)改善人员的业务结构,着力建设一支支撑并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销售服务团队。
零售业务战略转型过程中,人员的素质及结构问题存在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着各商业银行改革的瓶颈。如何挖掘现有人员的潜力,引进需要的人员,是各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适当地安置一批、培养提升一批、选拔引进一批,并建立一种人员自动淘汰机制,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目前,各银行主要靠内部培训来提升员工的素质,但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培训很多时候只能解决员工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并没有从理念、技巧等方面提高员工的技能。在实际业务中大部分员工主要依靠关系去销售,背离了零售销售文化的本质,从长远的角度看,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员工的素质提升中,应该引进咨询公司试点跟踪后推广的模式,在短期内训练提高整体的销售、维护能力。对销售人员而言,其具备的条件应该是熟悉零售业务和销售技能技巧。简单零售业务所需要的专业化要求相对较低,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引进的方式解决,甚至可以引进具有其他零售业务领域销售经验人员来解决。零售客户的维护和和销售技能提升则对人员的要求较高,除熟悉业务知识、销售技巧外,还应有较专业的业务技能,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令客户增值和成功,这里主要包括专业的理财人员、维护人员和大堂服务人员,可以通过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的方式解决。
(四)坚持规划在先、销售在后的原则,用规划统领业务发展。
目标客户是谁,多长时间内达到什么目标和规模,通过什么方式调整人员和业务结构,通过什么手段和措施保证目标实现,是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通过规划的方式进行明确,保证业务的有序开展,才能实现有好有快地发展。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规划的作用,制定了详细的零售业务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激励规划等,明确了业务发展的手段和措施,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是规划是规划、运行是运行,没有实现规
划统领业务发展的目的,业务运行中随意性较大,有时显得杂乱无章。规划的目的是有计划的实施,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特别是在具体项目规划中更要提前明确相关原则和方法,确保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并要不定期地跟踪和分析,及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偏差,要有严格的制度和配套的资源,确保按照规划实现中长期目标,保证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落实。
(五)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科学的计量工具,实现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相统一。
绩效考核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激励员工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团队或员工自我发展的加速器,在银行的发展中作用不言而喻。一家商业银行要将自身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相结合,在绩效考核中要充分发挥其激励的作用。在实际绩效考核中,一家商业银行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计量工具,有一套完整的模型对投入产出分析,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计量,实现通过绩效考核方式来保证规划实现的目标。
在零售业务的绩效考核中要根据不同的团队来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对销售团队主要客户新增标准以上客户和利润;对大堂经理要考核服务评价、新增客户和现有客户提升率;对理财维护团队主要考核现有客户提升、新客户稳定率和利润指标,确定不同人员不同努力方向。
交易银行成银行转型大趋势 篇6
互联网+金融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不可分割。而企业面对变化,对银行也有了更新、更高、更多层的需求。如果银行金融服务不转型升级,那么就无法满足企业在交易活动时的所有需求。银行的变革和探索,从没有停止脚步。交易银行在2015年绽放异彩,2016年仍将成为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车轮。
交易银行是什么?
交易银行起源于欧美发达国
家,是国际化大型银行的重要战略业务模式和主要利润来源。在国内,作为交易银行业务的主要内容,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和现金管理业务已经普遍在大中型商业银行开展。
2015年1月,招商银行合并了原现金管理部、贸易金融部、国际业务部,组建交易银行一级部,标志着中资银行迈出交易银行业务的实质性一步。随后,浦发、民生也提出向交易型银行转型的思路。其中,民生银行主要以贸易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为核心业务,招行、浦发则整合贸易金融和现金管理业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2015年11月5日 中信银行推出交易银行品牌——“交易+”,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首家推出的交易银行专属品牌,标志着交易银行业务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信银行“交易+”品牌以增强企业交易能力、延伸经营链条、整合商业资源、互联商业生态为品牌理念,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的独有资源,立足企业交易行为和整体交易链条,提供“全流程、多渠道、一站式、智能化”的交易银行服务。“交易+”品牌旗下涵盖了“e收付、e财资、e贸融、e电商、e托管”六大子品牌和十六个特色产品,构筑了完整的品牌体系和产品体系。
随着商品、技术、信息、货币、服务、人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国、跨地区高速流动,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企业的交易模式和交易行为发生巨大变化。新的交易需求要求商业银行从企业商业模式和交易链条视角创新银行服务,交易银行成为新形势下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
发展交易银行是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交易银行已经成为银行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其规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当。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认为,将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财富管理业务统筹管理和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获得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正因如此,国内银行开始进一步提升交易银行业务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改革逐步推进,交易银行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必然路径之一。
从企业角度来看,新的交易需求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贴合企业的银行服务模式。德勤2015全球资金管理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大中型企业团队越来越认识到到资金管理集中管理和运营的重要性,尤其在加强企业战略、降低融资成本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和流程以及强化内部控制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具有战略意义。所以,对中资银行而言,提供交易银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银行面临金融互联化、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多重挑战,息差收窄压力凸现。而中资银行习惯于稳定的息差,随着存款利率放开,银行原来利润来源受到很大的挤压,银行为企业提供交易银行服务绑定存款,获得低成本的存款对流动性保证是非常重要的。”德勤全球资金管理咨询业务主管合伙人Melissa Cameron表示。当前银行储蓄资产占比过高,但是收益却逐渐下降。交易型资产比例不足,可利润却相对丰厚。这也是银行看重交易银行的另一个原因。
未来传统息差业务模式不可持续,将企业多种业务进行交叉销售,获得新的业务增长点,确保企业结算在银行,才有资格拓展其他交叉业务,企业基本的结算看似最简单,实际上也是最难做的业务。
如何做好交易银行?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交易银行需要高水平的跨部门、跨产品服务条线和跨总分支机构的协同能力,以及以客户为中心能够紧紧跟随客户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在国内日趋完善的风险和资本监管环境下,由于其低资本消耗特点,对银行来说是一项风险调整收益率很高的业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交易银行呢?
在传统供应链中,银行开展交易银行业务之时,采用“1+N”的客户理念看待核心企业“1”与上下游中小企业“N”:在业务拓展时需要借助核心企业去拓展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客户群体;在风险控制时需要借助核心企业给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和信用增级。
交易银行提供了综合性的一站式银行服务。除了目前比较成熟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资产托管、贸易融资等业务,还可能衍生至交易相关的并购、IPO、夹层融资等投融资服务,规避汇率、利率等风险的金融市场业务,闲散资金的理财服务等。对客户来说,所有交易需求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得到满足。
试论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篇7
(三) 充分利用总部给予资源, 提高综合经营效益
各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要充分运用营运资金、信用保证资金和内部借款资金, 增加办事处开发商业化业务的经营手段,
》接34页
增长中个人财富增长必然会快于集体财富增长。另一方面, 个人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是可创新性, 在个人金融产品创新方面, 资金流动的管制较少, 国外有关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很多, 创新的空间很大;二是风险分散性, 由于其客户众多, 风险分散, 更有利于经营利润的稳定;三是业务兼容性, 发展个人金融业务, 对原有金融业务不产生冲击, 不影响现有盈利能力, 更多的是提升和优化。所以要想在经营转型上短期有大的突破, 较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 提升服务内容, 在个人财富管理、支付交易结算、个人资产业务等方面有大的突破。要在取得数量优势的基础上增加对客户金融产品的覆盖, 将数量提升为产品优势、盈利优势。
(2) 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差异化战略, 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走到今天, 银行间的同质竞争在不断加剧。必须寻求差异化经营, 细分市场, 打造专业优势。在寻找和细分市场, 探索“特色”发展的过程中, 商业银行须树立机, 争取运作成功私一至两单募股权投资项目。
(五) 加强风险管控, 推行全面风险管理
进一步强化“风险是硬约束, 是第一责任”的意识, 改变老套路, 以创新的思维将风险管理落实到经营管理全过程, 针对风险管理不同时期的变化和要求, 有预见性的提出风险管理措施,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层级风险管理职责, 加大对经营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评价和管控, 深化风险分类管理工作, 促进“高风险高监管、低风险低监管、无风险不监管”目标的逐步实现。
(六) 多方面宽领域积极培育完善市场
一个完整的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体系应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一级批发商、二级分销商和众多的最终投资者, 否则就难以实现高效率和高流动。因此, 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应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 不仅仅要对外资开放, 还要对内资和民营资
品牌, 并不断地扩大品牌影响。银行要注重“一对一”营销, 从出售产品转变为出售方案, 由大众化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
(3)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必须坚持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 形成了很大的区域性经济结构特点, 不同地区的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周期, 经济发展起步阶段、高速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区域共存。经济决定金融, 在发展金融业务时, 必须根据区域发展特点, 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金融业务。以北京、省会城市等大中城市为龙头的负债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负债业务始终指向收入和财富集中的地区。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财富的存量和增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企业也大多集中到大中城市, 尤其是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盛行, 更是将企业资金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吸收到少数城市。因此, 负债业务的战略目标应是牢牢占据收入、财富和资金集中的一系列环节的落脚地。
时, 要鼓励和培育中介市场成长。资产处置高度依赖中介机构的诚信和服务的质量。在市场未发育之政府时, 有关部门应安排和指导有市场经验的机构来进行价格评估, 以此避免软约束并建立内部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赖小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发展》《中国金融》2011年15期2.
王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问题探讨》《西部金融》2010年7期3.林冬元《对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理性评价》《中国财政》2009年20期
4. 张颖《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6期
【作者简介】
洪传尧 (1977-) , 男, 汉族, 海南省海口市, 经济师, 在职研究生, 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从事货币政策、再贷款管理等业务。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上海市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动因、路径和策略研究》, 2005
3、何宇欣, 李桂莲.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思考.现代商业银行导刊, 2007, 4
4、蔡亚蓉.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问题研究.投资研究, 2007, 75、李忠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金融会计》2002年10期
定
1、方向识别
战略转型方向的识别主指业务方向的识别。业务方向的识别指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业务领域。这个选择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产业的吸引力, 二是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迈克尔.波特指出“产业的吸引力是由产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所决定的”。2、模式选择
企业战略模式可分为公司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三个层次。 (1) 公司战略主要解决企业的业务界定问题, 即规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 明确企业的性质和所从事的事业, 确定企业以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哪一类顾客的需求。公司战略可分为成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收缩型战略三种大的类型。 (2) 业务战略主要解决企业在某一特定经营领域的竞争优势, 即要确定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要在什么基础上取得超过竞争对手的优势。迈克尔?波特将业务层战略分为成本领先型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等三种。 (3) 职能战略是为贯彻、实施和支持公司战略来源减少。证券通常比银行存款有更高的投资收益或预期有更高的投机收益, 并可以流通转让或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贴现。严格的信息披露以及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和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 证券市场上的金融产品比银行存款更具有吸引力。企业或个人为理财和获取更多的收益, 商业银行的原有存款部分被吸引流入证券市场, 新增储蓄中流向证券市场的比例逐渐提高, 银行存款出现下降趋势。
(2) 外资银行进入, 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外资银行具有体制上的优势, 经营更具有灵活性。外资银行受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小, 可以自主决定业务发展及方向决策, 自主定价, 在用人及收入分配上不受限制, 在税收和业务方面享受优惠, 这一切使得外资银行具有比国内商业银行更强的竞争优势。
2、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意义
(1) 规模扩张。金融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比一般行业平缓, 因而具有更大的规模经济潜力, 同时金融行业的资产专用性在降低, 这意味着金融行业的同值和保值意识的不断增强、市场投资工
摘要: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是一场全面、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 其中既包括发展战略的转型, 也包括管理体制的转型;既包括经营结构的转型, 也包括经营资源的转型。“了解市场, 了解自己, 用对策略, 做对事情”, 是企业保持持续成长的秘诀, 也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提升竞争力的根本。笔者先从理论层面对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和业务范围、战略转型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通过深入分析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背景、动因和意义, 较明确地列示出商业银行面临的激烈竞争形势, 进而深入分析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战略,战略转型,体制转型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上海市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动因、路径和策略研究》, 2005
[3]、何宇欣, 李桂莲.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思考.现代商业银行导刊, 2007, 4
[4]、蔡亚蓉.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问题研究.投资研究, 2007, 7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之路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1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问题及导致原因
(1) 经营范围与业务品种偏少。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相对比, 我们就会发现,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化, 主要表现在经营范围较狭窄, 业务品种不够丰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经营业务主要集中在一些筹资功能强且操作简单的业务方面, 技术含量不够高, 其经济收益也不够高, 对于中间业务产品的实际利用率较低;
(2) 业务规模与收入水平偏低。根据一般经验来看, 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会占到全部业务量的一半左右, 有些国家甚至超过一半。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中开展中间业务较早, 业务量也较大的中国银行, 它的中间业务收入却只占到总业务收入的百分之十几, 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模式就是利差型, 而这与现代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3) 盈利模式的技术含量不高。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及技术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商业银行, 他们开发出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 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开辟了更多的机遇。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相对较少, 尤其是那些技术含量高而盈利潜力巨大的中间业务更是发展较少, 还有些具有高收益和低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也发展较为滞后, 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还没有涉足其中;
(4) 利差型盈利模式较为突出。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型盈利模式为主, 因此, 它们的非利差业务开展就较为滞后, 长期以来处于一种从属和次要的地位。尽管说有些商业银行也会开展非利差业务, 但是,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存贷款业务的发展, 让非利差业务成为了传统利差业务的推动手段。但是,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既得利益而盲目扩大发展规模, 反而让银行的创收能力下降。
究其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状况和问题, 就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储蓄市场, 我国居民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习惯于到银行里去存钱, 这就使得我国居民储蓄率往往居高不下, 而这又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利差型盈利模式的基本条件。
2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1) 资本约束性不断增强。2010年12月颁布的《巴塞尔协议III》中重新界定了资本的概念, 并提升了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国银监会也根据此协议提出了我国对于资本的监管要求, 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1.5%和10.5%或以上, 最低的杠杆率为4.0。那么,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符合这样的资本要求, 就必须增加资本或减少风险。但是, 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因此, 它的融资压力非常大;
(2)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商业银行间的同质竞争较为激烈, 它们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较为类似, 缺乏各自的特色与优势, 尤其还在盈利模式方面更是惊人的雷同。因此, 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而不断扩张发展规模, 反而忽略了应有的战略发展规划。加之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 这也促使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
(3) 社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我国不少小微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因此, 它们很多都不得不转向了民间融资。事实上, 根据目前的数据显示, 我国社会融资增长率明显高于银行贷款增长率。这就使得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地位大大降低。那么, 我国商业银行就需要尽快开发与证券市场相关的金融业务产品, 以更好的应对金融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具体路径
(1) 促进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这就是说, 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不同企业客户的时候, 应该要做好盈利模式的相关转型。首先, 面对大型企业客户的时候, 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重点发展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业务, 并为它们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并以这些大型企业客户作为核心, 不断开拓更多的上下游客户, 尤其是要为大型公司金融产业链上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个人客户提供发展的机会。其次, 面对中型企业客户的时候, 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客户群进行管理, 让银行在这些中型企业客户中发挥出应有的定价优势。同时, 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不断完善信贷与风险政策, 为中型企业防范风险提供工具与政策支持, 并且也应该为中型企业转型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金融解决方案。此外, 面对小型企业客户的时候, 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引导这些小型企业不断完善自己的经营模式, 并充分发挥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优势, 提高小型企业的风险抗衡能力, 还可以引入风险基金、创业基金来为小型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的有利条件, 最终促进小型企业的健康成长;
(2) 促进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首先,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这就是说, 商业银行在转变与创新自己的盈利模式的时候, 就应该借助于银行自身的传统优势, 把银行服务与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有机融合在一起, 还可以把银行服务与智能手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让用户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随时随地的应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其次, 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积极转变自己的金融服务理念, 不仅要做好产品销售工作, 还需要向财富规划方向转变, 把银行融资与融智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断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 尤其是扩展其服务的范畴与品种。当然, 我国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同时, 必须充分意识到私人客户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 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 不断帮助他们实现资产增值。此外, 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牢牢把握住消费金融需求, 科学且合理的分析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与机会, 尽可能的防范各种金融欺诈和违规使用风险。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树立正确的风险收益平衡观念, 制定面向客户和产品的风险应对策略, 并优化信贷管理体制, 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3) 提升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与产品创新能力。首先, 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提升自己的资产管理能力。这就是说, 商业银行要针对不同客户状况来建立一个合适的风险计量模型, 并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运行模式, 并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来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风险计量模型, 从而加快对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大大提高自己的风险应对效率与效果。同时, 商业银行还需要打造一个资产管理平台, 以更好的应对不同客户的理财需求, 尤其是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来积极拓展银行的金融业务, 让银行的资产供给变得更为丰富多样化。当然, 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成立相关的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 以完善相关的风险体系, 提高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其次, 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创新能力。这就是说, 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个较为明确的产品创新策略, 以差异化作为产品创新标准来提升金融产品的内涵与价值。在确定了产品创新规划的基础上, 牢牢把握住产品创新的重点, 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当然, 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建立一个利于产品创新的体制机制, 让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都发挥出各自的作用, 从而在银行内部构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金融产品创新责任体系, 并加大对产品创新的激励力度, 真正在银行内形成一个较为浓郁的产品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曹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3.
[2]李鲁新, 张卫国, 胡海, 龚文海.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 2007 (6) .
商业银行转型 篇9
一、绪论
(一) 课题的提出
科技推动商业银行转型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 它主要研究科技与商业银行转型的关系及作用。到目前为止, 单纯论述商业银行转型的很多, 但鲜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探讨的。因此, 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难度, 同时这也是一个具有较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二) 课题的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2年,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 确立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方向——以现代金融企业的属性进行股份制改革, 从而引发了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浪潮。在这次浪潮中,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并纷纷完成了“A+H”两地上市。
股份制改革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带来了巨大的转变。银行上市后, 股东会对资本利润率提出要求, 这将直接导致银行总部提高各分支结构的盈利目标, 并使其分支机构面临更高的盈利压力。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 国内外银行之间存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 压缩了国内银行的盈利空间。与此同时, 国际金融市场日趋发达, 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 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进行的直接融资显得越来越重要, 使得作为“融资中介”的商业银行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优质客户纷纷转向其他融资渠道, “金融脱媒”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给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必须实行战略转型, 针对自身的优势与特点, 在金融市场上重新定位, 才能在发展迅速的金融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三)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本课题从介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入手, 论证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必要性;而后对现有的商业银行转型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回顾, 从科技推动的角度比较国内外商业银行的转型实践;最后研究国内外商业银行转型实践并结合中国农业银行自身的特点探讨科技推动中国农业银行转型的路径。本研究课题将IT的发展与商业银行转型结合起来, 找到了相互促进的契合点, 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对于农业银行正在实施的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挑战
目前, 我国银行业与先进的国际银行业水平相比, 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受分业经营政策的约束, 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业务发展主要依靠存贷款规模的扩展, 盈利来源主要是存贷利差, 产品和服务水平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以往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下, 这种经营模式尚有其存在的基础, 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一) 内部挑战
1. 经验管理理念传统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正在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 但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的转变是个漫长的过程。例如, “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推行, 不断提高ROE等核心指标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 商业银行在转型期间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就是来自于思想观念、经营理念上的障碍。
2. 内部管理层级过多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仍属部门银行管理, 存在诸多的弊端。一是国有银行上下级机构在风险控制和业务营销的职责趋同, 但权力不同, 使国有银行难以发挥各级机构的优势, 很难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职能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现象。从基层一线到分行, 再到总行, 对客户的熟悉程度和信息掌握的充分程度逐层衰减, 而对客户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则是从上到下逐层减少。三是基层行的潜能没有充分挖掘, 对基层行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驱动, 使部分业务无法有效开展, 抑制了基层行发展的活力。
3. 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实施战略转型的实质内容是优化业务结构, 改进资源配置模式, 提高经营效率。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和经营效率都存在不少问题。从经营结构来看, 国内商业银行还处于由规模型的传统银行向效益型的现代银行转变阶段, 巨大的规模优势掩盖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从经营效率来看, 国内商业银行人均资产、人均存款、人均营业净收入、人均拨备前利润等效率指标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一定差距。各分支机构、各网点间的经营效率差异较大, 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4. 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风险内控管理还比较薄弱
从信用风险来看, 信贷业务还未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把握市场拓展与风险防范的平衡点上往往陷于两难境地。从操作风险来看, 风险内控文化尚未真正建立, 以信任替代管理、以习惯替代制度、以情面替代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 部分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一些问题屡查屡犯。从市场风险来看, 对市场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 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工具和手段。
5. 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银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产品、服务、管理以及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创新。长期以来, 金融市场是卖方市场, 银行处于垄断地位, 在金融产品供求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银行缺乏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习惯等客上门, 被动提供服务, 并以产品为中心搭建组织架构、服务体系和管理模式。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 对优质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 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已发生了逆转, 但大部分国内商业银行仍只擅长传统业务, 缺乏更多创造性的举措。
(二) 外部挑战
1. 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大大提高
2005年1月, 央行发布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 不仅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路径, 更明确了央行将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压力也随之增大。商业银行作为一个运营资金的机构, 其主要赢利模式是通过其网点以较低的成本吸收社会存款, 然后将这些资金加以运用, 获取其中的收益差。而央行近年来不断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 对商业银行内部各级营业机构形成非常大的赢利模式挑战, 商业银行的转型需求极其迫切。
2. 银行为贷款寻找出路的难度增大
整个金融市场利率不断走低, 商业银行的优质大客户由于资信良好、信用等级较高, 可以转而选择发行短期融资券或债券、境内外上市或增发等成本更低的方式融资, 不愿意向银行贷款。而受风险识别与风险能力管理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制约, 银行又没有足够能力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于是, 一方面大客户减少银行贷款量, 一方面中小企业又不能完全获得银行贷款, 最终银行出现头寸管理难题, 银行贷款发不出去。根据央行2010年11月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的数据, 该年度前三季度本外币存款增加10.4万亿元, 但本外币贷款只增加了6.5万亿元, 新增存贷比仅为62.5%。这说明银行贷款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3. 银行面对“金融脱媒”的挑战
为了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监管部门一直大力推动直接融资的比例。2005年5月央行颁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 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在当前利率很低的市场条件下, 短期融资券这一直接融资方式很快成为优质大型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 发行规模已经接近2 000亿元, 对商业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形成直接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国门, 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与销售, 这类企业亟需中国的商业银行提供全球性的金融支持。但由于各种原因, 中国银行业普遍缺乏在全球金融市场提供具备国际水准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国内企业不得不选择外资银行甚至是国际投资基金。全球化之下, 中国商业银行提高国际运营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未完待续)
商业银行转型 篇10
一,“互联网+”融入银行转型战略
“互联网+”驱动着商业银行的创造力、激发着商业银行的活力,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内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大举涉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商业银行的各种网上交易平台呈爆炸性增长。各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与商业银行转型的切入点,其涉足的领域也逐步向互联网金融巨头靠齐,力争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金融品牌。
二、“互联网+”推动商业银行服务升级
互联网金融提供的便捷、高效、亲民的金融服务体验增强了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这一市场变化促使商业银行更加重视提高客户的服务体验,推动服务的优化升级。
(一)确立独具特色的市场定位,提高金融产品市场占有率。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根据所处地域特点调整市场定位,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以零售业务、社区金融服务为特色,结合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活动深入挖掘潜在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通过向广大客户群体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普及智能化金融电子产品的操作应用,以及网格化合理布局自助智能银行的方式,提高金融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将普惠金融的效用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潜在客户身上。
(二)研发独具个性的金融产品,提高客户体验满意度。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性研发产品。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客户体验指标体系,让客户参与到金融产品的设计与研发环节,充分发挥客户的自主性,提升用户的价值感和存在感。通过客户的自媒体效应,可以将银行产品的相关信息在其社交平台迅速宣传推广,通过强化用户体验可以将产品的优势宣传到极致。
(三)优化金融产品营销模式,提供个性化的营销方案。
通过开发以客户关系管理(CRM)为核心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涵盖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管理、营销数据分析、营销渠道管理与评价等内容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对客户、产品及市场营销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评价,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客户与市场需求状况,为营销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从而提升客户盈利能力。
(四)保证全方位的售后服务,提供品质卓越的金融产品。
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客户使用金融产品时遇到的问题,有助于银行及时更新产品,最大限度减少银行员工的重复劳动,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并扩大劳动成果。通过提供专业化的金融售后服务、维系好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提高银行的信誉度和口碑。
三、“互联网+”推动商业银行平台升级
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资金供应的中介,通过负债吸收存款以向融资者放贷,其资金周转效率低、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劣势使得这种资金供应模式已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互联网平台思维是一个去中介的共享型思维,“互联网+”推动商业银行平台升级,形成以供应、市场、交易、支付为一体的金融生态圈。
(一)平台升级优势明显。
首先,一体化平台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新媒介。一体化平台顺应了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平台发展要求,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平台的局限性,搭建了商业银行与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平台资源有效整合了客户的现金流、物流、商业运作等多方面信息,改善了市场中一直以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降低了交易各方的运营成本。其次,一体化平台是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优化剂。可以充分发挥平台的集聚效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目标客户信息整合实施精准营销,逐步占据市场最大份额。
(二)发展线下平台,充实一体化平台客户资源。
在银行实体网点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客户资源,积极发展社区化的智能银行。深入挖掘特定商圈、工业园、社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维护好现有客户资源,并积极挖掘潜在目标客户群,进一步积聚一体化平台客户资源。
(三)建设线上平台,保障一体化平台稳健经营。
第一,充分利用好“银联”这一平台资源,建立商业银行专属的网上交易安全平台。充分利用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以及众多电商企业的大数据信息,向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个性化的支付体验。第二,充分利用好央行的征信平台数据并结合互联网金融网贷信用数据信息,建立银行专属的信用担保平台。为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打造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第三,加强与物流网和社交网的合作,打造一个商业银行专属的交易全流程服务平台,形成“商流一物流一资金流”的无缝衔接,打造一个一体化的金融生态圈。
参考文献
[1]陆岷峰,虞鹏飞.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5(1):4-9.
信息时代下商业银行的转型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信息;互联网;物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一、 引言
商业银行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从历史上看,为适应生产力的提升及与之相关的交易方式的转变,商业银行经历了从货币兑换、接受存款、代客收付及划拨款项到发放贷款的转变。1694年,在英国王室支持下,由英国商人集资筹建的英格兰银行,成为了世界上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也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正式确立。从其诞生至今这300多年来,商业银行经历了从专业型银行到全能型和混业经营银行的转变,也经历了来自包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在内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多元竞争。从总体上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日渐完成,未来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于新兴的直接融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以及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从历史经验上看,一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往往伴随着重要的金融创新。目前,以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金融市场间的融合以及金融管制放松为主要内容的金融业新一轮的市场化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在我国中央人民银行于2014年4月29日正式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明确指出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在小微层面上补充传统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在降低我国金融交易成本的同时,有助于我国民间金融的正规化与法制化,进而有助于促进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产品创新,其最终目的则在于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既是互补的关系,也是相互竞争的关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政策上的松绑,传统金融业的高壁垒将不复存在,互联网企业日益侵占传统金融行业的地盘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信息时代下,新兴互联网企业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数据质押等互联网移动信息技术与金融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原来传统金融行业的运营模式,在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对传统金融行业,特别是传统商业银行业,带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正如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评价机构和移动银行应用程序供货商Moven公司首席执行官及创办人布莱特金(Brett King)所表明的,“目前,金融科技发展得如火如荼,科技正重新定义我们对金融服务业的想法”。最近成立的民营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首席战略官及董事会秘书陈峭曾表示:“科技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包括成本更低,透明度更高,客户体验更高效、便捷和规范”。事实上,早在在20世纪末,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就曾经预言,“传统商业银行将是要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被应用于金融领域,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且愈发多元化。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将迫使统商业银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商业模式转型。本文在简要阐述互联网技术及其未来进化形式——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飞速进步的信息技术在未来对传统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转型的方向。
本文在第二部分从互联网金融出发,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及其对金融业的影响。在第三部分,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在业务层面上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银行业务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四部分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
二、 从互联网金融到物联网金融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一词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Ashton教授在1999年研究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辨识系统)时提出,指的是把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与通讯,以实现物品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等智慧化过程。物联网在结构上可被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这三大主要设计层次。其中,最基础的是位于三层结构中的最底层的、由各类传感器、RFID标签、GPS和识读器等基本标识和传感器件所构成的感知层,感知层不仅是物联网收集数据的媒介,也是物联网区别于现有互联网的核心。
鉴于其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的差异,物联网被公认为互联网进化的下一个进化阶段。相对于目前互联网重在信息的分享与获得,主要的信息的发布主体还是个人,在物联网时代,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能够替代个人,在对客观实体环境的变化进行感知与辨识的基础上产生丰富的信息,并通过互联互通的物联网络将这些信息传递给目标用户。得力于云计算对大数据的良好支持,物联网得让虚拟经济的服务和控制融合在实体经济的每一个环节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催生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物联网金融。
物联网金融是指面向所有物联網的金融服务与创新,涉及到所有的各类物联网应用,不仅仅局限于金融物联网的应用。目前的互联网金融重在从线下到在线上的整合,互联网公司以其网络资源优势及信息数据优势,以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较低的交易成本,通过网络渠道将分散的客户聚拢起来,在其网络平台给客户提供了相对丰富的产品选择。但即使如此,这种互联网金融平台仍是一个卖方市场,客户只能在平台提供的产品中选择能够相对更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且这种产品与需求的匹配仍是相对静态的,平台上提供的金融产品并不能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基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进步,物联网金融通过将人与物结合,对于用户习惯的收集与量化将有助于金融机构设计出适合使用者特性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并随着客户需求的转变而更新产品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这里的客户既包括个人客户,也包括企业客户。比如,寿险公司可通过基于传感技术的可穿戴设备时刻采集其客户的生命体征信息,并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推断个人的发病概率,主要目的则在于减少寿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所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这不仅约了交易成本,也是的保险公司在某种意义上真正实现了专业化与精细化运营。
物联网金融一般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进化形式。“未来的银行将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同时覆盖了银行业务。互联网金融让银行的融资从传统的关系型融资转变为交易性融资,我们希望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做好风险控制,这也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我相信互联网金融的新高点是物联网金融,它将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2015年5月30日,在“2015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平安银行副行长赵继臣表示。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三期叠加”转型期,着眼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战略与经济转型,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制造业和电子商务结合,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其中,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是核心内容之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面对宏观外部环境的这些大变化,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不仅意味着信息技术上革新,更是一种经营理念和商業服务模式的深层变革。互联网金融与物联网金融之间虽然在技术手段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本质均在于发掘客户内在需求。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虽然在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时,传统商业银行在某些业务上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零售银行业务。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点在于公司银行业务,事实上,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传统商业银行不管在技术上,资金支持上,还是在客户基础上均未处于明显劣势,强大金融实力是传统商业银行让客户保有信心的基石。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抹平了地区间的隔阂,政府的监管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在新兴产业中,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在未来,商业银行只有真正拥有了互联网思维,坚持用户至上,才能在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信息时代下银行业务模式创新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变革给大众的一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直接金融模式在与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间接金融模式的竞争中大有重新崛起之势。比如,依托于金融创新,全球范围内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凭借其便利性与高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活期储蓄存款而成为一般民众的主要富余资金投资渠道。由此可见,未来在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借助于从互联网金融向物联网金融的转型这一历史机遇,商业银行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彻底颠覆传统银行粗放型的服务模式,向客户提供兼具实时性与个性化的咨询、产品和服务。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接近完成,可以预见地,当前占据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利润份额的公司业务未来不可避免地对利润的贡献将逐步下降。从国际同行间的横向比较看,零售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几年的主要增长点。根据波士顿咨询(BCG)公司全球银行业数据库显示,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成熟市场中,零售银行在银行业收入占比往往高于40%,在德国和法国等个别市场,这一比率甚至接近60%,零售银行的发展被视为是银行业充分竞争、成熟发展的结果。另据BCG的统计,预计从2014年至2020年,我国零售银行业收入将保持11%左右的高速增长,至2020年将达到近3万5千亿元人民币,大致相当于2014年我国零售业银行收入的2倍,届时零售银行营业收入将占中国银行业整体收入的40%以上。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我国银行业未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目前,相较于企业银行,我国零售银行业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较更大。2013年6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推出了在线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在短短十个月内便已录得约900亿美元的存款额,成为通过非实体基金进行资产累积的最高记录。另据J.D.Power亚太公司“2013中国零售银行满意度调研”显示,已经有95%的受访客户知晓,61%的受访客户持有,84%的受访客户打算持有“余额宝”。此后,在“余额宝”的引领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了几何级的发展速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BAT(百度、阿里和腾讯)和京东等为代表的跨界“混业”互联网金融模式。此外,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第三方资产管理以及众多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不断涌现,也极大地拓展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领域。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本身也面临着能力有限、监管空白、风控机制薄弱等问题,因而在业务规模、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仍存一定差距。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吸引了眼球,但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连续创纪录的净收益也表明,互联网金融事实上并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银行零售业务构成实质性威胁。当前,传统银行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一大优势在于客户量上的优势,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从长远看这一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当前,各大传统商业银行正在想尽办法争取年轻客户,特别是出生于世纪之交的“千禧世代”,他们将于2017年左右步入成年。“千禧世代”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远高于他们的父辈,商业银行需要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这一新世代。对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群体来说,包括储蓄、支付、转账、理财等在内的部分银行服务已不再为银行所专有,互联网公司以其更加人性化的产品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乃至物联网金融时代,电子银行的飞速发展将大大降低了在金融服务机构之间转换的交易成本。
目前,对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千禧世代”来说,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以其更加人性化的产品体验在支付、转账、理财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部分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可以预见地,电子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将大大降低了在金融服务机构之间转换的交易成本。如何增加对于年轻客户的粘性,是当前传统商业银行所需要急切面对的一大课题。
举例来说,为吸引年轻一代,特别是介于18到28岁的学生及年轻上班一族。2011年5月,拥有百年历史的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 Bank)推出了一个全新子品牌“Frank by OCBC”。“Frank”一词来自英文短语“坦率地讲”(Frankly Speaking),体现了新加坡华侨银行推出这一品牌想要表达的五大核心价值观,即“诚实、真诚、可信赖、聪明、时尚”。在此基础上,新加坡华侨银行为年轻客户量身定做了一整套的银行服务和产品以满足新时代年轻人的金融需求。与之相似地,为使品牌年轻化,国内的招商银行业也针对年轻一族设计了一卡通M+借贷卡和young信用卡。
但是,光有品牌建设还远远不够,吸引年轻一代的关键还在于提供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咨询公司埃森哲认为,如今的消费者已经进入了“客户3.0”时代,其主要特征在于信息资源丰富同时要求严苛、相信群体判断、偏好通过社交媒体沟通交流、有能力使用技术来满足个人需求等。为此,未来银行在零售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进一步了解自身客户,想方设法将数据转化为市场洞察,以求为客户提供最佳体验。
为了给客户提供专业化与定制化的服务,传统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物聯网银行”(Bank of Things)模式所创造的各种机遇,依托于自身所有的海量客户数据,并结合社交媒体及其他数据源,传统商业银行基于大数据、数据挖掘等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之上的数据分析将有助其深入了解每位客户,进而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产品和全面的个人财务分析,并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实时更新。更进一步地,商业银行还可以借助从大数据中提炼出的相关信息洞察并预测客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相应的定制化的建议、产品和解决方案,主要目的在于为客户做出最佳财务决策。凭借其无微不至的服务,银行的最终目的则在于为其客户提供贴心服务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四、 结语
在传统银行业中,除了传统国有四大银行之外,还有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各个地区也有自己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农业商业银行。在这些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中,各自都能够获得一部分市场占有率。决定各个商业银行营收的主要因素在于物理空间上的隔阂与限制。但是,互联网上却不一样,现代化信息技术抹平了地域上的隔阂。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互联网金融也遵循互联网的产业特点,即马太效应,赢者通吃。
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一书中有这么一个观点:某些从业者,特别是在那些历史悠久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往往在思维上有这么一种偏向或定势,他们往往倾向于把将针对特定问题的临时解决方案当作是一种永久性的、一劳永逸的终极解决办法。这一观点尤为适合当今金融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在当前飞速变化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时,对于商业银行这一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传统行业,应该勇于正视互联网金融对其外部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从短期来看是一种挑战,但从长期来看无疑更加是一种机遇。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应当充分正视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在经营思路、客户定位、业务经营重心和网点管道等方面勇于转型并且突破创新,以积极应对来自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
[2]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12).
[3] 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
商业银行转型 篇12
一、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创新
1. 银行产品方面的创新
银行产品为了满足各种顾客群体的要求, 应当根据各种顾客群体需求特点, 提供针对性的产品, 进行针对性的创新, 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就总体而言, 可以划分为普通以及高端产品。其一, 针对大众开展普通银行产品。为促进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也要对普通客户保守的观念, 需要着手于保守的银行产品, 降低准入标准, 逐渐提升银行的大众认可度, 银行同时也需要借助该方式吸引潜在顾客[1]。其二, 为了应对高端顾客的需要, 为其提供定制的银行产品, 对于这类的顾客, 可以将银行产品进行拓展, 涉及黄金、外汇、权期、等多项业务, 同时联合其他高端金融服务为顾客提供立体化、全方位的银行体验[2]。开展这种创新活动, 可以帮助银行深入的认识顾客, 实现自身产品的良好发展。
其三, 为了最大化的满足激进型客户或者是尽可能的帮助现有股民自我内控规避其资金风险而进行创设的全新型的银行性质商品, 具有较高收益的银行产品, 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种顾客群体的需求, 完成了资金分配。
其四, 针对各个年龄层的普通顾客, 还应当设置专题, 比如, 出国留学、教育、退休、结婚等, 可以帮助进行有计划性、方向性的银行业务。
2. 个人银行服务方面的创新
(1) 注重服务各个阶段。对服务的各个阶段进行创新, 主要表现在服务前期对服务标准进行细化、服务过程中提升服务质量、服务之后反思顾客的反馈。银行服务必须细化周到, 涉及产品服务的全过程, 包括产品开发、服务策略、服务措施、服务态度以及最后的归纳总结, 每一个环节都是服务结构基本的构成部分。此外, 在服务完成之后应当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工作, 由此可以对市场以及产品的活力行深度的了解, 继而实现银行服务水准和质量的提升, 真正做到以顾客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与此同时, 可以推动个人银行的开展。
(2) 保障服务连贯性。根据人生的各个阶段, 合理的链接家庭、工作、养老、子女, 确保服务具有定的关联性, 同时按照各个阶段具体的状况对服务形式进行调整, 对财产的使用进行科学的规划[3]。长久保障基础服务的价值, 将个体银行业务升华为家庭或者家族银行的层面上去。银行为顾客提供一生的规划, 必将增强顾客的忠实程度, 提升服务的持久性和关联性。
3. 个人银行渠道方面的创新
个人银行途径方面的创新反映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银行服务, 为网络客户提供专业的银行产品, 顾客借助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是可以对银行产品进行了解, 该银行业务途径, 大批失控的界线, 将银行产品合理的融进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银行同时客户管理系统科学的研究和管理顾客信息, 可以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针对个人的银行理财方案。
二、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转型思考
1. 高素质银行业务人才欠缺
银行相关业务人员缺乏较高的素质以及业务素养, 对于银行顾问, 顾客的信任度偏低。银行产品以及客户需求逐步多样化发展, 由此需要银行业务人员必须切实提升自身的素养, 相关业务人员对于金融知识必须能够做到融汇贯通, 及时的掌握金融动态, 与此同时具有相应的营销手段, 可以很好的把握顾客心理等, 具有上述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实现银行业务服务链的完整。此外,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顾客通常不喜欢向银行透漏自己的资金信息, 这加大了业务人员分析顾客的难度, 客户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很难建立。
2. 服务的品牌化以及个性化欠缺
商业银行现有的个人业务基本相同, 品牌化以及个性化没有得到凸显。大多数银行实施将现在开展的服务进行组合, 根本没有安装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 这使得服务欠缺个性化, 产品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商业银行基本围绕产品展开各种银行活动, 并没有围绕客户这一核心进行各项银行服务, 没有个性化服务观念。理财也只是单纯根据资产的数量进行划分, 缺乏对各类顾客进行系统化的银行规划, 服务欠缺方向性以及独特性。
3. 银行缺乏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
现阶段, 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必然存在各种风险, 但是其较为客观的利润模糊了银行工作者的视线, 管理者常常忽视了风险的存在, 使得银行推陈出新各种银行产品, 但是往往需要面对各种风险, 导致各项业务无法有序开展, 给银行以及顾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转型建议
就以上各种银行业务风险以及挑战, 我们站在业务人员、银行服务以及政策监督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其一, 全面提升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 积极组织相关培训活动, 其工作人员切实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努力把握顾客的心理, 进而开展科学的银行业务。与此同时, 业务人员必须对及时掌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以及实行的经济政策, 进而有效掌控产品和风险, 为顾客提供更加理想的资金收益, 促进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 获得更好经济收益。
其二, 与客户进行深入的交流, 在此过程中, 充分掌握顾客需要, 综合利用自身的金融理论知识, 采用科学的营销技巧, 为其提供理财方案。
站在银行服务角度, 需要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理财策略, 针对各类顾客群体进行差异对待, 开展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因为不同的顾客存在不同的年龄段, 具体的财富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具备的风险承担能力也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结合不同的情况, 为顾客介绍适合客户的、满足客户需求的银行产品, 进行开展系统、全面的银行服务, 帮助顾客获得最大的银行收益, 而且可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得, 时代不断发展, 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银行意识得到明显提升, 个人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 商业银行的个人业务发展较快, 个人银行业务也是银行主要的竞争焦点。因此, 银行必须创新自身的个人银行业务, 提升行业竞争力。所以, 要想促进商业银行业务方面进一步的发展, 必须积极进行创新, 不断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进而对银行业务发展转型问题进行思考, 深入分析现阶段银行业务存在各类弊端和局限, 进而就具体的不足提出了业务转型建议, 希望可以促进银行业务的个性化发展, 能够为顾客提供优质的银行服务, 保障顾客利益。
参考文献
[1]高秀花.浅析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转型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13, (11) :29.
[2]林虹.浅谈中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创新[J].时代金融, 2014, (36) :109-110.
[3]唐珊珊.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新发展的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 :109-112.
【商业银行转型】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转型策略06-18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探究05-20
机制改革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与体制06-04
浅议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转型发展07-14
商业化转型09-16
银行网点转型07-11
中小银行转型08-31
银行基层网点转型思考10-15
银行转型的科技责任06-03
建设银行与商业银行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