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体系管理系统设计

2024-05-12

标准体系管理系统设计(精选11篇)

标准体系管理系统设计 篇1

医用耗材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确是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我院在标准化建设工作中, 对医用耗材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 结合ERP系统流程, 制定了医用耗材管理标准, 通过信息化和标准化相互融合的方法, 提升了医用耗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1 ERP建设及运行

我院于2010年8月启动ERP系统建设工作, 于当年年底上线运行, 用医疗器械相关子模块代替了原来基于HIS系统的仓储管理系统, 对医用耗材的计划、审批、采购、入库、在库、出库、结算等主要业务流程实现了实时动态管理。

2 标准体系建设

2011年-2014年, 我院分别以“标准建设年”、“标准深化年”、“标准落实年”和“标准验收年”为主题, 开展全院、全员、全岗位、全流程的标准化系列工作, 形成了以《运营管理指南》、《业务标准指南》、《员工行为指南》和《标准考核指南》为标志的医院管理标准体系。其中, 《运营管理指南》为顶层标准, 阐述医院管理体系架构、模式、管理要素与目标要求;《业务标准指南》为核心标准, 用于建立各项业务活动标准, 使各部门、各岗位明确路径和标准要求;《员工行为指南》为岗位标准, 用于阐述岗位职责和绩效指标, 使全体员工明确工作要求;《标准考核指南》用于考评标准体系落实符合性、有效性和高效性, 建立信息化绩效考评机制可以进一步促进标准的落实, 实现闭环管理。我院标准体系以流程为突破口, 以信息化落实标准化, 力求实现从行政贯标到信息化贯标, 再到全员自觉行动贯标这一管理上的突破。

3 医用耗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医用耗材制度建设中有两个核心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尚未以工作流程为主线形成制度体系, 也尚未升华到标准的高度和层面;二是制度的落实仍然依靠人工检查考评, 尚未有有效的信息化手段监测管理, 也尚未与ERP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唯有加快标准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

4 医用耗材管理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框架

《运营管理指南》作为顶层标准, 对医用耗材管理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框架进行了约定。要求医用耗材管理标准要围绕安全、高效、优质、低耗的运营目标, 探索建立现代先进物流供应保障体系, 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和信息化整合, 实现医院内外部物流一体化。同时, 要求具体标准应当涵盖医用耗材的监管、采购、供应、使用、风险控制、ERP系统运行维护等院内外物流全流程, 并提出各流程的管理标准中应当对相关指标进行提炼和界定。

《业务标准指南》作为《运营管理指南》的下级文件, 根据此原则和框架, 对医用耗材管理相关标准进行了细化。

5 医用耗材的监管标准

《业务标准指南》对医用耗材监管标准进行如下界定:

5.1 目录管理

(1) 器械主管部门组织制订《医院医用消耗材料临床供应目录》 (简称《供应目录》) , 并每年按程序进行1次调整。 (2) 临床科室如申请医用消耗材料进入《供应目录》, 应当由科务会论证、临床部审核后上报器械管理部门并组织专家集中会审。 (3) 器械管理部门根据招标结果, 按照ERP系统目录管理需要, 提供包括名称、规格、单位、价值等物资信息, 采购部门负责维护更新,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ERP系统医用耗材目录的增删改以及与HIS系统耗材价表的关联对应。

5.2 计划审批

(1) 器械主管部门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对需求计划的审批。 (2) 计划审批依据ERP的库存及消耗情况执行。 (3) 特购医用耗材按照相关管理规定逐级呈报审批。

5.3 监督审核

(1) 采购、供应、报损、退货等信息完备, 器械主管部门每年审核2次, 采购记录长期保存。 (2) 耗材计划、采购、存储、供应归口实施, 科室不得自行接收供应商供货。 (3) 耗材采购和使用数量及质量信息可追溯, 高值耗材实行条形码管理。 (4) 耗材质量、效期和存储条件定期核查、抽检, 不合格的耗材不得用于临床。 (5) 器械主管部门对耗材临床合理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和通报, 每季度1次。

5.4 运营监测

(1) 审计部门对医用材料采供实行全流程监管, 包括供应商目录、资质、招投标行为、合同执行、供应发放、账务付款等。 (2) ERP运行和维护部门为监管提供信息支持, 包括采购、库存、消耗和收支等情况。

6 医用耗材采购标准

《业务标准指南》对医用耗材采购标准进行如下界定:

6.1 采购指标

(1) 采购满意率 (产品和服务质量、产品送达及时性等) ≥95%; (2) 采购物资产品合格率≥98%, 送达及时率≥98%; (3) ERP信息5日录入率100%; (4) 单批次、单品种年用量5万元以上采购项目招标率100%。

6.2 采购执行

(1) 执行《军队物资招标管理规定》、《医疗器械国际招标目录》、《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目录》等, 采购计划、合同、订单等记录完整, 长期保存。 (2) 按程序和目录采购, 增减、调整目录合规;供应商资质符合要求, 对候选供应商和产品定期进行评价, 依据评价结果调整目录。 (3) 每年按医院年度物资采购计划和预算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统一招标, 医院自行组织的招标采购应经主管部门认定和院内逐级审批。 (4) 按程序组织验收, 验收过程规范, 记录完整, 签署齐全, 每年组织1次抽查。 (5) 器械采购合同与支付情况每年组织1次核查, 结果上报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

6.3 ERP使用及维护

(1) 采购部门每日在ERP系统提取审批后的需求计划, 1个工作日内完成填写采购订单, 提交器械主管部门审批。 (2) 常规医用耗材由ERP系统根据自动生成的需求计划, 自动创建采购订单, 及时向供应商发布订单。 (3) 采购部门要求供应商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配送货;送货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ERP系统的发票校验录入, 定期汇总票据并呈报签批。 (4) 财务部门复核发票和ERP系统中采购、收货信息, 按照付款管理规定办理结算。 (5) ERP医用耗材主数据信息与实物一致并定期核查, 定期维护目录、字典、价表。

7 医用耗材供应标准

《业务标准指南》对医用耗材供应标准进行如下界定:

7.1 需求管理计划

(1) 库房常规供应的普通医用耗材及用量稳定的高值耗材的采购需求计划由ERP系统根据设定的库存上下限参数自动生成。 (2) 对于不易预测的高值耗材, 采购需求计划由库房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提交。

7.2 供应指标

(1) 入库医用耗材合格率100%; (2) 库存医用耗材完好率≥99%; (3) 医用耗材下送率≥90%; (4) 临床科室满意率≥95%。

7.3 供应流程

(1) 医用耗材标识“一物一标”、“一物一码”, ERP主数据信息完整、准确、无冗余。 (2) 医用耗材到货数量与订单、发票一致, 高值医用耗材在ERP系统中扫描条码入库。 (3) 库房对每批次医用耗材进行抽检验收, 不合格物资不予入库。 (4) 医用耗材分区、分类、分批存放。 (5) 医用耗材出库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6) 每月组织1次抽样盘点, 每年2次全品种盘点, 实物与ERP库存信息相符, 盈亏追溯并报告。

8 医用耗材使用标准

《业务标准指南》对医用耗材使用标准进行如下界定: (1) 临床科室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特殊需求, 在《供应目录》内合理选择医用消耗材料。 (2) 领取医用耗材, 由科室指定人员从ERP请领平台填写请领单, 库房按照请领单配货、发放或配送。 (3) 高值医用耗材实行费用发生地计价, 计价人员通过在ERP系统中扫描条码, 同步完成计价和出库登记。 (4) 器械主管部门每季度组织临床、医学工程、纪检和审计人员抽查临床科室医用消耗材料使用情况并分析通报。

9 医用耗材不良事件管理标准

《业务标准指南》对医用耗材不良事件管理标准进行如下界定: (1) 建立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管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完善风险监测报告程序。 (2) 专职办公室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培训、监测、收集、确认和报告等工作。 (3) 医用消耗材料在使用中出现不良事件、质量问题时, 临床科室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就地封存, 并上报专职办公室调查处理。

1 0 ERP系统的运行维护

(1) 专项办公室负责组织ERP系统的功能建设, 维护基础数据字典, 根据医疗器械主管部门的审批结果对ERP用户进行授权。 (2) 定期检查ERP系统管理日志、系统安全、备份数据, 制定软硬件升级方案等。

我院从制度梳理入手, 完成了医疗器械耗材院级标准体系的制定。在试点运行过程中, 相关部门以医院标准体系的要求为基本遵循, 对本部门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与院级标准体系相得益彰, 与医院ERP系统相互融合, 有力地促进了医疗器械耗材的规范化管理。

摘要:目的:设计在ERP系统下运行的医用耗材管理标准体系, 提升大型综合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方法:分析ERP系统中医用耗材监管、采购、供应、使用、风险控制等流程, 提炼管理指标, 制定标准并试点运行。结果:从医院运营、业务标准、员工行为、考评监测等层面制定了医用耗材管理标准体系并试点运行。结论:标准化管理与ERP系统的充分融合, 是大型综合医院提升医用耗材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医用耗材,管理,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管理系统设计 篇2

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

顾客对产品的要求通常以“技术规范”来体现,例如“29吋彩电”、“平板硫化机”等,它们都有规定的技术标准,而这些产品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都是靠企业去干、去实现的,企业(在标准中称其为“组织”)必须以自身的管理体系予以支持。企业的管理是否规范,就成为顾客关注的焦点。

一个企业里存在着财务管理体系、人事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因为顾客购买的是产品,所以最关心的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可以理解为对“品牌”的关注。由于顾客对产品的关注便导致了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关注。于是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这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并发布的。它是发达国家优秀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又经许多著名管理学家的升华而形成的一部标准。这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像是一把尺子,可用来衡量各个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状况。

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

产品要求是对具体产品本身的技术要求,例如:尺寸大小、外观颜色、机械性能、操作性能、安全性能、节能效果等等,产品要求是顾客(或顾客的代表)对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要求,也是企业生产产品的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提供和支持产品的组织(企业)的要求,是外部对组织的管理体系的要求,例如:组织(企业)的设计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等等,特别是他们对待顾客的诚信态度如何?是否能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是适合于各行各业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能替代产品要求。

三、什么是ISO9000族标准?

ISO9000族标准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思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的技术委员会制订。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名称的缩写,“9000”是标准的编号,我国等同采用ISO9000族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后编号为GB/T19000标准(T表示推荐使用)9000族标准是由多个标准组成的,其中四个核心标准的名称是:GB/T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GB/T19004-2000 idt ISO 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GB/T19011-2003 idt IS0 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四、ISO 9000:2000 标准不仅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理念,还教给了我们管理的方法

1、ISO9000族标准确立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基础。

学习“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使我们体会到,企业认为自己生产的产品经检验合格,符合标准,但是当它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时,就销不出去,失去竞争力,不能占领市场,况且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顾客的要求总在不断变化,“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越来越苛刻。这就要求企业持续改进产品(包括服务),持续改进管理的水平。在企业里,人人都在“过程”之中,人人都有产品,人人都有顾客,人人都应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意识,这就是“全员参与”,只有才能使工作做好。企业领导认真发挥作用,认真贯彻《标准》,人人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意识,必然是“爱岗敬业”发扬“团队精神”的一派新气象。

2、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怎样改进?《标准》教给我们三个方法,即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使过程增值,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其结果必然是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益不断增长。

五、导入ISO9000 族标准的意义

1、导入GB/T19001标准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和运用的过程(见GB/T19001标准第0.2章节、GB/T19001标准第6.2章节),也是企业运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出成果出人才的过程。

2、导入GB/T19001标准的过程,是规范企业管理的过程,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避免出现不合格(见GB/T19001标准第7章、第8.2.2章节)。

3、导入GB/T19001标准的过程,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改进机制的过程,可以促使企业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生产和服务的质量(见GB/T19001标准第5.6章节、第8.2.2、8.4、8.5章节、)。

4、有的企业领导说:贯标以前,管理人员像“打篮球”,贯标以后像“打排球”,它使一个组织的职责权限分明,管理有序。导入GB/T19001标准,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激励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有一位企业的领导曾说:贯标的过程,象是一股强劲的东风,它也像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它可以使企业的工作充满生机,可以锻炼出一支勇于创新、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战斗力强的团队,为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而打下基础,做出贡献。

5、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在我们的企业和社会,自上而下,人人都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理念,崇尚道义,挣良心钱;如果真正实现“标准”中所要求的全员参与,人人都会爱岗敬业,发扬团队精神,无私奉献,就能确保自己的工作过程增值,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对于企业来讲,高定位、高起点、打造自己的品牌,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六、关于认证

企业(组织)为了证实和宣传:自己管理和控制的区域和部门的生产和服务活动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规定。请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即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到本企业(组织)进行审核和评价,当企业相关的区域、部门和活动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法律法规时,向企业(组织)颁发证书并发布公告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研究 篇3

关键词:信息系统标准体系标准体系表工作分解结构

中图分类号:N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052-02

1引言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系统集成的基本保障。随着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的提高,就需要我们适应未来信息系统的要求,结合系统的特定构建标准体系,选用国标、国军标、国际先进标准和其他标准,来满足需求分析、指标确定、工程研制、生产、使用和管理各方面的需求,构架一个目标明确、整体性强、有序性好、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并且相对稳定的标准体系。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涉及指挥控制、预警探测、专用平台等功能,由多个分系统组成,因此标准体系要与纲要分解结构协调一致,从系统通用、分系统通用、设备及软件配置项通用、元器件/原材料通用四个层次构建标准体系框架,再以结构图中每一个方框为单位,将所有标准按门类列入表格汇总,构成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研制中编制标准体系,能够使有关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全面了解系统应贯彻执行的标准,并按标准进行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验收,为制订和贯彻实施标准提供依据,以确保和提高大型电子信息系统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为后续派生型号产品研制提供参考,实现标准资源共享。

2构建标准体系的原则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是特定标准化领域或对象按特定目标进行标准化活动的依据,是一个宏观、完整的概念系统。标准化系统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标准体系而展开并推进的。

标准体系表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是一种具有指导性的技术文件,是编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基础,是促进标准化工作范围内的标准构成实现科学、合理的有效途径,是一个反映系统的现有、正在制定和计划制定的标准全貌及其科学组成的文件。

标准体系的确定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整体性强,整个体系的有序性好,并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还要相对稳定。

2.1目标性

建立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目标是:按科学的分类体系指导标准化工作系统的有序开展,使特定范围内的标准化对象实现最大可行的统一性,以及同相关标准化对象的协调性、支撑性,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具有类似功能的产品的品种,从而降低研制、生产、使用、维护及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标准化发挥最大的效益。

2.2登体性

标准体系中的一个标准往往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它必须与相关联的标准共同使用才有意义。再加上电子信息标准具有通用性强,使用面广的特点,所以对标准体系的整体性要求非常强。

2.3有序性

由于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涉及的专业和产品较多,包含着众多的标准,要求其结构层次的有序性强,即要求系统中各层次要素之间的依从关系明确,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归纳,而下一层次又是上一层次的具体化。

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恰当地将标准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一般可以在大范围内协调统一的标准就尽量不在小范围内各自制定,达到体系组成尽量合理简化。为了简化图表起见,也可将某层次的部分标准同列在高一层次上。

2.4开放性与动态性

对大系统还有一些需要模索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搞得很完善,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及时补充新的要素,使标准体系处于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这就是标准体系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2.5相对稳定性(阶段性)

由于标准体系与其标准化对象是密切相关的,当系统工程研制到一定的阶段,就需要将某些标准固化下来,因此也要求标准体系随之处于稳定状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对稳定性(阶段性)要求。

3构建标准体系的方法

构建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方法见图1。首先需要结合系统的实際开展需求分析,确定范围,对系统研制项目进行纲要分解,形成工作分解结构。按工作分解结构的定义,它是一个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体系。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层次体系是由系统研制、生产、试验、定型、交货所必需的硬件、软件、保障事项和资料等项目组成,构成一个按类别、层次自上而下及横向协调的结构体系。它全面限定系统项目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了技术状态管理中的技术状态项目;它反映了与系统装备有关的所有工作项目的隶属关系、接口关系,并确定了系统装备的所有工作项目的各工程单元之间,及其与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这个完整的层次体系不仅为研制和生产的计划、实施和控制提供了一个框架,还为系统标准体系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构建标准体系框架,按照确定的构建标准体系的原则,结合系统需求分析、指标确定、工程研制、生产、使用和管理各方面的需求,选用国标、国军标、国际先进标准和其他标准,提出制修订标准的计划,对关键标准进行研究,按照计划组织标准的制修订,构建标准体系的基本流程见图1。通过标准的贯彻和实施,经过标准的验证活动,随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研制的进展而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保持标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

4标准体系表的编制

4.1标准体系框架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表就是在系统技术范围内,将现行有效的、正在制定的和规划制定的标准,按标准的从属关系和产品门类的关系,有层次、有联系地组成一个由标准项目和产品分类相结合的反映系统技术标准总体全貌的图表。这个完整的标准体系表中包含的所有标准就构成了系统的标准体系,其中的每一个标准对于工程研制都是必需的。

标准体系表的组成单元是标准,不是产品。标准体系表由结构图和明细表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既保持紧密的联系,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结构图比较稳定,明细表可随时增补。结构图表示标准层次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纵向层次以标准的通用程度来划分,横向以标准的专业门类来划分;标准体系结构图的纵向是从属关系,上层标准对下层标准有指导作用,下层标准应贯彻执行相应的上层标准。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工作分解结构”中,1级是系统:1级产品向下延申至2级单元,即构成系统的各分系统,l级其它单元也可根据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向下延申至2级单元;2级产品向下延申至3级单元,即构成各分系统的子系统和设备(或软件配置项);3级产品向下延申至4级单元,即构成设备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标准体系表采用图2所示结构。

4.2各层次的说明

第一层是统管大型电子信息系统以下各层的通用标准,根据标准的属性,将顶层通用标准分为:管理标准、信息技术

标准、工程专业类标准和系统装备标准四大类。第二层是分系统通用标准,包括各分系统的门类通用标准和分系统级的产品规范。第三层是组成各分系统的子系统、设备或功能单元的标准。由于该标准应能覆盖组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或功能单元,因此,体系表中的设备或功能单元标准与实际产品结构层次上有相对应的关系。但是,按照标准化的原则,对于不同分系统中的同类设备或功能单元,有些是可以制定通用标准的。第四层是针对组成电子系统设备的基本单元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标准,考虑元器件本身的标准化基础,标准体系表中可以只列出系统设备中新研制关键件和部分重要件。

对于每一层次的通用标准,按专业门类进行逐级细分。进行门类细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分析,分层次优化:要结合系统的特点组织设计、工艺、试验、使用、管理等部门的专家进行评审,在反复征求意见基础上,随系统研制进展,作不断的修改,使之日臻完善。经过分层的细化,构成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标准体系表。

4.3标准体系表

在标准体系明细表编制中,以结构图中每一个方框为单位,将所有标准按门类列入表格汇总。在明细表内标明层次、标准名称、(现行标准的)标准号、以及宜订或提升标准的等级等情况的说明。对于不同分系统中的同类产品,制定产品规范时,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合并编制。明细表是结构图的具体化,结构图是明细表的综合概括,两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标准体系表。

4.4标准的选用原则

选用标准时应既要确保系统研制的需要,又要突出重点,综合考虑标准的互操作性、一致性、成熟性、先进性、可获取性等多方面因素,最大限度地选用现有、能满足型号要求的通用标准和规范。选用标准的覆盖面以系统层为重点,尽量完整,分系统、子系统和设备层列出主要标准即可,元器件,原材料層则可只征对关键的和重要的元器件和原材料、重要的新研元器件列出标准项目。同时,根据系统的特定要求,对于没有上级标准或需要对现行标准进行剪裁时,应提出制修订标准的建议。

5结语

标准体系管理系统设计 篇4

1 关于舞美设计的相关研究

1) 舞美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包括舞台布景设计和舞台灯光设计。其中, 舞台布景设计相对比较复杂, 工作比较繁琐, 涉及的内容颇多, 例如建筑、材料、照明、科技及美学等多方面。一般都会根据表演的特征或者表演者的需求来决定舞台的布景风格和使用材料。

2) 舞台灯光也称为舞台照明, 是舞美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要是运用照明灯具、幻灯、控制系统等技术手段, 为舞台和作品增添色彩和环境的变化, 渲染气氛[3]。舞台灯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视觉照明。能使观众更清楚的看到舞台表演, 特别是对于地理位置不太优越的观众;第二, 人物特写。主要通过舞台追光实现对某个人物的特写;最后, 增加美感。打造美感不仅要运用舞台灯光, 还需要结合舞台布景、服装以及化妆等多种因素, 随着故事的发展和表演的整体气氛循序渐进, 使得观众在观看时身临其境。由此可见, 舞台灯光是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 可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增加表演气氛。

2 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技术接口标准体系建立的意义

舞台演出在系统集成时, 将会面临着接口不一的情况, 各项目之间需要统一硬件接口标准, 以便系统总体搭建时能够高效有序地完成规定任务。此外, 由于系统将会对接国内外不同品牌、型号的LED、投影、舞台机械、音响、灯光等设备, 需要定义统一的接口标准和接口形式, 这将有利于系统在未来实现各种基础条件下的整合集成运用, 增强该系统的通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3 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技术接口标准体系建立

3.1 系统框架设计

LED舞美设计与舞台效果集中控制系统, 即中控系统, 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包括集控系统、智能灯光监控系统、智能舞美LED大屏幕显示控制系统和舞台机械控制系统。

该设计主要是采用标准接口方法, 从而达到集控系统能够同时控制所有系统的目的[4]。在进行场景接口时主要是通过灯光监控系统、舞美视频控制系统以及舞台机械控制系统。集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读取数据库后, 利用通用场景进行接口, 然后调取各种系统的场景触发功能, 从而顺利控制灯光场景、舞美视频场景和舞台机械设备控制场景, 最后利用集控管理功能, 将不同的常见进行统一管理, 使舞台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3.2 集控系统

集控系统的基本界面, 主要是通过两个步骤进行控制, 即数据导入和show管理。其中, 数据导入也就是从数据库中分别导入不同系统的场景及其数据, 并且用不同的图块表示出来。该系统能够导入四类场景数据, 例如音乐场景、舞美视频场景、灯光场景和舞台机械场景等。其次是Show管理, 在Show列表管理的过程中, 可以添加、删除或者重命名Show。同时, 在一个Show中, 可以对事件进行修改, 通过控制计算机鼠标对选择Show的大小和移动。此外, 当Show包含的事件图块被选中时, 具有单独控制按钮, 其功能也是单独运行, 例如事件的运行或暂停、声音的大小控制以及事件重置等。

4 系统在文化演出方面的运用

4.1 系统可根据文化演出的特点灵活扩展模块

首先演示与系统联合调试, 需要搭建500平米左右的演示基地, 并在基地中进行系统产品的搭建与集成。产品主要有集成控制系统软件、LED显示屏、视频服务器、舞台灯杆、吊杆、大功率调光硅柜和电脑灯具。

以下是技术接口的具体步骤:显示屏与A rkaos视频服务器通过视频连接端子进行连接, 然后集控系统利用网络信号对A r Kaos视频服务器进行控制。120路调光/直通立柜提供10路调光回路以供普通灯具的电源和调光信号, 同时通过16路直通回路提供给16台电脑灯具的工作电源。集控系统与灯光控制台的信号, 通过信号叠加器, 控制上述灯光设备。集控系统通过网络/C A N转换器实现对舞台机械设备的控制。

4.2 导演和舞美设计人员对系统的运用

在运用系统的过程中, 首先进行视频素材播放, 然后切入灯光效果, 搭配舞台步置的场景和视频特征, 全面开展灯光效果的场景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完全可以进行多次示范, 保证预期的舞台效果。在完成各个系统的场景编排后, 系统可以新建备用演出方案, 也就是Show数据。然后在Show中放置不同系统的场景, 并安排适当的时间。同时, 在编辑Show的过程中, 也可以预览Show的整体播放效果, 有利于及时调整, 改变场景的触发时间, 从而达到舞美设计的最终效果。最后, 将已经编辑好的Show通过系统数据库储存, 并设置用户名称, 以便日后使用。综上所述, 集成系统及时接口标准体系不仅使用便捷, 还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存在。为了提高舞台效果集成系统的管理, 就要实现灯光控制系统、舞美视频控制系统以及舞台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统一,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针对目前的控制系统进行改善,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本系统, 节目制作人员可以方便地对演播室中的灯光、视频、舞台设备进行整体的同步控制。本文不仅阐述了舞美设计与舞台效果的重要性, 还针对集成系统技术接口标准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系统的建立和运用两方面展现了舞台效果, 说明了系统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摘要:自古以来, 舞台艺术都是影响戏剧表演的关键因素, 包括灯光、服饰、化妆、道具和场景等展现舞台效果, 从而提高戏剧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文章主要围绕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的集成系统技术接口标准体系展开讨论, 分析了该体系的意义和运用。

关键词:舞美设计,舞台设计,集成系统,技术接口,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天卫.现代舞台科技保证[J].演艺科技, 2013.

[2]朱翔, 吴继龙, 黄烨等.LED舞美设计与舞台效果集成控制系统分析[J].现代电视技术, 2014.

[3]张伟雄.浅谈舞美设计[J].大众文艺, 2012.

[4]项建富.多媒体在舞美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 2015.

标准体系管理系统设计 篇5

关键词:管理体系:标准:整合

近年来一些企业纷纷宣称建立了“三标一体整合型管理体系”,但由于缺乏在标准层面的统一规范,各个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往往漏洞百出。相当一部分只是将EMS和OHSMS整合在一起,有的甚至只是三个体系文件的合订本。也有的企业以卓越绩效等模式为统领来整合三个标准体系,有的根据三个标准体系的条款对应关系进行合并同类项。我国如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上率先推出三标一体的国家标准,必将大大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这也是我国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在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

一、三个体系标准整合是标准发展的趋势

体系标准整合是21世纪管理标准化发展的基本趋势。这是降低组织贯标成本,实现不同管理体系有机整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而OMS、EMS、OHSMS这三个目前被各类组织广泛应用并纳入第三方认证,影响最大的管理体系标准的整合更是当务之急。

实际上,三个标准的一体化整合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一直鼓励的管理体系标准设计和建设思想,并贯穿在三个标准制订的过程中。ISO9000:2000的2.11条指出:“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连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使用共有要素的单一的管理体系。这将有利于策划、资源配置、确定互补的目标并评价组织的整体有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战略咨询组(ISO/SAGE)早在起草ISO14000标准之前,就对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考虑到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均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分别建立体系,最终还会融合在一起,可能会更有效率。因此制订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时。应与ISO9000标准保持协调和相似”:而OHSMS18001与ISO14001基本上采取了同样的管理体系思想、方法和结构。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加强了对三个标准整合的研究。2003年以来,欧洲标准化协会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大纲”:英国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框架”;日本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架构及应用”:我国一些研究团队也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而到目前为止,研究比较多的还只是对组织在建立标准体系时如何将三个体系加以整合。其中有代表性的,国际上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动,由法国、荷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7个国家组成的一个专题研究小组,课题的名称为《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体化实施》(Integrated Use of Managementsvstem Standards)。国内一些贯标实践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经验探讨,如吴庆善(2002)、陈宁娜(2006)等。

纵观前人的研究,对标准本身一体化的研究大多只是在结构、框架上进行比较、整合,而缺乏从内在机理上加以剖析。这也正是到目前为止没能提出一套完整的三标一体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三个标准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从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整合的基本思路。

二、三个标准具有一定的整合基础

也许正是基于在标准制订时对管理标准一体化整合趋势的认识。目前QMS、EMS、OHSMS这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内在联系,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1基本思想相同。三个标准制定的基本逻辑思路一致,采用相同的管理体系思想和方法。其核心内容都是根据管理学原理,为组织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组织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的目标。三个标准的内容都体现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等管理原则。

2运作模式相同。三个标准都采取系统的方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都采用基于PDCA的过程方法,通过识别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视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3框架结构相似。三个标准的管理性要求有很多相似的部分。条款具有一定对应关系。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方针目标”、“组织结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要求”、“交流与沟通”、“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

三、三个标准整合的基本思路

三个标准的整合必须是有机的整合。整合应考虑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覆盖OMS、EMS、OHSMS三个标准的全部要求:二是在体系结构中,要保持原三种标准要求和运行模式的完整性,不因整合而使某个体系的运行模式和各项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受到破坏和肢解;三是要充分考虑与现有的以及可预见的其他国际标准(如SAS000、清沽生产)之间的协调,留有接口。

1以质量管理体系为轴心。标准整合一般应以包含范围广的体系标准为基准。OMS的关注对象是顾客,强调组织对顾客的质量承诺。EMS的关注对象是相关方。但仅强调组织对社会环境的承诺。OHSMS的关注对象是员工,强调组织对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的承诺。尽管三者关注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我们注意到。如果把顾客的概念拓展,让其具有相关方的含义,则可以包容三个体系标准所关注的对象。因此,三个标准的整合可以以OMS标准为轴心,EMS和OHSMS两个标准向OMS标准靠拢。

实际上,早在1996版ISO14001就指出“组织可选取一个与ISO9000系统相符的现行管理体系,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

2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三个体系标准的管理对象各不相同。0MS管理的对象是产品;EMS管理的对象是环境因素;OHSMS管理的对象是危险源。虽然三者不尽相同,但都可看作是各个相关方对组织提出的需求。因此,三个标准整合可从组织相关方对组织的需求出发,驱动体系各个过程围绕三个标准的要求而展开。以采购过程为例:该过程既需要考虑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方面的要求,又涉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两个体系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控制的要求。对该过程的整合,在确定需求、制订目标、采取措施的各个环节,均可从各个相关方的需求出发加以考虑。

3以过程管理为框架。三个标准都强调运用过程方法。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也是三个标准整合时可以采用的重要基准。整合后一体化标准的基本过程雏形如图3所示。

在三个标准整合的过程中,立足三个标准关注对象、管理对象,从需求出发,按照“需求——管理方针、目标——管理职责、资源——策划和要求——监视和测量——改进”的思路,充分考虑各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包括涉及相关方的所有期望输出和非期望输出),确定过程的适用程序,并对其影响输出的元素确定监视和测量要求。这样,既能保证全面覆盖三个标准的要求,又能实现三个标准要求在每个过程的有机融合。

顶层设计构建山西标准化全新体系 篇6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标准化工作为什么如此重要?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简单的说,标准有着“树标杆”“划底线”的引领和兜底作用,只要执行有效就可促进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的提高。从宏观视角来看,标准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是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密集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等多份重要文件,建立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5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步入“十三五”,标准化已前所未有地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山西省制定出台了《规划》,既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回应社会关注、促进标准化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山西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更好地发挥标准化作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具体工作。

与此同时,山西省标准化工作还有较大差距,存在标准化“走出去”的意识不强、基层的工作局面不活、落地执行力不足、实施监督措施不硬等问题。因此,科学制定好《规划》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企业、产业以及区域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设定8个具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体制更加健全,政府与市场共治、社会广泛参与、运行协调高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更加完备。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和遵循。标准体系更加合理,标准化基础不断夯实,标准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标准化对经济社会支撑保障作用日益增强。

具体目标为:基本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建成主要行业或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2个;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20项;完成地方标准制定、修订600项;鼓励企业或社团发布一批联盟标准或团体标准;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率达到80%以上;建成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50个;建立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个。

《规划》制定了主要任务,重点包括优化标准体系、严格标准实施体系、严密标准监督体系、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健全标准化工作体系5项。比如,健全标准化工作体系方面,提出了加快培育提升山西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支持山西省专家和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工作,培育、发展和推动山西省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家、国际标准,推动“山西标准”走出去。

划定5项重点领域

《规划》将在5项重点领域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即加强三次产业标准化,支撑创新发展;拓展标准化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服务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推进绿色发展;加强国际、区域标准化,带动开放发展;加强社会治理标准化,促进共享发展。

“重点领域”还划分了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拓展领域、生态领域、对外领域、社会领域、权力运行监督和公共安全等8个标准化重点专栏,并细分了34项重点领域,辐射面较广。比如在工业标准化专栏中,下设了能源产业、载能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阶梯产业、科技创新5个重点领域。此外,《规划》制定实施了农产品安全、消费品安全、节能减排、旅游文化、公共服务、装备制造、新型城镇化、现代物流、创新驱动等9个重大标准化工程。

《规划》将重点完成多个领域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要求基本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的新局面。积极推动“标准化+”行动计划,重点做好相关领域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建立符合山西省情的标准化激励机制等工作。

强化落地保障措施

《规划》是“十三五”山西省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涉及领域多,范围广,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标准化统筹推进机制。

从近年来的实际工作来看,个别部门和单位对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特别是表现在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重视程度和参与方面。提出的标准项目也不完全符合和满足本领域发展需求,个别单位甚至片面认为标准化工作主要是质监部门的事,影响了标准的实施和落地。

为此,《规划》明确了“任务”,进一步健全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参与标准化的积极性,主动承担本地、本行业、本部门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建以及标准的实施、监督等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和氛围。

在保障方面,除加强标准化地方法制建设、健全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外,还加强对标准化重大政策和重点工作的普及性宣传,深入开展标准化知识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及时发布与人民生活和社会管理等密切相关的标准信息,营造人人关注标准、重视标准、使用标准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些年,山西省标准化工作从工业、农业领域扩展到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尤其重点领域的标准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十二五”期间,全省有7个市完成了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市建设任务,在农业、循环经济、旅游服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完成了158个国家级、1329个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体系标准 篇7

b) 运用PDCA循环。通过在组织内各层次应用PDCA概念进行能源因素识别、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制定及运行控制、检查和管理评审等活动, 最终实现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的过程能力;

c) 充分结合能源管理的特点。将能源管理的特点充分体现在能源管理体系的各项具体要求中, 努力与现行的能源管理方法, 如与能源诊断、综合能耗计算、节能量计算等技术相结合;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篇8

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已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能源管理体系就是从体系的全过程出发, 遵循系统管理原理, 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 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 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控制, 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 通过例行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内部审核、组织能耗计量与测试、组织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措施, 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 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

二、标准制定背景

节能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由于缺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科学的能源管理理念、机制和方法, 就会造成能源管理脱节, 使能源使用无依据、分配无定额、考核无计量、管理无计划、损失无监督、节能无措施、浪费无人管等现象。一些组织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 在能源管理中, 逐渐认识到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 单纯的依靠节能技术并不能最终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行为节能, 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成为能源管理的关键。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应用于实践, 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这不仅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诞生, 也推动了许多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三、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

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 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 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 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 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 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 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标准的主要内容

1.总要求:组织应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管理体系应覆盖组织与能源管理有关内部过程和外包过程。

2.管理职责:包括管理承诺、能源方针、作用、职责和权限等方面的要求。

3.策划:包括能源因素、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及标杆、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管理方案等方面的要求。

4.实施与运行:包括资源, 能力、培训和意识, 信息交流, 文件控制, 记录控制, 运行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5.检查与纠正:包括监视、测量与评价、合规性评价、不符合, 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等方面的要求;

6.管理评审:包括总则、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方面的要求。

五、标准的意义

1. 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 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2. 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降低生产 (服务) 经营成本, 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 在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时保持竞争力;

3. 有利于满足市场、用户和各相关方的要求, 有利于减少信贷和保险机构的风险, 有利于吸引投资, 有利于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

4. 有利于完成国家对下达的节能指标;

5. 有利于获得国家各类奖励及财税政策支持;

6. 有利于为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做准备, 培养能源管理方面的人才, 为能源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7. 有助于克服技术性贸易堡垒, 甚至可以与国外相互认可, 得到外商的青睐, 扩大国际营销渠道。

8. 有利于建立节能减排的理念, 树立持续改进的信心, 逐步形成节能减排的自律机制。

六、各国标准研制情况及国际标准的进展

国际上有关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如英国能源效率办公室针对建筑能源管理制定的《能源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NSI) 制定的MSE2000《能源管理体系》、瑞典标准化协会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说明》、爱尔兰国家标准局 (NSAI) 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丹麦标准协会发布的《能源管理规范》等。此外, 韩国也发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 德国和荷兰也制定了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另外,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 E N) 和欧洲电气技术标准化委员会 (CENELEC) 共同组建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 研制三个与能源管理有关的欧洲标准, 其中包括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2007年初至今, 先后在奥地利、泰国和中国召开了3次关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研讨会, 特别是2 0 0 8年4月在北京由国家标准委 (S A C) 和U N I D O共同组织召开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讨会上, ISO、UNIDO以及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核心理念、要素、与其他国际标准的差异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 并就能源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容达成基本共识。这几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交流和改进完善的机会。

为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 I S O成立了I S O/P C 2 4 2—能源管理体系项目委员会, 由美国和巴西共同担任秘书处, 由巴西、中国、英国和美国共同承担该委员会的相应职务。该委员会将于2008年9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对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七、我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

标准体系管理系统设计 篇9

身边同事交流时经常问道“什么叫养老”。一问到“养老”大家首先就挠头, 然后想说可能等到我真的老了, 我的父母老得不能动了那才叫养老。其实我们从养老产业和养老地产层面看, 养老在整个养老产业和养老市场里面所占的比例其实是很低的。传统意义上的养老, 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到高龄的、失能的养老。实际上, 高龄的、失能的养老, 在整个养老市场里比例是很低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养老的定义搞清楚。

1.1 经济供养

这是最传统的养老, 说白了就是吃饱、穿暖、能正常的生活就行了。属于最基本的经济供养。

1.2 生活照料

“经济供应”再往上一个层次, 就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对生活品质的要求, 实际上就是“生活照料”。大家可以理解一下, 它绝对不是说你躺在床上去照料, 其实人的一生都需要照料, 尤其到了中老年以后更需要照料。

1.3 精神慰藉

这是更高层次的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我觉得从养老层面来解释这个词, 应该有三个阶段: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是经济供养;再往下一点就是养老概念的扩展, 从传统养老向整个全面养老扩展的。

养老, 是集养生和养老为一体的, 高龄之前注重的是养生, 高龄之后更注重的是传统意义的养老。把这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 会发现我们开发定位时, 思路会更加的宽泛, 所有的理念和产品会有更多的选择。当然, 养生这个概念里面还有一些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等方面的内容。我想说的是, 在整个养老项目定位的时候, 如果我们把养生和养老贯穿进去, 就会突然发现:思路豁然开朗。

养老需求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图, 是我自己杜撰的。如果对应着这张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 老年群体的需求也是可以分层的:最基本的是生存需求, 其核心就是现在老人最关心的居和医, 老有所居、老有所医;到安全层面, 他可能有了些“情感方面的需求”, 再往上是“社交需求”, 然后是“尊重需求”和“实现价值”的需求。“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成”这些原则, 其实很值得养老集团去研究。

另外, 有一点可能大家看起来有点伤感, 就是说:人的一生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大家的一种共同追求, 最高的需求境界。但是对老年群体来讲, 我这里叫“老有所终”。当然, “老有所终”不是等死。昨天很多专家都提到, 让老人在养老过程中有尊严的去养老, 能够很坦然地去面对最后的那一刻。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个结果已经不是那种很悲惨的结果, 而是一种老人对整个养老过程全方位地, 或者说高品质的主动的养老后, 他能够很坦然地去面对最后那一刻。其实这是一种境界。

养老的概念总结一下, 可以用这几个字:从传统的被动养老向主动养老去转换。这个观念的转变, 对我们养老地产开发的需求, 从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 也是相匹配的。

2 什么叫养老服务体系

2.1 养老服务体系定义的重要性

“养老服务体系”, 可能有点抽象。其实, 养老服务体系一定要有质量控制标准, 为什么?因为养老服务体系是无形的, 但又是落实在整个养老地产的开发和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如果没有一些质量指标的东西去检验或者去定义它, 那么, “养老服务体系”说是很重要, 但落地时却无声, 最终也将消于无形的, 也就是说, 想得很好、做得还不错, 最后运营的时候却慢慢的逐渐消退。

2.2 养老服务体系的特点

(1) 养老主体比较完整

开发社区, 如果是一个全龄社区, 那么服务体系还不能完全叫养老服务体系。如果更健全, 那么可以叫它养生养老服务体系。这里面涵盖的人群, 可能还会再往前, 还有一些交叉、发散和延伸。

(2) 体系的多样性

同一种养老需求, 必须要有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因为老年群体的需求是比较多样化的。那么我们的服务体系必须要有多样的体系, 不可能指望一种服务体系把所有的课题全部解决掉, 那是不太现实的。

(3) 体系的持续性

一个老者, 从低龄老年期 (健康活跃期) , 一直发展到临终关怀期,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整个服务体系它是一个持续的。

(4) 体系的实效性

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让儿女放心, 让长者安心, 让社会能够感受到这种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养老体系要有实效性。

(5) 体系的经济性

养老服务体系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有前提和条件下做的, 如果我们仅仅讲所谓养老的质量而不谈成本和质量匹配, 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 要讲经济性。

(6) 九如城项目服务体系

我们九如城项目开发总结了一个图:整个项目里五种层次、几个板块的养老服务。简单解释一下, 橙色部分是我们养老住区里最基础的, 就是居住服务, 整个实现老有所居。养老中心还有两块服务:医护结合, 医就是医疗服务, 护就是护理部分;紫颜色部分的需求是更高层面的, 这种需求如果能满足的话, 我觉得在地产开发模式中可以说是高端的、全面性的一种体现。这里主要是养生服务, 养生服务研究什么?中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牵动着我们亿万人的心, 老人对食品的安全和敏感是极为关注的, 所以我们九如人在开发的时, 跟政府强调了我们的理念, 政府给我们配上一个集中的几百亩的农场, 我们希望在我们的社区里有一个很好的配送和供给。

3 服务体系如何能落地和成长

我们第一个项目是从去年10月份取得的, 就是“九如城”项目。去年10月份, 我们董事长提出“养老综合体”理念。

什么叫养老综合体?我们强调位置选在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区域, 但是, 不能离城市太远。这个定位是比较重要的, 现在很多的养老项目动不动就选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偏远的地方, 而且规模又比较大, 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点风险。而且这里面必须得有医院、养护院、体检中心、酒店、休闲购物、食品基地、学校、公园等等。这些功能业态, 它是相互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集约的、养生养老为主题的, 能够满足所有建筑群体。这里有几点跟大家交流一下。

(1) 这是一个建筑群体, 这个建筑群体每一部分都承载着一个业态功能。大家可以做一个概念比较, 就是“养老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的比较:商业综合体是有不同业态组成的, 最后形成聚合效益, 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理论。商业综合体是通过在一个区域里面不同业态的组合, 来共享人流, 来实现这种商业综合体不同的价值。但是, “养老综合体”比商业综合体更复杂:由于我们这里入住的人群是比较特殊的, 我们所有的业态里面这些功能, 除了要每个功能都是完善的情况下, 还需要不同业态功能之间相互的发生化学反应, 相互的复合。这就要通过服务体系的构建, 来让所有不同业态之间为所有的入住人群产生更高价值的、更多的服务, 所以, 一定要让养老综合体的效应进一步加强。

(2) 养老综合体业态分类

我们把养老综合体那么多的业态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类:一是满足最基本养老需求, 购物休闲、生态公园、体检中心, 在基本保障上上了一个台阶。二是深度保障。酒店、学校和食品基地, 我觉得应该算是深度保障。为什么要酒店?通过酒店, 我们可以把所有针对老人的一些娱乐、休闲的设施做到很有品质的管理和保证。三是满足学习。我们理想中的学校有三个层次的意义:我们认为一个全龄住区里面最好有一个幼儿园的配置, 因为老人和小孩在一起双方都很开心;二是老年大学, 我们觉得学习是让老年人永葆青春的一个金钥匙。我觉得这些事从事养老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关注的。养老产业人才欠缺。中国目前最困扰的就是养老产业经营的服务人才非常非常欠缺, 无论是高级人才, 还是护工、护士, 没有直接的渠道提供人才。立志从事养老产业开发的企业一定要有这个意识, 要有培训的功能, 做一个培训学校或者做一个再培训机构。我觉得, 要想让养老设施的运营达到一定的水准、养老开发的理论能够落地的话, 这个培训的工作必须得到重视, 否则, 我们所有的那些理念都不能落地。

(3) 其它区域

养老综合体里, 应该从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专业护理区、临终关怀区, 一直到老年痴呆照顾区、临终关怀区。老年痴呆照顾区可能对医疗的要求更加高一点。

4 硬件设施的设计标准

有一个重要的东西, 就是硬件设施的建造标准、老年设施的构建标准。养老地产的开发, 比较理想的定位是什么呢?就是说从服务设计开始, 如果没有运营管理介入, 那么, 那些服务体系是不能实现的。有了运营管理, 才可能指导规划设计, 然后规划设计再到运营管理, 形成一个循环。跟做普通住宅开发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就是它的项目的设计和开发, 尤其是设计, 永远是从服务体系、软硬件之间的一个互通互融的过程。

我们在九如城项目开发里面打造三个家:一是家, 就是适老化的这些建筑来打造这种所谓的硬件的house, 二是home, 某种意义上是带有服务的。九如城的设计里, 所有当初定的那些功能都已经落实到建筑结构里去了。我们一定要先确定运营团队, 找到运营资源, 然后来规划。建筑功能设计时, 建议从内往外做。这样, 我们做的建筑和我们的运营理念可以融合一致。养老服务体系里或养老建筑里, IT系统的开发至关重要。当今的一切已经不完全靠人去做, 只有这些理念都融合到IT系统里去, 这样的东西才可以落实。第三, 九如城里一定有个标配。生态公园, 生态公园跟项目开发是融在一起的, 就是人和自然的交融。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内心的追求, 尤其是到了老年的时候。所以, 在生态公园里我们也规划了“耕种区”, 但是这个规模不能做到每户人家都有, 要申请。

九如城医疗服务。我们的医疗服务板块, 由两个东西构成:一是的康复医院, 二是VIP体检中心。这两个东西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我们的养老综合体里, 它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医院?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我们最终定位“小全科大康复”的这么一个理念的医院。我们觉得是适合大型的养老养生住区的医院的配套。体检中心的配备, 对高端的群体, 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5 服务体系

(1) 基础医疗服务

健康咨询、医疗诊治、绿色转诊, 是基础医疗服务里的三大块。但是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 就是我们所有的就诊信息它都会在我们的数据库里, 通过我们IT技术的开发在我们数据库里面进行沉淀, 就是我们所谓的“健康档案”。体检中心也会形成健康档案, 还有比如老人从事哪些运动, 在会所里面使用哪些功能等, 这些数据共同会形成他的健康档案管理。健康管理服务。最核心的就是入住时各种健康数据的采集, 以及到健康整个的服务管理。

(2) 应急措施

在老年人数据里, 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也是我们医疗配套体系里面重点要解决和应对的东西。我们医疗体系如何来解决养老住区里这些突发的情况, 我觉得也是我们养老服务体系里面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

医疗板块需要为我们整个养老住区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就是说可能它是对日托中心服务的。同时免费的健康讲座能提供一些社会层面的福利性的支撑作用。

6 结语

养老概念的定义是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

养老服务体系涵盖三个层面和整个生命周期, 是硬件、软件和人对人的全方位的服务。

标准体系管理系统设计 篇10

关键词:绿道,慢行系统,分类体系;建设标准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3-0000-00

收稿日期:2012-05-25

修回日期:2012-06-14

2010年,一个新名词——“绿道”开始在广东地区出现并广为流传,而其实,绿道建设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国早已兴盛发展。关于“绿道应该是什么样子”“怎样才是合格的绿道”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相应的绿道研究与建设标准也陆续出台,旨在为绿道建设提供明确的规范指引。笔者作为《广东省省立绿道建设指引》项目组成员,对绿道建设五大系统中慢行系统的建设标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谨以此文分享标准的研究思路与制定过程。

1 绿道分类体系

根据行政等级的不同,绿道可分为三级,分别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绿道(省立绿道)、“连接城市重要功能组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绿道和“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社区绿道。绿道分级一方面有利于事权的划分,把各级绿道建设责任落实到省级、市级、区县(社区)各级部门;另一方面可以使省立绿道产生示范效应,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最终形成“省-城市-社区”的绿道网络体系(图1)。

而根据所处区位条件的不同,绿道又可分为“主要位于乡村地区,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欣赏自然景致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型绿道、“主要位于城郊地区,以加强城乡生态联系、满足城市居民郊野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郊野型绿道和“主要分布在城区,以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城市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为主要目的”的都市型绿道三种类型(图2)。

2 绿道建设基准要素体系

一般来说,绿道系统主要由绿廊系统、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五大系统构成。其中每个系统又可细分为若干基本要素,总共包含绿化保护带、绿化隔离带、衔接设施、管理设施、游憩设施等十六个基本要素,如表1所示[1]。本文将重点针对其中的慢行系统及其下一层级中的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的建设标准与要求进行分析研究。

3 绿道慢行系统的内涵

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系统两大部分构成,既是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主要构成,也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交通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可根据现状择一进行建设,一般绿道应建设自行车道,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可建设综合慢行道。

4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标准规范的借鉴

4.1 国外研究成果、经验

“慢行系统”是国内提出的概念,国外与此相对应的词汇是游径(Trail)。国外对游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径类型、游径选线和游径建设标准三个方面。

4.1.1游径类型研究 游径分为四种类型:基于水面的、基于地面的、单人游憩为主的和多人游憩为主的。

4.1.2游径的选线要求 绿道选址标准:①必须与目的地地形相适应;②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容量以容纳数量庞大的游客;③必须设立安全通道;④提供游览功能的同时起到宣传保护环境的作用;⑤建设和保养必须有成本效益,且要有实效性。

4.1.3游径的建设标准(图3) 包括对自行车道宽度、各类游径道路宽度、游径坡度的建设标准进行了研究[2]。

4.2 国内规划建设标准规范

与慢行系统建设有关的标准主要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4.2.1 步行道建设标准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根据道路级别和所处区位条件的差异,对步行道的最小宽度提出了不同要求,如表5所示。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步行道铺装也提出了要求:①步行道铺装结构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工业废渣的原则,并要保证施工最小厚度;②步行道铺装面层应平整、抗滑、耐磨、美观;基层材料应有适当强度;处于潮湿地带的铺装应采用水稳定性好的材料;③步行道面层应与周围环境协调并注意美观。

4.2.2 自行车道建设标准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提出自行车道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 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应加0.25 m。双向行驶的自行车道路最小宽度宜为3.5 m,混有其它非机动车、单向行驶的车道最小宽度应为4.5 m。

自行车道纵坡度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表6规定限制坡长。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自行车道路面也提出了要求:①应根据筑路材料、施工最小厚度、路基土种类、水文情况以及当地经验,确定结构组合与厚度;②路面结构应有足够强度,面层应平整、抗滑、耐磨;③基层材料应具有适当强度和水稳定性,处于潮湿或冰冻地区的道路应设垫层[3]。

与慢行系统相关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还包括了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等章节内容,这里不再展开。

5 广东省区域绿道建设标准与要求

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国内相关的规划建设标准规范,再结合广东省实际建设条件,下文将对区域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标准与要求进行分析。

5.1 一般要求

1)慢行系统应根据珠三角省立绿道总体规划纲要内容进行选线,并与基本生态控制线、绿地系统规划相协调。

2)慢行系统应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重要的自然生态斑块、公园、人文景观,并尽可能做到两侧均有景可观,步移景异,避免景观单调平淡。生态型绿道慢行道选线应遵循生态影响最小化的原则,不应在生态敏感区开辟慢行道,避免过度干扰野生动植物的生境。

3)慢行系统应与区域性交通网络、轨道交通站点保持便捷的联系,增强可达性。

4)慢行系统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河堤、机耕路、道路防护绿带,避免大填大挖,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5)慢行系统应保证线路连通,当绿道跨越河流、山体、铁路、高快速路、城市道路等障碍物时,可采用轮渡、架设人行天桥、道路路面画线、借用城市桥梁和隧道等方式保证连通。

6)慢行系统一般不得直接借道公路和城市道路。如果为连通各段而借道的,借道长度不得超过2 km,而且与机动车道之间必须要有安全隔离设施,借道路段前方机动车道必须设置减速带和警示标志。

7)慢行道不应经过有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危险地段。

8)慢行道路面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应采用环保生态、渗水性强的本土材料。

5.2 步行道建设标准与要求

1)步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7的规定。

2)步行道横坡度不得超过4%,纵坡度不得超过12%,当纵坡坡度大于12%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

3)步行道铺装面层应平整、抗滑、耐磨、美观。基层材料应有适当强度。处于潮湿地带的铺装应采用水稳定性好的材料。

4)都市型绿道的步行道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并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的规定。

5.3 自行车道建设标准与要求

1)就自行车道路面宽度而言,单车道不应小于1.5 m,双车道不应小于2.5 m。

2)自行车道横坡度不得超过4%;纵坡度宜小于2.5%,最大不应超过8%。大于或等于2.5%时,应符合表6的规定。

3)自行车道纵坡变更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采用圆曲线,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为500 m。

5.4 综合慢行道建设标准与要求

综合慢行道宽度应满足人与自行车混行的要求(图4~5),最小控制宽度应符合表8的规定。

6 城市绿道、社区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标准的延伸思考

《广东省省立绿道建设指引》对广东省区域绿道(省立绿道)中慢行系统的建设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可参照本指引标准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

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的慢行系统同样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三种,可根据现状择一进行建设,一般慢行系统应建设自行车道。其中,自行车道的建设标准考虑到安全性的要求,应与区域绿道相一致。

城市绿道对步行道与综合慢行道的要求相对区域绿道可略为降低。建议都市型城市绿道中单独设置的步行道宽度应不小于2 m,与市政道路结合设置的步行道宽度应不宜小于3 m,综合慢行道宽度不宜小于3.5 m;郊野型和生态型城市绿道建议设置综合慢行道,郊野型城市绿道的慢行道宽度不宜小于3 m,生态型城市绿道的慢行道宽度不宜小于2 m。

社区绿道主要是为周边社区居民服务的、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的绿道类型,因此,基本上都是都市型。建议社区绿道中单独设置的步行道宽度不宜小于1.5 m,与市政道路结合设置的步行道宽度不宜小于2.5 m;综合慢行道宽度不宜小于3 m。

7 结语

本文阐述了《广东省省立绿道建设指引》中慢行系统的建设标准的研究思路与制定过程。首先,借鉴国外与慢行系统相类似的“游径”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游径类型、游径选线、自行车道宽度、各类游径道路宽度、游径坡度、游径铺装类型等,同时参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对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相关要求。其次,结合广东省实际建设条件,对广东省区域绿道(省立绿道)的慢行系统的建设标准展开深入的研究。对慢行系统的选线、与其它城市道路的衔接、路面材料等方面提出了一般要求,也对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等基本要素提出了宽度、坡度、铺装等方面的要求,并结合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不同绿道类型提出差异化的措施与要求。最后,参照区域绿道的建设标准,提出了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建设标准。

注:图3来自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

[1] 方正兴,朱江,袁媛.绿道建设基准要素体系构建——《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建设基准技术规定》编制思路[J].《规划师》.2011, 27(1):56-71.

[2] 洛林·LaB·施瓦茨.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89-219.

制造执行系统标准体系研究 篇11

制造执行系统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发展部分, 近年来无论在流程制造业还是在离散制造业, 国内研发的制造执行系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通过与上层企业业务系统和下层车间控制系统的信息交换, 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优化管理的作用。而MES的设计、实施及与其他系统集成的标准化一直是近年来国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国内外MES标准化现状及国内MES标准化需求, 初步建立MES标准体系框架。

1国内外MES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际上制定的MES标准主要有ANSI/ISA 95标准、日本的Open MES标准、OAGIS标准等。 ANSI/ISA 95标准定义和描述了企业业务系统与制造系统之间的接口, 描述了制造系统内部的主要活动间的接口 (对象模型和属性) , 定义了业务与制造间事务;Open MES标准主要面向离散行业制定了系统架构和功能构件;OAGIS标准定义了很多场景, 主要是MES与ERP及PDM的集成场景。

IEC制定的MES标准是基于ANSI/ISA 95标准制定的“IEC 62264企业控制系统集成”系列标准, 目前发布了第1、2、3、5部分, 第4部分正在制定, 第6部分还未启动;ISO正在制定的MES相关标准有“ISO22400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制造运行管理关键性能指标”系列标准和“ISO 20140自动化系统与集成能源效率评价和制造系统对环境影响的其他因素”系列标准。其他标准还有美国制定的“ISA MES GUD EXEC-2009MES Guide for Executives – Why and How to Select, Implement, and Maintain a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标准, 是MES引入、实施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

目前国内MES标准的制定主要是等同采用IEC62264标准, 自主制定了“GB/T 25485-2010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制造执行系统功能体系结构”和 “SJ/T 1362-2006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制造执行系统 (MES) 规范”。未来几年除了跟踪采用国际标准外, 将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制定更适用于我国制造业的MES标准。

2国内MES标准化需求

除了MES术语、数据、功能构件、体系结构等基础标准外, 国内MES更需要通用的开发规范、测试标准、集成标准、实施规范以及评价标准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起到规范作用。

国内大多数MES开发主要是参照ANSI/ISA 95标准, 很多MES研发企业和MES专家学者普遍反映国内MES缺乏数据尤其是行业基础数据, 还应提出各个行业的MES标准流程, 将MES按行业标准化将更有利于MES的发展。

3 MES标准体系

充分考虑国内MES标准化需求, 初步建立MES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结构由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应用标准三部分组成。

基础标准包括MES系统研发及实施过程中, 适用于不同领域和阶段的基础性标准和规范, 如MES术语标准、数据标准、功能构件规范、系统体系结构等标准;通用标准包括为MES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实施过程提供总体性、框架性标准与规范, 如MES产品开发规范、测试规范、 MES与ERP集成标准及接口规范、MES实施规范、数据采集标准以及MES评价体系标准;应用标准主要是指针对各行业特点MES应用制定的行业具体标准, 如在机加工、装配、铸造、冲压、 钣金等行业MES功能规范和基础数据标准等。

4结束语

MES标准体系是MES标准化工作的预研基础, 遵循“制定急需标准—标准实施 —根据反馈意见修订标准”策略制定完善标准, 根据标准化需求可以继续不断补充和丰富MES标准体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国内制造执行系统标准化需求和制造执行系统标准体系。

关键词:制造执行系统,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诏书, 李刚炎.制造执行系统 (MES) 标准的综述[J].自动化博览, 2006 (6) :32-35.

上一篇:理论基础与全面训练下一篇:民族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