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修订

2024-06-12

国家标准修订(通用12篇)

国家标准修订 篇1

4月30日, 国家标准委批准下达今年首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245项, 其中制定标准144项, 修订标准101项, 有49项国家标准将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旨在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更好服务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此次制修订计划围绕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 下达相关标准155项。其中, 特种作业机器人标准2项、电气设备标准33项、钢铁标准7项、有色金属标准43项。特别是在提升我国铁路装备制造国际竞争力方面, 铁路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等5项关键技术标准将全部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进一步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为了给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物流产业高效便捷运作夯实基础, 本次计划重点做好《无线宽带通信系统技术要求》《商品条码商品二维码》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

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方面, 计划要求加快制定《移动终端动漫》《户外广告设施技术规范》《商贸休闲区服务规范》《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等8项重点标准, 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业快速、健康发展。在推进品牌建设方面, 加快制定《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指南》《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等4项重点标准, 从提升区域品牌价值入手, 完善品牌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制定并推广品牌培育评价准则, 更好地支撑品牌建设。

在太阳能利用、光伏发电、电力输送等重点能源领域将制修订标准42项, 既有《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等基础方法标准, 也有1 000 k V以上交流输变电、光伏发电站功率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等重要产品技术标准。让高效、清洁、安全的绿色能源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在环境保护方面, 还将制修订雾霾观测识别和预报预警、紫外线指数预报等相关环境标准11项, 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国家标准修订 篇2

一、标准修订背景

救灾帐篷是中央救灾物资的主要品种,其中12平方米单帐篷和棉帐篷的采购量和使用量均最大。近年来,救灾帐篷在灾区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帐篷生产厂家和质量检验机构也相继就改进帐篷质量和使用性能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救灾帐篷质量可靠性和适用性,2012年,民政部救灾司提出对MZ/T 011.2-2010《救灾帐篷 第2部分:12㎡单帐篷》和MZ/T 011.4-2010《救灾帐篷 第2部分:12㎡棉帐篷》进行修订的建议,经人事司批准同意后正式立项。救灾司委托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承担具体修订任务,全国减灾救灾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指导和管理。

2014年以来,救灾司在指导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做好新采购物资数量核对和外观检验基础上,对入库质量检验(主要是材料检验)工作进行完善,重点对12平方米救灾帐篷等中央救灾物资进行材料检验,通过“盲抽盲检”的抽样方式最大限度消除人为干扰因素,并委托中央救灾物资天津储备库承担检验任务,天津库经过评估和实地走访后,确定由天津市纺织纤维检验所(国家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具体实施检验工作。根据检验机构出具的入库检验报告,2014年新采购救灾帐篷在质量上仍存在一些隐患。为此,救灾司会同规划财务司赴天津库专题调研,会同入库检验机构对有关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此后,规划财务司、救灾司召集承担首件检验、过程检验的质检机构座谈,并会同监察局进行专题研究,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汇总,提出尽快修订救灾帐篷标准的有关建议。

2014年底,救灾司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调研期间,发现一些救灾帐篷篷布存在不均匀褪色问题,为此,救灾司会同规划财务司、监察局成立督查组,深入鲁甸灾区和有关帐篷生产厂家进行深入调查,形成了详细的调查报告。2014年12月16日,第21次部长办公会议听取了驻部监察局牵头的调查组提交的《关于云南省鲁甸地震灾区救灾帐篷问题的调查报告》,同意报告中提出的建议,责成救灾司、规划财务司根据建议抓好落实。为贯彻落实第21次部长办公会议精神,2015年以来,救灾司、规划财务司、监察局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救灾物资质量监控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多次专题调研和讨论,认真梳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其中,针对提高救灾帐篷生产质量,明确提出尽快修订完善救灾帐篷行业标准,补足缺项漏项,删减不合理项,确保关键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考虑成品质量检验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行业标准。

为加快推进救灾帐篷标准修订工作,2015年初,救灾司会同总后建工所成立了标准修订起草小组,对2010年版救灾帐篷标准、近年来招标技术文件修改情况以及入库质量检验反映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针对一些技术问题还 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对帐篷篷布和蓬杆的有关技术指标进行完善。3-10月,标准起草小组有关专家多次赴帐篷生产企业调研,试制了帐篷篷杆,开展篷布有关性能试验,就帐篷蓬布和蓬杆的有关技术指标提出改进意见,并将有关意见吸纳到2015年中央救灾物资招标采购技术文件中。4月24日,救灾司在京组织召开12平方米单帐篷和棉帐篷技术文件专家审议会,充分听取有关质量检验机构、生产企业代表和地方民政部门代表关于修订救灾帐篷标准的意见和建议,撰写完成救灾帐篷标准修订稿(初稿)。11月初,起草小组在综合各方意见基础上编写完成标准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救灾司请国家军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标准化研究所(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市纺织纤维检验所(国家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省纺织测试研究院(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检验机构以及救灾帐篷生产领域的骨干企业对救灾帐篷标准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研提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起草小组对征求意见稿再次进行修改完善,并于12月初向全国减灾救灾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提交修订稿,正式走审核和报批程序。

2016年3月,修订稿再次发给地方民政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共19家征求意见和审核,并根据意见做了相关修改。7月5日,在民政部救灾减灾中心召开了专家评审会,研究机构、检测机构、生产企业代表发表了意见,并进行了讨论,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再次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

二、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MZ/T 011.2-2010《救灾帐篷 第2部分:12㎡单帐篷》和MZ/T 011.4-2010《救灾帐篷 第2部分:12㎡棉帐篷》已使用多年,在规范各级民政部门采购救灾物资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原救灾帐篷标准整体上能够满足现有救灾物资的生产加工和质量检验要求。同时,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救灾帐篷生产企业以及质量检验机构发现原标准中的一些内容和指标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标准中的某些指标与现有技术的发展和实际生产不相适应。因此,为提高救灾帐篷的可靠性,对现有标准进行修订完善,使其技术内容更加科学合理非常有必要。

三、主要修订内容

1.增加了折叠式框架的相关技术要求。根据帐篷的技术发展,市场上帐篷技术形式多,折叠式框架形式也能满足使用要求,单帐篷标准只需规定相应的技术要求即可。

2.增加了篷体主要材料品种要求,单面涂覆PVC或PU涂层织物皆可作为篷体材料。根据材料技术的发展,PVC涂层布和PU涂层布的品种众多,性能各有不同,根据篷布的要求,经过配方筛选、制作工艺调整等,PVC涂层布和PU涂层布都可以满足篷布的技术要求。因此将PVC涂层布和PU涂层布同时列入单帐篷标准,标准只需规定相应的技术要求即可。

3.修改了棉帐篷里布单位面积质量。为了保证阻燃性能要求,阻燃剂能有效地附着和渗透在里布,修改了里布单位 面积质量,从原来的≥50 g/m2改为了≥80 g/m2。

4.增加了对篷体材料色牢度的要求。色牢度是纺织品的颜色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对自然光、大气等各种作用的抵抗力,原标准对色牢度没有要求,曾出现过帐篷在使用过程中篷布颜色褪色不一的情况,为确保帐篷外观美观协调,有必要增加对篷布色牢度的技术要求。

5.增加了折痕处静水压要求并附测试方法。帐篷在生产加工完后,要进行折叠并包装,在使用之前才能打开,存在着篷布折痕处耐静水压下降较多、出现渗漏水的现象,因此增加折痕处静水压的有关要求并附测试方法。

6.增加了篷檐上跑水线的规定。原标准中没有要求篷檐上缝制跑水线,在实际使用中,易造成雨水聚积,无法及时排掉,因此增加了篷檐上跑水线的设计。

7.增加了缺陷分类表,以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增加缺陷分类表,以提高帐篷外观检测的可操作性,完善标准检测要素。

8.修改了验收规则。原标准的检验规则中详细说明了整个救灾帐篷的检验过程,并规定了首件检验、一致性检验、验收检验的过程和检验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检测流程规定过于死板、单一,采购方、生产方、检测机构、救灾物资储备库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参照现有国家标准,依据民政救灾物资生产检测的特点,本次修订对检验规则进行了较大调整,取消了首件检验、一致性检验、验收检验的分类,给出产品检验一般要求。在产品 招标中,招标方可根据每次招标的实际情况制定对招标产品的质量跟踪程序,在招标文件中予以说明,不需要作为标准的内容。

9.增加了国旗标识;增加了“中国CHINA”及部分英文标志技术要求。近年来,尼泊尔、厄瓜多尔、斯里南卡等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根据我商务部请求,向受灾国援助了一批我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代储的救灾帐篷。因现有帐篷上的标识和文字均是中文,受援国无法看懂,为提高我国际影响力,建议增加国旗标识。增加国旗标识后,救灾帐篷在国内灾区使用时,有助于增强受灾群众的国家意识;承担援外任务时,也可展现我负责任大国形象。

10.增加了标签插袋。帐篷在灾区使用过程中,插袋可根据实际需要放入相关标签信息,如受灾群众家庭信息(如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数量)和帐篷编号等,便于帐篷集中安置区规范管理。

国家标准修订 篇3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学生体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校各项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高职类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教育的改革,成为摆在每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版,以下简称《标准》出台的背景下,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教育势必要进行一系列变革。本文将从《标准》实施后,对体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影响的基础上,来探讨高职类医学院校体育工作的改革。

一、《标准》的实施对高职类医学院校体育工作改革的意义

在新《标准》实施以前,我国体育工作的主导思想是以体质教育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水平。这个《标准》实施以来,对高校体育工作开展带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它已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新《标准》的修订推广,使学校体育工作的评判标准更加详细,实现了由原来的价值评价变为了本质化的评价。测试内容也在原来单纯的身体素质基础上添加了身高、体重、肺活量形态机能测试,更能全面的反映学生体质健康。2014年《标准》的修订,让高校的体质测试又增添了50米、引体向上、仰卧起坐项目,更能科学的从耐力、速度、爆发、力量等全方面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标准》的实施始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其目的不再是简单的测试学生体能,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锻炼身体,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充分意识到体育对健康的意义,一切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展开各方面的改革,力争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基本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做好步入社会前的一切准备。因此,《标准》的修订出台,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怀,又让我们对体质健康有了统一评价标准,它是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引导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法规。

二、《标准》实施后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内容

1.课程性质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运动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

2.课程目标

(1)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3~4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3.课程要求

(1)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共计12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程,获得4个学分。

(2)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在任一学期选修体育必修课程。每学期最多修1学分。

(3)学生获得体育必修课程学分并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升学、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4.课程结构

(1)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安排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上课学期。

(2)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3)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

5.课程内容

(1)全校必修课(每个项目每学期1学分)。分为特色教学项目(必选)和兴趣选择项目(选择必修)两类。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的以康复、保健为主的课程(特殊必修),学生需经校医院保健科认定资格后选课学习,成绩合格获得学分。

(2)校任选课(每个项目每学期1学分,不占体育必修课学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开设了4个和10个项目的课程。

(3)全校通选课。奥林匹克文化(2学分,不占体育必修课学分)

(4)运动训练课(4~24学分)。把校代表队訓练课作为教学课的形式之一。

三、《标准》下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思考

为了扩大《标准》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标准》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对新生的教育尤为重要,使学生在入学时就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明确《标准》中测试项目、指标的意义。测试标准、测试程序等知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质健康标准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监督体质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健康的意识。

针对传统体育教学的“重技术轻健身、重实践轻理论”的课程内容结构,根据健康素质教育的要求,设立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素质的体育课程教材,教材内容应包含生理、心理、道德、社会、营养与健康等多学科的知识,如:结合营养、保健、医学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运动营养、体育保健、体育医疗等知识;结合心理学、社会学、道德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向学生传授促进心理和社会健康的运动心理、体育行为、体育欣赏等系统知识,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等多方面的作用。

四、结语

《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锻炼身体,进而全面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高校体育教育在实施《标准》时,有意识地将《标准》中的测试内容与选项课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力争将这两项工作同时做好。当然,在整合时,我们不是简单的将体育健康课上成《标准》的练习课,而是在体育课中引入一些对《标准》的测试项目有帮助的体育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以及对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国家体育锻炼标准[S],2007.

[2]胡景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理论探索,2002,(4).

[3]邵洪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剖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

国家标准修订 篇4

《标准》此次被列入标准制订修订计划, 一方面说明在过去的8年里, 《标准》对于我国住宅综合性能品质的提高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国家对于住宅综合性能品质的高度重视, 住宅性能认定在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里也必将继续发挥其基础性抓手作用。此次《标准》修订, 不仅仅是一次评价标准修改完善的具体工作, 更是整个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契机。

一、《标准》的特点

1. 首次将开发者、设计者、消费者三者统一到同一平台

首先, 对于开发建设单位, 明确不同等级住宅应该按照怎么样的标准去打造;其次, 对于设计单位, 明确了具体的空间尺寸等要求, 便于设计者的住宅作品达到理想的性能等级;再次, 基于消费者的角度设置各种评价指标, 使消费者对于什么是“好房子”一目了然。首次将住宅消费者的利益放到了与开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统一的高度, 真正实现了消费者与开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信息对称和地位对等, 真正将住宅消费者摆到了“上帝”的地位。

2. 用“五大性能”为住宅综合性能品质把关

《标准》将住宅的综合性能划分成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五个方面, 分28个项目、100个分项、268个子项对住宅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和综合评价, 以最终确定住宅的综合性能等级。住宅适用性能是指由住宅建筑本身和内部设备设施配置所决定的适合用户使用的性能;住宅环境性能是指在住宅周围由人工营造和自然所形成的外部居住条件的性能;住宅经济性能是指在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 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的性能;住宅安全性能是指住宅建筑、结构、构造、设备、设施和材料等不形成危害人身安全并有利于用户躲避灾害的性能;住宅耐久性能是指住宅建筑工程和设备设施在一定年限内保证正常安全使用的性能。五大性能涵盖了住宅使用过程中的几乎所有关键指标, 因此, 能够真正实现为住宅综合性能质量把关的作用。

3. 用高于国家标准的指标引领我国住宅建设方向

《标准》比较系统地涵盖了住宅品质与住宅质量的各个方面, 是目前我国对住宅进行全面、综合、客观评价的唯一标准。其部分指标的设置具有很强的引导性, 例如:关于可容纳担架的电梯的设置、关于住宅隔声性能的关注、关于绿地配置指标的具体和细化、关于住宅各部分的使用年限的规定等, 都是基于对住宅全寿命周期内消费者使用全过程的考虑, 早于或者高于当时的现行国家标准, 引领了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标准》最早明确提倡住宅应全装修, 对于最高级别 (3A级) 的住宅性能认定, 对是否做到全装修采用一票否决的评定方法, 力推住宅全装修。这一规定对与纠正人们对住宅产品的片面认识、尽早摆脱“毛坯房”住宅长期困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住宅产品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促进了住宅商品向住宅产品的转化。

4. 引导和促进了相关标准规范的修订

《标准》虽然是一部推荐性标准, 但是其制订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在制定之初, 其很多条款都是高于当时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 具体一定超前性。它不是提出具体技术要求, 而是要对达到技术要求的程度进行评判, 在部分条款例如:关于可容纳担架的电梯的设置、关于住宅隔声性能的规定、关于绿地配置指标的具体和细化、关于住宅各部分的使用年限的规定等, 都是优于其他标准规范的。在相关规范标准已更新的情况下, 该标准仍适用。例如:关于可容纳担架的电梯的设置, 《标准》在“单元公共区域无障碍设施”中提出:“7层及以上住宅, 每单元至少设一部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且为无障碍电梯”。而此时《住宅设计规范》 (2003修订版) 仅规定:“十二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 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 其中宜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此后, 天津市住宅设计标准 (DB29-22-2007) 提出:“十二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 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 其中应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住宅设计规范》 (2012修订版) 才对担架电梯作出较为严格的规定:“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住宅, 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 其中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从这个意义上讲, 《标准》的实施, 引导和促进了相关标准规范的修订。

5. 将国家住宅建设发展要求贯穿于五大性能指标体系之中

《标准》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有关住宅性能的评定技术标准, 适合所有城镇新建和改建住宅;反映住宅的综合性能水平;体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产业技术政策, 倡导土建装修一体化, 提高工程质量;引导住宅开发和住房理性消费;鼓励开发商提高住宅性能。这些基本原则和要求都具体分布在住宅五大性能的指标要求之中, 既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又与国家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密切相关。可以说《标准》将国家住宅建设发展要求贯穿到了五大性能指标体系之中。

二、住宅性能认定的重要现实意义

1. 住宅性能认定是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依托具体抓手来加以推进。住宅性能认定与康居示范工程、住宅产业化基地、住宅部品认证等, 都是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住宅性能认定制度试行以来, 通过建立试点城市、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住宅性能研发基地等方式, 推动了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在全国各地发展, 同时也推进了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前已建立的龙信建设集团、浙江泰格集成房屋有限公司、苏州科逸住宅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博洛尼旗舰装饰装修工程 (北京) 有限公司、厦门万安实业有限公司、路达 (厦门) 工业有限公司、潍坊市宇虹防水材料 (集团) 有限公司、滁州扬子光大钢构住宅制造有限公司等8个住宅性能研发基地中, 有3个在住宅性能研发基地的基础上, 顺利成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2. 住宅性能认定是全面提升我国住宅性能品质的重要手段

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经过15年的发展, 在全国很多省市都成立了如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住宅产业化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房地产处、房地产业协会、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房地产开发管理办公室、建委等住宅产业化工作机构。目前住宅性能认定项目已覆盖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陆续有1060多个住宅项目通过住宅性能认定预审, 460多个项目通过住宅性能认定终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分别于2001、2002、2004、2006、2008、2009、2010、2013年, 对396个通过终审的项目分8批进行了公告。性能认定工作的大力开展和大量住宅性能认定项目的涌现, 切实推动了我国住宅性能品质的全面提升。是否通过住宅性能认定在很多省市都已经成为当地消费者购房时首要考虑的条件之一。

3. 住宅性能认定是保障住宅消费者权益的重要程序

住宅综合性能品质的高低与住宅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住宅性能认定以住宅产品作为评价对象, 从消费者的居住体验和使用感受入手, 依据国家标准《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来对住宅的各项性能品质进行全面的衡量和打分。通过住宅性能认定的住宅都是同档次住宅中综合性能品质较好的住宅。可以说, 住宅性能认定, 是通过认定这样一种技术服务的方式, 为住宅的综合性能品质把关, 为住宅消费者的权益把关。由于是采取自愿申请的原则, 并且依据严格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来评审, 因此, 通过住宅性能认定的住宅必定是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安心使用的好住宅。

4. 住宅性能认定是为各类住宅示范项目把关的基础性评价工作

住宅性能认定是对住宅进行全面、综合、客观评价的一项技术工作。住宅性能认定不仅是衡量住宅综合品质的标尺, 更是为国家住宅试点 (示范) 工程把关的必要措施。按照根据《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 (试行) (建住房[1999]114号) 有关规定, 国家、省级住宅试点 (示范) 工程的新建住宅小区应申请住宅性能认定。“广厦奖”是经国家批准, 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和我中心共同组织的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综合性大奖, 获奖项目是由地方推荐、消费者认可、专家和评委认定的优秀的房地产项目。“广厦奖” (住宅类) 项目也必须通过性能认定这个标杆, 以保障其获奖项目的综合性能品质。申报“广厦奖” (住宅类) 项目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符合国家颁布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GB/T 50362-2005) 规定的2A级及以上性能等级标准”。“广厦奖” (住宅类) 项目的评价标准分为六个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前五个评价指标体系, 即为《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GB/T 50362-2005) 所规定的住宅的五大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分值也占到总分值的六分之五。自2007年起, 已陆续有192个项目通过住宅性能认定终审并获“广厦奖” (住宅类) 项目殊荣。此外, 青海省还将住宅性能认定作为绿色建筑评价的前置条件, 符合相关条件申请绿色建筑评价的项目, 必须要先通过住宅性能认定;黑龙江省、上海市、青海省还将住宅性能认定与省内各类住宅示范、试点项目相结合。

5. 进一步促进了住宅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

住宅性能认定制度试行以来, 不仅建立了8个住宅性能研发基地, 由专门的团队深入研究提高住宅各项性能的专业技术, 如全装修、整体卫浴、内隔墙、节能窗、外遮阳、防水、钢结构、智能化等等。此外, 还着重研究住宅的环境性能, 编制了《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制定了行业标准《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技术要求》和《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和产品应用技术要求》, 并于2012年编制出版了《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此外, 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家A级住宅小区的标识系统建设要求, 提高住宅小区的环境性能, 鼓励和引导住宅小区的标识系统建设采用新技术, 进行科学设计、优化集成、精心建设, 以提高住区高新技术含量和居住环境水平, 满足居民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 会同南京建邺城镇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共同编制了《国家A级住宅小区标识系统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 目前已由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可以说, 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的开展, 促进了住宅相关技术的深入和广泛研究。

三、《标准》修订的导向和重点

1.紧跟国家房地产宏观政策要求。住宅性能认定是遵循自愿申请的原则, 近年来, 随着国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严厉政策频频出台、绿色建筑的迅猛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何突破现状, 寻求长远、稳定、全面发展, 成为住宅性能认定制度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那么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紧跟国家房地产宏观政策要求, 是住宅性能认定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也是《标准》修订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和导向。

2.进一步与相关标准规范相适应。《标准》与同期及以后发布和实施的标准和规范相比, 有需要协调的规定。例如, 同期发布和实施的《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为“全文强制的标准”, 其中规定“人工景观水体的补充水严禁使用自来水”, 而《标准》规定:“申请性能评定的住宅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按此, 景观用水子项“不用自来水为景观用水的补充用水”应为含有“☆”的一票否决子项, 而现行本标准并非含有“☆”的子项;再如,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已修订为《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 50118-2010) , 而本标准中关于住宅隔声性能的规定所采用的评定项和指标与之都需要协调等等。因此, 《标准》修订时, 必须首要考虑与相关国家标准规范相适应、相协调的问题。

3.进一步适应住宅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标准》实施以后的8年间, 已经有850多个项目通过住宅性能认定预审, 400多个项目通过住宅性能认定终审。各个住宅项目所使用的住宅产业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本标准部分条文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住宅产业相关技术的发展。例如, 关于可再生能源部分的规定, 《标准》原来只考虑了一个项目使用一种新能源的情况, 再生能源利用子项分值共计为6分, 两个子项太阳能利用或者利用地热能、风能等新型能源都可以得6分;但是未考虑到如果申请评定的住宅同时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 则分值将为12分的情况。况且, 随着住宅产业相关技术的进步, 一个项目使用两种及以上新能源的情况非常普遍, 诸如此类与技术进步相关的部分必须进行调整, 以适应住宅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4.进一步优化评定方法的科学性。本标准在某些具体评定技术方法上有需要改进的部分。例如, 节能评定项目中, 按照《标准》规定:“当建筑设计和围护结构的要求都满足时, 不必进行综合节能要求的检查和判别。反之, 就必须进行综合节能要求的检查和判别, 两者分值相同, 仅取其中之一。”依此规定, 由于采用的计算方法不同, 同样是在夏热冬暖地区的规定性指标全部符合要求但没有利用可再生能源、没有遮阳设施的项目, 可能比规定性指标如体形系数和窗墙面积比等不符合节能设计标准, 也没有利用可再生能源、没有遮阳设施的项目, 得分更低, 显然不是很合理。因此, 应进一步对《标准》中部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加以优化。

5.进一步丰富评价范围。住宅性能认定制度试行之初, 评价对象仅限于商品住宅。但是随着住宅性能认定对于提升住宅综合性能品质的作用的彰显和我国住宅供应的变革, 各类保障性住房在住宅供应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 住宅类别也日益增多。如今的保障性住房不再局限于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租房、自主性商品房等逐渐涌现, 另外, 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住宅在部分地区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保障性住房以及棚户区改造项目是对居民基本居住条件的保障, 其综合性能品质也必须得到保障。因此, 必须丰富住宅性能认定的评价范围, 将各类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以及其他各类住宅试点、示范项目纳入评价范围。

6.进一步彰显《标准》的时代特色。老龄化是近年来我国社会面临的难题之一, 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每年都有数十个关于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建议和提案。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将会是我国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与之密切相关的住宅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础, “适老性”将成为未来住宅以及住区建设的新的特色和基本要求。因此, 住宅以及住区的“适老性”, 将是《标准》修订时需要重点突出的内容。

7.继续保持《标准》的超前性。《标准》在制定之初, 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时隔8年之后的此次《标准》修订, 无论是在住宅发展趋势还是住宅产业相关技术应用上, 务必继续保持其超前性和引领性, 才能继续发挥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重要作用, 继续使住宅性能认定工作服务于消费者、服务于开发企业、服务于政府。

四、结语

国家标准修订 篇5

2008年6月23日,由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主办的“2008年纤维板行业科技发展论坛”在江西宜春市锦绣山庄召开。同期召开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纤维板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会员大会。

此次论坛旨在将纤维板行业科技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共同把握其发展现状,谋划发展思路,提出发展措施,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利提高纤维板产品质量,同时,在安全、节能、低耗、无污染,高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大会将就人造板工业先进技术交流、研讨生产高新技术、交流现场管理经验、表彰纤维板行业技术进步项目、修改纤维板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纤维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换届选举等议题进行研讨。论坛现场,全国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吴丹平女士为我们介绍了《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修订情况。

全国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吴丹平:《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修订情况

一.国家标准修订原则

注重采用国际标准,与ISO相关标准制定工作同步.我国已加入WTO多年,我们要逐步实现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即在国际贸易中,要执行ISO/IEC等国际组织的标准。

随着人造板的国际贸易更加频繁,作为中密度纤维的生产大国,要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要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大力提倡和积极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就是有效的途径。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尤其是去年以来,国务院对国家标准委有明确指示(三个百分百),即:

1、凡是涉及食品和消费品安全的指标,要100%采用国际标准;

2、相关的检测方法要100%采用国际标准;

3、出口产品要100%符合出口国的标准。

因此我们首先考虑采用国际上最新的干法纤维板标准ISO16895-2作为我国《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修订的基本依据,遵循国际市场通用的产品标准,有利于国际贸易,规避贸易技术壁垒的风险。

目前我们的修订工作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89)正在制定《干法纤维板》标准的起草工作同步进行。他们已进入DIS草案征求意见阶段,9月将形成FDIS最终草案。

二、工作简况

根据国家林业局办科字[2005]43号文的通知要求,福建福人木业有限公司负责承担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GB/T11718-1999)的修订任务。在全国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组织下,已经召开过

2006年5 月,在北京成立标准起草小组,并召开第一次起草小组工作会议,研究安排标准修订工作计划。

2006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起草小组工作会议,研究讨论标准框架,初步形成本次修订的标准尽可能按国际标准的要求意见。

2007年于3月在北京召开相关ISO标准的讨论会,共同商讨包括对ISO/CD16895标准讨论稿的意见,提出我们对草案的一些看法。

2007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四次起草小组工作会议,对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进行了深入讨论。

2008年5月在南京召开第5次工作会议,小组对ISO/DIS16895-2 -2008年最新稿,进行认真对照,再次修改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形成现在的《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由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负责起草单位为福建福人木业有限公司, 参加起草单位为:

三.《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修订几个特点

一).按照ISO标准对纤维板的大分类

1)干法纤维板

干法纤维板的成型临界线是其含水率不高于20%,并且在生产中使用了粘合剂或树脂,这是使其纤维能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2)湿法纤维板

湿法纤维板的成型临界线是其含水率高于20%,且主要是运用纤维间的粘性与其固有的粘合特性使其结合。

二)物理力学性能的分类要求

1.按照不同厚度分类要求

性能要求

公称厚度范围(mm)

≥1.5 to 3.5> 3.5 to 6> 6 to 9> 9 to 13> 13 to 22> 22 to 34> 34

2.按照7个不同使用条件分类要求

a)REG(Regular)仅用于干燥条件下

b)MR(Moisture Resistant)用于湿度条件下

c)HMR(High Moisture Resistant)用于高湿度条件下

d)EXT(Exterior)用于地表室外条件下

e)Load bearing fibreboard 用于结构或承载条件下

f)General prupose grade 用于不需要家具或承载等级的特殊性能下的普通运用

g)Furniture grade 用于家具制造、橱柜制作与细木工制品以及以此为加工材料进行表面装饰处理方面。

3.按不同密度分类要求

1)超低密度纤维板(UDF)

超低密度纤维板是指理论上密度不高于550Kg/m3的纤维板。

2)低密度纤维板(LDF)

低密度纤维板是指理论上密度介于550Kg/m3和650Kg/m3之间的纤维板。

3)中密度纤维板(MDF)

中密度纤维板是指理论上密度介于650Kg/m3与850Kg/m3之间的纤维板。

4)高密度纤维板(HDF)

高密度纤维板是指理论上密度高于850Kg/m3的纤维板。

三)甲醛释放量的检验方法和限量指标

只有应用表2中列出的其中一种检测方法,才可能证明其符合甲醛释放量要求。标准气候箱法,其每一项检测都要花上4个星期才能完成;而其他的检测方法统称为生产控制法,是因为这些方法中的每一项检测都可在24小时内完成。每一单张板的检测结果都应符合表2中选定检测方法的规范限。

表2-纤维板甲醛最大释放限量

检测方法与单位

气候箱法生产控制法

小型容器法气体分析法干燥器法穿孔法

ISO 12460-1ISO 12460-2ISO 12460-3ISO12460-4ISO 12460-5

释放量释放量释放量释放量含量

mg/m3ppmmg/m2/hmg/Lmg/100g

0.124见下面的注释23.5见下面的注释28

注1:国家标准(法规)可以对甲醛释放等级板的使用做出严格限制。注2:如果小型容器法或干燥器法是用于生产控制,则检测甲醛的释放量应确定与气候箱法的相关性,即相当于在上面表2气候箱法对应的限值。相关性可能是区域,国家,公司或工厂的具体适用的。

四)关于抽样检验规则

请特别注意:

ISO/DIS16895-2只给出样品质量统计量的计算方法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的检验规则。

抽样和判定采用LY/T 1717-2007 人造板抽样检验指导通则。

全国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吴丹平

(Tel)010-62889408

(Tax)010-62889018

2008.06.23于江西宜春

专家报告:《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修订情况(二)

发布时间:2008-7-2 10:51:41 人气:910 摘录:我要加盟网

4)高密度纤维板(HDF)

高密度纤维板是指理论上密度高于850Kg/m3的纤维板。

三)甲醛释放量的检验方法和限量指标

只有应用表2中列出的其中一种检测方法,才可能证明其符合甲醛释放量要求。标准气候箱法,其每一项检测都要花上4个星期才能完成;而其他的检测方法统称为生产控制法,是因为这些方法中的每一项检测都可在24小时内完成。每一单张板的检测结果都应符合表2中选定检测方法的规范限。

表2-纤维板甲醛最大释放限量

检测方法与单位

气候箱法生产控制法

小型容器法气体分析法干燥器法穿孔法

ISO 12460-1ISO 12460-2ISO 12460-3ISO12460-4ISO 12460-5

释放量释放量释放量释放量含量

mg/m3ppmmg/m2/hmg/Lmg/100g

0.124见下面的注释23.5见下面的注释28

注1:国家标准(法规)可以对甲醛释放等级板的使用做出严格限制。注2:如果小型容器法或干燥器法是用于生产控制,则检测甲醛的释放量应确定与气候箱法的相关性,即相当于在上面表2气候箱法对应的限值。相关性可能是区域,国家,公司或工厂的具体适用的。

四)关于抽样检验规则

请特别注意:

ISO/DIS16895-2只给出样品质量统计量的计算方法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的检验规则。

抽样和判定采用LY/T 1717-2007 人造板抽样检验指导通则。

二)物理力学性能的分类要求

1.按照不同厚度分类要求

性能要求

公称厚度范围(mm)

≥1.5 to 3.5> 3.5 to 6> 6 to 9> 9 to 13> 13 to 22> 22 to 34> 34

2.按照7个不同使用条件分类要求

a)REG(Regular)仅用于干燥条件下

b)MR(Moisture Resistant)用于湿度条件下

c)HMR(High Moisture Resistant)用于高湿度条件下

d)EXT(Exterior)用于地表室外条件下

e)Load bearing fibreboard 用于结构或承载条件下

f)General prupose grade 用于不需要家具或承载等级的特殊性能下的普通运用

g)Furniture grade 用于家具制造、橱柜制作与细木工制品以及以此为加工材料进行表面装饰处理方面。

3.按不同密度分类要求

1)超低密度纤维板(UDF)

超低密度纤维板是指理论上密度不高于550Kg/m3的纤维板。

2)低密度纤维板(LDF)

低密度纤维板是指理论上密度介于550Kg/m3和650Kg/m3之间的纤维板。

3)中密度纤维板(MDF)

中密度纤维板是指理论上密度介于650Kg/m3与850Kg/m3之间的纤维板。

4)高密度纤维板(HDF)

高密度纤维板是指理论上密度高于850Kg/m3的纤维板。

三)甲醛释放量的检验方法和限量指标

只有应用表2中列出的其中一种检测方法,才可能证明其符合甲醛释放量要求。标准气候箱法,其每一项检测都要花上4个星期才能完成;而其他的检测方法统称为生产控制法,是因为这些方法中的每一项检测都可在24小时内完成。每一单张板的检测结果都应符合表2中选定检测方法的规范限。

表2-纤维板甲醛最大释放限量

检测方法与单位

气候箱法生产控制法

小型容器法气体分析法干燥器法穿孔法

ISO 12460-1ISO 12460-2ISO 12460-3ISO12460-4ISO 12460-5

释放量释放量释放量释放量含量

mg/m3ppmmg/m2/hmg/Lmg/100g

0.124见下面的注释23.5见下面的注释28

注1:国家标准(法规)可以对甲醛释放等级板的使用做出严格限制。注2:如果小型容器法或干燥器法是用于生产控制,则检测甲醛的释放量应确定与气候箱法的相关性,即相当于在上面表2气候箱法对应的限值。相关性可能是区域,国家,公司或工厂的具体适用的。

四)关于抽样检验规则

请特别注意:

ISO/DIS16895-2只给出样品质量统计量的计算方法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的检验规则。

教材幅面及版面尺寸标准亟待修订 篇6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1)中小学教科书内容变化的需要目前,中小学的教育思想和七年前相比已发生了变化,实行了教材新课标,版面、幅面更加灵活,版心内容图形所占比例比原来增多了,因而教材的开本、版心都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化。

(2)过渡标准即将到期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2007]110号“关于延长中小学教材使用787mm×1092mm16开规格过渡期的通知”,此规格的过渡期到2009年6月7日就将结束,在这之前,新的中小学教材幅面、版面尺寸标准须颁布。

(3)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的需要 国家已开始推广中小学教材的循环使用,目前主要集中在音乐、体育、美术等这些副科,未来将加大范围。这就对教材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要求其能够使用三年以上。并对教材的装订、版面幅面、字体字号、纸张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的修订应考虑到这些要求,既要节约成本,又要保证中小学教材的质量和使用周期。

(4) 教材印刷节能减排的要求 目前,因为中小学教材的幅面版面尺寸标准是沿用旧规格,其印刷设备也是比较陈旧的,生产效率较低。若采用新的标准和印刷设备,必将提高教材的质量和印制效率,对环境保护也能起积极的作用。

(5)降低中小学生负担的要求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市场的幅面、版面五花八门,有的出版社为了提高中小学教辅的利润,私自扩大幅面和字体字号,通过缩减版面来增加页数,从而抬高书的价格,增加了中小学生的经济负担。

(6)规范中小学教科书招投标的要求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招投标主要考虑价格因素,对教材的幅面、版面尺寸要求不够统一,一些教材出版社为了降低价格而不遵守标准规范,使得在一些出版社之间产生不合理的竞争。因此,政府对中小学教材的招标除了考虑价格因素以外,还应考虑到幅面、纸张、工艺等因素,以利于各出版社公平竞争,提高中小学教材的质量。

标准修订的原则

在修订本标准时,应按照系统科学的思想,认真研究国内外先进的、符合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规律的相关标准,统筹兼顾,慎重抉择,具体说,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点:坚持面向服务于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需求;坚持方便中小学校教学、提高中小学阅读效率的要求;坚持标准规范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以及开放、兼容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坚持“等同采用”、“修改采用”、“非等效采用”的原则。

标准修订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印制设备的更新问题 中小学教材幅面版面标准的修订,应考虑到目前我国印刷设备更新的代价。如果将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幅面、版面标准改为新的标准,需要国内的印刷厂大面积更新印制设备,特别是轮转机设备。

(2)与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周期相协调的问题 和前几年比起来,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发行、印制周期越来越短,新标准的执行不能影响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周期,这需要国家慎重考虑标准的实施时间。

(3)节约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印制成本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而努力,新标准不能片面追求版面的豪华,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4)为将来中小学教材内容、形式的变化留有余地 现在中小学教科书内容中,图形、图片、特殊符号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给教材的幅面、版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标准应有一定的伸缩性,为今后内容的变化留有一定的余地。

(5)与教材用纸标准的修订相协调 修订此标准需结合当前教材纸张标准的修订。例如目前在一些地区流行的轻型纸。传统纸张白度高,不适于中小学生晚上阅读;另外,传统纸张分量较重,会使书包变得不堪重负。轻型纸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其上面的字迹时间长了会变得有点模糊,目前其价格也比较昂贵。

(6)与国际中小学教材标准的接轨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科书主要采用B3规格,我国应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其标准使用的先进经验,来修订本国的标准。

烤烟标准修订试点收购验证 篇7

本研究依据中国烟叶公司提出的烤烟国标修订稿(24级),2011和2012年在云南4个烤烟产区进行了烤烟国家标准修订试点收购验证,旨在为修订标准的改进、审定、执行及在全国烟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为2011年云南省玉溪、曲靖和大理3个烟叶产区的3个试点收购烟叶站(均为基地单元内软硬条件较好的烟站,每个站区内选取3~5个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共种植8.67 hm2,专种专收,不进行优化结构处理),烤烟修订标准24级中的14个等级(PLF、X1L、X1F、X2F、C1L、C1F、C2F、C3F、B1F、B2F、TF、CXK、BTK和GY),共计17138.3kg初烤烟叶;2012年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试点收购基地单元(不进行优化结构处理),国标修订稿24级中的10个等级(PLF、X1F、X2F、C1F、C2F、C3F、B1F、B2F、TF和BTK),共计1368887 kg初烤烟叶。品种为‘K 326’‘云87’‘云97’等。

1.2 方法

1.2.1 试点收购验证收购方法

试验材料依据烤烟国标修订稿24级文字内容描述,参考当年24级收购指导样品,按照散烟收购模式和流程,由产区试点收购烟站收购人员依据感官经验定级。验级时先由专业化分级队伍进行入户预检,再由烟站验级员复核定级。

1.2.2 试点收购等级检验取样方法

在每个产区试点,根据该点收购烤烟等级结构比例和库存烟叶情况,确定相应抽样的等级和抽样批次。采取9点随机抽样方法,在确定的烟垛中单批次选9点进行取样,每点取0.5 kg烟叶。

1.2.3 试点收购等级检验方法

烟叶等级判定和检验方法以烤烟国家标准修订稿规定的24级文字内容为依据,参考当年24级收购指导样品,由检验人员依据感官经验逐片做出判定。验级时先由预检员对样品进行预检,再由主检员复核定级。以“千克(kg)”为验级计量单位。记录合格千克、混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千克。

等级合格率%=合格烟叶千克数/抽检烟叶样品千克数×100

1.2.4 分级用工成本测算方法

4个收购试点共计选取10名分级人员,以每人每天工作8 h为1个工日,按24级修订标准分级3个工日,按现行42级标准分级3个工日,共计6个工日,分别记录每工日每人分级烟叶的重量(kg),3天分级烟叶重量的平均数为该分级人员每工日分级烟叶重量,10名分级人员每工日分级烟叶重量的平均值为每个工日分级24/42级烟叶的重量。

1.3 数据分析

采用DPS软件[2]对2011和20122年部位比例、等级比例、等级合格率以及24/42级分级用工成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部位比例和等级结构

2011年玉溪、曲靖和大理3个试收购点和2012年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试收购点基地单元部位比例及等级结构如表1所示。2011和2012年试点收购部位比例中部叶比例较高,分别为60.82%和57.09%;上二棚叶收购比例次之,分别为12.15%和19.94%;下二棚收购比例为6.78%和9.21%;2年脚叶和顶叶收购比例偏高,分别为3.59%和4.60%,5.94%和7.15%;2011年副组收购部位比例较高,为10.26%。

2011和2012年试点收购分别有14和12个等级,无FF色组、红棕色组和光滑,柠檬色组烟叶比例较少,仅2011年有2个等级X1L(0.21%)和C1L(0.13%);2年试点收购比例超过2%的等级有PLF、X1F、X2F、C1F、C2F、C3F、B1F、B2F、T F和B T K;2年试点收购比例较大的等级有C 1 F(20.94%和14.48%)、C2F(25.05%和14.07%)和C3F(14.70%和28.54%);2011年副组收购比例10.26%,其中CXK、BTK和GY的收购比例分别为7.15%、2.38%和0.73%。

2.2 等级质量

2011和2012年等级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如表2所示。2年试点收购平均合格率67.90%,副组整体合等级格率较高,GY 2年合格率均为100%,BTK 2年合格率分别为96.40%和95.80%,CXK未抽检;2年正组平均合格率64.11%,PLF 2年合格率较低,分别为49.00%和56.20%,2012年TF合格率较低为66.20%;对正组合格率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低出,其次是高出,2011年的B1F和2012年的X1F混部位比例较高,分别为14.30%和19.00%。

2.3 分级用工成本

4个试收购点1 0名分级人员每人每个工日分级24/42级烟叶的重量基础统计分析如表3所示。按照42级标准,每人每个工日可分级54.72 kg烟叶,即分级用工0.91工日/50 kg;按照24级标准每人每个工日可分级74.40 kg烟叶,即分级用工0.67工日/50 kg;按每个工日100元来计算,42级分级用工成本为91元/50 kg,24级分级用工成本为67元/50 kg。

2.4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2011和2012年的试点收购部位比例、等级结构和等级合格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24与42级分级用工成本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3 讨论

2011和2012年4个试点收购部位和等级比例均未达到显著或极显著,2年试点收购部位和等级比例稳定。试点收购从42级收购的20多个等级减少为24级的15个级以下,主收等级从10个减少为10个左右,分级部位由3个增加到5个,由于等级数目减少分级部位的细化,收购分级更加方便,客观上更适合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收购和散叶收购模式。由于2011年云南省遭受了大面积的旱灾,导致当年试点收购副组部位和等级比例较高。顶叶和脚叶部位比例和等级比例偏高,主要原因是基层收购人员对修订标准的掌握存在一些问题,受现行42级标准等级的影响较大。仅有2011年试点收购有柠色组两个等级,这与选取的试点产区烟叶生产特点有关,试点所在烟区本身柠色组烟叶产量就较少。收购部位比例约为1∶4.25∶1(上二棚、中部、下二棚之比),这与优化烟叶结构的调研结果相符。

从等级合格率结果来看,2年等级合格率方差分级结果均未达到显著或极显著,表明2年试点收购的等级合格率较为稳定,2年试点收购平均合格率67.90%,与42级的4个试点收购把检平均合格77.55%约低9.65%,这与散叶收购模式的逐片检验方式有关。副组整体合格率较高是由于修订标准副组各组别仅有一个等级,省去了对部位的区分,进而可以提高副组烟叶的合格率,这也与实际的工业生产原料需求相符合。PLF和TF两个等级合格率较低,是由于基层收购人员对修订标准的掌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高出较多,经过修订标准的深入培训的展开,这一问题会被解决。对正组合格率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低出和高出,这与张轲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各部位一级的主要问题是低出,二级既有高出,也有低出,C3F高出较多。

烤烟按修订标准收购能减少单位质量烟分级用工近35.82%,可节省用工投入24元/50 kg左右,按2种标准收购的用工成本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因此认为,按修订标准收购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烟农交售等待时间,实现减工降本增效,有效地降低烟叶收购成本费用。

摘要:以2011—2012年3个试收购产区烤烟修订标准的主收等级为试验材料,从收购环节部位比例、等级结构、等级质量和用工成本4个方面进行修订标准与现行国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收购环节修订标准来看,2年在部位比例上较为稳定,中部叶为60.82%和57.09%,上二棚为12.15%和19.94%,下二棚为6.78%和9.21%,脚顶叶为3.59%和4.60%,5.94%和7.15%;从等级结构来看,2年分别为14和12个等级,柠檬色组烟叶比例较小,符合生产实际;等级合格率2年平均为67.90%;用工成本为67元/50 kg,较现行标准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关键词:烤烟,国家标准修订,试点,试收购,验证

参考文献

[1]GB 2635-92.烤烟[S].

[2]唐启义,冯光明.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追风透骨丸质量标准修订 篇8

1 仪器与试药

CMC-硅胶G预制薄层板:青岛海洋化工厂。对照药材和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其他试剂: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麻黄薄层色谱鉴别[1,2]

2.1.1 测定方法

取本品15g,研细,加1%盐酸50ml,加热回流1h,滤过,滤液用乙醚40ml分2次提取,酸水液用浓氨试液调节pH值至10,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30ml/次,合并三氯甲烷液,挥去三氯甲烷,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4: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约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2.1.2 阴性对照溶液制备

取按本品处方及制法自制的缺麻黄阴性对照样品15g,按2.1.1中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缺麻黄阴性对照溶液。

2.1.3 专属性试验

吸取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各10μl以及对照品溶液2μl,按2.1.1测定方法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无干扰。(见图1)。

1~3-供试品4-盐酸麻黄碱对照品5-缺麻黄阴性对照

2.1.4 薄层板考察

取自制手铺板与市售预制板,分别按2.1.1测定方法试验,结果自制手铺板与预制板展开效果基本一致。

2.2 滴定分析法测定朱砂的含量[3,4]

2.2.1 测定方法

取本品适量,粉碎成细粉,取约5g,精密称定,置250ml凯氏烧瓶中,加硫酸50ml与硝酸钾7.5g,加热至溶液近无色,放冷,转入250ml锥形瓶中,用水50ml分次洗涤烧瓶,洗液并入溶液中,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至红色消失后,加硫酸铁铵批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淡棕红色。每1ml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5.815mg的硫化汞(HgS)。

2.2.2 专属性试验

根据本品处方和制法,制成缺朱砂的阴性对照,按2.4.1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加入1滴硫氰酸铵滴定液后,溶液立即显淡棕红色,即指示滴定终点,表明其他组分对本法测定硫化汞的含量无干扰,本法专属性强。

2.2.3 精密度试验

取朱砂药材细粉6份,每份约0.15g,精密称定,按2.4.1测定方法测定,硫化汞的平均含量为99.51%,RSD=1.00%(n=6),表明本法精密度良好。

2.2.4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取已知含量的朱砂药材细粉约0.05g、0.1g、0.15g、0.2g、0.25g、0.3g,精密称定,按2.4.1测定方法测定,以朱砂药材所含硫化汞的量为横坐标,以对应消耗的硫氰酸铵滴定液用量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为:y=0.1637x+0.2039,r=0.99985(n=6),表明硫化汞的量在49.93~298.66m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2.5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拱试品6份,每份约5g,精密称定,按2.4.1测定方法测定,硫化汞的平均含量为28.05mg/g,RSD=1.80%(n=6),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

2.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采用加样回收法,取已知含量的同一批供试品6份,每份约2.5g,精密称定,分别按供试品含硫化汞的量1:1的比例精密加入已知含量的朱砂药材细粉,按2.4.1测定方法测定,计算得硫化汞的平均回收率为98.77%,RSD=1.18%(n=6),表明本法回收率良好。

2.2.7 供试品含量测定

按2.4.1测定方法测定10批供试品,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薄层色谱鉴别结果表明:在本法的鉴别条件下,温度、湿度变化对展开效果影响不大,在10℃~30℃、相对湿度32%~75%内试验,对鉴别无明显影响,本试验所用的方法耐用性良好。

3.2朱砂主含硫化汞,有毒,有必要对其含量进行控制,可根据中国药典中朱砂的含量限度要求及本品的含量测定结果制定本品的含量上下限。本试验方法简便,重复性好,能有效控制本品中朱砂的含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对追风透骨丸的质量标准进行修订。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主要药味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容量法测定方中毒性成分硫化汞的含量。结果 定性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硫化汞的线性范围为49.93~298.66mg(r=0.99985);平均回收率为98.77%,RSD=1.18%(n=6)。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能有效控制追风透骨丸的质量。

关键词:追风透骨丸,质量标准,薄层色谱法,滴定分析法

参考文献

[1]胡献菊,等.感冒颗粒的薄层色谱鉴别.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240.

[2]陈波,刘春农.朱砂安神丸中硫化汞与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山东医药工业,2003,22(1):12-13.

[3]廉莲,贾天柱.回生第一丹片质量标准的研究.中成药,2008,30(2):220-223.

国家标准修订 篇9

2009年4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北京召开了办公设备维修人员等四个国家职业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本人受委托担任办公设备维修职业标准修订专家工作组组长,主持办公设备维修国家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

现行办公设备维修国家职业标准,是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9年组织制定并于2000年正式开始实施的至今已执行了近十年。十年来它一直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成功指导了全国办公设备维修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这一工作在全国有序地开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数十万人通过了该职业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

二、办公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产品技术的进步

十年来伴随着我国世贸组织的加入、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办公设备行业也同其它产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公设备已经从贵族走向了平民,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普通人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1~2月办公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总产值达到2,292.52亿元。

办公设备在其规模迅速扩大和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办公自动化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使其办公设备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其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办公自动化设备已逐步代替了原有的模拟技术产品,例如:数字型复印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

2、集复印、打印、传真、扫描存储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办公设备(数码多功能复合机),在市场上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3、小型办公设备已逐步进入家庭,趋于普及;

4、大部分办公自动化设备已能与计算机连接并具有网络化功能;

5、单色输出的办公设备将被彩色输出的办公设备所取代,如激光彩色数码多功能复合机等;

6、新型转印技术不断出现。例如:热升华、腊膜等转印技术已进入产品应用阶段。

三、办公设备产品技术的进步,对维修服务人员知识与技能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当今办公设备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可用“五化”加以概括,即:数字化、网络化、彩色化、普及化和多功能化。由此,对维修服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掌握一定量的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转换技术。其中包括:原理及常用元器件等方面知识。

2、掌握彩色显影技术。其中包括:色彩转换原理及单鼓显影和多鼓显影技术等知识。

3、掌握一定量的计算机外设软硬件技术。其中包括:设备连接和驱动等软硬件知识。

4、掌握一定量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中包括:局域网的设置、服务器调试和网络连接等软硬件知识。

5、掌握一定量的自动控制技术。其中包括:从传感器、单片机及外围驱动电路到执行器的闭环控制系统知识。

四、新版办公设备维修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工作的流程及其基本框架

为了使该职业新版国家职业标准具备整体性要求,能科学的反映办公设备维修职业活动在全国的整体水平,既突出当前办公设备的主流技术、技能要求,又兼顾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和发展趋势;同时满足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要。

1、工作流程

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新版办公设备维修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其特点是:

(1)来自不同岗位的、多层面的工作团队。专家工作组由熟悉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方法专家、长期从事办公设备维修职业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内容专家、长期在一线从事办公设备维修的实际工作专家组成;

(2)广泛和深入的调查和研讨。在开展全国性的办公设备维修职业调查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召开有行业专家、教师、一线维修人员、技术经理等多方人士参加的标准制定研讨会;

(3)严格的工作程序。整个标准制定程序以《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为依据,采用目标导向项目规划方法,研讨会始终实行项目主持人制,确保工作科学而高效;

(4)经反复修改后形成的办公设备维修职业标准,由国家劳动保障部全权颁发,在全国实施,并指导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编写、国家试题库建设和鉴定课程开发等后续工作。

2、基本框架

新版办公设备维修人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其特点是:

(1)涵盖工作范围宽。本次经修改后的办公设备维修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根据行业实际调查和分析,将数码速印机、投影机等设备维修职业均纳入了办公设备维修的范畴,扩展了办公设备维修职业的工作覆盖面。

(2)职业等级增加。根据行业实际调查和分析,修改后的办公设备维修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增加了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的等级设置,为该职业从业人员拓展了职业发展空间。

(3)对办公设备维修职业的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根据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办公设备技术与产品的“五化”发展趋势,修改后的办公设备维修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在技术的宽度和深度上都提出新的要求。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彩色显影技术等都有一定要求。

五、新版办公设备维修人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预期影响

1、本次办公设备维修人员国家职业标准的修订,将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更具科学性;

2、新版办公设备维修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将与实际职业活动更加贴近,真实地反映办公设备维修职业的现状;

3、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公设备维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锂电池隔膜标准正在修订 篇10

由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4 锂电池、隔膜产业链市场与技术发展研讨会透露,《锂离子电池用聚烯烃隔膜》国家标准已经起草,目前正在进行数据验证与标准修订。该国家标准自2012 年开始起草,2013 年11 月形成了标准送审稿,12 月对标准进行了技术审查。目前正根据技术审查会意见,进行数据验证和标准修订。

据了解,该标准对隔膜外观、膜卷外观、厚度偏差、宽度偏差、弯曲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度、离子电导率、透气度等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进行了规定,还对孔径均匀性、闭孔温度等7 项技术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锂电池国家标准的制定对规范隔膜行业发展会有积极意义。”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李振强认为,以目前国内隔膜行业发展情况来看,标准的制定难度会比较高,国内隔膜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性能差异也比较大,最后制定出的国家标准是否合理可行,现在还很难说。

国家标准修订 篇11

关键词 文献形态 电子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分类号 G254.31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Morphology and the National Standard:Thinking of the Revision of GB/T 7714-2005

Liu Cai'e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morphological in 21st century shows three characteristics: Varied and different form; Rapid Spread, high download and low reference; Mobile reading in the ascendant.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Rules for Content, Form and Structure of Bibliographic Reference(GB/T7714-2005)cannot fully adapt with the times. This paper probes the revision of GB/T7714-2005 in three aspects: Considering the variety of literature, and focusing on the literature sources; Considering the long-term and convenient retrievability of digital resource;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of mobile reading.

Keywords Literature morphology. Electronic literature. Rules for Content, Form and Structure of Bibliographic Reference.

在学术研究中,规范地引用并标注参考文献,既表明了对著作权的尊重,也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而国家推荐性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产生则正是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随着文献形态的发展变化,该标准也在不断修订,其2005版相对于1987版,对电子文献等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从2005年至今,电子文献的形态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仍沿用2005年版的标准,则很难完全适应目前文献形态发展的状况。

1 现代社会电子文献形态的特征

1.1 形式各异,内容繁多

计算机与网络走进文献信息领域的初期,大量的电子文献只是借助网络进行传播的纸质文献电子化版本,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献已省略了纸质文献的出版环节,直接进行网络出版,从而不再依赖于纸质载体而形成了独立的电子文献,这方面开放存取资源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从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公布至今,网络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开放存取期刊,至目前为止,单DOAJ(http://www.doaj.org/)就整合了世界上123个国家的9952种刊物,其中5654种期刊可以全文下载[1]。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而且质量也愈来愈高,其中有不少刊物甚至被Web of Science收录,并有很高的影响因子。

开放存取的刊物不需要使用权限,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下载,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文献或网络数据库更容易被学者们发现并利用,在学术与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开放存取的期刊以外,网络上还有大量以其他形式发表的,免费使用的文献与信息,如:机构知识库、学术博客、各种文库(如:百度文库、豆丁网、丁香园等)、政府与机构网站等,这些内容或者自由下载,或者简单注册一个账号就能下载。这些形式的文献与信息也在人们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文献种类来看,以往的参考文献主要是一次性文献,即:期刊、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等文献形式,而网络上的文献形式远远超越这些种类,有大量的ppt文档、excel数据表、视频片断等。这些格式的文档也是人们经常参阅的文献,并不能用灰色文献来简单概括。

基于Web2.0的开放、自主环境,使信息的产生与传播非常随意自如,导致网络上的文献与信息形式各异,也使人们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个学者的文章可以直接在开放存取的期刊发表,他在完成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不一定完全参阅公开发表的一次性文献,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文献、数据与其他形式的信息。

1.2 传播迅速,高下载,低引用

学术论文、论著的参考文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没有直接引用参考文献的内容,而是参阅了该文献,该文献对作者的思想有所启发;另一种情况是作者直接引用文献的原文、数据,或对原文中的内容进行复述,以便对自己的研究形成论证,提供论据等。出于对知识产权与原创的尊重,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明确标注,前一种参考文献的著录需要注重文献的来源出处,而后一种参考文献的著录则需要准确标注所引用内容的具体位置。而在论文写作实践中,有的刊物要求将参考文献与全文的内容一一对应,这样便忽略了前一种文献引用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却是大量存在的。

nlc202309041221

网络化时代,尤其在Web2.0环境下,或者是泛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大量的文献进入人们的视野,更多的文献对人们新观点的产生起到了点燃灵感的作用,但在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又没有直接引用其中的内容,不便于在参考文献中进行规范的标注。同时,很多这样的信息内容又是难以规范标注的,但如果不标注,又确实对知识产权与原创缺乏充分的尊重。

1.3 移动阅读方兴未艾

移动阅读是指以手机、PDA等移动载体为阅读工具,在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络相结合的环境下对电子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阅读,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文学、手机报、微博、微信等[2]。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的主要形式是手机阅读。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互联网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4.64亿[3]。手机已经成为与PC机同时并存的上网方式,由此推动了移动阅读的产生与迅速发展。

目前,移动阅读的内容并不是图书馆将传统阅读内容的移动化处理,主要依赖于各大型门户网站、网络文学平台、网络原创作品平台等媒介所提供。内容以新闻、娱乐、网络文学等形式为主,但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这可以说是一种新生的文献形态。

移动阅读是现代社会阅读的新形式,这种形式更加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它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不仅是一种文献信息形态,而且是一种社会形态,我们必须对这种新的形态给予一定的关注。

2 GB/T 7714-2005不适用于现代文献形态发展之处

2.1 不能完全涵盖电子文献的多种形式

目前,学术研究的参考文献基本上都来自于电子文献,而电子文献信息形式各异,种类繁多,有各种各样的商用数据库、开放存取期刊与机构知识库、政府网站、学(协)会等机构主页发布的信息、学术博客、信息门户等等不一而足。而GB/T7714-2005由于形成年代较早,只是笼统地划归为电子公告与联机网络,给出文献标识代码OL或EB,这种界定显然过于粗略,已经不能适应网络迅猛发展的状况,不能详尽表述所参阅信息的来源。不仅如此,移动阅读的兴起又使电子文献的形态更加复杂。

无论是来源于各种数据库的信息,还是来源于网络上开放获取的文献与其他信息,大多数网址都很长,而且是一串不规则的字符,如果读者查找核对,将网址输入网络浏览器地址栏是一件极不方便的事情。《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没有要求标注数据库的名称或网络信息源的名称,如CNKI、“中国经济与信息网”“人民网”等。

2.2 人们的阅读行为已发生极大的变化

人们利用文献已经由以纸质文献为主转而以电子文献或以网络为主,人们阅读的大量期刊文章,已不是依靠阅读纸质版的刊物,而是从网络数据库中下载并阅读,而相应的著录则是以纸质文献的形式来著录的,这样不仅忽视了网络数据库的作用,而且有可能混淆纸质刊物的电子版与纯网络出版的刊物。纯网络出版是一种趋势,国际著名的出版商Elsevier等都在大量地出版开放存取的刊物。

在网络化时代,文后参考文献的规范标注不仅仅体现对著作权的尊重与学术的严谨性,而且有助于实现知识链接与跳转。大量网络出版或电子版文献,参考文献的链接使文章与文章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互相关联的网络,方便读者跳转阅读。因此,阅读电子版的文献,直接以电子文献的形式标注,给出来源网址,不仅方便读者阅读,也方便网络出版或数据库的规范标引。《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这方面相应的内容仅仅规定电子文档可以复合标注,例如,电子期刊可以使用[J/OL][4]。

2.3 对电子文档的不稳定性考虑不够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目的不仅表示对他人成果的尊重,也表示来源的可靠,有据可查,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但电子文献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网络上的资源此消彼长,当读者读到一篇文章时,根据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网址,很可能已经查不到所引用的文献信息了。

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数字对象标识)是电子文献一个有效的、永久性的标识,一篇文章的网址有可能发生变化,也有可能通过原有的途径获取不到,但是,它在DOI系统中的网址却永远不会改变,而且,通过DOI系统的自动转换后,将永远指向最新有效的期刊网站网址。GB/T 7714-2005,由于修订时间较早,当时还没有DOI的概念,对电子文档的著录没有考虑DOI。

目前的DOI是针对学术论文的,论文以外的信息源仍没有办法保障其长期可检索性。

3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修订的几点思考

3.1 电子文献标注应考虑文献的多形态并注重其来源

电子文献的多形态发展,为规范标注参考文献带来极大的困惑。除了以纸质文献为依据的电子文献以及权威网络站点提供的文献信息以外,还有大量其他形式的电子文献存在,诸如数据表、ppt讲稿、视频等,这些所谓灰色文献在学术研究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参考文献中体现对此类文献的参阅。

如本文2.2所述,文献形态的发展变化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行为与研究行为,也由于网络的广泛传播,人们可能在多种信息源中都能看到同一内容的信息,已经无暇顾及它的真正来源。研究过程中原则上不提倡转引,但在网络环境下,转引的现象却大量存在。因此,网络环境下,标注参考文献时注重文献的真正来源显得十分必要,不仅要标注网址与发布或检索日期,还应标注网络信息源的名称如人民网、中国知网等。

3.2 应考虑电子文献的长期可检索性与检索的便捷性

网络上电子文献与信息此消彼长,如果单标注网址,读者读到这篇文章时,很可能按照网址已经找不到原始文献了,所引用的数据与事实的准确性、正确性、权威性已经无从考证。GB/T7714-2005对电子文献要求注明发布日期与检索日期,但仅仅标注日期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这篇文献曾经存在而且正确。

nlc202309041221

DOI解决了电子文献(尤其是学术论文)的长期可检索性,但并不能解决网络上其他形式的文献与信息的长期可检索性,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有待网络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也需要我们做充分的思考。

上文提到过,作者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大量的参考文献(尤其是期刊文章)是按照纸质版的文献进行标注的,事实上作者并没有阅读纸质版的刊物文章,而是阅读了数据库或网络上下载的相应的电子版文章。读者读到这篇文章时,如果希望进一步阅读参考文献,首先希望方便快捷地获取电子版文献,而不是纸质的刊物。所以,要考虑检索的便捷性,建议电子版的文献(刊物文章等)标注采用电子文献的形式,给出方便的链接。

3.3 移动阅读的困惑

移动阅读是文献的新形式,它来源不详,版权不祥,内容碎片化,给图书情报领域带来极大的困惑,但它发展迅速,使用移动阅读的人越来越多,又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虽然目前移动阅读的内容基本上是浅阅读,没有或很少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但它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修订中,我们应适当考虑移动阅读的因素。

4 结语

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文献与信息的形态不断发展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阅读行为的改变与学术研究过程的改变,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又有了新的功能与作用,需要考虑它的方便检索性。规范准确著录文献信息需要关注文献信息资源的发展动态。本文是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未免粗浅与片面,欢迎业界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 1 ] DOAJ[EB/OL].[2013-11-04].http://www.doaj.org/.

[ 2 ] 叶凤云.移动阅读国内外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2(6):142-145,127.

[ 3 ]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10-2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 4 ] 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2013-11-04].http://www.gxtznn.com/key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09.

刘彩娥 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北京,100124。(收稿日期:2013-12-19 编校:方 玮)

土地使用标准体系亟需修订 篇12

近年来, 上海市通过调控土地供应总量、优化用地结构、完善体制机制等多种措施和途径, 不断强化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但上海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缺, 经济社会各部门的发展都受到空间范围狭小的制约, 随着城市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土地资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 必须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使用标准是对土地资源使用的源头上的控制, 是促进上海建设节约集约型城市的前提条件。

中国由于同国外体制差异, 存在规划和国土两套管理、两套用地指标体系, 规划指标体系重在规划用地选址, 国土指标体系则重在项目用地审批。目前, 上海市规划国土管理部门虽然初步建立了用地标准体系, 但整体看体系还不够紧密与全面, 偏重对用地规模在审批环节的控制, 关口较偏后, 在规划用地理念、技术方法、环节程序和控制方式等方面与国外存在不小差距。需要我们认真对国内外先进国家地区经验加以借鉴。

增加综合用地分类并开展有关功能复合用地指标的研究。借鉴新加坡和日本, 加强对土地、建筑物相容性研究, 结合本市特点展开专题调研, 如相邻权的问题、用途转变增值收益计算等, 研究不同性质用地和不同功能建筑物的空间、时间复合效用, 明确可兼容地类及其比例要求等, 提高用地效率和用地强度。

建立全市“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指标覆盖。用地标准体系应与时俱进, 不断纳入新增用地类型, 并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借鉴国家和外省市做法, 加强对新增用地类型标准研究, 对既有标准体系适用性开展定期评估, 及时发现与修订当中不适用标准, 强化项目用地个案的节地论证, 制定保障实施细则。

强化对公益性设施用地的细分, 提高规划公共管理的针对性。借鉴日本, 强化政府公共政策对公益性用地的保障与控制, 对市场难以有效配置的公益性设施和市政设施用地做进一步细分, 以利于政府直接调控和项目落实。对商业办公、工业仓储等市场化用地可并类或粗分, 以利于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控。

加强对不同用地分类与建筑物设施功能利用的引导。标准体系应为政府管理服务。借鉴日本和中国香港, 结合当前多种开发形态, 制定一个基本涵盖城市生活的土地用途及建筑设施分类表, 引导不同类型用地或建筑物功能间的可行转换。方便开发控制中的用途转换管理, 及作为规划审批和建筑用途管理依据。

上一篇:《江村小景》教学设计下一篇:商贸流通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