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修订

2024-09-10

教材修订(精选12篇)

教材修订 篇1

一、教材修订目标要明确

1、修订主要基于目前内容标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目标雷同;其次是历史与地理的基础知识相对不足;第三就是综合课的学科背景不够清晰。

2、要进一步突显和强化的目标。一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二是具有世界的眼光。三是提高综合认识能力, 主要以人为本, 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 探究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四是初步树立唯物史观, 树立正确的史学观。

二、教材修改需突破的难点1、深度与广度的困境

历史与社会课程面临的最大挑战, 是教授知识的数量与学习深度之间的矛盾。教材编写的内容量大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肤浅化问题, 已经出现。受教材篇幅和课时限制, 在内容编排上, 有些重要史事被蜻蜓点水般带过, 有失深入。这一现象可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突出。再次, 实际的教学效果可能与设课的初衷背道而驰。因为只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综合’知识, 恰恰是剥夺了学生自己去综合的能力。

2、历史与地理内容的脱节

对于如何以空间视角看待历史的问题, 却很难落实。虽然本书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 注意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与人们生活的影响, 但仍未能充分地、有意识地将空间的视角引进历史内容的讲述中。在叙述过往事件时, 历史就缺乏与地球上真实地域的联系。

3、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不足

历史与社会跨越了学科界限, 而又受到原有学科结构的制约。因此, 如何处理本课程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难易层次, 避免重复或缺失;如何承载并完成中学历史和地理教育的任务, 如何为高中阶段的历史和地理教育提供知识和能力的支撑, 都应该成为课程衔接问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对教材中内容设置的意见

现行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总体上感觉比较鲜活, 但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七年级特别是下册的内容, 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重复的较多 (社会学部分) ;八年级的内容综合性较强, 问题高度不适合初中学生;九年级的内容也是重复过多;课本“更新”速度很快, 错误的地方不少, 每学期拿到新书都有变化, 有时这未必是好事。具体如下:

(一) 七年级教材:

七 (上) 地理的内容过于单薄, 仅靠七上四单元, 完全不能讲清楚.而且, 有好多知识点, 课后 (教材中的) 作业已有涉及, 但教材正文只字不提.老师真的很难把握!

七 (下) 教材不仅与思品知识重合, 更与小学思品与社会知识简单重复。

比如第八单元中, 对七年级学生讲投资创业, 显得为时过早, 因为经济知识本身比较抽象, 何况学生对投资这个内容根本无法亲身经历, 离学生有点远。另外教材的部分内容对老师来说新鲜且陌生, 如价格听证会、社会保障制度、成功创业、国家财政税收等。

(二) 八年级教材:

1、过于淡化史实, 知识的联系有点脱节, 在教学中还需要讲清有关背景材料。我觉得主干的史实还需要强调。

2、综合探究不容易操作, 上探究课颇受累, 尤其农村条件欠缺, 学生也探究不出结果来。

3、教材正文中的思考题有些太难, 好像教材知识有些脱节。

感觉答案都是

老师告诉学生才行, 这样也不对啊!如八上P79页秦统一原因, 学生总结多少仅靠一副图片是启发不出来的, 秦统一的地理因素、个人因素老师不念给学生听, 学生们能思考出来吗?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编写有新意, 但该讲的没有讲透。人教社试图将教材编成大综合, 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 学生在小学接触的历史知识不多, 上了初中直接“跃进”到综合, 这跨度太大, 不符合认知规律, 知识储备太少, 尤甚世界史知识, 直接给教师增加难度, 教师不得做补充, 否则学生无从理解。

(三) 九年级教材

九年级的内容与思想品德教材重复过多, 甚至引用的材料和图片都一样。如资源环境部分、一国两制内容。九年级教材体系有创意, 但对老师和学生真的是一个考验!体系太超前:课文正文部分与专题探究部分分量平分秋色, 每一课都有探究是否有必要, 值得商榷, 专题探究可以以作业形式的出现, 或其他形式进行, 探究篇幅简短一些, 效果会更好!而很多时候是“曲高和寡”啊!

九年级的历史部分讲授太少, 社会部分有余。这和高中历史衔接有缝隙。事实上存在历史教育的空白。台湾问题那么重要, 但“一国两制”的内容着力介绍香港、澳门的回归, 应与时俱进介绍台湾的政治 (如“九二共识”) 、经济、文化、教育等, 增进两岸青年的认同感。还有世界史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中外大事省略不少,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亚洲金融危机、反恐问题等有待增加。

历时与社会, 作为一门新型课程, 蕴含无限生机, 教科书修订的前行之路充满坎坷, 我们任重而道远。

教材修订 篇2

语文的核心概念:编写意图的体现。

一、文本的经典性问题。

二、组元及量的问题。

三、选文比例问题: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

四、文学史线索问题。

五、语言知识体系问题。

六、对有些文本选与不选的意见。

七、版本问题、注释问题。

八、作文的体系问题。(写作知识重组与新题)

必修一

一、向青春举杯

删《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的五样》

*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本专题由一组诗歌组成,分为三个板块。

(一)“吟诵青春”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

*《六月,我们看海去》:“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青年学子的浪漫想象和青春颂歌。

(二)“回旋舞”体现青春话题,展现青春理性思考。

*《致橡树》:主旨多义性解读--爱情宣言诗?对“人”的一种关切?女权主义乃至“人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文本的多解性:悲哀之作被当作“欢乐颂”得以传播。

*《回旋舞》:诚然是淳朴明快的。但有一个假设、犹疑的尾巴,表达作者的隐忧--内容的淳朴和复杂。

(三)“光阴的故事”萃集时间中的人生碎片,表现生命之美、诗境之美、韵律之美。

*《雨巷》: 22岁的年青人在1927年夏避居松江,内心苦闷,借“怀女”表达理想受挫、愤懑无望的咏怀诗?爱情诗?《雨巷》:极具古典意蕴的现代诗,主题朦胧性和音乐性,西方诗歌的影响。

*《断章》:“小诗”,记录刹那感兴,试图阐发哲理。但《断章》在阐发哲理时有精致的构图,从多维度集中说明一个经典问题,同时饱含了情感,“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错误》:现代诗的古典情韵--语言、意象、韵律、比喻、主题。现代:写作视角 “以男性位置处理”以维护“艺术的真诚”,打破积习。多从反向和虚处着笔,大量否定词,古诗中少见的茫然无根的现代情绪和从反向、虚处着笔的现代诗写法。

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无变动

三、月是故乡明

删《乡土情结》,换《肖邦故园》。人文主题的融入。

四、像山那样思考

合并为两个板块。人与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一板块:对自然纯美的注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感悟--思考--理性。自私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类,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处理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大地的眼睛”中,删了《西地平线》。

必修二

一、珍爱生命

两篇散文,两篇小说。

(一)将《我与地坛(节选)》与《鸟啼》组合,都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我与地坛(节选)》由自身肉体残疾的痛苦,扩展为对人类精神残缺的关注。表达的对苦难的忍受已不再是个人被动和消极的承担, 而是人类“向死而生”的果敢担当。

*《鸟啼》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解释:对译文的投入远超出了一般的作品翻译。

(二)贝尔曼和说书人的故事,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说书人》“类似路翎的《英雄的舞蹈》”。

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而不失爱心的小人物:贝尔曼付出生命的代价,给病危的同伴以活下去的希望与信念;“说书人”遭遇悲惨,但竭尽毕生的精力,迷住了“我们”,向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新天地,给小城的听众以感动和幻想。

说书是他的惟一的谋生手段,他对说书的痴迷,对说书的方式和书中内容的挚爱,对书中英雄的崇拜和书中世界的憧憬,也是他的人生存在的方式,他的生命的表达方式。

散文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与欧亨利不同的叙述风格。

二、和平的祈祷

删《安妮日记》。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

重组新闻文体“永恒的瞬间”:《落日》《图片两组》

结合阅读新闻报道品评记录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图片,开展活动体验回顾历史,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落日》的写作成就:明晰的主题——永志不忘;线索的把握--时间和整体氛围贯穿。面与点、中心与花絮的材料组合;细节的捕捉与刻画;现代新闻通讯的写法与史传散文写法的统一。

*《图片两组》:非连续文本的意义。“读图”。现代传媒技术借助图片快速传播重要信息。学生的读图能力差异极大。

第一组:战争中人的命运。第二组:战争与和平

三、历史的回声

移走了《落日》,删了《报道二则》(移走了“勃兰特下跪道歉”的图片。两篇文言,两首诗歌。绝对经典。

四、慢慢走,欣赏啊

删:写人《亡人佚事》,写景《听听那冷雨》,主要是考虑篇幅。以前是选学组元,但实际因不选而太多。

重新组合:散文景与人,小说三篇。

第一板块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或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细节美,第二板块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情节美或环境美。

必修三

删“祖国土”专题,删《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移走到“月是故乡明”

“颂歌的变奏”主题有独特的人文价值,但部分文本从中学而言不够经典。《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

《祖国山川颂》--“大颂歌”的形式。

替换为语言文化专题。原《必修五》有“如琢如磨”专题,后删去。

需要语言文化加论述类文本。

海德格尔: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作为本体的地位是提升精神世界、人格境界的根本,是获得高质量生存的前提。

本专题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主要是论说语言的发展,第二个板块是论说语言运用的方法和一些原则。

*《人和人类》:《汉字王国》“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审视汉字的世界,对中国人的意义。《汉字王国》的分类本身显示出作者语言观、历史观和文明观。特殊的论述文本形式,写得随性,自在,活泼,生动,独特的风格。

附:关于 “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

附:写作实践是论说文的写作。写作知识讨论的是“写作,也是对话”和“说理的风度”。

*《简笔和繁笔》,有点遗憾。

二、号角,为你长鸣

删、移了两篇,删《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多方反映外国文学作品太多。

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给学生的影响。

移:《离骚(节选)》使得诗的文学史线索清晰。

*《老王》:经典重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附:《老王》中的改动是杨绛自己要求改的。

三、文明的对话

“文明的对话”的删与重组: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一)“碰撞与沟通”:《拿来主义》《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萨顿,科学史的奠基人,这个理科老师最喜欢,帮他们上的)

(二)“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田野调查报告)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科学史著作,对于世界各个民族对文明的创造所作出的贡献,做出了公正的合乎历史实际的评价;希望建立东西方之间的桥梁,消除种种偏见,建立一个和谐世界。萨顿是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先驱。他的一生为消除地域和民族偏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认知与圆融”板块,选入学术论文《美美与共》与田野笔记《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前者是谈论我们时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前途,指出只要提升文化自觉,正确认识和固守自己的文化基因,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外来文化,就能建设起一个多文化并存“和而不同”的世界。后者从人们饮食习惯和饮食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中,看中西文化是怎样相互认同和走向融合的。

*《美美与共》是对中国文化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应对方针,也是人类文明出现的种种危机的化解方剂,有其重要价值。对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互对待和发展前途的学术主张逐渐为学者们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不同文明关系的准则。

文章是学术论坛的书面发言,兼具学术论文和演讲词的双重特点。从学术文的角度看,要求论点鲜明,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足够的有代表性的论据和充分的论证,作为讲演词,文章语言晓畅有变化,尽可能深入浅出,饶有风趣。

四、寻觅文言的津梁

无变化。工具性强的、“打包”处理的专题容易形成共识。

必修四

一、我有一个梦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现代文在前,就专题人文内容而言,相对容易入手。删了《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主要是因为篇幅。重量级的经典也足够了。所以删现代人写的文言文本。本想选一篇孙中山的演讲到口语交际专题,但原两篇也同样优秀且成熟。

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无变化。

三、笔落惊风雨

增加“风骚比兴”,从“号角为你长鸣”中移来《离骚》,增加《氓》。方智范:背诵篇目,叙事诗。文学史线索完整而清晰。

唐诗宋词不变:《蜀道难》《登高》《琵琶行(并序)》《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

移走《滕王阁序(并诗)》,往后放,与专题人文主题切合,并且适当体现梯度。删《秋声赋》,主要是控制量。

四、走进语言现场

演讲,曾想换《奥林匹克精神》,换《把南非建成彩虹一样的国家》或孙中山的演讲。

删《作为偶像》,替换《永不消逝的歌声》

《白发的期盼》和《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不变,删《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经典与篇幅。

必修五

一、科学之光

无变化

“科学之光”中的《物种起源绪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代表了传统与新兴和科学论述与说明类文本的类型。

创新思维与表达:《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斑纹》。(职教中专、专科公共课的情况可参考)

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删三首现代诗,友情。非经典。《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

三、直面人生

“直面人生”中,《渔父》《报任安书(节选)》颠倒,时代顺序。《记念刘和珍君》不变。

删《论厄运》《直面苦难(节选)》。

四、心连广宇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名称改。

《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不变。

移入《滕王阁序》组成“登高能赋”。

近年来一直在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为什么而活着》《横渠四句》。

去年8月交流,浙江老师的修改意见主要有几个方面:

语文的核心概念:编写意图的体现。

一、文本的经典性问题。

二、组元问题。(内部板块调整)

三、选文比例问题: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

四、文学史线索问题。附录。(选修)

五、语言知识体系问题。附录(选修)

六、对有些文本选与不选的意见。

七、版本问题、注释问题。

八、作文的体系问题。写作知识重组与新题。

感谢提出宝贵意见的浙江老师!

关于作文,个人想法: 作文体系的个人感受:不只有大学写作概论和过去教材的对记叙、议论诸要素的专题系列介绍才是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写作教学体系。现在有些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中已无专门的写作课。

真实文体的写作。可以把记叙文和议论文写成真实文体,但把真实文本写成中学教学中所谓的一般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在很多条件下是不合适的。有系列的写作观和写作知识讲话,每一专题有不少于三个的写作实践练习题,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专题的人文、工具内容相关,应该说不算弱化了写作教学。

新增加或修改的写作实践练习题适当地倾向于真实文体写作: 第三模块

“语言,存在的家园”写作实践 1,社会常有些“热门词汇”,这些词汇都有产生的特殊背景,其流行的广度往往也让人意想不到。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流行词汇的?说说你的看法。

2,在个人阅读经历中,总会有一些诗文触动你的心灵,你为什么会记住那些诗文?你喜爱的作品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举例说说自己的体会。3,“把一件事说清”和“把一件事说得有趣”,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号角,为你长鸣”写作实践

1.根据原作,为鞋匠格斯拉或车夫老王写一则200字左右的人物评传;也可以为一个熟悉的人物(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的)写一则人物评传。

2.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大有作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能知道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3.有种观点认为,为了实现价值目标,不必计较手段的合法合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目标正确,程序也必须是正当。你对此有什么样的认识?请阐述理由。

第四模块

“我有一个梦想”写作实践

从下列三题中选择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在一次语文活动中,一些同学认为青年应当志存高远,有自己的梦想,一些同学提出要选择平凡,也有一些同学提出“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对此,你是怎样思考的?请自拟标题,写一篇演讲稿。

2.如何建设社会文明,有人认为主要靠教化,有人认为主要靠规则,也有人异乎二者。对此你持什么样的观点,试作阐述。

3.在城市,摊贩有无存在的必要?如果允许摊贩经营,你认为应当如何管理?试述自己的看法。

第五模块 “心连广宇”写作实践

从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也可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醒来后,却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请以“我思故我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滕王阁序

并诗》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李白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王勃的这篇文章,可谓受江山之助,天地之启。但王勃的文章也能为江山增色,为天地增辉。正是王勃的文章,造就了滕王阁美名,使之成为登临的名胜。请以“大块假我以文章”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杂文。

版本问题例说:

*《赤壁赋》选自中华书局权威版本。其次,苏轼的《赤壁赋》书法手迹中写的是“食”。再者,苏文此处运用了佛家禅语:“声为耳之食,色为目之食。”最后,本下已注明俗本也作“适”。“不知东西”也是依据权威版本。另外,这段赋的写作是运用了独特的“间韵”方式,一、二句押韵,三、四句换韵,如果改为“西东”,间韵就不存在了。*《赤壁怀古》所依据的权威版本是“人间如梦”。其次,苏轼此词的书法手迹如此。再次,“人间”有哲学意味,“人生”有社会学意味,可供学生讨论对比。*《六国论》根据权威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曾枣庄《〈嘉祐集〉校勘记》中有“下”字。有的版本无“下”字,如《古文观止》,但《古文观止》不具有版本学意义,它只具有传播和普及意义。

教材修订还需有效措施 篇3

一部好的教材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任课教师也是各高校中文系师资力量较强的队伍。这些构成了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和学术发展的推动者。教材建设深受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内部的重视,因而教材的编撰数量也很多。有国家组织全国统编的教材和推荐使用的教材,如北京大学曾经组织专家编写、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作为推荐教材使用三十多年,与此相配套的有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是较有影响的经典教材。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成果积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许多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推陈出新,陆续编撰了许多替代性的教材,尤其是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教材《中国文学史》,深受各个高校及学术界的好评,采用的高校较多。由于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与《中国文学史》的配套教材《中国文学作品选》(中華书局2007年版)出版较晚,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002年版)。这些教材虽然都是名家领衔担任分册主编、名校教授分头编选与注释,可谓倾力打造的精品工程,陆续被纳入面向21世纪教材或“十一五”教育部规划教材;但仍然避免不了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差错,尚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常识性错误仍未修订

以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2002年修订版)为例,错误还是有的。譬如教材中提到的虞世南的文字:

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半都是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他自己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他命令魏征、房玄龄、虞世南等大臣编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文馆词林》等等类书,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供给当时文人们采集典故词藻之用。

其实一般人均能知道魏征基本上与这些书的编纂没有关系。主流观点认为《北堂书钞》为虞世南在隋秘书郎任上所编,而非在唐代所编。也没有材料证明该书编纂与魏征有关。如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云:“唐秘书监余姚虞世南伯施撰。其书成于隋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P423)对于这一点郭醒先生另有新说,认为是虞世南在唐代秘书监任上所撰(见《(北堂书钞)成书年代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3期)。

至于说《艺文类聚》的编者,陈氏《直斋书录解题》同卷是这样著录的:“唐弘文馆学士长沙欧阳询信本撰。案:《唐志》令狐德菜、赵弘智等同修。”最新整理的《艺文类聚》出版《前言》中称:

《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下诏的年份,据《唐书》七十七《令狐德菜传》的记载为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书》一九八上《儒学·欧阳询传》记为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诏修,乃是误以成书上奏之年为诏令修书之年。受诏参与编修的共十余人,今能考知姓名的有给事中欧阳询、秘书丞令狐德菜、侍中陈叔、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文学袁朗等人。

领修该书的人,《前言》最终根据多种文献资料断定为欧阳询,由此肯定,《艺文类聚》的编纂与游先生《中国文学史》所提及的人没有关涉。

而《文馆词林》的编纂一事则更与该《文学史》所述三位相去甚远。根据多种文献资料考查,《文馆词林》是唐中书令许敬宗等奉高宗之旨编集的一部文学总集,共1000卷,分类编辑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宋人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有明确的记载:“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十月二日,许敬宗修《文馆词林》一千卷,上之。”宋人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新唐书》《旧唐书》均有相同的说法,无须赘述。事实上《文馆词林》编纂完之后的显庆三年(公元658年),魏征(公元580年-643年)、房玄龄(公元579年-648年)、虞世南(公元558年-638年)均至少先后过世十年以上,并且没有文献资料记载,他们参与其事。并且《文学史》还将《文馆词林》作为类书看待,似有不妥。从上述情况看出,只有虞世南主持编纂了《北堂书钞》,而魏征、房玄龄则与这三种著作没有关涉。

教材修订后编者校勘不严

语言方面的教材就存在这类问题。有些问题是在修订的过程中由于排版等因素影响,将正确的内容搞错了。如一部历经多年修订的著名学者领衔编撰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教材前三版均正确,而2006年修订的第4版教材则至少有两处错误。如该书上册第46页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将半高e[e]误标为e[e]。这样的错误,反映出教材的修订需要更为细致认真的态度,尤其是重新排版的教材,要注意新出的错误或问题。本来出版者和编者是想借修订之机,从开本到装帧、版面等进行精美的设计,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没想到重新编排以后由于校勘上的大意,却造成了内容上的差错,反倒弄巧成拙。

有些教材虽然经过修订,有些错误已经改正,但有些尚未发现。笔者曾经针对一本《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教材就所发现的内容和文字差错提出过意见。修订后的第2版,笔者看到诸如介绍《史记》的人物刻画中谈到《苏秦列传》中刻画苏秦形象时,已经修改了。笔者曾经书面所提意见“苏秦富贵还乡,笑视兄弟妻嫂前恭后踞的变化,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结果为“苏秦富贵还乡,笑视兄弟妻嫂前倨后恭的变化,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这样一来,所用词语与人物前后行为才相一致,当然还修改了一个别字。但还有未能纠正的问题,如有些表述文字还存在用词欠准确的情况,在该《文学史》介绍《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时,说《战国策》在写人上“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还有在介绍《左传》时又说:“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笔者以为这两处的“成立”应该改为“创立”。

注释文字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同样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教材,在经过了第2版修订之后,关于宋人“寇准”和“杨亿”的注释中的小差错仍未修改。前者称:“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今陕西渭州人)。”按照现在地名,陕西省没有“渭州”县或者市。古代虽然有“渭州”一地,指现在的甘肃平凉地区,但与寇准故里无涉。而寇准则是渭南市这个“三贤故里”之一贤,因此,这里括号内的注释文字应该为“今陕西渭南人”。后者“杨亿”注释所言:“杨亿,字大年,建宁蒲城人(今福建蒲城人)。”全国县名有两个读音相同,且容易搞混的地方,即福建浦城县与陕西蒲城县,福建浦城县应该是宋代杨亿故里,而陕西蒲城县则是杨虎城的家乡,与杨亿无涉,因此括号内“今福建蒲城人”应该更正为“今福建浦城人”。

面对诸如上述教材中常出现的一些差错与不足,我们热切希望能够在教材的修订完善方面提出一些有益的措施。

一是要能够建立国家层面的教材修订完善制度。这个可以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制定,明确规定教材修订机制、年限、责任人等,并广泛征求意见,予以颁布实施。二是国家可以设立教材修订的基金,以资助和鼓励名优教材进行修订工作。三是有些教材编委会需要及时补充和更新成员,包括主编等,保持教材修订工作的前后衔接,使教材修订工作不因某位主编或成员的过世而终止。否则,修订完善工作成效不显著。四是教材编委会应该设立专门的教材使用意见征询联络员,使教学第一线反馈的意见或建议能够及时与编者见面,以便搜集汇总,届时将征求的建议或意见吸纳进去。教学第一线的意见也不一定非要以公开发表的形式见诸刊物。有些教材虽然教学一线的反馈意见提了许多,但最终由于未能反馈到教材的参编者那里,修订时仍未被采纳。例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为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主要教材,为各地高校所广泛使用。有学者就其上编第1、2册作品注释,提出30余条修正意见。然而从2002新版和其后的印次看不到修订完善的内容。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我们认为在教材编者中提倡“闻过则喜”精神和胸怀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作为高校或者基础教育施教者,发现教材中有小的差错,及时反馈给出版社或编者很有必要,也不必大惊小怪或大肆渲染,更不能因此刻意攻击别人或侮辱人格。另一方面,编者也要有虚心接受的态度和容人的心胸,将各类反馈意见或建议及时梳理,有选择地吸纳到修订本里,使之更加完善,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材修订 篇4

关于教材的建设, 几乎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语文者, 如叶圣陶所言: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但落实到教材层面, 具体的“语文观”却是千差万别。不过, 再高深的理论, 也不应该违反“学生体验”这一普遍的经验。我们一方面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 另一方面, 也应求诸我们的“初心”。如结合语文的特点和中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核心应该是“美”的。美首先体现为一种亲和力, 从装帧到插图, 贴近儿童的心理, 让孩子喜闻乐见;美还体现为优美的语言文字, 需要多一些容易记住的、节奏感强的古诗, 而不是主题“向上”“贴近时代”却语言无味的记叙文;美还体现为想象、意趣, 如《蜗牛》式的“流行歌曲”。

教材修订要求的其实是要我们放下“教育”的架子和功利, 放下假大空的“爱国情怀”, 真正启迪孩子在快乐中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从这个角度看, 最新修订、刚刚通过评审的语文版小学语文教材, 的确是下了一番功夫:一是《我爱上学》换成了《我爱学语文》;二是四册教材共减少15篇, 减少了10%;三是新换了29篇更为“文质兼美, 贴近儿童生活”的课文, 占25%。当然, 不能遽然断定“变化”是否“脱胎换骨”, 但不管怎样, 这些变化起码都是积极的、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时, 还必须看到, 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是仅靠教材改革就能完成的。知识真正到达孩子, 孩子真正接受教育, 还需要教师思想观念的改革。而一个群体思想的扭转, 可能比一本教材的改革更为艰难。

湘艺版小学音乐修订教材培训心得 篇5

咸宁市实验小学魏青

今夏暑期在咸宁市举行了“湘艺版小学音乐修订教材”的培训活动,本人在为期两天的学习时间里,聆听了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亲身领略专家的先进理念,感受专家的课改气息,加上自己对新教材的研读,我想谈谈下面几点感受。

首先构建以“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为核心的音乐教材体系,确立中华优秀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的主体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的音乐受到外来的各路,各类音乐文化的冲击,而被严重边缘化,于是许多音乐家纷纷发出积极构建“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体系”的呼吁,为此,作为承载学校音乐教育的教科书,湘艺版音乐教材遴选大量各地民族的优秀童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入每册教材之中,并遵循民族音乐的规律,改变以前奥尔夫教学体系中“节奏第一”的理念与教学方法,而先学习音高与唱名,节奏紧随其后,尤其在教材中加入了最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锣鼓的素材,创编了独特的声势动作来模拟民间锣鼓的演奏。

其次就是科学系统地呈现音乐素养所必备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科教学回归音乐本体的教育实践。也就是说,湘艺版修订教材的宗旨是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出发,将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音乐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有机结合,使我们走出曾一度走入的片面强调学科综合,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热烈,而忽略了音乐双基的训练的误区,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向,目标进一步明朗化。

教材修订 篇6

【摘 要】根据原教材“房屋建筑学”使用情况、存在问题、修订基础,提出新教材“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修订方案及创新程度,以最终建设成为国家规划教材。

【关键词】高职 房屋建筑 教材 修订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61-02

随着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提速,建筑业迎来新机遇。为实现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发展,应打造精品教材,服务现代建筑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本文试根据原教材“房屋建筑学”的使用情况、存在问题、修订基础等,提出新教材“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修订方案及创新程度,以最终建设成为国家规划教材。

一、教材修订背景

(一)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教材改革势不可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加强教材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条件,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强教材建设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二)打造精品教材,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缩影,是一门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是所有建筑行业人员都应该掌握的专业入门课程。课程地位显要,其对应的教材要打造成为《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所要求的“反映产业技术升级,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修订教材、精品教材,能够引领建筑行业人员顺利进入专业的门槛,并为学习建筑设计及施工打下一定的基础,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教材改革抓住了城镇化进程为建筑业带来的机遇,抓住了《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核心,同时吸收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成果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使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好地与城镇化建设和就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城镇化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步伐。本教材修订抓住了城镇化进程为建筑业带来的机遇,抓住了《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核心,使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好地与全国城镇化建设和就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城镇化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加快全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

二、原教材概况

(一)基本情况。具体见表1。

获奖情况2006-2008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广西教育厅2011年5月授予)

(二)使用学校。“房屋建筑学”教材在全国水利类高职院校中使用,主要有: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等13多所学校。

(三)使用专业。“房屋建筑学”教材用于全国水利类高职院校土建类和水利类专业,主要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专业。

(四)使用效果。“房屋建筑学”教材2007年2月第1版到2012年6月第4次印刷共发行使用近15000册,在北京、甘肃、河南、山东、陕西、浙江、江苏、江西、广西、深圳、湖南、河北、湖北、四川、广东等新华书店销售,在全国高职高专中13多所院校中使用6年,各院校反响很大,反映该教材效果好。教材指导思想正确,思路清晰,反映当代建筑科学技术、文化的新成就,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符合学生身心和学习特点。该教材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力求与水利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体现新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该教材结构完整,深度适宜,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便于组织教学。叙述流畅,符号、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准;页面设计新颖,图形、表格布局合理,印刷装订规范。教材各项建设水平均达到全国水利水电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系列教材示范教材的要求,在本土木建和水利类领域教材建设中起到较大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教材修订理由

(一)原教材存在不足。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特点的不断变化,各高职院校无不在寻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教材。“房屋建筑学”教材第一版难免存在许多不妥之处: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教材呈现形式单一,配套资源开发不足等,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建筑行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有必要修订,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二)修订教材“创新”程度高。表现在:

1.形式创新。修订教材“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呈现形式,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音像制品、通用主题素材库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配套教材。推进教材建设立体化。

2.教育创新。“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教材修订以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突出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先进性和前瞻性;体现“双证书”制度;建立规定性、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实训教学机制。以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注重素质教育、学生个性及可持续发展。

(三)教材修订基础扎实。表现在:

1.教材建设初见成效。教材自2007年2月出版以来印刷4次共发行使用近2万册,供全国高职高专中13多所院校中使用7年,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效果好。曾获2006~2008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三等奖。“房屋建筑学”课程还作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院级精品课程,经过建设,在课程相应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录像、教学电子课件、课程教学文本、试题库、课程考核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本项目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素材。

2.组织支持力度大。“房屋建筑学”教材为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系列教材、全国水利水电高职教研会和中国高职教研会水利行业协作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全国水利水电高职教研会对教材修订给予大力支持,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在教材开发、编写、审定、选用、更新机制比较健全。

主编所在学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骨干院校,学院鼓励教师在骨干建设期2012~2014年内多出特色教材、精品教材。修订教材“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将作为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支撑课程教材,计划与核心课程的教材同步建设,资金和时间保障方面与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一举解决。骨干建设已经为本教材修订搭建了平台。

3.编写团队实力强。以执教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抓手,在教育专家、教学名师指导下,聘请行业大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参编,组成一支产教结合、素质优良、跨区域、跨学校联合编写教材的编写与审定团队。

团队成员均是从事建筑工程设计、管理、教学与研究的人员,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较高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在建筑工程领域内均有深入的研究,团结协作,默契配合,来自区内外,来自学校和企业,能够校企合作,及时有效的收集相关信息,促进本教材修订开展。是一支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教材编写团队,工作基础非常扎实。

四、教材修订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原则和工作目标,打造“房屋建筑学”为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与精品教材,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建设,推动全国及区域城镇化发展。

(二)主要思路。保持第一版“力求与水利水电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体现新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注重实用为主”的特点,在尊重原书主体内容的基础上,作必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添加案例导入和实训项目为手段,形成理论、设计计算、实训一体化教材”,产教结合、体现标准。推行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修订后的教材是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以立体化形式呈现的教材。最终建设成为国家规划教材。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房屋建筑学”教材修订后改名为“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将“房屋建筑设计与构造”建设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吸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资源库建设,努力做到课程教学资源库与企业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密切结合;突出课程资源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既照顾当前的学生知识掌握,又兼顾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网上教学资源共享,形成学生探索知识、自主学习的便捷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有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包括:施工图纸、图片;课程设计、实训;生产和教学视频;工程案例;精品教材;习题试题库等六大方面。最终呈现的立体教材包括精品教材和配套光盘。

(四)教材修订手段。教材编审团队跟踪调查教材的使用情况、行业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课程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的最新成果,需要较大的资金和人力。资金方面,国家骨干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中特色教材专项资金作保障,保障教材修订工作顺利开展。人力方面,联合区内外高职高专院校作者,分工如下:主编负责教材修订总策划、总协调、统稿;主审负责教材修订理论研究和指导;副主编负责教材使用的跟踪分析、统稿;参编负责CAI课件创作等。

最终形成纸质教材,配套含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实验实训指导、试题库、实景照片等栏目的CAI课件光盘。通过教学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较为完善的教学解决方案,以满足教学需要。

【作者简介】韦清权(1967-),广西上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凌卫宁(1967-),广西北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

教材修订 篇7

一、修订目标

1.遵循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要求, 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 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发展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实现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3.保持教材先进的教学理念、地道活泼的语言特色, 并保持教材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特点。

4.在实用的基础上提高教材的可操作性, 调整教材内容的容量和难度。

二、修订依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综合分析2001和2011年两个版本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遵循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 注重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教材的实验情况。根据2001年以来教材的使用情况, 吸取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及英语专家等对教材的建议和修订意见, 增强教材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 继续保持教材内容生动活泼、语言自然地道等特点。

三、整体修订内容情况

1.调整话题内容,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渗透, 加强人身安全教育及绿色环保健康生活观念的形成。例如四年级上册的故事The Black Bike提倡环保出行, 六年级上册Unit 2, 坚持早餐和刷牙, 健康饮食, 按时锻炼,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年级上册单元小故事中体现安全意识、交通规则, 乐于助人、互助友爱等价值观念。

2.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培养学生使用英文介绍自己民族传统的能力, 彰显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五年级上册, 利用将近一个单元的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 有春节中国人通常怎样度过:包饺子、打扫房间, 走亲访友, 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传统文化。这种编排既介绍了本国文化,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适应中国教师需求, 加强了教材的可操作性, 适当减少新授内容, 增加各类活动和练习, 方便教师使用。教材中加入了大量原来在教参中体现的听、说、读、写、玩、唱、演等活动, 方便学生练习。例如通过Memory Game, Stop!Go!等喜闻乐见的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 有效练习所学内容。

4.降低教材的难度及总体容量。1~8册书中, 每册书减少4课新授课, 即每单元减少1课。同时, 将原来学生感觉难的部分话题内容简化、分散, 调整顺序, 不再集中出现。例如四年级下册Unit 2, 原来星期、月份、节日、序数词都在此单元, 学生反映难于掌握, 此次修订, 将这些知识点分开排布, 星期前移到四年级上册, 序数词只讲到1~12。同时, 对一些有规律的词在颜色等表现形式上进行提示。以此降低难度, 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

5.强化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复现率。每单元的最后一课改为故事课 (三年级上册1~2单元除外) , 既能体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 又符合儿童的学习需求, 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内容的复现率。

6.科学分类词汇。教材将词汇分为三类:掌握词汇、认知词汇和接触词汇。其中掌握词汇是要求听说读写的, 认读词汇要求听懂、会说、认识就行, 听说词汇是要求听懂、会说的。小学阶段1~8册共出现词汇约800个, 其中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掌握词汇控制在450左右, 其余为认读词汇和听说词汇 (包括短语) 。

四、修订后教材的基本框架体系

冀教版《小学英语》 (三年级起点) 教材按学期分册, 从小学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下册共八册书, 每学期一册。每册书包括4个单元, 每单元包括6个教学课和1个复习课共24课和4个单元复习。

●1.新授课。每单元前5课是新授课, 每课两页。新授课采用学习内容加活动的形式, 即首先呈现学习内容, 然后设计相应的活动练习所学内容。新授内容的标题是学习内容的重点提炼和概括, 活动标题通常以Let’s play!Let’s do it!Let’s act!等形式出现。在版式设计上, 新授内容标题是黄颜色字体, 活动标题是白颜色字体, 区分明显, 非常清晰。

●2.故事课。从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开始, 每单元有一课故事课即每单元第6课。故事课围绕本单元主题, 主要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及语句编写而成, 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趣味性的统一。冀教版教材的故事均为作者原创故事, 而且生动有趣、可读性强, 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3.复习课。每单元最后一课是复习课。根据单元重点, 设计包括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的练习, 训练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音素 (Letters and sounds) 。修订后的教材加入了语音内容。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开始, 每单元第5课有Letters and Sounds板块总结归纳语音知识。包括元音字母、辅音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常见发音规律。小学高年级涉及单词重音、连读, 语句升降调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小学生单词拼读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发音, 为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5.评价。修订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评价的体现。在每单元复习课专门创设一个“How am I doing?”版块, 用于体现学生在校、在家, 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 关注过程多元评价形式, 有助于全方位观察学生。

●6.词汇表。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建议, 本次教材修订在教科书后附两个词汇表。第一个词表words in each unit是掌握词汇表, 列出每单元需要听说读写的四会词。第二个词表是整体词汇, 按字母排序, 列出本册出现的所有词汇, 用黑体、星号等标注学习要求。

五、修订后教材的主要变化

(一) 结构变化

1.在保持原教材内容特点的基础上, 由每单元7个新授课加1个复习课的模式改为6个新授课加一个复习课, 即由每册4单元共32课, 减少到每册4单元共24课加每单元一个复习课。以此方便教师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安排教学。

2.修订后的教材内容基本遵循每课“新授+活动”的形式, 即每部分新授后面跟随相应的活动, 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3.将原来附在教科书后面的故事编排到每个单元中, 作为新授一课。从第1册第3单元开始每单元最后一课编排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内容再现单元重点。

4.从第1册第3单元开始增加了letters and sounds部分, 总结字母及字母组合的简单拼读规则。本套教材将在1~8册中系统呈现音素的拼读规律。

5.复习课结构调整由原来重点词汇罗列调整为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练习形式, 涵盖单元重点, 形式活泼多样。这样, 单元重点融入练习中, 再次进行复现和巩固。复习课增加了评价部分, 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6.每册书附两个词表。表一为掌握词汇表, 表二为总词表, 包括掌握词汇、识别词汇、听说词汇三类。

7.为了便教利学, 把新授内容和活动通过标题颜色进行区分, 以免有些老师把活动作为新内容教授。内容标题由整条变为色块, 使页面更清晰, 脉络更明了, 给人轻松、清新、错落有致之感。

(二) 话题变化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 在保留原来整体安排的基础上, 对单元话题进行调整, 使前后内容更连贯, 主题更突出。比如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 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其兴趣和好奇心, 原第3册中的动物话题调整到第2册, 服装话题相应后移。

(三) 难度变化

总体难度降低。

1.教材总容量减少。由原来每册32课减少到28课。

2.新授内容减少, 活动增加。每课新授内容控制在两部分以内, 充实、丰富了教科书中的练习, 形式多样、活泼, 内容紧密结合课本, 增强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 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培养其创造力。

3.学生反映较难较集中的内容简化、分散。

3.游戏、歌曲难度降低。游戏用图示, 简单易懂, 易操作。改写歌曲, 减少生词。低年级增加了一些歌词简单、曲调优美、琅琅上口的经典儿歌, 既能提升孩子的素养, 又能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4.词汇量减少。根据课标要求, 总词汇量由实验教材时1100个, 缩减到800个左右, 掌握词汇控制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

六、修订后教材特色

1.修订后的教材使小学生更能感受到真实的语言情境, 话题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更能够培养其有意义的交流能力, 更好地体现了“学习活动化, 活动交际化”的学习情景。

2.修订后的教材内容更加充实, 练习形式多样, 活动更加丰富,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体现教材“既容易又有趣”的特点。修订后教材弹性增加, 教学更加灵活, 更加便教利学。

3.修订后的教材更加系统、规范、实用;编排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便教利学, 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材内容难度螺旋上升, 话题趣味横生, 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情。

教材修订 篇8

一、修订指导思想

这套教材参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遵循以下编写指导思想:

1. 注重素质教育,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着力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技能培养、视野拓展、个性展现。

3.体现时代发展。根据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 更新语言素材,选择具有时代发展气息的语言材料,贴近现代生活,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4.保持地道活泼的语言特色和故事化特点。围绕三个主要人物的生活和学习,以自然活泼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化学习和情感体验。

5.坚持语言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取材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语言学习规律,设计活动语境真实、互动性强。

二、修订目标

通过修订全面提升教材质量,精选教材内容,减轻学生负担,使教材特色更加鲜明,更加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1.更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 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对知识积累、学法形成以及性格培养的影响,彰显语言教材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3. 保持教材先进的教学理念、地道活泼的语言特色。通过 有意义的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 提高教材的适宜性。适度调整教材的话题和内容,使内容随着话题发展教材层层递进,增加适合课堂操作的活动和练习,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5.适度控制课程容量,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材在开本、印张、容量、核心词汇、语音、话题、语句等方面要完全符合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三、修订主要内容

1.素材方面。在原有动植物、文学、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其他领域的科学常识,体现时代特色。在各册话题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加了具有中西方文化内涵、寓意健康的语篇故事,包括寓言、童话、中外经典故事、名人励志故事等。

2.教材难易度方面。适度降低低年级阶段的难度;增加高年级阶段的阅读量,将一些以图片为主的内容改为对话或叙述,新授和活动中补充了难度适宜的篇章阅读,同时替换或删去了原来较难的句式和单词。

3. 教材结构方面。进一步调整教材结构,整合了细化各板块内容,丰富了活动形式。增强情景性,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突出。精简新授内容,增加各类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玩、唱、演等活动中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 语言知识方面。按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二级要求重新梳理了词汇。教材词汇的学习根据不同要求分为两类词汇, 即掌握词汇和接触词汇。全套教材中共出现词汇约670个,其中掌握词汇482个(包括课标所列的423个基本词汇以及星期、月份和部分数字词汇),接触词汇和短语290个左右(包括名词复数特殊变化、动词时态变化)。

5. 趣味性方面。补充调整了教材中的儿歌和歌曲,从内容和韵律上加以提升,儿歌节奏更明快,歌曲曲调更优美;增加了当代学生喜欢的语言内容,情景性和趣味性进一步增强。

四、修订后教材的主要变化

1.整体容量和难度降低了,减轻了学生课程负担。通过调整单元容量,减少一些接触词汇,使教材总容量和词汇量降低了近四分之一。同时,我们在原话题基础上,适度调整了教材话题和内容,将简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前移,较深的话题和语法现象后移,听说读写随着话题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增加,修订后的教材难易度梯度变化更加均衡, 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求螺旋式上升,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2. 内容更加丰富了,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本次修订中,我们增加和替换了一定量的阅读素材,使教材内容更具教育性及趣味性。通过了解中外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等,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识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如六年级上册补充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包括春节习俗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充实原有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整套教材。

3.彰显了原教材的情景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修订后的教材仍以故事为主线,以内容为纲,在编写中遵循系列情境(Follow a sequence that tells a story)的编写体例。在本次修订中,创设了更多、更具体的语境,注重有意义的语言交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来编排和设置课文内容及板块,在单词呈现、语法呈现、课文内容以及活动中都充分增加语言情景,使知识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呈现;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了英语句子之间的联结,增加一定比例的开放性练习,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例如,五年级上册整册书的话题围绕李明、詹妮和丹尼的北京旅行。从提议、邀请、计划、旅行过程、游后回顾和感受,情节欢快流畅,一气呵成,同时自然贯穿了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的学习,形成了情景和语法的有机结合。

4.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材着力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了讲述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介绍了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情况,渗透了中外餐饮对比、节日对比、学校对比等内容,另外,补充了中外的时间差异、季节差异等内容,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增加了探究性的活动设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发展。修订后的教材大量设计了实践性、互动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实践内化语言, 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促进其思考和探究;活动指令更加简明直观,便于操作;增加语言知识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

6.加强了学习策略的指导,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材着力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设计了很多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如通过语音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发音规律,通过问题引导,进行有效阅读,便于学生形成基本的认知策略;增加角色扮演和各种游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交际机会,在具体语境下开展有效交流,发展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其交际策略的掌握和运用;通过复习课和评价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主动反思、复习和归纳。通过这些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为了达到教材的修订目标,确保教材的适切性,在修订过程中加双方编写人员进行了封闭型集中修订,对教材中的框架、内容、语言、活动设计各项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共同编写,同时仔细研读教材的每个细节,做到字斟句酌,对原教材各册过于口语化或者容易引起误解的语言和表达,都一一进行了修订。通过倾心打造,这套教材得到进一步完善,特色更加突出,时代感更强,获得了各方专家的好评。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要求,在保留教材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冀教版小学英语进行了深入修订和完善。本文从编辑角度对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教材修订目标、具体修订内容以及修订后的教材主要变化作了逐一解析。

教材修订 篇9

一、框架比较

(一)各年级编排数量

实验版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从三年级开始出现,四年级最多,占总数的37%,六年级相对较少,占总数的16.4%,三年级、五年级数量相当。新教材对于“你知道吗”栏目的编排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将范围扩大至低年级,从一年级开始编排,六个年级都涉及,主要集中在三、四、五年级,分别占总数的21.5%、20%、23.1%,低年级和六年级则相对较少,具体见图1。

图1新教材与实验教材各年级数量分布

(二)所属的知识领域

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由于“综合与实践”的分类标准与前三个领域有所不同,为了避免重复,方便比较,本文只对前三个领域进行了统计,具体见图2。

新教材和实验教材对于“你知道吗”的编排都将重点放在“数与代数”领域,所占比例均达到50%以上。新教材更是增加了在“数与代数”领域“你知道吗”的安排,其比例达到69.2%,而其他两个领域的安排有所减少。“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安排最少,新教材在修订时将“统计与概率”领域关联程度密切的单元适当进行了整合,减少了单元数,因此该领域“你知道吗”栏目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仅占总数的9.2%。

(三)教育价值体现

一些学者认为,根据数学文化的内容,可以将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分为科学教育价值(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以及相关的数学名题)、应用教育价值(包括来源于生活和社会的数学知识,以及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数学知识)、人文教育价值(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包括数学家、数学著作以及一些优秀成果的介绍)、美学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中、生活中的数学美)。本文将新教材与实验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按这个标准进行了分类,具体见图3。

两个版本教材中美学体现美学教育价值的数量是相同的,占总数的比例也比较低。实验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中体现应用教育价值的内容最多,其比例为53.4%,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新教材中体现美学教育价值的内容较少,其他三类的数量相当,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6.2%、35.4%和33.8%。

二、结果分析

在实验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共有73处,新教材有65处,总体上数量有所减少。其中新增的有24处,占总数的37%左右。实验教材中删减了32处,占总数的49%。保留的有41处,其中有一部分也做了一定的改动。由此可见,教材修订中对于“你知道吗”栏目的改动力度还是比较大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你知道吗”栏目对于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新教材新增的24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低年级新增设的14个,实验教材在低年级没有安排“你知道吗”栏目,而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编排“你知道吗”,体现数学文化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其中有8处是体现人文教育价值的,例如在首次教学运算时,在正文后面介绍最早使用“+”“-”“×”“÷”“<”“>”“=”等符号的国家,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背景;在学习“认识万以内数”时介绍祖先计数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数学发展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还介绍了古代的七巧板、九九歌和算盘,从而体现中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现科学教育价值的有2处,介绍了用手指帮助记住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和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微米”,这些知识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内容也比较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4处体现了应用教育价值,在学习“认识10以内数”时介绍了“冠军”“亚军”“季军”的叫法和1~9的手势表示。在学习认识方向时介绍了利用指南针、年轮和北斗星辨别方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数学的实用性。

另一部分是在三至六年级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的。其中“千克与克”单元对生活中常见的秤的介绍在实验教材中是出现在正文部分的,修订后加上了秤的名称移到了“你知道吗”栏目中,对这部分的要求降低了;“年月日”单元中介绍的“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又润”的原因,在实验教材中是出现在注释部分,讲得比较简单,没有说明原因,新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中详细说明了原因,有助于学生理解;五年级下册“倍数与因数”单元中学习分解质因数时介绍的利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在实验教材的“你知道吗”栏目中也涉及了,实验教材是在“公因数与公倍数”单元介绍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修订后难度降低了,方便学生理解。还有7处中有2处体现应用教育价值,分别是介绍“斤”和“两”的换算以及鞋内长和码数的计算方法;剩下的5处体现的是科学教育价值,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例如介绍了大数的国际分级方法与我国分法的不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完全数”的概念,计算机绘制的统计图和一些特色统计图,这些新增的内容体现了新教材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

从实验教材中删去了32处,其中大多数是体现应用教育价值的内容,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数据、素材陈旧,例如四年级下册“统计”中介绍的我国天文台的数量是2003年的数据,距今已十多年,不利于学生了解实际情况;二是太过简单,例如视力表上的小数介绍、音符用分数表示等,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知道,再次提出意义不大;三是脱离学生实际,例如对于飞机托运的规定、降雨量和雨量器的介绍以及汇率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内容并没有完全删去,只是没有在“你知道吗”栏目中体现,例如六年级下册关于纳税的内容在新教材“百分数”单元以注释形式出现。

三、编排优点

(一)图文结合方式,符合认知发展特点

实验教材和新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的编排都注意到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在呈现方式上大多数都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这样的形式更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例如在介绍生活中的秤时,配上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辨识;介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韦达、陈景润时文字旁边都配有人物图,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欣赏生活中的圆、轴对称图形时有各类精选的图片,使得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数学之美。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纯文字的介绍逐渐增加,图文结合的形式相应减少,这种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有利于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编排延伸至低年级,更加连贯和系统

新教材将“你知道吗”栏目的编排延伸至低年级,使得小学阶段的数学文化教育更加连贯和系统。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说,在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中适当融入与数学文化相关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人类灿烂的数学文明;从数学本身来说,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点也对应着很多的数学文化,例如我国古代的九九歌、七巧板等,都是学生感兴趣并且有能力掌握的。因此新教材的修订有利于加强低年级的数学文化教育,是合理且必要的。

(三)内容更贴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新教材对于“你知道吗”栏目的变动使得内容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例如对于鞋内长和码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斤两的换算等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并且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对于大数的国际分级方法和计算机制统计图的介绍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科技和国际化发展。而对于恩格尔系数、飞机免费行李、气象台数量等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新教材在修订时则予以删除,从而体现数学文化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

四、编排建议

(一)素材选择多样化

分析实验教材和新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涉及的数学文化素材所属的国家,我们可以发现提到中国的次数明显比较多,两套教材都力图通过我国数学成就的介绍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数学文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对于国外的数学文化介绍却比较少。例如从新教材此栏目中出现的国家来看,出现两次及以上的只有阿拉伯、古希腊、埃及、印度、德国、英国、法国,还有4个国家只出现一次;从介绍的数学家来看,出现的国外数学家只有哥德巴赫、韦达、欧拉等5位,多是只有简单提到,没有进一步介绍,而中国的数学家有刘徽、祖冲之、陈景润、李冶、朱世杰等7位,且仅刘徽就出现了3次;从介绍的数学著作来看,涉及的《九章算术》《算法综统》《孙子算经》都是中国的,国外的数学名著没有提到。

数学文化教育应该尽可能全面、系统,能够跨越不同的时空和文化背景。在选择素材时除了考虑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应该引入多元的文化,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欣赏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数学成就,从而以平等开放的态度看待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数学成果,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二)内容结构优化

从对学生的要求来看,两套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的设计,实验教材73处中有23处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或是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计算、解释,占到总数的31.5%;而在新教材中提出类似要求的仅有16处,只占总数的24.6%,修订后的比例降低了。

在“你知道吗”栏目中阅读材料的后面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启发和鼓励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感受,将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数学教师的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学习,可以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或者综合实践课程。在教材编写时,除了适当的问题,还可以在后面提供相关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论文、网站等让学生阅读和浏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育价值比例调整

实验教材和新教材“你知道吗”栏目中体现美学教育价值的内容都是3处,分别是欣赏圆和轴对称图形以及对“黄金比”的介绍。比例虽然有所升高,但是数量并无变化,甚至连具体内容都没有太大变化。由此可见教材修订中美学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美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中可挖掘的美学教育因素还有很多,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发现数学之美是必要的。

教材修订 篇10

●《地理》必修1

[例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中关于行星的定义。教材原文如下:“行星是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 近似球形的天体。它的质量比太阳小, 本身不发射可见光, 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太阳不过是茫茫苍穹中一颗普通而又极特殊的恒星而已, 仅在银河系当中, 类似于太阳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而且行星并非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所独自拥有。也就是说行星并非都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 (教材原文) 。科学家已经通过天文探测研究发现宇宙中的一些恒星也有围绕其旋转的行星, 从而构成类似于太阳系的天体系统。据天文学家们估算, 仅银河系里就有大约1000万颗与地球环境差不多的行星围绕恒星运转着。因此笔者建议:应将行星的定义修改为“行星是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 近似球形的天体。它的质量比恒星小, 本身不发射可见光, 以表面反射恒星 (如太阳) 所发出的光而发亮”。这样定义行星更科学。

[例2]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有关地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论述, 教材原文为:“从昼夜长短的变化来看,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获得日照时间相等, 都是12小时”。笔者建议在此段文字后面应补充如下文字:“在赤道上全年昼夜长短相等, 获得日照时间相等, 都是12小时”。笔者认为, 这样编排可使这部分教材更加完善。

晨昏线和赤道都是穿越地心的大圆, 同心圆互相平分, 因而一年中的任何一天, 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平分为相等的昼弧和夜弧, 因此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都是12小时。

[例3]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教材原文如下:“综上所述, 除赤道以外, 全球同纬度地区,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形成了四季……。”

笔者认为这句话的阐述不科学、不严谨, 很容易产生歧义并由此误导学生。根据原文之意可得出“赤道上既无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也无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的结论, 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事实上, 赤道上的昼夜长短全年等长, 没有季节变化。但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春分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为90°;春分或秋分过后逐渐减小, 到夏至或冬至日最小, 为43°08'。也就是说,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在43°08'~90°之间, 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周而复始地变化着。

因此, 笔者建议可将原文修订为:“综上所述, 全球同纬度地区, 昼夜长短 (除赤道以外) 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形成了四季。”

[例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有关“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叙述。教材原文为:“秘鲁寒流是世界上行程较长的寒流之一……。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 气候干旱、温度较低”。

“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这句话表述不科学、不完善。据原文表述, 南美洲西海岸热带荒漠之所以南北延伸, 呈狭长分布, 其原因是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所致。笔者认为, 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的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 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其二, 秘鲁寒流的影响, 即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其三, 离岸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 的影响;其四, 地形的影响, 即纵贯南北的安第斯山脉直逼南美洲西海岸边, 并对南美洲东部沿海由东南信风带来的水汽产生阻碍作用。可见, 南美西海岸之所以“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 除受秘鲁寒流和副高影响之外, 也与南美安第斯山脉南北纵列、且直抵南美西海岸密切相关。所以, 笔者建议应将上述教材原文修订为“受秘鲁寒流和直逼海岸的安第斯山脉等因素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 气候干旱、温度较低。”

●《地理》必修3

[例1]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有关湿润区的表述。教材原文为“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都在800毫米以上”。这句话表述错误。

润湿区的多年降水量不一定都在800毫米以上, 地理术语“干湿区”的划分取决于某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若某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多年平均蒸发量, 则该区域为湿润地区, 反之为干旱区。如南极地区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盛行下沉气流, 加之气候酷寒, 空气十分干燥, 所以降水稀少,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55mm, 比许多大沙漠的腹地降水还要稀少, 因此被称为“白色沙漠”。但由于南极地区蒸发也很弱, 且总体上多年平均蒸发量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 所以积聚下了几千米的巨厚冰川, 因此南极虽然降水稀少, 仍属于湿润地区。再如, 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时规定, 多年平均降水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为湿润区;40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为半湿润区;200~4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为半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为干旱区。由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多年平均量在800毫米以上, 所以划分为湿润地区。但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和三江平原地区, 虽然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 但由于这些地区纬度较高, 蒸发较弱, 加之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等的影响, 仍属于湿润地区。因此, 建议应将上述原文改为“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一般在800毫米以上”。

[例2]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中“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方式的论述。笔者建议再增编“发展煤变油等技术”。即可将原文修订为“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 并向外输出焦炭。此外, 还可以以煤为原料, 发展煤变油技术、煤气化技术、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技术, 等等。能源生产结构的调整, 促进了……, 从而提高了山西省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国情, 决定了我国在未来30年至50年内,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煤变油”技术的利用及推广被提上日程。所谓“煤变油”, 是指以煤炭为原料, 把煤炭在高温下加氢、加压、加催化剂, 产生粗油, 再经过炼化等化学加工过程, 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目前, 此项技术已成为许多国家能源开发的热点。

2006年3月我国首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变油工厂: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厂奠基, 意味我国完全可以利用自有核心技术实现煤变油。这种煤基合成油可直接加入到现有汽车中, 每百公里油耗仅为4.5~5升, 比一般汽车用油节省30%~40%, 尾气排放符合欧IV标准。

煤炭是一种碳含量高, 但氢含量只有5%的固体, 与液体燃料相比, 煤炭也不便于处理和运输。除此考虑之外, “煤变油”技术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一些国家和地区煤多油少的结构性缺点。我国可以利用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 通过新型的煤液化工艺技术, 加快煤制油产业化。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山西等产煤大省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 而且也有利于缓解我国石油的供需矛盾, 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地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要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时代性和现时性。所以, 新版教材在使用过程中, 也应当不断修订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S].2004.

[2]地理 (必修1)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地理 (必修3)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教材修订 篇11

一、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诱导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使其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布鲁纳语)物质世界因化学而变得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工农业生产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例如:教学空气质量时,给学生简要介绍1952年12月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正是由于二氧化硫和尘粒增大了四倍,加上浓雾发生协生作用,造成四千多人死亡;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也是由于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氮和烃类严重超标,造成几千人死亡。又如,结合我市雨水酸度的平均值几乎在PH=5以下的实例,介绍酸雨

的危害;在教学水资源时,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缺乏问题,我国600多个大中城市中就有300多个城市发生了缺水现象,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这样给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能使学生感到化学既有趣又重要。可见,穿插实际问题是诱发兴趣的重要方法。

二、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手

段,也是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窗口。在上新课前,设计一两个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奇妙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可使学生产生激奋、高昂的学习情趣。比如,在上绪言课时,可将一张事前用碱溶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白纸贴在小黑板上,然后用棉花蘸取无色的酚酞试液往纸上一擦,白纸上立刻奇迹般地出现了两个红色大字“化学”。这时学生非常好奇,利用这个极好的机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等一系列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如“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水中点火”“自制酸碱指示剂”“魔棒点灯”等等实验,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此时引出新课内容,就能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以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的土壤、水样的酸碱性,了解重庆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实验的魅力深深地诱惑着学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

效果。

三、进行化学史教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不是教而是学,不是平铺直叙的讲解或灌输,而是积极的诱导与启发,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带领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对新奇事物的兴奋感。例如:在绪言的教学中,讲化学发展过程时,讲讲居里夫人的故事,讲讲侯德榜的故事;教学空气成分时,讲讲拉瓦锡的故事;教学元素周期表时,讲讲门捷列夫的故事。你会发现学生的眼里充满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在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育,引导学生去追踪化学发展的足迹就会使学生获得一种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求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这就为学生学好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用身边的化学实例,稳定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學生身边的化学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化学,教师应随时提示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并进行解释。例如:我们烧的煤球为什么要打上很多孔?用茶叶能不能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吃松花蛋时为什么要加一些食醋?为什么在客厅就能闻到妈妈炒菜的香味?运动后出的汗水为什么有咸味?通过生活实例的了解与分析,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逐渐稳定。

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通过成立化学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长知识、增才干。如开展趣味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及自编化学学习园地,举办化学晚会和化学知识讲座等活动,将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联系起来,相互促进,可为拓展学生视野、挖掘学习化学的潜力服务,更能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思索过去的化学教学,过多强调学生接受化学事实、化学原理和理论,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化学,学习效率不高。新修订的初中化学教材本身就富含趣味性,为我们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奠定了基础,再通过教师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教材修订 篇12

一、语序不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年修订版) 绪论部分第一节阐述“与中学生活相比, 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问题时, 教材 (第2页) 从“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笔者认为把“生活环境的变化”安排在“学习要求的变化”后面不够妥当, 建议把“生活环境的变化”调整到“学习要求的变化”的前面。因为大学生来到大学, 首先面对的且要适应的就是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环境。特别是中学时期没有在学校住宿的经历且自理能力较弱的同学, 到大学后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 又要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然后面对的才是大学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调整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顺序。

第一章第一节在介绍“理想的含义与特征”时, 教材 (第16页) 第四段与第二段阐述的内容相似, 都是有关理想的现实性以及源于此的预见性, 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建议将第四段调整到第三段前面, 与第二段合并。

第二章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在阐述“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时, 建议按照逻辑顺序, 将第 (二) 点 (第48页)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调整到第 (一) 点“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第47页) 前面。因为, 一个爱国的人, 首先要有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即拥护祖国统一, 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希望他并要求他爱社会主义, 爱社会主义的中国。这样的调整更能体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性, 学生学习起来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重复累赘

第四章第四节“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 (三) 点“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第109页) 中的“诚信”与第四章第二节“倡导言行一致, 强调恪守诚信” (第97页) 中的诚信内容重复, 建议适当调整。

第五章第一节“法律的一般含义” (第119页) 中第二个要点“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并认可, 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与第一个要点“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重复且显得累赘, 建议把第一个要点改为“法律是由国家创制的行为规范”, 第二个要点改为“法律由国家保证实施”, 条理会更为清晰, 语言也更为简练。

第七章第三节第一个问题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第193页)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中“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和“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的方向”两个要点内容有重合之处, 都谈到了大学生的失恋问题, 建议把这两个要点合并。

三、分类不清

第二章第一节在谈到“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第40页) 时, 将其概括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四个方面。此处将“爱自己的国家”与“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并列不合适, 因为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 此处用并列关系处理不够恰当。建议把“爱自己的国家”这一段作为前文的总结段处理, 因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民族的灿烂文化, 就是爱自己的国家的具体表现。

第五章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在阐述“特定主体的权利” (第139页) 介绍“特定主体”的具体对象时, “妇女、离退休人员、残废军人、残疾人、军烈属、母亲、儿童、老人、青少年、华侨”这些概念属于交叉关系, 此处把它们作为并列关系处理的做法不够妥当, 建议对它们重新分类整理表述。

第七章第四节“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在谈到“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时, 教材首先指出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然后从“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几方面介绍如何提高道德修养。这里建议将教材中的“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两个要点并入“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这一部分内容, 因为这两个要点的内容也同属于“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此处用并列关系处理不适合。

此外, 从结构的合理性看, 第二章第二节“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第49页) 第 (一) 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要点与下面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四个要点结构上不够对称, 建议将此要点改为“热爱祖国”, 接着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样的修改既与下文的要点相照应, 结构上也更加合理。

四、缺乏说明

第一章第一节在介绍理想和信念的概念、特点之后, 论述了理想与信念的相互联系 (第17页) , 但是教材并未介绍理想与信念的区别, 建议对此做简要的补充, 使学生对两个概念的区分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第三节“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中“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56页) 下面一段的内容仅仅是论述爱国要理性, 要体现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和风范, 应虚心学习和借鉴别国的长处和经验, 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 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这些内容并没有围绕要点句展开分析论述, 建议对这段内容作出调整, 以便要点与内容相统一。

第五章第三节“我国的国家制度”在谈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134页) 时, 建议对各个党派做个简要介绍, 学生对此内容也更易于理解。

第五章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136页) 中建议在对公民下定义前, 应先解释什么是“自然人”这一概念, 否则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公民的含义。

此外, 教材内容与初高中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军事课多处重复, 建议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调整, 留出部分课时让教师开设地方文化专题, 让学生了解本地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 了解当地的道德模范和创业先锋,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 开设茶文化、竹文化、菊文化、梅文化、兰文化、桃文化、梨文化、莲文化、陶文化等文化专题, 便于各类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同时也增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教材修订】推荐阅读:

修订草案07-19

修订编制06-26

课程修订08-10

标准修订08-20

法律修订08-27

修订内容09-11

规程修订09-16

修订版05-22

标准制修订06-26

修订的背景08-31

上一篇:重庆高考英语卷下一篇:灰色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