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2024-07-25

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共12篇)

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篇1

论我国一直在对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改革, 但是, 因为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以及改革进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等的影响, 所以改革虽然一直在进行, 但取得的成果甚微。之后, 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了大幅度的全面的整理, 彻底将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将之前的老业务改为全新的商业保险。为避免政策上的失误给改革带来巨大的损失, 也为了让全国上下进行有节奏、有步伐的改革, 所以特采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改革的方法, 通过先改一部分之后再慢慢扩大的方法逐步实现对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 完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最终实现对农村大部分甚至所有居民的全面覆盖。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阐述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指的是当劳动者由于年老体弱丧失了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能力或者是由于到达了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时, 有社会或国家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为保证这些劳动者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制定的社会保险制度。

这个内含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 社会养老保险所保障的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 它是为老年人提供的长期的有所依靠的生活保障

(二) 如果想要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应该满足几个条件

受保障者应该完全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劳动者生活的主要社会内容不再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 国际上各个国家所确定的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是根据法定年龄界定的。

(三) 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其保障目的方式是通过社会保险而实现的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因分析

(一)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存在问题

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实施以来, 在保障农民晚年生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政府财政收入较少, 农民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全部由农民自己缴纳, 加大了农民缴纳的负担, 同时农民收到自身收入的限制, 参与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致使到后期“旧农保”陷入停滞阶段。同样,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存在覆盖面较低的问题, 同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受传统观念和收入水平等影响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问题上也具有一定难度。

(二)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难题

1.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大。养老保险基金能否实现保值增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成功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建立并实施以来, 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保险基金规模也将会越来越大, 但我国目前规定养老基金主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有关部门的通行做法是存入银行。而近几年来, 不断走低的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与持续升温的通货膨胀率, 使得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难以实现, 甚至是出现缩水贬值的情况。

2.基金统筹层次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目前以县为单位实行统一管理, 设立专户, 专账专管, 专款专用, 基金运用空间小, 互济性不强, 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有效管理与发展。县级统筹层次过低, 基金管理人才缺乏, 难以承担此项重任, 不利于基金的长期保值增值和监管。

3.新农保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2010年1月1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出台施行,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有利于农民工在城镇和乡村之间流动就业或间断性在城镇就业, 维护了参保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并对转入“新农保”作了说明, 但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如何转入“新农保”, 参保缴费年限, 个人账户累积如何计入“新农保”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以及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发展, 而农村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 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的出现, 以及土地流转和承包政策的实施, 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这部分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 寻求工作。这部分农民工的工作以灵活就业为主, 工作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和流动性, 跨省市流动频繁, 但是我国目前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则实行各县级单位自行管理和统筹, 同时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所实行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和补贴政策也不尽相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民的利益称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的一大障碍。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 积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1.开展政策宣传, 提高参保意识。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仍处于低水平、低覆盖层次, 主要是一部分群众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度不够。特别是部分尚未达到60周岁要缴纳一定参保费用的群众, 不能正确区分新、老农村养老保险的区别, 认为现在的养老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 对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和政策的不稳定, 使得他们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因此, 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在农村中广泛宣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种政策, 包括基础养老金的构成,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比例、每个档次在达到缴费年限后领取的数量比例、农民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收益等。增强农民自我保障意识, 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农保。各省、市、区、镇、乡政府还应广泛宣传《指导意见》以及个省市对于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各种政策,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国家对于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和决心, 进一步认识到当前我国已经具备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治基础、财政基础、群众基础, 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使广大农民自觉参保。

2.破除传统养老障碍意识。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农业大国, 土地养老一直是广大农村的一种养老方式, 土地多寡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人丁兴旺的特征, 更是一个家庭财富的主要来源, 因此土地养老至今仍是广大农村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土地被不断征用, 土地养老局限性凸显。为此政府应积极向农民灌输新的养老模式, 减少广大农村对土地的依赖, 尤其是仍在靠天吃饭的今天。同时, 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度实施, 四二一核心家庭的出现以及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务工, 老年养老问题口益严峻。因此上到政府部门下到社区、街道办事处、村委等应积极灌输“人人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的意识, 通过提供实实在在的示范效果和更多相关信息, 促成人们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形成以社会养老为主, 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等传统养老方式为辅的多层次养老体系。真正确保老年生活。

(二) 完善基金运营制度和监督体系

1.拓宽投资渠道确保基金增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国目前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 狭窄的投资渠道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空间有限, 且高度依赖于银行存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 并受通货膨胀影响。随着老龄化时代到来, 我们也有必要探索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和领域。可以投资与基金、债券等低风险的证券, 允许养老基金流入资本市场。同时, 可以尝试推行投资委托代理制, 充分利用投资公司的人才和技术, 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投资, 不仅可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 也可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2.完善基金管理体制。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县级管理, 统筹层次较低, 同时县级管理机构不仅不具备资本市场投资主体资格, 同时存在着管理手段缺乏, 易受当地政府政府政策干扰等问题。因此, 我们应建立一个独立的农村养老基金托管机构, 集中管理和运作农村养老保险基金, 以省为单位, 这样不仅可以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统一运作和调度, 还可以提高统筹层次。对于市、县可以设立单独的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负责日常养老保险的收集、支付和基金收益分配。并将收集到的基金划转到省级农村养老基金托管机构。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基金运营监管机构, 对基金托管机构日常运营进行监管。形成基金收集分配、运营与监督三权分立格局, 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3.新、旧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意味着老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废除。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参加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应将其老农保个人账户积累总额对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予以折算、补贴, 按新农保标准继续缴费, 实现新、老农保对接。对于已经参加老农保且年龄已超过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 应按照其原有账户继续领取, 并开始享受基础养老金。

四、结语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能力日益提升, 而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本身存在巨大的和不可修缮的缺陷,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变得更加迫切了, 因为它比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设计上更加合理与完备, 在执行中更加便捷与有效, 在结果上更加公平也更加体现效率, 并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终更加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而这一切的发展最终离不开政府在则政和政策上的保障与扶持。但是, 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来看, 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

摘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国家的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公平, 是否能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关键要看这个社会的社会保障是否有效的进行。当前, 我国在城镇居民的额养老保健的建设方面已经相对完善, 但是, 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本文主要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农村,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孟娣, 乔芬.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调查研究[J].河北企业.2013 (02) .

[2]何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及其分类[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1) .

[3]郭铁, 熊英琪.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究——以肥东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 (03) .

[4]周方遒.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相关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09 (06) .

[5]刘卫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构想——以青岛市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07 (07) .

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篇2

摘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发展情况和实施情况入手,分析了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解决对策,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的历程

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20多年的历史,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中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1998年,为推广阶段。1991年民政部原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1992年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第三阶段:1998年~2005年,为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受各种因素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了停顿阶段。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为政策转向阶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表明了中央政策决策层对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视,尤其反映了领导层对农民等弱势阶层的生活质量下降和收人差距扩大的关注。新政策纲领的价值取向对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指示和促进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中国正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观念上正从以城镇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为重点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转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

本文选取了1999~2007年城镇和农村地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的数据,通过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对比,揭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

从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到:

(1)农村参保人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农村参保人数一直在5000万人左右停滞不前。相比较而言,城镇参保人数一直在平稳上升,且远远高于农村参保人数。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2)农村参保人数在2000年出现一个陡然的下滑,参保人数比上年减少22.90%,这是由于官方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动摇。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

(3)社会养老保险在城镇地区的覆盖面远远大予农村地区。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2007年全国总人口132129万人,城镇人口59379万人,占总人口44.9%,乡村人口72750万人,占总人口数55.1%。根据以上数据,可算出,2007年社会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的覆盖率为33.9%,而农村居民仅为7.1%,两者差距非常大。

(4)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在逐年增加,截至2007年底已达412亿元,基金的管理和运作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完善,存在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民群体多样性、农民日常支出、用资需求、养老支出四个不匹配的问题。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是造成农民参保人数逐年下降的根本原因。

(1)现行制度设计未考虑到农民群体角色的多样化的问题。由于农民的身份、职业、收入水平的差异性,不可能推行一套整体划一的制度方案。迄今,农村养老保险主要适用的仍是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其内容规定滞后、不完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现行制度设计与农民现实的日常支出预算有差距。《基本方案》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集体补助几乎落空,政府扶持缺乏强制性,国家和集体的责任义务不明确,最终使保障变为一种“个人储蓄保险”。而在农民现实的日常家庭预算支出中,养老保障并非是大多数农民目前最紧迫的需要,发展生产、子女教育、疾病治疗等项目支出均位列养老保险之前。(3)个人账户资金长期封闭闲置与农民个人用资需求不匹配。《基本方案》规定,实行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农民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个人养老账户属于农民个人所有。但实际情况是,参保农民对账户资产的控制权极为有限。除个别特殊情况(如死亡等),在达到规定年龄之前,参保农民只有缴费的义务。并无实质的控制权力和投资选择权。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农民个人账户上的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4)农保资金增值有限,到期领取的资金难以满足农村农民“养老”支出。一是农保资金增值有限。按照现行制度设计,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方式为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两种方式,资金增值有限。二是到期兑付的农村养老保险资金难“养老”。《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这点钱对于农民养老来说,几乎不起作用。解决的对策

(1)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应当根据经济水平和负担能力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实行分层分类解决。中国农民可分解为四个群体,如乡镇企业农民职工、城市流动人口、被征地农民和纯留地的职业农民。对于乡镇企业农民,由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收入和消费高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水平,因而其养老保险需求也较高,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可以部分由乡镇企业来解决;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两种思路,一是与城镇职工适用同一的制度模式(广州、北京、南京等中心城市),二是单独为农民工设立新的综合社会保险制度(上海、成都、大连等市);对于被征地农民,家庭养老的物质基础与功能因土地被征用而弱化甚至崩溃与丧失。而征地补偿标准又偏低,因而对其要区别对待;对于纯留地农民,他们以土地收人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来源,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可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

(2)针对现行制度设计与农民现实的日常支出预算不匹配的问题,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建议根据地方经济、财政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推进适当的公共财政投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要确定一定的比例,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而且要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

(3)针对个人账户资金长期封闭闲置与农民个人用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可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抵押小额信贷业务。当参保农民因各种原因需要资金时,可以用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证书作为抵押,向养老保险基金申请借款。这种创新制度不仅满足了农民的个人用资需求,也是将农村资金真正留在农村、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最佳方式。

(4)针对农保资金增值难的问题,应该促进两个价值增值循环:一个是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经营性价值增值管理,可以由商业性机构竞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作。在商业性机构对养老保险运作的整个过程中,政府主要通过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基金以及运作状况进行监督。另一个是非经营性价值增值循环,通过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宣传,不断增加政策性收入,捐赠和赞助收入以及其他各种非经营性的收入等来辅助养老基金增值。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

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人,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

(2)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方向问题。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任重道远 篇3

有专家指出,到下世纪初,养老问题将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0%,是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亚洲老年人的1/2。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将达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4。另有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离退休和退职人员的保险福利费达971.3亿元,是1978年的56.14倍,到2000年退休费将达2000多亿元。我国将面临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当前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问题是:

企事业单位包袱沉重。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企业、事业单位仍是社会保障的主要承担者。我们现行的养老体制说是一种“社会保障”,但绝大多数仍是以企业为载体,缺乏整个社会共济的保障机制。有些效益不好,特别是严重亏损的特困企业,连职工工资都发不出,就更谈不上“养老保险”了。养老金的拖欠非常突出,不少离退休人员的医药费也无法报销。因此,这一矛盾只好转嫁于政府,1998年以来中央财政就拿出了100多亿元来解决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按月足额发放养老金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体制需要继续健全和完善。1951年2月26日国家颁布了《老年保险条例》,虽经1953、1958和1978年的三次修改,但都是计划经济的模式。也正是该模式导致退休人员和社会保险费用大量增加。1984年国家开始养老保险改革,到1991年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社会统筹较之于传统的单位保障制度,改变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组织方式,提高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不同国有企业之间负担不均衡问题,有一定的进步特征。但由于具体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仍由企业承担,拖欠养老金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企业的包袱十分沉重。

参保人数锐减。近年来,由于企业改制或拍卖,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打破原先的用工制度,从农村招来大量临时工或季节工,致使下岗失业人员猛增。下岗失业人员大都与原单位保留关系,但原单位不为他们交纳养老保险费,而他们自己也没交纳,再加上改制后的个体、私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根本不给职工参加养老保险,致使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锐减,我县从1996年最多时的12131人减少到现在只有7053人交纳养老保险基金,减幅为41.9%。

空帐巨大。我国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实行个人缴费,企业也不为在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按照现行制度中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已经退休的人员和在此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没有建立个人帐户,没有为自己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积累,从而形成了养老保险金的“缺口”或“隐性债务”。据世界银行推算,空帐数额约占年度GDP的40%,国内统计部门统计也在3万亿元左右。这实际上是国家对已退休人员和实行现行制度前就业人员的一笔欠债。如此庞大的空帐规模,在不补偿老职工养老贡献的情况下,“空帐运行”是无法支撑下去的。但目前这笔欠债是由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缴费积累(个人帐户部分)支付的,再加上有些企业采取各种手段,比如高工资低报、少报人头,将部分职工摒除在社会保险的“安全网”之外或将缴费义务转嫁给职工等逃避或拖延缴费,这就使个人帐户变得有名无实,成为“空帐”,个人帐户中的这种“名义积累”代表了政府对个人的负债。在空帐的情况下,这部分负债不得不继续靠现收现付融资。目前统帐结合运行模式长此下去,最终必将导致部分积累制的名存实亡,复归到单一的现收现付制,从而预算积累资金防范养老金支付危机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挪用资金现象严重。据劳动社会保障部会同审计署、财政部对全国基本养老保险金进行清查,清查结果表明,12年来,仅基本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就达100亿元。其中已核准损失2000多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违规动用资金的单位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由政府直接动用或批准动用的资金占违纪金额总数30%以上。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混乱。我国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已达千亿元,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这一数字还会增加。这一笔庞大的收支到目前为止,都由其主管部门管理,缺乏财政的管理和监督。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滚存数额大,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有的非法拉蓄,为保险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通信及工作人员福利,把应属基金增值的利益变通为小集体利益,甚至个别人的利益。

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出于安全性考虑,国务院在1995年明文规定,养老基金只能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不得进行其它投资。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基金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在目前有关法律尚未完善,执法、监管都还存在很大薄弱环节,资本市场动荡且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允许养老基金进行投资确实会冒很大风险。但从长期看,这种政府管制型投资政策无法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伴随着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在所难免,而通货膨胀会造成已积累的养老金贬值和养老金支出的增加。如果不通过养老基金自身的保值、增值,则最终会影响未来退休职工的老年生活。

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为了解决好上述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笔者认为,应该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大型集体企业,能把近20年来发展迅猛且工龄结构相对年轻的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吸引进来,社会养老统筹基金就可以迅速扩大,可以相应地减轻国有企业日益沉重的缴费负担。覆盖范围越大,保障程度越高,保障成本越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可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强其调剂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互助互济功能。

延长退休年龄。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延长了缴费年限,另一方面又缩短了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而丹麦男女退休年龄均为70岁,挪威男女均为67岁,意大利、瑞典、加拿大和菲律宾男为65岁,比利时和芬兰女为60岁,澳大利亚和瑞士男为65岁,女为63岁,日本男65岁,女62岁。美国虽没有规定统一的退休年龄,不过“名义”上的退休年龄为65岁。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以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男65岁,女65或60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避免退休人员再就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可以使大量有技术该退休的职工继续留任,发挥余热。

平衡缴费率。缴费率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它一头牵涉到劳动人群的收入水平,故会影响收缴率(它们逆相关),通常费率越高,收缴率会越低,费率越低则收缴率会上升;另一头又关系到替代率(它们正相关),通常缴费率越高替代率越高,缴费率越低则替代率越低。企业职工缴率高达28%(目前为25%),所以企业欠缴问题严重,不投保的也不少,形成了收缴难题,反过来影响了基金收入。而个体劳动者缴费率只有17%,故投保积极性比较高。缴费率差距这么大,企业职工比个体劳动者多缴65%,而替代率却相同,这违反了缴费率与替代率正相关原理,显然有失公平。笔者认为企业职工缴费率不超过25%(企业17%个人8%),个体劳动者逐步提高到20%,企业职工比个体劳动者多缴25%为宜。不能为了转移负担而采用低价盲目扩面,如果用低缴费率、高收益作为扩面的吸引条件,当前矛盾可能解决了,却给今后的支付高峰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根据分析支付高峰期2025年到2055年间,扩面要根据这30年间的支付能力,设计缴费率,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偿还对老职工的养老金隐性债务。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权益过去已转化为政府财政收入,并凝结在国有资产当中,应该对老职工的养老负责的是政府和公有制本身。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向历史追偿,只能通过各种筹资手段筹积资金来补上缺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提出,政府通过转移存量国有资产来偿付隐性的社会保障债务的具体办法有:(1)结合对我国企业的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革,将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划归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用股权收益支付隐性负债;(2)将部分国有企业划归社会保障机构进行经营,以其经营收入偿债;(3)将一部分国有资产进行出售、租赁,以销售和租赁收入偿债。政府应当明确规定,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及国有企业股权调整过程中,不管以何种方式所得,都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如果明确对老职工的养老金权益进行补偿并真正实施养老金预筹积累制,养老金缴费率会大幅度降低,扩大覆盖面就会很顺利。在今后二、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再适当进行费率很低的追加缴费,还可以分解相当一部分债务。

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改革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效,尤其是能否确保基金的有效使用与保值、增值。随着以完全积累制的个人帐户为主体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建立,逐年积累起来的巨额养老金数额将不断增大。在动态经济下,如何避免通货膨胀对基金面临贬值的风险?结合我国在养老金管理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培育独立的、高效率的社会保险基金经营机构。世界银行的一份全面研究报告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民营机构经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金,究其原因是:一方面政府经营往往服从于政治目标而不是经济目标;另一方面政府自身的运营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腐败问题。因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养老基金民营化管理的趋势,如南美国家智利在这一方面改革中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通过私营的投资公司AFP进行资本市场的投资运作),这是世界银行近年来一直推崇的做法,也值得我国充分研究和借鉴。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对某些基本具备经营条件的金融保险机构改造为专门的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公司,通过专家合理运作,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加强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监管。随着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推进,我们应重新认识政府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对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界定。首先,在养老保障体系中,雇主和个人应当成为养老金收入来源的主要提供者,而政府只是辅助的提供者。其次,政府在养老保障中通过提供公共养老金的直接作用应逐渐缩小,而通过法律进行规范和监督的间接作用将逐渐加大。但是,针对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金融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府应进行严格的监控,建立起一种严格监管模式。主要措施有:1.对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公司实行严格的特许经营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投资公司的数量和质量。2.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营运制订相应的法规和政策,用政策法规指导基金投资管理公司的营运活动。3.对投资公司责任权限的严格规定。如履行国家各项投资法令,保证投资项目风险最低,对投资活动承担各项经济与法律责任。4.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监督管理体系。包括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严格审核各项投资计划等。经立法机构审批,设立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主管、社会保险机构牵头,由审计、监察、工会和有关金融部门以及专家参加,通过定期的报表和不定期的抽查方式,检查基金投资经营状况,以保障基金营运的安全性、盈利性、合法性。

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篇4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核心的一环, 人权作为社会保障立法的理论基础, 也必然地成为养老保险立法的理论基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法国法学家卡雷尔·瓦萨克提出了“三代人权”思想:第一代人权思想是以“自由权”为中心的政治权利与公民权利;第二代人权主要包括就业权、劳动条件权、失业救济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等。第三代人权指的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权利, 又称连带权利或者国际集体人权。[1]第一代人权为近代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法哲学理论基础。第二代人权为现代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法哲学思想和理论基础。从19世纪中叶起, 古典自然法学遭到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的挑战和批判。但二战之后自然法学说随着它本身的演变再度复兴, 并以抽象的社会正义、个人自由等名义。[2]此时社会权应运而生, 社会保障权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权, 归属于社会权。其对自由权构成了限制, 但这并不表明社会权排斥自由权。养老保险制度一般被认为起源于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1883年至1889年间德国先后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从此至二战时期, 生存权虽未在社会立法中被予以明确规定, 但却成为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立法之内在指导思想。在二战之后, 生存权作为基本权利被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 很多国家都对宪法进行修改, 将生存权的内容补充规定进人权规范中。

第三代人权为当代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法哲学来源和理论基础。根据公民和国家的关系, 瓦萨克认为第三代人权为连带的权利 (the solidarity rights) , 其实质是为了从第二代人权的“福利抑或发展”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寻找既利于社会安全、社会保护, 又有利于社会生产与发展的政策与制度模式。社会连带思想把社会当成一个有机体来研究, 指出社会与别的有机生命相同, 每个部分之间一定会有某种联系, 因此组成了有序、连带的整体。养老保险体系是基于人类的社会理性所实施的社会互助活动与体系计划。

二、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在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方面, 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多种问题。包括养老保险立法滞后、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较低、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模式争议大、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不完善等问题, 在养老保险法理基础的研究之上,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意见。

(一) 出台养老保险专门立法。

在对我国养老保险的立法建设之初, 我们就应作出系统的计划, 使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尽量从开始就迈入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建设的正轨。[3]今后在制定《养老保险法》时, 就制度的整体设计, 我国养老保险的立法应当遵从权利与义务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几项基本原则, 并且应当把养老保险的多元化体现在养老保险立法中。

(二) 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

统筹, 即统一筹划, 应当是在独立的事物之间谋取一致或通盘考虑, 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问题在《社会保险法》是针对养老保险的基金而言的。我国的养老保险应坚持广覆盖的原则, 避免在制度上形成省级差别而需要实现全国养老保险金的统筹, 对于实现全国统筹的时间和步骤不概括地授权国务院规定, 应当在立法中明确规定一个实现的期限, 并且不宜过长。并且缴费率和待遇水平也影响着养老金的统筹层次, 只有将统筹层次逐渐提高到省级或全国, 缴费比例才可能趋于统一。

(三)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

目前就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而言, 现在被认可的是部分积累制, 即社会统筹部分通过现收现付制来提供最低养老保障, 而个人账户方面通过单位与个人的缴纳基金积累则既有利于激励个人工作积极性又利于提高社会储蓄率。它通过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结合, 将社会公平与效率、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 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努力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四) 建立有效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机制。

因此, 为了合理防范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 建立有效的养老保险监督管理机制, 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上, 建立完全独立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社会保险银行, 或者在国家开发银行内设立独立核算的“社会保险分行”。同时在下一步将要制定的我国养老保险法律中明确规定完全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 或者是扩充某一监督部门的编制和职权, 进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的力度, 切实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效率, 最终保障整个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步云.人权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6.

[2]沈宗灵, 黄楠.西方人权学说 (下) [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383

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篇5

摘要: 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健全与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逐步完善。

关键词 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

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人群不断增多。并且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太窄

由于养老保险的这种单一保障模式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格局不相适应,所以,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覆盖的是行政事业性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同市城乡之间、不同听有制之间的差别也相当大,基金来源不一致,各地区、各行业、各所有制退休的职工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尽相同。

(二)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较低

我们现行的养老体制虽说是一种“社会保障”,但绝大多数仍是以企业为载体,缺乏整个社会共济的保障机制。国家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改变了以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组织方式,提高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不同国有企业之间负担不均衡的问题。但由于到现在为止,尽管养老保险已实行了社会统筹,但许多地方仍然停留在市、县级层次,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很低,导致了大量工作仍然由企业承担,拖欠养老金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包袱十分沉重。

(三)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

我国当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却形成了一种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空账”运行机制。1997年《决定》指出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这意味着企业要同时承担退休职工养老之需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任务,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缴费困难、逃费、欠费现象严重。

(四)退休年龄偏低,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

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我国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到2060年养老抚养比为 60.3%。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在我国,女性要比男性早5年退休,这不仅导致我国养老金支付压力加重,而且也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保障。

(五)基金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规定养老金在留足2个月的支付以外,应该全部用于购买国债、银行储蓄、企业债券、投资股市,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但是目前我国养老金仍主要用来购买国债和银行储蓄,基金收益甚小,根本无法满足老龄社会对养老金的需求,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

二、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基于种种的问题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渐渐展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印年代中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原来养老金由企业负担的“企业保险”的格局,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从20世纪8o年代中期开始,国家首先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迈出了三大步。(一)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从1984年起,全国各地先后实行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所谓社会统筹,一是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统一筹集资金,二是统一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个办法最先在国有企业实行,并逐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养老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对于均衡企业负担,防范养老金支付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199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

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实行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原则;明确规定,保障水平要同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并提出了扩大服务范围、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基金管理、强化社会服务等任务要求。(三)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改革实践.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要在1998年底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标志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在统一后的制度中,社会统筹体现了社会互济,个人账户体现了自我保障。统一后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个人账户的记人比例和养老金的发放办法得到了统一的规范。

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应如何得到完善

1.扩大基金来源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实行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社保长期债券,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把社保基金做大。

2.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强化个人自保的意识,加强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责任与义务。使得养老保险的各个支柱都得以发展和完善,为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打好基础,为降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促进个人账户实账运行创造足够大的活动空间。

3.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1)建立账户分立制,建立个人账户专管体系。将个人账户从社会统筹金中分离出来,实行账户分立,从而避免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借”的风险。

(2)建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来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与营运,以确保其保值增值。

4.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一项社保计划应该和能否覆盖哪些人群,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和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所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养老保险应逐步全面覆盖所有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有密切联系的群体,而农民工正是这一过程中非常庞大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该立即建立有关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框架之内的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社保尤其是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危机,因为一旦农民工为社保网络所覆盖,他们才会有“精力”去考虑如何提高父母辈老人的福利水平问题。篇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改进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改进 作者:李婷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养老保险是我国五大社会保险之一,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种种的缺陷和不足。养老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使更多适龄的中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安享晚年,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都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进程是艰难的,只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同时借鉴西方更先进的养老保险模式,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让更多的中老年人受益。关键词: 养老保险 人口大国 保险模式 基金

一、我国养老保险现状及其缺陷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1)养老保险的定义

养老保险也成企业年金制度,是国家依法强制实施、专门面向劳动者并通过向企业、个人征收养老保险费形成养老基金,用以解决劳动者退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实践的过程中,养老保险必须贯彻切实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原则,其养老金必须随着社会物价水品的改变做适当的调整,确保老年人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保障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物质生活,让他们安享晚年。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51年,当时政务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小范围内实施养老保险制度。1953年,政务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扩大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并作了详细的相关规定。1955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首次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和待遇作了相关规定。195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对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了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并制定了因公、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的退休办法。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保险制度一度停止运行。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国务院以国发[1978]104号文件发布实施《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国有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条件、待遇水平作了统一规定。随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从省级统筹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成熟。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通过省级统筹来实现的,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缴费构成。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当月工资的8%,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国家财政每年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与养老保险资金补助。参加工作且缴费满十五年者达到退休年龄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相关,所以各地退休老人所领取的退休金数额存在很大的差异。退休年龄一般为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缴费年限累计达到15年。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者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相对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以及我国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制约着我国养老制度的发展。

(1)省级统筹是跨地区工作的职工享受不了合理公平的退休待遇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模式到目前为止,仍停留在省级统筹状态,甚至有的地区还停留在更低一级的统筹水平,养老保险基金的跨省调配比较困难,如此一来使得一些跨省工作的参保者在达到退休年龄后无法得到合理公平的退休待遇,尤其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调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参保者。他们退休后所领取的退休金是根据他们之前所工作地区的消费水平所计算得到的,而他们退休后所生活的地区都是消费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如此就会造成他们在生活地区的消费水平受到影响甚至消费不起,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造成相对的分配不公现象。

(2)农村人口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地区的覆盖相对农村而言比较全面和完善,相关工作的开展也相对顺利。城镇人口的养老保险费用大部分可由他们所工作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承担,个人只需缴纳当月工资总额的8%左右即可,对他们个人的生活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农村人口,基本不存在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雇佣关系,他们参保每年所需要交纳的费用大部分由他们个人承担,又因为他们农村人口的经济来源单一,收入相对较少,一旦参保对他们的生活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甚至保障不了自己的基本生活,所以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宁愿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个人储蓄或者家庭养老,再者国家也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规范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一部分进城谋生的农民工,用于他们工作的流动性大,危险性也较大,并且他们工作环境的不稳定性也造成了他们参与养老保险的困难。成为了生活在城镇地区却游离于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范围之外的人群。目前,城市中的农民工的身份的界定以及他们的养老问题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3)参保者退休后所领取到的退休金金额过少

由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受到近几年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个月几百元的养老金对大多数的退休老人来说并不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相关资料表明:一个国企的退休老职工平均所能拿到的退休金仅400元左右,勉强足够其维持基本生活,但老年人的体质较差,一般需要经常有吃药、住院等方面的开支,所以退休老人所拿到的退休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日常花销以及看病所需要的费用,所以说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达不到“确保退休老人可以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安享晚年”的水平,使得一些老职工在达到退休年龄后还不得不坚持工作以维持生机,这样的现象又会带给社会更繁重的就业压力,使年轻人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4)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体制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庞大的人口阵容使得我们不得不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道路。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和进步的最大问题就是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随着计划生育方针的实施,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作为疾患生育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接下来,我国所面临的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用较少的钱养活数量逐年加多的老年人口。当老年人口数量逐步增加而中、青年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的阶段,个人每年所交纳的养老保险金总数越来越少,而每年需要领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却越来越多,这样使养老保险金的缺口越来越大,国家财政每年需要投入到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不断增加。同时,当代的年轻人除了养活自家的上一代和下一代,还要交纳部分薪金到个人账户中,这样做无疑也加重了年轻人的负担。所以,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对年轻人还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道坎,只要跨过了这道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西方先进的养老保险模式及其值得借鉴之处

(一)德国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自愿保险等多种形式组成。德国的养老保险较全面地规定了养老保险的适用范围、资金来源、交费标准和筹集方法等。德国养老保险的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治原则。各行业和州、地方保险机构都独立存在,自主经营,在自制管理中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2、依法行事。保险机构必须依照国家法律进行活动并有义务接受国家的监督。联邦政府设立保险监督局,检查和监督保险机构的行为规范。如果后者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企业或投保人有权依照法律程序提出诉讼。

(二)法国养老保险制度

法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强制实施。养老金的支付属待遇限定型,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方式为现收现付制度。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我国不太一样的地方有:

1、养老保险的范围和对象主要包括:1)工商企业的工薪人员;

2)农业职工3)社会保险系统职工4)不具有长期工作合同的临时工。

2、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四个层次: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强制的普遍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3)非强制性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4)个人参加商业寿险。

(三)西方养老保险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保险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实行各州自治原则,这一点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类似。使养老保险金更合理地管理和使用,并且成立了养老保险法,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避免了许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不必要的纷争和困扰,同时,依法行事可以充分发挥各监督机构的权力和职能,以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专款专用,使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快速发展。

(2)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历史较长,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上文所提到的两点很值得我国去效仿和学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执行的力度不够,很多企业或个人不愿意交纳养老保险金,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使养老保险的支出不断增多,而交纳者数目却没有太大的增加,有些地区甚至是减少的,这给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国家和地方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同时,相对于老年人口的寿命而言,养老养老保险金的交纳期限较短,由国家和企业补贴的金额增多,如此一来不利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而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的范围较广泛,群众自愿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进措施

(一)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才刚刚开始起步,至今仍有许多的措施和想法仍处于试用和改进的阶段,然而相对而言,我国城镇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定型,要想改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举步维艰的现状只有两种改革措施,一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仿照其他国家的养老保险模式,重新建立起新的养老保险体系。但这种做法不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并且西方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不一定能够适应我国的国情。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而言,走这条改革之路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第二种改革措施相比之下更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需要,且更易于操作。就是通过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大力度建设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和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制定出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行,来带动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并且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比例的70%~80%左右,如果能够妥善处理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其他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瓶颈也就不攻自破了,也就取得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伟大胜利。

(二)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国家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去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取向很多,可以投资股票、房地产、国债、固定资产以及海外投资等等。其各项投资的比例直接影响了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水平,如果投资失利将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瘫痪,出现退休金的拖欠以及金额减少的情况。最理想的的投资模式是使养老保险基金保持长期稳定高利率的增值,可将大部分相对稳定的养老保险基金投入到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收益较为稳定的项目中,获取一部分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购买国债或者把部分资金投入到国家银行,这样不但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也能获得一些短期高收益的基金弥补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活结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压力。值得重视的是,投资养老保险基金时要注意各项投资的比例,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并且在养老保险金进入资本市场运作之前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严格控制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向以达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

(三)改进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作为关乎民生的保险项目之一,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也能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普通家庭日常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非常大。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存在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农村地区,这样的问题更加严重,医疗知识的普及不全面以及经济收入单一,导致了许多的农民生病时选择自己拿药吃或者置之不理。如果我们能够改善我国的医疗现状,使国民在看病方面的支出减少,那么他们就能过拿出更过的钱来投入到其他的活动中。同时,对老年人来说占支出比例较大的医疗开支减少了,他们每月所要花费的钱数就大大减少了。如此就降低了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积少成多,可以节省下大笔的养老基金,国家在此方面的补贴签署可适当的下调,为国家节省不少资金。

(四)出台相关法律,规范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法制建设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还未能出台,政府只是颁布了相关的条例或者办法帮助养老保障工作的实施和开展。但是,不完善的养老保障法律对养老保障法的规范作用较小,在处理一些细节的问题上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如果能出台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保险法》,不仅使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并且能够规范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让许多产生纷争的问题迎刃而解,为养老保障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能够让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信服力,让更多的人愿意将个人的收入投入到养老保险基金中,更带动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总之,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需要全民的参与和积极的配合,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前景是美好的。目前,我们仍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将会日益尖锐和严重,而我们只有积极面对这个艰难的挑战,不断地改善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解决了人口老龄化这个大问题的同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吕学静著 2007年8月出版

2、《社会保障学》 曹信邦主编 2007年2月出版篇三:江苏省扬州市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小高考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试卷分第ⅰ卷与第ⅱ卷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客观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套1元面值的纪念币。对于这套纪念币,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纪念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b.纪念币的面值是由国家规定的 c.纪念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d.纪念币不可直接用于购买商品

2.右图是某种商品的价格波动图。b点比a点价格低的根本原因是()a.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b.价格政策的变化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d.商品质量的变化 3.为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普通工薪阶层的小王夫妇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价格适中的商品房陪读。小王夫妇的消费属于()①租赁消费 ②攀比心理消费 ③求实心理消费 ④钱货两清消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15年国考参加人数创新低,但参考人数仍高达140.9万人,竞争比约为64∶1。不少人仍然希望能成为吃“皇粮”的公务员,对其它工作岗位则很少考虑。材料启示劳动者应树立()①自主择业观 ②职业平等观 ③竞争就业观 ④多种方式就业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5.2015年6月底至8月,中国股市连续暴跌,绝大多数投资股票的散户损失惨重。可见()a.购买股票收益小,风险大 b.股票投资收益只来源于股票价格波动 c.股票是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d.投资者作为债权人必须增强风险意识 6.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快递业的迅猛发展,也引发“爆仓”、“暴力分拣”等一系列问题,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这主要表明市场经济具有()a.强制性 b.自发性 c.盲目性 d.滞后性 7.右图为某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商品需求弹性系数比较大 b.b商品生产受价格变动影响大 c.a商品可能是高档耐用消费品 d.a商品需求受价格变动影响小

8.从2015年10月起到2017年底,国务院决定依法减征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国家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因为它们是()a.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b.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c.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d.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自2015年6月28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下调0.25个百分点。这体现了国家运用宏观调控中的()a.经济手段 b.财政手段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10.从2015年开始,我国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实行改革,决定破除养老保险 “双轨制”,逐步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这一决定体现了()a.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b.劳动报酬比重不断提高 c.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 d.商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

11.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长,投资量创2 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这表明“走出去”战略是我国()a.对外开放的根本基点 b.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c.利用外资的重要途径 d.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2.2015年,北京“朝阳”群众再立功,举报了众多吸毒贩毒的明星和官员。这启示我们()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公民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③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近年来,各级政府着力解决信访中的突出问题,干部下访、视频接访、网上信访应运而生。这说明我国政府坚持的工作作风是()a.为人民服务 b.求真务实

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篇6

关键词 社会养老保险 农民工 户口制度改革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间较晚,覆盖面正在向全体居民逐步铺开。作为进城务工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如下几个突出问题急需解决。第一,农民工参保率低。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全国有2.5亿进城务工人员。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拥有养老保险的不会超过3000万。第二,农民工退保率高。所谓农民工,是指持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他们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非农非城的边缘群体,这个群体的显著特征就是无论他们所处何处,其户籍仍然在农村,属于农业户口。因此在打工地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之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法仍然要回到自己户口所在地,从而无法享受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给付。这也是当农民工离开城市时选择退保获取已交保费的主要原因。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加快,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进一步壮大农民工群体的规模。从参保到退保,亿万农民工在社会养老保险面前表现出的无奈与矛盾,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出了一道难题。笔者认为应当借助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趋势,积极快速的提高农民工参保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健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体有如下措施:

(1)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调整支出结构,筹集资金,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问题。第一,可以从农村土地征收中提取部分比例的资金用于养老保险。首先,对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实行承包土地有偿转让制度,将其转让收入全部或大部分纳入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并折算为本人一定年限的个人账户积累额。这既可以增加农民工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又可以促进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其次,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时,按规定获得的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应当提取一定比例进入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并将其中一部分进入作为被安置对象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第二是转移财政支付。在农民工输入城市与农民工输出地区之间建立一种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此种财政转移支付占该市财政收入的比例应当依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接受地的农民工总数占该市总劳动力的比例来确定,对于这种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应当限定一定比例进入财政转移支付接受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险基金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

(2)尽快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现阶段实行的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农民工即使参保也很难享受老有所养的待遇,这是他们消极对待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建议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统一管理。

首先,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化管理机制,让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公安户籍、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建立劳动者个人终身保险账号,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研制和设计以地市一级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实现全国范围内地方之间的信息互联互换,才能及时无误地处理养老保险关系的地区之间转移和接续事务。

其次,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心。实行一卡制,农民工不再需要经历“退保”、“参保”等繁琐的程序,只需随身携带一张保险卡,不论迁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办理一次性社会保险登记、缴纳养老保险费及领取养老保险金。最后,实行灵活的缴费方式。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可以按月计算,按月、季、年缴、允许中断后再补缴,缴费时间累计折算成标准缴费年限。

(3)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转让制度。对于户籍制度,首先可以全面取消中小城市的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的界限,允许农民在户口所在地的县域内自由流动,只要农民在城市具有固定的住所,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即被纳入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为其建立社会养老保险账户,并可随其工作区域的变化而转移。农村土地转让制度改革应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工自主转让土地经营权,通过实行反租倒包、转包转让、租赁、拍卖、土地经营权人股、企业或大户托管等形式,有效实现土地增值,使在外打工的农民摆脱土地经营的后顾之忧,并最终通过利益补偿纳入其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增强养老保障的能力,使转出土地的农民工最终享有与所在城镇人口同样的养老保险待遇。

(4)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购买社会养老保险。一方面,组织专门的检查监督人员,负责监督企业与农民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加大违规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可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及参加工作时间长短来将他们分类,分别确定不同的缴费率,建立差别缴费率。农民工流动性小的缴费率高,流动性大的缴费率低。国家对雇佣农民工的用人单位,除缴纳保险费享受税前列支政策外,还可按其缴纳的保险费额度,确定给企业减免一定期限(5-8年)和比例(缴费额的5%)的税收。由于政府主要是提供政策支持,同时,通过间接的财政支持,建立对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缴费激励机制,实际上是对农民工个人账户进行间接补贴。这样既可以挖掘就业潜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保证财政开支的可控性,又可使企业和农民工直接感受到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提高企业和农民工缴费的积极性,从而充分体现了政府作为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责任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杏发. 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评估[ J ] . 山东社会科学,2008 , (8) .

[2]侯明喜.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完善[J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 , (4) .

[3]邵国栋.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评估与制度创新[J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 (3)

作者简介:刘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金融系教师。2002年9月-2006年7月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2月-2010年2月就读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获金融会计复合硕士学位。所授主要课程《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市场营销》等课程。

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篇7

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 为试点阶段。1986年, 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 “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中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1998年, 为推广阶段。1991年民政部原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以下简称《基本方案》) , 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 1992年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第三阶段:1998年-2005年, 为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后,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 受各种因素影响,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 一些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了停顿阶段。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 为政策转向阶段。2005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表明了中央政策决策层对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视, 尤其反映了领导层对农民等弱势阶层的生活质量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关注。新政策纲领的价值取向对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指示和促进作用。2007年,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中国正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观念上正从以城镇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为重点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转变。

2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

本文选取了1999—2007年城镇和农村地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的数据, 通过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对比, 揭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

从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到:

(1) 农村参保人数不仅没有上升, 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近年来, 农村参保人数一直在5000万人左右停滞不前。相比较而言, 城镇参保人数一直在平稳上升, 且远远高于农村参保人数。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07年历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2) 农村参保人数在2000年出现一个陡然的下滑, 参保人数比上年减少22.90%, 这是由于官方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动摇。1999年7月, 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 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 停止接受新业务。

(3) 社会养老保险在城镇地区的覆盖面远远大于农村地区。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 2007年全国总人口132129万人, 城镇人口59379万人, 占总人口44.9%, 乡村人口72750万人, 占总人口数55.1%。根据以上数据, 可算出, 2007年社会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的覆盖率为33.9%, 而农村居民仅为7.1%, 两者差距非常大。

(4)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在逐年增加, 截至2007年底已达412亿元, 基金的管理和运作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3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完善, 存在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民群体多样性、农民日常支出、用资需求、养老支出四个不匹配的问题。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是造成农民参保人数逐年下降的根本原因。

(1) 现行制度设计未考虑到农民群体角色的多样化的问题。

由于农民的身份、职业、收入水平的差异性, 不可能推行一套整体划一的制度方案。迄今, 农村养老保险主要适用的仍是1992 年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 其内容规定滞后、不完善, 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 现行制度设计与农民现实的日常支出预算有差距。

《基本方案》规定,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集体补助几乎落空, 政府扶持缺乏强制性, 国家和集体的责任义务不明确, 最终使保障变为一种“个人储蓄保险”。而在农民现实的日常家庭预算支出中, 养老保障并非是大多数农民目前最紧迫的需要, 发展生产、子女教育、疾病治疗等项目支出均位列养老保险之前。

(3) 个人账户资金长期封闭闲置与农民个人用资需求不匹配。

《基本方案》规定, 实行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 农民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 个人养老账户属于农民个人所有。但实际情况是, 参保农民对账户资产的控制权极为有限。除个别特殊情况 (如死亡等) , 在达到规定年龄之前, 参保农民只有缴费的义务, 并无实质的控制权力和投资选择权。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 农民个人账户上的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4) 农保资金增值有限, 到期领取的资金难以满足农村农民“养老”支出。

一是农保资金增值有限。按照现行制度设计, 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方式为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两种方式, 资金增值有限。二是到期兑付的农村养老保险资金难“养老”。《基本方案》规定, 农民交纳保险费时,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 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 每月可以领取4.7元, 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 9.9元。这点钱对于农民养老来说, 几乎不起作用。

4 解决的对策

(1) 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 应当根据经济水平和负担能力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实行分层分类解决。中国农民可分解为四个群体, 如乡镇企业农民职工、城市流动人口、被征地农民和纯留地的职业农民。对于乡镇企业农民, 由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收入和消费高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水平, 因而其养老保险需求也较高, 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可以部分由乡镇企业来解决;对于城市流动人口, 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两种思路, 一是与城镇职工适用同一的制度模式 (广州、北京、南京等中心城市) , 二是单独为农民工设立新的综合社会保险制度 (上海、成都、大连等市) ;对于被征地农民, 家庭养老的物质基础与功能因土地被征用而弱化甚至崩溃与丧失, 而征地补偿标准又偏低, 因而对其要区别对待;对于纯留地农民, 他们以土地收入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来源, 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可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

(2) 针对现行制度设计与农民现实的日常支出预算不匹配的问题, 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建议根据地方经济、财政情况,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逐步推进适当的公共财政投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要确定一定的比例, 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而且要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

(3) 针对个人账户资金长期封闭闲置与农民个人用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可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抵押小额信贷业务。当参保农民因各种原因需要资金时, 可以用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证书作为抵押, 向养老保险基金申请借款。这种创新制度不仅满足了农民的个人用资需求, 也是将农村资金真正留在农村、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最佳方式。

(4) 针对农保资金增值难的问题, 应该促进两个价值增值循环:一个是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经营性价值增值管理, 可以由商业性机构竞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作。在商业性机构对养老保险运作的整个过程中, 政府主要通过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基金以及运作状况进行监督。 另一个是非经营性价值增值循环, 通过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宣传, 不断增加政策性收入, 捐赠和赞助收入以及其他各种非经营性的收入等来辅助养老基金增值。

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

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 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 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 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 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

(2) 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方向问题。

改革大体有两种方向:一是限制或控制各地的制度差异, 以在全国层面构建一个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的同一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二是继续维持和创新目前各地主要由市县地方政府负责的多样化和渐进式发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参考文献

[1]梁鸿, 赵德余.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尚长风.建立公私伙伴关系模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J].生产力研究, 2007, (14) .

[3]刘汉屏, 李英娟.论分层分类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10) .

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篇8

一、当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新农保”支付标准低, 农民不重视。

“新农保”计划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且, 目前已经有很多地区提前实现了“新农保”全覆盖。这本应该是令人欣喜的事情, 然而, 由于支付标准低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养老”的作用。很多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 可还是为“养老”问题一筹莫展。这也使得农民对“新农保”很不重视, 一项本应利民的好政策反而遭冷遇。

特别是年轻人, 他们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最低。原因在于, 他们认为新农保缴费低, 缴费时间过长一般到60岁, 将来保障待遇也不高。现在年轻力壮, 参不参保关系不大。

此外, 大多数农民最关心的是个人参保缴费的比例多少和缴费方式。到底是一年一缴还是一次性缴齐?超过60岁的还缴不缴?因为这涉及到农民的承受能力。另外, 农民对中央财政补贴设立基础养老金非常放心, 只是担心地方财政补助的资金如果到不了位, 将来养老金兑现困难或者发放不及时。还有就是现在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农民特别希望能缩小个人缴费比例。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农民对“新农保”则无法提起兴趣。

2. 在“新农保”上投资少, 资金严重缺位。

众所周知, 我国新农保筹资机制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共同分担, 且以个人缴费为主。试想想, 农民本来就难以解决经济问题, 又去哪里拿钱来上保险呢?其实, 新农保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地方政府财政支持, 可是很多地区总是以发展地方经济无力投注其他为缘由, 而忽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殊不知, 解决好养老问题, 就是为经济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温家宝曾同志两度提速“新农保”, 他强调“建立新农保制度, 关键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相结合的基础养老金必须到位, 地方政府对农民个人缴费的补助必须到位。”其中关键则在于对于地方的制度安排。一方面是资金筹集, 地方政府对个人缴费的补贴必须到位。因为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力对参保农民进行补助, 而农村参保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地方政府补助的调动。另一方面是资金管理, 地方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必须到位。因为按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 中央财政已经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 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中央已经对该承担的责任充分承担, 剩下的地方责任自然是关键。

3.“新农保”几乎无法产生附加值。

如今市场上都追求一个“增值”, 就像买菜, 我投资1元钱, 至少想赚5毛钱, 这是一个资本积累过程。但是, “新农保”的升值空间几乎是没有的。主要表现为投资渠道单一、基金管理运营层次低、现行基金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范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等方面。那么, 老百姓为什么投资呢?花原来的钱不就行了吗?这也是制约“新农保”发展的潜在原因之一。

曾经有政协委员认为, 2009年10月实施的新《保险法》为保险资金增加了不动产投资这一新渠道, 未来保险资金将逐步对不动产展开投资, 其中与保险业联系紧密、近年来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养老产业备受保险业界关注与倾向。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养老机构却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建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左右, 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

同时, 这位委员建议保监会对险资不动产投资比例给予了限定, 鉴于养老产业的需求、投资优势和其社会效益, 建议可将养老产业列为独立投资项或单独划分投资比例, 以鼓励和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明确用于养老产业的土地性质归属问题, 目前各地养老产业用地基本为住宅、旅游和综合用地, 因为不同性质土地成本、使用年限、政策等等区别较大, 建议可单独列为养老类产业用地, 这样可单独对该类产业推出政策以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是社会公益事业, 需长期持有经营, 其社会效益占主要方面, 经营收入偏低且保险资金监管力度较大, 如通过竞价获得投资土地基本上很难拿到地, 因此建议用于养老产业的土地取得或可采取非招拍挂形式, 以确保险资的有效投资;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让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 较为公益性质的养老产业土地的出让、投资、建设等给政府带来的收益不高, 因此政府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关注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建议国家统一给予养老产业合理的优惠和扶植政策, 鼓励地方政府发展养老产业,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政策鼓励保险资金积极介入, 大力推进养老产业发展;鉴于发展养老产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建议或可将养老产业用地列入未来城市规划中, 合理界定区位、建设比例等, 以规划促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笔者认为, 这些建议仍然值得借鉴。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 适当提高“新农保”支付标准, 提升吸引力。

如果农民领到养老保险金多了, 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了, 那么自然就会对“新农保”重视起来, 也愿意去积极缴纳投入。

据卫生部消息称, 2013年,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重点将向大病转移。肺癌、胃癌等20种疾病全部纳入大病保障范畴, 报销比例不低于90%, 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将达到340元左右, 新农合资金总额增加到2700亿。尽管得肺癌、胃癌这样恶性病的人毕竟在少数。但它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看病贵”的背景下, 一场大病至少都要花上几万元, 相对于几千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一场大病很容易就会拖垮一个家庭。因而那些经济条件 (下转第80页) (上接第78页) 一般的家庭, 很可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现实中, 因为难以承受大病费用, 很多患者是小病治、大病扛, 能不去医院尽量不去医院。

如此, 向大病转移, 提高肺癌、胃癌等20种大病的保障水平政策是值得称赞的。但是, 新农保的投入还应更多些, 涉猎项目范围更广些。

2. 地方财政加大对养老保险的投入。

其实, 很多地区都有加大力度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条件, 只是还有一部分地区吝啬于财政支持。只有政府足够重视起来, 才能加大对“新农保”的投资力度。如此一来, 政府必须承担责任, 将“新农保”提高到新的认知程度。

因为国家十分重视新农保的实施程度, 所以很多地方都积极召开了关于加强新农保工作的会议。但是, 实际工作并没有像大会召开时强调的那样一点一点地去认真落实。因此, 地方政府在制定财政支持“新农保”政策的同时, 还要建立监督考核制度, 层层分解任务指标, 明确考核和奖惩标准, 责任到人, 签订责任状, 将“新农保”工作做实。

3. 开拓“新农保”市场渠道, 提升“新农保”升值空间。

适当开放“新农保”市场, 吸引成熟的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为农民开辟绿色通道, 培养农民理财养老意识, 基金专管理, 多渠道投资, 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富足幸福。

说白了, 就是让“新农保”走市场化道路。只依靠财政拨款为农民“养老”,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也不是长久之计。如何让“钱生钱”, 同样是实现农民自己“养老”的好办法。这个时候, 就需要金融机构介入。比如, 保险公司可以专门研制农民负担得起、符合农民朋友经济收入状况的产品。专门服务“三农”的银行, 同样可以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制定业务产品。

例如, 银行方面可以加强基金管理,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引入投资人才, 加快新型农保基金存银行活期转定期、买股票债券等投资步伐, 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在条件具备时, 也可考虑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办法”运营管理, 委托国家法定的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和投资, 确保农民个人账户资金的安全和较高的投资回报, 使新型农保基金不断滚存积累, 良性循环, 使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兑付的实力不断增强, 真正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变成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同时, 完善网络, 规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金融部门要指导县农保部门加强内部建设, 规范运作程序, 完善新型农保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县乡联网, 业务网上运作, 提高工作效率。指导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确定新型农保专职人员, 落实人员工资, 提高工资标准, 保证人员稳定, 逐步构建起全县统一、规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服务体系。

健全农村商业银行基层网络, 理顺代收代发渠道。代收保费和代发养老金, 是新型农保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网络, 确保保费收缴和养老金领取工作顺利进行,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洋, 李文龙, 杨洋, 谷秀军, 谢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金融时报, 2010.3.10

[2].冯娟, 吴玥, 张文绩, 徐静.聚焦金融界代表委员提案、建议.上海金融报, 2010.3.5

[3].李军慧.险资投资不动产或收紧占比从6%降至5%以下.华夏时报, 2010.3.6

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篇9

关键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一、引言

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是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一种重要途径。因为在我国,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所惠及的群体大多数都属于低收入者, 而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更加强调公平, 可以适当将资源分配予他们,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加强我国社会的公平, 减少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二、完善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的问题

当前, 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已经日益突出,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而笔者认为, 完善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将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把新中国成立以后,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该阶段的特点是我国人口总量不断地扩张, 不只是人口问题, 在年龄结构总体上也普遍呈现出年轻化的现象。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00年底, 我国人口开始向老龄化方向转变,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第三阶段是2000年到2050年, 在该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会继续上升。笔者通过查阅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发现,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约为13.26%, 与此同时还在以平均每年提高0.5%的速度在增长,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已经日趋明显。综上所述, 笔者尝试总结一下我国城镇人口老龄化目前呈现出的特征:一方面是城镇老年人口数量较多, 老龄化的增长速度逐步在加快;另一方面则是城镇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

针对我国当前城镇人口老龄化加快的问题, 我国的老年负担系数也随之上升, 这种上升的势头给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除此之外, 也会引起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难以进一步扩大, 我国参加新农村合作保险的人数接近两亿, 占了一个非常大的比重。从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城镇从业人员还是农村非从业人员的养老都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保护, 但是就城镇非从业居民的状况而言, 却有相当一部分是游离在养老保险制度外的, 基于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 城镇非从业居民的数量会继续增加, 一旦他们的养老问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的阻碍。可见, 能否将更多的城乡居民纳入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范围, 让他们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 是我国在完善城镇社保制度中必须重视的课题。

2.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

要想从根本上完善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就要求我们相关部门要认真对待并且努力做好完善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这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社会矛盾, 是稳定社会发展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但是,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与国家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它们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对当前我国社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适应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功能, 缓解了部分群众生活的压力, 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工作, 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得到了更全面的分配, 这对维护社会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 加速推进了我国社会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与此同时, 该举措也标志着我国对于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体系得到了最终的确定, 全国人民的养老问题都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再加上由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所采用的制度模式与新农保相同, 可以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和普及公平原则工作的进行, 也对培育民族自信心的社会心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完善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通过宣传加强居民参保意识

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的不足, 笔者认为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居民缺乏对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的认知, 为此, 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视和意识。首先就是要加强对基层的宣传, 在以往的工作中, 我们就有相关的部门忽视基层干部的作用, 导致对城镇居民宣传和教育工作的效率不高, 不少城镇居民依然不能全面了解社保制度的相关政策, 让其优越性深入民心, 并且转变以往认为养老保险确保自己养老无忧传统的错误观念, 因为以目前我国的保障水平, 仅仅能够作为养老的一项补充。然后, 对于宣传方法上也要进行适当的创新, 应当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方式来转变传统的方式。比方说可以结合使用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相关媒体的宣传途径, 结合宣传横幅、宣传册和宣传栏等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对整个社区的居民开展宣讲活动, 营造和谐的活动气氛。最后, 就是要积极引导城镇居民参保, 进行更加细致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 要在城镇居民面前充分展现出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势, 比如说, 现在,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一个地区的覆盖率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的绩效评比重要指标, 当然这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激励机制, 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选择正确和合理的工作方式, 不仅仅以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为目的而强迫居民参保的现象发生。根据已到适龄阶段但是没有参保人员的年龄、职业和原因进行全面的剖析, 重点加强对这部人员的宣传, 将养老风险的严重性灌输给他们, 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其参保。

2.重视公平与效率

直到现在, 公平与效率问题仍然属于我国的一个热点话题, 同时也社保制度的两大原则。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对于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来说,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制定每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营造社会公平的氛围和解决社会上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当然,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也是出于此理念的。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是和城镇居民的老人的养老问题息息相关的, 事关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也关系到尊老的社会风气的养成。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行的过程中, 要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政府代表人民利益, 有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和愿景,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公平的准则。也关系到举个例子说, 针对政策的制定方面, 政府首先应当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相关政策制定的工作中来, 可以提出不同的诉求, 让政府机构能够更加全方位地了解到人们的切身需求, 从而更加有利于制定社会大众化的政策, 大大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 提高政策的运作效率, 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

3.建立相对完善和灵活的缴费机制

在我国, 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和灵活的待遇调整机制对于当前制度所采用定额形式下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基础来说, 是十分必要的。国家相关的宏观经济部门应该根据当时的整体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波动, 及时对全国居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基于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定位问题的角度上考虑, 进行城镇养老居民保险水平调整工作, 需要参考一定的标准体系。因此, 对于体系的选择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我国应当持有谨慎性的原则, 不能单纯地只考虑经济发展的要素, 还要将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考虑在内。

对于如何确定替代率就是处理缴费基础以定率形式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了避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成为最低的生活保障, 其待遇应该是比最低生活保障要高;但是也要注意, 不能高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 否则就会相应的对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一定的冲击。根据国际上劳工公约的相关规定, 对于就业人员的养老金通常设定在40个百分点到70个百分点之间。同时, 笔者认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可以通过低缴费、低待遇的形式, 让代替率处于20个百分点至40个百分点之间。当然, 政府应当根据居民收入的变化, 适当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调整。各个地方也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制定不同的方案供参保人选择。

四、结束语

鉴于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其实际的实施过程存在不少缺陷, 需要我国学者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 发现其问题所在, 并且努力解决, 同时在其实践过程中还应当贯彻着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建立健全的城镇居民养老制度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邢伟.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与整合[J].中国经贸导刊, 2013, (03) .

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篇10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现状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958年, 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 国家开始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逐步形成了我国养老保险初期的法律体系。但之后,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遭受了“文革”的破坏, 初期创建的法律制度一度难以执行。1984年以来, 我国采取逐步调整养老保险的方式, 恢复正常的退休制度, 调整了养老待遇计算办法, 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态势日渐回温, 到21世纪的头一年,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覆盖到一亿职工和三千多万离退休人员之中, 这一养老保险计划居于世界前列。近年来,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进程显著加快。2010年, 《中国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出台并于2011年7月1日施行,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框架基本形成, 逐步创建了多层次的新型养老保险体系。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职工互助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 国家承办、国家保底, 低水平、广覆盖, 面向城镇职工, 强制参加, 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

二、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覆盖人群的范围有限

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 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日益扩大, 但总体来看, 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仍然狭窄。截至2010年末,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6亿人, 养老保险全国的覆盖率仅有30%多, 这显然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 亦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 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但由于农村养老保险立法滞后, 参保过程缓慢, 导致农村居民的参保率非常低。虽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逐步的在发展完善, 但是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深化。

(二) 相关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相继出台了很多有关养老保险的法规和规章, 但是养老保险的法律制度缺失问题仍十分突出,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呈现出不够完善, 立法层次不高的状态。

到目前为止, 涉及养老保险制度国家立法层面的法律多为原则性规定, 虽然2010年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对于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作出了专章规定, 但是有关具体问题的实现办法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办法。养老保险基本法的缺失, 使得对养老保险的规范多散见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中, 且很大一部分为“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 这种局面表明养老保险立法的权威性、延续性和稳定性严重不足。这也直接导致养老保险法律规范的效力层次低, 功能严重弱化。因此, 我国迫切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对相关具体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权益。

(三) 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较低

就全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的现实情况看, 实现了相对规范的省级统筹的仅北京、上海等五省, 其他地区虽然名为省级统筹, 但存在着制度实施不到位, 管理办法不规范、调剂谨记适用困难, 调剂力度小等问题。这不仅不能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反而会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赤字情况, 使得收入分配出现较大差异, 进一步导致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状况的严峻化, 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

三、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探析

(一)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是中国人固有的观念。“让更多的人享有保障”, 是我国推进社会保障发展的重点。目前, 应着重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对象扩大到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 并且对于灵活就业人员, 也纳入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要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 培育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意识, 在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加率的同时, 着力扩大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不高, 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在政策上, 应给予农村居民适当的倾斜, 减轻他们的缴费负担。

(二) 出台相关立法,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

立法先行, 制定高位阶的社会保险法律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基本经验。笔者通过查阅德国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立法, 发现德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体现的就是“先立法、再实践”, 以立法机关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为先导, 以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为条件, 最后再具体实施社会保障项目。

因此, 我国若要完全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建立和推行, 必须要基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当前经济态势的需要, 制定一部专门的养老保险法, 确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基本制度以及具体措施。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看, 这部专门的法律, 要彻底成为一部最具权威性的原则性法律, 使全国的养老保障的实施遵循同一个标准。一个健全、完整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社会各阶层的公民来说, 是迫切需求的。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 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

《社会保险法》第65条规定,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 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从当前形势来看, 我国应着力完善养老保险金省级统筹制度, 逐步解决养老保险转移和接续的问题, 进一步落实全国统筹。采取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调剂的管理方式, 促进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流动, 加强基金管理, 增加基金价值。当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完善时, 在制定的《养老保险法》中应规定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只有将统筹层次逐渐提高到省级或全国, 缴费比例才可能趋于统一。”才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公平的享有社会财富。

四、结语

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挑战。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出台, 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以及公民法制观念的不断强化, 相信通过今后的探索和改革,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必将愈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钟明钊主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2]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3]丁康.社会保险法制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4]张紫薇, 肖周录, 张馨月.论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完善[J].西北工业大学报, 2013.

[5]王敏.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湿适度统筹层次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0.

[6]杨思斌.中国社会保险法制建设述评[J].财贸研究, 2007.

医疗保险制度弊端有待完善 篇11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多层次,覆盖全社会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广大老百姓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医疗保障体系,对维护社会稳定,减轻政府和企业的社会保障责任,深化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有关部门再次强调要实现90%以上的地市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标志着由政府和企业包揽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将在年内终结,新医保制度将实行由个人和企业共同负担基本医疗费,并将确定起付线和封顶线。这样,对于社保医疗无法保障的部分,人们都迫切需要通过商业医疗保险来弥补。医疗保险改革是社会保险改革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这是因为,医疗保险不仅涉及到医疗供需双方、医疗保险机构,而且涉及到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所以医疗保险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1公费医疗药品销范围不够合理

(1)个人自负比例较低的甲类药品范围较窄销范围将药品划分为不同销比例的甲、乙类,看门诊,甲类能销70%,乙类要在扣除10%之后才能销70%,实际上只能销63%。甲类药品比例仅占30%。假如把非常用药和滋补保健药剔除后,甲类药所占比例还不到25%。如此少的可报销的比例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尤其是长期有病的患者。

(2)甲、乙类药品划分不尽合理。比如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乙酰螺旋霉素等是医生最常用的常规退热、消炎药,却都划为乙类药品。

(3)少数品种偏离实际。如:青霉素甲类药中的凯德林、舒氨新、凯兰欣、优普林并不是大多数医生的常规用药,有的医生对此药还闻所未闻。相反,医生对划入乙类的苄星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情有独钟,病人也乐用这类常规药。价格便宜、纯属国产的麻醉药也分出了甲、乙类,不利于医生因人施药,及时治疗。

2具体操作有诸多不便

2.1账、转院手续烦琐。账要经过初审、复审、核审、审批四关,有的是同一部门几人分别审,有的是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审。对因无法确诊的患者要求转院的,还要求本人提出申请后经主治医生、医务科、医保科、医保中心批准后方可转出。

2.2结账程序不便于快捷操作。现有的医保出院费结算程序让操作人员无法做到快捷方便。据调查,每个病人结账最快的要40分种,复杂点的要半天时间。

2.3对非凡病种病人的处理缺乏灵活性。一是要求申请者到医保中心见面;=是要求提供近期切片检查告。第一点尚可理解。第二点对癌症恢复期病人来说,则很难做到。因为不可能为提供一个报告又去开一刀,所以有的患者只好作罢。

2.4对参加医保的病人硬性规定诊疗地点,不利于患者及时治疗。

3医疗单位工作难度加大

医疗改革给患者提供了看病时“货比三家”的条件,对医疗单位来说,则面临很大的挑战。非凡是在医保配套服务方面,给医疗单位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与难度。

3.1经济负担增加。医院要增加投资,如从事医保工作人员的工资,增设一个科室每年的日常消费等等。

3.2工作量增加。实行医保后,从医生到一般工作人员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还需加强医保知识的学习。药品、特检、特治、一次性医用材料、腹腔镜手术费、服务设施等有1500多个品种或项目都需要不同人员把握,最多的一个项目需分类三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单位的工作量。

3.3扩大医保就诊网点难度较大,电脑联网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就诊网点的铺开。

4医疗单位、医保机构、患者之间产生摩擦

4.1医保机构下达的费用控制定额,医疗单位执行起来有难度。医保机构以收定支,对参保医院分别下达了床位周转率和住院金额两个指标。为确保完成任务,医院将指标分解到各科室,但从执行情况看,难以达标。其原因主要是近几年住院的危重病人比例呈上升趋势,费用飚升,难以控制。仅以费用中等的乙肝治疗为例,如用效果比较好的干扰素,一个治疗周期就需4500元左右。

4.2医院对医保机构扣结算预留金意见较大。医院与医保中心结账,需扣10%的结算预留金,视该单位医保工作业绩好坏、年终评选结果再考虑返还。医院普遍认为,此种做法严重影响其流动资金周转和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对此小医院反应最为强烈。

4.3医护人员与患者矛盾增加。由于医保宣传力度不够,一些患者对医保政策、医保用药不甚了解,加之对检查项目公费范围减小、自负金额增加的情况不清楚,医务人员的解释工作不到位,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

5一些费用收取欠科学

5.1住院“门槛费”的收取标准过高。近年来,除行政机关和少数事业单位略为加薪外,大多数单位收入减少,这实际增加了个人负担比例。

5.2退休人员和非凡病种中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费用上负担较重。在医保之前,退休职工的医药费95%,癌症病人全。实行新政策后,经济负担增加。

6参保单位对患者支持不够

部分单位职工还反映,一些单位认为参保了,就无承担解决职工其他问题的义务,参保单位把责任推到了医保部门。近年来不少单位经济效益较差,而医保在原来公费医疗的基础上自负比例又作了较大的提升,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使群众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冲击。个别经济效益较差的单位还有拖欠保险费用的。

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篇12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概况

(一)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政务院于1951年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标志着新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成为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起点。国务院于1958年2月9日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 使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工人、职员的退休条件、退休待遇实现了统一, 避免了不同劳动群体保险待遇的差别, 有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

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保险事业陷入严重混乱, 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出现倒退。文革结束后, 国家颁布了《关于严格执行工人退休、离休暂行办法的规定》、《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等许多法规性文件, 但从客观上看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延续。另外, 因为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 导致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薄弱, 影响至今仍非常明显。

(二)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确定 (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进入80年代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城市为重点的阶段, 1984年10月, 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宣布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 走向市场是其必然的选择。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决定国有企业新招工人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 并首先明确规定退休养老基金的来源由企业和劳动合同制工人共同缴纳。这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由原来的退休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转型的重要标志。

(三)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199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确定了基本原则。1997年7月,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统一了各地不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方式。1999年, 国务院颁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这是我国进行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以来的第一部行政法规, 标志着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强化了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工作。2005年12月,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发布。该决定中明确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 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 全部由个人缴费, 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这个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 使社会的关注点再一次投入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话题上。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形成了目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套制度并存、发展程度各异的格局, 也确定了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实现从“现收现付制”向“现收现付与储备积累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对缓解老龄化危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目前,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初步形成了覆盖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安全网”, 参保人数逐年增长。同时,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不断加强。养老保险费的合理分担的办法, 增强了职工个人的社会保险意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 无论从制度本身, 还是从缴费者的经济利益和缴费的积极性诸方面都是一次大的突破。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 以及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三个部分组成, 构建了更加灵活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问题的遗留,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 现行制度也日益显现出它的不足和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情况下难以为继的问题。

1. 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窄

现行基本养老保险主要集中适用于城镇职工, 人为地将社会成员分割成两块, 既阻碍了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也损害了制度的公平性。从人口发展的趋势看,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人口结构的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国农村地区的核心式小家庭将会越来越多,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 对家庭养老社会化的要求在农村也会越来越强烈。

2. 制度的运行存在不平等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企业负担不平等, 直接损害着公平竞争环境, 无形中增加了养老保险改革的成本;其次, 地区负担不平等, 损害着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 进而阻碍着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再次, 个人权益不平等。此外, 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养老保险权益不平等更是相当长时期内都将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

3.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形势严峻

从整个发展趋势看, 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才仅仅是开始。随着老龄化的加速, 形势将更为严峻。造成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危机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1)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加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职工相对于向养老基金缴费的在职职工的比例不断提高, 从而将对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

(2) 大量的在职职工提前退休, 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支出规模扩大。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 大量下岗职工的产生以及一些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都将负担转嫁给社会;另一方面, 这些提前退休职工的工资收入将退出缴费基数, 又要领取养老金, 这无形中增加了退休费用的当期支出。

(3) 养老保险基金收缴困难, 导致供款不足。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减少, 从而直接降低了基金的支付能力。

(4)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挤占、挪用养老保险基金, 使基金的安全完整性受到损害;虚报、冒领养老保险基金现象严重。

(5)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4. 法制不健全, 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不顺

从法制建设层面来看,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还很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缺乏整体规划, 体系残缺不全, 法制空白甚多;人大立法少, 行政法规多;立法主体混乱, 立法层级无序, 法制建设不规范;地方立法畸形繁荣。

除以上几点问题外,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政府背负的隐性债务过重、多层次体系不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有待加强、基金筹集途径少等诸多问题。

三、对完善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笔者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 用立法来确立和推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目前, 国家应将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一些有益于推进我国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规定和做法纳入法制化范围, 同时应根据现行养老保险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一些反映较强烈的问题, 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下尽快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并尽量将其中一些带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方面法制化。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应充分考虑现实及未来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 考虑新老制度过渡的连贯性, 从社会养老保险金的设置目的、原则到养老基金筹 (融) 资方式、层次性, 再到养老保险的个人帐户规模、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养老金计发办法, 以及基金管理规则、运营方式和投资的实际回报率等均应加以考虑, 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二) 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多渠道筹集资金

鉴于我国国情, 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相当长时期内仍会是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 以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辅的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要实行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严格分开的原则, 职责权限分明, 从而更好地提高统筹层次。资金的筹措是建立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除了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供款外, 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预算资金投入养老保险的比例。在调整统账结构, 做实个人账户后, 应统筹账户的缺口, 建立制度化的筹资渠道。

(三) 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应尽量扩展其覆盖范围, 将城镇的所有人员, 无论是在企业、事业单位, 还是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员, 或者是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 亦或是自由职业者, 都应当统统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形成统一的制度, 不仅符合社会保险的公平性与普遍性的原则, 而且能够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从而客观上能够使整个养老保险制度更具层次性、灵活性。

(四) 加强基金管理, 提高基金收缴率和收益率

国家一方面应尽快实现行政管理机构与基金投资营运机构、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分设, 将投资机构交给市场;另一方面, 政府亦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 加强基金的制度化、法制化、责任化管理工作, 增强各部门的相互制约力, 对随意挤占、挪用保险基金及故意扩大保险基金提取基数, 牟取私利、损害保民利益者, 国家应根据有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严厉制裁, 绝不能姑息迁就, 以提高保民对政府及有关机构的信任度, 推进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进程。在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方面, 国家应在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立法中, 强化社会养老保险金缴纳的强制性, 对无特殊情况而拒缴、拖缴、欠缴的企业和个人, 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 否则将难以保证较高的社会养老保险金缴率。

(五) 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障体制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前进, 社区逐渐成为越来越多老人重视甚至依赖的“生活圈”。社区的优势在于为老年人服务就近方便、互相熟悉、最了解老年人的需求, 是老人们都熟悉的交往方式与交流环境。社区可以视为承接家庭养老向养老社会化转化的重要载体。就社会环境而言, 社区参与养老保险服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养老保险机构的工作负担, 高效便民, 对企业而言更是获益良多。当然, 社区组织参与养老保险服务仍需一步步总结经验、逐步规范、完善服务、加以推广。

(六) 加强养老保险法规的宣传咨询

养老保险法规政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密切相关, 但相当一部分群众并不了解其具体内容, 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还不够。通过有组织的宣传教育, 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社会保障对象的参与意识和自觉程度, 使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深入人心。同时, 要组织开展养老保险法律知识的专门咨询服务, 解决广大保障对象的困惑。

(七) 加强社会保障法律专门人才的培养

应当建立综合性的社会保障研究机构或专门性的社会保障研究机构, 加强社会保障立法、执法的研究, 发表、出版更高质量的专题论著, 在高等院校培养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人才, 为即将迅速崛起的保障事业储备必要的高级人才。

摘要: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提高, 养老保险的任务越来越重, 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 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本文以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为背景分析了制度存在的问题, 借此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参考。

上一篇:基于网页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的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