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

2024-09-11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精选11篇)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 篇1

收录日期:2012年3月4日

我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后的今天, 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甚至产生较大差距, 因此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充分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活动发生的日益频繁, 企业性质和活动也日益复杂。因此, 应对财务报告的内容予以拓展。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其局限性

(一) 注重企业会计核算, 轻视对财务报表的分析。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频繁调整, 为了跟上变化, 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会计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 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 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报告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的先决条件是财务人员与决策者的良好沟通, 了解决策使用者真正需要的信息, 这也正是许多财务人员工作的欠缺所在, 重技术, 轻目的, 总是习惯地给出一个数字化的结果, 而不是去认真思考该数字是否真正有效地回答了报告阅读者所提出的问题。

(二) 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反映不清。

由于现行财务会计计量是权责发生制为基本假设的, 它要求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记录, 而不仅仅是对现金流动进行记录, 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估计和判断:如坏账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残值的确定、无形资产经济寿命的认定等项目。但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却掩盖了这个固有的特点, 在财务报表上列示的仿佛是十分确定的数字, 这大大影响了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理解和运用。

(三) 注重企业历史的经济活动而忽略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

从会计要素的定义可以看出, 现行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记录的汇总表。按照主流理论的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会计要素的定义应该是要包含现在和未来这两个时间点的交易和事项的, 因此, 财务报表的表内信息, 主要是面向过去, 而使用者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 尽管历史信息对预测未来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历史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 但决不能等同于代表将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展示着过去辉煌的成绩, 但随后经营状况却直线下降, 此时投资者也往往受财务报表的蒙蔽而遭受损失。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前瞻性信息在使用者的决策中显得日益重要。

(四) 财务报告的披露不健全。

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权、期货之类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日益繁杂, 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 因它们用历史成本计量, 导致其有关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 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

(五) 注重以货币计量为标准, 忽视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

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在未来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经济资源。所以, 目前货币是唯一可以表现的、能够量化的形式。会计要反映价值的形成、耗费、收回及其循环的周转, 非依赖货币计量不可。但是, 在新的经济体制下, 由于人力资源和知识基础对财富与经济创造的贡献越来越大, 无形资产将逐步取代有形资产而成为今后企业的最重要资源。由于相对于能用货币计量的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加难于计量且难以为企业所控制和拥有, 许多不能以货币计量的重要资源, 如大部分无形资产如自创商誉、优秀的人力资源、完善的销售渠道、顾客的满意程度等, 无法满足严格的确认标准而被排斥在报表之外, 在报表中无法得到反映。知识作为一种全新资本和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 知识就是财富, 在知识经济中, 人力资源的地位日益重要。企业生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知识和创新, 这时, 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 不再是企业的现金流转, 而是所谓的“知识增进”。

二、改进建议

(一) 增加财务报告披露内容。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需求者对相关信息要求质量的提高, 表内已无法包容更多的信息, 应增加表外信息的披露。表外信息在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会计发达国家, 表外信息的长度已大大超过财务报表的长度, 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揭示财务信息, 还应扩大到非财务信息, 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 企业应当至少在报表附注中对其进行一般性的描述, 可按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性质、金额、期限、未来现金需求的种类、期间及不确定性等进行披露;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在企业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显著, 在人力资源价值货币计量的操作成熟之前, 采用非货币性计量方法予以恰当披露。

(二) 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当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体系。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未来的财务报告将同时采用多种计量方法, 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历史成本属性之外, 针对不同项目, 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 特别应注意“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计量属性, 促进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现有的价值。譬如, 针对新金融工具的出现, 可采用公允市价来计量。在选择计量基础时, 随着对信息相关性的日趋重视, 将来市场价值或现行价值有可能作为一种计量基础形成一套独立的会计报告模式, 但就短期来看, 由于可靠性等原因, 现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一时不能被取代。

(三) 提高财务报表的时效性。

现行的会计报表模式, 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分为年度和月度来进行编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数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已摆脱了手工记账而是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 这就给财务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创造了条件,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 实现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并存, 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四) 增加未来预测信息。

决策的有用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的关注, 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来说, 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 企业未来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财务报表仅仅是对过去发生的事项进行总结, 而需求者最关心的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如何。因此, 需要对公司近期和将来经营政策做到全面、准确的把握, 发挥财务分析报告“导航器”的作用。财务分析的本质并不是单纯的揭示问题, 而是能够分析出解决方案, 真正起到“财务参谋”的重要作用, 故此财务分析报告的价值才能够体现。

总之, 财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 是财务报告主要部分。自从财务报表产生之后就出现了对财务报表的分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使财务报表的局限性日趋时显, 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了不便。因此, 应改进财务报表的内容, 保证决策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信息需求与财务报告分析结果之间往往产生较大差距, 这说明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以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作一探讨。

关键词: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参考文献

[1]郭复初.公司高级财务.

[2]贺军.集团企业合并报表视角下的XBRL网络财务报告研究.商业会计, 2012.2.

[3]苏宏伟, 张今华.如何写一篇高质量, 有价值的财分析报告.商业会计, 2012.2.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 篇2

对煤炭企业实施集中财务管理的现实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IT业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应对加入WTO之后的各种挑战,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了高新技术,完成了财务联网,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收到了明显的效益。韩城煤业集团公司历经七年的会计电算化不断总结和提升,现在已经成熟,并升级到用友U850版集中财务管理软件,并一举走在陕西省煤炭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前列。但是,随着煤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不断拓展,信息量大大增加,但信息的获取时间却拉长了,信息的准确性也打了折扣。旧的财务软件在煤业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无法随时了解各二级或三级单位的财务经营情况,无法深入进行财务工作的垂直化管理。因此,在韩城煤业集团公司乃至我国各大煤炭企业集团选择新的财务软件,建立一个全面、高效、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煤炭企业 集中财务 信 息 化 内部控制 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对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集团型企业已不满足于仅在会计期末的数据集中查询,而要求实时的信息查询与处理,并要求在新的技术平台上能实现跨账簿、跨企业、多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解决了这一要求在技术上的瓶颈,一些IT软件提供商也提出对传统的处理流程进行修订,提出由集团总部统一设立“一账式”会计账簿,统一制定会计科目、人员权限、业务流程等,各子公司在上级公司规定的范围内增设会计科目、人员等,并基于互联网在异地独立录入数据,电子数据集中存储于集团总部数据库,并由集团总部统一结账、编制会计报表。

陕西韩城煤业集团公司经历了七年的会计电算化不断总结和提升,完成了以用友软件为核心的集中财务管理,一举走到了陕西省煤炭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前列。但是,对于煤炭企业集团来说,无论是煤业集团总部本身还是处于不同层次的煤业成员公司,都有着共同的理财目标,即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尽管煤业集团总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有复杂多样的利益主体,且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但无论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什么样的利益冲突,其他利益主体(包括经营者、债权人、劳动者等)的利益最终都要服从于出资人的利益,为了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1分散财务管理的缺陷

煤炭企业过去传统的分散型集团财务管理流程依据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以反映单个会计主体的经营信息为中心,通过合并报表实现对整个集团经营情况的了解。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分散”式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1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煤炭企业内部信息存在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中的现象,甚至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使得煤炭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而煤炭企业由于地点分散,条件艰苦,信息传递缓慢,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依然存在。

1.2财务核算各自为政,难以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

在煤业集团层次,“分散”式管理实际上只存在一个报表合并的主体,并不存在一个集团性质的会计核算主体,集团整体的财务信息只是经过合并生成的3张或多张报表,并不存在整个集团的明细账与总分类账的汇总,在这3张或多张报表之外,对集团企业更有价值的经营信息却不能清楚地得到。虽然集团总部作为法人企业,存在单独的账簿,但只是在对外投资上对子公司的净资产变动进行粗浅的记录。而集团型企业在实际管理中,为了更准确地做出决策,不仅需要知道子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也需要知道子公司详细的经营信息。如:陕西韩城煤业企业集团,在韩城等地有30多个二级矿井和附属厂,不仅需要单个子公司整体的销售收入,更需要每个子公司明细的销售数据,以形成对市场上产品需求变动的判断。而“分散”式的财务管理,以报表作为子公司经营信息载体,以合并报表方式得到集团整体经营情况,使有用的信息很难收集到集团总部,极大地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完整性,降低了财务信息的价值。

1.3监控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目前大部分的煤炭企业,都在自己单位搞财务核算,有些单位离集团远,较偏僻,交通和通讯等方面较落后,这种状况就使得煤炭企业普遍存在对企业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管理严格的企业可能进行个别的事中审计和监督,而其他企业可能只在年终形成了既定事实的情况系进行所谓得业绩考核,失去了管理的意义。在资金的运作和管理上也存在着内部人控的现象,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不少煤炭企业难以及时掌握二级单位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因此,时常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1.4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煤炭企业集团对下属的企业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现实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典型的情况包括:子公司多头开户严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子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从而影响集团正常的资金链状况;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货款拖欠高居不下,产成品资金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1.5信息滞后,难以迅速传达会计信息

在“分散”型的管理模式下,只有在会计期末,各个会计主体结账后才可得到有关子公司经营情况的会计报表。而现代煤炭企业经营,对市场的反应与资金的回收速度要求较高,负责销售的子公司一旦出现存货积压,经营信息必须快速地反馈集团总部,由总部向负责生产的子公司下达调整产量的命令,并通知资金管理部门注意财务风险,因此,以月为单位的信息报送是不适用于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的。如:韩城煤业销售公司煤炭销售的相关信息以手机短信的方式,每天发送到企业领导和生产销售人员手中,实现了销售信息的及时反馈,为领导层提供了便捷的决策信息。1.6管理粗放,难以统一核算口径。

在“分散”的管理模式下,各个子公司的财务部门独立设立账簿,核算的口径与方式很难统一。实际上,早期的以报表为信息传递主要载体的方式,本身就无账簿中会计科目、多栏账设置、收入与支出确认等核算方式统一的要求,各个企业的会计人员只需年末在统一的报表格式上填上相应的数据即可。

1.7、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保证子公司人员的独立性。

分散型的管理模式使子公司人员的独立性很难保证。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子公司的财务人员一方面面向子公司的管理者,另一方面面向集团层管理者。如果没有快速的信息反应渠道与统一的财务管理,即使采用了会计人员委派制,在子公司内部工作的财务人员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造成独立性的丧失。如:韩城煤业集团公司实行的财务科长委派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以上这些缺陷,可以用一句话形象地概括:“手不够长、眼不够亮”。这句话在煤炭企业集团层次与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中,体现得更为突出。从财务管理的核心上讲,对于煤炭企业集团总部,作为一个投资主体,会计核算的核心对象——资金流,其流动方式不再是“资金—采购—生产—销售—增值资金”方式,而转为“资金—投入—增值资金”,虽然在其投入环节,产生利润后依然遵循原有的方式,但这种转变增加了新的财务管理目标——价值增值,并且在集团型企业中成为主要的财务管理目标。分散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则立足于信息反映与监控,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2煤炭企业集团实施集中财务管理的方式 2.1集中财务管理实施的方式

煤炭企业集团实行集中财务管理,在实际运作时采取的具体策略或方式应视各个集团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参考:

2.1.1通过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管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对企业集团而言,母公司只有控制了子公司的财务收支,控制了其资金的流动,才能便子公司按照母公司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的集中管理有多种实现方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在母公司设立资金结算中心或由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的一个独立法人,财务公司是全面负责集团内所有成员企业资金管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无法成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可在集团公司设置与财务公司功能相似的资金管理职能部门资金结算中心。无论是财务公司还是资金结算中心,都具有以下功能:(1)、结算功能(2)、内部监控职能(3)、资金融通功能。财务公司除了具有上述三种职能外,还可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和进行同业拆借来为各成员企业融通更多的资金;另外,还可为成员企业办理买方信贷和资产重组等业务。

2.1.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在煤炭企业集团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明确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为了搞好预算管理,应在煤业集团公司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和组织实施及调整。在编制预算时,一般宜采用上下结合的方式,即首先由煤业集团公司根据整个集团的发展战略提出预算目标,并将其进行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然后各子公司结合自身情况编制各自的预算草案,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子公司的预算草案进行汇总和审核,并召集各子公司的经营者进行预算的协调与调整,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煤业集团的各级预算部门可通过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实施适当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各级预算目标的完成。若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出现需要调整的情况,则须经煤业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预算管理委员会还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对各子公司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据以进行奖惩。比如:兖州煤业集团和晋城煤业集团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陕西韩城煤业集团公司不久也会实施。

2.1.3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财务人员资格管理制度

煤业集团公司为了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可依据产权关系,以出资人的身份向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应是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是母子公司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为了保证其相对于子公司的独立性,财务总监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应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和发放,而且应该实行财务总监定期轮岗制。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不但可以便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方针在子公司得到较完全的体现和贯彻,而且能够规范子公司的财务活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有利于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母公司应对子公司财务人员实行资格管理制度,由财务总监审查其上岗资格,并报母公司备案。应注意的是,财务总监只是母公司派驻子公司监督经营情况的监督者。子公司为了开展财务工作,还应有其自己的财务主管,该财务主管对子公司的经营者负责,并不受财务总监的直接领导。

除了上面介绍的三种方式以外,煤业集团公司还可通过使用集中式财务软件或强化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以实现集团财务的相对集中管理。目前,我们韩城煤业集团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集中式财务软件(用友U850版本代替原使用的用友8.11a版本),实施了软件升级,实现了集中财务管理,在整个韩城煤业集团内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集中财务管理模式。

3实施集中财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煤炭企业集团要正常发展,集团整体利益与下属子公司及其管理者的利益还需保持一致,所以煤炭企业集团财务宜集中管理。总之,通过以上的综合调研和分析,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有助于煤炭企业集团统领全局,而又兼顾效率;既保证了子公司财务部门一定的独立性,又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因此,在我省乃至全国煤炭企业建立一个全面、高效、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集中财务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 篇3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在年报中披露)、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一般国际或区域会计准则都对财务报告有专门的独立准则。“财务报告”从国际范围来看是较通用的术语,但是在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使用的是“财务会计报告”术语。为了保持法规体系一致性,基本准则仍然没用“财务会计报告”术语,但同时又引入了“财务报告”术语,并指出“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从而较好解决了立足国情与国际趋同的问题。

现在的财务报告(最初只是财务报表)原是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才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形成的。财务报告对市场所起的财务信息传递,帮助投资人进行投资决策和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作用,是很独特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二、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缺陷

1.重成本、轻价值。历史成本原则更多考虑的是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而忽略了相关性的需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是需要权衡的。

2.侧重企业的历史经济活动,忽略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会计要素应包括过去和未来两个时点的交易和事项,但它与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却相互背离。在企业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中很难出现对信息使用者未来决策有用的信息。

3.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矛盾。财务会计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对坏账的计提、无形资产经济寿命的认定,以及或有负债等项目,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和判断。但在财务报告中仅列示单一的数字,对信息使用者来讲就不能很好地从中得到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信息。

4.财务报告编报定位偏向企业导向。

5.财务报告内容通用、时滞。

三、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措施

1.应重视对衍生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货、期权之类没有实际交易而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日益繁杂,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虽然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衍生金融工具尚不多见,对企业的影响还不大,但我们应该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2.应注重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存货、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上的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已日益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实物性资产价值量的大小与创造未来现金流量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与企业现行市场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也减少。在现行制度下,投资于人力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额多大,一律作为当期费用,这就使人力资产被大大低估,而费用则大幅度提高。这也是现行财务报告受到越来越多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

3.应当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由于公司股票的账面价值往往与股票的市场价值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多数股票市价高于账面价值(这种情况在我国的A股市场上特别明显),这就给公司经营者提供了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机会。可以说,公司这种利润增加是建立在原股东权益稀释基础之上。这种利润增加究竟是对公司原股东有利还是不利,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并没有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因利息费用减少而增加的利润,而将原股东权益稀释的核算排除在外。将这种信息对外披露,必然会误导投资者对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行为加以肯定,从而容易作出有损自身经济利益的决策。因此,财务报告在这方面也有必要加以改进。

4.应重视企业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现行财务报告中的收益是建立在币值不变假定基础之上,这在经济活动相对简单、币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该收益与全面收益差异不大。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市值变化频繁化,这种传统会计收益与企业真实的全面收益差异日益扩大,若再用传统的会计收益作为基础进行决策,就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

5.应重视对公司未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的披露在经济环境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人们可以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结果以及行为的因果联系的财务报告去推测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人们已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推测企业未来,这就导致财务报告的相关性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企业未来价值趋势的预测信息。对于如何披露预测信息,目前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从理论上讲,最佳的披露形式是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但从实际操作看,要编制准确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难度很大,可行性差。从实践上看,世界上许多国家仅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预测数据。

6.应重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信息披露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环境的主要污染者,它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环境对企业生存和的影响可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环境本身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二是因环境而引起的社会原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了解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影响状况的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来讲,均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生存是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经营的问题,如一个企业不能持续经营,那么,基于持续经营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就毫无意义;其次,了解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或有负债、治理污染的成本、资产价值的贬值和其他环境风险损失等影响企业发展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作出正确的決策。

四、结束语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 篇4

现行的事业单位包括林业管理单位, 会计制度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主要核算基础, 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不配比的情况, 带来了不少弊端。也因此不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 使得会计报表构成不够完整。

同时,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致使在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在资产负债表中, 以固定资产的原值反映价值形态, 与之对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也只核算原值。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 没有反映其资产净值, 也就虚增了资产总量;同时,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 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 虚减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 归法人所有, 但其中的专用基金包括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 它们属于负债性质, 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 因此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 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 提取修购基金的规定使得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列入支出:如果将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提取修购基金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来观察, 其各自的处理无疑是正确的, 但将二者前后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 在购置固定资产环节, 其价值一次性列入了支出;在计提修购基金环节, 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又一次被列入支出, 使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计入支出类科目, 人为扩大了实际支出。

2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

2.1 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 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并非每年都会发生, 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是逐年发生的。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的年度, 根据收付实现制将修理费直接计入支出, 造成当年支出增大, 结余减少, 使得当期收支不配比, 计算的结余就不具备可比性。由于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不进行成本核算, 就难以对这些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考核。同时, 实际工作中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经常不易明确区分, 这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 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 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因此, 建议对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 以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2.2 增加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和低值易耗品科目。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固定资产是否要计提折旧没有明确说明, 只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报废、毁损等作了一般性的阐述, 而会计制度通用科目中没有折旧这一科目。在实务操作中, 事业单位一般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而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还规定:“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 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可见, 同企业会计核算类似, 对无形资产的损耗要在受益期内逐渐摊销, 那么, 对固定资产也就没有理由再“区别对待”了。建议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 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 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 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购置固定资产时, 可只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 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另外, 建议增加“在建工程”和“低值易耗品”科目。

2.3 对事业单位结余的改进。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主要有: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 归法人所有, 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属于负债性质, 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 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 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 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2.4 改进接受捐赠的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 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以及接受捐赠时发生的相关费用确认入账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而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 入账的计价依据虽然与固定资产相同, 但账务处理却是借记“银行存款/材料”等科目, 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 处理方法却存在差异:前者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 而后者则计入收入。认为这种处理方法不够严密, 不应将接受捐赠的非限定用途财物作为其他收入进行核算。因为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接受捐赠业务不符合事业单位收入的定义。而且, 企业单位接受的捐赠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 事业单位接受的固定资产捐赠计入净资产的“固定基金”, 为与之统一, 建议将非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也归入净资产, 计入“事业基金”账户, 同样, 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账户, 以便更好地规范类似业务的核算。

2.5 将交纳所得税作为一项支出而不是对结余的分配。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所得税是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 按照规定, 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应该在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 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 所得税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项费用, 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而且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同样, 笔者认为, 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也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 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 即:增设“所得税”科目, 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6 会计报表中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用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 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因此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 就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 以便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 同时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无论从制度规定还是实际职能来看, 事业单位实质上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 首先应该从核算基础入手, 在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的前提下, 先对上文中提到的会计科目的设置、资产的确认核算、报表的设置要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以改进, 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整个过程, 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 同时也与企业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形成可比性, 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阎达五, 耿建新, 戴德明.高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汪红.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缺陷及改进对策[J].会计之友.2005 (9A) .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 篇5

摘要

中文摘要:财务报表是以会计账簿为主要依据,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总括地反映会计个体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理财过程的报告文件,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定期地对会计账簿资料进行归集、加工、汇总,编制各种会计报表,为有关方面提供总括性的会计信息,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会计工作。在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还不够完整,财务报告中各项目确认的原则和时点还有一些局限,因此,应对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予以拓展,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财务报表 缺陷分析 改进措施 披露信息

Abstract: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in accounting books as the main basis, to the currency as the unit of measurement,overall reflect the accounting entity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financial status, operating results and financial process report file, is the final result of accounting.For the collection, processing, summary of accounting books data regularly, prepare accounting statements, is concerned with gener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an essential business accounting work.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in China,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adequacy and accuracy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The current financial report disclosure of the content is not complete, the project financial report to confirm the principle and point some limitations, therefore, to deal with financial report disclosure to exp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e rapidly.Keyword: Financial statements

Defect analysis

Improvement measur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一、财务报表概述

1.财务报表的含义

财务报表亦称对外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报告的资料。对外报表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他有关各方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

2.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内容

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其中,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对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企业应当根据其经营活动的性质,确定本企业适用的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典当公司应当执行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规定,如有特别需要,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和补充。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规定,如有特别需要,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和补充。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应当执行证券公司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规定,如有特别需要,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和补充。会计报表附注由上市公司按照《会计报表附注指引》进行编制。

会计报表附注包括外币会计报表核算方法、坏帐核算方法、存货核算方法、短期投资核算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计价和折旧方法、收入确认原则、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控股子公司及合营企业、公司承诺事项(或有事项)等内容。

二、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缺陷分析

1.财务报表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在我国的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分类上,一方面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将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分为“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和“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另一方面按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分为“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和“分配股利、利润或偿还利息支付的现金”。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只按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分类,实际操作更简单。我国这两种方法并存的现状概念上前后矛盾且不利于实

际操作。

第二,关于中期财务报表。一是准则规定采用会计报表一致的会计政策,虽然利于保证中期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但相关性大大降低,使用者无法从中期财务报表获得对报表的预测。二是中期财务报表附注要求列示面面俱到,既增加工作量又没能突出重点,对中期财务报表中季节性、周期性的信息披露规定不够详细。

第三,财务报告列报项目与国际财务报告列报的项目相比不完整,不能够全面的反应会计信息。

2.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不完整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在对外提供的信息披露上表现为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运用统一货币计量原则提供历史信息,而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用的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管理员工的素质等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二方面不能提供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已不满足于通用的财务报告,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需要向企业提出有特定需要的有差别报告。然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仍无法提供。三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要揭示硬性资产,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可能要高出几倍,现行财务报告已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

3.报表的编制重结果轻过程,重成本轻价值

关于重结果轻过程:财务报表通常只能说明企业某一时点的理财结果和经济效益成果,而不能详尽说明企业理财的过程及经济效益实现过程,无法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实现过程。比如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只是某一时点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静态状况,并不能明确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如

何筹措资金,对筹措来的资金又是如何具体加以运用的,是否及时偿还了债务等。又如,通过损益表报表使用者只能了解到企业所取得的收入是多少,至于收入是如何具体取得的,却很难了解到。这些无疑都给财务报表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关于重成本轻价值:成本、价格和价值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三个概念,但在会计核算中,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却不容易理解。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仅代表资产的存量特征,价值则代表资产的流量特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重成本轻价值,主要是考虑到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近些年很多会计学者提倡重价值是站在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立场上的。

4.财务报表信息缺乏可靠性和相关性

受到“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不及时”的影响,其结果是:一方面当用户得到信息时,许多会计信息已是“遥远的历史”而失去了相关性;另一方面,那些占有信息优势的人可利用信息披露的时间差而进行内幕交易,导致了投资者之间的非公平竞争,使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在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尚未解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性交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其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它对使用者决策的时候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之间形成的差距。但是,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相关性又分为一般相关和决策相关,一般相关就是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都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决策相关是指财务报告使用者在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需要一些特定的决策信息。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只有在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后,才在真正意义上符合相关性原则。但相关性绝不是一个可以确指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向外界展示其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旦实际经营状况很难达到目标,企业会主动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或者采取其他手段来粉饰会计报表。比如以赊购方式购买的货物,故意将年终要采购的物资推迟到下年初再购买,或将借款在年终有意偿还,等下

年初再重新借入,从而达到提高本年流动比率的目的。在会计期结束之前,企业如果意识到当期收入与利润,以使信息使用者对本企业的利润水准有较高评价。在制造业,有的企业为提高利润水准,往往采用高估期末在产品成本,低估入库产成品的成本的方法。人为操纵的结果,极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得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距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也使财务报表分析失去意义。

随着企业产权结构的不断变动,子公司购买、处理行为已不鲜见,由此引起合并范围的频繁变动。而由于合并范围政策的变化,也会引起合并范围的变动。根据这些情况,必须解决子公司变动时的规范合并处理问题,以解决当期利用合并范围的变动任意调节利润、任意改变已形成的财务状况,扭曲会计信息的行为。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实务来看,企业集团内部转让股权这种内部交易往往金额大、可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由于在关联方之间发生,可能有失公允,甚至被大股东利用控股关系进行操纵,用以调节转移集团内部利润,粉饰上市公司业绩。

5.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列入报表的仅仅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我们对报表的分析仅仅是分析了那些报表中所列示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是受客观条件制约、或是受会计方法的制约而并未在报表中得到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逐渐成为第一资源,作为提供生产经营信息的信息系统,会计由注重成本逐渐转向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关注。与物质资本投入不同,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不是直截了当,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深远的。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与信息产业里,拥有的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远比有形资产大。现行的财务报表无法真实的反映这种贡献。报表使用者无法通过对报表的分析来了解企业重要人才的结构、对现在经营的影响程度、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等信息。

企业的营销网络的价值,根据会计制度方法,建立营销网络是需要发生费用的,而这些费用发生以后,都会减少企业的利润,等到营销网络建成之后,它就成为无形资产,而我们无法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了解这些资产的价值。企业的商标、专利技术等都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但是按照会计方法的谨慎性原则,这些商标的注册、专利的开发,都只是作为一个减项记录在当期的利润表中。我们无法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了解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优秀的组织管理体系、非专利的技术在目前会计核算方法下没有

被量化,无法变成报表项目。这些都是企业的财富却不能在报表中体现,它们能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通过报表分析,我们只能了解到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6.基于会计计量的会计信息局限性

历史成本计量是指按照资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的偿还负债与其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物价变动是当今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不可改变的形势,物价变动使历史成本计价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有用性: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非货币性资产如果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相对于实际的要小。而来自销售收入的现金会被日益增加的资产重置成本所耗用,反映在损益表上,就有可能使企业的资金流动出现入不敷出的境况。

简单而言,重置成本就是指在当前的物价水平下,购买或建造出相同或相似的资产所花费的全部成本乘以该资产的成新率之后的价值。从重置成本的含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重置成本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有一些资产随着技术的进步被淘汰了,只能根据与其相似的资产确定其重置成本,然而,相似的资产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企业选择不同的相似资产确定的重置成本也会不同,这就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另一方面,成新率是需要估计出来的,估计的准确性会因为专业知识程度和经验丰富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即使是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专家估计出的结果也难免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可变现净值一般仅在财务报告日对企业持有的存货资产作价值审核时使用。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在计算可变现净值时,存货的售价、至完工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的金额确定都需要估计,在计算上缺乏足够可信的证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企业实务中资产负债采用现值计量模式的情况并不多,企业会发生一些涉及到资金的分期收取或支付的经济业务,这时就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采用现值计量模式。此类业务发生涉及的是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的确认。运用现值进行计量时,是

将资产或负债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或流出量进行折现,并将这个折现额作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进行计量。折现额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其中NPV表示折现额,NCF表示第1年产生的净现金流量,r为折现率,n表示期限。该公式表明折现额只是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结合,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估计值,折现率也可以是某个随意的利率。这样,得出来的现值,不可能个个都准确并且与决策有关,这表明折现额是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和准确性要求的。

所谓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情况下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用公允价值对企业的会计要素进行列示,存在很多人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当资产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将该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其公允价值,此时的公允价值不仅只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近似的、模糊的反映,而且还是对企业未来事项的反映,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权责发生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很难得到保证的;而且,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成熟,许多非市场因素仍然对市场起着干扰作用,各种资产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其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所以即便是资产存在活跃或者相对活跃的市场,很多情况下也只能通过估计得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直接按照其交易价格确定,大量的估计误差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必然削弱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完善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的结构和内容(1)现金流量表结构和内容的完善。

对于筹资活动具体项目的分类应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一致,按且只按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进行分类,同时要对筹资活动定义做出相应调整。将“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分为“发行股票或其他权益性工具所收到的现金”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收到的现金”;将“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和“分配股利、利润或偿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合在一起又重新分为“偿还债务及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和“分配股利、利润所支付的现金”。

在附注中要增加以下信息进行披露:不能提供给集团使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尚未使用但能用于未来经营活动和进行偿付业务的资金,维持甚至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的现金流量信息等。

按照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思路,财务报告应当传导的信息指标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和非企业财务信息(如经营业绩信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企业非财务信息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自然以及相关环境所产生的效应,以便为投资和购买活动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不仅要及时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还应及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社会边际成本及其变动状况的信息。应当明确的是,财务报告制度的改进,目的在于为建立一个有效的扩大就业范围、维护雇员利益和环境资源管理体系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完整的会计信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所形成的一切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信息。

(2)中期财务报表的改进之处。

应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简明的中期财务报表而不是完整的中期财务报告。附注可将披露着重于周期性或季节性的成本、收入和费用,所得税的估计,重大会计变更的数据,提高预测盈利的准确性。其中要注意披露的所得税费用,应基于预计的企业全部财务的实际税率,以便给管理当局对该剩余时间的估计提供线索。若实际税率过低,意味着以后在低税率区域可能有利可图;若资本利得税比其他税种低,即未来期间可能大规模处置固定资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财务报表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而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也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具体表现之一。

第二,适当引入事项会计和数据库会计。具体运用原则:一是使用者能够按照事项重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汇总数据,并按照需求重新汇总数据;二是在收益表中对事项的描述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在设定外部变量变化的情况下,对未来发生

的同类事项的预测。

由于报表内容日益复杂化,表内已无法包容更多的信息,而表内某些信息若不加以必要的说明或补充又难以理解。因此,增加报表附表及表外附注说明将成为更好的理解报表信息的解决途径。这些附表及附注说明可能反映的信息包括:有助于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采用与报表不同基础编制的信息,可以反映在报表内,但基于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用于补充报表信息的统计信息等。

2.加强财务报表目标理论研究

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预期达到的一种目的或结果,是一种主观性要求的体现,受人们视角的影响比较显著。无论是“决策有用论”还是“经营责任观”,都是一方面在承认会计信息应为每一类型使用者提供特殊目的的财务报告的同时,又认为具有共性的一般财务报告便足以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要,会计目标强调的是共性而非个性。可见这样的目标不能达到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的初衷。当然,实务与理论的偏差并非人们意愿所导致,而是由当时的会计环境、会计手段所限制,因此,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或然性的信息;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这一目的已成为公然接受的会计目标。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应适应新经济的特征,运用新时代的先进技术,将其确定为:一是随时向现在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能满足个性要求的会计信息;二是使会计信息成为宣传企业的窗口。

3.编制预测财务报表

企业间竞争加剧、经营风险提高,预测和了解前瞻性信息对投资者、经营者及相关利益都大有好处。这种会计预测,虽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可靠性保证,但是毕竟可以克服只有会计历史信息的不足,因而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根据历史信息,考虑企业现状,采用前瞻性预测原则分别编制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利润表、预测现金流量表。必须注意的是,编制预测会计报表,也要力求规范化、提高准确性、保证及时性,并且要注意编制报表本身过程中所存在的成本控制问题,防止出现新的报表弄虚作假行为。

目前状况下,可以借鉴美国各大公司的做法,要求上市公司在提供财务报表分析、解释的同时提供公司业绩和前景讨论以及分析,其中包括对现在已知的事项、趋势和不确定性对公司流动性、资本资源和经营业绩的重大影响的评估等,以提高财务报表的整体有用性。

4.完善财务报表披露内容

(1)注重财务报表披露内容的可靠性,相关性的高度统一。

可靠性和相关性都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质量特征,可靠性是基础,相关性是保证,但可靠性和相关性有时会出现矛盾。财务报表如果不适当地被拖延,就可能失去相关性;而为了在及时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在了解某一交易或事项的所有方面之前有可能有必要做出报告,这就会影响可靠性。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协调,做出适当的选择,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如何最佳地满足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要求。要实现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两者缺一不可。未来的财务报表不论怎么改革,只有在综合分析提供信息的费用和效用的恰当比例的条件下,达到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高度统一,才不会偏离财务会计的本质。因此,财务报表作为使用者必要的决策工具必须注重这二者的关系。

(2)提高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

在市场经济下,财务报表应不仅揭示财务信息,还应扩大对非财务信息的揭示。现行财务报表体系虽然在财务报表中揭示了大量包括定性信息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但并不是说财务会计报表充分披露了这些非财务信息,这只是借助非财务信息来辅助说明与解释财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理解运用财务信息,最终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未来的会计应拓展财务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为增加财务信息的价值服务;应将与信息使用者有关的非财务信息、预测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环境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纳入披露的范围。同时,对现行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一些“表外项目”也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披露,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但是,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必须符合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且不能超出财务会计的对象和职责。现行财务报表仅对财务定量信息予以揭示,不能完全分析出给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带来影响的具体因素。

5.发展实时报告

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是否乐观,而预测未来的变化,单凭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现状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因此,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势在必行。应将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活动通过计算

机网络系统反映,并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供信息使用者随时查阅,更快捷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高财务报表及时性,有利于企业对自身管理进行实时控制,也有利于及时修正管理中的失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6.多种计量基础并用,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重

改变过去主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计量方式,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的采用市场价值计量,使会计信息更贴近于现行价值,但并不是放弃历史成本的计量方式。两种计量方式综合使用,各取所长,使信息使用者从报表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到企业的财务情况。

除现有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信息外,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及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舆论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方卫华.信息化下的财务报表管理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 张彦.集团财务报告分析与评价[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3] 陈诚.浅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问题[J].绿色科技.2013,(6)[4] 杨洁.现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3,(13)

[5] 李君.浅析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3,(11)[6] 周力.浅谈企业财务报表的局限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0)[7] 吕云福.财务报表分析应注意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8] 祝楠.浅谈现金流量表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市场.2013,(18)[9] 杨晨.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治[J].时代金融.2013,(9)[10] 邢彦辉.企业财务报表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9)

[11] 黄成波.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应用探析[J].金融经济.2013,(10)

[12] 杨丽霞.浅谈财务报表分析[J].财会研究.2013,(3)

[13] 宋加富.企业财务报表改进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2013,(4)[14] 李慧青.财务报表附注披露浅析[J].时代金融.2013,(2)[15] 冯猛.邹议现行财务报告披露[J].商.2012,(24)

[16] 杨庆发,吴在斌.浅析财务报表的分析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2,(32)[17] 于瑾.吃透财务报表[J].现代经济信息.2012,(21)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 篇6

【关键词】药品检测报告;优化建议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73-02

用来确定药品质量是否达标的法定依据就是药品检验报告,这也是药品检验机构对药品颁发质量鉴定的相应的依据,同时还是行政执法机关取缔假药的依据,行政执法机关还会依据检测报告对没有药品鉴定的生产单位进行行政处罚。虽然有如此的要求,但是目前药品企业还没有遵行规范的药品检验报告,对于药品鉴定的结论并没有做到详细、规范、科学,导致了行政执法因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根据我在工作中和实践中的经验,提出对药品检验报告的优化建议。1药品检验报告的当前模式

当前,药品检验机构所出具的药品检验报告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为报告题目,测试内容,测试结论。报告标题主要说明了检测药品的数量,检测药品的名称,药品的规格、剂型,包装规格,生产单位,检验方法,检测费用和检测时间,检测规范等。检验内容主要包括药品的性状,鉴别的内容,药品的规格和用途。测试结论主要是说明药品是否符合药品规范的标准,根据规范标准这主要分为“遵守标准”和“不符合标准”两各方面[1]。2药品检验报告存在的缺陷

2.1不影响药品质量缺陷的测试结果药品检测结果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药品检验报告格式的不规范:①检测报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题要求,因此检测报告也有很多形式的标题,比如:××药品检验报告,检验报告书,检验报告中对于检验的名称并没有按照质量标准中规定的个数设置,将商品名和通用名没有明确的区分,检测报告也没有一个规范的编号,有编号是8位的,有的编号是9位的,甚至还有12位的,检验内容也不够全面,只有全部检验和部分检验两个方面;在有效性的表达方面也是不统一的,比如有效期、直到××有效/无效日期至××。②检测报告对于一些方面并没有表述:保留样品数量,检验机构的法定检验资格证明,检查员签字,检验机构盖章,药品检验报告的声明。

2.2影响药物测试结果对于检测结果的影响主要是报告内容表述的不同,①对于检测内容的表述:没有明确的测试依据,一些检测报告的检测依据以国家药品标准为基础,然而有一些药品企业使用地方标准做为检测基础,对于测试结果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表现确切的测试数据,最终只是使用合格和不合格来表述药品的检测结果,所以这样的检验结论是不规范的,这样的表述与国家标准的规范表述有很大的出入。②对于没有监测的内容的表述:没有提供相应的材料,檢查的规范流程环节的不全面,药品的其他性征的缺失,这些都可能会导致结果和结论的不规范。3对药品报告书上提出了三点优化建议

3.1对药品检验报告不规范形成的修订建议①要有规范的标题:在标题中应该清楚的显示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药品监督局的药品检测报告,报告的编号应该统一使用9位的规则标号,编号的前四位数应该是第一个五年的检品项的(即分类)代码,而编号的后4位应该显示为年份;对于商品质量检测的报告中所提到的药品名称应该是书面的法律名称;检查项目要表述清楚,如果是部分检查应该注明该检测为特殊检测,如:某某性征的鉴定,药理的检测报告等,这样可以使药物的检测能够更加规范和统一。②要充分体现药品的补充项:在注明药品补充稽查签名的条件下,根据“药品管理法”中第六条的规定和相应的计量认证法规的要求,药品检验报告中应将检验机构的资格的法律文本或证明商标在其中显示,对于特殊的药物的测试,通过特殊编码进行识别并且要加盖检验机构的特殊标识印章,从而方便确定药品检测报告书的规范和标准;对于药品检验的补充,以及留检药品的数量,以及复验的结果都要显示,这为行政执法提供了仲裁所需要的样品信息;明确的声明药品检验报告结果只对送检的药品的样品给予鉴定,不能够擅自使用在其他药品中,不能够随便乱用;在检测报告中也要注明药品检验机构,机构的地址,传真,电话等相应的信息。

3.2拟议对药品检验报告不规范的修订的内容①将测试数据表述清楚,严格按照“药品质量的法规”的规定填写检测报告,测得数据的准确的值应写入测试报告,明确标注不符合标准的数据,对于不符合的项明确表述原因和结论,不能简单的用数据来表示,要使用“符合”或“不符合”来表述数据,根据“药品管理法”的第32条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报告”中所表述的项目,药物检测报告要有明确的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和测试原则,而且要符合国家药品检测的标准,如果不符合这两项的要求,则检测结果就不具有合法性。因此,药品检验报告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检验的标准,这样药品检验报告才具有合法性。②应补充未列明的项。补充检查药物所需的贮存条件,以及药物对环境的影响,补充结论项可以使检查项目的结论更加明确,这样可以使结果和结论避免混淆。③药品检验报告的结论要明确、完善。目前的药物检测报告都以“符合”或“不符合”来作为结论,这种表示不能够与行政执法衔接,导致行政处罚缺少相应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48条和第49条的规定假药、劣质的质量是“不符合规定”的药物需要进行处罚,因此,要进行药物的毒性测试,根据测试结论确定药物是否符合规范。根据药品管理法第48条的规定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48提供假药物的要予以处罚,从而解决了技术鉴定和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检测和行政执法分离的问题[2]。参考文献

[1]张春科.对新时期地市级药品检验所职能调整的思考[J].中国药事,2011(12):143.

[2]王榆娥.对完善药品检验报告书的探讨[J].北方药学,2011(07):210.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 篇7

一、现行地理考纲在可操作性方面的不足

好的考纲,除了要有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念,还需要像篮球比赛的规则一样,既要明确,又要翔实,让人们清晰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重点做什么,怎么做才好,这就是它的可操作性。有了可操作性,才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现行地理考纲可操作性的不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试范围不明确

地理学科体系宏大、内容庞杂、范围宽泛、包罗万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开放性。正如钱学森所言:“搞地理的人确实处在一个很困难的位置上,要处理的对象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子系统的种类非常多,而又没有一个现成的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结果就搞成这么一个状态,也就是分成小块。”[1]针对地理学的这一特性,大学里的研究者可以选择这个巨系统中的一小块,但是中学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吗?

由于地理学的博大精深,高中地理教学和备考比其他任何学科更迫切地需要划定一个明确的考试范围。遗憾的是,现行的考纲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一功能,对考试范围的表述极为宽泛,甚至语焉不详。

例如,考纲对农业地域类型这一内容的考试范围描述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问题随之而来:何为主要?商品谷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当然算,而原始迁移农业、市场园艺业算不算?考纲未作进一步的陈述。如果属于考试范围,师生自然要严肃对待、认真复习;反之,了解一下点到为止即可。考纲并未明确界定,就让人茫然不知所措了。

再比如,考纲对“地球运动”考试范围的限定,仅仅用了一句话:“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笼统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多了,哪些考?哪些不考?在备考实践中,就只能靠教师主观判断了。如果说“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产生的重大意义,是教材花了较大篇幅详细论述的内容,肯定是在考试范围内,大家没有异议;那么“日出日落方位”考不考,就没有统一意见了。这时,站在教学实践第一线的中学地理教师十分为难,如果要讲,为何中学课本中只字未提、没有任何蛛丝马迹?何况这个知识点并不简单,讲了之后会不会影响教学进度,会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如果不讲,那为什么在高考试题中偶有出现?万一明年还考,怎么向学生交代?

例题:(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题)2011年6月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

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B.徐州的白昼较短

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 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

解答这个题,不用掌握“日出日落方位”知识也可以。根据题中信息,徐州位于34°N附近,甲国首都在10°N附近,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A项的正确性容易得出。然而D项毕竟还是出现这个知识点了。它到底属不属于考试范围?如果属于,是扎扎实实地讲清楚学明白比较好呢,还是仅仅要求学生机械地记住一些结论好?这种进退失据的迷茫和困惑,在高三备考中屡见不鲜。

2. 考查目标不具体

不同的考试内容,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如果考纲能清楚、细致地确立每一项考试内容应该达成的目标,就会大大增强命题、教学、备考和评价的目的性、针对性、精确性和有效性,高考数学大纲在这一方面就做得相当不错,其对考查目标的规定非常详细、到位。例如,“直线与方程”这一内容被细分为6项要求,其中一项是“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2]这是一个语义明确的句子,既非常具体地指出了考查目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又指出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目标精细微小,途径清新显豁。特别是动词“根据”“判定”的使用,使目标变得非常确凿明朗,可操作性、实用性大大增强。

相比之下,地理考纲对考试内容分解得不够细微,更没有用行为动词指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大为逊色。例如,考纲罗列的考试内容中,有一条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是句子,只是一个词组而已,可谓惜墨如金。可是难道这样就够了吗?具体考什么?是分析解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举例说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途径,还是总结归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意义?如果三者都要考,为什么不一一列出?再如,对于考纲中“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一内容,该重点关注什么?是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还是防治?不同的环境问题,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又如,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考查,是定性地了解变化趋势即可,还是必须学会定量地计算呢?在考纲中看不出任何端倪。

高中地理教师渴望的,正是像数学考纲一样的一本地理考纲。很多从事高考地理复习的教师经常半开玩笑半当真地感慨:“要是地理考纲对考试目标的规定很明确,就像体育达标那样,100m跑进多少秒就是多少分,那该多好啊!”是的,若要行动,首先要有正确而清晰的目标,选择了一个无用的目标,即使努力再多,得到的只不过是“屠龙之技”。高三师生很不希望在某个知识点到底该不该考、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上过多地纠结,而希望像一名运动员一样,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狠下心来奋力前进。

3. 边界不清晰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与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正因为如此,考纲要求“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这是地理考纲特有的。提出这个要求完全合理,但是应该有所约束和限制,给出考生需要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基本技能”的边界,只有这样,才能使地理命题、教学和备考在自己所在领域彰显特色、创造精致、有所专长[3],这对于紧紧围绕高考展开教学、千方百计意欲提高高考成绩的高中师生而言极为重要。否则,高考地理命题和复习就容易“摊大饼”,不但把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学科(例如天文学、大气物理学、水文学、生态学)知识肆意搬过来,还有可能把历史、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中与地理略有关联但专业性很强的东西加进来,使高考地理复习成了一个文史哲、理化生无所不包的大杂烩,既干不好自己该干的事,又越俎代庖干了别人该干的事,分散了目标和精力。学生们感受到的,不是地理学的博大精深,而是地理课又“穿帮”了。

历年来,被中学教师评为“差题”的高考题,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地理特色不强、对其他学科相关技能要求过高的题。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就有两道题比较偏,第2题考查雨水花园的哪个填充层对雨水有净化作用,暗用了初中化学中“过滤”的知识,很难想到;第37题对青藏铁路冻土及热棒功能的考查,偏离学科主干,更像是一道物理题。不仅学生叫苦,教师做起来也勉为其难。[4]

4. 能力要求与考试内容未融合

知识与能力是分不开的,对能力的考查要以知识为载体,对知识的考查要以能力立意,不能成“两张皮”。现行地理考纲首先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即中学地理教师常说的“学科四大基本能力”;然后在“考试范围与要求”中罗列了近百条考试内容。也就是说,考纲没有把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结合在一起陈述,从而引发了重大困惑:每项考试内容都要求这四种能力吗?有没有侧重点?每项内容的能力要求都一样高吗?同一内容可以以不同的题型出现,从而考查不同的能力,还可以勉强接受。不同的内容,却没有提出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就让人分不清轻重缓急了。这无疑增大了命题和备考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抓错重点畸轻畸重,考纲应有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没有很好地实现。

毫无疑问,不同的知识块,有着不同的内涵、特色、容量和难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也不尽相同,应该有不同的能力层级要求,着重考查的能力也应有主次之分。考纲如果能在列举考试内容时,指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大大有利于命题者和高中师生在复习中抓住重点、击中要害。例如,语文考纲将能力划分为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E(表达应用)、F(探究)六个层级,B在A之上,C在B之上,对不同的考试内容,指出了相应的能力层级。[2]数学考纲对知识的考核要求从低到高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2]同样是圆锥曲线,都要考查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但是对圆、椭圆的要求是“掌握”;对双曲线、抛物线的要求是“了解”。不同的考试内容,侧重考查什么能力,哪个要求高,哪个要求低,一目了然,值得地理考纲借鉴。

5. 考查方式不明朗

同一考试内容,可以根据需要搭建不同的载体,以不同的题型和手段呈现出来,在考查方式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现行地理考纲没有对某一考试内容限定考查方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有些内容难度较大,考查方式又可以花样百出,就像孙悟空一样,有十八般武艺,会七十二般变化,如果不适当限制一下考查方式,不给它带上个紧箍咒儿,就会让师生感到永远都降服不了它、掌控不住它,最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

例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的难点,考查方式可以是文字、区域地图、统计图表、景观图、等值线图、光照图等,尤其是光照图,又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综合考查多项知识和能力,颇能显露命题者构思之精妙。这类题一直是中学师生的“心腹大患”,耗费师生巨大精力。但是,近几年来情况大有变化,光照图越来越少,仅有的几个也不再那么刁钻了,估计是命题者顿悟到了这类题太难,而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也没什么用。取而代之的是,文字介绍和区域地图越来越多,考查的侧重点也由原来的空间想象能力转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难度大幅下降。这是个好兆头,然而考纲并没有规定必须这样考。所以以后会怎么考,始终不明朗,师生们还是拿不准是不是应该放弃光照图。

综观现行地理考纲对考试内容的陈述,虽然字数很少,但高度凝练,概括性太强、覆盖面太广,很笼统,没有界定出明确的范围、边界、目标和能力要求,没有传达出清晰的价值观,相当于仅仅列举了若干个大的“专题”,与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与备考实践中客观存在的知识点多、杂、乱的局面形成鲜明反差。

二、地理考纲可操作性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

地理考纲是命题人、教师、学生在高考中都要遵循的游戏规则。一种游戏若要好玩,必须以科学、客观、详尽、明确的规则作为保障。如果游戏规则的可操作性不强,它的效力、作用即大打折扣。现行地理考纲可操作性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利于考试命题和教学质量评价

每年的高考题揭晓后,都有很多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样的一道题,有的人由衷佩服命题者比中学地理教师功底深厚、视野开阔、理念前瞻;有的人则说大学教授不接地气,不了解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不体恤中学地理教师的困难。有的人说应该降低难度;有的人说还可以再高深一些;有的人说它超范围了,考查了繁、难、偏、怪、旧的知识点;有的人则认为它恰恰能检测知识体系是否全面、是否有死角;有的人说它只考一个知识点,没有深度和综合性;有的人则认为它能凸显核心知识点,降低难度和复杂性,传递正确信号;有的人说它推陈出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新要求;有的人则认为它刻意标新立异不利于保持中学地理教学的稳定……争论十分激烈,观点针锋相对,赞美的人把它捧到天上,批判的人将其踩在脚下,有时甚至对整张卷子都有争议。例如,对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的评价,有的教师认为它平和自然、符合预期、不为难考生;有的教师则认为它没有新意、不够精致、深度和综合性不足。共识达成之难,价值取向差异之大,远甚于其他学科。

原因就在于地理考纲可操作性不强,“游戏规则”不详细、不健全、不精致、不实用,导致命题、教学、备考、教学质量评价没有清晰的章法可循,跟着感觉走,弹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大大增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太多,不利于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不同的命题人、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时空,对考试范围、考查目标、重点难点、能力要求、考查方式、试题风格的界定和取舍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以往的案例和经验教训,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猜测性,出现较大的差异和分歧也就不足为怪了。加之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实行“3+综合”模式,地理题数量少,分值大,进一步增加了地理考试的不可预知性和变化性。无论是模拟考试,还是高考,试卷特点与地理成绩的偶然性强,波动明显,与学生的预计相距甚远。黑马常有,遭遇滑铁卢者更不计其数。

这种分歧进而蔓延到了高一、高二。有时候,教师们往往为了该不该教学和考查某个知识点争来争去。结果是,谁命题,谁带的班的成绩就高一些,教学目标不统一,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客观。

2. 加重师生教学负担

地理学本来就博大精深,现行考纲对考什么、怎么考的指导意义又不强,这种局面迫使师生们为了提高成绩,为了预防万一,不得不倾向于既要全面、系统地复习所有知识点,又要钻研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于是,在高考复习中随意加大容量、延伸范围和提高难度的现象司空见惯。既要广撒网,又要深捞鱼;既要深挖洞,又要广积粮。为了掌握那些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极小但又不能断定一定不考的知识,获得这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耗费了大量精力。高三地理教师有这样一种感觉,在高考之后,当他们反思自己到底教给了学生多少有用的东西,不管是用在考试上,还是用在生活中,他们无奈地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无用功,吃力不讨好。

3. 削弱复习的针对性、侧重点和有效性

范围笼统、边界模糊、目标不清、能力要求不明、考查方式未知,不利于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也不利于凸显主干、突出重点。某个知识点,到底学不学、学到什么程度,往往依赖于以往的不成文的规矩、惯例和传统。师生们有时患得患失,有时心存侥幸,有时贪多务得,有时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想面面俱到,只能浅尝辄止;想要集中火力,又怕留下死角。这无疑削弱了复习的针对性和侧重性,增大了盲目性和主观性,效率和质量随之受损。

4. 伤害师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地理学科原本是一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学科,然而由于地理考纲可操作性不强,地理试卷的内容、难度、风格、侧重点、考查方式存在很大的变数和难预知性,地理成绩偶然性大,师生们对到底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提高成绩往往无所适从,相当盲目。既要追求系统性和覆盖面,又要有深度和综合性,还要有灵活性和应变力,很难兼得。尤其是在平时的考试和训练中,一些繁难偏怪、刻意求新、答案勉强的题目,非常容易挫伤师生对地理教学的积极性。这就是学生,即使是对数学很头疼的文科生,也认为“地理没有数学能提分”的原因了。高考数学有一个可操作性很强的考纲,考点是清晰的,考卷有很强的可预知性。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

三、提高高考地理大纲可操作性的建议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限制才有精致。篮球赛之所以好看,是因为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都在遵守统一、详尽、明确的比赛规则,高考地理亦然,需要改进和完善“规矩”。为此,必须不遗余力地提高考纲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1. 对症下药,细化考纲

新课标的一个重大亮点,就是要求教师必须确立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量的教学目标。目前,教育学界比较认可一种含有四个要素的教学目标叙写方式: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s)+表现程度(Degree),简称“ABCD目标陈述法”。[5]这是目前最契合新课标要求并且运用最广泛的目标陈述方式。它要求教师在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时清晰地界定谁在做,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做,做到什么程度。[6]毫无疑问,如果考纲在列举考试内容时借鉴ABCD目标陈述法的精华,细化考查的范围、边界、目标、能力要求和考查方式,无须花费很多气力,就能让无数为高考苦苦奋斗的师生抛却很多无谓的困惑和烦恼,克服现行考纲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足的问题。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为例,考纲可将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要求进一步分解如表1。

注:能力要求B比A高,C比B高,高一级的能力要求包含低一级的能力要求。

有了这样细致而明确的划分和界定,命题、教学、备考和评价的统一性、针对性、侧重性和有效性无疑大大提高。

2. 及时反馈,建立“负面清单”

就像游戏规则一样,考纲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每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制定考试大纲的同时,也会依据考纲,编写《考试说明》和《试题分析》,对命题、教学和备考做进一步的指导。《考试说明》和《试题分析》一般以高质量的高考题为例,分析说明其立意、风格和考查方式等,指导人们该怎样做;如果能同时对以往不很成功或者争议较大的高考题加以解释、反思和批判,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反馈,建立“负面清单”,就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不该怎样做。与此同时,针对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穷本溯源,反思和纠正考纲的不足,进而倒逼考纲不断完善自己。在“实践→反思→改进→实践”的良性循环中,考纲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得到改进,质量和价值得到提高,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积极影响,传递更多正能量。

摘要:现行高考地理大纲可操作性的不足表现为考试范围不明确、边界不清晰、考查目标不明确、能力要求未知、考查方式不明等,导致命题、教学、复习和评价缺乏必要的统一性、稳定性、客观性、针对性和侧重性,加重师生负担,削弱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对症下药,细化考纲,并根据实际操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建立负面清单,及时修订和完善考纲,使其发挥实用价值。

关键词:考试大纲,可操作性,地理,高考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8,50.

[3]胡谊.专长的实质:限制与精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4]刘振峰.2015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7):4-27.

[5]邱杨兵.ABCD型地理教学目标叙写方式[J].地理教学,2010(2):33-34.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 篇8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改革

一、引言

2008年国务院修订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这次修订将固定资产纳入抵扣范围, 从而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 增值税会计在会计科目、视同销售会计处理、月末与缴纳时会计核算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简化, 变得更加清晰明了、更加合理。但是新的准则并没有专门设立增值税会计处理准则, 仅在《存货》、《固定资产》、《收入》等准则中提出涉及到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增值税的会计处理由国家颁布的增值税有关会计处理办法的规定和补充规定指导。而在“财税合一”的会计模式下, 在实际增值税会计处理中, 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违背了配比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等。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 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扩大对企业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解决增值税会计处理问题显得更加迫切。

二、我国增值税会计概况

1. 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模式

增值税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增值税会计的目标、特有概念、计税方法和业务性原则、核算程序等, 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 对会计准则与税法不一致的涉税事项进行调整, 或者企业为了进行纳税筹划, 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或重新核算。增值税会计不需要企业在财务会计之外另外设账, 也不需要企业专门设置增值税会计机构, 只需要在原有的会计机构下安排增值税会计人员。

我国目前税务会计模式已经向“财税分离”方向发展, 但增值税会计仍保留着“财税合一”模式, 这种模式是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合一的模式, 以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和扣税权利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 会计核算过分依照税法的规定而放弃了自身的原则和要求。在这一模式下, 随着我国税制的不断完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 增值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异越来越大, 由此产生的信息差异越来越多, 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税务会计体系显得非常必要, 而构建“财税分离”的增值税会计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 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实务

根据财政部对增值税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核算增值税的发生、抵扣和进项税额转出等情况, 而不再统一要求设置“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账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采用多栏式账户, 借方设置“进项税额”、“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和“已交税金”专栏, 贷方设置“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和“出口退税”专栏。“进项税额”登记企业购进货物或接受劳务时付出的准予抵扣的增值税额。“减免税款”登记企业经营减免税项目所享受的减免税额, 其发生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减免税款) ”, 贷记“营业外收入—政府补贴”。“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记录企业按照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出口退税) ”。“销项税额”核算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时, 按规定收取的增值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登记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非常损失 (非经营性损失) , 以及将购进货物用于增值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其他用途时, 按规定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出口退税”反映适用出口退税政策的货物在符合规定条件下退回的增值税额, 发生时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补贴款”或“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出口退税) ”。

从整个增值税会计处理过程可以看出, 我国将税法的具体规定融入到会计制度中, 会计处理严格依照税法的规定。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的会计处理与税法产生矛盾时, 会计准则往往让位于税法, 这导致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给企业信息使用者带来很大不便。

三、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

1. 会计信息质量与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1) 就单个企业来说, 如果该企业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其购进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 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存货成本就不包括进项税额。如果该企业只能取得普通发票或专用发票不符合规定时, 存货成本就包含了进项税额。存货成本的核算有的按价税分离, 有的按价税合一, 这造成同一企业的存货成本缺乏可比性。

(2) 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来看, 两者增值税的核算方法不同。一般纳税人采用抵扣制, 其一定时期内应交增值税额是通过该时期发生的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计算的, 而小规模纳税人应交增值税额采取简易方法计算, 即销售额乘以3%的征收率。前者购买货物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符合条例规定的抵扣条件, 进项税额就可以抵扣销项税额, 而后者购买货物只能取得普通发票, 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两种类型企业对增值税的不同处理, 使得其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具有不同的内容, 从而使会计信息可比性较差。尤其是目前小规模纳税人在数量和销售额上不断上升, 占有很大的比重, 使抵扣链条不能连续的问题更突出, 更严重削弱了会计信息可比性。

(3) 现行增值税会计认为增值税具有明显转嫁的性质, 并非费用, 并不构成企业负担, 从而把它排除在利润表之外。因此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 其财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存货等项目均不含税。而征收营业税的企业, 其报表中的这些项目均含营业税, 口径的不同严重影响了两类企业会计报表的可比性。

财务报表最重要的是反映企业的经济内容, 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 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需要对使用者有用, 而有用性是建立在会计信息符合质量要求基础上的。可比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基本要求, 它包括同一企业会计期间可比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上述单个企业内部、一般规模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征收增值税企业和征收营业税企业之间会计科目核算的口径的差异都不同程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进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2) 违背重要性原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和事项。《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也对重要性做出了规定。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税种, 其覆盖了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和众多领域。增值税的缴纳、抵扣和减免等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如此重要的财务信息却被排除在会计报表之外。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取消了编制“应交增值税明细表”的要求, 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可以不披露增值税的会计信息, 似乎增值税不影响企业经营成果。例如利润表中没有增值税项目, 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直接或间接计入成本, 却没有单独设账进行核算也没有在会计报表中列示。这些都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

2. 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存货成本计价背离实际成本原则。实际成本原则要求取得的存货成本应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在实际成本计量下, 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按现行的增值税核算办法, 购进货物所付出的增值税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买价和相关费用记入成本。这种将一般纳税人购进存货支付的增值税从存货成本中分离出来的处理方式, 造成存货实际成本被低估, 违背了实际成本原则。

(2) 不符合配比原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当期收入、成本、费用需要相互配比。而在现行增值税会计模式下, 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按照税法规定采用购进扣税法, 销项税额的确认是按照权责发生制, 进项税额的确认却遵循的是收付实现制, 计算进项税额的依据是购进货物的成本而不是销售成本。企业是在本期产品销售的基础上计算销项税额, 并扣除购入货物所支付的进项税额确定本期应交纳的增值税。由于本期购入的原材料不一定全部消耗在本期销售的产品中, 所以, 这种会计确认原则的不一致性造成当期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没有形成配比关系, 所谓的增值额并不是每期企业真正的增值部分。

(3) 歪曲了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在企业会计准则中, 收入的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应当按照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确认销售收入金额, 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可见, 销售收入来源于交易, 只与交易双方相关, 政府部门只是参与增值额的分配。而现行增值税会计处理中所使用的“收入”的概念是直接采用增值税暂行条例中“销售额”的概念, 即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但不包括向购买方收取的销项税额。所以, 把销项税额从销售收入中剔除是不合理的。

相应的, 根据“代理制”理论, 企业只是代政府征收税款, 代消费者缴纳税款, 增值税作为一种价外税不是企业的负担, 不在财务报表中作为支出项目列出。而事实是, 增值税的转嫁程度取决于所销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相对强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企业无法将增值税全部转嫁给消费者, 增值税由企业负担了一部分。因此, 增值税应该构成企业的成本费用, 形成价格的组成部分, 仅仅把企业作为代收代缴增值税的中间环节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税负。

3. 税负上的不公平问题

(1) 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 赊购时不必付出货币资金, 进项税额就可以抵扣销项税额转嫁出去, 延迟了缴纳税款的时间;赊销时没有取得货币资金就得实际缴纳税款, 造成企业的资金提前流出。从而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税负不一样, 赊购较多的企业实际税负较赊销较多的企业轻。

(2) 在存在商业信用的情况下, 企业赊销商品形成的应收账款不仅包括应收的货款和价外费用, 而且还包括应由购货方负担、由销货方代缴的增值税款 (销项税额) 。当赊销的应收账款出现坏账损失时, 这部分坏账不仅包含不能收回的货款还包括已交的应由购货方负担的销项税额。相对的, 当赊购的应付账款无法支付时, 应付而未付的货款和这部分货款对应的已抵扣的进项税额收益成为企业的双重收益。当企业间赊购和赊销数额相差较大时, 这种不公平就明显暴露出来。

四、改进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的建议

1. 存货成本按价税分离方法核算

对于一般纳税人, 购进货物或接受劳务时, 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都采用价税分离的方法核算存货成本。一般纳税人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只能取得普通发票或取得的发票不符合抵扣条件的, 其中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 可以设置“应交增值税———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科目进行核算, 期末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支付的进项税额一律都计入“应交增值税———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科目, 期末转入“管理费用”科目。但这种改进方法只可改进存货成本可比性问题, 不能解决存货成本计量背离实际成本原则问题。

2. 采用收付实现制

企业赊购货物时, 先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待转进项税额) ”“材料采购”等科目, 贷记“应付账款”等科目。待企业付款时, 再将“应交增值税—待转进项税额”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待转进项税额) ”。期末, “应交增值税—待转进项税额”的余额表示待转的尚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当企业赊销时, 先借记“应收账款”,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待转销项税额) ”“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待企业收到货款时, 再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待转销项税额) ”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待转销项税额) ”,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期末,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待转销项税额) 的余额表示尚未收到的销项税额。这样, 既解决了款项收付与税款缴纳脱节的问题, 又能避免购货方提前抵扣增值税, 销货方提前纳税的现象, 减轻企业资金负担, 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 还可以避免坏账损失中销项税额不能退回问题。

3. 完善增值税会计信息披露

首先, 应在资产负债表列示当期应交未交的增值税额和待抵扣的进项税额。其次, 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中应详细全面反映当期的销项税额、已抵扣的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的进项税额、出口退税等。同时, 还应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披露按税法规定不得抵扣而计入固定资产或其他项目成本的进项税额、当期由于会计确认和税法确认的时间差异导致的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和当期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对收入的确认差异导致的销项税额差异等会计信息。

4. 允许部分抵扣或退回坏账中包含的增值税

发生坏账损失, 意味着销货方的一部分货款不能收回, 其中包含了销货方代缴的销项税额。这部分销项税额只是销货方代缴的, 如果由销货方负担, 会加重企业的资金负担, 尤其实在当期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缺和债务负担过重的形势下, 这无疑对销货方企业造成雪上加霜。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规定发生坏账损失时允许销货方要求退回坏账中包含的增值税额。因此, 笔者建议按照坏账损失的一定比例扣除应税销售额。提取坏账准备时, 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用红字冲减) “应收账款”科目。

5. 采用实耗扣税法

实耗扣税法根据抵扣环节的不同, 可以分为“投入法”、“产出法”、和“销售法”。投入法是以计算投入生产过程所领用的扣除项目为依据, 计算扣除金额或扣除税额;产出法是以计算期完工产品所耗用的扣除项目为依据, 计算扣除金额或扣除税额;销售法是以计算期已实现销售商品所耗用的扣除项目为依据, 计算扣除金额或扣除税额。其中, 更为合理的是销售法。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消耗的材料物资种类过多, 增值税税率不尽一致, 所以, 具体采用综合进项税额扣除率法, 分期抵扣进项税额, 即用当期进项税额占商品成本的比率, 分摊抵扣当期已经销售商品产品的进项税额。计算公式如下:

应抵扣已销商品的进项税额=已销商品成本×综合进项税额扣除率

综合进项税额扣除率=抵扣前待扣进项税额账户余额/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额+期末结存商品成本额) 。这时, 在会计上需设置“待扣进项税额”账户, 以反映在商品购进时已经垫支, 待以后商品销售时抵扣的增值税进项额。企业当期购进商品时, 垫支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待扣进项税额”账户, 贷记“现金”或“应付账款”账户;期末根据综合进项税额扣除率计算出应扣除当期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 并结转应付增值税,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账户, 贷记“待扣进项税额”账户;用计算出的应抵扣进项税额去冲抵当期销项税额之后的差额即为当期应纳增值税额, 未抵扣的“待扣进项税额”账户余额即以后期间可继续抵扣的进项税额。

五、“财税分离”的增值税会计模式的构建

“财税分离”的会计模式即:会计准则、制度独立于税法的要求, 税法与财务会计的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存在较大差异, 因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开, 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会计。这一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国家税收的需要, 避免了增值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矛盾。虽然我国目前市场化程度不够高,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灵活, 尚不完全具备建立“财税分离”会计模式的基本条件, 但构建“财税分离”会计模式是必然趋势也是根本的解决措施, 为此有必要尽早抛开“代理制”理论, 树立“费用化”观念, 借鉴英国经验, 并结合我国国情, 对于小规模纳税人, 可以仍然采用“财税合一”的会计模式, 对于一般纳税人, 应构建“财税分离”的会计模式。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职业会计师团体的国家, 会计发展历史悠久。它也是唯一建立了增值税会计准则的国家。因而英国在增值税会计处理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增值税会计处理模式, 将增值税作为一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费用, 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加以披露和反映。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可以设置“增值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和“递延税费—增值税”三个科目分别核算增值税费用、按税法规定应纳增值税额和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产生的应纳税额。“增值税”账户是损益类账户,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企业发生的增值税费用, 其借方登记本期的销项税额, 贷方登记本期的销存货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借方余额即为本期的增值税费用, 期末, 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应交给税务部门的增值税税金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核算, 其借方发生额为按照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和已缴税金, 贷方发生额为按税法规定确认的销项税额, 余额为未交或多交的增值税额。“递延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核算企业会计与税法规定的暂时性差异影响的纳税金额, 账户借方发生额为会计销售额小于税法销售额产生的销项税额的差异, 贷方发生额为会计购进额小于税法购进额的进项税额的差异, 期末余额为待抵扣或多交的增值税额。具体操作如下:企业购进货物时, 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均按价税合计数, 先借记“材料采购”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销售货物时, 也一律按价税合计数, 借记“应收账款”等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这样, 所有收入和成本均含税, 具有可比性。期末汇总本期销售收入和成本后, 核算增值税费用和应交纳的增值税。根据本期销售收入中的销项税额, 借记“增值税”, 根据税法确认的销项税额,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差额计入“递延税费—应交增值税”。同时, 根据税法确认的进项税额,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根据当期企业销售成本确认的进项税额, 贷记“增值税”, 差额计入“递延税费—应交增值税”。缴纳增值税时,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视同销售等产生永久性差异的情况当期予以确认, 借记“增值税”,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从而, “增值税”科目期末余额为企业当期的增值税费用, 反映了增值税的会计内涵, 揭示在利润表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余额反映的是企业应交或多交的税金, 体现税收法规的要求, 也方便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递延税费—应交增值税”余额反映的是会计与税法的暂时性差异, 揭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这样, 增值税在报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会计信息更具有效性、可比性。

六、结论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 篇9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相关定义, 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依据财政拨款情况, 可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不管哪类事业单位, 目前都执行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1998年1月1日颁布实施, 在实施近13年时间里, 该制度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加强财务管理, 强化财务会计职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变化, 现行会计制度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诸多弊端。

(一) 收付实现制导致会计信息背离实际, 缺乏真实有效性

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不能充分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负债, 不利于风险管理和控制, 对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首先, 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真实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 许多当期应收未收的收入因为暂时无法收到而不能确认为收入, 对跨期的资本性支出只作为付现日的费用核算, 会计信息不能反映此类支出所形成的资产的使用价值和服务年限等信息, 由此产生的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就存在着偏差。其次, 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反映负债的真实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 许多当期已经发生的, 但在后期支付的现时义务并没有确认为负债, 如单位的债务利息, 当期发生的支出只反映当期实际的付息数, 没有反映由本期负担, 以后期间支付的利息数。此外, 一些应付未付的费用、或有负债等都因为没有实际的现金支出而未能确认为负债。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使事业单位的负债被“隐藏”起来, 进而夸大了可支配资源, 歪曲了单位的财务状况, 不利于单位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给单位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再次, 收付实现制不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果和工作业绩。在收付实现制下, 收入、费用是按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 它没有考虑收入费用在时间上的配比性, 对费用的确认以开支时点为依据, 对长期资产的损耗也未加以考虑, 不同期间的收入费用出现忽高忽低的波动, 致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既无法准确评估当期损益也不易对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进行比较。收付实现制没有考虑收入费用在因果关系上的配比性, 取得的收入与支出的费用之间彼此孤立, 无法配比, 因果关系断裂, 无法让管理者、使用者追踪溯源。

(二) 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不准确

目前, 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存在着许多欠缺和不合理之处。一是净资产的相关科目设置有待商榷。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和结余等。净资产理应反映投资者的真实权益,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 专用基金中的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就带有明显的负债性质, 不应该在净资产中核算和反映。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也日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社会各方面投资、捐赠的资金物资日益增多, 但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式无法让接受的投资和捐赠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三是会计科目设置严重缺失, 没有“累计折旧”“坏账准备”“在建工程”“低值易耗品”等科目。科目的欠缺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够全面和真实, 甚至无法核算。

(三) 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

主要表现如下。1.固定资产定义的单位价值偏低, 影响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 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物品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这样一来, 连办公桌椅等简易办公设备, 都须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 这就导致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宽, 不仅不利于管理, 还会给清产核资带来诸多不便。2.固定基金科目既不完全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 也不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科目中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固定资产的账面数与固定基金账面数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 但当事业单位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时, 固定资产的账面数与固定基金的账面数就不相等。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的缺陷十分突出。一是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配比性要求。当购置固定资产时, 往往购置费用一次性计入事业单位支出类科目, 虚增了当期的成本, 降低了当期的结余。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但每月固定资产都在发生损耗, 这部分损耗又不通过折旧计入成本类科目或支出类科目, 从而降低了相应的支出, 虚增了结余。二是不符合客观性原则。不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 虽然其占有和使用固定资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但其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生有形和无形损耗, 资产价值减值是必然的, 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情况就无法反映出来, 其真实价值得不到体现, 导致净资产的虚增, 从而影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的确定, 影响单位领导的决策。4.固定资产报废无章可循, 随意性大。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没有明确规定使用年限, 有些单位报废固定资产的随意性较大, 重购置轻管理现象十分突出, 有些固定资产被长期闲置或被长期私用, 而有些固定资产已经变成一堆废铜烂铁仍然挂在账上。

(四) 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 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为:资产+收入=负债+支出+净资产, 这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 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 同时这样的平衡关系让财务状况信息与经营成果信息在同一张表上反映, 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的性质, 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同时, 由于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 使得事业单位现金的收支变动无法得到准确反映。而出资者及管理部门了解单位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可用现金额, 从这个角度看, 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是非常错误的。

二、改进措施

虽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进行过一些调整, 如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相关的会计科目和调整了相应账务处理方式, 但笔者认为仍应做适当改进。

(一) 引入权责发生制, 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融入企业会计制度中

权责发生制为使用者提供了由主体控制的资源、成本信息、改进现金流量信息和其他有助于评价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报告主体的经济性、效率性的财务信息, 具体来说, 权责发生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方面。权责发生制是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为前提来划分会计期间的, 并由此来划分会计要素的归属期。因此, 在某一具体会计期间, 其收入、费用不论收到与否都会得到准确的确认、记录、反映, 而且会得到相应的配比。对于本期应收未收的、应付未付的隐性资产和隐性负债都可以通过会计科目“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得到反映, 特别是对于会计期间具有连续性的经济事项 (如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可以通过会计科目“应付利息”、“应计利息”、“预提费用”、“待摊费用”进行核算。这种核算方式会让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全部在报表中反映出来, 无处可“隐”可“藏”, 使事业单位某一具体会计期间的整个资金活动都得到了准确的记录和反映, 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 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于资产和负债有一个合理的管理和偿还计划。二是能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果和工作业绩。权责发生制能强化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责任, 有效地评价各部门的业绩, 使得作为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政府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事业单位的产出即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目了然, 政府和投资人可以根据产出的规模和质量确定拨款和投资额。

(二) 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存在的疏漏, 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方式。一是增加累计折旧科目, 取消“固定基金”科目, 设置“累计折旧”科目,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 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 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二是增加“在建工程”、“低值易耗品”、“坏账准备”等科目, 具体核算在建工程、单位价值较低的易耗品和应收款项的损失。三是对事业单位结余进行改进。如前所述, 净资产属于权益, 归法人所有, 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属于负债性质, 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 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 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等科目, 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四是对修购基金进行调整, 建议将修购基金列入结余分配中。提取修购基金, 实质是将经常性资金转换为一般专用基金, 使事业单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护的资金来源。因此通过“结余分配”账户提取修购基金, 有利于避免现行会计核算中的弊病。若将修购基金作为结余分配的内容, 其明细账的设置需细化, 即在“结余分配”总账下的“提取专用基金”明细科目中, 设置三级明细科目“修购基金”。

(三) 按使用状态确认固定资产和计提折旧

建议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确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 按类确定不同的折旧比例。折旧比例要合理, 切实可行。如果比例定得过高, 事业支出就会增大, 从而影响了事业结余, 限制了单位大批购买。确定合理的折旧比例后, 为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可在每年年底根据每类的固定资产余额, 按比例计提折旧。这样促使单位每年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清理盘点力度, 对报废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及时向资产管理部门报批, 从而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做到账实相符。在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方面, 购置固定资产时, 可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计提折旧时, 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四) 进一步完善会计报表的体系和内容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质越来越趋近于一般企业的经营性质, 其财务报表制度也应该担负着和一般企业三大报表相同的性质。一是“资产负债表”。首先, 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改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其次, 将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移出, 以其净额通过资产负债表“净资产”部分予以反映。二是收入支出表。细分收入支出表中收入与支出的种类, 加强对收入支出的动态管理。三是现金流量表。虽然事业单位现金流量信息重要程度不及企业, 但事业单位也有必要编制现金流量表:首先, 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助于人们对事业单位现金流入、流出进行分析、利用, 以掌握事业单位现金增减变动状况;其次, 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 事业单位也需要掌握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 防止出现现金紧缺不能支付到期应付款项的情况。

浅论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 篇10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分为财务会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报表又分为主表、附表和附注。企业财务报告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各种附表及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从不同角度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编报财务会计报告是为了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要求, 为各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它不仅可以向投资者提供企业经营状况及盈利能力的信息, 向债权人提供企业偿债能力的会计信息, 向单位内部职工提供企业获利能力、支付能力的会计信息, 更可以向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提供企业的经营业绩和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情况的会计信息。

2 我国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人们对财务信息日益增长的要求同当前的财务报告滞后于形势需要,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 当前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前瞻性、预测性较欠缺

我国现行的报告模式仅将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 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的信息排斥在财务报告之外。从投资角度看, 企业对前瞻性信息的披露至关重要。虽然, 预测信息主观推测程度较高, 具有不确定性, 但预测信息能够为用户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与评价提供更加完善的系统, 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

2.2 相对滞后性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发的复杂, 现行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周期和时限都过长, 往往当信息披露时, 该信息已成为过时信息, 无法为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3 忽视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

现行财务报告涵盖内容单一, 主要强调的是货币在生产经营中的流通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越发的重视, 人才成为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人力资源在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中是被忽略的, 不能在财务报告中体现出来。诸如企业的创新精神、员工的团队精神等这些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因素, 在传统的财务报告中也无法体现出来。

2.4 忽视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企业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带来影响, 高新技术产业由于采用新技术, 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小, 有些重工业可能会严重破坏环境, 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要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列入报告中, 而现实情况是, 大多数企业对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忽视的。

2.5 披露方式单一, 表外信息披露不充分、不规范

一般而言, 企业公布财务报告就仅仅公布财务报表, 对于报表外的其他信息, 很多企业根本就不向公众提供。表外信息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补充, 对于公众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很有意义的。因此, 对表外信息的披露进行规范化非常必要。

2.6 某些企业仍然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尽管近年来公司规范运作意识不断增强, 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但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财务会计处理、募集资金管理与使用等方面仍存在缺陷与不足, 其中财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突出, 特别是在中小企业, 甚至管理不规范的大型企业, 财务失真问题尤为严重。突出表现为:部分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财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凭证编制及管理不规范;会计处理不正确, 会计核算有待完善。造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生存环境所迫的客观因素, 也有企业自身内控机制不健全, 审计等外部监管不力等主观原因。必须采取综合整治, 方能收到良好成效。

3 改进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原则

3.1 前瞻预测原则

在坚持真实揭示历史信息的基础上, 应增加有关企业未来经济活动面临机遇和风险的前瞻性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管理部门的计划。

3.2 实时报告原则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传统

的年度报告、月度报告已无法满足企业决策的需要, 因此, 建立一套能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势在必行。一方面保留定期报告, 为财务成果分配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 编制实时报告丰富决策者的决策依据。

3.3 充分披露原则

首先, 应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其次, 应注重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再次, 需重视对企业软性资产的提示。最后, 要对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

3.4 实事求是原则

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信息, 企业为了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需要它, 投资者为了投资的正确性和回报的保证需要它, 离开了会计信息, 市场经济便无法正常的运转, 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为保证投资者的权益, 使投资者清楚了解企业的资源运行结果, 企业的财务报告应做到四方面: (1) 有效的反欺诈法则; (2) 强制性公布信息; (3) 综合而高质量的会计标准; (4) 会计和审计鉴定的独立性。

4 改进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建议

4.1 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

根据前瞻预测原则, 管理当局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情况, 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做出预测。我国2007年之前的法规仅要求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时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核的盈利预测, 而2007年一月开始实行的新会计准则中已经规定企业必须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类中披露预计负债。这本身就是财务报告前瞻性、预测性的体现。

4.2 编制实时财务报告

由于电子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 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的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和计算机中。因此, 可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在提高时效性的同时, 提高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4.3 披露人力资源信息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巨大财富, 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因此, 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显得尤为必要。对企业人力资源情况的报告应包括: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企业当年人力资源的变动情况;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

2007年一月刚刚实行的新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对无形资产进行披露, 人力资源作为无形资产的一部分, 对它的披露也是必然的, 相信随着财务报告体系的不断完善, 对人力资源的全面披露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4.4 健全对分部信息的披露

我国2007年一月实行的新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告中, 也对信息的披露进行了明确详尽的规定, 要求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告, 力图规范企业, 全面真实的披露其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状况。

4.5 完善对企业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投资意识日益增强, 企业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 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投资者的参与度, 切实的将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摆在平等的地位, 有利于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摘要: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的一部分, 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 对现行财务报告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财务报告,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则

参考文献

[1]韩庆兰, 吴长强.对财务报告体系改进的研究[J].事业财会, 2001 (03) .

[2]姜武.改进财务报告模式应注意的问题[J].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6 (10) .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 篇11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1. 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备

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 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 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 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 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 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 (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 , 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 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 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其次,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 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 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 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

2. 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 传统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 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 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 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 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 提供“实时”信息。因此, 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3. 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历来, 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 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 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 有的喜用文字信息, 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 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 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措施

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 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 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势在必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拓展信息披露内容, 适当增加报表附注, 揭示非财务信息

第一, 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 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 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 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 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 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 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 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 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 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

第二, 改进信息模式。按照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思路, 财务报告应当传导的信息指标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和非企业财务信息 (如经营业绩信息) 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企业非财务信息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自然以及相关环境所产生的效应, 以便为投资和购买活动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不仅要及时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还应及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社会边际成本及其变动状况的信息。

2. 编制实时报告, 缩短报告的时间间隔, 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

广大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是否乐观, 而预测未来的变化, 单凭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衍生工具不断涌现, 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 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因此, 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 定期报告仍将存在, 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 编制实进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 就有技术上的支持。

3. 改进信息披露方式, 增加财务数据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所理解或十分熟悉”作为假定前提的。而对我国的许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企业家群体来说, 会计信息可能只是一堆读不懂的数字。因而, 改进信息披露方式, 比如可以将企业与诸如因特网之类的计算机网络联网, 通过网络采取灵活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综合及明细的会计信息, 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在信息需求与使用上的差别与偏好。此外, 向使用者提供的企业财务报告, 应增加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 会提高现有财务信息的有用性, 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易读懂。至于分析的具体内容, 应视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行业特点而定, 重点放在收入、费用和成本、利润及现金流量变动等主要方面。

上一篇:高方向性下一篇:修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