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2024-10-16

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共12篇)

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篇1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的碰撞, 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因此,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从学生实际出发, 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那么,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上时间,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般教学的第一手材料, 但它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 应根据教学任务, 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对课堂上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这样才能遇到问题不慌不乱, 从而使每一堂数学课都处于一个有序的氛围中,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1. 数学课堂语言具有科学性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是严谨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讲的每一道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不含糊, 不模棱两可, 尤其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性质、判定等。所以一直以来, 我严格要求自己, 争取课上不说一句废话。几年来, 我不断地推敲、钻研, 收获了不少心得。

2. 数学课堂语言富有启发性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启发式的教学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例如, 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我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 使学生受到了启发, 他们很容易得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样, 学生不仅增强了印象, 而且还学到了一种类比思想,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 我们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个人秀, 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现如今, 教学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由接受知识的“罐装桶”变为张扬个性的主人, 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课上, 我尽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对问题的掌握程度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四、及时抓好效果反馈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一般要看学生的反馈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安排反馈练习, 在课堂上适时练习, 以保证教师能及时掌握反馈情况并能做出适当的调整。当然, 反馈情况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有所收获, 有所成长。对反馈的信息要及时、准确地予以评价, 对的要鼓励, 错的要分析其原因所在, 以保证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五、每天做到反思三分钟

自古以来, 我们都非常重视反思的精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每天都要求学生做到课下反思三分钟, 殊不知教师又何尝不用呢?反思是一种自我醒悟的过程, 是一个人能力、心智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经常反思的人, 势必不会将错误一再上演, 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就。教师要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虚心接受并及时改进, 教师的成长在课堂, 而不在课下。所以, 从事教学工作几年来, 我都会把自己的反思——不足以及闪光点记录下来, 这样, 不仅保证了教学效果, 而且也能提高我的教学能力。

六、终身学习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我们每一个人, 不仅要学习实践知识, 还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 因为知识在不断地更新, 不努力去学习新知识, 势必会被社会淘汰。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有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做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现代社会高技术产业突飞猛进, 教师对某些领域也有不了解的地方, 我深感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我从来不放弃自我充电的机会。我认为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善于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才能日趋完善数学课堂, 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8.

[2].李晓兵.中国式优秀员工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1.1.

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篇2

罗莲琴

随着课程改革广泛深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数学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静下心来思考,也难免产生疑问。“热闹”的课堂上教师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学生学到了多少?看似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的教学有效性有多少? 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深钻教材,把握学情,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

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当然除了分析教材,也要分析学生,即学情分析。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学得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情感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同时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三、注重学习的过程,探究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综合评价学生,激励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要从原有评价方式转变为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我们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评价应使学生得到“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成功”的感受。从多方面进行正确、肯定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觉得自己通过努力是能行的。过去我们信奉

“失败是成功之母”,现在我们提倡“成功是成功之母”。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探索出圆周长与圆直径的关系,为计算周长打下基础。我就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这个关系并计算出圆周率。同学们经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你们真是当代的小祖冲之。”又如,当同学们完成口算簿上的口算比赛后,我分别在优胜者、进步者、努力者的本子上打上红星表示奖励。这些新颖,积极的评价,如同助燃剂,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642.421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教会学生应该学会的知识,掌握了相应的方法,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了该学会的知识,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同时情感得到了熏陶,即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课堂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那么,要想使教学卓有成效,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呢?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章的整理分析,结合已有的研究,笔者将从备课、课堂导入、课堂提问、练习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确保备课的有效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充分备好课,编制出学习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写好教案。要保证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指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教学开始时教师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心理状态的了解,旨在弄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内部心理状态,以便更好的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吃透教材、钻研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清楚学生这一节课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及其本节的重、难点。其次,钻研教材不是要求教师要“唯教材是从”,可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的内容不一定能满足和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客观的看待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有所选择、有所加工,对于教材没有说到的但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用的内容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的补充,优化教学内容。

(3)明确教学目标

在对学生及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接下来要明确课时的教学目标。把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按照三维目标的标准,明确哪些目标是可以通过测试来检测的,哪些目标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

2、确保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课堂导入即教师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设计新课的导入,首先要用学生生活中接触的主题来引导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还要考虑教材本身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内容。只有充分考虑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关系,才能设计出妙趣横生并具有学科特点的新课导入,吸引其注意力,我总结一下几个比较适用的方法:

○1温故知新法——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来引入新课的学习。

○2故事引入法——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

○3类比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放在一起,让学生相互比较,通过联系,经过推理得到正确的结果。

○4设置悬念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5直观演示法——教师利用直观的手段及演示操作,让学生观察思考。

○6设疑式法——通过设置问题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7创设情境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3、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抓住了重、难点,也就抓准本节课的方向。所以,提问要有针对性。

(2)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提问不是盲目的,想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想什么时候提就什么时候提,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3)提出的问题要有度。“提出的问题要有度”说的是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打不上来,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

(4)提出的问题要有连续性。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下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

(5)提问既要针对个体,又要面向全体。提问有“一对一”式的提问,但提问更多的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4、确保练习的有效性

这里的练习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是学生当堂完成情况的反馈。课堂练习首先要立足文本,其次要及时,将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课堂练习的成效。课后练习是对课堂练习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这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确保课后练习的有效性要注意一下两点:○1课后练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2课后练习的评讲要及时。对于共性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个性的问题可进行个别辅导。

三、总结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我建议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要从多角度展开,从目前欠缺的地方入手,使我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7-07-06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篇4

一、紧密联系课堂内外,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 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但是, 课堂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渠道, 作为教师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从课外的渠道中学习语文。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围绕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 将课堂与课外有机地整合起来,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 从生活中挖掘语文知识去学习语文, 这样在拓展和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 自然也就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如:在教授毛泽东的七言律诗《长征》一课时, 通过备课, 我明白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首七言律诗是以具体描写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来歌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但那段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了解得太少了, 文中所涉及到长征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较陌生, 更不用说有什么体会了。所以教学生预习时, 我就先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访问长辈, 去了解诗中提到的“过五岭山脉”“巧渡金沙山”“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的长征故事。如此安排, 课外与课堂的有机整合就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第二天的语文课堂, 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地讲述听来的故事。然后我再结合诗词进行引导, 学生们很自然地就能体会诗词的内涵了。教学完本课后, 我又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毛泽东的诗词和红军长征中的其他故事。引导学生由课堂走向课外, 去实践, 去体验。像这样, 把课堂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自然就提高了。

二、有机整合教学目标, 积极改变教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在进行某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时, 总是程度不同地包含着知识的、观念的和情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显然是综合性的。因此, 我们在确定与实施某一语文教学目标时, 目标定位要准确, 要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在教授《了不起的父与子》时我做了一些尝试, 从文章情节入手, 以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1. 让学生自主读课文, 将使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 想一想为什么感动, 对不懂的词语、句子, 小组内试着交流。

2. 全班交流, 通过读感动的句子, 说说感动的原因, 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 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3. 夸一夸这对父与子, 诠释课题, 交流感受。

三、选好问题突破口, 认真倾听和观察

学习的起源是疑问。课堂上的主问题必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共同发展, 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重复课文中的内容。抓住课文的主问题后, 随着教学的深入推进, 在细节的操作上, 教师的提问要环环相扣, 引人入胜, 将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处。与此同时,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发言和课堂表现是我们教师继续教学的现实基础。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都是其学习水平和结果的反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目前的认识水平、情感发展水平、言语水平, 也是目前教学所达到的现实效果。这个教学效果, 在生成性的课堂中是教师继续教学的基点。像这样在课堂先设计好问题的突破口, 再把握住教学的基点, 就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如在教授《火烧圆明园》时, 一位学生说:“圆明园可以再重建吧?”有一部分学生赞同此观点。而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不该重建, 因为圆明园的毁灭是国耻, 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这时我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重建”问题展开讨论, 并抓住“国耻”一词深入探究, 问到:“这国耻是怎么造成的, 如果你是一名‘朝廷命官’并且就在火烧圆明园的现场, 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一名路过的平民百姓, 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护园人, 你会怎么做?现在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学生在读中、在思考中、在回答中更深一步体会到了, 悲剧的发生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 国家的贫穷、落后。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作为学生就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用自己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像这样在课堂先设计好问题的突破口, 再把握住教学的基点, 进行引导, 也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回答问题也很关键。因为在倾听中, 你可以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亮点, 以便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可以发现学生言语表达上的问题和漏洞, 以便进行及时的纠正指导;可以发现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与提高, 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

浅谈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篇5

陕西省千阳县寇家河中学 朱利侠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协调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 师生关系 教学 和谐 思维 学习热情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相互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进行,也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什么具体意义?

1、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和谐的关系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和谐的课堂里,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教和高效率的学,不仅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听课专心;教师能够恰当点拨和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2、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师生关系是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一门艺术,是思想与思想的沟通,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需要用热情和生命去拥抱。和谐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并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这样的和谐课堂。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时比让孩子学到多少东西更重要,快乐学习效率更高,对于孩子们的心智和谐发展更加有利。

3、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对学校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新要求。我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交流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师生关系的主渠道,课堂上建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延续到校园里,使校园充满温馨,充满微笑,充满活力,从根本上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是上好一堂高效课的基础。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可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下面我就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观点和做法叙述如下:

一、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对老师来说,教学是重要的事,但是育人更为重要,教师热爱、了解、严格要求学生,都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学生虽小,但在他们心灵中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也懂得尊重和羞辱,作为老师对做错事或犯错误的学生,要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法,切不可大动肝火,辱骂或拳脚相加,此时的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准备改正,被老师乱骂一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只能加剧师生关系紧张化,同时又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自恶意,就不应责罚他”,教师应该懂得和学会宽容。

1.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能对立。”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老师若放开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这样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然,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是让他们自由地形成和发展他们的人格,而是在老师的爱心引导下,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人格。2.尊重学生的创新。创新思维是学生最富生命力的思想火花,怎样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和突发奇想,少对学生说“别”、“不要”,要欣赏学生的“淘气”,不要把“听话”作为优点来强化。很多心理学专家都指出,创造型的学生一般说来是不顺从、不驯服。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我们看法不同的意见。

二、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1.充分信任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管理。要让我们的高效课堂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学科长与各科学科长之间、各科学科长与小组长之间、小组长与组内成员之间实行自我管理。)要让我们的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对子之间、组与组之间、同学之间相互管理,共同学习提问题,利用相互讨论,交流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感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和管理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2.做一个让学生完全信任的新型老师。教师的教学过程,实则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道德都是学生的楷模,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同时通过学生作用于家庭和社会。因此老师在处理班上事务时或批评学生时,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让学生心服口服。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在班级事务或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和风细雨,耐心教导。现在的孩子个性都较强,即使小学学生,有时也会与老师发生矛盾,特别是当学生触犯了我们教师的尊严时,我们应当宽宏大度。有时当我们做老师的犯了错误时,也应当积极的像学生承认错误。我们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使学生感到教师是最可信赖的人。这样,老师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期间的成长,也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为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起好表率作用。

教师要更好地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必须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补充新鲜血液,才能正确地给学生以指点,顺利地和学生合作;学生才会因教师无形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而乐于与老师交往,并在老师的身教影响下乐于求知、积极探索。

三、沟通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动力

师生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教师要善于通过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来优化师生情感关系。可以借助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等体态语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还可以通过日记、书信给学生创造表达思想感情和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条件,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的沟通渠道。(例:我们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在作文中才给学生下评语,还通过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上“这一次你有了很大进步”、“老师相信你下一次能做得更好”、“你的见解很独特”等评语,当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赞赏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有什么要求、意见也可以写到作业本上与老师交流、谈心。这样既减少了师生面谈的时间,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利用互联网和短信与学生沟通也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手段。“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方式与学生沟通,都要真情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我相信,只要有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四、关爱使和谐的师生关系得到升华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关爱,渴望成功,不是所有的后进生都自甘落后,他们也渴望进步,渴望被肯定。上课时,一声亲切的问候,“同学们,早上好”,充满真诚的一个深鞠躬;下课时一句轻轻的关切,“孩子们辛苦了”,“路上小心”;节假日一句真诚的祝福,“中秋节快乐”;天气突变时,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无论差生还是优等生生病时,上去轻轻问一声,“身体好些了吗”„„这些细微的关怀,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在“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奠基学生幸福人生”的理念指导下,我们采取了“一帮

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84-01

我们一直在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都是通过课堂互动来实现的。课堂互动式一种双向的多层次的教学互动,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有利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最有效。那么高效的课堂都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实现。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如何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一、有效互动的基础是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互动式一种教学活动,那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要进行备课,所以课前的教学设计是课堂互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预设学生会怎么回答,怎么做,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预设解答。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掌握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并钻研教材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主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利用怎么样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当中来,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最高。

二、有效的课堂互动策略

1、有效互动的保证是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们知道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拉进师生的距离,能够融洽师生的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有效互动提供了有利的保证。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学生会很快的融入进来,会积极的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并积极的思考学习新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合作者、引导者,教师更不能权威自居,而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运用策略创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另外,要用爱的眼光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我们的学生,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一个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有效互动的最有力保证。

2、有效互动的前提是创建探究的问题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最好找个情境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也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可以创设旅游的情境,旅游都是学生所喜欢的,这样的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哪两辆旅游车,进而学生在选车的过程中,就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3、有效互动的重心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将传统的单一式教学转化为多元式的教学如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确定起跑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探索得出400米跑道每两个运动员相隔是多少米,得出相隔的距离公式是2×圆周率×跑道的宽度。《确定起跑线》这一课由学生单独完成时有困难的,但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就很快的解决了问题,实现了课堂的有效互动。

4、有效互动的关键是重视课堂学习指导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位引导者。课堂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进行恰当的调节和引导,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手段。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是课堂互动的关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新的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进行解决问题,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来类比迁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在大胆猜测、验证、反思的过程中交流他们真实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式教学。

三、有效互动的提升是撰写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撰写教学反思尤其重要,因为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利途径,是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如对课堂上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知识是给予的还是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的,教学中哪些问题有待于改进,才能使课堂互动更有效等等问题的反思。通过撰写课堂教学反思来解决课堂中产生的需要亟需解决的教学问题,不得不说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使得课堂的互动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赖焕明.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科技信息》.2011年.第1期

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交流,有效性,信息传递渠道,提问

课堂教学过程是信息交流过程。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最常遇到的问题。课堂上只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起来了, 课堂的气氛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反之, 没有交流的课堂就会使人变的沉闷、压抑。老师教的并不开心, 学生也没掌握到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 信息交流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此, 提高生物课堂交流的效率显得十分重要。

一、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师生情感的融合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 从而激发创造, 释放智慧。从教学过程来看, 情感与思维是教学的统一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是强迫式的, 也不是对答式的, 而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结果, 只有情感融合的交流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够有课堂上有效的沟通和有意义的交流, 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对于学生要充满爱心, 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并且有自己思想的个体, 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情感上和身体上和学生平等。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背景下每个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 让学生充分感受, 真正体现书本知识向生活知识的转变。这就是说,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 要面对教材千变万化,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要灵活地加工, 整合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学习材料。让看似简单的知识在老师的启发下在学生的脑海中饱满、丰富起来。

三、通过提问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有效提问”, 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1. 提问的全体性、全面性和全程性

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 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 理解能力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 不能只强调低层次或收敛性的问题, 而应该使问题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与教学目标相配, 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 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不能只凭借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发性的问题, 而应该将问题, 尤其是关键问题写入教案。问题提出后不能依赖于自愿回答, 而应该保证所有学生有同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同一问题, 让不同学生回答, 认识有深有浅, 分析不同, 可集思广益。不能只在课程结束复习时进行提问, 而应该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适时、适量;这样, 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思维不断拓展。

2. 提问应双向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 有教师提问, 有学生质疑, 师生互问, 共同研讨, 达到理解掌握;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 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回答后不能忽略或者不纠正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回答, 而应该在答案不准确、不完整时, 继续深入提问。不能问问题或学生回答时, 表现漠然, 而应该使非语言行为与所问问题一致。不能将问题作为惩罚工具, 而应该问问题时, 确保学生专注参与;这种互动中的提问既让学生主动学习, 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提问应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这就是说应给学生学习的时机, 有思维的过程。不能问完问题后无停顿,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而应该提出问题后, 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保证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的时间, 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 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不能问题很长, 或同时问多个问题, 而应该使问题清晰、简短、切中要害。只有这样, 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 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 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四、使用辅助教具

学科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数字语言等等, 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配有大量插图, 插图作为高中生物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生动、直观的反映了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事实和原理。因此, 注重插图和挂图教学, 对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 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 更能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练

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三种, 在课堂上, 有声语言是口语和书面语言, 无声语言是肢体语言, 它们互为补充, 相互融合, 只有教学语言的准确、生动、凝练, 才能够保障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顺畅, 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反之, 模糊、生硬、拖沓的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的最大阻力, 没有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也就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准确生动凝练的教学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想, 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生物教学论》

[2]《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第2期

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篇8

一、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只有目标明确, 问在学生 需要学习的核心内 容上, 问在能使 学生提高 能力的关 键点上, 才能使阅读教学的提问更有效, 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对学生来说, 课堂知识的重点, 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困难点、疑点, 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攻克难点, 他们会充满快乐、满足和自豪。”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 重难点设计好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提问, 便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同时, 通过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知识的重点, 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会找寻重点,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故都的秋》一 文的教学, 紧扣散文 教学的特点, 确立教学目标 为: (1) 学习掌握 抒情散文 的选材特点; (2)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以情选景, 在景物的细致描 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第一步设计以下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后思考探讨: (1)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表现什么情感而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 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之后思考探讨以下问题: (1) 作者捕捉了哪些意象来描摹故都的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通过探讨这些问题, 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理解怎么样以情选景, 怎么样以情驭景, 怎么样以景显情, 从而突破重点。

二、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问题

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问得平直, 太浅易, 学生想都不必想就 答出来, 这种问题 的用处不 大。问得太 迂曲, 太深奥, 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 这像猜谜语, 也没有什么好处。”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要有效, 问题设计就要合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在授课中运用、展现学生尚不能理解的事物, 使学生感到惊讶、疑惑或矛盾,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并且这个问题也是学生经过探究能够解决的, 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 有信心。反之, 所提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易就能解决, 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太难, 学生的思维受阻, 就会失去思考 的兴趣, 丧失学习的信心。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杰尔·布洛菲和汤姆·古德对问题进行的研究, 确定课堂提问的难度,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不同的难度层级, 要能满足不同个性、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求, 能为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供条件, 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例如, 教学李煜的《虞 美人·春 花秋月何 时了》一词,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 的事物, 作者为什 么希望它结束呢?

(2)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4)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 流”一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四个问题, 前面两个问题只要认 真阅读, 联系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 大多数学生都能解答出来;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相对稍难, 需要学生借助诸如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但经过“跳一跳”是能解决的。因此,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都有所收获。

三、根据文本的特点, 从整体上设计问题, 注意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阅读教学中, 有效提问必须是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文本, 整体把握文本, 确立教学目标和重点, 然后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 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 最后设计成问题的。整节课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链条式的整体, 要考虑问题在全文、全课教学中的整体化、立体化效能。同时, 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 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讲求问题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

例如《鸿门宴》一课的教学, 依据教材、学情、培养目标确定“品味语言, 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语言运用之妙”为教学目标之一, 在疏通了文意, 分析了故事情节后, 着重分析人物性格。在分析项羽的性格时, 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1) 读了课文之后, 你对项羽的性格有何评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2) 在学生读了第一段之后, 再提出:宴会前, 项羽大怒:“旦日……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怒”的原因有哪些呢?“破”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 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场合下说的?这三个问题中, 第一个问题是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中包含了两个子问题, 这两个子问题其实体现了渐进性, 因为“破”字体现了“怒”的不可遏的程度, 也体现了“击”的结果, 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项羽的自负、狂妄、轻敌。第三个问题把思路引向深入, 再次指向 人物性格的分析这一目标和重点。这三个问题既从整体上设问, 又注意了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体、问 题提出所 处的教学环节等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使同一类问题可以采用多种 问法的变 式, 尽量避免 老用“是不 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 注意增强提问的趣味性, 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提高答问的积极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比如, 可以用故设悬念的技巧来吸引学生, 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用情境式提问, 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内容设置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 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还可以用点拨式提问, 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 加以重锤敲击, 从而激起共鸣, 碰撞智慧。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让 学 生 学 会 自 己 提出问题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美国 学者布鲁 巴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质疑精神, 才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 才会突破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式的局限。因此,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质疑、提问。在教学 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解读文本,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范例, 让学生学会面对文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从哪些角度发问。具体来说, 要让学生明白, 不管怎样 的文本, 问题源都会涉及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 从这两大方面发问, 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在内容方面, 教会学生就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发问, 可由整体的探讨再向局部、细节发问;在形式方面, 可以引导学生从“怎么写”这一角度, 着眼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结构思路等方面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就“为什么要这么写”提出问题, 探讨形式怎样为表现内容服务。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9

一、精心设计, 注意目的性

有效课堂提问, 不是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提到的无意义的问题, 如, “对不对啊?”“可以吗?”“好不好呢?”也不是简单的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设问, 还要尽量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思路以及解决办法。

二、问题新颖别致, 能激发学生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起源》一书中说过:“可以看到, 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 因为司空见惯;他也不太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 因为和他‘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教师设计提问时, 要力求使问题富有新颖性, 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 我在讲授《酶的特性》时, 问了学生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平时用的是什么洗衣粉?为什么不能用60℃以上的热水溶解洗衣粉?为什么食物储存在冰箱里不容易腐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的课,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再如, 讲授“伴性遗传”时, 我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人类红绿色盲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能生出色盲的孩子吗?”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极大的兴趣, 自然课堂效果就好了。

三、适当的时机, 提出适当的问题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在学生没有思考、没有疑问时, 不提问。还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会思考的过程, 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 在教学种群数量的变化时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有些动物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消灭他们, 他们的数量反而增加, 而有些物种却濒临灭绝?”学生马上有了极大的热情, 希望自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上课效果非常好。

四、问题要有层次性, 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考虑到所有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干, 所以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注意化整为零, 化难为易, 循循善诱, 才能鼓起学生的信心, 通过分层启发, 方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问题太难或太易, 都会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最好把问题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让他们“跳一跳, 能摘到桃子”。

我在讲授“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时, 结合教材中的问题, 设计了以下问题:

(1) 生物体的有性生殖过程中, 有性生殖细胞是怎样形成的?

(2) 假设人类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分析发现, 子代染色体数加倍了。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假设, 人类通过减数分裂有性生殖细胞)

(3) 减数分裂过程通过什么途径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小提示:有丝分裂中如何使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的?)

(4) 何种生物、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如何进行减数分裂?

这节课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将学生引入更深的思维层次。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鼓励学生提问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教师要鼓励、启发学生提问题, 而且能够提出好问题。

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做表格式的笔记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表格式的解题方法训练涉及到阅读文本、解题活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个训练步骤。

1. 考题信息。

主要项目有考题来源、文本类型、题型等,让学生对文本的初级信息加以了解。

2. 解题活动。

初读文本,把握信息。让学生记录阅读时间,计算阅读速度,填写内容概要,等等。要学生养成答题时对文本材料阅读的习惯。要督促同学认真填写。这是根据新课程标准“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而设计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产生自觉提高阅读速度的愿望。尤其对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答题状态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内容概要,是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相信随着实验、训练的逐步深入,学生填写会越来越整齐,内容会越来越充实。

审题答题要切实过好审题关,教给学生审题、答题的方法,比如抓审题点,寻找题干以及选项的关键词语,并且能够找到信息源(题目与文本对应的文句和段落),分析归纳答题要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这一环节是训练的重头戏,要给学生充分的训练时间,要个别指导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理解不同而区别对待,要做到因材施教,给每个同学以信心。坚持训练,耐心指导,不久他们将会不再害怕阅读题,而且会在训练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审题、解题方法,那时我们只需要给他们参考答案,他们自会去研读文本材料,自会去审题,自会去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我们将会“无事可做”!

3. 总结提高。总结提高部分应注意以下7个方面。

(1) 学生把自己的审题、解题方法技巧和老师讲解的以及资料上介绍的方法技巧加以比较,看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哪些自己还没有理解还没有掌握,哪些还不够熟练,哪些还需要改进,以待下次更进一步加强训练。

(2) 逐题地把自己组织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比较,找出错误点,并且分析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寻找原因是为了对症下药,使训练更具有目的性,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使训练更具有高效性。

(3) 审题和答题思路的总结,针对不同的文体材料,就应该有不同的思维和阅读方法,把握其关键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果这个东西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那么,我们的“教”就会越来越“少”,学生的“学”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教学就会出现学生不待教而自会去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良好局面就会形成。

(4) 知识点、采分点的分析。要让学生知道“学以致用”,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知识,要用这些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怎样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更要让学生知道平时学习中要主动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要准确记忆,哪些是要理解,哪些是要在实践运用中形成能力,等等。这是教给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其作用难以估量。

(5) 易错点、失误点分析。把多次训练中易错点或者失误点作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纵向的分析,也可以是全体同学横向的分析总结。然后小组讨论,或求助于参考资料,或者与教师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6) 答题思路及技巧的总结。先要训练按照套路出牌的思维,熟能生巧,然后才能求异、创新,才能形成不按照套路出牌的创新变异思维。要充分肯定学生总结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路或者技巧。且统计公布,让所有同学明确自己的优劣之处,对比自己的得失,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7) 解题启示。要学有所得,要学有所成。把学生的成就感形诸于文字,使其思想外露、明朗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内在的督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要实现学生的“多”学,这一环节要十分重视。

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希望他们自己能够进行其他题型的自我训练,相信我们会以逸待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督促检查。

因初、高中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学科压力大,如果不是教师强制(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有学生说:“我喜欢读考题文本材料”、“我经常总结各种方法和技巧”、“我时常写纠错笔记”、“我是有意识地强化训练从而形成能力的”、“我喜欢学语文”。因此,要在起初的训练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进行“强制”训练,即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给学生施加压力,班级小组长、家长、科任教师,多方协调,共同监督。逐步改变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惧怕心理,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学习。

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G633.3

前言:最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以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现阶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旧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教师不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以及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无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欠缺,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学生对语文学习缺少正确的认识,只了解语文具有学科性,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降低。

二、强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现阶段,为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依据教材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完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由以往的单一化逐渐转变为多样化,以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育部门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并且强调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导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2]。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导入法,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采用导入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以往学习的旧知识,还能有效的引入新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情景教学法,以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到《济南的春天》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导入法,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四个季节的气候变化特点,让学生描述故乡的冬季。并且向学生设置问题,冬季的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向学生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进入老舍代表作《济南的冬天》,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以往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少,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以及学习状况。因此,现阶段,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对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困惑,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语文学习困境,以免学习态度产生偏差,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对于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

(三)注重课堂提问环节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提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提问环节。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设置的问题应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还应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教师在完成提问环节过后,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例如,在学到《春》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设置问题,文章作者还有哪些代表作,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在文章第一段,最喜欢哪句话,能够产生何种联想等等。因此,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会带着问题阅读,进而从文章中找到正确答案。

(四)扩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发散学生思维,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認知水平,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到《观沧海》一文时,在学生熟悉和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品表达的主题后,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作品改为诗词或散文,以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取此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也会随之扩展,进而或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

(五)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以逐渐转变教师的认知水平,进而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能够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逐渐适应并且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汉库.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0,18(03):259-261.

[2]朱清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20(05):12-14.

[3]邹永发.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8):158-159.

提高音乐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篇12

一、课堂参与的全体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 提倡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形式, 但需要避免由于对主动参与的片面理解而导致形式主义参与、表面参与的倾向,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上课学习状态, 全身心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适当而贴切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营造良好的氛围, 讲故事、猜谜语也是吸引孩子们的最好方式之一。例如, 在学习歌曲《卖报歌》时, 课的伊始我结合图片生动地讲述“小毛头”的故事,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特定情景 (旧社会贫苦人民的生活环境) , 学生的脑海里会有一个小报童饥寒交迫的生活情景, 但其乐观向上的形象, 为学生感受歌曲情感给予了直观感受, 学生也会进入到这种情境中去积极表现, 受到真正的思想教育。但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以及个性的差异, 因此在表现中会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于是我在教学中会针对这样的特点, 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上体现出层次性, 给每个孩子参与表现的机会。为歌曲创编动作, 边唱边表演, 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用肢体语言表现, 在创编表演中,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 感受得到了体现, 自然而又真实地展示了自我, 得到了美的体验。例如, 在学习《小红帽》时, 歌词很容易用动作来表现, 于是我让学生逐句表现, 第一句“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学生都是用蹦蹦跳跳来表现, 去外婆家时高兴的心情。在唱到“我要担心附近是否有大灰狼”时, 有的同学模仿大灰狼凶恶的样子;有的却悄悄向四周张望, 表示很担心的样子。总之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都不同, 但对自己表演的动作却特别认真投入, 因此, 以情带声, 歌曲唱得更好了。

二、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动参与不止是外在的形式参与、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实践表现等, 重要的是内在的思维与情感体验,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归纳所学知识, 进行有效果的参与学习活动。追求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发展。例如, 在平时歌曲演唱教学时, 我会经常引导学生从声音、旋律、速度等方面来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演唱时用适合的声音、速度、表情动作来加以表现。久而久之, 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总结出不同的表现会表达出内在不同的情感, 欢快跳动的声音配以美丽灿烂的笑容及适合的动作可以表达愉快的情绪, 反之, 低沉慢速的声音配以忧伤的表情会表达伤感的情绪.并且将这一音乐技能掌握并灵活运用.

三、课堂参与的反思性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表现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自我评价, 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它不仅要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能力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自我反思, 是主动参与学习有效性教学策略的一个反映。但是,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很熟练地掌握对自己教学活动反思的方法, 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 当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后, 我会让学生以教师的角色对大家进行提问, 学生积极参与, 仔细聆听, 认真提出问题, 在倾听别人回答的过程中, 自己也会用心思考, 然后像老师一样给出正确的评价。其实评价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反思, 从中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不足, 从而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程度。

上一篇:联合发送下一篇:IP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