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2024-08-25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共8篇)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篇1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2010-3-31 13:36 任舸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文章简要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取得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二)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三)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村才刚刚开始发展,保障制度亟待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结构逐步老化,农村家庭保障日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人口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探讨

(一)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多层次养老制度制度体系,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保险机制的要求,应全面覆盖无力缴费的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社会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商业寿险、家庭保障等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模式。

第一层次: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供款的模式,即企业和个人为主,政府提供补贴,实行现收现付筹资方式。通过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不断提高参保率。由国家行政部门管理,执行保障和再分配功能。推行激励机制,对于多缴费者可以多领取相应的养老金。

第二层次:鼓励企业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保障。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实行劳动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由企业为主,个人为辅供款,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企业职工,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实行激励机制,保证缴费者退休后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为充分的保障。

第三层次:积极发展商业寿险保障。采用自愿性,由政府提供政策,个人具有经济能力和偏好选择,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高收入人群,是在具有了基础保障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保障。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政府可视经济发展需要,给予政策扶持。

第四层次:传承家庭养老保障。家庭成员对老人的赡养是互惠互利关系的体现。年轻一代对父母提供照顾,也为自己将来获得子女照顾创造了道德基础,这种供养与反哺的循环使家庭养老能够延续。

(二)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

扩大覆盖范围,是基本社会养老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目前扩大覆盖范围的政策是出于制度内的资金不平衡的需求,缺少统筹机制。这种以扩大覆盖面为手段来缓解养老保险基金压力的政策背景,使非国有企业产生了其缴费将被用作于退休人员较多的国有企业,进行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性质的收入转移支付的预期,而与此同时,国家又没有对非国有企业及其缴费相对应的养老金承诺做出制度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制度漏洞是造成覆盖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国有、集体企业使用农村、外来劳动力临时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因为,其中的很多制度规定是很难执行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国家规定个体户按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18%~20%缴费,其中的10%~11%记入个人账户,8%~9%记作社会统筹部分。个体户的雇工也是这个总比例,只是个人缴8%~9%,其余由雇主缴纳。自由职业者按这个总比例,全部由个人缴纳。由于操作很麻烦,而且很难得到这些人的理解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规定中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本来是个人全部缴纳的,但是进入社会统筹部分其所有权则不再属于他们自己的了,如果他们中途出现意外,继承人只能继承记入个人账户的那部分,很难吸引他们入保,这种规定不被理解。这是非国有经济不愿意参加目前的养老金计划的背景原因,也是扩大覆盖面工作难以推进的原因。

(三)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

造成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直接管理过度的结果。当前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完全是由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管理的,政府既是监管者,同时又是帐户的直接管理者。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帐户中积累的基金难以得到有效地运作。因此,应当将政府的管理职能限制在社会统筹这一大块,即现收现付部分;而个人帐户中的基金部分,则可考虑借鉴国外管理养老基金的成功经验,成立养老基金会组织来管理个人帐户中的基金,基金会组织应当是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且,为了保证养老基金的管理效率,这样的基金会应当是竞争性的,即成立多个基金会组织,职工可自主地选择决定加入哪一个基金会,也可自由地退出。政府间接作用的增强则表现在加强监管职能方面。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定期考核其绩效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由非缴费普惠性养老模式、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年金及个人寿险储蓄性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等多层次构成。其中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产品的目标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是养老保障是发展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寿险储蓄安排的养老保障将成为城镇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补充性质资金来源,也是提高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非缴费普惠性养老保障目标是贫困老人,利于消除贫困。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是主体。同时,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均是有效的养老模式,在有条件的地方亦可发展社区养老。

中国当前实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基本上是符合现实国情的。由于改革方案很难尽善尽美,当前的养老保险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革进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才可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子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李连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作用[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3]郭崇德。社会保障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钟仁耀,查建华。上海社会保障和谐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5]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何平。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与评价[J].社会保障制度,2002,(12)。

[7]张松,王怡。论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J].人口学刊,2004,(3)。

[8]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篇2

中国旧的养老保险制度根植于计划经济土壤之上, 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城镇、集体企业或职工中的固定工, 小集体企业、私营、三资企业职工及个体户业主都没有纳入保障范围。二是养老基金来源渠道分两个部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基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来源于企业生产性收益, 并在企业营业外列支。其实质都是来自国家预算。三是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实行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工作的人供养已退休人员。基金的筹资保持收支平衡的原则, 不留积累, 易于管理。四是以单位为“单位”封闭运行。每个单位只对本单位的退休者负责, 表现出显著的单位化特征。五是管理制度分立的非统一的制度安排。国家机关与企业职工两个系统并行, 分割管理、分割实施, 离休、退休制度并行。

二、中国现行养老金筹资模式及养老保险的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运动在20世纪70-80年代的逐步蔓延, 尤其是在智利私有化改革所带来的巨大震撼效应所导致的世界各国养老保险体系纷纷开始进行变革趋势的影响下,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也进入了改革的行列。改革开放以后,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991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国发[1995]6号) 的文件确定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样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1997年2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试点的结晶, 养老保险制度由过去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提出了全国统一的改革方案: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比例不超过企业总工资的20%, 个人1997年缴纳工资的4%, 从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最终达到8%;另外规定按本人工资的11%建立个人账户, 不足的从企业缴费中划拨。但新的部分积累制的创新模式并不是一帆风顺, 由转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尤其是自从70年代初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人口转变的过程, 很快进入老龄社会, 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成为又一次改革的契机。

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 (国发[2000]42号) 规定:个人账户基金不再用于当期养老金的发放, 而是全部用于积累, 存入银行, 购买国债, 以保值增值;同时规定个人账户基金积累由个人缴费构成, 规模由原来的11%减少到8%;确定了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的原则。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路径表明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位保障到国家保障再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的演变。所谓部分积累制的筹资模式, 兼具了现收现付筹资模式和基金积累筹资模式的优点, 同时又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和不足, 这是中国政府为避免老龄化危机到来时所作的政策改革和调整, 是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上的创举, 也是特殊人口政策的必然产物。

第一, 中国现行养老金筹资模式。一般来讲, 养老金的筹资模式有三种:一是现收现付制, 即用年轻在职一代人的收入来支付当代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 其实质是收入在代际之间重新分配。二是完全积累制, 即把当代人收入中的一部分强制储存起来, 放入个人账户, 为将来的养老之需做储备, 当代人供养当代人, 其实质是个人生命周期内资产的时序转移。三是部分积累制, 即将当代人养老费用的一部分由社会统筹即代际转移来支付, 一部分由当代人工资的部分储蓄来支付, 其实质是代际转移的“横向分配”和代内转移的“纵向分配”相结合的筹资模式。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有利于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三个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形成了三者责任共担的机制。责任主体是国家、企业和个人。由企业和个人分担保险费, 政府承担社保机构的管理和运营费用, 在基金不足的情况下由财政拨款加以补贴, 分散了原来只有企业养老的国家包揽过多, 企业负担过重, 个人自保意识淡薄的现状。另外, 强化了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不缴费者不受益, 多缴费者多受益, 增强了人们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促进了公平和效率的共同发展, 以及多层次社保体系的形成。

第二, 养老保险的形式。目前, 中国养老保险的形式主要有:公务员及参公人员 (暂没开始缴费) ;事业单位人员 (含财政全额拨款的、部分拨款的和自收自支的, 简称事业单位) ;企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 (简称灵活就业人员) ;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简称新农保) , 2009年9月1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发[2009]32号) , 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

三、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这对即将进入老龄人口增长高峰期, 同时又正值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 必然要求尽快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完成由旧制度向新制度转移的过程, 将养老保险推向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轨迹。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表现如下:

第一, 覆盖面小。与养老保险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历程相类似, 中国的养老保险也呈现先城镇后农村、先城镇正式单位职工 (职业人群) 后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的推进趋势。目前, 养老保险主要是在城镇, 覆盖2亿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 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广大农民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即使在城镇, 一部分困难集体企业和多数非公经济、个体灵活就业人员仍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尚待改革。城乡无收入老年居民老年保障缺乏制度安排。

第二,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尽管中国明确了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 但由于未支付改革成本, 导致统筹基金挪用个人账户, 职工个人的缴费没有实际积累下来, 不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 统筹层次低。由于养老保险改革从县级统筹起步, 加之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统筹层次长期以县 (市) 为主, 各地费率高低不一, 基金难以调剂。目前, 全国各省市已经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省级统筹, 但从长远发展方向上看, 应向全国统筹迈进。

第四, 不同类型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不同, 且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养老待遇差距大。以广东省2009年度 (2009年7月-2010年6月) 不同类型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例 (以广东2008年度社平工资2759元/月为缴费基数)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一是不同类型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不大及差距之大。二是企业相对于机关和事业单位来说, 负担单位缴费比例之重, 这样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 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三是中国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难以就业, 再加上城镇待业人员的不断增多, 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太高, 不利于大学生创业和自由职业者的发展。

另外, 由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同步, 待遇计发办法和调整办法不同, 导致退休人员待遇差距大, 目前平均相差1倍。以1959年出生的A、B两人分别在企业和事业单位2009年退休为例, A的退休待遇约1600元/月, B的退休待遇约3100元/月。一些具有可比性的人群差距更大一些。

第五, 退休年龄偏低, 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 退休年龄越高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短, 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少。而退休年龄越低, 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 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所以退休年龄这一变量也是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中国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 女性干部为55岁, 女性工人为55岁。偏低的退休年龄是导致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中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另外, 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 而且在老龄人口中女性占的比例也远远大于男性, 在中国, 女性要比男性起码早5年退休, 这不仅导致中国养老金支付压力加重, 而且也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保障。

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目标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实现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方式多样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保障网。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人人有保障。劳动年龄段有工作有收入的人, 绝大多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可承受的比例缴费直到退休, 退休后能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过低无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居民, 由政府出资建立养老补贴制度, 按月发放。截至2020年, 中国城乡从业人员近8亿人, 其中90%以上的从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制度;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34亿人, 老年人口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第二, 待遇适中。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达到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左右, 农村老年居民基本养老金达到当地农民纯收入的50%左右, 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分别为当地城镇家庭人均可分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0%左右, 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行社会养老保险, 保障每一个老年人可以维持体面生活。同时,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 使城乡老年居民能得到适当的社会服务。

第三, 加快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与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相适应的管理服务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 落实跨省流动就业的养老保险转续政策, 使得各项养老制度能够有机地衔接, 做到“跟踪一生、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 真正实现参保人员“不论你在哪里干, 养老保险接着算”, 解决参保人员因就业地的变换和间断性就业而丧失养老保险权益的问题, 从根本上维护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摘要:文章基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养老金筹资模式及养老保险的不同类型和其不足的分析, 认识到了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其发展趋势,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制度,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1991]33号) [Z].

[2]、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7]26号) [Z].

[3]、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2005]38号) [Z].

[4]、社会保险业务教材[Z].2010.

浅谈汽车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篇3

【关键词】汽车;保险;改革;发展

1.我国汽车保险的改革

德国新手的保险费按260%计算,然后逐年递减,最低可减至35%,但是前提是不出事故。一旦出了事故,第二年的保费率会提高大约50%左右。这样的政策一举两得:鼓励了驾驶员安全驾驶,驾驶员少出事故,又有利于保险公司的赢利。借鉴国外汽车保险制度的经验,得出许多启示,找出中外车险水平的差距,有利于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2.车险市场的初步调整

车险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与德国相似,我国车险改革初期仍以较低层次的费率竞争为主要营销手段。因此,在改革启动之初的2003 年前半年,车险费率一路走低,同时,赔付率则逐步攀升。与德国不同的是,仅半年多时间,我国车险市场的平均费率就开始呈上扬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多年的市场经济进程已经为车险改革打下了较好的制度基础。车险改革之前,财产险市场除人保和中华联合外都是股份制公司,有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人保虽然由于体制等诸方面原因转型较慢,但股改后公司经营理念调整得也很迅速,局部地区人保费率开始上调。另一方面,传统财产险领域竞争亦很激烈,不存在较高的利润空间,保险公司只有通过主动的战略调整、产品创新及内部架构重组,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德国的激进式改革花了近五年时间才走向规范,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未及一年,市场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对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国外经验告诉我们,作为财产险的重中之重,车险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对改革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风险,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前瞻性的准备,车险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3.我国车险存在问题概述

3.1现场勘查难。保险公司有关理赔的规章制度要求第一现场勘查率力争达100%,而实际工作中却达不到70%。虽然,保险条款和索赔须知明确要求,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事故,要在第一时间通知保险公司。可实际上,由于缺乏法律层面的理赔规定,加之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事故当事人的不良动机,使保险理赔的责任判定和实际损失的认定,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3.2调查取证难。为了准确认定责任损失,防止骗保现象的发生,保险公司一般都会制定严谨的理赔程序,依据气象、水文、公检法等代表国家权威部门或关联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作为理赔处理的重要或唯一证据。但从目前来看不尽如人意,取得证明文件的手续过于繁琐,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索赔带来了较多的麻烦。更甚者,一些部门为了营利目的,不负责任的乱出证明。对权力部门的过分依赖,使得保险公司理赔工作效率大幅降低,支出了许多本不该支付的赔款。

3.3理赔控制难。一是保险理赔的专业技术咨询鉴定系统缺失,常常引发理赔争议。二是业内信息披露系统缺失,业内外的黑名单制度尚未推行,不法之徒逍遥法外,使保险公司防不胜防。三是询报价系统失真,市场信息的权威性及传递损耗,极易增加赔付成本。四是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里外勾结,共同谋利的现象不断发生,利用了保险公司自身管理的缺陷,使管理者防不胜防。

4.社会环境影响理赔效率

4.1法制环境不健全。当前,保险业所运用的法律、法规或条例,有些条款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尽管有些部门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正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但立法建设滞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由于新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出台,旧法规是理赔的根据,出现了大量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赔付率上升,赔款增加。此外,各法规之间磨合性差,存在明显的衔接“缺口”,相关法规的相应条款之间存在冲突,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晰,使得保险理赔人员在处理赔偿实务时,无所适从。保险公司法制观念薄弱,对采取法律方式处理索赔存在后顾之忧,担心会由此影响社会公众对保险公司的印象,往往采取“内部消化”、“私了”,从而埋下了理赔风险的祸根。

4.2诚信环境不理想。我国保险业诚信环境不甚理想是造成我国保险理赔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保险公司信用度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投保容易,索赔难;收费迅速,赔款拖拉”现象已成为广大投保人的共识。第二,不论索赔金额大小,情况是否清楚,都要经过复杂的甚至是不必要的程序。第三,保险公司不严格履行赔款时限义务,许多赔款的时限都超出了法律的规定。另一方面投保人也存在信用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保险欺诈。保险欺诈并非新鲜事物,从保险业诞生之日起,欺诈事件就如影随形。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国际上某些险种因被欺诈而导致的赔款支出最高可达保险费收入的50%,平均保险业务的欺诈损失在10%—30%左右。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保险欺诈活动也日益频繁。

4.3人才环境不适应。我国保险理赔纠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展业人员在展业时没有履行应尽的解释说明义务,存在误导投保人的现象。保险公司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关于保险公司责任免除条款,《保险法》特别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但是在理赔实际工作中,部分业务员在展业时只说明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会得到多少赔偿,而对一些限制性条款及责任免除条款则讲解很少,甚至不提。一旦发生事故,被保险人、受益人对保险赔偿金额希望值高,而实际赔付往往达不到投保时的要求,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保险理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保险标的涉及面很广,而且标的风险的成因也十分复杂。这就要求保险理赔人员,特别是估损、定损、审核方面的工作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理赔经验,较强的辨伪能力。而现有的理赔人员大多数并不具有这种知识和能力,致使在理赔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办事效率低下。每当出现复杂赔案时,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5.结语

浅谈我国汽车保险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4

美国的汽车保险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善的汽车保险之一。无论是保险制度还是监管、保险种类,保险费率都具有代表性。

1.1无过失责任为基础的汽车保险制度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以过失责任为基础的汽车保险制度有其自身的缺点,无过失责任为基础的汽车保

险制度恰恰弥补了这些欠缺。欧美一些保险制度的改革者率先提出了将无过失责任的

法律制度引入汽车保险中,美国有26个州立法确定了无过失汽车保险的法律地位。

目前,无过失责任为基础的保险提供了医疗费用赔偿、工资损失赔偿、受害人必要的

家务雇工费等一系列保险赔偿。在此制度下,当受害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时,不管被

保险人是否有过失,保险人均按照实际损失给付。但由于保险作为一种有偿的特定的

法律关系,它的赔偿额度是有限的。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无过失汽车保险起诉界限为

2000美元,北达科他州为5000美元。

虽然无过失汽车保险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汽车责任险,但它作为法定的基本给

付,不受民事侵权责任的法律体系和过失认定限制,省略了不必要的举证、诉讼等过

程,与过失保险相辅相成。所以,无过失汽车责任保险虽然在本质上为非强制保险,但为了适应政策上的需要,一般将其列为强制保险或强制保险的一部分,以便最大限

度地发挥无过失责任为基础的汽车保险的事故损害补偿功能。

基于以上原因,以无过失责任为基础的汽车保险制度是完善汽车保险损害补偿功

能的有效手段,是现代汽车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绝大部分汽车保险还在遵循以

过失责任为基础的汽车保险制度。在以后的改革中,加大以无过失责任为基础的汽车

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1.2强制汽车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世界上最初将车辆损害视为社会问题的是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它于1925年起

草了保险史上举世闻名的强制汽车保险,并于1927年公布并实施。由于强制汽车 责任保险的强制性,不管汽车所有人是否愿意都必须参加此险。强制汽车责任保险的

目的是使受害人得到基本保障,受害的第三者可以依法取得下述权力:

(1)直接追诉。第三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直接向保险人直接求得赔偿。

(2)求偿权利不受保险单条款的限制。受害人的求偿权利可以依据强制保险法 的规定独立取得。

(3)故意损害亦可求偿。强制汽车责任保险保障了交通事故受害者获得合理的

保障,维护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为此,美国、英国和日本先后实施了强制性汽车责

任保险。现在,美国大多数州的法律都强制车主投保汽车责任保险(内容有第三者人

身伤害保险、无过失人身伤害保险、未保险汽车保险等)以及个人伤害保险,并要求

随车出示有效证件。日本机动车赔偿责任保险是一种负责人身伤亡赔偿的保险,也是

一种强制责任保险。

我国于1984年提出第三者责任险为强制险,现在《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推

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第三者责任保险将成为机动车辆定期安检的一项重要内

容。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如不按国家规定投保,国家公安部门有权扣留车辆。这无

疑是我国现今的汽车保险制度改革与世界接轨方面迈出的一大步。

1.3从人主义的汽车保险制度是必然趋势

由于从车主义的汽车保险制度有其固有的缺点,而从人主义的汽车保险制度恰恰

弥补了从车主义的本质缺点,它的特点有:

(1)充分考虑了人的因素,易于调动被保险人或驾驶员的积极性,对防止交通

事故发生的作用明显,具有奖优罚劣的作用。

(2)保险费的负担较为合理。从人主义的汽车保险制度将驾驶员的本身因素都

纳入到保险费率厘定的考虑范围,根据有关统计资料科学计算,使得投保人的保险费

负担比从车主义的汽车保险合理。

(3)可以限制汽车安全性能差的汽车泛滥。采用从人主义的汽车保险制度,保

险费主要取决于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赔付得多,就要多交保险费,使得被保险人

在谨慎驾车的同时,愿意选择性能较好,事故率较低的汽车驾驶,从而限制了汽车安

全性能差的汽车的泛滥。

由此可见从人主义的保险制度是汽车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美国,买全额保险

时的保险费从六七百美元到数千美元不等,保费的差别因人而异。同一项保险,因投

保人的年龄、性别、驾驶经验、违规记录、抽烟与否、婚姻与否、居住地点等个人因

素的不同而保费也有差异。

在日本,保险公司实行保费的等级制度(分为1—20级),即按照以往的理赔

情况对投保人的保费进行划分和调整。例如,客人在投保期间无事故,那么第二年就

可以上升1个等级,保费也随之减少;而如果发生过索赔事故,则在续保时原则上会

被调低3个等级。

我国自新的保险法实施以来,各大车险公司为加大市场竞争力,纷纷加强了从人

主义因素,如前面提到的无赔款优待和续保保费优待,以及保费的制定。从人主义为

基础的汽车保险制度以其经济兼公平的优点赢得广大投保人的信任。

2 保费费率中的精算主义

关于费率的制定,现在大多数汽车保险先进的国家都采取了保费费率的精算主义

。如美国:美国绝大多数的州采用161级计划作为确定车险费率的基础,另外还存

在两种计划:9级计划和270级计划。在161级计划下决定车险费率水平高低的

因素有两个: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因素包括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

及机动车辆的使用状况。次要因素包括机动车的型号、车况、最高车速、数量及被保

险人驾驶记录等。两个因素共同决定被保险人所承担的费率水平。主要因素有:

(1)据机动车最高车速不同可将机动车分为4档:标准车、中级车、运动车及

高速车。标准车费率水平最低,高速车费率水平最高。

(2)在安全驾驶员计划下,根据司机经验和技术不同分为5档:0档、l档、2档、3档和4档。酒后驾车肇事的司机,将被归入3档,无任何不良记录的司机会

被归人0档。

(3)车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那些质量不过关的低档车及出险频率高的二手车

费率水平就高,安全性能高的高档车,新车费率水平就低。

(4)地区因素。同样一辆车在美国各州投保,车险费率是不同的。马萨诸塞州 车险费率水平最高,亚拉巴马州车险费率水平最低。大多数低费率的州位于美国南部

和中西部较落后的地区;高费率的州位于人口密集、生活水平高的地区。

(5)车型因素。根据实际理赔情况来看,旅行车和客货两用车碰撞损失率最低,跑车的碰撞损失率最高大约为前者的4倍。

(6)心理因素。美国从70年代以来就使用仪器对驾驶员的适应能力进行判断

。该仪器分为A,B两种类型。A型仪器可以测试出驾驶员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持续

性和耐力。B型仪器分析人的心理适应性,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区分费率。

(7)被保险车的数量。当被保险车数量超过一辆时,被保险人会获得超过一个

车的折扣。

日本风险细分型机动车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三井住友海上的主力产品

“MOST.家用”为例,其费率厘算方面最大的特征就是采用机动车的用途和“驾

驶颜色”作为费率厘算的要素。机动车用途分为业务、非业务、休闲三种,驾照颜色

分持有人连续5年以上无违规行为的金色驾照和普通的非金色两种。其他厘费要素有

:驾驶人年龄、性别、驾龄、居住区域、车上是否有安全装置等。按照以往的赔付情

况,将客户分成1—20个等级,再按照理赔情况进行调整,不同等级采用不同的车

险费率。日本通过保费自由化的改革,短短几年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国外的车险有完善的风险分析和控制体系。发达国家的风险系数多达二三十种,每一种还有很多等级,车险费用精算、地域系数因种类、地域而异。我国因费率刚刚

开放,还不够完善。为了在全球化的市场下生存和发展,以后要适应市场,用精算来

控制风险和体现公平。

3 险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

车险事业发达的国家,车险种类及体系一定会很完备。拿美国来说,美国保险公

司提供的汽车保险项目繁多,大的种类通常包括几项:

(1)责任保险

责任保险是法律要求车主必须购买的。当驾驶人因自身过失造成对方汽车损坏或

身体受伤时,保险公司将支付所造成的损失。它是一种有限额的赔偿。

(2)碰撞保险和非碰撞保险

碰撞保险和非碰撞保险所承保的内容互相独立。碰撞险是指保险车辆在意外事故

中发生碰撞和倾覆的情形,非碰撞险指碰撞以外其它形式的破坏损失。

(3)汽车责任险

美国的汽车责任险包括第三者责任险、医疗费用险、未保险驾车人保险(含未足

额驾车人保险)。

此外,通常情况下,美国的车险还有意外保险。

由此可见,美国的汽车保险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兼具多样化、人性化和个性化 的特点,为其国家的人民生活安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的汽车保险体系无论从保 险制度、保险监管还是保险险种体系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进一

步完善与发展我们的车险,必然遵循以下趋势发展:

(1)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通过立法完善我国的保险法律;

·增大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

·进一步明确与发展强制汽车保险制度。

(2)保险的发展趋势

·增大无过失责任为基础的汽车保险制度;

·增大从人主义的汽车保险厘费因素;

·费率的计算要精算化。充分体现从人、从车、从地域化系数;

·险种及其内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改革 篇5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反思;效率公平;不断改革; 有效策略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时还与社会团结稳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做好养老保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应该与该国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协调,中国也不例外,只有遵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保障制度,造福于人民。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历程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最早是源于20世纪中期国家出台的相关《劳动保障机制和条例》和《国家工作人员退休扶植政策》等内容,早期我国养老保险所要保障的人群主要是机关企业单位和企业人员,这些人都按照国家下发的统一标准享受养老待遇,通过由国家发放和管理养老金,能够确保享受对象能够真正受益。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也发生了转型,由过去的国家公有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企业退休职工高额的补贴加重了企业自身的负担,因此将养老保险由过去的企业统筹逐渐转变为现代的社会统筹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于1990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制度若干意见》文件,标志者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朝着社会统筹方向发展。2000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条例,这标志着我国已经由社会统筹逐渐朝着个人账户模式发展,并且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而言,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从企业统筹逐步过度为社会统筹。2.社会统筹逐步与个人账户二者有机结合。3.非国有企业员工也享受养老保险。4.调整了养老保险缴纳资金中不合理的部分。

二、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虽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完善,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个人养老账户“空账”现象频发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没有任何的基金储备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因此很多工作的青壮年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仅仅需要承担父母的赡养工作,同时还要为自己未来养老积累一定的财产,这无形中就会增加养老的成本。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养老保险收缴的资金没有达到预期的估算和目标,实际拥有的资金不够供养退休人员,这就会出现将缴费人员个人账户的资金弥补退休人员发放工资的缺口,导致个人养老账户“空账”的现象频发,这种做法不但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同时还影响了个人账户资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如果一旦收支出现极端不平衡,势必会损害个人财产利益。

(二)养老保险缴纳金过高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由过去的15%已经上升到24%,而且还有增长的态势,远远高于国际平均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甚至超过了世界平均警戒线。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养老保险金能够通过企业、事业等单位进行支持,从而转嫁资金风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员工高昂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提升了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企业只有通过降低工资的方法来弥补这一资金缺口,这样不仅会降低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一些失业人员为了养老,每年定期向国家缴纳几万元不等的养老保险费,这给每个失业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如果不交日后养老困难,如果交现在生活困难,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三)养老保险覆盖面积较小

目前我国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保险制度,但是仍有很多省份和地区没有贯彻这一方针政策,尤其是农村地区,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很小。城市养老保险覆盖面积小主要是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积小主要是因为当地人们缺乏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迟缓。

(四)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很多养老保险工作人员其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直接上岗,还有很多人员经验不足导致其业务能力较低。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极其恶劣,经常会出现业务纠纷,从而降低了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三、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降低养老保险缴纳金额

国家应该大幅度降低养老保险缴纳金额,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符合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标准,综合考虑到可能参保的各个人员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发展。与此同时养老保险缴纳金额还可以参考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标准,对于待遇过高的老人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待遇过低的老人可以进行适当提高,将二者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可以避免经济危机或者通货膨胀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影响和干扰。

(二)逐步取消提前退休的特权

国家应该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管理体系,取消和调整提前退休的工种,除极其特殊的工种以外要一视同仁,只有达到相关年龄标准的人员才能够退休,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团结。与此同时还可以逐步提高养老金发放的年限,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满足广泛人们的根本利益需求。

(三)提高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素质

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工作人员,要有耐心能够及时回答并且耐心讲解问题,不能产生厌烦情绪,养老保险工作人员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四)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党和政府应该积极建设更多的养老保险机构,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便捷,尤其是农村地区应该积极的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使其认识到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逐步扩大我国养老保险城乡覆盖范围。

(五)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美国、德国、智利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而且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中国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反思、不断成长,从而逐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四、结语

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篇6

摘要:虽然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改革目标仍有相当差距。目前医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影响了我国医疗保险水平的前进,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解决问题,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关键词:医疗保险;改革;问题;

城镇自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简称《决定》)以来,至今已过去两年半的时间,尽管目前大多数地区已经按照文件的要求出台了新的医疗保险改革方案,但是进展缓慢,与改革目标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体制转换和制度创新还未达到预期目的。究竟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进程?如何汲取世界各国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成功的设计和实施改革策略,解决这一世界级难题,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改革目标及其核心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因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整体改革的需要,以及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1998年,国务院在《决定》中初步勾勒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并指出“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障职工基本医疗,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国务院及其有关领导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来说,改革的核心和着眼点是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制度创新就是把原有的福利型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转为社会化管理的医疗保险制度;机制转换即要建立医疗保险费用的筹措机制、支出的制约机制和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机制。为了实现这一改革目标,有关领导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急迫性”;以及“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任务。为此,2000年2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委等八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其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关系,指出要“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起因和出发点是为了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平稳进行。

难点与原因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深入、最彻底、最全面的改革,由于其调整范围最大,涉及利益范围最广,涉及到每一名职工和各个有关部门的切身利益,因此改革的难度最大;尤其是在制度转轨、社会转型和观念转变的时期,必定面临许多难点和困惑。不仅我国如此,世界各国均面临类似的问题。正如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曾比喻的,医疗保险改革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从目前各地实施情况来看,我国医改主要的问题和难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基金难筹集、渠道难统一。《决定》中提出“在用人单位与职工个人合理分担医疗保险费的基础上,使广大职工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原有分级

财政管理体制造成同一区域内筹措资金难统一。并且,对于某些原有医疗消费水平较低的单位来说,目前的筹资份额大大超过其实际支出水平。以某省为例,原有医疗消费水平相对低,按照现行筹资比例,无形中将使财政和企业负担加重如某省财政负担的医疗费用是人均医疗费用支出的60%,个人负担14%,单位负担23%;实际职工医疗费支出只占工资总额的4%;如果按照6%工资筹资,然会加大财政的负担。并且地区间人均医疗消费水平差别较大,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间其医疗费用的支出相差近倍。并且,职工医疗费用与工资水平的增长呈不平衡趋势,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快于工资;如某市近三年原公费和劳保医疗费用年均增长40%,而工资增幅为28%;两者之间变动规律并非一致,也给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带来了难度。

第二,不同人群健康和医疗消费的差距难填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城镇居民健康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实现,建立健全公正有效的筹资系统,公平享受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和拥有良好的社会健康状况。“广覆盖”目的是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使更多的人群通过风险分担受益。但是目前享受公费医疗的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其年均医疗费用支出却占全国总医疗费用支出的,高达亿元,并以年平均的速度增长,大大超出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递增速度。城镇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职工、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都无法得到同等的医疗保障。真正分担居民疾病经济风险的功能并体现公平性尚未得以充分体现。

第三,医疗机构改革和机制转换难实施。医疗机构改革是职工医疗保险改革是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李岚清副总理曾明确指出,必须进行医疗机构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降低成本,给患者提供及时、方便、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尤其是将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通过医院分类管理、医药分开核算、医院内部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支付方式的变革,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费用制约机制。但到目前为止,医疗机构改革的外在条件———补偿机制仍不完善,医院和医生行为扭曲的状况、医疗机构依赖药品收入的局面仍未得到有力的约束;新的运行机制尚未真

正建立,医疗机构缺乏机制转换内在动力和外在的推动力与约束机制;降低成本的同时提供高质量服。

第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难到位,制约机制不力。特别是基金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和制约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以及基金收缴和使用的透明度不足等,制约和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目标的实现。无论是职工、医院,还是政府和相关组织,都非常关心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包括资金收上来多少,使用了多少,是否具有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等;这种对基金的安全性、公平性和效率的担心,直接影响到企业和职工参保的积极性。由于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影响和对健康保障制度建立和变革认识上的偏差等因素,加之体制健全和机制建立的适应性等,仍然制约着改革的进程;医、患、保三方的激励与制约机制相统一体制的建立举步维艰。国际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

中国在设计和推进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尤其是出现了困惑和改革受阻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趋势,客观分析我国的改革的难点和主要问题的症结,以寻找可供选择的途径,不再重蹈旧辙。从国际上看,各国医疗保险制度在经济低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双重压力下,其改

革的意义已超出了医疗卫生系统的范畴,而是一个涉及到社会、政治意义和影响的变革。各国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都如履薄冰,惟恐稍有不慎而引发社会和政治危机[]。自年代以来,由于相近的原因与动机,世界各国多在进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医疗保障覆盖面的全民化,即整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这一基本权益,形成广泛的、自下而上的关心和监督改革进程的力量;二是医疗保障内容的高层次化,即医疗保障制度不仅仅限于患病时的小伤小病的低层次的保障,而是全面关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三是医疗保障制度资金筹集的多元化,即注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共同承担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责任,导入市场机制作用已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的政策选择。如在近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中,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强化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作用,缩减政府的作用,减少社会成本,借助于市场竞争机制来刺激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质量与数量的发展。我国构建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统一,是我国将市场机制逐步引入在保障制度中的初步尝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制度三足鼎立的体系框架的提出,已反映了我国政府在建立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这种多元化模式的导向。在这个模式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以满足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需

求为主要出发点,是整个医疗保险制度的主体;政府倡导各企业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完全靠市场机制运作的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则应成为补充。国际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医疗保险改革方案必须在公平和效率之间中进行权衡,以确定改革的侧重点。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权益予以保障的社会制度,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器”的作用,逐步扩大提高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使社会成员共同受益,是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国际上对于实现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目标中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平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第一,引入具有社会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第二,在人的一生中分布风险;第三,在不同人口中分布风险;第四,根据健康状况和收入方面的需求分配资源。其中,前两个目标更关注效率;后面两个目标则更注重公平。我国在此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要给与应有的重视。但是另一方面,公平的实现往往是以

牺牲效率为代价,一味提倡公平不顾及效率会导致有限的资源的浪费,可能会削弱实现公平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只有效率的提高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公

平。因此,在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立改革的目标和策略选择,权衡不同时期不同目标(公平和效率)选择的利弊得失,调整改革的思路与重点,是影响改革进程与总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方面。

最近,国际劳工组织在《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评论与建议》报告中,对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评论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报告指出,“我们对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个人帐户部分尤感到不安,它占整个基金的大部分(几乎总缴费额的一半进入了个人帐户)。这种状况会加剧不平等(包括

不同性别、代际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不平等),使那些劣势人群在健康风险方面更处于易伤害地位;由此而降低社会医疗保障水平。”因此,报告中提出

有必要对是否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中引入个人帐户进行审议。他们认为个人帐户型应为个人积累型取代,因为个人积累的很大一部分如果不

被使用,将是对医疗保险系统资源的浪费。而统筹是支撑医疗保险支出的一个更加有效而又公平的做法,将所收缴的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统筹,意味着患病的经济风险不再由个人承担,而是由参加保险的成员共同承担。这就能确保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互助共济。因此,国际劳工组

织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主要包括增加统筹基金份额、控制医疗服务提供方(包括医疗服务机构、医生、药品生产企业和药 店),以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等。

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要解决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改革的目标定位并取得共识。根据目前我国城镇医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国际经验,我们认为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既要实现效率目标,更应关注公平。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积极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覆盖范围,扩大社会统筹基金的比例,增加抗风险的能力;改变政府职能,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执法监督力度,切实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职能调控,逐步建立公平可及的资金筹集的分担机制和分配机制;确保通过改革的全面实施与推进,建立和健全全体城镇居民参与的、广覆盖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改革策略的调整。鉴于改革各方利益和认识方面的分歧,有必要调整改革的策略。改革应该由易到难,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在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改革的最终目标。中央政府需要对改革的进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和指导改革的进程。

" 明确各方责任,协调各方利益。分析和研究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利益各方的目标、期望和要求,并分析其在改革进程中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强化规制方、管理方、提供方、需求方的责任,尤其应强化政府在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强化服务提供机构的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强化城镇职工和居民的费用意识和责任。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再调整,必然会有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和损益者,不可能利益均等。因此,既应兼顾和权衡各方利益,又应在实现总目标的基

础上对其有所取舍,在改革的不同阶段有所突出。研究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政策。有关卫生管理领域专家曾指出,我国一些卫生改革之所

以实施难的原因,是对改革认识和实施之间缺少可操作性的政策。这是否也可对我们拟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策略中有所启示呢?至少我们认为,如果对我国此方面改革成功和运行受阻地区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实施中的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各地改革的动力与行为,将会促进改革的进程。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篇7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建立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开创了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最初形式。到目前为止, 在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后, 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98年12月, 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虽然如此, 发展到现今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却还是很不完善, 其中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医患关系, 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目前中国所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过窄, 保障功能较弱

中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只针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回避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缺乏基本医疗保障这一根本性的矛盾, 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参保率低。虽然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统账结合”的基础上, 要逐步将覆盖面扩大至全体城镇劳动者, 为国有企业改革、劳动力市场发育等创造了条件, 而在事实上存在较高统筹费用, 实际的保障水平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 政府财政投入少, 个人负担重, 公平性不足

卫生总费用由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三部分共同组成。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 医疗总费用逐年增多, 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开始快速上升, 而政府预算卫生的投入却相对下降, 1998—2006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一直维持在17%左右, 个人卫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却维持在55%的高位上。据有关资料显示, 政府每年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及公立医院收入的10%, 医院的绝大部分收入要靠自己提供医疗服务获得, 再加上公立医院还要承担国家医疗救助的任务, 势必加重医院的负担, 使得医院表现出严重的趋利性。

(三)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的规模逐渐降低, 医院变为自给自足, 日常开销以自己经营收入为主, 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院的经营动机。一方面,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允许医院从他们销售药品中获得15%的价差作为补偿。所以, 在追求利润的诱导下, 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 特别是多开国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生产的价格高昂的药品。另一方面, 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 医生向患者提供各种不必要的甚至是完全无关的检查和治疗服务, 虚列治疗或服务项目, 进行多收费、滥收费。另外, 药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也存在着严重问题, 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药品虚高定价,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利益。这些都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冲击。

(四)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小病不值得用医疗保险保, 大病医疗保险保不了的状态

现行医疗保险不能满足广大参保人员的需求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对于广大的参保人员如果患上了感冒发烧或轻微摔伤等这一类的小病, 他们也不愿意去医疗保险机构医且不说那些烦琐的从就医到报销的程序, 主要是这一类的小病如果要“兴师动众”的话, 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治疗费用, 还不如到就近的小诊所医治一下, 既省事又省钱, 而且还很及时;其二, 对于广大的参保人员如果患上了重大疾病, 靠那一点儿医疗保险费用根本无济于事, 就像哈医大二院出现的550万天价医药费的事件, 医疗保险费用只能是冰山之一角。

(五) 医疗保险服务缺乏灵活性及社会化管理

医疗保险服务缺乏灵活性及社会化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医疗服务的各大医疗卫生部门及参保人员造成很大的不便并增加了各方的工作量。具体来说, 由于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没有实现社会化管理, 网络化建设滞后, 参保人员在门诊看病需要先垫付费用, 然后再由参保单位经办人统一收集就医发票, 拿到医疗经办机构报销。如果参保人员在甲地申办地医疗保险, 如果离开了甲地, 还必须到甲地规定的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去享受医疗服务, 否则在甲地以外的医疗机构接受的服务, 其医药费并不给予报销, 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在现今人员大量流动的形势下, 并不能符合参保人员的需要, 所以在这一方面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三、针对以上出现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中国的医疗保障的覆盖面, 切实提高其保障功能

根据《2003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截至2003年底,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0 902万, 其中参保职工7 975万人, 参保退休人员2 927万人, 分别占当年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31.1%和退休总人数的60.3%。虽然随着近几年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已经扩大了参保人员规模, 但是跟中国的人口总数相比, 医疗保险的范围还是比较窄, 还必须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一方面可以在那些自由职业者、资助创业者、私企打工者以及农民等参保水平比较低的群体中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他们自己主动的办理医疗保险,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强制措施, 在上述群体或其他群体中强制国民办理, 等到他们确实享受到医疗保险的益处时, 自然就会接受, 但是这样做必须以切实提高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为前提。这样中国才可以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二) 健全完善合理的医疗保险筹资机制

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是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 也是医疗保险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所以, 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手段, 健全完善合理的医疗保险筹资机制:一是采取强制性措施, 使应参保单位既要尽快参保, 更要及时足额缴费;二是把扩大征缴面工作重点放在私营企业上, 引领各类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积极参保缴费;三是加大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 组织医保机构定期深入基层宣讲医保政策、缴费比例、办法, 吸引其积极参保, 缴费受益;四是针对一些国有困难或者破产企业, 采取对国有资产减持、拍卖、出租以及破产企业清算的形式或将其收入充实到医疗保险基金中, 弥补退休职工统筹、救济困难职工和照顾困难企业所形成的医保基金缺口;五是可效仿国外发行医疗保险短期债券弥补医疗保险基金的不足, 并且可通过政府贴息等补贴措施, 达到增加社会医疗支出, 拉动内需的作用。

(三) 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 是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的。医疗机构改革是通过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卫生资源, 提高卫生系统的效率, 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普及和发展的基础;旧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是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 只有进行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才能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使医疗保险基金达到收支平衡。开采区的具体措施:一是医院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制度, 切断医疗行为与药品营销之间的经济联系, 促使医生因病施治, 合理用药;二是加强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加强药品定价制度的监管、减少药品流通环节, 从而降低药品价格;三是建立强有力的第三方———医疗保险机构, 使社保机构成为患者这个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约束医生的不合理行为, 对医疗服务的品质和价格进行监控。

(四) 中国的医疗机构中设置等级模式

中国应该在医疗机构中设置等级模式, 实行初级门诊, 二级门诊和三级门诊, 也可以设置初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初级门诊或医院是接受并治疗常见小病小痛的机构, 在这个部门中无须烦琐的手续和检查就可以及时快速的得到医治, 而且收费较低, 符合一般大众的消费水平, 如果经初级门诊或医院检查必须接受专业治疗的可以转到二级门诊或医院, 在这里可以接受较为专业的治疗, 而且治疗费用也会相对的高些。而三级门诊或医院主要医治的是疑难杂症以及必须要求很精密的仪器和技术高超的专家才能治疗的疾病。

(五) 加快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网络化建设, 提高其灵活性及社会化管理水平

针对目前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信息化管理落后的现状, 必须尽快实现中国医疗保险的网络化建设。在金融部门、医疗机构和社保监管报销部门之间实现网络化连接, 使参保人员在接受医疗服务之后直接通过医疗机构的网络终端将患者检查或买药所需要的费用传给医疗保险监管报销部门, 监管报销部门检查以后再通过网络传给金融机构, 这时金融机构就可以在这个参保人员的账户上直接把费用划转, 从而形成一个链条式的管理, 避免了报销部门和参保人员的很多麻烦。不过要进行这样的管理首先必须提高这些部门人员的素质, 对他们进行信息化操作的培训是必需的。另外, 为了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灵活性, 必需增加可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的数量。这样的话, 即使不在办理医疗保险的地区, 在外地也可以享受到医疗服务。

摘要:介绍了国内医疗保险历史和现状, 分析了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未来发展修改意见。在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后, 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98年12月, 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关键词:城镇,医疗保险,问题,改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2007-10.

[2]魏哲明, 陈萍.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5, (4) .

[3]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K].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篇8

摘 要 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全民福祉的必然要求;改革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国应采取一揽子和一次性改革策略,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走向统一,从而完成改革重任。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改革 统一模式 职业年金

2009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个试点省市启动这一改革。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一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其改革要点和制度设计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几乎完全一致,换言之,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将大幅降低。

一年过去了,五省市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阻力重重,毫无进展,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东某些事业单位尤其是高校出现了骚动,一些高校教师开始申请提前退休,这说明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现了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一、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阻力——单兵突破的困难

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年来成为新一轮全社会议论的焦点。抛去社会保障制度“能上不能下”的“制度刚性”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试点主要遇到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公平问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中处于中间层次,上有公务员下有企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事业单位当中产生不公平的原因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公务员退休金高于事业单位养老金,但此次改革试点却未被纳入其中,且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自然使事业单位职工深感不公;(2)企业属赢利性单位,工资与绩效挂钩,某些垄断性行业职工的退休金要远远高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退休金只是处于社会平均水平,退休前不能向高收入企业看齐,退休后却要向低收入企业看齐;(3)此次改革范围是事业单位中的一部分,主体是医疗卫生部门和大学等,在这个“小群体”眼中,与整个事业单位那个“大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被放大了数倍,事业单位改革被人为的划成三六九等;(4)事业单位中的“小群体”又仅仅在五省市中进行试点改革,这必然引起遭遇改革的事业单位人员的不满。如果说前两个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的话,那么后两个原因就是五省市改革遇阻的直接原因。

二是改革方案的技术问题。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无论是在缴费负担比例还是在待遇计发方式方面,都与企业养老保险无太大差异,因此,养老金水平下降不可避免,替代率可能从80%~90%下降到50%。然而,改革方案中并没有详细论述改革后养老金水平的变化范围,只涉及到建立职业年金的概念,使得改革范围之外的事业单位任意猜测, 参加改革的事业单位人心恐慌。

二、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思路——统一模式的改革

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全民福祉的必然要求;改革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由之路。

郑秉文教授认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三个联动”和“大过渡”。

所谓“三个联动”,一是公务员退休金制度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一起改革,避免两个制度在待遇水平上的断层;二是所有性质的事业单位一起改革,避免养老保险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呈现“碎片化”特点;三是建立职业年金与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以弥补参加改革后养老金水平降低的那部分,维持生活水平的不降低,为所有人创造一个稳定的养老制度环境。

在“三个联动”中,改革要得到社会支持,关键在于设计合理的退休待遇水平的弥补机制。鉴于此,即将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应首先制定出公共部门职业年金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建立职业年金提供政策支持。一方面,这有利于消除待遇差距,获得企业的认同,同时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基础。《社会保险法》应明确公共部门职业年金体系的基本思路,即总体方案应与现行企业年金完全保持一致,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统一的缴费方案,统一的投资工具,统一的运营方式。

所谓“大过渡”,指老人中人采取老办法,新人采取新办法,即改革从新人开始,实现制度的平滑转型。这是减少社会震荡的最好方法,也是保证改革成功实施的最佳路径。然而,有一些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认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4000万人要实现一次性过渡,会出现“双重支付”的问题:政府既要支付新人建立职业年金的单位缴费部分,又要支付老人中人退休金部分;造成财政当期负担过大,反而达不到改革的预期效果。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对“统一模式”改革的投入或收益、长期或短期做一个权衡。

首先从职业年金的财政负担上来看。假定从2009年起为新人建立职业年金,个人和单位按4%缴费,其中单位缴费来自财政补贴,那么,在短期(2009-2013年)内,年均财政补贴均未超过GDP的0.02%,其中2009年仅为7亿元,2013年为63亿元;在中期(2009-2020年)内,年均财政补贴仍占GDP的0.02%,到2020年为154亿元;长期(2009-2070年)内,每5年以占GDP0.01%的幅度增加,到2050年达到峰值0.11%,此后一直保持在这个比例上。综上所述可看出,职业年金的单位缴费对财政的压力非常小,财政完全有能力负担这个所谓的“双重支付”。

其次对改革前后的收益以进行对比,实际这是对短期与长期、当期与长远利益的取舍(参见表1)。如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改革采取“大过渡”的办法,那么,将于2049年首次出现收益拐点,改革效果开始显现,老人的数量以此为界逐年减少,到2070年仅为190万人,退休金占GDP的比例下降到0.12%。,但是,如果不改革,到2040年退休金占GDP的比例将比2006年高出1倍,到2070年退休人员总数将高达1512万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是短期和长期收益权衡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财政是有承受能力的。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采取“三个联动”和“大过渡”的办法,在短期内在并没有对财政造成太大的负担,在长期内是利大于弊的,收益远远大于投入。因此,只有采取一揽子和一次性的改革策略,才是走向统一制度、完成改革重任的唯一成功之路。

三、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对策——职业年金的建立

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统一纳入养老保险改革,关键在于为其建立第二支柱即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年金制度相对应,我们将其称为职业年金制度,用以弥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下降所带来的养老金差异。所谓职业年金,是指事业单位职工在依法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费用由单位或单位和个人缴纳而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在这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按照惯例,在实行统一模式的国家,一般都为公务员建立一个很好的自愿型职业年金,旨在补偿和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收入,稳定公务员队伍。美国的政府公务员建立第二支柱职业年金的前提条件必须是首先要加入基本保险即OASDI,再此基础上才可建立职业年金。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职业年金被称为“TSP职业年金”,它由政府出面专门建立,由雇主和雇员协商建立并在市场上选择运营商,各州政府公务人员养老基金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作为受托人,基本进行集中投资管理,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资产池,实行完全的市场化投资策略,效益非常好,联邦政府在为其雇员建立的职业年金中,还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关照。美国联邦政府“TSP职业年金”是根据美国1986年制定的《联邦职员退休制度法案》专门为美国联邦政府的文职人员和军职人员设立的一种储蓄与投资型自愿性养老金计划,由独立的“联邦退休节约投资董事会(FRTIB)”统一管理。TSP职业年金的缴费公式很有特点,深受欢迎:当一个雇员踏进政府机关的大门,单位缴费就会自动为其拨入其工资1%;此后,为鼓励雇员建立职业年金,雇员每增加缴费1%,单位就配比追加缴费1%,一直到4%为止,即使雇员个人继续增加个人缴费,单位再也不为雇员缴费了。当然,个人缴费还可以继续增加下去。现假定,即使按10%缴费方案(雇主和雇员各5%)来计算,并按美国社会保障总署官方的7%回报率为基准来计算的话,对于一个年薪4万美元的普通文员来说,10年后个人的滚存余额将为5.78万美元,20年后市17.4万美元,30年后40.7万美元,40年后将高达87.6万美元。TSP的平均替代率高达110%,如果再加上基本养老保险(OASDI)42%的替代率,合计就高达142%,高于工作时的工资所得,就是说,如果他工作时年薪是5万美元的话,退休后的养老金(两项合计)将高达7.4万美元左右,反倒高于他在职时的工薪收入。美国政府官员廉洁、高效、勤勉、忠诚,与他们良好的退休预期有很大关系。

美国联邦政府的职业年金之所以回报率很高,是因为联邦政府提供了“政策帮助”:联邦政府为其建立了G、F、C、S和I五只基金,这五只基金被统称为“个人基金”,每只“个人基金”委托不同的公司管理,雇员可根据个人偏好进行资产配置与投资决策。此外,政府还提供了“生命周期基金”即L基金,以2008年10月为例,它有5个组合:L2040基金(适用于2040年以后退休的雇员,下面以此类推)、L2030、L2020、L2010和L Income(适用于已退休人员每月领取养老金),联邦雇员可根据自己的年龄和退休时间对这5个组合进行自选。根据以往的业绩,“个人基金”和L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在正常年份均高于前述假定的7%,7%只是一个参照系而已,例如,在过去的15年里,美国全国职业年金年均回报率高达10.6%,所以,美国联邦政府的TSP职业年金的替代率事实上比前述的110%还要高一些。

就我国而言,与目前企业年金制度模式相比,职业年金制度应采取信托模式,并且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可分别建立两个资产池,每个省份可以分别建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两个资产池,也可合二为一;每个资产池应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采取独立封闭性运行方式,实行完全市场化运行规则。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为这些养老基金专门建立若干基金。

参考文献:

[1]郑秉文.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路在何方.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5.

[2]赵俊康.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供给能力区域比较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2.

[3]臧宏.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4]陈宗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北京:经济出版社.2006.

上一篇:新闻学求职信下一篇:《让心自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