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内容

2024-09-11

修订内容(共12篇)

修订内容 篇1

前言

鞋里用皮革作为鞋里材料具有穿着舒适和透气性好等优点,是高档皮鞋鞋里的主要材料,它包括头层鞋里革、剖层鞋里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鞋里革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应用,与之配套的检测仪器、检验方法的出现,产品的质量指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市场需求、保障鞋里用皮革的产品质量、提高我国鞋里革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指导现有鞋里产品行业的生产和质量,急需对鞋里用皮革产品标准测试项目进行探索与改进。本文基于日常检测经验的积累,给出一些建议,供标准修订者参考。

1 鞋里革测试项目的探索与改进建议

1.1《鞋里用皮革》标准检测项目介绍

QB/T 2680-2004《鞋里用皮革》的检测项目主要分为理化性能和感官要求2大内容。理化性能检测项目共6项,分别为抗张强度、规定负荷伸长率、撕裂强度、摩擦色牢度、收缩温度、p H和稀释差。感官要求3项,主要是手感和颜色方面的内容。

本文提出的建议主要分为2个方面,一是修订原有的3个理化测试项目,二是新增4个物理测试项目和5个生态指标检测项目,从而使标准内容符合目前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

1.2 建议修订的测试项目

1.2.1 摩擦色牢度

现有标准中摩擦色牢度只有干擦与湿擦,而鞋子在人穿着的过程中易出汗,汗液在摩擦过程中,会引起有色鞋里材料掉色,对浅色袜子造成污染,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投诉和质量纠纷,故建议增加汗擦项目,测试方法可采用标准QB/T 2573《皮革色牢度试验往复式摩擦色牢度》进行。检测时,绒面革和光面革采用不同的技术指标,其中绒面革检测时测试头质量为500g,光面革为1 000g,评级时,绒面革比光面革降0.5级。详细的指标建议见表1。

1.2.2 收缩温度

现有标准中收缩温度只有一个要求值,即≥90℃。但根据文献和日常检测工作经验可知,铬鞣皮革与无铬鞣皮革的收缩温度差异较大。而无铬鞋里革是目前鞋里革的发展趋势,故有必要将收缩温度的指标分成2类。基于日常检测结果,铬鞣鞋里革的收缩温度可设为≥90℃,无铬鞣鞋里革的收缩温度可设为≥80℃。

1.2.3 撕裂力

一般皮革类产品标准中都采用撕裂力来表示皮革的力学性能,为使标准达到统一,标准修订时可将撕裂强度修改成撕裂力。日常检测结果表明,头层鞋里革的撕裂力一般≥15N,剖层鞋里革的撕裂力一般≥11N。因此建议头层皮革撕裂力≥15N,二层皮革撕裂力≥11N。

1.3 建议增加的测试项目

1.3.1 物理性能项目

(1)耐汗色牢度

鞋子在穿着过程中容易产生汗液,汗液不仅会使鞋里革的颜色污染到袜子上,而且由于汗液本身浸渍的作用,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容易造成质量纠纷,因此鞋里革应具有耐汗色牢度性能,需增加耐汗色牢度项目。建议采用标准QB/T 2464.23《皮革颜色耐汗牢度测定方法》进行检测,技术指标可定为≥3级。

(2)透水汽性

透水汽性是指皮革让水汽由湿度较大的空气中传输到湿度较小空气中的能力。人在穿着过程中易出汗,良好的透水汽性能使鞋中的水汽尽快排出,提高鞋子的干燥度,增强消费者的穿着舒适度,因此透水汽是鞋里用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建议增加透水汽性项目测试。目前的透水汽标准为QB/T 1811《皮革透水汽性测试方法》。基于日常检测结果,透水汽性指标可设为≥2.0mg/(cm2·h)。

(3)透气性

透气性是指单位面积的皮革透过空气速度的性能。良好的透气性才能使消费者在穿着过程中不感到闷脚,不易出现脚气,因此透气性也是消费者关心的一个重要参数,标准中有必要增加该指标。现有的透气性标准为QB/T 2799《皮革透气性测定方法》。基于日常检测结果,透气性指标可设为≥50m L/(cm2·h)。

(4)色迁移

色迁移是指在生产、运输、贮藏及使用过程中,不同颜色的面料重叠紧密接触时,相邻的面料之间的颜色转移现象。对于容易发生色迁移的鞋里革,其更容易造成浅色袜子被颜色污染。色迁移的本质不同于色牢度,因此不能用色牢度指标代替色迁移,建议增加色迁移项目。可采用标准GB/T 3903.42《鞋类帮面、衬里和内垫试验方法颜色迁移性》进行色迁移检测。已有的检测结果表明,色迁移的技术指标定为≥3级比较合理,未染色的鞋里革可不进行色迁移测试。

1.3.2 生态环保项目

鞋里革加工过程采用了大量的化学品,因此可能导致成品革中存在有毒有害的物质。随着国际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盟等国家对皮革制品等提出绿色、生态的要求。目前的标准中未列入任何生态技术指标。在现有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0400《皮革与毛皮有害物质限量》对皮革有害物质要求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对生态产品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建议新增“六价铬含量”、“可萃取的重金属(铅、镉)”、“五氯苯酚和三氯苯酚”、“抗菌性能”4项生态环保指标。

(1)甲醛和有害芳香胺染料

该2项指标的限量要求以GB20400《皮革与毛皮有害物质限量》为准。其中游离甲醛的测定采用标准GB/T 19941-2005《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甲醛含量的测定》进行,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测定采用标准GB/T 19942-2005《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进行。

(2)六价铬

皮革鞣制过程中采用的鞣剂主要为铬鞣剂,而铬鞣剂的主要成分为三价铬,由于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皮革中可能存在六价铬的潜在性,故建议引入六价铬含量指标。目前皮革六价铬的测定标准为GB/T 22807-2008《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六价铬含量的测定》。其限值应满足目前欧盟REACH法规中所规定的3mg/kg。

(3)可萃取的重金属(铅、镉)

铅有毒,尤其破坏儿童的神经系统,可导致血液病和脑病。长期接触铅及铅盐可以导致肾病和类似绞痛的腹痛。镉被IARC评价为可疑致癌物。在鞋里革的生产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染料,而鞋里用皮革是直接与皮肤接触。因此有必要增加可萃取的重金属(铅、镉)项目。检测可采用GB/T 22930-2008《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重金属含量的测定》进行,其限值可参照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中的要求。建议可萃取铅≤1.0mg/kg,可萃取镉≤0.1mg/kg。

(4)五氯苯酚和三氯苯酚

五氯苯酚是一种廉价而广泛应用的防菌剂,在生皮的储存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五氯苯酚。而五氯苯酚因其环境毒性而被列为持久性污染物。三氯苯酚也具有与五氯苯酚相似的毒性行为。此有必要增加五氯苯酚和三氯苯酚的测试项目。目前皮革中含五氯苯酚的检测方法可参照GB/T 22808-2008《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五氯苯酚含量的测定》进行,其限量值可参照《Oeko-Tex Standard 100》中的要求,建议五氯苯酚≤0.5mg/kg,三氯苯酚≤2mg/kg。

(5)抗菌性能

鞋内环境是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的地方,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要求鞋里革拥有抗菌性能。具有抗菌性能的鞋里革,可抑制鞋子内腔表面微生物繁殖,能改善穿着卫生条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故建议增加鞋里革抗菌性能项目。目前国内鞋类抗菌性能的标准有QB/T2881-2013《鞋类衬里和内垫材料抗菌技术条件》。建议抗菌性能测试菌种细菌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采用白色念珠菌进行检测,其技术指标满足标准QB/T 2881-2013中表2要求。

2 结论

目前现行的QB/T 2680-2004《鞋里用皮革》产品标准内容已经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不适合用于指导企业生产,很有必要对《鞋里用皮革》产品标准进行修订。本文基于日常检测经验的积累,对需要修订内容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该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摘要:鞋里用皮革作为高档皮鞋鞋里的主要材料,具有穿着舒适和透水汽性好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对应的产品标准为QB/T 2680-2004《鞋里用皮革》,该标准规范着我国鞋里革市场的产品质量。但该标准中的检测项目已经滞后行业的发展,难以满足目前市场对鞋里用皮革的质量要求。通过改进原有3个测试项目、新增4个物理性能测试项目和5个生态指标项目,希望能进一步完善鞋里用皮革标准的内容,使修订后的标准更好地满足目前行业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鞋里用皮革,标准,修订,物理性能,生态指标

修订内容 篇2

宣传内容

2011年10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决定》,同时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居民身份证法》修订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居民身份证法》对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下简称“二代证”)的使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了中央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对于更好地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以及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查验居民身份证行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证明公民身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居民身份证法》修订的主要内容

1、为尽快改变一代证、二代证并存的局面,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领取的居民身份证,自2013年1月1日停止使用。”

2、为防止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被非法泄漏,依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除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还新增了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履

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同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3、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在原有的人民警察可以依法查验居民身份证的4种情形基础上增加了一种可以查验的情形,“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机场或者在重大活动期间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场所,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

三、公民一代证换领二代证的途径及收费

2004年《居民身份证法》实施以来,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集中换发二代证工作。到2011年底,我市已制发二代证400多万张,但截至到目前全市共有40多万16周岁以上居民未申领二代证。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信息化管理,做好一代证停止使用的衔接准备工作,我市计划于2012年8月底之前完成持一代证公民换领二代证工作。

如果您和您的家人还未申领二代证,请按以下程序尽快申领二代证:

1、提交申请。持一代证换领二代证的公民,携带居民户口簿、原申领的一代证到现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换证申请,填写《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采集二代证人像等信息,办理换领手续。

2、领取。在领取二代证时协助工作人员准确核对身份证登记项目后,予以签名确认,并交纳证件工本费20元。

公民领取二代证时,应仔细核对证件记载信息与本人信息是否一致,同时交回旧证。

3、收费。申领、换领二代证收费标准为20元,丢失补领、损坏换领二代证收费标准为40元,办理临时居民身份证收费标准为10元,除此之外,不以任何理由额外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房地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修订内容 篇3

年报

1.《限额以上房地产业财务状况》(X103表)取消“长期投资合计”、“长期债权投资”、“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3个指标;增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应付账款”、“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其他费用”、“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11个指标;将“短期投资”调整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负债合计”调整为“非流动负债合计”,“营业费用”调整为“销售费用”,“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调整为“住房公积金”。

注意:①“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应为“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和“其他费用”的合计数。②住房公积金是指企业和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补贴是国家为职工解决住房问题而给予的补贴资助。两者的构成不同,住房公积金由职工个人从工资中扣缴和单位资助两部分构成;住房补贴由单位单方面给予职工的资助,不需职工个人从工资中扣缴。住房公积金科目不应该包括住房补贴。

2.《信息化情况主要指标》(X606表)更名为《信息化情况》;增加“拥有电子商务交易网站数”,网站1“名称”、“网址”、“电子商务交易金额”,网站2“名称”、“网址”和“电子商务交易金额”7个指标。

定报

1.《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及其他房地产活动情况》(X202-2表)更名为《物业管理、中介服务、自有房地产经营及其他房地产活动情况》。

2.《房地产开发项目情况(二)(按项目填报)》(201-9表)中“项目建筑面积”中“住宅”项下取消“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分组;将“规划住宅套数”中“90~140平方米”调整为“90~144平方米”,“140平方米以上”调整为“144平方米以上”。

注意:201-9表中所有数据均应取自项目《规划许可证》,如果《规划许可证》没有重新调整,表中数据不能随意调整。

3.《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完成情况(按项目填报)》(X202表)取消“经济适用房”及补充资料部分;将“140平方米以上住房”调整为“144平方米以上住房”。

4.《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到位情况(按单位填报)》(X202-1表)增加“股东投入资金”和“借入资金”2个指标。

注意:“股东投入资金”和“借入资金”是“自筹资金”的其中项,“股东投入资金”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从股东处融入的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总公司或上级部门的资金,也应归入此类。“借入资金”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其他单位(不包括股东)筹集的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金,但不包括财政资金、贷款和外资。

5.《限额以上房地产业财务状况》(X203表)取消“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指标;增加“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个指标;将“短期投资”调整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营业费用”调整为“销售费用”,“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调整为“住房公积金”。

注意:“应付职工薪酬”是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的会计科目,它反映应由该企业直接支付给职工的薪酬,不包括间接支付给职工的薪酬或以劳务费、佣金形式支付给职工的费用。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统计原则是“谁发工资谁统计”,劳务派遣人员除外。无论用工单位是否直接支付劳动报酬,劳务派遣人员工资均由实际用工单位填报,而劳务派遣单位不填报。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使用方)和其他从业人员的工资总额。

6.《重点房地产企业商品房销售及待售情况》(X204表)表号调整为X204-3表;取消“住宅”项下“经济适用房”分组;将“户型结构”项下“140平方米以上”调整为“144平方米以上”;将“六、商品住宅待售情况”项下“120~140平方米”调整为“120~144平方米”。

浅析新《保险法》的修订内容 篇4

一、以人为本,加强对被保险人的利益保护

(一)限制保险人解除合同

首先,新保险法对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原因从“过失”改为“重大过失”。其次,增加了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再者,“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此外,新保险法引入了“不可抗辩”规则的内容。新保险法借鉴德国、日本等国的立法经验,增设了“不可抗辩”规则,“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此规则对于长期人身保险合同项下的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意义重大。

(二)规范格式条款

通常情况下,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提供的格式合同,这类合同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现实中,普通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对合同的免责条款不了解,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常常与保险公司在赔偿问题上发生纠纷。为规避这类纠纷,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被保险人,新保险法对格式条款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同时对保险人的免责条款,做了进一步的限定,“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做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做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三)明确保险人的理赔程序和时限

新保险法对保险理赔的程序进行了细化,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保险理赔程序和时限,保障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保险金索赔权利的实现。首先,规范保险人要求被保险人补充索赔材料的权利。新保险法规定,保险人认为被保险人等提供的有关索赔请求的证明和材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书面”通知被保险人等补充提供,从而可以避免保险人以此为由拖延理赔。其次,明确核赔期限和通知义务。新保险法规定,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索赔请求后,应当及时做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三十日内做出核定”,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书面”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这对督促保险公司及时受理索赔、及时核定责任有重要作用。再次,要求保险人必须说明拒赔理由。新保险法规定,保险人收到索赔请求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自做出核定之日起三日内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这有利于明确权利义务关系,解决实际纠纷。

二、坚持科学发展,规范保险经营

(一)扩大保险业务范围

按照现行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业务方位仅限于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以及再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禁止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这些规定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保险的发展范围狭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成了保险业发展的瓶颈。这些规定已经不适应我国保险业当前的发展现状。鉴于保险业和养老、医疗及金融体改革等问题的联系紧密,新保险法适当放宽了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新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可以从事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与保险相关的其他业务”,“保险业和银行业、证业、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险公司与银行、证券、信托业务机构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方面的新规定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保险业更广阔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是这些年来保险业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现行保险法是2002年制定的,规定保险资金的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产运用形式”。而在2002年以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在不断地放宽。2004年批准了保险资金投资股票以及保险外汇资金可以进行海外投资,2005年批准保险资金可以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股权投资商业银行,2006年又批准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于信用级别较高的金融产品等等。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了做了进一步的拓宽和明确,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形式:“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投资不动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三)完善对保险中介的管理

现行保险法对保险中介的规定比较简略,无论在主体上还是行为规范上都存在一些空白,尤其是对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和个人代理人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结合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新保险法完善了有关保险中介市场主体的法律定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明确保险兼业代理机构是保险代理的重要组成形式,并要求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凭保险监管机构颁发的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有关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的市场行为准则同样适用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以解决兼业代理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的问题。第二,个人保险代理人,规定了个人保险代理人应当具备国务院保险监管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资格证书。个人保险代理人合法的经营活动不以无照经营查处。

三、坚持防范风险,强化保险监管

(一)明确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手段

新保险法,对保险监管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遵循依法、公开、公正的原则,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新保险法增加规定了监管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对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发生场所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查阅、复制、封存有关文件和资料,查询银行账户,申请人民法院冻结、查封涉案财产等。新保险法还规定,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二)健全和完善偿付能力监管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进行稳健经营的前提,同时也是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基础。新保险法加强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现行的保险法对保险公司如何保持偿付能力充足性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对保险公司出现严重问题时规定了整顿、接管、破产清算等程序。但是,对于保险公司虽然发生偿付能力不足,但不至于严重到需要整顿、接管、破产清算时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如何处理,没有做出规定。新保险法增加规定,“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十种措施”,其措施包括“责令增加资本金、办理再保险;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固定资产购置或者经营费用规模;限制资金运用的形式、比例;限制增设分支机构;责令拍卖不良资产、转让保险业务;限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限制商业性广告;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三)规范公司治理监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内部治理,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新保险法进一步规范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按照新法规定,“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有权要求保险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在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需要,可以与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谈话,要求其就公司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做出说明”。为了防止股东滥用权利,损害公司利益,新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股东利用关联交易严重损害公司利益,危及公司偿付能力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在按照要求改正前,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限制其股东权利;拒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其转让所持的保险公司股权”。

四、规范市场秩序,明确法律责任

由于法律责任规定不够完善,致使现行保险法对某些保险违法行为的处罚处于空白地带。新保险法为适应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对一些新出现的保险违法行为增加了相应的处罚,另一方面对现行保险法的处罚规定做了必要的完善。

新保险法增加了对新型违法行为的处罚。新型违法行为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以虚构合同等方式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以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方式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者以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保险市场秩序。挪用、截留、侵占保险费利用保险中介,从事以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或者编造退保等方式套取费用等违法活动”;“转让、出租、出借业务许可证”;“保险中介机构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以不正当手段强迫、引诱或者限制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未按照规定缴存保证金或者投保职业责任险的”;“外国保险机构未经批准擅自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从事保险经营活动”。

新保险法还加重了对违法行为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情节严重的,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禁止有关责任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进入保险业”。同时,增加了对保险监管人员行政行为的约束,规定“从事保险监管工作的人员有违规批准机构的设立、违规审批保险条款及保险费率、违规进行现场检查、违规查询账户或者冻结资金、泄露商业秘密、违规实施行政处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摘要:近些年我国保险事业的较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 现行保险法在很多方面都不足以应对。在这种情形下, 孕育多年的新保险法经过修订和审议终于出炉。本文对新保险法的内容进行了浅析, 对被保险人的利益保护、保险经营的规范、保险监管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保险法,被保险人利益,保险经营,保险监管,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刘寅姣.浅谈新《保险法》相关修订及影响[J].中国保险, 2009 (4) .

[2]胡滨, 新《保险法》——彰显被保险人的利益保护[J].中国金融, 2009 (6) .

修订内容 篇5

在周五晚自习,系党支部组织我们十一名成员召开了一次政治学习,学习内容为党的十八大上党章内容的修订部分。支部书记对深意修订部分进行了讲解,然后大家进行讨论,讨论场面非常热烈,大家各抒己见,虽然都不是很深刻,但是都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交流了心得。

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的定位和阐述,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完整表述对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四是充实完善了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新形势下,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章修正案在总纲部分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五是充实完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党章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4个自然段充实了内容,并增写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段。六是对部分条文作了适当修改。党章修正案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了一些新要求,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

其中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的积极创先争优十分必要,作为党员,更应该好好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次党章的修订,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社会资源如此紧缺,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这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章的修改,表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与时俱进,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上和党的基层建设上的不断成熟。

这次对十八大党章修订内容的学习,我对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深了我对党的热爱,更加严于律己,保持党员先进性,以身作则,坚持和实践党的指导思想。

修订内容 篇6

修订后的《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报表制度》包括:定报2张报表。同2010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比,主要变化有:(1)报表制度名称;(2)统计范围;(3)产品分类目录;(4)报送时间;(5)取消了部分指标。修订内容具体如下。

定报

1.报表制度名称由《工业品价格统计报表制度》更名为《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报表制度》,与国际接轨并采用国际上通行的链式拉氏公式计算价格指数。

新的计算方法:

(1)基本分类指数的计算

①代表产品月环比指数的计算

根据该代表产品下所属代表规格品价格变动相对数,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Gi1,Gi2×,……,Gin分别为i代表产品下第一个至第n个规格品报告期(t)价格与上期(t-1)价格对比的相对数。

②基本分类月环比指数的计算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均采用上述方法计算。

2.统计范围由“选中的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样本单位及部分生产特定产品的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工业法人样本单位”调整为“选中的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样本单位及部分生产特定产品的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工业法人样本单位”。

3.《工业品出厂价格月报表》(208-1表)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月报表》(208-2表)分别更名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月报表》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月报表》。

取消基期平均单价下的“上年同期”和补充资料中“调查产品销售条件及技术特征描述是否变化”;在宾栏中增加“如果调查产品销售条件及技术将变化,请给出简要说明”;报告期单价中“8日单价”和“18日单价”调整为“5日单价”和“20日单价”;基期平均单价下的“上期”调整为基期单价的“上月平均价”;补充资料中“如有变化请简述价格变动的原因”调整为“当价格变化幅度较大时,请简述价格变动的原因”。

4.调整报送时间:调查单位报送时间由“当月20日前”改为“当月22日前”;区县报市局总队时间由“当月23日前”改为“当月25日前”;市局总队报国家时间由“当月28日前”改为“报告月月后1日”。

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调查目录》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调查目录》根据《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调整。

出厂目录和购进目录06-46行业部分采用了旧目录相同的名称及编码。购进目录是出厂目录的子集加上农产品目录。

在程序处理的时候,采用了10位编码,具体如上表。

产品编码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设管司产品目录的顺序以及重要程度等从01开始顺序排码,“服务产品”用98,“其他”项(包含了基本分类所有其他项目产品)用99。若基本分类中具有几个“其他项”,则一般遵循顺序排码方式。

基本分类编码标准与产品编码标准一致。基本分类是一个产品或一组产品,是计算定基指数的最小、最基本的类别。从级别上来说基本分类大致相对于旧目录的产品。

一般情况下基本分类处于国标小类之下。大类(其他采矿业)、部分中类或小类直接设置为基本分类。

修订内容 篇7

1 基本要求

在1.2规范性引用文件部分增加以下内容:

(1)IEC 60417设备上用的图形符号标识;

(2)IEC 61140 AMD1-2004电击防护、设施和设备的共同方面修改件1(2004);

(3)CISPR 11:2003工业、科学和医疗(ISM)射频设备电磁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4)修改件1(2004);

(5)修改件2(2006)。

2 标准条款5产品的有关资料

1)资料的内容(5.1)

对“基本额定值和使用类别资料”中的g)、h)项进行了修改。

g)额定冲击耐受电压(见4.3.1.3),删除国标中条款后的“如确定的话”。

h)限制短路电流,删除后面的“如果小于1 000 A”。

2)标志(5.2)

对5.2.4中关于紧急停止装置的标识进行了修改:“用于紧急停止操作并带有机械闭锁功能控制开关的操动器形状、颜色、背景色、解锁方向必有符合IEC 60947-5-5中4.2的规定”。

国标内容为:“用作紧急停止操作的控制开关的操动器应以红色表示,如果是按钮的话,应为蘑菇钮”。

对5.2.5操作图条款增加了新内容“5.2.5.2操作图中,接线端子的标识应清楚识别,同时参见附录M”,而国标中仅要求标记应清楚识别,无具体规范,附录M详见后述。

3 标准条款7结构和性能要求

在“7.1.1材料”条款中,“材料的耐湿性能正在考虑中”。而在国标中,“材料耐湿性能应符合GB 14048.1—2006附录K的规定,必要时对某些绝缘材料提供抗潮保护”。关于材料耐湿性能,国标增加的GB 14048.1—2006附录K对14048系列产品已实施多年。而IEC标准,仅在最新版的IEC 60947-1:2010中,增加了关于材料应通过的环境试验统一规定,详见该标准的附录Q(规范性附录):特殊试验——湿热、盐雾及机械振动,并在附录前言中指明:“这些试验仅在制造厂要求或制造厂与用户间有协议时进行,因此并不要求符合本标准的电器需满足附录中的任一试验”。

在“7.1.3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条款中,由于IEC标准中已规定制造商必须确定产品的额定冲击耐受电压,故“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最小值应符合IEC 60947-1:2007表13及表15”[4],并删除国标中“当规定额定冲击耐受电压参数时,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的条款内容及附录D。

4 标准条款8试验

1)验证结构要求(8.2)。国标中增加“控制电路电路材料耐湿性能应符合GB14048.1—2006附录K”。

2)一般要求(8.3.2.1)。对于旋转开关,IEC增加了新条款“8.3.2.1c)对于有限运动式旋转开关,操作速度应为1~4转/秒”。

3)正常条件下开关元件接通与分断能力(8.3.3.5.2)。在“5000循环,每次间隔10 s”后IEC标准增加“在与制造商协商后,可以缩短间隔时间”。

4)试验电路和试验参数(8.3.4.3),标准条款第二段中,IEC将国标表述“预期电流调整为1 000 A或更高值(如制造商规定时)”改为“预期电流调整为1 000 A或者制造商规定的不小于100 A的电流值”。

5)IEC标准删除了“附录D控制电路电器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6)附录H用于控制电路电器的半导体开关元件的附加要求。

IEC标准对“表H.1抗扰度”进行修改,修改后新表内容见表1。

表1中上标含义为:a表示电源端口,与给开关元件或相连的设备的运行提供主电源的导体或电缆相连接的端口。b表示信号端口:由导体或电缆传送数据或信号等信息至开关元件的端口。c表示额定直流电压24 V及以下不适用。d表示仅适用于设备中包含易受工频电磁场影响的元件。e表示等级2适用工业环境中的共耦点或共耦点邻近点;等级3仅适用于邻近点,当线路存在以下情形时应考虑采用此等级,负载大部分通过转换器实现;线路中存在电焊机;大型电动机频繁启动或负载迅速变化。f表示百分比为相对额定操作电压的百分比,例如,0%代表0 V。g表示斜号前的参数为对应50 Hz的值,斜号后的参数为对应60 Hz的值。h表示试验要求待制定。

5 标准增加附录M“接线端子及控制电路标识”

5.1 适用范围(M.1)

本附录适用于带有接线端子标识的控制开关或接触式继电器,无论其具体的结构。

因本标准对接线端子有要求,故电器接线端子必须满足本附录规定。

5.2 接线端子标识规则(M.2)

5.2.1 概述(M.2.1)

本附录规定的接线端子标识,原则上应为两位数字。

5.2.2 功能数字(M.2.2)

IEC 60947-1中L.3.2.1适用。

5.2.3 顺序数字(M.2.3)

十位数字为从1开始的序列(01系列控制开关及01e系列接触器式继电器除外),而不论具体触头功能。

属于同一个触头的接线端子分配的是同一个顺序数字。

对于带有十个触头元件的接触器式继电器,顺序数字0用于代替10。

当制造商提供附加信息或用户能清楚查别顺序数字,顺序数字可以省略。

控制开关范例如图1所示。

功能数字前的小数点仅用来显示数位关系,在实际中无需显示。

5.2.4 接线端子编号方法(M.2.4)

触头接线端子应从左到右依次编号,对于具有多层接线端子的电器,应该从最接近安装导轨处开始,依次向外编号,具有相同区分号62E,不同结构的接触器式继电器的触头编号方法如图2所示。

上述编号方法不允许触头系列中存在空白的单元格,如图3所示,9、0为空白单元格,编号方法有误。

5.3 区分号及区分字母(M.3)

5.3.1 概述(M.3.1)

本附录采用区分号来指明控制开关触头的数量以及型号,接触器式继电器由区分字母后的区分号指明。

5.3.2 区分号(M.3.2)

区分号的第一位数字指明了常开触头的数量,第二位数字指明了常闭触头的数量。第三位数字(如果有的话)指明控制开关交替触头的数量。

5.3.3 区分字母(M.3.3)

区分字母指明了接触器式继电器的触头部件的相互位置和它们的端子标识。

条款M.5规定了区分字母E所指明的接触器式继电器类别。

条款M.6给出了区分字母X、Y或者Z的允许偏差。

对于新设计,应采用区分字母E。

5.4 端子编号顺序(M.4)

对于有相同区分号的控制开关,端子标识见标准中表M.1。

控制开关的触头元件形式可不必与表M.1规定的一一对应。

5.5 区分字母E标识的接触器式继电器(M.5)

对具有相同区分字母E及相同区分号的接触器式继电器,编号方法见标准中表M.2。

5.6 区分字母X、Y、Z标识的接触器式继电器(M.6)

5.6.1 区分字母Z标识的接触器式继电器(M.6.1)

如果电器中触头部件的位置(不包括端子标识)不同于M.5的规定,电器应采用区别字母Z,而不是E,如图4所示。

5.6.2 区分字母X标识的接触器式继电器(M.6.2)

如果电器中触头部件的位置和端子标识均不同于M.5的规定,电器应采用区别字母X,而不是E,如图5所示。

这种电器仍应满足条款M.2及M.3的规定。

5.6.3 区分字母Y标识的接触器式继电器(M.6.3)

电器由触头元件及符合标准中表M.3的端子标识组合而成的,应该采用区分字母Y,而不是E。

6 结语

为便于标准阅读人员查找具体定义位置,IEC标准在第2章定义中增加了由A至Z排列的索引表。

综合上述试验修订项目可看出,IEC新标准与现行国标的相比,除了一些具体试验方法的修改,差异主要体现在了以下两个方面:

(1)强制规定了产品必须标明额定冲击耐受电压,使适用于IEC 60947-5标准规定的系列产品的电气间隔与爬电距离应符合IEC60947-1的统一规定,因而无需针对具体某一类型产品作特殊规定,即删除了国标中的附录D。

(2)由于标准对应的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往往分支回路数较多,在实际的应用中,各个企业自行制定标识方法,导致了本类产品线路图中代号的迥异。I E C标准中增加的“附录M接线端子及控制电路标识”,对产品的标识方法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结束当前混乱情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GB14048.5—2008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1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机电式控制电路电器[S].

[2]IEC60947-5-1:2003(Edition3)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Part5-1: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Electromechanical control circuit devices[S].

[3]IEC60947-5-1:2009(Edition3.1)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Part5-1: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Electromechanical control circuit devices[S].

修订内容 篇8

随着世界范围内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加, 车用汽油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 使得空气质量恶化, 而我国出现全国范围的雾霾天气现象不断增多的情况就与汽车的废气排放增加有关[1]。为了减少环境污染, 美、欧、日等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汽油标准, 我国车用汽油质量标准也不断升级, 并逐渐和国际标准接轨[2]。GB17930-2013《车用汽油》于1013年12月18日颁布[3], 是《车用汽油》国家标准自1999年颁布以来的四个版本, 达到并满足了国家第Ⅴ阶段对车用汽油排放标准的要求, 并在主要技术指标上与欧洲相同排放要求的技术指标相同。为了正确理解和准确掌握新标准的内容, 使新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的实施, 本文对该标准修订前后的内容变化、技术指标调整以及试验方法的采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内容上的修订

新标准为全文强制。与原标准相比, 除保留各章节强制性执行外, 将附录也规定为强制性执行。

新标准在正文首页上增加了“警告:如果不遵守适当的防范措施, 本标准所属产品在生产、运输、装卸和使用等过程中可能存在危险。本标准无意对于本产品有关的所有安全问题提出建议。用户在使用本标准之前, 有责任建立适当的安全和防范措施, 并确定相关规章限制的适用性”。这与国际标准惯例相符, 使标准内容更加严谨。警告内容可以提示和告诫使用者在应用本标准时自己“有责任建立适当的安全和防范措施, 并确定相关规章限制的适用性”, 使标准在安全、可靠、有章可循的情况下应用[4]。

新标准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 删除了“GB 12268”标准, 增加了“GB 190、GB/T 1884、GB/T 1885、GB 13690、GB20581-2006和SH/T 0604”这6个国家标准和1个“ASTM D7039”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

新标准将第4章产品分类修改为“车用汽油 (Ⅲ) 和车用汽油 (Ⅳ) 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90号、93号和97号3个牌号, 车用汽油 (Ⅴ) 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89号、92号、95号和98号4个牌号”。

新标准将5.1修改为“车用汽油中所使用的添加剂应无公认的有害作用, 并按推荐的适宜用量使用。车用汽油中不应含有任何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运行的添加物和污染物。车用汽油中不得人为加入甲缩醛、苯胺类、卤素以及含磷、含硅等化合物”。相比GB17930-2011第1号修改单5.1的内容, 新标准明确了添加物和污染物的种类。新标准将5.2修改为“车用汽油 (Ⅲ) 和车用汽油 (Ⅳ)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分别见表1和表2”。增加5.3“89号、92号和95号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表3。企业有条件生产和销售98号车用汽油 (Ⅴ) 时, 其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A”。增加表3“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新标准将表1中硫含量单位由质量百分数修改为“mg/kg”。新标准中表1和表2在硫含量注释中增加了“ASTM D7039”标准方法。

新标准将7.1修改为“向用户销售的符合本标准的车用汽油所使用的加油机和容器都应标明下列标志:“90号汽油 (Ⅲ) ”、“93号汽油 (Ⅲ) ”、“97号汽油 (Ⅲ) ”、“90号汽油 (Ⅳ) ”、“93号汽油 (Ⅳ) ”、“97号汽油 (Ⅳ) ”、“89号汽油 (Ⅴ) ”、“92号汽油 (Ⅴ) ”、“95号汽油 (Ⅴ) ”、“98号汽油 (Ⅳ) ”, 并应标示在汽车驾驶者可以看到的地方”。将7.2修改为“根据GB13690, 车用汽油属于易燃液体, 产品的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及交货验收按SH 0164、GB 13690和GB190进行”。

新标准将第8章的内容修改为“根据GB13690, 车用汽油属于易燃液体, 其危险性警示见GB 20581-2006中第8章的警示说明”。

新标准将第9章由原来的“实施过渡期”修改为“标准的实施”。其内容作出相应修改, 对表2和表3所规定技术要求的实施时间及技术过渡期均做出了规定。

新标准将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调整为附录A (规范性附录) , 附录内容修改为“98号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新标准中表示:“附录A中98号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将适时修订”。

3 技术要求、项目及规范性引用文件修订的内容

3.1 技术要求的变化

3.1.1 第Ⅳ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 (表2) 与第Ⅲ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 (表1) 在技术要求上的不同之处

烯烃含量和锰含量由表1中蒸汽压“不大于88 Kpa (11月1日至4月30日) 和不大于72Kpa (5月1日至10月31日) ”改为表2中“42-85 Kpa (11月1日至4月30日) 和40-68 (5月1日至10月31日) ”;硫含量由“不大于150mg/kg”改为表2中“不大于50 mg/kg”;烯烃含量由“不大于30 Vol%”改为“不大于28Vol%”;锰含量由“不大于0.016 g/L”改为“不大于0.008 g/L”。

3.1.2 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 (表3和附录A) 与第Ⅳ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 (表2) 在技术要求上的不同之处

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与第Ⅳ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相比较, 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和97号”调整为“89号、92号、95号和98号”。89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89、抗爆指数为不小于84, 92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2、抗爆指数为不小于87, 95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5、抗爆指数为不小于90, 98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8、抗爆指数为不小于93;蒸汽压为改为“45-85 Kpa (11月1日至4月30日) 和40-65 Kpa (5月1日至10月31日) ”, 并在注释中规定“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按40-65 Kpa执行”;烯烃含量改为“不大于24 Vol%”;

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中对硫含量的限制更加严格。硫含量由表2中“不大于50 mg/kg”降至表3和附录A中“不大于10 mg/kg”。硫含量是车用汽油中最关键的环保指标, 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尾气净化系统的能力, 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 必须严格控制硫含量。

锰对人体健康具有相当的风险, 对车辆排放控制系统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新标准采取预防的原则, 在表3和附录A中将锰含量由“不大于0.008 g/L”改为“不大于0.002 g/L”, 并明确禁止人为添加含锰添加剂, 即将表2注释“a车用汽油中, 不得人为加入甲醇以及含铅、含铁的添加剂”改为表3和附录A注释“a车用汽油中, 不得人为加入甲醇以及含铅、含铁和含锰的添加剂”。

在考虑到“降硫、禁锰”会引起车用汽油辛烷值降低、我国高辛烷值资源不足和我国现阶段炼油工业实际等因素下, 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中表3将车用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和97号”调整为“89号、92号、95号”, 同时考虑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 在新标准的附录A中增加了98号车用汽油的技术要求。表3和附录A中规定:“89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89、抗爆指数为不小于84, 92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2、抗爆指数为不小于87, 95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5、抗爆指数为不小于90, 98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8、抗爆指数为不小于93”。

将表2中蒸汽压“42-85 Kpa (11月1日至4月30日) 和40-68 (5月1日至10月31日) ”改为表3和附录A中“45-85 Kpa (11月1日至4月30日) 和40-65 Kpa (5月1日至10月31日) ”, 并在注释中规定“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按40-65 Kpa执行”。对蒸汽压设定上限是为防止车用汽油轻组分在油路中形成气阻和减少挥发性有机物质 (VOCs) 的排放, 而设定蒸汽压下限是考虑为防止车用汽油在不同地域使用时, 为充分保障汽车发动机式中保持良好的启动与燃烧性[5, 6]。考虑到冬季因蒸气压过低会影响汽车发动机冷启动性能, 导致燃烧不充分、排放增加, 新标准将冬季蒸气压下限由第Ⅳ阶段的42 kpa提高到第Ⅴ阶段45 kpa;为进一步降VOCs的排放, 减少大气污染, 夏季蒸气压上限由第Ⅳ阶段的68 kpa降低为第Ⅴ阶段65 kpa, 并规定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执行夏季蒸气压, 使得新标准的应用更加的合理。

烯烃含量由“不大于28 Vol%”改为“不大于24 Vol%”。降低烯烃含量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汽油蒸发排放造成的光化学污染, 减少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沉积物。

为了进一步保证车辆燃油经济性相对稳定, 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首次增加了密度项目, 为“在20℃时为720-775 kg/m3”。

3.1.3 标准的实施

在第9章“标准的实施”中对各阶段技术要求的实施时间及技术过渡期做出了规定:“表2规定的技术要求过渡期至2013年12月31日, 自2014年1月1日起, 表1规定的技术要求废止;表3规定的技术要求过渡期至2017年12月31日, 自2018年1月1日起, 表2规定的技术要求废止”。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增与减

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 删除了1个原有国标, 增加了增加了6个新国标和1个国外标准, 具体如下:

(1) 删除了“GB 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 更换为“GB 13690《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与新增的“GB 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及原有的“SH 0164《石油产品包装、贮运及交货验收规则》”一起, 作为第7章中7.2节“产品的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及交货验收”的制定标准而被采用。

(2) 为警示说宁车用汽油的危险性, 增加了“GB 20581-2006《化学瓶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易燃液体》”, 在第八章“安全”中被引用。

(3) 增加了“GB 1884《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 (密度计发) 》”、“GB 1885《石油计量表》”和“SH/T 0604《原油和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 (U型振动管法) 》”, 在表3和附录A中规定车用汽油密度的试验方法和注释中被引用。

(4) 增加了一个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 即“ASTM D7309《汽油和柴油中硫含量测定法 (单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 在表3和附录A中指出“d也可采用GB/T 11140、SH/T 0253、ASTM D7039, 在有异议时, 以SH/T 0689测定结果为准”。

4 结语

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7930-2013《车用汽油》标准的颁布与实施, 缩小了与先进国家在车用汽油技术指标上的差距, 有利于促进我国车用汽油质量的整体提升, 有助于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物, 对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车用汽油生产与产品检验中, 炼油生产企业及相关的油品检测实验室有关人员, 一定要正确领会、准确掌握新标准修订的具体要点、方法变化及标准的实施时间, 并将新标准的内容落实到日常的检验检测工作之中, 为车用汽油产品生产、检测及污染减排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新兴, 冯丽华, 尉鹏.汽车尾气污染及其危害[J].前沿科学, 2012, 03:10-22

[2]朱庆云.世界汽油质量标准发展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 2011, 05:33-37

[3]GB17930-2013《车用汽油》[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4]牟明仁, 孙颖杰, 曹志军等.对GB 19147-2013《车用柴油 (Ⅳ) 》标准修订内容的研究[J].标准科学, 2013, 08:48-51

[5]牟明仁, 王潍平, 欧阳昌俊等.对修订后的GB 17930-2011《车用汽油》的研究[J].标准科学, 2011, 12:48-51

修订内容 篇9

一、对“92”指标的基本评价

“92”指标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经济处于转型、教育有待发展的情况下制定的, 它既立足于当时的实际, 又着眼于高校的发展。“92”指标的颁布, 给高校规划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使高校的规划建设有章可循, 起到了规范作用;为高校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 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批高校的扩建和新校区的建设, 都是在“92”指标的推动下完成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92”指标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校规划建设的发展, 需要调整制定高校新的建设指标。

二、修订“92”指标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修订“92”指标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坚持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科学合理、社会协作、讲求效益, 促进办学条件的完善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在修订“92”指标时, 应考虑坚持以下原则:

(一)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

制定指标要立足观状, 着眼发展, 使指标体系和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

(二) 坚持合理利用原则。

制定指标要科学合理, 既要满足需要, 适应发展, 又要注意节约, 减少浪费。

(三) 坚持统筹原则。

制定指标要兼顾当前和长远、高校的不同层次、经济发展的不同地区, 不搞一刀切。

(四) 坚持效能优化原则。

制定指标要促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发挥资源的综合效能, 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配置。

三、修订“92”指标有关内容的具体意见

(一) 需调整学校自然规模的划分标准。

目前按照学生人数核算的学校规模高限为5, 000人, 经过这十年的大学扩招, 万人大学比比皆是, 两万人大学成为主流, 三万、四万人大学已不鲜见。所以需要按照学生规模分类的核算人数进行调整加大, 以适应目前高校的办学规模。

(二) 需增加校舍面积指标和土地面积指标。

从高校目前的实际和发展来看, 涉及的十三项指标都需增加, 以几个主要指标为例:

1. 调整加大实验室面积指标。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视听、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通运用, 增加了对教室面积的需求, 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 文科、财经、政法类学校实验室面积指标 (0.76m2/生) 应更增多一些。

2. 调整加大图书馆面积指标。

图书馆面积指标 (2m2/生) 要加大, 这是因为教学改革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更多时间在图书馆自修。以陕西某省属财经院校为例, 按照指标要求建设, 新校区图书馆按生均2m2设计, 学生阅览室座位数还占不到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另外, 电子阅览也增加了面积需求。

3. 调整加大学生公寓面积指标。

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 增加了对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的面积需求。目前高校普遍实行学生公寓化管理, 标准为四到六人一间, 加上有关服务机构和设施的需要, 原来的宿舍生均6.5m2差距太大, 实践证明宿舍生均不宜小于10m2。随着学生食堂服务项目的增多和服务水准的提高, 校内有关服务设施用房也应相应增加面积指标。

4. 增加行政用房面积指标。

学校规模的扩大, 增加了学院的行政管理职能, 校行政用房面积有了新的需求。现在普遍把系级管理改为院级管理, 院级的行政管理明显增大, 机构相应增多, 除教学机构外, 还有科研机构加入, 院 (系) 级行政用房面积指标也应得到提高。

5. 把学生活动中心面积指标作为独立环节予以考虑。

“92”指标主要包含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十三项主要指标, 未将学生活动中心作为独立指标项目进行明确, 只在十四节生活福利用房及附属用房中有所提及。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升华, 学生活动中心在学生课余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建议“学生活动中心”拟定专门规划指标予以明确。

6. 学校体育场馆的用地和面积指标应增加和保证, 保证的前提是生均用地指标需提高。

要满足各项面积指标增加的需求, 保证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符合当地政府对新建校区容积率和绿化率的要求, 就必须相应增加校区的用地指标。

(三) 各类院校相同功能校舍指标相差不大。

如教室、行政用房、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 这些指标不必分细, 统一指标标准比较好。学校规模应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适应, 因学校层次不同有相应的不同规模。

(四) 本科生和专科生不应分细。

本科生和专科生在学习年限上不同, 所用的资源相差不大, 财经、政法、师范类和其他专科生甚至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本科生和专科生不应分细。高校的进修生、函授生、夜大生需折算一定数量的在校生。

(五) 教工宿舍及教工住宅规划指标偏低。

随着高校的发展, 学校每年都要留校和接收一批青年教工, 在他们不可能马上成家, 无力买房情况下, 学校有必要在校园内建一定数量的单身教工宿舍满足周转需要。按照教工宿舍指标 (2.33㎡/人) 核算建设单身教工宿舍, 缺口很大。教工住宅规划标准偏低 (34.14㎡/人) , 在可能的条件下, 学校可通过正常渠道以自有土地建设建房的方式解决一部分教工住宅。

(六) 要考虑专业设置交叉发展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教改革的深化, 各类学校专业设置已出现了交叉发展的趋势, 理工科院校办文科专业, 文科院校办理工科专业。如财经类院校, 除财经类专业外, 还办有文、法、工、艺术类专业。制定指标时, 应充分考虑这一变化。建议在制定指标时, 可按专业大类, 提出不同指标;在执行指标时, 各校可以主办专业为主, 参照所办专业的指标执行。

(七) 应采取弹性指标。

由于学校有规模、层次之分, 就同一层次的学校, 也有不同地区之分, 用全国统一的指标要求不同层次, 不同地区的学校难以做到, 也不实际。采取弹性指标, 可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基本要求, 留出较大区间, 每一区间又有目标要求, 从而使各类学校既有达到指标的可能性, 又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这样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更适合, 更符合实际、更有指导意义。

修订内容 篇10

一、修订的主要内容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二、新准则修订的意义

(一)改进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规定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不再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规范,要求企业披露的内容涉及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要求和质量,有助于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性质和风险。

(二)缩小核算范围,体现风险特征

新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被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不再适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这是由于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被投资方的经营风险。而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投资资产的价格变动风险、被投资方的信用风险。两种投资所承担的风险特征显著不同,因此,应当由不同准则进行规范。

(三)增强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一致,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1年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1号——合营安排》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并对《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对联营、合营的投资》进行了修订。以上新发布准则和修订准则对原准则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控制、共同控制以及合营企业等定义以及披露要求的变化。《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针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新变化进行了修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四)切实解决实务问题、便于实务操作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明确了“关于投资企业应享有被投资方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分红以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如被投资方收到其他投资企业的捐赠或者出资溢价等权益性交易等)的会计处理,整合了如分步实现合并、分步处置子公司时个别财务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明确企业合并取得投资相关费用的账务处理,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因增加投资或减少投资等原因导致对被投资方的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发生变化的账务处理等。这些修订切实解决了实务问题,满足了企业实务需要。

(五)重视判断的应用和判断的依据

在判断“控制”、“共同控制”和“合营企业”时,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进行判断,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仅对“重大影响”的判断进行了规范。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应当按准则的精神作出正确的判断,使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相关。

修订内容 篇11

[关键词]党章;党的基层组织;历程;原因

[中图分类号] D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1-0039-02

党的组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党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基层单位中设立的党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和党的领导机关联系广大党员与群众的桥梁,是党在基层组织中领导党员和带领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在中共召开的一大至十八大期间,先后制定、修订通过了17部党章。这17部党章,不仅见证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史,而且深刻地表现了党章自身的发展和特点。党的基层组织随着党章的变化与发展,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从探索到成熟、逐步完善,再到巩固和发展。

(一)探索时期。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纲领规定:“凡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地方,应成立委员会”[1],但是并没有规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一大后,随着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发展,全国党员与党的地方组织增加,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这使得党对中国国情与民主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迫切地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方针,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第一部党章在第四条对党的基层组织做了初步的规定:农村、工厂、铁路、矿山、兵营、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隶属地方支部”。[2]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对成立“组”的人数进行了修改,改为:“凡有党员五人至十人均得成立一个小组”。[3]最早将党的基层组织由党的小组改为党的支部,并将支部规定为党的基本组织是中共四大的党章。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提出了:“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4]四大以后,大革命进入高潮,党的组织空前发展,党员人数急剧增加。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区,如云南、广西、安徽、福建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党组织。因此,1927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第一次把支部单列一章,第一次规定了党支部的六项基本任务。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众所周知,七大的党章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最好的党章,是我们党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在七大的党章中,第一次把党的基层组织从党的支部扩展到党的总支部和基层党委。

(二)逐步完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八大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一次盛会。八大通过的党章, 第一次运用“党的基层组织”的概念取代了以往“党的基本组织”和“党的基础组织”的用词,并专设“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形式”一条,明确规定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形式为: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基层党委员会三级,并新增四条基层党组织的任务。“文革”时期,在“左倾”错误的指导下,党章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破坏。党的建设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严重偏差,党的建设进入曲折阶段。九大、十大及定制于1977年的十一大受“左”的思想影响较为严重。这几部党章,取消了设立基层党组织的人数原则;党组织的设置根据革命斗争需要设立总支部或者基层委员会;删除了基层党组织的会议制度;基层党组织任务主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

(三)巩固与发展时期。拨乱反正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十二大的党章,摒弃了九大、十大、十一大的弊端,继承和发展了七大、八大党章的优点,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基本要求和组织原则。十二大以后的党章则更为细致和科学。例如,十四大党章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首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党支部,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基层的任务与作用。十五大党章强调了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础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进入新世纪,新的社会形势,使党章又有了新的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十六大党章增写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和作用等内容。十七大党章则增写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有利于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基层党组织落实各自责任,形成管理合力。十八大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新要求。党章中党的基层组织部分第三十一条第一项增写了积极创先争优的内容。增写这个内容,有利于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广大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外,第二项第一句也进行了修改。修改为: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样的修改,有利于落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到基层、落到实处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环境变迁的推动。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做出相应的修订。党的基层组织也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1978年,中国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党章关于党的基层组织的修订就有相关内容的体现。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在社区的覆盖面等内容的增写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出现的新形势。

(二)党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党成立的95年里,中国共产党历经了只有数十人的小党,到大国的执政党,其自身的发展是非常显著的。因而,党对自身基层组织的要求在各个时期也是不同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就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革命斗争的胜利,担负着领导革命的使命,集中最大力量打倒敌人。所以五大、六大党章关于党的基层组织的职权主要强调基层组织对上级的服从。八大党章是党执政时期的第一部党章。建国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第一要务是满足群众利益的需要。因此,中共八大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民同党和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起来,应该经常注意并且向上级组织反映群众的情绪和要求,关心和尽力改善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生活。

总而言之,党的基层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整个肌体最基本的细胞,党组织的基础,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党章中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内容的修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3.

[2][3]本书编委会编.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12[Z].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53.65.

[4]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一大到十八大(上) [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300.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修订内容 篇12

2.2 机械运动和力

◆本主题内容评价水平层次说明

评价水平层次(“▲”表示该标准要求属于评价水平这一层次)

2.3 声和光

◆本主题内容评价水平层次说明

评价水平层次(“▲”表示该标准要求属于评价水平这一层次)

◆本主题内容拓展性例题(开发成具体的题)

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

例3:列举超声的应用实例。

例4: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

例5:探究光束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例6:通过激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例7: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

例8: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例9:观察两只手电筒分别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本主题内容活动建议(开发成具体的题)

(1)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2)阅读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3)用凸透镜制作简易望远镜,并用其观察远处景物。

2.4 电和磁

◆本主题内容评价水平层次说明

评价水平层次(“▲”表示该标准要求属于评价水平这一层次)

◆本主题内容拓展性例题(开发成具体的题)

例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例2:了解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

例3: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例4: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例5: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存在。知道光是电磁波。

例6:了解广播电台的发射频率和波长。

例7:知道光缆通信和卫星通信都是电磁波的应用。

◆本主题内容活动建议(开发成具体的题)

(1)利用磁铁和缝衣针制作指南针,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2)研究动圈式扬声器是否可以作为动圈式话筒使用;(3)用电磁继电器制作一个简易自控装置;(4)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

●第三个一级主题能量

3.1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本主题内容评价水平层次说明

评价水平层次(“▲”表示该标准要求属于评价水平这一层次)

◆本主题内容拓展性例题(开发成具体的题)

例1:试管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实验时注意安全),水蒸气对橡胶塞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的机能。

例2:电流流过电炉丝,电流做了功,将电能转化成了电炉丝的内能。

◆本主题内容活动建议(开发成具体的题)

讨论太阳能在地球上是怎样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能的。

3.2 机械能

◆本主题内容评价水平层次说明

评价水平层次(“▲”表示该标准要求属于评价水平这一层次)◆本主题内容拓展性例题(开发成具体的题)

例1:用荡秋千的过程定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例2: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本主题内容活动建议(开发成具体的题)

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程,写一篇调查报告。

3.3 内能

◆本主题内容评价水平层次说明

评价水平层次(“▲”表示该标准要求属于评价水平这一层次)

◆本主题内容拓展性例题(开发成具体的题)

例:了解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及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本主题内容活动建议(开发成具体的题)

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讨论。

3.4 电磁能

◆本主题内容评价水平层次说明

评价水平层次(“▲”表示该标准要求属于评价水平这一层次)

◆本主题内容拓展性例题(开发成具体的题)

例1:调查常见用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电功率。

例2:了解我国家庭用电的电压和频率。

◆本主题内容活动建议(开发成具体的题)

(1)学读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2)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用电能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3.5 能量守恒

◆本主题内容评价水平层次说明

评价水平层次(“▲”表示该标准要求属于评价水平这一层次)

◆本主题内容拓展性例题(开发成具体的题)

例:知道热水散发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自动聚集起来。

◆本主题内容活动建议(开发成具体的题)

(1)讨论和分析简单的永动机设计方案,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2)查阅资料或访问农机、汽车维修等专业人员,了解内燃机中燃料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率的可能途径;(3)调查当地几种炉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写出调查报告。

◆本主题内容评价水平层次说明

评价水平层次(“▲”表示该标准要求属于评价水平这一层次)

◆本主题内容拓展性例题(开发成具体的题)

例1:列举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

例2:了解处理核废料的常用办法。

例3:了解我国和世界的核能利用新进展。

◆本主题内容活动建议(开发成具体的题)

【修订内容】推荐阅读:

修订草案07-19

修订编制06-26

课程修订08-10

标准修订08-20

法律修订08-27

教材修订09-10

规程修订09-16

修订对策09-29

法规修订10-30

修订版05-22

上一篇: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建议下一篇:数字化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