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的背景(共4篇)
修订的背景 篇1
随着企业并购以及合并等经营战略的不断推进, 加之集团性质的企业越来越多, 合并财务报表在我国被广泛使用。自 1992 年我国会计管理部门首次发文规范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以来, 合并财务报表一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争议, 2014 年财政部颁布了 《企业会计准则第 33 号———合并财务报表》 ( 修订稿) 对合并财务报表重新进行了修订。笔者结合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内容, 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学习与探讨。
一、关于合并财务报表修订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 一) 修订的背景回顾与梳理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编制的, 将母公司及其控制的主体一并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 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报表。19 世纪末美国钢铁公司从开业伊始就采用合并财务报表并对外公布,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合并财务报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1992 年我国实施的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范围和编制方法提出了非常简单的一般性要求, 成为了我国首部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规范文件, 随后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与合并财务报表有关的规定, 合并财务报表在我国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2006 年财政部颁布 《企业会计准则第 33 号———合并财务报表》 ( 下文统称为旧准则) 使得合并财务报表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法均基本与国际趋同, 之后财政部又陆续发布了五项解释公告, 对实务工作中与合并财务报表有关的一些较为特殊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统一, 2014 年财政部发布 《企业会计准则第 33 号———合并财务报表》 ( 修订稿) 对合并财务报表进行了进一步修订 ( 下文统称为新准则) 。
( 二) 修订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会计实践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合并财务报表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都有一定的不足, 加之我国特殊的国情, 使得合并财务报表在应用中一直存在着较多的争议, 新修订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借鉴了最新的国际会计准则, 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 为下一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等效迈出了又一重要的脚步。
( 三) 新修订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与旧准则存在的差异的主要说明
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内容与原准则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控制” 的定义和评估控制的考虑因素
新合并报表准则和原准则都将 “控制” 作为确定合并范围的基础, 但新准则对 “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 “控制, 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 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其中, 权力、可变回报以及权力和可变回报之间的关系作为控制的三要素, 也是评估投资者对被投资者是否能够控制的主要考虑因素。
控制定义的变化可能导致投资者对被投资者是否控制的判断发生改变, 有可能之前按照原准则不应纳入合并范围的被投资者,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可以纳入合并范围, 反之亦然。因此, 在开始执行新合并报表准则时应当对被投资方进行重新评估, 同时新准则要求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应做追溯调整。尤其是对并非依据多数股权和多数表决权而形成的控制, 如 “事实控制”、基于托管等协议的控制、对结构化主体 ( 前称 “特殊目的主体”) 和非营利性组织的控制权问题等, 受新旧准则差异的影响可能较大。对这些情况, 更需要对照新准则的规定, 对是否存在控制权的问题进行重新评价, 以恰当确定新准则下的合并报表范围。
2. 对投资性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豁免规定
原准则和新合并报表准则都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但新准则同时增加了豁免规定: “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 则只应将那些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 ( 如有) 纳入合并范围, 其他子公司不应予以合并, 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该变化对属于投资性主体的公司来说, 影响重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本身不是投资性主体, 则应当将通过投资性主体间接控制的主体也纳入合并范围, 尽管投资性主体本身可能没有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3. 吸纳解释公告、 年报通知、 司便函的相关规定
新准则将散见于解释公告、年报通知、司便函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合, 完善了准则体系, 同时对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之间可能存在的 “视角差异” 的调整问题设置专章予以规范, 表明监管机构对 “视角差异调整”的重视程度的提升。
新合并报表准则下的合并报表编制仍然遵循实体理论, 在编制合并报表的程序和具体技术方法方面, 与目前的准则规定和实务操作相比并无实质性差异。
二、合并财务报表基本理论
目前, 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所有权理论, 表 1 将三种主要合并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详见表 1。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以实体理论为主要理论指导, 同时结合了母公司理论的部分内容, 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必然将完全过渡至实体理论。
三、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解析
根据新修订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 除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 且不存在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外, 其余均应当将被控制主体纳入合并范围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先将母子公司财务报表数据过入工作底稿, 并将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改为按权益法计量并调整过入工作底稿的相关数据, 同时预留抵销分录区域, 根据母子公司发生的影响合并财务报表的事项进行调整后, 加总形成合并财务报表。
1. 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母公司应将被控制主体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部分互相抵销, 同时抵销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对于子公司持有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应当视为企业集团的库存股, 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 对于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比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的抵销方法抵销, 故应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 实收资本 ( 或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库存股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 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资产减值损失
未分配利润
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相互的债权与债务项目应当相互抵销, 同时抵销相应的减值准备, 故以母子公司互相持有因销售材料而产生的债权债务为例应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 应付账款
坏账准备
贷: 应收账款
资产减值损失
对于其他债权债务, 参照上述会计分录进行抵销。
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销售商品 ( 或提供劳务, 下同) 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存货、固定资产等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应当抵销, 同时抵销相应的减值准备与折旧、摊销等项目, 故以母公司向子公司溢价出售管理用固定资产为例应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 营业收入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 固定资产
管理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营业成本
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发生其他形式的内部交易对合并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的应当抵销。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而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与其纳税主体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应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同时确认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本公积及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 合并利润表
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存货、固定资产以及其他资产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应当抵销, 同时应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进行抵销, 合并抵销分录参照合并资产负债表部分。
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互相持有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以及其他综合收益等应当将互相持有金融工具确认的损益抵销, 故以母公司持有子公司发行的债券并产生利息为例应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 投资收益
应付债券
贷: 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
持有至到期投资
需要说明的是, 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应当全额抵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按母公司对出售方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
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应当抵销, 故应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 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期初
贷: 提取盈余公积
应付股利
未分配利润———年末
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发生的其他内部交易如果对合并利润表产生影响的应当抵销。
3. 合并现金流量表以及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在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中, 应当将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发生的 “以现金投资或收购股权拟将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当期取得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收到的现金、应当与分配股利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流量”、 “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以现金结算债权与债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销售商品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以及与之对应收到的现金”、 “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发生的其他内部交易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抵销, 合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可以根据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编制。
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当以母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为基础, 根据前述抵销分录抵销后的结果进行调整后编制。
另外企业在非首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应当将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年初数产生影响的金额按上述方法进行调整。
四、结论
新准则对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 可以通过整套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内部控制情况与执行情况、发展潜力、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情况、已经履行和未履行责任义务情况, 从而可以更加合理地评估企业的价值, 获得更多投资机会。
摘要:2014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修订稿) , 对合并财务报表重新进行了修订。本文通过对新修订会计准则与原准则进行对比, 结合新会计准则说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同时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建立补充财务报表体系, 形成企业集团完成的信息披露系统。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修订,基本理论,编制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声娇.合并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J].财会通讯, 2014 (2) .
[2] .宋常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 2014 (2) .
[3] .温素彬.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传导机理——基于多元资本共生的理论解释框架[J].会计之友, 2014 (9) .
[4] .陈蓉.基于会计目标的我国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合并理论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3) .
[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7] .刘永泽等.高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9]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修订的背景 篇2
(第二期)--国内信用证业务的卖方融资风险
引言: 上期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案例启示与大家研讨了优质买方贸易背景下保理业务的操作风险,本次我们推出“国内信用证业务的卖方融资风险”,希望与大家共同研究国内信用证业务中,融资与结算功能之间的内生联系,以及融资结算服务加载与企业交易流、货物流、资金流之间的匹配关系。正文:
近年来国内信用证业务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融资需求的推动,从之前的“代付”时代到现在的“福费廷”阶段,都是以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来撬动业务的推介。该模式既符合当前的国内贸易结算习惯,也迎合了客户的低成本融资需要。随着新版国内证管理办法呼之欲出,跨行间的国内证业务合作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借款人信用风险高企,却导致国内信用证的垫款率上升较快。因此,只有建立在真实、有效结算背景基础上的贸易融资,才能发挥其自偿性的特点,对抗经济下行等多种因素带来的各类风险。
一、案例情况
A公司为某大型制造企业B公司的下游分销商,两公司间有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2014年1月20日,A公司向X分行申请开立6个月延期付款国内信用证,金额1亿元,保证金比例20%。A公司提交的贸易合同为2013年6月签订的效期1年金额10个亿的购销合同。合同标的为机械设备,可分批交货,单价视市场情况,未明确结算方式。开证申请书单据条款仅要求提供增值税发票,在X分行要求下,增加了货物收据条款。
2014年1月20日国内信用证开出,当日下午收到B公司交单。单据包括增值税发票20张,品名分别为“粉碎机、机床、冲压机”若干,单价不等,共计金额一亿零一百二十万元,发票日期分布于2013年12月3日至2014年1月6日之间,发票网络核查显示真实有效;货物收据一张,金额1亿元,未显示签发日期,仅有开证申请人签章。
2014年1月21日X分行处理到单,未向申请人提示不符点,在获得申请人同意付款回执后发出承兑。当日,A公司持承兑电及其他相关材料,向X分行申请买方付息代理福费廷业务。次日,X分行向B公司发放福费廷融资款项。
2014年7月21日承兑到期时,A公司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无力付款。X分行被迫垫款8千万元。事后,X分行对该笔业务进行调查,发现贸易合同及增值税发票真实有效,但货物收据为臆造单据。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货物的交割早在国内信用证开出前已完成,且购货款项已通过汇款方式完成支付。信用证项下的福费廷资金经拆分后,分三次转账回流开证申请人A公司。
二、案例分析
此案例中,经办行在信用证开立、承兑、福费廷阶段均未重视国内信用证结算的异常情况,未能及早发现风险,最终导致了垫款损失。
(一)信用证开立阶段
开证行在申请受理阶段,虽对贸易背景进行了审核,也采取了部分措施,但仍存在处理问题,未能锁定结算需求的真实性。由于目前国内贸易采用的合同往往是比较宽泛的长期合同,对合同项下的标的及单价也使用较为笼统的表述。经办行基于交易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习惯性地放宽了对合同的审核标准。
此案例的合同未定结算方式,经办行应要求客户进行补充修订。经办行注意到开证申请书上仅要求提供发票,提示申请人补充货物收据条款是正确的,但应进一步补充审核结算背景。单据条款仅要求受益人提供发票,表明开证申请人不需要通过信用证的有条件支付手段,来控制合格产品的按时交付。换言之,开证申请人并未凭借信用证的结算功能,来保证其获得合同项下的合格商品,结算需求真实性存疑。
(二)信用证承兑阶段
开证行收到全套单据后,应认真审核到单,向客户提示全部不符点(如有),避免之后出现商纠时,申请人以开证行未提示不符点存在处理失当为由,向银行追责。反之,则应使用不符点合理拒付,保护开证行权益。
此案例中,单据存在“发票金额与货物收据金额不符、货物收据无签发日期”等不符点,此类情况也提示开证行,结算真实性存在疑问,开证行应向申请人充分提示不符点并与申请人积极沟通,在确保授信敞口相对安全的前提下再行承兑。反之,则应提示不符点,合理拒付。但实际操作中,开证行并未向客户提示,一方面易引发银企争议,另一方面也错失了开证行避免垫款损失的机会。目前,国内信用证尚未出台统一的审单标准,各行根据惯例结合具体情况自行掌握。在此环境下,国内信用证审核应在“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基础上,兼顾“实质相符”的审单原则。开证行在无法确认结算背景真实的情况下,更应从严把握审单标准,向开证申请人提示全部不符点,避免后续可能发生的纠纷。
(三)办理福费廷阶段
议付行应在确保贸易背景真实有效的情况下,进行福费廷业务的受理。此案例中,由开证申请人提出买方付息代理福费廷业务,经办行更应对买卖双方的贸易背景及代理关系进行尽职调查,确保贸易融资的发放建立在真实结算业务基础之上。
此案例中,经办行应基于在办理结算业务过程中发现的蛛丝马迹,进一步就贸易背景与结算业务的匹配性进行核查,如经审慎评估仍觉存疑,则应拒绝客户叙做融资的申请,并及时预警、采取相应的资产保全措施。
(四)融资后监控阶段
融资发放后,经办行应注意融资资金流向。如发现回流开证申请人情况,则应密切关注贷后对客户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监控检查。此案例中,经办行应对福费廷资金流向进行必要的跟踪,发现资金疑似回流情况,应进一步了解货物的实际流转状况。一旦发现结算背景虚假,则应立即要求申请人提前补足开证敞口,并密切关注申请人生产经营状况,避免发生资金损失。
三、案例启示
上述案例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贸易融资”被扭曲为“融资贸易”的典型形态,即便贸易背景真实但却与银行的结算无法有效匹配,客户往往重复使用前期已完成的真实交易背景,套取银行信用或信贷资金。由于目前国内信用证业务的保证金要求比票据业务更低,容易成为骗贷等不良行为的突破口,经办行应提高警惕。目前,国内信用证业务基本在同一家经办行开展,结合国内证相对较长的业务流程,经办行只要把好贷前、贷中、贷后三道防线,就一定能发现风险隐患,提前做好防控措施。
鉴于贸易背景真实有效,以及贸易融资需求与企业实际相匹配均是国内信用证业务开展的基石,为帮助大家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及时预警,从而有效规避业务风险,下文从开证行及议付行两个不同角度为大家总结了审查要点:
(一)开证行的审查要点
1、对开证申请人资信情况的审查
开证行应通过对申请人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等资料,结合申请人的信用记录及贸易项下的兑付情况,确保申请人具有开出国内信用证项下的兑付能力、兑付意愿,以及经营的持续性。
2、对开证申请人经营状况的审查
开证行应确认信用证项下的购销活动为开证申请人的主营业务,且符合开证申请人的经营规模。
3、对买卖双方关联关系的审查 开证行应对买卖双方的关联关系进行深入了解,避免对有关联关系的买方授信开证,防止有关联关系的买卖方,利用虚假贸易背景套取银行信用。
4、对基础贸易合同的审查
开证行应对基础贸易合同进行全面审查。在确保贸易合同的真实有效的基础上,审查合同金额、标的、数量、结算方式、帐期是否明确,是否与买卖双方经营情况相符合,合同单价与一般市场价格是否基本吻合。对于价格波动频繁的商品,银行应审慎介入。
5、对信用证标的、条款及期限的审查
开证行应对开出信用证的内容进行审查,确保信用证标的处于申请人的实际经营范围之内,单据及费用等条款与基础合同的要求相符合,装运期、交单期、效期与合同及实际贸易情况相匹配。
(二)议付行的审查要点
1、对国内信用证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审查
议付行应对收到的国内信用证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应通过密押、有权人签字、证实电等多种技术手段,防止受理伪造的信用证,或不完整信用证的情况发生。
2、对提交单据的审查
议付行应对提交的单据进行审查。在进行表面一致性审查的同时,注重单据真实性的审查。可通过网络验证、要素比对等手段,严格审查增值税发票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必要时,可采用加签方式对增值税发票进行正本批注,防止企业在多家银行重复使用。另外,应注重对货权关系的审查,要审查是否发生了真正的货权转移。
3、对基础贸易合同的审查 议付行应对基础贸易合同进行审查,确保贸易合同的明确、真实、有效,同时合同金额、标的、数量、结算方式、帐期应与卖方的经营情况及结算习惯相符合。
4、对受益人经营情况的审查
修订的背景 篇3
一、《教育规划纲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规划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以贯彻落实。
(一)《教育规划纲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
1.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育人为本”写进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二十字方针之中,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明确要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意味着应把人才培养和学生健康发展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也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这是育人理念的重大進步,也是对学生健康发展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
2. 坚持全面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学生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而且指全体学生的体魄、智力、精神、兴趣、爱好、人格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3. 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更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来十年进一步发展的期盼。
(二)《教育规划纲要》指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 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五全”。即坚持全体性、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全境性。“全体性”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让优的学生更优,也要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重新回到正常学生的行列;“全面性”是要坚持“全面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让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人格、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和谐的发展;“全员性”是要坚持全员参与,要营造“学生心理健康,人人有责”的局面;“全程性”是要坚持全程开展,每个学段、每个年级要有连续性,不能因为面临中考、高考而放弃对初三、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重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之间的衔接;“全境性”是要坚持全方位开展,不仅需要校内途径的多样化,也需要校内与校外之间的配合与协同。
2. 心理健康教育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发展性的心理指导与辅导;把以补救性和矫治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为以支持性、预防性为主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心理教师的“孤军奋战”转变为心理教师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学科教师通力合作的全员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就是最好的预防;一个再优秀的心理教师也撑不起所有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伞”。
3. 心理健康教育要创新工作及发展机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全国性、区域性的不同层次的工作网络;要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要创新专业服务机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要创新教育环境的改造机制,充分调动校内、校外关心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从改进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合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要创新发展机制,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其本质和内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意味着必然要同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要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更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和素质教育的真正效果。它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归宿。
其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心理素质是各项素质的基础和核心,没有健全的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其他素质也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学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培养关心他人的习惯、增强创造力。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背景来展开的。
最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达到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进而达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引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必然引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这无疑也是修订《指导纲要》的依据之一。这种引领主要表现在:
第一,引领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教育观,提高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乃至家长都要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
第二,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调整、改善,优化自身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使之更适应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不断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防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第四,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坚持面向全体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五,引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的认识和创建,更好地整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各种资源,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和全面提升。
第六,引领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未完待续)
修订的背景 篇4
1 滨州医学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
1.1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本土化发展的趋势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 GMER) , 是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 针对教学效果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基本标准, 旨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它对教学过程不做规定, 尊重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 承认各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的多样性, 允许各校按自己的需要增加要求和内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制定, 体现了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要求, 同时也关照了医学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为世界各国在医学教育标准方面的互认搭建了一个国际平台, 并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可、采纳。而我国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可避免的被纳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坐标体系中, 主动靠近甚至超越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是提升我国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必然要求。为了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接轨, 国内的医学教育专家王德炳等做了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究, 并公开发表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加快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本土化发展的进程, 修订符合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1.2 中国医学教育认证的要求
医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从事医疗卫生保健的专门人才, 为了保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国的有效运行, 确保育人质量, 国内已经形成了《中国医学教育认证办法》 (试行) , 认证工作也已逐步展开。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形成符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1.3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教学评估之后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GMER, 对照我校现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分析认为存在的问题是:培养目标滞后,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素质、交流沟通技能、信息素质等现代素养重视不够,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为此, 需要制定一套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学校内涵建设大局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1.4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诉求
医学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专业教育,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医学的崇高使命决定了对医务人员道德品质的特殊要求。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牢牢掌握现代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 能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 而且要求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医学专业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社会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2 滨州医学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可行性分析
领导重视。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质量, 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12345”的发展战略, 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尤其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 学校着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继续推进内涵建设, 学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
教学管理体制到位。2007年学校深化内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形成了由分管教学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学院管理的校 (院) 两级教学管理体制, 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顺了教学管理关系。
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长期以来, 我校传承了青岛医学院的优良教学传统, 积淀了严谨、求实、创新的教育理念, 重视对学生进行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 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更新了教育观念, 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思想基础。
具有优良的教学条件与充足的教学资源。目前,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8亿元,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9, 0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为188万册;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 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 教学医院、实践教学医院60余所;学校现有教师648人, 其中教授为85人, 副教授为220人, 博士、硕士学位人员为358人;2008年上半年学校建设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引进了2, 500多门网络课程, 拟在3年内自建200门网络课程。教学条件建设和资源建设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奠定了师资和物质基础。
3 滨州医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作为医学专业人员,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有吃苦奉献的精神, 还要有精湛的医术, 即德才兼备。而当前医学教育实践中, 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与临床脱节, 学历与能力脱节, 临床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人文精神缺失, 科研意识不足。因此, 医学院校要提高教育质量, 保证人才培养, 必须在实践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1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整体思路
针对我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结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 以专业认证为导向,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形成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即新的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为基本方针。
3.2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我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是明晰“三个统一”, 加强“两大培养”, 突出“一项技能”。
明晰“三个统一”的育人理念。即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统一, 使学生既具有宽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使学生既懂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科学态度, 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养。医学不仅是科学, 更是人学, 直接关乎人的生命权与发展权。培养具有“仁心妙术”的医学专业人才是医学教育之鹄的。改变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尴尬境地, 推进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比翼双飞”亦是此次修订的一个着力点。
加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解决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而操作能力薄弱的矛盾, 在基础阶段 (从入学教育开始) 通过参观医院、参加医务劳动和社区医疗实践等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了解临床;在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接触临床机会,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特点及与现行培养方案相比的主要变化
培养目标由“单一”到“三维”。在培养目标上, 新的培养方案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学生毕业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和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掌握科学的方法, 具备终生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和能力。” 其具体目标分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取向的变化, 即由原先强调临床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单一维度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职业素质及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三维目标, 在目标制定上更为具体与细化。
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到课程群的搭建。课程设置上, 现行教学计划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限选课, 课程门类较少, 开设质量不高, 新方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压缩必修课, 扩大选修课, 并搭建了多类课程群。
为加强学生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操作基本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学习, 新增设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OSCE考核、社交礼仪、人际沟通等内容, 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并通过参观医院、参加医务劳动和社区医疗实践等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培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使学习内容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增加了相关的人文、社会类选修课, 开展与医学有关的法律、法规等专题讲座;针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开设循证医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等课程, 并通过名师讲坛、撰写文献综述训练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新的课程群的搭建从多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此次修订, 充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引导, 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改革;强化了后期教学管理, 增加了临床见习、实习的时间, 构建了完整的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毕业时增加了临床毕业技能的考核, 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②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课程设置的变化体现了知识观的变革。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到“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 用整体的知识观和动态的知识观来看待知识, 将组织胚胎学和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实验整合为形态实验学, 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整合为机能实验学, 使教学内容相对优化, 更接近医学教育的学习规律。③注重学生终身能力的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并根据医学教育的性质, 积极探索PBL、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思考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后续工作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不是“纸上谈兵”, 最终要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运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系列的配套改革。如:根据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制定工作;制定新增课程的师资建设计划;教材选用工作;制订更加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使实验、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各个教学环节得到时间和效果上的保障,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等。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势在必行, 但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谨慎为之。
摘要:以医学教育新标准为背景, 审视滨州医学院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分析修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整体思路, 并进一步阐述了新修订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地方院校,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2002 (2) :1-5.
[2]易露茜.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推动医学教改革创新[J].医学教育, 2004 (5) :3-5.
[3]欧阳若芸, 蒋云生.从“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谈临床教育的改革[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22) :153-155.
【修订的背景】推荐阅读:
修订的总体思路06-01
修订的基本原则11-11
住房公积金条例的修订11-22
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06-11
新修订宪法的实施方案08-29
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11-16
在宣传贯彻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11-20
修订草案07-19
修订编制06-26
课程修订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