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制度改革

2024-09-22

养老金制度改革(共12篇)

养老金制度改革 篇1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养老金制度设计和改革不断完善, 为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近年来, 随着市场化、城镇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提高, 养老保障的任务日益增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建立健全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 在完善市级统筹基础上, 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的基础部分全国统筹。”这为我国今后企业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一、我国现行企业养老金制度的现状

1. 养老保险责任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承担

在1986年, 由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的暂行规定》中规定了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进行社会统筹的办法, 企业和劳动者按比例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用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其中企业按照工人工资总额的百分之十五进行缴纳, 劳动者按照本人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三进行缴纳, 当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时, 将由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其中, 国家财政补贴部分, 用于保证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部分灵活性很高, 企业为了吸引人才, 提高本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个人养老保险灵活性更大, 是否参与完全取决于职工本人。

2. 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统一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

在1995年, 由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发布了供各地选择的两个方案。在1997年, 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内容中体现了三个统一。分别是统一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统一个人账户规模以及统一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企业缴费一般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20%, 具体比例由各地政府确定, 职工个人按工资的8%缴费;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由个人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8%缴费。

对于1997年养老金决定实施前退休人员, 按照原有国家规定发放基本养老金, 同时随着以后基本养老金的调整而增加待遇;对于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 只有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 退休后按月发放基本养老金。

3. 明确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1991年, 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规定了养老保险金由县向市, 再向省级过渡, 最后实现全国统筹。另外, 此文件中也明确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例如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及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等。

4. 参与养老保险的人数和覆盖范围日益扩大

根据一份统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的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而且参加养老保险和领取离退休费的人员的身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除了国有企业外, 城镇企业职工以及其他性质企业的职工也参与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 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调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

5. 养老保险事务日益社会化

社会养老保险等事宜经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 非官方机构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养老金由银行和邮局发放, 而不再由离退休人员的单位来发放。

二、我国现行企业养老金制度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 养老保险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养老保险改革, 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由现收现付转换为部分基金积累制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养老金隐形债务问题

养老金隐形债务问题就是某一养老金计划向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的承诺, 当该计划在某一时点终止, 必须付给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加上在职职工已经积累的必须予以偿付的养老金。

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前, 我国实行现收现付制度, 对于已退休职工没有个人账户, 国家只能挪用目前已缴费积累的账户基金;同时, 由于管理者有较大的支配权, 导致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混账管理;这些都引发了养老金的隐形债务问题;同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 绝对数量增长很快, 企事业单位提前退休、离休人员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以及养老金迭代率过高的现状, 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养老金的隐形债务问题。

2. 养老金替代率过高问题

养老金替代率指国家退休者的人均养老金收入与在职者的人均工资收入的比率。它的高低反映了养老金与劳动者退休前收入的某种联系, 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同时也反映了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偏高, 不仅诱导了人们提前退休, 而且那些退休者, 仍然具备劳动能力, 还可以继续从事其他工作以获取收入, 使得部分人为了能够提前退休, 通过篡改身份证、以身体有病为由开虚假证明达到提前退休的目的;同时, 减少了在职劳动者数量, 降低了缴纳养老金人数, 加大了我国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降低我国养老金抵御风险的能力;严重戳伤在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进一步影响职工的工作效率, 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业绩。

3. 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效率问题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其中, 个人账户部分实行长期积累, 国家相关的基金运营监管机构将社保基金投入市场运营, 已获得增值的收益。

在当前情况下, 由于金融市场不健全, 导致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同时, 法制建设落后, 导致监管不严、管理不善, 导致了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很困难, 甚至会被政府机构非法挪用, 增值情况更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我国养老基金平均投资回报率, 扣除通胀率后, 实际收益率为负值。不仅不能减轻国家、企业的负担, 而且直接影响到职工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水平。

4. 企业年金发展滞后问题

目前, 我国主要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辅, 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一般按职工工资总额的5%为职工缴纳除虫养老保险;那些效益不好的企业, 为职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由于我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过高, 大大压缩了企业年金的发展;税收优惠环节单一, 税收优惠比例低且覆盖范围小, 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同时, 虽然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 但比较笼统, 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再加上当前社会的信任危机和缺失诚信, 企业年金投资渠道狭窄、回报率低等问题, 这些都阻塞了企业年金的发展。

5.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缓慢问题

在美国2003年的养老供给结构中,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所占比例高达39.8%, 新加坡以个人账户为基础, 以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 实行公共管理的养老保障制度;而在我国,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非常缓慢, 甚至低于企业年金的发展速度。随着当今我国老龄化的加速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政府必须重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养老保险金制度改革的思路

虽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因此, 我们必须对我国现行企业养老保险金制度进行改革, 完善现有制度中不符合国情以及人口老龄化等潜在的不利因素。

1. 基本养老保险的改革成本由政府来承担

任何旧制度的改革都要付出成本, 企业养老保险金制度的改革也不例外。政府要负担新的企业养老保险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的改革成本, 因为我们没有采取专门的方式来处理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转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的“部分积累制”的改革成本, 旧制度遗留的巨额亏空是通过社会统筹的方式来消化的。而只有政府才有承担现行弥补巨额亏空的能力, 所以, 政府财政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来筹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严禁动用个人账户的基金, 保障企业职工的个人账户实现“实帐”运行。

2. 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虽然在新制度的实行下, 我国的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和覆盖范围都有所改善, 但是在非国有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覆盖范围以及其参保意识仍有待改善。目前, 随着企业离退休人员大幅度的增加, 需要有更多的企业职工来参与养老保险体系。基于目前的情况, 应逐步把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的范围内。这样, 不仅使得日益增加的养老金支付要求得以缓解, 还能为将来的征收创造更好的条件。

3. 摸索出更多的成功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营运管理

基本养老基金由于退休人员非一次支付养老金以及历年养老金的结余会有极大的资金积累, 所以应基于安全的前提来实现这笔基金的科学营运, 使得基金有更大的增值空间。除了以往的购买国债以及存银行的投资方式外, 还可以摸索更多的成功的基金营运经验, 使得养老保险保值增值由于市场的通货膨胀而冲抵。

总而言之, 对我国现行企业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是一项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大事, 要想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对我国现行企业养老金制度逐步进行改革的同时, 我们应该从实际问题入手, 从根本上解决不符合时代发展、不符合国情的不利因素。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新情况, 与时俱进, 解决问题, 才能保证我国企业的养老金制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企业养老保险既是社会保险制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呈现出最不稳定的状态, 企业养老保险金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整个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但是纵观目前我国现行企业养老保险金制度, 仍然存在着诸多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因素。因此, 为了真正使企业养老保险金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我们必须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来改革我国现行企业养老制度。本文基于现行企业养老金制度的现状, 提出了我国企业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养老金,企业,改革

参考文献

[1]胡方:关于改革养老金制度的探讨[J].中国劳动;1988年04期

[2]吴华建: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3]张晓旭:中国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4]陈之楚: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养老金制度改革 篇2

8月12日,清华大学提出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率先在人民网(卖点)上公开。方案提出,从2015年开始实施有步骤的延迟退休计划,2030年之前完成男、女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的目标。

清华大学提出的方案中认为,根据精算原理,在平均寿命75岁的条件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应为60岁,约在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可能达到80岁,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将为65岁。目前我国男性职工60岁退休,女性职工50岁退休,艰苦岗位45岁退休,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势在必行,由此引领国民推迟退休。

具体计划和实施步骤如下:第一,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迟1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迟2年,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女性65岁领取养老金。第二,从2020年开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职工和居民推迟6个月领取养老金,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男性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艰苦岗位的男女职工可以提前10年领取养老金。总之,从2015年开始,到2030年之前完成这项工作。

养老金制度改革 篇3

阿根廷的私营养老金体系建立于1994年,至2008年10月,加入私营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划的参保成员大约有950万人,养老基金积累达300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阿根廷GDP总量的11%。多年来,阿根廷的私营养老金运作并不理想,表现在覆盖面小、管理成本高以及待遇下降等多个方面。金融危机成为这次国有化改革事件的导火索。2008年12月4日,阿根廷总统签署《阿根廷统一养老金法》。至此,经过14年的私有化改革后,阿根廷养老金制度又退回到改革前的国家公共保障制度中去,私有化改革宣告失败。阿根廷社保国有化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国城镇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由于引入了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划,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混合型的部分私有化制度。“统账结合”制度的目标在于将社会互济与个人责任相结合,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部分积累,增强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个人账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直空账运行,部分积累制并未落到实处。从2001年“辽宁试点”以来,国家开始推开做实个人账户工作,目前已扩展至10几个省份和地区,基金积累达1100多亿元。受投资环境的制约,迄今为止,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并未真正建立起市场化的投资运营体制。

分析阿根廷私营养老金的“国有化”改革事件,对照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是社保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个国家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应该覆盖全体就业人口,如果长期不能实现应保尽保,就会使社会对其合法性产生怀疑。在这方面拉美的教训是深刻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智利等十几个拉美国家先后进行了私有化改革。私有化改革后,社保基金支付能力的可持续性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其覆盖面却从改革前的40%降至30%左右,至今也没有恢复到私有化改革前的水平。有研究表明,拉美国家成为世界贫困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与其社保覆盖范围狭小是密不可分的。阿根廷1994年私有化改革前覆盖率为45%,改革后下降到40%;由于阿根廷经历了2001年金融危机,其覆盖面狭小导致的社会矛盾开始逐渐尖锐起来,在危机最深重的2003年,覆盖面进一步下降到30%,失业率从改革前1993年的8.8%骤升至25%。2008年11月,当美国次贷危机刚刚波及拉美时,阿根廷政府便宣布废除私有化社保制度,对其进行国有化再改革,其最重要理由之一就是为了扩大覆盖面。广泛和雄厚的社会基础使阿根廷运行了14年的私有化社保制度顷刻之间迅速瓦解,并成功地实现了国有化再改革。

我国的城镇基本社会保险制度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主要是作为辅助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出来的,参保对象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职工,这在很大程度限制了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展进程。当前,社会保险在城镇正规就业部门中已基本实现全部覆盖,覆盖的难点在非正规部门的灵活就业和广大农村人口。截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2.19亿人(含0.5亿退休金领取者),农民工参保人数0.18亿,农村参保人数0.52亿(含0.04亿养老金领取者),减去养老金领取者,全国参保人口合计2.35亿,按全国劳动人口7.7亿人计算,其覆盖率仅为31%。如按国际惯例,将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岁和女性5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作为“应保”人口,再考虑到养老金领取者,其覆盖率大约在30%左右。相比之下,农民工的覆盖率就更低了,只有17%左右。就是说,基本养老保险中,70%就业人口被排除在社保制度之外,农民工则高达80%以上。

社保制度覆盖面低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由于社保覆盖范围狭小,大多数城乡居民不敢消费,内需难以拉动,迫使增长不得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社保体系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任重道远。拉美的教训说明,一项社保制度如果无法解决覆盖面低的问题,就会面临合法性危机问题。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社保覆盖面问题,从社保制度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解决制约覆盖面扩展的制度性因素,如缴费负担过重、回报率低、运营成本高、风险过高等等。

二、慎重选择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模式

自2001年辽宁试点开始,我国部分省份开始逐步做实账户。当前个人账户资金管理面临两方面突出的矛盾:一是在现行体制下,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政策尚未出台,个人账户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投资压力越来越大。账户基金如不进行投资,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进而导致养老金替代率下降;与此同时,做实账户后,不少省份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是账户基金的闲置,另一方面是统筹基金的缺口加大,从资金借贷的经济账上算是不划算的,这使人们对做实账户的初衷和合理性产生了疑问。账户基金投资政策迟迟不出台,这种压力越来越大,尽快出台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已迫在眉睫。而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是整个社保体制改革中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国家一直未放开投资限制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基金的安全性。近两年频发的“社保基金案”更是向社会敲响了警钟。毫无疑问,账户基金采取市场化的投资策略是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如何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是账户基金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在“账户基金”投资管理方式的选择上,世界上主要有两种模式:

分散化投资的“智利模式”。其主要特点是:账户持有人作为投资者做出基金的投资决策,资金完全在个人账户里运转,私营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市场进行竞争,根据市场需求自行设计投资产品。国家的作用是制定投资指南,对市场制度进行维护和监管。

集中投资的新加坡投资模式。其特点是中央政府集中投资,虽然个人账户按实际缴费记账,但事实上账户是“空”的,其缴费积累由中央“拿走”统一进行投资运行,投资决策和资产分布等一切投资业务均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属于政府控制型的“集合”投资。

大部分拉美国家采取分散型的资本化账户投资方式,这些国家曾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以改革时间最长的智利为例,在过去20多年中达到了年均10%的高额回报率。但这种投资模式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参保人承担市场风险,回报率随市场的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面前,参保人会面临巨大损失。阿根廷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种投资方式存在的风险。早在2001年,阿根廷就遇到了金融危机,在危机最严峻的2002年投资亏损超过了40%,导致平均养老金待遇水平下降达38%。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阿根廷社保基金从2007年10月就已开始贬值,到2008年10月宣布国有化之前已下降了-19.1%。为此,2008年11月克里斯蒂娜总统直言道:对社保实行国有化改革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

其次,由私营公司管理养老金个人账户,管理成本较高。在1994年刚进行私有化改革时,阿根廷共建立了24个养老基金管理公司(AFJP),竞争十分激烈,经过兼并和重组后,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了养老基金管理公司,逐渐形成了垄断。至2008年11月,养老金管理公司剩下10个。14年来,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手续费收入达150亿美元,大约占实缴股本的20—30%左右,这意味着,公司利润是有保证的,外国股东的投资风险很小,但参保人则承担着较大风险,并且承担着汇市和股市的双重风险。截至2008年9月,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阿根廷10个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损失占参保人缴费收入的20%。

从目前情况来看,参保者个人分散投资的模式显然不适合我国具体国情。原因在于:一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风险较高,缺乏支持养老基金投资的产品,投资者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十分有限。二是账户持有人的素质有待提高,参保者对养老基金投资的知识了解不多。三是在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经验、人才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和限制。四是文化观念和传统习惯等“软环境”还不能一步到位,以建立起这样一个完全体现个性化和个人能力的、个体收益差异性如此大的投资制度。与“资本化账户”模式相比,中央公积金制投资方式相对适合我国国情,政府“集合”投资并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基金的安全性,也可以避免分散化投资所带来的高额成本。

而采取政府集中管理投资方式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选择账户资金管理的主体层次,即是由省级社保经办机构还是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独立机构来管理基金。从现实表面情况分析,采取省级投资模式似乎是合理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多为地方统筹,账户资金的收集、记录以及养老金支付等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由各地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在这种格局下,个人账户基金由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统一实施投资管理,在技术路径、制度格局与利益格局的重塑整合上会容易一些,短期内的制度转换成本也相对较低。但从长远看,省级投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市场风险大,对部分省份来说,投资专业人才短缺,省级政府主导信托投资,容易出现问题。二是对中央政府来说,采取省级投资模式难以制定全国统一的补偿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其最终结果还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做最后担保人,中央政府负责买单,将很可能成为新一轮社保违规的风险源。三是如果中央政府采取放开不管的态度,采取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并由市场决定各省的收益率水平,不仅存在金融风险,而且在投资失误的情况下,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产生连带影响。四是公平性问题。省际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沿海发达省份与中西部欠发达省份之间在基金的投资管理水平和赢利机会上存在很大差距,收益率难免出现较大差别,相互攀比难以完全避免,道德风险难以防范。

笔者认为应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做法,由中央政府成立一个类似新加坡中央公积局的独立法人机构,专门负责全国账户基金的营运。该机构隶属于人力与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账户资金的征收、投资与待遇支付,并负责基金的投资运营。账户资金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征收,利用现行征收渠道负责管理,归集到账户基金投资机构之中,由账户基金投资机构既负责投资营运又管理支出,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大收与大支。账户基金实行自我循环与自我平衡,独立核算,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市场化投资。在账户基金投资策略上采取类似于企业年金那样的信托制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那样的招标制,实施完全的市场化投资策略。

三、谨防社保制度的“碎片化”发展趋势

碎片化社保制度是传统拉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疾病。阿根廷在1994年梅内姆总统实施养老金私有化改革时,为了避免政治冲突,并没有将立法和司法部门纳入到改革的范畴,这两个部门的人员在改革后依然享受着传统制度的特权。2008年,阿根廷立法和司法部门的退休金与在职工资相差无几,每月大约在4500—12000比索之间(1385—4100美元),而参加私有化改革的工人退休金只有450比索(155美元),即一个法官的退休金是一个工人退休金的10倍。1994年改革后,参加私有化制度的群体养老金水平较低,多年的埋怨情绪遇到风吹草动就会使这个群体立即团结起来,或是集体抵制,或是群体退出。阿根廷私有化社保制度的再国有化改革,之所以受到参保人的欢迎,在于作为数量庞大的基础阶层,自认为是当年私有化改革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当对私有化改革进行“再革命”,必然会成为国有化的支持者和拥护者。

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已呈现出非常严重的“碎片化”分布现象。从城乡角度划分,目前的制度现状可抽象为“两碎片化模式”即城镇制度和农村制度并存,农民工游离二者之间。如果为农民工单独建立一个制度,就可抽象为“三碎片模式”即城镇制度、农民工制度和农村制度并存。从覆盖群体划分,大碎片包括城镇企业职工保险、机关事业单位传统劳保、失业群体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以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小碎片则具体到各个地区、城市。为满足各地参保群体的意愿和要求,解决社保制度存在的“便携性”缺陷,许多地方政府开始纷纷采取变通措施,例如降低费率、单独建立小制度的办法,以最大限度地覆盖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务农农民、失地农民等不同群体。于是,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多“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养老保险制度。

碎片化制度必然带来诸多社会问题:一是多种碎片导致参保人群间的待遇差,造成社会不公,群体间相互攀比,进而形成社会矛盾。二是由于各种制度间相互衔接存在障碍,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造成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障碍。三是分立的养老保险模式存在着严重的财务缺陷。人口老龄化将直接威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平衡,而“碎片化”制度则进一步人为地扭曲人口年龄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其结果是某个制度“碎片”出现大量收支结余的同时,而另一些制度“碎片”的财务收支缺口变得越来越大,造成养老保险制度陷入财务危机。

当前,我国的社保制度改革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来自部分欧洲国家和拉美国家的教训说明,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过程中,应谨防制度碎片化发展趋势,社保制度改革战略的重点应着眼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体系。

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篇4

养老金制度建立的重要职能是通过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晚年的经济保障, 其中, 养老基金的筹集和保持基金的收支平衡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问题, 它关系到养老金制度是否能持续、有效地运转下去。因此, 有必要对基金收支平衡进行深入研究。

1 养老金替代率问题

1.1 基本假设

(1) 个人账户的继承额和管理费用为零。

(2) 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不考虑工资限额, 而以职工的工资总额计算的平均工资作为计费基础。

(3) 假设每一代人生活在工作和养老两个时期。

1.2 符号说明P——养老金;

C——缴费工资指数;

N——计发月数;

M——缴费年限;

qi——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Q=1+qi;

r——个人账户记账利率 R=1+r;

M——R与Q的比值;

Ri——各个年龄段职工的工资总和;

W——社会平均工资;

zi——各年龄段职工总数;

W0——社会工资基数, 即参保前1年的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1.3 模型建立

首先我们根据2009年山东省某企业各年龄段工资分布表, 求得该企业职工缴费指数作为参考值, 取各年龄段缴费指数的平均值计算以下6种情况下的养老金替代率。

undefined如表2所示。

养老金包括两个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的计算相对简单, 在我们的模型中把缴费年限作为独立变量, 只要根据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就可以得出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相对复杂, 因为个人账户是一个积累量, 每年积累的量不一样, 同时还需要考虑记账利息因素。在模型中, 对个人账户的处理方法是逐年计算个人账户存储额, 并同时考虑该金额到退休时的本金及利息, 最后将所有年度的本息进行累加。

养老金计算模型。

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 (具体推导过程略) :

undefined

undefined (1)

由上面的养老金计算模型可以很容易得到替代率的计算公式:

undefined (2)

1.4 模型求解

考虑到职工分别是从30、40岁开始缴纳养老金保险而又分别到55、60、65岁退休, 所以养老金的替代率有6个值。我们利用Matlab软件对其求解, 其中变量工资增长率qi参照表2。

输入程序:

m=[25 30 35 15 20 25]

q=[0.0495 0.0307 0.0177 0.0949 0.0770 0.0495]

n=[170 139 101 170 139 101]

for i=1∶6

f (i) =1/2* (1+1.04) *m (i) + (12*0.08) /

n (i) *1.04* (1- (1.03/ (1+q (i) ) ) ^m (i) ) / (1- (1.03/ (1+q (i) ) ) )

求得各个阶段的替代率如表3所示。

2 养老保险基金平衡问题

2.1 基本假设

假设每年给付的养老金额度不变。

2.2 符号说明

b1——55岁时养老金年给付额;

b2——60岁时养老金年给付额;

i——个人账户记账利率;

b3——65岁时养老金年给付额;

undefined年期初 (即退休当年) 各年养老金现值总和。

2.3 模型求解

基于第一个问题中解答过程模型一, 我们可以计算出职工从30岁开始缴费, 到55岁、60岁、65岁退休, 所得的养老金, 从其退休后, 即开始领取退休金直至75岁死亡问题描述。

中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 采取以平均余命来确定养老金的方法。个人账户中缴费一般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 个人账户中养老金发放标准按退休职工的平均余命和利率来确定的。在个人账户储存额模型中对个人账户的处理方法是逐年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 并同时考虑金额到退休时的本金及利息, 最后将所有年度的本息进行累加。

2.3.1 个人账户储存额的模型

由模型一基本养老金模型可知 (过程推导在此省略) 。

undefined (3)

输入程序:

m=[25 30 35]

q=[0.0495 0.0307 0.0177]

for i=1∶3

f (i) = (0.08) *1.04*65123* (1+q (i) ) ^m (i) * (1- (1.03/ (1+q (i) ) ) ^m (i) ) / (1- (1.03/ (1+q (i) ) ) )

求解得各个阶段的个人账户存储额为365240元、398730元、433020元。

2.3.2 养老金标准发放的模型

设养老金年给付额为b, 平均余命为k年, 个人记账利率为i, 养老金发放在年初进行, 则各年的养老金在平均余命期限k年年初 (退休当年的) 的现值为:

第一年养老金在k年年初的现值:b;

第二年养老金在k年年初的现值:undefined;

第k年养老金在k年年初的现值:undefined。

该职工在k年期初 (即退休当年) 各年养老金现值总和:

undefined

b=P个人账户储存额÷n计发月数×12 (4)

输入程序:

p=[365240 398730 433020]

q=[0.0495 0.0307 0.0177]

n=[170 139 101]

k=[20 15 10]

for i=1∶3

f (i) =p (i) /n (i) *12* ( (1+q (i) ) ^k (i) -1) / q (i) * (1+q (i) ) ^k (i)

end

求解得出各个阶段的个人账户的养老金给付额为2228700元、1012900元、664400元。

2.3.3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判定模型

undefined

undefined (5)

L为第k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差额。当L=0时, 目标期间内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当L>0时, 目标期间内养老保险基金收大于支;当L<0时, 目标期间内养老保险基金收不低支。根据模型, 利用matlab, 代入数据得到社会养老基金收支结果如下:

养老金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表4来表示。

3 影响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因素

从上述诸多模型可以看出, 在部分积累模型下, 影响养老金收支平衡式的变量有:缴费年限M、缴费工资、工资增长率。

3.1 缴费年限 (退休年龄)

缴费年限是决定养老金负担水平的一个基本因素。在预期寿命和保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 提高缴费年限, 不仅可以缩短平均享养老金年限, 降低养老基金支付总负担, 而且还可以相对延迟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期限, 增加养老基金的收入, 从双向有利于实现养老基金收支平衡。据国际劳工局估计, 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 养老金负担降低50%。在人口年龄确定时, 退休年龄越高, 抚养比就越低。但一提到提高退休年龄, 就会遇到就业压力过大等问题。但只要我们分清造成我们国目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后, 这个问题就容易破解。中国现阶段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结构性失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如前面所述, 我们应该延长年轻人教育年限, 限制就业的最低年龄。这样分阶段、有步骤的提高缴费年限的设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2 缴费工资

按照国家规定, 企业应以全部职工缴纳工资基数之和作为缴费基数。缴费基数的大小对社保基金收入的增减产生重要影响。在缴费比例既定的前提下, 缴费基数大, 基金收入额就大。

3.3 工资增长率

由于职工缴费与领取的养老基金均按一定比例与工资挂钩, 因此一旦工资增长, 职工缴费与领取的养老基金也会随着增长。根据上面模型分析可知, 工资增长率对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影响远远超过对其所缴纳的缴费。因此降低工资增长率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负担。

4 结论

由上分析可知, 计费基数低于工资总额、收缴率低、使比例居高不下。而高的缴费比例又将进一步使覆盖面和收缴率降低, 从而对基金收支平衡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扭转这种情况, 只有按照传统论的思维方法, 综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进一步强化对养老基金征缴运营及养老基金发放的监督,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险运行机制, 逐步做到个人账户,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就业年龄、退休年龄, 适当降低养老基金代替率,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问题。

模型的优缺点:①该模型的假设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现实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例如, 政府对每月缴纳养老金的金额数量或者年龄利率有所改变时, 可能会影响假设的条件, 导致计算结果不合理。③从问题出发, 分析了应该考虑的各种情况, 建立了一般的数学模型, 并进行实例验证, 从而证明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④用Matlab准确地对众多数据进行处理, 在运用Matlab进行计算时, 可以准确且快速地进行烦琐的运算。⑤为了使计算简便, 使所得的结果更理想化, 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丹丹.Matlab在职工工资预测上的拟合应用[J].才智, 2011 (12) .

[2]百度百科:养老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7916.htm.

[3]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数学模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养老金制度改革 篇5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事业单位养老金改

革从制度实现公平

欢迎访问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日前回应“因为养老金并轨改革出现部分事业单位提前退休情况”时指出,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临近退休的人员,咨询了解相关政策情况,是对自身权益关切的正常反映,并没有形成所谓“退休潮”。

有媒体问,关于养老金并轨改革,怎样看待近期因为养老金并轨改革而出现的部分事业单位提前退休的情况?养老金并轨改革的大方向和时间表是什么?需要补交的社保的这笔款项谁来承担?

李忠表示,据我所掌握的信息,并没有发生所谓的“退休潮”,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临近退休的人员,咨询了解相关政策情况,是对自身权益关切的正常反映,并没有形成所谓“退休潮”。我们将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这方面的政策解读,回应社会的关切。

李忠说,“并轨”这个概念,中央标准的提法是“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不是说这个制度并到那个制度里面。总的方向是各类群体实行大体相同的基本制度模式,同样的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从制度上实现公平,在规则上实现公平,不存在将哪类群体并入其他群体的设计,更不是把各类不同群体的待遇拉平。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在这个词上用“改革”可能比“并轨”更准确一些。

李忠指出,每项改革都有一个妥善处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问题,你刚才谈到的补缴的问题,我想是这样,我们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时候,对职工过去参加工作而没有实际缴费的年限,做了视同缴费年限的处理,改革总体运行是平稳的。这个可以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解决同类问题的一个思考。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 篇6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之一。这主要是由养老金制度不同,调整机制不同,管理体制等原因造成的。本文分析了当前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养老保险;待遇差距;事业单位

现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曾对于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现行的经济体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模式不同

从目前现行政策来看,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没有纳入养老保险的统筹范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合理有序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当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合理流动到社会,或以其他形式就业,可能就要重新开始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至于以前他为社会做的积累,前后关系如何接续,现在还没有更细的政策规定。再者,由于现行政策使事业单位与企业在养老金待遇上有较大差异,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之间养老保险权益的衔接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双向流动。

将机关和全额事业单位纳入养老保险范围,改变现行机关事业单位以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额为主要依据的退休办法,建立统一的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一体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的规模与企业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在改革实施前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年限,并作为计发过渡性养老金的依据,单位和个人均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考虑到企业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已达到8%,且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个人缴费晚于企业,改革起步时机关事业单位个人缴费比例可按当地政府对企业职工的规定执行,也可一步达到8%。

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同

企业统一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由个人、集体、国家共同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模式,强调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标准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标准为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

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都由国家财政负担,个人无需缴费,退休金水平以退休前工资为基础,以工龄长短为计发依据。其中,国家机关公务员退休后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均按原工资的100%计发,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按一定比例计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按职务工资和津贴之和的一定比例发放,计发比例均根据工龄划分为不同档次。养老金制度的不同,使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拉开差距。

按照平稳过渡的原则,确保现行退休制度向新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过渡,新老办法合理衔接,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基本平衡。实行与企业相同的以缴费工作年限和缴费工资额及个人帐户储存额为依据的结构性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一)改革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老人”,仍然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事业单位离退休标准发放,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金中列支。

(二)改革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新人”退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三)改革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改革方案实施后退休的“中人”的离退休金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性养老金。第二部分为个人帐户养老金。第三部分为过渡性养老金,即按照企业办法以本人退休前三年的平均月缴费工资为基数,乘以视同缴费年限,再乘以过渡性养老金计发比例1.0-1.4%。第四部分为在基本养老金内增发一块调节金。

机关事业单位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后,机关事业单位“老人”待遇不变,“新人”的养老金待遇与企业完全并轨,核心问题是解决好“中人”的待遇水平过渡问题。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为90%,企业为80%。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中人”过渡问题,在基本养老金内增发一块调节金。在按照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仍然低于老办法时,其差额部分再加发一块调节金,列为基本养老金的一部分。目前,转制事业单位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后采取这种办法,正好与企业和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的现行政策相一致,使养老保险政策前后衔接,不会引发新的问题。

三、我国各省市、各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机制不同

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是由各省市、各地区根据各自的状况,各自管理,没有统一管理模式,未能使软件、硬件、人才三者实现有机结合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保险业务量的逐步加大,实行全国统一微机化业务管理是社保业务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浅谈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 篇7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工到城乡居民的发展过程。虽然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但弊端也日益明显, 对其进行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养老金双轨制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采取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直接由财政拨付, 而企业职工则是由社会统筹。双轨制的运行造成了养老金待遇上的巨大差距, 影响了社会公平, 养老金并轨势在必行。

机关事业单位主要包括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指挥的行政机关, 以及为了社会公益目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活动的事业单位。为了缩小研究范围, 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作为社会服务组织的事业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中高校教师这一类群体, 一般具备高学历背景, 在如此重视科教兴国的当下, 他们现有的收入水平, 以及退休金额度将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如何平稳地推进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已经成为当前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现状, 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轨的必要性, 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现状

与企业不同的是, 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工作由人事部门主管, 各级政府的人事行政部门进行政策指导与组织实施工作的管理。

企业退休人员资金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和筹集。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比例, 正常不得高出企业工资总额的20%, 归入社会统筹账户;个人支付比例是工资的8%, 完全归入个人账户。国家负担养老费用的部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缴纳的税收减免部分, 二是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大于收入时, 国家财政给予兜底。

三、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度有失公平。具体来讲, 目前未进行改革试点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仍无需缴纳任何的费用, 其退休金来源于国家税收。而我国的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则需要自己缴纳一部分, 即企业职工需要按照每月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 是个人、单位与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的方式, 这样一来企业职工与事业单位人员同样作为劳动者, 却有不同的养老保险待遇, 削弱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且有失公平。而且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金计发办法、享受养老金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使得两种不同岗位上的退休人员在领取的养老金的多少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般来说,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明显高于企业职工。

四、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建议

1. 从制度层面推向法律层面

经过多年的政策准备, 2015年1月14日,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 标志着养老金“双轨制”正式终结,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员工一样, 将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与养老金“并轨”改革相配套的, 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同步实施。经过多年的探索,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 此时的养老金与工资改革方案被相关专家认为已经成熟, 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双轨制”所导致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制度层面完善之后, 国家应该积极推进关于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相关法律的颁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中国正在逐步推进法治社会的建立, 要想确保一项制度有效实施, 应该颁布实施相应法律。

2. 统筹规划, 逐步推行

养老金并轨应该实行“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 新人新办法” (已退休的“老人”沿用老办法, 新参加工作的“新人”采取新办法) 。对于“中人”来说, 养老保险将来的待遇结构将是“2+1+1”———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另外两个“+1”分别是过度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改革要兼顾各个群体利益, 不能以牺牲某个群体利益为代价。而且必须采取逐步推行的方式。

3. 构建事业单位多层次养老金体系

根据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和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改革方向,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立足于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层次。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与目前我国现行的企业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一致, 都是实行统账结合方式。在资金筹集上, 由政府、单位和参保个人共同缴费。第二个层次是职业年金层次。这一层次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个人养老制度, 实行个人缴费账户的积累制。在资金筹集上, 主要是由机关事业单位职员个人缴费纳入个人账户中, 各个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给予适当匹配的缴费。但不能和第一层次一样缴费比例每个人都是确定的。在这一部分应实行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制度, 在筹资标准上, 各级政府和单位匹配缴费部分可设定在2%~5%之间, 具体比例根据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缴费情况设定。第三个层次是商业保险层次。这一部分的养老保险为自愿性养老保险, 由个人自愿选择性的加入, 缴费的多少及时间的长短都由个人自己决定。在这一部分,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完全没有差别。

参考文献

[1]马斌, 蒋莹, 叶青.关于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的研究述评[J].经济与管理, 2013, (06) .

养老金制度改革 篇8

关键词:智利,中国,养老金制度

一、智利养老金制度发展概况

智利最初在1924年建立了以现收现付、公立机构管理为特征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经过50余年的发展后, 该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智利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出现了养老金管理体系混乱和公立管理机构效率低下等现象, 再加之人口老龄化等因素, 智利养老金体系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收支严重失衡, 1970至1983年连续出现赤字, 国家无力弥补亏空。为应对该局面, 智利军政府于1980年公布了《养老金制度改革法》, 开始了养老金私有化的改革, 将现收现付制改为完全积累制。该变革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启用了DC型养老计划, 即预先规定缴费水平, 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以个人账户的方式记录和管理, 个人具有投资选择权和决策权, 并承担投资风险;个人账户在退休时的累计额一次性领取或者转换为退休年金领取, 转化为退休年金的数额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累计额及其转化为年金的价格 (中国精算师协会, 2011) ;二是平稳地进行了新旧养老金制度的过渡交接, 改革法规定, 1980年前就业的人员可以选择留在旧制度中, 也可以退出旧制度加入新制度, 并规定一旦加入新制度便不可回到旧制度, 而1983年以后就业的人员必须加入新制度。

1、智利新养老金制度

智利新制度下的养老金分为正常退休养老金、提前退休养老金和残疾遗属养老金三种, 制度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养老金的筹集和领取。在募集方面, 智利实施的是由政府立法强制储蓄和自愿储蓄相结合的方法。雇员强制性按月缴费并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比例为本人工资的10%;另外再缴纳工资的2.5%~3%用于支付养老金管理公司的佣金 (管理费) 和向保险公司购买伤残遗属保险。该强制缴费资金在缴费、投资收益和领取三个环节都免税。但月收入在72万比索 (合2000美元) 以上的部分不适用此规定, 保险费完全由个人负担。雇主虽不承担缴费义务, 但有职责代扣代缴, 若不履行这一职责, 要受法律处罚。此外, 雇员还可以按两种方式进行自愿储蓄, 一是将额外的储蓄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 该储蓄的本金和投资的收益均免税;二是将其存入一个单独的第二账户, 可随时领取, 该账户只有投资收益免税。此外, 为了应对养老金改革产生的历史欠账问题, 智利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比如对建立新制度以前退休的人按旧制度养老, 该部分资金由财政保证;对新制度以前就业, 并且选择了加入新制度且无个人账户的人, 则由政府发行124亿美元的“认可债券”, 将之作为个人账户的储蓄记录额。

养老金的领取方式有三种:一是向保险公司购买终身年金, 目前有90%的退休雇员选择此方法;二是计划支取;三是计划支取与延期终身年金相结合。如雇员在退休前死亡, 其个人账户资金作为遗产处理;在退休后死亡, 如选择计划支取方式, 养老金剩余部分将作为抚恤金由家属领取。

(2) 养老金的管理和运营。让私营养老保险基金公司 (AF-Ps) 来管理养老保险基金是智利养老保险改革的核心内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将汇集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资金并进行管理和市场化的投资运作, 利用投资回报收益使养老基金升值。同时, 政府通过要求公司自身资产和养老基金分开经营以保障这些公司所掌握的养老金资金的安全。养老保险参保人可以自主选择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来管理自己养老保险基金账户中的资金, 如果对管理不满意还可以更换基金管理公司。这种管理和运营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提高了养老金管理市场的竞争性。管理越好、投资收益率越高的公司, 就会获得更多的客户和养老保险金, 并获得更多的管理费。管理混乱、运营不善的公司就会被市场淘汰。

(3) 政府在养老金计划中的职能转变。改革之前, 智利政府直接参与养老保险计划的筹集、运营和管理。改革之后, 政府只须履行监管和财政职责。由于竞争压力的存在,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而将养老保险费投资于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 这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为了防止参保人员的利益受到损害, 智利政府设立了专门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监管的机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局 (SAFPs) 。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监管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运营和养老金的发放, 检查这些公司是否符合最低准备金要求;颁布、修改和解释有关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法规、条例;对违规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处罚, 在必要的时候解散问题严重的公司;监督和检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养老保险基金资产的全面信息披露。除了监管, 政府还通过财政渠道承担了部分责任, 包括为养老基本管理公司最低收益率提供最后担保;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和法定缴费年限, 但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积累未达到领取最低养老金应存金额的, 由国家补足差额;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破产时提供最终担保。

2、智利养老金制度运行成效

经过近30年运营, 智利的新养老金制度获得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大, 收益率高。至2004年底, 智利养老基金总额积累达到608亿美元, 占当年GDP的67%, 养老基金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28.3%, 扣除费用后净收益率达9.3%。二是有利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到2003年末, 养老金是智利国内定期存款、银行债券和可抵押债券的最大投资者, 是公司债券的第二大投资者;此外, 养老基金还大量投资股票。在养老金的投资推动下, 智利金融资产的GDP占比从1980年的65%上升到2003年的217%。三是有力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增长。已有研究表明, 1981至2002年期间, 养老金制度改革对智利国内平均储蓄率增长的贡献为GDP的2.3%, 占储蓄增长的47%, 对投资的贡献为GDP的1.2%, 占投资增长的57%;劳动力方面, 一方面由于降低了养老金缴费率, 减少了劳动成本, 提高了劳动参与率;另一方面, 养老金改革使得缴费和给付之间的关联性加强, 从而激励了劳动力就业。在1981至2001年间, 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对GDP的增长率的贡献为0.49%, 占这20年期间经济增长率的10%。

二、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欠债严重, “空账”运行规模大

目前, 我国实行的是上世纪90年代确立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 也就是部分积累制。社会统筹由单位负担缴费, 目前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 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 为个人工资的8%, 个人账户实行的是长期封闭积累、产权个人所有的“完全积累”制, 个人账户上的养老资金原则上不能调剂借用。虽然从过去的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制的转变是一次根本性的体制变革, 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却形成了一种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空账”运行机制。其原因在于统账结合制度下, 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由企业缴费, 而社会统筹只解决部分, 这意味企业要同时承担退休职工养老之需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任务, 造成企业负担过重, 缴费困难, 逃费、欠费现象严重, 导致了当期的养老金缺口。而个人账户上的资金实际上被用于弥补该缺口, 由此形成规模庞大的个人账户“空账”。目前这一数字据估算约有1.3万亿元。

2、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 同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8年底, 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2亿, 占总人口的10.2%。也就是说, 按国际通行标准,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使人们对老年保障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如果维持老年保障的待遇水平不变, 则养老成本就要增加, 而分担这些成本的劳动力人口正在减少, 养老金制度将会不可持续。如果降低养老的标准, 可能使人们在老年陷入贫困, 违背养老金制度的基本目标。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 是我国养老金制度面临的长期挑战。

3、养老基金管理和运营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养老金仍主要用来购买国债和银行储蓄, 基金收益甚小, 根本无法满足老龄社会对养老金的需求, 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而且在基金的使用、投资、运营等方面效率低下。同时, 由于基金管理监管机制的缺位导致基金的挪用、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三、智利养老金制度对中国的重要启示

1、筹资渠道

智利在养老金的筹资和转制成本的消化方面无疑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一是通过将养老基金管理私营化和减税来鼓励人们多储蓄养老金。二是通过国有资产的大规模私有化和发行“认可债券”来筹措资金, 以弥补新旧养老体系转换时出现的资金缺口。我国养老金改革也同样面临着历史负担重和转制成本消化的问题, 借鉴智利的成功经验, 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通过国有股减持、变现或划拨国有资产来充实养老金;二是通过发行“认可债券”来补充养老金;三是通过对储蓄养老金部分免征所得税和征收特种税来补充养老金, 例如可以考虑征收遗产税和利息税等。

2、管理运营模式

从智利养老金管理运营的经验来看, 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合我国养老金的实际情况, 管理运营的改善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金管理领域;二是要将养老金个人账户部分与统筹账户彻底分离, 将个人账户的资金分阶段地委托基金管理公司和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来进行管理运营, 受委托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来确定。

3、监管模式

在养老基金的投资监管上, 智利政府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监管措施, 使得在过去30年中, 智利虽然经历多次金融危机, 但其养老基金的安全性却始终能够保障。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较低, 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 因此要加强对养老金安全的监管。一是制定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单一经营目标、资产托管要求、投资的风险评级制度以及针对每类投资的限制等方面的政策, 例如: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将养老金业务与其他业务分开, 严格规定养老金投资不同金融产品的比例;二是监管当局应要求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信息透明化, 对有舞弊行为的公司进行严厉的惩罚, 并向社会予以公开;三是政府要为破产的私营基金管理公司提供担保, 以保护参保人的利益和维持社会对养老金管理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国精算师协会:员工福利计划[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2]刘纪新:拉美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3]宋晓梧:我国社会保证制度面临的严峻形势[J].经济管理与研究, 2001 (3) .

[4]胡晓义: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保险[M].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8.

养老金制度改革 篇9

一、哈萨克斯坦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成功之路

1.哈萨克斯坦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背景。前苏联解体后, 哈萨克斯坦延用了之前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体系, 该体系的基本特征为在职职工的缴费作为养老金发放给退休职工, 随着哈萨克斯坦的独立及其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 大量劳动力从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进行转移, 选择提前退休的工人人数也在逐步增加, 如此一来便造成了养老金的缴费与领取之间出现巨大差额, 为了缓解这一差额, 政府进一步提高在职工人应缴纳的工资税, 此举不但加重了企业与劳动者的负担, 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偷税和偷缴费的现象不断蔓延, 截止至1996年年底, 哈萨克斯坦拖欠的养老金数额高达190亿坚戈, 仅用了三个月, 这一数字升至300亿, 整个国家的财政状况一度陷入危机。此外, 随着出生率与死亡率的逐年降低, 哈萨卡斯坦的老龄化现象也在日益加剧,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 哈萨克斯坦开始了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之路。

2.哈萨克斯坦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内容。

通过上述表格的内容论述不难发现, 哈萨克斯坦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之快是众多实施相关制度改革的国家中所少有的, 哈萨克斯坦该制度改革的历时虽短, 但在参考1981年智利养老金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合理的制度结构与法律法规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

(1) 引入拉美模式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第一支柱仍是先前的现收现付制, 由企业缴纳15%的法定税收构成;第二支柱是由在职职工缴纳其工资的10%而形成, 这一强制性举措形成了后来的个人账户;第三支柱由职工自愿缴纳的养老金形成, 且政府予以三种不同缴费形式以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2) 建立明确个人所有权的个人账户。此举为哈萨克斯坦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一大重点, 增强了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运营的透明度, 缴费者只有权对自己账户内的资金享有使用权, 避免了“他款我用”和入不敷出现象的产生, 账户内积累的资金不受人员流动的限制, 且为日后新养老制度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

(3) 吸取先前的经验, 哈萨克斯坦政府对于新制度实施后所上缴的养老金采取中央集中监管的方式, 此举避免了因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而出现的养老金隐形流失, 更有利于提高养老金体系的整体收益。针对不同监管对象政府给予了不同的监督管理, 其主要管理机构有以下三家:

托管行主要负责对养老基金内的资产进行托管;养老金资产管理公司运营资产的同时对资产的投向做出适时调整;养老基金公司则主要负责对个人账户的管理。此外, 哈萨克斯坦总统和总理任命监证会主席和劳保部部长为机构负责人的举动此举大大提高了监管的力度和效率, 同时还表现出了很高的集中性和权威性。

(4) 提出了针对没有个人账户积累的退休人员和其他积累不足的贫困人员应如何解决其养老保障问题的方案: (1) 提高在职工人退休年龄, 降低从现收现付制中领取的养老金数额; (2) 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例如石油等) 出口来填补庞大的转制成本缺口; (3) 发行一定数量的政府债券; (4) 对现有的国有经济部门实行深入且全面的私有化改革。

(5) 采用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措施: (1) 通过开展的私有化改革鼓励企业在资本市场中以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 (2) 引入集中的养老金信息管理系统, 以提高其制度运行水平从而避免内部风险; (3) 向公众宣传旧体制的不稳定性及新体制的诸多优点等。

3.哈萨克斯坦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成效。从哈萨克斯坦新的养老金制度改革速度之快足以说明该国在结合当时国情的前提条件下所制定出来的改革方案是存在着高度的合理性的,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新制度实施后仅用了五年时间, 参加新养老金体系的人数就占到了劳动力总量的78%, 哈萨克斯坦不但有效的缓解了养老金收支不平衡问题, 推动本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还培育了一批机构投资者, 为哈萨克斯坦带来了持续增长的银行存款, 从而使得银行的放贷规模有所增长, 实现了与国有经济改革的对接, 但短暂的成功过后仍需采取一定的后续补助措施, 例如进一步扩大新养老金制度的覆盖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继续提高政府监管力度和效率、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等方面都有待不断加强。

二、哈萨克斯坦养老金制度的成功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现如今的养老金体制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现象、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上涨、不同人群享受的养老金待遇差异过大、存在一定程度的隐形损失等。哈萨克斯坦的养老金改革对于现阶段中国的“统账结合”式养老金制度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构建全民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员工不仅在缴费上存在巨大差异, 在养老金的领取上也参差不齐, 此政策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群众对此产生的不满也在日益加剧。政府应大力加快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改革, 不分单位性质、采用相同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 从而减少群众的不公平感同时减轻国家负担。除此之外, 我国还应加快扩大个人账户在养老金体系中所占比例, 扩大个人积累性养老金在全国的覆盖面, 明确规定该账户的资金不受政府财政状况的影响, 如此一来便杜绝了政府与其他单位为缓解国家财政紧张而对该部分资金的私自挪用等行为的出现, 与此同时, 为了鼓励在职职工积极主动缴费, 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且该部分资金的流动不受劳动者的行业与地域的限制。

2.作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国有企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应从国有企业的年收益中划分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填补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巨大空缺。据悉, 2013年全年国有企业的营业总收入额为464749.2亿元, 同比增长了10.1%, 其中, 中央企业的总收入额为284407.1亿元, 同比增长8.8%, 地方的国有企业总收入额为180342.1亿元, 同比增长12.3%。将这逐年增长的收益额中的一部分用于偿还先前的空缺还是绰绰有余的, 作为国有企业, 就应做到真正的企业资产归国家所有, 此举既有利于减轻我国财政负担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3.采取有效的养老金保值增值措施。可取消银行储蓄存款的方式, 发行定向国债, 或将养老金用于国有企业参股中, 除此之外, 可以考虑进行相应的实物投资, 例如将资金投至我国的基础建设、高速公路、煤矿等行业, 采取多样化投资方式以实现养老金的增值保值。同时, 可效仿哈萨克斯坦, 建立完善的养老金体系运营监管机构, 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成立相应的运行管理公司, 统一由国家集中管理。如此一来在增强养老金的运行效率的同时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 使我国的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4.逐步完善我国养老金制度体系。就现今的养老金制度而言,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权责仍不够明确, 收支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效率低下现象,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农村社会养老金制度的法律地位, 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 更好的满足不同人群对于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5.升级与养老金制度配套的信息系统, 提高该制度运行水平的同时避免内部风险的出现。在我国采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这一决策问题上, 政府应为该政策的实施预留充足的时间, 加大改善后的养老金制度的宣传力度, 让群众从思想上认可和接受新制度, 更好的了解个人在这其中受益于何处, 从而积极有效地执行新制度。

养老金制度改革 篇10

1989年东欧政局剧变之后,罗马尼亚开始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当时由计划经济时期继承下来的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并逐渐暴露出制度设计上的致命缺陷。由于转轨初期的通货膨胀割断了养老金和收入之间的关联,致使养老金的分配更加趋向均等,结果招致人们对此极大的不满。此外,由于企业重组造成大批职工失业,政府为了政治上的稳定,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职工,尤其是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职工提前退休的应急措施,并慷慨地发放残障养老金。结果,1989—1995年,提前退休人数呈指数性增长,从31.68万人猛增至300多万,几乎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3%。由于退休人数激增,养老金缴费者和领取者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养老金赤字开始大幅增长,而这种形势又因为国家被迫接管破产的农业合作社养老金计划而进一步恶化。为了弥补制度的缺陷并提高养老金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和养老金待遇的充足性,从2001年至2011年,罗马尼亚政府分三个阶段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二、罗马尼亚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改革(2001—2006年)。

改革目标是使分配更加公平,提高实际的缴费和待遇比率,使保险人享有更多的权利并改善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政府对公共现收现付制的第一支柱进行了全面的参量式调整。首先,政府引入了新的基于积分制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并将缴费的最短期限从10年增加到15年。积分成为计算养老金的基本单位,积分制涉及的是职工整个工作期间的实际收入,并根据缴费原则还涉及到再分配的计算科目。职工每年的收入和缴费数额根据当年的平均收入都可转换成积分,退休时再用平均积分与法定的养老金数额相乘。其次,政府将法定的退休年龄延长。至2015年,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到男65岁,女60岁。法律规定,职工如果提前5年退休,可以先领到提前退休养老金。当职工达到正式退休年龄后,养老金管理机构会对养老金进行重新计算,然后再发给全额养老金。如果职工达到正式退休年龄后,仍继续工作并缴费,管理机构每年会对养老金重新计算一次,使他们可以领到数额更高的养老金。独立农工的养老金先是从国家预算中支付,后来于2006年被并入到单独的养老金预算之中。养老金几乎完全通过雇主和职工的缴费来筹资,而缴费率则依具体的工作类别而定。至2007年,正常工作条件类别的缴费率为29%,其中雇主的缴费率为19.5%,职工的缴费率为9.5%。为了使退休者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政府决定对2001年4月1日之前发放的养老金重新计算。但这项措施因故推迟,直到2005年才开始重新启动。在共计350多万的退休者当中,有161万多人得到了增发的养老金。尽管财政紧张,政府还是为武装部队(军人、警察、消防员)、法官、议员制定了单独的养老金计划。2006年,罗马尼亚共有604.3万人退休,其中580.8万人的养老金从公共的制度中领取,而其余的23.5万人,由于分别从内政部、国防部、司法部、情报局这些部门退休,其养老金按照不同的公式从国家预算中直接给付。2004年,《强制的私人养老金法案》通过,针对私人管理的养老金,政府准备引入新的筹资和管理手段,确保将来的退休者能得到稳定而体面的收入。从2005年起,为了进一步重建养老金制度并加强公共养老金制度的财政稳定性,确保有适当的养老金收入支付给退休者,政府在养老金领域又连续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定措施,取消了大部分未缴费者的权利并将大量的补偿金从社会保障预算中剥离出来。2006年,《自愿的私人养老金法案》获得通过。

(二)第二阶段结构性改革(2007—2008年)。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由三个支柱构成的养老金制度,即在原来公共第一支柱的基础上,建立私人管理的积累制第二支柱和私人管理的第三支柱。

第一支柱为强制性的公共现收现付制。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政府着力于逐渐降低雇主的缴费率。2005—2006年期间从22%降到了19.75%,2007年降到19.5%,2008年降到18%,此后一直保持在18%的水平,而雇员9.5%的缴费率则保持不变。为了提高退休者的待遇水平,在2007—2008年期间政府把养老金的积分值从平均工资总额的37.2%提高到平均工资总额的45%。因此,退休人员2008年的养老金比2004年的同期水平提高了大约30%。同时,为了维持第一支柱,扩大税收基数,弥补降低缴费率对养老金预算收入预期的消极影响,政府解除了平均总收入与养老金缴费的关联,将平均工资额与缴费相关并把公司的唯一出资人、经理、董事等人员归入新纳税人类别,对他们实行强制征税。

第二支柱为强制性的由私人管理的积累制支柱,设有个人账户。作为对第一支柱的补充,第二支柱可以为退休者提供更多的待遇。从2008年1月开始,当年35岁以下职工必须加入第二支柱;35—45岁的职工可以选择加入;45岁以上职工不允许加入,只能留在原制度里。对于35岁以下的职工,雇主将其养老金缴费中的2%转至第二支柱由私人管理的养老基金。此后,转入养老基金的数额将逐年增加,每年增加0.5%,8年后至2016年将达到6%的水平。第二支柱的养老基金由专门成立的商业公司进行管理。私人养老金监管委员会(CSSCP)作为专门机构,负责批准、管理和监督基金公司的运营,并负责检查基金公司经理人是否履行职责,对养老基金资产进行审慎投资,监督其投资时是否遵守了以下原则:1.为了参与人和受益者的利益去投资;2.投资可以保证资产的安全、流动性和赢利;3.投资于不同的金融工具以减少风险或有利于管理;4.以适当方式进行分散投资,避免过分依靠某项资产、某个发行人或集团公司,避免整个资产的集中风险。根据法律规定,对养老基金的缴费会记录在个人账户中,个人对其净资产拥有所有权,经理人负责管理和投资养老基金,并记录和更新个人账户的资金情况。每项养老基金至少需要50000人加入。养老基金账户里的个人资产只有在职工工作年限达到退休标准时,才能用于给付私人养老金。

第三支柱为自愿的私人管理的养老基金和保险,主要面向来自于各个职业类别的个人。在强制支柱以外愿意缴费的职工可以自愿加入第三支柱。每位加入者向这一支柱缴费时,可以从每月的平均工资中扣除一定的金额,在每个财政年度一共需要缴纳等值于200欧元的数额。根据法律相关条款,自愿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免税,参加者可以在年满60岁时拿到这部分养老金。2007年,在第三支柱实行的第一年,大约就有50万人加入其中。

(三)第三阶段改革(2009—2011年)。

改革目标是通过进行第二轮的参量式改革,进一步增加养老金收入,减少养老金的支出。为此,政府决定提高公共支柱的缴费率,同时停止增加第二支柱的缴费率,使其仍保持在2008年2%的水平上,并于2009年3月建立了名为“社会养老金”的最低养老金。最低养老金从国家预算中支出,金额为300新列伊,9月份又增加到了350新列伊。

2010年,为了减少养老金制度造成的预算赤字,议会通过了《统一养老金法案》。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采取过渡措施,到2014年,将退休年龄逐渐延长为男65岁,女60岁,然后将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继续延长,在2030年之前延至63岁。同时,申领全额养老金和最低养老金的资格年限也相应延长。第二,改变养老金指数化方法,停止2011年的指数化工作。2012—2020年,将按照100%的价格上涨幅度和50%的平均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对养老金进行指数化调整。从2021年起,与平均工资总额一致的增长率每年将降低5%;从2030年起,养老金只根据价格的上涨幅度进行指数化调整。第三,提高部分提前退休者的养老金扣减率,即每月的扣减率为0.75%,最多扣减60个月的养老金。与现行法律规定的最多扣减养老金的30%相比,这样最多可以扣减养老金的45%。如果职工领到这些养老金后继续工作,那么这段工作的期限在计算养老金时不再予以考虑。第四,废除特殊群体的养老金特权。将军人、警察、国家安全人员等单独的养老金计划并入到公共的养老金计划,使之与其他人享受同等待遇。他们正常退休的年龄在2030年之前将逐步增加到60岁。他们的养老金将在个人终生平均工资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计算。对于法官、法院工作人员、外交人员以及议会成员,退休年龄固定为男64岁,女59岁。第五,提高缴费的征收水平。加大向个体经营者、家务劳动者、自由职业者这些非受薪人员收取缴费的工作力度,由国家财政管理署对这些人进行统一管理。第六,严格控制用假的医疗证明提出的残障申请。第七,对一级残障退休者护工的补贴从国家预算中拨付。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采用积分制计算养老金,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

积分呈现的是职工的年收入与当年职工平均收入的比值,用积分制计算职工的养老金,可以体现出职工工作期间的总体收入和缴费的实际状况,使养老金和缴费密切相关,不但对提高职工缴费的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职工养老金收入的一致性。

(二)根据本国国情来制定改革战略。

由于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罗马尼亚并没有仓促地引入私人支柱,而是采取了一种渐进的改革战略,在进行了一轮全面的参量式改革之后,才实施根本性的改革。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改革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又根据形势的发展,开展了第二轮的参量式改革。但由于此前提前退休这项战略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增加了养老金的支出,无疑会给将来的筹资带来长期的压力,使养老金制度在今后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Adam Zwass.The Economies of Eastern Europe in a Time of Change[M].M.E.Sharpe,Inc.,1984.

[2]Catalin,“Romania”,in Kenichi Hirose(ed.).Pension Reform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in Times of Crisis,Austerity and Beyond[M].ILO,2011.

[3]Elaine Fultz and Markus Ruck.Pension Reform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Emerging Issues and Patterns[J].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1,1(140):22-23.

[4]George de Menil and Eytan Sheshinski,“Romania’s Pension System:from Crisis to Reform”,in Martin Feldstein and Horst Siebert(eds.).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 in Europe[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5]Robert Holzmann and Ufuk Guven.Adequacy of Retirement Income after Pension Reforms in Central,Eastern,and Southern Europe:Eight Countries Studies[M].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2009.

养老金制度改革 篇11

关键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矛盾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份。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与矛盾,突出表现为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不规范,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个人账户规模不统一,以及统筹层次低、缴费与待遇水平不挂钩、基金财务收支风险大等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指导思想混乱,基本政策不统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无法可依,法规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没有一套规范系统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对参保和保费征缴作出规定,养老保险方面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系统不规范不健全,导致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二)个人缴费未与计发待遇挂钩,不能有效体现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无论想让哪一种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运行下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都是基本前提。

(三)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差

由于现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低,实行的是县级统筹,“以支定收”已成为不可实现的空谈。一方面要确保发放,要保证现行事业单位退休政策的全面落实;一方面要按照当地经济发展、负担系数确定的缴费率已为最高限额,单位和个人已不堪重负。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的差距

(一)养老保险待遇不公,退休后养老待遇差距明显

企业人员、事业人员、公务员退休待遇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都由政府财政支出,机关事业人员和企业人员养老金没有显著差异。

(1)实行的养老金制度有所不同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所实行的养老金制度不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无须个人缴纳。退休金以退休前工资为基本,根据工龄的长短为依据来计发。机关单位公务员在退休后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原工资金额发放。

(2)统筹模式的差异

企业职工是单位和职工本人分别按一定标准缴纳,从这个角度观察,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属于多等级的创新性养老保险制度。企业组织和国家组织的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员工个人储蓄性的养老保险是构成这个保险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三者互相填补,并且承担的主体分部为国家,企业和自身。

(二)二元养老保险制度的弊端

二元养老保险制度是指公务员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实行两套完全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致使养老保险制度“双轨运行”。这种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有损社会公平正义,制约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1)难以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种类之间进行流动。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与计划经济体制不同的是,人才流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健全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2)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导致管理混乱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状态,双轨制并存的状态时的管理混乱,并未形成一体的管理体系,而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这种情况只是管理没有整体规划,没有全局意识,最终导致政策的出台,方针策略的制定实施很难同步,无法做到统筹兼顾。

(3)养老保险“双轨制”制约了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

其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恰恰是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绊脚石。长期以来,有着严重“福利依赖”思想以及预期享受高额退休金待遇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已经很难接受强调个人缴费、推崇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社会养老保险方式。更何况,从现收现付制的单位退休保障制度转换到“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依然存在制度转移的障碍。这些心理因素、个人利益和制度安排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缺乏激励机制,退休待遇和缴纳费用不挂钩。

(4)缴费基数、标准、比例不统一

个人缴费基数方面,有些地方是依照人事核定的档案工资而征收的,有些则依据实发工资,比如奖金、福利等实际收入进行征收;而单位的缴纳基数,有的按照在职人员工资总额的15%-30%的“单基数”征收,有些则以在职人员工资总额的15%-17%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50%之和实施“双基数”征收。

(三)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财政压力逐步增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城镇企事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能正常流通等多种问题并存的情况下,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

企业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和发放,而事业单位传统的养老制度采用单位管理和单位发放,养老保险实为单位保险,这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伴随的养老制度社会化程度低,筹资结构过于单一,没有体现权利和義务相结合及待遇与贡献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基本原则。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据2013年底统计,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14.8%,伴随着事业单位老龄化加剧,单位财政公款压力巨大,为避免和减少因老龄化的多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

(2)缩小与企业养老保险的差距,维持社会公平

我国企业参加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在稳步调整。2013年,全国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900元,比上年增加179元,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完全来自财政,养老金远远高于企业职工。(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霍尔茨曼,爱德华·帕尔默:养老金名义账户制的问题与前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邓大松、李珍: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5)—养老基金管理与生活质量国际论坛,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9月版。

[4]凌静怡.《探析寸步难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1期

[5]龙玉其.日本的国家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J].现代日本经济,2011(6).

[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

关于英国最新养老制度改革的研究 篇12

英国一向重视社会福利,并且为其支出的费用也占财政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比例。而英国老年人还在不断增加,无论养老金机制如何,英国都需要支付不断增长的养老保险费用。这种高福利政策让英国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竞争力下降。英国曾经是欧洲国家里面第一个对基本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国家,强调个人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1986年的改革就是将国家养老责任向个人分担的很好的例子。一方面降低了国家基本养老金的水平;另一方面,鼓励个人为养老储蓄。1986年改革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各种养老保险公司来发展个人养老。人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保险公司中挑选合适的;同时,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后续改革完善,英国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为不同收入水平的职员们提供合适的计划,使整个养老保险制度覆盖更广,解决了国家负担过重的问题,让英国成为世界上养老金支付水平比较低的国家。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劳动力命运变得难以预测,弱势群体面临很大危机。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就需要进行养老制度的改革。定额给付制年金制度是英国几十年以来最重大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根据目前规定,居民可以在退休后拿到每周107英镑左右的最基本养老金,再加上第二养老金的数额总共可以达到142英镑。新制度则将二者合并,预计2016年可达到一周155~162英镑,但是这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拿到的。如果没有交够至少10年的国民保险就无法得到这笔养老金。这次改革会采取“旧人用旧制度,新人用新制度”原则,只有在2017年4月之后退休的人才能领取。在这之前的退休人员依旧遵循原计划。另外,退休年龄也会延迟,在2020年提高到66岁。据统计,从2021-2025年,会有62% 的退休者得到完整的定额给付养老金,并且这个数字会随着人们在新制度下权利的增加而增加,预计到2035年会达到81%。

那么谁会从中受益呢?毫无疑问是女性。在英国当前的制度下,女性得到的养老金较少,大部分女性因为孩子中断了职业生涯。导致女性在退休后只有少量的基本养老金,生活艰难。在最新的制度下,女性只要在不工作的时间内交够国民保险即可享受全部最高额度的养老金。根据政府统计,在改革后10年会有大约75万女性得到一周额外的9英镑。另外,个体户也会受益很多,因为在现行制度下他们几乎不可能领取最高额度的养老金。从这两类受益最大的群体来看,这次改革会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养老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英国的养老金资产近来是不断增加的,且形成了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但第一层次养老金保障力度还不够,此次新养老金改革就是为了弥补其不足,然而新制度并不只有对公众有利的一面,在新的计划下,还在工作的职员们将会延迟退休时间,并且需要多交几年的国民保险费。相对之前只要交一年就可以领养老金的政策对一些人来说会有风险。英国之前的养老金制度与人们的职业生涯关联不大,所以,提前退休现象很严重,很多人因此得到高额养老金。此次的改革虽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对,但是英国对此次的改革势在必行。

2 美国养老制度研究

相比美国,如今美国人变得更难以退休。纵观全世界,美国是比较富有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也很高,但是想要舒服地退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美国人以超前消费闻名,因此,他们如果想退休后维持高质量生活必须准备更多的钱。而通过2006年的金融危机也让很多美国的房产贬值,很多美国人已经无法每月按时还他们房子贷款。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也暴露了美国人现金储备较少的缺点。如今美国人参加定额支付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没人能预测未来可以攒下的钱有多少,一旦出现投资失败,自己要面临很大风险。在未来,许多老年人的寿命延长,因此,退休后所需要的养老金也随之增加。同时,医疗和护理的费用也在提高,如何面临可能的财务危机确实是美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3 对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养老金改革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养老金情况的一次重大改变,改革后英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会覆盖的更广,更加有保障性。但是政府对基金的管理需要加强,如果没有配套的法律、政策,广大职工的利益将得不到维护。这次改革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实例,可以让我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很多大城市中大多数人都是未富先老,这使国家和政府养老支付的压力更大,我们延迟退休年龄虽有助于缓解养老金支出压力但也增加了个人和家庭的负担。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养老金不断增长,在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匹配改革方案。针对在方案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及时做好准备。

摘要:经过长期的改革,英国形成了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2013年,英国公布了最新的计划已久的养老金计划。这项新的计划将于2017年开始实施,这是对现有制度的一次简化,替代了基本养老金和第二养老金等复杂的形式。本文从英国这项改革入手,运用社会保障相关理论分析此次改革会带来哪些改变,并针对美国目前情况进行探讨。最后,提出英国此次改革会为我国改革提供参考,我国应积极做好准备。

关键词:英国,养老金改革,定额给付年金制

参考文献

[1][美]齐格蒙·鲍曼.个体化社会[M].上海:三联书店,2002.

上一篇: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下一篇:本科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