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2024-09-13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精选8篇)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篇1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乃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发,通过对这一政策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几患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建议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并有加速趋势,而其中农村老龄人口占75%左右。这就意味着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化解老年经济生活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是保障老年经济生活安全的有效约束机制,也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家庭+土地”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主要有多代同堂型、分居赡养型和独立生活型三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大量农用土地被国家和集体强制征收用于城镇建设,耕地减少,农民难以增收,土地养老模式被打破,失地农民亟待养老保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家庭规模加速小型化,农村家庭人口已经实现了由多子女家庭结构向“421”家庭结构的转变,目前逐渐出现“621”乃至“8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使得子女养老的比例在下降,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这些给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试点的,主要依据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性文件,基本运作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农民设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保险费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以县级为基本核算单位,逐步分级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参加保险者达到规定的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总数确定领取标准。由社会保险机构定期计发养老金。但是,“老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处于非常薄弱状态,各地集体补助标准千差万别,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得不到落实,没有体现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互助性以及公平性原则;税务系统并没有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可以执行;国家财政、地方政府均没有给予应有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投保金额基本上都集中在低档次的投保水平上,所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很难实现;缺乏有效的基金监督机制,以致造成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违反政策,强行拆借、挪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基金已被挪用多年,至今难以收回。这样,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80%人口在农村,因此,农民问题的解决便成了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而农民问题中养老保险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旧农保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停滞和落后,所以亟需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9)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和试点实施,意味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发生改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谓是一件大事。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但是,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是否能就此解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怎样的生命力,有待探索。

三、“新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对于“新农保”的宣传与推广,采用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本地政府宣传部门为主,并没有过多的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劳动力流动频繁,且有部分是常年不在家,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于政策的理解并不到位。

(二)缺乏指导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由于各部门认识不一致,具体规范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重要内容的具体指导意见一直没有出台,再加上乡镇缺乏专职、专业保障人员,且缺乏专业知识,对于新事物适应能力缺乏经验,群众有疑惑得不到及时答复和解决,影响到了政策的推行。

(三)部分地区融资压力较大。虽然“新农保”政策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但是,在一些西部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和贫困地区,个人缴费这块恐怕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农民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

(四)制度衔接问题。一方面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人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但是,有一些。„老农保”参保人以前缴纳的保险金以何种方式并人,资金以前运用产生的收益如何计算。另一方面,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意味着这一部分人的基础养老金将形成“国家债务”、“转制成本”,长期看对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会形成多大的需求和财务压力。此外,不少地区还探索出农村独女户、双女户等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参加“新农保”后,这些制度怎样处理。

(五)资金运作与监管问题。由于新农保的建立符合中国农村养老需求,当期马上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加入进来,这样也会形成相当大的缴费收入,对于新农保的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增值保值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要有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如何增值保值,资金的安全性有谁来保证,由谁来监管,这也需要在管理方面马上出台相应的新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积极全面的宣传政策。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流动频繁,群体意识不强的现状,循序渐进,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采取办电视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手册、制作宣传牌、彩装宣传车等形式,合理有效地宣传农村社保的政策,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教育群众树立防老、养老、敬老意识,使农民真正意识到社会保险是养老的可靠保障,自觉、积极参保,使保险进入农民的思想里,成为生活的部分。同时也要将政策宣传到位,不能急于求成,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项工程非常浩大的工作。

(二)出台具体的指导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情况和人口结构,在全国性政策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规范到位。同时抓紧建立专业的基层社保单位,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缴纳保费的多少应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情况,设置多个缴费档次,鼓励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于特殊地区,国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变全年一次趸缴为分期收缴,以缓解群众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

(四)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新老制度的衔接是“新农保”政策开展的一个关键点,其制定和实施得难度比较大,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度衔接的办法,兼顾公平与效率。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应可以相互转换、衔接。“新农保”在制度制定时需留有接口,以便将来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衔接。一是制定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详细转换办法在统筹区域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换、衔接的操作办法,解决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二是完善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把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都予以体现。

(五)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其中个人账户将会积累起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将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大挑战。为了更有效率地运用农保基金,保证其安全性,必须提高新农保基金的统筹层次。要加强立法,为农保资金的运营和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监管,防治农保基金的挪用、挤占、挥霍与浪费。要加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为农保资金的投资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篇2

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的一种, 是国家通过立法, 旨在为处于孕期、分娩期及哺乳期的妇女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必要的医疗服务, 使生育妇女能够重返劳动岗位的保险制度。在我国, 生育保险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建立的, 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末, 我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3亿人, 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已达到90%以上,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从2005年到2010年, 人数由5408万人增加到12336万人, 增长1.3倍。

由于目前我国生育保险的受益对象主要是城镇职工, 所以现在的生育保险实质上只是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然而,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生育保险却是一片空白, 这对于农村妇女是极其不公平的。

二.农村妇女生育保险建立的必要性

农村妇女是我国妇女的重大组成部分, 从农村妇女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不理想的状况来分析, 农村妇女更应该享受生育保险的福祉。

(一) 农村妇女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到潮流,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产物。根据国家民政部和全国妇联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4700万留守妇女, 妇女已占中国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近年来农村务农妇女承担起农村的大部分的农业劳动, 成为农村稳定发展的“顶梁柱”, 是我国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农村务农妇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 在为我国经济发展献出力量的同时, 农村妇女也应该享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二) 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的现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及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但是农村家庭收入仍不理想,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收入更加不可观。据统计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5153.2元, 而与之相对应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4.7元, 相比之下农村还不如城镇的三分之一。在大部分处于低收入群体的农村, 往往是更需要社会关注的群体。特别是在妇女生育过程中, 女性劳动力因为生育本来就会减少整个家庭的总收入, 再加上整个生育过程又得耗费家庭大部分费用, 这样整个家庭就会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在家庭收入不充裕的情况下, 孕产妇就会减少必要的产前检查和必要的营养补充, 甚至于不住院分娩, 种种这些对于妇幼健康和生育质量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 对于农村妇女生育行为, 国家应该更予以关注和重视, 建立农村生育保险。

三.农村生育保险建立的意义

(一) 推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由于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多年来农村和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再加上我国的户籍制度, 就使得劳动者被无情地划分为两类, 即农村劳动者和城镇劳动者。农村妇女劳动者作为国家妇女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却未能够享受生育保险这项福利制度, 这显然有失社会公平。如果社会公平处理得不好, 就难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农村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 就能使农村妇女同样也得到生育权益的保障, 分散农村妇女生育的风险, 可以消除农村和城镇妇女在生育保障方面的差距, 促进社会的公平, 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保障妇幼健康, 提高人口质量

在我国,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果, 那么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口素质的提高将成为我国要坚持的基本国策。农村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 保证了农村妇女在生育期间得到良好的医疗检查及护理, 保障了生育的质量, 使她们能够科学健康地繁衍下一代, 这对于促进下一代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孕产妇在基本生活和必要医疗服务方面均得到有力的保障, 又必将促进农村下一代人口质量的提高。

(三) 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的农村男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女性农业化”已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形成。农村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方面有益于农村妇女身体的较好恢复, 另一方面让农村女性劳动力及早回到劳动岗位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妇女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完成生育, 能使其身体较快恢复, 重新以妇女劳动力的身份参加社会生产与工作, 充分发挥女性劳动力的作用, 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四)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社会救助等制度在农村的不断发展, 在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使农村形成了包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社会救助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保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前进, 必然要重视农村社保体系的完善。农村社保体系要不断的发展健全, 农村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则是势在必行。然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建立农村生育保险, 则可以为尽快完善我国农村社保体系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彦丽.试论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0 (2) .

[2]桑敏.公平性与可持续性:我国生育保障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D].吉林大学, 2011.

[3]乌日图.生育保险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4]赵兴艳.常金良.师东菊.健康与人力资本之关系浅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3) .

[5]康春华.从人口素质层面完善生育保险政策[J].中国医疗保险, 2010 (7) :56-57.

浅谈构建我国的专利保险制度 篇3

关键词:专利保险;起源;制度;诉讼;创造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和企业国际化蓬勃发展,我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面对着接踵而至的专利侵权控诉,国际诉讼费用庞大但国内企业财力薄弱,专利诉讼愈演愈烈,使我国产业竞争力受到严重打击,国内出口企业遭遇“337调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所有“337调查”案件中,多数是专利侵权案件,约占88%,专利保险制度的建立无疑可以减轻企业专利诉讼费用的负担,因此需要精心设计专利保险制度为我国企业保驾护航。

一、专利保险的起源

美国是实施专利保险制度最早的国家,专利保险最初的型态为商业责任保险(Commercial General Liability Insurance,简称为“CGL” ),后来慢慢演进发展成独立针对专利侵权诉讼设计的保单,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3-1993年,在1973年,广告侵害首次被纳入商业责任保险的保险范围。第二阶段为1993-至今,1993年,在Aetna Casualty and Surety Co. v. Watercloud Bed Co.一案中,Aetna保险公司败诉,且提起上诉后,加州上诉法院对专利权侵害是否适用CGL广告侵害条款做出了一翻新的解释,认为专利侵害行为并非广告行为的一种,因此,广告侵害条款不适用于专利侵权诉讼上,此种看法广为美国其他法院所接受,确立无论专利侵害属于何种型态,CGL的广告侵害条款将不适用于专利侵权诉讼中。直至1996年,上述见解再次受到挑战。美国为顺应国际潮流,使其专利法与《与贸易相关之智慧财产权协定》(TRIPS)之规定一致,于1996年将要约销售纳入专利侵害态样中,此举对于CGL的被保险人而言,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援引广告侵害条款向保险公司请求理赔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新专利法之规定,法院认为当专利侵害是发生在要约销售的情况下,因其侵害发生在广告行为的过程中,侵害行为及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符合CGL中广告侵害条款的要件,因此,保險公司必须进行理赔。

二、专利保险的种类

根据专利权风险的承受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专利保险分为两大类,即第一人专利保险与第三人专利保险。第一人专利保险即为专利执行保险(Patent Enforcement Insurance),又称专利诉讼费用保险,是针对被保险人在其专利权执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第三者的侵权,进而对侵权人提起侵权诉讼的风险而设计的保险;第三人专利保险即专利侵权责任保险(Paten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Insurance),主要是针对被保险人可能侵害其他第三人专利权之风险而设计的保险。这两种保险相辅相成,分别为专利侵权诉讼的双方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我国专利保险的发展现状以及构建我国的专利保险制度

我国的专利保险起步较晚。直到2010年底,我国才推出首款专利保险产品即“专利侵权调查费用保险”,开创了我国专利保险事业的先河。2012年2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江苏省镇江市组织召开专利保险工作研讨会。据了解,为完善专利权保护体系,全国选取北京、武汉、镇江等8市作为专利保险试点城市,推行专利执行保险。其投保理赔范围除专利侵权调查费用外,还包括法律费用,即律师费、仲裁或诉讼费用等。

由于专利保险由多方主体参于,以下分别以各个参于者的角度来构建合适我国的专利保险制度:

(一)投保人(主要是企业)角度

1.了解专利价值、正视诉讼功能

企业首先应认知专利所能带来的附加价值,了解专利权所带来的风险与日俱增,学习重视专利权保护及无形资产的风险管理,制定完备的专利权策略将有利于企业的存续。

2.选择适用的专利保险机制

企业应衡量本身专利权的法律风险,并依产品市场分布、专利风险程度的高低等因素决定是否投保及选择何种专利保险。

(二)保险业者角度

1.降低保费的建议

(1)诉讼前进行风险评估。专利的风险评估费用非常昂贵,诉讼发生机率却相对较小,尤其当投保专利保险的投保人数量增多时,针对每项专利进行复杂冗长的风险评估,似乎有违效率考量,因此有学者提出将评估时间后移至发起诉讼程序之前。

(2)理赔初步审查替代风险评估。理赔初步审查是被保险人在专利侵权发生时,自行针对侵权行为进行的初步调查,保险公司应给予初步审查费用一定限度的理赔,此部分理赔不需经过风险评估阶段。

2.避免大企业拖延诉讼使保险成效不彰

为避免大企业以其优势资源拖延诉讼,威胁中小企业,现行认为较有效之方法为设立诉讼外争端解决机制以搭配专利保险制度的实施,并以强制性质为佳,如强制仲裁,借以提升中小企业在争端处理过程中的地位,使得双方在对等的情况下达成公平的和解条件。

3.建立专利诉讼相互保险组织

专利诉讼相互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减轻中小企业面对专利诉讼的财务负担,鼓励企业应用专利权,给予诉讼中地位处十弱势的中小企业最充分的保护,适合引入国内实施。

(三)政府与主管机关方面

1.建立适合新保险商品推出的环境

设立保护新保险商品措施,并且提高新保险商品的审查效率。

2.考量以强制保险方式实施专利保险

强制保险可达成降低保费的目的,有效解决许多专利保险初期运作的障碍。在对低廉保费有需求目_专利保险刚起步的我国,具强制性质的专利保险较为适合。

3.政府资金的投入

投入政府资金可支持保险业者的初期收益,提供高度潜在损失项目资金再保险,降低保险业者面临的风险,亦可维持保费低廉,吸引更多企业投保,有助十确保专利保险之存续。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无形资产价值的彰显,专利保险在我国推行应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专利保险制度发展相对于国外虽较迟,构建一套完备的专利保险制度,为我国企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年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程永顺.专利侵权判定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竹理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张毅华.美国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及启示[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6):18-2 2.

作者简介:

谢绍俊(1981.9~ ),男,汉族,法律硕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徐佳颖(1981.1~ ),汉族,硕士学历,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整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篇4

2014-05-09 13: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汤兆云

近年来,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成绩显著。目前,包括城镇企业职工、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城乡居民在内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框架。

养老金“双轨制”加大社保差距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模式变迁、管理体制、资金筹措、保障水平以及养老金待遇给付等方面差别较大,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双轨制”和“碎片化试点”等特征,即: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实行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而城镇企业职工、农民工群体、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则实行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体表现为:(1)统筹方式不同,前者由财政统一拨款,后者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2)支付渠道不同,前者由财政统一支付,后者由自筹账户支付;(3)计算方式不同,前者以退休时的最高工资为基数,而后者则以职业生涯中平均工资水平为基数;(4)支付标准不同,前者退休所得的替代率可达到90%以上,而后者只有40%甚至更低。因此,养老金“双轨制”使得我国两类社会保险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比如城市职工养老保险,个人需要交纳职工月均工资的8%(企业缴纳20%),累计缴纳15年才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政府机关和事业

单位人员,在职时个人不缴纳养老保险费,退休后直接领取退休金。这制约着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建设,也成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阻碍。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应实行“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模式

实践证明,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实行的“社会统筹+个人缴费”模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符合国情。因此,将目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实行的现收现付、确定给付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为部分积累、确定提拨制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实现步骤为:(1)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的承诺方式从确定给付制改为确定提拨制。个人在职期间按照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交纳退休金,建立与政府补贴共同组成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2)建立包括基本养老保险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3)逐步降低退休所得的替代率(目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太高),以体现养老退休金的“养老”作用。(4)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间人逐渐过渡”的原则,用15—20年时间逐渐完成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金的改革。(5)养老保险金待遇要考虑与退休人员的职务、职称、职位以及地区等因素挂勾,并实行随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的正常调整机制。

将有固定工作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整合进城乡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基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实施多年,比较成熟,在完善有固定劳动关系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参照城镇企业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也要考虑到农民工工资收入较低、工作地点转移频繁等特点,在整合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缴费比例问题。可以适当降低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缴费比例,其差额部分由国家财政参照对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补助标准进行补助(主要考虑到农民工的农民身份性质)。(2)统筹层次与转移接续问题。由于农民工工作地点转移比较频繁,因此,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要高,以便能够在各省市区自由转移接续。(3)待遇计发问题。目前城镇企业职工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以15年为期,针对农民工的特殊情况,可以稍作变通,即:按其实际缴费年限与15年的缴费年限的比例享受社会统筹部分。(4)考虑到农民工职位、职称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其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可以(相对于城镇职工)适当降低。加大新农保、城居保制度的整合力度

按照2014年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的要求,各省市区应尽快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证新农保、城居保制度的合并实施。针对新农保、城居保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切实保证养老金待遇给付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综合考虑农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年龄、地域以及身体状况等实际情况,其待遇计发年限灵活处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其他惠民政策(如土地补偿政策、拆迁补偿政策、国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新农合等)的良好统筹与衔接。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借鉴世界银行“三支柱”、“五支柱”养老保险理论以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具体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篇5

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各国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尽相同。纵观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

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概览

借鉴国外养老保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针对中国现行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投保者越没有热情,保险基金就越不充足,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交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合理设置个人账户 国外养老金个人账户制的成功经验表明,采用资本积累的个人账户制,能使公民建立对自己未来负责的观念,并促使长期储蓄制度的形成。智利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个人账户制不仅适用于像新加坡那样的城市国家,同样可以在一个幅员较大的国家实现。同时,可以鼓励建立各种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以此来弥补储蓄机制的再分配功能不足。我国虽然在养老保险中设立的个人账户,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并不是十分成功,个人账户资金亏空严重,完全失去了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作用。面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有必要对个人账户制进行适当改造,并根据我国国情来合理设置个人账户。

三)探索多种筹资方式

探索多种筹资方式总结各国的实际做法,我们可以发现,养老保险筹集资金的方式大致包括社会保险税、单位交费、个人交费、政府补贴等几种。我们应当借鉴别国的做法,确立适合我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方式。如何确立适合本国养老保险需要的筹资模式,以及所选筹资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公平与效率标准,是各国政府在构建本国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

(四)完善基金投资运营机制

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增大,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应是缓解供给不足的最具潜力的途径。在控制风险前提下,允许养老保险基金有条件、有步骤的进入资本市场,可以使养老保险基金更好地分享我国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成果,实现保值增值。

(五)合理确定养老保险水平由于养老保险需求是无限的,而资金筹集的水平是有限的,所以应当有效地控制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确保养老保险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其最低应高于职工退休后生存的需要,最高应低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养老保险水平高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将对劳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

(六)创新养老保险管理方式 养老保险管理方式,是指各级政府在介入养老保险是如何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管理,实行分层次管理方式,各级政府的养老保险责任非常明确。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国也应当选择与运用恰当的管理方式,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的手段。

(七)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国外发达国家普遍依靠立法来保障制度的实施,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立法,或者加快养老保险制度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养老保险各方的权利、义务明确下来,对于不依法执行者可以追究相应的责任,对于企业可以追究其欠缴费的责任,对于政府部门也可以追究其管理不善的责任。@在实现管理与监督分离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机构的监管。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改进 篇6

作者:李婷婷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养老保险是我国五大社会保险之一,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种种的缺陷和不足。养老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使更多适龄的中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安享晚年,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都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进程是艰难的,只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同时借鉴西方更先进的养老保险模式,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让更多的中老年人受益。

关键词: 养老保险

人口大国

保险模式

基金

一、我国养老保险现状及其缺陷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1)养老保险的定义

养老保险也成企业年金制度,是国家依法强制实施、专门面向劳动者并通过向企业、个人征收养老保险费形成养老基金,用以解决劳动者退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实践的过程中,养老保险必须贯彻切实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原则,其养老金必须随着社会物价水品的改变做适当的调整,确保老年人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保障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物质生活,让他们安享晚年。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51年,当时政务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小范围内实施养老保险制度。1953年,政务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扩大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并作了详细的相关规定。1955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首次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和待遇作了相关规定。195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对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了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并制定了因公、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的退休办法。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保险制度一度停止运行。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国务院以国发[1978]104号文件发布实施《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国有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条件、待遇水平作了统一规定。随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从省级统筹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成熟。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通过省级统筹来实现的,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缴费构成。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当月工资的8%,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国家财政每年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与养老保险资金补助。参加工作且缴费满十五年者达到退休年龄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相关,所以各地退休老人所领取的退休金数额存在很大的差异。退休年龄一般为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缴费年限累计达到15年。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者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相对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以及我国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制约着我国养老制度的发展。(1)省级统筹是跨地区工作的职工享受不了合理公平的退休待遇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模式到目前为止,仍停留在省级统筹状态,甚至有的地区还停留在更低一级的统筹水平,养老保险基金的跨省调配比较困难,如此一来使得一些跨省工作的参保者在达到退休年龄后无法得到合理公平的退休待遇,尤其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调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参保者。他们退休后所领取的退休金是根据他们之前所工作地区的消费水平所计算得到的,而他们退休后所生活的地区都是消费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如此就会造成他们在生活地区的消费水平受到影响甚至消费不起,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造成相对的分配不公现象。

(2)农村人口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地区的覆盖相对农村而言比较全面和完善,相关工作的开展也相对顺利。城镇人口的养老保险费用大部分可由他们所工作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承担,个人只需缴纳当月工资总额的8%左右即可,对他们个人的生活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农村人口,基本不存在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雇佣关系,他们参保每年所需要交纳的费用大部分由他们个人承担,又因为他们农村人口的经济来源单一,收入相对较少,一旦参保对他们的生活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甚至保障不了自己的基本生活,所以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宁愿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个人储蓄或者家庭养老,再者国家也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规范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一部分进城谋生的农民工,用于他们工作的流动性大,危险性也较大,并且他们工作环境的不稳定性也造成了他们参与养老保险的困难。成为了生活在城镇地区却游离于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范围之外的人群。目前,城市中的农民工的身份的界定以及他们的养老问题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3)参保者退休后所领取到的退休金金额过少

由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受到近几年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个月几百元的养老金对大多数的退休老人来说并不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相关资料表明:一个国企的退休老职工平均所能拿到的退休金仅400元左右,勉强足够其维持基本生活,但老年人的体质较差,一般需要经常有吃药、住院等方面的开支,所以退休老人所拿到的退休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日常花销以及看病所需要的费用,所以说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达不到“确保退休老人可以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安享晚年”的水平,使得一些老职工在达到退休年龄后还不得不坚持工作以维持生机,这样的现象又会带给社会更繁重的就业压力,使年轻人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4)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体制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庞大的人口阵容使得我们不得不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道路。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和进步的最大问题就是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随着计划生育方针的实施,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作为疾患生育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接下来,我国所面临的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用较少的钱养活数量逐年加多的老年人口。当老年人口数量逐步增加而中、青年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的阶段,个人每年所交纳的养老保险金总数越来越少,而每年需要领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却越来越多,这样使养老保险金的缺口越来越大,国家财政每年需要投入到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不断增加。同时,当代的年轻人除了养活自家的上一代和下一代,还要交纳部分薪金到个人账户中,这样做无疑也加重了年轻人的负担。所以,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对年轻人还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道坎,只要跨过了这道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西方先进的养老保险模式及其值得借鉴之处

(一)德国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自愿保险等多种形式组成。德国的养老保险较全面地规定了养老保险的适用范围、资金来源、交费标准和筹集方法等。德国养老保险的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治原则。各行业和州、地方保险机构都独立存在,自主经营,在自制管理中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2、依法行事。保险机构必须依照国家法律进行活动并有义务接受国家的监督。联邦政府设立保险监督局,检查和监督保险机构的行为规范。如果后者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企业或投保人有权依照法律程序提出诉讼。

(二)法国养老保险制度

法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强制实施。养老金的支付属待遇限定型,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方式为现收现付制度。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我国不太一样的地方有:

1、养老保险的范围和对象主要包括:1)工商企业的工薪人员;2)农业职工3)社会保险系统职工4)不具有长期工作合同的临时工。

2、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四个层次: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强制的普遍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3)非强制性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4)个人参加商业寿险。

(三)西方养老保险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保险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实行各州自治原则,这一点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类似。使养老保险金更合理地管理和使用,并且成立了养老保险法,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避免了许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不必要的纷争和困扰,同时,依法行事可以充分发挥各监督机构的权力和职能,以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专款专用,使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快速发展。

(2)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历史较长,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上文所提到的两点很值得我国去效仿和学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执行的力度不够,很多企业或个人不愿意交纳养老保险金,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使养老保险的支出不断增多,而交纳者数目却没有太大的增加,有些地区甚至是减少的,这给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国家和地方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同时,相对于老年人口的寿命而言,养老养老保险金的交纳期限较短,由国家和企业补贴的金额增多,如此一来不利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而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的范围较广泛,群众自愿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进措施

(一)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才刚刚开始起步,至今仍有许多的措施和想法仍处于试用和改进的阶段,然而相对而言,我国城镇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定型,要想改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举步维艰的现状只有两种改革措施,一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仿照其他国家的养老保险模式,重新建立起新的养老保险体系。但这种做法不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并且西方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不一定能够适应我国的国情。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而言,走这条改革之路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第二种改革措施相比之下更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需要,且更易于操作。就是通过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大力度建设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和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制定出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行,来带动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并且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比例的70%~80%左右,如果能够妥善处理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其他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瓶颈也就不攻自破了,也就取得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伟大胜利。

(二)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国家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去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取向很多,可以投资股票、房地产、国债、固定资产以及海外投资等等。其各项投资的比例直接影响了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水平,如果投资失利将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瘫痪,出现退休金的拖欠以及金额减少的情况。最理想的的投资模式是使养老保险基金保持长期稳定高利率的增值,可将大部分相对稳定的养老保险基金投入到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收益较为稳定的项目中,获取一部分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购买国债或者把部分资金投入到国家银行,这样不但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也能获得一些短期高收益的基金弥补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活结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压力。值得重视的是,投资养老保险基金时要注意各项投资的比例,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并且在养老保险金进入资本市场运作之前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严格控制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向以达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

(三)改进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作为关乎民生的保险项目之一,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也能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普通家庭日常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非常大。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存在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农村地区,这样的问题更加严重,医疗知识的普及不全面以及经济收入单一,导致了许多的农民生病时选择自己拿药吃或者置之不理。如果我们能够改善我国的医疗现状,使国民在看病方面的支出减少,那么他们就能过拿出更过的钱来投入到其他的活动中。同时,对老年人来说占支出比例较大的医疗开支减少了,他们每月所要花费的钱数就大大减少了。如此就降低了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积少成多,可以节省下大笔的养老基金,国家在此方面的补贴签署可适当的下调,为国家节省不少资金。

(四)出台相关法律,规范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法制建设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还未能出台,政府只是颁布了相关的条例或者办法帮助养老保障工作的实施和开展。但是,不完善的养老保障法律对养老保障法的规范作用较小,在处理一些细节的问题上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如果能出台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保险法》,不仅使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并且能够规范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让许多产生纷争的问题迎刃而解,为养老保障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能够让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信服力,让更多的人愿意将个人的收入投入到养老保险基金中,更带动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总之,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需要全民的参与和积极的配合,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前景是美好的。目前,我们仍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将会日益尖锐和严重,而我们只有积极面对这个艰难的挑战,不断地改善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解决了人口老龄化这个大问题的同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吕学静著

2007年8月出版

2、《社会保障学》 曹信邦主编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否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如何妥善处理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2005年12月, 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中的养老保险新方案 (以下简称05方案) 是在1997年的改革方案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

二、养老保险0 5方案改革的重点

05年方案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发放力度、范围、计发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办法, 在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范围、做实个人账户、建立基础养老金的激励机制、让养老金与物价变动挂钩方面提出了实质性的举措。《决定》共包括十项基本内容, 但本文认为, 05年方案改革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随着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迅速增加, 大量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还未能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各地对于该类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差异较大, 这不利于我国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护各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权益。因而,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决定》明确要求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并规定其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缴费比例为20% (低于城镇企业职工的缴费总比例28%) , 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 退休后, 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待遇。

可以看出, 政府对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采取政策倾斜的态度。根据其收入不稳定的特点, 他们的缴费比例要低于企业职工的缴费比例, 但其计发办法却与企业职工的相同, 这说明在05方案下, 他们退休后所能领取的养老金要高于其本人缴费所形成的待遇水平, 体现了政府的关怀。

第二,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 真正实现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

我国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目标是要实现养老基金的部分积累制, 即统筹基金现收现付, 用于互助共济, 而个人账户基金实行积累, 用于职工个人未来养老。但由于历史债务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中的社会统筹资金根本不足以支付每年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为了确保养老金的当期发放, 各地往往会不得已动用本应留作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 致使个人账户形成“空账”。这种基金运作制度实质上是现收现付制, 既不利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又难以应付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因此, 为了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支付危机, 一定要从现在开始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实行统账结合、分账管理, 实现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

第三, 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

计发办法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 涉及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 05方案中最牵动人心的一项改革, 就是对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决定》规定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 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 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而根据1997年的旧方案,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为职工个人缴费工资的11%, 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形成, 其中个人缴费比例为8%, 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 企业缴费的剩余部分划入社会统筹。

此外, 《决定》还规定了新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建立了鼓励职工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以参保缴费年限为基础, 以计发基数、计发比例和计发月数调整为重点, 规定在9 7年国务院文件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 退休后养老金中的基础养老金部分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 参保人员缴费每满1年增发1个百分点;而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 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养老保险05年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 关于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

国家为了05方案的推行顺利, 以及考虑到城镇个体户和灵活就业者的收入特点而实施优惠政策, 规定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要比企业职工低8个百分点。本文认为, 这种优惠政策只能作为过渡性措施而不宜长期实行, 因为从长期来看, 若一直不提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 则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会受到一定影响, 同时也会产生上述人员对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贡献相对较少、却享受与企业职工相同的基本养老金待遇的不公平现象, 这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因而, 只有对所有的就业人员实行统一的参保缴费和待遇享受政策, 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统筹基金的规模, 进一步地体现社会公平。

(二) 关于个人账户

0 5年方案提出要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积累基本养老基金, 以最终实现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 但是在具体如何做实个人账户方面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使得这项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国家必须抓紧制定相应的具体规范, 以尽快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三) 关于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此次养老保险新措施的改革重点之一, 就在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对于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规模进行的调整, 确实不会影响养老保险的缴费总额, 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 尤其是会造成性别差异。

按照05方案养老金计发办法, “新人”中女职工的待遇很可能要低于原来的旧方案, 而男的不变, 这造成了男女职工在参保过程中的不公平。为了改善这种状况, 可以考虑提高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 延长其缴费年限、减少其平均余命, 从而提高女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由此可见, 虽然《决定》对现行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如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等, 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但背后也隐含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我们只有不断地研究、分析与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促使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国发[2005]38号)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2]、曹滢, “20年难题待破解 我国养老保险改革触及敏感问题”, 《发展》, 2006年第2期, 总第184期。

[3]、本刊编辑部, “在改革中完善 在完善中健全”, 《中国劳动保障》, 2006年第1期。

[4]、陈剑, “解读养老保险新政”, 《创业者》, 2006年第1期。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刍议 篇8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政策建议 国外经验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况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经济二元体制,城镇居民在上世纪末期已经开始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在人口占多数的农村地区一直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外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提供一定政府财政补贴。另外,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迫在眉睫,这才加速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在2009年开始全国范围内试点展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新农保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二、新农保实践-以广州从化市为例

广东省从化市作为广东省第二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试点,自2010年10月开始,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大力支持下,大力推进新农保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截至2011年6月30日,从化市16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参保人数达25.11万、覆盖率达74%,而35周岁以上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新农保“广覆盖”、“全覆盖”的目标。至2011年5月止,从化市已向4.6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3618.89万元。据统计,从化市参保农民平均养老金待遇达637元/月,最高达1106元/月,每人每年养老金收入1560-13512元,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参保农村居民养老防老的生活保障水平,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从化市鳌头镇一位72岁的村民自2010年11月开始缴交农保费,按新农保的第七档每月交130元,另外集体补助60元,政府补助70元。他在2011年1月就可领取到1108元养老金,每年养老金的收入达到1.3万多元。从化市新农保试点取得了成功,首先解决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改变了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其次,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目前仅仅是试点工作,当养老保险全面推广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如此优越的条件能够得到上级市与省的大力支持。因此,如何在条件相对比较差的地区顺利推广和完善新农保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分析

农民的养老方式从延续几千年的家庭养老,到旧农保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再到現在新农保国家财政全额提供基础养老金,这很大地减轻了农民养老中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家庭规模减小)带来的家庭的负担的增加。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视。然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少问题:

3.1保障水平较低

我国现行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目前分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若按月缴费,则每月仅需8.4元、16.7元、25元、33.4元、41.7元。根据统计局的调查,2011年内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近七千元。由此可见,现行的个人缴费各档次占农民的收入的比重最低仅百分之一点五,最高不足百分之七点二。虽然地方可根据当地情况增减档次,但设置的门槛过低,部分农村居民会因意识不到新农保对于养老的保障作用而选择低档次的标准,妄图以最少代价获取基础养老金。这样一来,农民就享受不到更高的保障水平,给家庭较大的负担。近年来国内物价急剧上升,未来很可能会有一个更高的物价水平,仅靠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养老金及政府的补贴,不一定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

3.2基金县级统筹,层次低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县为单位开始,由县级政府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统一统筹资金及管理。这种安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地方根据当地情况开展试点工作,因地制宜,更加适合当地农民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行政成本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刚开始试点,还在宣传推广阶段,农民参保率并不是很高。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每个县都要组成一个机构,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数量众多的行政经费。二是基本保值问题。某些县的农民参保率过低,基金形不成规模,很难实现基金增值保值。因此,建议以省为单位统筹资金及管理,后者像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一样实行市级统筹,县、镇、村都只需设立一个简单的代理机构,负责收缴保费,支付养老金及提供地方情报等简单工作。这样能够大大节约行政经费,而形成了规模的养老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工资管理,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3.3一次性缴费,灵活性不足

新农保指导意见要求每年一次性缴费,然而有些农民不一定能一次性拿出足够的钱去缴费,这很有可能导致大多数农民因流动性不足而选择了最低档次的缴费标准。城镇居民每个月的消费内容差别不大,而农民消费习性与城镇居民不同,农作物成熟就决定了农民的获得收入的时间,农作物的种植季节也决定了农民产生大数额支出的时间。应充分考虑农民的消费习性,选择当地农民获得收入而未产生大数额支出的时间收缴保费。因此应根据当地农作物一年收获几季,分期缴费,甚至按月缴费,减少收缴保费对农民正常生活的影响,如此才能更好地开展新农保工作。

3.4基层管理能力较弱,集体补助水平低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平台的建设长期滞后,不仅人员编制缺位、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设施落后,而且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政策水平严重不适应,信息平台严重滞后。要想新农保达到更高的覆盖率,顺利推进新农保工作,达到预期政策效果,则新农保制度推进过程中加快管理平台的构建和提升管理能力是必然得要求。新农保资金筹集由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合理分担,因此,集体补助是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资金来运。要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推广开来,不仅要从国情出发,合理设计国家补贴标准,还要求集体补贴的及时到位。这样才能提高保障水平。

四、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与借鉴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早,在其拥有了经济基础后就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达国家比我国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德国是最早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国家,而法国拥有着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日本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立比较晚,但是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4.1德国农村养保老险制度

德国是最早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国家,从1886年5月《关于农业企业中被雇佣人员工伤事故保险法》的公布和生效到现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了。德国农村养老保险是针对农场主这一职业群体设立的,主要是给予投保的农场主(包括其配偶),共同劳作的家属以及遗属出现年老时养老金形式的现金给付。大型农业企业中被雇佣的员工不属于农村养老保险的范畴,而是投保于普通的工人或职员法定养老保险。德国农村养老保险实行现收现付制,资金部分来源于投保人缴纳的保费,大部分来自于联邦政府资金。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中的养老金给付是以农场主移交农场为前提的。在2001年保险费为346马克,而养老金为每月929马克。

4.2法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法国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1952年才建立起来的,法国农村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广,保险基金累积高,因此法国农民完全能够应付养老、残疾等问题。大约一半的保险金来自于政府资助。法国农民的社会保险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包括养老保险,还包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不仅有基本保险项目,还有补充保险项目;第二,农民社会保险项目是在互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历史上与工会组织存在着紧密联系;第三,跟德国不同,法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包括农场主,还包括农场工人。2005年,有135万人领取退休金,其中,农场主约63万人,农业工人约72万人。

4.3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日本政府致力于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日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双层结构年金制。第一层国民年金制(基础年金),1959年日本制定《国民年金法》要求全国20岁以上60岁以下所有日本居民都必须参加。第二层包括农民年金、国民养老金基金和共济基金。农民年金制度是国民年金制度的重要补充,于1971年实施。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办理,是属于农民的附加年金,目标在于稳定农民老年生活的前提下,提高福利水平;国民养老基金制度于1991年实施,农民可以自愿参加,在缴纳“附加保险费”后可以获得“附加养老金”;共济保险属于民间互助组织,不属于赢利性质,但很多地区都有这类组织。

五、国外经验借鉴及政策启示

5.1加快新农保立法进程

无论是德国,法国还是日本,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都建立在一套完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之上。在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参保范围,参保条件,缴费标准及支付标准,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工作比较滞后,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这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拖慢了新农保的推广速度。同时也导致新农保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基金管理缺乏必要的约束,存在一定风险。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坚守传统观念,对于养老保险意识不强;为了保证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应该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保证新农保的实施,给全部农民带来实惠和保障。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也可起到对地方政府的鞭笞和约束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农村养老相关法律法规。

5.2商业保险参与基金管理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试点地区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就为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到新农保试点工作中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同时,在很多地区已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具体办理业务的就是商业性保险公司,这也为商业公司协办农村养老保险提供了经验。试点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政策业务市场运作的方式,挑选合适的保险机构提供相关服务。政府与保险公司制定制度,做好工作分工,以切实降低建立健全新农保制度的行政成本,让农民享受更为优质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

5.3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据专家测算,当养老金替代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低于50%的时候,老年的生活将会变得困难。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从人均来看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另外,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农村地区更是千差万别。我国短期内建立一种保障水平较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国家只有在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构建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和个人养老为第一层次;商业保险、土地养老、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为第二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以更好地保障和提高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

5.4建立惠农工作平台,做好新农保与其他政策的协调

近几年,党中央对于农村工作高度重视,中央政府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比如: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技补贴、新合作医疗等。在基层调研时,工作人员反映,这些政策手续很繁琐,每项政策都要建立相应的台账,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工作量很大。因此,建议建立统一的惠农政策平台,以家庭或者农户为单位建立信息库,既方便工作人员高效处理日常事物,又允许农户对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跟踪查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外,在试点期间,各地实施方案不尽相同,要将成功经验向其他地区推广,也需要将信息进行整合。所以,要尽早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在试点的期间就完成信息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张正军,苏永春.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与政策评价[J].社会保障研究,2011,6:21-26.

[2]尹静,秦增元.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2,1:49-51.

[3]崔付荣.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史志,2010,15:114-115.

[4]王增文,邓大松.德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演进[J].中国社会保障,2009,11:28-29.

[5]李坤英. 法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1,30:66-67.

[6]李小红.试析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55-57.

[7]李轩红.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东岳论丛,2010, 31(12):163-165.

[8]曹永紅.公共服务外包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实践——以“宜兴模式”为例[J].现代营销,2011,12:194-196.

[9]钟莹.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5):75-76.

上一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下一篇:学习《社会保险法》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