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行业发展

2024-05-11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精选12篇)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 篇1

据统计,“双11”网购促销大战落幕,淘宝网、天猫等电商销售额再创新高。其直接后果是,带来大量物流爆仓,丢件、损毁等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更好地保护寄件人、收件人,协调物流公司的商业利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物流承担着运输、保管、配送等环节,随之而来的风险逐渐加大,如何做到物流与保险结合,免除消费者后顾之忧成为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物流风险的含义及特点

1.物流风险的含义。物流风险是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危险的总称。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由天气原因、意外等导致的各种风险,由于物流具有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生往往会高于其他行业,物流风险的存在是发展物流保险的前提,二者密不可分。

2.物流风险的特点。(1)物流风险具有多样性,覆盖范围广。对于物流这一行业来说,由于物流不仅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存储,还包括装卸、搬运、配送,各个环节均面临着风险,而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现代物流风险同样是体系庞大、纷繁复杂,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纯粹风险,还包括责任风险、客户流失风险、诉讼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等各个方面,而且风险特性各不相同。(2)物流风险具有连带效应,影响大。物流业涵盖种类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所以整个物流业的运作模式也是一层一层递进,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当其中一个过程遇到风险时,就会影响到其他环节。

二、我国物流保险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保险产品设计不合理。物流责任保险主要侧重对物流公司提供保障,责任范围包括在经营快递业务过程中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快递货物的损失。物流货物险主要是为寄货人、收货人提供保障,在物流货物保险中,承保的往往是存储、运输、搬运等个别环节,这就将物流整个过程分裂开,投保人只能分险种进行投保,无法提供链接式风险服务,同时也意味着部分环节无法得到保障,保险产品涉及面较少。

2.风险多样化及风险系数高。物流过程中包括存储、运输、搬运等多个环节,现代物流不仅为客户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还提供如配送、流通加工、保税、通关等增值服务,并为客户提供优化的物流系统设计等。现代物流服务的多功能性导致其操作过程复杂,环节繁多,控制难度大,风险亦随之增大。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遭受自然灾害或者意外的伤害,与此同时,还可能面临着运输者监守自盗等可能性,多种多样的风险,导致了其风险系数较高。

3.保费高,理赔难。物流环节多,过程复杂,就导致了办理保险手续的复杂和带来投保和索赔方面成本的增加,此外出险几率较高,承运货物也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物流货物损坏及丢失概率存在差异。物流公司主体较多,物流业缺乏统一管理,这就导致了在物流保险中无法确定统一的保险费率。物流企业不仅担心高额的保费,出险理赔手续复杂,理赔难也是物流业与保险公司长期斗争的关键。由于物流服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现阶段投保的都是单一的险种,就导致了出险时责任、损失认定可能不规范,保险部门不愿承认保险责任,同时又由于物流风险高于一般风险,所以保险公司对于一些理赔条件的设置门槛较高,理赔要求严格。

三、发展物流保险的建议

1.进行信息化建设,加强风险预警能力。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建立透明的、全国性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网络信息建设,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对货物运输的情况自行进行监督,有助于及时发现风险,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以及消费者选择物流公司的信心。此外,物流风险管理应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及制度化,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物流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收集风险信息及相关知识,对风险进行合理预测,从而有效地进行险种的设计和组合。同时还可以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有利于规避风险。

2.进行产品创新,使险种多样化。针对物流功能多样化趋势下的风险变化特征,进行物流保险业务的创新,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下的单纯的险种推销,通过风险细化,向目标市场提供一套完整的物流风险解决方案,设计有关物流服务中某个环节的险种,也可以设计目前急需的、覆盖整个过程的险种,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新产品的产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不断根据市场反馈做出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保险公司和物流公司应努力沟通,成立保险产品开发小组,对现代物流各环节风险进行界定,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实际,共同开发适应现代物流需求的保险产品,将产品加以完善,尽快推广应用,提高市场竞争力。

3.明确保险责任,提高理赔效率。在理赔环节,保险公司往往要求严格,认为事故发生不在保险责任范围内,与物流企业拉持久战,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代位求偿制,当货物无论处于哪个环节受损时,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消费者得到赔偿后将对于物流公司的追偿权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再向物流企业进行追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责任属于保险责任,保险公司赔偿后则履行完其义务,不再进行追偿;如果该责任属于除外责任,则保险公司继续向物流企业追偿。这就需要在订立保险合同的时候,保险公司与物流企业要明确保险责任以及除外责任,明确列出,以免出险时产生争议。

摘要:随着国十条的发布,物流保险被首次提及,物流保险作为一种新兴保险业务,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本文通过介绍物流保险的概念、特点,对物流保险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物流保险,发展探析

参考文献

左芳.浅析物流保险法律制度[J].中国市场,2014,(31).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 篇2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根据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产品可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其中,人身保险分为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根据设计类型的不同,人身保险又可以分为普通型、分红型、投资连结型和万能型等。本报告覆盖的保险产品主要是分红型、投资连结型和万能型。

分红型保险: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身保险产品。分红通常是非保证的。

投资连结型保险:包含保险保障功能并至少在一个投资账户拥有一定资产价值的人身保险产品。投资账户是保险公司依法设立的、资产单独管理的资金账户。投资账户划分为等额单位,单位价值由单位数量及投资账户中资产或资产组合的市场价值决定。投保人可以选择其投资账户,投资风险完全由投保人承担。

我国保险业发展势头良好 篇3

(一)保险业务快速发展。 自 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 发展的良好势头。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4%;2003年,全国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同比 增长27.1%;保险业总资产9122.8亿元,同比增长41.5%。

(二) 保险功能逐步发挥。 一是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自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 来, 保险公司累计赔偿和给付 6016 亿元 。 2003 年,保险公司共支付赔款和给付 841亿 元,同比增长19%,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及时赔付,在灾后重建、 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淮河流域水灾赔付5亿多元,上海地铁4号 线透水事故预赔1.35亿元。 二是 保险的 资金融通功能日益明显。据快报统计, 截至去年 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 8739 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在实际运用资金中, 4550亿元存入银行,1400亿元购买国债。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券占企业债券总量的一半 ,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占整个证券市场基金份额的26.3%,保险公司开始成为资本市场主要 的机构投资者,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 三是 随着商业养老、健康和 各类责任保险等业务快速发展,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逐步得到人们的认识。

(三) 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截至 2003年底,我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按资本来源分 ,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按业务性质分,财产险公司24家,人身险公司32 家,再保险公司5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 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 。保险从业人员150多万人。

(四)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 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2003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 司在香港联交所以H股挂牌上市,募集资金62.2亿港元。2003年12月17日、18日,中国人寿 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纽约和香港同步上市,募集资金34 .75 亿 美元。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 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 高。

(五)法律法规初步完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保险法 》颁布实施,标志着我 国保险业进入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我国 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2001年国务 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保险法》。在法律 和行政法规的框架下,保监会 制定了28个保险规章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保险法律法规体 系框架初步形成。

(六)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秩序逐步好转。 1998年国务院成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 委员会,对全国保险市场实行统一监管,在全国设立了31个派出机构。经国务院批准,2004 年2月6日保监会驻各地派出机构统一更名为“保监局”,并将在大连、青岛、宁波、厦门4 个计划单列市设立保监局。几年来,监管部门积极转变职能,强化依法监管,简化行政审批 ,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6项。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落实偿付能力监管的各项措施,从源头上防范风险。不断转变监管方式,监管透明度逐步 提高。 加大了对保险违法违规行为的检查力度。去年,共查处违规案件 466起,处理相关 责任人37名。

(七)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外资保险公司从 1992年的2 家发展到目前的37家,经营 区域从上海扩大到广州、北京、武汉等15个城市。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家外资保险机构 在华设立了192个代表机构和办事处。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比重逐年增加 。

同时,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保险业规模小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协调。 2003年,我国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重)为3.33%, 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为34.7美元(2002年世界平均水平为8.14%和422.9美元)。二 是产品结构单一,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保险的功能和作用 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保险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欺诈误导投保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诚信建设有待加强。四是保险监管方式和手段与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形势还不适应。对这些 问题,保监会将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思路

我国保险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保险业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树立科学的发 展观,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体系建设为基础,坚持防范化解风险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抢抓机遇,促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深化改革,推动保险业快速发展

继续深化保险企业改革,探索保险经营的有效方式。 一是巩固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 革成果,继续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导保险 公司建立规范高效的内部运作机制,切实转换经营机制。三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风险 控制能力与资产运营质量。四是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经营方式的创新。

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 许可法》规定的保险行政许可,该废止的坚决废止,该修订的抓紧修订。二是加快配套制度 建设,完善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加强执法监督,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权力与责任 的统一,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二)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业持续发展

培育保险市场,促进市场竞争。 一是培育多层次的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保险企业集团。鼓励中小保险公司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尽快发展壮大。 完善保险市场准入机制,批设新的保险公司,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二是积极培育再保险市 场。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股或设立再保险公司。三是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 。鼓励和促进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创新经营模式,稳步推进保险营销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个性化产品,满足社 会多样化需求。二是优化产品结构,发掘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三是积极推行保险条款的 通俗化和标准化。四是鼓励保险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网上保险 、远程理赔等新的 服务方式。

加强保险诚信建设,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一是培育保险诚信文化,大力倡导诚信观念 ,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二是逐步建立保险信用评价体系。三 是强化失信惩戒机制,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 行为的双重惩戒作用。

(三)扩大开放,提高保险业整体竞争力

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地域限制,允许外资保险公 司向居民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服务。鼓励和支持外资保险公司到我国西部 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开展保险业务。 允许具备条件的中资保险公司到国际资本市场融 资,并通过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支持保险公司到境外开展业务。

(四)加强和改善监管,为保险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和保险市场宏观调控。 一是启动保险业“十一·五”规划和 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二是探索建立保险市场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市场运行趋势季度 分析制度。

加强保险法制建设。 一是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保险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和《 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立法工作。二是修改《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部门规 章制度。三是加强法制教育,提高监管干部依法行政水平。

强化保险监管的基础工作。 一是加快保险业电子化建设步伐,提高保险监管信息化水 平。二是建立规范统一的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报表体系和报送制度。

进一步落实偿付能力监管相关措施。一是研究制定监管会计准则。二是出台《非寿险责 任准备金提取办法》,统一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计提标准和计提方式。三是健全保险保障基 金制度。四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 建立投资决策、投资交易和资金托管三分离的防火 墙制度。 五是加强与有关部委和监管部门的合作,切实防 范系统性风险。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篇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经济建设日益繁荣以及国民对风险保障意识的提高, 保险行业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风险保障功能在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国家金融领域的三大支柱之一, 是经济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的稳定器和润滑剂。

自1996年我国第一部保险法颁布以来保险行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开始步入有法可依的时代。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对行业实施了严格的监管, 客户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特别是在保险公司和客户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方面, 以及理赔服务方面都有了严格的规定。这一切变化和发展, 使得保险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民众的生产生活中的保障功能尤为凸显。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时, 温总理在救灾现场呼吁, 国民应多买些人寿保险为国家和政府分忧。保监会相继出台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的保险条例, 进一步完善了市场法制化的建设, 使外资公司进入市场更加有法可依。保监会也努力提高保险市场的专业化监管水平, 也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保险法的制定和监管工作透明度, 加强了监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模化的建设。这两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推进的速度明显快速化, 大批外资机构人员和资金的介入让中国的保险业更加快速地走向国际化。外资保险公司加入竞争主体, 有助于提升每个人的专业水准, 这是好事。但是如果要取代现有的国内保险公司成为主体, 可能来日方长。

在保险法的依法监督、保监会的严格管理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未来的保险行业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为国家经济建设融资, 为我们得来不易的建设成果提供更优质的保障!为人民的生活、财产更好地分担风险。为解除更多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作出更大的贡献!

2 保险业面临的新形势

综观国内外经济形势, 我国保险业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保险业基础不断加强, 改革向纵深推进, 我国保险业正在转型, 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市场化程度提高, 国有保险公司的成功改制标志着以现代股份制为主要特征的混合所有制成为我国保险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保险公司逐步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增长方式出现了转变, 保险公司的经营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从单纯追求规模到注重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率的统一, 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内涵价值的提升和企业长远的发展。三是保险的功能作用向纵深发展。随着保险功能不断深化拓展使社会对保险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对政府来说可以运用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手段, 辅助社会管理, 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对企业来说, 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提高其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人们在医疗、保险、教育方面的保障更多地需要保险来解决。四是保险业的外部关联性不断增强。随着保险公司的上市和投资理财型保险市场的发展, 保险市场对资本市场的依存度增加。保险公司日益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对资本市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深化, 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合作的范围更加广泛, 并向更深层次发展。五是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外资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 使国际再保险市场对我国保险产品和定价的影响力加大。随着保险公司境外融资和保险、外汇资金的境外运用, 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 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将逐步融入国际保险市场, 成为国际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保险业发展对策

3.1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思路是继续深化保险业的企业改革, 继续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将改革不断引入深化, 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 通过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保险企业。继续培育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体系, 继续培育和发展国际的大型保险集团, 允许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内部资源, 成为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完善保险市场的准入机制, 增加市场主体, 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有侧重地批设专业性的养老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 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股设立保险公司, 增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整体承保能力。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 鼓励和促进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创新经营模式, 发挥专业经营优势, 逐步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体系。

3.2提高监管水平, 防范风险

要提高保险业监管水平, 加强国际保险监督合作。一是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的制度建设, 加大对违法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 切实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 积极探索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和手段, 及建立动态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监控模式。三是加强与国际保险监督管理协会的合作。继续深入、广泛地学习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 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逐步实现保险业监管的国际化。中国保险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 是世界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保险业必将在开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4我国保险业发展趋势

从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间, 中国保险市场年增长率将超过10%。其中, 中国寿险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2%, 而非寿险业务则在9.6%左右。去年是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最快的一年, 全国保费收入3053.1亿元, 增长幅度达到44.7%, 其中, 财产险增长13.6%, 人身险增长59.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我国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 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 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在险种开拓上, 积极发展核能、卫星发射、石油开发等高科技险种, 在业务经营上, 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 (再保险) 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

参考文献

论我国保险营销策略发展. 篇5

一、准确理解把握保险市场营销的概念和内涵

(一)、应该说我国保险业的营销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产品观念阶段:即以产品的设计生产为中心,不考虑顾客的需求和喜好,我有什么产品你就买什么产品,你上门来买我就卖,很少推销和服务。1980年至 1992年,我国保险企业基本持这种观念。如寿险产品只有人身意外伤害险等几个险种,产险产品只有车辆险、家财险等不到十个险种。其销售不是靠产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而是靠行政命令和政府发文强制实现。如教育险,在很多地区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发文强制办理。

2、推销观念阶段:推销观念是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以激励销售、促进购买为目的的营销观念。1992年,美国友邦进入上海后,在竞争的压力下,我国保险企业开始在注重产品、内部管理的同时注重推销。1994年人保率先在上海分公司挑选了50人开展上门推销试点。随后,各家中国保险公司都设立了销售部门,组织了营销队伍。时至今日,我国保险营销员已达120多万。

(二)、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以市场的顾客为中心,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从这个定义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顾客对于企业营销的重要性。企业要实现自己的赢利目的,必须首先了解顾客的需求,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制定产品策略。非但如此,推销方式、产品经营渠道的选择等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应该以顾客的需求为依据。营销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理念,是贯穿企业各个环节的综合管理过程。尽管我国保险业在营销观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但是距市场营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营销与推销的区别:

从推销观念到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变化,是企业从“以产定销”的传统观念

转变为“以需定产”的现代营销观念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性的变化,这在国际上称为与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销售革命”。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营销重点不同。推销观念以产品作为营销的重点。在推销观念指导下,企业将主要精力用于产品的生产和推销上,以“生产、销售我能生产的产品”作为营销的格言。市场营销观念则是以顾客需求作为营销的重点。在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企业的各项工作、各个部门都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围绕着如何满足顾客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来开展工作,以“生产、经营顾客所需要的产品”作为营销的格言。

二是营销目的不同。推销观念以“通过产品销售来获取利润”。为了多销售产品、多获利,积极研究和运用推销技巧,有时甚至采取虚假广告等手段,急功近利,表现出“一锤子买卖”的短期行为。市场营销观念以“通过顾客满意而获得长期利益”为目的,既注重近期利润,又注重长期利益,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优良的服务建立企业的信誉,从而取得顾客的信赖,获得长远的发展。

三是营销手段不同。推销观念以单一的推销和促销为手段,不注重各种营销因素的结合运用。市场营销观念则以整体营销为手段,在企业营销目标指导,综合运用产品、订价、渠道、促销、公关等企业可以控制的营销因素,从整体上满足顾客的需要。

四是营销程序不同。以推销观念为指导的企业营销活动,是“产品由生产者达到消费者的企业活动”,即以生产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终点的“生产者+消费者”的单向营销活动过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的企业营销活动,则是从调查研究消费者需求人手,确定目标市场,研制目标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提供目标顾客满意的价格、渠道、促销和服务,并反馈消费者的需求信息的全过程,即由“消费者 +生产者+消费者”的不断循环上升的活动过程。

对于市场营销观念与推销观念的区别,著名营销学家莱维特作了精辟的概括:推销观念注重卖方需要,而营销观念则注重买方的需要;推销以卖方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而营销则考虑如何通过产品以及与创制、传送产品和最终消费产品有关的所有事情,来满足顾客的需要。

二、保险公司市场营销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保险企业大多数还处在一种推销或者说推销营销转变的阶段,营销观念还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保险营销及创新则应首先了解保险市场的营销现状。

(一)保险市场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新的市场定位格局仍未形成。1988年以前,中国大陆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保险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即使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保险公司也不过6家左右。如果我国算上区域性保险公司和真正开始营业的外资保险公司,也不过30家上下。而美国有约5000家保险公司,在香港经营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有220余家。与保险市场垄断相应的是各家保险公司几乎都未按市场细分的原则定位,例如在寿险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小儿险市场;在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企财、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责任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医疗保险等却相对冷落。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在一个大市场上进行竞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相互模仿的冲击,没有明显的经营特色,致使有些险种竞争激烈,有些险种无人问津。

(二)新险种开发较多,但仍不能适应保险市场需求。为在业务竞争中取得优势,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险种,尤其是寿险险种。但从市场需求来看,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形式单一。比如在抵消通货膨胀因素的保单设计方面,难以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与险种单一的状况相吻合,保险产品的同构现象十分严重。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各保险险种结构的相似率达90%以上。这样一种状况不仅使各保险公司在一种低水平上重复“建设”,无法构造自身的优势,而且导致过度竞争,造成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的浪费。

(三)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严重扭曲了保险营销更适用非价格竞争的原则。据民革北京市委所作的“北京保险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保险从业人员总计35000人,其中保险公司员工3000人左右,保险营销员3100人左右。与北京市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这些保险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低偏,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总人数的30%~40%。许多公司在招收没有任何风险及其保险知识营销人员后,经过2个星期左右的培训,即上岗推销保险。据调查,由于一些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或缺少保险及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

意招揽等违规、违法现象,极大地破坏了保险业的声誉。

三、保险企业营销的策略创新思路

从市场的角度看,我认为发展我国保险营销策略应主要从5个方面人手,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和信用策略。

(一)保险产品策略

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石。近年来,虽然各家公司都加大了产品开发的力度,然而,可供消费者选择的险种却很少,其根本原因就是模仿的多,创新的少,类同的多,差异化的少,无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导致过度竞争和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计,2002年产险市场主要是车险产品,占比达60.6%,寿险市场主要是分红产品,占比高达41%,因此,产品策略应作为公司的首要策略。

要占有市场,必须使开发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保险公司在研究开发新险种时,必须把市场需求放在首位。然而,一种产品、乃至一家公司的产品不可使每一位消费者都满意。因为他们的情况千差万别,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作为产品研发人员就得从市场细分开始,根据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定位自己的目标购买者,使开发的险种能满足目标消费群的需求。

(二)保险价格策略

价格是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中国保监会已逐步对保险的条款费率(价格)放开。作为保险企业如何合理地确定产品价格,又如何通过价格竞争去有效地占领目标市场,这是保险公司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合理确定价格。鉴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其定价因素远比一般产品要复杂得多,既要考虑成本,又要考虑消费者的承受力,既要考虑出险的概率,又要考虑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变化,尤其是长期寿险产品,价格因素更多。因此,保险公司必须重视数据积累和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强精算,使保险产品的费率科学合理,减少由于定价给公司经营造成风险。二是要理性降低产品价格。降价是竞争的手段,但不是核心手段,如果盲目降价会给公司造成巨大风险,作为经营者,降价必须理性。首先看产品有没有利润空间,如果利润空间大,可以适当让利于消费者,通过扩大购买来实现利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利多销。如果利润空间很小或没有利润空间,又想通过降价来占有市场,就要想方设法降低经营成本,努力提高公司的资金运用回报。

(三)保险分销策略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价格,不同的分销渠道将会产生不同的经营效果。因为保险产品的最终售价,不仅取决于开发产品的成本,而且取决于流通费用的多少,同时分销渠道选择得好与差将决定能否有效地使产品大量地进入市场。因此,保险公司必须选择既适合产品特性,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分销渠道,突破目前自销和个人代理人销售的单一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专业代理。目前,专业代理这一分销渠道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和利用好,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专业代理这一分销渠道不仅是保险公司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险公司能否有效地降低营运成本,实现经营利润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要积极发展银行代理。银行不仅有着点多、面广、现代化程度高的优势,而且有着资信高的特点,对于理财型的保险产品,通过这一分销渠道可以快捷有效地进入目标消费群。

(四)保险促销策略

一是要加强保险知识的宣传。政府监管部门要把普及保险知识,培育保险需求作为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尽快整合教育界、理论界和企业界等各方面的智力资源、财力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效能,通过保险知识的宣传,逐步提高全民的保险意识,使保险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二是要加大保险新闻宣传力度。作为保险宣传企划部门应选好结合点,找准切入点,进行新闻宣传。三是要充分发挥营销员的促销作用。由于保险产品的无形特征,即便通过广告也很难让公众接受。据山东保监局的调查显示,全省购买保险者,57%的人是通过营销员购买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朋友介绍购买的。因此,必须将营销员促销作为整个促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作用。目前,我国个人营销员已达120多万,如果每个营销员 3天接触一个客户,一年就可接触1亿多客户,再加上所接触过客户的辐射作用,其营销员的直接和间接保险传播效应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五)保险信用策略

美国著名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曾经说过:“无论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基本的伦理规范都是任何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准则,较高的道德标准对于经济的繁荣和持续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信用作为伦理的核心内容已被无数

我国人寿保险行业面临重大转型 篇6

选择评价指标

内部与外部相结合

保险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服务行业,通过承诺履行承担保险合同规定的风险责任实现其经营目标。在保险业务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民众很难清楚大数法则或概率论等精算技术所完成的保险产品定价过程,以及风险成本(保险费)与经济保障或经济补偿(保险金)之间的关系。

正是这种现象,导致寿险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以追逐保险费收入和保险行业资产的增加为唯一或最主要的目标,其结果导致将保险等于理财、保险等于投资的财富增值诱惑力作为拉动保险费增长的动力。经济保障与经济补偿则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寿险产品的标签,导致寿险业在经济环境走低和资本市场低迷的状态下,不能满足投保人财富增值的预期,近年来行业持续出现退保率上升和新单业务下降的局面。同时还导致寿险业对于重大群体伤害事件的赔偿寥寥,寿险业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应对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管理服务提供商的作用未能正常展现。

事实上,对于民众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其生命价值的保险金额为多少;对于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保险赔款占国民重大疾病治疗费用支出和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伤亡事件补偿支出的比重、寿险行业管理的养老金占国民养老金规模的比重。

因此,将保险金额和保险赔款占国民重大疾病治疗费用支出和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伤亡事件补偿支出的比重、寿险行业管理的养老金占国民养老金规模的比重作为评价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保险费与总资产作为内部评价指标,将保险金额与保险赔款占相关项目的比重作为外部评价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寿险业调整主营业务方向、增加风险保障型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提高对于国民社会福祉的补充与贡献,实现向以提供经济保障或经济补偿为其生存和发展根基的科学转型。

销售方式革新

借力第三方中介平台

在我国,由于寿险市场发展过程的先天缺陷,寿险产品的销售在经历了短暂的直销时期之后,迅速形成只能销售一家公司产品的个人营销制度,长时间没有形成独立的第三方销售平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由于这种营销体制游离于劳动合同制度之外,我国现行劳动制度不能满足个人营销员获得劳动合同制度下的劳动者所享有的基本保障福利,在最初一批“敢为天下先”的寿险营销员占据“血缘关系”最高位,无节制的市场扩张由热变冷的过程中,市场后来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抑制,加上银行保险业务规模不断上升,寿险营销员平均收入从社会中上等收入水平逐渐滑落至低于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寿险营销模式所形成的保险费产能也逐渐下滑,于是加剧寿险营销员大进大出和误导欺瞒等现象。因此,在寿险保费增长与行业社会形象下滑同步出现的情况下,通过发展第三方中介平台和其他销售服务形式成为监管当局解决寿险营销体制顽疾的重要选择。

产销分离和培育大型保险中介集团的政策迅速催生了由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本所控制的独立的保险中介服务平台、隶属于保险机构的保险销售服务平台和控制一定保险资源的专业保险代理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或其他电子服务平台开展保险销售服务的形式也不断出现。中国保监会最近颁布的《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有关“强化保险公司招聘责任,禁止营销员或营销团队自行招募营销员”和“引导保险公司采取多种灵活形式,为营销员提供劳动者基本的法律身份、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及“改变以扩张人员数量为基础的激励机制,逐步减少营销队伍层级,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一线营销人员和绩优营销人员的投入支持力度”的表述实际上是全面否定了个人寿险营销模式赖以生存的制度基础,导致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个人寿险营销员开始脱离原有体制向独立或专业保险中介平台转移的趋势。由于独立或专业保险中介服务平台,都是由具有相当规模的资本投入所建立起来,出于资本的属性,对于高素质人才的保障、对于保险商(供货商)产品与服务措施的严格审验、对于投保人(消费者)利益的有效保护、对于可持续经营的原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单一代理形态下的个人营销自卖自夸的现象,推进寿险业转型,改善保险行业社会形象。

重投资效益

不可轻承保利润

保险业的经营利润究竟源于承保利润还是投资利润,一直是国际保险业界争议的话题。上个世纪中后期全球资本市场空前活跃,西方各国保险业开始加强资金运用的规模和力度,形成了通过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亏损的经营观念。

现代中国保险市场形成于上个世纪后十年,当西方保险业者津津乐道在经济繁荣时期通过保险资金运作创造保险业兴旺业绩的时候,我们将西方在此时期形成的保险经营模式或经营观念照搬过来,将保险经营的利润来源主要瞄准投资收益,忽视承保收益的存在价值。由于偏离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过度强调保险资金的运用,扩大保险费收入的规模,增加保险资金运用的现金流。

因此,中国保险业忽略了保险的保障功能和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方向,大力开展投资理财型业务,尤其以寿险业为甚。中短期趸交理财型业务占全部人身保险业务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保险业务员在业务推广和销售宣传也都以这种产品可能带来的资金增值和可能的分红为招揽业务的卖点,忽略了在保险营销培训中灌输的为民众提供保障的高尚职责。

事实上,由于中国保险资金运用资金渠道狭窄,资本市场多年持续低迷,甚至包括保险资金运用主渠道的国债市场也表现不佳,寿险业近年的分红水平不仅低于客户投保时的心理预期,甚至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策略分析 篇7

1 目前我国体育保险现状

作为体育大国的中国,承办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规模也越办越大。与之不符的是,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中国体育的发展脚步。体育保险第一次受到国人关注,是1998年美国友好运动会的“桑兰事件”。大会组委会为她提供的1000万美元的高额医疗保险,不仅使她得到了最好的治疗,而且也让我们第一次目睹了体育保险的作用。发生在2006年中超赛场上的“班古拉事件”再次让人们把目光聚焦于体育保险。期间,要求发展体育保险的呼声不断,而其发展却是举步维艰。与国际体育保险日渐覆盖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情况相比,中国的保险市场落后,险种不健全,仍徘徊在运动员意外伤害和死亡险种上,其他针对大众体育的保险、针对运动员的养老保险、相关责任险、财产险以及赛事取消险等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相关主体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正在努力完善相关保险。2008年奥运会已经明确将会进行相关保险,同时,国际奥委会也已经表示,今后的奥运会都会进行相关保险。我们相信,体育保险会随着保险意识的增强而越发受到重视,体育保险也会随之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保险的发展及现状

体育保险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体育保险制度,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有关体育组织、运动员以及普通体育健身者的利益,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体育保险的职能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主要承担法规的制定、保险业务的监督等宏观调控的职能,具体的保险业务完全由私人机构承担。在保险机构中以私营保险公司和合作保险公司为占主体。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保险的保险对象主要是各级各类体育联合会体育协会及其下属的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和属于这些体育组织的会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等。

2.1 美国体育保险基本情况

美国是世界上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了保险公司,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体育保险业进入发展阶段,出现了专门的体育保险公司。目前,美国的体育保险已经成为美国保险业的重要经营内容和巨大的保险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美国的体育保险主要采用商业保险的运行方式。美国体育商业保险涵盖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等领域。美国的体育保险内容丰富,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保险公司经营多种体育保险业务,在体育保险机构中既有盈利性保险机构,也有非盈利性保险机构;既有专业的体育保险公司,也有兼营的体育保险业务公司;既有商业体育保险,也有社会体育保险。体育保险业务几乎覆盖了职业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所有体育领域的保险业务。而且美国国民的保险意识很强,几乎所有喜欢体育运动的人都参加了体育保险。

2.2 日本体育保险基本情况

体育保险是日本保险业中的重要内容,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促进了日本体育保险业的发展,70年代以后日本的体育保险业有了飞跃性发展。日本的体育保险主要采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在日本的社会保险体系中与体育保险密切相关的是医疗保险、灾害补助和专门的体育保险。而在商业保险体系中,目前,日本商业保险市场上主要有两类保险公司,一类是寿险公司;另一类是产险公司。两类保险公司的业务内容可分为个不同的领域即第领域生命保险),第2领域(损害保险)和第3领域(意外伤害、医疗与护理等保险),体育保险多位于第3领域之中。近年来,两类公司都在第3领域设置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保险选种,使体育保险已经成为重要的保险业务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一般呈金字塔机构,也就是说,从塔尖至塔基的所有组织和其会员均是体育保险的对象。例如法国有1300万人是各类俱乐部的会员,拥有比赛许可证,这些人都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对象。保险对象的多元化实际上使得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减少。

3 制约我国体育保险业发展的瓶颈

3.1 体育保险意识薄弱

体育运动不断向人类自身生理极限挑战的特点,决定了体育运动的危险性。发达国家的运动员在长期的市场环境中,养成了主动保护自己的保险意识。许多著名运动员都为自己的一只手、一只脚甚至是一根手指投下巨额保险,而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举国体制的影响,运动员已经习惯于一切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认为自己既然是给国家效力,那么公费保险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我国奥运项目的运动员,国家队和省队的运动员也都是由总局和地方体育局投保,而非奥运项目运动员的保险几乎得不到保障。另外,大部分的运动员或参与体育运动的成员都感觉意外事故离自己很远,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出现意外伤害的几率很小,没有必要买保险。因此,除了一些职业化程度较高、商业运作比较成功的俱乐部中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运动员外,大多数运动员还没有主动投保的意识。

保险意识不仅是运动员缺乏,事实上,例如赛事组织者、体育场所经营者等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目前我国首个游泳馆保险已经新鲜出炉,这是我国体育保险正式开始实行的标志。

3.2 产品开发缺技术

国内保险公司发展体育保险滞后的表面原因是公司研发力度不够,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专业技术支持。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不同的项目涉及不同的风险。另外,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十分繁琐,致使保险公司在确保保险范围、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方面面临极大挑战。但是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内保险公司尚没有意识到体育保险的巨大市场潜力,所以在体育保险方面还没有投入较大精力。

3.3 风险控制缺手段

体育风险不同于常规风险,因此,在体育保险的经营过程中,需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而保险公司往往缺乏对这种风险进行管控的手段,经营的科学性与安全性缺乏保障。保险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发生,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在对体育保险风险控制具有合理有效手段。

3.4 产品营销缺渠道

由于体育产业的特殊性,体育保险产品的营销需要专门的渠道和形式,保险公司在发展体育保险的过程中往往苦于销售无门。但是我们也应该欣喜地看到,目前国内第一家专业经纪公司-中体保险经纪公司已经出现,这将成为体育保险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有力的第三方,也将成为体育保险中介发展的潮流。

4 推动我国体育保险业发展的策略

4.1 强化投保意识

体育活动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发生伤害事故我国有三亿多体育人口,这是很大的体育保险市场,如何培养我国的体育人具有良好的体育保险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首先要做好宣传这块工作,让他们对保险的政策、业务、理赔等有个大致的了解,扩大体育保险的影响,只有体育界人士的保险意识增强了,体育保险才会有较好的发展。

4.2 实现保多元化

目前,国家队运动员投保的保费全部出自社会和企业的赞助,而能享受到这份保险的只有1099人,只占了注册运动员的6.10%,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竞技体育保险的资金来源问题;况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员的体育保险不可能一直被当作是一种福利待遇,如完全依靠社会赞助,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果今年社会赞助的资金较多就多投保,明年少了就少投保,这绝非长久之计。要彻底解决资金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多方介入的方式,如社会赞助、体育保险专项基金、运动员本人负担等。限于目前的条件,国家以及运动员个人不太可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保险。由于各地经济状况的不同,运动员的保障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因此,可采取“国家拿一点、企业资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使各地方队都能为自己队员投保。要积极地探索多方位的体育保险融资渠道,设立体育保险基金。这样,才能满足体育保险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

4.3 加强国内外保险公司、中外保险经纪人之间和国际再保险市场合作,解决技术问题

国内保险公司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借鉴国外成熟的体育保险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国际惯例及国际体育保险市场接轨,按照国际保险规则办理承保、分保、理赔、咨询和服务。借鉴国外险种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土化的保险产品发展我国的体育保险至关重要。

4.4 培训专门的体育保险人才

既懂体育又懂保险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发展体育保险急需的,包括从体育风险的评估、重大赛事的监督和管理、投保后的跟踪服务,到提供相关信息和数据、协助开发新的险种、出险后进行理赔工作等等,都需要这些人才的参与。人才的加盟将直接为加快保险公司研究体育保险产品进度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但是在我国,这种既熟悉体育资深特点、又具有保险专业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2004年在中国举办的亚洲杯赛事,正是由于缺少了这类人才,间接导致了赛事重复保险。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17万人,远远落后于美国的178万人。从业人员数量少,而且整体素质较低,缺乏高素质的体育保险专门人才,影响了体育保险业的发展。所以,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工作,要吸引那些既懂体育又懂法律、保险的人才参与进来,做好体育保险经纪人和体育保险代理人的工作,发展体育保险市场。

4.5 建立与完善体育保险制度与法规

我国体育保险业刚刚起步,很多制度、法规仍处于空白状态,配套法制不健全,使得保险公司在制定赔偿标准和处理纠纷时往往无法可依。要发展体育保险业,就应尽快健全监管体制,周密细致监管内容。建设不同类型、性质的保险公司经营各种体育保业务。形成一个健全完善,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体育保险体系,从根本上保证我国体育保险业务的正常进行,使体育活动中的危险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摘要:通过对中外体育保险业的状况分析,近几年我国体育保险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险种、中介服务、人才,制度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我国体育保险事业的发展应从强化意识,培养人才方面入手,健全法律法规。实现保险业的双赢。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社会,造福大众。

关键词:体育保险,发展策略,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侯晋龙.体育保险与构建2008年北京奥运风险转移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50-451.

[2]曹燕飞.体育保险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发展方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5(44):12-15.

[3]刘买如,郭敏.我国体育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4,8(3):26-27.

[4]霍炎.浅析我国体育保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13-15.

[5]许海燕.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基本思路[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40-42.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篇8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2004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6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 纳入农业支农保护体系, 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试点, 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 并明确提出了补贴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部安排10亿元资金, 在全国6省区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次年财政部下发《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 增加和提高了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补贴比例, 并将试点区域由原先的6个省份扩大到全国主要粮食主产区。2012年11月出台的《农业保险条例》和2013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 均明确提出要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的加强以及在农业保险的各方面的财政支出的不断增加, 使我国农业保险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随着《农业协议》的生效, 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方向逐步由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转向农产品补贴政策, 这也促进了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快速发展。央行发布的《2011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提到, 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和保险覆盖面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73.8亿元, 同比增长28.1%, 为农业提供风险保障6523亿元。农业保险在承保品种上已经覆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各个方面, 在开办区域上已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区。2011年为1.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承保主要粮油棉作物7.9亿亩, 占全国播种面积的33%, 在内蒙古、新疆、江苏、吉林等粮食主产区, 基本粮棉油作物的承保覆盖率超过50%, 黑龙江农垦、安徽省等地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承保林木9.2亿亩, 牲畜7.3亿头。

但联系我国农业发展自身的特点, 比如农地范围跨度大、地域特征明显,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和农民的组织程度低等, 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仍然不够, 农业保险的品种和结构还有待提高, 保险公司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农业保险也缺乏法律保障。据此,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农业保险取得的进步, 而是应该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促进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风险、补偿经济损失、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已经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 (姜岩、褚保金, 2012)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 保持对农业保险的重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全面建设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限制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发展。

2.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虽有所加强但仍然不够

由于农业保险供给面临着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和正的外部性, 农业保险市场存在“市场失灵”和“供给有限”现象 (冯文丽, 2004) , 农业保险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作用, 实现农业保险有效的制度供给。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支出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就中国农村目前的情况看, 国家财政补贴不足、优惠税收力度不够等原因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2.2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自2013年3月1日开始施行《农业保险条例》, 首次确立了农村保险的法律地位和保险工作的政策规范。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保险的专门法规出台时间晚, 而且尚未出台与《农业保险条例》配套的规章, 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一个有利的法律环境。

2.3尚未构建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政府作为经营主体, 需要将农业保险纳入政府的职责范畴 (赵庆晗, 2007) 。因此需要设立明确的职能机构, 代表政府出面协调保险公司与农民及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并负责农业保险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必须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保险公司各级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各自的责任, 以及农业保险相关费用的构成和各方的出资比例, 这有利于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

2.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 农民的组织程度低, 这与农业保险要求的高度组织化有很大的距离。这个矛盾不解决, 大范围推广农业保险会困难重重。因此在各种农业保险项目试点过程中, 需要探索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通过有效的方式, 将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统一承保, 统一理赔,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2.5风险分散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风险存在于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农业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灾害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风险按其发生的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龙文军, 2010) 。农业的高风险性和波动性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散农业风险、进行农业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农业保险稳定发展的基础, 也是农民在发生农业风险后获得赔付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风险分散管理机制, 然而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 自然风险的发生往往造成大面积的影响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目前缺乏风险分散的机制下, 农民受损大、保险公司负担重, 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主动性和保险公司的发展农业保险积极性, 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急需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风险分散管理机制。

2.6农业保险公司自身存在缺点

由于我国农业保险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展的, 保险公司没有参与到完全的市场竞争中去, 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还有待加强。许多保险公司还存在管理模式落后、机构累赘、运作效率低等缺点, 这些缺点一方面导致保险公司收益低、发展受限的现状, 在另一方面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保险政策的落实和长远发展等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尝试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精简保险机构和推动农业保险创新等方式。

3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 农业保险在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初步的成就, 但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 盲目乐观, 懈于进步。反之, 应该认清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并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农业保险在现阶段下的发展, 尤其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以及保险公司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3.1继续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继续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对农民来说, 首先需要继续扩大农业保险的补贴范围, 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并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 让低收入农民也能够负担得起保费支出。其次是要加强技术信息服务, 及时为参保者提供有效的农业保险信息。让农民对农业保险种类、对于不同的农业保险政府的补贴额以及保险赔付手续和赔付额都了然于胸。

对参与农业保险经营的保险公司和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来说,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可以在:一是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需求较大的地区开展农业保险工作, 并在开展方式和农业保险品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涉农保险业务可以采取征收低税率, 特别的对于主要粮食等的保险业务应该免税。三是给予适当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比如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以及提供技术保障的服务费用等, 需要政府一定比例的补贴。

对整个社会来说, 需要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大力宣传, 使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重视, 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农业保险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 政府还应该注重对农业保险人才的培养, 加大对农业保险人力资源的投入。

3.2推进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应抓紧全面落实《农业保险条例》, 并尽快出台配套规章, 包括农业保险市场准入和准出、农业保险产品管理、准备金提取和偿付能力计算标准、农业保险的基层网络建设、农业再保险管理等 (王小平, 2013) 。

3.3推动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3.3.1 建立各级农业保险专门管理机构

该机构主要承担农业保险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日常工作, 并负责保险公司与农民及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农业保险专门机构的建立, 可以保障农业保险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也便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促使地方各部门间更好地配合工作。

3.3.2 应该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保险公司各级机构之间的分工与责任

一个完善的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 各级政府、保险公司的分工和责任必须有明确的划分, 而且不能缺位或重复。在保险公司与农民正式签订保单之前, 应该划定保险公司同政府各部门机构和单位之间的职责范围, 明确各自的责任。比如在保险公司与政府的职责划分上, 要明确政府的农业、水利、气象、土地、林业、财政等部门应该提供的基本条件;在保险公司与政府涉农组织的职责划分上, 要明确政府的农经、农技、农机、畜牧防疫等机构在农业保险承保、定损阶段应提供的技术保障种类和程度;在保险公司与参与农业保险项目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之间的职责划分上, 要弄清楚承保收费方面的结算方式、赔款支付方面的合作方式以及具体的结算办法等。

3.3.3 明确农业保险相关费用的负担方式和比例

第一是要明确保费的构成方式以及各方的出资比例, 农业保险保费的收支需要独立记账, 并单独核算;第二是要保障大灾超赔后的赔款补充来源的落实, 避免保险公司承担过多的经济责任;第三是要明确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分担方式和比例, 可以采取在保费中提取管理费用或者是由政府另行支付管理费用给保险公司;第四是要明确提供技术保障的服务费用的支出, 在农业保险承保、定损、收费和赔付过程中, 参与部门众多, 其中必然会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费用的支出, 这些费用不能简单地列入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支出中, 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定有专门的资金支出。

3.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失败并不断探索的过程, 从这一过程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是, 要想取得我国农业保险长远发展的胜利, 必须创新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用适当的联系将我国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统一参保、统一理赔。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可以利用政府的组织力量, 政府有完善的组织体系, 尤其是乡、村两级机构, 在农村分布广泛、号召能力强, 很容易将农民组织起来;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影响力和经济上的联系将农民组织起来;还可以充分发挥涉农服务组织的作用, 通过完整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基层体系, 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5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和管理机制

农业风险分散和管理机制的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保险公司的负担, 也对农民获得必要的灾后补偿提供了保障, 有利于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3.5.1 建立农业风险事前预测机制

对农业风险进行事前预测, 防患于未然。建立外部专家协作网, 利用各级民政、气象、农业等涉农部门人力资源和专业优势, 构建农业保险发展合作机制, 对可能发生的农业灾害特别是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预测, 并及时告知农民让其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

3.5.2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准备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准备金, 是为了应付巨灾风险事故发生后, 责任准备金不足以支付赔款的一种准备 (王德宝、庹国柱, 2011) 。我国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面临着严重的农业巨灾风险, 巨灾的危害性极大, 影响范围很广, 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应对机制至关重要 (黄小敏、王丽兰, 2010) 。

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让我们在面对突发的重大农业灾害时不至于完全束手无策。相关机构部门应按照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的相关规定, 对受灾农民及时进行补助发放, 将资金及时拨付给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使受灾农民具有重新购买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 从而使受灾地区的农业经济尽快恢复。这是一项有效的分散农业风险的措施。但在该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要坚持按照“以丰补歉”的基本原则使用巨灾风险准备金。二是对于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的投资管理, 在正常年景将巨灾风险准备金的结余可用于银行存款或持有部分国债等风险小的投资, 所获利息收入及投资收入应全额充实巨灾风险准备金。三是应该加强对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的监管。

3.5.3 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

2006年国发23号文件指出, 要“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从各地制定的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文件来看, 我国已经逐步意识到农业保险再保险对分散经营风险的作用。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 在建立过程中, 应该充分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农业再保险成功的经验, 出台相关法律为农业再保险的运作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还应该给予充分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从长远看, 还可以逐步设立农业保险再保险专项基金, 以保障农业再保险制度的运行。

3.6农业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建设

虽然我国农业保险受到较大程度的政府行为的影响, 不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经营行为, 但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农业保险的成功与否。

3.6.1 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创新

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各地保险公司应根据当地具体的地域特征和农业发展的特点制定出适合的农业保险产品, 以满足当地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比如中国人财保险在四川、甘肃等地开办了种子生产保险, 在江苏、北京等地开办了设施蔬菜保鲜, 在沿海地区开办了水产养殖保险, 在云南、贵州等地开办了烤烟保险等。

优化保险产品结构。近年来, 虽然各地农业保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现有农业保险险种在保费费率、保障水平和理赔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 保险公司应该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改进费率设计, 降低费率水平, 完善理赔条款, 扩大保险保障范围, 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张志南, 2013) 。

3.6.2 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保险公司同其他行业一样, 需要不断改进公司经营管理方法, 提高公司运行效率, 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农业保险自身的特点, 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突破一些技术难题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解决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技术障碍方面。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保财险在这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业界率先进行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科技手段研究, 现已经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无人机研发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和领先优势;中国人保财险创新管理工具, 引入二维码、DNA鉴定等技术实现对养殖险承保标的的科学管理;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定损理赔, 开展气象指数保险试点, 破解了大面积灾害理赔难题。

摘要:农业是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波动性较大, 需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业的发展;又因为农业的弱质性、正的外部性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特点, 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大致介绍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在政府扶持下的发展情况, 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并试着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希望能打破限制因素, 促进农业保险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限制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姜岩, 褚保金.财政补贴下的农业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2]龙文军.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3]张志南.福建农业保险发展的实践[J].中国金融, 2013, (5) .

[4]王小平.农业保险应用足用好绿箱政策[J].中国金融, 2013, (5) .

[5]林志勇.抓住三农保险的历史性机遇[J].中国金融, 2013, (5) .

[6]周县华.农业保险首先是保险[J].中国金融, 2013, (5) .

[7]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J].金融研究, 2004, (4) .

[8]黄小敏, 王丽兰.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现状及其保障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8) .

[9]王德宝, 庹国柱.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研究[N].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1-01-25 (1) .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 篇9

一、银行保险的现状模式

银行保险的模式选择与经济发展、金融监管方式有关,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因而在我国选择代理协议合作、战略联盟是银行保险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普通代理模式

在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环境下,银行与保险进行资本融合受到限制,现有银行保险业务的主要形式就是“银行代理为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融资业务、资金汇划网络结算、联合发信用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金融咨询服务”等。这是目前银行与保险合作的主要方式。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建立合作协议和合作关系,银行为保险公司销售产品。银行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只是利用现有的银行网络体系、客户资源、柜台服务等途径就可以从保险公司处获得代理费和佣金。由于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收入有限,因而保险公司就不会大量投资来提升业务水平,代理关系处于低级阶段,银行和保险公司就手续费多少而展开竞争。在该模式中,银行代理业务经营状况不仅受制于保险公司的产品,而且还要受制于该公司的品牌信誉、销售规范等。

我国银行保险业还处于销售代理协议的初级阶段,银行保险业务主要是,通过银行在柜台销售保险产品,对“保单状态查询、契约保全、保单贷款、保单更改、保险理赔申请”等业务操作很少,而这些基本还是由保险公司完成。由于银行保险代理收入回报率偏低,与预期的收益率具有一定的差距,这样银行的短期行为强,积极性不高。在利率还未实现市场化时,银行的垄断地位高,收入来源主要是存贷款利差,银行保险的代理手续费占收入来源的比重很小,因此银行不愿意为保险产品销售建立新的网点,引进技术和进行员工培训,银行保险产品销售只是银行在柜台销售的中间业务,银行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对保险销售进行管理。并且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时,银行产品的销售业绩差,服务质量不高,员工销售的积极性不够,合作关系不稳定,松散,且呈短期化形式。

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保险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种类少,产品同质化。银行没有对保险产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只是按照保险公司要求销售产品,对市场需求、客户偏好等市场要素关注较少,因而无法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目前,银行柜台销售的保险产品主要以低保障的投资型寿险和意外保险为主,如分红险、投资连结险和万能险,这些产品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由于产品差异小,保险公司的代理成本高,保险公司的目的是想通过银行的销售网络、客户群体来降低销售成本、管理成本,但是产品的同质性使得银行保险产品销售主要通过销售网络的广度和深度来进行,因此在银行销售网络有限的情况下,银行就保险手续费高低进行选择,代理价格必然较高。

(二)战略联盟模式

银行和保险产品的整合程度决定了双方的获利大小,整合程度高,获利越大。只有银行和保险具有长远发展目标和整体经营思路才能促进银保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才能形成共同的利益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在银行与保险公司建立初级代理协议的基础上,双方应通过签署战略协议,共同出资加强在“产品开发、产品销售、融资合作、资金托管、客户资源开发与共享、服务配套、建立信息资源系统”等方面的合作。它是对代理模式的深化,该模式增强了银行保险的实用性,使得银行保险具有了投资性。

战略联盟模式要求银保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实行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双方使用同一品牌,共同开发产品。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产品整合,利用产品互补性和服务的多样性,实现交叉销售。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排他代理关系,银行只销售联盟保险公司产品,这有利于形成约束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交易费用,避免银行逆向选择代理费用越高就销售那家保险公司产品的道德风险行为。保险公司为银行提供比在普通代理模式下更多的费用收入,双方共同经营客户,银行除了获取代理费用外,还可以根据参与经营的贡献作用分配利润。银行与保险公司在销售渠道信息系统上共同投资,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三)控股集团

整合度最高的业务模式是控股集团,这是混业经营的一种形式,这种模式使银行和保险的业务渗透更加紧密,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参股,形成股权合作关系,控股公司的利润水平也决定了银行或保险公司的收益率,因而银行会积极参与保险产品开发、销售网络渠道建设、员工培训等关系到收益增长的业务上来。它是把不稳定的销售代理关系发展成为更稳定的资本合作关系,更持久的银保合作模式。银行和保险公司间没有控制关系,保持各公司在资产上的独立性,并采取一定的保护和限制措施,保护投保人或银行债权人的利益,防范金融风险的传递。在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下实现各子公司资金、人才、技术上的合作、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升控股公司的整体竟争力。该模式可以消除银行与保险公司在合作中的企业文化差异,消除了代理关系中的博弈成本,降低了协调成本,但它要求银行了解保险业务或保险公司了解银行业务,因而经营风险较大。

二、推进我国银行保险模式的发展

在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时期,应该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银行业与保险业自身的发展,从而带动银行保险的发展。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金融环境、由单纯的依靠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发展为银保战略联盟,资本化合作的金融控股公司,提高银保双方的整合程度,把银行和保险公司不稳定的合作关系发展成为长期的战略稳定合作伙伴关系。银行保险模式由销售代理关系转变为战略联盟关系,使银行保险的发展由保险代理转向保险投资、保险经营上来,通过投资、参股、控股来整合银行保险业务。

(一)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

充分利用和开发客户资源,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促使市场有序化竞争,避免各保险公司就银行保险产品代理费用而展开恶性竞争。保险公司在银行销售的多数产品是储蓄类替代产品,不但在保险公司中同质性强,而且也是银行产品的替代品。因而银保双方应加强联合开展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推出适应银行柜台销售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具有储蓄性、投资性、保障性的多功能产品,形成银行与保险的优势互补。集中点就是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的融合,使产品成为银行和保险的共同代表,让它成为银保双方品牌的象征,推广信用卡寿险产品、储蓄保险连结产品、理财型保险产品。

(二)银行保险营销渠道创新

开创新的银行保险营销渠道,由直接销售渠道:“柜台销售、理财中心、代理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直销等拓展到职业代理人、经纪人、信用卡、消费信贷等间接营销方式”。银行保险销售渠道与金融环境、银保合作的紧密程度有关,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银行柜面渠道的依赖程度还非常高,这一点在寿险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在加大原有柜面渠道建设的基础上,银保双方还应重点加强理财中心、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渠道的推广。把代理销售,收取手续费的中间业务发展到开发融保险与银行于一体的产品,共同建立营销网络,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和员工培训的战略发展模式上来。

健全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我国金融监管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而银行保险的模式发展要求银行保险实行混业经营,这在法规范围内是不允许的,因而需要放开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监管,明确保险公司的操作规程,对其保险代理费用的价格进行规范,规定银行佣金的比例及合作协议签订的基本内容,防止和消除不正当竞争与过度竞争,做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沟通工作。

另外,在我国银行保险才刚刚起步,发展水平低,金融体系发展不成熟的现阶段,选择银行保险发展模式还必须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本机构最适宜的发展模式。认识到保险与银行的混业经营是银行保险发展的主要趋势,引导银行与保险业向更深层次的资本合作,但同时也应该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银保合作带来的金融风险。

摘要: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业务模式比较简单, 并主要以普通业务代理模式为主。本文通过对现有的银行保险模式进行分析, 认为未来银行保险模式应该向战略联盟模式发展, 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建立资本合作, 共同开发银行产品。

关键词:银行保险,普通代理,战略联盟,控股集团

参考文献

[1]、童春梅.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与防范[J].现代商业, 2008 (2)

[2]、朱文杰.银行保险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1)

[3]、张旭, 苏天敏.银行保险模式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8)

促进我国网络保险发展的对策 篇10

我国网络保险的发展历程

1. 初步形成阶段 (1997~2000年) 。

1997年11月, 由中国保险学会牵头, 开办了全国第一个面向保险市场和保险公司内部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中文专业网站——中国保险信息网, 该网站于同年11月28日为新华人寿促成了国内第一份网上保单, 实现了我国网络保险零的突破。到1999年3月初, 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中国平安、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华泰财险、华安财险共七家保险公司在国际互联网建立了网址, 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为客户提供服务。

2.初具规模阶段 (2000~2002年) 。

2000年之后我国的网络保险实现了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的跨越式发展。2000年3月9日, 太平洋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与朗络电子商务公司合作, 开通了首家大型电子商务保险网站——网险 (www.Orisk.net) , 推出了包括个人网络保险和企业网络保险在内的30多种网上投保险种, 展现了网络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 实现了“网上投保”。2000年6月, 平安保险的PA18网上交易平台 (www.PA18.com) 建成, 并于8月正式开通;太保和泰康人寿也同时开通了全国性网站, 打响了网络保险市场的争夺战。

3.迅速发展阶段 (2002年~至今) 。

2002年11月, 中国人保的网上保险平台 (www.e-picc.com.cn) 投入运营, 客户通过该网站不仅可购买意外险、车险、家财险, 还可享受网上支付、保险卡注册、保单验真、咨询报案等服务。至2005年底, 31家中资保险公司有26家开通了网站, 41家外资保险公司 (包括分公司、代表处) 有28家开通了中文网站, 共占保险公司总数的75%。

我国网络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网络保险不安全。

安全是网络保险发展的前提, 没有安全性, 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是当前屡屡发生的网上犯罪、网上诈骗、病毒干扰等严重阻碍着网络的安全运行。对此各国都投入极大的精力进行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机制改进, 已初见成效。但是网络安全运行的维护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只有不断升级和改进, 才能更有效地防范攻击。

2. 网络保险法治滞后。

法治滞后是造成网络犯罪屡禁不止、电子商务纠纷不断的重要原因。目前应尽快解决的法律问题:一是数字式签名与纸上签名的等效性, 电子合同与纸上合同的等效性;二是跨国网上承保、索赔、监管;三是防止无营业执照的非法保险人非法经营;四是防止非法价格竞争, 以不合理的优惠保障骗保、诱保。

3. 网络保险监管不完善。

网络保险监管是指保险监管部门和机构, 为了保护投保人的利益, 维护保险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根据金融和保险法规, 对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撑的保险活动所实施的监督管理。由于我国保险监管尚不完善, 如何对网络保险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 是保险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网络保险的整个交易完全在网上完成, 交易的“虚拟化”使保险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交易对象难以明确, 交易过程也不透明。在互联网上, 由于交易双方的地域不确定, 保险人对投保客户的了解往往不够, 因而在投保过程中会存在更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欺诈、骗保行为在所难免。现行保险监管体系中的现场监管, 在网络保险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同时, 网上保险的电子化、无纸化操作, 也加大了现场监管的难度, 不仅无凭证可查, 而且一般设有密码, 使监管部门无法收集到相关资料, 进行进一步稽核、审查。

4.保险代理人的地位受到影响。

网络保险的发展将极大地削弱保险代理人的地位和作用。由于网络保险使保险人可以绕过代理人, 以较低的成本向客户直销保单并提供服务, 这将使投保人选择险种的自主性大大增强, 减少对代理人的依赖, 给代理人外出展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 保险公司也会降低费率, 导致代理人佣金减少。如何在开展网上业务的同时又不致损害保险代理人的利益,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也是保险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促进我国网络保险发展的对策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技术研究, 为网络保险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网络保险的应用和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物质基础。鉴于我国的技术力量薄弱, 当前应围绕网络安全技术问题, 各方应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共同开发。为了确保网络保险安全, 应建立和完善安全技术措施:密钥加密技术, 数字签名, 安全认证, 检测记录, 加强系统监控。

2.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发展网络保险的优惠政策。政府应鼓励更多的信息产业企业为保险的网络化提供优质服务, 为保险公司网络建设提供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 围绕相关的网络管理、信息安全、金融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加快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 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 使网络保险的业务运作和风险防范有法可依。由于网络保险的快速发展与法律建设的相对稳定性之间存在矛盾, 所以新的法规体系应是一个较为灵活的法律框架, 为网络保险在我国的推行和发展提供既安全又相对灵活的外部环境。

3.规范行为, 完善监管体系, 监管机构要改变监管方式。加强对网络保险的监管, 控制网络保险的业务风险, 趋利避害, 是保险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保险监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和制定网络保险业的运行规则, 对网络保险业务品种及其操作流程, 特别是网上支付进行规范, 建立完善的加密、数字签证和认证制度, 实行网络保险业务的风险管理, 建立网络保险业务安全运行机制。由于网络保险市场与传统市场一样, 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 如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市场垄断等,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不可或缺。政府应做好网络保险的宣传普及工作, 提高民众的认识水平;加强行业诚信建设, 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促进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公开、透明。此外, 在监管网上保险业务的过程中, 保险、银行、证券监管者之间应相互合作。

4.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人员素质。保险公司在招聘既懂电子网络技术又懂保险业务高级人才的同时, 还应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入手, 培养熟悉网络操作的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 建立一支宏大的能够胜任保险网络安全管理的技术队伍, 扩大中级人才阵容。应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 增强他们在网络操作方面的技能, 鼓励他们将掌握的技术应用于实践, 营造鼓励创新和学习的良好环境, 提高保险公司的整体工作效率。保险机构还应与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配合, 多渠道培养具有一流专业水平的复合型保险人才, 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结合起来。

工伤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篇11

【关键词】工伤;保险;发展

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萌芽初始阶段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各地方救济院规则》,第四章“残废所”规定涵盖残废、盲、哑三类,就其各自能力从下列课程中选授之:千字课、手工、简易算术、平民常识、音乐、词曲、说书等各种工艺,受教养后确能自谋生活者应为其介绍职业。 中国共产党1931年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后,高度重视工农群众的利益,创建了面向劳動群众的社会保险制度,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包括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津贴、残废衰老的津贴,规定保险金不得向被保险人征收,不得从被保险人工资内扣除,由企业承担”,奠定了工伤保险制度的社会化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伤保险走过了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我国于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因工负伤职工的治疗和补偿作出了规定。20世纪60-70年代的“文革”期间,废除了基金由国家统筹管理的做法,解散了工会等相关组织和人员,严重阻碍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使工伤保险基金在企业之间的调剂不复存在,工伤保障机制丧失了应有的社会性和互济性。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对工伤保险作了原则性规定。1996年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对沿用了40多年的以企业自我保障为主的工伤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社会化统筹工伤保险基金,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 2003年,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全面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成为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工伤保险条例》出台后,相继出台了《工伤认定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因公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标志着现代工伤保险制度框架的基本建立。2010年国务院重新修订出台的《工伤保险条例》使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更加完善,为全面发展工伤保险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全面发展阶段

工伤保险制度是指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形成工伤保险基金,对参保单位职工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导致死亡、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职工及其特定亲属工伤保险待遇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有效而充分地实现这一目的是以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为前提的,因此实现对依法应参保职业人群的制度全覆盖是工伤保险的根本任务。2006-2012年,人社部重点规划、积极探索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工伤待遇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预防和工伤康复试点工作,稳步提高相关待遇。“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工伤保险制度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将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健全了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障体系。

在工伤预防方面,2009年人社部在部分省、市(地区)开展了工伤预防试点,建立起预防工伤事故的有效机制;取得初步成效。2013年人社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预防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试点城市在保证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和储备金留存的前提下,用于工伤预防的费用控制在本统筹地区上年度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收入的2%左右,实行预算管理。主要用于开展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伤预防项目。为开展工伤预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宣传和教育,工伤保险的基本知识在普通劳动者中有了很大的普及和提高,参保意识不断增强,扩面工作稳步推进。

在工伤补偿方面,工伤补偿因其对工伤职工及其家庭直接予以经济上的填补和收入替代,对工伤职工及其家庭生活的可持续不可缺少,也最为工伤职工及其家庭所关注和重视。据相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累计达到948万人,比“十一五”增加379万人,增长66.6%;2015年领取各项工伤保险待遇达到1397万人次,比2011年(822万人次)增加575万人次,增长70.0%。2010年底《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项目由9项增至13项。在“十二五”期间,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其中,与2010年底相比,2015年基金实际支付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增长4.5倍,达53万余元;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增长1.8倍,达2.7万余元;月人均伤残津贴增长1.7倍,达2523元;月人均生活护理费增长1.7倍,达1432元……为工伤职工及其家庭提供了较好的保障,起到了“稳定器”和“安全阀”的作用。

在工伤康复方面,推进以职业康复为重点的工伤康复工作,提高工伤职工重返就业岗位的比例;各地相继出台了关于工伤职工停薪期、治疗问题、报销目录等方面规定,加强国家级和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区分层次、相互衔接、特色互补的工伤康复服务格局。经过十多年的康复试点推进,各地均已确立工伤康复机构、颁布了工伤康复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对国家的工伤康复服务项目进行细化发展,探索康复的早期介入,试点将综合康复与社区康复有机结合,使工伤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实现了重症进中心、稳定入社区的新型康复机制。

我国林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 篇12

一、我国林业保险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林业保险在实践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四种保险模式:一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主办、林业部门代理业务;二是林业部门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共保;三是林业部门自保;四是农村林木保险合作组织自保。但是近年来,林业保险发展呈逐年萎缩态势。目前,林业保险的经营现状可总结为“三高三低”,即高风险、高费率、高赔付和低保障、低覆盖、低投入。当前,我国林业保险发展面临的困境表现在:

(一)承保率低,需求缺乏。由于林农收入偏低、保险意识弱、经营地域辽阔,而保险从业人员少,以及没有合适的林业保险组织机构等原因,造成林业保险承保率低的结果。以林业保险基础较好的福建省某地区为例,近5年来其森林保费收入年均减少18%;2014年该地区林业保险保费收入76万元,比上年减少23%,承保面积1.85万公顷,不到该地林地总面积的9‰。林业保险承保面低、规模小、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林业的风险保障需求。

(二)经营效益差,亏损比较严重。保险的数理原理就是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有大量风险单位投保才可能分散风险。承保面小必然带来风险的相对集中,导致林业保险者经营风险集中,保险企业赔付率增高。以黑龙江省某市为例,2015年林业保险赔付率高达600%,近3年的平均赔付率近140%。同时,由于大部分林农生产规模小,保险标的分散,保险公司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风险管理的难度大,导致经营成本高于一般的险种。造成林业保险业务经营效益差,亏损严重。

(三)供给主体严重不足。由于承保面小、效益差,保险公司被迫提高保险费率或限制责任范围,这又加大了投保人经济负担,抑制了投保需求,进一步影响了承保面的扩大,形成恶性循环。林业保险的经营一直处于“两难困境”———如果完全按市场化经营的规则收取保险费,农民根本保不起;若按农民能接受的价钱卖保险,商业性保险公司根本赔不起。所以,“多干多赔、少干少赔、不干不赔”成了林业保险经营中的真实写照。

二、我国林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林农市场意识缺乏,风险意识较低。市场化的保险发展依赖于良好的需求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保险需求,保险需求取决于风险偏好、风险损失补偿预期以及支付能力等诸多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农民并非典型的风险厌恶者,有限的购买保险意愿与能力无法满足私人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商品或服务的要求。首先,林农市场意识不强,保险意识淡薄,对林业保险的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依然保留着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侥幸心理,没有长远的风险预防观念。不少林业生产经营者虽了解林业生产有风险,但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互助共济思想,存在侥幸心理而未投保,往往是出险后才悔不当初;有的觉得不出险,保费就白交,唯恐自己交纳的保险费扔进了别人的口袋里,不愿参加保险;有的甚至认为林业保险是向农民摊派费用、加重农民负担。观念的滞后,认识上的障碍,加之林业保险面对的是主要从事小规模经营的林农,收入较低,投保需求不大,直接影响了林业保险业的发展。

(二)林业保险的信息不对称。林业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林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逆向选择的产生是因为保险商品的纯费率是根据风险单位集合的平均损失率来确定的。但是,由于保险公司承保的风险单位的风险状况有差异,这样必然导致对过去一定时期风险损失计算的“总体平均”费率有利于高风险单位,而不利于低风险单位,结果导致低风险单位放弃购买保险或鼓励原来的低风险单位从事高风险的项目,由此导致林业保险的赔付率高。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可以降低风险,被保险人在投保后做出的使不利事件发生概率上升或保险公司赔偿金额增加的行为。由于受林业生产经营的自身属性及农民小农意识的影响,林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比较严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林业保险人面临高监督成本和高赔付损失的两难选择,最终导致保险人减少林业保险产品的供给,或者根本不供应林业保险。

(三)林业保险的技术薄弱、人才缺乏、交易成本高。由于林业的活动地域广、标的分散、情况复杂,森林生产周期长、灾害多、突发性强、恢复慢,其风险损失的测定技术专业性强,对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承保理赔、售后服务和风险管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之林业经营单位大量分散,也给林业保险的承保、查勘定损、理赔、风险控制带来相当的难度。比如,保险金额的确定,由于保险林木是不断增值的,其价值就很难准确确定。又如林业风险的界定和保险赔付,由于自然灾害对林业危害的点多面广,对林业产值及经济损失的测算和分摊均较复杂,目前世界上没有权威的统一的灾害损失计算标准和方法,给林业保险的理赔带来了不确定性。

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因素,而技术的发展又要靠人才。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多种因素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使得保险人才断层。林业保险要求具有林业专门技术又要懂得保险的人才更是奇缺。在进行森林资产评估时,也常常面临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林业专业人才,有林业评估人才的林业部门却没有资产评估资格的状况。

(四)现行保险体系不适应林业保险发展的需要。林业风险的特殊性决定了林业保险的特殊性,即超高的交易成本与赔付率,这既限制了林业保险的供给又抑制了林业保险的需求,构成了林业保险市场化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

从世界范围看,国外的林业保险已有80多年的历史。许多国家都开展了林业保险业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林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即使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林业保险。

我国目前的林业保险主要还是以商业形式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保险业向市场化发展,保险公司逐步转向商业化经营,各保险公司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林业保险也由原来事实上的政策性保险业务转变为商业性保险业务。由于林业保险的特殊性难以满足市场化经营的条件,造成我国林业保险发展长期严重滞后的状况。此外,在我国有关林业保险的制度供给几乎是一片空白。1995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规定:“国家支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可至今,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仍未出台;政策上对林业保险也缺乏应有的扶持,除了免征营业税以外,没有制定出完整的鼓励林业保险的措施,也没有其他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加以扶持。

三、我国林业保险发展对策

要使林业保险走出困境,应在认真分析我国林业发展新形势和林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后,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优势,将政策性功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建立具有我国特色和高效率的政策性林业保险发展模式。

(一)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林业保险发展。发展林业保险,立法要先行。建立政策性林业保险制度,首先要构建相关的法律体系。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也表明:林业保险作为一个国家林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是依赖于一定的法律制度的。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快林业保险立法,使其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法办保险,依靠法律机制保障林业保险的发展。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规律,从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界定林业保险的业务范围、操作办法、机构建制、资金投入、保障水平和管理规则等,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以便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国家对林业保险政策应有所倾斜。应充分利用政策手段制定优惠、灵活的扶持政策,扶持林业保险的发展。可以建立对林业保险专门的政府补贴,采取为林业保险投保人提供保费补贴,或向林业保险机构提供一定比例的业务补贴的方式,提高林业保险供需双方参加保险的积极性。同时,免征林业保险业务的一切税费,加大保险组织自身的积累功能;并且通过在再保险方面提供优惠措施等手段,促进林业保险发展。

(二)构建合理的林业保险经营体系。政府应加快支持现有的多种保险机构进入林业保险,这是现阶段迅速发展我国林业保险的最有效形式。既可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林业保险公司,又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兼营政策性林业保险业务,充分利用现有的保险经营技术和专业人才,节约机构设置成本及运作成本,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还可以增加引进经营林业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机构,更好地吸纳外资保险机构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

1、要大力发展互助保险合作社。由于互助合作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基本上是农民之间的互助互济,这种形式比商业保险的形式更适合于农民群众的保险意识和思想水平,比较容易被农民接受及当地政府的认同。同时,成员间的共同利益关系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机制,有利于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具有较低的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非常适合我国林业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调动小规模、分散的个体林农参与林业保险的积极性。

2、要构建森林再保险组织机构。为了充分调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积极性,在较大范围和程度上分散风险,可由政府组建林业再保险组织机构,承担最后保险人的责任。也可以允许其他经审批的保险公司经营森林再保险业务,超赔部分由政府负担,以便分散风险,减少原保险经营者的风险责任。同时,通过政策性再保险,向保险组织提供技术、信息和必要的政策引导,还能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从而有效地发展林业保险事业。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林业保险试点。林业保险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败不仅关系到林业和保险业两个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在试点中,必须坚持积极审慎的态度,以实现各方参与者的共赢为目标,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1)林业保险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水平,确保相应的保险项目和保障水平,实行项目不同、标准有别、因地制宜和从基本保障做起的业务发展方针;(2)投保应以自愿为原则,不宜实行强制保险。政府的工作应是引导并辅之以一些配套措施,如采取把保险与低息贷款相结合的办法,不参加林业保险便无法取得低息贷款等项措施,引导林农参加林业保险;(3)要把林业保险与科技服务、供销服务、气象服务、防灾防损、救济措施等统筹运作,将生产技术流通服务、保险服务和信贷服务结合起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相互配合、彼此支撑、整体运作、协调发展。完善林业风险保障机制,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林业保险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林业保险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原因,并提出建立政策性林业保险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关键词:林业保险,发展,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陈玲芳.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N].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5.8.4.

[2]李玉敏,毛倩倩,何癑.森林保险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林业经济,2011.8.

[3]金正道.我国森林保险的现状和前景[J].国土绿化,2001.5.

上一篇: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下一篇:辽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