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管理标准修订说明

2024-07-21

设计管理标准修订说明(共7篇)

设计管理标准修订说明 篇1

修订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和核定标准的情况说明

关于《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修订情况的说明

一、修订的必要性

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以发改运行〔2006〕819号文件印发《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以来,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对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全国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在煤矿得到广泛应用,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煤矿生产力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规定修订后,能力核定标准不能与之保持一致;冲击地压、瓦斯抽采达标等内容需要纳入生产能力核定标准中;各地和煤矿企业普遍呼吁及时修订煤矿生产能力有关标准办法,以适应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基层煤炭行业管理、监管部门和煤炭企业突出反映了有关年限、档次不适应当前煤炭产业安全发展的问题。鉴于以上情况,根据领导有关指示精神,从2012年4月份开始,我们与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协商研究,决定对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二、修订过程

2012年4月开始组织专家进行修订,形成了初稿;6月份分别在北京和山东召开研讨会,对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和核定标准进行了修改;7月组织中煤科工集团和重庆煤科院等单位,起草了瓦斯抽采达标能力的核定标准;9月,经与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沟通协商,形成了征求意见稿;11月,广泛征求各地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煤炭企业的意见,对各地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梳理归纳后,再次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讨论,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完善。2013年四季度,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有关要求,以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地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对相关内容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在重庆、安徽两地对瓦斯抽采环节的能力核定标准进行了验证。委托中煤科工煤科总院对部分冲击地压矿井进行调研,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了冲击强度、频次与产量的关系,初步确定了冲击地压矿井核定的安全修正系数KC及取值范围。今年1月7日,召开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和部分地方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对能力管理办法和核定标准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完善。

三、修订的基本原则

(一)核定标准和要求更加严格。通过生产能力核定进一步规范煤矿生产行为,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和装备,促进安全生产。例如:针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增加了瓦斯抽采能力核定的内容;冲击地压、深井、高温等灾害严重以及单翼走向长度超过5000米的矿井,均新增了安全富余系数,对其能力进行了限制。

(二)鼓励先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在《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开采技术水平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符合《国办意见》中人员配备、安全质量标准化等有关规定的煤矿,放开年限、档次等限制,据实进行核定。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释放科学产能、安全产能,来挤压落后小煤矿的生存空间,达到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目的。

(三)落实《国办意见》,鼓励小煤矿机械化改造。《国办意见》中提出“国家鼓励和扶持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机械化改造,对机械化改造提升的符合产业政策规定的最低规模的产能,按生产能力核定办法予以认可”。但大多数小煤矿资源储量少,机械化改造后,如果能力提高到产业政策要求的规模,则很难满足服务年限的要求,制约了小煤矿机械化改造。为鼓励小煤矿机械化改造,对实施机械改造的煤矿,核定后的服务年限可作为参考依据。

(四)着力解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基层反映突出的问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基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炭企业提出“煤矿项目投产后5年内,不得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生产煤矿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后5年内,也不得再次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以及核定档次的限制等规定等于保护了落后,限制了先进,限制了创新,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煤炭行业改造升级的需求,有违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国家简政放权、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等要求不符。因此,在修改稿中,提出了其他有关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的规定不再执行的条款。

四、主要修改内容

(一)对《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的修改。

1.新增内容:

一是在生产能力核定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中增加了2条,即,鼓励煤矿通过机械化改造提升能力和利益相关单位回避原则。

二是增加了生产能力核定的审查确认依据条款。即第九条:

(一)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等;

(二)导致生产能力发生变化的生产系统(环节)的情况、原因及相关证明;

(三)改变采掘生产工艺的原因、技术论证、设计、批准文件、施工及设备采购合同、验收报告等;

(四)煤层赋存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原因和证明文件等;

(五)煤炭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资源储量报告及批复文件;

(六)主要设备技术规格、说明书和鉴定报告等;

(七)其他说明文件和材料。

三是增设了不得核增生产能力的条件(第七条),即:(一)连续两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近两年内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达不到要求的;(三)重大灾害治理措施不完善的;(四)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和生产布局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四是补充了进行能力核定的六种情形:实施机械化改造;矿井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通过核定检验矿井生产能力是否符合实际,但不得核增能力);矿井出现重大安全隐患;出现煤与瓦斯突出现象、鉴定为高瓦斯矿井、冲击地压矿井、采深突破1000米等。(第六条)

五是增设了超能力生产界定标准(第十九条),即:原煤产量不得超过生产能力,月度原煤产量不得超过月计划的10%;无月度计划的,月产量不得超过生产能力1/12。要求做到均衡生产,合理生产。六是增设了生产能力核定年报制度(第二十条),即: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每年12月15日前将辖区所有煤矿(含中央企业所属煤矿)生产能力情况汇总后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七是增设了有关部门对煤矿生产能力公告制度。即:国家煤矿安监局在政府网站公告全国煤矿生产能力情况;各产煤省负责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及时公告重新进行能力核定的煤矿的生产能力。八是增设了煤矿自身对生产能力公示制度。煤矿应在显著位置公示本煤矿生产能力和、月度生产计划,接受社会监督。

九是明确:“第十条 煤矿应当在生产能力发生变化后90日内,委托具备资质的生产能力核定单位进行核定。”“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其他有关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的规定不再执行”。

2.强调内容:

规定了对核定资质单位的处罚,要求能力核定报告必须由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签字,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立即取消资质,相关人员不得再参与能力核定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相应责任,防止中介机构弄虚作假。核定人员要熟悉煤矿灾害防治和核定方法、标准。

3.删除内容:

删除了有关设计生产能力的内容,在规定上防止与煤炭建设项目有关要求不一致,在职责上避免与国家能源局重叠、交叉。

(二)对《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的修改。

1.增加的内容

一是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等,增加了瓦斯抽采达标生产能力核定章节(第九章)。煤矿瓦斯抽采达标生产能力核定按矿井瓦斯抽采系统能力、矿井实际瓦斯抽采量、矿井满足防突要求的预抽瓦斯量、矿井瓦斯抽采率分别核定,煤矿瓦斯抽采达标生产能力取上述核定结果最小值。

二是增加了对冲击地压煤矿的核定要求。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防冲责任体系,有防冲专职队伍,建立健全矿井和采掘工作面预测预报系统,具有完备的防治机具,安装具有吸能防冲功能的超前液压支架,配备职工个体防护用具,开展防冲研究,制定防冲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是对灾害严重的矿井产能予以限制。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矿井开采深度超过1000m或水平距离单翼超过5000m的煤矿,在核定矿井生产能力时取安全生产系数0.95;冲击地压矿井安全保障修正系数Kc按照冲击强度、频次和产量取0.70-0.95。

2.调整的内容:

一是修改完善了通风系统生产能力核定的内容(第八章),使其与《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标准》(AQ1056-2008)等规定一致。

二是拉大了划分档次(第五条)。提出两种档次划分方案。

方案1:30万t/a以下矿井按标准设计档次划分;30万t/a至120万t/a矿井以5万t为档次;120万t/a至600万t/a矿井以10万t为档次;600万t/a至1000万t/a矿井以50万t为一档次;1000万t/a以上矿井以100万t为一档次;露天煤矿以100万t为一档次。方案2:按标准设计档次划分,600万t/a以上矿井及露天矿以100万t为一档次。

三是除对“三个煤量”提出要求外,对抽采达标煤量也提出要求。

四是对采掘机电运输等系统部分做了适当修改完善。井下运输间隔时间增大了一倍。

五是排水能力核定中,吨煤涌水量取值,由“上一平均日产吨煤所需排出的(最大)涌水量,m3/t。”改为“近五年最大的平均日产吨煤所需排出的(最大)涌水量,m3/t。”以客观反映真实情况。

3.删除的内容:

一是删除了以“前3年矿井年平均采掘能力作为矿井采掘工作面核定生产能力”的水平核定方法,防止采煤工作面超能力生产;

二是删除了通风能力核定中“总体核算法”,只保留由里向外核算法。防止超通风能力组织生产。

——(来源: 国家安监总局)

设计管理标准修订说明 篇2

1.1 任务来源

本标准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6月14日下达的《关于印发2007年行业标准修订、制定计划的通知》 (发改办工业【2007】1415号) 中的标准修订项目。

本项目原计划2008年完成, 2009年上报, 由于行业标准化管理部门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工作交接, 以及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等原因, 一直推迟到2010年3月才由新一届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在天津组织召开了《辊式细碎机》行业标准修订工作组的成立及第一次工作协调会议。会议初步拟定了标准修订工作组的组成、工作内容、工作分工及工作计划等相关事宜。工作协调会议确定《辊式细碎机》标准修订由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信阳雄狮建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陕西皇城玉全机械制造 (集团) 有限公司参加起草。

我国现行的《辊式细碎机》标准发布执行已有8年左右, 与我国墙材设备制造和墙材产品技术发展和生产的实际情况在有些方面已经不相适应, 影响和制约了墙材装备的创新发展, 直接关系到我国墙材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所以, 该标准的修订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1.2 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起草工作组在2010年组织了对该项目的调研工作, 调研对象有设计院、检验机构 (西安墙体材料设计研究院、国家建材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生产厂家 (陕西宝深建材机械 (集团) 有限公司、陕西皇城玉全机械制造 (集团) 有限公司、淄博功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信阳雄狮建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江苏盐城建材机械有限公司) 用户 (北京东方龙泉建材有限公司、北京木城涧建材有限公司、北京昊泰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国环页岩制品有限公司、鹤岗热电粉煤灰矸石砖厂等十几国内砖瓦制品公司) 等。通过调研, 收集了国内外辊式细碎机的有关技术资料、技术发展状况。了解辊式细碎机的发展趋势、对该类设备的设计制造要求, 同时也了解了用户的使用状况及使用要求。

根据调研 (见调研报告) 结果和收集到的修改意见, 对标准进行了修订, 形成《辊式细碎机》征求意见稿。期间曾先后3次将征求意见稿下发有关制造、使用、研究设计院、高等院校等35个单位征求意见, 并刊登《中国建材机械》杂志上征求意见, 部分单位回函发表了意见 (见征求意见汇总表) 。对这些意见做了认真的研究和处理, 经起草工作组反复修改完善, 于2010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标准送审讨论稿”研讨会, 对修订条款进行了讨论, 形成了该标准的送审稿。

2011年11月,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陕西眉县召开了《辊式细碎机》 (送审稿) 行业标准审定会。参加会议的有标委会委员、科研、设计、制造、用户、大专院校、标准化管理部门以及部分企业专家、厂长、经理等45名代表。其中审查会委员会由12名墙材机械领域的专家委员组成。与会代表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对本标准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查和评议, 起草工作组根据参加会议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说明和答辩, 并对标准内容进行了及时完善和现场修改, 最后经到会专家和委员一致通过了本标准送审稿的审查。

会议同时要求起草工作组按审查会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和完善, 并在30个工作日内将修改完善的报批稿及相关文件上报到标委会秘书处。

1.3 主要参加起草单位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信阳雄狮建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陕西皇城玉全机械制造 (集团) 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起草。

1.4 工作组成员

工作组成员有:王博、程果财、程玉全。

2 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2.1 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是根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和相关标准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制的。

随着墙材产品生产及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 其生产装备也应适应科技发展、市场及生产的需求而不断提高质量与性能指标, 为此, 本次标准修订结合中国国情, 本着标准服务企业, 从实际出发, 在行业标准JC/T 450.1-2003~450.2-2003《辊式细碎机》的基础上, 对部分章、条等进行必要的修订, 使标准在结构和编写规则上符合国家新的标准化工作导则, 在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上适应国情并力求与国际水平接轨。

2.2 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辊式细碎机的型式与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2.3 与原标准的主要差异和水平对比及技术创新点

a.本标准与修订上版标准比较, 在内容与技术参数方面做了少量修订、充实与完善, 现将有关修订内容说明如下:

(1) 本标准将原标准JC/T 450.1-2003、JC/T 450.2-2003二个标准内容整合为一个标准; (2) 删除了原版标准中的目次; (3) 前言中增加了对专利权的描述; (4) 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5) 更换了噪音检测方法, 用GB/T17248.3-1999替换原标准引用文件GB/T3768-1996; (6) 增加了对辊子长度可以根据厂家要求进行制造的描述; (7) 增加了对超过噪音限定值, 增加噪声防护、工人人身和环境安全要求; (8) 修改了部分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的要求。

b.该项目的技术创新点和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本次修订结合了国内实际生产状况及技术应用水平, 采用了叠簧预压结构, 使物料经滚压、磨削后快速排出, 降低了功耗。该技术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辊圈材质采用国内先进的铸造合金材料制造, 提高辊圈表面材质硬度, 延长使用寿命, 比采用进口辊圈降低了成本。保证设备在最佳产能前提下延长了工作时间, 节省材料, 使用、维护、检修更为方便, 降低人工及劳动强度。该标准修订后, 辊式细碎机的出料粒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达到节能保温墙体材料对物料粒度的要求, 对我国建材行业推广绿色环保、低碳烧结保温砌块起到极大作用。对推动产业进步和行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 主要试验 (或验证) 情况分析

辊式细碎机是生产墙材产品工艺过程中原料加工的主要机械, 在本标准修订过程中河南信阳雄狮建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于2009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请国家建材机械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对该设备进行了试验验证检验。

经检验测试和用户使用证明, 该设备的参数和要求完全符合标准要求, 并适应墙材自动化生产工艺需要。

4 标准中所涉及的专利

在本项目立项、草案、征求意见、送审和有关会议, 没有收到有关专利权请求的信息, 经网上查询、也没有发现相关专利和知识产权的请求, 故本标准不涉及专利与相关知识产权 (附:有关专利的说明) 。

5 产业化情况及预期经济效果

该产品已经在国内广泛用于墙材行业, 由于近年来我国墙材行业迅猛发展, 在国内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工业产业规模, 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国内每年生产辊式细碎机产量至少达到2000台, 平均每台售价在30万元左右, 年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经过本标准推广和应用, 预期对本行业该产品生产具有较高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并且对提高产品的质量有极大的推动, 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该标准的制定, 对引领墙材机械行业发展, 推动行业进步起到极大的作用。

6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6.1 采用国际、国外标准情况

起草单位曾多次去国外参观学习和调研, 国外先进国家大多采用的是企业标准, 因缺少必要的国际联系和国际贸易壁垒现状, 目前尚无法获得发达国家相应的标准资料。只能用国外发达国家的样机进行比对测试, 经测试表明我国的产品质量基本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 个别技术指标已经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6.2 与国外产品对比

就已经掌握的国内外产品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我国产品其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已相当于国外产品水平。从设计制造水平和整机基本性能看, 产品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 本标准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 (包括强制性标准) 具有一致性

经广泛调研和多方面征求意见, 本标准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和有关强制性标准要求, 并具有广泛地一致性。

8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注重多方利益, 标准起草工作组在标准草案讨论和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阶段, 与各征求意见方多次协调, 取得广泛的一致, 没有重大分歧意见发生。

9 标准性质

本标准是对原标准的再次修订, 原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亦为推荐性标准。

1 0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待本标准发布实施后, 建议由国家建材工业机械标委会组织行业内有关单位进行宣贯。

1 1 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 建议执行2003版标准的企业, 应积极准备工艺装备和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 为新标准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经会议讨论协调自新标准实施之日起, 新老标准过渡期为10个月。

1 2 其他说明

设计管理标准修订说明 篇3

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广州已在越秀、黄埔等区开展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目前在全市1469个城市社区中,已有637个社区开展了市、区(县级市)、街(镇)级网格化试点工作,推行率达43.3%。

2014年7月3日,广州市召开了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工作总结暨全面启动大会视频会议。根据会议部署,广州将在全市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每200户居民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实施精细化管理服务,下半年全面铺开。陈建华市长要求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管理、消防安全、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人口计生服务、垃圾分类等纳入网格服务管理的基础事项,“(例如)网格员负有指导网格内200户居民实行垃圾分类的责任。政府服务类工作5大类170项都落实到网格。” 全市将配备2万多名专职网格员。如按每户3.5人计算,每名网格员服务700多人。他们将负责网格巡查、入户信息采集、上报网格事件、联系市民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反映居民诉求、提供便民服务等。

根据部署,在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广州还将建立一个本区的跨部门、跨层级的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的网格化基础信息数据平台。全市各区(县级市)要共享公安、人社、民政、卫计、房产、城管、气象、党建和来穗人员等信息资源,将网格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数据统一采集、动态管理、共建共享,彻底打破“信息孤岛”。

根据广州市相关试点经验,结合住建部的相关要求和智慧城市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经验,目前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社会治安、流动人口、民政、安全生产、消防、计生、党建、重点人群(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孕妇、幼儿等)、卫生等事务。

在广州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和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统一框架下,市一级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各区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业务管理,实现与外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对各区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实现与外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利用市级社区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云平台创建区级社区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子平台的应用,实现对社区网格化业务应用的支撑,包括巡查采集、协同治理和社情民意等日常工作基础功能,辖区档案管理、服务档案管理、统计报表、绩效考核等管理功能。2 管理对象说明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优化社区治理的一种新的模式,网格化不仅是一种信息社会的网络基础设施,也是一种配置体制和协作机制,实质是资源的有机整合,本质上是“资源共享与异地协同”,通过网格化管理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化、精细化、全方位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多元治理日益成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政府将不再是社区资源分配的唯一主体,社区自治组织、驻区单位、志愿组织、社区居民都将纳入社区治理的主体中来,形成政党网络、政府网络、市场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四大社区治理网络。

参考我国的大环境和广州市的初始社区管理的具体实践,目前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其主体与核心是政府,其扮演的主要角色仍然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监督者、协调者和规则制定者,因此在本次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相关的管理对象的考虑上,主要考查的应该是社会管理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部分的内容。

(1)管理部件

城市公共区域和社区中需要管理的各类工程设施和公共设施。(2)管理事件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本文中将事件定义缩减为:城市公共区域和社区中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处理的矛盾纠纷或问题隐患等现象与行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经济调控四大职能,在事件管理中主要体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部分。3 管理对象设计

在设计上,主要的原则是尽量注意与国标和行标的一致性,特别是城建部在数字城管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广州市试点经验,主要是有代表性的越秀和黄埔两区的经验。

(1)管理部件设计

 沿用CJ/T348-2010《数字社区管理与服务分类与代码》(其主要引用CJ/T214-2007《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并在此基础扩展)中的定义。

 根据广州市实践进行扩展;越秀区对CJ/T348-2010标准中部分例如井盖进行合并,在本次设计认为还是依据标准比较合适;

 对于基础信息数据库中涉及的网格、楼宇、房屋、户册、居民、组织、单位等,由于其中数据设计本身包含信息很多,而且与业务关系密切,预计结构变化较大,不适合作为部件来加以规范。(2)管理事件设计 对于比较成熟的城市管理事件,沿用CJ/T214-2007《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中的定义。对于社区管理服务中产生的事件,按照本文中事件定义,对照CJ/T348-2010《数字社区管理与服务分类与代码》中的分类,主要参考越秀、黄埔两区经验,按照业务和部门的角度,对应划分成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12类,这样划分会比较容易扩展,也比较切合实际。

目前在社会管理事件部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目前列举的事件,有一点会涉及到如何界定网格员工作。从黄埔的事件列表看,任何事件均列入到纠纷中,感觉无此必要。属于网格员比较容易发生和上报的、哪些属于常见需要处理和验证的事件应该列出,对于例如房屋拆迁、土地纠纷、群体事件等必然是一段时间重大事件的问题,通常会是政府管理重点热点的,网格员以民情日志等方式可能更合适。

2、根据我们的定义,只提出需要处理的问题和隐患,对于一些如信访、司法纠纷等方面的问题,其本身职能所在就涉及问题和纠纷,可能出现一些边界模糊。社区服务管理设计

整个应用标准化体系框架分为基础、综合管理、社区服务管理三大部分。综合管理是指跨越整个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和技术两大部分内容。管理主要涵盖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监督评价:组织管理包括管理层级、网格划分、网格力量配置等标准。运行管理以部门协调、统一管理、职责分工、工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包括例会制度、协调会制度、应急处置制度、检查督察制度等标准。标准评价以系统“内评价”和社会“外评价”为主要内容,包括考评原则、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等。技术以信息化技术标准为基础,从网格划分、数据结构、管理方法、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标准化设计,主要是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技术规范,构建有效支撑的信息化体系建设。

社区服务管理主要是考虑网格化向网络化管理发展,包括社会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区域化党建等4大内容。

设计管理标准修订说明 篇4

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0号

3.1.3人防工程内不应设置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和残疾人员活动场所。

[说明]本条是对原条文的修改。

婴幼儿、儿童和残疾人员缺乏逃生自救能力,尤其是在人防地下工程疏散更为困难,因此,规定这些场所不应设置在人防工程内。

3.1.4A地下商店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应经营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储存物品属性的商品; 2 营业厅不宜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三层以下; 当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时,应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且防火墙上不得开设门窗洞口。

[说明]新增条文。

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储存物品属性的商品,极易燃烧,难以扑救,本条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关于甲、乙类物品的商品不应布置(包括经营和储存)在半地下或地下各层的要求,制定了本规定。营业厅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三层以下时,由于经营和储存的商品数量多,火灾荷载大,垂直疏散距离较长,一旦发生火灾,火灾扑救、烟气排除和人员疏散都较为困难,故规定不宜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三层以下。规定“不宜”是考虑到如经营不燃或难燃的商品,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三层以下。为最大限度减少火灾的危害,同时考虑使用和经营的需要,并参照国外有关标准和我国商场内的人员密度和管理等多方面情况,对地下商店的总建筑面积做出了不应大于20000m^2,并采用防火墙分隔,且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的限定。总建筑面积包括营业面积、储存面积及其他配套服务面积等。这样的规定,是为了解决目前实际工程中存在地下商店规模越建越大,并采用防火卷帘门作防火分隔,以致数万平方米的地下商店连成一片,不利于安全疏散和火灾扑救的问题。

3.1.4B歌舞厅、卡拉OK厅(含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夜总会、录像厅、放映厅、桑拿浴室(除洗浴部分外)、游艺厅(含电子游艺厅)、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以下简称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应设置在地下二层及二层以下;当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0m。

[说明]新增条文。

近几年,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群死群伤火灾多发,为保护人身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对这些场所在地下的设置位置做了规定。当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如果垂直疏散距离过大,也无法保证人员安全疏散,故规定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0m。

4.2.4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1.00h的楼板与其它场所隔开,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m^2。当墙上开门时,应设置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

[说明]新增条文。

“一个厅、室”是指一个独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将其建筑面积限定在200m^2,是为了将火灾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减少人员伤亡。对此类场所没有规定采用防火墙,而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与其他场所隔开,是考虑到这类场所一般是后改建的,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在构造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又加强这类场所的防火分隔,故规定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与其他场所隔开。

5.1.2建筑面积不大于50m^2的房间,可设置一个疏散出口。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应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一个厅、室的疏散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当其建筑面积不大于50m^2时,可设置一个疏散出口。[补充说明]本条是对原条文的修改。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内的房间如果设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不利于人员疏散。如某地一歌舞厅设置在袋形走道尽端,火灾时歌舞厅疏散出口被烟火封堵,人员无法逃生,致使13人死亡。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一个厅、室的出口不少于两个的规定,是考虑到当其中一个疏散出口被烟火封堵时,人员可以通过另一个疏散出口逃生。对于建筑面积小于50m^2的厅室,面积不大,人员数量较少,疏散比较容易,所以可设置一个疏散出口。

5.1.9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最大容纳人数应按该场所建筑面积乘以人员密度指标来计算,其人员密度指标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录像厅、放映厅人员密度指标为1.0人/m^2;

2其它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人员密度指标为0.5人/m^2。[说明]新增条文。

为保证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人员安全疏散,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外有关标准,规定了这些场所的人数计算指标。美国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对这类场所人员密度指标的规定:无固定座位及较少集中使用的集会场所,如礼堂、礼拜堂、舞池、舞厅等1.54人/m^2,会议室、餐厅、宴会厅、展览室、健身房或休息室为0.71人/m^2,人员密度指标是按该场所净面积计算确定的。

5.2.2人民防空地下室的疏散楼梯间,在主体建筑地面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与其它部位隔开并应直通室外,当必须在隔墙上开门时,应采用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人民防空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当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应在地面首层与地下室的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隔开,并应有明显标志。

[说明]本条是对原条文的修改。

地下层与地上层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分隔,容易造成地下层火灾蔓延到地上建筑。某商厦四层歌舞厅死亡309人的火灾,就是典型的案例。为防止地下层烟气和火焰蔓延到上部其它楼层,同时避免上面人员在疏散时误入地下层,本条对地上层和地下层的分隔措施以及指示标志做出具体规定。国外有关标准也有类似规定,如美国《统一建筑规范》规定:地下室的出口楼梯应直通建筑外部,不应经过首层。法国《公共建筑物安全防火规范》也有地上与地下疏散楼梯应断开的规定。

7.3.2下列人防工程和部位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 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人防工程 ;

大于800个座位的电影院和礼堂的观众厅,且吊顶下表面至观众席地坪高度不大于8m时;舞台使用面积大于200m^2时;观众厅与舞台之间的台口宜设置防火幕或水幕分隔; 3 采用防火卷帘代替防火墙或防火门,当防火卷帘不符合防火墙耐火极限的判定条件时,应在防火卷帘的两侧设置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喷头间距应为2.0m,喷头与卷帘距离应为0.5m;有条件时,也可设置水幕保护;

4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建筑面积大于500m^2的地下商店。

[补充说明]本条补充了两款规定。

由于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和地下商店,火灾危险性较大、人员较多,为有效扑救初起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做出此规定。

8.2.1A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和商业营业厅疏散走道和其它主要疏散路线地面或靠近地面的墙上应设置发光疏散指示标志。

[说明]新增条文。疏散指示标志的合理设置,对人员安全疏散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实际应用表明,在疏散走道和主要疏散路线的地面上或靠近地面的墙上设置发光疏散指示标志,对安全疏散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在浓烟弥漫的情况下,及时识别疏散位置和方向,迅速沿发光疏散指示标志顺利疏散,避免造成伤亡事故。为此,做出本条规定。

本条所指“发光疏散指示标志”包括电致发光型(如灯光型、电子显示型等)和光致发光型(如蓄光自发光型等)。这些疏散指示标志适用于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和地下大空间场所,作为辅助疏散指示标志使用。

8.4.1下列人防工程或部位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 建筑面积大于500m^2的地下商店和小型体育场所;

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丙、丁类生产车间和丙、丁类物品库房;

重要的通信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机房,柴油发电机房和变配电室,重要的实验室和图书、资料、档案库房等。

4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补充说明]本条是对原条文的修改。

设计管理标准修订说明 篇5

管理制度修订说明

为进一步加强煤矿井下供电管理,公司对《供电管理制度补充规定》(神东2006[362]号)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具体补充和修订内容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 井下供电管理制度

第五条 地面变电所和井下中央变电所的高压馈电线上,必须装设有选择性的单相接地保护装臵;井下变电所的高压馈电线上,必须装设有选择性的动作于跳闸的单相接地保护装臵。对具有试验功能的高压接地选线装臵,每月必须对高压保护装臵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跳闸试验。供电处要对矿井各类型的高压接地选线功能进行定期试验。

井下低压馈电线上,必须装设检漏保护装臵或有选择性的漏电保护装臵,保证自动切断漏电的馈电线路。每天必须对低压检漏装臵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跳闸试验,并填写试验情况记录备查。

修订说明:因部分井下变电所高压馈线使用了小电流接地选线装臵,而小电流接地选线装臵不具备高压接地试验功能,且《煤矿安全规程》没有对高压接地试验方式和周期作出规定,所以本次修订明确了只对具备高压接地试验功能的进行跳闸试验,对不具备试验功能的高压接地保护由供电处试验中心负责,模拟功率方向型高压接地的保护原理,实施试验或校验工作。

增加了低压漏电试验情况必须填写记录,要求每天进行一次低压漏电试验。

第六条 变电所入口处必须悬挂“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字样的警示牌。变电所内必须悬挂与实际相符的供电系统图。变电所内有高压电气设备时,入口处和变电所内必须在明显地点悬挂“高压危险”字样的警示牌。

井下变电所应设专人值班。无人值班的变电所必须关门加锁,并每天有值班人员巡回检查一次,同时必须在变电所内装设瓦斯、温度和烟雾传感器,并能接入井下安全监测网将信息传到地面监控室。

变电所内的设备,必须编号(每个高、低压柜的编号必须前后一致),标明用途,并有停送电的标志。

第九条 矿井高压停送电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如下: 第一类 属于计划性停电工作,工作过程中将触及带电导体,或带电设备外壳上工作可能触及带电导体的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票、操作票制度,必须在现场就地执行停电工作,严禁通过工控系统在调度室遥控停电后实施工作。

第二类 不在带电导体上工作,不会触及带电导体,如拉移变列车和吊挂整理电缆等,可以不办理工作票和操作票,由工作负责人向调度室申请,讲清楚工作内容和停电范围,值班调度员核实正确后记录并电话录音,通过上位机遥控操作,工作 负责人必须在现场核实停送电是否正确。

第三类 事故抢修可以不办理工作票,但必须完成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执行停电、拉手车、验电和悬挂接地线等措施,在事故抢修结束后,补办完善全部工作票和操作票手续。

工作票和操作票必须保留在变电所内备查,保存期限为3个月,调度室内必须有调度指令记录和电话录音。

修订说明:属新增内容,明确了矿井高压停电的三种类型,规定了各类型停电需要办理的安全组织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

第二部分 井下变电所“两票”管理方法

第一条 工作票大小为A3纸,操作票大小为A4纸装订本,操作票编号在印刷时一次性印制,变电所应备有“已执行”“作废”“以下空白”“接下页”“合格”五种操作专用章。

修订说明:属新增内容,统一规定了工作票和操作票的尺寸、编号和专用章类型。

第三部分 井下高低压配电点停送电制度

第一条 矿井各配电点的停送电工作必须由经考试合格的持证电工操作,操作电工必须熟悉维护范围内的供电系统运行情况、设备性能、保护原理、电缆分布和触电急救等知识。

第二条 在停电操作前,应将停电原因和影响范围汇报队值班领导或调度室;在送电操作前,应汇报并征得队值班领导或值班调度员同意。

第三条在各配点的高、低压电气设备和馈线上的开盖检修 或接线作业时,必须严格执行规程规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实施停电、验电、放电等程序,在进行此项工作前必须要检测周围瓦斯浓度,只有小于1%时方可作业。对隔离开关使用安全锁具并上锁,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标志牌,只有执行这项作业的人员才有权取下此标志牌,解锁后送电,必须作到“谁停电,谁送电”。严禁约定时间送电。

第四条 井下电气设备在检查、修理、搬迁时应由两人协同工作,相互监护。

第五条 电气设备正常停电顺序必须从负荷侧至电源侧逐级停电,送电顺序必须从电源侧至负荷侧逐级送电。每次停、送电操作后,必须检查确认开关的分、合状态。

第六条 一条高压馈线承担不同用户的配电点电源时,必须在转接配电点加装高压馈电开关予以隔离控制,在同一低压供电系统带有不同走向或不同负荷性质的负荷时必须加装馈电开关,无明显断开点的负载设备前端必须有两级开关,保证电气隔离与安全,在检修作业时应同时将两级开关停电闭锁挂牌。

第七条 不应在同一电缆线路或同一移变负荷侧同时出现两点及以上多点作业,如果无法避免则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同一馈电开关控制的系统中,有两个以上多点同时作业时,则必须在移变或总馈开关上由各组作业人员共同停电上锁,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标志牌,并应有一名总负责人负责联络协调工作,待各项工作全部结束,派专人巡点检查 无误后,摘牌、解锁、送电。

(二)在同一配电电源线路中,存在两个及以上多点同时作业,又可以通过不同馈电开关控制的工作,需要闭锁各自的馈电开关,还需闭锁上级电源,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牌并上锁。

第八条 对停电操作前已经停电的设备或电缆线路上检修作业,仍需严格按照规程规定的安全技术措施执行停电、验电、放电、上锁、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牌,对已经停电的馈电开关必须操作机械脱扣按钮来停止运行,并开盖检查开关确已断开。

第九条 漏电保护跳闸后,应查明原因和故障性质,及时排除故障后才能送电,禁止甩掉漏电保护强行送电。

第十条 当发生人身触电、电气着火等危及安全的事故,电工有权未经许可直接断开有关设备,消除事故,抢救人员,但事后要迅速报告调度室。

设计管理标准修订说明 篇6

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说明

(二○一○年八月十八日)

根据近两年来施工管理方面的变化情况,如站场改造LKJ数据的规范管理、施工许可证归口管理部门调整等,并结合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集团公司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共同研究修订了《 关于发布<广铁(集团)公司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广运发[2008]282号),现将修改及增加的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一、第三章“天窗和慢行的规定”

1.第七条中第2点维修天窗增加的内容:同时影响广深Ⅰ、Ⅱ、Ⅲ、Ⅳ线的“垂直天窗”不应少于60分钟(供电专业不应少于90分钟)。

增加原因:原文件中未对影响广深四线的维修时间进行规定,为满足设备维修实际需要,增加此项内容。

二、第四章“施工组织领导”

1.删除了“施工现场协调组”的相关内容。

修改原因:因集团公司管内绝大部分为Ⅲ级施工,其施工现场协调组的人员组成与施工领导小组人员组成相同,为增加操作性、避免内容重复,不再设臵施工现场协调组,其功能完全由 施工领导小组承担。

三、第六章“施工方案审核”

1.第二十六条增加内容:涉及LKJ基础数据变化的施工项目,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于开通25天前向设备管理单位提供LKJ基础数据相关的技术资料。设备管理单位现场核准后报主管业务处,主管业务处于开通15天前按规定程序提交集团公司总工室。集团公司总工室组织业务处室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审核,并于LKJ数据变更计划生效时刻的10天前,以集团公司电报公布。

增加原因:涉及LKJ基础数据变化的施工项目,LKJ基础数据提报及发布时限有严格的要求,未及时提报或发布LKJ基础数据,直接影响施工总体进度。因此,为使相关部门及单位准确掌握LKJ数据提报程序及时间节点,增加了此项内容。依据:《关于重新修订<广铁(集团)公司列车运行监控装臵(LKJ)运用维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电发„2009 ‟193号)。

2.第二十七条增加内容:凡在主汛期内进行的顶涵施工项目,施工计划须经集团公司防洪办公室批准后方可提报。

增加原因:主汛期内降雨多,线路受水害影响较大,此时进行顶涵类施工项目需要对施工地段的施工条件做专业评审,看其是否影响防洪工作。因此,为确保汛期内工务线路设备的安全稳定,增加此项内容。

四、第七章“施工会议” 1.第二十九条修改内容:预备会与碰头会、碰头会与完工会可视具体情况合并召开。

修改原因:原文件中规定“各项会议视具体情况可合并召开”,但由于各单位理解上的不同,现场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偏差。因此,为让基层便于掌握,修改了此项内容。

2.删除了原文件中施工方案会议的相关内容。

修改原因:施工方案会与施工协调会的议程基本相同,考虑到涉及专业技术层面的施工方案已由业务处室把关并审核完毕,施工技术方案不存在再次审核的问题,且施工方案会主要任务是对施工中各专业间需相互配合的事项进行明确,完全可以在施工协调会上研究确定,因此删除了关于施工方案会议的相关内容。

3.第三十条增加内容:施工作业项目及部分枢纽地区重点车站使用动力的收(卸)料作业项目,应于计划提报前召开协调会。

增加原因:原文件中只要求施工作业项目开施工协调会,对非施工作业项目如维修作业、卸料作业等均没有具体要求。但枢纽地区收卸料作业径路相对中间站较为复杂,为提高作业的安全性,有必要事先进行协调,因此增加此项内容。

4.第三十二条第1点增加内容:施工作业项目、多个专业共用天窗时、两个及以上单位参加的利用动力的维修和收(卸)料作业项目,应于作业开始2小时以前召开碰头会。

增加原因:原文件中只规定安全要求较高的施工作业项目召 开碰头会,但现场执行中,多个专业共用天窗、两个及以上单位参加的利用动力的维修和收(卸)料作业项目同样存在组织复杂、安全要求高的问题,因此新的施工安全管理细则要求上述项目同样召开碰头会。

5.第三十二条第2点增加内容:碰头会由车务单位主持并负责通知主体作业单位,主体作业单位负责通知其他相关单位参加。

原文件中未明确碰头会的召集方式,现场执行无依据,因此增加此项内容予以明确。

6.第三十二条第3点修改内容:主体作业单位及配合单位应由日计划指定的作业负责人或指定的技术负责人员参加碰头会,但技术负责人员必须熟悉当次施工安排及相关事项,并于会后将会议要求传达到位并逐项落实。

修改原因:原文件要求施工负责人及配合负责人参加碰头会,但现场执行有一定难度,一是部分作业项目点前准备工作量较大,其负责人需在现场组织,点前参加碰头会有实际困难;二是偏远山区地带作业负责人由施工地点至会议地点间往返困难;综合考虑,对参加碰头会议的人员要求进行了调整。

五、第八章“施工计划的编制”

1.第三十八条新增内容:需慢行的施工,施工单位提报计划时,应注明限速地段是否含有断链,并注明断链类型(长链或短链)及长度。如因施工影响,断链地段需慢行时,限速里程 的起点与终点位臵不得在断链的里程范围之内,且限速里程起点与终点需分别距断链里程外方至少50米。

增加原因:在现有的LKJ装臵技术条件下,涉及限速的施工项目,其限速地段里程如与断链里程相交时,列车经过限速地段时,机车LKJ装臵可能发生不起控的状况;为确保列车经过限速地段时机车LKJ装臵能够正常起控,施工限速地段起止里程应设于断链里程之外。

六、第九章“维修计划的编制”

1.第四十二条修改内容:车务段月度维修计划会议由设备管理单位主管副职或相关科长参加;直管站月度维修计划会议由对应设备管理单位车间主任及以上级别人员参加。

修改原因:原文件中要求月度维修计划会议由车务站段正职主持、设备管理单位主管副职参加,但由于车务站段与设备管理单位的管理范围不对应、相互交错(如长沙电务段对应八个车务站段),现场执行有一定困难;为增强操作性,此项内容做了相应修改。

2.第四十三条修改内容:取消了月度维修计划,改为维修旬计划。

修改原因:因现场维修作业量较大,维修计划在月计划中进行编排,实施日期往往较难把握,时常出现日期不准的情况。为提高维修计划日期的准确性,维修作业由编制月计划改为编制旬计划。七、第十章“计划变更及临时施工”

1.第四十五条修改内容:未纳入月度施工计划的施工项目原则上不准进行施工。特殊情况必须施工时,由施工单位按月度施工计划的提报要求通过“施工信息管理系统”提报施工补充计划,由主管业务处审查,经运输处审批后,于每月10、20日汇总报总调度长批准后下达。因特殊情况施工慢行需延期的施工计划,可由运输处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修改原因:补充计划做为月度计划的补充,主要是为了满足上月因特殊原因无法及时安排的施工项目的实施需求,但补充计划过多必然增加了施工计划的随意性,甚至扰乱了正常的月度施工计划,影响施工安全。因此,为维护施工计划的严肃性,从严要求计划提报质量,月度补充计划改为每月提报两次,且须经总调度长批准。此外,考虑到长期慢行施工如受天气影响,恢复常速未能按计划日期执行时,须及时安排慢行计划,因此涉及长时间慢行的施工,如顶涵等,由施工单位及时提报,并由运输处及时安排。

八、第十一章“施工安全协议签订及履行”

1.第五十条第2点新增内容:签订“施工安全协议”时,施工单位须提供经主管业务处批准的《 施工组织设计 》。

修改原因:管外施工单位联系基层车务站段或设备管理单位签订施工安全协议时,部分单位不清楚与之签订“施工安全协议”的基本依据,以致产生施工组织设计未获批准时站段就与施工单 位签订安全协议的情况。因此,新施工安全管理细则明确了主管业务处批准的《 施工组织设计 》作为基层单位签订“施工安全协议”的基本依据,以便于现场执行。

2.第五十条第5点的新增内容:有关双方签订施工安全协议时,要规范填写,施工安全协议签订日期、签订人姓名均要求手写签字,不得以打印代替。施工安全协议双方签订日期要在协议约定的施工开始日期之前。

增加原因:部分基层单位签订安全协议时,签订日期有时会在施工实施日期之后,违反了施工前必须签订安全协议的规定;且已签订的安全协议常有以打印代替手签的现象。为规范管理,增加了此项内容。

3.第五十一条修改内容:增加安监室为施工安全协议的报送部门。

修改原因:为便于安监部门对施工项目的掌握及安全监督,施工安全协议的报送部门增加了集团公司安监室。

九、第十四章“收(卸)路料有关规定”

1.第六十八条新增内容:收(卸)长轨作业纳入施工计划安排,其它收(卸)料作业纳入日计划安排。

增加原因:收(卸)长轨作业的安全要求较高,纳入施工计划安排增强了现场的作业组织力度,有利于收(卸)长轨作业安全。

3.第七十条新增内容:江村、棠溪、龙川、龙川北、衡阳、衡阳北、株洲、株洲北、田心、长沙、长沙东、丝茅冲、新开铺、怀化、怀化南等枢纽地区车站进行的收(卸)料等作业,执行以下规定:1.凡在上述枢纽地区车站线路(含站内、场间及相邻区间线路)进行的收(卸)料等作业,计划提报前须经协调会研究确定。2.收(卸)料作业方案中须明确每次收(卸)料路用列车(含单机、轨道车)的运行径路(包括线别、行别、里程、道岔、股道等)、带道司机安排、安全卡控措施、收(卸)料、盯控负责人及联系方式、防护办法等相关内容。3.各收(卸)料作业配合单位,相应制订配合方案及安全措施,并于收(卸)料作业实施前组织所有参加作业的人员学习并安排胜任人员参加收(卸)料作业的全过程盯控。4.收(卸)料作业路用列车司机、带道司机由开出站开车前必须确认并掌握调度命令的具体内容,核对运行监控示意图(由司机所属单位提供)、严格按调度命令执行,计划不清、情况不明不得盲目动车。5.收(卸)料单位须安排熟悉枢纽地区线路及信号设备的车间副主任及以上级别人员担当收(卸)料负责人,在作业前必须详细布臵作业计划,做到参加作业的所有人员心中有数。对确保枢纽地区卸料作业进行了规范要求。

增加原因:枢纽地区信号、线路设备相对复杂,作业组织难度较大,对收卸料作业计划的准确性要求更高、现场组织力度要求更大。因此,为确保枢纽地区收卸料作业安全,在方案协调、计划提报、现场组织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十、第十五章“协议修车站作业组织”

1.第七十一条修改内容:深圳、深圳北、棠溪、东莞、张家界北、张家界、益阳、三水西、石门县北、春湾等站不再列为协议修车站。

修改原因:实施协议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给点困难的枢纽地区车站或较大车站的维修给点问题。但上述车站天窗条件相对较好,不存在给点困难问题,按计划修更利于维修作业实施,因此不再列为协议修车站。

十一、第十六章“集中修的组织实施”

1.第七十四条新增内容:对一条线短时期内安排多项大机捣固、道岔捣固、钢轨打磨等大机维修作业项目,也可考虑按集中修模式安排。

增加原因:集中修组织模式有利于大机群多工点作业时的施工安全管理,对提高施工效率、有效解决结合部问题有实际意义,因此对一条线短时期内安排大机群多点维修作业,也可考虑按集中修模式安排。

十二、第十八章“施工安全管理责任”

1.第八十九条修改内容:非设备管理单位(广州客专维修基地、广州工务大修段除外)在集团公司营业线上施工一律实行《 营业线施工许可证 》制度。未办理《 营业线施工许可证 》的非设备管理单位一律不准其在营业线上施工。集团公司范围内(平南公司除外)施工项目的《 营业线施工许可证 》归口工 务处管理。施工单位申请办理《 营业线施工许可证 》时,须提供主管业务处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与所有配合单位签订的“施工安全协议”。

修改原因:集团公司《 营业线施工许可证 》归口部门已变更为工务处,此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另外,为明确施工单位申请《 营业线施工许可证 》时所必须具备的材料,在此处进行了重点说明。

十三、第二十二章“基建、更新改造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1.第一百二十一条修改内容:新设备投入运营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组织设计、施工、设备管理单位对新设备进行投入使用前的验收。验收合格,确认新设备达到开通使用标准后,由设备管理单位向主管业务处提供相关资料,经主管业务处复核无误后, 新建铁路向总工室、既有线改造向运输处申请办理开通手续。

修改说明:为明确新设备开通申请的受理部门,理顺新设备开通的具体操作,此条对新设备投入运营使用前的开通申请受理部门进行了明确。

十四、附件6“施工慢行区段划分” 1.娄邵、洛湛线修改为益湛线。

修改原因:娄邵、洛湛线已于2009年改为益湛线。2.广茂线广州西-三水西区段慢行处所由两处减少为一处。修改原因:此区段较短,设臵两处慢行对通过能力影响较大,因此修改为一处。

3.广深线广州-深圳间Ⅰ、Ⅱ、Ⅲ、Ⅳ线慢行处所由两处减少为一处。

毕业论文修订说明 篇7

一、本次毕业论文工作条例是在2006年4月学校发文的《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湘农大(2006)39号]文件基础上修订而成。

二、修订之前,在校内书面征求了各教学院长及部分教师对本次工作条例的修订意见;校外考察、学习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的管理经验和文本范本,同时在网上学习、参考了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湘潭大学等学校的文本范本;初稿出来后,请教育部评估专家易建华教授、杨仁斌督导作了书面指导。

三、易建华教授修订意见:论文篇幅字数过少,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原文件要求5000字以上;现要求农、工、理10000字以上,文科类8000字以上,设计类文字说明部分5000字以上);助教不能担任指导教师;增加开题环节;加强过程监控管理。

四、杨仁斌督导修订内容:杨督导对毕业论文工作条例作了详细、系统的修改。包括文字、语句、文件中名称和术语等前后一致性、某些要求或规定的合理性等均作了认真的修改。

五、修订后文件新增或变动了的主要环节或内容

新增:

1、选题环节中要求指导教师填写“选题审批表”。专业委员会进行审查后报学院审批。

2、开题环节。

3、指导教师填写“指导、检查情况登记表”。

4、论文评阅。

5、诚信声明。

6、论文材料袋。

变动:

1、各类表格均以新的样式,除论证记录、中期检查表、成绩评定册、答辩记录外均由教师或学生网上下载打印。

(1)选题审批表(指导教师填写)(2)任务书(指导教师填写)

(3)开题报告(学生填写)(4)开题论证记录(小组秘书填写)

(5)中期检查表(检查组填写)(6)答辩记录(小组秘书填写)

(7)成绩评定表(教师、评阅人、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填写)代替原来的情况登记表。

2、论文字数,农工理不少于10000,文科类论文不少于8000字,毕业设计文字部分不少于5000字。

3、助教和未从事过毕业论文指导的人员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

4、正文格式按文、理科进行了分类。

5、规范化要求进行了细化

上一篇:谁吃了我的苹果教案下一篇:心中的萌动初中生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