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4-09-13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共12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1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构建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 如果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到科学课程, 就是要全面培养人的科学素养, 既包括科学知识的获得, 又包括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对科学探索过程情感体验。 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三维目标效益观”, 把对学生能力和态度的培养融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 那么,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突出学生主体, 实现三维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认为课堂的一切都要在教师的掌握之中, 教师失去对课堂的控制, 即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 在科学课堂上, 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采用“读科学、讲科学”的方式, 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人为拉大科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和合作协同地发现掌握科学知识, 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感情的投入, 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发展学生能力,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时, 笔者先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要求学生直接吹气球, 另一组让学生把气球放入塑料瓶中, 再进行吹气球。 在实验中, 学生很快发现瓶中的气球吹不大, 而且很费力, 接下来, 笔者让学生讨论其中原因, 学生发现:瓶中有空气, 并举出例子。 如:压扁塑料瓶时会出现一股风;或者是瓶子放入水中有气泡出现……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思考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 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 学生对于空气占据一定空间的表象的建立和理解都会有新感受。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有效提高。

二、引导学生实践, 实现三维目标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尤为重要。 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而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积累, 获得直接经验, 发展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 并由此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因此, 科学课堂教学过程, 不应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简单结合的过程, 而应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 经历动手实践, 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中《电路出故障了》时:

师: (教师故意给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些故障众多的材料)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路, 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准备材料接亮小灯泡, 比一比, 赛一赛, 看哪组最快?

(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连接电路了)

生:这是从哪里捡来的垃圾, 怎么接不亮。 (一学生自言自语道)

生:老师, 好像不对, 这些材料好像不行。 (又有一学生嚷道)

师:同学们, 你们一定要细心哦, 千万不要抱怨, 如果不亮, 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去找原因。

师:对, 老师相信你们。

( 学生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舞, 便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了)

生:老师, 我知道了, 原来我的电线老化了。

生:我的接头生锈了。

生:我的开关接触不良。

生:我的电池没电了。

… …

(孩子们开始忙着修理电路:电线老化, 换条电线;接头上端生锈了, 从下端去接;接触不良, 用手按着使之连接……)

生:亮了! 亮了! (学生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正所谓拨开云雾见阳光, 学生经历“挫折”之后, 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所在。 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新的飞跃, 同时做到知识的实时生成。

三、拓展学习资源, 实现三维目标

科学课堂教学, 如果只注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则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将产生消极影响。 学生往往感到科学课的学习是一种负担, 时间一长, 对科学学习失去热情。 如果老师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科学教育相结合, 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 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也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时, 笔者利用学校旁边的小溪作为课程资源, 它里面蕴含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 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 经过一番调查, 学生不难发现:小溪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 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蜜蜂、蝴蝶等小动物;小溪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 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这里面是否存在食物链? 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溪造成污染? 如果小溪里的水受到污染, 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 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溪, 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 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 如由对小溪保护的思考, 你对我们的周围的环境有哪些建议?

这样, 一条小溪便可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 理解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及环保重要意义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

三维教学目标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方向, 是判断科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所以, 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三维目标, 变过去教师单一在课堂说教的教育方式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从而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并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学习、应用知识和提升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2

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是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来评价或诊断教学行为。过去常对课堂教学采用“合格”、“优质”等综合性、概述性的评价,虽然也包括目标任务的达标度——“结果”评价,但评价视角的着眼点却更多的关注师生教学活动——“过程”,因此,许多公开课才转成了“表演课”。为了“演好”一堂课,有时师生还要“排练”好几次。“有效课堂”从“结果”的角度,关注教学预设目标的达成、关注学生获得的生成与发展,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能够称之为有效教学。新课程要求“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教学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现象。

1、放羊式课堂。片面理解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教师放弃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放手自主转成了放任自流,非教学活动过多、教学秩序混乱,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导致教学的低效。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是目标明确的教学,教师务必按照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并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努力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2、灌输式课堂。满堂灌的讲解、传统的讲授。在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习惯于“讲课”,试图努力把书中的知识交给学生,教师始终主宰着整个课堂,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忽略学生思维的启迪,忽略学生潜力的生成与发展。有的课堂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但“问题”不具备启发性、“活动”不具备主动性、“讨论”不具备探究性,到最后,还是由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给学生。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效教学应当是: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资料;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3、表演式课堂。这种课堂因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表现而脱离于“常态课堂”,常见于教学公开课,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导演的,课堂中看不到学生发展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其有效性不言而喻。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常态课来实现,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应建立在常态课的基础上,我们应当让常态课去除表演课的刻意雕琢、华而不实,同时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备课,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准备好适当的课堂练习,因此,认真专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提出科学优质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

常见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出现教学目标要求把握不准(如了解、理解、掌握、体会、运用等不同的层次要求)、课堂教学容量不当(过轻或偏重)、甚至一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散乱。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认知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资料、学习时间内,认知上所到达的“懂”和“会用”的范围和水平;技能达成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相应技能所能到达的标准;心理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必须阶段,情感、意志、思维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其中又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

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取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资料、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取,但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兴趣”原则,既课堂教学应当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二是“激励”原则,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特意设定一些激励环节、提出激励性问题,同时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用心的强化与肯定。三是“自主”原则,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发思维、或组织讨论、或实践操作,再辅之以教师的精讲导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潜力的生成与发展。

三、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用心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带给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尽量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坚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用心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带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透过必须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透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四、讲、学、练相结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即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给与了教师们很大的启示,很多校园也在用心地推广洋思经验,我认为,讲、学、练有机结合,应当是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成熟。但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课堂顾了“讲”“学”环节的精湛,却常常失去了让学生及时“练”的时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尽量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如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均应当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

2、不断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简洁清晰。如复杂的提问语言、习惯性的重复语言、慢节奏语速、离题了的故事等。教学语言往往具有习惯性,因此,只有教师刻意改变,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越来越精炼。

3、当堂训练、及时巩固、关注发展。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上,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知识与潜力的生成过程中,也务必有合理、充分的练习巩固环节,以有效促进知识与潜力的生成与巩固。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资料与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很多教师十分重视课堂中的教师怎样讲、学生如何学等教学活动过程,练习与巩固环节的时间往往别挤占,甚至有不少教师习惯于将课堂练习安排学生在课外去完成。试想,课堂在精彩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后面,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及时地把握反馈信息,不是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吗?

有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3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可先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一九四二”视频片断和宣传海报。电影视频中表情麻木无助的人群,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迁移人流、高举的破碗和蝗虫等画面都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及心理震撼,此时提出问题:这种地理现象在地理学上称作什么?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强烈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自然过渡到本节的教学主题。同时精选展示配有简炼文字说明的影片照片,提出问题:资料中哪些“关键词或信息”能给你提示?引导学生自己提取信息,并归纳得出理解人口迁移的关键词。

环节二:转变方式,自主学习

展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图”,分成4个小时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读图及组内讨论分析得出人口迁移的原因。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利用地理图册和学案中“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图”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图”,结合学案及教材中的文字资料,描述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并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将小组讨论结果填写在学案的表1中,然后进行小组课堂汇报(分组说明:从“晋、唐、金时期”;“清→新中国成立前”;“建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四个不同时期分成4组讨论人口迁移情况)。同时,针对学生缺乏相关历史时代背景的现状,在学案上进行相关知识补充。如资料1。

资料1:历史背景补充

知青(知识青年):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知青上山下乡、支援边疆运动,参与总数达2 000万人左右。

生产建设兵团:20世纪50年代,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党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解放军的大部分将士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对新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60年代,沈阳军区受中央军委指示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已改为中央直属企业,即“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也称之为北大荒集团。

由于利用表格形式,内容要求明确,学生非常容易投入小组内容的思考和讨论中,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和教师一起进行人口迁移原因的归纳分类。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师从旁进行引导和提示,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主行为,结论由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归纳得出。最后小结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环节三:案例分析,举一反三

这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所以归纳得出的“人口迁移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会在实践中应用才有意义。为此,笔者精心挑选了“蚁族”这个案例。对于北京这个流动性极强的人口大都市,“蚁族”这个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学生大多知道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由于蚁族都是年轻大学生,所以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由于生存条件等也存在巨大差距,“蚁族”的生活对于衣食无忧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有些冲击。这时提出问题:生活如此艰难,他们为什么还要留在北京?引发学生对“蚁族”这个特殊群体迁移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根据总结归纳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实例演练,举一反三。

同时在案例应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展,引导学生思考“蚁族”对其家乡(迁出地)和北京(迁入地)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对迁入地的影响,进而探讨一个地方的人口(如北京)可不可以无限制地迁入,为下一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学习埋下伏笔,引发思索,使学生在不同小节的知识上前后贯通,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环节四:扩展作业,巩固练习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由此学生学会了分析人口迁移原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课后将知识进行扩展,对已学知识进行再巩固。利用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读“世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图”和“世界现代人口迁移图”,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利用中国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规律,举一反三对世界人口迁移原因进行分析,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二、课堂评价——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保证

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求每组学生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共同归纳出结论,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但如何保证学生的课堂讨论效率及效果,不让学生的小组讨论及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除设计相应的学案练习外,还可设计课堂及课后的教学效果评价表,见表2及表3。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电影“一九四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精心选择案例素材及文字信息,便于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提取,让学生能根据提取的信息进行相关知识概念的生成。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同时进行合理分组,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升思维深度,形成一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精选应用案例,突破难点、落实重点,达到举一反三、理解应用之目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突出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抓住地理学科特点,突出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在分析人口迁移原因时,关注不同历史年代的动态发展,强调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突出综合性特征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且关注前后章节的知识联系,从人口迁移可能带来的影响→反思某些人口迁移的合理性→合理性的评价指标→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从而使前后知识融为一体,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筑学生相对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endprint

一、整体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可先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一九四二”视频片断和宣传海报。电影视频中表情麻木无助的人群,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迁移人流、高举的破碗和蝗虫等画面都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及心理震撼,此时提出问题:这种地理现象在地理学上称作什么?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强烈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自然过渡到本节的教学主题。同时精选展示配有简炼文字说明的影片照片,提出问题:资料中哪些“关键词或信息”能给你提示?引导学生自己提取信息,并归纳得出理解人口迁移的关键词。

环节二:转变方式,自主学习

展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图”,分成4个小时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读图及组内讨论分析得出人口迁移的原因。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利用地理图册和学案中“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图”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图”,结合学案及教材中的文字资料,描述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并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将小组讨论结果填写在学案的表1中,然后进行小组课堂汇报(分组说明:从“晋、唐、金时期”;“清→新中国成立前”;“建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四个不同时期分成4组讨论人口迁移情况)。同时,针对学生缺乏相关历史时代背景的现状,在学案上进行相关知识补充。如资料1。

资料1:历史背景补充

知青(知识青年):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知青上山下乡、支援边疆运动,参与总数达2 000万人左右。

生产建设兵团:20世纪50年代,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党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解放军的大部分将士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对新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60年代,沈阳军区受中央军委指示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已改为中央直属企业,即“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也称之为北大荒集团。

由于利用表格形式,内容要求明确,学生非常容易投入小组内容的思考和讨论中,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和教师一起进行人口迁移原因的归纳分类。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师从旁进行引导和提示,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主行为,结论由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归纳得出。最后小结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环节三:案例分析,举一反三

这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所以归纳得出的“人口迁移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会在实践中应用才有意义。为此,笔者精心挑选了“蚁族”这个案例。对于北京这个流动性极强的人口大都市,“蚁族”这个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学生大多知道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由于蚁族都是年轻大学生,所以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由于生存条件等也存在巨大差距,“蚁族”的生活对于衣食无忧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有些冲击。这时提出问题:生活如此艰难,他们为什么还要留在北京?引发学生对“蚁族”这个特殊群体迁移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根据总结归纳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实例演练,举一反三。

同时在案例应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展,引导学生思考“蚁族”对其家乡(迁出地)和北京(迁入地)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对迁入地的影响,进而探讨一个地方的人口(如北京)可不可以无限制地迁入,为下一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学习埋下伏笔,引发思索,使学生在不同小节的知识上前后贯通,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环节四:扩展作业,巩固练习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由此学生学会了分析人口迁移原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课后将知识进行扩展,对已学知识进行再巩固。利用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读“世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图”和“世界现代人口迁移图”,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利用中国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规律,举一反三对世界人口迁移原因进行分析,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二、课堂评价——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保证

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求每组学生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共同归纳出结论,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但如何保证学生的课堂讨论效率及效果,不让学生的小组讨论及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除设计相应的学案练习外,还可设计课堂及课后的教学效果评价表,见表2及表3。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电影“一九四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精心选择案例素材及文字信息,便于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提取,让学生能根据提取的信息进行相关知识概念的生成。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同时进行合理分组,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升思维深度,形成一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精选应用案例,突破难点、落实重点,达到举一反三、理解应用之目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突出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抓住地理学科特点,突出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在分析人口迁移原因时,关注不同历史年代的动态发展,强调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突出综合性特征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且关注前后章节的知识联系,从人口迁移可能带来的影响→反思某些人口迁移的合理性→合理性的评价指标→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从而使前后知识融为一体,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筑学生相对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endprint

一、整体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可先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一九四二”视频片断和宣传海报。电影视频中表情麻木无助的人群,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迁移人流、高举的破碗和蝗虫等画面都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及心理震撼,此时提出问题:这种地理现象在地理学上称作什么?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强烈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自然过渡到本节的教学主题。同时精选展示配有简炼文字说明的影片照片,提出问题:资料中哪些“关键词或信息”能给你提示?引导学生自己提取信息,并归纳得出理解人口迁移的关键词。

环节二:转变方式,自主学习

展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图”,分成4个小时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读图及组内讨论分析得出人口迁移的原因。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利用地理图册和学案中“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图”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图”,结合学案及教材中的文字资料,描述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并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将小组讨论结果填写在学案的表1中,然后进行小组课堂汇报(分组说明:从“晋、唐、金时期”;“清→新中国成立前”;“建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四个不同时期分成4组讨论人口迁移情况)。同时,针对学生缺乏相关历史时代背景的现状,在学案上进行相关知识补充。如资料1。

资料1:历史背景补充

知青(知识青年):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知青上山下乡、支援边疆运动,参与总数达2 000万人左右。

生产建设兵团:20世纪50年代,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党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解放军的大部分将士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对新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60年代,沈阳军区受中央军委指示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已改为中央直属企业,即“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也称之为北大荒集团。

由于利用表格形式,内容要求明确,学生非常容易投入小组内容的思考和讨论中,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和教师一起进行人口迁移原因的归纳分类。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师从旁进行引导和提示,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主行为,结论由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归纳得出。最后小结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环节三:案例分析,举一反三

这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所以归纳得出的“人口迁移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会在实践中应用才有意义。为此,笔者精心挑选了“蚁族”这个案例。对于北京这个流动性极强的人口大都市,“蚁族”这个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学生大多知道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由于蚁族都是年轻大学生,所以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由于生存条件等也存在巨大差距,“蚁族”的生活对于衣食无忧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有些冲击。这时提出问题:生活如此艰难,他们为什么还要留在北京?引发学生对“蚁族”这个特殊群体迁移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根据总结归纳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实例演练,举一反三。

同时在案例应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展,引导学生思考“蚁族”对其家乡(迁出地)和北京(迁入地)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对迁入地的影响,进而探讨一个地方的人口(如北京)可不可以无限制地迁入,为下一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学习埋下伏笔,引发思索,使学生在不同小节的知识上前后贯通,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环节四:扩展作业,巩固练习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由此学生学会了分析人口迁移原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课后将知识进行扩展,对已学知识进行再巩固。利用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读“世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图”和“世界现代人口迁移图”,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利用中国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规律,举一反三对世界人口迁移原因进行分析,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二、课堂评价——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保证

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求每组学生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共同归纳出结论,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但如何保证学生的课堂讨论效率及效果,不让学生的小组讨论及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除设计相应的学案练习外,还可设计课堂及课后的教学效果评价表,见表2及表3。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电影“一九四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精心选择案例素材及文字信息,便于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提取,让学生能根据提取的信息进行相关知识概念的生成。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同时进行合理分组,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升思维深度,形成一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精选应用案例,突破难点、落实重点,达到举一反三、理解应用之目的。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4

一、不断更新、提高教师的个人储备

如今我们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课改,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效仿,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 而这桶水必须是一桶时时更新的活水!教学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如果知识功底深厚, 即涉猎广泛, 又有专长, 既掌握扎实的经典知识, 又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动向、新成果, 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乐园, 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所渴望的睿智博学、风趣幽默的老师,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二、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

常常听到或者从书刊上看到, 一些专家学者痛批我国的教育落后, 吹捧西方教育的民主。他们所描述的西方的课堂是学生喜欢怎么坐就怎么坐, 座位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布局, 孩子们上课时可以自由走动……很明显, 这些专家学者们认为这才是理想的课堂, 也许他们希望我们的课堂也是这样的。有些老师学习了这些权威的观点, 也去建构自己的民主课堂了。在这里, 我要提出疑问, 这样的课堂, 如何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呢?我认为, 上课还是应该有上课的样子, 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 保证课堂的参与率。如果学生坐得东歪西倒老师不管, 学生开小差不听课老师不管, 这样的老师简直是不负责任, 不称职, 误人子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 需要教师时时刻刻地提醒, 从细节入手, 常抓不懈。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 有了它, 学生就可以积极地去获取知识, 完善自己的能力,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 才能“乐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效应, 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教学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运用多样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明确教师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 选择和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 遵循教学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教学素养,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与保证。

但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 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笔者在听课时发现, 有的老师对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解过于肤浅, 教学行为走入误区。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善于集中、总结问题,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去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突破重点难点,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收到实效。

五、教师心中始终有教学整体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 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 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这便需要教师心中始终有个教学的整体框架, 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 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听课的时候常常发现, 老师们都很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中都会设置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环节。但是有些课堂由于没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学生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结果学习场面很热闹, 学生激情很高, 但是到了汇报学习成果的时候, 效果差强人意。可以说, 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的, 是收效甚微的, 在合作学习中获得锻炼的学生是不多的, 课堂实效性也就不高了。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选出学习小组的组织者, 教给他们组织小组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保证学生是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学习, 保证每一个组员都参与学习;教师还可以运用评比的手段, 应用激励机制, 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这样, 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有效的, 课堂的实效性也就提高了。

七、利用有效的教学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节课上完, 总有成功之笔和失败之处。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深刻的、达到预期效果的、好的做法及时地记录下来, 以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而对于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要分析其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地记录下这些成功和失败之处, 进行取舍, 使之成为日后教学的指导和借鉴。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5

一备课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务必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来为每一堂课做准备。那么在备课时我们又该注意哪些呢?首先,要参阅教师用书,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和目标。思考如何用巧妙、直观的方法,层层突破,轻易地化解难点,让学生理解理解。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预见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和反应,想出解决的对策。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正所谓:实践出真知。1让知识联系生活。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懂得知识真正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进而真正地喜欢上学习。2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体会到团体合作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潜力和动手实践潜力。

三提高和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潜力和课堂机智。

同样的教学设计让不同的教师来教,效果却是不同的,因为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机智去解决。课堂驾驭潜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教学机智,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注意平时的课堂上一些情境的积累,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潜力。也能够多向一些优秀的教师讨教经验,增加自己课堂驾驭的潜力,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四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

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这是自己快速成长的重要方法。每一天静下心来,回顾这一节课程序和细节及整个流程,有哪些不足和优点,及时写好反思,一点一滴地积累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日积月累,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让学生喜欢你

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你这门功课,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怎样的老师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想,性格温和,谈吐幽默、富有爱心、学识渊博、真诚对待学生的老师,学生必须会喜欢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做一个学生尊敬喜欢的好老师。

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追寻的目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勤奋、认真、钻研,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

总结精选(8):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效率

新课改就是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整合并重。作为我们教师应对的不仅仅仅是教材资料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更新,所以我们不仅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资料、还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当你拿着教材走进教室,应对几十个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喜欢物理课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对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可能会感到困惑。现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开展物理教学工作,我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已不再是注重教师的“教”,而是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和思考问题重于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胜于只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二、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教学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大胆质疑

所谓问题就是思考的动因,是探究问题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他们才会用心认真地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许多物理现象,学生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地以教材作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用心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例如:在教液体压强的时候,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1)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潜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3)为什么我们要把拦河坝建设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学生都明白带鱼很好吃,在市场都见过,但是都没有见过“活”的带鱼,这是为什么呢对学生来说相对神秘的潜艇,为什么用那么厚的钢板制造呢拦河坝到处都有,学生是能看到的,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会去想拦河坝为什么修造成这样的形状,这些常见的问题在没有学习之前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这就激发了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趣。

透过一系列这样的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而且还能够将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分析和总结。同时,学生还能够将预习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内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2.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学源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物理规律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教师提问提得好,学生才会集中精力去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还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找出教师的不足之处,并且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也能够鼓励他们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仅能够开发学生的大脑,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题型、物理规律的认识和印象。例如:在讲“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时,出一道这样的习题:“某战役中,我军获知敌方在相距80km的地方向我指挥中心发射一枚导弹,导弹的飞行速度是1.6km/s,导弹爆炸时的杀伤半径是200m,我指挥中心人员及时以5m/s的速度跑开,他们能否在爆炸前跑到安全地带请给出不同的解答方式。”出题后,学生就会边读题边思考,并迅速在稿纸上演算起来,几分钟后再提问学生。

学生1:我是算导弹飞到指挥中心时,人能跑多远:

t=s/v=80km/(1.6km/s)=50s

s=vt=5m/s×50s=250m》200m,所以能。

做完后,我们能够同其他学生一齐进行检算,然后再给予肯定的评价。

学生2:我用是比较时间:

导弹飞到我指挥中心所需的时间:

t=s/v=80km/(1.6km/s)=50s

人跑到安全地带所需的时间:

t=s/v=200m/(5m/s)=40s

t《,也能。经同学们讨论过后,该方法是可行的。》

经过这样一道例题的解答,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了解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同样还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学习更有激情。

物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时候,除了书本知识,还要同一些小实验相结合。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小实验。因为透过学生亲自做小实验,能够更好的开拓他们的视野,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学习中探究新知识。例如惯性实验:拿出一只圆柱形的玻璃杯子,一块平硬纸板,一个玻璃弹珠。先把装有适量水的玻璃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平硬纸板平放在杯口上,最后把玻璃弹珠放在纸板上,然后将钢制锯条垂直竖放在水平桌面的边缘,这时候请一位学生上来操作,让他用一只手按住钢制锯条下端持续不动,用另一只手拉开锯条上端,放手后让锯条击打硬纸板,看到的现象是硬纸板飞出,玻璃弹珠则掉入水中。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很简单,任何一个没经过个性训练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透过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寻求答案的用心性。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忠实于实验数据,重视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造,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很重要。针对动手潜力较弱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帮忙,而且要有耐心的指导,也能够让动手潜力强的学生教他们。这样不仅仅缩短了他们之间的差距,而且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物理书本知识与实验知识相结合,能更好的体现物理现象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

3.课后练习,强化释疑

对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思考题,或透过实验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和探索创新潜力。对习题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首先,我们在选取例题时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典型性,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加以解决。其次,透过改变习题的已知条件或结论,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合作,教师要适度的进行点拨,指引探索方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对探究规律进行整理、概括,纳入知识方法体系,总结探究学习方法,提高应用潜力。对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多做习题,加深理解;学生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举例,自己再运用物理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现象,进行思考、探索。不仅仅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为以后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体会

1.要让课程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初中物理大多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而其中又蕴藏着无穷奥秘,所以我们在上课时所举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潜力。

2.提高学生观察、注意、记忆、实验操作潜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物理现象,充分发挥自身的记忆潜力,指导学生对每节课、每一周、每一个单元所学的资料,采用自己熟悉的记忆方式进行整理和巩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务必重视“实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潜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精心选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题的潜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要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教师必须要精选习题。这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初三化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改,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应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一、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是把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看成是教学主导任务。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一个过程。课堂上要做到师生互相沟通,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共学、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课堂中教师应从教学主角过渡到做为学生发展的推进剂,由教师重“教”向学生重“学”观念的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程转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力求去探索他,可是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在上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高深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巧设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新奇,好热闹”,对化学实验现象图片的展示充满好奇,尤其是对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声、色、光等变化的现象更感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好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要“巧编谚语”。如,在讲授《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实验中,为了比较金属(镁、铝、锌、铁)分别与酸(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现象的情况、速率的快慢,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这四种金属活动性大小、现象的强弱,因此,我编了这四种金属与稀酸接触的感受:

镁带:好烫啊,受不了,我浑身都起泡了。

铝片: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锌粒:皮肤微微出汗。

铁片:我在洗澡,皮肤有点痒。

这样通过教师通俗的比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实验有趣、新颖、易记,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对实验现象内容记忆更牢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是过于重视课堂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自主发展和创造思维能力。

(1)注重学生预习的习惯养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灵魂”,学生预习是“手段”。因此每一节课前我都会油印一份本节课重要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让学生思考,填写和回答,以检验学生预习程度。只有通过预习,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中不解之处,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聆听教师讲授,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2)拓宽知识结构,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拓宽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意在让知识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知识视窗更广阔,起到良好的共鸣。如在讲解《实验室抽取二氧化碳》一节中,我提了四个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并对每个问题做出相应的判断。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

问题A:为什么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问题B:为什么不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浓盐酸反应?

问题C:为什么不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

问题D:为什么一般不用碳酸钠粉末和和稀盐酸反应?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或实验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刻理解。本节课中我抓了五只蟑螂放在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到原来在瓶中乱爬乱跳的几只蟑螂,最后都“背朝瓶底,面朝天”,不约而同地“四脚朝天”死亡了。通过这样实验,既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复习,更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在二氧化碳含量较多的空间中,危害极大。那么集气瓶中五只蟑螂是如何死亡呢?我们生活中要如何预防二氧化碳使人窒息呢?通过实验中设疑,质疑寻思,一环扣一环,使学生感到新颖,形成持久的驱动力,引起学生思想上共鸣,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重视课后小结,提高教学有效性

成功的一节课,课后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对本节重点内容进行有系统、有条理的小结,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点的“盲区”。因此教师要善于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梳理所学习到知识。例如,我在今年12月份教研片公开课活动中,在第五章《燃料》复习课中,充分帮助学生系统地归纳《燃料》全章知识脉络,并配套相应的新颖课堂练习,通过“精讲”、“精练”,取得较好的效果。

附本章部分题型练习:

题型练习:

(1)“轻轨电车”是近年来新兴的城市高架交通工具,具有污染小的优点。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上裸露的“电刷”沿架空线滑动。电刷材料中含有石墨。选择石墨作电刷材料是因为其具有下列性质:①;②;③ 。

这种题型比较新颖,相对灵活,涉及到石墨的相关知识,教师分析解题时要注重题目中“电刷”沿架空线“滑动”。从中可说明“电刷”能导电,能“滑动”说明石墨具有润滑剂,在滑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而“裸露”在空气中电刷能长期使用,也说明石墨耐高温,体现石墨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通过分析、思考探究学生对石墨的性质、用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分层教学,创设“成功”的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散发出无休止的追求力量和意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和劳动的快乐,从而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创造成功的情景,为各类不同程度学生体现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化学教学中,我进行了分层次要求。

1.分层次备课,分层次教学

我对比较灵活的、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由程度较好学生回答,让他们“吃得饱”;对于一般内容问题叫中等学生回答,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由中下程度学生回答,这类学生也能掌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快乐。

2.分层次布置作业

在课本作业和练习册作业布置中,我根据不同程度学生也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意在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巩固知识能力。这样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及时上交,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3.分层次辅导

(1)对程度比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横向拓宽,夯实基础。

(2)对于中等程度学的生:重点开发非智力因素,促其转“优”。

(3)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要重点辅导,倾注爱心,“扶”他们踏上成功之路。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它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讲到底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迎来了教学的春天。在课堂上教师多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保、化学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求知欲望,还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

在课堂上教师可进行“高密度传授知识”,这样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上课激情会骤增,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教学成绩会稳步提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实现教育质量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主编石广生.中学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教育出版社

[4] 主编柳斌.《课堂素质教育》.《创新学生培养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

[5]张严玲.《课堂怎样激发兴趣》.现代教育出版社,2004.3

[6]王春奇.《实验、探索》或《教学初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4.3

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篇7

一、课堂延伸是一个“综合效应”

达到有效教学必须使教学过程实现其完整性。完整的课堂不仅包括课堂本身, 还包括课前和课后的工作。首先, 在课前要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 学生预习要规范, 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预习什么。预习过程中适当交待预习目标, 查阅哪些材料, 学生清楚要做什么, 做到什么程度, 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 并交流预习结果, 从中发现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改进以后的预习方法。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应做到关注课堂但不拘泥于课堂, 注重在形式、内容、方法上改变课堂。教学准备中要明确哪些知识点是重难点, 哪些是学生做的, 哪些是老师做的, 通过什么方法去做。 (1) 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起到辅助的效果, 使学生动起来, 有事做, 并且保证学生真正的做了、动了, 教学活动才能得到有效延伸。第三就是课后的反馈。除检查学生对课堂上重难点的掌握外, 关键是使开放的课堂向生活延伸, 把课堂上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相融, 长期形成习惯, 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通过这三步, 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拘泥于短短的40分钟, 课堂内外, 学习生活就得以综合融合。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形成“完整效应”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注意教学环节设计形成“完整效应”, 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首先导入新课时的情境设置, 将我们要学的知识放到一个实际背景中去, 让学生先去感知和体会, 实际背景最好是我们所熟悉的, 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和感兴趣的事物, (2) 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学生想学、要学;其次, 教学环节设计要对教学内容整合, 一般情况下, 教师都只是拘泥于课本内容, 按照课本的顺序依次解决, 学生很容易读懂内容, 但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思维活动, 因此, 要适当的对教材进行整合, 使教学设计有创新, 并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再次, 教学设计中学生能自主学会的要自学, 自主探究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而容易错的、混淆的知识教师需要讲解, 并结合实际或者练习进行分析、辨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到问题, 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问题出发进行讲解, 将课变成问题, 并且使问题具体化、问题化、习题化, 实现宏观思考、理智科学的教学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最后, 课堂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要系统、概括, 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 做到真的懂了, 而且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解释相关的现象, 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应用。

三、学法指导上实现“强化效应”

传统教学中, “重教法、轻学法”、“重结论、轻过程”。学生只知学得了什么, 而不知这些东西是如何学得的。教师则往往注重把现成的结论教授给学生, 对学生如何掌握结论的心理过程也不很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要求教师上课时, 不仅要“传道授业”, “供人以鱼”, 更要“教给学法”“授之以渔”, 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3) 因此, 有效教学应注意课堂教学中对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机渗透学法指导:1.备课要明学情, 备学法, 即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 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2.预习设计要指点方法, 即要教会学生全册预习法、单元预习法, 又要根据课文特点指导相应的具体的预习方法。3.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指导学法, 为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提供借鉴和规范。4.教师讲解过程要示范学法和点拨学法。5.整个教学过程要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6.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 迁移学法, 使之“受用终身”。总之, 要“还课堂、还时间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教学赖于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来自于教师长期的管理和引导。因此, 教师要长期、坚定不移地引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预习、思考、笔记和作业习惯, 最终达到强化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是一个“集聚效应”

课堂组织管理实质上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 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 从而保证教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管理效能, 调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技能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用各种管理方法唤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使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又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者, 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 不能说是优秀的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课堂组织教学上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形象魅力。包括衣着大方得体, 语言生动幽默, 情感真执投入。我们可以把教师比作节目主持, 一个收视率高的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这三项, 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才能与观众互动, 打动观众。二是设计好课堂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导入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 有先声夺人之效, 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 唤起他们求知欲望,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 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三是教学方法多变。课堂不能一成不变, 再好的美食也会吃腻。在有效地使学生投入课堂, 就要经常改变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法, 探究法、讨论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四是意味深长的课堂结尾。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如余。”的确, 好的结课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一个好的课堂结尾, 是课堂的回味, 是课外的延伸, 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这门学科和教师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

[2]《有效教学聚焦课堂》.

[3]《中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方式、途径和注意问题》..

[4]《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1期.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8

一、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只有目标明确, 问在学生 需要学习的核心内 容上, 问在能使 学生提高 能力的关 键点上, 才能使阅读教学的提问更有效, 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对学生来说, 课堂知识的重点, 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困难点、疑点, 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攻克难点, 他们会充满快乐、满足和自豪。”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 重难点设计好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提问, 便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同时, 通过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知识的重点, 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会找寻重点,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故都的秋》一 文的教学, 紧扣散文 教学的特点, 确立教学目标 为: (1) 学习掌握 抒情散文 的选材特点; (2)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以情选景, 在景物的细致描 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第一步设计以下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后思考探讨: (1)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表现什么情感而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 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之后思考探讨以下问题: (1) 作者捕捉了哪些意象来描摹故都的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通过探讨这些问题, 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理解怎么样以情选景, 怎么样以情驭景, 怎么样以景显情, 从而突破重点。

二、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问题

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问得平直, 太浅易, 学生想都不必想就 答出来, 这种问题 的用处不 大。问得太 迂曲, 太深奥, 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 这像猜谜语, 也没有什么好处。”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要有效, 问题设计就要合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在授课中运用、展现学生尚不能理解的事物, 使学生感到惊讶、疑惑或矛盾,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并且这个问题也是学生经过探究能够解决的, 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 有信心。反之, 所提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易就能解决, 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太难, 学生的思维受阻, 就会失去思考 的兴趣, 丧失学习的信心。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杰尔·布洛菲和汤姆·古德对问题进行的研究, 确定课堂提问的难度,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不同的难度层级, 要能满足不同个性、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求, 能为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供条件, 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例如, 教学李煜的《虞 美人·春 花秋月何 时了》一词,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 的事物, 作者为什 么希望它结束呢?

(2)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4)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 流”一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四个问题, 前面两个问题只要认 真阅读, 联系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 大多数学生都能解答出来;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相对稍难, 需要学生借助诸如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但经过“跳一跳”是能解决的。因此,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都有所收获。

三、根据文本的特点, 从整体上设计问题, 注意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阅读教学中, 有效提问必须是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文本, 整体把握文本, 确立教学目标和重点, 然后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 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 最后设计成问题的。整节课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链条式的整体, 要考虑问题在全文、全课教学中的整体化、立体化效能。同时, 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 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讲求问题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

例如《鸿门宴》一课的教学, 依据教材、学情、培养目标确定“品味语言, 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语言运用之妙”为教学目标之一, 在疏通了文意, 分析了故事情节后, 着重分析人物性格。在分析项羽的性格时, 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1) 读了课文之后, 你对项羽的性格有何评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2) 在学生读了第一段之后, 再提出:宴会前, 项羽大怒:“旦日……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怒”的原因有哪些呢?“破”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 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场合下说的?这三个问题中, 第一个问题是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中包含了两个子问题, 这两个子问题其实体现了渐进性, 因为“破”字体现了“怒”的不可遏的程度, 也体现了“击”的结果, 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项羽的自负、狂妄、轻敌。第三个问题把思路引向深入, 再次指向 人物性格的分析这一目标和重点。这三个问题既从整体上设问, 又注意了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体、问 题提出所 处的教学环节等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使同一类问题可以采用多种 问法的变 式, 尽量避免 老用“是不 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 注意增强提问的趣味性, 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提高答问的积极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比如, 可以用故设悬念的技巧来吸引学生, 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用情境式提问, 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内容设置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 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还可以用点拨式提问, 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 加以重锤敲击, 从而激起共鸣, 碰撞智慧。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让 学 生 学 会 自 己 提出问题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美国 学者布鲁 巴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质疑精神, 才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 才会突破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式的局限。因此,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质疑、提问。在教学 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解读文本,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范例, 让学生学会面对文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从哪些角度发问。具体来说, 要让学生明白, 不管怎样 的文本, 问题源都会涉及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 从这两大方面发问, 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在内容方面, 教会学生就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发问, 可由整体的探讨再向局部、细节发问;在形式方面, 可以引导学生从“怎么写”这一角度, 着眼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结构思路等方面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就“为什么要这么写”提出问题, 探讨形式怎样为表现内容服务。

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关键词:和谐关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 是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也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重担。如果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就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和谐关系, 提高教学效率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这个教师, 就会喜欢他所任教的科目,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如果学生讨厌这个教师, 那么他的课堂又怎么会出现生机呢?所以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如在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 我就这样导入新课:“这节课请你们考考我, 我当学生, 你们当老师, 你们可以随便出一个数, 我能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或不能被3整除。”这样的话语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中, 学生也就没有拘束, 随心所欲, 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和老师一起探索着“数学王国”的奥秘。因此, 发扬民主的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 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和途径。正如罗杰斯所说:只有在真实、和谐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 才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愉快、热情地吸取知识, 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

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 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 即可点燃, 也可捣毁。”如果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数学课的内容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时, 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拓展, 思想就会活跃, 记忆也会大大的提高。反之, 学习就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了, 教学效果也会大大降低。所以,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小猫和小兔要进行跑步比赛, 他们从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 但是最后两人却几乎同时到达了终点。小狗裁判也无法判断谁是冠军, 只好裁定两人并列第一名。但小猫和小兔都不服气, 都认为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 自己才是冠军。这可让小够裁判为难了。同学们, 你能帮帮小狗裁判吗?”“小动物赛跑”的情境富有童趣, 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而小兔和小猫吵架的原因也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课堂教学也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动手操作, 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除了老师的教授, 还要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加深体验, 印象深刻。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 还能够从中理解和感悟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解决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之间的矛盾, 就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课内导学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要让学生通过进行实验、动手操作、分析思考, 寻找出不同于书本的别的实验方法, 经过4次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 让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空间飞翔, 真正实现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组织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腾伯格的一句名言:“我们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科学课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 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 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牢固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农村学生缺乏思维锻炼, 学习基础差, 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努力改变原有的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而获取知识的局面, 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样农村数学课堂教学就充满探究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 我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在“换钱”这一教学环节时, 我从口袋中拿出在银行中换来的各种人民币, 引导学生把各种钱币进行分类, 并开展“换一换”、“模拟开店”等活动, 这样, 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到了知识。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 既让学生巩固了分类知识, 又让他们获取了新的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策略 篇10

一、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 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我们创设情境要有明确目的, 要有“数学味”, 为数学教学服务。

在教学《倒数》一课时, 有位教师开始创设情境:“生活中很多东西可倒过来, 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 你能举例吗?”“凳子可以倒过来放在桌上, 猴子可以倒过来挂在树上……”“那什么是倒数?”“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 如1的倒数还是1, 9倒过来就变成6……”这样的情境创设没有突出数学学习主题, 导致学生的思维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无疑是失败的, 无效的。还不如直奔教学主题为好。直接出示一组乘积是1的算式, 如:8×1/8=1, 12×1/12=1, 9×1/9=1, 让学生观察特征, 从而得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这样能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二、强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做学习的主人。“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中, 我们就是通过课前“让学生摆有规律的棋子, 考考老师第几个是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 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 “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 “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这样的设问, 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 需要“简化”, 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在逐步探究中总结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更是为了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学科有其特有的结构特点, 我们要更多地考虑指导孩子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 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例如:长度、面积单位的教学, 概念性的知识用接受性学习会比较有效;但面积公式的教学, 用接受性学习会使学生急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不科学。如果采取探究性学习, 情况会有所改善, 学生通过自己数方格和切割平移等转化方法求证推导, 不仅数学思想记忆深刻, 还能促进后续学习。这就是需要我们师生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关注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 还要关注人的情感体验,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认真倾听和接受孩子的正确想法。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如微笑、点头、和重复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 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应嘲笑。同时, 教师最好以自身的情感来唤起和学生情感的共鸣, 这才是真实的, 有效的课堂。

五、倡导多元评价的有效性

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灵活, 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在数学学习评价时, 可结合“课堂日记”、“现场笔记”和“档案袋”等形式记录学生的情况。评价的方式应与评价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相结合, 可采取观察行为表现, 考查学习精神和书面考试等形式。评价主体方面, 也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在学完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后,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 如:自己有哪些提高?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让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效地促进后续学习。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高效英语课堂兴趣民主和谐反思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创建有效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一步一步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当学生的学习偏离了原来设计好的轨道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方向引。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主动学习,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的理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在我看来,教无定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握课堂教学结构,而不是机械地控制课堂。要实现英语的有效课堂,在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但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业务知识水平和课堂应变组织教学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创建有效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利用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应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效率就能提高。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直接影课堂的教学效果。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课堂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保证。导人课堂有很多种方式,如复习导人、游戏导入、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duty活动,或讲英语小故事,做游戏、新闻导入、情境导入都是常见的导人方法。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培养他们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语言,短短的五分钟时间进入状态,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课下的准备也促进了课内的认真学习,都会有学习英语的成功感。

2.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对于刚接的新学生,首先力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懂得利用自己的一些性格和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例如,新教材的Unite 1 Good friends就为师生关系的建立搭起了非常好的交流桥梁。教师可以在自我介绍中让学生知道,在课堂内外,老师和学生都是朋友,老师很愿意帮助每一位学生,这就很快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内向或胆小学生的紧张感。在warming-up教学中,要求学生给全班同学做自我介绍,并围绕话题“What qualitiesshould good friends have”展开热烈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融为一体,从而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使他们有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而一个在感情上和性格魅力上征服了学生并获得学生尊重和欣赏的老师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一直相信老师和学生的心紧贴在一起,互相信任,为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而努力才能实现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性,对学生必须要满腔热情,把问题解释清楚,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因势利导地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自我的表现意识,产生开口表达的主动性。对学生的鼓励和赞扬要随时体现在和学生的对话中。Good,Very great,Interesting,That’s a good i-dea,I’m glad to hear that等这样的鼓励性语言要随时挂在嘴边,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口头表达能力,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3.把握课堂。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把握重点,抓住难点,讲清讲深,多练巧练,充分发挥每堂课的效益。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必须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如何结合等作出精心地安排,这样才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要掌握一个“精”字,减轻学生负担。对课堂练习,要突出一个“巧”字,注重一个“活”字。练习内容要精心设计,认真筛选,要指导学生巧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授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未知到已知,逐步深入,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其实不难学。明确学习内容,每堂课结束前要总结要点,使学生明确哪些内容需要特别注意。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直至取得成功,学生会从成功中获得快乐。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首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度。另外养成及时预习、复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的习惯。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更快速有效地达到学习的目标。

5.分层教学。让学生人人有所进步

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教育的关键是怎么看待学生,是否对各层次的学生一视同仁,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否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高中英语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分层指导,让每个学生明白他们都有潜力都可以进步。实践证明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是无限的,教学内容要做到在保证中心的前提下,以旧带新,以新温旧,新旧结合;在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好的学生提高要求,对学习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对不太愿意参加活动的学生要尽量让他们多参加活动。教师平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竞争,敢于表现的精神,从而增加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信心。

三、尊重学生,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是创建有效英语课堂教学的保障

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中,充分运用情感因素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恰到好处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可以深层启发学生的思维,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接受英语教学时,由于与母语习得的冲突,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差,而这就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能有成功的体验,及时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多采用些激励性评价,给予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学习英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必须要以情动人,避免操练的机械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面临困难时的信心,提高他们对活动的满意度。

四、适时进行教学反思,是创建有效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即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及时恰到好处地反思,会使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一种知识的享受。首先是抓契机点的反思,学生在教学中是能动者、主动者,所以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情境、偶发事件的处理都需要教师进行灵活的反思。其次是教学环节的反思,教师必须在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时进行必要的反思。再次是结课前反思,包括学生和教者的双向反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自己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今后的改进方向,从而使师生共同发展。及时的反思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有的放失地学习。教师及时的反思可以及时地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科学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12

一、以探究为核心,改进教学方法

1.确定探究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应采用以探究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在科学课堂里动起来,成为了探究式教学的标志。自主探究应建立在清晰的探究目标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前,应明白为什么而探究。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往往是创设情景的关键,让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如教授“做一个指南针”中,引导学生认识探究的目的:用钢针来做一根磁针;检验是否是一根磁针;判断磁针的南北极;做一个指南针。在明确探究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提出、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能力。

2.观察探究过程。明确探究目的,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怎样解释或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在科学课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在教师一番提问和铺垫之后,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地探究起来,议论声、争辩声、操作声,声声入耳。如在让学生检验钢针是否变成磁针这一环节时,学生看到钢针吸上大头针很惊讶、很激动,却没有思考为什么能吸上大头针。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很快结束,学生却不清楚自己在探究什么,为什么做这些科学探究活动,要观察哪些现象,汇报时不知如何开口。因此,在探究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要求。

3.思考探究现象。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学生探究活动完成后,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究活动中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做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思中做,做中思”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学生热热闹闹地做实验,实验完毕,学生如果能够说出实验现象,教师就根据现象总结;学生如果不能说出现象,教师直接包办代替总结。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惰性,不愿意思考,依赖教师。因此,实验结束后,应引导学生仔细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实验目的,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思考能促使探究活动更有效地开展。

二、调动学生思维,引导积极参与

1.探究计划要周密。实验前多花一些时间在方案设计的讨论和质疑上,也要让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形成严谨的探究态度,提高探究的成功率。

2.探究方法要灵活。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教师就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的多元思维。因此,教师要有开放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才能确保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

3.探究交流要反思。交流时要有质疑和反思,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师生才能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提高。

三、把握探究重点,设计探究过程

1.把握探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最近发展区是探究重点,要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如果在学生现有发展区用时过多,那么这段探究时间是无效的。如,有些课在时间分配上不合理,导入环节用时20多分钟,提问环节、组织纪律等再用去一些时间,最后剩下的探究时间就不多了,因而不能有效地完成探究内容。

2.把握探究关键,避免无效环节。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了几个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或三次探究,因此,找准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如,在“做一个指南针”一课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中不益探究太多的问题,一到两个就行,如果探究问题太多,就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3.设计层次目标,避免盲目探究。探究过程应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无的放矢。设计要有发展层次、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学生发展自然顺畅。如,在讲“比较水的多少”时,第一步,让学生凭经验猜桌上两杯水的多少,第一次是水位相同杯子不同,第二次是水位不同杯子相同,第三次水位不同杯子也不同。难度在逐渐增大,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第二步,凭经验比较。因为不能马上看出水的多少,就根据经验想办法比较哪杯水多,于是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水的多少。第三步,认识量筒。让学生知道凭经验能比较出水的多少,但又有新问题出现:到底多多少,少多少呢?经验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需要有专门的仪器———量筒。量筒是什么?学生对于陌生的事物总是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于是要顺势将量筒展示介绍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量筒的结构,再探究量筒的使用方法。实际操作测量一杯水,练习使用量筒,最后估计另一杯水的多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上一篇:数字化电力管理下一篇:消渴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