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让未来看到希望

2024-09-08

中资,让未来看到希望(精选3篇)

中资,让未来看到希望 篇1

种种迹象表明,从2015年开始,中国迎来了一个很可能历时5到10年的对外投资快速增长期。截至2015年末,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规模不断扩大,境外企业已接近3万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

吸引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间,各级政府一直以来接连不断重视的大事。然而,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首破千亿美元大关,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恰恰表明中国经济前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从2015年开始,中国迎来了一个很可能历时5到10年的对外投资快速增长期。截至2015年末,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规模不断扩大,境外企业已接近3万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略之实施,特别是亚投行的成立,会夯实中国对外投资的基础。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一历经800余天筹备,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多边金融机构,将影响到中国对外投资的许多方面。11 月25 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同乘坐中国高铁。

2015年12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与泰国总理巴育互致贺信,祝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正式启动。12月23日,他又致信祝贺匈塞铁路项目塞尔维亚段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高铁走出去战略,在2016年会有更多亮点展现于世。

“中国商人”,则一时成了欧洲政商界许多人士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最直观的印象,则是欧洲、中南美一些足球俱乐部的胸前广告,竟是些连中国人都不见得很熟悉的中国品牌。中资,让泥足深陷金融危机者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进入高速增长期

“2015年,对中国的对外投资合作企业来说是个‘机遇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刁春和先生2014年的一个预测,在2015年底已得到数字印证。

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又增长了29.2%,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由此认为,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已呈快速增长趋势,且中国到了资本输出的阶段,未来的5到10年都会保持比较高的对外投资增长。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的简政放权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同时,中国加大了和有关国家的协商和交涉力度,已和不下132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经贸混委会或者联委会机制,协商对外投资合作中的问题,同时也和90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的决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环境。

截至《新民周刊》记者发稿,已有2015年前11个月的统计数据披露――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2015年1月到11月为1041.3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其中,基础设施类或将成为中外合作的热点,大型项目海外投资显著增加。

交通运输、电力工程、通信工程,这三个领域,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中有突破性进展之所。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此三领域2015年累计新签合同额高达921亿美元,占今年中国海外投资合同近六成,其中上亿美元的大项目342个,较2014年同期增加了40个。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负责人在2015年末指出,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日趋成熟,以及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日趋加快、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将更加紧密。中国资金、技术、设备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通过各种积极的手段,中国的对外投资已从传统的在外设立贸易公司,发展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或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开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已从最初的土建施工,发展到诸如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这些,都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的新动能。

国家战略成果

毋庸置疑,“一带一路”战略、高铁走出去战略等,造就了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素有“超级高铁推销员”之称的中国总理李克强,自2014年到2015年,向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英国、美国、津巴布韦、俄罗斯、缅甸、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泰国等十余个国家表达了合作建设高铁的意愿。李克强于2015年11月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同乘高铁从苏州到上海,此前在苏州,他得以和匈牙利、塞尔维亚两国总理共同见证匈塞铁路两个合作文件签署即是一例。12月23日,李克强致信祝贺匈塞铁路项目塞尔维亚段正式启动。作为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高铁路网的国度,高铁走出去战略在2015年可谓成果初显。

2015年9月,6家中国企业组成的中方联合体与美国西部快线公司就组建合资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将合作修建联接美国内华达州南部与加州南部的370公里里程,总投资额128亿美元的一条高铁线路;10月,中车集团500亿英镑投资了英国第二条高铁项目hs2;10月,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参与投标的俄罗斯首条高铁规划设计合同在圣彼得堡正式签署;还是在10月,印尼宣布中国方案是雅加达至万隆高铁项目目前唯一的选择,中国高铁击败了曾经的老师日本新干线,令日本五味杂陈。

高铁走出去战略,在2016年仍将有不少成果。

展望2016年,伦敦至伯明翰的高铁线路将进行动工前的勘测论证等工作。同时,中国计划于2016年开始建设穿过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的铁路。更具现实意义的则是――2015年12月2日,中老铁路老挝段(磨丁至万象)举行开工奠基仪式,12月19日中泰铁路实施了开工奠基,从中国昆明到泰国湾将有铁路直达。中老、中泰铁路,乃是中国设想的泛亚铁路中线部分。中泰铁路项目是继印尼高铁项目之后,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又一个代表作,不但将采用中国标准,而且还将采用中国技术与中国装备,对高铁走出去有很好的示范效应。当然,高铁走出去的不确定因素确实值得考虑。以中泰铁路为例。2015年12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与泰国总理巴育互致贺信,祝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正式启动。12月25日,泰国媒体披露泰国副总理颂吉?乍都斯披塔之言,称泰国希望中国在中泰铁路建设项目上增加投资。2014年12月,中泰铁路建设签订协议。根据泰国内阁2015年11月17日批准的合作框架草案,中国和泰国将专门设立交通公司来管理该项目中的列车系统、列车运行,并提供保养及维修服务。中国将负责其中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施工部分,比如隧道、桥梁的施工和铁路操作系统的建设。此前,中方预计该合作项目将耗资5000亿泰铢(约合人民币897.50亿元)。颂吉表示,鉴于中国财力雄厚,泰国政府希望中国追加投资。虽则12月19日这条铁路已经开工,但两国仍在就该项目贷款利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协商。泰国方面希望借款利率不超过泰国国内的利率。高铁走出去当然具有国家投资的战略眼光,但具体到各项目本身,细节谈判有时候仍需锱铢必较。

而就大局来说,“高铁走出去”战略某种程度上会与“一带一路”产生化学反应。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刘华芹透露:“‘一带一路’的物质基础之一,就是打造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加快形成中国―波罗的海、中国―波斯湾、中国―印度洋的三个通道。大力发展铁路、公路、航空、能源、跨境光缆通信干线网络建设,形成地面与空中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

当然,“一带一路”也好,高铁走出去也好,如何让海外投资更美好,将是2016年有关方面该思考的课题。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马来西亚南方大学教授何启良说:“‘一带一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或许是个将维持数十年的长期项目。东南亚国家特别注意到这一点,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能帮助他们发展。为此,东南亚有学者说要‘拥抱中国’,但更多群众还是怀着比较怀疑的态度。未来,中国要做的,就是要将‘亚洲共同体’‘人类共同体’诠释得更清晰,使得‘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国以外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接受。”何启良还表示,“一带一路”结合了历史、文化、贸易、地缘种种元素,“中国梦”假若成为“亚太梦”,中国在国家层面的海外投资,将更上一层楼。中国政府正式提名金立群为亚投行候任行长中方候选人。

亚投行不是独角戏

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回看2015年――

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了签署仪式。至12月25日,1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批准亚投行协定并提交批准书,股份总和占比达到50.1%,亚投行遂正式宣告成立。

此际,世界银行一位经济学家“点赞”说,中国在如此短时间内成功筹建起一家大型多边金融机构,其效率令人惊叹。

俄罗斯经济分析师亚历山大?波塔温认为,与原有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多边金融开发机构不同的是――中国所倡更注重未来的经济发展。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认为,亚投行对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带来的竞争可以是“健康和有启迪作用的”。

2015年3月,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在西方世界中率先加入亚投行,推动其他发达国家加入,引发亚投行热。特别是英国主动提出将英格兰北部振兴计划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并欲与中国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到2015年岁末,从德国驻华大使馆传出消息称,德国作为首批伙伴国家之一已经向中国外交部交存关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的批准书。德国向亚投行提供45亿美元资金,成为全球第四大股东,同时也是亚洲区外最大的股东。

香港城市大学航贸金融中心主任刘建华教授告诉《新民周刊》:“亚投行,作为一个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是存粹的投资而已。‘一带一路’也好,亚投行也罢,并不是中国一家在唱独角戏。但中国可以从自身国家体量大、人口多等方面,去建树新的比较优势。”

2015年12月9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推动高铁、核电、智能电网等全产业链走出去。无疑,中国标准、中国体系之类,很可能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比较优势。张向晨表示:“把中国的技术、标准、服务连同我们的产能一同推到国际市场上,这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产品是不是你设计的?是不是你的专利?标准是不是你的?你提供了以后能否提供后续的服务?在过去几年里,中资企业这方面的进步也是很快的。”

钱本身也代表形象

2015年世俱杯,当广州恒大与墨西哥美洲同场对垒时,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种屏前的中国观众发现,中北美冠军联赛得主的胸前广告竟然是中国企业华为。然而,这并非第一个胸挂华为logo的欧美足球俱乐部。球王贝利和如今巴西头号球星内马尔的老东家桑托斯,其胸前广告也是华为。哥伦比亚圣塔菲独立、厄瓜多尔埃梅里克、秘鲁水晶竞技等等,都得到华为赞助。华为几乎渗透到了拉美各国联赛。当然,在华为以前,桑托斯的胸前广告还曾卖给奇瑞汽车。

再看华为在欧洲的亮相,那是更大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场合――为英超阿森纳生产定制手机、赞助西甲马德里竞技、法甲巴黎圣日耳曼、德甲多特蒙德和沙尔克04、意甲ac米兰,不仅五大联赛占齐了,还赞助荷兰、土耳其等国联赛劲旅。

华为是中国著名企业,海外展拓多年,赞助球队做广告不足为奇。那“钱宝”又是哪家呢?这家在中国尚非著名的互联网企业,一气儿买下了西甲两支球队的胸前广告――巴列卡诺和皇家社会。

中国商人之所以频频亮相欧洲和拉美足球队,有的是看中世界第一运动在当地社会的影响力,可以树立健康良好形象,比如华为;另一些则看中的欧美联赛在中国的影响力,早在21世纪初,当时的国产手机厂商科健,就曾赞助英超埃弗顿队,并把中国球员李铁、李玮峰塞入埃弗顿帐下。如今的钱宝,某种程度上说恰是布科健后尘。而欧美球队及其背后的商人政客亦真亦假频频抛来媚眼,是虚情假意还是真情实意,许多时候也很难分辨。说中国故事比较著名的,是贝卢斯科尼帐下的ac米兰,经常对外宣称有中国富商想收购股份。即使2015年找到个所谓“泰国富豪”比代曹邦做障眼法,可ac米兰至今一股未卖。其目的何在,恐怕只有老贝和ac米兰总经理加利亚尼明白。但屡屡用中国商人说故事,可见这故事在意大利是能使人宁可信其有的。

真正在欧美体育领域大手笔收购的还是万达,其2015年初出手10.5亿欧元收购瑞士盈方体育传媒,业内认为是其布局未来中国申办世界杯等等运作的先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何德旭教授认为,经过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国内资本稀缺的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扭转,资本的回报率开始下降。这就是除了诸如华为、万达等以外,中小资本的中资亦加速进入国外市场的原因。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中国企业出口环境恶化,亦加速中企走出去步伐。

中企走出去,本身是好事。但亦有一些资本流入地民众不喜欢中国商人的举措。比如西班牙《阿贝赛报》报道称,万达进入马德里,准备收购西班牙大厦并拆掉重造。尽管万达集团负责人强调,该集团将会保留西班牙大厦的原始风貌不予更改,也不会给该大厦重新命名,并称 “我们尊重文化遗产和大厦的特色”,但仍遭到西班牙当地民众的反对。2016年,西班牙大厦命运何去何从,将是中国企业在西班牙的一大看点。

而万达董事长王健林“8000万英镑(约7.72亿元人民币)在英国伦敦买下一处豪宅,并将与俄罗斯大亨阿布当邻居”的新闻,特别是他准备花5000万英镑(约合4.8亿元人民币)装修,亦让人在盘算他向英政府纳税上亿的同时,不免慨叹――捐点出来不是更好么。总之,有钱是好事,即使到欧美去做地主豪购物业,也得考虑怎样花钱才艺术。钱本身不会说话,却也能够代表一种形象。

中资,让未来看到希望 篇2

一、赏识发自内心

在现实生活中, 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 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奖, 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 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 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 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行, 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 其实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 让他们在父母的赞美声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如果父母的赏识不是发自内心, 那么所有的赞扬都是虚伪的, 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假惺惺的, 赞扬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赏识孩子应该发自内心, 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盲目的比较, 尤其不要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 而应该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 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 让孩子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二、赏识孩子的努力

聪明是一种个人资源, 从大人到孩子都会为自己拥有这一资源而自信和自豪。所以, 孩子都愿意别人夸他聪明, 甚至有很多孩子为了得到聪明的“头衔”, 常常在同伴面前装出不怎么努力的样子, 但回到家里却拼命地学, 从而保证好的成绩。这样一来, 很多孩子都形成一种错觉, 以为聪明就是一学就会, 样样都会, 不需要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所以争相效尤, 导致很多孩子都不努力学习。那些经常被称赞为聪明的孩子, 往往把分数看成自己的聪明所得, 把分数高低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 且不愿意也不敢接受新的挑战;而那些被夸奖为努力的孩子, 则更愿意做出新的大胆尝试, 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学习搞好。所以, 家长若想激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好的办法不是赞扬他们聪明, 而是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在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级, 通常有两种学生是最受教师喜爱的:一种是非常聪明又非常努力, 从来都不因为自己的聪明而骄傲自满的;另一种是不算聪明却非常努力, 从来都不为自己的不聪明而自卑的。由此可见, 努力的孩子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作为父母, 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 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 不要因为自己孩子的不聪明而气馁, 而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父母应始终记住一句话:“所谓天才, 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很多情况下, 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 而重视孩子的努力, 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 让他们感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 进而逐步明白一个道理: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 而努力则决定了一世的命运。

三、赞扬孩子的成绩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 孩子更是如此, 尤其是来自父母、老师的肯定。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学习或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这是多么值得父母、老师赏识的事情。这时, 父母、老师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 应该及时给予热情的赏识和赞扬。事实证明, 及时赏识和赞扬孩子, 比事后再给予赞扬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孩子是需要赏识和赞扬的, 因此家长、教师要正确把握赞扬的时机。一般来说, 在孩子取得成绩时, 及时给予赏识和赞扬的效果最好。这时候最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 孩子最容易从父母、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如果不是及时赞扬, 而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再赞扬, 效果则会相差很多。那时候, 孩子已经因为没有及时得到父母、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而失望, 即使后来再补也无济于事了。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父母、教师一句赞扬的话, 他们需要得到父母、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如果父母、教师没有对孩子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 会让孩子感到失望, 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激情。及时赞赏孩子的成绩, 表现出家长、教师对孩子的真心赏识和热切期望, 这能传递给孩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 而且会促进孩子的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 大大增强孩子对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从而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赏识孩子, 不仅仅表现在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赞扬送给孩子, 更要在第一时间把这种赞扬和肯定传递给孩子, 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教师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期望, 从而满怀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四、发现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而孩子正是在不断犯错误、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错误, 而在于父母、教师采取何种态度让孩子认识并纠正错误。父母、教师善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优点, 用赏识的态度去教育孩子纠正错误, 比严肃的批评和打骂更有作用。现实生活中, 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 难的是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 并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进行充满爱心的教育, 在对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另外, 必须对孩子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给予赏识。如果孩子已经认识到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父母、教师就不应该再穷追不舍, 而应该鼓励和肯定孩子敢于认错的勇气。孩子犯了错误, 父母、教师难免会责备孩子, 但是责备的方法却有很多种选择。如果方法不当, 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当的责骂以及动粗、体罚或其他威吓等处罚方式, 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 而且可能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而如果父母、教师善于找出孩子错误中隐藏的优点, 然后赏识孩子, 不仅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错误, 而且还会继续保持这个优点, 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待错误的习惯。

五、欣赏孩子的淘气

在日常生活中, 往往有许多父母、教师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淘气”所产生的所谓“不良”后果上, 而忽视了孩子“淘气”背后深层次的东西, 忽视了孩子在“淘气”中所表现出的优点和值得赏识之处。甚至还有许多父母、教师对孩子的“淘气”行为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 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以致产生严重的后果。俗话说“淘丫头出巧, 淘小子出好”。在很多情况下, “淘气”是孩子聪明、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现。作为父母、教师, 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淘气”, 赏识孩子的“淘气”, 甚至和孩子一起“淘气”, 让孩子在“淘气”中学习, 在“淘气”中进步。孩子淘气, 多数表明孩子性格好动, 求知欲强。但在多数父母、教师眼里, 这样的孩子却是不听话、好争斗、叫人头疼的孩子。其实,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孩子的“不听话”恰恰反映他有主见, 而所谓“好争斗”恰恰反映他有进取心。虽然“主见”多带有主观和无知的倾向, 进取心也有些逞强和虚荣心的成分, 但这并不能掩盖孩子在淘气中所表现出来的值得父母、教师赏识和鼓励的闪光点。因此, 对于淘气的孩子, 父母要站在赏识的角度上给予正确的引导, 可有针对性地带孩子看电影、逛公园、参观展览馆, 或者学习唱歌及绘画等。通过多渠道教育, 因势利导孩子正能量的兴奋点, 让他们把过剩的精力发挥到正当的活动中去,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孩子好动和求知的心理需求, 而且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六、鼓励孩子的进步

让生命看到水看到希望 篇3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两只没水的瓶子,分别装着一条活着的鱼,然后,把一只瓶子放在桌上,另一只瓶子放进水中,不过,不让水进入瓶子,瓶子里仍然没水。

瓶子里两条离开水的鱼,哪一条会活得更久呢?实验结果表明,那一条放入水中瓶子里的鱼,其存活时间远远长于另一条。实验者经过多次实验,结果都是如此。

為什么会是这样呢?实验者解释说,因为在水中瓶子里的鱼,瓶子里虽然没水,但瓶子里的鱼看到了水,看到了水就在眼前,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就在眼前,是希望拯救了它,让它更长时间地存活了下来。

让离开水的鱼儿看到水,让绝望中的生命看到希望,这是对生命最好的拯救。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一次我在西北的一个干旱地区参观植树,那里的植树方法很奇特:每个挖好的树坑旁,除放着一棵树苗外,还有一个密封而透明的塑料袋,袋里装满了清水,人在栽下树苗的同时,把密封的塑料袋也埋进树的根部。

塑料袋里的水是密封的,树根无法吸收到水分,那把塑料袋埋进树的根部又有什么用呢?

一位果农看出了我的疑惑,对我说,把装满水的塑料袋埋进树的根部,不是供树根吸收的,而是让树根“看”的,让树根在干旱的土壤里,也能看到水,看到生命的希望,从而给树根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的身旁还有水,我不会干枯而死。

据说,用这种方法栽树,即使在严重的干旱地区,树的成活率也极高,而且大多都能茁壮成长。

让离开水的鱼儿看到水,让干旱中的树根“看”到水,都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让希望看得见,让希望就在眼前。看得见的希望,才是生命最好的养料,才是让生命走向坚强最好的食粮。

(编辑:王冠婷)

上一篇:蚂蚁和蟋蟀的作文下一篇:时代的使命,青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