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共10篇)
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篇1
摘要:本文力图通过作者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和德育管理的实践经历, 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养成目标序列化、规则制定生成化、强化训练趣味化、激励机制多元化、行为习惯人格化等具体操作, 达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德育管理,养成教育,“六化”策略
小学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相当一部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在这一阶段, 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 就可能无法弥补, 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科学地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有利于孩子走好学习的第一步, 有利于孩子把良好的习惯内化为素质, 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受益终生。
一、养成目标序列化
对每个阶段孩子养成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作为班主任, 要做到心中有数, 形成序列:小学六年, 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达到什么目标, 每一年要做什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每一月都有哪些活动、怎么做, 每一周从哪里抓起, 每一天要说什么做什么, 等等。
关鸿羽提出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所以一周一主题, 螺旋往复;即使主题相同, 随着年级的增高, 要求也应相应提高。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 要注重多给他们讲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益处, 使他们在脑海中有一个简单的构思;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则要注重他们人格品格等方面的培养。
二、规则制定生成化
严格的班纪班规“过分强调制度和他律作用的教育, 扼杀了小学生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发挥”, 从而导致部分小学生的口服心不服。因此, 作为组织者,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 真正体现“学生是养成教育的主体”。比如:课间, 教室里正吵闹, 教师没有当场制止, 而是立即组织班会, 抛出了关于课间吵闹的话题, 让大家谈谈刚才课间身处教室的感受, 说说你希望课间的教室是什么样的, 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提出《课间教室文明公约》。因为《课间教室文明公约》是学生全程参与拟定的, 因此, 该约定在执行过程中, 必然会得到学生的高支持率。
三、操作指导程序化
对孩子有了明确的要求, 不一定等于他们就能按照要求去做了, 因为他们很不习惯, 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指导,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顺利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对于那些较复杂或模糊的事,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套程序让学生便于操作。比如, 关于问候礼仪, 有位老师引导学生:同样是主动问好, 但有很多种情况———或者出于不好意思, 碰到老师低头走过, 嘴里也说“老师好”;或许出于无意, 碰到老师随口而出“老师好”;或许比较有心, 碰到老师, 停下脚步, 看着老师说, “老师好”;或许做得更到位, 碰到老师, 停下脚步, 立正, 行队礼, 说“老师好”。请比较一下, 哪一个更好?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于是总结出问候操作程序:“一停步, 二行礼, 三问好”。正因为有了这样细致的程序化指导, 孩子才能把一声问候做得如此到位。
四、强化训练趣味化
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这也是关鸿羽教授最为重视的方法。实践证明,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 而在于训练。通过趣味化的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这种信心和毅力。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儿歌、喜欢游戏。例如在整队的时候, 在操场列队准备做操的时候, 让孩子们做些简单的游戏, 比如“眼疾手快”———让孩子们看着老师的手势迅速地报出相应的数字, 老师的手随意地迅速地变换着“1、2、3、……”孩子们的眼睛则紧紧地盯着老师的手, 高兴地报着数字, 嫌整队等候动作慢的孩子于是在快乐的游戏中很快地度过了这一时光。因为所出的数字变幻莫测, 所以这个游戏屡试不爽。忙着玩游戏的孩子当然也不用担心他无聊地顾自玩儿, 影响了纪律。
五、激励机制多元化
使期望行为更易发生的方法之一就是为行为的结果安排“效果激励”, 所以在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时, 我们往往都会根据学生的年龄采取一些相应的激励形式。
从奖励的内容来说, 我们采取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及参与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比如参与激励, 学生只要在放学排队时, 做到符合要求, 又快又好, 就能争取到做领队的机会, 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从评价的对象来说, 我们除了关注学生个人, 还特别关注集体的力量。比如, 就餐的时候, 学生都被要求安静有序、节约不挑食、桌面整洁、餐具整齐;若某组成员都做到了, 就能获得文明积分奖励。这样评价的目的就是用组内集体的力量, 让组内孩子们之间, 相互督促, 相互约束, 做最棒的自己。
六、行为习惯人格化
在养成教育中, “如果只关注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而不关注习惯背后的价值观, 那么养成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育专家孙云晓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应当是人格化的, 而非技能性的。”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找到适合他们的养成教育的方法, 通过养成目标序列化、规则制定生成化、强化训练趣味化、激励机制多元化、行为习惯人格化等具体操作, 就能实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篇2
【关键词】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26-01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一种好的行为习惯让人受益终生,但一种坏的行为习惯会让人终生烦恼。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成绩的优劣,只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轻松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作为教师还应注意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言外之意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算是搞好了教育。本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体会到应该从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等方面入手。
一、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活动。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就会以百倍的勤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研究它,以达到清楚的理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其次培养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学生视学习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愿望,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使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正确认识终身学习有重大意义,进行更有效、更主动的学习,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价值。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而自主(主动)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只有形成了这种需要,才能主动去寻找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并能战胜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再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学习中让学生自主管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展,让学生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养成独立思考、乐于求新、求异的精神,逐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做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检查,总结学习经验及教训,随时注意积累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主管理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班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在工作上给学生指点和帮助,使学生的学习更为高效。叶圣陶指出:“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时所采用的程序、方式、途径和所遵循的要求、所采用的手段等。科学的方法学习方可事倍功半,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养成制定学习目标的习惯。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于漪曾指出“每课堂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 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是有效学习的开始。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劳逸结合是提高效率的秘诀,学习好,更要休息好,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制定学习计划的好习惯。计划让你有步骤进行学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订计划要发挥学生积极性,教师不能代替,应该提出指导性意见。计划定好后应督促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能订完计划放在一边,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计划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确实能起到帮助学生培养自觉性的作用。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培养日常积累的好习惯。学习是积累的过程,要积小流成大海。好习惯来自日常生活的积累,学生平时就有大量的古诗词、好词、好句、好段做积淀,他将来的文学底蕴肯定要丰厚得多。丰厚的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多读文章,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有丰富的积累才能有成就。司马迁有了年轻时足迹遍于全国的游历,多方收求,经年积累,才会有“史家绝唱、无韵离骚”的《史记》;范仲淹有了自幼在江南水乡生活的经验,才会写出洞庭湖“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绝色景象。
三、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你就会把它作为你生命里的首要任务。习惯出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启用自己的习惯,认真听课,做到做事不拖延,遵纪守法。良好的习惯潜移默化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在塑造个人品质。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首先要养成时间观念的习惯,“时间是一种有限的、无法再生的资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上课不迟到,按时完成作业,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不要随意将任务拖延,切忌明天复明天的拖拉作风。充分利用时间,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其次要培养学习效能观念习惯,“学习效能是终生发展的核心动力”。学习效能感可以有力地促进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终身教育,一旦掌握高效学习的途径,就可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不做无用功。通过提高成绩、增强能力、归因训练、合理比较、增进身心健康提升学习效能,进而促进终身教育。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其三要有寻找学习方法的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如语文教材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上课时用好课本,每读一遍课本,都有新的收获,要先读课本再做题;课堂上要养成善于整理笔记,坚持做难题笔记和错题笔记,读书的时候应当做一点笔记的习惯,掌握各科目的学习特点。
“良好的习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维习惯,好的行为习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受益终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作者:叶圣陶,1994.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作者:林格 2007年1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对策 篇3
一、注重点滴小事, 引导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 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都能够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 比如说, 孩子在遇到困难时, 向教师寻求求助, 教师可以先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 而是观察这件事孩子能否自己做到, 或许只是缺乏一定的引导, 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件事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注意对孩子各种行为习惯的观察, 找出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缺点, 帮助孩子进行积极改正, 比如说, 孩子不懂分享, 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只想到自己, 不会与周围的同学分享,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可以教导孩子让孩子在吃之前, 先想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让孩子学会感恩, 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事例。 还有, 教师要注重对孩子诚实品格的培养, 要教导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在孩子犯错误时, 教师不要急着对孩子作出批评, 可以对孩子诚实的品格作出表扬, 这就能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
二、教师以身作则, 示范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教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 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作出良好榜样, 认真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很多教师当着孩子的面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 比如说, 随地吐痰、破坏花草、说脏话等很多不文明现象, 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 很多时候孩子会不自觉模仿大人的行为, 而跟孩子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教师, 可见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十分巨大, 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尽量在孩子面前不表现出很多过分的行为, 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 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合作, 为了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合作习惯, 教师要促进孩子之间进行合作, 不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注意宽严相济, 强化行为习惯
很多时候, 教师要求孩子做的, 可能会遭到孩子的拒绝, 或者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 如果教师采用威胁的方式强行要求孩子, 则将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 引起孩子的反感, 甚至怨恨,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正确选择。 教师要明白一手萝卜、一手棒槌的道理, 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威严, 以便树立在孩子心中的威严形象, 教师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威严, 才能够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 但也需要进行一定好处的引导, 比如说, 一顿好吃的, 带他玩喜欢的游戏等很多方法, 既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 又能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营造适宜环境, 潜移默化行为习惯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改变是很深刻和长远的, 尤其是对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幼儿来说, 环境对其性格和行为习惯有很强的塑造作用。 因此, 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幼儿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可以对室内的环境进行一定的设计。 活动室是孩子们学习和玩耍的主要场所, 为此,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好习惯的图片, 让孩子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都能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和感染。 在图片和相关内容的收集上, 可以让家长和幼儿自身都参与到其中, 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和任务, 让家长和孩子从网上或图书馆等收集相关图片资料, 然后让孩子自己装饰到活动室当中。 在室外环境的创造上,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点, 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结合起来, 张贴在楼道、餐厅、游乐设施等地方, 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受到良好的影响。 例如, 在楼梯口可以贴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提醒幼儿在楼道上不吵闹不拥挤;在草地上可以插上一块画着小猴子的木板, 提醒孩子不要踩踏草坪, 要爱护花草树木。 此外, 可以在楼道上张贴一些有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名人名言, 如威廉·詹姆士的 “播下一个行为, 收获一个习惯”等。
五、发掘儿歌的教育功能, 帮助养成习惯
儿歌是幼儿都很喜欢的一种学习和娱乐方式。 儿歌具有生动、朗朗上口等特点, 在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教师可以将一些好行为、好习惯编成一些生动有趣的儿歌, 定期让幼儿进行朗读或背诵。 例如, 为了让幼儿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就可以编一首《好宝宝》的儿歌:“小朋友, 起得早, 入园先问老师好。 见到长辈, 行个礼, 见到同伴点个头。 讲文明, 懂礼貌, 人人夸我好宝宝。 ”
六、关注情感教育, 鼓励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性格、价值观等都尚未完善, 因此他们对很多深刻的道理都不能有效理解, 对幼儿进行教育时, 不能一味讲道理, 而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获得感情上的体验。 例如, 在教育幼儿要懂得分享时, 可以让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分享给爸爸妈妈, 并观察此时爸爸妈妈的反应。 在家长的反应中, 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鼓励, 从而认识到这是一种正确行为, 在日后的生活中就会不自觉重复这种行为。
抓养成教育,提高德育效果 篇4
一、明确规范,让学生行有所依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如学生着装与仪表的规定、学生文明交往的规定、文明就餐的规定、住宿生管理条例、卫生管理条例、交往用语四讲四不讲、进办公室的四道程序、关于值周班的几点规定等等,囊括了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无论走到哪儿,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明确的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学生行有所依。在制定规范方面,我们突出“全”和“细”两个特点。“全”,就是我们的管理制度涉及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凡事有规范;“细”就是从细微处做起,规章制度具体、细致,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如宿舍管理的毛巾怎么叠,鞋子怎么放,凳子怎么摆,被子叠成什么形状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为了使规范更易于为学生接受,我们在制定规范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在执行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合理建议调整规范。总之,我们的规范既是全面细致的、高标准的,同时也是合情合理的,是学生可以接受和做到的。
二、激情明理,让规范入脑入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教育人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遵循先入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先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因此激情明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知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理解、接受养成教育,进而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确定为常规教育月,每年的十月份确定为爱校教育月,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在常规教育月中,学校要向学生宣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通过开学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熟悉校纪班规。学校每年还组织新学生开展“校园探秘”活动,让学生以各种方式了解学校:清新优美的校园、一尘不染的实验室、秩序井然的餐厅、舒适整洁的宿舍,对学生就是一种熏陶。数不清的各种荣誉称号、教育教学的辉煌成绩,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这种荣誉感化为责任感。如,有的班召开“校园是我家”、“我为校园添光彩”、“责任在我心中”等主题班会。学校也通过征文、演讲、校园广播等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优美的环境、辉煌的成绩来自于严格的管理,来自于校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要维护学校的光荣,更要续写她的光荣;我们向学生介绍名人成长的故事,让他们懂得,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成才的前提条件,一旦养成,受益终生。这样,学生对我校的严格管理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为养成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勤查严管,让规范化为习惯
学校的养成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常态的生活德育教育,强调养成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时时进行、处处体现,对学生不搞“应景式的教育”,不搞任何形式的突击性迎检。教育中始终注意保持前后一致性与连续性,学校养成教育标准是“随时能够接待参观”。长期的养成教育实践,我校形成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教师引导督促为辅的养成教育机制:有学生会负责协调、学生干部为骨干,以值周生为主体的检查机构;有以政教处教师、班主任以及相关部门的教师组成的督导机构。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检查制度,能做到事事有人查,处处有人管,随时有抽查。检查后反馈迅速,及时将结果上传校园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们的检查制度突出“严”和“恒”两个特点。“严”,就是严格执行规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恒”,就是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任何时候都不放松标准。
多年来,虽然我们养成教育的内容紧跟社会发展、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一点从不改变,那就是把正确的做法坚持到底。比如说,严禁学生进校外网吧,我校政教处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坚持课余时间抽查,坚持至今,从未松懈,几年的坚持让学生的网络世界纯净了很多。再比如说,校园的自行车摆放,即使是节假日,也一定是摆放整齐的。无论有没有人检查,学生都能够坚持按最高标准做事。我校的养成教育,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做细做实,始终如一,目的就是培养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四、评价激励,使养成落到实处
学校在长期的养成教育实践中。探索出“自评—生评—师评—家长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多元化评价,使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我校实行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评价,班主任评价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养成教育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在养成教育中,我们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督促后进。如我们利用校园广播、橱窗以及校刊等宣传介绍养成教育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每年,我们在全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文明礼仪标兵”、“优秀住宿生”、“文明宿舍”、“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组织各班开展以“学习身边的楷模”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
多年坚持不懈的养成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进校园,你看到的是整洁的操场,生机勃勃的绿地,排列整齐的自行车,慢步轻声、文质彬彬的学生;走进餐厅,你看到的是干净的就餐环境,有序的就餐队伍;走进宿舍,你看到的是整洁的床铺,闻到的是清新的气息。
回顾历届毕业生,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这些品质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在各自的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走出校园的校友们真实的心声,是对校园长期以来始终注重养成教育所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也是对校园未来养成教育的激励。
种树者必培其根,育人者必培其心,,只有能够走进学生心里的养成教育才是最真实、最持久的。让每一个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他的一生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梦想,也是学校永远的追求。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养成教育的规律,拓宽教育途径,迎接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培养高质量的社会英才。
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篇5
在学校中,人文之风盛行,德育之风尤劲。我校自2010年开始探索实施养成教育,学校围绕宣传、贯彻、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优化了学校德育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从大处着眼,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工程,我校在抓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时,注重从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深度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本质。我们认为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始于“养”,终于“成”;要首先通过学生的认知,由认知到促进学生的内省,最终由学生的内省来实现学生的自律。因此我校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引导教师以“养”为手段,以“成”为目的,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心理成熟度,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对六个年级分层次进行求知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将养成教育列为学生社会性行为学习、获得、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学校以“让班旗飘起来”系列活动为激励手段强化养成教育,日日检查,周周小结,每两周为获得先进的班级升一次班旗,坚持宣传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活动的开展有效促使学校形成全员重视,从上到下积极行动起来的良好活动势头,使学生在语言文明、环境保持、礼仪规范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同时,学校还设置了“文明监督岗”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二、从小处着手,注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学校针对学生的实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好“小、近、实”,是我校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充分说明养成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小”不是平凡的琐事,而是指典型的小的行为表现。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近”是指设计活动主题、班级目标时来源于学生的实际,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贴近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到整个教育活动中来。在学生中开展多种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身边人,身边事”,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提高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学有榜样,行有标准。要求学生经常对照规范和先进人物反省自己,找出差距,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觉意识。
所谓“实”,就是养成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强,脚踏实地、具体,不抽象,不搞花架子,不作虚功。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如“卫生样板班”、“放学队样板班”活动等等,让老师、学生们相互参观、学习、取长补短,旨在通过各项活动,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促进养成教育
学校始终坚持养成教育“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形成了养成教育活动的主题化、系列化和生活化,让其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促进养成教育。
为进一步增强全校学生从小对生命健康意义的深刻理解,对文明生活方式的迫切追求,对不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危害性的认识。学校大队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向陋习“说再见”系列活动。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摆陋习、谈陋习、改陋习”大讨论,将“寻找你身边的生活陋习、学习陋习”作为督查的重点,通过向学生发放“崇尚文明、告别陋习”倡议书,组织“崇尚文明、告别陋习”演讲比赛,开展向陋习“说再见”有奖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小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赖以生存和学习的生活及校园环境,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与家长、朋友、同学一同携起手来,革除长期形成的生活及学习陋习和不文明行为,为营造健康、整洁、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把每年十一月份定为“诚信教育活动月”,围绕“创诚信校园,做诚信学子”的主题,“说诚信故事、学诚信美德、做诚信学子、评诚信标兵”等一系列诚信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汇入学生的学习,使得德育活动有血有肉,绘声绘色。在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学习,进行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活动内容———如“诚信在我身边”征文、做“诚信”格言警句卡片等。同学们在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美化了心灵。“在整个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接触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实际,“创诚信校园,做诚信学子”已成为充实学子的信条和行动。
把每年的五月份为“感恩教育活动月”,通过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突出人文教育的特色,引导学生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使“感恩教育活动”成为每位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学校掀起“爱心献给老师,关心献给同学,孝心献给父母”感恩活动的热潮,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转化为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行动中。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从小感知生活在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之中,从小培养和造就他们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
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艰难的养练工作,我们要以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有反复,我们通过反复讲道理,反复训练、适时评价的方法,达到学生有进步,家长有盼头,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目标。只要我们抓住养成教育不放松,只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努力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一定能形成办学特色,打造办学品牌,提高学校竞争力。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为培养符合未来祖国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摘要:在小学阶段狠抓养成教育,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与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篇6
一、进行家园合作式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1.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必要。要从小教育孩子懂礼、知礼,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传统美德做根基,这个民族就是野蛮的民族,这个民族就不能永立于世。因此,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美德的需要。
2.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孩子进入幼儿时期就要送到幼儿园开始进行教育,幼儿开始融入了群体的生活,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较先前来说少了许多,因此,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在达到教育目的的同时,还起到了与孩子沟通的目的,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3.使幼儿能从小做个知礼的孩子。进行家园合作式的文明礼仪教育,其直接目的在于就是能使幼儿从小养成讲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相融合,能够较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良好的环境,使讲文明、懂礼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4.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空间。社会的不断变化,促使现代的孩子较早的接触到复杂的社会,怎样在社会中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是家长及学校所要着重考虑的,采用家园合作的方式,使“家”和“园”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孩子在这个链接的系统中活动,保证了孩子的生存活动空间是相对安全的,孩子能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下度过自己的童年,受到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当下家园合作式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教学现状
1.家长侧重物质追求,无暇对孩子进行精神方面的教育。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人们的主要目标都放在了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能使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这期间也就造成了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家里有能力的家长还会聘请保姆、在校大学生在家看管孩子,监督孩子做作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亲身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的道德教育。
2.学校与家里的联系不够紧密。家园合作式,顾名思义就是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方式,共同为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进行监督和培养。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家庭与学校方面联系较不密切,学校没有精力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反馈,而家长也没有意识要经常与学校进行联系沟通,这就导致学校的教育和家里的教育链接不起来,孩子的问题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得到解决。
3.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起不到领导带头的作用。部分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对孩子也就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前面所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家长的言行,因此,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直接影响,部分家长礼仪素质不高,也会导致孩子的文明礼仪素质不高,家长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4.家长不正当的教育方法。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文明礼仪标准是不一样的,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不免无法运用科学的手段及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三、对于提高家园合作式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
1.提高家长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深,学校在开家长会时,应着重强调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实行家园合作模式的重要前提,如果家长没有形成良好的意识,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会没有意义。
2.增加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学校单方面的努力使无法将学生教育好的,家长要经常向学校的老师了解孩子最近发展情况,并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配合进行改善。
3.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质。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个人生活礼仪、公德礼仪、敬老礼仪等方面,随时随地做好孩子的表率。
4.在学校的引导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学校可创办园刊,以学生为主角,在教室的指导下编写刊物,内容丰富多彩,不管什么题材,都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精神文明素质服务的,家长也要经常阅读园刊,透过园刊,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状况,及其中反映的问题。
5.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评比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文明礼仪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和家长参与的兴趣以及提高自己文明礼仪的热情。
总之,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仪要从娃娃抓起,除了幼儿园的教育以外,家长要提高文明礼仪对于孩子,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人。
摘要:幼儿在心理上还处于依赖父母、不能自理的时期,同时也是文明礼仪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环境对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不是只有幼儿园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监督,本文就目前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与有效方法展开论述。
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篇7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从业人员才能更好地立足工作,适应社会,持续发展,实现自我。为了让职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更好地适应变革中的社会职业环境,取得更好的发展,教育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多渠道地对学生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的专业,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和岗位需要弥补自己的短处,完善自我,主动适应职业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途径。
1 职校生职业意识教育要抓住重点
目前,职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由于近年“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职校生入学时的素质普遍偏低,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等问题,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被动。虽然很多学生非常关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但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不知道怎样适应生存环境,怎样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未能有意识地培养为将来就业而准备的各种能力。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在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若什么都讲,什么都要求,必然非常空泛,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心理,紧紧抓住学生极为关注的就业问题,从顺利就业、适应岗位、谋求发展的角度,从社会形势入手,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以下几种意识的教育。
1.1 竞争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要在今后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从现在起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勤奋好学,奋发进取。只有懂理论、会操作、会做人、能办事的技能型人才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2 责任意识教育
社会学家戴维斯说过:“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据调查显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责任心。因此,要教育学生明白: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明确岗位责任、认真履行责任、时刻注重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成熟表现,是敬业的表现,责任意识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加卓越。
1.3 独立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懂得: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要做一番事业,应主要靠自己的奋斗;要克服依赖思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树立“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努力”的意识。
1.4 协作意识教育
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化,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协作才能成功,企业和企业之间必须加强联合才能共同发展。增加个人协作意识的培养,就是增加个人成功的砝码,只有具备协作意识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为此,要教育学生学会与群体相处,懂得如何处理与群体的各种关系,克服孤独、不合群的弱点,树立群体意识和协作意识。
1.5 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明白:职业是无贵贱之分的,从事职业要讲究职业道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只要工夫深,行行出状元。由此,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
1.6 自身建设和应变意识教育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原有知识快速折旧,新的信息踊跃而至,正在把更多的人推向“无知”的边缘。西方目前流行“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的变化步伐加快,人们工作岗位的流动更为频繁。为此,要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自身建设,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具备从事多种职业的能力。
1.7 法制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明白:要干一番事业,必须按规矩办事;合法的事大胆做,不合法的事,坚决不做。这要求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自觉把自己的活动控制在法纪许可的范围内,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在现阶段,就是要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加强守纪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
2 多渠道、多角度开展职业意识教育
2.1 教师是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中坚力量
2.1.1 正人者先正己,发挥教师榜样引导作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说的是能讲解经书的老师容易找,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老师很难求。可见,教人比教书更难、更重要。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而且教师是在校学生所接触的最为具体的职业人,其思想品德、言行举止、职业素养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正确导航,在学生面前言行举止要亲切、积极、自信,对待工作严谨规范、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这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重言传,更重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2.1.2 提高认识,教师主动参与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德育课教师、辅导员的任务,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要深刻理解职业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了解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真学习贯彻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并主动将自己的工作与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职业意识培养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办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职业意识培养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工作。
2.1.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有效性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而且,职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更多的是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一些教育工作流于表面。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差距,努力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持续的业务培训,将职业指导纳入职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使他们既具备相应的知识,又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在信息占有方面和知识储备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2.2 加强课程建设,将职业意识教育贯穿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
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机构,教育工作有明确的目的,能够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管理者应当注重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将职业意识教育贯穿于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开设社交礼仪、社交口语、人际沟通、形体训练与形象设计、实用心理学、公共关系、艺术欣赏、职业礼仪、人文修养、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重视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恰当的职业定位,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职校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努力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3 重视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强化职业意识
组织职校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炼意志,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职校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较的优势在于每一个实习班级都能与社会上各行各业建立联系。因此,要多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定期参观学习、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实习工作;或开展各种有利于职校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对职业的要求,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遵守劳动纪律的必要性,从而促使学生时刻鞭策自己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2.4 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活动模式开展职业意识教育
学校可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活动模式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如充分利用校刊、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宣传就业政策法规、社会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求职技能和方法等;定期邀请本校历届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培养自我,立志成才,创业发展;聘请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单位有关领导来校开设讲座,使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对各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要求;在校园引入企业文化,创设校园企业文化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模拟创业、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形象设计活动等。通过以上这些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强化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就业教育。各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并努力创新教育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顺利就业发展,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
摘要:为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者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大力开展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文章对职业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及养成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意识,养成及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志刚.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2]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9).
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篇8
一、以教学研究为前提, 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1.健康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教学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学生自我保健的需要确定内容, 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上等经常遇到和关心的健康问题入手,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兴趣, 促进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认识能力差, 要将抽象的卫生保健理论知识变为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 就应结合他们的年龄和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图画、模型、多媒体、故事、游戏等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创设一定的情境, 把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避免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健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健康教育的形式既要有教师的传授, 也要有课堂的讨论, 还要有课外的延伸。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班队会、宣传栏、卫生小报、征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不同内容的卫生保健知识, 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校内的教育, 还需要校外、社区、家庭的支持, 形成一个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建立自我保健意识, 养成良好的保健习惯。
3.健康教育与养成教育结合。健康教育应注重行为和习惯的培养。学校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制定和完善约束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规章制度, 加强日常工作的“三检查” (环境卫生检查、个人卫生检查和体格检查) 、“两监督” (教学卫生监督、饮食卫生监督) 。每天的清洁卫生打扫实行定岗服务, 即人人岗位责任制, 对个人卫生要求学生做到“四勤”、“五不”, 以此促使学生自我约束、互相监督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以教学培训为途径, 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1.在“实”学上做文章。把“二期课改”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日常教育行为是当前培训首先要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只有立足于校本培训, 不断学习, 才能尽快地转变观念, 适应时代的脉搏。我们通过定期检查教师的学习笔记、交流学习心得、开展论文评比等措施, 督促教师的学习;我们还利用假期对教育进行全员培训, 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端正教育思想, 提高业务素养。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构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围绕“健康教育”主题、“二期课改”精神, 定期安排学习心得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每年写一篇教学专题总结文章, 组织教师学习取经, 及时了解教育改革最前沿的信息;此外, 为教师免费增订《中国学校卫生》期刊, 强化教师的日常业务学习, 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结合我县实际, 举办了“预防艾滋病”教案设计评比活动, 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响应, 教师参与率100%;在普通小学进行了健康教学课的展示活动, 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县级以上的健康教学的评比活动, 获得优异成绩;在上蔡县黄埠中心小学举行了“健康之友”县级展示课, 得到了市县领导的高度好评。
2.在“活”学上下工夫。为了使培训工作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 我们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培训, 做到“三个结合”:即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自学与讲座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片级研讨相结合。为了让教师们接受最前沿的课改理念和方法, 让教师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围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 几年来, 我们分别邀请了市、县疾控中心、市眼防中心的专家作专题讲座, 组织了急救技术、食品卫生知识及牙防工作的专题培训在上蔡一小开展了传染病预防专题研讨会。我们按地域将全县所有小学划分为六大片, 各片认真制定计划, 定时间、定内容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业务知识的研讨。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 教师的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升。
3.在“新”学上求发展。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 对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我们立足本岗, 放眼未来, 时时注意培训内容的更新, 让教师感受“二期课改”与学校健康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在培训中, 我们采用了“三结合”方式使教师进一步明确培训的意义和方向, 让他们感受到教育观、教学观、评价观, 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
三、以教学实践为重心, 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1.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 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从教的方面看,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解放学生, 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在教学方法的优化过程中, 应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着力点,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契机, 以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为重点, 让卫生知识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生活, 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2.现在中小学生学习使用的健康教育教材, 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通俗性。教材知识点多, 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基础基本知识的传授, 无疑会促进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且收益终生。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健康知识的实用性很强, 学习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用科学健康知识指导身心的健康成长。只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学习才能有意义。课堂上适当安排学生讨论, 畅谈自己的切身体验,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体育锻炼与卫生这部分知识时, 组织学生针对“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运动后不做整理活动、运动中不按锻炼规则进行会怎样展开讨论, 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很高, 谈话的欲望很强。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将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与实践结合起来, 学生们颇有收获, 课后也经常会问一些有关健康的问题。
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篇9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打字姿势;养成教育
一、学生练习打字的困惑与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游戏新奇好玩,家庭电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但通常只使用鼠标或几个游戏键位,对键盘的正确打字姿势不认真对待,我校四年级开始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早已对玩电脑非常熟练,游戏是他们至爱的,让他们练习打字,不情愿的眼神一览无疑。但如果不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键位练习,将无法提高打字的速度,十指的分工和盲打的习惯。打字是一项很枯燥的练习,没有捷径,只有苦练,按常规的教学会造成学生对键盘练习的厌学,会泄气,甚至害怕上信息课程,导致有些学生故意乱敲键盘的态度。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训练方式,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键盘的操作,以游戏化进行练习,学中做,做中玩。课堂设计中多利用生活素材,改变单一的技能训练,是最有效体验高效课堂的真理。
二、多元化课堂的训练是教学的主阵地
学会打字对现代人来说好比写字、吃饭一样普通,但学会正确的打字方法、养成良好的打字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异常重要,信息技术课堂是师生进行打字教学的主阵地,然而在如今的打字教学中,学生由于过早地利用电脑,有点先入为主的感觉,反正我会打就行了,至于规范的动作,太麻烦了,不愿学,信息技术教师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让学生重新改掉坏习惯,是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了解键盘的区位划分,为打字奠定基础
在入门中,我利用《破解五星阵》的教学设计,课堂中首先鼓励学生,“你们都是天才,无师自通,就会使用键盘了,真棒!”做导语。学生也觉得自己很厉害,从而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随后我就会利用键盘分区的各种疑问请学生帮助,由浅到深一系列的问题,刚开始学生还是很快地回答,但随着问题的加深,回答的人数会越来越少,也觉得自己有不懂的地方了,开始能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最后教师将肯定学生懂得的知识和学生不知道的知识做总结点评,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的讲解,其实教师的适当示弱,给予学生发挥的机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姿势不容忽视
在教学中,我悟出一个道理,教师管学生还不如学生管学生,自己管自己更有效,小组内相互监督,评比最美姿势奖,更重要的是我会随身带上一台小的数码相机,在学生练习时边指导边照,将优美正确的学生拍下来,将不正确的姿势也拍下来,及时给学生观看、评价,当学生看到姿势好的不断赞叹,看到不良的姿势觉得不好,其他小学生的心里都是想被教师表扬的,引导学生的赞扬,通过几节课的训练,自然而然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这种以学生管学生,自我约束的方法,比老师天天在唠叨更有效率。
三、素材来源于生活,巧妙地融入学习中
加入生活元素,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学习中文输入时,我将学习的校园环境拍下来,做成电子相册,特别是把本班有些活动的过程作为引入,当学生看到熟悉的校园环境,再看到自己或班级的活动照片,感觉特别有意义。
四、合理评价,有效激励学生的兴趣
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在打字教学及练习过程中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价的体系也多元化,在评价中设置加分部分“进步加分”“创新亮点”“你的新发现”都可以为自己加分,得到小组的认可,这样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亮点,意图是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敢于尝试,组员和老师之间赞扬,促进他们有效地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生练习打字教学,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主要是看学习者的兴趣点能否被激发,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教学设计能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果照本宣科在学习,小学生只会厌学,机械地去接受学习,融入生活中的元素,体现学习的乐趣,才是教师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王睿.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J].高考,2013(58).
如何提高幼儿教育的课堂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有效性,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必须与小学相互衔接”。这表明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思考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的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了了。新课程以“幼儿体验、探究在先, 教师推动、提升在后”的实施策略, 在幼儿园掀起了新的课程改革热潮, 老师们把这种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活动当中, 主题区域性教学手段慢慢被老师们接受与撑握。随着主题区域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摆在了我们每位教师的面前。那么, 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1.主题内容是否拥有丰富的内涵
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其目标必须是清晰的, 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是幼儿能接受的, 并且能概括、提升或拓展幼儿的原有经验。所以,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 我们应该思考:今天的孩子需要学什么, 我在其中能教什么?教的东西对孩子有利吗, 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今天的孩子应该怎样学习, 我在其中应该怎样教?
2.主题内容是否被幼儿所喜欢
幼儿园教学要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 最终指向的就是幼儿的文化生命世界, 即幼儿的精神世界, 关注的是幼儿作为“人”所应具有的尊严和意义。幼儿尚处于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 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尚处于基础阶段, 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离了成人世界里普遍适用的“实用性”原则。所以, 我们在选择教学活动的内容时应尊重幼儿的需要, 考虑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 选择一些被幼儿所关注的活动, 并创造合适的环境, 提供相应的材料, 更为纯粹地关注幼儿文化生命世界的教学。
二、创设有效性的情境
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特点,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因此, 直观、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十分重要的, 如数学活动“认识月历”。月历对幼儿来说生活中处处可见, 但幼儿对月历内容本身却并不感兴趣, 因为月历上只有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和简单的文字, 色彩也无鲜艳可言。因此, 老师假如直接用生活中的月历来组织幼儿学习认识, 肯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但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动画, 把它设计成可爱的月历宝宝, 以拟人化的月历宝宝形象出现让幼儿找月历宝宝身上的秘密, 一下子就会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月历上面, 沉浸于情境教学之中。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活动设计的合理性, 是达成目标的有效保障。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来分析。从纵向看, 它反映了活动流程, 要求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围绕目标而展开。从横向来看, 它反映了某一环节的布局, 要求别具匠心, 在吸引幼儿的前提下实现活动目标。主要可从以下方面来关注:
1.进行有效的提问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问与幼儿的答形成了最有效的师生互动。在师幼之间的一问一答之中进行着知识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可以这样说, 幼儿有效的学习决定于教师有质量的提问, 教师有质量的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一个巧妙的问题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而一个无效的问题则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而且越说越绕、越问越糟, 从而导致活动的失败。如小班语言活动《鸡妈妈怎么办》:
画面:池塘里, 一只小鸡在水面上上下沉浮着, 鸡妈妈在岸上焦急地抖动着双脚, 眼睛里闪烁着眼泪……
教师的提问:这时候鸡妈妈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幼儿回答:鸡妈妈哭了, 两只脚抖发抖发的。
老师一听不是自己预设的答案, 一边在自己的胸口一圈又一圈地比划着动作, 一边焦急地重复地问:“这时候鸡妈妈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可是却没有一个幼儿回答。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具体形象性。对于他们来说, 他们所能回答的或者说他们所能思考的, 只能是他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 对于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他们是不能理解的。在上述活动中, 幼儿看到的正是那两个孩子所说的:“鸡妈妈哭了, 两只脚抖发抖发的。”可老师的提问是“鸡妈妈的心理活动”, 这是他们所看不到、不能理解的。此时, 教师无论怎样用动作、语气、表情来提示, 他们都是回答不出来的。究其原因, 问题不在幼儿身上, 而在问题的设计上。若教师能根据小班幼儿所特有的思维特点, 换个角度来提问:“从哪里看出来鸡妈妈心里很着急?”那么活动的效果则就完全不同了。
怎样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呢?
(1) 顺应幼儿学习特点来设计提问。
问题的不同水平和类型应与教学目标匹配, 也可围绕问题来制定教学目标。
(2) 避免单调重复, 多角度变换提问方式。
在一个大问题之后紧跟几个辅助性小提问, 特别是能激活幼儿思维的追问性提问。
(3) 提问要清晰、简短、围绕中心。
尽可能讲简单句, 一长串的提问, 容易混淆幼儿的视听, 使幼儿找不到这句话的重点所在, 从而导致幼儿答非所问。
2.关注活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关注细节就是关注幼儿的发展。教师对教学活动当中一些细节的处理是否得当, 往往直接影响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以下是我梳理出的几个典型的细节问题。
(1) 关于“游戏化”的适度问题举例:中班数学《认识椭圆形》
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教学, 教师的出发点固然很好, 但仔细推敲这种开场白, 就会发现教师陷入了形式主义, 师幼双方在做着虽有趣却毫无意义的游戏。或许, 一开始, 幼儿会被教师神秘的语气所吸引, 投入到猜想中, 但在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能切入主题时便会体验到失落感。因此, 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花架子”, 在导入部分开门见山, 紧扣主题,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探索。
(2) 关于有机整合的问题举例:大班综合《各种各样的报纸》
活动形式看似丰富, 但教师并没有挖掘报纸蕴含的价值。第一环节作为主体部分仅用了8分钟, 活动大部分时间用在制作及表演上, 显然偏离了重点领域, 主次不分。整合绝不是多种领域的简单相加或拼凑, 而是领域与领域之间、目标与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要正确把握一节课中各个环节的时间比例, 一般导入部分5分钟, 主体部分15~20分钟, 结束部分5分钟。
【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做法06-17
养成教育的研究11-03
养成教育的理性思考10-16
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05-30
小学教学的养成教育06-21
高一新生的养成教育10-05
养成教育的意义及途径08-23
幼儿习惯的养成和教育07-11
养成教育的广播稿08-13
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