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精选3篇)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 篇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作为食品之源,其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现今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由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追求温饱型,转向供需基本平衡且追求品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方面。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已经到了产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与效益优先的新阶段。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观念和生产模式,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理念从事农业经济,必须加大农业质量标准建设和实施的力度,以农业生产标准化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的大力发展[1]。
1 严格执行农业质量标准
以农业质量标准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是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过去,我国的农业生产始终围绕解决人口众多与食品短缺的矛盾进行,农业生产与经营一直延续着传统模式,政府组织指导以及农民自主生产都没有可遵循的规范化生产标准。农业生产的目标是追求数量,解决民众有粮吃、能吃饱的问题,从政府到农民都是千方百计地争取农业高产,把解决粮食供不应求的问题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于是,能够推动农产品增产的各种措施(如农药、化肥、动植激素等)大量地被农民所采用,这些措施为促进农作物生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地方告别了粮食短缺的问题,粮食生产实现了供需平衡、丰年有余的温饱目标。但是,大量、长期、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或有害物质长期残留在农产品中。实践表明,农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直接作用于害虫的仅30%,大部分药液漂浮在空气中和滴落在地面上,从而造成空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就会对人类或其他生物产生危害。化肥中的营养元素经地表径流和林溶作用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等水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水质恶化,大量鱼虾死亡。化肥的滥用还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团粒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也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水流、土壤的污染。农药、化肥、工业等方面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的正常环境,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残留有害物质造成民众食物中毒的事件不断发生,已引起社会上下的广泛重视,受有毒、有害农产品影响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身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着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关系着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
清除餐桌污染,必须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于是,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放心米”“放心果”“放心肉”,建设“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工程应运而生;围绕无公害农产品的政策、行业规范、技术标准等陆续出台。从农业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了农业生产的大事,成为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的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2007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务院关于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大大提高,质量安全总体上有了确实保障,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不久前,国家农业部部长孙政表示,国家农业部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目前,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93.6%,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类药物残留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8%和99.0%,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的平均合格率达到99.6%,饲料中“瘦肉精”检出率连续3年为零。从监测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的合格率高于以往任何时候。所有这些成效充分说明,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对保障食品安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
加大力度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转变,农产品实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民众对农产品的要求已经从仅满足量的需求转向追求高品质的新阶段。农民的生产也从满足自给自足转向增产增收的新要求。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支撑必须遵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必须大力推行农业质量标准,以现代化的标准生产方式和经营制度代替不适应时代特征的传统制度或模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快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只有把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才能使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才能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经营水平,才能完善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3]。没有农业生产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当前,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要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四管齐下的方针,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推进农产品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首先,要进一步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努力使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提高我国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其次,要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生产,广泛普及农业生产标准化知识,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把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第三,要进一步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四,要进一步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
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不仅是农业部门和农民的事,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怀和支持,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切实把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作为一件大事,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大对实施农业质量标准的投入,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队伍和质量标准监管队伍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与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切实抓好主要农业生产区域的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农业用地“改行”,保障农产品用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切实抓好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管工作,保证农药、化肥、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安全;切实加大科技支农的力度,抓好农民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培养大批符合现代化需要的新型农民,在农村建立一支流不走、用得上的农业科技队伍,使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有资源、技术的保障,又有高素质的生产者支撑,让兴旺发达的农业造福中华民族。
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我国农业加速现代化发展步伐。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富民强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加快农产品质量与数量的升级,强化农业质量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才能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保障群众食品安全,也才能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收益,确保农民增收,使农业经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保障我国农业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兆瑞.农产品质量安全呼唤新学科的诞生[J].农业质量标准,2007(5):4-9.
[2]吴修立,张正,李树超.影响我国农产品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因素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7(3):19-20.
[3]张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J].太原科技,2007(10):29.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 篇2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标准化问题
最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发布了8项有关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国家标准,分别是:<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畜禽肉产品安全要求>;<无公害畜禽肉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作 者:王忠敏 作者单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刊 名:企业标准化英文刊名:ENTERPRISE STANDARDIZATION年,卷(期):“”(1)分类号:关键词: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 篇3
1 建设标准化的鸽场和鸽舍
1.1 鸽场的选址
鸽场环境的好坏, 是肉鸽养殖是否能达到无公害标准的前提, 为了保证鸽群健康, 必须让鸽子生活在空气新鲜且无污染的环境中。因此, 鸽场的选址必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 (GB/T18407.3-2001)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T 388-1999) 和《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 5027-2008) 的要求。鸽场应选择在地势高燥、采光充足、通风良好、排水通畅隔离条件好、便于防疫的区域;鸽场周围3km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厂等污染源;鸽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医院、屠宰场和其它畜牧场至少1km以上;按照有利于生活、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生产、有利于防疫、有利于饲料和产品运输的原则, 合理布局鸽场的职工生活区、行政管理区、生产辅助区、饲养区、隔离区、粪便及废弃物处理区, 净道和污道必须分开。
1.2 鸽舍的设计与建设
适宜的鸽舍对肉鸽生产性能的提高至关重要。鸽舍的环境控制应能满足下列功能要求:向鸽子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有利于提高饲养密度, 消除有害气, 减少致病微生物, 为饲养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等, 使有害气体降低到不致于危害鸽体健康的程度, 减少疾病的发生。鸽舍的建设要因地制宜, 原则上要座北朝南、地处高爽、安全宁静、无工业废气污染和无噪音干扰;鸽舍的设计应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冬暖夏凉和雨天能防潮, 符合卫生要求, 便于冲洗、消毒, 并能耐酸、碱等清毒药, 具备良好的防鼠、防蚊和防鸟设施。
2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优良的品种体系, 是提高肉鸽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基础。目前, 世界上肉鸽的品种、品系已有50多种, 其中以石岐鸽、新白卡奴鸽、美国王鸽、深王鸽、鸾鸽、蒙丹鸽、佛山鸽等较为出名。选择种鸽时应主要考虑其生产性能, 应满足如下要求:有较高的生殖能力、种蛋有较高的受精率、破蛋率和胚胎死亡率低、哺育乳鸽能力强、换羽期生产不受影响、抗病力强等。引进适合本地饲养、生产性能好、抗病力强的优良肉鸽品种, 并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指导, 做好鸽群的提纯复壮工作, 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稳定和整齐的生产性能的优良品种。引进的种鸽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 来自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鸽场, 并按照《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49-1996) 和《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 16567-1996检疫合格) ;种鸽引进后应先进行隔离观察饲养15~30天, 经兽医检查确定健康合格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3 建立全价饲料体系
饲料是鸽子排泄物的主要源头, 是控制鸽场污染的基本途径之一, 也是影响鸽肉品质的重要因素。在设计饲料配方, 建立全价饲料体系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鸽子的生长阶段和生理特点, 还要考虑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之间的协同和拮抗关系, 建立营养均衡、配比合理的饲料体系, 使鸽子最大限度地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同时, 应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成分在鸽体内的残留。设计饲料配方应遵循如下原则:科学性、营养性、安全性、多样性、实用性、适口性和经济性。应依据营养学原理, 结合饲料营养成份分, 对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肉鸽的营养需要进行研究, 形成合理的饲养标准, 据此设计饲料配方, 加工全价配合饲料, 提高鸽群生产性能。要选择优质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 (GB13078-2001) 的绿色饲料原料, 且能长期稳定地保证饲料原料的质量。使用饲料添加剂的品种、数量和方法必须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27号) 、《兽药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404号) 、《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 (农业部公告第105号) 、《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 (农业部公告第168号) 、《食用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 (农业部公告第193号) 、《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NY5032-2006) 等国家有关条例和规范, 选用高效、安全、无公害的“绿色”饲料添加剂, 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酸化剂、中草药制剂等。
保健沙的作用主要是补充日粮中营养成分的不足, 笼养鸽不喂保健沙, 容易出现营养代谢病, 生长缓慢, 繁殖停止, 还会慢慢消瘦死亡。配好保健沙, 使日粮的营养成分趋于完善, 是养好肉鸽的关键技术之一。常用的保健沙配方:黄泥5千克, 细沙5千克, 骨粉2千克, 贝壳粉7.5千克, 熟石灰3千克, 木炭末1.5千克, 龙胆草末150克, 食盐750克, 甘草末100克。
4 制订科学的饲养管理规程
根据不同季节 (春、夏、秋、冬) 的变化, 针对肉鸽不同生产阶段 (雏鸽、乳鸽、童鸽、青年鸽、产鸽) 的特点, 按照提高鸽群生产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原则, 制订和实施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规程是实现肉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根本保证。一般要求如下:
4.1 饲养管理
肉鸽在各个生长阶段都应该注意夏季防暑降温、冬季保温并适当通风, 保持环境的安静、干燥;喂料要定时、定量,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饲料配方;保健砂的配制应保证干燥, 不呛口, 现配现用, 每2~3天全部更换一次。
4.2 卫生管理
鸽舍及配套设施每周应至少消毒1次;工作人员应身体健康, 无人畜共患病;鸽舍清空后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鸽舍清理完毕到进鸽前至少空舍1周, 关闭并密封鸽舍, 防止鸟和鼠类进入舍内;畜禽产品消毒规范消毒应符合《畜禽产品消毒规范》 (GB/T 16569-1996) 的规定, 消毒剂应选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规定的高效、低毒和低残留消毒剂;鸽场应选择符合《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具有农药使用登记证的杀虫剂、驱虫剂定期实施驱蚊、灭蚊;应加强卫生管理, 及时清扫粪便, 清扫脱落的羽毛。
4.3 饮水
水的质量对鸽子来说也同样重要, 无公害养殖肉鸽, 其中一个要素就是要把好水质关。肉鸽的日常饮水要符合《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5027-2008) 的要求;采用自动饮水器, 保持有充足的水量, 并经常清洗清毒饮水设备。
5 建立规范的疾病防治体系
在疫病控制的诸多环节中, 免疫接种、消毒和药物防治共同构成了鸽群疫病控制的三个重要支柱。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可靠的消毒方法、安全的用药方案是实现肉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保证。要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 预防措施主要为:疾病净化, 全进全出, 隔离消毒, 接种免疫, 辅以投药。
5.1 防疫
预防重于治疗。对鸽群的绝大多数传染性疾病, 通过选用质量可靠的疫苗, 严格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 正确使用疫苗对鸽群进行免疫接种, 均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平时对鸽群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在可能发生疫病或疫病发生早期对鸽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可提高鸽群对相应疾病的特异抵抗力, 防止疾病发生和流行。消毒胜过投药。环境中存在的大量病原微生物是造成养鸽场疾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消毒是养鸽场控制疾病发生和流行的最重要措施之一;鸽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 结合鸽场生产实际, 因地制宜制定防疫制度;外来人员进入鸽场, 必须遵守场内防疫制度, 严格按照指定路线行走;日常防疫应符合《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T5339-2006) 的要求, 建立和执行严格的消毒预防制度, 做到无疫病时对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 当传染病发生时, 对环境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大大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 減少和控制疾病的发生;要高度重视消毒药对操作人员健康的影响、对环境的污染, 以及在鸽体内的残留问题, 应选用高效、广谱、低毒、无腐蚀性、无残留、刺激性小的新型消毒药;病原微生物对消毒药的敏感性、消毒药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温度和湿度、酸碱度、有机物的存在、长期使用某种消毒药、配伍禁忌等, 都会影响消毒效果, 甚至导致消毒失败, 必须正确选用消毒药和采用正确消毒方法。乳鸽或种鸽出售前必须按照《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49-1996) 和《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 16567-1996) 进行检疫, 不合格者一律不得出售。
5.2 治疗
由于目前对细菌性疾病的控制尚无完全理想的疫苗, 要防治细菌性疾病, 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可或缺;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 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对食品安全和人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既要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 又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或尽量少用合成性抗菌药物, 是肉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课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严格按照适应症选用药物, 预防性用药与治疗性用药并重, 采用合理的给药方案, 必要时采用联合用药, 不论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 抗菌药物的用量均不得超过20毫克/千克, 且限用于肉鸽生长早期, 用药时间不得超过一周, 禁止使用客易导致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 肉鸽出售前两周内, 应停止使用各种抗菌药物;要充分注重抗菌药物应用的安全性, 严格遵守国家兽药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 遵守《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030-2006) , 选用已取得《兽药GMP合格证》企业生产的兽药产品, 不得使用不符合《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 (农业部2002年第22号令) 规定的兽药产品, 不得使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 (农业部2002年第193号公告) 规定的兽药产品。
中草药由于具有天然性、多能性、小药害、少耐药、少残留等特性, 且若与化学合成物合理配伍使用, 还可消除后者的毒、副作用。因此, 应注重中草药在无公害肉鸽生产中的应用。肉鸽养殖中常用的抗菌类中草药有金银花、板蓝根、青蒿、大蒜、穿心莲、千里光、鱼腥草、白头翁、马齿苋等。可采取饮水、做饲料添加剂和配制保健砂等方式用于预防和治疗肉鸽疾病。
6 建立饲养环境保护体系
鸽场的粪便和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和幼虫, 必须及时清除并作无害化处理, 以防造成饲料、饮水和环境污染, 引起疫病流行。应制订鸽场、鸽舍、鸽笼的清洁卫生工作程序, 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 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可采用微生物发酵方法来处理鸽场的粪便和污染物, 利用微生物发酵时所产生的大量热能来杀死粪污中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常用的有地面泥封堆肥发酵法、地上台式堆肥发酵法及坑式堆肥发酵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都要注意如下问题: (1) 堆料内不能只堆放粪便和污染物, 还应堆放垫草之类含有机质丰富的东西, 以保证堆料中有足够的有机质, 作为微生物活动的物质基础; (2) 堆料应疏松, 切忌夯实, 以保证堆料中有足够的空气; (3) 堆料的干湿度要适当, 含水量在50%~70%; (1) 堆放时间要足够, 须等腐熟后方可截堆, 一般夏季需1个月左右, 冬季需2~3个月。
7 建立生产记录档案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推荐阅读: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06-27
无公害农产品07-25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标识12-23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要点08-15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09-13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申请书10-11
广西壮族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10-19
无公害农产品中药材生产质量控制措施09-13
无公害畜产品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