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研究

2024-09-18

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研究(共5篇)

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研究 篇1

摘要:金融风暴扫荡全球, 当今世界各国无一幸免。当世界各国还在经受风暴的考验、美国就业率继续探底, 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极度宽松”的货币之下, 流动性开始过剩, 资产价格飙升, 通货膨胀预期增加, 这将导致越来越多的资产泡沫, 重蹈美国金融危机的覆辙。货币政策应当回归“适度宽松”, 考虑资产价格的影响, 并且进行适度微调, 起到风险警示的作用, 拉动民间投资。

关键词:货币政策,资产价格,风险警示,投资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 中国GDP增长达到7.1%, 其中, 第二季度增长回升到了7.9%,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势头已基本确立。然而, 中国经济的复苏并非奇迹, 无非是典型的投资拉动。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 投资为GDP的增长贡献了6.2%, 而消费和净出口分别贡献了3.8%和-2.9%。

伴随着投资“单引擎”驱动的是货币和信贷的天量增长。上半年,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增加9.99万亿元, 同比多增5.02万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 同比多增4.92万亿元。6月末, M2 (广义货币供应量) 同比增长28.46%, 创下1995年5月以来新高, 而M1 (狭义货币供应量) 同比增长24.79%, 更是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前所未闻的数据不得不让人质疑, 货币政策是否过于宽松了?

笔者认为, “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回归真正的“适度宽松”。“极度宽松”的货币之下, 流动性开始过剩, 资产价格飙升, 通货膨胀预期增加, 这将导致越来越多的资产泡沫, 重蹈美国金融危机的覆辙。同时, 我国经济还未完全回稳, 若贸然紧缩货币政策, 不但会使经济失去动力, 而且不连贯的经济政策导向会打乱人们的预期, 打击市场信心, 引起严重的后果。由此, 中国的经济要害在于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 管理好资产泡沫的风险, 把其危害降低到最小, 降低风险, 提高防疫能力。

一、货币政策需关注资产价格

“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考虑资产价格?”是近年来争论的焦点话题。一般认为,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我国一般采用一般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来衡量币值。

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在通货膨胀目标理论框架下, 货币政策不直接关注资产价格, 恰当的做法是:“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关注的程度, 仅限于应对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中国的“四万亿”一揽子计划措施拯救了经济的复苏, 但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和伴随而来的大量货币和信贷投放, 却为银行坏账和资产泡沫埋下了隐患。我们可以看到, 股市重上3000点, 二季度累计涨幅为34%;房地产价格再度飙升。同时, 全球化增加了初级产品的需求, 价格也大幅上涨。由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 近年来的通货膨胀表现为“结构性”物价上涨。因此, 重新考虑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资产价格迫在眉睫。

从以上分析, 为维护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 应该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物价稳定, 探索和研究更好的衡量物价水平的方法, 即不仅要考虑CPI, 还要考虑资产价格。不难看到将资产价格纳入物价指数有一定的困难。首先, 资产价格波动性比较大, 影响因素多, 很难准确的判断其趋势。其次, 如果将资产价格纳入物价指数的统计, 本身就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完善物价衡量方式, 使得货币政策更为关注资产价格和初级产品的变得, 从根本上提高宏观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二、货币政策微调, 加强风险警示

在现阶段经济开始回稳, 又有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 应适度对政策进行微调。现行的政策微调主要体现在公开市场操作上。7月14日, 央行进行了累计1500亿元的28天期和91天期正回购业务, 利率分别上涨5个基点, 至1.05%和1.10%。这是央行连续第三周上调正回购利率, 累计分别上调15.0个和13.5个基点。

央行如需要进一步抑制信贷快速增长, 可能的方式一种是频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 另一种则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考虑到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高位, 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才是最好的方式, 而要达到类似于存款准备金锁定长期资金的目的, 可能的方法就是发行更市场化的长期央票。与此同时, 央行应当通过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 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外, 进一步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政策效应, 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一种可能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即类似于伯南克提出的特别存款账户, 规定银行必须将过剩流动性存至指定存款账户。

不改变货币政策的基调, 只是进行微调, 不仅可以回收流动性, 而且起到了警示风险的作用, 把风险防范和控制落到实处, 泡沫破灭也就有了抵御的能力。亚洲金融风暴中, 香港的房地产价格下跌超过60%, 但由于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控制做得极好, 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仍然得以安然无恙。

三、拉动民间投资

中国经济原本有投资与贸易的双引擎, 自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外来冲击, 两者只剩下了投资“单引擎”, 现在的经济对抗外来冲击的能力无疑更大大减弱。为此, 需要尽可能早地化解压力, 提防风险积聚。在拉动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投资无疑是最有力的引擎。而当前的投资仍然主要由政府孤军突进, 民间投资只在房地产等个别领域表现开始颇为活跃, 其他领域虽有复苏迹象, 但要真正带动经济增长乃至替代政府投资, 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与出口相关的行业 (尤其是制造业) 的投资, 则仍旧由于外需萎靡不振而不见起色。

现行经济形势下, 虽然信贷投放大幅增加, 但民间投资意愿依然偏低。因此应当进一步放松投融资管制, 启动民间投资, 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放松经济管制, 让手握大量资本却投资无门, 只能投资于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的企业和个人, 找到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分流资产市场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慧.关于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J].财经, 2009, 15:24-25.

[2]、陆前进.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M].l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研究 篇2

www.sina.com.cn 2004/06/28 13:56  中国青年报

“高考政策已不适应人口政策的变化。”说起高考移民现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声教授说。

劳凯声教授认为,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都是按计划进行的。当地根据自己的情况预测需要多少人,并下达招生指标。过去这样做没有问题,因为人口基本是不流动的。可是社会在变迁,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就国家户籍政 策而言,对人口迁徙的限制也越来越小。

“这就给异地报考打开了方便之门。但是,高考政策并没有适应人口政策的这一变化。”劳教授说。

这种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高考招生政策造成了一系列不公平和不稳定的因素。前几年就有青岛考生曾经状告教育部,质疑为什么一样的分数却进不一样的学校。

治标的办法是限制。

劳教授认为,在高考移民的流入地,识别本地考生与外地考生并不困难。“但是,难度就在如果卡住这部分学生,也就卡住了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的流动,包括卡住了一批投资者。”他分析,通常,高考移民流入地的政府对此无可奈何,应该与此有关。

如果要治本,劳凯声教授认为,首先应该改变过去以地区封闭为出发点来制定的`高考政策。他建议,教育部适当拉平各地区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差异,更多的是凭考生的分数录取,而不是强化地区差别。

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研究 篇3

四、城市地下通道中商业空间的发展

地下通道与商业空间的结合是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趋势, 这种通行功能与商业功能并存的市政交通开发模式在今后的城市基础建设中会越来越被青睐,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它也将会成为城市未来商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未来地下通道中的商业空间在设计规划方面首先应该科学合理、人性化。比如像地下通道过高的问题, 可以通过各类电梯来解决, 方便不同的消费群体。另外, 地面装饰材料方面可以选择一些防滑、美观的地面材料。同时, 在商业空间氛围营造方面, 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景观设计, 利用水、石、木等材料, 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段, 借助现代化的灯光设施, 打破原有地下通道阴冷、沉闷的空间氛围。为了方便人们消费, 设计并合理安排一些休闲椅、休闲桌、公用电话等公共设施, 也是必要的。在店面的设计方面应该时尚、色彩与灯光搭配合理。为消费者提供营造一个全新的地下商业环境。使人们无论是单纯的交通需求还商业需求, 都非常愿意进入地下通道。在管理方面也应逐渐完善, 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地下商业环境。同时, 未来的地下通道商业空间也可以用于建设新型深层超大型商业空间的地下综合体。

总之, 利用城市地下通道空间, 解决城市部分公用设施用地问题, 连带开发其商业价值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也是今后城市交通建设发展的方向。这种通道与商业功能并存的市政交通开发模式在今后的城市基础建设中会越来越被青睐,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在经营模式方面十分具有特色, 可以为未来城市商业的发展建立一个特殊类别的体系, 也可发展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商业文化地。并且开发地下通道中的商业空间, 能很好的综合利用城市现有土地资源, 节约土地成本。因此地下通道与商业空间结合的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 同时它也是未来地下商业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 它的发展空间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地下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荆枫:展示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贡小秋:城市交通规划.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0

[4]刘广洁:商业空间内部装饰.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

[5]宋德萱:建筑环境控制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杨花英吉首大学商学院

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原有的民族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 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民族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文尝试着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目标、思路及对策。

一、民族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地区的不和谐, 关键是经济利益的不和谐。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能够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民族贸易通过一系列的民族贸易政策, 包括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 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 支持与鼓励民族地区民族特殊商品的生产。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要求, 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促进了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民族贸易现行政策的弊端

在党和国家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坚持实行的一整套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下, 我国的民族贸易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 在贯彻实施国家民族贸易政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 改制后, 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自从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和以调整结构、资本重组为内容的改革转制以来, 民族地区大批基层民族贸易企业通过改、转、租、卖、并等方式, 多已改变成为国有民营、社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贸易企业网点。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

2. 民族贸易政策弊端问题

现阶段一些经济政策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 很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利率、汇率等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经济政策以给钱、免税等输血式扶持为住, 增长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依赖心里, 导致民族地区整个社会单求稳定、不思进取的倾向。

3.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问题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不执行自治法或法规的相应惩处法律, 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进行监督检查, 对违反民族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实施行政的、法律的处理和制裁, 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三、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对策

1.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民族贸易政策的调整, 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场经济不断繁荣, 民族地区商品流通顺畅, 民族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 特殊需求得到满足。另外, 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 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思路

我国民族贸易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一是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转变。以“物”为中心, 实行单纯以追求“GDP”增长为核心的“增长优先”战略, 其经济增长的手段是加速资源开发。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是旨在消除人类贫困,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在政策上, 必须转变对民族地区政策投入的观念, 逐步淡化以往优惠政策的安抚与救济色彩, 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同时建立完善宏观的间接调控体系, 综合运用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税收体制改革后税率、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尽量弥补民族地区的先天不足。

三是民族政策向法律、法规的形式转变。为保障民族政策的有效执行, 避免各级政府执行的随意性, 民族政策应向法律、法规的方式转变。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没有法制保障就没有健康的市场经济。

四是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将促使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的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取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3.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对策

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新时期的民族贸易政策及其操作实施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1) 要进一步明确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我国的宪法已明确规定, 个体经济与私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它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享有同等权利。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务院核定的民族贸易县境内, 不论国营、集体、私营、合资、股份合作等何种所有制性质、何种经营形式, 凡具备税务机关核定的“小规模纳税人”及其以上的独立核算、依法经营的公司、企业, 其真正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品购销和民族特需商品经营的业务部分, 经当地民族事务局、审计、行业管理协会及市场监督检查等政府授权部门审查确认后, 均应列入享受民族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范畴, 以鼓励它们为经营民族贸易事业的积极性, 稳定物价, 并鼓励社会各界向民族地区投资, 开发实业, 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2) 进一步明确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主体。为了顺利贯彻落实民族贸易优惠政策, 民委、财政、人行、企业和相关商业银行、合作社要加大协调衔接力度, 密切配合, 采取有力措施, 要切实抓住国家开始实施“十一五”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优惠政策 (简称“两民政策”) 的机遇, 狠抓政策的到位。提高优惠政策的到位率, 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3) 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民族法体系, 严格遵守法律化的民族贸易政策。要加强有关立法工作, 国家要将切实能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民族政策上升为法律。将现行的政策措施同《自治法》中自治权的有关条款协调与配套。不仅要宪法、基本法和若干单行法相配套, 而且各层次的一系列民族法规与基本法、单行法也要互相配套。

(4)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为了保障民族法的贯彻实施, 要采取措施,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中惟独民族法缺少“法律责任”一章。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

(5) 在信贷和财政方面给民族贸易企业优惠政策

(1) 信贷方面。现在是市场经济, 一是要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 贴息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比财政直接补贴而言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更大, 应该继续推行目前的贴息政策模式。二是针对定点生产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取得贷款难度较大的现状, 建议进一步扩大承贷金融机构范围。三是允许利率适当上浮, 允许金融机构对优惠利率“先收后返”。

(2) 财政方面。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民族贸易的长效机制:首先, 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新增财政支出向民贸企业倾斜。其次, 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投入政策, 吸收社会资本。一是通过补助方式。二是完善货款财政贴息政策, 加大贴息力度, 将贴息政策面向所有金融企业。三是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

其次,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作为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民族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曾经历了以财政优惠形式出现的宽泛意义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方面,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需在总量、结构、分配办法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再次, 税收方面。针对目前税负不公平、财税不合理、政策倾斜不明显、地方税不完善, 笔者认为一是改革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 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首先, 是要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 在将事权下放给地方的同时把必要的财权划归地方, 使地方有充分的资金满足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其次, 是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限, 使地方可以结合当地不同模式和不同特点自主调节、配置地方资源。二是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三是构建有利于刺激投资增长的税收制度。四是完善地方税收制。合并某些重复设置或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 如将车船使用税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与印花税、房产税与城市房地产税分别合并为一;进一步发挥地方税制的财政、调控和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向绪爱: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06)

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研究 篇4

关键词:激励政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发展背景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现有建筑的总面积约为500亿m2, 每年新增20~30亿m2。建筑需用大量的土地, 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 也要消耗大量能源。据测算, 目前建筑直接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例约为27.5%, 用水占城市用水量的47%, 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 水泥占全国水泥用量的25%。在环境总体污染中, 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则占垃圾总量的40%。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 建筑能耗一般要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0%以上。由此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建筑总量将不断增加, 建筑能耗总量和占全社会能耗比例都将持续增加。我国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因此,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是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的重要举措, 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 更是改善人居环境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2 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绿色建筑概念, 从2001年开始探索性了解、研究和推广应用, 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先后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GB/T50640-2010)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229-2010) 等国家和行业标准, 启动了“10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截至2012年12月, 全国共评出742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总建筑面积近7066万m2。尤其可喜的是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也扩展到工业建筑领域, 2012年底有3个工业建筑获得了评价标识。可以说, 绿色建筑在我国已经从理论转化为实践, 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 通过对实践的总结, 我们也发现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理论认可者多, 付诸实践者少

近年来, 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两大问题日益突出, 发展绿色建筑,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 着力采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方式。但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 标准体系不完善, 法规制度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难以有效引导和约束绿色建筑实践工作, 绿色建筑占总建筑的比例依然较低, 尚不足1%。

2.2 形象展示工程多, 普通民居建筑少

一些地方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 提升城市形象, 也建造了一些绿色建筑, 希望通过项目展示引导开发商的投资方向, 并起到宣传作用。但是由于绿色建筑技术先进, 造价相对传统建筑较高, 加上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各地的绿色建筑大多集中在城市的公共建筑和高档商业建筑领域, 普通民居建筑应用较少, 绿色建筑走向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取得设计标识的多, 获得运营标志的少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标识分为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 设计标识是在建筑物设计完成后, 根据设计图纸和相关资料, 检验建筑物的设计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而授予的标识;运营标识是指建筑物竣工验收合格并实际运行满1年之后, 现场审核实际运行效果达标而授予的标识。一个建设项目可能在设计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 但由于设计变更、施工质量不高, 已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不一定能够实现“四节一环保”的预期效果, 有的实际运行效果甚至违背了绿色建筑的初衷。截至2012年12月, 全国共评出742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 其中设计项目有694项, 占总数的93.5%, 建筑面积7066万m2, 运营项目仅有48项, 占总数的6.5%, 建筑面积只有515万m2。

2.4 采用主动技术的多, 采用被动技术的少

主动技术是指通过附加的建筑部品达到绿色效果的技术, 比如:活动式遮阳、导光筒、温湿度独立空调、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风力发电、保温材料、节能灯具等。被动技术是指通过建筑本身的形态和结构设计, 实现节能环保, 达到绿色效果的技术, 比如:建筑体型系数适合节能、朝向适合通风、阳光房设计、卵石墙蓄能、固定式遮阳、太阳能拔风井、自然采光等。我国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倡导被动技术优先, 主动技术优化, 使用的被动式技术多于主动式技术的绿色建筑可以简称为被动式绿色建筑。目前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多采用主动技术, 靠技术的堆砌来实现, 成本较高。

2.5 传统建筑产业资金投入多, 绿色建筑相关产业投入少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产业链相同, 包含设计、材料、施工、管理、销售等环节, 目前绿色建筑相关产业获得的资金投入较少, 基础还很薄弱, 具体表现在为以下方面。

(1) 绿色建筑设计行业缺乏资金扶持, 缺少激励措施, 造成从事绿色建筑设计的人员较少, 这是因为传统的设计取费办法一般是以工程总造价为基数计算设计费, 采用绿色设计方案将减少能耗、降低设备总造价, 同时也会造成设计人员收入减少, 设计人员积极性不高。

(2) 绿色建筑材料发展滞后。绿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 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 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其生产工艺和能源选用都与传统方式不同。因此, 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就要淘汰落后产能, 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没有资金扶持和激励政策, 绿色建筑材料很难形成规模生产。

(3) 绿色施工难以开展。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我国虽然已经发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但由于缺乏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定额, 施工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所以绿色施工很难得到推广。

3 我国现行的激励政策及其意义

为了解决现阶段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2012年4月财政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提出要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 对二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中央财政奖励, 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m2 (建筑面积, 下同) , 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m2。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在中央财政激励政策引导下, 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地方性的奖励政策, 进一步加大了激励力度。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 根据建筑节能标准的不同, 上海市政府将给予60~250元/m2不等的补贴, 单个项目最高可补贴600万元, 而保障性住房项目最高可获1000万元的补贴;陕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工作的通知》, 规定市民在购买具有“绿色建筑”标识的住宅时, 同样享受财政补贴, 省财政对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 分别为每平方米10元、15元、20元, 政府奖励可直接抵房款。各级政府的激励政策, 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意义重大。

3.1 经济激励作用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李丛笑对2012年评价的148个项目进行的统计, 一、二、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别是23元、70元和131元, 低于先前行业内统计的数据, 这是因为之前增量成本的计算方法不统一, 申报单位提出的数据不够专业。另外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 绿色建筑零增量成本、低增量成本技术运用得越来越多, 使得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呈下降不断趋势。以二星级绿色建筑为例, 中央财政奖励占到了增量成本的64%, 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 如果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 绿色建筑的成本基本与传统建筑持平, 因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项目申报。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一共评出38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总面积达到了4000万m2。这些项目的数量和面积, 超过了前几年评出的所有的绿色建筑的总和, 激励政策的推动效果显著。

3.2 指引方向作用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标准规范的建设、评价体系的完善、奖励资金的使用、绿色建筑规模化、绿色建筑科技进步等方面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引导, 指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1) 针对目前绿色建筑的工程建设标准大多集中在评价方面, 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的技术标准与评价标准配套性不强, 缺乏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等问题, 提出要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 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 加强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

(2) 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的奖励标准, 并提出要研究制定使购房者受益的奖励制度, 为激励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 指出了绿色建筑优先发展的对象, 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 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

(4) 对绿色建筑的技术进步提出目标, 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鼓励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

4 国外激励政策研究

国外发达国家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早, 且不乏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参与, 这些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推动绿色建筑的研究和革新, 并采取一些经济激励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激励政策的研究, 我们发现了其共有的一些特点。

4.1 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

欧盟从2003年1月起, 就颁布了建筑能效指令EPBD/91/EC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 作为强制性法律文件执行, 并在2006年1月过渡为各个成员国的强制性文件, EPBD确定了建筑能耗的计算方法, 规定了建筑最小能耗要求, 建立了建筑能耗证书制度, 建立了锅炉和空调系统的定期检查制度和独立的专家制度, 现在欧盟各成员国的建筑节能措施基本都在EPBD的框架下进行。除欧盟外, 英国的《建筑法规2000》 (Building Regulation 2000) 已经于2006年4月正式生效。美国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案》成为现阶段美国实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法律依据之一, 该法案提倡能源节约和提高能源效率、能源供应多样化、开发替代能源等;2007年美国发布《能源独立安全草案 (EISA) 》, 提升电器、器材、照明的能源标准及其照明能效标准。

4.2 全面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

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涉及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运营、维护、拆除的各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关系到绿色建筑是否成功。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 并建立起全面的标准和规范。德国从2009年10月执行新的建筑节能规范ENEV2009, 其核心思想是从控制单项建筑围护结构 (如外墙、外窗、屋顶) 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 转化为对建筑物真正能量消耗量的控制, 从而达到严格有效的能耗控制, 可操作行极强。美国于2011年10月31日通过了《国际绿色建筑标准》 (National Green Building Standard) , 该标准是美国国内首个适用于全国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其适用对象为所有高度超过2层的新建及翻新的商业建筑及民用建筑。与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相比, 该标准具有一定强制性, 它规定了建筑设计及施工中所有环节的强制性最低环保标准如建筑材料、土地利用率、能源及水资源利用率、室内空气质量等。

4.3 多样化、灵活的经济激励手段

合理、多样的经济激励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经济激励可以降低绿色建筑的开发成本, 调动绿色建筑建造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 扩大市场需求。加拿大实施了商业建筑激励计划CBIP (Commercial Buildings Incentive Program) , 规定建筑中有25%的设备满足建筑能源法示范的要求, 那么该计划将提供由此节约的能源费用的2倍作为奖励。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以及公用事业单位等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对开发绿色建筑以及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激励, 这些财政税收激励措施主要有节能基金、现金补贴 (主要有贴息补助与直接补贴两种形式) 、税收抵免、抵押贷款、加速折旧制度、低收入家庭节能计划等, 如:2009年康涅狄格州宣布了一项针对绿色建筑的税制:从2010年1月1日起, 申请LEED金奖认证的新建或大规模改造的商业建筑将得到8%的免税额度, 科罗拉多州朗蒙特市规定, 新建或扩建的商业建筑, 如果采用高于城市的建筑标准或申请LEED认证, 可申请最高30%的各种税费减免, 这些经济激励政策不仅在法律法规中, 而且也体现在能源之星、LEED等自愿性的评估认证体系中。除此之外, 美国还通过组织措施激励市场, 组织激励就是对实施绿色建筑的开发商给予额外的建筑密度、高度的奖励或加快工程项目建设申请程序的奖励, 如旧金山市于2006年9月28日宣布, 将给予申请LEED金奖认证的新建和既有建筑改造项目优先审批, 据称可将原需18个月的手续缩短到1~2个星期。激励政策对美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为止, 联邦政府有3535个项目申请LEED认证, 通过310项;州政府有2006个项目申请, 通过487项;地方政府有3208个项目申请, 通过732项。

4.4 权威的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制度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2002年推出绿色星级认证体系 (Green Star) , 实施以来, 已有超过500座建筑通过绿星认证, 总建筑面积超过800万m2。在澳大利亚, 超过200m2的任何建筑的销售和交易都必需先拿到“绿星”认证。根据澳大利亚官方统计, 获得绿星绿色建筑评级的写字楼其租赁价格要比一般写字楼高5%, 销售价格高12%, 这意味着如果物业拥有绿星建筑评估, 将可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闲置率也可得到改善。新加坡于2005年1月开始推行绿色建筑标识认证计划 (Green Mark) , 根据评分高低分为认证级 (合格) 、金奖、超金奖、白金奖4个等级。新加坡政府规定2007年4月起, 所有新建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5000m2以上的, 必需进行强制认证, 2008年所有新建建筑, 建筑面积超过25000m2的, 必需进行强制认证, 2010年前既有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超过25000m2的, 必需进行强制认证。美国联邦政府很多部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对所属的新建建筑和较大规模的既有建筑改造, 以及租用建筑提出LEED认证要求, 各部门要求的建筑规模以及达到的LEED认证的级别各有不同, 如美国能源部于2008年2月29日由其部长Samuel Bodman签发一项备忘录, 要求所有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新建建筑都要通过LEED金奖, 同时要求新租的办公用场所也必需为LEED金奖。

5 国内外激励政策比较与启示

5.1 发达国家激励政策的优势

5.1.1 发达国家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规范、激励措施等均有强制性的法律保障, 不同的法律之间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并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调整和补充, 使得绿色建筑按照政府预期的目标发展。

5.1.2 激励手段灵活, 可操作性强

发达国家的政府根据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利益主体, 综合采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低息贷款、建立基金、增加容积率等综合措施进行激励, 涵盖绿色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不断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注入动力, 而我国的激励政策还只局限于财政手段, 过于单一。

5.1.3 重视消费端的经济激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消费的需求是带动行业发展的最终动力。发达国家的政府为了促进绿色建筑的消费需求, 制定了大量针对消费者的经济激励措施, 如绿色建筑及节能产品的经济补贴和低息贷款等。我国的激励政策目前还只是集中在生产端, 难以调动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

5.2 发达国家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应该通过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调控绿色建筑的发展。首先, 应该制定土地开发、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绿色施工等方面的强制性政策, 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简化程序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绿色建筑成本,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 要重视鼓励消费需求, 扩大激励范围, 唤起消费者的热情, 提升消费需求。最后, 还应该效仿发达国家, 完善各种标准, 提高可操作性。

6 我国绿色建筑研究激励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6.1 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

对现有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进行修订和补充, 在我国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中统筹考虑绿色建筑的有关规定, 为其他较低层次的法律提供上位法依据。对经济激励措施以法律形式予以确立, 保证激励政策的执行效率, 限制性政策与激励政策结合使用, 共同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6.2 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及时修订现有设计、施工、验收、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使之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配套;补充工程标准缺项, 尤其是尽快编制和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定额标准, 使之具备可操作性。

6.3 改进经济激励措施

国家应设立绿色建筑专项基金, 对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并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风险投资;国家应加大对绿色建筑设计咨询服务业的扶持, 使绿色建筑成为设计方案的主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行政等多种手段, 在土地转让、项目审批、规划设计、绿色信贷、市场销售、运行维护等方面制定全方位的激励政策, 鼓励开发商投资的积极性, 同时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6.4 规范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制度

绿色建筑标识的认证应由专门组织机构独立进行, 接受第三方监控。政府应设立行业准入制度, 对于在评价中的舞弊行为, 要坚决取缔其评价资格, 并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于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 每三年应复查一次, 不合格的将予以撤销。

7 结语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 同时又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发展瓶颈, 所以如何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步伐,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总结了发达国家在激励政策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 结合我国绿色建筑目前阶段遇到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希望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J].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

[2]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财建[2012]167号) [R].北京: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2.

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研究 篇5

一、近年来国家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梳理

(一) 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规定

2011年11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财税〔2011〕117号文件, 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小型微利企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的, 应纳税所得额减按50%作为计税基数, 征收率为20%。

2014年4月, 财税〔2014〕34号文件和国税〔2014〕23号公告, 把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的标准由年应纳税所得额扩大到10万元以下, 且政策优惠的时间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

2015年3月, 财税〔2015〕34号文件, 又进一步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的标准由年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以下扩大到20万元以下, 同时优惠时间延长至2017年12月31日。

(二) 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优惠政策规定

2013年7月, 财税〔2013〕52号文规定:从2013年8月1日起, 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 若月销售额≤2万元的, 暂免征收增值税;对营业税纳税人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 若月营业额≤2万元的, 暂免征收营业税。

2014年9月和10月, 财税〔2014〕71号文和国税〔2014〕57号公告相继出台, 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免税的销售额或营业额提高到了3万元。另外, 若纳税人按季度缴纳的情况下, 季度销售额或营业额≤9万元的, 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

二、小型微利企业与小型微型企业的界定

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中, 涉及到“小型微利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这两种概念, 那么这两者是否等同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一) 小型微利企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小型微利企业的判定标准为:资产总额≤3 000万元、从业人数≤100人且年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的工业企业;资产总额≤1 000万元、从业人数≤80人且年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的其他企业, 所涉及的这三个条件要同时符合, 才能作为税收意义上的小微企业。

小型微利企业的关键意义是“小型”、“微利”, 它不但以企业的经营规模 (如资产总额、从业人数等) 作为判定指标, 还要考虑其获利能力的高低。另外, 小型微利企业仅指企业, 而不包括自然人创立的经济组织, 如个体工商户等。小型微利企业是上述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的受益者。

(二) 小型微型企业

小型微利企业的关键意义是“小型”、“微型”, 从这里可以得出小型微型企业更多地只是从企业规模 (如从业人数、营业收入) 上来考量的。如我国规定小型工业企业的标准是:20人≤从业人数≤300人, 且300万元≤营业收入≤2 000万元的企业;而微型企业的标准是:从业人数≤20人或者营业收入≤300万元, 这两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即可界定为微型企业。

另外, 小型微型企业的范围更广些, 除了企业实体, 还包括独资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小型微型企业是上述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的受益者。

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下小微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一) 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如前文中相关政策规定, 小型微利企业若要享有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资格, 则应从资产总额、从业人数和年应纳税所得额这些方面进行控制, 使之符合政策优惠的范围。

一是小型微利企业创建初期的资产总额控制。在设立阶段, 小型微利企业根据出资方式不同, 可分为实际出资和认缴出资。实际出资情况下, 必须进行账务处理, 资产总额等于实际出资额;而认缴出资方式下, 因目前并没有明确的会计处理相关规定, 只是在企业章程中确认出资额及出资期限等, 所以为了避免企业的资产总额超出政策的优惠范围, 建议企业对部分出资采用认缴出资的方式。

二是小型微利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阶段的资产总额控制。税收优惠政策中, 资产总额是按全年月平均值 (即全年各月资产总额平均值之和÷12) 来计算的, 而各月份的平均值则是月初资产总额与月末资产总额之和除以2得来, 因此在正常的生产经营阶段, 企业应关注每月的资产总额, 以便使自身能符合政策所规定的标准。那么, 如何才能控制资产总额使之不超标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公司分立、适时地清理闲置的固定资产、减少积压的存货、尽快偿还借款本息、支付应付账款等办法来控制资产总额。

案例1:某蜜饯食品加工厂, 2014年11月预计本企业全年经营情况如下:全年资产总额月平均值为920万, 从业人数月平均值为16人, 年应纳税所得额为34万元。另外, 12月下旬, 该厂对库存存货进行了年末盘点清查, 发现有一批价值16万元的葡萄干由于贮存方法不当已经全部霉变, 拟于2015年的1月份进行清理。

筹划分析:这个案例中, 企业的资产总额和从业人数均达到了作为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条件, 但年应纳税所得额却超出了政策优惠标准。因此, 12月份发现的霉变存货不应递延到下年处理, 而应在当月及时进行清理, 这样就可以将2014年的年应纳税所得额降至18万元, 因此可节约的所得税额为:34×25%- (34-16) ×50%×20%=6.7万元。

三是在政策范围内, 利用会计核算方法合理控制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 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对某一类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旦确定下来, 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因此,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 在政策范围内合理地选择既能客观、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又能尽量为企业节税的会计处理方式。

案例2:思创公司是一家生产芯片的科技型小微企业, 2015年6月购入一台生产设备, 总价6.2万元 (不含税) , 使用年限5年, 预计净残值0.2万元, 请确定其折旧方法。

筹划分析: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四种, 分别是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假定根据行业特点, 该公司可以采取其中的直线法或年数总和法来计提折旧。那么, 到底哪一种更适合该案例呢?直线法下, 每年计提的折旧额= (6.2-0.2) ÷5=1.2万元;而在年数总和法下, 计算出来的第1年至第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2万元、1.6万元、1.2万元、0.8万元和0.4万元。由此可知, 若采用年数总和法来计提折旧, 前期的折旧费用高, 造成前期的利润少, 所得税也就减少了;后期折旧费用低, 利润高, 纳税也多。这实际上是一种企业所得税递延缴纳的方法, 相当于企业获得了一笔既无风险又无利息的贷款, 而且也符合科技型小微企业各生命周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因此年数总和折旧法更适合该企业。

(二) 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纳税筹划

一是按月缴税的小微企业, 当月销售额或月营业额临近或即将超过3万元时, 应合理对销售应税货物和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时间的确认进行纳税筹划。当小微企业业务量不多的情况下, 在销售收入确认前, 可通过与客户协商销售类型、结算方式等, 比如采取分期收款销售、委托收款的结算方式, 尽量将月销售额或月营业额控制在3万元以内, 以避免因超出的低额部分带来的税收成本临界点效应, 从而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当然, 若业务量比较多, 所带来的超额利润足以抵消因月销售额或月营业额超出临界点而增加的税收成本时,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应尽力开拓并促成相关业务的发生。

案例3:金阳光食品公司是一家经营糖果类小食品企业, 属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按月纳税, 2015年8月销售一批奶糖给客户, 销售额为4万元 (不含税) , 当期收到货款2.8万元。

筹划分析:若企业在2015年8月根据销售额开出4万元发票, 则超出税收优惠的起征点, 需要交增值税:40 000×3%=1 200元。但若企业与客户协商, 约定采用分期收款的方式来收回货款, 当月按实际收到的货款即2.8万元开具发票, 则由于未超过起征点可不用交纳增值税。

二是若小微企业的业务量每月起伏较大, 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均衡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那么尽量采取按季度纳税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避免小微企业因偶然的或特殊的原因, 导致某月的销售额或营业额过高或过低, 从而使其在该季度的销售额或营业额趋向于平均。

案例4:旺达蛋业厂是一家专业加工禽类蛋的企业, 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2015年4月和5月的月销售额分别是1.8万元、2万元, 6月份因为端午节的原因, 该企业的松花皮蛋和红心咸蛋热销, 导致当月的销售额高达5万元。

筹划分析:该案例中, 企业4月份和5月份的销售额均在税收优惠起征点以下, 所以这2个月不需要交增值税。但6月份因为节日的原因, 销售额远远超过了3万元的起征点, 若该企业按月纳税, 则需要交纳增值税:50000×3%=1 500元。但若该企业是按季度缴税的方式, 那么2015年第2季度的销售总额为8.8万元, 属于税收政策优惠范围 (季度销售额≤9万元) 内, 因此不需缴纳增值税。

案例5:彩虹布业是一家经营棉、麻织物为主的企业,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按季度缴税, 销售方式以委托代销为主, 2014年第4季度的委托代销总额为9.8万元, 其中10月、11月和12月各为3.2万元、3.1万元和3.5万元。第三季度已确认收入的货物中, 有0.4万元的货物客户反映存在质量问题, 因此要求退回。另外, 12月份受托方尚有0.5万元的货物未销售出去。

筹划分析:可将第三季度中存在质量问题的0.4万元货物收回, 进行退货处理;另外, 将12月份受托方未实现销售的0.5万元货物退回。因此, 2014年第4季度的销售收入变为:9.8-0.4-0.5=8.9万元, 属于免税范围, 同样不需交纳增值税。

三是及时开具发票, 避免因累计开发票造成的当期销售额或营业额超过免税起征点。小微企业在开立一段时间后, 建立起了良好及稳定的客户关系网, 并形成了自身一些固定的零星业务, 这些业务虽然每期都会发生, 但涉及的金额小, 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就会在一定时期内汇总在一起一次开票。这种做法虽然简化了工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不符合相关法律制度对于收入确认的时间规定, 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原则, 造成人为地虚增开发票当期的销售收入, 同时也会增加开票当期的销售额超过小微企业免税起征点的风险, 带来不必要的税收成本。因此, 小微企业的财务人员要遵守各项财税政策、制度的规定, 及时、合理、合法地开具发票。

四是对于兼营增值税应税项目和营业税应税项目的业务, 应分开进行独立核算。小微企业存在兼营业务的情况下, 应把增值税应税项目和营业税应税项目分离开来, 独立核算。若当期的销售额和营业额都控制在各自税收优惠政策的起征点范围内, 则企业相当于享受到了双倍的免税优惠。否则, 把两种税混在一起进行申报, 不仅会导致某种税超出税收优惠政策的起征点, 而且税务部门将从高税率征收, 从而增加企业的税收成本。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梳理与解读, 以及对小型微利企业与小型微型企业的界定和区分, 结合具体案例, 对小型微利企业的所得税、小型微型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进行税收筹划研究, 以期为相关的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税收优惠,小微企业,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S]. (财税〔2014〕34号) .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S].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3号) .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有关问题的公告[S].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57号) .

[4]路向阳.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筹划[J].注册税务师, 2014 (11) .

上一篇:超长结构后浇带下一篇:促进消费者合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