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产品

2024-07-25

无公害农产品(共12篇)

无公害农产品 篇1

近几年来, 随着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 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整体推进”试点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朝阳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逐步推进, 朝阳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 由于人们消费观念的滞后使得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 政府推动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朝阳市标准化生产的规模发生了大幅波动。为了稳定朝阳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证公众的身体健康, 作为农业主管部门, 应大力倡导: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确保农产品质量基本安全。

2005年末, 朝阳市有无公害农产品23个, 生产面积170万亩, 产量20万吨;有绿色食品52个, 生产面积28.7万亩, 产量19万吨;有机食品10个 (野生采摘) , 产量70吨, 监测面积36万亩;“三品”总数达到85个, 生产规模达到198.7万亩, 总产量达到39万吨。2006年末, 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41个, 生产面积329万亩, 产量280万吨;有绿色食品62个, 生产面积71.7万亩, 产量40万吨;有机食品32个, 产量0.6万吨, 生产面积6万亩;“三品”总数达到138个, 生产规模达到406万亩, 总产量达到320.6万吨。2007年末, 朝阳市有无公害农产品100个, 生产面积397.5万亩, 产量326.7万吨;有绿色食品67个, 生产面积61万亩, 产量41万吨;有机食品32个, 产量0.64万吨, 生产面积8万亩;“三品”总数达到199个, 生产规模达到516万亩, 总产量达到368.3万吨;2008年, 朝阳市有无公害农产品123个, 生产面积189.51万亩, 产量313万吨;有绿色食品34个, 生产面积46.5万亩, 产量27.8万吨;有机食品127个, 产量3.5万吨, 生产面积14万亩;“三品”总数达到284个, 生产规模达到286.86万亩, 总产量达到344.64万吨。2009年, 朝阳市有无公害农产品117个, 生产面积153万亩, 产量313万吨;有绿色食品22个, 生产面积5万亩, 产量8万吨;有机食品90个, 产量5万吨, 生产面积50万亩;“三品”总数达到229个, 生产规模达到208万亩, 总产量达到326万吨。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 从2005年到2007年, 无论是“三品”总数, 还是“三品”生产规模、产量都在逐年递增, 而且发展速度很快。可是由2008年到2009年, 虽然“三品”总数增加很多, 可是“三品”的规模和产量却大幅度下降, 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是2005年认证的绿色食品已经到期, 由于人们的消费观念等原因, 造成绿色食品的市场价格没有达到企业的期望值, 也就是优质没能优价, 企业丧失了生产的积极性, 到期产品没有续展, 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下降幅度较大;二是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 加强“三品”的监管, 维护“三品”的公信力, 省农委调整了政府推动“三品”发展的方式, 不再接受各级政府部门和乡镇农业站等提出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三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的实施, 致使过去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不能视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面积;四是市县两级政府推动“三品”发展的力度不够, 尤其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 绿色食品的认证费用很高, 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也要高于非绿色食品的同类产品, 如果没有一定的补贴, 企业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五是有机食品讲究的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协调发展, 不允许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 受当地养殖业规模的影响, 虽然认证的有机食品数量较多, 但是生产规模却很小, 相对的生产成本要大大高于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朝阳市是农业大市, 而且他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经济发展状况非常适合“三品”的生产, 市政府也提出了把朝阳市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设想。而目前朝阳市“三品”的发展现状与此很不协调, 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努力探寻一条促进“三品”发展,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路子。首先应摆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关系, 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其次要利用现有国家的有关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再有, 就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三品”的扶持力度。

一、摆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关系, 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同属安全农产品范畴, 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农产品认证体系的重要环节。但三者又各有侧重, 在质量安全水平、消费定位和推进的方式上, 都有自己的特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水平是解决基本安全问题, 适应我国农业发展阶段和当前整个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 满足的是大众消费, 即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最基本的需要。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是一项公益事业, 采取政府推动, 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 相关部门配合, 坚持“五统一”的原则。绿色食品主要满足人们对食品质量更高层次的要求, 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大中城市中等以上收入人群。绿色食品实行“政府推动, 企业运作, 部门服务”的运行机制。有机食品强调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重生产过程, 把拒绝使用化学合成品作为基本理念, 其产品主要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综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所代表的方向, 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不同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 在人们生活水准不同地区, 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有着不同的支持和需求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主流, 三者互为补充, 互为借鉴, 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需求。朝阳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处于刚刚满足于温饱, 略有节余的位置, 从事第一产业的收入还是70%以上人口的主要经济来源, 从事出口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少之又少, 真正能够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做大的企业为数也不多。因此, 从政府层面, 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开发, 保证农产品消费的基本安全是当前要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从指导思想和工作摆布上, 要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作为整个农产品认证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时必须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把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和政府推动更有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探索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加速发展的运行机制, 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基本安全, 造福于朝阳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同时, 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 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这也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

二、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优势, 利用现有国家的有关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农业部门担负着农药登记管理、市场监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考核、审批和日常监管,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等诸多职能。完全可以利用承担的职能, 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 规范相关单位和组织的行为, 使农业生产向着标准化的方向推进。农业植保部门要加大农药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管理力度, 杜绝禁用农药的生产和销售, 控制限用农药的流向, 积极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和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农业产业化工作部门和农经部门要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列入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考核的内容。农技推广部门要把“三品”的生产标准纳入推广工作中。市县两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创新机制, 将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创建等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实施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新建和在建的各类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 要以标准化生产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和验收的基本条件。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要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

三、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三品”的扶持力度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 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 需要各级政府推动, 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我们要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 创造条件, 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标准制定、认定认证、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等。同时要积极争取将获得"三品"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奖励的范围。

总之, 我们要认清形势, 明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近一段时间内朝阳市“三品”发展的重中之重, 更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基本安全的最具可操作性和成本低廉的措施之一。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干部职工要不断努力, 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让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确保农产品消费的基本安全。

无公害农产品 篇2

新华网哈尔滨1月8日电(记者 高增双)记者从8日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与标志推广试点工作座谈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6年底,全国已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0255个,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业产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7%。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马爱国说,到2006年底,全国已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0255个,年平均增长率144%。其中,种植业产地21701个,面积规模2327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7%(总面积按1.3亿公顷计算);畜牧业产地5188个,养殖规模2.75亿头(只、羽),渔业产地3366个,面积达216万公顷。

据介绍,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经过三年多的推动和努力,已步入统一规范、快速发展的轨道。认证产品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有力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马爱国说,目前,大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已实现连片认定和基地化生产。种植业产地平均规模达到了750公顷,平均每个获证企业带动农户超过1300个。经过认定的产地,有效实施了全程质量控制措施,有力推动了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发展,全面提升了整个农业产业的总体水平。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城乡居民健康安全消费,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全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的绿色消费,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意义重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和全程监管的理念。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与法律赋予的职责还不够适应,在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制修订、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监控技术研究等技术支持能力方面更显薄弱。为全面推进新时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业部决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加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的牌子,并得到中编办的批准。研究中心的任务,主要是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预警体系建设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支持和有关农产品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等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深入开展提供支持。

无公害农产品 篇3

一、看清农药的有效成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通过农业部登记的农药商品有13000多种,其中有许多品种为混配或复配制剂,还有相当数量属于同效异名农药,如有效成分为阿维菌素的杀虫、杀螨剂,登记的商品名称就有130多种;有效成分为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登记的商品名称也有70多种。因此,选购农药时不要被其耀眼的名称所诱惑,而要着重看清其有效成分对所要防治的病虫是否有作用。

二、尽量选购单剂

在通过农业部登记的农药商品中,有2/3以上属于混配或复配产品,虽然其中许多种类属合理复混制剂,但也有许多品种复混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纯粹的商业行为。由于混配或复配产品标明的功效很多,有的标明既可杀虫也可防病,甚至还能除草,这些农药看起来功效多,使用简便,但却很难在生产中充分发挥各种功效,使用不当还极易造成药害。因此,农户购买农药时最好选购功效单一(杀某种害虫,防某种病害,除什么品种杂草)的药剂,若确实需要混合用药时,可分别购买单剂自己现混现用,这样比直接选购混配产品不仅效果更好,而且更节约成本。

三、从正规农资销售点购买农药

虽然国家对农药的经营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但在许多地方农药的销售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有的打着为农民购药提供方便的幌子,在农贸集市甚至走村串户出售假药、劣药,使农民在用药后出现问题很难追究。因此,最好去有固定门面、有技术依托的正规农资销售点购买农药,并在购药时索要购药凭证。

四、选购名牌农药

面对众多的农药产品,应尽量选购名牌产品、知名产品,最好选用有原药生产能力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质量相对较稳定、技术依托实力雄厚、信誉度较好,即便出现质量问题也容易解决和及时补救。

五、仔细察看包装,准确判断类别

农药“三证”是指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及农药生产标准证,其中农药登记证相对来说最为重要。目前,我国用于农业生产的农药登记证主要有两类:一类为临时农药登记证,如LS98686、LS20011861。“LS”是“临时”的汉语拼音字头,“98”和“2001”是该农药获得登记证号的年份,“686”和“1861”是获得农药登记证号的当年所排的顺序号。另一类为永久农药登记证,如PD106-89、PD376-2002、PD91104-16、PD20020102。“PD”为“批准、登记”两个词组的汉语拼音字头,其中前两种批准年号排在后面,代表国外农药产品,“106”和“376”表示获得登记证的总序号,“89”和“2002”代表获得登记证的年份;后两种批准年号排在前面,代表国内农药产品,“91”和“2002”代表该产品获得永久登记证的最初年份,“104”和“0102”表示获得登记证的当年所排的顺序号(顺序号从“100”或“0100”开始排起),“-16”表示同种产品排在第16个。

色带标示用于表示农药类别,在内包装和外包装上均要求标出。黑色表示杀菌剂,红色表示杀虫、杀螨剂,绿色表示除草剂,黄色表示生长调节剂。

六、尽量选用规范包装及大包装

一般包装越小同等药量相对价位越高,包装越大相对价位越低。所以,在用量允许(一次或同生长季多次)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大包装,以降低用药成本。当一次用药有剩余时,剩余药剂应尽量密封保存,这样,在短期内再次使用一般不影响药效。

七、注意农药质感

目前,常用的农药剂型主要有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悬浮剂、烟剂、水分散颗粒剂等。不同剂型其药效稳定的要求标准不同,简单衡量方法也不相同。乳油要求不能有分层、沉淀现象;粉剂和可湿性粉剂要求不能受潮结块,并要手感粉质细腻;可溶性粉剂要求水溶性彻底;悬浮剂若有沉淀,应能充分溶解;烟剂不能受潮,如为块剂不能发散;水分散颗粒剂不能受潮结块,在水中能迅速分散均匀。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张善云 邮编:264001)

无公害农产品豆角栽培技术 篇4

1 品种选择

810长豆角、宁豇2号、香港肉豆、夏宝2号。

2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经检测符合NY50010的规定。

3 整地施肥

豆角的根系较深, 较耐土壤瘠薄和干旱, 不耐涝, 为实现早熟、丰产, 应选土层深厚、排灌方便, 又不致极端干燥的土壤, 作成厢宽1m, 沟宽0.4m, 深0.3m的种植行。每亩施有机肥1000~2000kg, 过磷酸钙40kg, 尿素25kg或三元复合肥40kg作基肥。

4 播种

播种质量直接影响到种子发芽和幼苗素质。提高播种质量, 可以保证苗全苗旺, 促进早熟增产。一般采用穴播, 每穴点2~3粒种, 播种后用细粪土覆盖种子, 厚度为1~2cm, 春季播种株距为0.4m, 夏秋株距为0.35cm, 采用双行种植。

5 合理施肥

苗期预防徒长, 后期防止早衰。豆角在开花结荚前对肥料要求不多, 前期应适当控制肥水, 抑制植株营养生长, 如果幼苗生长太弱, 可薄施1~2次沼液和尿素。豆角开花结荚期要消耗大量养分, 对肥水要求较高, 应浇足水及时施重肥, 每亩可追施复合肥30kg, 过磷酸钙10kg, 氯化钾5kg, 每星期喷施1~2次磷酸二氢钾, 加硼砂, 以促进植株旺盛生长及多开花多结荚。豆荚生长旺盛期以后, 需要更多的肥料, 应再追施1次磷肥, 每亩追施过磷酸钙10kg, 或追施过磷酸钙浸出液, 以减少落花落荚。盛荚期后, 若植株尚能继续生长, 应加强肥水管理, 促进侧枝萌发, 促进翻花, 并使已采收过的花序上的花芽继续开花结荚, 以延长收获期, 提高豇豆产量。

6 支架引蔓

当幼苗开始抽蔓时应搭支架, 按每穴插一竹竿, 搭成人字架, 支架高2m, 当蔓长0.3m时, 按反时针方向将豆藤绕在竹竿上。

7 整枝

整枝是调节豆角生长和结果, 减少养分消耗, 改善通风透光, 促进开花结荚的有效措施, 特别是在早熟密植栽培情况下, 防止茎叶过于繁茂, 有利于早开花结荚, 提早收获上市。整枝包括抹底芽、打腰杈、主蔓摘心和摘老叶等。主蔓第一花序以下的侧芽长3cm左右时及早彻底除去, 使主蔓粗壮, 促进主蔓花序开花结荚。主蔓第一花序以上各节位上的侧枝, 留1~3叶摘心, 保留侧枝上的花序, 增加结荚部位。第一次产量高峰过后, 叶腋间新萌发出的侧枝也同样留1~3节摘心, 留叶多少视密度而定。主蔓长至15~20节, 高达2~2.3m时, 摘心封顶, 控制株高。顶端萌生的侧枝留一叶摘心, 豆角生长盛期, 底部若出现通风透光不良, 易引起后期落花落荚, 可分次剪除下部老叶, 并清除田间落叶。

8 病虫防治

豆角主要有锈病、菌核病、枯萎病、煤霉病;虫害主要有豆荚螟、螨类、潜叶蝇等。锈病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菌核病、枯萎病、煤霉病可用50%灭病威600倍液, 或多菌灵600倍液。豆荚螟可用10%安绿宝2000倍液;螨类可用73%克螨特3000倍液;潜叶蝇可用杀虫双400倍液, 爱福丁2000倍液防治。

9 适时采收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规范 篇5

日期:2011-12-02 作者: 来源: 审核处

农质安发[201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为进一步规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在广泛调研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规范》。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Ο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工作,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等文件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指的认证审查,是指通过文件审查、现场检查(核查、确认)等方式,对申请人资质能力、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安全等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和要求所实施的技术评价活动。认证审查包括:受理、预审、初审、复审、终审。其含义是:

受理,指县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的接受审理。

预审,指地市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对申请材料及前环节审查意见的真实性和符合性确认审查。

初审,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对申请材料及前环节审查意见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初步审查。

复审,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直属专业分中心(以下简称“部直分中心”)对申请材料及前环节审查意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复核审查。

终审,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以下简称“部中心”)通过召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专家评审会议形式对申请材料及前环节审查意见的综合性和合法性审查。

便捷式复查换证审查按部中心《关于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便捷式复查换证工作的通知》(农质安发[2008]4号)等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条 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以下简称“工作机构”)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审查工作,应当遵守本规范。

第四条 各级工作机构应建立“及时审核,适时检查,按时报送”的审查报送机制,未经上级工作机构批准,不得超时限积压申报材料。审查中经确认未能在规定时限(原则上为30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补充或整改任务的,相应工作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全套申报材料退回原报送工作机构或申请人处理。

第五条 从事认证审查工作的人员,应获得部中心注册的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资格,审查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公平公正、客观独立、科学规范、保证质量和效率的原则,并对审查结论负责。

第六条 各省级工作机构可根据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实际需要,依据本规范制定本地区、本行业认证审查细则,统筹安排县、地市级工作机构审查工作内容。

第二章 受理

第七条 县级工作机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负责完成对认证申请的受理工作。

受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申报产品是否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农业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第699号)范围内;

(二)申请人是否具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条件,是否具有组织管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承担责任追溯的能力;

(三)申请书是否填写完整、规范,证章及签字是否齐全;

(四)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操作规程、最近生产周期使用农药(兽药、渔药)的生产记录等附报材料是否完整。

第八条 符合受理要求的,由县级工作机构负责人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报告》(以下简称“《认证报告》”)上签署推荐意见并加盖县级工作机构印章,连同申请材料等整套材料报送地市级工作机构审查。

不符合要求的,书面通知申请人限时整改、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第三章 预审

第九条 地市级工作机构自收到县级工作机构上报的整套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负责完成对认证申请的预审工作。

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产地环境条件是否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产地规模是否与申请书上描述一致;

(二)质量控制体系和生产操作规程是否符合本地生产特点,是否与生产记录一致;

(三)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采购、出入库和使用及其他生产记录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四)生产管理人员是否熟悉无公害农产品相关制度和技术规范,是否具备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能力。

第十条 符合要求的,由地市级工作机构负责人在《认证报告》上签署审查意见并加盖地级工作机构印章后(北京、天津、重庆等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及实行“省管县”的地区地市级工作合并到县级一并完成),连同申请材料、《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现场检查报告》(以下简称“《现场检查报告》”)等整套材料报送省级工作机构。

不符合要求的,书面告知县级工作机构通知申请人限时整改、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第四章 初审

第十一条 省级工作机构自收到地市级或县级工作机构上报的整套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登记、编号,登录有关认证信息,完成对认证申请的初审工作。

初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申请书填写是否准确,附报材料是否规范、有效;

(二)生产单位是否有培训合格的内检员,生产计划安排是否符合要求;

(三)产地环境和产品检验、评价或调查是否规范、有效,报告是否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四)其他需要初审的内容。

第十二条 通过初审的,在《认证报告》上签署省级工作机构检查员意见、产地认定终审意见及产品认证初审意见,并签字盖章后,连同申请材料、《现场检查报告》和《无公害农产 5 品认证信息登录表》等整套材料及时报送各业务对口部直分中心复审。同时,报请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未通过初审的,书面告知地市级工作机构通知申请人限时整改、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第五章 复审

第十三条 部直分中心自收到省级工作机构上报的整套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负责完成对认证申请的复审工作。

复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现场检查报告》、《认证报告》填写是否完整、规范、有效;

(二)质量控制措施能否保障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安全生产;

(三)生产操作规程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农业投入品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第十四条 复审过程中需要进行现场核查的,原则上应当在作出核查规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完成核查后,由核查组负责编写现场核查报告,并请申请人签字确认。

第十五条 通过复审的,在《认证报告》上签署检查员意见和部直分中心复审意见并签字盖章后,连同申请材料、《现场检查报告》和现场核查报告(如有)报送部中心。

未通过复审的,书面告知省级工作机构通知申请人限时整改、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第六章 终审

第十六条 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专家评审委员会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自收到部直分中心上报的整套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根据认证申请及初审、复审情况及时报请 6 中心领导审定,组织召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

必要时,秘书处可组织检查员及有关专家对各环节审核工作质量进行现场抽查和确认。

第十七条 秘书处原则上应在评审3日前将评审会通知发送参会的评审委员会委员。

第十八条 专家评审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秘书长报告待评审材料相关情况;

(二)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对评审提出要求;

(三)委员分组审查并提出意见建议;

(四)通过审查结论。

第十九条 参加评审的委员应当填写《审查意见表》,表明审查意见,认证申请需经评审小组全体委员同意,方为通过。

第二十条 秘书处应当做好会议纪要撰写工作。会议纪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人员出席情况;

(二)会议议程;

(三)评审结果;

(四)评审未通过的主要原因和下一步处理意见;

(五)需要说明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一条 部中心可根据需要,组织部直分中心、专家评审委员会相关人员(委员)集中实施复审和终审工作,可邀请有关专家作为特邀委员参加审查,特邀委员有表决权。

第二十二条 通过评审的,由秘书处报请部中心领导审定,并在《认证报告》上签署终审意见、签字盖章,同时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未通过评审的,书面告知部直分中心通知申请人限时整改、补充材料或不予受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范未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作调整的内容,仍按照原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相关规定执行。

无公害农产品 篇6

无公害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从量到质的脱变,其主要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就是科技创新,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科技创新助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标准化

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而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关键在于农民整体科技素质和作业标准的提高。为此,狠抓了4个方面工作:

1.1强化标准化技能培训 在宣传、组织、引导、发动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广泛开展技术承包、组建“三农”服务团,聘请省农业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讲课、在电视台开辟标准化技术讲座专栏等多种形式强化技能培训,保证每个基地户都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1.2启动实施“标准化典型示范工程” 在抓好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实施了千名科技人员包保千名示范户工程。建设无公害蔬菜、水稻、玉米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带3条,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10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节水化灌溉、机械化耕作、良种化种植、模式化栽培等现代科学耕种技术。

1.3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 首先,东丰县制定了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各类瓜菜、水稻、玉米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基本涵盖了种植的蔬菜、玉米、水稻品种。通过组织学习、培训讲座、发放资料和指导生产,有效提高了农民标准化生产水平。标准化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可有效促进“三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落到实处。在基地管理上,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生产管理制度,保证标准化质量。记录管理,及时指导生产单元内的每个成员填写生产记录。通过标准化生产模式的推广,使标准化推广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的自觉行动,积极引导行业协会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向质量要效益,靠诚信求发展的理念,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把好标准实施的第一关。1992年东丰镇太和村村民采取地膜覆盖种植无公害甜瓜,2007年形成一定规模,2009年初注册了东丰县甜瓜专业合作社,新建13栋高标准钢筋骨架日光温室,甜瓜产业粗具雏形,目前甜瓜种植高标准棚室达到150栋,注册“鹿乡太和”牌商标,形成规模化发展,户均收入达到4.5万元。

2.科技创新助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现安全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重点在三个方面把好关:一是健全制度。县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东丰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品管理制度》、《东丰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监督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二是完善技术。针对本地实际重新修订完善了东丰县绿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绿色食品基地农药、化肥使用管理办法和绿色水稻基地建设10条标准,进一步规范农民作业标准和质量。积极探索完善养鸭灭草,配土测方施肥等无公害绿色农业新技术,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质增效。三是全程监管。在整地、播种、插秧、防病、灭虫、收获、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通过电视公告、告知等方式,向农民和农资商店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投入品目录,指导农户科学选用药肥。委托省农产品检测中心,全年对130万亩基地环境及产品进行跟踪、检测、监控。对基地种植的品种、面积、农户清单、地块编号、操作规程等实行微机化管理,实行固定种源、统一供应,适区种植,彻底解决品种多、杂、劣问题。并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对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2011年对农贸大市场、加工企业共联合检查8次,没收伪劣种子1000多斤、违禁药肥2000斤,取缔违规业户3家,限期整改卫生标准不达标的“三品”企业一家,有效控制了违禁投入品的使用,保证“三品”生产过程安全化。

3.科技创新助推无公害农产品实现品牌化

树立精品意识,通过科技创新,彰显东丰地方特色,强力打造东丰系列名牌产品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中:

3.1广泛宣传推介 县委、县政府利用一切商机,开展农业招商和项目品牌推介会。组织参加省农博会,向国内外宣传推介本县名优产品,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3.2推进产品认证 极极引导和支持基地和企业加快无公害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发展特色基地,培育名牌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3.3加强品牌保护 组织农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为,同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东鹿”牌大米、马记鹿茸等重点品牌保护,维护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科技创新助推无公害农产品经营实现产业化

在实践中县农业局非常注重引导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企业走科技兴企,产业化发展之路。

4.1完善产销机制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探索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产销利益机制。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利益返还等形式,反哺基地农户,与农户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使基地发展成为龙头企业生产原料第一车间,既解决了企业原料的供应问题,又减少了农户市场风险,实现了企业、农户双赢。

4.2推进强强联合 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利用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实行强强联合,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合作、技术改造开展联合攻关开发以米粉、豆粉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新產品。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适用农药的用法 篇7

1. 苏云金杆菌

简称B t, 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菌体的芽孢杆菌, 可代谢产生内毒素 (即伴抱晶体) 和外毒素, 伴抱晶体是其主要毒素。为低毒生物杀虫剂, 对动物、鱼类和蜜蜂安全;以胃毒作用为主, 可用于防治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 特别是鳞翅目的多种幼虫。常用制剂16000I U/毫克可湿性粉剂等。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幼虫, 施用期比使用化学农药提前2~3天, 对害虫的低龄幼虫效果好, 30℃以上施药效果最好。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 每亩用16000I U/毫克可湿性粉剂55~82克均匀喷雾;防治菜青虫, 每亩用16000I U/毫克可湿性粉剂50~100克均匀喷雾。防治玉米螟, 每亩用16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100~200克, 加细砂灌心。死虫再利用, 将被本药毒死发黑变烂的虫体在水中揉搓, 每50克虫尸洗液加水50~75公斤喷雾, 对多种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 (1) 本品对蚕毒力很强, 在养蚕地区使用时必须注意勿与蚕接触。 (2) 不能与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或杀菌剂混合使用。 (3) 应保存在低于25℃干燥阴凉仓库中, 防止曝晒和潮湿, 以免变质。

2. 苦参碱

为天然植物农药, 由中草药植物苦参的根、植株、果实经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制成的生物碱, 一般为苦参总碱, 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最高。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属低毒植物源杀虫杀螨剂, 对人畜安全, 具有触杀、胃毒作用, 害虫触及即麻痹神经中枢, 继而虫体蛋白质凝固堵死气孔, 使害虫窒息而死。常用制剂1%可溶性液剂, 0.5%水剂等。防治甘蓝蚜虫, 每亩用1%可溶性液剂50~120毫升 (有效成分0.5~1.2克/亩) 均匀喷雾, 效果良好。防治甘蓝菜青虫, 每亩用1%可溶液剂50~70毫升 (有效成分0.5~0.7克/亩) 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 (1) 苦参碱无内吸与熏蒸作用, 施药务必均匀周到。 (2) 严禁与酸性农药混用。 (3) 可与菊酯类农药混用提高防治蔬菜菜青虫、蚜虫的速效性。

3. 除虫菊素

白花除虫菊植物的提取物,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集约化种植的杀虫植物, 含有6种杀虫活性物质。主要特点, 哺乳动物体内有能将天然除虫菊分解的酶故不会蓄积残留;除虫菊在自然界中易于降解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除虫菊高效广谱, 对许多农业害虫及卫生害虫有迅速麻痹作用或击倒作用;天然除虫菊素为触杀型杀虫剂, 昆虫很难对其产生抗药性,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天然植物源杀虫剂。按照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 属微毒杀虫剂, 属神经毒剂, 接触部位皮肤感到刺痛, 尤其在口、鼻周围, 但无红斑;很少引起全身中毒。常用制剂5%乳油等。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虫, 每亩用5%乳油30~50毫升 (有效成分1.5~2.5克/亩) , 或1000~1500倍液, 于晴天傍晚或阴天施药, 叶片正背面及茎秆均匀施药。种群数量大时, 可连续施药2次或以上, 每次间隔5~7天。防治甘蓝菜青虫, 每亩用5%乳油1000~1500倍液, 在害虫3龄以前用药, 在清晨露水褪去后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 (1) 本品对害虫以触杀作用为主, 不具内吸性, 使用时须均匀喷雾使药液接触虫体。 (2) 不宜在桑园、池塘、养蜂场所使用。

4. 氯虫苯甲酰胺

化学结构和杀虫原理与其他杀虫剂有所不同。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活性高, 杀虫谱广, 持效性好。可导致某些鳞翅目昆虫交配过程紊乱, 降低多种夜蛾科害虫的产卵率, 具有持效性好和耐雨水冲刷等生物学特性。持效期达到15天以上, 对农产品无残留影响, 同其他农药混和性能好。目前登记在防治水稻主要害虫上。按照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 属微毒农药, 对施药人员非常安全, 对稻田有益昆虫、鱼虾也非常安全。常用制剂5%、20%悬浮剂, 35%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蓝甜菜夜蛾、小菜蛾, 每亩用5%悬浮剂30~55毫升对水喷雾。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每亩用20%悬浮剂5~10毫升对水喷雾。防治稻水象甲, 每亩用20%悬浮剂7~13毫升对水喷雾。防治玉米螟, 每亩用20%悬浮剂3~5毫升对水喷雾。防治苹果树桃小食心虫, 用35%水分散粒剂14~20毫克/公斤喷雾。防治苹果树金纹细蛾, 用35%水分散粒剂35~50毫克/公斤喷雾。

注意事项:为避免该农药抗药性的产生, 一季作物或一种害虫用药不宜超过2~3次。

5. 氯虫·噻虫嗪

其中的氯虫苯甲酰胺与鱼尼丁受体结合, 会促进虫体钙离子流失, 使害虫停食、反胃、瘫痪死亡;而噻虫嗪干扰虫体神经传导, 使害虫在高度兴奋中停止取食死亡。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 属低毒农药, 对眼睛和皮肤有轻微刺激作用, 但无致敏作用;对鱼、鸟、绿藻低毒。常用制剂40%水分散粒剂、30%悬浮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稻纵卷叶螟, 每亩用40%水分散粒剂6~8克, 对水45~80公斤喷施。防治小青菜苗床小菜蛾、黄条跳甲, 每亩用30%悬浮剂28~33毫升喷淋或灌根。

注意事项: (1) 氯虫·噻虫嗪不能解决中稻后期和晚稻的褐飞虱问题。 (2) 用水量要足, 每亩地不能低于30公斤水。

6. 氟虫双酰胺

新型杀虫剂, 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能快速抑制害虫取食。杀虫谱广, 对鳞翅目害虫的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等害虫有特效。见效快、持效期长, 对幼虫、成虫都有较高的活性, 与现有杀虫剂有负交互抗性。按照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 属低毒级, 对各种天敌尤其是蜂类影响极小。常用制剂20%水分散粒剂。防治白菜甜菜夜蛾, 每亩用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15~17克, 在甜菜夜蛾始盛发期、大部分幼虫处于2龄以下时均匀喷雾。防治白菜菜青虫, 每亩用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15~17克, 在小菜蛾卵孵盛期至2龄幼虫期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 (1) 可与其他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交替使用, 每季作物使用不要超过2次。 (2) 不宜与碱性农药和未确认效果的药物混用。 (3) 对蚕有毒, 不要用在桑树或其周围。

7. 阿维·氟酰胺

氟虫双酰胺属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 激活昆虫细胞内的鱼尼丁受体并与之结合, 导致贮存钙离子的失控性释放, 从而导致昆虫肌肉麻痹, 最后瘫痪死亡。主要作用途径是胃毒和触杀, 适于防治现有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主要针对于鳞翅目害虫幼虫, 对成虫防效有限, 没有杀卵作用。渗透植株体内后通过木质部略有传导作用。阿维菌素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 干扰神经生理活动, 刺激释放r-氨基丁酸, 而r-氨基丁酸对节肢动物的神经传导有抑制作用, 成、若螨和昆虫幼虫与药剂接触后即出现麻痹症状, 不活动不取食。对昆虫和螨类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 无内吸传导作用。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 属于低毒杀虫剂, 对眼睛有轻微刺激作用, 对皮肤无刺激。常用制剂10%悬浮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每亩用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20~30毫升, 对水45公斤喷施。

注意事项: (1) 在水稻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为28天, 每个生长季最多施药2次。 (2) 对蚕有毒性, 注意不要将药液飞散到蚕园。 (3) 对部分鱼类有毒, 严禁在养鱼等水生生物养殖的稻田使用。

8.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甲维盐)

可扰乱昆虫神经传导系统, 幼虫接触后马上停止进食, 发生不可逆转的麻痹, 3~4天内达到最高致死率。在10天以上又出现第二个杀虫致死率高峰, 同时很少受环境因素如风、雨等影响。原药中高毒性, 制剂低毒。常用制剂1%乳油、1%微乳剂等。防治十字花科小菜蛾、甘蓝菜青虫, 每亩用1%乳油10~20毫升对水喷雾。防治棉铃虫每亩用1%乳油50~50毫升对水喷雾。

注意事项: (1) 对鱼类、水生生物高毒, 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 (2) 对蜜蜂毒性较高, 不要在开花期施用。

9. 噻虫嗪

属新一代烟碱类杀虫剂, 具有良好胃毒和触杀活性, 强内吸传导性。植物叶片吸收后迅速传导到各部位, 害虫吸食药剂后迅速抑制活动停止取食, 逐渐死亡, 具有高效、持效期长、单位面积用药量低等特点, 持效期可达1个月。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属低毒杀虫剂, 对眼睛和皮肤无刺激性。常用制剂25%水分散粒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白粉虱, 每亩用25%水分散粒剂7~15克在定植前5天喷雾, 或每株30~50毫克灌根。防治茄子、辣椒白粉虱, 每亩用25%水分散粒剂7~15克在定植前5天喷雾, 或每株30~50毫克灌根。防治黄瓜白粉虱, 每亩用25%水分散粒剂10~12.5克对水喷雾。防治水稻稻飞虱在若虫发生初盛期每亩用25%水分散粒剂2~4克进行喷雾;防治油菜蚜虫, 每亩用25%水分散粒剂用4~8克进行叶面喷雾;防治西瓜蚜虫, 每亩用25%水分散粒剂用8~10克进行叶面喷雾, 喷液量40~60升。

注意事项: (1) 噻虫嗪对稻飞虱速效性较差, 当田间虫量较大时应与速效性药剂混用。 (2) 避免在低于-10℃和高于35℃储存。 (3) 对蜜蜂有毒。

1 0. 氟啶脲

抑制几丁质合成, 阻碍昆虫正常脱皮, 使卵孵化、幼虫脱皮及蛹发育畸形, 成虫羽化受阻。具有胃毒、触杀作用。药效高, 但作用速度较慢。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属低毒杀虫剂, 对眼睛无刺激, 对皮肤在72小时内有轻微的刺激。常用制剂5%乳油。对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活性高, 对蚜虫、叶蝉、飞虱无效。喷药时使药液湿润全部枝叶才能发挥药效, 用药适期较一般杀虫剂提早3天左右, 在低龄幼虫期喷药;钻蛀性害虫宜在产卵高峰盛期施药效果好。防治甘蓝菜青虫、小菜蛾, 每亩用5%氟啶脲乳油40~80毫升 (有效成分量2~4克/亩) 喷雾;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甜菜夜蛾, 每亩用60~80毫升 (有效成分量3~4克/亩) 喷雾;防治棉花红铃虫、棉铃虫, 每亩用60~140毫升 (有效成分量3~7克/亩) 喷雾。

注意事项: (1) 本剂从施药至害虫死亡需3~5天, 使用时需在低龄幼虫期进行。 (2) 本剂无内吸传导作用, 施药必须均匀周到。 (3) 对蜜蜂、鱼类等水生生物、家蚕有毒, 应避免在周围蜂群、蜜源作物花期、蚕室和桑园附近用;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 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 (4) 棉花和甘蓝每季作物使用不超过3次;甘蓝安全间隔期7天。 (5) 急救治疗, 如误服要喝1~2杯水, 立即洗胃, 不要引吐, 对症治疗。

1 1. 噻嗪酮

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新型选择性杀虫剂, 触杀作用强, 也有胃毒作用。作用机制为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和干扰新阵代谢, 致使若虫蜕皮畸形或翅畸形, 进而缓慢死亡。对成虫没有直接杀伤力, 但可缩短其寿命, 减少产卵量, 并且产出的多是不育卵, 幼虫即使卵化也很快死亡。对半翅目的飞虱、叶蝉、粉虱及介壳虫类害虫有良好防治效果, 药效期30天以上。对天敌较安全, 与其他类杀虫剂无交互抗性问题, 综合效应好。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属低毒杀虫剂, 对多种食肉昆虫无影响。常用制剂25%可混性粉剂等。防治水稻稻飞虱、叶蝉类及褐飞虱等害虫, 在害虫发生初期每亩用25%可混性粉剂20~3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

注意事项: (1) 该药作用缓慢, 应在害虫发生初期用药, 施药后3~7天才能控制害虫为害, 虫口密度高时应与速效药剂混用。 (2) 药液不应直接接触白菜、萝卜, 否则将出现褐斑及绿叶白化等药害;应先对水稀释后均匀喷雾, 不可用毒土法。 (3) 避免在鱼塘附近使用。 (4) 没有专门的解毒药, 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催吐, 并送医院对症治疗。

1 2. 吡蚜酮

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 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 有内吸活性, 无击倒活性, 不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 但昆虫一旦接触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对已产生抗性的害虫有独特防治效果, 可用于防治多种抗性品系刺吸式口器害虫。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 因此可用作叶面喷雾, 也可用于土壤处理。属低毒杀虫剂, 对哺乳动物低毒性, 对鸟类、鱼类、非靶标节肢动物安全。常用制剂25%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飞虱, 每亩用25%可湿性粉剂15~20克, 对水40~60公斤喷雾, 或对水10公斤用弥雾机弥雾。

注意事项:喷雾时要均匀周到, 尤其对目标害虫的为害部位。

1 3. 啶虫脒

硝基亚甲基杂环类化合物, 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突触部位烟碱乙酰胆碱受体, 干扰昆虫神经系统刺激传导引起通路的阻塞。这种阻塞造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突触部位积累, 从而导致昆虫麻痹, 并最终死亡。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与有机磷酸酯、氨基甲酸酯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间不存在交互抗性问题, 可以和其他杀虫剂交替或混用。除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外, 还具有较强渗透作用, 且毒杀作用迅速, 残效期长, 可达20天。原药属中等毒性, 对兔皮肤和眼睛无刺激性, 对天敌杀伤力小, 对鱼毒性较低, 对蜜蜂影响小。常用制剂3%乳油、20%可溶粉剂等。防治黄瓜蚜虫, 在发生初盛期每亩用3%乳油40~50毫升, 或用20%可溶粉剂12~24克均匀喷雾;防治甘蓝蚜虫, 每亩用20%可溶粉剂6~12克均匀喷雾;防治苹果树蚜虫, 用3%乳油10~15毫克/公斤或20%可溶粉剂20~25毫克/公斤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 (1) 本品对桑蚕有毒性, 使用时应避开桑园, 切勿喷洒在桑叶上。 (2) 在微酸、中性溶液中稳定, 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 不可与强碱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混用。 (3) 对人、畜毒性低, 万一误饮应立即到医院洗胃, 对症治疗。

1 4. 灭蝇胺

属1, 3, 5-三嗪类昆虫生长调节剂, 对双翅目幼虫有特殊活性, 具有内吸传导作用诱使双翅目幼虫和蛹在形态上发生畸变, 成虫羽化不全或受抑制。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属低毒杀虫剂, 原药在实验室条件下无“三致”作用。对蜜蜂、鸟类低毒, 对鱼低毒。常用制剂50%、75%可湿性粉剂等。主要用于防治双翅目潜蝇科害虫。防治美洲斑潜蝇应在叶片上出现针尖状小点和田间有2毫米小蝇飞时开始, 即产卵盛期至幼虫孵化期1~2龄期, 防治成虫以上午8时施药为宜。防治黄瓜美洲斑潜蝇, 每亩用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5~30克 (有效成分12.5~15克/亩) 或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0~15克均匀喷雾。防治菜豆美洲斑潜蝇每亩用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8~25克/亩对水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 (1) 为防止抗药性产生, 请勿连续3次使用及超量使用。 (2) 本品对皮肤有轻度刺激。 (3) 密封贮存阴凉干燥处, 勿与食品、饮料、医药混放。

1 5. 多杀霉素

土壤微生物放线菌产生的天然高活性物质, 通过影响害虫的神经系统, 干扰其正常发育。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与其他生物杀虫剂相比杀虫迅速, 施药后当天可见效果。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属低毒, 对鸟类及水生动物低毒, 对鱼类毒性较低, 对蚯蚓低毒, 直接喷射对蜜蜂高毒, 但田间施药数小时后, 残留叶片上的药剂对蜜蜂影响很小。常用制剂2.5%悬浮剂、10%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蓝小菜蛾, 在低龄幼虫盛发期每亩用2.5%悬浮剂33~66毫升对水20~5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茄子蓟马, 每亩用2.5%悬浮剂66~100毫升对水喷雾, 重点在幼嫩组织如花、幼果、顶尖及嫩梢等部位;防治甜菜夜蛾, 在低龄幼虫期每亩用2.5%悬浮剂50~100毫升对水喷雾, 傍晚施药效果最好。防治大白菜小菜蛾, 每亩用10%水分散粒剂10~20毫升对水喷雾,

注意事项: (1) 安全采收期短, 仅24小时, 连续施用2次效果最佳。 (2) 每季蔬菜施药2次后换用其他杀虫剂。 (3) 棚室高温下瓜类、莴苣苗期慎用。

16.毒死蜱一种广谱杀虫、杀螨剂, 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一次施药可防治作物上的多种害虫和螨类。属中等毒性有机磷杀虫剂, 对眼睛有轻度刺激, 对皮肤有明显刺激, 对鱼和水生动物毒性较高, 对蜜蜂有毒。常用制剂40%水乳剂, 40%、48%乳油, 5%、10%、15%颗粒剂等。防治叶菜类蔬菜斜纹夜蛾, 每亩用48%乳油45~60毫升均匀喷雾;防治水稻稻飞虱每亩用48%乳油90~100毫升对水喷雾, 施药时田间保持2~3厘米水层;防治稻纵卷叶螟每亩用40%水乳剂80~135毫升或用40%乳油80~120毫升, 或用48%乳油70~90毫升对水喷雾, 与阿维菌素混用可用于二化螟防治;防治苹果绵蚜用40%水乳剂300~450毫升/公斤喷雾;防治苹果树桃小食心虫用48%乳油200~240毫升/公斤喷雾;防治花生地下害虫用10%颗粒剂0.9~1.5公斤/亩或用15%颗粒剂1~1.5公斤/亩撒施;防治韭菜韭蛆用10%颗粒剂0.8~1.5公斤/亩撒施。

注意事项: (1) 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防治稻飞虱可与噻嗪酮等现混现用提高触杀, 在粮桑混栽区, 要远离养蚕地区用药。 (2)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 不可连续使用或超量使用, 避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17.哒螨灵一种新型速效广谱杀螨剂, 对螨各个生育阶段都有效, 触杀作用强, 但无内吸、传导及熏蒸作用。喷药时必须均匀周到。药效迅速, 持效期长, 通常为14~21天, 耐雨水冲刷, 杀螨效果不受温度影响。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原药为低毒。常用制剂15%可湿性粉剂、20%乳油。防治苹果树红蜘蛛, 用20%可湿性粉剂或15%乳油50~67毫克/公斤均匀喷雾, 可有效防治苹果叶螨。

注意事项: (1) 为减轻害螨产生抗药性, 哒螨灵1年只宜使用1~2次, 采果前30天停用。 (2) 对鱼、蜜蜂、家蚕有毒, 使用时应避开水源、蜜蜂采花期及避免污染桑叶。 (3) 不能与波尔多液及石硫合剂等碱性农药混用或接近使用。

18.棉隆施入湿润土壤中后遇水迅速分解为几种有很强刺激性的物质, 其中主要分解产物是异硫氰酸甲酯, 也是熏蒸活性最主要物质, 在土壤空隙中向上扩散, 能够杀死与接触的生物。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属低毒杀菌杀线虫剂, 兼治地下害虫及杂草。常用制剂98%微粒剂。防治番茄 (保护地) 线虫, 每平方米用98%微颗粒剂30~45克进行土壤处理;防治草莓、花卉线虫每平方米用98%微颗粒剂30~40克进行土壤处理。土壤处理方法:先彻底清除前茬作物残株、根茬, 施入下茬作物需用的有机肥料后进行旋耕、灌透水;3~5天后土壤可耕翻时用旋转犁耕翻土20厘米深, 翻后打碎土块搂平整细;将覆盖土壤的塑料膜放在棚室一端并挖好压膜沟, 要求膜一定没有破洞, 厚度在0.8毫米以上;按推荐用药量均匀撒施在土壤中, 并与20厘米耕层土壤拌均;从放塑料膜一端开始喷水, 使药与水充分接触产生有毒气体, 边喷水、边覆膜、边用土压严, 减少毒气外逸;熏蒸时间因土壤温度而定, 土温25℃以上密闭12天以上, 揭膜通风5天;土温20~15℃密闭12~15天, 揭膜放气7~10天;土温10~5℃密闭25~30天, 揭膜放气20天。地温低, 密闭时间要长;土温低于5℃防治效果受到影响。

注意事项: (1) 要按包装袋上标签正确使用, 注意防护, 防止中毒及二次污染。 (2) 在处理后土壤中种植作物种子或苗木、灌溉水等必须不带病菌;用垄鑫处理苗床土, 可参考上述处理办法进行。 (3) 在有立柱的老式温室做土壤消毒时要沿立柱挖好压膜沟, 立柱周围的土清理到中间, 覆膜时一定要压严实, 防止毒气外泄。

19.噻唑膦在植物体内有很好传导作用, 有效防治线虫侵入, 对已侵入植物体内的线虫能有效杀死。杀线虫持效期长, 1年生作物2~3个月, 多年生作物4~6个月。杀线虫效果不受土壤条件影响。剂型使用方便, 无需换气, 药剂处理后能直接定植。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属于中等毒性, 对人畜安全, 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几乎没有影响。常用制剂10%颗粒剂。防治黄瓜、番茄、西瓜根结线虫, 每亩用10%颗粒剂1.5~2公斤, 在定植前 (定植当天) 将药剂均匀撒于土壤表面, 再用旋耕机或手工工具将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 混合深度需20厘米。

无公害农产品 篇8

1 建立优化施肥模式的依据

所谓优化施肥, 就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目标产量和品质指标, 科学设计并实施的最佳施肥方案, 实现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优化施肥的核心是针对最佳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目标, 确定最适宜的施肥量和最协调的肥料种类与养分配比。

1.1 施肥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过去常规作物配方施肥的理论是正确的, 但将其应用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践中, 由于缺乏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 因而采用的施肥参数欠准确。如大部分地区单凭经验施肥或按传统习惯施肥, 缺乏土壤测试的翔实而准确的数据, 故配方施肥指导性不够合理。优化施肥就是要大力开展肥料试验, 强化各生产区基础数据的研究, 并对其施肥参数进行反复试验, 验证核实, 确保在各生产区的实用性。肥料效应试验应建立在多因素、多年、多点定位试验的基础上, 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肥料效应试验数据, 建立调控无公害农产品产量和多项品质指标的优化施肥模式。然后可以应用边际效应理论分析产值、施肥成本和施肥利润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动态, 从而确定最经济的施肥种类、施肥量和最佳的养分组合以及肥料的最优投资方案等。这种配方施肥模式就更加客观和准确。

1.2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目前, 常规作物配方施肥有不同类型, 如有半定量、定量和定性三种类型。一般过程是先由定性经过半定量再到完全定量, 只有按准确定性、科学定量的最佳施肥方案进行施肥才是优化施肥。

1.3 增产增质和节肥相结合

增产增质和节肥是检验优化施肥技术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虽然全国还没有统一的作物优化施肥技术质量检验标准, 但却有生产三A级、二A级、A级绿色食品允许施用的肥料标准和绿色农产品产品卫生标准。因此, 各生产区应遵照增产增质和节肥相结合的原则, 纠正偏施、超施化学氮肥和盲目施肥的习惯, 以有机肥为主, 配施适量无机化肥, 重视生物肥的施用, 减少肥料投入, 提高肥料利用率。

2 优化施肥量的计算

优化施肥量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肥料品种和计算施肥量。目前应用较多的计算方法有地力分级法、养分平衡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等。

2.1 地力分级法

这一方法是按土壤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 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块, 作为一个优化施肥区, 利用当地土壤普查资料和过去的田间试验结果, 结合农民经验, 计算出该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和施用量。就地力分级法而言, 在计算施肥量的准确性方面较差, 但较传统的看天、看地、看苗情的经验施肥技术提高了一步。由于同一优化施肥区内的自然条件、产量水平、土壤肥力等差异较小, 故提出的肥料种类用量及养分组合比较接近该区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较强。但其局限性较大, 仅适用于作物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条件较差的生产区。

2.2 养分平衡法

养分平衡法也称目标产量法。目标产量就是计划产量, 它是根据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构成要素, 根据土壤和肥料两个方面供给养分的原理来计算施肥量, 即根据目标产量计算出作物所需吸收的氮、磷、钾等养分量, 再按照土壤的测试数据计算出土壤能供应的氮、磷、钾等养分量, 两者之差就是肥料的用量。该方法应用最广泛, 其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计划施肥量 (kg/hm2) =[目标产量 (kg/hm2) ×形成1000 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数量-土壤供肥量 (kg/hm2) ]/所施肥料中养分含量 (%) ×肥料利用率 (%) 。

2.2.1 确定作物目标产量

这是决定作物需施肥料用量的原始依据, 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栽培目的而定。因土壤肥力是决定产量和品质高低的物质基础, 栽培目的是根据市场行情、经济效益而决定收获时期。准确预定产量, 应事先做田间试验, 取得当地空白田 (不施肥) 产量和品质的原始数据。但实际上不能做到, 只有以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和一般品质指标为依据, 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

2.2.2 计算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

各种作物在整个生长期中, 为了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需要从土壤和所施肥料中吸收大量养分, 才能形成一定数量的经济产量。不同类型的蔬菜由于其生物特性不同, 每形成一定数量的经济产量, 所需养分总量差异很大。因作物对养分的选择性吸收, 相同类型、相同器官的化学组成相对较稳定, 所以各类作物吸收养分量可从现有的科研资料或肥料手册中查出。但是在引用时, 要注意选择近年而又比较接近当地条件的材料, 以减少误差。

2.2.3 计算土壤供肥量

一般在整地施肥前, 采集耕层 (0~20 cm) 土壤样品测定各种速效养分含量, 代表可供当季作物利用的养分数量。例如, 测得某地块土壤碱解氮 (N) 含量为90 mg/kg, 速效磷 (P2O5) 含量为80 mg/kg, 速效钾 (K2O) ) 含量为120 mg/kg, 经乘以2.25换算为1 hm2耕层可提供的N为202.5 kg、P2O5为180.0 kg、K2O为270.0 kg, 然后再乘以因地、因作物种类不同的利用系数。根据作物生产的特点, 还应注意以下校正系数:

2.2.3.1作物利用土地的系数。

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农田内的田埂、走道、水渠及保护设施均占有一定面积, 这部分土地的养分不能计算为可供作物利用的养分。因此, 需再乘以0.8~0.9的校正系数。则每公顷耕层可供吸收的N为162.0~182.2 kg、P2O5为144.0~162.0 kg、K2O为216.0~240.0 kg。

2.2.3. 2 作物生长季节的养分校正系数。

栽培由低温到高温生长季节的作物, 前期生长慢, 应适当增肥促长, 可通过土壤供氮量加以调控, 即乘以1.2校正系数。如果种植季节由高温到低温, 前期生长快, 应适当减肥控旺, 土壤供氮量乘以0.7校正系数。

2.2.3. 3 土壤速效养分利用系数。

由于作物种类较多, 受施肥影响差别较大, 参考现有资料及目前施肥情况, 作物施肥的利用系数暂定如下:

(1) 土壤碱解氮 (N) :一般栽培为0.480, 早春栽培为0.336, 秋作栽培为0.576;

(2) 土壤速效磷 (P2O5) :一般栽培为0.400, 早春栽培为0.280, 秋作栽培为0.480;

(3) 土壤速效钾 (K2O) :一般栽培为0.800, 早春栽培为0.560, 秋作栽培为0.960。

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结果及其利用系数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 也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土壤速效养分利用系数=空白区作物产量×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吸收养分量/土壤养分测定值 (mg/kg) ×2.25。式中的2.25为土壤测定值 (mg/kg) 换算成kg/hm2土壤养分含量的换算系数。

土壤养分供给量=土壤养分测定值×2.25×土壤养分利用系数。

山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问题及建议 篇9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推进措施, 它保障消费者的基本安全, 是一项由政府推动的事关广大老百姓健康的民心事业, 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任务和新要求。近几年来,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认证数量成倍增长, 认证效率大幅提高, 认证效益显著增加。这对于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品牌战略的实施,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 从我省的工作实践看, 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 宣传力度不够, 公众认识不到位。目前好多消费者不知道无公害农产品是什么。据调查, 仅有53%的管理人员对无公害农产品有一定的认识, 81%的农户知道“无公害”, 但说不清“无公害”的具体含义, 50%的城镇居民对有标识的无公害农产品表示半信半疑或×无所谓。

(二) 工作机构不顺, 认证体系薄弱。一是工作机构上下不对口, 工作不顺。2003年,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要求, 省农业厅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之后, 多数市、县也成立了相应机构。但市、县机构归口较乱, 上下不顺, 协调难度大。二是队伍素质低, 工作效率不高。突出问题是专业人员不足, 素质普遍不高, 工作质量差。三是缺乏一支自上而下的、稳定的检查员队伍, 现场检查监督不够。随着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的增加, 需要监管的范围和数量将不断增大, 如果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检查员队伍进行有效的监管, 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就很难保证。

(三) 优质优价不明显, 企业积极性不高。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信息不广、渠道不宽、销路不畅。而现阶段我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生产分散, 规模小, 经济力量普遍薄弱, 进超市销售门槛高、成本大、效益低。优质安全农产品专销网点、专销区的建设及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不普及、不规范。在市场上, 并没有体现出无公害农产品与其他普通农产品价格上的区别, 优质不优价, 严重影响申报者的积极性。

(四) 市场准入尚未建立, 企业紧迫感不强。目前我省没有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无公害农产品与其他普通农产品没有区别。而且我省例行的监测体系、速测技术还不普及, 监测覆盖范围小, 重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适时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 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并及时公布还做不到。有害农产品还有一定的市场, 有时甚至比无公害农产品效益还要好, 品牌形象在市场上难以树立起来。

(五) 政府资金投入较少, 扶持力度不够。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很少, 各市、县财政支持也很不平衡, 尤其是县一级财政几乎没有投入, 影响了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开展。

二、进一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建议

(一)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意义, 介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 宣传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的好处及不合格农产品对人体的危害, 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等, 通过多视角、全方位的宣传, 教育农民, 扩大全社会认知面, 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 通过举办培训、编印资料、信息交流等各种形式对生产者、管理者进行广泛培训, 使他们尽快了解和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技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提高农民对无公害农产品意识, 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 加大机构体系建设力度。在加强省级承办机构自身建设的同时, 进一步明确市、县承办机构, 理顺工作关系, 明确各级职责与分工, 充实技术力量和管理人员, 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认证工作有机构, 办事有人员, 运行有经费, 责任明确, 信息便捷, 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

(三) 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从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加强产地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健全生产记录档案等方面人手, 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逐步建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配套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使无公害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有标准可依。加大质量标准执行力度, 全面推广各项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加快实现生产标准化。围绕提高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优质、抗病虫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 加强无公害新技术的开发, 将高效设施、综合防治、安全控害、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进行科学组装配套和推广, 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科技集成能力, 全面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同时, 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全面推广质量追溯制度, 规范生产记录档案, 完善编码和标识管理, 建立和完善产品标识及承诺制约机制。

(四) 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保障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要结合实际, 借鉴先进省市的市场准入制度经验,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区内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企业, 实行“场地挂钩”、“场企挂钩”, 全程追溯, 责任追究。对外埠农产品应建立市场监测, 政府部门监督抽查, 进货责任追究和警示退出制度。为保证市场准入制度的顺利实施, 应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市、县监督检验能力和手段, 建立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 切实加强对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生产过程及市场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执法监督检验, 确保上市农产品安全卫生。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开发研究 篇10

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提高, 即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在提高。近年来, 因为在食品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使民众对食品安全意识快速提高, 人们对食品质量及营养性要求在不断提高, 不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而且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的要求和市场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 人们愿意为这些高质量农产品买单,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开发经济效益前景看好。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是使用物理方法和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 降低农药用量, 施用有机肥, 减少化学肥料使用, 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生态环保效果。

1.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在发达国家的模式

食品安全也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欧盟是由横向与纵向的网络管理体系构成, 覆盖了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 并于2002年初正式成立了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 (FSA) , 对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产品可追溯。同时, 有法律法规体系保障, 对违规企业有法可依地实行处罚, 可以有效地抑制危害事件的发生。

2.黑龙江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优势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具有生态和资源优势。如何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优势, 对于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以及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经济总量、种植面积、质量安全水平等多项指标在全国领先。然而这些优势以往并未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从根本上说, 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因种植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获得应有的高经济效益, 随着生产管理的改进和人们对无公害产品的认知提高, 将会迎来无公害农产品广受欢迎的时期, 近年来从黑龙江省农产品在各地展会的热度看, 黑龙江省优良的农产品已受到其它省份民众的广泛认可, 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高, 也会带动本地农民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中。

3.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原则

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巩固和发展这一门专业技术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统一完善的系统管理原则

建章立制, 有章可循, 做到生产有规程, 产品有标志, 认证有程序, 市场有监理, 过程有记录, 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在严格管理之中, 使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和良好的产品信誉有可靠的保证。

(2) 严谨规范的生产技术原则

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品质独特性是其生产技术独特性所决定的, 只有严谨规范的生产技术, 才有符合特定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

(3) 循序渐进的产品开发原则

市场消费能力、消费观念、消费特点都是分层次的和分阶段而有不同的要求, 现阶段消费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正处于培育扩大过程, 在生产中必须相适应地发展。由于技术进步的渐进性, 故此也决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渐进性。

(4) 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引导, 技术力量的加强和支持做保障

政府政策的导向扶持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地区特点设定准入门槛, 并给与技术支持, 无公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可以灵活多样, 规模也不应一味求大, 因地制宜, 加强地区统筹, 从生产到销售有统一体系, 扩大宣传, 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地参与到无公害农业生产中, 提高农民收入, 也有益农业的长久发展。

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中, 已造成农业土壤环境退化、农产品不同程度的污染, 已引发民众对食品安全的疑虑, 这种危机促使新的无公害农业发展战略的产生, 是农业发展的转折时期, 势必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不仅仅是适应市场需求, 更是有益农业生态环保,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在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模式及原则上给出参考或建议。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农业,生态,原则

参考文献

无公害农产品 篇11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无公害农产品;数字特征

中图分类号: S12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373-04

收稿日期:2014-01-08

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科研合作资助项目(编号:Z2005-1-55003);重庆市涪陵区科委计划项目(编号:2012ABA1054);长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编号:2012XJYB038)。

作者简介:徐儒(1982—),男,重庆忠县人,硕士,实验师,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E-mail:xuru168888@163.com。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仍然是一些地方的主导产业,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农产品,存在较大的供求市场,因此农产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健康方向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安全、营养品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由于其质量好、安全性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所谓无公害农产品即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和规范的农、牧、渔产品,其基本特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传统的无公害农产品判断指标大都采用肉眼观察和随机抽样并进行化学检测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专业机构、专业仪器设备、专业人员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会破坏样本本身,检测的时间较长,且取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引入,模式识别在农产品检测和识别方面也有诸多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对农产品的图像识别的几何特征方面,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农业信息化领域,为了准确描述无公害农产品的基本特性,需要对其进行数字特征研究。本课题组从2002年开始进行农业信息化研究,对粮油、蔬菜、瓜果、水产、食用菌、种子、苗木等初级产品进行大量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将传统检测方法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生长环境、培育过程、几何形态3个方面进行无公害数字特征提取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农产品3个方面无公害数字特征的提取,能够涵盖绝大多数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范围,其特征值能够较为准确、科学地对农产品进行无公害判断和检测。

1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feature selection)也称特征子集选择(feature subset selection,FSS )或属性选择(attribute selection ),是指从许多特征中找出那些最有效的特征,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特征子集,从而降低特征空间的维数,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在无公害农产品的数字特征提取中,反映无公害特征的信息往往较多,存在与无公害毫不相关的关系,如何从众多的特征中过滤掉不相关的、冗余的特征,关键在于恰当的特征选择,在提高模型精确度和减少运行时间的同时降低空间维数。为此,要解决农业信息化中无公害农产品数字特征的提取,首先要对特征参数进行选择操作。

特征选择操作是从一组数量为D的特征中选择出数量为d(D>d)的最优特征。在特征选择时解决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的标准,既选择一种可分离性判据作为最大特征组的标准;二是找到一个较好的算法,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最优的特征组。假设k组特征项之间相互独立,用符号N表示,选择前M个特征就是一组最优的特征。

通过对涪陵区农业信息化近10年的研究发现,无公害农产品的基本特性,主要受到生长环境、培育过程、形态表现3个方面影响。其中生长环境主要从生态和环境方面判定农产品的安全性,是最基本、最原始、最重要的特征;培育过程主要从生产环节方面判定农产品的安全性,是最重要、最容易导致农产品出现问题的特征参数;形态外观主要从大小、形状、颜色、表面缺陷等外部表现方面判定农产品的商品性。

我们在2001年《涪陵农业信息化预研究》和2006年《涪陵三农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上,对生长环境、培育过程、几何形态特征参数设置一定的权重阈值来表示3个方面的重要程度。特征参数经过选择和权重计算,生成无公害农产品判断的核心向量,这些向量中的特征参数代表该类特征的类别领域词,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无公害农产品的基本特征。

2生长环境特征分析

生长环境的好坏与农产品的优劣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生产基地的环境因子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的基础。农产品无公害的判别,首先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特征分析和提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要求包括培育基地的土壤环境、灌溉水环境等,这些环境因子必须达到且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公害的基本标准,从而保证无公害农产品出自良好的生长环境。虽然影响农产品生长的环境因素很多,但是最能影响农产品安全性的主要有3方面:土壤质量、灌溉水质、大气环境。其中,土壤质量包括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等,例如总汞、总砷、总镉、总铅、总铜、总铬;大气环境包括有毒气体、颗粒悬浮物等,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总悬浮颗粒物;灌溉水质包括重金属元素、化学废弃原料、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污水等,例如pH值、总汞、总砷、总镉、总铅、总铜、石油类、氟化物、氯化物、六价铬、类大肠菌群、化学需氧量等。用U表示生长环境的集合,则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可表示为:U={U1,U2,U3}={土壤质量特征,灌溉水质特征,大气环境特征};其中Ui={Ui1,Ui2,Ui3,…,Uij,…,Uim}表示第i个特征的集合,例如U11表示为U11={总汞,总砷,总镉,总铅,总铜}。

nlc202309020316

农产品主要来源于农场和基地,空气环境指标、灌溉水质指标、土壤质量指标都有严格的数值范围。在信息化的农业信息系统中,这些参数可以通过权威机构鉴定获取。

3培育过程特征分析

无公害农产品除了对生长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外,对整个培育过程也有严格的规定。在产前的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环节的投入监测;产中的栽培、灌溉、施肥、用药、收获等环节的投入监管;产后的收货、包储、存放、运输等环节的投入监管。整个培育过程一般不施或少施化学肥料,主要采用有机肥料和秸秆回田实现养分平衡;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防治病虫草害,整个过程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药剂,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指数。

化学药剂的使用,会在产品的表面或体内残留,影响农产品的安全性。为此,我们通过光谱特征提取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采用多路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农药残留对生物酶的抑制率,从而确定农药残留的程度,衡量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特征。

4产品几何特征分析

4.1颜色特征参数提取

物体颜色常用颜色空间来表示。颜色空间是用一种数学方法形象化表示颜色,人们用它来指定和产生颜色。在计算机视觉中,农产品图像的颜色特征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RGB颜色空间是最常用的颜色模型之一,作为一种颜色标准,通过红(Red)、绿(Green)、蓝(Blue)3种颜色通道,为每个像素的RGB分量分配1个0~255范围内的强度值,3种颜色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与叠加,从而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HSI颜色空间也是一种空间模型,是以人的视觉系统为出发点,用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亮度 (Intensity) 3个参数来描述颜色特性,其中H表示颜色的波长,S表示颜色的深浅程度,I表示强度或亮度,由于3者之间相互独立,可单独处理,用圆锥空间模型来表现。在图像处理中,大量算法可在HSI色彩空间中方便地使用,简化了图像分析和处理的工作量。RGB模型与HIS模型如图1所示。

用数码相机采集到的原始图像是由RGB色彩空间表示的,为了提取农产品图像的颜色特征,需要对RGB图像进行HSI空间的转换。RGB向HSI转换,是由基于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单位立方体向基于圆柱极坐标的双锥体进行等价变换,其中几何推导算法是比较经典的方法,采用公式(1)将RGB中的亮度分离,将色度分解为色调和饱和度,实现RGB图像中色度和亮度的分离。

通过HSI颜色算法来获取产品颜色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获得较好的识别效果。在HSI颜色模型中主要描述物体颜色的特征有色调、饱和度、亮度,其中色调是描述纯色的属性,是真正反映物体颜色的特征属性,饱和度主要反映一种纯色被白光稀释程度的度量,是不可以测量的,亮度则是对颜色明亮程度的主观描述,是不可以测量参数。因此,在颜色特征的参数提取中,主要提取集中反映颜色本质特征的色调参数。经过RGB到HSI颜色空间的转换,色调参数以空间向量的形式表示,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像素值都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图像的基本特征,因此,通过获取图像中各个像素点的色调平均值来反映颜色本质特征是比较准确的。基本操作为:先获取产品颜色的H分量值,再求各个分量的平均值,图像中各像素点色调H的平均值则为产品的颜色特征。计算公式描述为:

集合h={h1,h2,…,hi,…,hn}表示H分量的像素集合,hi表示图像对象中RGB转换HSI模型映射的色调特征值的第i个像素值,总像素数用N表示,图像中各个像素点的色调平均值H可表示为:H=∑ni=1hiN,其标准差σH表示为:σH=1N∑ni=1(Hi-H)2,H即为物体颜色的特征参数。

4.2面积特征参数提取

面积是衡量物体所占范围的一种方便的客观度量。一般情况下,在品种和生长环境一定的情况下,同一批次的农产品的物理面积大小虽不完全相同,但都趋近于一个标准常值K。通过对农产品进行面积特征的表征分析,可以有效地提取出产品面积的形态特征,从而很好地对农产品进行分类或定级。

面积特征主要由物体或区域的边界决定,与其内部灰度级别的变化无关,一般最有效的面积特征提取方法是统计产品图片的边界及其内部像素的总和。基本思想为:首先获取农产品图像,再对产品图像进行HSI色彩空间转换,提取色彩分量进行灰度化和二值化操作,然后进行图像分割和去噪处理,在边缘检测和提取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填充与标志,并计算出标志区域像素点值的总和,通过已知参照标准物单位面积的像素值,计算参照物与区域标志之间的像素比值,进而求出农产品的面积(图2)。

在图像分割中,大量的试验发现,很多农产品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并不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不能够采用传统的选定灰度双峰之间的谷底值作为输入阈值将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为此,需要直接对S分量进行灰度和二值化,通过差分法将对象和背景分离出来。在边缘提取中,分别采用Robert、Sobel、Prewitt和Laplacian边缘算子对分割好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提取产品图像的边缘检测结果,发现Sobel算子和Prewitt算子存在边缘不完全连通的情况,Laplacian算子出现对噪声比较敏感,而Robert边缘检测算子能够产生较好的边缘检测效果,因此我们采用Robert边缘检测算子完成图像边缘提取。

提取产品图像面积特征的算法描述为:

步骤1,图像灰度变换:将真彩图转换成灰度图像,使得图像的对比度扩展,图像更加清晰,特征更明显。

步骤2,图像分割:主要从背景中分离出图像对象。由于阈值法不能够很好的选取阈值,因此采用差分法对图像进行分割。

步骤3,调节图像对比度:主要增强图像对比度增大反差,提高图像对比度和清晰度,加大图像动态范围。

步骤4,边缘检测和提取:采用Robert算子进行边缘检测;从而构成分割区域,将对象目标和背景分开。

nlc202309020316

步骤5,图像几何特征处理:通过开运算对边缘提取图像腐蚀膨胀,可以抑制噪声,能有效地消除孤立噪声点,增大和填补目标物体中的空洞,并形成连通域,对图像区域进行填充和边缘轮廓平滑操作。

步骤6,滤波操作:通过滤波操作,消除图像噪声,从而提高数据的准确度。

步骤7,标记图像区域并获取属性值。

步骤8,确定参照物单位像素值为单位面积,计算参照物与图像区域之间的比值,进而而获取图像面积。计算公式为:S=标志区域像素值/参照物单位面积像素值。

4.3形状特征参数提取

当物体从图象中分割出来以后,形状描述特征就可以作为区分物体的重要依据,在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刻画物体基本的形状特征主要通过矩形度和矩形跨度2个参数来反映,其中矩形度主要反映物体对其外接矩形的充满程度,矩形跨度主要反映矩形长和宽之间的比例关系。矩形度和跨度参数主要用来判断农产品的形状是否规整,从形状上是否符合无公害的基本要求。

矩形度主要通过物体的面积与其最小外接矩形的面积之比来刻画,计算最小外接矩形MER的算法思想为:将物体的边界以每次N°的增量在90°范围内间隔旋转。每旋转1次记录1次其坐标系方向上的外接矩形边界点的最大和最小坐标值(x、y)。通过旋转的方法来寻找物体的最小外接矩形(图3)。

形状特征参数提取的算法描述为:

步骤1,以水平方向为x坐标,垂直方向为y坐标,确定对象的中心点,在90°范围内等间隔旋转。

步骤2,记录每次旋转的坐标刻度,获取x轴和y轴意义下的最大长度和宽度,求出外接矩形值。

步骤3,计算每次旋转最小外接矩形。

步骤4,根据对象面积与最小外接矩形,求出矩形度R。矩形度R的公式描述为:R=AAmer。

取面积最小外接矩形的参数为主轴意义下的长度和宽度,则此时物体水平和垂直之间的跨度关系可以通过最大横轴与最大纵轴之间的长宽比值λ表示:λ=wH。

4.4纹理特征参数提取

每一种农产品的表面都存在固有的纹理特征,可以通过这种纹理特征来区分和判断农产品的类别,还可以通过这种纹理特征来检测物体是否存在缺陷。纹理特征在遥感图像识

别、医学成像诊断、材料表面质量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农产品图像区域中提取有效的纹理信息,反演出产品的表面物理属性,查看农产品是否存在损坏、腐败、磕碰变质等情况,主要采用经典的局部二值模式 (local binary pattern,LBP)算法。

LBP算法是一种用来描述图像局部纹理特征的算子,算法首先由Ojala等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以某像素点为中心点(xc,yc),与邻近区域的每个像素点灰度值进行比较,若邻近像素点的灰度值大于中心像素点的灰度值,则将邻近像素点的灰度值标记为1,否则标记为0;从左上角顺时针排列邻近像素点的灰度值,可产生8 bit的无符号数,即得到该点的LBP编码值,由LBP算子得到LBP码替换掉该点的像素值,就得到图像的LBP纹理图,并用这个值来反映该区域的纹理信息。

通过对LBP纹理图进行直方图匹配操作,可以应用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表面缺陷检测中。LBP算子的特征向量提取过程描述为:

步骤1,图像提取:从分辨率和灰度两个维度分解纹理图像,得到二值图像阵列。

步骤2,划分cell区域:将图像进行cell小区域划分,每个cell区域满足R×R。

步骤3,二值化转换:将R×R的区域像素点分别与中心像素点的灰度值进行比较,如果中心像素值比该邻点大,则将邻点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

步骤4,统计二值图像中的0值连通域和1值连通域的属性,得到cell区域的二进制LBP码。

步骤5,LBP纹理特征值:通过LBP码与阈值的乘积,确定每个cell区域的LBP纹理特征值。

步骤6,对比度分量:获取邻域中所有大于和等于中心点像素的均值与所有小于中心点像素的均值之差,确定出对比度分量。

步骤7,cell直方图处理:对LBP码的二进制序列进行统计,并对每次出现的频率进行单个cell的直方图处理。

步骤8,直方图归一化处理:对每个cell的统计直方图进行连接,得到图像对象的LBP纹理特征。

步骤9,农产品判别:通过图像的纹理特征,对农产品的表面进行判别筛选,对表面存在缺陷、腐败、不规则等不符合无公害要求的农产品进行剔除。

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本系统设计的数字特征提取法能够较准确地测量出农产品是否属于无公害产品,而且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为无损检测,为其实用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6结论

针对现有农产的无公害检测存在的随机性大、检测时间长、专业性要求高、破坏样本等问题,本研究在引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无公害农产品数字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从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培育过程、几何形态3个类别9个方面,进行无公害检测、分析与研究,提取出无公害农产品的数字特征。与传统方法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范围广,实现了对无公害农产品非破坏性检测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在农业信息化系统应用中可行性强。

参考文献:

[1]王永皎,张引,张三元. 基于图像处理的植物叶面积测量方法[J]. 计算机工程,2006,32(8):210-212.

[2]王国林,周树仁,李军强. 基于模糊聚类和形态学的轮胎断面特征提取[J].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5):513-517.

[3]边肇祺,张学工. 模式识别[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陈廷寅,张东,杨艳,等. 超声图像的LBP纹理特征提取[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5):401-405.

[5]郑永斌,黄新生,丰松江. SIFT和旋转不变LBP相结合的图像匹配算法[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0,22(2):286-292.

[6]黄非非. 基于LBP的人脸识别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9:20-25.

无公害农产品 篇12

2012年7月10日至12日, 由四川省农业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农产品机构考核评审及实验室资质认证评审专家组, 对四川省攀西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中心进行复查评审。评审组专家听取了该中心的工作汇报, 查看了实验场所及环境条件, 查阅了中心质量体系文件, 调阅了主要仪器设备档案、检验报告和相关原始记录, 审核了质量体系文件与相关准则的符合性, 检查了质量体系运行和技术运作记录, 对实验室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能力考核。本次复查评审安排7个样品24个参数的现场考核试验, 参加试验人员6人, 所有现场考核项全部合格。评审组一致认为:四川省攀西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中心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要求的基本条件, 具备对5类产品 (农产品和产地环境) 173项314个参数开展检测的能力, 同意通过复查评审。

上一篇:镀铜接地线下一篇:有效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