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告诉未来

2024-10-13

让传统告诉未来(共10篇)

让传统告诉未来 篇1

让历史告诉未来

——学习《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心得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学习社会主义历史,对于我们青年干部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是一部社会主义发展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细读之,社会主义重大历史事件扑面而来。历史正告诉未来,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正启迪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干部,我们应充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历史告诉未来: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形态 乌托邦岛上,英国人莫尔在苦思冥想,为何会发生“羊吃人”的悲剧,怎样才能人人平等;太阳城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在黑暗中顽强不屈地寻找光明,如同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叛逆贵族圣西门,为了探索真理,毁家破产,义无反顾,由显贵变成战士,由阔商变成穷人;法国哲学家傅立叶异想天开,大胆进行“法郎吉”试验,创造了“和谐社会”最早的雏形;美国印第安纳州,欧文呕心沥血,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新村”。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时500年,从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有人说:世界上任何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死亡,必然经历由弱小到强大的阶段。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已然证明了这一点,小小的古希腊,不仅仅建立了众多民主城邦制度,还不断的在海外建立了殖民地,将自身的民主制度传播到了世界,但这种传播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步到位,同要经历了许多坎坷,直至如今才成为普世认同的理论,社会主义的发展同要如此。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本质上是利益的分配。资本主义社会所建立的大蛋糕,为个人所有,必然决定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人类的发展进程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社会除了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同样要不断的消除社会的不公平和利益的不平衡。所以,不论现在社会主义的制度构架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制度构架又是什么,首先在理论上,直接决定了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任何人 不可阻挡,任何困难,都注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小坎坷。

历史警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漫长曲折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制度的跨越,开始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以后,社会主义迅速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和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曲折。《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以简练的笔墨,再现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书中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思考、苏联模式及其局限、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尝试等重大事件,都做了如实描述和深刻分析。特别是对苏东剧变的分析,鞭辟入里,切中要害。书中提出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是“两放弃一放任”,即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奉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放任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深层历史原因是“六个长期”,即长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长期僵化地对待社会主义;长期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长期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长期放松执政党自身建设。这些历史结论,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历史成就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景光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中也存在模糊认识,究其原因,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重大理论问题缺乏基本认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通过描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从5个方面深刻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通过描述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历程,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本书善于从历史中引出结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比如,书中专门用一个章节,充分展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对新中国建立以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读后会使人深刻感到,社会主义建设是薪火相传、代代相承的事业,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必须牢牢把握“两个一百年”的辩证统一,决不能割断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

正如总书记要求我们的,要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通过《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充满自信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写好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让传统告诉未来 篇2

一、历史抉择引发思考

历史课堂教学讲究教学立意。一节课要有主线,理清历史的脉络,引导学生用史学思想方法获得一定的历史认识。长征教学的立意是什么?可以从整个中国革命的战略抉择入手。邓小平曾说:“在1935年,我们历史上著名的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成形的领导,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的,而且也很不成熟。”遵义会议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遵义会议不是从天而降的,只有了解历史的过程,才能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但是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从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伤亡过半,大多数红军战士情绪低沉,思想迷茫。抵达湘黔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放弃原定进入湘西的计划,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之后才有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错误军事路线,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云南扎西连续召开会议,决定加强对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负责军事行动。在后来的战斗中,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方针指导下,灵活机动,甩开了敌军,取得了战斗的主动权。

长征中的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支年轻的队伍担当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经历了长征的准备阶段、失利阶段、转折阶段、坚持北上和抵制南下分裂阶段、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大会师阶段。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和目标选择,其前期战略失误、中期战略纠正和中途之后的战略发力,以及胜利之后的战略定力,是我们和未来的国家建设者今后在相关奋斗中永远都会碰到的。我认为,让学生习得历史事件的辩证史学思想方法和各种智慧比掌握知识更为关键。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历史过程,分析长征途中党的战略决策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是教学中第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理解历史选择和政治认同的基础。

二、长征精神值得传承

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当今社会和国家的意义,一直是长征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国革命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中完成战略转移和目标选择,靠的是长征精神。1938年,张闻天在陕北公学的演讲中说:“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的困难。困难几乎是不能克服的。然而,那时我们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红三军团司务长谢方祠回忆说,他的连队9名炊事员都倒在了长征路上,其中5人是在草地饿死的。过草地时,涂通今是红32军8团卫生所所长,晚年他这样回忆说:“长征时的救治条件是现在无法想象的——能够找到一块门板搭一个手术台就很不错了,手术刀是民用剪刀代替的,没有绷带就把被子撕成条,还得有人举着油灯照明,药品和医疗器械是无价之宝。有不少同志由于没有得到手术和输血输液的机会,本可以得救的却牺牲了。”长征不仅要战胜凶恶的敌人,更要应付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难的生存环境,悲情的生死离别时刻发生在身边。但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可以在红军战士身上看到乐观的革命精神、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以及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等。过草地时,毛泽东和十几个战士拉着一根绳子前行,他幽默地说:“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我们的力量就要这样拧成一根绳。”在连绵战火中,红军仍然结合练兵,因陋就简地开展体育运动。长征到达遵义后,红军战士还同当地省立初级师范的篮球队进行过比赛,朱德总司令亲自上场并屡屡得分。比赛之后,师范篮球队全体队员参加了红军。报道这场比赛并认为“红军技能更高”的记者是陈云,刊发此报道的《红星报》主编则是邓小平。曾经和周恩来、邓小平以及蔡和森一起留法的女红军蔡畅意志坚强,常常用法语吟唱《马赛曲》,用俄语高唱《国际歌》,鼓舞士气。

德国友好人士王安娜在《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中说:长征是人类的勇气与怯弱、胜利与失败的搏斗。要战胜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需有坚定不移的勇敢精神。红军都是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不屈不挠精神的人。他们坚信革命不会失败,革命的火种不断,革命的高潮一定会到来。普通红军战士对于党领导的长征和革命事业发自内心的认同,源自植根于心中的革命信仰和信念。长征中的牺牲局部维护整体、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和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等精神元素,更是中华民族新长征路上和我们每一位学生的人生路上,面临挑战和困难时需要发扬的品质,是一种永不磨灭、足以启示未来的先进价值观,给予我们坚定信念和前进动力,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必须为年轻一代揭示、继承和发扬。

三、生动细节震撼人心

在历史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历史的结论,而是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以丰富的史实和细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走近长征,了解长征,回到历史“现场”。值此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各中央单位、各纪念地发掘出大量新史料。这些新资料使得对长征的研究和理解从单一到繁复,为构建当代学生对长征的认识提供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多样视角。

如作为长征后卫部队的红九军团,为了保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总部的安全,经常布疑阵、出奇兵、吸数倍敌于己周边,历经千辛万苦,屡战屡胜。1935年3月,红九军团在乌江以北的金沙和马鬃岭一带大造声势,贴标语喊口号,用红布制成旗帜,插上各个山头,配合号兵,旗舞号鸣。部队忽而东进,忽而又西跑,声势浩大,迷惑和牵制国民党中央军、川军和黔军共约六个师的兵力,中央红军主力乘虚安全南渡乌江。这些细节的描述都出自《罗炳辉文集》,由罗炳辉的女儿罗鲁安收集将军的个人自传、战地日记、战斗总结、政权建设等文稿和战友、亲人的回忆文章等组成,是珍贵、罕见的信史集成,是历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复旦大学要英教授进一步研究发现,红一方面军长征371天,有132天在民族地区,约占1/3;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长征18640千米,有5660千米在民族地区,约占1/3;红四方面军长征19个月,有15个月在民族地区,约占3/4。这是党和红军第一次长时间、大范围、面对面地与众多少数民族接触,面临着破解国民党以及前朝反动政权累积起来的民族矛盾,争取少数民族同胞支援红军并参与反帝反压迫斗争等战略任务。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军已是多民族的人民子弟兵。长征中红军的实践体现了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先声。

除了文献史料外,还有历史照片和图像、视频,另外有关红军的经典影视、诗歌、小说、歌曲、舞蹈还可以作为学生课余学习的资源。最近央视一套在黄金时间推出了8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就是很好的课堂教学素材。该片摄制组跋涉十几个省,行程5.4万千米,不仅拍摄了所有长征路上的战役、会议发生地等重要遗址,也把红军爬过的雪山、走过的草地、涉过的急流一一记录呈现。尤其是对49位年龄最小92岁、年龄最大106岁的老红军的抢救性采访,令人动容。讲长征的历史,要关注伟人和领袖,也要关注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下的普通民众和士兵。将宏大历史和微观细节融汇在一起,才能完整、真实地呈现这段熟悉又陌生的历史。

让历史告诉未来 篇3

为隆重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魏礼群主编,邀请30多位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知名学者,以及在任或曾任职于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撰写了这本《改革开放30年见证与回顾》一书,近日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

参加本书撰写的作者有:郑必坚、王梦奎、高尚全、刘国光、吴敬琏、王春正、张卓元、陈锡文、陆学艺、厉以宁、晓亮、刘仲黎、谢旭人、周小川、刘明康、刘鸿儒、尚福林、吴定富等。这些作者,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曾参与过党和国家一些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决策咨询工作,对推动改革开放起过积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一般亲历者和见证人,更是改革开放一些重要决策和重要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倡导者。这些作者的文章,不论是纪实性的回顾总结,还是探讨性的研究成果,都在一定角度和侧面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展示了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阐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国思想理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带来的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而且能够从书中一些具体事件过程的细节描述和论述中,更深刻地体会到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本书侧重从经济领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收录了62篇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文章。全书约70万字。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作者最新撰写的回顾纪念性文章,下篇为作者过去曾公开发表过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文章。尤其在上篇中,每一位作者就自己熟悉的领域或关心的重大问题,畅谈30年来的改革开放经历,甚是引人关注,引人思考。

郑必坚的《邓小平的“政治交代”——忆在小平同志指导下编邓选第三卷》一文,为全书首篇,作者以深深的敬意和缅怀之情,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的伟大历史贡献。

王梦奎、高尚全等人,曾多次参加过中央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他们的文章真实再现了那段亲身的经历。

吴敬琏的《让历史照亮未来的道路:论中国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厉以宁的《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等文,不仅回顾了过去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还结合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论述和展望了今后改革的方向。

从陆学艺对中央有关农村工作五个一号文件产生前前后后的讲述,到晓亮对民营经济坎坷发展的叙说,读后无不令人感慨和感悟。

听刘仲藜谈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重建和立法工作,读刘鸿儒忆我国证券市场试点的探索和经验,看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一步步转变,都能加深读者了解每一步改革的的脉络,深受启发。

让传统告诉未来 篇4

60年,对于我们这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来说,不过是白驹过隙,弹指一挥。但对于刚过而立之年的我来说,却只能用我的成长历程来见证我们的新中国逐渐坚实的脚步。

我出生于一九七四年,我的幼年生活也充满艰涩的回忆,我们家姐妹四个,我最小,一家人只有父亲一个人有微薄的工资收入,那时只有过节或者生病才能吃上一顿像样点的饭菜。我母亲经常跟我提起我三、四岁时做的一件傻事:那天,姐姐们都上学去了,父母也都出工在外,当时已是初冬季节,外面还下着蒙蒙细雨,我一个人只穿一件单薄的衣服站在院子里,好心的邻居发现后,要把我拽回屋里,我却拼命地边挣扎边大喊,“我不回去,我要生病”“我就是要生病”。直到母亲回来后才弄明白,原来我是想以生病做代价,来换取一个水果罐头。每次听这个故事,我的女儿都会问我是不是真的,只有六、七岁的她当然想象不出穷困的生活是什么样。那一个甜甜的水果罐头,那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面条是怎样的令我魂牵梦绕,渴望生病,我又怎样因为不肯放弃小女孩的美丽,而痛哭流涕地拒绝穿打了补丁的旧衣服!等等等等。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的努力拼搏,三十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我们的生活奇迹般的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而身处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我和身边千千万万的同胞们,从普通人的着装饮食到城市的景色面貌,更是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抚今追昔,我可以肯定的、自豪的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正在感受着、经历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生活!

在单位,常常会听到年长的同事给我们讲述他们当时的工作环境,听着他们的描述,我们仿佛在听一个古老的传说。我看到了,看到了那个破旧的一下雨就闹水灾的小四合院,看到了因为生火取暖而被烟呛的直咳嗽的老师和孩子们,看到了那群为了一个纸飞机、一本图画书而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看到了为做教具而挑灯夜战,手上起了冻疮的年轻的老师们,看到了一块黑板、一架手风琴全园师生轮流用的场面……

再看如今我们的幼儿园,色彩靓丽的教学楼,塑胶跑道,木地板,应有尽有的图书和玩教具,千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脑、电视、空调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办公现代化、管理网络化,我又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建国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又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幸福,为我自己,为我们所有的人和我们的孩子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时代里,而感到幸福!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可以反映时代的变迁。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为拥有富足、安逸的生活而快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为教育的巨变,为现在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而欣慰,为我工作的幼儿园的进步和变化而欢欣鼓舞!我感谢,感谢每一位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自己而努力奋斗的人,带来的今天这幸福的生活!

作为一名与改革开放同成长的年轻的幼儿教师,我将怀着无比感激之情,立足本职工作。时刻不忘向优秀的党团员学习,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富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加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让传统告诉未来 篇5

未来的课堂是啥样的?还是讲授式的吗?还有粉笔和黑板吗?会不会像哈利波特里的魔法教室那么热闹和神奇呢?今天就让小编带您一起穿越到未来世界,参观一下未来课堂吧!要想知道未来的课堂是什么样子?还得先从2015年的《地平线报告》说起——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每年都会发布几类不同版本的《地平线报告》,分别聚焦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人民教育微信(irenminjiaoyu)对2015年的报告内容进行编译,摘取重要的部分呈现出来:2015年《地平线报告》指出了基础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6大趋势、在应用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并遴选出6项具体可应用的技术。现在,和小编一起搭乘哆啦A梦的时光机,去未来课堂看一看吧1未来课堂是啥样?第一阶段1—2年内的课堂趋势:“混合”与“创意”将成为关键词1.更多采用“混合式学习” 是什么?一种将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不是感觉棒棒哒!为什么?在线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们突破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程度地实现互动。让同学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2.STEAM学习兴起是什么?“STEAM”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 E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 Maths(数学)的缩写,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STEAM教育不是在桌椅整齐的教室上课,而是在充满木板、锉刀、画笔、电线、3D打印机、以及各种奇怪教育科技产品的工作坊,感觉是不是很酷!为什么?“STEAM”教育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一年内新技术:创客空间被广泛引用1.未来一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带设备到学校,几乎达到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有了这些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图片来源于精图网《长沙中学试点翻转课堂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 2.创客空间将会在一年内迅速被学校领导者引入到正规的学习环境中,鼓励学生通过手工设计、制作等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将他们的设计从理念变成现实。第二阶段 3—5年内的课堂趋势:大力推广课堂“合作”;学生角色180度逆转1.更多采用合作学习是什么?“合作学习”是指学生或者教师以同伴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一起进行的活动。为什么?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提高学习成就感,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和跨学科的教学机会。2.学生由教育的消费者向创造者转变是什么?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从一个知识内容的消费者向创造者转变,也就是说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地创造教育产品。为什么?各种数字化工具的出现,让学生能够自己制作多媒体教育资源,成为教育资源积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2—3年内的技术新宠:3D打印进课堂1.3D打印技术几年以后的课堂上,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模型也许会变成你手里的“玩具”,这得依靠3D打印技术。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一个主要应用就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接触教学中那些难以展现的物体或者概念。(图片来自于光明教育文章《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3D打印进课堂》)2.自适应学习技术自适应的学习系统则会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状态,并相应地调整学习活动和进程,帮助学生实现差异化的学习。第三阶段 5年或5年以上的课堂趋势:打破传统、向深度转变1.重建学校运作方式是什么?未来,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会制定一套更加灵活的学校规划,打破传统学校教学场地、上课时间等固有限制,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研究的场所和机会。为什么?课程技术整合改变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式,诸多变化都将指向学校运行机制的变化。2.向深度学习转变是什么:深度学习是指通过创新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而且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什么?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逐渐深入课堂,教师也在探索如何将这些工具和课程有机结合,将学习经验和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4-5年内课堂新技术:数字徽章上榜、可穿戴技术普及1.数字徽章数字徽章就像学校光荣榜上的小红花一样,只不过,这是在网上的。数字徽章是一种在线评估和资格认证的机制,与传统学位和资格认证相比,数字徽章更加全面查看学习者的能力,也更加适应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弹性学习需求,想不想拥有这样的徽章呢?2.可穿戴技术大家都知道小米手环吧!小编也有一个呢,现在的可穿戴技术不仅可以追踪记录一个人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用了多少时间,还可以计算出他们的志向以及达成志向所需的时间。在基础教育中,可穿戴技术最有价值的应用是可增强实地考察和调查的巨大潜力。2未来将面临哪些挑战?圞圞《地平线报告》划分出三个层次的挑战:“可应对的挑战”,即我们理解并知道如何解决的挑战;“有难度的挑战”,即我们理解但还没有清晰的解决方案的挑战;“棘手的挑战”,即那些复杂难懂、尚需更多数据来寻找解决方案的挑战,跟着小编一起去迎接挑战吧!

一、可应对的挑战1.学校要为同学们创实景学习机会“实景学习”指的是与真实世界紧密相关的学习,学生面对的是真实世界的情境和难题。小编以为,以后学习的课堂可能就会转移到社区或者厂房、车间了呢!2.教师教育与培训中突出科技素养数字媒介素养不单单是使用数字化工具,更多的是强调数字化思维方式,因此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了科技素养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有难度的挑战1.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指针对学生特殊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而提供的个性化学习项目、学术支持,最大的挑战就是将各种方法和技术整合起来在学校具体实施,并且要便于推广。2.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小编以为,未来“好老师”得是多面手,也许把老师比喻成一把功能多样的瑞士军刀会更贴切。老师既可以适应各种新技术并运用技术来教学、沟通和测评,还能将数字化策略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配合行政管理工作等。各位老师看到这,有没有感觉亚历山大呢?

让巴西世界杯告诉你美文 篇6

过去的辉煌只代表过去,仅此而已。在巴西世界杯上,当巴西、意大利、英格兰等前世界杯冠军过早辞别世界杯时,告诉我们这样的哲理: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这要求我们要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2。当你欢笑的时候,不要忘了有人在流泪。

巴西世界杯,既是创造欢乐的海洋,也是制造眼泪的工厂。梅西、内马尔、厄齐尔等英雄豪杰们的眼泪,也曾让我多次动容。我看到了人生最凄美的一面:欢乐的背后是苦痛,苦痛的终端是欢笑。可谓“胜者王侯败者贼,你方唱罢我登场,登场勿忘下场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要求我们明白一个哲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当你被赞美的海洋淹没时,危险就离你不远了。

意大利、英格兰、西班牙、葡萄牙……都是赛前被人看好的夺冠大热门,结果呢?“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可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给我们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相互转化。

4。没有精神是不行的,但仅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本届世界杯,日本队制定的目标是打进8强。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日本队错估自身实力,球员在场上一旦丢球便手忙脚乱。在本届世界杯上,日本队三战一平两负仅积1分,进2球、丢6球,这样的成果不只不能小组出线,且排名本组倒数第一。孙子曰:“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也。这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要注重细节,但不要拘泥于细节。

其实,巴西队与德国队相比,脚下的技术不分伯仲,但是成绩却天壤之别。究其原因可能是:巴西队过于拘泥与卖弄他们的华丽的脚法,有时甚至让人看起来像是在绣花,不像在踢足球;德国人却知道什么时候耐心,什么时候爆发,刚柔结合,自始至终把握好了很强的分寸感,最终取得了成功。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大方向正确就行,放胆去做即可。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量的积累,但是质变能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言,质变比量变更为重要。

6。评价一个人,既要看他干的事情,又要看他的为人。

有人戏言:女人看巴西世界杯是看帅男、型男,男人看巴西世界杯才是真看球。我认为,看巴西世界杯既要看球,也要看人。看球,是看球队的风格、技战术、排兵布阵,当然也看球星,看他们的风度、风范、技术风格,同时也看人品:比如乌拉圭头号射手苏亚雷斯竟在比赛中,动口咬了对方后卫基耶利尼的左肩膀,这种恶劣行径,使球迷们原本对他的爱戴大打折扣。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防止片面性。生活也如此,要学会先做好人,再做好事。

7。要重视团队的力量。

让历史告诉未来 篇7

此次大型采访覆盖中国22个省市以及海外15个国家共12条线路。采集录制了240小时的声音素材。报道中的一手音响材料和当事人讲述成为一大亮点。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吸引了听众。这些真实的史实广播人是如何挖掘的?记者们在采访中又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请专家参与策划、播出前把关

“他们从去年10月就开始策划这个采访活动。”《让历史告诉未来》采访报道项目执行人、北京新闻广播副台长张红力告诉本报记者,在前期策划的时候,他们邀请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抗战纪念馆、军事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的很多专家,然后综合专家们的意见排出了采访路线,即按照战场来划分,国内、国外共12条线路,报道范围涉及中国22个省市以及海外15个国家。

报道团队由北京电台60余人组成,采访历时5个月,途中以记者现场连线、新媒体报道以及记者手记等方式进行实时报道,之后制作成70集系列报道在北京电台播出。“节目播出前除了我们审,还要请专家再过一遍。”张红力表示,请专家把关是为了尊重史实。

用声音档案再现人们追求和平、自由的精神

《让历史告诉未来》每一集都以声音档案为开篇,或是亲历者的回忆、见证人的讲述、日本战犯的认罪录音,或是纪录片和电影中的片段、抗战歌曲和音乐……张红力介绍,70集系列报道以声音档案、史料和人物故事构成,“我们不想只重复档案资料,而是要发挥广播的特点,再现历史的音响,用故事打动人。”

为了搜集历史音响,采访团队寻访了国内外很多的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和影视资料馆,“我们发现很多事件、人物有影像资料,但是没有声音资料或者特别少,实在没有就从地方志、从信札里挑选有代表性的段落,由播音员播读出来,还原成声音的形式。”张红力表示,围绕声音史料来挖掘人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听到在困境、逆境和险境中人的勇敢、人的坚韧、人的智慧、人的善良。通过挖掘这些人物故事,展现反法西斯战争中人的精神求和平的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危险临危不惧的精神,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反法西斯战争才最终赢得了胜利。“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对现代人也是一种启示。”

通过小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打动听众

在《让历史告诉未来》系列报道中,有很多健在的抗战亲历者或当事者后代的讲述,“我们采访这些人,并不是让他们枯燥地讲历史事实,因为这些史实在教科书上、在相关书籍里、在影视作品中都有记载、记录,我们就是想听听一些当年的片段,最好是人们并不熟知的小故事或者大家知道的史实里有意思的生动细节,因为只有细节才能打动人。”张红力介绍说,比如白洋淀水上游击队那集,记者采访了雁翎队的第二任政委、现年96岁高龄的马仲秋和白洋淀抗战纪念馆馆长王木头,后者是雁翎队第三任队长、电影《小兵张嘎》里嘎子原型赵波的女婿。王馆长介绍说,岳父赵波的水性特别好,被汉奸抓住后他偷偷地解开绑着自己的绳子,跳入水中,敌人往水里打了几枪以为把他打死了,谁知他躲在船身后跟着船一直游了11里地。马仲秋老人讲述了当年与日军作战的故事,在说到有一年冬天他和战友为躲避敌人的抓捕藏进芦苇荡的经历时,他说半夜他们将芦苇推倒睡在上面,下边就是冰面,当时他们开玩笑称“铺的是水晶被子,盖的是青天”。老战士的话语充分体现了抗日英雄们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还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张红力说,采访中他们还了解到一些数字,希望作为历史背景告诉大家,比如雁翎队打了6年游击,消灭日伪军1000多人,而这支水上游击队只有30多人,“是不是特别让人震惊!”

寻访历史见证者还原历史真相

在采访线路确定后,各小组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了。首先是策划选题,为此参与报道的记者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在网络上查找,去档案馆搜集,翻阅相关书籍,请专家推荐。“我们提前两个月就开始盎行策划了。”新闻广播特报部主任连新元介绍道。连新元是东北线路的队长,为了这次采访他特意买了有关东北抗战的两本书进行研究。“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平顶山惨案、日军731部队细菌实验……这些都是抗战14年中标志性的事件和人物,经过仔细推敲,选题确定后,他们便与当地部门联系沟通,找当事^更不容易,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因事情繁忙需要反复商定采谢寸间。

抚顺平顶山惨案是日军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制造的第一起屠杀无辜平民的悲剧,3000多个平民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机关枪和刺刀之下,至今日本政府也没有承认当年的罪行。惨痛的历史不能忘却,采访小组希望找到历史见证者。一番了解之后,因为在世的几位幸存者都不在抚顺,采访小组便设法找到了已经去世的平顶山惨案的幸存者杨宝山的女婿刘传利。1996年至2006年10年间,杨宝山和当年的几名幸存者起诉日本政府,要求认罪赔偿,刘传利陪着岳父打了10年官司。采访小组录制了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保存的幸存者们一段段珍贵的口述,同时请纪念馆馆长和刘传利介绍了惨案与起诉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采访小组还寻访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北大营。“那天专家带我们去了北大营遗址,天下着雨,小路泥泞,我们看到营房四周长着草……”连新元介绍说,采访中他们了解到北大营抗战广场文化建设十划已经提上了日程。

在采访抚顺战犯管理所这一篇时,记者们找到了当年在管理所工作的一名护士,她见证了管理所对日本战犯的改造程。她说,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给杀害自己亲人的战犯提供那么好的条件,“可是周总理指示我们,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党的事业,要服从大局。周总理曾说过,20年后你们再看。”后来这些战犯全部获释,被感化的他们经常回到战犯管理所访问、忏悔,还集体捐献了“谢罪碑”。

nlc202309020214

走访战争发生地挖掘少为人知的英雄故事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而同样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北京房山十渡镇的老帽山六壮士跳崖的悲壮史实却鲜为人知。在老帽山探访时,记者霍王月跟随平西抗战研究者、地方志专家张东升爬上了老帽山,在专家以及当年在另—个山头目击老帽山阻击战经过的90岁老人齐德付的描述下,六壮士英勇战斗、宁死不屈跳崖就义的故事呈现在听众耳边。后人为纪念这六位无名壮士修建了纪念碑亭,去年又将烈士墓迁移到平西烈士陵园。

“很多人都知道南京有个雨花台烈士陵园,而对同样坐落于南京的菊花台九烈士墓知晓甚少。”菊花台安葬着9位外交使节的忠骸。上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驻菲律宾的9名外交官因为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为了保全民族气节,掩护当地华侨和抗日物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年6月,交通广播王世玲带队去南京进行了采访并拜谒了九烈士墓并深躬致敬。“我们设计的选题,除了大家都关注的壮怀激烈的战场,也包括战场之外那些较少被人关注但同样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比如文物工作者冒着枪林弹雨转运护送国宝的故事、抗日外交九烈士的故事等。”

王世玲透露,抗日外交九烈士的故事知道的人可能相对不多,而她很小的时候就听从事外交工作的父亲提起过,“但知道这么详细并拜谒他们的墓地还是第一次。”王世玲说,站在烈士墓前,南京市文物局杨新华局长转述的卓还来烈士女儿的一段话让她印象深刻:“每次听到国歌里‘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一句时,我都特别想哭一这血肉长城里,就有我父亲的血肉啊!”杨新华局长舌音未断,采访的年轻记者们已是泪落如雨。

走访抗战博物馆串起一段历史

《让历史告诉未来》西南采访组由新闻广播采访部主任林俐带队,辗转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走访了多位抗战老兵、历史见证者、各地抗战纪念馆和博物馆的负责人、原苏联援华空军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墓的守陵人等,还前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中外抗战烈士墓地和陵园、深河桥抗日文化公园等地采访。

在云南腾冲,采访小组听到了很多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故事。1942年,日军从缅甸入侵云南,占领了滇西重镇腾冲,原本的翡翠之乡沦为人间地狱。危难之时,本已赋闲在家的62岁老人张问德拍案而起,临危受命出任县长,翻越高黎贡山组织抗战。当时日军写信欲招降张问德,张问德毅然决然地回了一封信,信中历数日本侵略者在腾冲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表明他和腾冲人民决不投降,坚持抗战到底。“这封《答田岛书》当时很轰动,张问德也被称为580个沦陷县县长中骨头最硬的县长。”林俐感叹道:“腾冲到处都是这样的故事,我们听了都非常感动。”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记者们见到了“镇馆之宝”、腾冲县长张问德当年使用的一把手杖以及许多抗战文物。其中多数文物是民间收藏家段生馗30多年来收集来的,“他为了筹建纪念馆搭上了自己全部的身家,为了收集远征军的遗物,他奔赴缅甸,被当地扣住,光坐牢就有两次,有一次差点被枪毙。”

林俐介绍,他们还走访了另外两家民间博物馆—松山抗战遗物陈列馆和建川博物馆。前者是建立在云南松山顶上的一间农民自办的博物馆,规模不大,有近2000件松山抗战遗物,其中既有盟军和远征军遗留的各种枪支弹药和其他物品,也有侵华日军遗留的各种作战、生活用品。馆主告诉来采访的记者,曾有人来向他收购这些文物,转手卖掉的话他以赚一大笔钱,但如果他卖掉了,就没有人记得它们了。建川博物馆是由民营企业家樊建J__创建的,‘他曾经商、做房地产,挣了很多钱,为了建馆他把整个身家部投进去了。他说‘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其实这和我们这次采访报道的主题‘让历史告诉未来’是一样的。”

在《让历史告诉未来》专题报道中,有一篇专门讲述当年日军轰炸重庆的这段历史,节目以一部纪录片的音响作为开篇。林俐告诉本报记者,在准备采访的时候,她发现当年有一部真实记录重庆大轰炸的纪录片《苦干》,在1942年美国奥斯卡电影奖首次设立纪录片奖时,《苦干》还荣获了特别奖。这是抗日战争期间,由美籍华人李灵爱策划并出资,美国独立摄影师摄制的纪录片,是日军屠杀中国平民的铁证。“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观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曾经亲笔书写卷轴赠予重庆,表达对重庆^民的敬佩。可以说这部片子让当时的美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正在遭受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促使了之后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

采访中听亲历者讲述很受震撼

杨迪、谢恩楠、陈新是华中采访小组的成员,此行他们来到河南省信阳了解平靖关战斗的故事,前往武汉到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旧址等进行采访,“武汉人对自己住家周边的抗战故事和人物都有所了解。”

一位90多岁的新四军女战士告诉采访的记者,当年16岁的她追随哥哥参加了新四军,在大别山里送情报,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她把头发涂上泥巴、把衣服扯破,遇到敌人抓捕时就翻进沟里或田里躲起来,由于常年穿着湿衣服在山里跑,她得了关节炎。后来哥哥牺牲了,女战士擦干眼泪继续战斗,她说她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侵略者赶出去。“从这位老战士的身上,我感受到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陈新说。

几名年轻的记者还采访了另外几位老兵,“有的老兵身体还好,思路清晰,在接受采访时还能侃侃而谈;而有的老兵已经不能交流了,看着他们垂垂老矣的样子,我很心酸。但我又一想,和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们相比,他们毕竟来到了和平年代。而我们这些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很幸运,没有理由不珍惜和平的每一天。”在做客新闻广播一档节目的时候,杨迪这样说道。

谢思楠表示,这次的采访活动让她感到,如果不去挖掘、记录战争亲历者的故事,他们的经历、这段历史可能就慢慢被淡忘了。

“采访的所见所闻,让我切身感受到崇高、伟大不是空话,在现实中是有落脚点、有生活原型的。”陈新说,在了解了这些故事后再听《游击队之歌》时,他热泪盈眶。“歌曲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老兵们所讲的人生和故事,对我的震撼更大。”陈新坦言,听着采访来的故事、听着歌声,仿佛把他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英雄们伟大的牺牲精神。

nlc202309020214

踏访瓦尔特战斗的地方讲述电影霄后的故事

巴尔干半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意法西斯占领,意大利在战争后期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后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敌后游击队是我们此行的报道重点。”交通广播副台长延安介绍说。

延安也是《让历史告诉未来》采访报道项目的执行人,他说这次主要是采访占领军对被占领的国土带来了什么,战争对人类的摧残,被占领土地的人民通过怎样的形式和斗争对抗侵略者。

在前期搜寻资料的时候,采访小组了解到意大利有个游击协会,在当地是个比较有影响的组织,每年到一些纪念日的时候都会组织老兵游行等活动。南斯拉夫二战经典电影《桥》中那首《啊!朋友再见》其实是一首意大利民歌,这首歌生动刻画出了反法西斯游击队的豪迈与英雄主义。采访小组见到了一位90多岁的女游击队员,她讲述了当年参加游击队与德国法西斯军队战斗的故事。

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也十分活跃,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影片反映的就是南斯拉夫游击队在二战中的英勇战斗故事。这两部电影皆出自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而如今制片厂已经没有了。记者们采访了萨拉热窝电影中心主任艾迪斯,请他介绍了当年这两部影片的拍摄情况。波斯纳电影制片厂的很多编剧、导演都是游击队员,《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影片皆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虽然有些艺术自工,但很多情节都是真实的。”延安介绍说,采访小组还来到《桥》的拍摄地(现在黑山共和国),桥头有一尊雕像,影片主人公、游击队少校“老虎”现实生活中就是游击队的一名少尉,他的母亲在他死后在桥头塑造了这座雕像,以纪念儿子以及游击队员的牺牲和他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做的贡献。桥的另一头还有一座纪念碑,碑上的文字介绍了设计者。电影中工程师身中数枪倒在桥头,同时摁下炸弹的引擎,亲手将大桥炸毁。“实际上桥被炸后工程师被俘,一个月后被德军枪毙在桥头。”

延安说,如今在萨拉热窝街头能看到瓦尔特的雕像。

“令人惋惜的是,这两部电影的导演、一名老游击队员死于1995年的波黑战争,让我们看到战争对人、对人性的摧残。”延安感慨道。

探访奥斯维辛集中营感受战争的残酷

新闻广播张红力所在的采访小组前往俄罗斯、波兰、捷克3国进行10天的采访,在俄罗斯,一位91岁高龄的卫国战争老战士在红场接受了采访,他满头银发,胸前挂满勋章,曾参加了攻打柏林等重大战役。俄罗斯红旗歌舞团一位88岁的文工团女战士讲述了当年她伴着《神圣的战争》出征的场景,还为采访小组跳起了70多年前的舞蹈。张红力他们还见到了《神圣的战争》的曲作者亚历山大罗夫将军的孙子,老人介绍了1941年《神圣的战争》在火车站首演的过程。在当地的博物馆,记者们采访了正在参观的俄罗斯小学生。

他们还跟随俄罗斯军事历史专家探访了拉多加湖冰上运输线。1941年列宁格勒被围困后,希特勒切断了城市与外界的联系,而正是拉多加湖上的运输线不断向内输送物资、向外运送伤员,粉碎了希特勒困死列宁格勒的阴谋。对于记者关于为拉多加湖运输线投入和牺牲人数的问题,那位专家不无遗憾地回答,目前只弄清了2000名卡车司机的姓名,他还说,只要没有找到最后一位牺牲者,这场有关拉多加湖的战争就没有真正结束。

在波兰采访时,采访小组探访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及周边挺漂亮的,真的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座‘死亡工厂’,关押了110万人,其中100万人被杀害。”张红力说,那天下午采访时觉得特别压抑,“德国纳粹像冰冷的机器一样疯狂地进行屠杀,那段历史太惨痛了。”张红力坦言,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要做《让历史告诉未来》报道的初衷,“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有希望!”

张红力说,“在纪念抗战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时候,用声音记录这些亲历者、见证人的声音和故事很有意义,包括在国内的采访,这些声音档案都是历史的见证,非常珍贵。”

盖隆大学创建于1364年,是波兰第一所大学,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把90%以上的师生屠杀了,因为纳粹认为,把知识分子杀掉,反抗的精神就被消灭了,但坚强的波兰人组织了地下大学继续开展教学。采访小组拜访了盖隆大学,与历史系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在交流沟通中我们发现,西方人对亚洲反法西斯的斗争经历和贡献认识非常少,只有专业研究历史的人才了解一些。”

张红力说,在捷克他们与当地文学报社的总编进行了交谈,这位总编介绍,他们对二战做过宣传,但介绍中国抗战的内容不多。张红力告诉本报记者,他有一个想法,把《让历史告诉未来》专题报道交给文学报社,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所作出的贡献,“只有把中国的贡献宣扬出去,我们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

中考满分作文让我悄悄告诉你 篇8

随着你“小鸡”的绰号不胫而走,全班就掀起了一股给你起绰号的狂潮。“鸡皮”“鸡王”等绰号接踵而来。刚开始,你反抗,你不让别人喊你的绰号。可你无奈地发现,你越反抗,我们喊得越起劲,你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力抗衡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于是,你沉默了,也许你认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忘记你,让时间的长河把这些绰号冲刷掉,可你又错了,这些绰号不但没有被人遗忘,还在人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而你的沉默也助长了我们的嚣张气焰,我们已不满足于叫绰号,而各种各样的诗歌也被我们利用起来。再一次,你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又一次地被这些浪潮淹没了。

于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你重新与我们斗争,奋力还击。拿起笔,改编了许多千古名句,但这样的结果就是有些人恼羞成怒,然后用武力对你实施报复。你经过上一次的教训,当然不会君子动口不动手,然后我们就会每天看到你和不同的人打来打去。当然了,都是小打小闹,这样每天几次的搏击也让我们觉得很有趣,便以每天和你打闹为乐。虽然你极其不情愿,但不还手那是不可能的,你便被迫与我们斗争。

想起那段时间,我们非常快乐,而你却很痛苦,我们一直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快乐是建立在你的痛苦之上。直到最近,我也一直被人喊绰号,才理解到你的痛苦,的确非常难受,虽然很想和你道歉,却是总说不出口。

让传统告诉未来 篇9

说话大部分时候是带着互动方式说的,写作不是,写作是长时间的自言自语;说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但说话可以再解释,写作是完整的、整体的表达,可以反复修改、锻炼,但一经提交就白纸黑字成为“呈堂证供”。

显然,这种差异决定了写作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你必须一次性写清楚、写准确你想说的,否则你将失去辩论的机会;

你必须向读者传达价值,否则你何必要浪费一张白纸?

所以,这是我们写作教室的第一个基本共识,写作必须心中有读者,必须具备表达的价值。

接下来的问题是,对于中学生,我们学习写作,到底学什么呢?

关于写作我们会接触到许多表达方式,譬如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我们还会接触许多体裁,譬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甚至影视剧本……如此复杂,我们从哪里下手呢?

对此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学习表达的人生历程,毕竟我们是在用母语写作。

最初,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接触这个世界,于是,我们开始描绘我们眼中的世界,表达我们的需求,接着我们开始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心情。显然,前者是描写,后者是抒情。就像我两岁的儿子,有一天吃到一块甜甜的椰汁糕,忽然来了一句“真好吃啊,我吞下去了”。他当然说“好吃”就足够了,其他不过是描写和抒情。也就是说,从刚会说话,我们已经开始描写和抒情了。

很快,我们会发现,普通的语言常常无法胜任我们的表达,有时候我们难以描绘一个对方没有体验的事物,有时候我们难以表达心中澎湃的情感,于是比喻、夸张、排比等等修辞技巧接踵而至,我们的语言能力在绘声绘色的同时得到提高。

再接下来,我们不仅仅表达眼前之所见,我们还喜欢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想象可能发生的事,于是,夹杂着回忆和想象,我们开始记叙一件事,讲述一个故事。并且,我们对于这些过去的事,有了许多品头论足的欲望,我们希望发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道理,于是有了议论。

当你将故事讲得足够好,假如它是真的,那么它就会变成新闻,变成纪实文学,假如它带有你虚构的想象,那么它就会变成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甚至神话传说、寓言、妈妈的睡前故事……

而当你将道理讲得足够好,它就会变成评论、理论、研究著作甚至学术经典……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最常用的文学性的表达通常不过是这两种,要么讲故事,要么讲道理,比如报纸,新闻是故事,评论是道理。

所以,中学生的写作,我们写作教室的根本任务,就是在描写、抒情、修辞的基础上,教会大家讲故事(记叙文)、讲道理(议论文)。

让传统告诉未来 篇10

今年6月5日,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就互联网与电脑技术的新发展做了演讲。以下是其演讲摘要。

互联网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

盖茨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另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第三阶段将要来临。

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人们对这一高新技术认识的局限性,仅仅把电脑当作一种存在于现实中的物品,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和虚荣心。那时,人们上网的目的仅仅为了查看一下每个拥有电脑的用户是否拥有网址等等,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和挖掘电脑的巨大功能。接下来,随着人们对电脑功能的进一步认识,电脑逐步成为各大小公司储存信息的工具并形成了各自的通信网络。

到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人们对电脑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这时便进入到了对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处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想方设法设立了各自的档案库和信息库,同时也已经能够顺利地进行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并能共享。此时,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电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盖茨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的发展便将进入第三个阶段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注意力将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开展各项业务并获得相应的利润和经济效益。因此,如何进一步认识并挖掘电脑的巨大潜力,如何进一步做到真正地发挥电脑的巨大功能,使之在各种业务和商务活动中更为高效地运作,以获得更高的回报,是人们在这一阶段中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软件创新应用---未来电脑发展的关键

纵观互联网以往的发展历史,软件的开发与创新应用,可以说是互联网得以创新扩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性因素。成功的软件创新应用在以往铸造和扩展了较为成功的国际互联网络,而未来互联网络的成功拓展又必须依赖于更新、更成功的软件创新应用。在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中,我们需要启用新一代的应用软件使国际互联网的操作和应用更为简易方便,就像使用"傻瓜"照相机一样,一按按钮便可以照出美丽大方的照片。因此我们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开发创新的软件,建设创新的互联网"。

在电脑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中,自然的键盘触摸技术和人体磁性技术(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开发)将被广泛地应用,并日趋重要。目前,信息的输入与传送还主要是通过键盘打字方式或扫描方式输入,通过手写或声音传送和诠释的还很少。而手写和声音传送技术可以说是电脑技术的又一项新突破,其速度快,形象和音像逼真,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应用。总之,未来的信息输入和传送应该是多元化的,而非单一的。

"网络塞车"将成为历史

从更长远来看,未来电脑业的发展目标应当是:使电脑和国际互联网实现全面自动化的高效运转。要达成此目标,关键仍然是软件的创新开发与应用。软件的创新开发应用不仅可使现有的电脑硬件设备充分地发挥出其潜能,反过来也将极大地推动各种硬件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以适应软件发展的步伐。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的连通速度将大大加快;各种实用方便的软件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应用并深入地渗透到各个消费者的家庭中;同时,无线数字化的互联网连接方式将取代以往的拨号连接方式,"网络塞车"将成为历史;而且,无线数字式电脑的传输应用将大大地超过电话等语音通信的传输应用。还有一项值得一提的新技术正在研制中,且其可行性已被论证,那就是:仅仅通过一些精美的卡片及其他生物特征(如血型等),您就能知道在网上和您交谈的人是谁了。这又将是互联网的又一大新突破。

PC将具备生命

盖茨认为,在不远的将来,PC个人电脑的运行速度、尺寸大小等,将会继续改善,其性能会越来越好,不仅具备数字式的判断能力,还将会成为一种"活的电脑",具备表达和陈述等功能。电脑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十倍速地增加,磁盘存储容量也将十倍速地增长,成为人们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简易方便的工具。标准的麦克风将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成为即时即用的协作式的;照相机的附置和改进,将使人们可以在远距离进行信息共享并在网上见面及亲切友好地交谈。

未来大部分的电话机将逐渐被可视电话所取代。可视电话和PC个人电脑相比是两个不同的视觉世界。不过你可以通过安装一种光谱装置,或者是可以调节屏幕大小的装置,随意进行调节。

上一篇:解除申请书下一篇:护理部月质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