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现状

2024-09-26

中国养老现状(通用8篇)

中国养老现状 篇1

中国养老现状调查

来源:中国新闻网日期: 2010-06-29

“不管你今天多么年轻,明天人人都会老。”这是不容置疑的现实。所以,养老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近日,对中国社会化养老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采访了有关专家,对正在逐步推进的中国社会化养老进程作了进一步的了解。

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34亿

“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做法已经不适合目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而‘以房养老’虽然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老年福利服务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刘蕴华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强调。刘蕴华的话被许多老年人的亲身经历所证实。

71岁的王鸣既有房子又有儿子,但她还是愿意去老年福利院。在北京金梦园福利院,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医护人员给她按摩。王大妈说:“因中风引起半边身体麻木,可两个儿子在国外,这病只能在电话里跟他们说说,根本解决不了眼前的困难。”

北京市东城区演乐胡同的张树贵老先生今年78岁,虽然腿脚利落,但他前些天患上青光眼需要立即手术,家里3个子女却没有一个能抽出时间带老人去医院看病。“医生让我下次再来看病时,一定让子女跟着,你们怎么谁都没时间?”老人在电话里向自己的子女们抱怨着。

在北京朝阳区天乐老年公寓,张树贵指着医生给他开的各种药说:“这不,刚做完眼睛手术就来这里了。在老年公寓,起码随时有人管我呀,不用担心儿女们没时间照顾我了。”

王鸣和张树贵的情况,只是全国老年人所面临各种困难的缩影。

据权威资料披露,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而且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这就迫使我国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时期要解决比一些发达国家还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刘蕴华说。

670万张床位才能满足需要

由福利模式的养老保障步入多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障已是大势所趋。

大连工人养老院院长张静波在近日召开的全国“首届推进社会化养老加强养老机构管理经验论坛”上,向记者介绍了有关情况。大连工人养老院过去是以接受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为主的福利性养老院,现在,通过引入“亲情式服务”等工作机制,创出了品牌。2002年,他们兼并一所经营不善的个体养老院,成立小平岛分院,开创了大连市乃至东北地区公办养老院与私营养老院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先河。这样,社会养老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原来小平岛仅有50张床位。现在增加到100张,而且在养人员入住率达100%,知名度不断扩大。

据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介绍,民政部在80年代就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作为社会福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近几年,民政部加大了政府社会福利化,特别是提出了养老服务社会化。“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养老社会化,但缺政策、缺制度、缺资金、缺少新的养老观念等问题依然存在。”刘蕴华说,“据调查,在1.34亿老人中,想住养老院的占5%,这样就需要有670万张床位才能满足。而目前全国养老院的床位总共只有170万张,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民间兴办养老院正在逐年增长

针对在推进社会化养老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分析说,需要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养老服务实体多样化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充分体现社会福利的社会化发展。

那么如何去落实?张明亮认为重点是两个方面:

一是在目标上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福利服务的体系。

张明亮说:“因为中国的老年人有自己的养老传统。据民政部调查,95%的老年人还是希望在家庭养老,在社区养老,所以我们要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居家养老又区别家庭养老,居家养老要提供社会化的服务,要依托社区开展多样化的服务。”

二是在措施上,政府要制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参与养老事业。

张明亮认为,作为政府,一方面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一方面就要出台政策来支持社会力量来兴办养老事业。对贫困家庭、三无对象等政府应该买单,这也是一种方式的创新。

据了解,内地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比如在上海,每新设一个床位,市政府就给补贴5000元,区政府及社区也给补贴,北京也有类似做法。各地现在都在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些补助的政策、条件和措施。就是民间兴办,也有补贴。

“据2006年统计,我国农村的敬老院有3万多,真正国家办的福利院只有1400多个,靠民间力量、社会力量办的养老机构已经占了大多数。民间兴办养老院正在逐年增长,而且非常快。”

中国养老现状 篇2

1 背景研究

1)老龄化程度——动因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亿7053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8.87%(注1),并以每年3.2%的速度剧增,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注2),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老龄化比例更高,从其进入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的周期远远短于全球其他国家(见表1)。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日益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等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如何安享晚年生活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社会现象。如何养老?如何养好老?是摆在国人面前一个势在必行的课题。

2)老龄化家庭结构

与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遇困难。

上世纪70年代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方面有效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另—方面也导致了家庭户规模缩小,并逐渐走向核心化,整体社会开始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生育率下降直接导致家庭供养减少,“421”家庭构成为城镇家庭的主要构成模式,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压力成倍增加,导致家庭养老难以为继。

另外,死亡率的下降,在推动整体社会人寿命延长的同时,相应地使得老年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子女赡养的时间也在延长,目前年龄在35~45岁的一批中年人也将逐步步入老年,最终有可能导致出现低龄老人(子女)赡养高龄父母的局面。

社会人口结构转变的同时,相较于老龄化带来的生产力、经济能力下降,医疗保健支出增加等,老人的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呈高发态势,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77亿,其中近50%是“空巢老人”,个别老城区“空巢老人”家庭将超80%,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十分明显。

3)打破传统养老观念,打造新型养老社区

全球的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所面临的众多议题之一,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老龄人口日益增多的境况下,急需突破原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建立多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以弥补家庭养老的力不从心。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各类社会养老机构仅有3.9万多个,养老床位约有149.7万张,是老龄人口总数的1%,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养老设施供给不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与社会需求均存在较大差距。

对于企业来说,这里就蕴含着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和机遇,养老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不仅帮助政府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而且帮子女解决了尽孝问题;同时具有巨大的产业投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形成一条产品与服务共生的复合型产业链,是典型的多盈产业。

(单位:年)

资料来源:2011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

2 养老地产的界定

瞄准这一机遇,眼下各大房地产企业、保险业等纷纷试水养老地产,计划开发养老社区、老年公寓等产品,处于一个开发的热潮期。那么究竟什么是养老地产?提供给什么样的家庭结构客户群体?客户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养老地产是以老年人为目标客户群体,并进行针对性设计、配套和服务的房地产开发;是适宜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特点并能够满足老年人社会活动需求,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良好基础设施保障的老年住宅产品。

现今的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占了半数,且2/3以上老人需要医药辅助,无论是健康自理型,还是半护理或少量全护理的老年人,其生理功能都在逐渐退化,对舒适感、安全感、归属感、邻里感等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十分明显,在常见的住宅环境中满足其需求均存在一定障碍,因此,具备完善医疗配套服务、各类娱乐活动中心以及符合老年建筑设计标准的养老社区是老年人所期待的。

3 综合考量国内外养老模式及养老社区

1)国外养老地产发展现状

欧美国家受其经济实力的支撑等诸多因素影响,从最初的社会机构养老发展到家庭社区养老,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老年人有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及居住环境等方面,也有不同层级类别的设计。专业化的老年服务人员在为老人提供及时服务的同时,也使得子女从原有的家庭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将养老社区与度假休闲区相结合,形成全新的家庭养老社区,弥补家庭养老功能中的不足,又可以给老年人提供居住休闲、观光旅游、沟通交流的场所和氛围。

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跨入老龄化国家之列。在汲取欧美养老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延续了东方传统家庭观念,以家庭同住或邻近居住为主,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见表2)。

2)国内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我国养老模式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属于未富养老+空巢养老的现状,国内老年人的居住主要以自行建房居住、购房居住、租房居住三类为主。按照建设经营主体来划分现有养老地产的开发模式可以分为:政府福利型(政府出资建设的社会保障福利型养老院)、政府+开发商(盈利型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和开发商盈利型(老年公寓和养老社区)。

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养老模式,如“社区+医院+地产”模式、会籍制养老俱乐部、以房养老、异地养老、度假基地连锁、分时度假式养老、连锁养老超市等形式。

目前现有的老年公寓多具有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特点,基本属于商业范畴,仅为具有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客户提供个性居住条件和人性化服务。由于养老地产其自身的特殊性,建设投资额巨大、资金回收期长、赢利风险大,所以当下只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在部分发达城市进行养老地产的开发建设。

3)二者差距及形成原因

比较国内外养老地产模式后不难看出,欧美及亚洲发达国家主要是政府扶持+发展商盈利型,无论是独立式、集合式还是护理型的养老产品,设施都相对完善,形成福利制社区或租赁式公寓。而中国的养老设施在传统上是民政机构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最初以社会救济为主,虽然近年来在逐步走向社会化,但还是以非盈利性作为社会福利存在,因此,养老设施在现阶段的发展有限且缓慢。

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足够资金发展老龄事业,养老产业未形成“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没有真正针对老年人生活、消费习惯、心理特点等方面深入研究,服务人员的素质也差强人意,社区管理、医疗配套、设施建设亟待完善等因素也阻碍了养老地产的快速发展。

4 养老产品的精细设计及需求

4.1 产品设计的需求及特点

落实在具体的产品诉求上,有几个核心问题是我们必须提前理清的:①养老产品提供的是一种老年健康的生活模式,那么地产开发商究竟是卖什么?是住宅、配套,还是服务?②养老产品的准入条件,是对开发商提出的一种新要求。③随着目标客户群的逐步扩大,市场接受程度的提高,在对养老地产产品需求定位上也随之变化。

就我国现有养老社区的供应情况来看,建筑规模平均为1.8万m2左右,产品类型以双人标准间为主要供应户型;其次是单人标准间。据调查,在敬老院中,每位老人人均居住面积15m2,一般公寓中,可达到30m2。事实上,考虑到老人的实际需求及养老产品品质的提升,养老社区中,面积区间主力为50~90m2是比较舒适的,即为两室两厅一卫。在选择环保装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预留空间以及人性化的设计,提供老人日常生活中关注度和使用频率较高的功能空间:入户门厅处要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视线通达性好;起居室合理把握空间尺度、有效地组织交通动线;餐厅里保证就近方便、空间的复合利用;厨房更需要提供合理恰当的操作台布置空间;卫生间的空间大小适中,设置安全扶手等防护工具;既能够满足老人对自由感的要求,又保障老人间相互交流的愿望,着重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功能上也可以借鉴美国养老社区提供的“自住、陪助、特护”三大功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配套设施及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针对不同支付能力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规划高品质的水景洋房、小高层等产品形式,真正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态健康型养老社区。

4.2 养老产品的运营模式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问题已从政府福利保障型向市场商品化逐步转变,从最初的政府主导建设的福利院和敬老院,发展到老年公寓和养老社区的模式,同时运营的主体也在由政府转向企业。

目前,国内养老地产的开发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向。

1)在大型社区中设置养老组团,插建老年服务设施,与社区共同建设。

2)与医疗机构、教育设施相结合,就近设置养老设施。

3)与旅游和商业地产理念相融合,开发养老居住产品。

4)引入专业的养老品牌管理团队,共同开发管理。

5)盘活旧有福利院等,利用周边及自身资源(保险业),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4.3 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在未达到发达型经济的条件下快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面对当下养老地产形成的诸多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一个全新的养老地产理念模式是当务之急,全龄养老社区的新理念应运而生。

全龄养老社区是将养老地产混合植入到成熟的住宅规划、开发、运营和服务整个流程中,既具有养老功能,又同时包含各年龄段的全龄化居住社区;是以全生命线营造适宜全龄段客户群体混合居住的大型成长型活力社区。全龄养老社区配置普通商品住宅、适老住宅、销售和出租型老年公寓以及介护机构。面对的客户群体层次也相对丰富、全面,既有经济务实家庭、社会新锐、也有三口之家及银发老人;提供居住、颐养、教育、生活服务、健康、社交休闲六大产品功能,以更规模化、科技化、功能丰富化、服务专业化及建筑产品多样化的市场模式解决突出的养老问题,解决传统养老社区的孤独感和居家养老的服务问题,提高配套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有效服务半径,增加老人和年轻人的互动交流,共享优质生活环境。

5 结语

综上所述,养老地产作为养老产业重要的硬件组成,伴随着不同的养老模式,经历了各种发展阶段,全龄养老社区模式的解决方案体现了未来养老地产发展的新趋势。由于此模式与住区开发模式紧密结合,因而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全新概念养老功能社区,将带来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双赢的局面,倡导养老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和专业化,为解决中国老龄化社会问题找到了方向,又填补了房地产开发的市场空白和增添可持续发展的新卖点。

参考文献

[1]CRIC.养老社区研究[R].CRIC中国房产信息集团,2011.

[2]CRIC克尔瑞咨询.五大模式下的养老地产产品规划案例分析[R].CRIC产品月报.2013.3(6):35—46.

[3]詹琦斌.中国大陆养老保险与老年住宅发展趋势之研究[R].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2002.

[4]叶紫.1.4亿老年人要建多少养老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

[5]中国老年公寓需求市场分析[R].房商网社区,2007.

[6]GB/T50340—2003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乔虹.高盛全球经济研究报告系列:第138号[R],2006.

中国养老服务现状 篇3

衡量一个国家的养老能力。标准有很多,床位、配套服务、人才等都是重要因素。我国的现状如何呢?

养老床位缺了一半,部分利用率低。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4万多家养老机构,养老床位为四五百万张。但据预测,未来20年,实际需要床位约1000万张,还差近一半。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介绍,中国的养老床位除了缺之外,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很多民营养老机构因价格高、服务不完善等原因,入住率仅为60%~70%,或更低。

配套设施不够,老人生活很不便。老人生理机能下降,生活越不方便就意味着风险越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规定,新建小区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但目前仍难以实现。社区缺少医疗康复机构、娱乐场地不足、无障碍设施不够等,都说明我国养老配套设施不够。

专业人才仅有3%,极度短缺。如果说养老床位等是硬件设施,那人才和理念则是最重要的“软设施”。“从两个数据,我们能看出中国的养老人才短缺问题有多严重。”乌丹星说,一是目前在养老产业一线从事服务工作的仅30万人,而全国约有2亿老人,按照1人照顾5名老人的比例保守估计,实际需要养老产业服务人员为1000万人,缺口极大;二是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仅一两千人,而且约有一半选择转岗到其他行业。全国有约30所院校设有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但是一年能招到一两百名学生的非常少,有的招生人数甚至是零。在国人的观念中,从事养老事业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又辛苦,但在国外,所有毕业生中约有20%~30%愿意选择从事养老工作。

服务理念没跟上,老人不会快乐。“很多养老机构认为,我让老人在这住得好,吃得好,生病了能及时看医生就可以了,但养老绝对不是给老人一张床,一碗饭这么简单。”乌丹星说,她在国外考察发现,养老服务做得好的国家,不管是在养老院还是社区,“让老人快乐”是他们的服务理念,养老服务人员会为老人设计各种活动,老人们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反观国内,即便有相应的养老设施,也很少有人组织老人活动,老人生活单调。每天就是看电视、晒太阳等,他们寻求快乐、融入社会等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克服融资难、用地难、护理人员队伍招聘难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坦言,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难题:一是融资难,二是用地难,三是护理人员队伍招聘难,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专注养老事业的爱晚集团总裁孙继惠对此深有体会。他解释道:“土地是城市的稀缺资源,很多地方的养老用地没有明确规划,而养老产业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回报速度较慢,投身养老事业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在用地、税收等方面,国家现已有针对性的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为解决中国养老产业专业人才短缺这一社会问题,他们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用以培养包括介护师在内的多种专业护理型人才和产业管理方面的高、精、尖综合管理型人才。

事实上,我国的养老服务业还处于早期阶段,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急需政策引导。乌丹星说,养老是一项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仍将盈利作为出发点,而不是满足老人的真正需求。养老院或养老社区建起来了,售价很高,硬件看上去很了不得,但医疗护理能否跟上、能否让老人住着快乐却是个问号,导致一些打着养老概念的楼盘成了一座空城。本质上讲,养老服务机构不是养老院,不是一座只住着老人、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围城,而是活动的社交中心、生活中心。老人在里面,应该是热闹的、快乐的。

养老设施建设没有统一标准也是个大问题。爱晚集团总裁孙继惠说,目前的养老设施缺乏统一标准,质量有高有低,提供的服务不一定都能满足老人的需求。他说,由他们负责实施的“爱晚工程”,将在全国20个中心城市建立“爱晚中心”,结合中国实际,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实现居家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全新养老模式,期待给国内的养老设施标准提供一个样本。

政策支持、吸引人才,为老人设计“生活菜单”

快乐、健康是孙继惠的理想晚年生活,这无疑也是全国约2亿名老人的共同心声。刚刚起步的中国养老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专家们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系统性的政策支持需尽快落地。孙继惠说,国家对养老事业确实是越来越重视了,陆续出台了不少有利政策,他希望在用地、税收、配套服务等方面,政府的优惠政策能更细化,并以更快的速度落到实处,吸引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投身养老事业。

提高待遇吸引专业人才。乌丹星认为,可以通过减免学费、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一些有爱心、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的人从事养老事业,将人才的流向引导好。从国家层面讲,需要有养老产业的人才战略,比如教育部负责学历教育体系,民政部负责在职培训体系,人保部负责职业资格认证,卫生部负责医疗护理康复划分等。而养老企业也应储备自己的人才库,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中国养老现状 篇4

农村养老保险,是指以农村非城镇户籍的居民为保险对象的养老保险制度。下面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快来看看吧!

摘要: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对今后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责任;发展方向

一、我国农村新农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以千万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多,而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如土地养老,家庭养老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慢慢地削弱。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出现的是种种难题,如人口老龄化现象,空巢老人现象,种种问题给我国的农村老人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面对不断扩大的老年群体,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产生,随之养老服务合同纠纷与日俱增。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再也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

(二)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我国农村土地被占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化经营,土地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下,土地养老保障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求。

(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直接造成农村土地的减少,使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而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要么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要么不能放心地参加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开始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晚,资金筹集基本上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这项制度的实施及融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保障水平低。“新农保”计划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根据中国人口信息数据,而乡村总人口为7.2亿人;20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5595万人,但是面对如此低覆盖面,当前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还有很大的难度,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由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够强,相当部分的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会致使参保意识不强。

2.覆盖面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设计偏重于农村留守人员,对于被征地农民和返乡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做出合理的设计,这使得制度的有效覆盖面降低,推行后难以形成全面的保障网。

3.政府资金风险系数骤增。由于公共卫生、医疗技术的改进和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高,人类总体生存状况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会带来预期寿命的增加,可以说,政府是这个计划的主要出资人和最终担保人,完全暴露在聚合性的长寿风险之下。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落实新农保制度,最大的难点是集体补助是否落到实处,否则,筹资的压力难免转嫁于农民。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在一些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融资而言就是一个压力。因此,无论此项投入是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还是由“中央财政根据地区不同给予补贴”,支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是否会“断炊”、“崩溃”,成为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财力脆弱的地方财政而言。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体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销,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这些地方性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规范性、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5.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强烈的需求源自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成功实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保障的不断弱化。而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明显地偏向于城市,导致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6.新养老保险立法效应滞后。法律是通过强制性手段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今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但由于新法刚刚推出,因为各地以前法规不统一,作法也各不一样,彼此之间常存在许多不协调甚至是矛盾之处,从而使现法能否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方面实用性到底如何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保工作,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实施新立法的进程。新立法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国家朝着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消除农民的养老的后顾之忧.保证基金筹集的稳定性和保值增值的安全性,确保我国农保事业健康发展。

2.提高保障水平,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尽管有地方性补助和个人账户支持,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中央财政补贴无疑是保障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予以更大政策倾斜。

3.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农保制度。在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参保对象的经济能力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固然是主要考虑因素,但社会保险作为一项公共产品,不同人群对它的需求状况也不可忽略。有关学者提出,我国农保的参保对象大致可分三类:一般农民、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农保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其特点来建立。对被征地农民,政府补贴应主要由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的一定比例组成,若仍不足,则由当地政府“兜底”。对有工资收入且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群体,因其工种的多样性,应进一步划分: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者应被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返乡务农者可在原籍所在地参保,在城务工期间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并入原籍农保制度;从事流动性强工种的农民工参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参保。

4.改革筹资方式,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多元筹资机制。为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引入集体与农户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农民作为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理应负担其中的一部分费用,但是考虑到农民大多为低收入群体,建立在多元筹资机制基础上的社会保障需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

5.应该在健全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分层分类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富裕地区,可以仿效城市社会保障的和经验,全面展开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而在贫困的地区,又要针对不同的保障群体,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社会保障。在老年人多的地方,重点推行养老保险;在疾病多发的地方,重点推行医疗保险或农民医疗合作制度;在贫困地区,重点推行优抚、优教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规范基金的运营和监管,确保其保值增值。新农保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公开参保人缴费和待遇等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此外,还可引入独立于基金运营机构之外、具有权威性和公平性的社会监管机构,以制约农保管理部门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董文成.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与问题分析.环渤海经济望,.

农村养老现状及对策 篇5

一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

我国农村流传一首打油诗“隔窗望见儿喂儿,遥想当年我喂儿。儿喂儿来不喂我,不知将来谁喂儿。”这一首打油诗反映了我国农村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真实的生活写照。残酷的现实生活直接冲击我国农村现在传统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也就是靠儿子和土地养老,农村老人生活主要靠土地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粮食,其次才是从儿子那里获取经济援助。即使我国农村发展到今天,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虽然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当前农村一部分年轻人自主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孝”文化观念趋于淡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尤其是山区农村的青壮年大批涌向发达地区打工,家里往往只留下妇女、小孩、老人,甚至一些家庭青年夫妇全部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与小孩,让老人照看小孩,往往让老年人不堪重负。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迁移,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冲击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一句心酸的歌词道出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对农民的个体价值给予了多方面的承认,并从道义上肯定了追求个人幸福的合理性。个体价值的确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老人在家庭中的传统权威地位全面动摇。加之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在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导致老年人在家中处于较低的地位,难以在家庭中获得其想要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籍。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出现了一系列的赡养问题。因此,在农村家庭养老中,有的老人能生活幸福,安度晚年;有的只能维持温饱,有的却受到虐待,这反映出农村家庭养老在表面维持的背后,潜伏着一种危机。陈红一首“常回家看看”歌曲,“。。。。。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爱人常回家看看”。这一首歌曲是现实生活中老人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真实写照。

二 我国养老困境

思想导致社会前进步伐缓慢。我国农村农民虽然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个漫长的道路,但是思想还是很陈旧,就像是山上的花岗石一样一点都没有改变,生儿子养老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农民的思想里。农民的思想是如果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出嫁以后,家里面就剩下两个老人生活,平时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的确很孤独,他们都希望自己身边儿孙满堂,哪怕平时闹一点、忙一点他们心理很充实。哪怕是违反《计划生育条例》也要生一个儿子,等老了以后,不管儿子孝顺如何老了总是有人养老送终。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情况也的确如此,女儿大了总是要出嫁,出嫁以后呆在别人的家里,就是有孝心也是偶尔回家一趟,不可能仍然天天住在娘家照顾两位老人。当两位老人去世一位的时候另一位是很孤独的,特别是单身老人有病的时候,常常连吃饭这样的基本生活都不能够自理,哪一种处境谁敢想象和切身去体会。当然现实生活中儿子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儿,子女之间经常会相互依靠和依赖,导致父母的赡养费不能够落实,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经济条件差,当有一个儿子拿不出赡养费的时候(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有

一、两个月没有给的时候,这一种情况经常就会出现。所以现在农村流行一句顺口溜“一个老人可以养活十个孩子,但是十个孩子养活不了一个老人”。虽然父母拿不到赡养费,但是父母亲总是以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把种种情况掩盖着,一般都不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将自己的子女们诉讼于公堂之上。有的子女把父母亲逼急了将他们诉讼于公堂,当官司打赢以后,赡养费法院也很难落实,自古以来就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一说,法院有时候对老百姓也没有很好的办法给以落实,这个时候只会激发、增加父子、母子之间的矛盾。农村的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残酷的现实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人们只能够从道德方面给予指责,对现实状况还是没有什么根本改变。子女孝顺一要有孝心;二要子女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二者缺一不可。子女有孝心但是他连自己家庭的生活都照顾不过来的时候,他也是心有入而力不足,现实生活就是这么残酷。

三 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70%以上,人口增长总量通过计划生育等种种行政手段加以控制,总体上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但是我国现在已经步入了一个老龄社会时代,老龄人占人口总量的30%左右,走在路上一看人群中十个有2、3个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山区尤为突出,山区农村现在在家里除了16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余的全部是老年人,年轻人全部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孩子。庞大的老年人群、过快的老龄化速度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老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再过两代人老龄人将达到50%左右,那时人群中除了老人孩子其余部分所占的比重大约在30%左右。我国虽然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现实的问题。我国农村居民一至两代人以后一个家庭最多有五口人(这是父母建在的),可以想想那个时候一个年轻人的负担有多重,那时他一个人将肩负三至五个人的经济负担;更不要说结婚以后女方父母加过来的负担,也就是说一对年轻人需要肩负至少五至七人的负担(含他们自己),那不是一般年轻人所能负担的起的担子,那个重担会把几乎所有年轻人压垮,这个时候就需要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只有国家做坚强的后盾,老年人才会有一个依靠,社会才会安定团结。

四 我国农村贫困山区基层组织征收应参加养老保险群体缴费时面临的困难。

一是弱势群体(重度残疾、五保低保、特困),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必须由国家给以缴纳其应该缴纳的费用。

二是外出打工人员无法按时征收其应该缴纳的养老金。

三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后,在家里的留守老人无钱缴纳全家应该缴纳的养老金。

五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方法

一 继续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政府应该充分挥发新闻媒体的宣传、传媒作用。利用新闻媒体进一步对现实生活中美德、公德、道德方面好的典型事件进行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改变思想作风,积极主动的担负起养老重任,让老人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心态,生活没有顾虑。

二 继续加强子女缴费强制执行制。由于我国农村享受养老保险金的人口庞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又刚刚起步,农村养老金的缺口很大,起步阶段完全依靠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必须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方式,将享受养老金待遇与其子女缴费结合起来,一方面缓解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险起步时候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农村社会养老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苗头,可以通过这一个缴费行为,引导和树立社会养老新行为、新风尚。当前我国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思想意识还很落后,一部分农民在现实中思想境界还没有达到自觉缴费的时候,养老保险强制收取一个能缓解国家资金压力,二能强迫少数农民快速转变思想,接纳并使养老保险试点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使中国孝文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农村养老保险结合起来。

三 继续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宣传工作,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参入到养老保险行动中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力度,多做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加入养老保险队伍中来,要转变农民的思想意识,使农民的思想意识由“要我保”转变为“我要保”。从而完成农民自己的原始积累,解决自己的老年保障问题。

四 继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发放力度,做到农村人员应保尽保,应该救济、救助的对象要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主要是五保、中等以上残疾、生活困难的家庭、缺少劳力收入低的及无生活来源的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政府必须保证这一部分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补助机制。农村群众养老成为农民晚年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彻底解决9—10亿农民的养老国家和农村集体是包不下来的。必须三方面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主要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补贴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先以个人缴费为主完成预先性的原始积累,缴费标准高,缴费年限长,领取标准就高;缴费标准低,缴费年限短,领取标准就低;在个人缴纳为主的基础上,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经济状况给予适当的补助,集体经济强的可以多补助一些资金;集体经济较弱的村可以少补助一些资金;无集体经济的村可以不补助。现实很多农村集体经济根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集体补助就成了纸上谈兵一句空话;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养老金补贴标准,以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通过三方面相结合,不断强化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逐步建立以个人资金缴费为主的社会保险机制,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六 继续落实惠农政策,加大惠农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农民增收。国家应继续加大惠农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益福利事业(像修路、水利工程、天然林保护等),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进一步加大惠农资金补贴力度,提高各种粮食补贴标准,扶持农民增收。

七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各项规章制度。政府和农村养老保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益,对国家和农民负责。收取保费后应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总账、分人建立农民个人养老保险档案,基金实行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投保人到领取年龄后按照有关程序领取养老金。

中国养老现状 篇6

国60周岁以上人口超过1.7亿,超过德国和法国全国人口的总和!

这一数字描述了中国“十二五”期间所面临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而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还在进一步加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建立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之上的,如何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道路,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探索。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指出,安排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老龄工作,是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和要事,并进一步提出要着力推进“六个体系”即:老龄战略对策体系、老龄服务体系、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的建设。

有观点指出,应对老龄化问题不仅关系到老龄人口的生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有观点直呼,如果“十二五”期间老龄化问题得不到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大山即将倒塌”。面临如此严峻的现实危机,除了依靠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更多的解决方法还需要依靠社会化、市场化的解决之道。

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必将在探索应对老龄化的道路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前三届“中国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高端”论坛成功举办后,房地产行业已经刮起了一股养老项目的开发热潮,但政策配套不完善,融资渠道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足以及养老地产项目与传统地产开发商业模式的差异等因素仍然是房地产行业进军养老产业的屏障。因此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国内成功项目模式的学习,甚至失败经验的吸取,均是瞄准这一发展领域的企业及机构迫切需要寻找的珍贵资源。

中国养老现状 篇7

对此理论界学者就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总体方向基本确立, 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研究其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步落后于城镇养老保险, 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建国以来,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主要历经三个阶段, 即以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的传统性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 国际予以政策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阶段。研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学术起点, 对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有基础性的意义。

至今, 农村养老保险已取得很大发展, 但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平衡、缺乏统一管理和立法保障、保值增值困难仍是农村养老保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冯章龙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强制性和国家责任性, 随后从制度层面总结了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有学者也指出了其他原因, 如刘子兰 (2003) 所讲, 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术界建立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时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它的发展停滞。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趋势

通过已有研究结论可以看到, 中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 政策的不稳定性不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而且损害了制度的威信和吸引力, 而中国当前现状也凸显了改革的必要与紧迫性:一方面, 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承担农民养老的历史重任。随着老年农民老无所养问题越来越严重, 与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形成了强烈反差, 许多地区开始改革制度。

(一) 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大部分理论界学者赞同这个观点, 也曾将目前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归因于政府涉足不够, 但对政府深入程度则持不同看法。

李迎生指出, 政府担负着构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 以及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阎安认为政府应承担全部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 应从部分积累制过渡到完全积累制, 在强制缴费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多储蓄积累, 建立多功能个人养老账户。

(二) 路径的选择

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不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 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 这是由现实国情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既定路径决定的。何文炯等 (2001) 建议发达地区积极推进, 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 然后逐步扩大其实施范围。王枝茂建议立法先行, 渐进式推进。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GDP的增长表明中国已具备一定经济条件, 且农民表现出强烈愿望和广泛的社会保障参与意识, 因此中国已初步具备全面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 目标的构建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的构建, 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在养老金筹集模式上坚持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原则, 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 家庭养老和社区互助为辅助, 逐渐与城镇从业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社会养老模式。

但这种学习不能脱离既有的制度文化条件, 也不能以削弱中国既有制度文化优势为代价, 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只会加大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制度成本。

三、总结和思考

综上可知,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 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而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体现的效率低下问题使政府和学者们正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制度模式。

在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中, 政府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关于制度创新和路径选择, 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将农村地区分层分类, 推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已基本确立, 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目标的制定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但最终仍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不可盲目照搬。

此外, 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就其变迁历程、管理模式、路径选择、政府作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但目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未来可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冬水, 王松.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10) .

[2]、冯章龙.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界, 2006 (4) .

[3]、王枝茂, 张璐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创新[J].经济师, 2006 (12) .

[4]、孙红民.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其问题[J].人口与经济, 2009 (S1) .

[5]、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 2001 (5) .

[6]、阎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2) .

农民养老现状调查 篇8

这栋楼是她花毕生积蓄盖起来的,现在却只享有乘凉权。楼房归儿子居住,她则被“赶”到不远处一个铁皮房中。夏日,铁皮房里热得像烤箱,她或许将在此度过余生。

中国东部某省一个村子里,老宅基地被收回,经统一规划后重新分配。但只有儿子们拥有入住新居资格,其父母要么搬到统一规划的“老人之家”社区,要么跟儿子同住。刘桂花无力在“老人之家”盖房,儿子又不许她同住,只得住进儿子买给她的铁皮房。

去年年中,上海财经大学组织对河南、山东、甘肃、安徽、广东等21个省份537个村的养老状况进行调研。分析上万个样本后,新近发布《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下简称《报告》)显示,在一半以上农村家庭出现空巢化、三成老人生活需得到照料背景下,仍有近八成农村老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

“这是农村老人在内心经过无数冲突、调适之后的无可奈何,这种满意还不如不满意!” 项目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这样说时,紧紧皱着眉头。

老人们的牺牲“天经地义”? 刘桂花一提起儿子就哭。

好心人告诉她,回答调研学生的问题会得到20元钱,这名瘦小的老人就守在比较醒目的儿子家门口,等着工作人员找她做问卷。

在河南鹿邑,摘一天烟草花能赚10元钱的老人把前来调研的学生团团围住,争着要做问卷,有的还与村干部产生冲突。

“真想给他们每人发20元钱。”课题组成员、带队调研的刘长喜告诉记者,《报告》显示只有40%的中国农村老人有存款,从东部到西部,有存款的比例下降,均值是35741元。这意味着,农村有60%的老人没有存款。而报告中,农村老人一年支出均值为11303元,其中人情往来支出位列当下农村老人支出第三位,成为较大经济负担。河北无极县一对老夫妇,仅靠种地维持生计,年收入不足2000元,人情往来开销比收入高出一倍,老两口得病不敢吃药,只能硬撑。

本为“防老”的儿子,现也成为负担。

“现在农村结婚讲究万紫(5元)千红(100元)一片绿(50元),这就是十几万,还得买车!”河南农家出身的刘长喜告诉记者,因农村男女比例失衡,比起小伙子农村姑娘更容易在城里成家,农村老年人背负沉重的竞争压力。为儿子娶媳妇盖房子、准备尽可能丰厚的彩礼,成了他们避无可避的一道坎儿。

刘桂花所在村的工作人员为调研带队老师算了一笔账,当地人均年收入6000元,儿子结婚彩礼加酒席10万元,盖房子30万元,儿子成了家老年人的储蓄也基本掏空。

“我给儿子盖完房子,孙子有时还来看看我。”坐在用绳子围成的院墙里,一名老人满脸轻松地说起自己的最大成就。不过调研的学生却看出了悲哀。

“婆媳关系怎样?”有调研学生问住在“老人之家”的一名老人。

“好!”老人回答。

“为什么不一起住?”

“自己自由一点。”老人说完,移开了目光。

事实上,这个村子的很多老人和刘桂花一样,安顿好儿子后多数已无力再为自己盖房。“老人之家”土地归集体所有,以自己小家庭为中心的儿子们不愿在老人住房上投入过多。这些倾尽所有的老人如同耗尽最后一滴燃料的火箭助推器,默默隐没在“老人之家”黑漆漆的小屋里。

“年轻人住现代化小区,老年人住破砖瓦房,简直就是两个世界。”调研学生唏嘘不已,当地老人和年轻人却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有年轻人称,将来自己老了也会把现在的二层楼重新装修留给儿子,自己去住“老人之家”。

“付出与回报在两代人之间并不对称,但在传统大家庭里代代贯通。”张雄将其归因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在物质条件匮乏时,一代代人选择牺牲自己,为年轻一代提供比上一代更好的环境。

把上一代的道理拿来用 追随着房子和企业,大批年轻人挤入城市,留下抛荒土地和年迈的父母。空巢老人比例已超过半数,达到55%。专家认为,这并不新鲜的话题无疑是养老问题的重中之重。调研过程中,常有学生为老人们的“乐观”、“知足”感慨,有每月领取60元劳保的老人说“从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38岁的刘长喜理解老人对温饱生活的感恩戴德,经历过战争、动乱、饥荒等,这些吃上“白面馍”的老人认为不交租、不冷不饿就是幸福,能吃能喝就是健康。但同样从苦难年代走过来、62岁的张雄却对空巢老人心理状况担忧。这名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称,社会转型的总能量必定会分解到每个社会成员中,困扰城里人的紧张、焦虑、孤独和无助也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中。

“城里人是在现代化文化浸润中慢慢变化,农村老人却要在巨大变化中自我调适。”张雄说当现代和传统、企盼和现实冲突时,质朴的老农民只能把上一代的道理拿来用,自己消化,获得宽容,最终满意。

调研中,有的老人语言不通,却希望学生能留下来多聊几句;有的被问到“是否孤单”就流眼泪;有的不知从哪扒出个月饼塞到学生手里。参加调研的同学注意到,有的老人嘴上说“满意”,但“脸是苦的”;有的笑着说“满意”,但又会加一句“不满意还能怎样”?广东一位老人为给孙子腾房子搬到村委会看门,无奈地笑说“想回家”;即便是住铁皮房的刘桂花,也没有大倒苦水,只是用“不好”来回答“子女是否孝顺”的询问。

另一组数据似乎也能说明农村老人的矛盾心理。尽管有七成农村老人希望能与子女同住或住在子女附近,仍有86.5%的老人对与子女间的关系现状表示满意。

“这种‘满意’,比‘不满意’更悲哀。”张雄说背后是老人对自我诉求的放弃,如同让子女住新房、自己住旧屋,老人们把自己的梦完全移植到了下一代身上。“他们只能靠宽容,不把自己一直放在冲突里。”

为何对养老问题不在意 刘桂花的儿子不管她,好在嫁到邻村去的女儿“很孝顺”,常来给她送点吃的。即使住在冬如冰窖、夏如烤箱的铁皮房中,这名老人也不愿走进养老院。

调查显示,有儿女的老人即便出现儿女不孝等原因,6成老人依然选择居家养老,多数对养老院有抵触情绪。超过半数老人不接受养老院,多数认为那是孤寡老人去的地方,经济不能承受、不自由、不光彩、去了怕子女被指责也是重要原因。

据调查,一半以上乡镇拥有养老院,近五分之三的乡镇拥有老人活动室。

“摆设!”张雄说“有摆设比没有摆设好,因为是进步”,但他认为那些挂着铁锁的活动室至少说明一点,仅有场地还不够,还需进行组织。

和“摆设”相比,广东普宁一个集体经济发达村子的状况相对可观。村里修建了农村公园,可游泳的水渠围绕着假山。村里在广场上举办过老人投篮比赛、聘请专业教练教授过太极拳,老人们可在村里的宗祠喝功夫茶。

“其实很多问题都是用钱可以解决的。”刘长喜说,农村养老的根本出路是以地养老,归根结底是让从土地中获取的收益更多地转移到农民手中。但调查发现,尽管半数以上农村老人依然如“老黄牛”般在土地上耕种,只会让土地长庄稼的他们却难以收获财富和地位。更多的地方政府从农民手中拿过土地,“种”出了楼房和企业。

问卷以外,刘桂花以为学生是政府派下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为此激动不已。她并不是个例,很多老人搞不清楚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区别,一再请求“把我们的情况向上反映给领导”,“帮帮我们”。

在张雄看来,这些守在土地上的老年人是中国最后的农民、最后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习惯被剥夺、不知如何表达。他们“用自己的忍耐维护家庭、家族以及村里的荣誉”。

摘自《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下一篇:东芝电脑产品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