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育教学

2024-07-25

有效教育教学(共12篇)

有效教育教学 篇1

教学是否有效, 笔者认为决定于对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这一对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上。现实中, 一些课堂高耗低效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与设计上重策略、轻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策略

只有目标有效, 才能谈策略的有效。目标无效, 策略越有效, 课堂效果离目标就越远。教学目标是统率, 要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学习方向, 让他们潜心思考、认真研习、学有所获、课有所得, 而不要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无谓的问题上白白消耗, 这就需要教者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统领价值与导航作用。

事实上, 很多时候, 教师们缺乏目标意识和战略意识, 总爱把目光与思维定位在策略与具体的战术上。导入时, 考虑采用一段录像或一个故事吸引学生, 引发兴趣;教学中, 采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方式, 体现新理念;结束时, 请同学表演, 活跃气氛、掀起高潮、留下回味……诸如此类。笔者有时与一些青年教师研讨设计公开课时感受尤深, 教师们大多谈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 对教学目标的思考与研讨很不够, 仿佛教参上早已写好, 照着那几项执行就可以, 根本没有研究、确定目标的必要, 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教学方式方法翻新出彩上, 以及怎样把课上得生动、热闹、吸引人上。

策略游离目标、策略与目标分离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 不加选择地运用多媒体。很多语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把课文描述的情境制作成一幅幅画面, 搞得很“唯美”, 以为这样的教学很生动、很有效。可惜的是;他们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感, 发展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想象力。再如, 笔者日前听了两位教师分别上的《三打白骨精》。两节课上, 两位教师都大量引用原著中的文字, 一位教师用所有时间带领学生结合原文分析白骨精分别用的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苦肉计”、“反间计”和“连环计”;另一位教师更是带领学生专读引进的原文资料, 让学生谈白骨精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心目中分别是什么形象。这样就把课文丢掉了, 目标也丢掉了。“体会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的关系, 感受古典名著非凡的想象力、故事情节的经典及复述课文、内化语言”的教学目标被遗忘与丢弃了。

目标决定一切, 使用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备课设计首要的不是选择策略, 而是研读教材, 思考与确定合宜、有效的教学目标。布卢姆认为,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加涅也说:“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 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 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目标与选择策略

从教材特点、学生发展与课标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与设定教学目标。在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之后, 还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 就是以为教参上有“教学要求与目标”之类的表述, 教师可以不用考虑教学目标, 照着执行就行了。其实不然, 写在教参上的“目标要求”, 只是编者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价值的把握。作为一线教师, “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 一是要有一种“审慎、参考”的态度, 因为毕竟不是自己的思考。二是必须花一番理解与内化的工夫, 因为即使你完全赞同教参上关于目标要求的表述, 离真正的理解也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真正理解与内化, 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贯彻与落实。

《三打白骨精》关于“教学要求 (目标) ”, 教参上的表述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 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基于教材特点考虑, 我们知道本文, 根据名著《西游记》有关内容改写, 所以教参上有了教学要求目标中第3句的表述。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很多, 教材为何选择这一个?这一个故事有何独特价值?

基于学生现有水平考虑, 现在的学生对《西游记》太过了解与熟悉, 电视电影一版再版, 新版旧版反复播放, 再加上“儿童版”、“青少版”、“绘本版”、“课标版”等不同版本的图书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 “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 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这一目标要求又该如何把握?了解什么?体会什么?

再看课标关于第三学段 (五一六年级) 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9页) 相关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进一步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 我们得出一个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体现教材个性特点及课标相应要求的、合宜的、发展性的目标理解:

理解3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三变”与“三打”的关系, 初步领悟这种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感受故事的经典与名著的魅力, 并通过复述课文内化丈本语言、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用角度考虑教学策略的具体选择与确定。既然“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策略选定的指针与标尺。因此, 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才可选用。

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作出一些判断:第一, 用不用多媒体, 无关紧要, 关键要看目标需要不需要。如果是为了创设一个必须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投入其中、更好地学习, 则可选用;如果多媒体取代了学生头脑对语言文字描述画面的美好想象与美妙体验, 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则断然不用。第二, 引用原文或资料, 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而不是远离文本。因此, 教师在辛辛苦苦找来课外资料时, 请先思考一下:用这些资料是为了什么?是突出了课文、丰富了课文、走近了课文, 还是干扰了课文、冲淡了课文、掩盖了课文、游离了课文?

此外, 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还是让学生探究的策略, 也不难选择, 要看谁更易更好实现既定目标。

总之, 有效的目标决定有效的策略, 有效的策略实现目标的有效。目标的有效加上策略的有效才能共同架构起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教育教学 篇2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提高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立足于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效调控,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动手又动脑、低耗费、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要我学,变为学生主动学、会学,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个体全面的发展。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理念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3、有效教学的具体内涵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强调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鉴于此,我校确立了《对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研究旨在克服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构建真实、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让学生自主能动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选题背景与意义

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不尽人意。“有效教学”乍看是极其普通而久远的命题。但是,在分数至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这一命题却变得很复杂,充满了疑虑。任何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是好的,是有效的,是高效能的。然而,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怎样实现有效教学?今天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更具有现实性、紧迫性和实用性。

三、研究现状

很多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课,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课堂教学的春天。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却发现我们是在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新瓶装旧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课堂教学还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当今的课堂教学似乎还缺少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还十分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必要的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牵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和“动手实验”的机会并不多。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

(二)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谈不上生成智慧了。更谈不上通过课堂教学,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

四、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与探索,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用热情和兴趣点燃智慧,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三)通过搜集资料和深入学习有效教学理论,转变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领导小组及职责 为了加强领导,保证我校创建有效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特成立创建有效课堂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组织全校各学科创建有效课堂活动的开展。组长:郝国栋负责协调各项工作及总体安排 组员:郭学玲、齐建敏、杨克珩

六、研究内容

我们进行“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的思路是重建课堂,我校指定了课改实施方案,分别从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研究等范畴去研究和把握课堂教学,进而去构建融合新理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一)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把握有效教学的含义。比如:(1)清晰授课。(2)多样化教学。(3)任务导向。(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5)确保学生成功率。

(二)课程标准及教材对知识要求的研究。

(三)学生学习思维、心理、情感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小组学习活动,实行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四)教学方法及习惯的研究。重点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导学”来促进学生有效的“互学”。内容主要有: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反思策略(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七、研究方法

(一)课堂观察法:课堂教学评价最常用的方法。它由听课和记录,整理听课记录,课堂教学评价三部分构成。这种听课方法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环境、课堂教学条件和课堂气氛等的观察,通过重视记录教师的导入和过渡语、教师的提问,教师独特的见解,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情况的反馈,学生的提问,学生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典型错误,学生听课表现,小组活动,各项活动所用时间等方面,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法及效果。

(二)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三)个案研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收集明显的差异性个案,做针对性研究。

(四)比较研究法:比较各类型学生与教学手段的情况,寻找其中的规律,探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五)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六)行动研究法:制定教学方法策略并实施操作,建立行动计划,行动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及时修正。

八、研究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3、3)

1、成立课题,学习、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完成课题方案设计; 完成开题论证。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3、4——2014、6)第一阶段阶段目标:(2013、4——2013、6)

1、初步实施高效优质课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实验课等课型实施研究;

2、课堂有效教学的早期准备。第二阶段阶段目标:(2013、9——2013、12)

1、高效优质课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等课型实施研究基本成型;

2、整理有效教学优质习题、有效教学经验小论文; 第三阶段阶段目标:(2013、3——2013、4)

1、整理完成新课讲授方面实施的有效性研究小结。

2、整理完成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小结。

3、整理完成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研究小结。第四阶段:深化研究(2013、5——2013、6)

九、预期成果

1、素材资料库:本课题研究的各种调查方案和数据。

2、论文: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或教学设计。

浅谈“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有效提问;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4

在刚刚结束的期考学生代表座谈会上,一份问卷调查反应了一个现象:学生喜欢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问题”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课堂有效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成效中有一部分就是通过问题诱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解决疑问的,教师应把时间交给学生自主讨论探究,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提问除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当然如果教师只是为了“问”而“问”,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在本文中,笔者就“有效提问”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对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紧扣学生知识结构,设计关键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每一堂课,乃至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设置较高思维水平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解决新情景之下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困境。

1.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设计出关键性问题,抓准提问的契机,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纠结”。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结扣”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笔者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邹忌分别对哪三种人发了哪三问?三问中的共同词语是什么?三问收到三答,三个答句有何异同,为什么?……这些问题从文章的整体理解设计,将课堂的内容贯穿起来,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回答,从而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探究的欲望,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关键问题”的设计来统一一节课的设问,从而突出重点、盘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与课堂的教学效益。另外,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分寸,让学生感到趣味盎然。如在教学“修辞手法应用”时,涉及到借喻与借代的辨析,在简单的理论阐述指明两者的区别之后,笔者启发道:你们常爱给同学、老师取绰号,其实,这之中就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借代和借喻。提问:“一个人长得矮胖,你们会叫他什么?一个人长得高瘦,你们又会叫他什么?一个人耳背,你们还会叫他什么?”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做出回答。笔者再问:“你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明确:“辨析它们的关键就是相似。有相似点的如水缸、电线杆就是借喻,而不存在相似点的如聋子就是借代。”联系生活的实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借喻和借代的区别。这样的课堂,平淡中出新奇,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

二、分析问题的语言表达,制定提问计划

表达清晰的有效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让学生享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教师让设计的问题成为对话的火种,让问题具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力量,提高学生正确表达的可能性,这样学生才能显得才思飞扬。对学生而言,课堂以提问方式展开的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如:

例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范围过大,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回答也是无穷尽的。

例2.“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怎样进行考虑?”这样的问题过于空泛,语言内涵过于丰富,设问形同虚设。

例3.“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这样的问题设问难度大,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还有一些提问往往使学生瞠目结舌,难以回答;或者张口即来,异口同声,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不仅难以将学生真正导入文章的情境,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有以下认识与建议:

开放式试题与复合类试题是近年中考常见的考试命题形式,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新课学习中不适宜利用这类试题,其问题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提问的效率。

对于过于开放的提问,一旦涉及复杂的概念、原理或规律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问题来代替抽象的问题;用一系列小问题来代替概括性问题;也可以在设置提问时考虑问题的层次性,抓住问题的关键,预测学生的反应和能力。

三、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调节提问范围

同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调节问题的范围大小,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思维域值,将问题分为窄问题和宽问题,引导学生化整为零、化大为小,从而使问题适合学生。如在《故乡》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提问“大家认为少年闰土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比较宽,学生难以回答,于是笔者从窄处重设问题。将大问题设成几个小问题:从作者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作者对少年闰土的“雪地捕鸟”和“月下刺猹”这两个情节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作者对少年闰土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分解问题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景,暗含思考方向,便于学生回答。因此,在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教师可多用窄问题。在复习课中可适当用宽问题,增加思维宽度和深度。

设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问题,是否具备较为完整的思维层次。在提问中,教师应该将窄问题和宽问题同时考虑到。窄问题的好处在于有提示、有相对明确的方向,而宽(下转第38页)(上接第34页)问题则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力。

四、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激活参与情趣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提问要力求标新立异,顺应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应有差别、有梯度,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如果有些问题难度大且答案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举一点为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提问:本文共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并为学生提供范例:“伯父和我一起读《水浒传》,表现了鲁迅先生认真读书的态度。”在回答时,笔者强调解答的方法和答题的规范性,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探究其余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时可借助旧知识,引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以旧推新,顺利完成对问题的解答;有时在全体学生难以回答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适当地指明思考的范围和方向;如果遇到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插图或自己的动作、表情等来帮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将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效互动才能有效教学 篇4

1. 最有效的互动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分为组内相互讨论与组间的竞争与辨析。通过组间辩论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 每组充分辩论本组的话题后, 可以组织几个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发言, 其余学生则用擂台、举手赞成、找同伴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把每个同学都带入到不同观点的表达群体中。 (组织形式可以是团团座“杜郎口式”模式, 也可以前后相邻座位的学生组成小组。有些课程可以自由结组或根据学习活动的需求分组。)

2. 最有实效的互动——应用实验教学。

实验性学科要适时应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及边讲边做实验等方式。实验是高效互动的连动轴, 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 通过实验建立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感性认识, 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开发学生智力, 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创新的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加强实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 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心理, 精心设计和制作直观、形象的实验教具, 对物理概念的引入、建立和应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 最高境界的互动——动手、动脑。

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教师才能的体现, 活动的目的在于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其眼、手、脑、口都能够根据教学要求行动起来;在活动中逐渐明确教学主题, 改变教师单纯讲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动手性的活动, 可以采取请各类同学到讲台进行活动演示, 也可以请同学担任观察员, 报告和讨论活动结果, 以实现教学做合一, 学以致用。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学生的智慧是从双手与舌尖上形成的。根据“角色效应”, 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动力, 其行为是积极地模仿自己所担任的角色, 由此使良好的行为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4. 最具多元化、多层次的互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互动, 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 使教与学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同时, 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多媒体是多渠道、多途径的联系, 多种不同类型信息的多重作用与影响, 多重刺激更便于有效的互动。

5. 最能激发学习动机与兴趣的互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展示”。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 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 发言能够记住70%;做报告, 给别人讲, 亲身体验, 动手做能够记住90%。爱德加·戴尔提出,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 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 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是学习的发动机, 是有效互动的催化剂。教师可以因地制宜, 多给学生空间与时间, 请同学当小老师等。可以利用实物投影, 将教室前后、黑板、走廊与地面作为展示的平台, 要做到每一个人都有展示的平台与机会。学习动机与兴趣都源于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台上十分钟, 需台下十年功, 所以只有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 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平台越高、越宽, 学生就走得越高、越远, 学习的需求也就越强烈。

6. 最精彩的互动——学习内容与学生关联, 让学生好奇。

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 才能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所体验;只有与学生的知识实践经验相关联, 才能适合认知规律, 实现温故而知新。

好奇心是学生产生认知、发生活动的动机, 因为好奇心, 学生会对周围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产生兴趣;因为有了好奇, 学生便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如果没有好奇心, 学生是没有兴趣集中于任何事物并深入探索和思考的, 所以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来扩展学生的好奇心, 驱使学生认识更多的事物, 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7. 最基础的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有效互动的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与学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互相促进, 共同成长。教师可以用“蜜蜂嗡嗡”方法, 让学生自由组合, 三三两两, 七嘴八舌, 请同学当小老师、小检查员、小助教、小考官, 巡回听取大家的讨论, 在全班报告讨论结果。

8. 最深层次的互动——人与人心灵的互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心里带着阳光进入课堂, 学生脸上才会灿烂;教师心里充满了爱, 学生才会快乐无比;教师满怀激情, 学生才会神采飞扬。互动能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同时也能实现教学相长, 使教师与学生一同提高、成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与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他们用“爱生”传送带, 形成三维一体的共动体, 即学习社区。

9. 最感动的互动——EQ情商动能大于IQ的潜能。

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激情、热情、微笑、爱心是互动的助推器。赞科夫认为, “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活动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快乐地去挑战可以让我们轻松胜利, 如果精神状态不佳, 一切都会不佳, 热情可以指引我们取得成功。

10. 最同步的互动——课堂上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

布鲁姆说过, “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目标指向明确、集中, 才能形成合力, 事半功倍。成功的大门有两个把手一个是期望 (目标) 、一个是信念。目标一致才能取得胜利。高尔基说过,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力就发展越快, 对社会就越有益, 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综上所述:有效互动最终达到使教与学及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融为一体的共动体 (有效教学) ;使教学成为自然、和谐、生动、活泼的生态环境, 使课堂成为吸引学生、关爱学生、满足学生成功的场所, 使课堂成为学生感到安全、增强自信、体验快乐的场所。

摘要:在“爱生学校”创建中, 有效的教与学是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特征的。教学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师生与教学环境、师生与教学资源等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加强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 多途径、多层次展开互动。同时, 还要注重情绪调节, 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感悟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 篇5

【摘要】“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当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文章就目前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师眼里的误区及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等作了一个较好的阐述。

【关键词】有效课堂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

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学累,学生学习苦,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因而,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本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指的是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我们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课堂的有效性”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1、“灌”出效果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各门课程,各种知识容量相当大,不进行有效的学习,根本就无法学好每一门课程。有一位特级教师曾经在一次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老师们各抒己见,最后她亮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这位教师能把自己的一碗水一滴不差地端给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成功的,他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2、“秀”出效果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例如某堂普通的英语阅读课,任课教师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案,她本人说这节课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适合她所教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但评课的某高级级教师的评价是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很对味,思维训练到位,而且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是可以实现的。但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不宜采取此种教学方式,要求过高,什么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学生,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讨论,的确非常困难,学生的表现平平。所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要低起点、小步子,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上出一堂有效的课堂来。

3、“磨”出效果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强化意识,突出有效教学思维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激发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具有吸引力,从而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教学中可以诱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参与的积极性。

3、鼓励质疑,激活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

4、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阅、练、知、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读、练、知交替进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观察、注意、记忆、思维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在练习指导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在“知”这个环节上看重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

5、精心设计课内练习,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有效性教学,必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要科学安排时间,适时、适量、适度,练习要有效率。做到有练习教师要先做;有练必选;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改。

6、教师反复尝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能力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7、注重总结,总结有效教学的经验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江苏洋思中学提出的“堂 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经验,斯霞老师总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经验等。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

总之,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成功的教学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是终生的学习过程。怎样实现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教学质量不能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研究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倾听学生的心声,提高教学效能,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完善有效教学的心理能力。【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效教学还需有效研究 篇6

定准目标进课堂

目标的准确定位,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责任,它解决一个教什么的问题。我觉得大而言之,目标要体现学科特质,要实现学科的双基训练总要求,要养成学科学习习惯,要提升学科素养,要培养人文精神,这是上位高位总目标;小而言之,一册教材、一个单元、一节课要学生学会什么、养成什么、得到什么?用什么方式让他们得到?得到的效果如何检测和调控?进课堂之前,教师必须要有学生知、情、思、能的生长点、训练点、提升点的通盘考虑,教学时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是等位即时完成的现目标。我们定位目标必须要从以上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考虑。忽略前者,学生学科品质、学习潜能等长远目标便不能充分得到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灵气;忽略后者,学生语文素养、双基训练的基点都会落空,前后目标的实现过程变成了纸上谈兵。再从另一个角度讲,目标有的很显现,似乎很好抓,比如教参给每一课教学目标都梳理好了,你一看就明了;再比如课后习题、单元练习都告诉了你该教什么?还有集体备课也能感受到大家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但是要把握好一些隐性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从宏观角度、从学科整体目标的高度、从整个小语教材统整把握的高度来确定的目标,就不可能一下子体现出来,总是被分解成一个个子目标,分散在各册教材、各个单元、各节课中。再比如一篇阅读教材摆在大家面前,哪些地方是很好的拓展训练点呢?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教师可能不敏感抓不到,有的教师能抓到,可是抓到什么程度、深浅如何,不一定把握准。再比如情意、习惯等目标都有可能散落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不做有心人、不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角度去考虑,往往会关注不到。简单说目标定位要准确可行,一要依循“课标”,对“课标”要逐词逐句抠懂;二抠学段要求;三抠教材;四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品析悟道练思维

语文课最主要的教学流程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运用语言,在语言的揣摩、玩味、表达中渗进情操的熏染、情趣的浸润、事理的明辨等,这是语文课的特质。语言的感知、理解、赏析、深悟、归纳、运用、提升都要融进深度思维,在以语言的品赏为介质的进程中不知不觉地也在进行着思维的训练,否则教学就不利于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不利于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智。

如何构建扎实而不浮躁、深入而不浅表、有学科文化内涵而又吸引学生的有效课堂呢?我觉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只有融入教师情智的整体把握,才能真正深入学科的本质,才能真正启动学生的心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能凸现一条清晰的主线,或能抓住一个能够整体回旋的词句,或者能有一个激发思维的问题支点,或者能有一条引人入胜的情感脉络……总之,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口对准目标教学,寻找最佳突破口,应该能带给学生思维的最佳路径,使既定的目标有机整合。如果拎不住一个个节点,目标散乱,学生积极性会受影响,思维也就会随之凝滞,效果自然不好。

还要强调的是语文课和其他课不一样,意蕴情趣的深刻体悟更多地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来完成。情意相生的课文诵读,势必伴随着读书主体的个人独立思考。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只要边读边思,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收获。语文课堂上,无论是放声朗读,还是沉思默读,只要师生读得有滋有味,那么这样的读书一定是用心灵和文本、作者对话,这样的语文课也一定是充满灵性和活力的,能使学生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使其潜移默化地得到语感训练,形成语文素养的。

把握契机教灵活

请看我校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和平老师《口语交际——学会道歉》的教学片段:

(江老师走向学生时,“不小心”把一个学生的书碰翻在地)

师:啊呀,课桌太挤了。

生:不是这样的,是您走下来时,不小心把张宁凡的语文书弄掉了。

师:那我该怎么做啊?

生:应该向他道歉。

师:说得对,有没有同学愿意教我怎么向他道歉?

生:张宁凡,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书碰掉地上了,请原谅。

师:还有谁愿意教我?几位学生发言后,(教师面向张宁凡)你觉得谁讲得好,就告诉我一声,我就跟谁学。

生:张宁凡,实在对不起,我不小心把您的书碰掉地上了,您能原谅我吗?

张:(点点头)江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最好。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说得好呢?

张:因为他承认做错了,还很有礼貌。

师:那我就跟他学。(面向张宁凡)张宁凡,实在对不起,我不小心把您的书碰掉地上了,您能原谅我吗?

(学生笑)

师:用话语道歉是一种好办法,还应该及时付出实际行动,这样道歉就更诚恳了。(江老师弯下腰来捡起书,掸掸上面的灰,然后把书端端正正地放在了张宁凡同学的课桌上)

以上教学过程一切于不经意中,但细细揣摩却很有艺术性。教者把一个看似碰巧,却精心预设的情景作为契机,先勾起学生和教师亲和闲聊的交流天性,再和学生反串角色,让学生指明遇到这种情况必须道歉,接着巧妙利用学生回答的内容作为下一个环节进行的契机,让学生在教会老师如何道歉的过程中学会道歉,并引领学生评判怎样道歉听者最易接受,成功满足了学生此时的交际欲望。学生在毫无斧凿痕迹的教学片段中涌现出的是纯净无瑕的童真,是和教师心心相印的和谐融洽。此片段教学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谁也不觉得你是老师,你却成了真正的老师。”

叶澜教授说,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形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一个语文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创造出富有活力的、有情有趣的课堂。当然,灵动的课堂需要浑然一体,需要巧妙安排教学过程,也需要把握契机。这种契机可能是你环环相扣的预先设计,也可能是学生随堂生成的各种情况,教师要适时把握住这种极好的灵动环节,活教书,把书教活。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直线形的,一条垂线由教师牵着拽着下来,学生的主体性还是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堂好课平时就要有意识地预设一些开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文本多重对话的平台。要真正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要让心灵对话、情感交融,关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不要让“死”的教案限制了师生,使课堂变得刻板和程式化。一堂好课还要善于抓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想象、思维的节点,捕捉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契机,不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由浅入深的解读、调控进程。

训练反馈落到位

目前教学中,语文的训练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听、说、读、写、思的双基训练不扎实;比如训练过程一晃而过,学生印象模糊;比如教学中的训练内容少,如蜻蜓点水等等,以上种种都违背了教材编排的科学性和三维目标。一提到训练,有人就和题海战术勾连一体,认为训练就是大量做练习题来应付考试。我这里所说的训练有三项内容:一是指坚持不懈、不厌其烦地进行学科基本功训练;二是在训练中逐步形成语文素养;三是通过训练得到一种文化的滋养。当然训练是要做习题的,而且书本上的练习题一定要练实,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涵盖了教学训练的目标,应该借助它灵活变通,训练学生解题思维、解题习惯和解题技巧。在练到位的同时,评讲订正也要及时到位。我们要在反馈时尽量让学生多看自己成功的地方,让积极激励的氛围围绕学生;要不断总结师生双方的经验教训,反思教与学得失的多方原因,从而让课堂处处洋溢睿智和有效。

愿我们语文人智慧地行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让我们的语文充满魅力而恩泽天下。

有效教育教学 篇7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话题新颖、时代感强的语言材料, 通过教材, 学生能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获得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注意三个有效性:

一、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教材中所选用的语言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编排方式, 往往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是以模块为单位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的。每个模块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 教材内容选取以及教学任务的设置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 从而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学习单元。这些话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而且内容新颖有趣。但相对来说, 北师大版的英语所选用的教学材料词汇量大、篇幅长、教学任务设置较多。

对于教材的处理, 教师多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有的教师认为教材是绝对权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教学, 讲授教材中所提供的所有内容, 认真讲授每个重点语言点, 并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也有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 只详细讲解与高考内容有直接关联的教材内容, 而与升学考试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或联系不大的教材内容则快速过一遍, 或者留给学生作为课后练习进行自学。

对于第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法, 老师似乎是绝对负责任的, 但这种方式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 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忙于记笔记。如果实际授课时间不能满足教学时间的需要, 为了完成模块教学任务, 老师必须赶进度, 这样学生对所教知识不能足够消化, 不利于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二种处理教材的方法, 使学生对所教内容不能足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和延伸。这两种处理教材的方法都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教学效果打折扣。

所以教师要调整对新教材的认识, 要意识到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 明确教师所教的内容多少, 并不能决定教学有效性的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整合;同时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对教材难度进行调整, 使教材能够得到合理、有效使用, 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教学任务设计的有效性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必须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全面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

1. 目标性。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 不同主题下的模块在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上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而且这些教学目标会体现在不同的课型或不同的课时中。所以教学任务的设计就必须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展开, 使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具有实际效果。否则教学任务就体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 从而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效果。

2. 可操作性。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任务设置的多少要适量, 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当, 并且任务的要求要具体,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有效的完成任务。

3. 完整性。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各个任务在整个教学任务中的作用, 以及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 让所有的任务形成一个具有相互关联并具备梯度的任务链, 使教学环节连贯有序。

4. 探究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适当增加探究性的学习内容, 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 差异性。

在教学任务设置时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水平都有差异。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法, 但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天赋、知识掌握的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学习效果会有差异。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时, 教师要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考虑在内,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知识起点上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 尝试去解决问题, 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教学任务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有效率的观念, 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不仅能满足对知识的需求, 同时也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使自己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学活动的张弛节奏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的节奏。在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和预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个教学任务完成的时间;同时也要掌握不同教学任务之间过渡的技巧, 因为合理、有序、自然的过渡, 能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再有就是每节课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以便让他们对所讲内容进行独立理解、思考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保持一种有效的互动, 使教学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流畅自然, 让整个教学节奏能够与学生能力相适应。

设计有效实验实施有效教学 篇8

一、设计有效实验, 使化学实验具有发现知识、培养兴趣、激发思维、培养品德等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 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 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化学知识, 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课程的三维目标上看, 化学实验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实现程度的多少, 就体现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高低。而判断实验教学有效的程度, 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后, 了解学生在上述诸多方面获得的发展程度来衡量。

二、有效实验的设计

1. 改进演示实验。

一些学生不容易做成功的、有一定危险的、污染相对较大不宜大面积进行的实验, 教师在设计时, 就要从演示的时间、实验现象是否明显、是否能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观察清楚、是否存在污染等方面来设计,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不受到任何伤害。因此, 教师在设计和实验演示时, 就要想到在教室的什么地方, 怎样操作实验才能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实物投影仪将实验的整个过程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 这样就能将演示实验展示给学生。

2. 引导分析、探究实验。

在教师与学生边研讨边实验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就要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钻研教材。在设计思考问题之前, 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设计问题循序渐进, 保证在实施过程中, 使学生全员参与思考探究。在学生具体操作时, 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操作问题并予以规范;在观察实验现象时, 引导学生观察对象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如果发现异常现象, 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协调小组成员在实验时的分工协作, 提高实验效率。

3. 设计探究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发现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采用多种方法手段, 如观察法、调查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并将最后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进行, 先提出问题, 再设想一些符合逻辑的假设, 如何去验证这些假设, 证明结论, 解释现象等, 最后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与评价, 通过这些活动, 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4.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 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 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 分析理论实验与实际实验在操作时出现的偏差。

从失败的实验去发掘一些看起来很容易成功, 但实际操作时, 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的实验。这时就要及时抓捕这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 通过再认识、再研究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这些实验包括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钠在空气中燃烧、镁与水的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备、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等。

6. 学会对他人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和改进。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对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在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过程中, 学生也将体会到自己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到什么注意事项。对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上, 不应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 运用生活中的物质设计实验, 使化学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身边的物质, 身边的现象,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索新知、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

7. 对实验课后的总结, 包括规范操作、注意事项、分析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 在实验结束后,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和实验数据等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思考如何改进, 才能得到科学的实验结论。

三、有效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明确实验目的。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有它的主要目的, 以主要目的为前提, 来进行教学设计, 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 充分利用好实验资源, 发挥实验的最大效益。为了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教师在设计教学中, 要认真思考如何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实验主要目的进行教学。

2. 挖掘本地实验资源。

自然界的物质, 千姿百态, 丰富多彩, 化学教师要教学生把身边的物质、相关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 并加以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比如, 新磨的刀更容易生锈;白醋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丰富多彩, 在不经意之中, 把学生培养成经常关注身边事物、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潜移默化地缩短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3. 创设真实实验情景。

通过生活实际,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分析原因, 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说法, 使学生对这些说法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4. 追求高效实验课堂。

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可为分为观察实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 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主要功能是不同的, 其层次也不相同。实验是否有效, 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效, 而是取决于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否达到?是要突出方法、技能, 还是观察实验现象、揭示反应本质。对于不同类型实验, 教学设计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方能取得最大的实验效益。

总之, 在化学课程实施中不但要重视实验教学, 还要始终树立“有效实验”的理念。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 时刻树立有效实验理念, 并将此理念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有效:谈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篇9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 过去的“复习型”、“开门见山型”……等导入课题的方法大多被“创设情境”导入法所代替。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 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拥有学习主动权”, 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所以, 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境设计, 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 常用“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 “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 而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将“问题”传递给学生。因此,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 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 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 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 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形, 纯熟之功弥深”。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 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 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 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 因而,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学生分组围坐在一起, 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 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 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 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 学生不知所措, 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一些信息技术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 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 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 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 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 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 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 但有些教师却是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 我们要思考:提出的问题, 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 才是有价值的合作, 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明确: (1) 分工明确。 (2) 建立机制。 (3) 适时引导。

四、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有效的评价,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但是, 在现行的一些课堂教学中, 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的还是有难度的, 是对的还是不全面的, 都能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掌声鼓励。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过多、无度的鼓励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 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 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 在指出不足的同时, 再给予鼓励,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总之,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 只有树立“有效教学”理念,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教学规律, 在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实践和探索, 才能实现从有效教学向优质教学迈进, 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曹青松.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应对有效, 则语文教学有效 篇10

一、走进文本, 让思维碰撞思维

对话的有效前提就是让学生充分地阅读, 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果失去了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 那么对话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 只有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 这也是课堂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师生共同对话的基础。最终, 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学习、积累语言, 在参与中运用语言、发展自我, 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 这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后, 我领着孩子们走进文本, 引导学生读鸟、说鸟、看鸟、再读鸟。顿时, 一只可爱美丽的小鸟浮现眼前……

“小鸟不吃也不喝, 它这样会死掉的。”此时, 我启发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小作者, 亲身体会一下看到小鸟不吃不喝、一动不动时自己的心情, 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为什么那么着急了。当如林的小手举起时,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眼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因为有了这样的“有效应对”, 孩子们用感情朗读把小作者着急的心情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因为有了这样的“有效应对”, 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 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因为有了这样的“有效应对”,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学习、积累语言, 在参与中运用语言、发展思维, 在体验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回归生活, 让心灵接纳心灵

要实现课堂上教师、文本、学生三者有效地“对话”, 除了要尊重学生主体体验之外, 还必须建立在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之前, 先要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 开拓对话“空间”, 这样才能使师生双方与文本之间的“应对”更加有效。

首先, 向文本要空间。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充分感知。阅读时, 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文本的信息所激活, 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相互接纳。

其次, 向生活要空间。有些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置之度外的。教学前, 教师可以有意地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 从而在实际观察中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文本, 给“对话”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空间。同时, 在教学时,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 对合作的理解加以引申和例证, 这样使文本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成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

好的课堂就应该让学生的心灵敞亮。教师要做的很简单, 将适合的话题抛给学生, 再把学生的话题交还给学生。做一个出色的投球手, 向学生投出一个个好球, 让学生接得有兴趣, 接得有意思, 接得有成绩。这样, 学生在“有效应对”的磁场里, 心灵与心灵相互接纳, 相互了解, 课堂上充满了思维的磁力。生命在场, 师生之间的“应对”变得越来越有效, 课堂就成了有生机、有活力的地方。

三、拓展升华, 让情感交融情感

通过前面两处对文本的解读,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这时, 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了。“请小朋友们看图, 读第三自然段,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我从‘拍拍翅膀’这个词语中体会到小鸟很高兴, 看到小鸟飞上了蓝天, 我也格外高兴。”

“我知道, 小鸟除了说声‘谢谢’, 它还说:我终于又获得自由了!”

“谢谢你, 小朋友, 你真好, 我会多捉害虫、保护庄稼的。”

“我会告诉我的兄弟姐妹们:人类是我们的好朋友!”

最后, 孩子们一起读第三自然段时, 那高兴的情感溢于言表, 对情感的体验也会水到渠成。此时, 讨论填空、深化情感:我把小鸟放走了, 是因为______。

“我把小鸟放走了, 是因为小鸟离不开妈妈, 想和妈妈在一起。”

“我把小鸟放走了, 是因为小鸟要吃害虫, 我们要保护鸟类。”

师:是啊, 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 爱护它们。

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体验,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和感悟的, 是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话中, 学生的多元解读超越了文本内容, 丰富了文本内涵。“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应该保护鸟类。”教学中我并没有刻意地去说教, 而是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为文本补白, 练习填空这样的语文活动, 融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活动中, 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润物细无声”。

引导学生看图, 体会小鸟的想法, 体会作者放走小鸟的原因, 追求的就是更深刻、更真诚地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这种种有效应对之中, 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各种情感水乳交融。因为这“有效应对”, 学生的语文学习也由情感生活的徜徉走向精神生活的润泽, 走向思想境界的升华, 从而让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得更远、更得力, 让学生思考起来、聪明起来、智慧起来。

“对话”, “有效应对”, 须用心, 用脑, 用感情, 用学识去激活学生的对话欲望, 才能获得有效地结果。

语文有效教学期待有效的语文知识 篇11

常常看到这样的命题: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好习惯比知识更重要……这样的命题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似是而非的一面。有脱离知识(概念)的思维吗?知识妨碍了好习惯的养成吗?无论是思维,还是习惯,与知识似乎都不构成对立性,更不构成可比性。知识是供人使用的。一方面,知识会束缚乃至窒息人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崭新世界或崭新的生活方式的最大胆的想象,仍然是由概念指导的,仍然遵循着代代相传的、精织于思维发展中的逻辑历史”(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111页)。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悖论。自从淡化知识的劲风不是很负责任地猛刮一阵之后,语文教学到底需要哪些知识,从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到教材的编制者,似乎都很不了然,更不要说广大语文教师了。

其实,知识向来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他肯定不是指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全部知识。知识至少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一类是有用的知识,一类是无用的知识,还有一类是有害的知识。曹文轩先生指出:“知识史,实际上是好知识与坏知识对抗、甚至是恶斗的历史。”(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99页)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已经积累了无数的知识。但是,或许是由于错误的实践,或许是由于认识的偏颇,或许是由于人性的卑劣,人类建立的知识系统从来就不是完全纯洁有益的。食用菌与毒菌竞相生长,毒菌的色彩反而斑斓悦目。有用的知识与有害的知识搅和在一起,始终在干扰我们的视听,影响着我们对正确思想、正确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有害知识的侵害怎么估算都不过分。大到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小到危害个人身心的减肥与美容,有害的知识指导了错误的实践。如果一个人接受了无用知识的教育,那他就会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多余的人,如果一个人接受了有害知识的教育,那他自然就会成为有害的人。

不过,无用的知识与有害的知识,并不能成为打倒知识的理由。是知识带来了现代文明,这是无须论证的客观事实。现代社会已经或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说法,更说明知识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理清各种知识的性质,尽可能降低有害知识的副作用,减少无用知识对人们的困扰,才是积极的态度。当然,这又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惟其困难,才需要有识之士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智慧。

二、 语文知识:界定与论证的双重缺席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文史不分,偏于读经,很少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语文知识。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教学努力追求科学性,语文知识越来越丰富。有人曾列出过150多门与语文教育“相关”的学科。阎立钦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将“语文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综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专业理论”、“系统科学”五大系列。于亚中、于浦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育学》将与语文教育相关的“语文学”,视作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文学的“语文知识”和包含听知学、演讲学、阅读学、写作学的“语文能力”以及“语文教育训练”三大层级。李海林在构建“言语教学论”时,圈入的地盘也有“语用学”、“言语交际学”、“心理语言学”、“篇章语言学”、“风格学”、“修辞学”、“语境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听知学”、“演讲学”、“阅读学”、“写作学”等十三门之多。(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44、245页)令人感到非常荒诞的是,语文知识如此丰富,可是广大语文教师却感到没有多少知识可教,到底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问题出在语文课程的自付阙如上。郝永德在其《课程研制方法论》一书中指出:“从形式上看,课程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课程研制的核心内容也就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选择与组织,因而,知识是课程的最直接的一级制约因素,而其他因素诸如社会或学生是通过赋予知识以某种价值取向及方法的方式来影响、制约课程的,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二级制约因素,抛脱了知识,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转引自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50页)我们虽然圈进了与语文教育相关的大量学科知识,但真正“拿”过来,被公认为是语文知识的似乎并不多。新大纲之前的语文教材,囿于工具论的局限,拿来的主要是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形式)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试图凭借这些知识,养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不管怎么说,这是在努力构建语文课程。“淡化”之前,首先撤掉了逻辑知识;“淡化”之后,语法知识事实上退出了语文课程。现在的语文实验教材,据说是根据新课标理念编写的,即使是根据选文安插的一点支离破碎的知识也极其有限,具体课文的教学内容,主要靠教师冥思苦想出来,或者向学生问卷调查得出来。总之,语文教学的随意性,较之大纲时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语文课程何在,教材编撰者也只能含糊其辞。

课程标准仅仅是目标而已,为达成目标可以也应该设计相关的课程,教材应该根据具体的课程编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表表示:

这里,课程对课标负责,教材对课程负责,课程是关键,课程设计的前提又是对知识的选择与组织。所谓被圈入的150多门相关学科,或者五大系列之类,都是一种粗略的估计,从来没有哪位专家、哪个部门、哪个组织,做过认真的筛选,严格的界定,仔细的论证。三个维度天天讲,知识与方法始终渺无踪影,有的是耳熟能详的所谓新理念。殊不知新理念也需要具体的传播路径,能力的培养须凭借有效的知识。譬如批判性阅读,在我们这里只有这么一个理念,而欧美学者则认为存在一些专门的技巧。他们提出,发展下列技能,将有助于人们依据逻辑推理来评估书面材料:1.区别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2.找出错误的比喻,这种错误是由比较项目之间缺乏可比较性造成的;3.找出因没有考虑各种可能性而导致的错误的两分法;4.找出没有充分证据的结论;5.判断前提的准确性,如确定是否应作出结论;6.识别自相矛盾的地方;7.识别不相干的问题;8.识别过分强调事物的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做法。(《心理学百科全书》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50、351页)毫无疑问,语文教学有这些方法(知识)的指导,比笼统的鼓励学生批判要有效得多。

三、淡化:合理性与荒谬性

上文说过,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很少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是一条暗胡同,走得通与否,看个人的悟性。20世纪语文教学从古代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中独立出来,一批有志于语文课程建设的专家学者,走向追求知识化的征途,从而有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一所谓八字宪法。毫无疑问,相对于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语文教育,八字宪法是语文教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意义不容低估。可以说,这一套语文知识体系,是20世纪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大贡献。

当然,探求的路总是崎岖曲折的。当我们陶醉于语文知识体系,以为语文教学规律已经完全为我们掌控之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被知识的锁链捆住了手脚。最极端的例子,便是几位专家强强联手,将人教社中学语文教材的全部选文,悉数纳为语法、逻辑、修辞的例证,忘记了语文课程本质上不是一门以系统地掌握某一门或某几门知识为目的的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修、逻、文知识的掌握,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语言能力,而用鲜活的课文演绎干巴巴的语文知识的教学,也使得语文原有的魅力消失殆尽。上个世纪80年代对逻辑知识教学的放逐以及淡化语法教学的讨论,确实有其合理的因素,也开始触及语文教学的症疾所在。至90年代,知识化成为众矢之的,知识中心说受到全面批判,也是以数十年来语文教学追求知识化、科学化所面临的困境为依据的。

但淡化知识教学并没有也不可能将语文教学引出困境。淡化论者显然不愿意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即语文课程虽然在本质上不是一门知识课程,但离开了语文知识的支撑,语文课程难以建立。语文教学面临困境,到底是现有的语文知识无助于教学甚至危害教学,还是无论什么语文知识对语文教学均有害无益?如果是前者,破坏当然痛快淋漓,大快人心,如果是后者,破坏就得小心翼翼,同时应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宜于教学的语文知识。譬如说,如果陈述性的知识大多无助或有害于教学,那么,程序性的知识呢?策略性的知识呢?在知识这一概念的内涵已经给出全新的解释,外延已经大幅拓展的今天,笼而统之提淡化,既无助于教学理论的建设,也会使广大语文教师不知所措。

四、构建:调查、选择、借鉴、整合、多元化

对于“淡化”的批判,是近两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就如何构建一个符合教学需要的知识系统以及语文知识应该怎么教的问题,专家学者多有真知灼见。作为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0多年的普通教师,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暗胡同式的“语感”教学,对语文教学科学性的探究至为执拗;忧的是,支撑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何时能够面世,哪怕是几块毛坯。具体的工作要有具体的机构与人员来做,这就需要有专门机构牵头,最好能成立几所语文知识研究所,由他们勘查、论证、设计、构建语文知识这座大厦或者小楼。

问卷调查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哪些知识是可有可无的,哪些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哪些知识是有害的,哪些知识是有益的;哪些知识对于在校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哪些知识是让人终生受用的,等等,应物化为具体的选题。问卷可以针对不同层面,如学生层面(学生又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教师层面(教师同样可以分出几个层面),专业层面、非专业层面,作家、学者、文案工作者等应列为问卷的重点。问卷所获得的数据,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对知识的选择应该列入议事日程。首先,应对迄今为止的全部陈述性知识进行筛选,筛选出对语文教学既必需又有效的知识。其次,以现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筛选并研究语文教学所必需的程序性知识。再次,借鉴世界各国优秀语文教材的先进经验,吸收其可为我所用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成以应用为主的知识系统,并把相关知识分解到各个年级。只有这样,语文教材的编制,才会有课程依据。

当然,对知识的筛选与组织,不可能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或者囿于经验,或者出于偏见,或者偏执于各自的学术理念,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也是有益的。如果全国能够形成多个自成体系的语文知识系列,就可望推出几套乃至几十套自成体系的语文教材,这样,现有教材血缘相同、一胞多胎的格局才可望被打破,多元化的局面才会真正出现。自然,“淡化”也是多元中的一元。

我不知道这样的局面何时能够出现,预测也非常困难。有些能耐的人,很少愿意做基础性的工作。在当前情形下,广大语文同仁不妨接受王荣生博士的建议,“用自己的一堂课、一个教案、一次作业的批改、一回活动、一点体会等等来加入‘语文知识的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作出自己的贡献。

————————

注释:

①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专题组:《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语文学习》2006年第1期。

④李海林:《面对复杂的“语文知识”问题——兼评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6年第5期。

有效方法推进职教体育有效教学 篇12

一、关于竞争精神的培养

由于目前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 为使中职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就业的挑战, 所以, 正确的竞争精神是现代中职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呢, 例如:

1. 比赛法

体育课堂上的教学比赛深受学生的喜爱, 因为比赛中对抗激烈, 气氛紧张, 是一种在强压下自己时刻要保持发挥技战术能力同时又要合理限制对手发挥的游戏, 对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性大有裨益。体育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点, 将文章做深做足。比如可通过各种球类比赛、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可使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心理充分调动。比赛中胜负各有, 胜者能够显示出自己个人或团队的竞争性, 败者也无须气馁, 及时总结, 奋起直追。

2. 成功法

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自身的差异、爱好、特长等因素, 洞悉学生的成功动机心理, 用成功的动机意识, 来激发学生和鼓励, 从而提高中专学生的竞争心理。例如, 对于有进一步提高、扩展能力的学生, 体育教师可通过加大教学中具体项目的难度的方法。同样, 对于能力薄弱的学生可适当的降低难度可让学生适应一定的生理, 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成功的体验。

3. 游戏法

体育游戏是体育手段的一种, 对于放松娱乐、运动准备、技能学习等环节具有明显作用, 能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培养机智、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教师可根据中专学生好奇心强、抑制能力弱的特点, 把教学内容融在游戏中, 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体育游戏的胜负, 不仅是体力的竞争, 同时也是智力的竞争。

二、关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现在的中职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被长辈呵护, 自我意识很强, 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思想意识极弱。体育运动不论是集体项目, 还是个人项目要想取得好成绩, 都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 呈一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状态。

集体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集体合作精神在今后的就业中举足轻重。可在教学中选择球类、接力跑、齐心协力、两人三足跑等集体活动, 让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 可减轻或者消除学生的离群感, 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愿从心理与行动上与集体融为一体, 自觉地以集体的规范来约束自己。通过合作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 互相影响, 促进共同的发展。例如:在一次游戏教学中, 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每组三人, 器材是十只篮球, 规定可以借助外物但不可以用踢、扔、滚等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由球场的一边运到另一边。学生们因为思维定势的影响, 有的组多次快速跑搬运球, 有的组用衣服包运球。其中有一组女生脱下校服结在一起将十只球全部搬运成功, 我眼前一亮, 这就是集体合作精神教育的最好素材, 我当场判定她们三人为冠军, 三人立刻相拥跳了起来。同时我大声宣言:“这就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做事情一定要相互团结, 一起动脑子, 这样事情才能做的圆满。”这次游戏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了集体智慧的闪光点。通过类似的一些活动, 及时抓住学生中间的闪光点, 使学生能够将个人融入到集体之中, 养成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关于自信心的培养

在中职体育教学课堂上, 教师必须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和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能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 在运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体验到成功, 从而逐步的树立自信。

例如, 由于之前的多种原因造成中职学生体育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一些学生由于害怕在运动的过程中突出放大自己身体与运动上的弱点, 所以对于体育学习比较抗拒, 逃避敷衍。针对这一普遍存在情况, 教师可对这部分学生采用降低难度与要求的方法同时加强个别辅导, 师生多做交流, 鼓励他们正确对待体育, 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轻松、快乐、互帮互助、互相尊重的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心理上很舒适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运用好即时激励评价, 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健康体魄的培养

职业学校不同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 而不同专业技能需要相应的体能保证。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来进行相适应的职业运动训练, 扩充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和保健知识的储备, 强化对职业有益的相关素质知识能力, 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忍耐适应能力, 保持和增进了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健康。例如, 有预见性地针对防治容易萎缩肌肉的肢体运动, 加大肌群活动用以生理性机能补偿或预防职业病。在体育教学中, 就应结合这些专业要求, 发展学生上下肢腰部力量, 发展速度耐力和静力耐力, 增强平衡感, 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 加强目测力和注意力。

上一篇:无公害农产品下一篇:合并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