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2024-08-04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共12篇)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1

一、养老保障体系的“三支柱” (three pillars)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结构是世界银行1994年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即促进经济增长》报告中提出的, 集中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派对于养老保险的一些政策主张。可以说, 针对全球性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公共养老金支付危机,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对于解决养老问题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案设计[9]。

1. 第一支柱。

即公共养老保险, 由政府主导并强制执行, 覆盖全社会, 目前, 大部分国家采用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 属于社会养老保险范畴。其目标是有限度的缓解老年贫困, 提供各种风险保障, 体现了社会互济原则。

公共养老保险在规模上应该适中, 以便给其他两个支柱留下较大的发展空间, 并应实行现收现付制, 以避免出现国家公积金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2. 第二支柱。

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是一种完全积累制的并由私人管理的养老金计划, 它既可以是强制执行也可以是自愿实施。完全积累制会促进资本积累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会使公共支柱的筹资更加容易, 如果第二支柱运作的比较成功的话, 将会减少人们对第一支柱的依赖, 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很多国家的第二支柱一般采用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筹资模式, 如美国的雇主补充养老金计划, 澳大利亚的职业养老金保障制度。这一支柱养老基金的运营管理市场化, 一般由商业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金融机构运营管理基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列入商业养老保险的范畴。

3. 第三支柱。

主要是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 为那些想在老年得到更多收入及保险的人提供额外保护, 一般由商业保险公司办理, 个人自愿投保, 政府给予税收优惠, 鼓励人们把钱存进养老金储蓄账户。目前, 大多数国家的第三支柱主要是个人在人寿保险公司购买各种商业养老保险计划, 并享有特定的政策支持, 如美国、德国等国家都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

归纳起来, 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保险体现社会公平, 第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 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 体现效率和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这三大支柱有机的将社会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社会保障责任和个人保障责任结合起来, 共同完成养老保险的三大功能———收入再分配、储蓄和保险。收入再分配和储蓄的功能是分离的, 保险功能则由这三大支柱共同提供 (如下页图所示) 。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所带来公共养老金支付膨胀的背景下, 尽管各国养老保险改革在内容和形式上尽不相同, 但从总体上看基本思路大致相同:构建并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尤其注重鼓励和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二、中国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紧迫性

1. 人口老龄化让我们“未富先老”

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1982年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所界定的人口老龄化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 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8 821万, 占总人口比重为6.96%;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 已占全国人口的11% (见表1) 。因此,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蔡舫等学者研究发现,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 属于“先富后老”, 而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 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属于“未富先老”[1]。

资料来源:李洪心,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个带有OLG结构的CGE模型分析, 2006。

从表2可以看出, 总的趋势表明,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虽然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过程, 各自具有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它们的变动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一般规律表现为经济越发达, 人口老龄化程度越严重。此外, 在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或地区, 人均GNI都很高, 如, 日本、美国、法国等。但是人均GNI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函数关系。在一些人均GNI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一定高, 如西亚一些国家, 人均GNI较高, 但是人口结构上属于年轻型;而东欧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 但人均GNI也并不高。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异常”范围, 人均GNI 1 100美元左右, 这是由于中国实行二十多年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转变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2.巨额的养老基金缺口

“未富先老”带给中国养老问题的挑战, 还因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同时发生而变得更加严重。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养老金筹集模式也由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变, 体制转轨造成了巨大的养老保险金缺口。同时, 由于“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现象比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至2008年12月底,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近8 000亿元, 并将在未来的30年里以每年净增1 000亿元的速度持续扩大[2]。

目前, 尽管中国在建立“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但现行体系仍然是以现收现付的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单一支柱体系。根据国际经验, 支撑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保险需要三个条件: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有效率的税收体系和有效安全的基金管理和治理机制, 而这些条件在中国不完全具备。所以, 为维持养老保障体系正常运转而产生巨额的基金缺口就不可避免了。2005年5月, 世界银行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 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 2001—2075年间,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3]。根据2007年相关数据测算, 如果按照全国社会平均工资30%支付基础养老金, 每年总需求为13 037.8亿元, 占当年GDP的5.29%;按照各地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的50%支付基础养老金, 总需求为3 797亿元, 占GDP的1.52%。此外, 随着通货膨胀和消费价格指数的提高, 养老金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以确保足够的实际购买力。

3.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发挥强大的补充作用

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 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只能是“广覆盖, 低水平”, 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保障需求, 因而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分流日益增长的老龄化人口所带来的养老压力。此外,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金替代率不断下降, 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商业养老保险发挥越来越大的补充作用。据预测, 三十年后中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只能达到30%[8], 这意味着退休前后的生活质量将产生巨大差异, 而要弥补这样的差距, 必然要靠商业养老保险来填补。同时, 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则可以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 借助商业保险的社会互助机制, 把养老保险覆盖到社会保险还没有覆盖到的农村和城镇人口, 以扩大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据统计, 截至2006年底, 中国2.8亿城镇就业人口中, 基本养老保险仅覆盖1.88亿人, 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仅占农村人口总数7.22%, 而进一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势必将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

三、中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

目前, 中国第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也逐步建立起来, 但其发展仍然滞后。由于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偏高, 不仅给企业增加了经济负担、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竞争力, 还挤占了企业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缴费能力和空间;缴费率的偏高也意味着个人将对基本养老保险的依赖性过高, 从而降低了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据中国保监会统计, 2006年中国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为626亿元, 占GDP比重不足0.5%, 人均保费不到50元, 而相比之下, 发达国家相关费用占GDP的10%以上, 人均保费超过5 000美元[4]。从国际比较看, 中国2007年底人均长期商业寿险保单持有量为0.1件, 远低于发达国家1.5件的平均水平。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原会长王宪章在2008年表示, 中国人均商业养老保险保费大约是431元, 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1/10, 为美国的1/70。从中国整个养老保障体系来看, 根据国家规划, 商业养老保险应占到个人养老保险的10%~20%。而在养老保险成熟的国家中三支柱各占总养老金的比例是:基本养老保险约占养老金总数的30%, 企业年金占比为30%, 而个人储蓄性养老金计划, 包括保险、基金、股票、银行储蓄、债券、房地产等, 约占养老金总数的40%。在欧美国家, 养老保险占欧美人寿保险收入已达60%以上。

资料来源:中国养老金网http://www.cnpension.net。

从表3可以看出, 中国寿险公司每年个人年金保费收入水平仅为美国的1/10左右, 个人年金在所有年金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也远低于美国的水平。不难看出,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仅仅成为名义上的, 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负担过重。因此, 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使其充分社会管理和保障职能, 并不断完善中国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是现今最为关键的。

四、促进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几点建议

1.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 工业化国家企业年金计划和储蓄性养老计划的迅速发展, 与这些国家采取和实行程度不同的税收制度安排政策密切相关。如, 美国政府为鼓励更多的人参与雇主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给予税收延迟优惠政策, 其中以401 (k) 计划最具代表性。该计划因可以享受美国税法 (Internal Revenue Code) 第401条K款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得名, 它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设计建立, 雇主可以免除部分税收, 雇员也可以控制缴费金额并投资于资本市场获利, 因此401 (k) 计划的参与率高达80%。此外, 为鼓励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发展, 政府对个人开设退休账户也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当前,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外部税收政策的支持。税收政策依然是商业养老保险市场, 尤其是企业年金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安排能够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商业养老市场中来, 也体现了政府在养老保障中的职能。目前, 各国最流行的是“先免后征”的延迟税收制度, 即允许雇主和雇员从他们的税前收入中扣除养老金缴费额, 并减免养老金投资收益所得税, 在养老金领取时征收个人所得税。这种制度安排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进行了调整,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期养老金储蓄在生命周期里收入再分配的真实性质。为了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及最大程度的保证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化运作, 中国税收政策安排可以富有弹性。此外, 在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初期给予更多的税收安排, 以鼓励企业和个人缴费的积极性, 尽可能扩大商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等到其逐渐发展成熟后, 可以适当的降低税收优惠的幅度, 更多是通过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10]。

2.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首先, 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国际证监会组织 (IOSC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 文件表明, 高效率的证券法规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来支持。目前, 中国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框架明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不能提供稳定、有效、规范的市场制度, 如, 至今尚未出台竞争法, 对垄断行为的处理无法可依;对证券市场的争论解决体系, 即公正和有效的司法体系的建设尚有很大缺陷等等。因此, 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比如修改《公司法》, 以促成真正股份制企业的建立并按股份制进行运作;完善《证券法》有关规定, 理顺监管体制, 赋予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明确的法律地位, 各司其职;尽快出台竞争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5]。其次, 发挥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监管部门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 在自身能力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抓住监管的主要对象及关键点, 并且要有明确的监管目标和原则;重点保证信息的披露完整、及时和准确, 这一点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力推进机构投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要求管理层依照监督思路国际化、监管理念法制化、监管手段市场化要求, 以第三方的立场严厉查处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内幕交易、操纵股市等违法违规行为, 将保护投资者利益, 营造公平、公开、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为监管工作的重点, 最大限度地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最后, 改善资本市场的外部环境。股票的发行与上市必须回归市场, 减少中国证券市场中特有的计划经济色彩, 适时推进国有股、法人股以净资产为基础向流通股股东配售;以市场选择机制取代资产重组的行政选择机制,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使政企分开, 让企业真正成为资产重组中的市场主体;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并规定上市公司退市的硬性标准, 细化退市规则, 从制度上消除行政干预退市的可能性[6]。

3.健全商业养老保险的监管体系

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监管, 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加强保险公司等商业机构偿付能力的监管, 确保其用来承担所有到期债务和未来责任能力充足, 从根本上保护投保人的根本利益。同时, 要在深入研究商业养老保险的风险特性和盈利模式的基础上, 借鉴国际经验, 开发更加科学的风险模型和监测技术, 完善商业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 提高其科学性、适应性和操作性;尽快研究建立偿付能力危机或突发事件出现后的处理手段, 做好预案, 解决商业机构偿付能力不足时的应急措施及其退出机制[7]。

在完善商业养老保险监管体系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坚持以偿付能力作为监管核心的原则。 (2) 坚持有效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 (3) 坚持监管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4)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简言之, 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动态监管, 才能够保证商业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 并促进其健康发展并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蔡舫, 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邓英.英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7.

[3]中国金融网, http://www.zgjrw.com.

[4]中国养老金网, http://www.cnpension.net.

[5]范恒森, 李连三.论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环境、目标与建议[J].资本市场, 2002, (1) .

[6]张锐.资本市场的缺陷与修正[N].中华工商时报, 2003-02-08.

[7]段家喜.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8]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ca.org.cn, 2006-02-24.

[9]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6.

[10]中国保监会.养老保险国别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2

浅析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制度探析

作者:傅道忠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家庭养老

论文摘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逐步扩大养老保障履盖面,拆除“二元养老保障”的体制屏障,建立把广大农民包括在内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构筑农村老年人口社会救济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适当标准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建立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城乡之间的和谐。要实现城乡之间的和谐,必须关注农村建设与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农村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具体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必须使包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城镇延伸到农村。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等制度建设及实施,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13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 ; 65岁以上老年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快于预期,这一趋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持续下去。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负担加重、贫困人口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上,与城市老年人口相比,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不仅绝对数量远远超过城市(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在老龄化程度与速度方面也远远超过城市。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与城市老年职工的重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他们无工薪,没有退休年龄的规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子女数量持续下降,这对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各种渠道流人并滞留在城市,进一步加深了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的难度。人口迁移对于农村老年人口的供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涌人城镇,农村劳动力出现了老龄化趋向,一些老人不仅很难得到子女的供养,反而比以前更多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甚至还负担起照顾外出打工者子女的责任。(1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是一大难题,但这个难题又必须解决,因为这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我国目前农村老年人口供养的情况看,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和估计,这一方式约占整个农村养老保障的92% ,具体形式包括老年人自养、靠子女供养、配偶供养和其它直系或非直系亲属供养。除家庭供养之外,农村基层组织对“三无”(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老人实行“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五保供养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集中在敬老院供养,二是分散供养,由村级组织负责,由邻里照顾。另外一项传统的政府供养方式为对优抚对象中老人的优待抚恤。除此之外,在农村还存在其它形式的老年供养方式,如部分地区乡村干部享受的养老补助,在少数地区实行的乡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制度等。一些新兴形式如养老储蓄和社会化养老制度仍大多处于筹资阶段,这两种制度的参加者绝大多数为年轻人,它们对目前的农村老龄人口几乎没起到保障作用。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家庭养老阶段,以传统养老模式为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尽管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养老保险形式为未来农村养老模式提供了借鉴,但目前的覆盖率小,待遇也较低。传统的政府养老方式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其作用正在弱化。

此外,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目前全国有2.5亿农民工,拥有养老保险的不到3000万人,数年后,这些农民工进人老年人行列,届时不会种田、没有田种的老民工将是一个严峻的社会安全隐患。即使加人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由于尚未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如果要异地转移保险金,也只能转移个人账户部分,企业和社会统筹部分大都不能转移,而输出地也没有接受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措施。事实上,多数地方政府要求农民工买养老保险,主要是为了弥补现在的支付不足,导致农民工很难享受到足额的养老保险金。而且由于目前养老保险欠账较大,只好动用其他人缴纳的保险费支付,这其中就包括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金。这就造成了现实中农民工养老保险推进不力的两大瓶颈,一是企业主花钱为农民工买保险,但农民工并未得到实惠,反而还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二是许多农民工不愿意买养老保险,因为当他们离开打工之地后就很难享受到这部分的保障。

这说明,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经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在农村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情况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试点工作,目前全国有1870个县(市)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5500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农村特困老年人生活救助工作也逐步展开,有1200多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达到445万。没有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也根据各自的情况对贫困老年人实行定期定量救助,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青海、重庆等省市还探索了开发式扶贫的办法,帮助农村特困老年人“脱贫”;四川等地将农村养老与奖励计划生育相结合,向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发放奖励扶助金;广东、浙江和上海的一些地区则适时启动了失地农民社保工作,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些范例有:

北京市大兴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筹资模式以个人缴费为主,区政府每年出资1500万元予以补贴,有条件的村还可自行予以补助。政策规定,凡大兴区行政区域内农业户口的各类人员和具有小城镇户口但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员均可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为参保人员建立农村社会养老政府补贴账户,缴费标准按领取标准测算,原则上最低缴费标准以预期领取的养老金不低于本区当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20%确定,保险费采取按季、按年或夏缴方式缴纳。除用村集体土地等资产变现收益一次性给村民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保年龄不限外,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年龄以参加生产劳动为起点,一般为16至60周岁。养老金领取一般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开始,直至身故,对因病或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被保险人,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可提前到50周岁。

上海市则在上世纪末就制订了仕海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办法规定,凡上海市范围内农村各乡镇的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它各类经济组织的在职人员、农副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及帮工均可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缴费原则是: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按照工资总额巧%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个人按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缴纳,每月缴费,最低年限。针对纯农户的养老保险,车墩镇的实践是:村民每月每人缴10元,全年120元,村、镇两级从原集体积累中提取一定费用(每人24元统筹金),村民到退休年龄每月可领取70 ― 80元养老金。此外,上海市已全面推进小城镇保险制度,切实解决离土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步探索并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向小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换。根据各区县实际,上海市政府制定了老年农民养老金的最低发放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帮困机制,确保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8月28日,浙江省政府发出了佚于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通知》,提出自20起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一般可先实行基本生活保障方式,也可实行基本生活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办法;少数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其纳人城镇社保体系。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险所需的资金由政府、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个人共同出资筹集。政府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可先从土地出让金收人等政府性资金中列支;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承担70%,从土地补偿费、征地安置补助费中列支和抵交。205月,浙江省出台了佚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之后,全省11个设区市中已有10个市,以及绍兴、诸暨、浦江等20多个县(市、区)就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对象、保障资金管理和就业以及相关工作出台了实施细则。要求年年底前,全省所有的市、县(市、区)都必须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11个市的市区和每个市至少1个县(市、区)开始实施。

从以上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全国范围看,仍然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使用的规范和保值增值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办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透明度不高、安全系数小和保值增值困难等问题。二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仍然较低,绝大部分农民仍然没有被纳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且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发展程度存在区域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发展程度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农民的预算约束。在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农民感到没有余钱。四是自我平衡模式的缺陷。农村社会养老基金既没有代际间的调剂,也没有同代内不同收人者之间的调剂,只能依靠个人积累。由于在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方案中集体补助的份额不高,所以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会造成“预约”的收人分配差距。五是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我国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但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却重视不够,虽然早在1995年,民政部就颁布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依据,但仅以此为依据构建一个健全、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还有一定的难度。六是流动人口参与问题。由于目前养老保险体制以县为单位,缺乏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编号,所以外出打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很难被覆盖。正是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异常缓慢,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

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方式,包括国家和社会养老、家庭子女养老和老年人个人养老三部分,其中以家庭子女养老为主,是结构性养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改变,家庭子女养老功能呈弱化趋势,而依靠老年人个人劳动自养,又受到年龄和健康状况的限制。因此,未来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必须是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子女养老和老年人个人养老为辅的模式。从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我国的实际出发,应积极发展社会养老保障,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制度层面人手:

1.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逐步拆除城乡“二元养老保障”的体制屏障,建立把广大农民包括在内的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在城乡二元社会及经济制度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往往优先考虑城市人口,包括养老保险问题。这种做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迫于无奈,是传统的思维惯性和政府能力尤其是财政能力低下所致。但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都大大增强,政府目前完全有能力统筹考虑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包括在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方面,都应该城乡统筹加以考虑。为此,除了财政、税收等体制需做调整外,还必须对具有某种经济待遇和社会福利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居住地登记制度,彻底改变城乡有别的歧视性的政策与制度,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

2.构筑农村老年人口社会救济制度。除对五保户和符合优抚条件的老人提供社会救助外,还应对贫困家庭的老人提供生活救助。这样的.社会救助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能够较好地体现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并较好地解决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3.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纳和支付标准。在目前大部分农村试点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待遇偏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农村老年人口月人均养老金根本无法保障其基本生活。因此,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收人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纳和支付标准,逐步增加政府补贴,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防止老年贫困化,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形式方面,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期限,缴费期限可夏交也可按年缴纳。通过制度变革,真正发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稳定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4.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由于农村养老基金几乎完全由个人积累构成,在缺乏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参保农民日后养老的“活命钱”,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该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如果不能实现保值增值,就难以保证养老金的及时足额给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值渠道单一与基金客观上要求高收益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加之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一直维持在低水平之上,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值困难。在部分地区,出现为追求较高收益率而违规运作基金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建立基金分级运营机制,出台基金运营优惠政策并拓宽运营渠道,确保其保值增值。但另一方面,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应对养老基金进行规范,在进一步强化监管的前提下,通过基金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实现其保值增值。

5.建立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养老保障同其他社会保障一样,是带有强制性的保障,要在政府主持和监督下实施。但同时也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资金筹措渠道、管理方式和养老金发放等,都要尽可能地借助市场机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严格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缴纳部分全部纳人个人账户,集体缴纳和财政补助部分按照一定比例分别人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个人缴费情况与其未来的社会养老享受的标准挂钩。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异地转移应实行全国统筹,通过办理统一的保险卡,将农民个人养老账户的余额和社会统筹账户的相关部分都打进卡里,所有账户随人走,方便接受地区的社保部门办理转移手续。

6.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应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统筹考虑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的立法机关应制定出专门的法律、法规、制度,以保证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对养老保险费实行专户存储,规范账目管理,执行严格的财务审批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为了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正常运转,必须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监督审核制度。除加强民政、财政两部门的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外,还必须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核。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3

关键词:家庭养老;主要作用;挑战

一、家庭养老的起源与发展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与家庭相关联。家庭既是个人生老病死的主要依赖,也是个人生活和精神的主要依托。中国人由于受到儒家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孝文化为基础,"养老敬老"、"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等观念深入人心。此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奠定了物质基础,老年人因为自身所拥有的实践经验和信息资源而得到家庭成员的尊重,能够确保得到生活资源和所需要的照料。

在现代社会,赡养老人不仅由社会的道德伦理所规范,而且也被列入法律,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框架。例如,中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在中国,大多数子女对老人比较孝顺,能自觉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

二、家庭在养老方面的主要作用

总的说来,家庭在养老方面主要肩负着三方面的使命,即经济供养、服务保障、精神慰藉。

(一)经济供养

家庭中的晚辈通过正当劳动获得收入,用其中的一部分供养退休在家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获得收入的长辈就是经济供养。"养儿防老"是传统中国夫妇生育子女的基本理由,传统的家庭也就是通过生育儿女这来为未来养老进行投资,这笔基金在养育儿女的同时得到了保值增值,等儿女长大成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开始工作,父母退休之后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了。在传统的家庭中,这种养老金的缴纳和领取是天经地义的,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一种形式。

(二)服务保障

服务保障也就是对老人生活上的照料,既包括相应的医疗保障,也包括对生活起居的照顾。对一般家庭来说,由家庭来负担其成员的医疗费用似乎是天经地义的。遇有普通疾病往往由家庭内部负担,大病或者内部无力负担的情况下,则向家族其他成员或亲戚朋友转借。

(三)精神慰藉

老年人对家庭的精神依赖度很高,他们无不希望与儿孙欢聚一堂、尽享天伦。所以,家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温暖和有效的交流,为人子女要尽可能的做到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体贴父母, 用“心”孝敬老人,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温情与欢乐。

三、家庭养老目前面临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

我国老龄化呈现的特点是速度快、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以及地区之间不平衡等。据联合国测算,我国将在近五十年内都将一直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由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促使出生率下降,同时死亡率也随着生活质量和健康程度的提高而下降。由于老年人在身体方面不如年轻人健康,常常会有慢性疾病影响身体功能,这使家庭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大。即使他们中有许多人没有患上疾病,但身体功能的下降导致日常起居需要别人的照顾。庞大的老龄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家庭结构的演变

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家庭结构如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丁克家庭所取代。核心家庭的基本特征是家庭规模小、居住人口少,这种小家庭的盛行导致纯老人户越来越多,代际分离使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许多困难。同时,过去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现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不仅财力上难以支付,而且精力上力不从心。

(三)现代化进程加速,工作节奏加快

在时间上,城市化使人们的劳动强度加大,劳动时间增长,成年子女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老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在空间上,工业化使劳动者的职业、工作地点更换频繁,流动性增强,供养者与老人的空间距离扩大,成年子女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支持的能力客观上受到限制。这些都促使家庭养老能力的减弱。

四、如何应对挑战

(一)加大政策扶持家庭养老的力度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政府不断通过各种积极措施,褒扬家庭敬老爱老,并尽一切可能为家庭养老提供诸如优惠购房等政策,还在中央公积金中专门设立家庭保障帐户,这些都有效的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国家也应该对有老人要赡养的家庭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如经济补贴、荣誉奖励、增加假期、物质支持等。同时,还需要加大社会宣传和教育的力度,鼓励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并在住房和工作的优惠政策方面有所倾斜。

(二)大力倡导社区养老体系的建立

孝文化、养老敬老、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仍广泛存在于中国人民的观念中,体现在大多数人的行为上,多数老人希望自己的晚年是在家中度过,但是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趋弱,只有寻求一种社会与家庭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才能弥补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不足。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在发达的日本已被作为养老的核心体系,这种养老方式既满足了家庭成员的心理需求,又应对了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使社区成为联系家庭与社会的纽带。日本与我国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以它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在我国应该同样适合发展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社区养老体系。

(三)关注老年人的自身发展

实际上只有努力提高老年人自身的身体和文化素质,增强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立和生活上的自理能力,才能减少老年人对社会和家庭的养老需求,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因此要重视加强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力量,倡导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支持他们拥有自己的组织,鼓励他们需找自己的社会角色,争取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之楚.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2010,(3).

[2]胡务.社会福利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

[3]徐勤,原野.家庭养老在中国老年保障中的作用[D].2001,(12).

[4]祁亚辉.家庭在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的作用[D].2004,(1).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4

关键词:养老保险体系,农村居民,德尔菲法,提升空间

1 INTRODUCTION

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 1. 3 billion, of which, around 66% are rural residents (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 . Elderly care of rural residents is a heavy burden for Chinese government. In China, elderly care, including economy sup- port and service support, can be divided into informal system, such as family support elderly care and self - support elderly care, and formal system, such as endowment insurance, wel- fare and social assistance ( Huang and He, 1998) . The histo- ry of China social security shows that the elderly care system is transforming continuously from informal to formal.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elderly care system in rural area is slower than in urban area. Commonly, in rural area, family - supported elderly care ( traditional mode) is the most effective mode. Because there is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members, they will help and support each other. But the dual processe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may have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the ability of the family to offer support to the more vulnerable members. The older people in the rural areas left behind by the migration of the young to ur- ban areas in search of employment are most at risk ( Cheng, 2006) . The traditional elderly care mode, which is based on family support, cannot handle the social risks; thus a more ef- fective and adequate elderly care system is needed, that is the reason why the gradu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formal mode to the formal mode.

China is now in the process of completing this transforma- tion. As families get smaller, the group of rural residents breaks up; land resource gets scarce, the surplus value of ag- riculture becomes limited; aging in rural area grows faster than in urban area. All of these issues lead to the inadequacy of fam- ily support and the in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ly informal elderly care system to meet rural residents' need ( Wang, 2006) . As such, the academia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oth realized that it'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et up a formal elderly care system.

For a long time, the main focus of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reform is urban area. In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China took “low wages, high welfare ” policy to develop heavy in- dustry ( Lin, 1999) . In 1951, China issued Labor Insurance Regulation, in which the workers of state - owned enterprise and collective - owned enterprise business were covered, and the items include disability, death, disease, elderly, child- birth and support for relatives ( Labor Insurance Regulation, 1951) . Because of the labor insurance and land reform, Chi- na was approved by workers and farmers ( Gao, 2006) .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 was issued,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in- cluded elderly care, medical care and unemployment was re- formed from 1985 in urban area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which based on basic living standard security system, was set up as well. Owing to the limit of financial and material re- sources, self - support and family support elderly care were the main parts of rural elderly care system, five guarantees family system and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did not make the investment yield well. This situation lasted 25 years after the e- conomic reform started. In the 21st century, as the leading role, the government changed the programs of rural social se- curity. In 2003, new typ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 tem was set up; 2007, rural basic living standard security sys- tem was set up; but there is still no social old - age security system. Thirty years had passed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com- menced, the huge variations of Chinese entire society have changed the old circumstance and supply condition of rural so- cial old - age security system, and rural residents' appeal for an elderly system have become stronger as well.

2 THE DELPHI TECHNIQUE

The Delphi Technique is a structured communication tech- nique, originally developed as a systematic, interactive fore- casting method which relies on a panel of experts ( Linstone and Turoff, 1975) . From the 1970s, the Delphi technique began to be used in public policy - making, which caused some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

The need to examine several types of items leads to intro- ducing different evaluation scales which are not used in the standard Delphi. These often include desirability, feasibility and probability, which the analysts can use to outline different scenarios: the desired scenario, the potential scenario and the expected scenario.

The complexity of the issues posed in public policy - mak- ing leads to give more importance to the arguments supporting the evaluations of the panelists; so these are often invited to list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each option item, and sometimes they are given the possibility to suggest new items to be submit- ted to the panel.

For the same reason, the scaling methods, which are used to measure panel evaluations, often include more sophis- ticated approaches such as multi - dimensional scaling.

2. 1 The Instrument of Delphi Method

The experts answer questionnaires in two or more rounds. After each round, a facilitator provides an anonymous summary of the experts' forecasts from the previous round as well as the reasons they provided for their judgments. Thus, experts are encouraged to revise their earlier answers in light of the replies of other members of their panel. It is believed that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range of the answers will decrease and the group will converge towards the “correct”answer. Finally, the process is stopped after a pre - defined stop criterion and the mean or median scores of the final rounds determine the re- sults ( Rowe and Wright, 1999 ) . The flow of Delphi tech- nique is presented as Fig. 1.

2. 2Kendall's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 w)

When the third round of Delphi technique is complete, the Kendall's W will be computed for the scored ranking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consensus among the experts for the factors proposed with respect to both rounds.

Kendall's W is a measure of the agreement between several judges who have rank ordered a set of entities ( Field, 2005) . If the test statistic W is 1, then all the survey respondents have been unanimous, and each respondent has assigned the same order to the list of concerns. If W is 0, then there is no overall trend of agreement among the respondents, and their responses may be regarded as essentially random. Intermediate values of W indicate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of unanimity among the various responses.

3EXPERT OPINION COLLECTION AND A- NALYSIS

A four - round Delphi Technique were designed to answer what are the areas for improvement that can be proposed for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d how are the areas of improvement ranked.

There are 18 experts who are identified through their expe- riences and fields of interest participated in the first round sur- vey. The experts are comprised with academicians and officers of social security authorities. The list of exper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t opinion assessment ( EOA ) is shown in Table 1. In the panel of experts, 11 are academicians in universities and most of them have teaching or researching experience of so- cial security; and 7 officers from Human Resource and Social Security Bureau of different provinces, they know well of cur- rent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irst round of the EOA, 15 experts participated in the survey and provided 21 responses. The 21 responses were synthesized and categorized into 6 factors ( including the con- tent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financing a- bility and level, fund ope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centive mechanism and macro management system) . They are collected as the are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New Pension Sys- tem for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refer to Table 2.

Due to the multiplicity of rounds conducted, the EOA in- strument was considered to be valid as the experts were continu- ously provided with the outcomes of the previous rounds. Some experts requested that the findings of the whole study be shared, a request which was fulfilled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study.

There are 12 experts responded to the survey both in round 2 and round 3. Kendall's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consensus among the experts for their rank- ing of the factors proposed in round 1. For the second round of the EOA, the Kendall's coefficients of concordance is 0. 128, and p - value is 0. 53 ( refer to Table 3) . It means that in the second round the experts are not quite agre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findings are deemed to be insignificant because of the p - value is more than 0. 05.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the third round of expert opinion assessment. For the third round of EOA, with reference to Table 5, the Kendall's Coefficients of Concordance and p - value for scored ranking is 0. 480 and 0. 000 respectively which implies that the study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the ranking of the 12 experts are consist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mean ranking of the area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for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 dents, the order is: The content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Fund Operation, Financing ability and lev- el, Macro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This finding implies that the experts view that the content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 dents is the most urgent aspect that needs improvement, whil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is the least urgent aspect.

4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Content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are the major issues stressed by the respondents in deal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About 45% of the items expressed by the interviewees were about the adjustment of the content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and it was almost the first factor came into the interviewees' minds. Most of the interviewees suggested that the benefit need to adjust to a higher level.

From the respective of urgent, complete rural old - ag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 benefits of the pension should be the first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senior citizens ( who are over 60 years old ) should participate in the scheme voluntarily, rather than compulsively. On one hand, the elderly can be pro- tec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young generation can take time to get to know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and accept it slowly.

Financing ability and level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old - ag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60% of the interviewees have men- tioned financing problem when talking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old - ag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y have proposed sev- eral way of improve the financing abilities and levels.

There are special fund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develop- ment and helping the poverty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also establish a special sponsor fund for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 ance. Encourag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township enterprises, the urban citizens with high level of income and other individuals donate money to pension insurance fund of some poor regions. 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 cial pension insurance.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expenditure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namely expenditure on supporting farming, expenditure on rural fundamental establishment, ex- penditure on r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on rural subsi- die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pro- vide subsidies for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Fund operation includes two important aspects, namely mainten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values of the fund and supervi- sion system of the fund. And for current situation, the inter- viewees suggest putting more concern on the mainten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s of the fund.

Mainten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s of the fund is a vital aspect for realiz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old - ag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improve earning rate , the most important approach is to apply market - driven operation. Only if the capital freely invests in financial assets , can we obtain the average earning rate of society.

Th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includes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managing team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decline managing cost and us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llow farmers to exchange land for social secur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 farming and farmers has a decreasing trend. It has generated a huge threat for the farmers who take land and farming as the way of living. In order to address these specific issues , the system of trading land for social insura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centive mechanism is the approach of encourage rural residents take part in the rural old - age social security sys- tem. It includes encouraging participates select higher contribu- tion level; strengthen the incentive function of personal ac- counts; conduct propaganda among the masses; and dynami- cally adjust government subsidy.

The migr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 dents. A dynamic personal account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will insure that rural residents can keep their account, pay contribution and get benefit wherever he is. At the same time, speed up national social insurance inform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inter - provincial account transfer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and other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参考文献

[1]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of China.Statistical Bulletin of Civil Affairs[M].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0.

[2]Huang, S.and He, H.Economics of Government[M].Beijing:China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 1998.

[3]Cheng, H.The Way out of Aging Problem:the Impact of Aging Problem on Endowment Insurance[J].China Labor Security, 2006 (8) .

[4]Wang, R.Influence on Social Development by Aging of Popul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2006, 26 (4) , 41-45.

[5]Lin, Y., Cai, F.and Li, Z.The China Miracle: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Revised ed.) [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篇5

一、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是对我国的弱势群体的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而我国农民为重要弱势群体作为本课题研究方向,本课题分为四部分:农村养老保险背景分析;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国外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与发展趋势;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探究。

1.农村养老保险背景分析 文化背景: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孝文化”的国家。尽孝父母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似乎是近几年才进入农民视野当中的,而深深的中国儒家“孝文化”却给养老保险在农村扩大施行带来了阻力。自古“养子防老”是人们的想法,可现在来了个集体,国家养老的美好词汇让那些弱势群体一下子难以接受过来。

经济背景:农村的经济能力应该是束缚养老保险扩大施行的最大根源,农民收入不高本来就要面对生活的压力,现在要他们又每年掏出一部分钱来的确是有困难的,不过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在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增加。这种状况也在不断改善。老龄化背景:人口老龄化石不可阻挡的大趋势,老龄化加剧会引起老年负担系数即赡养比升高,使政府和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险费支出愈加沉重,这必然会影响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农村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远远高于城市;二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三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政府更快更好的健全我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了。

2.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及逐步落实,国家对家庭生育子女数量的管制,彻底打破了农村家庭“多子多福”的期望,进而动摇了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养儿防老”的根基。由此所形成的独子女家庭或“四二一”家庭的出现意味着,在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形式的社会中,家庭劳动力人口(通常为年轻夫妇)不仅要为未成年子女支付必要的教育费用,而且还要赡养已经年迈的父母。这对大多数收入较低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何况女子教育和老人赡养还需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呢?勿庸置疑,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结构的简单化、核心化,不仅降低了我国现代农村家庭的养老能力,而且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普通农民家庭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除此之外,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年轻人价值观和家庭观的变化,也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家庭中年轻子女与老年父母间的代差。年轻人与老年人在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在强化老年父母独立生活意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弱化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

农村居民家庭养老有其自身特点,如农民从事劳动的时间通常较长,退出经济活动领域的年龄较高(通常为65岁以上),以及农民养老的成本较低,农民自养能力较强等等,而且也正因如此,农村养老社会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更容易被人们忽视甚至淡化。政策重视不够是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着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然而,时至今日,在具有国家效力的社会保障法律法 1

规中,除了国家民政部在1992年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和农业部印发的《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办法》等极少数法规外,目前仍无一部具有更高效力(如国务院等更高权力机构颁布的法规和文件)、措施更完备的法规和文件可循。与城镇相比,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及必要社会养老保障措施,一方面使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进程步履艰难,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农村养老社会化近年来甚至呈现了萎缩的状况。

自从1991年国务院决定进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在经历不断完善后,目前已获得不少成绩和经验,当仍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农民有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强烈愿望,但心存疑虑

虽然农村一直以来以“养子防老”来保证自己的老年生活,但我国计划生育的普及,社会给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及一些天灾人祸等。使得农民对于建立良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了强烈愿望。但是想农民在本来并不高的收入中收取一定的保险费而在几十年后才能得到养老金是很多农民不能做到的。虽然国家对农民免了农业税,增加了补贴,但是现在农资价格太高,农民手头有钱也都顾眼前了。所以如何消除农民心中的疑虑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各种养老制度混合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并存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养老仍然是养老保障的主体,大概占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使得养老保险的生存受到很大的排挤。集体养老的范围比较小,是以农村基层组织对“三无”老人(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人)施行的“五保”制度(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一般采取分散供养和集中在养老院供养。

社会养老虽然最近几年投入在增加可是还是没有形成很好的机制,还不能成为稳定的保障机制。

三.参保资金规模小,保值增值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参加农村保险的人口占农村的总人口还是比较低的,再加上农民的收入相对比较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规模也比较小,再加上按国家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只能购买政府债券或存在银行获取利息。可是由于利率的大幅下调,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基金的保值增值就存在很大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才可能可能有较大的发展,才能让农民做到“老有所养”

四.保障水平还是比较低

农村社会保险基金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筹集。个人缴费的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根据参保档次补贴,由于农村经济水平低,在加上农民对参加社会保险心存疑虑,所以在选择投保时一般都是选择每年100的。其实这笔投保基金是相对少的,不能很好的在投保人进入老年时起到保老作用。其实是“报小不保老”受益的是现在的年轻

人。这使得这种社会养老保险初现这种尴尬局面。

五.缺乏法律保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稳定

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如《江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这些办法基本上是在原民政部颁布的《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应,因此,个地方队这一制度的建立,撤销,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发放都是按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位首长的意愿进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永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3.国外养老保险模式,发展趋势及在这发面的研究状况

1889年德国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到今天,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很是成熟,从各国推行养老制度的实践看主要有:

一.投保资助型 开始19世纪的德国,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方负担的养老保险筹资方式。2.实行与收入相关的给付机制。3.基金化。4.管理统一化。

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有美国和日本

二.福利国家型福利国家型的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和雇主担负全部养老费用。不要个人缴纳。这种模式下,政府,企业负担大,高福利也伴随着高税收

特点有:1.实施范围广。2.与个人收入无关。3.养老保险金来源主要靠财政。

这种模式的代表是瑞典和英国,是具有“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三.强制储蓄型这种称公积金型的。强调自我保障,实行完全积累的基金模式,建立不同“公积金”账户,由个人缴纳。这种模式政府负担轻,运行效率高。主要代表有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养老保险制度和智利商业化管理的个人账户制度。

4、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

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已步入现代化,经济落后地区有的则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即便是富裕地区,各村社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不均衡,有的已步入小康,有的则处于贫困或温饱阶段。为此,在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模式,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

(1)集体养老制。(2)集体辅助养老金制。(3)个人自养制。(4)绿色农业养老金制度。

(5)家庭养老制。坚持农村各类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方向,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养有所健,乐有所为”的社会养老总目标。

二、项目主要创新和研究特色

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进行课题的调查研究,我们查阅和研究了大量地资料和文献,发现在我们对此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有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对此类课题进行过相关的探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有了自己的创新之处。

1,运用国外的相对成熟的模型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对比

在查阅国外相对成熟的养老保险模型下结合我们所要调研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找

出可以可以引进的提出意见

2、深入农村最底层收集资料分析当前出现的问题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6

关键词:新农保;经办管理;构建

按照我们国家设置的社会保险制度管理模式,制度的框架一旦确定,经办管理服务就关乎到制度实施的成败。而新农保的经办管理服务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不同,二者在侧重点上有很大差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经办机构监督用人单位是否为本单位职工少缴或者不缴养老保险费,而新农保则主要是用政策的优越性吸引农民参保,提高他们参保的积极性。新农保的经办管理体系是连接参保人和政府制度设计之间的桥梁,如果这个渠道不畅通,新农保制度将无法顺利进行。

一、新农保政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政策贯彻执行中偏离,这应该是新农保经办服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新农保政策的产生是对新农保工作能走上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障,而且也只有在合理性与可执行性都相对较高的政策的规范下,才能构建与农村实际相符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解决与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但是,根据目前新农保政策实施情况来看,政策的执行程度和执行方式还是很值得商榷的,例如:某些地区,为了提高参保率,"捆绑"政策执行,凡是家中子女未参与新农保的,老人一律不得享受新农保补助。这使得一部分人既参与了城镇养老保险,又参与了新农保,实际上给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的改革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的问题,出台了多种保险制度,新农保也是其中之一。"五保户"制度、独生子女家庭补贴政策等多种农村保险制度并存,导致了目前制度衔接和管理上的缺失和难度的加大,尤其对于经办管理服务上,及时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对于新农保制度效果的稳定和持续性产出尤为重要。

2. 公共服务基础薄弱

目前,新农保政策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因为覆盖面广、任务量大,对于经办机构的经办服务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公共服务基础的薄弱,使得新农保政策的顺畅执行难以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构、设施的不足。一些市县对于经办机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未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来设立行政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这就让下一步的经办管理服务难以施展,很多地区缺少办公场地,相关档案材料的管理也是混乱状态;二是专业人员和配套经费的缺乏。新农保政策的覆盖面广,面对的广大农村居民,人员众多,且居住比较分散,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从事经办服务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基础信息的变更、核实、录入以及资料的收集和保存等工作量大,而目前基层经办人员数量不固定,素质偏低,电脑操作不规范,对于统计报表的处理能力也有限。

3. 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不够

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并由县级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县级管理机构缺乏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才,资金规模小,投资成本高,很难产生规模效益。同时,县级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容易受到地方行政干涉,基金的安全容易受到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采取的是非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投资于银行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收益率比较低,实际上也不利于风险分散,存在着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保值增值能力不足。

二、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1. 完善经办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比较重政策、轻管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基层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再造,之前老农保制度的失效,与管理缺位不无关联。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建设将成为新农保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新农保政策落实的成效如何,关键则在于经办管理服务,而实现新农保经办管理服务的长期有效管理也是难度最大的问题。因此应切实充实加强新农保的行政和经办管理服务力量,分设行政和经办部门,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工作和人员的经费需求;充实和加强新农保经办机构队伍,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新农保经办机构队伍应严格进人标准,对不能胜任工作的要淘汰,实行奖惩并举制度。同时应组织大规模、多层次的基层平台工作人员培训,组织开展标准化、精算、预算管理等专业人员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解力和执行力,提高经办业务素质。

2. 完善基金管理和监督,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一是按照国家规定将新农保基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是加强基金管理,建立健全基金财会制度,落实好各级财政补贴资金,不可以拿农民的钱去抵财政应出的钱,不可以用参保农民的钱支付养老金。三是应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养老金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稽核。四是应该真正落实公示制度,发动群众参与监督,防止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现象的发生。五是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经办机构不能见钱,只能记账,严格实行"钱从银行走,数在网上传"的模式。

在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投资运营方面,为了保证基金投资的安全,对基金投向国债和银行存款规定了最低的投资比例,并且严格限制基金投向高风险领域,这样的做法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年金基金运营的安全性。另外,还对基金投向高风险项目做出限定,但并不一味强调大部分基金必须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

3. 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实现便民利民

新农保制度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包括对参保人参保的保费收缴工作和对符合领取待遇条件老人的养老金发放工作。在保费的收缴上,扎实的做好参保缴费等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对参保工作要求稳求细,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避免在保费收缴过程中的风险,还要及时同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沟通和联系,使符合条件的参保农民做到应保尽保。

在新农保养老金待遇发放方面,应根据本地实际拓宽养老金发放形式,真正的实现便民利民。与金融部门联合在村级农家超市内设立"三农服务站",开通"惠农卡+转账电话"的新农保支付结算专用体系。

4. 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经办管理服务

完善新农保的经办管理服务工作上,应继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及时建立新农保数据库,切实摸清人口底数,为以后的各项政策提供依据,还应整合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联通信息服务网络,并以此为契机改善办公条件,切实提升经办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夏自谦,闫俊.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与流程再造[J].人民论坛,2009,(04).

[2] 张海川.八亿农民的希望-陕西省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析[J].中国社会保障,2010,(1).

[3] 梁建舫,李君芳,写振宇.经办标准化二题[J].中国社会保障,2009,(8).

[4] 温家宝.推进两项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让群众满意--在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Z].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ldhd/2011-06/21/content_1889552.html.2011-06-21.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7

1991年, 我国提出构建涉及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多层次内容的养老保险体系;国务院于2000年颁布实施《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 并用“企业年金”替代最初的“补充养老保险”。当前, 我国企业年金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即行业企业年金、地方企业年金、各地工会系统举办的职工互助型的养老保险以及部分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的企业年金, 但从整体层面分析, 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全国范围内只有约八百万企业职工参加企业年金, 积累基金约两百万, 只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二十分之一左右。企业年金发展如此缓慢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从制定价值目标到具体的制度设置再到实际操作, 都没有明确的指向加以指引, 简单的说, 就是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企业年金的定位不清, 在此背景下, 深入分析和探讨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险系统中的定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企业年金的定位分析

笔者建议, 依托于中国当前所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对统账结合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及个人账户予以分解, 在此基础上推行普惠式年金及企业年金。在这种制度之下, 国税是确定企业年金覆盖劳动者范围的主要依据。笔者所主张的制度简单的说, 就是一方面, 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另一方面, 适当的降低保障水平, 由企业年金补充降低保障水平导致的空间。

企业年金是建立在依据比例强制征缴养老保险费基础之上的, 其财务机制为完全积累式;此外, 由于承当企业年金缴费义务的主要是雇主及劳动者个人, 所以, 应以正规就业者为主, 但非正规就业者同样有权参加。

当时机成熟之时, 对个人账户进行分离, 再将其与企业年金予以合并, 从而实现企业年金制度的国际化。当前, 我国该领域的政策规定, 企业应在工资总额的五分之一水平之下确定所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对于个人而言, 1997年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比例要高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 次年起每两年上升一个百分点, 直至达到8%。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账户建立的比例为个人缴费工资的11%。所有个人缴费均纳入个人账户, 剩余部分有企业缴费承担。在替代率方面, 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约25%, 相比较而言, 个人账户略高, 约为35%。以此为前提, 个人账户与之前的企业年金设计方案中所规定的替代率相结合, 这样, 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替代率约为55%, 进而实现了由“小补充”向“大补充”的转换, 在养老保险制度所涉及到的三个层次当中, 该部分占据主体性地位。在实际操作时, 可以借鉴英国有关养老保险的做法。按照英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 基本养老保险第一层次主要涉及全面养老金计划以及国家收入关联养老金计划两方面的内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英国提出设置企业年金的倡议, 并提供以下选择:选择之一, 继续采取合约制, 雇主及员工需要对国家保险费承当全部缴纳义务, 同时可以享受国家收入关联年金;选择之二, 雇主提供年金制度, 雇主提供企业年金抵消掉国家收入关联年金, 但此时, 雇主必须确保其所提供的保障金不得低于国家收入关联年金。为确保该企业年金制度的顺利执行, 英国政府还在税收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 例如, 雇主在缴费以及基金增值等方面可以适当的减免会文明程度的进步, 养老保险体制也要顺应发展趋势予以适当的调整, 在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过程中, 要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出发, 在改革思路方面可以虚心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 向企业及广大职工提供选择, 既可以选择继续实行个人账户, 即由政府予以综合管理, 并由政府承担相应责任;也可以选择不再实行第一层次的个人账户, 而是构建企业年金制度, 政府也要从实际需求出发, 制定与之相应的解约条件, 并在税收方面制定适当的优惠措施。

三、结语

以上只是笔者针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际所提出的初步想法, 要想得到切实落实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首先, 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在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的前提下, 健全企业年金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及收税政策, 并对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予以有效控制, 对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予以最大限度的维护;其次, 企业年金计划的顺利落实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示范效应, 随着民众对该计划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企业年金将逐步实现从“小补充”向“大补充”的稳步转换;最后, 在个人账户中普遍存在着空账问题, 对此要予以高度关注, 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为企业年金计划的执行创造条件。

摘要:当前, 由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无论是制定价值目标还是具体的制度性安排及操作, 都没有明确指向, 进而导致企业年金的定位难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养老保险实际, 对企业年金的定位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企业年金,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定位

参考文献

[1]、申欣.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及寿险公司在我国企业年金运营管理中的战略选择.西南财经大学, 发表时间:2007-04-01

[2]、王亨.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年金业务经营策略研究.西南财经大学, 发表时间:2008-05-01

[3]、董建普.问题与对策: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研究.江西财经大学, 发表时间:2003-04-01

完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篇8

关键词: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0 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对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竞争力,提高务农劳动者收入,并在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等方面进行全面推进,本文主要通过对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进行浅析,望对以后我国完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起一部分推进作用。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又叫“新农合”。它是通过由农村务农劳动者自愿参加,并在政府组织引导下,通过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补贴等多种集资方式筹集资金,从而建立一个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民医疗互助制度。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医疗体系一直是关系民生问题的重要主城部分,我国农村依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此外,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尤其是农村部分。在“十一五”期间,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经不仅是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问题,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措施

1.2.1 全面覆盖医疗保险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是共同组成医疗保险的双重要素,其中社会保险提供了基本保障,而商业保险为医疗保险进行了补充。我国现阶段为了更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发展,免征了农民医疗保险、农民住院保险、居民附加住院保险和疾病医疗统筹住院保险。

1.2.2 实施医疗救助计划

2006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达到9.2%,已经高于联合国老龄化的标准7%,这说明我国正全面步入人口老龄化。又因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长,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于是,全面贯彻实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计划便势在必行。医疗救助是指每年组织动员政府和非政府医疗救助基金来辅助贫困及孤寡老人,从而增强医疗保障的力度,并对医疗保障中存在的一些死角进行补充。总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对促进经济更全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统筹解决医疗费用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更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现实保障。

2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1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而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亟需改革。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推进,独生子女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使子女赡养老人负担不断加重。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使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数量迅速增加,以集体供养为辅的农村养老方式的面临严峻挑战。

2.2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2.2.1 提高农村最低保障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镇已经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对维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平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村也应该积极开始实行农村最低保障制度。

2.2.2 优化残暴人群年龄结构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失业人口不断增加,而参保人群的老龄化问题也越发突出。这使得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险模式,成为我们现阶段更全面完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必然选择。

2.2.3 建立个人账户积累、缴费定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体制覆盖不全面。所以,应该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适当延长农民的缴费期限到30年左右的合理期限。在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更灵活的缴费方式。还应该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实施进行完善。对进行社保的相关机构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服务质量,细化管理措施。从而更好的发挥社会保障职能的作用。

2.2.4 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

现阶段实行的新型合作社,由于它的产权组织清晰化,经济模式更加多样化,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我国现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按照广大农民“自愿、民主”的原则,很大程度上能够推进和完善我国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3 其它方式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3.1 关注“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政府更加重视农民的收入问题,增加对农业投资,从而确保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从根源上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才能最终促进广大农村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农村稳定,保障农民生活。

3.2 加快农村基础性建设

公路是使农村实现脱贫的必要基础设施,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所以加快农村基础性建设对调整农业结构、深加工相关农副产品,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3.3 好农村的基础教育

当前,全面免除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学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从而实现科教兴国,增强农村综合实力。

4 总结

总之,现阶段,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完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对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村实现稳定、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新伟.中日人口老龄化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2,(03).

[2]郑新莺.论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J].福建地理,2003,(01).

[3]吕书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0.

[4]王伟伟.农村老年保障问题探索[J].人口与经济,2001,(01).

[5]王兰芳.中国农村医疗保障路在何方[J].人口与经济,2001,(05).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9

1 国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

1.1 美国

美国养老服务模式为国家社区型,国家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社会保险,伴随设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全方位保险体系。为此,美国政府从1965年颁布第一部《老年法》以来,随后相继出台了《老年人志愿工作方案》、《老年人营养方案》、《老年人个人健康教育和培训方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了老年群体在经济收入、医疗保健、居住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权益,为老年人构建了一张安全网。

目前,美国主要由两种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是大多数美国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与我国的家庭养老不同,它们主要不是依靠家庭成员来照料老人,而是主要依托社区的养老设施和服务组织。具体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针对居家体弱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的服务。二是为健康老人提供的服务。三是专门性质的服务。根据老人的自理程度美国的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三种:技术护理型、中级护理型和日常照料型。

养老服务管理方面,在美国,养老服务并不是单一市场解决,而是将国家和个人混在一起。在整个养老服务中,政府不再是机构运行和提供服务的主体,而是以简洁的方式对社会养老机构进行管理。反而美国养老服务的大量工作是由民间团体、慈善机构来完成的。

美国养老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一,完备的法律体系能够保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二,市场化运作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向养老服务行业流入,另一方面,为养老服务体系引入市场竞争,迫使各服务主体优化服务质量。三,标准化管理不但体现在严格的机构划分标准上,而且也体现在服务对象的精细区分上。按照多层次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标准,推动养老服务多样化、丰富化。

1.2 日本

日本的养老服务模式为家庭福利与护理保险结合型。日本健全的法律规范为养老服务实践提供保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日本先后出台了《老年保险法》、《福利人才确保法》、“新黄金计划”等十多部关于养老服务的法律和规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2000年4月1日在全国推行的“介护保险制度”,所谓“介护保险”,就是借助社会或私人的力量,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服务。

日本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社区养老的内容包括:家庭帮助、日常服务、短期留宿服务、长期服务、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老人俱乐部。在组织形式方面有四种:一是由政府和民政人员组成,此类组织约占养老力量的60%~70%;二是得到政府财政补贴的民间组织,如社会福利协会、社会福利商社等;三是志愿者队伍,主要由家庭主妇和大学生组成;四是企业式养老服务,企业以低收费的方式向老人提供服务。

日本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一,充分重视家庭功能,把居家养老放在首位,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二,政府明确职责,在政策制定、财政支持上起主导作用,其他方面则做好监督支持。三,培养专业化队伍,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要求,并针对不同层次进行制度考核。四,壮大志愿者队伍,吸收地方团体、民间组织、企业等共同参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1.3 英国

英国的养老服务模式为社区照顾型。英国是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反思一直以来使用的“院舍式照顾”的弊端,在福利多元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发展社区照顾。1987年,英国颁布了《照顾白皮书》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等法案,进一步强调了社区照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实行所谓“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时至今日,英国的社区照顾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照顾体系。英国的社区照顾养老方式有以下六种:一是社区服务中心;二是社区老年公寓;三是家庭照顾;四是暂托处;五是上门服务;六是社区老人院。就其运营模式来看,英国社区照顾的主要特点是依托社区,同时辅助以官办民助或民办官助两种形式。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也组织广大志愿者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服务。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机构根据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了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英国对于我们的启示:一,依靠社区,英国的大量养老服务都是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最大程度地与老年人心理需求相吻合。二,体系完整,英国政府制定了社区照顾的一些福利政策同时配合以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三,多方参与,各种社区照顾机构既有政府出资的也有私营的;服务人员既有政府雇员又有民间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形成了多层次多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四,形式多样,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老年人实际生活特点,提供了多方位服务。

2 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改革新局面

2.1 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有利于增强养老保险的公平性,加快流动性,促进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约3.18万亿,但各地区之间基金积累不平衡现象非常严重,全国将近一半以上的结余资金集中在东部少数几个省市,而中西部地区则资金匮乏,往往需要靠中央财政提供资金补助来确保养老金的按时发放。同时,各地养老保险政策不统一,单位和个人缴费水平参差不齐,也使养老保险关系在跨省之间转移连续受阻。

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是为了在全国各地区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统一,并从根本上解决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及其权益保障问题。同时,养老金全国统筹还可以扩大调剂范围,逐步改变全国各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与结余不均衡的现状。为了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最关键的要明晰中央与地方对基本养老金的筹集和支付责任,合理划分双方的事权与财权,共同支持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基金的平稳运行。

2.2 国有资本补充社保基金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决定》。

国务院在2000年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国家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该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国有股划转、基金投资及其他。《决定》强调要划转部分国有资本补充社会保障基金,表明中央政府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决心,以期未来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在养老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巨大压力的经济实力。

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额达到4.6万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不同,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与部分地区出现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动用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基金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去填补社会保险基金的漏洞。

2.3 以房养老刚刚起步

“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口住房反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决定》。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作为一道有力的指挥棒,明确了新一届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弥补养老服务业短板、拉动消费就业的全新方向,同时指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其中就包含了“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口住房反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决定。使得这一俗称“以房养老”的政策,在饱受争议的过程中,从政策提议走向了国家战略,并于2014年上半年在各地进行试点。

所谓以房养老亦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即“倒按揭”。指拥有住房的老年人将房屋的产权抵押给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的服务,在其去世后,金融机构将房产出售、出租或拍卖,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盈亏由抵押机构一并承担。以房养老,对中国来说,还是个新鲜的舶来品。面对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的现实、“421”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化养老发展的匮乏,以房养老将在中国有很大发展前景。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都是由自己国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因素决定的。我国正处在“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转型中,在学习国外先进老龄化国家养老模式的同时,更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索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都是由自己国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因素决定的。我国正处在“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转型中,在学习国外先进老龄化国家养老模式的同时,更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索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

摘要: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增长规模都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大量增加的老龄化需求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国外长期发展并日趋成熟的养老服务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在现阶段进行的养老体制改革中结合“十三五”规划出台的新标准和我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格局。

关键词:养老服务,养老改革,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文强.我国城市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45-47.

[2]汤华满.三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92-95.

[3]青木.国外养老模式借鉴[J].协商论坛,2012,(1).

[4]白天亮.养老改革利于公平[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3-11-20.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10

巨灾风险, 即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自l970年以来世界巨灾风险爆发的频率呈上升趋势, 巨灾造成的财产损失程度也显著增加。2008年初我国的雪灾造成了1500多亿的直接经济损失, 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了69000多人丧生, 经济损失2000多亿。巨灾带来的财产损失和恐惧感刺激了人们对巨灾保险的需求。

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巨灾保险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由于我国巨灾保险起步较晚, 基础薄弱, 我国巨灾保险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1) 巨灾保险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由于受经营管理、产品开发以及偿付能力等因素的限制, 国内巨灾保险产品品种少、保障面窄、保障程度低, 巨灾保险业务海外分担不足; (2) 国内保险公司的经营技术、服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营巨灾保险的需要。经营巨灾保险需要地质、地理、气象、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 国内保险公司目前还很缺拥有相应知识的人才, 因而很难相对准确地衡量巨灾损失, 设计丰富的保险品种; (3) 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相对落后, 国内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低。2007年我国保险深度仅为2.85%。社会公众风险和保险意识的淡薄, 自发购买保险的意识不强, 灾后过度依赖政府与社会援助。以上三个因素制约了我国巨灾保险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巨灾再保险发展现状

再保险, 即保险的保险, 是指再保险人向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以分散保险标的的风险。再保险人是在全球范围内聚集风险, 使局部区域内不可保的风险成为可保风险或准可保风险, 将巨额风险分散给其他保险人, 让众多保险人来共同承担风险, 保护直接保险公司免受巨额索赔、异常风险的影响。

相比我国发展较快的保险市场, 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再保险供需矛盾尖锐。从需求方面来看, 近年来, 我国保险业发展快速, 这也意味着保险责任和风险的加大。保险公司希望寻找一个能分散风险的渠道。此外, 由于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经济高速成长, 单个保险公司无法独自承担巨灾后的巨额赔付, 从而形成了对巨灾再保险巨大的潜在需求。从供给方面来看, 我国再保险供给主体少。国内一些保险公司虽设有再保险部门, 但一般只开展分出业务基本不接受分入业务。在2002年以前, 中国只有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即中国再保险公司。后随着我国加入WTO, 国内再保险市场才逐渐开放, 国外保险公司开始进入我国开展再保险业务。目前, 国内已有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等再保险巨头在国内开展业务。

三、国际巨灾防范体系简介

1、日本地震救助体系

日本的地震救助体系分为自救、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三大部分。自救主要是指民众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 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金, 减少经济损失。政府财政救助是日本地震救助体系的主要力量, 在地震风险防范和灾后重建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1) 在地震防范中, 政府是再保险人, 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地震保险业务; (2) 在灾后重建中, 政府与保险公司按比例赔付。具体做法是:如果保险公司赔付的地震保险金在660亿日元以下, 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如果赔付总额在660亿日元到3300亿日元之间, 政府承担其中50%;如果赔付总额超过3 3 0 0亿日元, 政府承担其中95%; (3) 根据受灾民受损严重程度与自救能力, 财政直接给予灾民补助。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社会捐款以及日本金融机构的一些救济措施, 如临时缓缴按揭贷款、减少贷款利息等来减轻灾民负担等。

2、美国巨灾风险应对体系

美国政府在美国巨灾风险应对体系发挥最主要的作用。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作为保险人也会直接为民众提供巨灾保险。美国国家洪水保险和加利福利亚地震局地震保险的所有业务和品种均由政府提供。在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中, 保险公司并不参与保险业务的经营和管理, 主要协助政府销售巨灾保险保单, 保险公司通过销售保险获得佣金收入, 政府承担巨灾保险的保险风险和承保责任。同时, 美国财政还以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灾后重建。“卡特里娜”飓风后, 美国出台了灾后紧急减税法案。个人可以获得减税优惠, 为灾民提供住处的企业也可以获得税收优惠, 从则减轻灾民经济负担。

在美国巨灾风险应对体系中, 政府财政发挥了最为主要的作用。同时, 由于美国民众普遍具有较高的保险意识, 通过商业保险获得了一定保险公司的巨灾偿付, 在一定程度上为财政减轻了负担。

3、新西兰巨灾基金

新西兰的地震保险制度包括三个部分: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保险协会, 分属于政府、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 其中地震委员会由新西兰财政全资组建, 在新西兰地震风险体系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巨灾发生后, 一般地震委员会最先行动。地震委员会首先支付2亿新元用于弥补损失。如果仍不够则启动再保险方案。再保险方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 损失在2亿新元至7.5亿新元之间, 由再保险人承担损失的40%, 剩余60%由地震委员会再承担2亿新元;第二层, 若损失在7.5亿新元至20.5亿新元之间, 启动超额损失保险合约进行赔偿;第三层, 若损失超过20.5亿新元, 则由国家巨灾风险基金支付至耗尽。如果仍然不足, 则由政府承担无限赔偿责任。

在新西兰的地震风险体系中, 政府、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共同分散巨灾风险, 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以承保责任范围为限承担赔付责任, 而政府承担无限责任, 直至赔偿金额覆盖损失金额。

四、对我国巨灾防范体系建立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政府财政力量应该成为巨灾风险防范的最主要力量, 同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作为商业力量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下面是对于我国巨灾防范体系建立的一些建议和设想:

(1) 政府财政出资组建巨灾风险基金, 同时寻求相关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资金及专业上的帮助。巨灾风险基金在巨灾风险防范体系中以再保险人的身份出现, 与再保险公司作为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人, 对巨灾损失按比例赔付。

(2) 运用财政补贴手段鼓励民众投保巨灾险, 刺激民众巨灾保险需求。对于保险公司, 政府财政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巨灾保险业务, 开发巨灾保险品种, 并同时给予一定税收优惠。

(3) 尽快以法律的形式使地震保险成为强制性保险。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巨灾风险分布差异大, 同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也不同, 因而建议实行差异化区域性条款与费率。此外, 政府还可以执行一些保证强制性地震保单出售的措施, 如在房地产交易过户时必须, 提供地震保单等。

(4) 积极推动巨灾保险研究, 培养保险专业人才, 为保险、再保险公司组建能准确进行保险再保险定价和风险测量的专业队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栗存存,  巨灾风险的保险研究与应对策略综述,  经济学动态,  2003 (8)

[2]、孙祁祥等,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再保险的角色,  财贸经济,  2004 (9)

[3]、何晓玲等,  积极推进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透视海啸灾难, 北方经济, 2005 (2)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11

【关键词】商业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  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社会进步和各项制度的变革,老有所养开始成为国民关注的话,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商业保险。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国民全覆盖,让商业保险成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但是,就我国养老现状而言,社会养老压力巨大,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商业保险并未真正参与到养老保险中,一定程度阻碍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协调发展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实现养老保障体系的多层次化。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式下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必然性,为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观点,对完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提供较强的理论支持。

一、商业保险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内涵

商业保险是指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形成契约关系,更高层次满足被保险人各方面需求的一种商业活动。被保险人按照合同要求每年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额度的保费,保险公司则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相应经济等方面的赔偿义务。由此可见,商业保险是建立在被保险人与保险人自愿平等的原则上开展的,重点体现了服务于效率,体现了国民自我风险管控的意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对被保险人的经济补偿作用。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参照相关法律法规,为超过一定劳动年龄的国民能够维持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是社会五大保险种类中的重要险种之一,是目前我国正在普通采用的社会保障方式。基本养老保险涉及范围较广,具有强制性,由政府举办,基金来源于国家、企业与个人共同缴纳,重点保证了社会的公平。

二、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必然性

(一)人口老龄化与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的挑战

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正在逐步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从2015年的15%增长到2050年的39%;到2050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左右。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形式下,我国养老金支付则存在巨大压力,收支严重不平衡,养老金替代率仅占整个社会平均工资的38%左右,明显偏低,极大影响了退休人员的养老生活保障,以往过度依赖政府支出来维持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运转是不可持续的。

(二)多层次养老保障需求的挑战

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应该覆盖不同层次的人群,包含了全民自愿参与的基础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等参加的基本养老金制度、面向全体公民的各类商业性补充养老金制度,以及面向低收入、无收入等老年人群收入养老保障制度等。我国目前采用的养老保障制度只保障了国民退休以后的最低生活需求,要想提高养老保障,必须依靠商业养老保险等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来实现。

(三)商业保险的重要地位与优势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功能上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商业保险的发展满足了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体现了市场的效率,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增强社会养老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商业保险无论在产品设计还是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或者运营效率方面,与社会保险相比,都存在着明显优势。首先,商业保险保证了其产品的多样性、费率定价的科学性以及风险评估的精确性;其次,保险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投资机构,其资产占全球投资的资产份额不容忽视。除此以外,商业保险的参与使养老保障制服的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成本与费用大幅下降,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三、商业保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国家加快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的发展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首先,商业保险在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建设和完善以基本养老保障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随着国民自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商业保险并参与其中。根据北京保险行业公布的《2015年度北京地区保险消费调研报告》显示,超过30%的受访者表示今后有会考虑购买商业保险,其中接近28%的人表示了对商业医疗、养老保险最感兴趣。商业保险的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挑战:一是公民对养老保障个人责任意识较淡。由于我国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与单位,个人承担极少一部分,因此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国家、政府和企业对社会养老保障的责任,缺忽视了自我保障的责任。二是我国保险行业自身专业水平滞后。我国商业保险起步较西方国家而言比较晚,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缺乏与专业能力的不足,对商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存在一定阻碍。三是政府与市场责任边界不清。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至今40余年,由于规律法规的不明确,商业保险与传统社会保险处于非正常竞争状态,保险公司在承保过程中由于数据缺乏、在政府招投标过程中没有话语权、政府卫生理疗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等原因,都阻碍了保险公司自身优势的发挥。

四、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增强公民养老保障的个人责任意识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必须合理规划好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的不同责任,其中,国民个人的责任势必需要增强。首先,引导国民树立自我保障的意识与观点,让公众了解如何最大效益的使用自己的收入来解决今后步入老龄阶段所面临的养老保障问题。其次,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让国民理解在养老保障体系中,政府的责任只是一部分,养老基金费用的主要来源是个人。最后,政府要合理规划社会保险的运行模式,将保障重点集中在社会弱势群体与低收入人群中,超出其保障范围与水平的部分由商业保险来补充。

(二)积极提高保险服务业专业水平

保险服务业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建设,探索产品创新、经营思路、风控管理等,从国民需求与消费特点出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保险产品种类,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医疗保障等需求;进一步加大投入进行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探索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延伸产业链条。

(三)转变政府在市场中的职能

第一,让政府做好保险业发展的支持者,提供有利于商业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明确相关法制、财税支持政策,努力使法定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积极联动,同步改革与协同推进。第二,让政府做好保险市场的有效监管者,确保商业保险交易行为规范,市场的有序运行,通过监管来实现优胜劣汰。第三,让政府成为保险产品的示范消费者,引领公众参与购买保险,例如职业年金、财产保险、公众责任险等,注重全民保险参与意识的培养。第四,让政府成为保险公司的良好合作伙伴,在一些领域内积极开展合作,提高损失补偿的水平,为商业保险发展留出空间。

参考文献

[1]2015年6月30日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OL].Http://wwww.clssn.com/html1/report/13/1272-1.htm,1025-7-2.

[2]褚福林.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应定型[J].中国社会保障,2015(8).

[3]郑成功.缺失商业保险 多层次社会体系是空话[J].中国保险报,2014(6).

[4]李航.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研究[J].保险研究,2014(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新常态下推进江苏商业保险发展与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2015SJD629)。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12

一、中国巨灾保险现状

保险意义上的巨灾包括地震、台风、水灾、暴风雪、火山爆发和海啸的危险。巨灾不仅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对地区的发展构成障碍,甚至还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从这一点看,发展巨灾保险非常必要。巨灾保险体系是指对由于突发性的,无法预料、无法避免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如地震、飓风、海啸等所引发的灾难性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给予切实保障的风险分散体系。目前,政府承担了较大的灾害补偿责任,尚缺乏市场化的应对机制。建立巨灾保险体系,有利于发挥市场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改善中国巨灾损失补偿机制,提高全社会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中国的保险在灾后救助中总体赔付率较低。这反映出保险业覆盖面不宽、防灾防损不到位、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巨灾风险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事实上,由于受到经营管理、产品技术开发以及偿付能力限制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的巨灾保险产品种类少、保障面窄、保障程度低,巨灾保费收入在非寿险总保费中的份额较小,同时,在再保险方面也相对滞后。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巨灾保险、再保险以及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早已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国家支持的农业和巨灾再保险体系”。《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强调,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因此保险业已经基本具备了参与巨灾风险管理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为了应对因遭受飓风、台风、洪水以及恐怖袭击等造成的巨大损失,美国以及欧洲各国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巨灾保险体系,保险赔款在灾害损失中占比平均为36%。研究国外巨灾风险和保险的政策能够为中国巨灾保险事业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因此,笔者分析了国外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在自然灾害保险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希望能为如何建立中国的巨灾保险体系提供参考。

二、国外巨灾保险体系概况

(一)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洪水保险并将洪水保险作为国家推动洪泛区管理重要手段的国家,率先以立法形式将洪水保险列为洪水风险管理系统、制定并坚持实施全国性洪水保险计划的国家。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洪水保险法》(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Act),次年制定出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ation Flood Insurance Program,简称NFIP),建立了国家洪水保险基金。为了加强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推进力度,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将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正式建立了由政府参与的、实行强制性政策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国会授权住宅和城市建设部组建联邦保险管理局(Federal Insurance Administration,简称FIA)负责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管理。私营保险公司参加“以你自己的名义”的计划(Write Your Owe Program,简称WYO),以自己的名义出售洪水保险,并将售出的保单全部转给FIA,按保单数量获取佣金并由其在保险费收入的范围内先行赔付。当洪水保险的赔款和费用支出超过其保费收入时,联邦政府对保费收入和实际支出进行补助。这实际上是政府充当了超额赔款再保险人的角色,但是与其他再保险人不同的是,政府不向保险公司收取分保费。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中的洪水保险管理和销售模式如图1所示。

(二)英国的洪水保险模式

与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不同,英国的洪水保险模式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不参与承担风险,私营保险业自愿将洪水风险纳入标准家庭及小企业财产保单的责任范围之内。只有在某地区达到特定标准的防御工程措施或积极推进防御工程改进计划的条件下,各商业保险公司才会为其建筑物及其内部的财产承保洪水风险。同时,业主可以自愿在市场上选择保险公司投保,并可以通过再保险进一步分散风险。洪水保险基金来源于保费及投资所得和再保险。英国政府在整个洪水保险中主要负责洪水防御工程、灾害预警、气象研究资料等相关公共品的提供;并与私人保险业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促进防灾减损措施的实施和维护,并在必要时提供灾害救济。

(三)法国的巨灾保险体系

1982年法国颁布了《The French Nat System》,建立了巨灾保障体系。承保范围包括:地震、洪水、火山爆发、海啸、地陷、山体滑坡、风暴等7类风险。通过扩展现有财产险(包括火险、营业中断险、机动车辆险等)保单保险责任的方式由保险公司经营,即任何购买上述产险保单的投保人被强制要求购买自然灾害附加险。巨灾险费率由政府确定,包含于财产险保单费率之中,免赔率由各公司承保政策决定,但法律设置了下限。保险公司可以选择是否将巨灾风险向国有再保险公司———法国中央信托再保险公司(Caisse Centrale de Reassurance,简称CCR)分保。中央信托再保险公司由国家预算资助,按照法定赔付的巨灾赔付超过再保险费收入时,超过部分由国家预算支出;盈余则以基金的形式积累起来。分给CCR的保险责任CCR必须接受,并按法律规定自行提取准备金和安排再保险;一旦中央信托再保险公司的保险准备金耗尽,剩余责任由政府承担。政府作为最后的再保险人,提供最终赔付保证。

(四)挪威的巨灾保险体系

挪威的法律规定:山体滑坡、洪水、暴风雨、地震和火山爆发等5种自然风险作为财产保险的扩展责任,属于强制保险,其保费附加在所有售出的火险保单之中。巨灾保险赔偿限额为实际损失的85%,即设置了15%的免赔率。为配合强制保险的实施,1980年,挪威议会立法建立挪威自然灾害基金(Norwegian Natural Perils Pool,简称NNPP)。所有经营巨灾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均是NNPP的成员单位。基金的作用一是在保险公司间分散巨灾风险导致的损失;二是建立针对巨灾风险的再保险机制;三是在基金与成员单位间建立一个应对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损失的契约。基金由隶属于政府的一个专门委员会来管理。法律规定:凡巨灾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所有损失都必须告知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根据各公司火险费率高低及市场份额将总损失在成员公司间分摊。对每次巨灾,委员会均会制定统一的理赔方案,以保证各公司理赔口径的一致性。

(五)瑞士的巨灾保险体系

瑞士的巨灾保险体系承保主体由29个瑞士保险公司组成非强制性的“瑞士自然灾害集团”。每成员公司自留40%,其余60%分保给集团,然后按各自成员公司的市场份额进行分配。

三、对中国建立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的启示

综合分析各国的巨灾保险体系后,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大多都是由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国家财政提供适当的财政资助,保险公司广泛参与,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和再保险风险转移手段,形成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巨灾风险保障体系。这为中国建立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带来以下启示:

(一)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巨灾保险是政策性的

巨灾保险不同于救灾补助款、救灾捐款或救灾贷款,它是投保人在遭受自然灾害后及时得到的无须偿还的经费来源。通过保险机制,将部分用于防灾抗灾的财政支出转换为保费补贴,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配置效应得以乘数放大,受灾地区和群众可以获得数倍于财政补贴的保险赔偿。此外,巨灾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本质的不同,它不以筹资和赢利为目的,而是为了避免国家财政负担增长过重和保持大灾之后社会的安定。

(二)巨灾保险是低标准的

巨灾保险作为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特殊保险制度,应该坚持低保额政策保险与高保额商业保险相结合,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灾民的生存权、为灾民灾后恢复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在其实施中,国家提供了相当大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在不同风险区之间存在低风险区补贴高风险区的再分配问题。因此,它与商业财产保险有很大区别,它不以完全补偿灾民财产损失为目标。作为一种巨灾风险管理手段,巨灾保险的意义不仅在于灾后补偿、稳定社会、体现人文关怀,更在于灾前的风险管理,即运用巨灾保险激励民众避开风险区、约束和规范风险区的开发。如果实行全额政策性巨灾保险,投保人就能通过获得国家补贴而将巨灾风险以低于风险收益的成本转移出去,这将推动风险区的过度开发,加剧巨灾风险的累积,甚至加大巨灾发生的概率。

(三)巨灾保险是部分强制性的

从保险经营来看,在国际上巨灾保险推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法定强制投保,如美国;另一种是自愿投保,如英国。就国际经验来看,采取强制投保方式实行巨灾保险要比采取自愿投保方式效果好。中国在实行巨灾保险初期,应该采用部分强制投保的方式。这是因为:第一,中国民众的保险意识依然很薄弱。尽管居民住宅消费发展迅速,但家庭财产保险的渗透率依然很低,大约只有5%左右,企业财产险的投保比率也只在20%~30%,公有非企业财产的投保则更低。虽然这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在35%以上,但财产保险的年增长率却不到15%。第二,除了云南、新疆等个别省份,地震灾害在其他地区(不含台湾省)发生的频率极低,大部分地区民众对地震保险缺乏兴趣;台风等巨型风灾主要集中在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内陆发生频率极低;洪水灾害全国分布较广,但流域之间的发生频率及致灾规模还是有较大差距,也有部分区域发生洪灾的可能性极低。第三,中国有关巨灾损失的经验数据还不够系统、完备,巨灾风险图还不能为精算费率的厘定提供充分的依据。

(四)巨灾保险的经营必须有多元化的风险分散途径

从理论上说,巨灾风险作为一种财产累积形式,其危险存在方式与正常保险风险的危险存在方式不同。“大数法则”中关于业务总量越大,经营的稳定性越好的论述并不适用于巨灾风险。恰恰相反,就巨灾风险而言,承保业务总量越大,风险也越大。所以巨灾保险中存在着扩大承保面和降低风险之间的矛盾。保险公司向外转移风险成为解决这对矛盾惟一的措施,如组建巨灾共保集团、再保险、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实行巨灾保险证券化等等。

(五)巨灾保险必须有法律的依据和保障

以美国洪水保险为例,美国国家洪水保险体系能够克服重重阻力,历经曲折,最终得以成功运行,起到加强洪泛区土地利用管理、减轻国家财政救灾负担并实现收支平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法律的保障,并能够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对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找到适合美国国情、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推进形式。因此,政府必须为巨灾保险建设提供一部明确的法律制度。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对于有关巨灾保险的基本问题应该具备起码的制度界定,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巨灾保险的发展。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完善国家减灾救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中国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巨灾保险实行低保额制度;巨灾保险应带有部分强制性;巨灾保险的经营应有多元化的风险分散途径;巨灾保险必须有法律的依据和保障。

关键词:巨灾保险,巨灾再保险,巨灾保险基金

参考文献

[1]Alex Boulatov&Dwight Jaffee,the response of..catastrophe insurance markets to extreme events:a realoption approach[J].2003,(2).

[2]Oltvier Mahul.Efficient risk sharing within a catastropheinsurance pool[J].2003,(1).

[3]【美】Treschmann,J.S.,等.风险管理与保险(第十一版)[M].斐平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姚庆海.巨灾损失补偿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刘场.巨灾保险的金融创新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上海保险,2001,(12).

[6]栗存存.巨灾风险的保险研究与应对策略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8).

[7]刘京生.促进我国巨灾保险发展[J].中国金融,2005,(7).

[8]杨宝华.关于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的几点思考[J].上海保险,2006,(9).

[9]沈蕾.农业巨灾风险的资本市场解决方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下一篇:回归作文写作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