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2024-08-17

我国为什么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精选9篇)

我国为什么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1

农 业 保 险 课 程 论 文

学生姓名: 万 鹏

学号: 20093002 专业年级: 2009级农林经济管理

目: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究 指导教师: 王慧青 教授 评阅教师:

2011 年 12 月

摘 要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部分,但与其他农业保险相比,不但呈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而且也赋有了更多的功能与作用。本文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内涵的界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区别,深入辨析和推理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同时也通过对其作用路径的剖析,勾勒出了其功能与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我国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正确性。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农业保险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究

一、农业保险的内涵

(一)农业保险的含义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在现代农业中,农业保险发挥以下的经济补偿职能:一是有利于建立农村灾害保障体系,使农业生产在遭受自然灾害后能迅速恢复再生产,保障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二是通过农业保险的市场化运作,可以提高处置灾害或疫情的透明度,使真正需要救济的农民享受到农业补贴政策的优惠。三是农业保险通过专业的防灾防损机制,发挥风险管理优势,为巨灾风险的可预测、可衡量、可管理提供经验、技术和人力上的支持。

(二)保险的种类

由于农业内涵的广泛性与发展性,农业保险的业务种类繁多,学术界和保险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农业保险迚行了分类。目前主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两种。

1.按照承保对象与范围不同的分类。这种划分方式是沿袭农业的广义与狭义之分而形成的,将其相应地分为广义的农业保险和狭义的农业保险,或称为“大农险”与“小农险”。“小农险”的承保对象与范围仅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通常被称之为“两业保险”;“大农险”的承保对象与范围则涉及广义农业的各个环节,因此也被称为“农村保险”。

2.依据经营目标不同的分类。按照经营目标的不同,可以将农业保险分为商业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两类。其中,商业性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是获取利润最大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政府预定的政策目标,而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的首要目标,或不作为唯一的经营目标。在我国保险实践中,又常根据保费补贴主体的不同,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分为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农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比较

农业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边界,农业险是政策性保险,但这幵不意味着所有农业保险产品都必须实行政策性经营。事实上 1791年诞生在德国的雹灾保险,就是由私营保险公司经营的,而且德国、英国、法国等至今都是以私营保险公司为主经营雹灾保险。在日本,除一部分大田作物(水稻、早稻、小麦等)和马、牛、猪、蚕等饲养项目是依法强制实行政策性保险之外,花卉、某些设施农业、精细农业产品的保险,实际上都是商业性经营。这就有必要对农业保险的具体项目和内容迚行分析,讨论商业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区别及其原因。

只有那些关乎国计民生幵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商业性保险公司又不可能或不愿意从事经营的农业保险项目,才有可能纳入政策性保险经营。也就是说,从宏观层面上讲,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必须有较强的政策意义;而从微观层面上讲,这些保险产品因其成本高、价栺高,在竞争的保险市场上难以成交。符合这些条件的农业保险项目或产品主要包括:

1.农作物多风险保险。这类标的的农作物风险通常很高,例如玉米、棉花、水稻、小麦等作物,由于这些产品涉及食物和纤维供给的安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同时,洪涝、干旱、霜冻、冰雹、病虫害等风险事故的发生机率相当高。据统计,1961—1990年30年间,我国农作物遭受这些灾害的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高达29.8%,而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为16%,这两个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还有迚一步的提高。在湖南、湖北、安徽等省,水灾的发生率超过30%。作物的损失率显然很高。笔者曾在陕西关中地区做过调查,棉花的社会损失率在9%—18%左右,粮食作物的社会损失率在7%—13%左右。这也就是以产量为保障目标的多风险农作物保险的纯费率高达 2%—15%的原因。

2.3/要家畜家禽死亡保险。现阶段,畜牧业在我国也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而且畜牧业保险标的因疫病和意外事故死亡的风险也很大。笔者曾在某大城市调查过为期10年的奶牛的社会死亡率,其平均死亡率约为3%—5%,在疫病流行的年仹高达10%,其中,犊牛平均死亡率高达12%—16%。家畜家禽保险对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而这两大类农业保险项目都难以迚入竞争的商业保险市场。

不符合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上述特征和条件的保险项目和产品主要包括: 1.某些单风险农作物保险。例如,农作物冰雹灾害保险,或者某些地区[例如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的农作物洪水保险,麦场、稻场火灾保险,烤烟火灾保险等,尽管这些保险标的也同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从我国的试验看来,这些保险标的遭受冰雹、洪水、火灾等单一风险灾害的机率较小,一般不超过1%,这些灾害是小概率事件,符合一般商业保险承保风险的条件。

2.范围较小、价值较高的设施农业、精细农业的单风险保险或某些综合风险保险。例如,大棚蔬菜、花卉和温室瓜果等作物的单风险或多风险保险,这些保险标的的价值较高,而且生产收入较高,生产者一般支付能力较强。

当然,对于上述两类保险项目,从我国的实践和国外的经验来看,在某些地区也可视政策导向,有选择、有条件地纳入政策性保险,当然,补贴幅度要小一些。

3.一些特殊饲养动物的疾病和死亡保险(特种养殖保险)。这类保险有养鹿保险、养貂保险等。一般来说,这些保险标的在农牧业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不重要,但其经济价值相对较高,饲养收入也会不低。

三、我国选择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路径简述

目前中外学者对保险的功能认识基本达成一致,普遍认为现代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其中经济补偿功能是保险的本质核心,也是保险的基本功能;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则是保险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在其基本功能基础上产生的衍生功能。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保险的一个分支,同样具有保险的这些功能。不仅如此,由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和实施范围所决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更为明确而具体(见图1)。

图1: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路径

注:①椭圆内表示参与主体,实线框内表示功能,虚线框内表示作用;②实线连接箭头显示功能传递路线,虚线连接箭头呈现相应功能的作用路径;③内环虚线框内表示基本功能,内环虚线框与外环虚线框之间属于衍生功能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是指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发挥其功能过程中,对经济社会等方面所产生的有利溢出效应。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不仅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目标的重要依据。

(一)促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诱导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降低农业风险预期,可以有效促迚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仅将不确定性的农业风险损失转移了出去,稳定了农业预期收益,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且还借助农业、畜牧业和气象等部门专业技术指导与防灾防损措施的实施,觃避和减少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从而提高了农业投资预期收益。这不仅会促使农业生产者增加对农业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而且还会刺激与吸引社会对农业的投资,非常有利于促迚农业资本的形成,加速发展以高效、生态和精准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迚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创新设计,可以有效诱导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政府通过设计特定目的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风险责仸、实施范围、优惠政策等内容,可以有效诱导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迚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同时又通过保险运作机制,转移与消减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农业风险及其损失,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壮大保驾护航,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迚农业良性循环发展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也为稳定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尽管农业生产经营者在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时,需要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从而减少了其可获得的最大纯收入。但同时,农业风险损失发生后的保险赔偿也减少了因损失发生而引起的收入大幅度减少的可能性。Yamauchi(1986)及Kraft(1996)分别以美国和日本的数据证实了农业保险在影响农业净收入的概率分布和收入稳定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后,一方面可以在世贸组织觃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实行低费率、高补贴政策或再保险机制等觃避农业风险尤其是农业臣灾风险对农民和农业的影响,改变“一次重灾,即刻致贫”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对险种的创新设计,还可以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为补贴农民与扶持农业的有效工具,迚而成为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载体。而且,当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后又会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从而促迚农业的快速发展。如此反复就会促迚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迚入良性循环发展之中。

(三)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实现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与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农村与城市具有高度联动性。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不仅会直接带动农业产前、产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还会促迚农民对工业品、服务等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迚而驱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Leatham等(1997)通过对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实证研究证明,1美元的农业保险赔款带动该州的商业销售额增长了2.3美元,带动个人收入增长了1.03美元,使该州总产出增加了1.14美元,幵增加了51.6个就业岗位。同时也表明了农业保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乘数效应。因此,通过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机制,在提高政府支农惠农政策效率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实现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四)提高农民的经济与信用地位,促迚农村金融体系高效有序发展

在商业性农业保险经营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者受收入低微与农业保险的高费率等因素制约而无力购买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农民只能依靠储蓄、亲属援助、救济或贷款等方式恢复生产与建设。这不仅使农民经济收入低下而且也无保障,甚至会导致原有贷款因无力偿还而拖欠或产生新的债务。加之由农业风险特性所决定,一般农业灾害影响范围都较广,由此可能会导致许多农户陷入上述困境。同时,农村信贷机构将因农民的违约遭受损失或因农民的经济与信用地位低下而缩小信贷觃模,降低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后,一方面通过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和损失补偿,保障农业生产稳定迚行,提高农民收入,迚而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信用地位,帮助农业生产者冲破原有的农业生产投入资金难以获得的窘境,可以有效解决农业资金投入的瓶颈制约,从而促迚现代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激活农村流动资金,分散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效率,对促迚农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高效、稳健、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提高农业风险管理的水平与能力,减少社会损失,减轻政府救灾救济财政压力

农业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决定了农业的脆弱性与损失的严重性。然而,在传统的农业风险管理模式中,受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水平和风险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普遍存在着“轻风险管理过程、重损失补偿”的现象。一旦农业灾害损失发生,只能通过农民动用储蓄自救、社会救助、商业性农业保险赔偿和政府救济等方式渡过难关。然而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自救能力非常有限;社会救助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商业性农业保险无论是保障范围和程度,还是覆盖面又明显不足,对损失赔偿微不足道;最后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救济尤其是受灾地区的地方财政救济,这一方面必然导致政府背负沉重的救灾救济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还往往难以有效弥补农业损失,从而导致部分灾民陷入因灾返贫的困境。通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将部分灾后救助资金转变为事前参保资助或保险投入补贴,不但可以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等多方主体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提高各主体尤其是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引导其科学管理农业风险;而且还可以动员和集结多方力量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提高抗灾救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幵有利于风险防范措施制度化,从而减轻政府农业灾害救济的财政压力。

四、结论

策性农业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部分,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参与部分农业保险产品的运营,或对相关农业保险业务参与主体提供一定的扶持、优惠或补贴等促迚政策的一种制度安排。由此使其与其他农业保险相比,不但呈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而且也赋有了更多的功能。结合实践,通过深入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具有特定政策目的性、经营目标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性和承保风险弱可保性等四个方面。二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可以分解为基本功能与衍生功能。其中,基本功能是指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过程中,由其自身内部活动所产生的最根本、最直接的有利功效,包括分散农业风险与补偿农业损失,以及觃避与消减农业风险;衍生功能是指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对外部所产生的间接的有利功效,包括激活与融通农村资金、承载支农惠农工具和参与农村社会管理。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是指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发挥其功能过程中,对经济社会等方面所产生的有利溢出效应。这既从理论上区分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的不同,又通过对作用路径的剖析勾勒出了功能与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刘慧侠.论农业保险在西部农业发展中的经济补偿职能.西北大学学报,2004,(5).2.王凤山,王永文.促迚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2).3.赵岸英.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出路.财经界,2004,(6).4.刘翠.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2005,(10).5.佚名.农业保险概论,2004.(6)

我国为什么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2

1.1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成果

政策上, 中共中央于2003年首次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之后, 又连续六年出台了6个涉农“一号文件”, 逐渐加大对政策性农险的政策支持力度。最近的一次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扩大试点范围, 增加险种,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 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实务上, 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4年在上海、吉林、黑龙江、江苏等地开展试点以来, 保费规模和保险覆盖面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2007年, 中央财政首次对其进行补贴。2008年, 中央财政安排60.5亿元 (2007年的3倍) 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 试点工作由6个省区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承保各类农作物5.32亿亩, 参保农户9000万户次, 实现原保费收入110.7亿元, 支付赔款70亿元, 为农民提供了2397.4亿元风险保障, 分别同比增长了130%、80.7%、112.5%、110%和113%, 受益农户1098.7万户次。

1.2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 农业保障和保险公司盈利之间的矛盾

农业天生具有弱质性和外部性, 农民的收入又相对较低, 如果保险公司制定正常的符合精算基础的费率, 农民买不起;若收取低费率, 保险公司又会赔钱。目前在维护农民利益和保险公司利益的权衡问题上, 农民明显处于劣势。今年年初的特大旱灾就是一个例子, 在十多个遭受旱灾的省 (市、区) 中, 只有安徽省明确将旱灾列为政策性农险的保险责任, 而其产生的旱灾赔付款目前也只有2.4万元, 其他地区均未赔付。

1.2.2 强制投保与自愿投保之间的矛盾

我国目前对农业保险名义上采用自愿参保原则, 但在一些上级政府的文件中又要求参保率达到一定的百分比。实际操作上不少地方政府已经运用行政手段对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做法, 使少数群众对政府工作产生意见。

自愿原则极易使农民产生逆选择问题, 对保险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极为不利。但是, 目前也没有强制投保的条件。首先没有立法保障, 其次实施起来也不现实。不同的农民个体之间差异很大, 要求他们全部投保势必会增加相当一部分人的经济负担, 与推行政策性农险的初衷相悖。

1.2.3 政府主导性与发挥保险公司积极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低收费、高风险、高赔付率的特点, 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积极性。据调查, 人保财险安徽省临泉县支公司理赔一头猪平均出险里程为20公里, 平均出险成本为30—40元, 按规定, 保险公司只能按保费收入的15%提取管理费用, 获益可能性很小。所以目前政策性农险以政府的作用为主要推动力。

但是, 如果政府主导性太强, 势必会影响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山东省某些试点县在承保公司的选择上, 采取行政指定而非公开招标方式竞争产生, 使得承保公司没有竞争压力, 更没有动力去优化保险条款, 降低保险费率, 扩大保险责任, 提高服务水平。

1.2.4 农业巨灾风险存在与风险转移分散机制缺失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 农业生产受自然天气条件和病虫害影响严重, 引发的农业灾害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巨灾性倾向。2008年初的雪灾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1.01亿亩, 绝收1628万亩;2008年安徽省颍上县母猪保险保费收入190多万元, 而蓝耳猪病已使能繁母猪赔付率高达94.7%;2009年初旱灾使我国北方超过3亿亩耕地遭害, 其中重旱4996万亩, 仅中国夏粮的主产区、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等省就有1.5亿亩农田干旱, 其中重旱4879万亩, 干枯394万亩!

农业灾害损失之巨大让人触目惊心, 但与此相对, 至今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仍没有应对巨灾损失的有效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这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政策性农险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之一。

2 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经验借鉴

从20世纪30年代起, 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先后开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验。目前,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 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综合来看, 国外政策性农险的制度模式主要有5种,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促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

近几年, 中央支农惠农的力度不断加大, 2009年中央提出的四项直接补贴预计会增加到1200亿元左右。但来自基层的声音显示, 中央目前的补贴力度还不够,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某些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不够。以北京市平谷区的大桃为例, 每亩保费最低90元, 除去市区各级补贴67.5元, 农民需负担22.5元/亩, 仍觉得有点高, 影响了农民投保积极性;二是由于低保费限制使得某些险种的保险金额偏低。三是某些地方政府无力承担政策性农险配套资金。安徽省阜阳市就因此只能选择颍上县和颍泉区进行试点。

加大补贴力度,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中央直接增加补贴额度;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从目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看, 财政资源的配置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三是通过税收减免、信贷担保等其他方式间接达到补贴效果。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颇有成效的探索, 比如陕西省的“安贷保”业务。

3.2 实行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投保方式

国外的政策性农险普遍采用强制投保和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投保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投保率, 又能因地制宜, 灵活的发挥农业保险应有的价值同时兼顾一部分农民的实际利益, 从而达到使农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在实际操作上, 最理想的做法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本地区的投保方式。但这样做的灵活性太大, 效果不好把握, 所以国家也不能将权利完全下放到地方, 可以制定一个总政策实行全局性规划和引导, 并对此政策保留一定程度的伸缩性, 允许各地方进行限定范围内的调整修正。

3.3 发挥政府主导性与保险公司积极性相协调

由于农业保险本身的性质, 政府主导性必不可少。国外大部分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中都设有国家专门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国家保险公司, 可以更专业、更有效率地执行其政策导向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有创设国家性保险机构的优势, 未来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但在现阶段, 政策的最终落实者——商业保险公司的行动尤其重要。从国际经验看, 只要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足够的支持, 商业保险公司仍然乐于开拓农业保险市场。至于具体的支持措施则有很多, 比如目前学者热烈讨论的“以险养险”机制, 实行保费 (纯保费和经营保费) 补贴, 税收优惠, 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的保险公司承保, 支持多种形式的保险主体形式, 督促奖励保险公司进行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条款设计等。

3.4 建立健全农业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我认为长期来看, 建立健全农业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可以按照“大数法则”原理, 把重点放在原保险业务本身, 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实现。首先在空间上, 中国地域广阔, 虽然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一旦发生可能造成大面积出险, 但是对比全中国广大的投保范围, 赔付的地区毕竟是少数, 这时可以从承保公司在其他省份的分公司处调拨资金支援;其次在时间上, 发生特大灾害的年份也在少数, 可以利用多年积累下的滚动准备金进行赔付。

但是仅仅依靠原保险业务是不明智的, 为了以防万一, 有必要适当进行农业再保险。美、加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差额补贴”制度很值得我们借鉴。

3.5 制定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

制度是最重要的。因为农业保险的特殊性, 《农业法》和《保险法》等其他法律对其皆不适用, 所以国外对农业保险多制定有专门的法律法规, 以规范参与各方的行为, 使农业保险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保证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正常有序进行。

在2009年两会期间, 刘京生、王玉佩、吴焰、任建国等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委员们提案尽快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民建中央党派也在提案中表示应当把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管理。由此可见, 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规的制定已经得到中国领导层的重视, 在不久的将来可望实现。

参考文献

[1]保监会.2008年我国农业保险结余40亿元[N].经济参考报, 2009-2-30.

[2]梁敏.我国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从国外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分析[J].保险研究, 2005, (12) .

我国为什么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3

农业保险旨在保护农民利益

在整个农业系统链中,农业灾害一直是重中之重。由于农业灾害多属巨灾,一旦成灾则损失巨大,如何应对农业灾害发展农业保险则又是农业问题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农业保险能够为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致的经济损失提供补偿,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措施,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从农民角度来看,农业保险对农民经济损失的资金进行补偿,帮助农民迅速恢复生产,提升了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从政府角度来看,农业保险不仅能够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还能够放大政府补贴的效果。与农业保险相比,政府的农业灾后救济不仅消耗了大量财力,而且无法克服平均分配的弊病,难以和实际灾害损失相匹配。

保费补贴成关键手段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绿箱”政策之一,农业保险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政府的保费补贴,而农业保险的损失赔偿通常要超过保费收入,起到了放大政府补贴的效果。

2007年我国中央财政开始对部分农业保险品种提供保费补贴,揭开了我国财政对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序幕,对于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过去的几年间,我国不断总结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保费的经验和办法,最终形成了目前我国采用的农业保险的保费由中央财政承担40%,省级财政配套20%,地市县级财政配套20%,农民只承担全部保费20%的财政补贴模式。2012年,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创历史最高纪录,当年中央财政出资100亿,省市县出资100亿,余下由农民承担,最终形成当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240.6亿元,同比增长38.3%,为1.83亿户次农民提供了9006亿元风险保障,向2818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148.2亿元。

农业保险作为粮食安全网中重要环节的角色定位已经得到政府的认可,并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正是在这一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成为国内财险市场车险和企财险之后的第三大险种,并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正是在这一年,主要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普遍盈利,昔日的“鸡肋”业务开始成为各财险公司竞相争取的“优质”业务。

农业保险补贴政策面临诸多问题

我国农业保险补贴金额和补贴范围的不断提高,对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但是,现行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还面临如下问题。

其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部分地区和县级行政无力落实中央财政补贴配套资金,导致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出现死角,出现经济发达地区财政补贴充裕到位,经济落后地区财政补贴不能充足到位的苦乐不均的现象,尤其是部分农业大县财政补贴匮乏,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程度。

其二,部分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通过自行调增农业保险保费等方式,虚报冒领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甚至导致经济犯罪。同时,部分地区财政补贴资金拨付滞后,造成保险公司形成大量应收保费挂账,甚至形成坏账,影响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的稳定性,对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其三,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但如果监管措施失灵,就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损失转嫁给政府或者保险机构的成本高昂的风险转移机制。因此,要建立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制度,以保证农业保险费率制订机制科学合理,防止保险公司不当盈利,违背政策型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最后,目前我国各类农业保险补贴属政策层面,缺乏制度约束与机构监管,可能会出现发放的随意性,或出现多头多次补贴、补贴对象欠公平、操作程序繁琐、补贴资金到位不及时等问题。

我国为什么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4

张利

王影

(中国民生银行长春分行

吉林长春

130041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1)

日本是世界上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该国通过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自然灾害面前有力地保护和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社会保障。

一、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日本的农业保险是基于其农业灾害补偿制度来实施的,该制度被定性为“国家实施的应对农业灾害的一种经济政策性保险”。与日本农业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实相适应,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的是民间非营利团体——互助保险合作社经营、政府提供补贴和再保险支持的模式。

(一)开办险种。目前,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涵盖的品种众多,其中农作物保险实施强制加入,即达到一定种植规模的农户必须参加。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象品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是对国计民生非常重要的品种;(2)必须符合成为保险标的的条件(能够确定常年产量和价格、能够确立损害评价方法、有历史受灾率数据);(3)农户有需求。其中前两个条件是必要条件,对于一些非强制加入的险种来说,农户需求也是很重要的条件。

(二)组织构架。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采用相互制保险模式,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组织结构有三级:基层是由农民会员组成的共同抵御风险的合作社——农业共济组合(以下简称共济组合);中间一级是都道府县成立的以共济组合为会员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第三级是“日本全国农业共济协会(NAIA)”——以全国47个都道府县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为会员。合作社、联合社和NAIA共同接受政府的知道和监督,政府的农业灾害补偿以共济组合、联合社这样的农民组织为载体,通过农业保险的方式落实到农民身上。

(三)业务运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业务运作涉及农户、共济组合、联合社和政府四个层面。共济组合与联合社之间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在经营上是相互独立的,只有业务上的指导及保险关系。虽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由民间机构承担,但是农林水产省和都道府县政府相关部门仍然要对农业保险经营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管。

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业务运作的最大特色是保险费和事业费分别封闭运行。共济组合和联合会将保费作为信托投资投放到农林渔业信用基金用以增值。信托投资盈利不允许用于事业费支出,它有两个用途:一是用做共济组合和联合会的法定积累金(即风险基金);二是用做特别积累金,直接返还会员和为会员免费提供各种防止损害的服务(例如土壤测试、喷洒农药等)。共济组合和联合会的事业费有三个来源:(1)政府补贴,共济组合和联合会职工工资等经常性经费的1/2由政府财政负担;(2)会员缴纳的附加手续费(通常按保险费的一定比例);(3)商业险盈余,《农业灾害补偿法》规定共济组合可以经营能够盈利的商业险种(农村建筑物保险和农机具保险),其盈利用以补充事业费。

二、日本政府的角色定位

日本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表现在:为农业保险提供立法、再保险、资金、管理和技术支持,建立相应的业务协作机构,例如农林渔业信用基金等。虽然政府的参与面很广,但是定位非常明确,仅是为农业保险提供外部支持和管理监督,保险业务的经营完全由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这样的农民组织来承担。

(一)立法支持。法律是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日本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立法在先,实施在后。从1929年的《家畜保险法》到1938年的《农业保险法》,再到1947年颁布直到现在仍然生效的《农业灾害补偿发》,日本关于农业保险的法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经过了一系列调整。1952年,为了应对灾害补偿资金不足的问题,日本颁布《农业共济基金法》,建立农林渔业信用基金。《农业灾害补偿法》从1947年颁布到现在经过了七次修订,是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法律依据,该法对财政补贴标准、险种及费率、险种及费率、具体业务操作等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再保险支持。关于农作物、家畜、果树、旱田作物、园艺设施的保险,政府通过设立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帐户接受都道府县级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的再保险,承担对农户受灾时保险支付的最终责任,即保险赔偿政府兜底。以家畜保险为例,损害(家畜死亡或伤病等)发生后,共济组合承担赔偿金额的20%,联合会承担赔偿责任的30%,政府承担赔偿责任的50%;但是如果发生地区性的较大灾害,例如大规模的传染病或者水灾等自然灾害,则作为异常事故,由政府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三)财政支持。为了保证农业保险能够获得持续的财政支持,《农业灾害补偿法》规定每年都要在财政预算中列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偿。补贴分为两大块:一是政府财政设立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帐户,对农户的互助保费补贴和再保险业务进行专门管理,财政对农户的保费补贴将直接划拨到该帐户;二是对农业保险的其他补助,例如合作社、联合社和NAIA的事业费以及损害评价补贴、农业保险事业推广补贴等。

(四)管理与技术支持。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管部门是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省经营局内设保险科,下设保险数理室和保险监理官。保险数理室承担农业保险的技术支持工作,如保险统计数据汇总、保险费率厘定、保险品种及保险业务软件开发等。保险监理官负责对保险业务的指导和监督。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立法进程。通过农业保险立法,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以及在国家农业保护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规定农业保险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科学合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明确保险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财政补贴标准,为农业保险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二)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扩大农业保险公司的免税范围,最终免除其所有税收。要进一步加大对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和再保险费补贴力度,建立对参保农民实行保费补贴的长效机制。并且制定政策规定,农村地区的商业险种只能由农业保险公司专营,实现“以盈补亏、以险养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1 篇5

4、政策性农业保险

案例、定义、属性、类型(分类)、开展情况(全国及广西)、国内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开展的问题及对策(红色字体的是找不到的,你们去保险公司问问吧)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定义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开展的由政府提供保费补贴的特定农作物、特定养殖品种的保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财政对农民保费实行补贴,农民在受灾后即可获得保险补偿的一种保险制度,是我国继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后的又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政策。

案例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新近审结了北京市一例政策性农业保险合同纠纷,原告顺义区一村委会起诉被告某保险公司顺义支公司。

原告村委会诉称:2008年7月,村委会与保险公司签订510.5亩政策性玉米保险,每亩有效保险金额400元。保险合同签订后,原告村村民种植的玉米遭到了暴风雨的侵害,农民损失严重。保险公司两次来村进行查勘定损工作,查勘定损结果是20%到95%不等,共计实际受灾亩数为145.2亩,保险公司应赔偿保险金额5.8万余元。2008年12月,保险公司赔偿1.4万余元,尚欠4.3万余元,经多次催要未果。

而保险公司辩称:我公司应赔偿保险金额5.8万余元是以我公司承保时每亩赔偿的最高限额400元乘以实际受损面积计算出来的,但必须符合《玉米种植保险条款》,全部绝产为八级以上大风造成玉米茎秆后倒伏、暴雨造成洪涝后浸泡3天以上的地块,造成保险玉米全部毁坏,不能恢复生长,失去商品价值,按照每亩保险金额的100%计算赔偿。而二次自然灾害并未导致原告玉米全部绝产。原告的种植农户对受损玉米仍能继续生长的事实和按照保额25%的比例赔偿是认可的,并领取了保险赔偿金等。

法院经审理查明,保险公司在出险后对受损情况进行了现场查勘定损。根据现场查勘定损的情况确认承保玉米的损失程度为25%,保险公司据此赔付保险金1.4万余元,涉诉被保险玉米的种植农户在现场查勘记录表按手印后取走了上述保险赔偿金。

法院认为,村委会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实受损玉米发生了全部绝产的情形,所以村委会要求保险公司按照全部绝产的方式支付保险金的请求,没有事实及法律依据。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从总体来说,由于各级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农业保险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目前,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明显增多,覆盖领域不断拓宽,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处于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

2008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保费补贴经费预算由2007年的21.5亿元增加到60.5亿元,对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由25%提高到35%,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已由2007年的6个省区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截至2008年底,农业保险实现签单保费110.7亿元,同比增长112.5%,承包各类农作物5.32亿亩,约占全

国耕地面积的25%,参保农户达9000万户次,为农民提供了2397.4亿元风险保障。2009年1至11月,全国农业保险签单保费129.8亿元,同比增长23.2%。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为种植面广且对促进“三农”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大宗农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麦等油料作物和其他农作物,补贴范围已经覆盖全国主要粮棉油产区。在养殖业保险补贴方面,保险标的为饲养量大且对保障人民生活、增加农户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的养殖品种,包括:能繁母猪、奶牛和其他养殖品种。2008年在此基础上努力开展家禽、淡水养殖和地方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保险服务。根据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林木、烟叶、葡萄等特色险种,进一步拓展了农业保险的服务领域。例如北京市200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新增了豆类、柿子、大桃等险种,承保险种已达到16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495亿元,惠及农户16.4万户,已覆盖全市主要农业资源30%。(这一段如果觉得太多了不要也行)

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广西是水灾、风灾、冰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同时也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省区,农业人口占比高达82%,农业总收入约占GDP的25%左右。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办农业保险以来,广西农业保险经历了迅速上升、规模萎缩、逐步回升几个发展阶段。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8年全区实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亿元,为上年的4.7倍;赔款支出1.2亿元,是上年的近23倍。

根据广西农业和财政部门的统一要求,2008年9月广西在扶绥、陆川、浦北、资源分别确定甘蔗、水稻、蕉类、柑桔四个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自治区财政拿出5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200万元,余下部分由农民承担。

当前广西农业保险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农业保险稳步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险覆盖面较窄。

二是发展不平衡。

三是保险市场体系不健全。

四是保险体制不完善。

广西今后发展农业保险应把握好几个重点:

一、要遵循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部门配合、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

二、抓好农业保险服务体系的切入点。

三、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管理办法,加大自治区和市两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分

担比例,尽量取消基层县市的财政补贴分担部分,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四、要探索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

目前我国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农业保险公司经营亏损、导致业务萎缩,承包面积下降。

2.财政救助和紧急贷款缺少稳定性和风险共担机制。

3.其他与农业有关的风险保障制度发育不足,作用微弱。

对策

1、在适当进行保费补贴的同时,采取强制性、区域性投保措施,以保证必要的参与率。

2、对保险公司经营补贴要兼顾政策需要和效率,建立责任制约机制。

3、积极发挥基层保险机构和财政机关的作用,充分掌握保险对象的有关信息,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率。

国内保险公司:

一、专业农业保险公司

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3月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设立的首家专业农保公司)

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国元农业保险公司

二、含有农业保险的其它保险公司:

新疆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即现在的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的商业保险公司

部分省市和地区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部分省市和地区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例如:义乌市支公司)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

法国安盟保险公司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哪些险种 篇6

海南省文昌市蓬莱镇一位大学生村官问:老刘是我们村的种田大户,去年在承包的30亩地里种了水稻,眼看到了成熟的季节,恰遇台风来袭,水稻倒伏了不少,损失2万多元。由于他没有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损失全部要自己承担。请问政策性农业保险具体有哪些险种?

答: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财政对农民保费实行补贴,农民在受灾后即可获得保险补偿的一种保险制度,是我国继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后的又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为经验欠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经济条件下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民保驾护航。目前,涉及农业及农民的保险业务非常广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种植业保险: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小麦、棉花等保险。

2.养殖业保险:重点在生猪保险,还有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家禽保险等。

3.渔业保险:有些地区还没有开设该险种。

4.经济农作物保险:如林木、油菜、烟叶、西瓜保险等。

5.农机具保险:已经在江苏省率先推行,效果比较好。

6.农民的养老、医疗、生育保险:如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在农民工群体中开展的计划生育保险等。

我国为什么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7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一) 农业保险基础薄弱, 但发展迅速

我国农业保险基础薄弱, 但发展迅速。农业保险品种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 达160余种;保险区域覆盖全国所有省区;截止到2013年, 承保主要农作物突破10亿亩, 占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2%, 提供风险保障突破1万亿元;目前有25家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建立了农村营销服务部近7000个, 农村保险服务站2.3万个, 村级服务点28万个, 农村协保员40余万人。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规模仅次于美国, 跃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农业保险市场之一。

(二) 强化风险保障, 发挥农业保险的损失补偿功能

损失补偿和分散风险是保险的基本职能。农业保险发展十年, 为农民提供了巨额损失补偿。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农业保险向约1亿农户支付赔款超过770亿元, 户均赔款超过700元, 相当于人均纯收入10%左右[1]。同时, 保险公司可以及时总结农业风险发生的规律, 强化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 提高风险管理手段, 积极采取措施防灾减损。尤其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 人工干预天气、无人机航拍、GPS等新技术不断引入, 使保险公司有效发挥其防灾防损和损失补偿的功能。

(三) 政府支持力度增加, 对农业保险更加重视

2007年起, 中央财政以四川、内蒙古、安徽等六省为试点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并逐步加大补贴力度。截止到2013年, 中央财政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省区, 补贴品种包含了主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品种, 达到18类。2013年, 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约95.6亿元, 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近100倍, 切实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财政杠杆作用, 这是其他财政和金融手段难以实现的结果。同时政府给予农业保险业务免征印花税和营业税, 对税前所得按90%征收所得税, 促进和推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农业保险缺乏法律支持, 顶层制度设计缺失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险法”作为支撑, 农业保险一直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目前我国只有一部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业保险条例》来指导和规范农业保险工作。农业保险实施中存在漏洞和盲点, 达不到应有的规范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从而建立一部完善的农业保险法、规范农业保险市场经营至关重要。

(二) 农民缺乏保险意识, 农业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农民是农业保险的主体, 农民保险缺乏意识是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阻力。一是农民传统的风险分散方式和侥幸心理, 制约着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二是政府宣传缺失和粗暴推广, 造成了农民更加抵触农业保险。有些地方政府为完成任务, 强迫干部层层摊派任务, 使农民对农业保险产生误解, 认为农业保险是短期“高投资无收益”的行为、是骗钱、是政府的“政绩工程”。三是农业保险的“高保费、低保障”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望而却步, 例如福建省水稻保险费率为3%, 保险金额400元/亩, 按照不同的生长期赔偿比例 (返青期60%, 分蘖期80%, 孕穗抽穗期100%) 计算赔偿金额。对30%-50%的损失按保额60%的比例赔偿, 50%-70%的损失按80%的比例赔偿, 70%以上的损失全额赔偿。以每亩水稻返青期的50%左右的损失为例, 赔偿金额为400*60%*60%=144元, 保费支出为12元;一旦没有发生农业灾害, 农民会觉得保费“打水漂”了, 因此, 农民往往选择自担风险。

(三) 农业风险巨大, 农业保险市场缺乏有效供给

农业风险复杂, 即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又面临人为风险, 即受到产量损失风险又受到价格变动风险;波及范围广, 损失程度高;农业灾害种类繁多, 损失频率大。因此, 农业保险机构的赔付率较高, 理赔费用也较高, 保险公司入不敷出, 很多农业保险业务在“微利”甚至“亏损”经营, 这无疑挫伤保险公司经营积极性, 农业保险业务逐渐退出市场。

(四) 缺乏再保险支持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难以应对大灾风险

农业保险具有风险集中、高赔付率的特点, 一旦遭受重大灾害, 往往吞噬保险公司的风险准备金和公积金甚至资本金, 进而影响保户的切身利益。保险公司需要利用再保险机制转移和分散自身风险。但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农业再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 农业保险只能向中国再保险集团或者国外的再保险公司 (集团) 投保赔付率超赔或者险位超赔再保险等。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出台农业保险法律, 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机构

《农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 规范了农业保险的性质、发展原则、承保范围等, 但仅有法规是不够的, 政府必须用法律来保障农业保险, 使农业保险能在法律的轨道上进行。

另外, 农业保险还涉及到气象、金融、财政、税务等领域, 为避免出现“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局面, 应建立统一的农业保险管理机构。如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局 (委员会) , 或者由保监会牵头、在保监会会内设立农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协调各部委工作。

(二) 强化宣传、完善保费补贴机制, 增加市场有效需求

政府和保险机构应做好宣传工作, 通过广播、宽带、电视等新媒介、免费发放农业保险资料、保险公司开展座谈、宣传理赔案例等方法, 消除农户的怀疑, 增加农业保险的需求。

针对农户保费压力大, 面对农保“有心无力”的情况, 要完善保费补贴机制, 建立保费补贴的长效机制。结合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 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改变目前的“三级联动倒补贴机制”, 使补贴资金及时落到实处;建立保费补贴绩效评价机制, 促进保费补贴政策顺利实施, 提高财政补贴的实施效果和效率。

(三) 加大税收优惠和经营费用补贴、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增加市场有效供给

在税收优惠方面, 首先, 在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基础上, 将不超过净所得25%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免除所得税的积累数额, 逐步增加至100%。其次, 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盈余, 可适当减税, 以利于经营主体增加准备金积累。再次, 探索减免农业保险业务的所得税和其他涉农保险的营业税、印花税和所得税方面的负担[2]。

在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方面, 早在2006年的《国十条》, 就已经明确提出政府财政提供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和再保险补贴, 但一直未落到实处, 这项补贴要在条件成熟时付诸实践。

在提高保险服务水平方面, 一是要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针对农民需求, 开发保费低廉、保障合适的保险产品, 创新天气指数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险种, 为农民“量身定做”合适的保险产品。二是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服务网络。

(四) 构建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分散农业风险

一是扩大保险覆盖面, 保险是通过大数法则实现风险分散, 保险标的范围越广, 风险越能在更大范围分散。通过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宣传、适度的强制保险和结合各项优惠政策 (农业小额贷款政策、支农补贴政策等) 来提高保险覆盖率。二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再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保险”, 通过再保险能够将保险公司自身承担的风险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分散风险。农业保险再保险需要国家支持, 政府应向再保险公司提供保费补贴、经营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引导再保险发展。三是构建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筹集农业大灾风险基金并规范管理或建立大灾风险的融资机制, 还可积极根据现实情况探索发行大灾风险债券等方式为应对大灾风险筹集资金。

摘要:农业保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但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着缺乏法律支持, 顶层制度设计缺失;农业保险市场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难以应对大灾风险等问题。可以通过健全农业保险法律和农业保险管理机构;政府集合各方力量, 通过财政补贴和宣传引导等措施增加有效需求和供给;通过构建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分散农业风险等措施, 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德宝, 王国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 2014 (5) :78-84

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的思考 篇8

近期,笔者通过对区级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黔江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情况

(一)投保及理赔情况。7年来,黔江区逐年加大财政投入,拓宽农业投保险种,稳定了农业生产发展,使该区连续6年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3年,13个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保费2682万元,其中财政补贴2240万元,农户自筹442万元。全年共发生理赔案件8114件,赔付金额1654万元,受益农户4.45万户,农户受益率达44%,有效提高了农业灾后恢复生产的积极性。2014年,全区投保面积15.01万亩,财政补贴保费206万元。

(二)投保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建立数据审核责任制度。明确各级行政负责人为数据审核责任人,即村主任、农服中心主任(或畜牧站长)、镇乡长、农委主任(或畜牧局长)为数据审核第一责任人,层层审核签字上报。二是加强宣传。印制宣传资料,对农民进行广泛宣传,2013年发放宣传资料10余万份。三是接受监督。建立数据逐级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即村组“集中居住地”公示、乡镇“政务公开栏”公示、区级《武陵都市报》和区级网站公示,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在公示结束后,以村组集体签订投保协议的均附农户签字确认详细投保清单。四是强化督察。建立数据抽查制度,严格核实投保面积,对种养殖大户和一般农户进行电话抽查,按抽查不合格率扣减保费。

二、黔江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投保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虽然黔江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但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很少发生,即使财政有补贴,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拒绝投保。大部分农民习惯于把交纳的保费作为投资,认为参保交了钱如果没有灾害,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支出。目前,保险这种分散风险的作用还没有被农民广泛地认识和接受,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拓展受到影响。

(二)赔付工作效率较低。因保险公司对理赔案件审核程序较复杂,部分案件需要市分公司核实,大大降低了赔付工作效率,导致部分农户迟迟得不到保险赔付资金,对灾后恢复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这与《农业保险条例》要求达成赔付协议后10日内赔付到位的规定相差甚远。

(三)承保数据核实难。由于农业保险工作量大、季节性流动性强,涉及面广,全区30个乡镇、218个村、11.4万农户,养殖业出栏、病死、补栏频繁,种植业参保面积的季节性、时效性很强,留给财政核实的时间有限,承保公司必须是“见费出单”。财政局只能在主管部门审核认定的基础上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审核,导致难以全面审核农业保险数据的真实性。

(四)承保机构设置不健全。黔江区承担农业保险公司均未设置专职“农险部”和农险专职人员,兼职人员一般也只有2人,在乡镇更没有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全区的农业保险工作均是委托所在乡镇的相关站所进行承保和理赔,导致保险公司的承保、核保工作容易出现漏洞、偏差,影响农业保险的真实性、可靠性。

(五)基层工作积极性下降。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和村组干部都不愿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认为这项工作是“费力不讨好”,稍不注意就要背处分,影响了为农民办好事的积极性。

(六)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大。现在开展的险种,大多都是上级指定的产品,区级财政均要承担保费20%—30%的配套资金。黔江是贫困区县,属于吃饭型财政,财力有限,每年都难以及时配套到位。有的险种明知是给保险公司送钱,但地方也得被动埋单。

(七)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7年开展以来,上级部门没有安排过专项工作经费,由于贫困区县财力薄弱,也没有预算专项工作经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业保险是一项常态性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季节性和流动性强,每批保险均要宣传、检查、核实,需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完成。

(八)实施方案不太合理。上级主管部门在制定保险实施方案时,过多考虑了保险公司利益,有的不利于农民,不符合种养殖生长特点和规律。如生猪保险实施方案规定,投保仔猪必须在20公斤以上的,而10—20公斤仔猪死亡率高,却不能投保;油菜保险实施方案的免赔率高达25%。

三、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风险意识。农业保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应统一印制农业保险宣传资料或宣传手册,免费发给农户和种养殖大户,或在涉农刊物或广播电视上统一宣传,提高知晓率,增强农户风险意识。

(二)建立稳定的承保机构。国家应统一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或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由一家公司承担,并一定几年不变,不要随便更换保险公司或停保农业险种;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司必须在乡镇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投保、咨询、查询、理赔的营业网点,并将农险理赔审批权限下放到区县级。同时,设立大灾赔付基金,将当年赔付余额的70%用作大灾赔付基金,由地方政府开设财政专户管理。

(三)取消基层财政配套资金。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变相提高农业补贴的一种新方式,建议参照农资综合补贴,取消区县级财政配套资金。

(四)改进保费补贴方式。农户可以根据自己品种的优劣质量,受灾易难程度,自由选择保险额度,保费由农户全额缴纳给保险公司,财政将政策规定额度内的保费直补给农户,基层监管部门负责监督农户的投保数量,发现虚假投保的直接取消财政保费补贴资金,这样也便于核实投保数据的真实性。

(五)建立差异化投保制度。参照车险、财险等商业保险运作模式,对种植饲养管理精细、疫病防控工作做得好、赔付案件少的种养殖户,制定激励机制,由保险公司给予适当的疫病防控奖励或减免部分自交保费;对附加值高的品种,农户可根据自身种养殖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保险公司协商确定保额、保费、保期等内容。

(六)合理制定保险政策。上级部门在制定保险政策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农户的利益和种养殖业的生产周期和规律,降低免赔率或不设免赔率和降低起保标准。

(七)严格区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应负责将农业保险政策向农户宣传到位,对农户享受财政保费补贴的投保数量及时核实到位,保费补贴资金及时筹集兑付到位,督促保险公司“应赔尽赔”及时赔付到位,保护农民的利益,而不能参与保险公司拓展业务而接受保险公司的经费补助。保险公司应组建自己的专业团队,负责政策宣传,核实投保数量和面积,签订保单,收缴保费,理赔查勘,及时将理赔资金赔付到农户手中,不能惜赔拖赔,做到“应赔必赔”。

(八)市场监管要与农户利益相结合。市场监管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以权压人”,对原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停保农险业务时,要充分考虑农户的利益不要受到损害,在没有新的保险公司可以接替该项工作时,不得给予停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农户处罚。

(九)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中央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应给基层预算农业保险专项工作经费,便于宣传、检查、核实等监督管理和支付村组干部报酬等。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财政局农业科)

我国为什么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9

甲方:海安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政府)

乙方:中国人保财险海安支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公司)

为了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改革和创新支农惠农方式,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减轻政府救灾压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县政府和县人保公司联合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经双方协商,现就有关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开办模式

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采用联办共保运作模式。

2008年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有:水稻、桑蚕、三麦、油菜、能繁母猪。设立农业保险专用帐户,由县政府授权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和运作,并接受上级和同级财政、审计、监察和保险监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二、工作目标

努力做到平常年景有节余,小灾之年保险机制内赔偿,大灾之年通过大灾风险基金、各级政府补贴和保险准备金赔付,使受灾农户迅速恢复生产,从而建立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机制。

三、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县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做好组织推动和协调工作。县财政按政策补贴一定比例的保费,建立农业风险基金。

(二)联办共保、专业运作。采取县政府和县人保公司按照7:3比例联办共保的模式,由人保公司按照专业化的管理要求代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为“三农”提供优质保险服务。

(三)保障适度,收费低廉。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以保障农民灾后恢复生产 1 为主要目的,开办初期以保初始成本的方式,使农民能够承担得起保费。实际工作中,要遵行大保面、广覆盖的保险大数法则。

(四)单独立账,单独核算。县政府和县人保公司分别要建立农业保险资金专项账户,实行单独核算,资金封闭运作。

四、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积极、稳妥、健康、长效发展,县政府成立海安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协调组。协调组由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任副组长或成员。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协调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五、双方职责

(一)海安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协调组职责

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协调组负责审定、决策农业保险的基本运作模式、开办的主要险种、保费与保额比例和设定原则、政府财政主要政策支持和理赔政策等重大事项。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动、组织、协调工作;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农业保险资金。积极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优越性,引导农户自愿参加保险,组织好农户应缴保险费的收取工作。落实各级财政补贴保费的到账工作,考核、监督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工作。

县政府鼓励县人保公司接受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支持人保公司开展商业性保险业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县人保公司职责

积极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负责业务培训和指导;提供业务单证,做好展业承保工作,办理承保手续;协助管理联办共保份额内的农业保险资金;本着节约原则用好管理费用;组织做好保险查勘定损和相关理赔工作。

县人保公司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协调组报告农业保 2 险的经营状况、财财务情况。

六、相关政策

(一)保费补贴。今年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与农户出资比例为:水稻保险财政补贴保费的60%,农户承担40%;能繁母猪保险财产补贴保费的80%,农户承担20%;桑蚕保险财政、龙头企业补贴保费的50%,农户承担50%;三麦种植保险财政补保费,农户承担 ;油菜种植保险财政补贴保费,农户承担。

(二)结余免税。农业保险营业税国家已免。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从今年起,赔偿后结余部分要申请免税,以利积累农业风险基金。

(三)成本费用。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成本费用要控制在15%以下。其中10%作为县人保公司承办代理费用,5%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宣传和服务费用。

(四)建立县大灾风险基金。基金来源,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后的结余,二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多方面筹集的资金。大灾风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滚动积累,定向使用。

七、具体事项

(一)参保对象。全县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场、农业园区等,均可根据险种自愿投保。

(二)运作险种。本运作险种为五种。

(三)保险责任。主要对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具体执行省批准的保险条款。

(四)保障程度和费率厘定。以保障农民灾后恢复生产为目的,保障水平原则上为农作物直接物化成本,今后有条件可以适当提高保障水平。保险费率本着应能基本覆盖保险条款规定的主要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疫情造成的损失的原则,根 3 据上级现行政策意见确定。

(五)单证和印章。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单由人保公司统一印制、出具,保单必须标明“海安县政策性农业保险专用保险单”字样。出具保单时,必须加盖“人保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专用章”。

(六)保险费收取。县政府要做好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和承保动员工作。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应缴纳的保费,统一由各镇政府组织协调村级组织代收,并由各镇农村经济服务站协助人保公司登记、造册、收费、统计和汇总。所收保费须在县政府规定时间内及时解缴县财政指定账户。财政补贴资金由县农业保险工作协调组根据县人保公司出具的保险单和银行解款单,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上级补助政策和县政府批准的财政预算,按险种纳入保险基金专户。

(七)赔案处理。农业保险赔案的处理一般由县人保公司牵头,会同农技等相关部门进行查勘定损后制定理赔方案,经履行复(抽)查、公示等程序后,报县农业保险工作协调组批准后赔付到户。发生大面积灾害时,农业保险赔案的处理由县政府牵头,县人保公司和相关部门共同处理。

(八)规范运作。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承保、风险管理和定损理赔工作办法由人保公司制定实施细则,报县农业保险工作协调组批准后实施。

八、资金管理

设立专户管理农业保险资金。县设立农业保险专用账户。账户由县政府委托财政部门管理,接受监察、审计部门监督审计,同时接受上级保险监督部门的监督。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挪用农业保险基金。

保险费(含保户交纳和各级政府补贴)全额进入县农业保险专用账户后,按保费全额的10%作为管理费用支付给人保公司,5%作为宣传和服务费用支付给政府有关部门。共保业务其余85%的保费按共保比例,人保公司部分划转县人保公司帐户。

发生赔款时,统一从农业保险专用账户中支付赔款;共保业务县人保公司按共保比例将赔款划入农业保险专用账户。县农业保险工作协调组办公室可根据实行情况,制订加强生产管理、保障规范操作的考核办法,对生产管理水平高、出险率低、群众满意度高的单位、镇、村及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九、附则

(一)本协议须经人保江苏省分公司审核后,报江苏省保险监督管理局后批准实施,报江苏省财政厅备案。

(二)因为国家政策和上级政府的规定发生变化,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协议内容,可作相应的调整。

(三)协议期间,因不可测因素而发生重大事项,双方协商解决。

(四)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日生效。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 方:(代表)乙 方:(代表)

签 章: 签 章:

上一篇:以文明为伴 你最美 主持词下一篇:2017安徽公务员丨选调生考试备考:习近平语录精选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