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法规定

2024-07-01

现行法规定(共5篇)

现行法规定 篇1

一、我国现行内河海事立法位阶较低

我国现行内河海事管理所依据的是国务院2002年颁布实施的《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及以该条例为依据由交通部于2004年公布施行的《内河海事行政处罚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法律位阶的高低确定法的效力的高低, 条例是国务院行政法规, 其效力低于宪法、基本法、一般法律。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 其权威性、稳定性超过行政法规。现行内河海事立法是行政法规, 其效力低于法律, 权威性、稳定性也不及法律。是时候修改这部海事行政法规了。

第一, 内河海事行政法规位阶低, 权威性差。我国于1986年曾经颁布过一部《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旧条例) , 2002年, 国务院再度颁布一部《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旧条例宣告废止。新条例条文数量为95条, 用专章即第十章法律责任一章详细规定了应受处罚的行为, 并对每种行为都作了一定的处罚幅度的规定。虽然在内容上比旧条例充实了许多, 但是, 效力等级却没有发生改变, 依然只是一部行政法规。这部条例颁布迄今已有十多年了, 由于权威性较差, 对于该法规的执行保障很难到位, 实践中, 执法效果打了折扣, 执法保障性较差。

第二, 同为规范交通安全管理的《道路交通安全法》 (以下简称道交法) 的位阶比条例高。他们都是规范交通安全的立法, 区别是条例是规范内河交通的, 而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规范陆路交通的。从法律层次来讲, 二者应当居于同样层次, 作用也同样重要, 内河交通的状况甚至更为复杂。后者于2003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同年5月开始施行。历经2007年和2011年两次修正。因为是法律, 其规范性层次就高, 权威性也高。《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3年颁布以来, 已经历经两次修改, 而早于它颁布的条例, 十多年后一字未改。

第三, 根据《立法法》规定的法律保留事项, 涉及财政、金融、税收、海关、外贸的基本制度, 应当制定法律进行规范。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 内河海事管理中的涉外因素越来越多, 海事执法中必须适用一些管理手段, 这些手段 (除了人身自由罚外) 是只能由法律提供的其他制度来设定的。而现行条例是行政法规, 是无法提供这些制度的, 因此, 条例应当尽快上升为法律。

第四, 条例上升为法律的条件日益成熟。首先, 该法规已经颁布十多年了, 在执法过程中, 我们已经发现、总结了很多的不足, 成为我们立法的借鉴。其次,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 内河运输快速发展,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 对于立法具有指导性意义。再次, 这也是加强内河运输管理的需要。内河航运迅速发展, 对内河海事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 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形象和法律权威, 我们应当提升规范的位阶, 这对于加强规范的权威性、稳定性, 加大执法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的原则和规定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来看条例立法的不足

从《行政处罚法》的原则和规定来看, 条例有些规定不符合它的要求。《行政处罚法》作为一部关于行政处罚的行政法律, 其地位是居于行政法规之上的。其立法原则、理念、规定都是行政法规的立法依据。《行政处罚法》有特别重要的一项原则即过罚相当原则, 即处罚要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重责重罚, 轻责轻罚。条例关于违法责任的有关规定, 与《行政处罚法》的原则不太相符。对某种违法行为的处罚, 条例只作了概括的规定, 并未就违法的情形进行轻重的区分, 只要有此类行为, 罚款额度起点就是1万元, 这就无法体现过罚相当原则。如果相对人态度较好, 立即改正, 或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 也要如此处罚, 那就显得不够人性化, 反而有损法律的威严。

《行政处罚法》还有一项重要原则, 就是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要求, 行政处罚的设定应当合理。处罚的合理性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处罚的数额是否与相对人的现实经济状况相适应;其二是是否对被处罚的相对人进行了不同情形的区分, 如内河上航行的有大型船舶, 还有小型私有家庭船舶等。因为船舶不同, 处罚的数额应当有所区别。现行条例在合理性原则上显然有所欠缺。一是对处罚的规定起点过高, 常常导致相对人交不起罚款, 二是没有区分内河航行的船舶类型, 一律处以相同的处罚标准。

《行政处罚法》特别规定了处罚的简易程序。第三十三条至三十五条专门对此进行了规定, 而且第四十八条明确指出: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这说明, 简易程序其实最适合于水上执法。它可以节省执法成本, 并且最快地对相对人实施处罚, 但是条件是数额很少。条例完全可以引入简易程序, 对于那些违法情节轻微、后果不严重的行为, 可以降低处罚数额, 通过简易程序进行处罚, 特别是对那些难以控制的船舶, 这种处罚方式显然更为科学和现实。

作为《行政处罚法》的姊妹法的《行政强制法》, 也是行政法规的上位法。其基本原则也是强制与教育相结合原则。该行政法律的原则和规定也是行政法规制定的依据, 行政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不得与之相违背。《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 当事人实在无履行能力的, 可以中止履行, 对社会没有明显危害, 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 中止履行满三年的, 行政机关不再执行。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凸显了行政强制的人性化, 这种人性化的执法理念应当反映在条例中, 而条例中缺少这样的规定。

200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对于促进各级政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譹) 。对于现行内河海事立法及执法活动, 具有重大指导作用。从目前海事处罚立法的内容来看, 对于提高海事执法活动的效能、降低执法成本, 还不能起到完全正面的效果;对于管理方式的创新, 就更加弱化了。条例可以说没有得到全面实施, 特别是在海事行政处罚方面, 经常是大打折扣。如上所述, 条例还没有完全符合上位法的原则要求, 配套规章等也还没有完全制定齐备。

三、海事处罚罚款数额不宜一律高额化, 应当根据船舶不同而不同

为什么说处罚数额起点过高?其实是一个区别船舶状况的问题。对于大型公用船舶, 这样的处罚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小型私有船舶, 这种处罚额度就值得商榷了。在法律责任一章里, 共有28条处罚规定, 其中, 罚款下限为一千元的有两条, 罚款下限为两千元的有两条, 罚款下限为五千元的有两条, 其余的下限全部为一万元, 上限通常为五万甚至十万元, 个别条款的上限甚至高达二十万元, 执行起来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衡量罚款的额度高或低, 以该行业人均年均收入为参照值比较科学。按照2013年湖北省分行业在岗职工人均年平均工资收入状况, 交通运输业为40456元, 譺) 其中包括内河航运业, 居于中间地位, 比教育、金融、科技等许多行业的人均收入要低。湖北省属于中等偏高收入省份, 这个数据应该能够代表整个内河航运业平均收入水平。内河航运本来就多在内地非沿海省份, 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是沿海优于内地, 中部优于西部。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内河航运业可能会低于这个水平。

从营运船舶的构成来看, 许多船舶属于船民个人所有, 这些船舶大多吨位小, 配置差, 存在的缺陷多, 安全隐患大。这些船民以船为家, 全家人的收入依靠一条船。由于以上原因, 经济效益也很低。如果对这样的船舶进行处罚, 难度是非常大的, 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交不起罚款。这样的船只数量众多, 而且船民很多都是乡亲, 如果对他们强制执法力度过大, 可能带来群体性抗拒执法后果, 将造成执法人员的生命伤亡或严重阻碍水上交通的畅通, 危及其他船只的通航安全。

从营运船舶的违法构成状况来看, 以超载、违法载运危险品为常见行为。根据条例的规定, 对此类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恰恰又是比较大, 罚款数额比较高的。如第七十一条规定, 从事危险货物装卸, 运输、过驳等, 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再如, 第八十二条规定, 船舶不具备安全条件从事货物、旅客运输, 或超载运输货物、旅客的, 由海事部门责令改正, 并处以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假设我们把船舶换成陆地上行驶的机动车, 如果机动车超载运输旅客或货物, 该怎样处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公路客运车辆载客超过额定乘员的, 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超过额定乘员百分之二十或者违反规定载货的, 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货运机动车超过核定载质量的, 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超过核定载质量百分之三十或者违反规定载客的, 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同样是交通工具的超载, 海事罚款为什么设定这么高?虽然水上环境更加复杂, 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 但最严重的结果也大致相同, 即车毁人亡或船沉人亡, 处罚数额起点却相去一百倍?或许, 立法者的本意是努力遏制内河上的违法行为, 强调用重罚遏制。但是, 单纯的重罚并不是真正遏制违法的利器。

以上种种原因, 造成了内河海事执法难, 罚款难以到位, 船民时常与执法人员对峙, 甚至引发冲突。因此, 修改时有必要考虑适当降低海事罚款的数额。从法理学上讲, 法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这是法的本质属性之一, 法必须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 才能真正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四、条例的内容相对单薄, 对有关事项的规定过于粗陋

条例虽然规定了大量的海事管理规则, 并且对于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是还有些违法行为不在其中, 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有些船只为了躲避检查而集体冲关, 有些船只超期服役, 有些船民跳河躲避检查等。条例对这些及类似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处罚问题上也就更是空白了。还有个别义务性规范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条款, 如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船舶停泊, 应当留有足以保证船舶安全的船员值班”, 但在法律责任中没有对应的处罚条款, 还有条例第三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都是这种情况。实践中执法人员无法可依, 发生这些行为时, 有的束手无策, 有的无可奈何。相比之下,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就成熟得多, 完善得多。纵观条例的内容, 其所规定的方面比《道路交通安全法》更多, 但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相对简单、稀疏, 从法律内容来讲,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范的内容要细致完善很多, 整部法律条文数量是八章一百二十四条, 按照章节排列, 而条例有十一章九十五条, 只按章排列, 可见, 后者的规定更加细密, 实践中可操作性更强。一般来说, 法律规范条文愈多, 它就愈详备愈细密, 规范力就愈强, 可操作性就愈强。反之, 法律规定涵盖的面宽, 但条文内容不多, 说明它对每一个方面的规定都比较稀疏、单薄, 其实无法规范实践中发生的很多问题, 这就有些类似于“梳子”原理。条例应当尽可能地涵盖需要调整的各种关系, 包括应当受到处罚的各种行为。

此外, 条例实施的配套法规、规章还未完善, 许多配套立法还缺位, 这是不利于条例的实际执行的。

五、条例修改的大致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认为, 应当尽快将条例上升为法律, 并从以下方面进行修改:其一, 降低处罚数额起点, 至少区分船舶种类进行处罚;其二, 规定处罚的简易程序;其三, 规范行政强制的程序, 严格界定行政强制的范围;其四, 细化法律责任的规定, 对违法情形进行更为详细的规范;其五, 细化对内河海事航运管理的规定, 尽可能做到细致、周密地规范内河海事管理的有关事项。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内河海事处罚规定的相关问题, 试从《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的原则和规定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来看条例立法的不足, 提出“海事处罚罚款数额不宜一律高额化, 应当根据船舶不同而不同”的主要观点, 强调执法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内河海事处罚规定,修改,建议

参考文献

[1]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国务院.国务院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实施纲要[Z].2004年.

[3]湖北省2013年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标准[Z].湖北省公安厅、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于2013年4月23日联合发布.

现行法规定 篇2

论文摘要:

随着《合同法》的颁布施行,立法者将几种主要的撤销权制度统编于《合同法》中,撤销权制度才逐渐趋于完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合同法》关于撤销权的规定仍比较原则或存在欠缺。其行使的条件复杂多变,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造成理论上的争议和适用法律的困惑。

笔者试图以《合同法》关于撤销权的规定为切入点,并结合民法学的基本理论,对撤销权在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认真分析和研究善意相对人撤销权、合同撤销权、债权人撤销权、赠与人撤销权的定义、成立的条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建议等问题,本文拟对上述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期望更好的理解、掌握合同法关于撤销权的规定。

关键词:善意相对人撤销权、合同撤销权、债权人撤销权、赠与人撤销权

一、我国关于撤销权的历史

撤销权制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合同保全制度:它对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保障交易安全,进而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撤销权制度最早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中称为废罢诉权。由于它是由罗马法学家保列斯新创设的概念,所以又称为保列斯诉权。在我国合同法上有善意相对人撤销权、合同撤销权、债权人撤销权、赠与人撤销权四种撤销权。

二、善意相对人的撤销权

(一)、善意相对人撤销权,是指合同的善意相对人在法定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代理权人所订立的合同追认之前,有权撤销自己所作的意思表示。按照台同法的基本原理,主体合格是合同生效的必再条件之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代理权人订立的合同,由于缔约人的主体资格存在一定的瑕疵,因此其订立后能否生效尚不确定,一般须经法定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追认才能生效。这类合同称为效力待定的舍同。《合同法》第47条、第四十八条做了相应的具体规定。

(二)、善意相对人撤销权成立的条件该撤销权的成立应当符合如下条件;

(1)、相对人须为善意。所谓善意,即不知情。是指合同的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不知道对方主体资格存在一定的瑕疵。

(2)、该撤销权只存在于合同被追认之前。效力待定的合同经追认可以成立,实际上是法定代理人和善意相对人对合同的条款在不同时间的同意。如果在追人之后还拥有撤销权的话,会对主体资格有瑕疵的一方造成不公平,同时成立合同的随意撤销也不符合合同法鼓励交易的基本原则。

(3)、撤销权的行使应当采取通知的方式。善意相对人要撤销已经成立的合同,必须明确通知对方。通知一经到达对方就发生撤销合同的效力

(三)、合同法关于善意相对人撤销权的立法不足主要是对以下几点未作明确规定:

(1)、《台同法》未对规定双方对合同撤销权存在与否发生争议是做出规定。笔者认为,有关各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撤销或者确认台同效力的请求,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依法作出裁决。这个可以类推与我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解除的规定。相对人对于与其订立合同的缔约人不具有独立订立合同的资

格这一事实应当负举证责任。

(2)、合同法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代理权人所订立的合同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对于除诉期限的计算学界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认为该期间应当从相对人作出催告的意思表示后算起,这样比较合同法的立法精神。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原代理权人订立的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对于善意相对人由此受到的损失,对方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笔者认为应由其法定代理人负责赔偿;对方是无代理权人的,应由行为人负责赔偿。

三、可撤销合同当事人的撤销权

(一)、可撤销台同当事人撤销权产生的原因可撤销合同当事人撤销权,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有关当事人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该合同。根据《舍同法》

第54条的规定,因重大误解订立的音同、在订立时显失公平的合同,以及一方以戢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误解方或者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上述合同的效力取决于误解方或者受损害方,这充分体现了台同自愿原则的要求。

(二)可撤销合同当事人撤销权成立的条件可撤销合同当事人撤销权的成立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如果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虽不真实但并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则应将此种合同作为可撤销合同。

(2)、合同的履行可能给一方当事人造成较大的损害。这违背了合同的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对此,误解方或者受损害方有权提出撤销。

(3)、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撤销请求。这类合同的撤销权由误解方或者受损害方行使,其他人无权主张撤销该台同。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时须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请求,而不能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三)、笔者认为《合同法》关于合同撤销权的规定过于简单,应分别对几种情形加以限制,进一步保护无过错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交易的安全。

1、对于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如果误解方主观上有过错,应一分为二来看,而我国立法未作区分,应将误解方有重大过失的严格区分开来。误解方主观上有过失的,有权撤销,但其对此有重大过失者,不得撤销。至于在表意人因误解做出了意思表示之后,另一方当事人明知对方已经发生了误解并利用这种误解订立合同,则不影响重大误解的构成,误解方享有撤销权。

2.对于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应给显失公平下个明确的界定,避免当事人以此为借口逃避承担交易风险,这样才能保证交易的安全、稳定。

3、对于在实践中的撤销权人直接向对方提出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的要求,对方也表示同意,并达成了相应的协议的情况,合同法应予以肯定。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合同自愿的原则,应承认其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的效力。但如果双方为此发生纠纷.则必须经人己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依法作出处理。

四、债权人的撤销权

(一)、债权人撤销权产生的原因债权人撤销权,是指当债务人的行为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所实施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债权人的撤销权是针对债务人不正当处分财产的积极行为设立的,其目的在使债务人的财产恢复到处分前的状态,在实践中,债务人放弃对第三人的债权、无偿或者低价转让财产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严重威胁。对于债务人的不正当行为,债极人可依法请求撤销。

(二)、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条件债权人撤销权的成立应具备如下条什:

(1)、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合同关系。这是债权人撤销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债务人实施了不正当处分其财产的行为。债务人的财产是其履行债务的物质基础,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都会造成其财产的减少或者完全丧失,属于不正当的行为,因而债权人可以请求将其撤销。

(3)、在债务人低价转让财产时受让人须有过错。在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时,不管受益人或者受让人在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债权人均可以行使撤销权.因为这对于受益人或者受让人的利益并无损害,_只是使其失去了不应得到的利益。但当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时,受让人必须有过错,即是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才能行使撤销权。这一条件是为了保护受让人的合法权益而设定的。

(4)、给债权人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如果债务人虽然实施了不正当处分财产的行为,但并不影响其清偿债务的能力,则债权人完全没有必要也不能行使撤销权。

(三)、不足与建议

(1)、《合同法》将“放弃债权”划归于债权人撤销权的调整范围,笔者认为是不合适的。

1、针对的对象不一致。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是债务人的单方行为;而债权人撤销权是以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行为为内容,应针对的是债务人与第三人间的双方行为。

2、划分的着眼点不同。“放弃到期债权”针对的都是责任财产应增加而未增加的情况;而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着眼点是关注债务人减少其责任财产的伤害害行为。

3、对债权是否“到期”问题,代位权要求债权人应在履行期限届满后才可行使;而撤销权则不要求必须履行期届满。但在《合同法》第74条明确表述为“放弃到期债权”,这与债权的撤销权的要求不同。应将代位权与债权人撤销权重新分工,回归其本来面目。

(2)、债权人撤销权的适用范围太小。债务人减少责任财产不当行为的方式方法很多,我国《合同法》第74条仅以列举式的方式规定了“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三种行为时债权人可行使撤销权,使债权人撤销权的调整范围极大地缩小了,显然无法涵盖现实生活中大量诈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对此,笔者认为对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原因的表现形式应作出一个原则性规定。

(3)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合同法》对撤销权受益方的诉讼地位未做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4条规定:“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时只以债务人为被告的,未将受益人或者受让人列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该受益人或者受让人为第三人。”由此可见,最高院将撤销之诉的被告限于债务人,至于受让人或受益人,则只能作为撤销之诉的第三人。但是,该“第三人”是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还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司法解释未加以明确。

笔者认为应将其理解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理由在于,对于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为避免有干涉其自由行使权利的之嫌,法院不宜依职权追加。该规定认为原告在起诉时未将受益人列为第三人的,法院可以追加其为第三人。由此看来,此时的受益人或受让人应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4)、确立优先受偿规则

目前我国还是否定撤销权权人有优先受偿权的权利。但笔者认为“优先受偿规则”有以下好处:

第一,在撤销权制度中确立“优先受偿规则”,能发挥债权人的积极性。效仿代位权有助于维护债权人撤销债务人恶意减少责任财产行为的积极性。反之,由于积极与不积极一个效果,会出现债权人之间相互观望,推诿,谁也不会甘冒经济风险花费时间、精力去主动行使撤销权。

第二,“不告不理”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应当尊重每一个公民的这项选择权利。

五、赠与合同

(一)、我国《合同法》第186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二)、赠与合同的成立条件

第一,赠与人撤销赠与必须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如果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赠与人不得撤销赠与。

第二,赠与人撤销的赠与应是不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这类合同的撤销会破坏社会风俗。

第三,赠与人撤销赠与,仅限于没有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三)、不足及建议

(1)由于《合同法》对赠与人任意撤销权的行使范围、期限等均无限制和规定,将导致除合同法186条第2款以外的赠与合同,不问情由均可被任意撤销,从而使受赠人对赠与人之故意或重大过失而致使赠与财产毁损、灭失时,实际上得不到损害赔偿,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形同虚设。

(2)由于对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毫无限制,使得受赠人不仅在前述情况下无损害赔偿请求权,而且使得受赠人在为接受赠与而作了必要准备以后,因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而使其遭受的损失。由于赠与人任意撤销权为法律赋予之权利,其行为可以排除违法性,从而使得受赠人的这种损失无法得到补偿。如这样显然对受赠人是不公平的。

因此,合同法应该要相对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任意撤销权是违背这一立法初衷的,其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六、小结

合同撤销权的现行法律规定尽管有很多不足,但大体上还是保障了当事人的利益,随着法律的的发展,通过相关法律的修正和司法解释的出台,会弥补现行合同法中的法律不足的。

参考文献:

[1]赵江勇.浅谈赠与合同的撤销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2]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杜.1999.

[3]郭明瑞.债权人的撤销权.中国民法案倒与学理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4]壬利民,崔建远.合同法新论.北京:中朋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现行法规定 篇3

【关键词】竣工验收;备案管理;验收规定;质量监督;分户验收;验收办法

竣工验收是工程建设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全面检验工程建设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重要环节。竣工验收和竣工备案作为建设工程竣工和交付阶段的重要程序,意义重大!因此,相关人员务必熟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规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中确定的内容和程序,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业内人士对下面的内容不会陌生:根据建设部发布的[2000]142号文《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及建设部令第78号《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由核验制改革为备案制。沿用多年的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竣工验收的工程进行质量等级核定改为由建设单位组织参建单位和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对竣工工程进行检查验收,通过办理备案手续得到确认。

为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范房屋建筑工程的竣工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印发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规定》(以下简称为《验收规定》),自2013年12月2日起施行,《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同时废止;2009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修改<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为《管理办法》)发布施行。

1.对《验收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变化的认识与思考

1.1 《验收规定》的主要内容

《验收规定》指出,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竣工验收应当遵守本规定,抢险救灾工程、临时性房屋建筑工程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工程不适用本规定。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管理,具体工作可以委托所属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实施。

《验收规定》明确工程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并对工程竣工验收的程序作出了详细规定,符合相关要求的工程方可进行竣工验收,包括建设单位已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建设主管部门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责令整改的问题全部整改完毕等11个方面。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提出工程竣工验收报告,负责监督该工程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对工程竣工验收的组织形式、验收程序、执行验收标准等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发现有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责令改正,并将对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情况作为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的重要内容。建设单位应当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按照相关规定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1.2 《验收规定》的主要变化

与验收暂行规定相比, 《验收规定》规定取消了“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检查,并出具认可文件。”及“有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等两条规定,不再将规划认可文件和消防、环保准许使用文件作为竣工验收的必须条件:增加了工程竣工验收需具有”工程质量检测和功能性试验资料”的要求,“对于住宅工程,进行分户验收并验收合格建设单位按户出具《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表》”的规定。

2.对《管理办法》的主要规定及变化的认识与思考

2.1 《管理办法》的主要规定

《管理办法》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扩建、改建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适用本办法。抢险救灾工程、临时性房屋建筑工程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工程,不适用本办法。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工作。

《管理办法》明确建设单位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应当提交的文件。备案机关收到建设单位报送的竣工验收备案文件,验证文件齐全后,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上签署文件收讫。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5日内,向备案机关提交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备案机关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应当在收讫竣工验收备案文件15日内,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当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建设单位将备案机关决定重新组织竣工验收的工程,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前,擅自使用的,备案机关责令停止使用。备案机关决定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并责令停止使用的工程,建设单位在备案之前已投入使用或者建设单位擅自继续使用造成使用人损失的,由建设单位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竣工验收备案文件齐全,备案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办理备案手续的,由有关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2.2 《管理办法》的主要变化

《管理办法》对原《暂行办法》(建设部令第78号)作如下修改:建设单位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应当提交文件中删去”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的规定,增加“法律规定应当由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对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验收合格的证明文件”的规定。对原“商品住宅还应当提交《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规定修改为”住宅工程还应当提交《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对原第九条“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未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备案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30万元以下罚款。”修改为“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未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备案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3.对竣工验收与竣工备案、质量监督定义与差别的认识与思考

3.1 竣工验收、竣工备案、质量监督的定义

GB50300一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验收标准》中对“验收”做了“建筑工程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验,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的定义。单位工程质量验收也称质量竣工验收,是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前的最后一次验收,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验收。验收合格的条件:构成单位工程的各分部工程合格、有关的资料文件完整外,还须对涉及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分部工程进行检验资料的复查、对主要使用功能进行抽查、由参加验收的各方人员共同进行观感质量检查。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是指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规划、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行为。《验收规定》与《管理办法》中的“质量监督”是指由政府部门实施的“行政监督”,是按行政区域分级负责的宏观质量监督。

3.2竣工验收、竣工备案、质量监督的差别

竣工验收是参建单位对工程质量的确认,主体是参建单位,客体是建设工程。竣工备案是建设单位将工程建设和竣工过程中的资料文件向行政机关存档备案,主体是建设单位,客体是工程相关的文件资料。《验收规定》规定中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受行政管理机关委托对对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实施监督。

竣工备案归档的文件资料包括参建单位验收、规划、消防等专项行政许可或审批文件,竣工备案的文件资料主要是为追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责任。

监督报告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监督的成果文件,是监督机构监督过程的记录文件,是工程项目文件的一部分,也是竣工归档备查文件的一部分。

4.对规划、消防、环保、电梯验收规定的认识与思考

4.1规划、消防、环保、电梯的验收

工程建设管理由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为了突出重要性,保证安全性,规划、消防、环保等还有专项的行政管理。建设行业对建筑的勘察、设计、施工、竣工、使用等过程实施行业管理,而规划、消防、环保、电梯等对建筑的特性实施专项管理。规划、消防、环保、电梯等的专项检查要求在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合格基础上,申请行政管理机关检查。竣工验收过程中,参建单位对该部分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并确认合格与否。规划、消防、环保、电梯行政管理机关再进行“专项验收”,对参建单位验收内容的核查,是一项重复的专项检查。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检查,并出具认可文件”及“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属于行政审批和许可文件。规划、消防、环保涉及公众利益,行政审批和许可具有强制性,必须按照规划、消防、环保、电梯的要求申请行政管理机关的检查,才能准许投入使用。消防、电梯是建设工程质量的一部分,建设单位和其他参建单位对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安全承担完全责任,行政管理机关只承担渎职责任,行政管理机关的检查并不替代参建单位的验收,是代表政府实施的检查。规划、消防、环保等不作为竣工验收条件,但作为竣工备案条件。《管理办法》规定:“备案机关

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可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行为,核查提交文件的完整性。

4.2消防、电梯的工程质量检测和功能性试验

消防安全贯穿于建筑、结构、设备等各分部分项的质量,电梯是建筑中独立的分部工程,均与安全紧密相连,与建筑工程无法分割。消防和电梯管理部门有着独立的检测机构进行功能试验,专项功能检测合格是检验建筑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参建单位应当先对消防、电梯进行必要的功能试验和检测,在合格的基础上由独立的检测机构对事关安全的重要功能进行专项检测,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机构的合格检测报告是竣工验收确认工程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和条件,《验收规定》中增加的“工程质量检测和功能性试验资料”包含了消防、电梯等专项检测和试验资料。尽管检测是准许使用的条件之一,消防和电梯检测机构不是行政管理机关只对检测报告承担责任,不等同于行政许可,要行政管理机关检查后才准许使用。

5.对住宅分户验收办法的认识与思考

竣工验收合格是竣工交付使用的前提。《验收规定》中增加了“对于住宅工程,进行分户验收并验收合格建设单位按户出具《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表》。”规定,对住宅交付使用条件进行确认。分户验收是指竣工验收时,对每一户住宅及单位工程公共部位进行专门验收,并在分户验收合格后出具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通过行政干预手段,给每位购房的业主把住质量关,避免整体验收和抽检造成的遗漏,避免交付使用后的扯皮现象。

6.结束语

总之,竣工验收与竣工备案是建设工程竣工和交付阶段的重要程序,相关人员应从理解竣工验收、竣工备案的定义与规定,规划、消防、环保、电梯的验收规定,质量监督与备案关系,竣工验收与交付使用关系入手,使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人员熟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规定》、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中确定的内容和程序,与时俱进,以便使工作做得更到位。

参考文献:

现行法规定 篇4

1 故障过程及保护动作分析

该变电站故障前的主接线与保护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图1中,35 kV主变压器481、482、分段480断路器的备自投装置在投入位置;备自投压板中,均配置有变压器后备保护动作闭锁备自投压板;35 kV分段480断路器设限时速断投入压板。

该变电站发生的35 kV电缆接地引发的变电站35 kV全停故障过程如下。

1) 9时31分1.675秒(t1时刻)。

变电站35 kV的A母线出线太西线发生C相永久性接地(按照电网运行管理规定,系统单相接地可保持运行2 h)。

2) 9时45分41.7秒(t2时刻)。

35 kV系统A、C相发生短路故障,35 kV太西线断路器定时限过流保护动作(重合闸不投),483线路断路器跳闸成功C相短路接地故障切除,系统出现35 kV的A母线A相接地故障。

3) 9时45分42.86秒(t3时刻)。

35 kV系统发生A、B、C三相短路故障,1号主变压器481断路器后备限时电流速断保护动作,断路器跳闸成功,故障切除,35 kV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4) 9时45分47秒(t4时刻)。

35 kV的A母线电压三相失压5.238 6 s后,35 kV分段备自投动作,分段480断路器合闸,备自投至故障线路。备自投动作原因是主变压器中压侧后备闭锁备自投压板未投入。

5) 9时59分22.9秒(t5时刻)。

35 kV系统再次发生A、C相短路故障,2号主变压器482断路器中压侧后备限时电流速断保护动作,断路器跳闸成功,故障切除,35 kV的A、B母线电压三相失压。

整个故障过程历时1 653.832 4 s(27.56 min),变电站35 kV系统先后发生单相接地、2次两相短路、三相短路,共发生短路冲击3次,最后造成变电站35 kV系统的A、B母线同时失电。

2 故障检查与原因分析

2.1 电缆故障点检查及原因分析

变电站35 kV系统发生第一次C相接地(t1)历时超过14 min,经检查为35 kV太西线4.1 km处所敷设单芯电缆终端C相对地击穿所致。35 kV太西线25号~27号杆由架空线路改为电缆线路,采用DJY-240型号单芯电缆,全长为1.68 km。

1) 按照GB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规定,电缆外护层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交流系统单芯电缆,不得选用未经非磁性有效处理的钢丝铠装。该改线工程采用单芯电缆时,没有考虑三相统包和单芯电缆的区别,违反规定错误选用铠装电缆,而且未按品字型敷设固定。当线芯流过电流时,就会有磁力线交链护层或金属屏蔽层,使两端出现感应电压,产生较大环流,导致过热,加速电缆绝缘老化。

2) 按有关规定,35 kV单芯电缆线路,应在电缆电源侧将金属屏蔽层与钢丝铠装分别直接接地,在电缆负荷侧金属屏蔽层与钢丝铠装经护层电压限制器接地,这样可阻断环流回路。而该电缆施工时,电缆电源侧钢丝铠装和金属屏蔽层连接后直接接地;电缆负荷侧钢丝铠装与金属屏蔽层虽经护层电压限制器接地,且接地箱内护层电压限制器接线不正确,形成实际上的直接接地,加之电缆较长从而产生较大环流。

2.2 故障链分析

变电站35 kV系统第一次发生A、C相短路(t2时刻)时,现场检查为35 kV太西线C相与35 kV太北线A相发生异地异相接地短路。35 kV太北线投运于2004年,采用YJV22-3×150型电缆,直埋敷设,其电缆终端、电缆接头制作工艺粗糙,绝缘处理工艺不符合规定,而且电缆敷设时多处外皮及保护层破损,造成电缆内明显积水存在严重缺陷。当35 kV太西线C相接地,导致非故障相电压升高,造成太北线A相电缆终端、接头绝缘击穿短路。本次故障从单相接地开始,到异地两相短路,最终发展成三相短路,形成一个典型的电缆故障链。又因相关断路器保护的软、硬压板投退不正确,导致35 kV系统开关群跳故障的发生。

3保护配置、定值检查与压板投退情况分析

3.1 保护配置情况

为保证保护动作的灵敏性、选择性和速动性,该变电站主变压器保护除配置有差动保护等主保护外,还配置有中压侧、低压侧后备保护、非电量保护,35 kV系统配置有三段式电流保护,分段开关兼有限时速断保护及备自投。变电站35 kV系统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及保护定值检查情况如表1所示。

3.2 定值检查与分析

通过表1各出线及主变压器保护配置以及对发生故障的数据计算,t2时刻发生的A、C相短路(故障电流:10.25/2 050 A),在35 kV太西线定时限过流保护动作之时,35 kV太北线定时限过流保护同时也应启动并动作出口。现场检查装置发现,该出线保护装置定时限过流控制字置“0”,该保护为退出。由此提示我们:作为调度控制一体化运行维护管理,在硬件上应该具备保护退出时发出警示信号的功能,提醒运行监控调度员做出处理。

t4时刻,当1号主变压器35 kV中后备限时速断保护动作跳闸切除故障后,35 kV分段备自投装置不应该动作,但还是发生备自投到故障线路。现场检查发现,主变压器后备保护动作闭锁备自投压板在打开位置。到t5时刻2号主变压器中后备保护动作出口,断路器跳闸成功,切除故障,此时应该是分段480开关限时速断保护动作,但现场检查发现,该保护压板却在打开位置,结果造成482开关误跳闸,A、B母线全停。

4 整改措施

1) 按照GB50217—19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要求,参照《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线路》等资料,考虑到在电缆两端装设直接接地箱和保护接地箱、电缆直埋时线芯之间的距离要求,检修人员在电缆厂家和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指导下,将直接接地箱和保护接地箱进行了接线方式调整,按有关规定要求将护层及金属屏蔽层接地线对应在保护接地箱接入,处理后的电缆截止到目前运行良好。

2) 针对变电站主变压器、出线保护装置的软、硬压板结合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对调度监控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并结合目前调度控制一体化运行维护管理的模式,制定并下发了相关管理细则及办法;抽调原变电运行操作人员、自动化专业人员充实加强到调度。

采取上述措施以便实现调度控制信息分流,调度员监控电网层面、集控员监控变电站设备层面信号,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人机显示等各个环节进行调度控制信息的分流。措施实行至今效果较为明显。

5 结语及相关建议

首先,小型区域电网发展的今天,随着城市化电网的逐步扩大,35、10 kV配电网电缆的应用越来越规模化,在设计、选型、施工、运行阶段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定。同时,结合调度控制一体化运行维护模式的建立,应进一步优化调度、变电工作流程,加强硬件系统的配置,逐步适应新的运行维护模式的需求。有关具体建议如下。

1) 按照需要,选用35 kV单芯电缆时,电缆的外护层不得有未经非磁性处理的金属带、钢丝铠装。

2) 单芯电缆线路长度在护层电压限值以下时,电缆电源侧屏蔽层与钢丝铠装采用直接接地方式,电缆负荷侧屏蔽层与钢丝铠装应采用经护层电压限制器接地的方式。

3) 电缆线路在运行中发生单相接地时,如该线路无特殊重要用户,应及时进行故障的停电处理,尽可能消除非故障相因电压升高带来的绝缘击穿等危害,杜绝事故的扩大。针对上述现象,建议将规程中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后可持续运行2 h规定的内容进行修订。

4) 在相关标准和设计选型、施工订货合同中,除了应明确电缆的型号、敷设要求外,还应包括电缆终端、接头等附件的详细清单,明确转换接头、直通接头、交叉互联接地箱、保护器等的接线方式和个数,以及回流线的阻抗、排列配置方式等。

5) 调度控制一体化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是电网调度业务与运行监控业务的有机融合,强化了电网运行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对电网调度、变电监控、配电自动化、电力通信、自动化、信息运行维护的集中一体化管理。缩短了管理链条,将通信、自动化、继电保护专业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建议编制发布内容详实的调度控制一体化运行维护管理实施细则,使调度控制运行人员具备熟练的综合分析能力,全面提升电网安全水平和应急水平。

6) 建议制造厂家结合调度控制一体化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的运行,进一步拓展综合自动化装置的人机对话功能,使保护定值在实现远方下达的同时,实现定值丢失的报警功能和装置软压板投退报警功能,进一步完善综合数据网及调度安全监控和数据采集(SCADA)系统数据网;实现调度控制一体化系统二次设备模型扩展,使系统能够提供更多样、人性化的二次设备信号、量测展示界面,包括变电站各类硬压板的位置信号,并结合原有的调度能量管理系统(EMS)的人机界面功能,实现二次设备全面统一的界面展示软件。

7) 加强电网运行部门各专业之间的有机配合、协调,做到相互间紧密衔接,避免发生各部门、各专业之间出现管理和技术上的盲区。

8) 运行维护部门要加强对设备的巡视检查,利用红外测温手段,定期开展红外测温检查,加强对电缆接头、终端接触部位的测温检查,建立红外测温图库,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隐患。

参考文献

[1]江日洪.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线路(第一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2]王梅义.大电网事故分析与技术应用(第一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217—19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4]张超.地区电网继电保护整定值校核与风险评估系统[J].供用电,2010(4):43-46.

现行法规定 篇5

关键词:军转安置 张为臻 军队转业干部 政策规定 文件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实施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是现行军转安置工作的基本政策依据。此文件的颁布实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分配的办法,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04~2006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间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中发[2004]7号),是2004年及今后三年安置工作的政策依据。

为做好自主择业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国家和省又相继出台了若干配套政策规定,包括国务院军转安置工作小组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2001]国转联8号),国务院军转安置工作小组、人事部、财政部印发的《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退役金发放管理办法》(国转联[2001]9号),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印发的《关于加强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4]13号),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山东省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管理暂行办法》(鲁人发[2003]38号)等文件。

上一篇:连锁企业物流配送问题下一篇:自动上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