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商业银行(共12篇)
中资商业银行 篇1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 将资金投向海外, 加快国际化步伐无疑成为中资银行当前重要的战略选择。
1月23日, 中国工商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联合宣布, 双方已就美国东亚银行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 工商银行将向东亚银行支付约1.4亿美元的对价, 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此次收购是中资银行对美国商业银行的第一次控股权收购, 战略意义突出。
分析人士表示, 过剩的流动性和业务扩张冲动, 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外部环境, 为中资银行“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值得注意的是, 在银行业国际化这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中, 海外并购的潜在风险更加需要防范。有投行人士提醒, 要警惕并购题材的炒作, 避免空赚指数不赚钱;中资银行试水国际市场, 需在公司战略框架下慎选投资对象, 让并购带来实实在在的盈利增长。
中资银行吹“出海”号角
在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并购重组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 一些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也相继吹响了海外并购的号角。
1月23日, 中国工商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联合宣布, 双方已就美国东亚银行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 工商银行将向东亚银行支付约1.4亿美元的对价, 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 东亚银行持有剩余的20%股权。
同时, 东亚银行还拥有卖出期权, 可在本交易完成后, 按双方协议约定的条款和日期, 将其剩余股份转让给工商银行。双方将随后履行监管报批手续。交易完成后, 工商银行将负责美国东亚银行的营运和管理。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 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 将使工商银行获得美国商业银行牌照, 填补工商银行在美零售银行牌照的空白, 进一步拓展在美国的机构和业务网络。
姜建清还表示, 此次收购是中资银行对美国商业银行的第一次控股权收购, 战略意义突出。如能成功完成, 既可为中资银行提升在美金融服务整体水平奠定重要基础, 也将成为中美两国金融对等开放层次、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象征, 对两国的经贸往来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东亚银行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国宝表示:“通过此次交易, 有信心进一步优化本行的资源配置, 加强本行在主要市场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东亚银行与工商银行一直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 未来将会继续发展策略伙伴关系, 携手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东亚银行的声明说, 此次交易的最终完成, 还须分别获得中国银监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和美联储的批准。据了解, 2010年, 由李国宝家族控制的东亚银行已向工行出售加拿大东亚银行70%股权。
随着国内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以及银行股改上市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财务实力方面, 都已具备了跨国并购能力, 国内银行业已进入海外并购时代。
据称, 2006年12月30日, 中国工商银行与印尼Halim银行股东签署收购协议, 收购后者90%的股份。另外10%的股份暂由原有股东持有。双方商定, 三年后工行将对这部分股份依据当时印尼法律规定进行选择性收购。此次是工商银行完成的首次跨国银行收购, 也是其首次以收购方式进入海外市场。
此前, 工商银行以同样的方式分别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与华比富通银行在香港的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 前者被改组为中国工商银行 (亚洲) 有限公司;而后者则成功进行了整合。
2007年10月25日, 中国工商银行与南非标准银行联合宣布, 双方已就股权交易和战略合作事宜达成协议。根据协议, 中国工商银行将支付约54.6亿美元的兑价, 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 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据称, 南非标准银行是一个国际化色彩浓厚的大型银行。目前南非标准银行在非洲的18个国家以及非洲之外的19个国家开展业务, 以新兴市场为发展重点。
其实, 中国银行业正在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 很多中资银行希望借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机, 为自己争得海外的一片天空。如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先后高调参与海外并购。
2006年12月14日, 中国银行向外宣布, 以9.65亿美元入主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 走出了海外并购非金融产业第一步。中国银行此次是向新加坡航空及西德银行West LB AG收购其分别持有的新加坡飞机租赁各35.5%股权。交易完成后, 中国银行将成为该公司最大控股股东, 持股量为71%, 余下29%权益则由新加坡政府旗下企业淡马锡及GIC持有。
2006年8月24日, 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签署协议, 以97.1亿港元收购其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国银行 (亚洲) 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由此, 国有商业银行在股改之后迈出了海外并购的第一步。
2007年10月份, 民生银行与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签署协议, 收购联合银行的股权。根据协议, 民生银行将在半年内以现金25亿元人民币收购联合银行控股公司9.9%股份, 并有权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增持股份至20%, 增持后民生银行将成为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第一大股东。
分析人士认为, 民生银行作为国内银行中首家以股权投资的方式进军美国金融市场的商业银行, 此次收购或将加快中资的海外扩张步伐, 而这一事件也折射出中资银行由“被人并购”到“并购他人”的海外扩张欲望和实力。
中资行“出海”意欲何在
分析人士认为, 中资银行将目光转向海外源于多种因素, 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外汇管制的逐步放松, 外汇储备增加要求更高投资回报, 综合化、多元化经营加速等均构成了中资银行进军海外的深层背景。
其实, 中国各大银行普遍资本充足率较高, 手中资金充裕, 同时流动性过剩使得银行的国内业务扩张受到抑制。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 将资金投向海外, 加快国际化步伐无疑成为中资银行当前重要的战略选择。
有关专家表示, 海外并购是银行业务扩张现实可行的策略。通过海外并购, 中资银行能快速增加新的盈利增长点。而且, 也具有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缓解流动性过剩等宏观经济效应。
据称, 几乎所有的国外大银行都是通过大规模的并购而迅速壮大的。所以, 中国的政策层面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到海外进行并购。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国内企业衍生出巨大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银行盈利的基础是客户资源, 这就要求中资银行必须加快境外机构布局, 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早在去年, 银监会就明确发出“鼓励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政策指令, 对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给予政策支持。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指出, 要支持有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开展国际竞争。在监管部门的鼓励下, “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已经成为许多中资银行的战略目标。
对于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 央行、银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均持鼓励态度。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表明了对中资银行海外并购行为的政策支持。他说, 将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 包括探索采取并购方式参股境外金融机构, 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分析人士表示, 国内银行海外并购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现在, 国内银行的资产、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引资等方面也做得不错。更重要的是, 随着银行公司治理和改革的深入, 现在银行的不良资产减少了很多, 国内不少商业银行已经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条件。
事实上, 国内银行走出国门开拓市场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未来几年, 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是大趋势, 金融资本将加速在国际市场的融合。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背后, 反映了银行扩大规模和开展多元化混业经营的迫切需求, 在加速融入国际市场的同时, 从长期看, 业务是否具有互补性是开展并购的重要考量因素。
国内银行海外股权并购, 一方面可以拓展自己的业务, 使得产品和服务更加的综合化、国际化, 有了全球视野;另一方面, 能够和国外银行的业务互补, 通过国外银行的品牌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 还能够学习到国外银行的经营方式。
银行业全面放开以后, 中资银行已不得不应对外资银行的正面竞争。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携着国际化、多元化的优势, 直接叫板中资银行。而国内的商业银行在上市改制之后, 资金充实, 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 已经基本具备了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实力。在调控力度加大、信贷利差减少的趋势下, 中资银行也急于进行盈利结构调整, 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走出去”尝试在国际市场上淘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分析人士认为, 开拓海外市场, 可以分散中资银行风险。现在中国各家银行的同质性很高, 竞争很激烈, 开拓海外市场可以帮助银行多样化其业务分布领域, 同时通过购并其他银行的海外机构, 可以学习它们在风险管理和开拓新业务等方面的经验, 也有利于中资银行提高国内业务的管理。
有关专家表示, 企业间的收购行为必须考虑到成本因素, 而通常在经济比较景气的情况下, 收购价往往会比较高, 这无疑将增加企业的成本。而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中国的银行拓展海外市场的较好时机。通过收购等资产运作的方式更容易接收原来银行本身所拥有的客户、技术、业务流程, 从而减少磨合的过程而更快地适应当地的发展。
海外并购还是悠着点
谈起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 不能光想到海外并购会给国内银行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潜在的风险更加需要防范。近年来, 国外银行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也有不少。
在寻求海外并购或海外扩张中, 对于中资银行来说, 最大的挑战和风险是什么?中资银行应从哪些方面去应对?
有关专家指出,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有两大风险需要特别注意:第一, 政治风险。在中资银行海外收购资产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风险, 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 银行都是很重要的经济资源, 这种收购会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控制, 这种政治风险需要重视。
第二, 经济风险。中资银行不要因为并购而并购, 并购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银行的价值, 需要了解收购对象的资产结构, 还要看是否符合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 做到能够实现1+1>2的经济效益。
作为银行并购追求的首要目标一一规模效益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伴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降低, 并极有可能带来内部控制失败等后果。以花旗为例, 日前花旗分行电脑系统发生故障导致了27.5万笔交易发生严重错误, 并再次遭到了日本金融服务局的公开谴责。在市场人士看来, 引发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在于花旗毫无节制地并购所形成的“大企业病”。
根据一项关于并购失败的调查研究表明, 80%左右的国际并购失败案例直接或间接源于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 而只有20%左右的失败案例出现在并购的前期交易阶段。可见, 企业并购交易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成功, 相反表明企业开始进入真正的并购关键期。
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的整合是至今许多银行并购过程中最难跨越的障碍。这里不仅牵涉到两个不同银行间网络和技术衔接的困难, 而且还需要弥合彼此间的文化差异。但当银行在这些方面透支过大, 势必肢解和分散自身开拓市场的物质与人力资本的支持力量, 并最终弱化银行的收益功能。特别是当并购整合陷入流产时, 银行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加沉重。
因此, 有关专家建议, 中资银行应远在并购宣告完成前100天就开始酝酿品牌、人员、业务条线、客户资源、网络、IT系统等的整合计划, 并在尽职调查中做相应准备。
有关专家认为, 对中资银行来说, 最大的挑战是人力资源的挑战, 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是成败的关键, 这是制约今后中资银行海外拓展的重要环节。中资银行可通过加快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员的力度, 在国内外聘请职业经理人、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来应对这种挑战。
人力资源是整合中最为敏感和棘手的。建议中资银行在并购海外银行后, 派驻人员不宜过多, 只要抓住关键岗位、进入董事会即可, 对于日常工作不宜太多介入。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公司, 将是一家善于使用当地资源的公司, 尤其是人力资源。
并购完成后, 业务的整合也是决定成败的重要方面。事实上, 单纯依靠“分行行长负责制”, 而非“业务条线负责制”, 并不利于从全局的角度展开业务整合。因此, 中资银行应该深入分析自身和并购对象的业务特点、机构设置, 寻找重叠部分与合作机会, 将产品、客户、市场与前后台各部门形成矩阵式的模型, 更好地配套整合。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海外并购完成并不代表海外扩张的实现, 只有把人员、业务、企业文化等资源有效整合, 才能在不断发展中完成并购任务, 实现既定目标。在并购完成后, 要稳步推行母公司的文化和战略, 把资源整合到位后再进行新的市场策略。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风险暗涌。为此专家建议, 进行海外并购之时应该注重先后顺序和策略, 避免盲目的规模扩张。应该先对具备相对优势的新兴市场进行投资、布局, 以储备后续增长潜力;再在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设立学习窗口, 打开视野, 以弥补各种制度缺陷和不足;另外, 尽量让研发先行, 在最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及早设立投研团队, 去全面熟悉游戏规则和开发金融产品, 猎取投资机会。
2008年9月24日香港东亚银行出现挤提, 引发人们各种猜测。
中资商业银行 篇2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中国银监会令2013年第1号
《中国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已由中国银监会第129次主席会议于2012年10月1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银监会主席 尚福林
2013年10月15日
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实施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行为,明确行政许可事项、条件、程序和期限,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的有关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政储蓄银行)等。
第三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照本办法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对中资商业银行实施行政许可。
第四条 中资商业银行以下事项须经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行政许可:机构设立,机构变更,机构终止,调整业务范围和增加业务品种,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决定的其他行政许可事项。
第五条 申请人应当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事项申请材料目录和格式要求》提交申请材料。第二章 机构设立 第一节 法人机构设立
第六条 设立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章程;
(二)注册资本为实缴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可兑换货币,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
(三)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熟悉银行业务的合格从业人员;
(四)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五)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六)建立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信息科技架构,具有支撑业务经营的必要、安全且合规的信息科技系统,具备保障信息科技系统有效安全运行的技术与措施。
第七条 设立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还应当符合其他审慎性条件,至少包括:
(一)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具有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有效控制各类风险;
(三)发起人股东中应当包括合格的战略投资者;
(四)具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五)具备有效的资本约束与资本补充机制;
(六)有助于化解现有金融机构风险,促进金融稳定。
第八条 设立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应当有符合条件的发起人,发起人包括:境内金融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和银监会认可的其他发起人。前款所称境外金融机构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金融机构。
第九条 境内金融机构作为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发起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二)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三)最近3个会计连续盈利;
(四)社会声誉良好,最近2年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
(五)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十条 境外金融机构作为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原则上不少于100亿美元;
(二)银监会认可的国际评级机构最近2年对其长期信用评级为良好;
(三)最近2个会计连续盈利;
(四)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当达到其注册地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且不低于10.5%;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总额不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10%;
(五)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六)注册地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
(七)所在国(地区)经济状况良好;
(八)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境外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商业银行应当遵循长期持股、优化治理、业务合作、竞争回避的原则。
银监会根据金融业风险状况和监管需要,可以调整境外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的条件。
第十一条 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及被其控制或共同控制的关联方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向单个中资商业银行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及被其控制或共同控制的关联方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
前款所称投资入股比例是指境外金融机构所持股份占中资商业银行股份总额的比例。境外金融机构关联方的持股比例应当与境外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合并计算。
第十二条 境内非金融机构作为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发起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
(二)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或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三)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能按期足额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本金和利息;
(四)具有较长的发展期和稳定的经营状况;
(五)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
(六)财务状况良好,最近3个会计连续盈利;
(七)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3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八)权益性投资余额原则上不超过本企业净资产的5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除外;
(九)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十)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十三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企业不得作为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发起人: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二)关联企业众多、股权关系复杂且不透明、关联交易频繁且异常;
(三)核心主业不突出且其经营范围涉及行业过多;
(四)现金流量波动受经济景气影响较大;
(五)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六)代他人持有中资商业银行股权;
(七)其他对银行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
第十四条 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设立须经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第十五条 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筹建申请,应当由发起人各方共同向银监会提交,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筹建申请,应当由发起人各方共同向拟设地银监局提交,拟设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十六条 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筹建期为批准决定之日起6个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未能按期筹建的,该机构筹建组应当在筹建期限届满前1个月向银监会提交筹建延期报告。筹建延期不得超过一次,筹建延期的最长期限为3个月。
该机构筹建组应当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届满前提交开业申请,逾期未提交的,筹建批准文件失效,由决定机关办理筹建许可注销手续。
第十七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开业申请应当向银监会提交,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开业申请应当向所在地银监局提交,由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并决定。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抄报银监会。
第十八条 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应当在收到开业核准文件并按规定领取金融许可证后,根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开业。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未能按期开业的,应当在开业期限届满前1个月向银监会提交开业延期报告。开业延期不得超过一次,开业延期的最长期限为3个月。
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未在前款规定期限内开业的,开业核准文件失效,由决定机关办理开业许可注销手续,收回其金融许可证,并予以公告。第二节 境内分支机构设立
第十九条 中资商业银行设立的境内分支机构包括分行、分行级专营机构、支行、分行级专营机构的分支机构等。中资商业银行设立境内分支机构须经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第二十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设立分行,申请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三)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四)具有拨付营运资金的能力;
(五)具有完善、合规的信息科技系统和信息安全体系,具有标准化的数据管理体系,具备保障业务连续有效安全运行的技术与措施;
(六)监管评级良好;
(七)最近2年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
(八)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二十一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设立信用卡中心、小企业信贷中心、私人银行部、票据中心、资金营运中心、贵金属业务部等分行级专营机构,申请人除应当符合第二十条有关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专营业务经营体制改革符合该项业务的发展方向,并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
(二)专营业务经营体制改革符合其总行的总体战略和发展规划,有利于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三)开办专营业务2年以上,有经营专营业务的管理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
(四)专营业务资产质量、服务等指标达到良好水平,专营业务的成本控制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的盈利前景;
(五)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二十二条 中资商业银行的分行筹建申请由其总行向拟设地银监局提交,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未跨银监局辖区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城市商业银行省内分行筹建申请由其总行向拟设地银监局提交,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分行级专营机构的筹建申请由其总行向银监会提交,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三条 分行、分行级专营机构的筹建期为批准决定之日起6个月。未能按期筹建的,其总行应当在筹建期限届满前1个月内向筹建申请受理机关提交筹建延期报告。筹建延期不得超过一次,筹建延期的最长期限为3个月。
申请人应当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届满前提交开业申请,逾期未提交的,筹建批准文件失效,由决定机关办理筹建许可注销手续。
第二十四条 中资商业银行的分行、分行级专营机构开业申请由其总行向所在地银监局提交,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分行、分行级专营机构开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营运资金到位;
(二)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熟悉银行业务的合格从业人员;
(三)有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四)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五)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信息科技部门,具有必要、安全且合规的信息科技系统,具备保障本级信息科技系统有效安全运行的技术与措施。
第二十五条 分行、分行级专营机构应当在收到开业核准文件并按规定领取金融许可证后,根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分行、分行级专营机构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开业,未能按期开业的,申请人应当在开业期限届满前1个月内向所在地银监局提交开业延期报告。开业延期不得超过一次,开业延期的最长期限为3个月。分行、分行级专营机构未在前款规定期限内开业的,原开业核准文件失效,由决定机关办理开业许可注销手续,收回其金融许可证,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六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设立支行,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拟设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设有分行、视同分行管理的机构或分行以上机构且正式营业1年以上,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状况良好。城市商业银行在拟设地同一地级或地级以上城市设有分行、视同分行管理的机构或分行以上机构且正式营业1年以上,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状况良好;
(二)拟设地已设立机构具有较强的内部控制能力,最近1年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
(三)具有拨付营运资金的能力;
(四)已建立对高级管理人员考核、监督、授权和调整的制度和机制,并有足够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五)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二十七条 中资商业银行的支行筹建申请由分行、视同分行管理的机构或城市商业银行总行提交,拟设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银监局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或直接受理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八条 支行的筹建期为批准决定之日起6个月。未能按期筹建的,申请人应当在筹建期限届满前1个月内向筹建受理机关提交筹建延期报告。筹建延期不得超过一次,筹建延期的最长期限为3个月。
申请人应当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届满前提交开业申请,逾期未提交的,筹建批准文件失效,由决定机关办理筹建许可注销手续。
第二十九条支行的开业申请由分行、视同分行管理的机构或城市商业银行总行向筹建受理机关提交,筹建受理机关受理、审查并决定。筹建受理机关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支行开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营运资金到位;
(二)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熟悉银行业务的合格从业人员;
(三)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第三十条 支行应当在收到开业核准文件并按规定领取金融许可证后,根据工商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支行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开业。未能按期开业的,申请人应当在开业期限届满前1个月内向开业申请受理机关提出开业延期报告。开业延期不得超过一次,开业延期的最长期限为3个月。
支行未在规定期限内开业的,原开业核准文件失效,由决定机关办理开业许可注销手续,收回其金融许可证,并予以公告。中资商业银行设立专营机构的分支机构,参照中资商业银行设立相应分支机构的行政许可条件和程序实施。
第三十一条 中资商业银行收购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提足准备金后具有营运资金拨付能力;
(二)收购方授权执行收购任务的分行经营状况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合法合规经营;
(三)按照市场和自愿原则收购;
(四)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三十二条 中资商业银行收购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须经收购和开业两个阶段。收购审批和开业核准的程序同中资商业银行设立分行或支行的筹建审批和开业核准的程序。第三节 投资设立、参股、收购境内法人金融机构
第三十三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投资设立、参股、收购境内法人金融机构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三)具有良好的并表管理能力;
(四)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五)权益性投资余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净资产的5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六)具有完善、合规的信息科技系统和信息安全体系,具有标准化的数据管理体系,具备保障业务连续有效安全运行的技术与措施;
(七)最近2年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
(八)最近3个会计连续盈利;
(九)监管评级良好;
(十)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三十四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申请投资设立、参股、收购境内法人金融机构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城市商业银行申请投资设立、参股、收购境内法人金融机构由申请人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四节 投资设立、参股、收购境外机构
第三十五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投资设立、参股、收购境外机构,申请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业务条线管理和风险管控能力与境外业务发展相适应;
(二)具有清晰的海外发展战略;
(三)具有良好的并表管理能力;
(四)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五)权益性投资余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净资产的5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六)最近3个会计连续盈利;
(七)申请前1年年末资产余额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八)具备与境外经营环境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
(九)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本办法所称境外机构是指中资商业银行境外一级分行、全资附属或控股金融机构、代表机构,以及境外一级分行、全资子公司跨国设立的机构。
第三十六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申请投资设立、参股、收购境外机构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城市商业银行申请投资设立、参股、收购境外机构由申请人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三章 机构变更 第一节 法人机构变更
第三十七条 法人机构变更包括:变更名称,变更股权,变更注册资本,修改章程,变更住所,变更组织形式,存续分立、新设分立、吸收合并、新设合并等。
第三十八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法人机构变更名称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变更名称由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
第三十九条 中资商业银行股权变更,其股东资格条件同第九至十三条规定的新设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发起人入股条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变更持有资本总额或股份总额5%以上股东的变更申请、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申请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
城市商业银行变更持有资本总额或股份总额5%以上、10%以下,城市商业银行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内的股东的变更申请,由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城市商业银行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外的企业入股城市商业银行5%以上的股权变更申请,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变更持有资本总额或股份总额10%以上股东的变更申请,由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地银监局受理,银监会审查并决定。城市商业银行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外的企业入股城市商业银行5%以下的股权变更申请,由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申请,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
中资商业银行变更持有资本总额或股份总额1%以上、5%以下的股东,应当在股权转让后10日内向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投资人入股中资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完整、真实地披露其关联关系。
第四十条 中资商业银行变更注册资本,其股东资格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至第十三条规定的条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变更注册资本,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城市商业银行变更注册资本,由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涉及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
中资商业银行通过配股或募集新股份方式变更注册资本的,在变更注册资本前,还应当经过配股或募集新股份方案审批。方案审批的受理、审查和决定程序同前款规定。
第四十一条 中资商业银行公开募集股份和上市交易股份的,应当符合国务院及中国证监会有关的规定条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之前,应当向银监会申请并获得批准。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公开募集股份和上市交易股份的,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城市商业银行发行股份和上市,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第四十二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修改章程,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城市商业银行修改章程,由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
中资商业银行变更名称、住所、股权、注册资本或业务范围的,应当在决定机关作出批准决定6个月内修改章程相应条款并报告决定机关。
第四十三条 中资商业银行变更住所,应当有与业务发展相符合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变更住所,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城市商业银行变更住所,由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
第四十四条 中资商业银行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导致的行政区划、街道、门牌号等发生变化而实际位置未变化的,不需进行变更住所的申请,但应当于变更后15日内报告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并换领金融许可证。
中资商业银行因房屋维修、增扩建等原因临时变更住所6个月以内的,不需进行变更住所的申请,但应当在原住所、临时住所公告,并提前10日向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临时住所应当符合公安、消防部门的相关要求。中资商业银行回迁原住所,应当提前10日将公安部门对回迁住所出具的安全合格证明及有关消防证明文件等材料报所在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五条 中资商业银行变更组织形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变更组织形式,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城市商业银行变更组织形式,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
第四十六条 中资商业银行分立,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立,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城市商业银行的分立由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
存续分立的,在分立公告期限届满后,存续方应当按照变更事项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行政许可;新设方应当按照法人机构开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行政许可。
新设分立的,在分立公告期限届满后,新设方应当按照法人机构开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行政许可;原法人机构应当按照法人机构解散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行政许可。
第四十七条 中资商业银行合并,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合并一方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其他合并由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
吸收合并的,在合并公告期限届满后,吸收合并方应当按照变更事项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行政许可;被吸收合并方应当按照法人机构终止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行政许可。被吸收合并方改建为分支机构的,应当按照分支机构开业条件和程序通过行政许可。
新设合并的,在合并公告期限届满后,新设方应当按照法人机构开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行政许可;原法人机构应当按照法人机构解散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行政许可。
第四十八条 本节变更事项,由下级监管机关受理、报上级监管机关决定的,自上级监管机关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由同一监管机关受理、审查并决定的,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第二节 境内分支机构变更
第四十九条 中资商业银行境内分支机构变更包括变更名称、机构升格等。第五十条 银监局所在城市的中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变更名称由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分局所在地中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变更名称由银监分局受理、审查并决定。第五十一条 中资商业银行支行升格为分行,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总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健全有效;
(二)总行拨付营运资金到位;
(三)拟升格支行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最近2年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
(四)拟升格支行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熟悉银行业务的合格从业人员;
(五)拟升格支行连续2年盈利;
(六)有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七)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八)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信息科技部门,具有必要、安全且合规的信息科技系统,具备保障本级信息科技系统有效安全运行的技术与措施;
(九)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支行升格为分行的,由中资商业银行总行向升格后机构所在地银监局提出申请,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股份制商业银行支行升格为二级分行、城市商业银行支行升格为省内分行的,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总行向升格后机构所在地银监局提出申请,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第五十二条 支行以下机构升格为支行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拟升格机构经营情况良好;
(二)拟升格机构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最近2年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
(三)拟升格机构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熟悉银行业务的合格从业人员;
(四)拟升格机构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五)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中资商业银行支行以下机构升格为支行的申请人应当是商业银行分行或总行。银监局所在城市支行以下机构升格为支行的申请,由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分局所在地支行以下机构升格为支行的申请,由银监分局受理、审查并决定。
第五十三条 本节变更事项,由下级监管机关受理、报上级监管机关决定的,自上级监管机关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由同一监管机关受理、审查并决定的,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第三节 境外机构变更
第五十四条 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升格、变更营运资金或注册资本、变更名称、重大投资事项、变更股权、分立、合并以及银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须经银监会许可。
前款所称重大投资事项,指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拟从事的投资额为1亿元人民币以上或者投资额占其注册资本或营运资金5%以上的股权投资事项。
第五十五条 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变更事项应当由中资商业银行总行向银监会申请,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第四章 机构终止 第一节 法人机构终止
第五十六条 中资商业银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解散:
(一)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出现章程规定的其他应当解散的情形;
(二)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三)因分立、合并需要解散。
第五十七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解散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城市商业银行解散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五十八条 中资商业银行因分立、合并出现解散情形的,与分立、合并一并进行审批。第五十九条 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向法院申请破产前,应当向银监会申请并获得批准:
(一)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自愿或应其债权人要求申请破产;
(二)因解散而清算,清算组发现该机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应当申请破产。
申请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破产的,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申请城市商业银行破产的,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第二节 分支机构终止
第六十条 中资商业银行境内外分支机构终止营业的(被依法撤销除外),应当提出终止营业申请。
第六十一条 中资商业银行境内分行的终止营业申请,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中资商业银行境内支行及以下分支机构的终止营业申请,由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的终止营业申请,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第五章 调整业务范围和增加业务品种 第一节 开办外汇业务和增加外汇业务品种
第六十二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开办除结汇、售汇以外的外汇业务或增加外汇业务品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二)依法合规经营,内控制度健全有效,经营状况良好;
(三)有与申报外汇业务相应的外汇营运资金和合格的外汇业务从业人员;
(四)有符合开展外汇业务要求的营业场所和相关设施;
(五)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六十三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申请开办除结汇、售汇以外的外汇业务或增加外汇业务品种,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城市商业银行申请开办外汇业务或增加外汇业务品种,由机构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银监局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或直接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二节 募集发行债务、资本补充工具
第六十四条 中资商业银行募集次级定期债务、发行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金融债及依法须经银监会许可的其他债务、资本补充工具,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三)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真实准确;
(四)拨备覆盖率达标,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
(五)最近3年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
(六)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六十五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申请募集次级定期债务、申请发行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或金融债及依法须经银监会许可的其他债务、资本补充工具,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城市商业银行申请募集次级定期债务、申请发行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或金融债及依法须经银监会许可的其他债务、资本补充工具,由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第三节 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
第六十六条 中资商业银行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资格分为以下两类:
(一)基础类资格:只能从事套期保值类衍生产品交易;
(二)普通类资格:除基础类资格可以从事的衍生产品交易之外,还可以从事非套期保值类衍生产品交易。
第六十七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开办基础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健全的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二)具有接受相关衍生产品交易技能专门培训半年以上、从事衍生产品或相关交易2年以上的交易人员至少2名,相关风险管理人员至少1名,风险模型研究人员或风险分析人员至少1名,熟悉套期会计操作程序和制度规范的人员至少1名,以上人员均需专岗专人,相互不得兼任,且无不良记录;
(三)有适当的交易场所和设备;
(四)具有处理法律事务和负责内控合规检查的专业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员;
(五)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六)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六十八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开办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除符合本办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完善的衍生产品交易前、中、后台自动联接的业务处理系统和实时风险管理系统;
(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主管人员应当具备5年以上直接参与衍生产品交易活动或风险管理的资历,且无不良记录;
(三)严格的业务分离制度,确保套期保值类业务与非套期保值类业务的市场信息、风险管理、损益核算有效隔离;
(四)完善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管理框架;
(五)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六十九 条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申请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城市商业银行申请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由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第四节 开办信用卡业务
第七十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开办信用卡业务分为申请发卡业务和申请收单业务。申请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公司治理良好,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具备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问责机制健全有效;
(二)信誉良好,具有完善、有效的内控机制和案件防控体系,最近3年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
(三)具备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熟悉银行业务的合格从业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中具有信用卡业务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至少1人,具备开展信用卡业务必须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全面实施分级授权管理;
(四)具备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相关设施和必备的信息技术资源;
(五)已在境内建立符合法律法规和业务管理要求的业务系统,具有保障相关业务系统信息安全和运行质量的技术能力;
(六)开办外币信用卡业务的,应当具有经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批准的结汇、售汇业务资格;
(七)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七十一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开办信用卡发卡业务除应当具备本办法第七十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备办理零售业务的良好基础,最近3年个人存贷款业务规模和业务结构稳定,个人存贷款业务客户规模和客户结构良好,银行卡业务运行情况良好,身份证件验证系统和征信系统的连接和使用情况良好;
(二)具备办理信用卡业务的专业系统,在境内建有发卡业务主机、信用卡业务申请管理系统、信用评估管理系统、信用卡账户管理系统、信用卡交易授权系统、信用卡交易监测和伪冒交易预警系统、信用卡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催收业务管理系统等专业化运营基础设施,相关设施通过了必要的安全监测和业务测试,能够保障客户资料和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符合中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总体战略和发展规划,有利于提高总体业务竞争能力,能够根据业务发展实际情况持续开展业务成本计量、业务规模监测和基本盈亏平衡测算等工作。第七十二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开办信用卡收单业务除应当具备本办法第七十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备开办收单业务的良好业务基础,最近3年企业贷款业务规模和业务机构稳定,企业贷款业务客户规模和客户结构较为稳定,身份证件验证系统和征信系统连接和使用情况良好;
(二)具备办理收单业务的专业系统支持,在境内建有收单业务主机、特约商户申请管理系统、账户管理系统、收单交易监测和伪冒交易预警系统、交易授权系统等专业化运营基础设施,相关设施通过了必要的安全检测和业务测试,能够保障客户资料和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符合中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总体战略和发展规划,有利于提高业务竞争能力,能够根据业务发展实际情况持续开展业务成本计量、业务规模监测和基本盈亏平衡测算等工作。第七十三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申请开办信用卡业务,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城市商业银行申请开办信用卡业务,由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第五节 开办离岸银行业务
第七十四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开办离岸银行业务或增加业务品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二)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健全有效;
(三)达到规定的外汇资产规模,且外汇业务经营业绩良好;
(四)外汇从业人员符合开展离岸银行业务要求,且在以往经营活动中无不良记录,其中主管人员应当从事外汇业务5年以上,其他从业人员中至少50%应当从事外汇业务3年以上;
(五)有符合离岸银行业务开展要求的场所和设施;
(六)最近3年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
(七)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七十五条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申请开办离岸银行业务或增加业务品种,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城市商业银行申请开办离岸银行业务或增加业务品种,由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六节 申请开办其他业务
第七十六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申请开办现行法规明确规定的其他业务和品种的,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城市商业银行申请开办现行法规明确规定的其他业务和品种的,由机构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银监局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或直接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七十七条 中资商业银行申请开办现行法规未明确规定的业务和品种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公司治理良好,具备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内部制度、风险管理和问责机制健全有效;
(二)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相冲突;
(三)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四)符合本行战略发展定位与方向;
(五)经董事会同意并出具书面意见;
(六)具备开展业务必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全面实施分级授权管理;
(七)具备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和相关设施;
(八)具有开展该项业务的必要、安全且合规的信息科技系统,具备保障信息科技系统有效安全运行的技术与措施;
(九)最近3年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因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重大案件;
(十)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申请开办本条所述业务和品种的,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城市商业银行申请开办本条所述业务和品种的,由机构所在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第六章 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许可 第一节 任职资格条件
第七十八条 中资商业银行董事长、副董事长、独立董事、其他董事会成员以及董事会秘书,须经任职资格许可。
中资商业银行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风险总监、合规总监、总审计师、总会计师、首席信息官以及同职级高级管理人员,内审部门、财务部门负责人,总行营业部总经理(主任)、副总经理(副主任)、总经理助理,分行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分行级专营机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分行营业部负责人,支行行长、专营机构分支机构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须经任职资格许可。
中资商业银行从境内聘请的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总经理)、副行长(副总经理)、首席代表,须经任职资格许可。
其他虽未担任上述职务,但实际履行本条前三款所列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职责的人员,总行及分支机构管理层中对该机构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有决策权或重要影响力的人员,须经任职资格许可。
第七十九条 申请中资商业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拟任人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守法合规记录;
(三)具有良好的品行、声誉;
(四)具有担任拟任职务所需的相关知识、经验及能力;
(五)具有良好的经济、金融从业记录;
(六)个人及家庭财务稳健;
(七)具有担任拟任职务所需的独立性;
(八)履行对金融机构的忠实与勤勉义务。
第八十条 拟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不符合本办法第七十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第(五)项规定的条件,不得担任中资商业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一)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犯罪记录的;
(二)有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对曾任职机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或重大损失负有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情节严重的;
(四)担任或曾任被接管、撤销、宣告破产或吊销营业执照的机构的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的,但能够证明本人对曾任职机构被接管、撤销、宣告破产或吊销营业执照不负有个人责任的除外;
(五)因违反职业道德、操守或者工作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六)指使、参与所任职机构不配合依法监管或案件查处的;
(七)被取消终身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或受到监管机构或其他金融管理部门处罚累计达到2次以上的;
(八)不具备本办法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采取不正当手段以获得任职资格核准的。
第八十一条 拟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不符合本办法第七十九条第(六)项、第(七)项规定的条件,不得担任中资商业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一)截至申请任职资格时,本人或其配偶仍有数额较大的逾期债务未能偿还,包括但不限于在该金融机构的逾期贷款;
(二)本人及其近亲属合并持有该金融机构5%以上股份,且从该金融机构获得的授信总额明显超过其持有的该金融机构股权净值;
(三)本人及其所控股的股东单位合并持有该金融机构5%以上股份,且从该金融机构获得的授信总额明显超过其持有的该金融机构股权净值;
(四)本人或其配偶在持有该金融机构5%以上股份的股东单位任职,且该股东单位从该金融机构获得的授信总额明显超过其持有的该金融机构股权净值,但能够证明授信与本人及其配偶没有关系的除外;
(五)存在其他所任职务与其在该金融机构拟任、现任职务有明显利益冲突,或明显分散其在该金融机构履职时间和精力的情形。
第八十二条申请中资商业银行董事任职资格,拟任人除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5年以上的法律、经济、金融、财务或其他有利于履行董事职责的工作经历;
(二)能够运用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判断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
(三)了解拟任职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章程和董事会职责。
申请中资商业银行独立董事任职资格,拟任人还应当是法律、经济、金融或财会方面的专家,并符合相关法规规定。
第八十三条除不得存在第八十条、第八十一条所列情形外,中资商业银行拟任独立董事还不得存在下列情形:
(一)本人及其近亲属合并持有该金融机构1%以上股份或股权;
(二)本人或其近亲属在持有该金融机构1%以上股份或股权的股东单位任职;
(三)本人或其近亲属在该金融机构、该金融机构控股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任职;
(四)本人或其近亲属在不能按期偿还该金融机构贷款的机构任职;
(五)本人或其近亲属任职的机构与本人拟任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因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担保合作等方面的业务联系或债权债务等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致于妨碍其履职独立性的情形;
(六)本人或其近亲属可能被拟任职金融机构大股东、高管层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以致于妨碍其履职独立性的其他情形。
第八十四条申请中资商业银行董事长、副董事长和董事会秘书任职资格,拟任人除应当符合第七十九条、第八十二条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分别符合以下条件:
(一)拟任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副董事长,应当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8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12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5年以上)。拟任城市商业银行董事长、副董事长,应当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6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10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
(二)拟任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董事会秘书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6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10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拟任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秘书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4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8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
(三)拟任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董事长、副董事长,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6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10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且能较熟练地运用1门与所任职务相适应的外语。
第八十五条申请中资商业银行各类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拟任人应当了解拟任职务的职责,熟悉拟任职机构的管理框架、盈利模式,熟知拟任职机构的内控制度,具备与拟任职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八十六条申请中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拟任人除应当符合第七十九条、第八十五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拟任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副行长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8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12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4年以上);
(二)拟任城市商业银行行长、副行长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6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10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
(三)拟任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助理(总经理助理)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6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10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拟任城市商业银行行长助理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4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8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
(四)拟任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行长(总经理)、副行长(副总经理)、代表处首席代表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6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10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且能较熟练地运用1门与所任职务相适应的外语;
(五)拟任风险总监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并从事信贷或风险管理相关工作6年以上;
(六)拟任合规总监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并从事相关经济工作6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
(七)拟任总审计师、内审部门负责人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取得国家或国际认可审计专业技术高级职称(或通过国家或国际认可的会计、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从事财务、会计或审计工作6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
(八)拟任总会计师或财务部门负责人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取得国家或国际认可的会计专业技术高级职称(或通过国家或国际认可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从事财务、会计或审计工作6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
(九)拟任首席信息官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并从事信息科技工作6年以上(其中任信息科技高级管理职务4年以上并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实际履行前述高级管理职务的人员,应当分别符合相应条件。
第八十七条申请中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拟任人除应当符合第七十九条、第八十五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拟任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一级分行(直属分行)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总行营业部总经理(主任)、副总经理(副主任)、总经理助理,分行级专营机构总经理、副总经理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6年以上或从事经济工作10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
(二)拟任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二级分行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的,应当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5年以上或从事经济工作9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
(三)拟任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异地直属支行)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总行营业部总经理(主任)、副总经理(副主任)、总经理助理,分行级专营机构总经理、副总经理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5年以上或从事经济工作9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
(四)拟任城市商业银行分行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总行营业部总经理(主任)、副总经理(副主任)、总经理助理,分行级专营机构总经理、副总经理的,应当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4年以上或从事经济工作8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
(五)拟任中资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和专营机构分支机构负责人的,应当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4年以上或从事经济工作8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第八十八条拟任人未达到上述学历要求,但取得国家教育
行政主管部门认可院校授予的学士以上学位的,视同达到相应学 历要求。第八十九条 拟任人未达到上述学历要求,但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或与拟任职务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视同达到相应学历要求,其任职条件中金融工作年限要求应当增加4年。
第九十条 对不符合第八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第八十四条、第八十六条第八十七条规定条件的拟任人,中资商业银行如认为其具备拟任职务所需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可以提出个案申请。第二节 任职资格许可程序
第九十一条 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法人机构和总行
营业部、银监会直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由法人机构向银监会提交,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第九十二条 属地监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董事长、行长、董事会秘书的任职资格申请,经属地银监局审查并出具初步审查意见后,由法人机构向银监会提交完整的申请材料及属地银监局书面审查意见,由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第九十三条 属地监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其他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由法人机构向属地银监局提交,由属地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属地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属地银监局作出的书面决定应当同时抄报银监会。前款所述拟任人需要个案审核的,由属地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第九十四条 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一级分行(直属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异地直属支行)、分行级专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由拟任人的上级任免机构向拟任职机构所在地银监局提交,由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前款所述拟任人需要个案审核的,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邮政储蓄银行一级分行(直属分行)高级管理人员拟任人需要个案审核的,由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收到完整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第九十五条 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分行、分行级专营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由法人机构向拟任职机构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提交,由其受理并初审,银监局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或直接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对于法人机构董事长、行长、董事会秘书的任职资格申请,银监局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向银监会报告。
前款所述拟任人需要个案审核的,由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第九十六条 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二级分行及以下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支行、城市商业银行支行、分行级专营机构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由拟任人的上级任免机构向拟任职机构所在地银监分局提交,由银监分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分局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前款所述拟任人需要个案审核的,由银监分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局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本条第一款拟任职机构所在地未设银监分局的,由拟任人的上级任免机构向拟任职机构所在地银监局提交。由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
第九十七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从境内聘请的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总经理)、副行长(副总经理)任职资格申请,由法人机构向银监会提交,银监会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城市商业银行从境内聘请的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总经理)、副行长(副总经理)任职资格申请,由法人机构向其所在地银监局提交,银监局受理并初步审查,银监会审查并决定。银监会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第九十八条 拟任人曾任金融机构董事长或高级管理人员的,申请人在提交任职资格申请材料时,还应当提交该拟任人的离任审计报告或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第九十九条 具有高管任职资格且未连续中断任职1年以上的拟任人在同一法人机构内,同类性质平行调整职务或改任较低职务的,不需重新申请任职资格。在该拟任人任职前,上级任免机构应当向拟任职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提交离任审计报告或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有关任职材料。异地任职的,拟任职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应当向原任职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征求监管评价意见。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拟任职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应当书面通知拟任人及其所在中资商业银行重新申请任职资格:
(一)未在拟任人任职前提交离任审计报告或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有关任职材料的;
(二)离任审计报告或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结论不实、或显示拟任人可能存在不适合担任新职情形的;
(三)原任职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的监管评价意见显示,该拟任人可能存在不符合本办法任职资格条件情形的。
第一百条 中资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分行行长、分行级专营机构总经理、支行行长、专营机构分支机构负责人,中资商业银行从境内聘请的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董事长、行长(总经理)、代表处首席代表任职资格未获核准前,中资商业银行应当指定符合相应任职资格条件的人员代为履职,并自指定之日起3日内向任职资格审核的决定机关报告。代为履职的人员不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监管机构可以责令中资商业银行限期调整代为履职的人员。代为履职的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中资商业银行应当在6个月内选聘具有任职资格的人员正式任职。第七章 附则
第一百零一条 机构变更许可事项,中资商业银行应当自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变更并向决定机关和当地银监会派出机构报告。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许可事项,拟任人应当自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日起3个月内到任并向决定机关和当地银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未在前款规定期限内完成变更或到任的,行政许可决定文件失效,由决定机关办理行政许可注销手续。
第一百零二条 中资商业银行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事项,涉及工商、税务登记变更等法定程序的,应当在完成相关变更手续后1个月内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
第一百零三条 政策性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机构许可、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许可的条件和程序,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一百零四条 中资商业银行从境外聘请的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董事长、副董事长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不纳入本办法管理,中资商业银行依照属地监管国家(地区)有关法律法规做好相关工作,人员任职后应当在5日内向银监会报告。第一百零五条 本办法中“以上”均含本数或本级。第一百零六条 本办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一百零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6年第2号)同时废止。
中资银行海外空档 篇3
2007年10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以约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这次并购让工行稳稳地坐上了迄今为止中国国有企业并购的“头把交椅”,也让近两年来的中资银行海外并购达到了高潮。
自2006年8月24日,中国建设银行正式与美洲银行签署协议,以971亿港元收购其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洲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国际金融的舞台上开始涌入更多的中国表演者:中国银行100%收购新加坡金融租赁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印度尼西亚哈林银行90%的股权,国家开发行高调参股巴克莱银行,民生银行竞购美国银行联合控股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并购澳门诚信银行79.9%的股份。
就在十年前,中国的银行业几乎没有跨海梦,甚至还被外国金融寡头们打上了“技术上破产”、“一文不值”的标签。入世承诺的“胁迫”,国际金融资本的悄然渗入,“资”临城下的外国金融寡头们的“跑马圈地”,这些“门口的野蛮人”倒逼着中资银行硬着头皮改革:不良资产剥离、股改、上市。
时过境迁,当年被逼上梁山的中资银行现在或许能够跟“野蛮人”较一较力了。
银行并购的三大“拦路虎”
即便这样的试水性动作,中资银行的高层依旧绷紧了谨慎的那根弦。
在中资银行发力的同时,人们也开始频繁发问:并购外资银行时机对吗?并购的条件是否成熟?并购会遭遇哪些风险……一连串的问题直指并购的中资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你们是不是头脑发热?
“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权宜之计,是我们海外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话语坚定。在他看来,银行的国际化战略是一个既定战略,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实践,相反则不适合在“早上河东、晚上河西”这一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立足“谋生”。
“作为拥有8万多亿总资产的工商银行来说,只有400多亿美元的境外资产,比重还是太低。”工行行长杨凯生显然不满意周边的质疑。不仅如此,作为有力的支撑,董事长姜建清更是高调提出:工行国际业务经营份额要提高到10%的战略目标。10%的国际业务比例属于业内公认的“天花板”,但敢于放言的姜却有着一整套成熟的战略规划予以支撑。
其实,深入采访便会发现,并购没有媒体渲染得那样轰轰烈烈。从目前实行了海外并购的银行看,仅仅涉及到了建行、中行、工行等几家银行;并购的时间跨越两年之久;并购规模除工行并购南非标准银行具有一定代表性外,几乎都是“小打小闹”。从业务整合上协同效应发挥还不明显;而并购的对象几乎是清一色的“远亲”或“近邻”,唯一的“欧美”美国联合控股也流淌着华人的血液。
即便这样的试水性动作,中资银行高层依旧绷紧了谨慎的弦。中行副行长朱民在允许回答记者一个问题的前提下,笑着回绝了《英才》记者抛出去的并购话题,他选择了沉默。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陈彩虹则表示,出于身份敏感不便多透露内幕信息,不过,他提醒记者关注一下“大洋彼岸的事情”(次级债危机),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有意思的是,郭树清在随后参加的《财经》年会上将这一谜底揭开:“次贷危机还没有见底,我们不敢出钱去收购海外企业。”在他看来,次级债问题、并购风险包括利率和汇率的风险以及自身的管理能力带来的风险,成了银行并购的三大“拦路虎”。
银行家们没有想象中的脆弱和大意,并购外资银行时,他们表现出了耐心、冷静和理性。
刘明康传递的信号
面对众说纷纭的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口水战,身为银行业监管“一把手”的刘明康扔给大家的是一个公式、一句话和一个问候。
“当人们在乎你飞得高不高的时候,我关注你飞得累不累。”面对中资银行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刘明康态度是谨慎得多。
尽管作为银监会主席,他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坚定支持者。但他更多的是着眼全球来评估风险。“世界经济整体在未来还将保持增长的趋势,但外围的次按问题还未结束。而当经济处在上行周期的时候,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就会有明显弱化。”因此,刘明康提醒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必须要量力而为。
“Back To Basics”,“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回归基础”,“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刘明康在反复对中国银行家们说着这两句英文。
他在清晰地传递一个信号: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务求银行将精力集中到基本的业务上去。
而面对众说纷纭的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口水战,身为银行业监管“一把手”的刘明康扔给大家的是一个公式、一句话和一个问候。
公式:“在我看来,如果中资银行并购1+1=2那是没有必要干的事,1+1<2那是在干愚蠢的事,1+1>2那是要问你能不能达到的事。”
一句话:“现在看来,一部分商业银行具备了走出去的最基本条件,我讲的只是最基本条件。”为了厘清讲话内容,他解释说,并购成功需要达到至少两个层面,基本盘面的资本充足率和市场化选择的要求;深层次条件则是:并购后要创造出合成效应,辅之相关的战略管理、法律、财务、人才等通盘考虑。
一个问候:“银监会在看银行高飞的同时,更关注它会不会飞得很累。”除了告诫了银行界并购不要盲目,似乎更带有并不轻松的监管意味。
“黑石事件”引发过敏反应
“国际化是趋势,而出现的收购兼并是永恒的话题,但不能为了扩张而扩张。”
旁观者自始至终都是清醒的,因为他们最擅长“挑刺”。尽管面对媒体、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煽动和鼓舞,股市开始格外垂青中资银行,并导致其市值迅速膨胀。
“国际化是趋势,收购兼并是永恒的话题,但不能为了扩张而扩张。”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认为。她甚至指名道姓地说中投投资黑石“投资时机就是不对”,或许这也是中国银行界对“次贷危机”的风险反应过敏的根源。
不管从时机、管理、人才还是整合,旁观者敏锐的眼光和思维甚至渗透到了银行并购的每一个层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担忧并购后的整合难题,直接点击了银行的海外经验欠缺的“软肋”:包括管理水平、经营理念、人员素质等,基本还停留在本土企业的层次。
对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思考 篇4
一、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由
笔者认为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开放的需要, 对于已具备一定条件、有抗御风险能力以及有资金实力的银行, 在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同时, 应抓住国际经济发展中对我们有利的时机, 逐步地提高国际化程度, 主要理由如下:
1、有助于平衡我国国际收支
我国国际收支巨额双顺差的局面已持续多年, 为了抑制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需要建立对冲机制。我国既需要利用外资, 也需要对外投资, 从而来实现资本和金融账户以及国际收支总体上的基本平衡。我国一些具有良好基础的工商企业已纷纷走出去, 中资商业银行在具备条件时也应跟随自己的客户到国外去发展, 这样就能以对外投资的方式将一部分外汇分流, 使其流向境外, 以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给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造成的过重压力。此外, 如果我国商业银行经过长期努力, 能在海外建立起适当规模的商业银行网络, 利用全球国际金融市场来进行投融资活动, 这样不仅对银行本身而言, 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来分散风险, 降低投融资成本, 提高收益;而且可以配合我国政府外汇管理部门来有效管理外汇储备, 调节外汇储备总量, 使外汇储备获得较好的收益。
2、建立全球商业银行网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 2007年进出口贸易总量已超2万亿美元, 位于世界前列。我国也是利用国际直接投资较多的国家之一, 据联合国《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 2006年流入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为695亿美元, 在发展中国家位于第一位。又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 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已达170亿美元, 随着中资企业国际化的推进, 未来每年对外投资的总量还会进一步增长。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相关的经济活动往往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很显然将来中资商业银行日常需要处理的这些相关业务的交易量会越来越大, 因此到与我国经济往来较多的国家或地区去逐步建立中资商业银行网络, 为已走出去或有国际经济往来的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此外, 与我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相匹配, 未来也要有世界级的中资商业银行, 以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 任何一个国家的银行要成为世界级的商业银行, 那就不仅要在国内竞争中胜出, 也要参与国际竞争, 在对外成功扩张中不断壮大自己。我国要培养出世界级的商业银行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也许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是我们应从现在做起。
3、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有利于中资银行国际化
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开始至2008年7月, 人民币相对美元已大幅升值20%左右, 如今中资企业对外投资以人民币计价的成本较之过去已降低很多, 这对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十分有利。近年来国际大环境也逐渐向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出海的方向发展, 某些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影响, 经营收益下降, 流动性不足问题凸显, 急需利用外资来度过难关。而这些国家政府的管理部门为了要解决国内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放松了对外资进入的限制, 这就提供了中资银行可以趁机而入的机会, 进入过去很难进入的外国金融市场。
笔者认为当前这场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使我国一些出口企业遭受较大的损失, 但是同时我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从这场危机中受益。我国会由于出口受抑制而更注意想方设法地刺激内需, 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速度会放缓, 国际热钱在我国市场的投机活动会退烧, 外汇储备过快的增速也会降下来, 这些都将十分有利于我国经济继续较快、稳定地发展。此外, 由于在这场危机中我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进一步提升, 众多国际投资者继续看好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 愿意和中资银行合作的外国金融机构越来越多,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道路会越来越宽广, 未来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将会越来越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二、合理的国际化经营能提升银行的业绩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追求盈利, 合理的国际化经营能提升银行的业绩, 这已被某些跨国商业银行的实践所证明。历史上英、法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最早的国家, 早在19世纪中期这两个老牌金融强国的商业银行就在全球很多国家设有分行。如今, 经过一百多年的国际化经营, 这两个国家的商业银行中, 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英国汇丰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以笔者研究比较多的法国巴黎银行为例, 近十几年以来该行通过在全球扩张, 2007年已在全球85个国家建有分行、子行等金融机构, 法国境外的员工数占该行全部员工数的61%, 近几年该行零售业务净收入的高增长特别应归于其在海外扩张的成功。
根据法国巴黎银行历年年报中公布的数据, 近几年该行在国外市场的零售业务净收入增长迅速。2006年比2005年的增长率达到23.6%, 其中新兴市场的增长率更是达到35.4%;然而, 在国内市场2006年比2005年只增长7.3%。由于国外零售业务净收入的高速增长, 使该行全球合并后的增长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006年同比增长28%。不过, 我们必须认识到英、法大行在国外某些市场实现的巨额利润并非轻而易举, 而是建筑在其技术和管理上的比较优势、较强的创新和风险防范能力以及丰富的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之上, 其国际化的成功是通过一百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获得的。
三、中资银行国际化须渐进地推进
1、盈利是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盈利是商业银行能够生存的前提, 也是加深国际化程度的必要条件。如果一家银行出海的结果是发生巨额亏损的话, 即使在国内的经营获得很大成功, 收益颇丰, 也很有可能会使该银行在其全球合并后的会计报表上显示亏损。如果涉及的是上市银行的话, 一旦经营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状况, 市场马上会作出强烈反应, 股价会因此而暴跌, 该行的品牌形象将会遭到严重破坏, 对客户的吸引力有可能会因此而急骤下降, 这样的话要想推进国际化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全球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历史上不乏成功者, 如上述的法国巴黎银行, 在国外市场的盈利是该行不断加强国际化的动力, 通过近几年在欧洲以及新兴市场的成功扩张, 目前该行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银行。但是也有受挫或失败者, 如前法国里昂信贷银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几年中, 由于对外扩张和投资决策上的重大失误而发生巨亏, 再加上在国内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 导致其负债累累, 一度几乎濒临倒闭的境地, 最后于2003年被法国农业银行并购。
2、风险不容忽视
令人震惊的美国四大投行之一雷曼兄弟的破产使全球不少大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这些受连累的大行或者由于向雷曼提供贷款, 或者购买了雷曼发行的债券, 如今由于该行倒下而不得不面临巨额减值的损失。一些欧美著名的跨国商业银行由于在当前的这场风暴中受传染, 一夜之间竟然也变得十分脆弱。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已经或正准备走出去的银行敲响警钟, 国际金融市场复杂多变, 绝对不容忽视风险。中资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将有可能面临多种难以应对的风险, 譬如说系统性风险、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政治风险, 等, 这就要求中资银行经营者们必需具有较强的抗御这些风险的能力。然而, 除中国银行以外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在海外经营的时间相对而言都还较短, 国际经营管理经验明显不足, 如果自身还未做好充分准备, 在缺乏抗风险技术和能力的情况下, 却又忽视风险、盲目地对外扩张必将导致严重后果。
3、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须渐进地推进
中资商业银行 篇5
1、申请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申请人基本情况、经营状况和主要风险指标。
2、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业务计划书或交易展业计划。
3、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内容至少包括:
(1)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指导原则、业务操作规程(业务操作规程应体现交易前台、中台与后台分离的原则)和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
(2)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模型指标及量化管理指标;
(3)交易品种及其风险控制制度;
(4)风险报告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5)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研究与开发的管理制度及后评价制度;
(6)交易员守则;
(7)交易主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对各级主管人员与交易员的问责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8)对前、中、后台主管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
4、衍生产品交易的会计制度。
5、主管人员和主要交易人员名单、履历。
6、风险敞口量化或限额的授权管理制度。
7、交易场所、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性测试报告。
8、申请人的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编)。
中资银行需谨慎出海 篇6
其实,随着中国的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后,中资银行们也不得不应对外资银行的正面竞争。长期来看,一些大型中资银行将在全球的舞台上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它们将在跨国市场上挑战银行业巨头。短期来看,外资银行,特别是受到持续金融危机影响的银行,将把中资银行视为未来注资来源。其他银行则可能通过寻求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机会均等来打开中国国内市场或者为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服务。
截至2007年底,银监会已批准21家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这些实力雄厚的银行携着国际化的视野和业务多元化的优势,开始直接叫板起中资银行。中资银行们的应对变得更加积极,这就是将触角延伸至海外。
除了中资银行们本身有急切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中国国家层面也在积极鼓励中资银行们走出去。《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开展国际竞争。在监管部门的鼓励下,“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已经成为许多中资银行的战略目标。
从去年10月工行宣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开始,到今年3月完成股权和资金交割,最终工行以338亿元的巨资收购了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无论是工行并购南非标准银行,还是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入股巴克莱银行,这一系列显赫的动作都在昭示着中资银行逐渐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以及他们迫切想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游戏、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决心。
然而,自2006年以来,中资银行收购海外金融机构的步伐加快且交易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许多中资银行持有外资机构的股份。中资银行最新一轮跨国并购浪潮始于2006年,且仍在进行中。统计显示,迄今为止,中资金融服务机构已经进行了11笔跨国并购交易,其中6笔交易发生在大中华区以外。然而,继贝尔斯登倒闭后,次贷漩涡中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金融悲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哀鸿遍野,这也使得中资银行们的部分海外投资产生了损失。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国内企业衍生出巨大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银行盈利的基础是客户资源,这就要求中资银行必须加快境外机构布局,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众所周知,银行业的海外并购是把双刃剑,特别是对于中资银行来说更是如此。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资金充裕的中资银行正大步迈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开拓业务和配置资源。国际金融市场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给中资银行带来了挑战。那么,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想获得什么,他们又能获得什么呢?鱼和熊掌是否可以兼得呢?
中资银行最近在并购活动中越来越大胆,自2006年以来,交易步伐加快且交易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如许多中资银行就持有外资银行的股份。对于一些中资银行来说,跨国并购是其多元化发展,获取技能或者进入新市场计划的基石。对于其他中资银行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机会主义策略,即利用一些西方银行近期市值下降的机遇。
银行的市值高涨使中资银行拥有了更大的雄心和实现这些雄心所需要的资金。在过去的两年中,中资银行大幅增加了跨国并购交易的规模和数量,进入了香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市场。银行对跨国并购的热情受到了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们的质疑,并购交易通常因无法满足价值创造预期而遭到诟病。跨国并购比国内交易有挑战性,且中资银行在并购交易和国外市场上都欠缺相关经验。尽管中资银行们有诸多的、各种各样的理由走出去实现跨国并购,但是他们也不得不受到一些因素的阻挠。并购交易因为破坏股东价值而遭到诟病,跨国交易的挑战性还在于中资银行们要面对最发达市场的最有经验的对手们,所以说中资银行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大多数中资银行在进行并购交易以实现股东价值创造期望时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银行的经理一般在并购交易和海外市场方面欠缺经验,因此也不太熟悉海外监管和法律环境,这可能会引起自身机构和交易伙伴的质疑。在运营方面,中国的跨国并购交易会牵涉到更加复杂的文化差异问题。
市场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收购最初似乎并不表示支持,但这也不是没有依据的。有太多的变数在影响到买家的成功交易额的能力。中资银行将面临来自分析家和投资者的共同质疑,以及一些特别严重的担忧。比如偏离主业,这个代价将是惨重的。尽管国际并购极具挑战性,但是中资银行仍然在不断地努力提升其国际化的形象。现在,中资银行除了拥有巨大贡献的市值规模外,在很多方面可能还不能称为巨人。但是他们必将在全球金融服务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是谁也无法阻止的。中资银行对外并购的长期影响非常巨大,其规模本身就足以影响最大的市场,特别是当这些银行能够利用中国全球挑战者的发展动力学,开发中国巨大的财富和资产资源以及将企业关系拓展到国外时。
在实现业务多元化方面,跨国交易吸引了那些希望实现业务内容和业务区域多元化的中资银行。许多大型中资银行依赖于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定位于零售和商业客户。这些业务利润丰厚且增长稳定,但是,在能带来高额利润、强劲增长、更好交叉销售机会均等和基本手续费业务模式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这些领域,中资银行往往发展不足。同样,大型中资银行在国内主要地区拥有较高的覆盖率,但是他们正试图扩展到新兴和发展的市场中去。相信中资银行没有哪家是愿意仅仅驻足于国内市场的。通过实现各个国家或者地区资产负债表风险的多样化,银行能降低集团内部层面的经济资本,从而留出资本直接用于其他项目。
总的来说,这些好处使跨国并购极具吸引力,跨国并购的增加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可以说,交易变得越来越频繁,范围更广规模也更大了。尽管跨国交易额规模变大,可是这似乎并没有给中资银行带来多么大的控制力。
中资商业银行 篇7
截至2011年末, 已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98家银行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性机构, 其中, 在华外资银行法人数量已经达到39家。与此同时, 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和地域都在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仅有4个省区没有外资银行机构。
一、外资银行转制本土法人银行实例
(一) 荷兰银行旗下中国业务已转制为本地注册法人银行
2007年7月荷兰银行旗下中国子公司已经转制为本地法人银行, 该银行得以向中国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人民币银行服务, 旗下中国子公司的注册资本已经从13亿元人民币提高到了40亿元人民币。
(二) 恒生银行转制本土法人银行
恒生银行于2007年5月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法人银行。恒生银行 (中国) 有限公司 (简称恒生中国) 于2007年5月成立, 为恒生银行全资附属公司。目前, 它在中国内地有16个网点, 包括7家分行。
(三) 瑞士银行北京分行获批转制为本地法人银行
2012年5月瑞士银行北京分行已获得中国银监会最终批准, 正式转制为本地注册的外商独资法人银行。这一新实体将命名为瑞士银行 (中国) 有限公司, 已于2012年第三季度正式开业。
二、外资银行转制本土法人银行的战略布局
(一) 网点开发模式
1. 着力发展一线城市, 拓展二、三线城市
首先重点发展一线城市。外资银行在营业网点布局上首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截止2012年3月, 已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到上海设立机构, 共有外资法人银行21家。其次, 逐步拓展二、三线城市。如武汉市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促进外资金融机构来汉发展的政策意见》, 设立了1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 吸引了汇丰、发兴、东亚、瑞穗、渣打、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外资银行进入武汉。
2. 不惧乡村, 迈步乡间小道
(1) 汇丰设立村镇银行
汇丰是第一家在国内设立村镇银行的外资银行, 其在湖北随州、重庆大足、福建永安等地都设立村镇银行, 并将汇丰在国外农村金融市场的经验用于中国市场。
(2) 花旗设立小额信贷公司
2008年12月, 湖北荆州公安花旗贷款公司成立, 这是我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发起并在农村设立的贷款公司, 花旗银行目前是外资法人银行中设立小额信贷公司最具特色的金融机构。
截止2010年底, 我国乡村银行总数达350家, 其中外资银行开设的有近50家, 占比近20%。
(二) 业务开发模式
1. 着力开发中资银行不擅长的业务
(1) 中小企业理财业务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 在华外资银行通过仔细甄别, 为中小企业量身设计融资方案。花旗银行向中小企业推行“优质商务”服务, 一站式助推企业融资, 设立企业金融专员, 为客户定制包括企业贷款、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与服务等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
(2) 针对高端客户的银行业务
花旗银行的高端客户能在花旗银行的各个分行看到装修风格颇具特色的客户服务中心, 感受外资银行在客户理财规划、投资顾问方面的优质服务。
2. 长足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业务
(1) 电子银行业务
外资银行利用其两地资源优势, 通过牵线搭桥实现“两地通个人网上银行”业务。东亚中国和香港母行就利用两地资源, 整合打造“两地通个人网银”服务平台, 提供中港两地快速汇款等电子银行业务。
(2) 备战基金托管业务
外资银行在资产托管、基金公司中后台业务外包方面, 本身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按照2011年5月份第三轮中美战略对话承诺, 中国将放开外资银行基金托管业务, 这将是外资银行又一个利润增长点。
三、中资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 中小企发展壮大后目标收益的损失
中小企业发展初期需要资金支持, 中资银行由于对风险的把控不到位, 往往对于处在发展壮大阶段的中小企业惜贷, 给外资银行创造了业务空间, 等到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后, 已经发展成为外资银行的高端客户。
(二) 高端客户的流失
外资银行实行混业经营, 集投行、证券、保险于一体, 因此相对中资银行, 外资银行拥有更先进的服务和产品, 能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一站式服务。
四、中资银行应对挑战的战略部署
(一) 中资银行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转变
加快金融混业经营化进程, 推动和促进银证、银保合作发展。
(二) 中资银行加快金融创新提供多元化服务
中资银行要树立需求创造财富的思想, 加快金融创新, 研究市场需求, 大力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增值业务。不能将潜在具有核心利润价值的领域拱手让人。
(三) 中资银行注重人才培养与管理
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人才激励制度, 降低人员流动性, 防止人才流失。
摘要:2006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指出对于有意进入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外国银行需将其分行转制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法人银行, 法人银行导向政策的实施增加在华设立的外资法人银行, 这一政策出台至今6年时间, 对中资银行带来了竞争和挑战, 本文从此角度出发, 试论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转制本土法人银行的战略部署。
关键词:外资银行,本土化,法人银行,中资银行
参考文献
[1]赵平莉.外资银行模式论[J].现代商业银行, 2012 (8)
[2]寻舸.刘长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挑战及国内银行的应对措施[J].财政与金融, 2010 (8)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现状和绩效研究 篇8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 不仅使国际银行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也使银行业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并购风潮此起彼伏, 这场并购浪潮开始从一国国内延伸到国际市场。进入21世纪, 亚洲成为了银行业巨头的一大追逐目标。为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之后抢夺中国金融领域的制高点, 欧美银行业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演了激烈的银行资本大战。国外经验表明, 通过外资并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是一种抗对激烈竞争的良方。
事实上, 外资参股国内商业银行早已暗流涌动, 在我国刚刚加入WTO的2001年底, IFC就以2700万美元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同期, 汇丰银行拟参股上海银行、花旗银行拟参股交通银行等事项均体现出众外资银行明显的合作意向。
二、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现状
加入WTO之前, 外资参股我国银行机构的案例非常少。近年来, 为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 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2003年12月8日出台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 这对外资银行极具吸引力。为加快在中国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市场中的布局, 外资银行加快了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 不仅设立机构数和在华资产数快速增长, 更有大量外资行通过参股国内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06年年底, 外资参股的中资银行已经超过20家, 参股规模也超过180亿美元。
三、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绩效研究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企业投资资金需求旺盛, 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也相当乐观。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住房按揭、信用卡, 以及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扩张迅速, 零售业务作为银行业未来重要利润来源的潜力正在显现。另一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市场的竞争并不充分, 银行业竞争处于粗放状态, 可以挖掘的利润空间巨大。因此, 外资金融机构迅速开始抢占中国市场, 以便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本文选取中国入世以来已上市的中资银行为例, 截至2008年6月30日, 对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收益作出绩效评估, 如下表。
每股净资产是股票的账面价值, 它是用成本计量的, 每股市价是这些资产的现在价值, 它是证券市场上交易的结果。不管从成本还是市场交易来看,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是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注:每股净资产是2008年公司半年报中所披露的每股净资产, 股价是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 (1) 和 (2) 分别指以每股净资产和股价为基础计算出的年平均收益增长率。 (资料来源:银行年报, 《财经》等资料整理)
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 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兴业银行取得了最高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32.18%, 第二是荷兰国际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北京银行为30.52%。以每股市价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 高盛集团、美国运通公司和安联保险公司参股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高达95.63%。
可见,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获得了很好的绩效, 虽然外资银行积极寻求国内的战略投资伙伴, 其真正的目的是扩大市场占有率, 削弱中资银行市场份额, 为最终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铺平道路, 但是从短期来看, 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是促使外资胃口越来越大的一个因素。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商业银行在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使得全球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亚洲也成为银行业巨头的一大追逐目标。加入WTO后, 外资参股中国商业银行的浪潮日益高涨, 资金规模和持股比例越来越大。不管从每股净资产还是每股股价来看,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大多数都获得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战略者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外资,参股,商业银行,绩效
参考文献
[1]陈兴述左晓婷:我国银行业外资并购的经济学分析[J].预测, 2008, (2)
[2]欧阳敏: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治理效应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 2007, (11)
[3]董保芸倪宁:外资银行参股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及其正负效应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06, (03)
[4]赵鹏飞: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现状、问题和对策[N].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6 (, 4)
[5]尹继红:外资参股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J].中国金融, 2006, (13)
中资商业银行 篇9
2008年9月以来, 美国金融市场风云突变, 金融危机爆发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 行业调整、企业洗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带来巨大风险的同时也蕴含新的发展机遇, 一股空前的兼并大潮也在席卷中国银行界。随着危机艰难时刻的逐渐离去和交易竞争的日趋白热化, 针对并购目标的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 在后危机时代, 如何审时度势、积极稳妥地制定海外并购战略, 是我国银行业实现国际化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后危机时代中资银行并购的动因
1.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打破了资本流动的国别限
制, 加剧了各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对国际金融资源的争夺和利用。通过并购, 银行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节省技术和网点建设费用, 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 并购获得的协同效应能提高并购后银行的一系列竞争性指标, 增强资本实力, 在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的同时分散风险。
2. 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一些银行获得超常规的
发展, 产生了通过并购向外进一步低成本扩张的需求, 同时消除了银行间并购的一些法律和政策障碍。
3. 危机后国际金融市场资金需求增大, 一些海
外金融机构有意出售资产, 而欧美监管当局对大批金融机构实施国有化, 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外资进入的限制。另外, 许多海外金融机构的股价在经历前期大幅下跌后已经达到可投资区间, 是中资银行实施海外并购的良机。
4. 危机导致的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期, 造成人
民币兑美元和欧元同步升值, 使得以美元上市融资的中资银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汇兑损失, 因此中资银行要寻求用美元投资的途径以减小损失。而在并购完成后,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则有助于降低中资银行的海外经营成本, 提高其经营能力。
5.2008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和跨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的情况下, 我国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 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 比2007年增长63.6%。而这些中国企业正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 信誉尚未建立, 难以得到当地银行的信任, 企业母公司的实力和信用难以延伸到境外。加上文化或语言的障碍, 使得这些中国企业迫切需要中资银行为他们提供各种融资、金融咨询和结算等服务。而中资银行能够对中国企业的信用、业务规模、经营绩效等作出快速有效的评估, 解决企业的信用和融资问题。
二、中资银行并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 在剧烈动荡的金融环境下, 如何选择合适的
并购对象, 把握合适的并购时机, 是一个十分现实的挑战。中资商业银行必须从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出发, 选择切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并购对象,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战略协同效应, 从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2. 在并购谈判实施阶段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有毒资产”的甄别和定价是尽职调查的关键。很多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次级债相关产品, 这些金融工具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或者大幅度贬值, 或者已经完全没有市场参考价格, 但是在并购对象的资产负债表上可能有较大的余额, 必须关注其会计处理方法, 明确是否足额提取了减值准备。而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在表外项目处理、定价机制等方面十分复杂, 可能蕴含巨大的潜在损失。 (2) 并购银行在确定合适的并购目标后, 若相关信息过早被释放, 则目标银行的股价会有大幅的波动。这样就可能导致并购银行会付出更高的收购价格, 甚至放弃并购行为。 (3) 由于目标银行在国外, 并购方银行很难准确获得目标银行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重要信息, 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信息收集的可靠性差, 从而对目标银行在当地潜在销售能力及远期利润估计困难, 目标银行商誉等无形资产价值也难以估计。对银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多种多样, 且各种价值评估体系存在偏差, 目标银行提供失真的财务报表, 对重大事项不如实告知, 均加大了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 (4) 国际资本市场的并购交易经常会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 这对于中资商业银行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效率也是一个挑战。通常情况下, 境内商业银行收购境外金融机构, 需要银行、监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层层审批, 程序相对复杂, 投资境外金融机构还需要向当地金融监管当局进行报批, 不确定因素较多。值得注意的是, 境内外监管要求的差异是跨国并购无法回避的事实。一些国家虽然放松了外资银行进入的门槛, 但往往在高管人员选用、董事会成员构成以及外资拥有当地土地、贷款对象等方面有一些特殊要求, 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 做好适当的安排, 以免因不符合目标国监管要求导致并购失败。
3. 并购完成只是第一步, 海外并购的最大挑战是并购后的整合。
大量案例研究表明, 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并购后的整合, 收购银行与并购对象在企业文化、管理体制、计算机系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如何恰当处理相关利益主体关系, 通盘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贸易保护主义等各类新的风险都是并购整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浪潮给中资银行带来了
机遇, 但企业并购涉及原有债务的恢复, 利用企业重组、兼并来逃避银行贷款的案例也曾发生。中资银行对于并购操作和并购完成后的整合尚缺乏专业的处理能力和技术, 缺少对企业并购中的有效参与、监督和控制, 从而会面临一定的信贷风险。
三、后危机时代中资银行并购的战略选择
1. 实施量力而为、稳步推进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虽然金融危机为中资银行进行海外投资和并购带来了新契机, 但不能盲目行动。要明确是否有投资或并购需求, 仔细分析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所处的阶段, 并充分考虑并购后的目标企业能否真正带来想象中的收益效应, 做好前期调研工作, 重点考察与自身战略定位相一致并具备强大增长潜力的对象。同时, 中资银行要明确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 慎重考虑并购后的整合难度, 在国际化并购初期应以中小银行为主, 逐步增强实力, 不要一味追求控股, 而应量力而行。
2. 实施差异化的并购战略。
不同类型的中资银行应根据自身条件实施必要的差异化并购策略, 应主要着眼于业务的互补、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是发展个人零售业务, 增强为零售客户与商业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二是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改善中资银行的整体收益率, 增强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三是在选择收购对象时, 注重考察其市场地位、品牌价值、企业文化以及特有的网络、客户、产品优势、服务经验等, 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并购目标。
3. 锁定有发展潜力地区,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策略应该以为贸易融资, 为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提供咨询、融资等国际银行服务及批发业务为主导, 在选择并购目标的时候应结合当地市场的发展做综合的考虑, 着重了解并购目标所在市场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国际贸易及企业海外扩张的目标市场为主要机构设置区域, 重点关注与我国经贸往来比较密切的国家和地区以及资源存储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市场。
4. 注重并购企业的文化以及所在市场的法律环境。
中资商业银行 篇10
一、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现状
对于战略投资者 (Strategic Investor) , 一般是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与发行人具有合作关系或合作意向并愿意按照发行人配售要求与发行人签署战略投资配售协议的法人, 是与发行公司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因此, 境外战略投资者就是指那些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有意愿参与公司长期战略投资的法人。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开放, 大批外资银行纷纷开设分支机构和办事处, 比如2005年6月, 美洲银行9.1%, 淡马锡5.1%, 总值39.66亿美元入主建设银行;2005年8-9月, 苏格兰银行10%, 淡马锡10%, 瑞银1.6%, 总值31亿美元入主中国银行;2006年1月, 高盛7%, 安联2.5%美国运通0.5%, 总值36亿入主工商银行。
二、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参股银行的效用分析
(一) 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参股银行的积极效用
1、充足银行资本金, 提升银行资本规模的扩张效用
一般来说, 资本充足率是反映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外著名银行的平均资本金充足率都在11%左右, 但是我国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率仍普遍较低, 资本金不足。因此, 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迅速提高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2、引进先进管理理念, 达到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效用
相对于国外银行来说, 在公司治理方面, 我国银行业还缺乏国际先进银行的理念和经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引进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经验丰富的国际一流金融集团, 正好可以借助其成功的经营管理理念, 尽快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 达到公司治理的优化。
(二) 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
1、金融风险危机与金融安全
对于金融安全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在此, 我们主要重点讨论一下, 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的关系。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一种常态, 金融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引起的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但是金融风险的积累, 放大和爆发, 又会威胁到金融安全。而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混乱和动荡, 它是金融不安全的极端表现形式。
2、投资者母国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对被投资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受到金融恐慌的攻击而爆发金融危机时, 危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不会局限于该国, 而会通过一定的途径扩散到其他一些国家, 这就是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当前, 境外投资者对于被投资国金融安全造成威胁有如下几种方式:
(1) 在二级市场大量抛售被投资银行股份套现, 缓解由于本国危机造成的流动性链条断裂。这样的一种行为势必会将境外投资者母国的金融危机, 透过国际化的交易平台, 实现了危机的转嫁和传导;
(2) 恐慌情绪由境外投资者传向其参股银行所在国的金融市场。据分析, 经济危机的传导除了市场间的溢出效应之外, 市场信心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投资者对于市场信心的丧失, 对于一个新兴市场的打击无疑是重大的。
3、我国金融安全与美国金融危机
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已经爆发了一段时间, 但是危机效应还在蔓延, 美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受损。我们也要关注由于战略投资者母国的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潜在危机的影响。当然, 由于我国金融监管的加强,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还是可控的, 有限的, 但是也不得不引起对潜在危机的关注。
(三)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政策对策
1、审慎甄别战略投资者, 防止投机性投资行为
一般来说, 战略引资能否起到稳定市场价格和提高银行知名度的作用, 往往取决于战略投资方稳定持股的时间。为此, 中资商业银行要制定长远的战略合作计划, 并审慎甄别, 这样才有利于维护中资银行的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要求。
2、战略投资主体和模式选择的多元化
经验表明, 资本的意志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决定权的主导地位和核心关键。我国也应注意逐渐培育国内战略投资者, 另外, 在战略投资者参与的模式上也需要多元化。只有达到投资主体和模式的多元化, 才能分散风险, 在制约的机制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加强金融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银行业的改革的有序, 稳定发展, 关键是完善行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和完善银行业运行中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包括银行运行所处的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大环境的改善。因只有这样, 才能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和合理利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总之, 对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其出发点是助力我国银行金融体制的改革, 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 我们应客观评价, 合理审慎地甄别和推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同时在有效地监督下, 才能发挥境外战略投资者应有的效用, 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丁剑平等.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志伟.银行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模式和治理效率[J].金融与经济.2006 (7) .
[3]、黄玎.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中资银行潜伏IT危机 篇11
在5年审慎的过渡期,中国银行业已经做了诸多准备: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引进境外有经验的战略投资者,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而且已经有建行、中行和工行先后走向资本市场;作为银行业务重要支撑的IT系统建设已初具形态,耗资巨大的银行数据大集中也已经基本完成。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银行在资本规模、管理能力、风险控制、业务创新方面都与外资银行相比有较大差距。银行业务全面开放以后,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贴身肉搏战拉开,中资银行临战时的压力和焦虑正传导给银行IT部门。
《计算机世界》以独家的采访、独立的视角,给您真实呈现外资银行大兵压境下,中资银行面临的业务和IT系统双重危机。危机之下,他们该如何抉择和行动?
“银行业开放了,无论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狼皮的羊,都会发现,‘皮’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皮下面——是狼还是羊。”12月11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庆祝“入世五周年”的发布会上,银监会主席助理王兆星说。中、外资银行竞争序幕已全面拉开。尽管竞争拼的是业务创新和竞争能力,而这离不开IT来实现。那么,对于中国的银行企业来说,现在的IT装备是仅武装到皮毛还是已经深入到骨髓?目前中资银行的IT系统能支持全面竞争的需要吗?它们的IT系统能有足够的能量把“羊”变成为“狼”吗?
2006年11月26日中午12时,北京海淀区清河小营西路,中国农业银行清河支行营业大厅。
一位存钱的中年男人焦躁不安地走到工作人员面前,大声斥责说: “你们的处理速度能不能快点?我等了半个小时了,给你们送钱来了你们还不乐意收!”顿了顿中年人又说: “外国银行马上就来了,你们不提高服务水平怎么行,到时谁还把钱存到你们这里来!”
10天前,也就是11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宣布于12月1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银行业将全面放开。《条例》规定,外资银行将在12月11日解除经营限制,可以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
这意味着,上述中年人打算将钱存放到外资银行里不只是一句气话,而是很实在的一种想法。
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这一天,中国银监会收到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等8家银行将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的申请。12月13日,刚刚获批人民币个人存款业务的汇丰银行迎来它在内地的第一位储户,一位周姓女士将不少于100万元数额的人民币存入了汇丰银行。另外,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和恒生银行也已经获得中国银监会的确认函,在完成相关手续之后,将获准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
外资银行拉开了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大幕,从而也将巨大的竞争压力传导给中资银行。
中外资银行在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的历史转折点上,将血刃相向。虽然,未来竞争将集结在业务层面,然而一种焦虑已经隔层传导给了中资银行所有的信息主管们。在他们看来,中外资银行竞争加剧,技术支撑部门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任何可能的时候,他们必须准确无误地提供最优良的武器弹药。但是在现实中,他们的使命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在技术向业务能力和产品服务创新转化过程中,障碍重重。
上篇:竞争引发IT风险
面对国外银行的竞争,中资银行需要建立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的综合平台,以确保关联业务的高效管理,并开展新的业务,这个综合平台被称为“银行IT系统再造工程”。在轰轰烈烈的银行数据大集中业已完成之后,中资银行已经为综合平台的应用整合做了基础铺垫。但是真正的“银行IT系统再造工程”,犹如心脏移植手术,不仅高难度而且高风险。
创新缺乏银行之“癌”
陈静,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11月17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办公楼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设备都在中国。这是已经得到了国际公认的!” 陈静说。
2004年陈静曾考察过日本某大型银行,他发现这家银行竟然还在用着中国银行早已淘汰了的机器设备。陈静告诉记者说,“中国的银行已经引进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信息系统、通讯网络和计算机处理系统,日本和美国很多的大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信息技术条件都不如现在的中资银行。”
从2000年开始,以国有四大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信息化建设的大变革时期,在史无前例的银行数据大集中运动中,银行花费巨资引入了大量的IT应用系统。目前来看,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已与国外最著名的银行水平接近,大部分银行80%以上业务在使用计算机核算管理,并且实现数据集中管理,银行业对信息化利用的程度已经站在世界前沿。
然而先进的技术并没有转化为先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国内银行的主营业务目前多半是靠存贷差这种单一的品种,而国外银行的银行产品却让人眼花缭乱。陈静曾经细致考察过花旗银行,他发现花旗银行拥有丰富的中间业务,“花旗银行号称有3000种以上的中间业务,还有资料显示这一数量达到6000种以上。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差距太大,中国最大的工商银行也只是宣称有500种。”陈静还向记者着重指出,花旗银行这些业务都是在深层应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而据银监会最近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金融创新的水平可以反映在银行的收入结构上。12月6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曾就此指出,“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而中国银行的主要收入仍是传统的利差收入。”唐双宁认为: “从目前金融创新水平和能力看,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银行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金融创新业务少,模仿的金融创新较多,影响了自己的银行竞争力。”
银行业有一个二八原理, 20%的客户却产生了银行80%的利润。国外银行运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明确这20%的用户,并针对每个用户的需求特点,提供个性服务。陈静坦率地告诉记者,“我说得难听点,在这方面我们差得远。”
产品与服务创新中外相差悬殊,会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中资银行全面落后。深圳发展银行CIO孙涤在《计算机世界》举办的IT两会上不无忧虑地说: “连外国的投资银行专家都没有意识到,中国银行的问题非常大,就像是一个癌,只是没有发作而已。”孙涤的说法当即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认为他过分忧虑。
然而,这种忧虑在外资银行步步逼近的时候,显得恰逢其时。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觊觎中国金融市场的银行大鳄们正在处心积虑地布局中国。 11月16日由花旗银行所组成的财团出资人民币242.7亿元(合31亿美元)收购广发行85.6%的股份。花旗财团入主广发行后,后者持有全国业务牌照、在国内27个城市拥有500家分支机构的银行,这将给花旗银行在国内的市场运作带来极大的空间,从而改善花旗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的版图。
IT系统再造犹如“心脏移植”
“在以客户为中心方面,中国金融业与国外差得太远。”在记者的采访中,所有接触到的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科技部门老总对此众口一词。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产品与服务,这对中国银行来讲无疑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
外资银行早已经实现了混业经营,可为同一账户的用户提供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等各种需求。而混业经营的背后是以一套综合的业务应用平台作为支撑。但是中国的银行目前并未实现混业经营,即便在银行业务中,各业务品种的技术支撑体系也是相互分割、相互独立的,关联业务的处理效率非常低下。“一笔美元汇款两个月后才能在中国兑现成人民币,而且不计利息。”陈静指出,这对客户是一种损失,也暴露出银行业务处理能力方面的软肋。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科技部总工程师叶又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国内银行面对什么样的客户,组织什么样的产品,根本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方案,致使中资银行在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转型的时候,显得非常笨拙。
面对国外银行的竞争,中资银行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综合平台,以确保关联业务的高效管理,并开展新的业务。这个综合平台被陈静称为“系统再造工程”,银行的系统再造工程犹如心脏移植手术,不仅高难度而且高风险。因为银行要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IT系统,在目前的系统架构基础上进行整合,其难度非常大。系统整合先是应用整合,之后是系统平台的整合,再后将应用软件进行整合。在系统整合中,现有业务不能中断,不能出现风险; 而且,在系统整合的过程当中,必将涉及到某些部门的裁撤问题,这必将遭遇阻力; 另外,系统再造工程与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初期不一样,业务的整合涉及到业务流程整合、以及新旧体系过渡等等。 “这项工程太复杂了。”陈静说。
在轰轰烈烈的银行数据大集中业已完成之后,中国银行已经为综合平台的应用整合做了基础铺垫。但是真正的“银行IT系统再造工程”,是在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比如,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等都要建立起来。虽然目前各大银行已经开始启动此项工作,但很显然,系统再造比数据大集中还要困难,尤其是在各大银行的应用系统已经存在的情况下打破重改,实属不易。
下篇:IT系统如何解“缚”
用IT推动业务,还是以业务推动IT,到底怎么选择?这是一种困惑。银行产品的创新都要依靠IT支撑,甚至有些产品创新直接源于科技进步,但是两者要实现完美的结合,却非易事。
银行业: 重视IT了吗
尽管中国银行业使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设备”,很多银行花费巨资引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IT应用系统。但是,这是否就表明中资银行就真正重视IT了呢?
“银行业务的应用好与坏不完全取决于系统,而是使用系统的人。”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的各种业务都需要技术实现,但在这一实现过程中,是IT引导业务,还是以业务引导IT,需要银行领导有清晰的认识。
“证券、银行、保险离开IT是不行的。但是,在各行业最高领导的眼中,IT部门却是弱势群体。银行的领导一般是在系统出现了故障才会找你。”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工程师王彦龙甚至指出, IT部门的建设理念如何反馈到公司决策层,并得到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息科技部总经理艾军也承认,现在IT部门饱受指责,银行内部对IT的负面评价是从来不会停止的,相信以后也不会停止。
中资银行信息化建设已具雏形,但在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下,如何实现业务创新与IT创新的完美结合是银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进出口银行科技部总经理王云生还总结说,在银行做IT,有五重三轻: 重开发不重运行、重建设不重未来、重发展不重安全、重硬件不重软件等等。
IT部门在银行内部被重视的程度有多大?昆明市商业银行副行长罗金生做过一个调查,他的调查数据显示: IT最重要的时候是: 信息系统账算不出来的时候; 当系统崩溃的时候; 当受到黑客攻击的时候; 业务上不去、管理上不去需要推卸责任的时候。罗金生的调查还显示,银行领导平时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系统越稳定可靠,银行对IT的重视程度就越下降。但在系统出现故障时的重视比例却大幅攀升。“如果没有黑客攻击和病毒侵袭,领导往往把IT部门忘记到脑后。”对此罗金生反问道,“又有谁会去关注一个根本不会发生问题的部门呢?”
王云生还向记者分析说,银行全面放开对中资银行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而银行领导把很大一部分压力都分给了IT部门。“IT部门不能引导整个银行的变化,决定银行最终发展的是大领导。” 罗金生认为,IT永远是一个工具,是用来实现银行战略的,所以IT的灵魂就是银行家; 如果银行家的思维方式都跟不上,那么IT就将失去了灵魂。IT的风险来源并不是技术风险,现在IT公司的技术风险的防范能力非常强大,关键的风险就是我们银行和相关部门的管理风险。
另外,银行领导们对IT的认知能力至关重要。某银行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士向记者透露说,不少国内大型银行的科技部老总都缺乏足够的信息化专业背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对信息化建设显得一筹莫展,但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往前走。还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说,银行信息化上不去,各种服务无法实现,银行的领导比谁都着急,巴不得今天提要求,明天就能够上线系统。半年才能开发出的系统,他们往往要求技术部门3个月就开发出来,而IT部门为了应急,在做开发时也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强调单独建立系统。对此,陈静指出,“银行的决策层一定要站到战略发展高度,站到国内外竞争的高度,进行理念转换。领导层如果不熟悉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下定决心去干,这是一个压力,也是一个促进。”
业务与IT: 谁说了算
IT支持业务创新,从技术实现上来讲并不难,而难就难在观念和流程的变革。如果银行的业务层面不愿意改变旧有习惯,不愿意去变革组织架构,那么IT就无能为力。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本原因往往不在技术本身,大多是由于技术在传导途中,原有的组织结构、流程没有做相应改变,致使创新搁浅。
有专家向记者分析说,应用软件引进不只是技术本身的引进,而是管理体制、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以及外围的监管环境、文化环境的整体引进。面对这么庞大而复杂的改变,IT往往束手无策。
但是,孙涤告诉记者,IT要引领业务发展,绝对不能被动。甚至在业务部门的敦促、抱怨之下,IT部门也要在业务创新中有所作为。
罗金生也认为,银行的技术是先进的,但是管理思想往往落后,这种情况下IT业务的战略就会出现错位。“我们需要用IT推动业务,还是以业务推动IT,到底怎么选择?这是一种困惑。” 罗金生认为,要通过IT治理把银行的管理系统、业务系统和IT策略完美地结合。
但是,在现实的业务操作中,两者之间往往出现不好的倾向。孙涤向记者指出:“IT部门不要只单向响应业务部门的需求,而不去关心业务部门的需求正确与否。孙涤抱怨说,有时业务部门提出的紧急需求往往插不进IT部门的开发计划当中; 另外,开发部门开发出来的东西,业务部门发现并非想要的,不接受也不行,只能慢慢地去完善打补丁。
业内人士指出,从根本上来说,信息化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体部分,银行产品的创新都要依靠IT支撑,甚至有些产品创新直接源于科技进步。但是两者要实现完美的配合,确实存在难度。中资银行在产品创新机制上并没有保持高效率,是因为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业务与技术的配合怎么运转才能保持高效,这涉及到流程再造、重新定义组织架构的职能、岗位、操作流程,以及企业的运营机制等问题,这个过程非常复杂。
CIO: 不辱使命?
IT创新涉及到跨部门协作,涉及到企业战略,它需要一个具有企业决策、影响企业战略的人来组织协调IT工具以外的问题,这个人就是CIO。因为产品的创新能力仅仅依赖IT技术还不够,关键还要在组织、流程、观念、考核机制,尤其是人事制度上做相应的改造。而CIO机制的建立则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在过去,由于银行的行级领导基本上不会出现懂IT的人,IT部门在制定IT 战略的时候,根本影响不到公司业务战略,而公司在制定发展方向和业务战略的时候,没有人是站在IT的角度,即CIO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结果是,业务战略与IT战略就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因此,呼唤CIO群体、建立CIO机制,对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孙涤认为,在金融企业里面建立CIO机制是实现业务与IT战略一体化的有效手段。因为CIO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条连接业务战略与IT战略的纽带,更是一种具有企业信息化战略的价值观。“实现业务战略与IT战略融合是CIO们的历史使命与价值所在。”中国人寿CIO刘安林表示,业务与IT的融合包括理念、战略、流程和价值链,及行动上的融合。这些融合能更充分地表现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即IT支撑作用和引擎作用,以及IT的盈利作用。
事实上,在一个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里面,很多业务职能都必须要归结到一个问责对象,这个对象就是CIO。这样的话,才谈得上标准化,才谈得上规范的流程,才谈得上全行的信息共享,才谈得上全行的信息资源合理配置和信息资产的安全。
陈静认为,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金融企业的领导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CIO群体在中国金融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金融企业信息化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标志。
人才匮乏之痛
“外资银行挖人已经挖到我这里来了,上面还明码标价,什么样的人才会给予什么标准的酬金。”陈静打开自己的信箱,让记者观看猎头公司发给他的邮件。
随着外资银行在国内网点的扩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例如,汇丰银行在年底前将内地网点增至30多个,未来支行增至100家,今明两年各增加1000名员工。另外,国内某金融行业招聘网站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以来,有20家外资银行和14家中资银行在该网站发布招聘信息,仅10月30日一天,就有22家中外资商业银行刊登了招聘广告。而今年8月,在该网站发布信息的仅有一家中资银行。
中外资银行人才争夺战已是剑拔弩张。
国内某著名商业银行科技部负责人对记者感叹: “现在人才流动性太大了!”他所说的甚至包括了中国银行。《财经》在分析人才流失时也指出,由于过去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制度,金字塔式的行政晋升机制提供的岗位极其有限,导致30岁左右年龄段的骨干员工大量流失。陈静对记者说: “中资银行高素质人才的缺口已经达到十几万人,优质的人才都流走了,而一般的人员却流不动,怎么跟外资银行竞争?”
人才外流更加剧了中资银行人才匮乏的局面。对于银行的IT部门来讲,他们最缺乏的是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其中包括系统设计分析师、系统高层管理人员、系统测试与系统评估方面的高级人才。
一位金融行业的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说,银行的IT部门最缺乏的是合格的科技部门负责人。这样的人才一要有技术背景; 二要有管理才能; 三是具有决定信息化建设大政方针的管理能力; 同时还要办事公道、作风正派、敢作敢为。“甚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里也未必能找到特别合适的科技部老总,其他商业银行就更不用说了。”上述人士很无奈地对记者说。
而记者从其他渠道获悉,银监会正在面向全球招聘信息中心主任。“到现在也没有结果,我相信,他们招不到。”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发出感慨: “这个时代应该是人才辈出,因为计算机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应该时势造英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时势没有造出英雄。是什么原因,我一直想不清楚。”
链接:国内外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国外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脱机业务处理。主要是实现银行业务的计算机辅助处理,其主要的目的是节省查询时间和节约成本,这是金融企业信息化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联机业务处理。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内部迅速渗透,主要是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金融企业内部的联机业务处理,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了共享。
第三阶段,经营决策信息化。即充分利用数据仓库等技术,实现了综合的客户信息分析,建立了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新型服务体系,使基于IT的现代银行管理和业务体系趋于完善。
第四阶段,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银行纷纷开展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信用卡、ATM卡、在线支付以及各种电子支票支付、网络保险、网上证券等新型产品和服务。
我国金融信息化也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银行储蓄的业务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
第二阶段,上世纪80~90年代中,逐步完成银行业务联网处理;
第三阶段,大约上世纪90年代中到90年代末,实现银行全国范围内计算机处理联网;
中资商业银行 篇12
并购通常被认为是兼并、合并及收购的统称, 外资并购是与新建投资相对应的一种投资方式, 本质上是企业间的产权交易和控制权的转移。并购一般没有新的固定资产投资, 因此与新建投资相比, 外国企业可以更快地进入并占领目标市场。外资并购在我国很早就存在, 主要是中方以资产作价同外方合资, 实现存量资产利用外资。
外国投资者并购中资银行是指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中资银行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银行增资, 使该境内银行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或者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并通过该企业协议购买境内银行资产且运营该资产, 或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银行资产, 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
二、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影响
客观而言, 外资并购中资银行能起到一定积极的效应, 如优化银行治理结构、引进比较先进的管理技术与资金, 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良公司的资本结构, 如2004年8月汇丰银行入股交行后使其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43%, 资本充足率提高到11.6%。引进外资本身还能增强国内银行竞争力。外资并购中资银行是一柄“双刃剑”, 其中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积极影响包括:首先, 海外战略投资者作为一种催化剂, 能够加快中国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重组和机制创新, 促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其次, 国际知名的银行掌握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核心技术, 有利于国内银行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 与国际惯例接轨;战略引资也能给国内银行体系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弥补当前市场上银行产品以及金融工具的不足。总体来看, 我国的国内银行无论是在经营上还是在自身的实力上, 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使得潜在的投资者心存疑虑, 外资介入我国商业银行, 增强了我国银行整体运作的能力, 弥补了其运作资本的不足, 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 增强对国内外市场以及投资者的吸引力, 从而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
然而, 在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由于外资股权并购的动机与我国政府准入许可的出发点的非一致性, 客观上此种并购也对我国的银行业监管提出了挑战。这主要表现为:
首先, 外资并购在为国内银行带来相对利益时, 从另一个角度则反应了我国金融监管还有待加强。
其次, 外资参股甚至控股实际上弱化了我国宏观调控的最终效应。外资参股我国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方对于银行的控制程度, 使得我国对于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的调整力度减弱。
第三, 我国的金融监管权受到制约与挑战。外资并购的增加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监管权受到并购方母国的制约。在并购规模日益扩大的形势下, 我国的金融安全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并购方自身经营的稳定性。若并购方自身经营不善, 则必然会诱发东道国境内的银行危机;二是并购方母国的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若其母国监管不力或不充分, 则亦可能导致东道国金融监管的失灵。
所以, 我国必须加强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监管力度, 同时根据并购的最新发展状况,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适时进行调整。
三、目前与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监管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我国现行的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1994年由国务院制定、2001年修订) ;《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 (2002年6月由国务院颁布, 同年7月施行)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2002年10月颁布)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 (2003年3月颁布) ;《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199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2002年修订,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2003年由银监会制定,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和《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 (银监会2004年3月颁布, 以下简称《办法》) 2003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赋予了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即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全国银行业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职责。该法规定了银行业监管的原则、目的、监管机构的职责以及监管的措施等, 但未就外资银行的监管作出专门的具体规定, 而是规定“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四、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监管法律的宏观分析
(一) 法律位阶较低、立法体系较宽泛且缺乏针对性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银行并购处于探索阶段, 不断依据最新的外资并购情况制订最新的法规、条例, 但是, 我国毕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及立法经验, 所以在现实的立法中, 难免出现种种问题。首先, 对于调整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相关法律位阶普遍不高, 法律条文体现为“条例”、“规定”、“实施细则”、“办法”等, 没有足够的法律强制力, 体现不出我国法律对于调整该种经济行为应该具有的法律效力。其次, 相关的立法体系过于宽泛, 我国调整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法律在其他部门法中也有涉及, 如《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公司法》以及《证券法》等虽然均涉及了银行并购问题, 但是专门调整银行并购的规则却很少, 涉及到的也只是原则性的规定, 缺乏足够的针对性。例如《商业银行法》仅有第25条涉及, 而且非常原则化, 没有就具体并购的审查与批准事项进行规范;《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但是并非所有银行都是上市公司, 因此在具体收购中无法采用要约收购、协议收购。虽然我国法律专门针对企业并购作出了较多规定, 但是由于银行业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特性决定了银行并购应适用专门的银行并购法, 适用诸多复杂的企业并购法还是难免显得牵强, 而且实际操作中也极难把握。我国针对企业并购已经作出了专门的规定, 但是银行业具有自身的经营特性, 与一般的企业并购并非完全一致, 随着我国银行领域的逐渐放开, 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逐渐增多, 我国应该制定一部专门调整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法律,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二) 分业经营对混业经营的劣势
在我国, 金融监管囊括了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 我国的银行业经营范围主要针对的还是传统的银行业务, 尚未真正实行国际上的知名银行所涉及的广义上的金融领域, 所以在外资并购中资银行以后, 我国的监管机构面临着如何对其进行对口监管的问题, 即我国监管部门针对金融领域的分业监管如何应对外资银行介入后的混业经营监管。同时, 我国的监管目前还主要针对银行业经营的合规与否, 对于并购后的风险水平的监管能力偏弱, 这对于拥有较强风险经营意识的外资银行无疑留下了规避我国监管部门的空间。一方面, 外资银行拥有成熟的产品创新体系以及混业经营的经验, 在零售业务这一领域, 美国的花旗等知名银行就能提供180项服务产品, 产品遍布家庭理财、房贷、车贷、信用卡、保险、基金、信托产品、财务规划、度假融资、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遗产规划等。待外资银行把上述银行产品引进我国后, 无疑对我国目前的银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我国相关的监管难度加大。另一方面, 外资银行的介入导致了我国银行的经营范围向混业经营扩展, 且我国的监管部门不能直接对其进行规范, 需要相关的监管部门协调起来共同进行监管, 这无疑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同时不能实现全方位深入的监管, 使得外资银行拥有更多的规避空间。例如, 一些国际银行集团进入我国市场后, 其银行业务以及证券业务虽然以两家不同的公司分别注册, 分别受到银监会以及证监会的监管, 但是两家公司毕竟同属于一家外资银行, 在人员、信息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这样就造成了规避我国金融业监管的空间, 对于我国的分业监管不利。
五、完善我国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监管立法的具体制度设计
(一) 并购的反垄断审查机制
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 是我们对其进行法律监管的目的。目前我国的银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有较大差距, 吸引外资进入必须严防其对我国的银行业造成垄断, 妨碍正常的竞争行为, 因此反垄断是我们必须坚守的课题。
反垄断不仅是我国, 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非常关注的议题。外资在我国产生垄断, 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命脉的安全, 影响着公共利益以及社会正常竞争,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 制订相关法规阻止该类行为的发生。我国已经出台了《反垄断法》, 这样就标志着我国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方面有法可依, 对于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震慑相关投资者也起到一定作用。《反垄断法》为我们进行安全审查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它过于笼统, 缺乏执行性, 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 我们应该完善《反垄断法》以便更好地规范各类市场行为, 使其具有更强的现实操作性。第一, 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实施细则, 尤其是对于国家安全审查以及外资并购审查应该进一步细化, 应当依据各自不同的法律、规则, 设置不同的程序以及机构。对于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完全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为了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各市场竞争主体的利益。而国家安全审查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 其加入了非经济因素的考量, 使得国家意志体现其中, 但是, 国家安全的具体释义并没有在该法中体现, 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明确。第二, 建立反垄断审查机构, 我国的相关部门如国家工商总局、商务部对于垄断行为均有执法权, 这样反而不利于执法的效力以及效率;第三, 反垄断执法机构必须明确与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职责。目前银监会负责全面审查我国银行的各项经营行为, 但是在出台了《反垄断法》之后, 监管部门就会出现两个, 即专门针对反垄断成立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在这两个机构之间, 如何协调、分配二者之间的权利、义务, 应当加以明确;第四, 制定反垄断相关标准。如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明确经营者集中申报人、集中对相关市场竞争状况说明内容条件、集中豁免具体标准等标准;第五, 建立国家利用外资 (并购) 评估报告制度, 定期向社会公布利用外资情况。
针对外资并购中资银行来说, 应该明确何为外资并购中资银行产生的垄断, 《反垄断法》只是借助简练的文字表述了垄断的情形, 但还是缺少量化的表述, 尤其对于外资进入后产生垄断的情况缺乏更进一步的明确阐述。同时我们应当建立银行业务产品的备案, 防止外资并购中资银行后, 通过推出国内其他银行尚未开展的业务, 进行有违公平竞争的行为。
(二) 依据《巴塞尔协议》完善相应的监管细节
1975年第一个《巴塞尔协议》诞生, 针对国际性银行的监管主体不明确的情况, 明确了两点:一、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二、外资银行的母国与东道国应当承担共同的责任, 双方之间应该相互合作以及协商。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 1983年巴塞尔委员会又作出修订, 明确了外资银行母国与东道国监管责任。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针对流动性、清偿性、资金头寸划分了母国以及东道国之间的责任。依据巴塞尔协议, 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关法律监管要求:
首先, 在信息交流与信息披露方面。外资银行往往在信息的传递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优于国内银行, 实行信息披露制度, 能够对外资银行的进入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 我国与相关外资银行的母国签订双边经济协议, 明确信息披露制度, 当外资银行的经营出现危机时, 我国能够及时获得信息, 避免给相关银行造成损失。同时在外资银行遇到经营困难时, 能够向其母国的央行或者中国人民银行求助, 避免出现破产危机, 引发金融动荡。
其次, 在市场准入方面。在对外资进行准入认可时, 应该综合考虑外资银行的母国的金融发展状况以及银行业整体的监管水平, 不能单纯考虑外资银行本身的经营状况以及国际排名。因此, 准入时的监管, 应该采取双重认可制度, 即我国作为东道国与外资银行母国共同认可。因为任何一家外资银行都有其扎根的母国土壤, 如果其母国的经济形势恶化, 势必会受到牵累, 影响正常的经营。
第三, 对于外资银行的风险水平的监管。我国往往注重外资银行并购后的合规经营监管, 对于其本身的风险水平的监管则是欠缺的, 这样我国的监管范围是不完善的。风险性监管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决策, 评估外资银行经营的好坏, 风险水平的高低离不开其母国的合作。我国应当规定外资银行应该达到的资产流动比率、外汇担保金额等共同控制风险。
第四, 外资并购后的持续性监管。我国的相关法律主要侧重于外资准入时的监管, 而对于后续的经济行为则缺乏相应的监管。外资并购中资银行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并更好地融入其中, 而不仅仅满足于进入这个市场本身。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准入后并购行为的监管。
(三) 监管主体以及并购行为主体自我完善, 共同加强监管
在我国, 对于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监管主体主要为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针对外资银行混业经营的局面, 准入后的监管主体相应增加了保监会以及证监会。行业自律委员会以及被并购的银行本身在监管体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 就政府监管部门来说, 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监管水平, 根据《公司法》以及《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根据外资银行普遍存在混业经营的局面, 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应该彼此密切合作。对于进入我国市场的每一家外资银行, 上述三个部门都应当通力合作, 互相沟通信息, 发现问题及时向政府汇报。三个部门通过横向、纵向联系, 加强监管体系的合作。在纵向联系中, 应当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监管”的监管制度安排。在横向联系中, 应当建立协调合作的监管组织体系。同时加强对于监管机构的工作监督以及监管人员的培训,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其次, 行业自律组织应当切实加强自律监管职能。我国已经成立了银行业自律组织———银行业协会, 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律监管的职能, 不能切合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形势。银行业协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成员众多的优势, 同时吸纳了外资银行的优势, 更好地贯彻行业自律精神, 制定行业内部的自律监管规章, 以便更好地约束行业成员。
第三, 提高我国银行自身内部控制水平。我国各个商业银行是监管体系中的微观组成部分, 它们自身的内部风险控制水平、合规风险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个银行体系合规风险的高低。在监管体系中, 政府监管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监管, 以维护行业自身的正常发展。而行业协会则侧重于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而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在于防范、规避自身的经营风险, 达到审慎经营的目的。在这三个层级中, 我国银行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在整个监管体系中无疑起到了基础的作用。
摘要:目前全球的资本流动区域越来越广泛, 银行资本作为经济资本中重要的组成部门, 也掀起了外资并购的浪潮。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自然吸引着世界知名银行的眼光。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 金融领域逐步放开, 为外资并购中资银行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而我国现行的监管法律存在零散、法律位阶不高, 注重准入时的监管, 忽视后续监管等问题。对于我国相应的法律做出了整体评价以及具体分析, 提出完善我国相应法规的具体制度设计。
关键词:外资并购,股权多元化,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中国银监会网站[EB/OL].http://www.cf001.com/class/Bank/bankLaw/2010/3-23/91415412.shtml, 2010-3-23.
[2]叶军.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法律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56-58.
[3]陈业宏.外商投资与民族经济发展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 (9) :14.
[4]熊良俊.经济转型中的金融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125-130.
[5]张继红.论外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法律监管[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3) :24.
[6]白沙鹤, 杨卫红, 郎咸平, 董文.银行并购:改革之路有多远[J].科学时报, 2004 (114) :18.
【中资商业银行】推荐阅读:
中资银行09-02
中资在美企业11-05
中资,让未来看到希望09-08
中资企业协会篮球赛新闻稿06-20
文化商业街商业业态10-25
商业模式与商业计划书09-23
商业改革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措施11-18
商业银行管理07-20
商业银行转型05-09
农村商业银行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