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上网电价政策

2024-06-15

我国现行上网电价政策(精选7篇)

我国现行上网电价政策 篇1

【干货】一张图了解我国电价政策(上网电价、输配

电价、销售电价)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对未来五年价格机制改革大方向作出了明确安排,其中就要求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的价格。中央此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提出了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总体思路,推进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改革,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稳妥处理和逐步减少交叉补贴,还原能源商品属性。

中央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起草推进价格机制改革专项行动计划,对明、后两年重点改革任务进行具体的安排。下一步要重点在医疗、天然气、电力、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价格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效。中央资料显示,我国经济中超过95%的产品与服务的定价已经完全“随行就市”,而包括水、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十分重要在内的余下5%公共基础产品的价格仍然由政府掌控。

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及销售电价都是什么含义?有哪些部分构成?电网收入都被谁瓜分?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我国的电价政策:

我国现行上网电价政策 篇2

我国的电力在计划经济下是行政性垄断行业, 对价格的管制极为严格, 国家操控下的电价种类极其繁多, 再加上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是渐进实施的, 所以目前电力市场在各个环节的定价, 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原有的定价模式, 使我国的电价改革难度比较的大。因为上网电价是电力价格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是调节厂网利益的重要尺度。电厂与电网的分离, 必然打破在电厂与电网之间以电能为产品的传统生产流程关系, 而形成以电能为商品的新型买卖关系。上网电价也就成了电厂与电网利益分配的重要尺度, 如何确定上网电价会直接影响电厂与电网的利益, 上网电价必将成为电厂与电网的共同关注点。希望通过对上网电价制定方面的问题的探讨和阐述, 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对上网电价改革的重视, 把电力工业电价改革的第一步——上网电价的历程走好, 为其他环节的改革做好铺垫。

1 制定上网电价的方法

1.1 上网电价特点

制定电价的方法不外乎两种, 即会计定价方法和边际定价方法。以成本为基础的不同的定价方法实质上反映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但电价的制定首先必须保证发电成本的全部回收, 并考虑一定的投资回报。

1.1.1 一部制上网电价的特点

①优点:第一, 一部制电价符合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第二, 一部制电价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第三, 一部制电价操作方便, 结算简单。

②缺点:第一, 一部制电价反映不了峰电源、基电源的成本结构和效益结构;第二, 一部制电价不利于电网电源和资源优化配置, 不利于电网经济调度;第三, 一部制电价反映不出新老电源成本结构的差异;

1.1.2 两部制上网电价的特点

两部制电价, 指分别按照容量和电量两部分来计费的电价制度, 由容量 (基本) 电价和电量电价构成, 其中容量电价部分一般根据接入系统的额定容量大小计费, 主要用于回收固定成本;电量电价则是根据实际成本发生的电量交易计费的, 主要用于回收变动成本。其特点:

(1) 容易实现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的原则。

(2) 能较好地体现“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 有利于电网的经济调度。

(3) 能较好地处理我国新老电厂的竞价上网问题。

(4) 吸引投资, 利于融资。对于电厂来说, 由于有容量电价作保证, 相对仅用单一的电量电价在市场上竞争, 市场风险减小, 资金来源稳定, 融资还贷和投资回报有保证。

1.2 两部制上网电价比较

(1) 会计成本方法, 一般依据以往的帐面投资计算折旧费用。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及能源、环境等方面开支的增加, 使得按以往帐面投资计算的折旧费, 不能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要求。而边际成本方法依据将来的供电成本计算电价, 克服了这一缺点。

(2) 会计成本定价法以历史的投入成本和运行成本为基础测算电价, 但其采用现行价格来制定电价, 受未来通货膨胀和环境改善要求的影响, 现行价格易受到扭曲, 达不到资源合理分配的目的, 并且, 折旧率和报酬率是人为定的, 容易使电价严重偏离价值。而边际成本方法采用的是影子价格, 能正确的反映将来经济成本的变动趋势和未来资源的价值, 避免了电源结构改变及投资的波动对成本造成的影响, 可获得最大社会效益。

(3) 边际成本定价尤其是短期边际成本定价容易造成收支不平衡。而会计成本方法却不存在这一问题。

2 两部制上网电价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2.1 出现的问题

两部制上网电价定价方法在实际运用中, 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

(1) 两部制电价中的容量电价可变性大, 容量成本的可比性较差。

(2) 两部制电价中, 容量电价虽然表面上更能体现“公平”原则, 但复杂的操作不易实现。主要是机组的分类和定义问题, 是按容量来确定还是按照类型来确定容量电价?如果按照相同装机容量机组容量电价相同, 则同一电厂、同一网内会有数个容量电价, 这使操作变得复杂化。同时, 装机容量相同而性能不同的机组将陆续投入运行。

(3) 采用两部制电价定价方法制定上网电价, 虽然电厂固定成本及利润仅靠容量电费就可以得到补偿。但是竞争只局限于电量电价, 市场竞争力度比较小, 发电企业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低, 取得的效果也有限。

2.2 对策和建议

针对两部制电价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以下一些改进措施:

(1) 尽快整顿我们国家电厂参差不齐的状况, 合理的完成并网、并厂。在容量电价的核算过程中, 关键是哪些机组归为使用同一个容量电价的类别, 建议水电机组和火电机组分开, 根据实际情况, 核定基荷、腰荷和峰荷电厂机组的边界, 制定三个容量电价。

(2) 为了更好的鼓励竞争, 固定成本不完全由容量电费回收, 把其中的一部分通过电量电费回收, 这样就是容量电费回收的那部分固定成本为容量成本, 而通过电量电费回收的运行成本和部分固定成本为电量成本, 很显然, 总有下式成立:容量成本+电量成本]固定成本十运行成本。

(3) 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调节容量电价 (同比例下调容量电价) , 其基本构思是引入反映电网所在供电区域电能供应状况的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容量电价, 供大于求, 容量电价适当下调;供不应求, 容量电价至少维持正常水平, 需要还可以适当的上调, 即缺电时多支付一些, 反之则少支付。

3 结语

建议在电力市场电量紧缺、电源投资资金充裕以及经济较为发达而且调峰机组较少的地区, 采用操作比较简单容易的单一制上网电价, 火电机组比较适用。反之, 采用两部制上网电价, 用于调峰和调频、调相、备用任务的机组, 主要是水电厂。

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 边际成本法优于会计成本法, 在避免亏损、保证财务平衡方面, 会计成本法优于边际成本法。从电力工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 边际成本法定价是必然的选择。

摘要:上网电价是电价体系当中的基础环节, 在电力市场上能发挥杠杆作用。由于历史原因, 不同类型的电厂继续执行着不同的上网电价。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进程中, 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上网电价, 保持发电市场的供求平衡, 促使电力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有效竞争, 保持整个电力市场充满活力, 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使社会效益得到优化。文章首先对电力市场化的改革作简单的阐述说明, 之后再针对目前人们比较关注和应用比较广泛的两部制上网电价, 将其分为会计成本法和边际成本法来论述, 并作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电力市场,电价政策,两部制上网电价

参考文献

[1]陈睿, 袁若宁.几种电价模型的探讨[J].当代经济, 2005.6.

[2]黄伟.基于电力市场的发电侧上网电价探析[D].华北电力大学.2005.

[3]张娜, 郑凤.基于边际成本的两部制上网电价模式研究[J].四川水利发电, 2004.9.

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 篇3

【关键词】外贸政策;出口导向;弊端;进口

一、前言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从财税金融支持、巩固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着力优化外贸结构、进一步改善外贸环境等5个方面推出14条政策措施。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政策仍是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旋律,即以出口导向型为主。

近些年来,国际经济趋于全球化;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贸易政策也经历了4个阶段,从最初的国家干预,“闭关锁国”式对外贸易政策;到如今的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努力实现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外贸政策;我国的外贸政策,也在中国特色主义道路上不断摸索着,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进口政策和出口政策,而我国的外贸政策一直遵循“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方针。

“引进来”,就是吸引外国资本来我国进行投资,这样的初衷是为了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带动我国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等的出口,成熟自己国家的幼稚产业。“走出去”,就是为了刺激国家的经济增长,提升自己国家产品的形象,增强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三、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弊端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国土面积辽阔,劳动力低廉,价格优势,以及政策导向,在过去的30多年来,我国的外贸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长期处于外贸顺差地位。可在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已高达39569亿美元,是1978年206亿美元的192倍,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1.9%,在这个高度上,已经没有办法再像之前那样保持高速增長了,再加上近几年宏观环境的变化莫测,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确实遇到了一些难题。

1.外贸顺差的弊端

在之前,我国一直注重并提倡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地位,顺差,即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认为出口的越多,外贸增长越大,我国经济发展就越好。在这种默认下,各地方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甚至不择手段地增加出口,比如恶意价格竞争,各地方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市场混乱、结构失调。

2.外汇储备过多的弊端

我国长期处于外贸顺差地位,由此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过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一个公司的经营有异曲同工之处,其资本负债结构虽有不同考量,但都遵循一个标准,也就是外汇(流动资产)都不宜超过短期负债,这样虽然流动性增强了,但收益却大大降低,会造成资本的大大浪费;同时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国际上一定会呼吁我国人民币尽快升值,可如果这样就会导致我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降低,且国外投资也会大大减少。

3.具体措施的弊端

为了更好地实施我国的外贸政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引进的投资,促进出口产品,比如对于引进的外资给予低廉的租金、良好的位置、优先的通道;比如对出口的企业,实施高额的出口退税制度;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不利于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将最优良的资源占为己有,而其他企业由于无法享受平等的权利,无法持续发展,也无法提升技术,创新产品;接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会失调,众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纷纷转型成出口产品的企业,也增强了内部竞争;此外,由于从国民收入中得到的税收需要补贴这些企业,那么用于民众的比重必然大幅降低,会降低民众的生活水平。

四、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改进建议

1.增加对进口的重视

我国应该认识到进口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进口产品之后,居民消费的选择性变多,也会刺激居民收入结构的改善,消费,也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次,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源、管理手段,通过合作和学习,有利于我国相关产业尽快成熟;再者,增加进口,可能反而会刺激出口,我国企业在学习到国外的优点之后,改善了产品,提升了质量,也会改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从而增加出口。

2.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间,我国产品的形象似乎一直是没有技术含量,虽然出口份额越来越大,可我们掌握的都是产品的初级生产阶段,或者就是单纯的资源输出,而附加值的增加、核心的技术一直掌握在其他国家,这样我们并不能真正地发展经济。我们应该着力于提升自己的技术,增加产品的创新性,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3.针对性、动态性保护

我国对于外商投资,应该注重引进的外资质量,通过针对性的优惠措施,让投资集中到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出口企业,应完善退税政策,针对性进行补偿,且应与宏观环境、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不断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魏浩. 我国现行外贸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6):64-67.

[2]王伯仁. 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J]. 科学之友:下, 2006(12):111-112.

[3]魏浩, 张二震. 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J]. 国际贸易问题, 2004(11):5-9.

我国现行上网电价政策 篇4

一、《发改委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1594号

(一)、制定全国统一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按照社会平均投资和运营成本,参考太阳能光伏电站招标价格,以及中国太阳能资源状况,对非招标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全国统一的标杆上网电价。

(二)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准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除西藏仍执行每千瓦时1.15元的上网电价外,其余省(区、市)上网电价均按每千瓦时1元执行。

二、通过特许权招标确定业主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其上网电价按中标价格执行,中标价格不得高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电价。

三、对享受中央财政资金补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其上网电价按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执行。

四、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高于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仍按《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有关规定,通过全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解决。

按照发改委的这个政策

1》 发改委的文件中并未规定每千瓦时1元的上网电价是仅针对西部地面集中式大型光伏电站的。只是说“非招标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全国统一的标杆上网电价“,所以应该对分布式光伏电站也适用。

2》 国网应该是作为分布式发电投资方(业主)的唯一发电结算接口。结算计量以用户侧上传电表为准。国网按照上网电价每千瓦时1元执行上传发电的收购。

3》 对于个人居民分布式光伏并网,由于无法申请金太阳等财政补贴,国网不应该按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收购用户的光伏发电。而应该是全国统一上网电价按每千瓦时1元执行。

4》 国网不应该只给分布式发电投资方(业主)部分上网电价,比如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然后让其自行去发改委或者财政部另行申请剩余补贴部分差额。也就是说国网必须是唯一结算接口。

5》 至于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高于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按有关规定通过全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解决。至于国网如何与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之间结算差额部分,和分布式发电投资方(业主)无关。

我国现行上网电价政策 篇5

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分析

姓名:班级:学号:

内容摘要: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人口大国,采取恰如其分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国民收入产生的乘数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经济都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虽然不免陷入过投资怪圈、顺差怪圈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发展圈,不过总体上还是在稳步发展的。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在这继往开来的一年里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假如那些独到有建设性的措施如真能落到实处,那中国的经济又将迎来一个新的腾飞。

关键词:宏观经济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发展

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见证的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1976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结束了之前的混乱,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后又有1992年的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有了明确的目标。经济朝着有中国特色的方面发展。到后来遇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的心情呈现阴晴不定,反复无常的状态,不过中国的经济还是曲折上升,有欣欣向荣之势。再看到这些可喜的的结果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非常骄傲和喜悦,不过其中也存在了诸多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生僻而专业的经济词汇涌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中国关注经济的人群再一次猛增。众多的经济学家也参与到了其中。较著名的厉以宁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是中国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元老,他的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参考。他认为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均衡,产生了投资怪圈。投资怪圈形成的原因是地方要减轻自身的就业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就拿出土地招商引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当然产生投资怪圈还与垄断有关,有利益牵连在其中,国家的问题是由全国人民来承担的,对于地方来讲,只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行了。要想走出投资怪圈,关键还是要靠改革。

中国经济用两只脚走路,不能一短一长的,不然会失去重心,难保不会摔个大跟头。2009年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一周年,国内最热十大财经新闻搬上银屏:

1.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保八”已成定局。2.十大产业振兴出台,多项措施力促

消费。3.楼市股市火爆,各地接连出现新地王。4.财政货币政策双宽松,信贷“井喷”后回落。5.新医改方案出台,基本药物目录公布。6.资本市场IPO重启,创业板市场顺利开闸。7.发展区域经济,十大经济开发区先后获批。8.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启动。9.大宗商品价格一涨再涨,成品油价一调再调。10.我国确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回忆往昔,那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是持续发展,继往开来,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导下蓬勃向上,生机盎然。

又到一年播种时,2012中国经济扬帆起航

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在2011年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同时也提出了2012年的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

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首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然后,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最后是为了满足: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这些目标和措施有着高瞻远瞩性,不仅有利于经济更快发展,而且有利于经济更好发展。对于中国现阶段经济整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总需求结构中内需和外需失衡,内需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失衡。2012年政府的工作目标中主要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刚好是对症下药的。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两大项,其中政府支出又包含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目前,我国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货币供应量选项:

1、增发长期国债

5、增

3、调整收入分配,促进消费

4、调整利息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抑制过热的投资,因为投资是税收的减函数,税收高了,投资就会少,另一方面,从国民收入的角度来看,投资少了,消费就上去了。所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结构调整和推进科技进步力度,并将当前的扩大内需政策与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把防范通货紧缩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样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使总需求结构平衡。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不让货币汇率出现大起大落!由此可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是货币汇率稳定,从而可以消除消费者对手中持有货币价值的担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总的来说可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也可以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协调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国家的口袋鼓了,不意味着人民的钱包鼓了,人民的钱包鼓了,不意味着人民就幸福了;但是人民幸福了,一定是说明钱包鼓了,国家富了。我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依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制定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平稳、持续和快速运行。从思维到思维只是一步,但从思维到行动却有万步之遥。经济发展中的诸多怪圈、乱象依然存在,要真的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2012年的中国经济已经扬帆起航,只要长风破浪会有时,总可待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网易财经中心,《这些年,中国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

[2].流血,《从思维到行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王学武,《经济中的乱象》,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8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宏观经济分析与监管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

我国现行上网电价政策 篇6

http:// 2010年02月13日 10:17 中国经营报

多晶硅行业标准即将实施,上网电价法仍待出台,光伏发电模式仍存争议

叶文添

相关报道REPORT

临近春节,顾华敏却空前繁忙。

“每天都在开会和谈合作,经常飞来飞去。”顾的身份是中环工程总裁,这是保利协鑫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在过去的几年,保利协鑫对光伏业重金布局,形成了上游江苏中能、下游中环工程、光伏电站为主的产业链。

顾对记者说,这两年几乎是中国光伏业最美好的时光,国内市场需求增加、企业发展迅速、利好消息不断,目前虽是光伏安装的淡季,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却依然能感受到中国光伏产业建设热浪滚滚。

但即便如此,中国光伏业市场却并未真正开启。相关统计显示,在过去的一年,我国光伏业95%以上的产品依然以出口为主,而业界翘首以盼出台的光伏上网电价法依然遥不可及。

业内人士预测,2010年将是我国光伏业面临拐点的一年,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即将实施,上网电价法或将推出,我国的光伏业或面临巨变。

圈地热潮

在春节后,中环工程有两个位于西部的光伏发电站承包工程将开工建设。据顾华敏向记者介绍,一个是去年年底就已拿下的山西10兆瓦光伏发电站,另一个是刚刚拿下的宁夏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

“从敦煌项目起,西部建设(28.89,0.00,0.00%)光伏电站热潮阵阵。”顾说。2009年一度掀起业内风潮的敦煌10兆瓦项目最终的中标商就是报出1.09元的中广核、苏州百世德、比利时Enfinity集团,其中中广核是投资者,百世德是电池和组件提供商,而Enfinity则是安装商。

“1.09元的低价在当时来看有恶意竞争之嫌,破坏了行业规则,但现在看来,它还是推动了我国光伏发电的进程。”顾华敏坦言,在敦煌项目之后,各大厂商都开始采用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增强竞争力,使得原先在2012年才能实现的1元每度电的目标,提前到今年年底就可能实现。

2009年7月,敦煌项目尘埃落定之后,通过技术革新,各大企业的光伏发电成本开始大幅下降,于是在这个酷热的夏天,以五大发电集团为首的国字头企业开始在全国圈地,光伏发电的热潮迅速席卷了中国。

中广核集团已向国家能源局申请与天威英利合作在敦煌再建5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并计划在全国建设总量为2000兆瓦的项目;无锡尚德则与陕西、青海等四省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设总量达1800兆瓦的光伏发电站;中电投、国电等也迅速在全国大范围建设光伏发电站。

这种热潮也引起了业界的担忧,中投顾问首席新能源分析师姜谦就认为,光伏电站建设不可急于求成,不能步我国风电发展后尘。“目前,我国风电建设隐忧重重,很多西部地区的风机出现了空转和停转,有的风电场根本无法上网。”

实际上,目前央企电力巨头热衷于建设光伏电站并不是看好其前景,而多是出于政策规定所致。根据我国的能源长期规划,到了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要占到能源总消耗的20%,而目前这个比例还不到5%。为了完成这一硬性指标,电力巨头们开始了在西部地区不计成本的疯狂扩张。

“可以建设光伏电站的地方是有限的,我们不抢先占下来,就会有别人去抢,因此即便亏损也要先拿下,等着以后慢慢赢利。”一位电力集团内部人士如此对记者表示。

而这场圈地盛宴中,光伏企业们是最大的赢家。“这种圈地对整个产业链的拉动是明显的,大量的建设拉动了硅片、电池、组件、安装的需求,上游的中能、LDK,下游的无锡尚德等收获颇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模式之争

在国内光伏市场并未大规模启动之际,对于我国未来的光伏发电模式,各方的争议似乎难以平息:到底是以光伏电站为主,还是以居民用户为主?

长城证券新能源分析师周涛认为,我国光伏业一味注重光伏电站建设,并不能真正开启国内市场,目前国外光伏业还是以居民使用为主。“比如日本在2010年1月刚出台的《家庭光伏发电补贴法》就针对个人使用者提供了巨大的优惠,每千瓦补贴7万日元左右,这激起了很多居民的兴趣,也掀起了安装的热潮。”

“而我国目前出台的金太阳工程、太阳能屋顶法等政策主要还是针对企业,即将出台的上网电价法也主要是针对大型光伏发电站,我国在居民应用上的步伐太慢。”周涛说。

如此一来,我国光伏发电将陷入一种误区:西部地区虽然大规模圈地建设电站,意义却不大,因为当地经济落后而用电量需求并不高,即使传输到东部地区也耗损严重,得不偿失;而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没有多少土地可供电站建设。

“如果不在政策上加大对居民用户的重视,未来5年内,我国光伏企业的产品90%仍然以出口为主。”周涛说。

目前,居民安装太阳能也有诸多难题待解。首先是面临巨额的财政补贴。一位业内人士估算在我国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成本在20万元左右,而政府的补贴至少要在50%以上,才可能使得居民有意愿购买。“全国算下来,这笔支出至少要上百亿元。”

但是,正泰太阳能总经理杨立友却认为,在居民应用上,应该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在补贴上学习江苏政府在2009年推出的限总量、逐年递减的方式来减轻财政压力,让支出始终处于一种可控范围;另外,应出台政策要求一些高耗能的工厂安装屋顶光伏发电站,对于新建设的高级商务楼和住宅小区应统一规划,在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在政策上要对居民应用有积极的引导,毕竟光伏发电的终极目标就是居民能用上太阳能。”

但不同观点同样存在。顾华敏就认为,我国目前发展居民光伏发电并不成熟。他表示,在欧洲很多国家80%都是以大中型光伏发电站为主,而居民用户仅在20%左右,目前更多的国家都在主推光伏电站,如此可以免去很多管理和技术上的隐患。

“另外,我国西部地区居民经济收入低,即便国家补贴,也很难用得起光伏发电系统,而东部建筑多以高楼大厦为主,居民根本没有空间来使用这个系统。”顾说。不过他认为,在东部地区应以工厂太阳能屋顶为主,这是我国光伏未来发展的另一个出路。

我国现行上网电价政策 篇7

关键词:粮食补贴政策 产量效应 收入效应

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刺激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体可分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农资综合直接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粮补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3]。

为了解我国现行粮补政策的效力水平,我们在河南、黑龙江等国内粮食主产区开展了问卷调查,下面运用调查数据,对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作一兼具实证性和概括性的分析。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我国现行粮补政策分为粮食直接收入性补贴政策和粮食生产的投资性补贴政策。其中,粮食直接收入性补贴政策即是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即直接将补贴以收入的形式发放给生产者。粮食生产的投资性补贴政策则包括农资综合直接补贴政策中对农药、化肥和产油等粮食生产资料的投入补贴,以及为提高粮食品质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而引入的良种补贴和农业机具购置补贴。

一、现行粮食补贴政策产量效应评价与分析

尽管补贴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粮食补贴政策的产量效益并不是十分的明显[1]。根据我们对调查所获得数据的分析,造成粮食补贴政策产量效应低下的原因有物价、比较收益、补贴的使用方向以及自然灾害、制度等几点。

(一)物价因素对粮补政策产量效应的影响

我国政府自2004年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户实施补贴政策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但是,粮食产量并没有随着补贴数量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我们在对全国的农户进行随机性的抽样调查时,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您认为目前的粮食直接补贴能不能抵消粮食物资(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的价格上涨水平?”,并相应的设计了三个选项:“1.补贴能够抵消粮食物资上涨水平”;“2.二者基本上持平”;“3.补贴不能够弥补现在的物价上涨水平”。从农户选择的结果来看,只有少数农户认为补贴基本上可以弥补现在的粮食资料的上涨水平;而大多数农户认为当前的补贴水平还是太低,不足以弥补现在的物价上涨水平。同时,补贴相对于整个家庭收入的比重来看,显得微不足道。绝大多数农户认为补贴的增加不足家庭总收入的5%,还有近五成的家户认为,补贴很低,甚至低于家户收入的1%,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接近一半的家户认为,补贴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所以,对这一部分农户来说,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没有太大的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

(二)农业部门相对于其它部门的低的比较收益

不少学者在粮食补贴的投资性分析中,以在家务农的劳动性收入和在外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分别对投资和产出作回归分析,均得出工资性收入对粮食投资和粮食产量会产生负向的效果[2]。这个结果说明,如果农户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粮的收入的话,那么,即使增加粮食补贴,农户也不会因为粮食补贴的增加从而转向务农。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对农户年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农业的农户的年龄均值为54.7岁,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年龄为75岁,标准差为10.44岁。其中,滞留在农村的人口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69.5% 40岁到50岁之间的占7.6%,青年劳动力,仅占到总的劳动力的1.4%。这种年龄分布的“倒金字塔”结构揭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要素流失的状况。

同时,有些学者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研究,采用了两部门模型,当考虑存在农业和工业两部门时,结果显示:如果政府对农户实行直接的粮食收入性补贴政策,则代表性农户在给定的价格下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时,农业部门的劳动供给不受政府补贴政策的影响。由此看来,最终决定农村劳动力去留的关键还是在两个部门劳动力回报的高低。

(三)农户将补贴用于生产的比例

如前所述,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可分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农资综合直接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在补贴的具体发放方式上,部分补贴是在农户购买生产资料之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返回,例如,农机具购置补贴,按照其实际购买的价格,农机管理部门按照购买价格的30%(一般规定最高返还补贴不超过30%),那么这部分相对于购买价格返还30%的补贴能够保证农户确实是将其用到了生产之中。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大部分的粮食补贴,并不能够保证农户将其全部或者部分用于生产中。

虽然各个地区实行的补贴政策不一,具体的补贴方式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各个地区是一样的,即大部分的粮食补贴都是政府以现金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农户,或者是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将钱打到农户的卡上。

调查研究中我们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假设每亩地有100元补贴,这100元会不会用于粮食生产上,比如买农药、化肥等?”相应的选项为:“1:几乎会用在增加粮食生产上(80元以上)”;“2:部分用在粮食生产,而部分减少原先的投资(20-80元)”;“3:还是原先的投入水平,就算有补贴也不增加总投入(低于20元)”。结果表明,有65%的农户选择“3”,即表示即使粮食补贴如实的发放到农户的手中,也不能保证农户将全部或者大部分补贴都会用于生产性投资;相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将补贴用于投资,只有16%的农户选择将补贴全部或者部分用于投资。

根据肖琴的研究[3],如果农户将得到的粮食补贴全部用于非生产性的消费,在给定价格下,代表性农户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直接的粮食收入补贴政策对粮食产出并没有影响;补贴用于粮食性的生产性投资时,投资性的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因此,农户将所得到的补贴用于生产的比例大小也直接影响了粮食补贴政策对产出的大小。

nlc202309020106

(四)其他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对粮食产量产生负向的影响。首先,对粮食产量影响最明显的是自然灾害,近几年来雪灾,旱灾,台风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严重。另外,关于制度上的一些因素也是影响粮食补贴能否合理发放到农户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目前中国的补贴管理体制来看,补贴主体不明是导致管理体制运行不畅通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补贴资金是由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这就涉及到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如果协调不好,则极易使得补贴资金出现跑丢,漏损,未到位等现象。加之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力度是否达到要求,也是影响补贴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粮食补贴法律建设的不完善也是影响补贴效应的重要因素。

二、现行粮食补贴政策收入效应评价与分析

根据前文分析,粮食补贴政策会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在我们的调查问卷里,就粮食补贴对农户的生活水平的影响设计了如下2个问题:“您觉得,随着粮食补贴增加,您的家庭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A:有一定提高;B:没什么感觉,有没有补贴差不多;C:似乎还下降了;D:不适用(或不想回答)”;“您觉得,农业税收减免政策实施之后,对农户影响如何?A:政策很好,有实惠;B:一般般,对粮食生产没什么影响;C:差,种粮还是吃亏;D:不适用等。”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农户都认为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其生活水平而言还是有所提高的(65%),而且认为粮补政策很好,自己落了实惠(78%)。

表面上看,现行粮补政策具有较强的收入效应。但是,根据前面的分析,暂时还不能对粮补政策的收入效应持乐观的态度。因为,在收入增加的同时,物价等因素直接抵消掉了收入增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如果出于稳定人心的政治目标,该项补贴政策可以持续推行下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过分的强调补贴所带来的收入效应,也许会导致闲暇对劳动的替代效应。

根据吴连翠的动态模型推导证明[2],不论是对于粮食投资性补贴政策还是对于粮食收入性补贴政策,在稳态时,补贴对农户的消费会产生正向影响,同时,在对各种类型的补贴在做检验时,补贴对农户的生活水平的影响(即补贴对农户的收入效应)一项对于补贴都是显著为正的。所以,不论粮食补贴政策最终是否都能提高粮食的产出水平,单就补贴政策本身而言,农户还是对其持肯定态度的。至于对其生活水平,不论物质上是否真正有实质性的提高,就农户心理而言,该项政策在精神上还是受到农户的肯定与支持的。

从整体的角度而言,如果政府的政策指向是稳定人心,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那么,当前的补贴政策在对农户物质上的收入改善可能并不是非常强,但是就农户的心理作用来讲,从种田要交提留税,到2004年后的农业税减免,中央加大对种粮农户的补贴额度,这一政策转变对农户而言还是非常顺民意的。

参考文献:

[1]侯明利.粮食补贴政策背景下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协同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6(2):116-119.

[2]吴连翠,陆文聪.粮食补贴政策的增产增收效应[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60-66.

[3]肖琴.农业补贴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及其政策改革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79-84.

上一篇:成长的过程初中作文500字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数一数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