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的养成教育

2024-10-05

高一新生的养成教育(精选5篇)

高一新生的养成教育 篇1

引言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 只是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习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要遵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 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在七年级阶段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在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中, 注意掌握原则, 探索新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针对关键时期, 从一点一滴的日常行为习惯抓起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 具有很强的惯性, 像转动的车轮一样, 要短时间内改变是很难的。天真无邪、对班级中的不良倾向直言不讳, 性子野、自制力差、习惯差等是初中农村新生的行为表现, 七年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对学生进行明礼诚信, 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纪律等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严格要求七年级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课精心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塘二中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 让学生牢记中学生行为规范及我校对学生的行为要求, 学校政教处在新学年的第二周进行检查, 班主任是否落实, 效果如何, 每学年结束时进行总结, 对成果显著的班级和个人实行奖励等, 让教育落到实处;班规制定要求全班学生参与, 细化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措施及奖惩方案等, 让新生更直观地认识中学生的行为规范, 如我校七1班的班规规定:上课说活、搞小动作等违纪的同学, 要当一天“老师”管理课堂纪律, 体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主人翁精神;班主任还通过黑板报、小抄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活动, 其实就是质的飞跃, 量的积累, 良好的行为规范习惯就是建立在平平常常的教育活动中。

2 强化训练实效, 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抓起

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确实如此, 规范的日常行为习惯不可能自发而成, 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农村初中新生养成教育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 若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辅助。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 “撤点合并”的教育资源整合已实施多年, 我校招生范围的农村小学从17间减到4间, “一校一习惯”局面得到明显的改善, 七年级新生的行为规范没有以前那么复杂了, 但是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陌生的, 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 我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指引新生的良好行为规范习惯养成。我校通过组织校会、级会等集会不断对新生进行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通过在教学楼、宿舍楼挂宣传牌营造校园氛围;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 “青年节”举行学雷锋活动, 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 “国庆节”进行爱国教育;以班级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 活跃校园文化, 比如“养成文明规范行为, 做二中小主人”文艺演出,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专题讲座, 开展了“我是小发明家”科技活动, “走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我眼中的校规”演讲比赛, “我成长, 我快乐”绘画比赛;还有广播操比赛, 体艺术节活动;学校要求班主任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明察暗访严格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滋生, 要求学生相互监督“一帮一”共同进步, 通过“文明班级评比”、“你追我赶争第一”活动增强养成教育的兴趣;学校通过校园网先后播放过《交通安全》、《健康教育》、《自我保护》、《东方小故事》、《中华传统美德》等专题片, 并开展相关讨论、点评;2005年, 我校成立了“中学生小记者站”为行为规范教育开辟了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小记者们在辅导员的引导下, 聚焦校园中的先进人物, 好人好事, 树立起校园中的各种榜样。

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 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 对于课外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我们既有阶段性, 又有侧重面, 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习惯, 我们都有一个侧重。容易纠正的不良行为, 或能很快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 如:遇到老师同学问好;对于一些较难改正, 顽固性的坏行为, 或短时间较难形成良好习惯的行为, 如:固执、倔强等一些本性的行为等, 其目的是一个——实现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学生行为规范是一个反复抓, 抓反复的过程。近年来, 我校新生都来自于教育薄弱的农村小学, 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努力发挥班会课的阵地作用, 采取系统教育和阶段强化双管齐下, 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训练。一方面, 分层次细化行为规范教育要点, 将一学年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段, 划分为“在学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庭中做个好孩子, 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三大块, 每一块又分为:日常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体锻卫生和劳动习惯三方面, 确立了具体主题班会课, 根据不同要求, 循序渐进, 形成了分层要求的系统目标, 在班会中有序地、持之以恒地开展教育训练。另一方面, 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整体行为规范薄弱环节, 确定阶段要点加以强化训练。如学校新添了花草树木, 就强化进行爱护花草树木教育训练;开学初强化课堂、课间等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开始在校就餐, 就强化进行用餐文明和节俭教育;学年中段, 当新生开始熟悉校规, 对自己要求放松时, 强化学校常规行为规范的教育训练等等, 这样有针对性、持之以恒的教育训练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3 事半功倍效果, 从构建“家校”德育网络抓起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农村初中新生对中学的学习、生活习惯的不适应, 建立“家校”德育网络, 有利于家校教育产生合力,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开展针对性教育;有利于家长走出家教误区, 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 提高教育效果;便于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 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 我们成立新塘二中家长委员会, 每学期定期召开一次会议, 及时交流, 出谋献策, 结合实际共同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每学期举行一次初一级家长会, 探讨新生的养成教育成效;要求七年级每一位班主任每年对班的每一位学生进行不少于1次的家访, 加强与家长沟通等。构建“家校”德育网络, 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 就能达成一个共识, 目标一致, 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 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农村初中新生的养成教育培养, 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到知行合一, 又能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无论是在求学的过程, 还是学成之后走上社会, 已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强的自主管理能力, 都让他们获益匪浅, 成功的几率当然也是相当高, 我们必须重视养成教育。

摘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 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本文对农村初中新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进行针对性、实效性的探究, 我们从大处着眼, 从细微入手,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经过持之以恒的强化训练, 加强家校联系, 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习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新生,养成教育,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王艳芳.引领宽容发展——谈如何抓好初一学生的养成教育[J].考试周刊, 2010, (03)

[2]徐景荣.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成效[J].吉林教育, 2010, (09)

[3]蒋军利.浅谈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5)

[4]杨俊仙.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创新学校德育工作[J].宁夏教育科研, 2006, (01)

[5]杨东升.抓行为规范促养成教育[J].教育革新, 2007, (02)

[6]孙玉, 刘乃刚.试论班级管理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J].法制与社会, 2010, (08)

高一新生的养成教育 篇2

1.通过班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好的习惯,好的行为习惯给社会、家庭和学校以及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好处。

2.使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本班、本年级的班风、学风、行为习惯的进一步好转。

班会形式:

讲述、交流、讨论

班会过程:

1、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反思本班在前一阶段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是否做到德育处反复强调的以下几点要求:①学习习惯。按时进教室、入室即静、全神贯注、没老师和有老师一个样。②生活习惯。晚自习后按时熄灯息声、勤俭节约等。③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不乱丢乱扔。

2、教师讲述:现在同学们看看你们自己的行为习惯是怎样的?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摘校园里盛开的鲜花和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不少学生存在着自觉学习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靠惯性学习、围绕考试学习、有逃课和抄袭作业的现象,课余时间利用率差等等。针对这种种行为,同学们有什么好建议去改善这些情况呢?

让同学们讲讲自己和其他同学以及班级还存在哪些不良习惯?(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或相互检举)

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一是要改变拖拉的不良习惯,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拉所浪费的正是这宝贵的“今天”。为了克服拖拉的缺点,我们要尽快确立目标,循序渐进。比如,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心急,但一定要说到做到。想背完1000个单词,可以分成多天来完成。今天背10个,明天背10个,日复一日,这样不仅不会给自己造成太大的压力,并且当你完成目标时,会品尝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的喜悦。二是要明确不论我们打算做什么,都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大声喊:“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三是学会时刻自我约束。如果良好的习惯养成之后放松要求,忘乎所以,那么没过多久丢掉的坏习惯又会重新回归。例如认识到听课做笔记的重要性后,就得一天不落的记下去;认识到沉迷于网络的危害性了,就不能再找借口深陷其中;认识到自习课讲话会耽误自己影响他人,那就踏踏实实的独自学习。久而久之,坏习惯会离你越来越远,自然,成功会离你愈发的接近。

让同学们记住以下格言:

(1)好习惯,是你生命的保险(2)前半生,你培养好习惯;后半生,好习惯会照顾你。(3)人生就是一场好习惯和坏习惯的拉锯战。(4)决定成功的核心关键是,让好习惯的比例逐日增加。

班主任对入学新生的养成教育 篇3

一、上课前,让孩子尽快熟悉学校环境,从而喜欢上学校

新生入学后,我没有急于讲课,而是组织孩子们到学校的各处转一转,消除陌生感,使孩子尽快融入到全新的学习生活中来。知道了别人怎么做,在一步步模仿着做,从而喜欢上学校。

二、教唱儿歌,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行为

我把学校的管理要求改成了儿歌抄在黑板上,如“走起路,静悄悄,不说话,习惯好;上间操,走步齐,有节奏,眼看齐”。组织学生每天课前,课后齐读一遍。孩子们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三、着力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

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我坚持统一组织学生站队上学、放学;统一组织站队去上间操;统一组织站队去用餐;大型活动统一着装;统一要求学生把垃圾放在身后凳子上的塑料袋里,放学后再统一倒进班级垃圾桶里,由值日生送到学校统一要求的地点处理。在我的培养下,班级凝聚力明显增强,班级早自习老师不在能做到一声不响,表现很强的纪律性。在纪律卫生检查评比中,我班多次获得流动红旗,在运动会中,我班获得年组第一名,我班在二年级一朵与其他班级很大的优势获得了市级红旗中队,我们班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及时表扬鼓励,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

无论学校开展何种活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我每次都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发给相应的奖品,并在班级评比台上粘贴小红旗。今年暑期开学后,我又组织班级干部和学生代表任评委,对学生假期作业进行认真评比。全班评选出优秀作业奖10名,进步奖12名。利用最后一节课我们进行了颁奖活动,每位获奖者都得到一张小獎状;五个算草本;一张与老师及评委的合影照片。获奖的孩子小心翼翼双手捧着小奖状,生怕损坏,不肯放进书包。终于盼到放学铃声,我清楚看到孩子们高举着小奖状(仅仅是五角钱一张而已)兴高采烈的登上校车。孩子们的那种兴奋,自豪又一次深深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我体会到: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得到的奖品多与少已经不再重要,关键是孩子们从中得到了启发;获得了自信,对孩子今后成长意义深远。

五、爱每一个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时常告诫自己坚持做到:爱你没商量。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倾心交流。绝不厚此薄彼,偏袒任何学生。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有意把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安排在身边,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尽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六、行为示范,身体力行,做孩子的表率

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的影子,老师的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垃圾时,我随手拾起;教室桌椅歪斜,讲桌不整洁时,我及时整理;我拿着抹布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孩子们怎样擦地;如何清扫过道;节省时间避免重复劳动。我要求自己每天必须穿戴整洁进入课堂,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这一切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渐渐的学生们养成了自觉打扫卫生,保持清洁的好习惯。

七、利用早自习,使学生养成自学自律的好习惯

我的做法是:(1)明确要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自主完成早自习的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如何利用早自习时间。不仅要求时间明确(7:00~7:30),而且要求用什么样的本子,明确做题的格式。这样学生就会心中有数,不扰乱秩序。(2)早自习的内容要有典型意义。要出基础题,常见的书上练习题或是曾经做过但学生又掌握不好的题,不能出偏题,怪题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3)作业量要适当。早自习只有30分钟,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多则生烦,少则生傲。同时关注那几个尖子生,给他们额外布置任务,这样就不会有忙有闲。

高一新生的养成教育 篇4

一、民族院校大一新生养成教育的特殊性

(一) 文化和信仰差异性

民族院校的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和民族, 一些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民族地区, 受到本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因此日常的饮食起居和行为习惯与其他民族的同学有很大差异。信仰伊斯兰的同学会念“清真言”、做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等五门功课, 主张顺从和忍耐, 在饮食上不食猪肉。信仰佛教的同学会定期到寺庙朝拜, 讲究因果、戒杀生、劝行善, 饮食上主张素食。朝鲜族学生特别注重礼仪, 本民族意识较强, 喜欢饮酒、情绪易冲动等等。

(二) 学习基础和习惯差异性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处在边远地区, 从小接触的是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汉语基础比较薄弱。此外, 由于教育的硬件以及师资的相对匮乏, 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特别表现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课成绩较差。由于从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没有被培养出来, 所以进入大学后, 一些课程的难度超出了他们接受的能力范围, 导致一些科目成绩不理想。

(三) 生活习惯的差异性

由于生活环境, 成长经历以及文化信仰方面不同, 一些民族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其他同学存在明显差异。例如, 藏族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比较自由悠闲的环境中, 整体上自由散漫。生活中喜欢佩戴一些民族的饰品。新疆的维族学生以及一些回族学生信仰伊斯兰教, 平时进餐都到清真食堂, 日常饮食也有一些禁忌。朝鲜族学生群体意识比较强, 生活中喜欢饮酒。

二、行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健康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充沛精力和培养稳定性情的依托和保证。养成教育主要帮助学生养成自立自强、健康文明的习惯和行为, 具体包括自立自理、作息规律、学习自觉等方面。[1]对于大学生来说, 起床、吃饭、上课、休息都应该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对于大一学生, 军训是他们的入学第一课, 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逐渐培养学生艰苦奋斗, 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在大一阶段, 学校还设置了早操和晚自习, 早操旨在培养学生早起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习惯;晚自习旨在通过集体学习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预习的习惯。

(二) 高尚德行的养成

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通过学校的素质教育以及自我修养, 努力成为一个德行优良的人。现实社会中, 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奢靡之风等不良影响, 一部分大学生也越来越注重物质的享受, 忽视精神世界的完善和提升。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应该培养积极正确的人生追求, 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兴盛紧密结合在一起,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要求和完善自己, 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 塑造高尚的德行, 努力做品学兼优的人才。

(三) 优良学习品格的养成

学习是一个大学生在学校的基本内容, 是否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最重要。学习品格是学生在一定学习动机和目标追求下在学习热情、学习态度及意志品质方面的综合反映。当前, 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惰性和一些歪曲价值观影响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 听课状态不佳, 学习成绩较差, 这些不良学习品格对于大学生成长极为不利。

(四) 健康心理品格的养成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 竞争越来越强烈, 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他们有许多特殊的问题, 如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专业的选择与学习问题,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人际交往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问题等等。因此, 通过行为养成教育增进大学生的心身健康, 提升他们的抗搓能力, 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正常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环境是高校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一新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 抓住重要契机, 开展主题教育

从大一新生入学伊始, 利用军训半个月左右时间, 对学生从按时作息, 到军姿军容的整理, 再到对于困难劳累的坚忍克服进行严格要求和强化, 使学生强化组织纪律观念,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锤炼精神意志品质。对新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以及校规校纪教育, 增强学生对于学校发展历程的了解, 对于民族院校56个大家庭团结友爱的认同, 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热爱和归属感。校规校纪教育对于学生树立纪律观念, 规范自身行为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大一新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还包括入党启蒙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安全法纪教育等方面。[2]

每年开学初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班级风采大赛, 通过班级风采大赛, 班级内部同学可以尽快地熟悉起来, 了解各民族不同的语言风俗, 促进文化的交流认同。通过各班级节目之间的评比, 以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利于积极向上班风的形成。此外, 每年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 把雷锋同志所倡导的忠诚、奉献、进取、友爱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学习上通过建立学习小组, 同学们相互交流, 彼此促进, 既提升了学习成绩, 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认同;在生活中, 要有一颗感恩心, 要积极帮助别人, 公交车上、轻轨上主动为需要的人让座, 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力所能及的帮一把。五四青年节是属于青年的节日, 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 每年可以通过学习党中央的精神, 牢记党和人民对于青年人的希望和嘱托, 并积极投身到文化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作为青年人, 特别是大学生, 头脑要时刻清醒, 要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此外, 还可以利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进行养成教育。

(二) 丰富完善方式方法, 注重实效性

大一新生的行为养成教育, 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 行为养成教育需要借助外部的人和环境来培养和塑造。首先, 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责。把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始终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要借助课堂这一文化和知识传播的阵地, 把真善美传递给同学们, 不仅仅要教书, 更要育人。要巧妙自然地把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所教授的内容结合起来, 并结合身边的事例传递正能量。作为老师可以做的很多, 课堂的一言一行, 平日的行为举止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范本。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 我们要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人为本, 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站在一个理解者和帮助者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管理。随着现代媒体的高度发达, 信息化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在进行教育和管理时, 我们除了要利用传统的教室授课, 课外实践, 还要充分利用qq, 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 要占领网络传播的主阵地, 倡导和传播积极的价值观。[3]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许。

行为养成教育效果的取得更主要的还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吸收和践行来发挥作用。作为一名大一学生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的精神遗产, 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把传统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天人合一等思想融入到自身的为人处世上, 同时结合时代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来要求自己, 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齐抓共管, 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

大一新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应该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应该肩负立德树人的责任。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 校园文化的营造, 教师高尚德行的感染, 知识文化的传播来激发出学生内心的自律以及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寻。如果要更好的促成大一新生良好行为养成, 学校要努力打造一些有利于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精品活动, 并培养本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同时, 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还应担负着为人师表的重要职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到:“请你记住, 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 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4]

社会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现如今, 整个社会都在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为我们预设了美好远大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

在对大学生的行为塑造方面, 我们也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 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首先接触的环境。作为老师, 需要与学生的父母勤沟通, 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以及性格特点, 这样教育才会有的放矢。总之,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的积极协调、联动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发挥全员育人的群体功能, 最终才能完全达到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

摘要:行为养成教育对于大一新生具有基础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养成良好的生活、思维和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民族院校作为培养民族人才和团结进步的学习和教育基地, 是否能够抓住民族学生的特点, 设置合理的教学和管理内容, 有的放矢的采用积极的方式方法进行行为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一新生,行为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华玉婷.新形势下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简福平.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3]赵群慧.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高一新生的养成教育 篇5

【摘要】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基础。针对90后大学生所表现的思想和心理特征,要在新生入学教

育过程中,通过调整入学教育的时间和方式方法、发挥导师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的榜样作用、开展心理健康引导、

团队训练以及创新辅导员的工作方法等方面来开展卓有成效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养成教育;新生入学教育;90后大学生

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基,不但适用于中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样适用于90后的大学生,因此,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须把养成教育抓实。本文针对90后大学生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我校实际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来开展卓有成效的养成教育,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1.价值观多元化与目标功利性并存。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有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底,又有着西方外来文化的熏陶,进而推动了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追求深入,在思想意识方面更加追求独立,对身边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也更加犀利,这是社会思想进步的体现。

同时由于他们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所持的思想观点往往容易脱离实际,更容易产生偏差而误入歧途,因此他们张扬个性,注重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实现的同时,也具有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色彩。

2.维权意识强与责任感缺失并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过强造成个人责任感缺失,过于强调权利获得而往往忽略义务履行,只重视个人利益的获得,而无视社会责任。在具体的学习生活过程中,90后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过于注重自我与缺乏尊重他人的行为与心理。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这一代大学生群体注重自我,过于重视个体体验,他们往往习惯凡事以个体为中心,过分强调个体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处处彰显个性,过分追求展示自我,导致他们集体荣誉感下降,不去考虑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的需要,根本上来说是不懂得责任与权利的相互依存关系,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3.思想独立与心理依赖并存。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具有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思想上,自我意识与自信心较强,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思路灵活,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学习上,自己认为乏味的课不愿意听,却花大量时间阅读有兴趣或自认为重要的书籍等;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且在面临问题选择时具有较果断的决策能力。言行虽然超前,但是内心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光鲜的背后因为缺少畅通的倾诉渠道而形成内心的压力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排解,也有可能出现不安全事件。

4.自信张扬与抗挫折能力弱并存。90后大学新生竞争意识强烈,但抗挫能力较差。习惯了以往家长、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大学的新环境使许多学生茫然:曾经自己的优势不再突出,自己的表现欲、成就感突遭打击,心理会产生落差,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他们普遍表现出心理脆弱,抗压能力不强。军训中有部分同学因生病或训练不好而被安排见习,有同学在军训汇报表演中没有进入军旅拳方阵而感到不满。在班委选举落选时,很多学生找老师抱怨,认为选举不公平,认为自己的才能没能在短时间内显露。

5.行为信息化。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时代特征。90后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习惯于通过访问互联网来获取专业信息资源,他们偏好于通过搜索引擎来解答疑惑,他们热衷于通过QQ、MSN、BBS校内网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他们喜欢通过写微博、日志来进行情感的传达和宣泄,借以慰藉自己的心灵。网络使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90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1.调整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和方式方法。新生入学教育时间都普遍安排在开学后三四天之内。但新生面对全新的校园、崭新的面孔,没有任何熟悉的环节,突然要改变以往的作息、学习方式,熟悉校园都过急。因此入学教育应该前瞻性与连续性,所谓前瞻,在入学前通过学校网页宣传学校,使学生有初步了解,所谓连续性,入学教育不是在开学的一月内集中进行,而应以一学期为宜。

传统的入学教育方式往往是“开大会、领导讲、学生讲”的三板斧套路上,缺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效果自然欠佳。因此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以请优秀教师讲专业、高年级学生分享学校的历史沿革甚至于要新生来讲演对学校的了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2.发挥导师班主任专业优势,推动学业职业规划。新生入校后与专业老师的接触较少,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模糊。学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聘请党政领导担任素质导师。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AB角,班主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以自身研究的课题给新生作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等,加强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班主任与新生的素质导师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名师导航的运行模式,多方位指导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3.发挥助理班主任“朋辈教育”的作用。低年级的新生进入大学,存在不适应现象,而现在的大学辅导员往往一个人面对着两三百名学生,而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事务性的工作,这样的局面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照顾周全。工作中发现,新生与学长的交流比较顺畅,更容易接受学长的建议。因此,我校部分院系多年来坚持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由他们负责部分管理工作。

助理班主任与新生接触的机会相对更多,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果。在助理班主任选拔上,学校可以安排各种心理辅导、管理艺术等培训活动,组织助理班主任集中学习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助理班主任在暑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于开学初组织讨论交流。通过这一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助理班主任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新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4.辅导员创新工作方法,占领网络阵地。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无疑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堡垒。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辅导员在学生比较集中的网络空间里开设“地盘”,访问学生的日志以便及时了解个人的思想动态,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里发布一些信息及励志性的文章,从而发挥日常那种面对面、口头教育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从而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形成了立体教育平台。

5.扎实开展心理健康的引导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算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方面,在这里单独进行讨论主要是因为随着学生工作的不断开展,笔者发现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健康的心理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心理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恐怕很难去谈养成教育。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全面认识大学生活,学生管理部门应及时邀请心理辅导专家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安排心理老师在新生入学初对其做一次心理辅导,入学第一学期内进行一次心理普查,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与师生和谐相处。

6.通过团队训练的形式,提升90后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90后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缺乏自主学习和管理的能力,大学新生患“不适应症”的现象比较普遍。

慢慢厌倦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他们希望得到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希望学习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滞后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我校在新生优创班中开展了成长小组训练游戏。通过这种体验式、游戏式的团队训练,班级同学均有所获益,彼此之间增强了归属感和团队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游戏式、体验式的团队训练方式代替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育,教育效果得到了提升。实践证明,团队式的入学教育比传统式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葺□编辑/徐霄天〔参考文献〕[1]王琦.养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长治学院学报2007,2(01):60-63.

[2]金新利.试论大学新生养成教育[J].安徽文学,2007,(120):139.

[3]陈体令.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7,(03):11-12.

[4]郭友寒.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的若干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8-129.

上一篇: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下一篇:电子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