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

2024-08-14

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精选3篇)

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 篇1

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以及多种金融机构同时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调节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对外代表国家,对内对整个金融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

2、商业银行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其中,国有独资银行是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主体。

3、政策性银行

从1994年起,中国组建了3家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

4、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和信用合作社等。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为:

1、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体系;

2、交通、中信、光大、华夏、招商、民生、深发展、浦发、兴业、恒丰等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体系(中国金融机构中最好的一类);

3、上海银行、北京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徽商银行等具有典型的区域辐射和鲜明个性化的商业银行体系(未来可能还有晋商银行、秦商银行等)

4、遍布在全国112个城市112家城市商业银行;

5、遍布在全国星罗棋布的709家城市信用合作社(法人机构共有709家,但处于运营状态的只有412家)。

6、外资银行、合资银行;

弊端:

1、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还不太充分。

2、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3、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目前仍处于传统金融业务阶段,未能完全实现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

4、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比较,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呈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强不大”的发展格局,并存在着许多抑制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问题。

简单来讲就是:

1、产权性质趋同,国有化程度高

2、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3、核心业务单一,经营范围较窄

4、混业经营受限,市场资源割裂

5、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6、管理控制失效,风险防范不足

楼上各位的回答都不准确

我国的银行划分 〈一〉中央银行

即 中国人民银行 〈二〉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光大银行

等等 〈三〉政策性银行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承担为国家大型重点项目提供专门项贷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粮油储备、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和为农业基本建设发放专门项贷款,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

中国进出口银行:为大宗进出口贸易提供专项贷款,其中主要是为大型成套机电设备进出口提供贷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要有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它们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

(一)银行起源于古代的货币经营业。

货币经营业主要从事与货币有关的业务,包括金属货币的鉴定和兑换、货币的保管和 汇兑业务。当货币经营者手中大量货币聚集时就为发展货款业务提供了前提。随着货款业务的发展,保管业务也逐步改变成存款业务。当货币活动与信用活动结合时,货币经营业便开始向现代银行转变。

(二)现代银行的产生起因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尽管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很多银行,但货款对象主要为政府,且具有高利贷性质,不适合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融通资金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建立资本主义银行。1694年,英国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西方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

二、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

(一)商业银行是与其他工业、商业企业一样,经营目的是盈利,但经营对象是特殊的货币资金,经营方式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借贷方式。

(二)商业银行是办理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其基本业务是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三)商业银行是存款货币主要提供者。(详见“第七章货币供求”)

三、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信用中介

2、充当支付中介

3、变积蓄和收入为资本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5、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字体:

提要 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几年来的飞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整个银行业的蓬勃发展。但客观地分析,不能认为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依靠自身的改革取得了优良的业绩。只有居安思危,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苦练内功,才能真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个概念在我国银行业体系中有着特定的含义。2004年以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四类:一是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二是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恒丰银行;三是111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北京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和成都市商业银行等;四是其他类,包括政策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等。同第一类4大行相比,第二类11家银行都是股份制企业,同第三类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它们拥有全国性的经营牌照,因此,这11家特称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认为它们是我国银行业的第二梯队。

随着建行、中行和工行相继股改上市,国家邮政储蓄银行、渤海银行的设立,各地城市商业银行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实行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越来越多,“股份制商业银行”所指的特定对象越来越模糊。然而在银监会监管实践上,截至2006年底,仍然将这11家加上新成立的浙商银行共12家银行称为“股份制商业银行”。2007年,银监会将交通银行从股份制银行范畴划分出去并入国有商业银行称为5大行,又将2006年开始营业的渤海银行纳入,股份制商业银行仍然是12家。不管具体数量如何变化,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同一类银行的整体特性没有变。这里就以最新的12家为对象进行分析。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

目前,除了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外的其余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已在A股上市。

从资产规模来看,除渤海银行(2006年开始营业,缺乏相关数据)外的11家银行2005、2006年总资产分别为43890.8亿元、54224.2亿元,增长23.54%,超过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17.3%的增长率,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占比从11.71%提升到12.34%。在贷款五级分类中,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从4.62%下降到2.89%,远远低于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8.61%、7.09%的水平。

从赢利水平来看,已经上市的7家银行2005、2006年税后净利润达164亿、245亿元,增长49%,2006年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达到17.83%。从资本充足率看,已经上市的7家银行2005、2006年分别为7.65%、8.37%,在总资产增长20%以上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仍然保持增长,说明这7家银行具有优秀的资本筹措能力。

没有上市的银行,因为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财务数据,所以,没有分析赢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但从媒体公开报道情况来看,这几家在过去的两年中也取得了比较优秀的业绩。以上的数据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发展图画,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资本充足率稳步提高,赢利水平大幅增加,股份制商业银行正走在完美的发展路径上。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强劲增长除了得益于宏观经济的良好表现,以及不断扩大的存贷款利差之外,重要的原因在于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改善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第一,通过公开发行上市,改善了公司治理机制。目前,12家银行中有7家已经公开上市,其中招商、中信同时在香港、上海股票交易所上市,其余5家也在积极准备。上市后可以借助公众投资者的监督,促使银行更加审慎地运作。第二,稳步提升的资本充足率,为更好地壮大业务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经上市的7家银行,除了深发展外,其余6家资本充足率2006年末均超过8%,未上市的5家中,刚开始营业的渤海银行达到了62%以上,恒丰银行和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也超过8%,2006年广东发展银行引入的花旗集团、IBM信贷等国外企业和中国人寿、国家电网、中信信托等国内企业获得了控股权和经营管理权,中央汇金公司准备注资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将得到很大的改善。第三,各家银行都在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的业务运作模式。比如,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和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银行业处于领军地位;深发展在战略投资者新桥资本的帮助下,发展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中信银行依托控股股东中信集团,与集团旗下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领域的公司开展综合业务。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考虑认识到必须进行转型,最终目标是彻底转变经营管理模式,重塑核心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的竞争。转轨已经成为最近几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共同任务,各行都致力于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业务结构、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等各领域的战略调整。目前来看,仍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加快调整业务结构。第一,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第二,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商业银行应积极发行一定量的金融债,提高主动负债的比重,以增强商业银行对负债的整体调控能力。第三,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国内商业银行要努力实现从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向大中小型客户并重的客户结构转变。第四,顺应批发业务逐渐萎缩态势,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第五,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目前已经上市的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6年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只有8.47%,还远低于建行、工行、中行、交行平均10.06%的水平。

其次,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尽管今后银行的扩张将越来越受到货币政策和监管制度的限制和约束,但政策代替不了决策,真正要控制风险,关键还是要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标准的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除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本补充机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银监会的相关规定真实评估资产质量,足额提取呆坏账准备金,控制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及按照国际一流银行的标准,全面建立信贷管理、成本财务、内部审计等规范的业务流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风险控制水平,在未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再次,建立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组织体系架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是组织体系的扁平化再造,减少信息传递层级,提高决策和运营效率;二是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考虑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协调增长;三是建立能准确反映财务绩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利用管理会计手段加强成本控制;四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满足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

最后,为综合化经营做好准备。即不仅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还经营原属于证券、投行、保险、信托公司的业务,以及衍生金融业务。从国际银行业的经验来看,综合化经营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还有效地分散和降低了经营风险,并最终增加了赢利。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可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经营多领域金融业务,满足现代商业银行资本节约、收入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的要求。

随着招商银行在信用卡领域和网上银行领域建立核心竞争力,中信银行依托中信集团开展综合化经营,渤海银行作为第一家在发起设立阶段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资商业银行,将借助渣打银行的技术支持,适应国务院将天津滨海新区列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并把金融改革作为改革重点的需要,立足环渤海地区稳步发展,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逐渐确立自身的独特的发展模式。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来看,金融业资产的相对分散有利于整个金融系统的长期稳定,比如美国2006年底前十大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只占整个银行业的53.2%,而我国工、农、中、建前四大行就占51.3%,一家经营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我国也鼓励除四大行外的商业银行迅速做大做强,交通银行因此从股份制商业银行范畴上升到第一梯队行列,成为五大行之一,目前处于第二梯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着同样广阔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这几年发展情况看,随着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四大行的资产占比逐年下降已经从2003年的54.8%下降到2006年的51.3%,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则不断提升,已经印证了这种发展趋势。因此,只要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目前良好的发展形势下切实苦练内功,加快战略转型,建立核心竞争力,必定会继续做大做强,在我国银行业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金融时报/姜喜运)

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 篇2

在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商法体系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商业发展的规范性,对社会公益维护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商法体系中存在缺陷,就会对社会公益维护造成影响,也会降低商法可诉性。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发展十分迅速,加强对现行商法体系缺陷以及补救思路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中国现行商法体系中存在的缺陷

我国从建国以来,对商法体系的构建较为重视,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商法体系。基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商法体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现行商法体系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商法立法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当时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也能够满足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商业立法的创新性。

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将商法规范化作为民法规范尚存在争议,包括担保法、合同法等民法,或多或少存在商化不足或商化过度问题,这与我国立法技术不够成熟有直接关系,还与立法者立法意识、立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二)现行商法理念较为模糊

对于商事部门来说,在商业立法过程中,尽管充分的考虑了商化合理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与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商法理念混乱等问题。例如,私法自治的强化是商法理念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了商法理念中的自由经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过于形式化而无法体现出来。另外,对于很多商法关系也无法采用司法裁判进行判决,导致商法基本原则与实际执行不符,给公共利益维护降低了依据性。

三、对现行商法体系的补救途径

根据我国现行商法体系中的缺陷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弥补,衡量市场与政府等方面的协调性,明确商业立法定位。

(一)商法并非经济调整法,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仅仅是商法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商法产生以及相关问题上,国内相关学者意见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我们既不能将商法当作是经济调整法,也不能将其定义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只有明确了商法前提性,才能保证商法立法的合理性,才能保证其实践的意义。

(二)捋顺形成条件。

商法和国家其他法律一样,都必须满足一定的立法条件,具体分为客观条件以及主观条件两种,可以说商法是社会法制化以及经济规范化的必然产物。为了保证我国商法体系的完善性,就必须捋顺商法形成的条件,基于特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满足商业发展需求的商法体系。

(三)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商法体系研究相对薄弱,但是直接借鉴国外商法规范显然不妥,应该从我国以及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入手,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等,制定关于商法体系补救计划。

近年来,我国迫切需要制定总纲性的商法规范,这一规范需要针对整个国家商业体系,在制定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国需要,过滤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技术经验等。

(四)明确我国商法发展方向。

商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商法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其不仅具有独特的性质,更具有与其他法律相互协调的性质。我国商法是在民法产生之后产生的,从民法中提取了较多的经验、素材等,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民法,尽管商法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作用,但是并不是行政法的附属,而是属于与其对等的层次法律。商法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必然的趋势,一些学者认为商法产生于资本垄断时代,有时也将其定位成国家发展的特定产物。纵观各个学者的论述,商法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德国是论证商法的起点,但商法是每一个国家共有的,每个国家商法的特点各不相同,不能将其认为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属品。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现行商法体系中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包括商法理论概念模糊、立法定位不明确等,不仅影响了商法实施效果,对我国公共利益维护、商法公诉性等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加强商法立法创新,探明商法立法的条件,明确我国商法发展的方向,构建更为完善的中国现代化商法体系,为我国商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伟庆.商法体系的缺失与补救问题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5(9):128-129.

[2]陈南君.民商分立:中国商事立法的理性选择[D].华侨大学,2014,15(90):144-147.

[3]刘军.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认定和处理思路漫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32(11):65-66.

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 篇3

[关键词] 行为金融 证券投资基金 羊群行为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投资者是理性人和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之上的。但EMH在实践与实证检验两方面同时受到了强烈挑战。大量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质疑。与之不同,行为金融理论则主要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弱点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研究个体心理决策程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善决策行为,为金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本文就试图运用这一理论,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基金羊群行为的表现

根据Bikhchandani(2000年)的定义,“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存在性和表现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检验和分析,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

二、基金羊群行为对市场的影响

羊群行为具有的学习与模仿特征使众多基金经理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许多基金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的股票时,对该股票的超额需求曲线将会向下倾斜,从而导致单个股票的价格大幅波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三、行为金融对羊群行为形成的描述

行为金融学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偏差的系统分析来描述羊群行为。当证券市场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时,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心理因素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投资者的行为。每一个投资者开始总是试图进行理性投资,并希望规避风险。但是,当他发现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把握投资行为的可靠性时,便会向政策的制定者、媒体、专家或自己的感觉、经验等寻求心理依托,投资行为的前景愈不明朗,这种心理依托感就会愈强烈,人类特有的认知偏差的弱点就会显现。

四、成因分析

1.委托—代理关系下,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存在和风险厌恶是导致羊群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在证券投资基金中,投资人是委托人,基金管理公司是代理人。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基金经理的素质,无法区分基金赢利是否由基金经理工作的努力程度所致。而对基金经理来说,他比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更清楚自己的素质、能力和努力程度。他会想方设法利用自身种种优势减少努力程度,从而有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即产生道德风险。同时,基金经理对风险的厌恶使他在减少自己努力的同时认为与其他经理保持一致是最优选择,从而出于利益和声誉的考虑而选择羊群行为。

2.基金经理关注声誉超过对盈利的关注是基金经理羊群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基金经理可分为“能力强”和“能力弱”兩种类型。“能力强”的可以从各种信息渠道观察分析得到关于投资对象的有用信息,而“能力弱”的观察后得到的是噪音信息。在作投资决策之前,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均不知道他们属于哪种类型,只有通过决策后的结果得知。由于基金经理对自己的能力并不清楚,也就不知道自己观察到的是有用信息还是噪音信息。所以他可能会模仿其他经理的行为。因为,如果自己采取与其他经理不同的行为而事后证明自己错了,即证明自己“能力低”,而如果别的经理错了,自己和他们一样,并不能说明自己“能力低”,可以把错误归于不可预测因素。

3.基金经理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投资行为上具有较高程度的同质性。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年)指出,机构投资者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做出相似的反应,在交易活动中表现为羊群行为。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市价格的过度波动,而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非理性行为主要源于基金经理在投资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弱点以及制度缺陷为其认知和情绪弱点提供了发挥空间。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改善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外部环境。一方面要规范上市渠道,尽可能地扩大市场的容量,并重点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使基金在选择自己的投资组合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及足够的风险对冲工具,为基金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

2.建立科学适用的基金评价体系标准。鼓励更多高质量的独立的证券中介机构从事基金评级、证券分析等业务,引导基金向建立自身独特投资风格以吸引投资者的方向发展。

3.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我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降低各种信息成本,控制内幕交易;另一方面要适时在基金界引入市场约束机制,建立形式和内容规范统一、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以加强基金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易宪容赵春明:行为金融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单树峰: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行为[J].国际金融研究,2004

[4]伍旭川何鹏: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 [J].金融研究,2005

上一篇:档案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中秋学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