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实效性

2024-10-02

提高课堂实效性(共12篇)

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1

高中语文课堂引入讨论环节, 体现的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 已经成为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共同追求。特别是合作学习, 已在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小组讨论是课堂合作学习重要形式, 其操作成效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采用哪些措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这是我们必须要直面的问题。

一、科学分组, 加强讨论组织性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如何进行分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高中生有一定认知能力, 一些学生对于小组讨论不屑一顾, 即使表面上进行了讨论, 其实是应付公事。有些学生的确开展了讨论和交流, 也有一些学生成为听众, 讨论强度有限,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教师要在分组上做文章, 加强讨论组织管理。首先要挑选责任心强的学生做组长, 这是讨论成败的重要因素;组员分配时, 要注意学生志趣相投的问题, 也要注意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学优生和学困生要搭配, 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要搭配, 男女生要搭配,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讨论效果。

合作小组不需要固定, 以免产生审美疲劳。在学习《祖国山川颂》时, 最后要对文本语言和结构等特点进行一个研讨, 我将学生划分为四人讨论小组, 两个男生两个女生。首先是小组内再分工, 两个男生和两个女生先进行讨论, 总结出一份讨论结果, 然后男女生交换讨论结果, 对讨论结果进行再讨论, 最后达成共识。学生很快就讨论得热火朝天, 根本不需要教师给出多少启发点拨。这个讨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 很显然是男女生互换讨论结果造成的。学生都有自尊心, 不想在异性面前丢丑, 讨论自然追求完美。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激发, 只有点燃学生兴趣点, 小组讨论才会顺利展开。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手法, 教师提出有讨论价值的思考题, 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 设计生动活泼教学活动, 这些措施都可以让课堂气氛灵动活泼起来。如果教师能够降低身段和学生打成一片, 课堂讨论就会更自然, 师生、生生互动也会更充分。反之, 课堂教学气氛就是死水一潭, 启而不发促而不动。

在学习《长江三峡》时, 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长江三峡风光图片和微视频, 学生看得很轻松。等多媒体播放结束后, 我给出小组讨论问题:“长江三峡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具体要求:每个小组四个学生, 每人介绍一段内容, 讨论结束后在全班展示。根据刚才课件展示内容来介绍, 不能用原文句子, 也不可用译文。学生大多显出畏难情绪, 有学生抱怨:这个也不给用, 那个也不给用, 刚才又没有注意看课件, 这怎么办啊?我提示道:“现在小组做好分工, 咱们再来看一遍课件, 要看仔细了。”这次重播, 学生认真劲自然不用说, 小组讨论时, 大家也能够互相提醒, 讨论效果自然是大好。用电子视频课件来展示文本内容, 让学生凭借视觉观察来分析课文, 这本身就充满新鲜感。学生各种感知器官都调动起来了, 感知当然是全面的深刻的。

三、丰富形式, 体现讨论多样性

小组讨论除了自由发言还有很多形式, 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自由发言。丰富讨论方式,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小组主体演讲、轮流发言、小组辩论、对抗赛、互问互答、相互检查、分工协作等等, 都可以成为小组讨论的选项。高中生有一定独立思维能力, 但好胜心依然很强, 开展辩论、对抗赛等活动, 都能够激发学生斗志。小组讨论充分, 获得的认知也必定深刻。

在学习屈原的《离骚》这篇课文时, 我设计了一些讨论题目, 让小组长来抽取。当这些讨论题目公布时, 课堂炸开了锅。因为有些讨论问题并非是口头交流, 还有一些别样表现形式和要求。第一组的题目是:结合屈原生平, 说说文本中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第二组是:一个同学读原文, 一个学生读译文, 一个学生形态表演, 一个学生旁白。第三组:根据文章内容描绘屈原的外貌, 用简笔画形式展示出来。第四组:知识积累, 一问一答, 现场表演……当学生得知自己小组讨论问题后, 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开始讨论分工协作事项。课堂里研究气氛浓烈。教师在小组讨论形式方面做了大胆改革, 不仅要进行口头交流, 还要有形态表演, 这对高中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但很多学生会因为羞涩难以接受这种形式。且不说展示效果如何, 这种讨论经历已经让学生认知获得了洗礼。

四、及时评价, 鼓励学生主动性

小组讨论不是自由活动, 更不是走过场, 教师要在讨论结束后搜集讨论成果。各个小组要将讨论结果展示出来, 让全班学生都能够获得一些启迪和触动。因此, 教师面对各个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要及时给予客观评价。不仅要肯定学生思维行动, 还要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用正面评价语言, 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高中生对教师鼓励也很受用, 正面激励也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但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 以及评价语言的措辞。学生小组讨论中, 有些学生并不积极主动, 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注意监督和观察, 发现其长处和进步, 及时跟进表扬。对于讨论效果显著的小组, 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褒奖, 这对激励学生讨论热情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讨论实效性, 需要对学生科学分组、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讨论形式、及时给予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积极性, 强化教学学习感知。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重要形式, 但绝对不是唯一选择, 丰富小组讨论形式, 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这对有效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有重要作用。

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2

集美区李林小学 廖步松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太重视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成人的观念,披着“知识”的外衣,以标准化答案的方式排斥着儿童独有的人生体验。如果忽视了儿童在理解基础上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那么除了死记硬背,孩子们还能干些什么?因此,我试图在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开放课堂让学生们在体验、理解、感悟中发展。

一、开放课堂及时“变奏”教学流程

直至今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照本宣科。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在课前对教材研究所付出的艰辛,也许他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例如:在上“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时,我尝试从始至终让学生在体验中质疑,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抽象,在体验中提升。课的开始,在吃早餐的生活小问题中引入:老师将同样多的牛奶倒入两个相同的杯中后,其中一杯牛奶的液面会高一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理会致使他们不约而同的产生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呀?学生们猜想了很多种可能性,但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分别将牛奶喝掉,两位同学都争着要喝液面高一些的那杯牛奶,说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牛奶被一饮而尽,喝牛奶的同学首先发现,“这杯牛奶中有一大块儿冰糖!”孩子们看看他,又看看冰糖,都笑了起来。这时有的学生说,因为冰糖挤占了杯中的一定的“地方”,所以,牛奶液面会上升。还有学生补充说,其实这个“地方”就是空间。于是孩子们自然就产生了各种假设和疑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这个空间看得见吗?占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数学中,我们又管它叫什么呢?能不能算出来?等等。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于是也就有了要继续研究的冲动。

这时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例如石头、杯子、水、沙子、木块儿、面团儿、气球、盒子、苹果、草莓„„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物品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正确性。于是,同学们饶有兴趣的分组开始了各自的试验。

对“体积”的认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讲授式的,即告诉学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体积。但对什么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并没有体验,因此,学生对空间的大小只具有抽象的模糊概念。这时,我安排了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在这种亲身的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体验不同实验的优劣,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真正感受空间及空间的大小,在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假如在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二、开放课堂随机“升降”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元旦”到了,同学们为布置教室买了红气球23个,黄气球18个,蓝气球的个数比红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少9个。蓝气球有多少个?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所以大部分学生列式为:23+18=41(个),41-9=32(个)。正当教师要结束这题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先用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求蓝气球比红气球多多少个,列式为:23-9=14(个);再根据它和第二个条件求蓝气球有多少个,列式为:14+18=32(个)。”为了证实自己的方法正确,他还在黑板上画了线段图分析给大家听。“哇,真厉害!太了不起了!”同学们纷纷发出赞叹。受他启发,又有学生想出了另一种解法,即:18-9=9(个),9+23=32(个)。是啊!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教师在课堂上大为赞赏:同学们,你们这种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古人的勇气令我感动,我为你们骄傲、自豪。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三、开放课堂灵活“开放”教学评价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那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数学新课程理念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我设立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思考之星、探索之星和进步之星等,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1、赏识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经验、合作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性”评价语言,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变无视自我为认识自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其独有的魅力进而换取精彩的动感课堂。事实上我们经常会表扬那些思维敏捷,成绩突出的优秀生,而忽略了中间生和后进生这两个群体。其实比着优秀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赏识,更需要老师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哪怕只是一点,他们也会快乐无比。所以,我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取得点滴的进步,我都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以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感受心理上真正的愉悦,同时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赏识性评价语言,有效地发挥了激励的作用,从而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

2、激励性评价

美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在教学中要决不吝啬赞许与鼓励,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那么将会压抑学生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的好,及时称赞“说的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问题”、“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等教师要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我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的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鼓励的话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篇3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根据《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教学活动,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深入思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 构建有效课堂策略的理论

根据加涅(R.M.Gagne)的学习分类、信息加工理论,有效教学策略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从教学的内容上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另一类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有激活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促进学习的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等八种策略。

英语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新教材输入量大而广泛,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言概念、语言实践和语言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拓宽和加深,从而实现持续发展。然而在新教材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太多,而课时有限,对学生的接受产生了影响。因此,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面对的共同问题。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三、 提高英语课堂实效性的方法

(一) 设计课堂提问

1. 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实验也告诉我们,精巧的问题,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课堂提问要有时代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具有时代性特点的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非常感兴趣,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丰富其英语知识,增强学生的时代感。

3. 课堂提问要有情感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了解学生情感,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形成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

4. 课堂提问要体现多样性

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学生相互鼓励,相互补充,开阔思路,各种新颖、独特甚至创新的见解就会在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出来。

(二) 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认为方向比方法重要,方法比努力重要。我在教学中一直在探索一些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

1. 提高学生英语兴趣的方法

(1) 情感交流,引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感情表达 = 7%的语言 + 38%的声音 + 55%的面部表情。我想一个总是面带微笑,面容和蔼的英语老师比一个总板着脸,一副拒人以千里之外表情的老师更能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喜爱。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在教比较级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同学的优点。例如, He is more careful than me. She is better at math than I am. 这样同学们就觉得很有趣,也很快学会了比较级的用法。

(3) 激励学生,启发兴趣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进行赏识激励,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在平凡,平庸中捕捉闪光点,把常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强化欲望,扬长补短,以达到学生的求知欲。

2.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平时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培养科学记忆单词的能力。我教生词时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使他们从读其音,观其形,释其义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而不是机械地死记单词,效果特别理想。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小组抽签表演:我将全班分为四人一组,选出一个组长,在课堂上表扬对话,表演后师生点评。这种活动一方面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灵活运用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其他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会积极地参与评论,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竞争中来。

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4

一、立足教材, 精心设计导学案

如今的中考政治试题越来越灵活多变, 试题在取材方面变得更加新颖、多样, 考察的重点不再是呆板的知识识记, 而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然而, 无论试题怎么变, 依然是万变不离其宗, 考察的根基依然是基础知识。经过观察我们会发现, 再新颖的题型、再别致的解题思路、再灵活的问题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对于的原理、知识点。因此,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 一定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在教学活动中, 导学案的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可以说, 导学案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第一步。教师在这第一步的教学活动中, 要紧紧抓住根本, 立足教材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让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首先能够扎实基础知识, 这样, 有了基础作为后盾, 在做题目的过程中, 无论题型如何变化, 学生依然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二、活化课堂教学形式

在以往的政治课堂教学中, 最常被教师所采用的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讲授式教学,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大大地弱化, 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 这样, 就使得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没有机会得到实效的提升, 从而影响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活化课堂教学的形式,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外, 还要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引进一些其它的教学形式, 如探究式教学、自主发现式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等。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这课的内容时, 就从时下比较热门的“手机诈骗短信”现象入手, 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一下, 在生活中, 你曾经遭遇过哪些类似的诱惑?这些诱惑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当你面对这些诱惑时,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由于这个话题是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手机诈骗短信”开始导入, 因此, 对于学生而言, 这个话题相对来说比较具有吸引力。就这样, 由“手机诈骗短信”入手, 学生还联想到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其它的不良诱惑, 如上网的时候经常会从网页中跳出来的一些游戏邀请、一些中奖诈骗信息等, 大家纷纷在讨论中不断地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 这样, 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 学生得知了很多之前没有看过、没有听过的一些不良的诱惑, 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对付这些不良诱惑的招数。由此可见, 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 学生不但能够实效地扩大知识面, 同时, 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思路也变得更宽广, 进而实效提升了整个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放教学内容, 拓展知识面

教材是我们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在政治课堂上, 围绕着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毋庸置疑。然而, 教材内容毕竟有限, 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相比, 教材知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果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 把教学内容锁定在唯一的教材上, 势必会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进而影响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开放教学内容, 多搜集一些生活时政资料用以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例如, 为了在上课的时候有更多的教学素材, 笔者每天都坚持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节目, 还会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些时下的热点话题, 并做适当的记录, 这样, 有了这些日常的累积以后, 在上课的过程中, 很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教师就能够做到信手捏来, 从而实效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量。

总之,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努力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 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要努力实现开放化, 这样, 在开放的课堂之上, 学生无论是知识面还是思维能力都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这样, 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学习的就不再仅仅是课本上单调的知识点, 而是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翠平.初中政治课堂实效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学文摘杂志, 2012年第13期.

[2]李剑川.如何打造初中政治高效课堂[J].学周刊, 2012年21期.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 篇5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是否清楚适当,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驾轻就熟。

那么学生呢?课前预习、课前准备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开端,其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尤其是数学课,要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及准备必须到位。学生在懂得了学什么,怎样学之后,教学的目标就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也就确定了,那么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就有了保证。例如,《百分数》的教学,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如:酒、衣服、药等等。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教师应做到精心设计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上课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经验的的教师在上课前都是采用多种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的注意力或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一开课就笑逐颜开,上课时学生自然会精力集中听课、思考、回答问题;如果一上课就板着一副面孔,给学生一阵批评,学生绷着脸听课,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在课堂上,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我们不要大声呵斥他们,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此时发现老师正看着自己,心中自然会明白该怎样做。这样,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份鼓励,多一份赞扬。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实效性 篇6

一、优化教学内容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在教材内容增加,教学时间相对压缩的情况下,教师就要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是关键问题。

首先,教师应当优化教材内容。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教材内容的优化主要就在于突出主干知识,具体来说,如《经济生活》模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政治生活》模块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领导力量、参与主体、管理实施者以及外部环境等,《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物质观、实践观、发展观、矛盾观、价值观等,《文化生活》模块的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作用等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必须集中精力抓住不放。

其次,要对教材的部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教师要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对部分不够合理的内容还要作适当的调整,进行优化整合。如《生活与哲学》模块,新教材模糊了辩证唯物主义内部几个组成部分的划分,淡化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例如:教材在分析完矛盾特殊性原理以后,并没有马上由此强调应该注意的方法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放在更后面的章节去讲;讲意识的作用时,没有具体分析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会分别起到不同的反作用;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时也没有分析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会对实践分别起到不同的反作用,这使得学生的知识学得支离破碎,很零乱,缺乏完整性,学生不得要领,耗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这就有必要对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几部分知识进行必要的调整整合,同时,要强化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尽量让学生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最后,要构建教材合理的知识网络。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学生的学科知识系统性不够完整,对抽象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不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构建教材的知识网络结构,既要处理好教材内知识点之间纵向与横向的关系,关注到教材不同科目之间必要的联系,还要注意知识点和当前时政热点的有机联系。如讲述《文化生活》中我国文化发展的问题,既要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从《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职能的行使,《生活与哲学》中的创新意识等角度分析,最后结合国家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理解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做到事半功倍,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法上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根据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既然新教材内容有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

探究法。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探究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处理,讲课内容要少而精。对于重点问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沟通,通过小组间相互提问、辩论等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例如,讲货币的职能时,可以这样设计探究问题:在网上通过支付宝购物,货币执行了哪些职能?由此提醒学生既要注意到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还要注意到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而且由此还可以发现,支付手段在生活中的扩展有很多表现,如贷款买房、买车等等。现在有很多学生都在网上购物,这样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高效利用上课时间,从而保证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更好地突出其他重难点。

对于非重点的知识和探究问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的资料,整理出提纲和要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经济生活》模块,讲述税收三个特征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预设一个问题:税收的三个特征中,哪—个是最核心的?在学生准备的基础上,课上教师就可以简单归纳出: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所以,税收的无偿性是核心。

问题导人法。教材的知识如果和时政结合紧密,教师就可以根据时政特点,设置竞争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时政热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中国际关系部分时,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2013年的叙利亚局势为什么一直处在动荡之中?要让学生分析相关材料以后,运用教材知识得出结论: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力量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因此,是大国间的利益博弈使得叙利亚内乱不止。

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很普遍了,这种教学手段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喧宾夺主,容易让学生注意力转移到画面上、忽视教材内容;播放过程需要不断点击,容易影响教师思维的连贯性,等等。但是,多媒体设备具有很多优点,如知识容量大,呈现速度快,可以重复使用,从而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因此,适当的、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优化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能否把枯燥抽象的理论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程度,而语言表达是否到位也非常重要。政治课教学语言总的要求是言简意赅,不能冗长啰嗦。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二要语言简洁、有的放矢;三要使用学科术语,避免口语化,减少口头禅。例如,现在社会上对房价上涨议论很多,教师不能简单地跟着发牢骚,也不能分析问题不到位,让人不知所云,不得要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土地价格上涨过快,建房成本提高,引起房价上涨;供求影响价格,中高收入者投资囤房,中低收入者从众心理购房;同时,因为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有新的要求。因此,供不应求使得房价上涨,这是综合因数导致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从市场价值人手,又必须考虑到供求关系。

总之,要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主动增强教改的意识;同时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这样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使政治课教学的目标达成更上一层楼。

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篇7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根据《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教学活动,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深入思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构建有效课堂策略的理论

根据加涅 (R.M.Gagne) 的学习分类、信息加工理论,有效教学策略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从策略的内容上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另一类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有激活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促进学习的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等八种策略。

英语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主动权。新教材输入量大,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言概念、语言实践和语言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拓宽和加深,从而实现持续发展。然而在新教材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太多,而课时有限,对学生的接受产生了影响。因此,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面对的共同问题。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三、具体操作如下

(一)设计课堂提问。

1.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实验也告诉我们,精巧的问题,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要有时代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具有时代性特点的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非常感兴趣,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丰富其英语知识,增强学生的时代感。

3.课堂提问要有情感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了解学生情感,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形成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

4.课堂提问要体现多样性。

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学生相互鼓励,相互补充,开阔思路,各种新颖、独特甚至创新的见解就会在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出来。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认为方向比方法重要,方法比努力重要。我在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出一些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在我的教学中,主要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两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

1.提高学生英语兴趣的方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1)情感交流,引发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感情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我想一个总是面带微笑,面容和蔼的英语老师比一个总板着脸,一副拒人以千里之外表情的老师更能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喜爱。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我相信,教师良好的品质和个性能促进交际教学中的默契配合。

(2)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真实的教学情境,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在教比较级时,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同学的优点。例如, He is more careful than me.She is better at math than Iam.这样同学们就觉得很有趣, 也很快学会了比较级的用法。这样不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3)激励学生,启发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进行赏识激励,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在平凡,平庸中捕捉闪光点,把常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强化欲望,扬长补短,以达到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激励为主,诲人不倦,进一步和谐师生关系。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平时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培养科学记忆单词的能力。我教生词时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使他们从读其音,观其形,释其义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而不是机械地死记单词,效果特别理想。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小组抽签表演:我将全班分为四人一组,选出一个组长,在课堂上表扬对话,表演后师生点评。这种活动一方面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灵活运用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其他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会积极地参与评论,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竞争中来。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激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主观投入性,激发师生双方充分发挥潜能,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相吻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晓玲.试析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 24.

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8

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我们都知道课标是统领课的核心, 上课时, 一切都要围绕课标来练习, 因此课的目标要明确具体, 而且要引领每一位学生。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 这样上课就没有方向, 就像无头苍蝇一样, 撞到哪里是哪里;教学目标太简单或太难, 学生学起来没兴趣, 这样怎能提高教学效果, 又何谈上课时效性呢?因此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

1. 熟读教材是确立教学目标的根本。

要想上好一堂课, 备好一堂课则是前提, 那么要备好一堂课, 我们首先要解读的就是教材内容, 对教材进行分析, 了解该课所授内容的重难点, 关键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内容的上下衔接的知识点, 根据已学习的旧知作为本课新知识点的铺垫, 通过旧知为新知搭桥, 在新课的设计中, 还需考虑本课知识为下课所起的作用。只有熟读教材、分析教材后, 设计的教学目标才有根据性, 才会有效性。

2. 学情分析是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为学习者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 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 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有了较高的专业水平, 在课堂的组织上新颖多样, 并能从容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1.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孔企平副教授说, 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条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是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如果组织形式单一, 缺乏创新氛围的教学, 是令人乏味生厌的, 其生命力是短暂的,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可以想象的, 参与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在教学设计上要新颖, 而且要实用, 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状况、性别等诸多的因素来设计, 不能只为了新颖, 而忘了实用性, 这样, 就起不到好的教学作用, 也谈不上课堂的实效。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前提。

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教师应是学生活动中平等一员与首席, 在心理上与学生应是零距离的, 只有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 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没有压力, 没有思维顾虑, 从而营造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场景,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 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的创新。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探索教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情激情, 促使产生情感共鸣。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师要用自己饱满热情感染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动力源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它非智力因素, 总是扮演一个动态、定向、引导、维护和加强联系等等。如果在课堂上,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你上课上的再好, 也如对牛弹琴。

因此, 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引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就会积极的参与学习,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

四、评价与自我评价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途径

对于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密切关注, 评价一个学生要公平、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要因人而异, 由老师评价, 也可由学生自己参与。通过评价, 使学生明了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其实效性也就显而易见了。在新课程深入人心的今天, 探讨在体育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当每位教师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 当每位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参与时, 又何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呢?

总之,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要转变学生观、转变教学观。关注每一个学生, 而不是个别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让不同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智力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充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自力性和创造性, 切合实际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关注学生的介入性, 促进学生的举动介入、认知介入和感情介入;关注学生的周全性:从学生群体好处出发, 思量到学生群体素养的协调发展, 将教诲价值定位在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感情、创造力的周全发展, 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必要因素与条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N].中国教育报.2007-6-16.

[2]陈琛.课堂无效教现象的归因及对策探析[J].中小学教育.2007.

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篇9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 才能“乐学”。要使学生对各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迷恋上它, 教师就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生。如果教师讲课干巴巴的, 脸上毫无丰富的表情, 只求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学生肯定坐立不安、无精打采, 盼望着下课。所以, 教师必须采用种种灵活的形式, 吸引学生。教无定法, 教师授课的方法多种多样, 不胜枚举。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上课。如老师教语文课, 要把语文当成各科的工具来上, 坚决不能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方法来学习,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课内、课外都不忘语文的魅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渗透的活动有:小小朗诵赛、课前讲故事比赛、编字谜比赛、识字大王赛、课文表演赛、背诵古诗比赛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 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从而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人文性, 才能保护好学生身上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运用多样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古人说:“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小学生更喜欢多样的激励方式, 如教师可以用“你回答得很棒, 你真是老师的知音, 你又得到一颗红五星等”激励性的语言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每次都会根据孩子的特点, 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 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语言来激励每一个孩子, 培养学生学习各科的兴趣, 使我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1、集中注意力, 专心听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形象地比喻说:“注意是学习的窗户, 没有它, 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学生上课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 更要用心听同学们的发言, 要学会倾听。

2、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敢于质疑。思维是智慧的源泉, 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 所以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 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敢于质疑。

3、当堂掌握, 弄清思路。知识的掌握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弄清思路, 就是把老师上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方式和过程理解清楚, 目的是培养学生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 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 他们特别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例如玩手、画画、想其他事情等。这样的教学, 效率肯定很低, 我们教师是绝对不能让自己的课堂是这样的状况, 我每次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 尽快地培养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于是我一直从倾听、合作这两个方面努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 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再生动或是学生有良好的天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习惯的培养是经过师生长期的努力而形成的。良好的听课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篇10

一、新、旧联系, 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获得某个新知识, 既是原有旧知识的引伸和扩展的结果, 又为进一步掌握新知打下基础, 而我们正在使用的西师版教材, 正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起跑线”, 提供冲刺的“跑道”, 让学生在教师“有序”的指导下, 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顺利跨越。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结构规律, 深入钻研教材, 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对知识进行类化, 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 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 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 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 “:”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 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 但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是一个数, “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 通过灵活转换, 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50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 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 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5000=x:1000x=0.2 (千克)

用分数方法解:1000× (1/5000) =0.2 (千克)

用除法解:1000÷5000=0.2 (千克)

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 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打破思维定势, 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小数比较大小”中, 应建立在整数比较大小的原有知识之上, 但又有所不同。复习旧知识, 它实际就起着“桥”与“船”的作用。第一步, 重视旧知, 建立固定点, 98965○100000 70080○70101, 让学生明确整数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第二步, 强化激活, 铺“桥”连接。分别出示0.1○0.2、0.9○0.91、0.9○1.1、12.5○21.05。观察讨论,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让学生各抒已见, 感知新知。然后教师加以引导小结;第三步, 排“疑”解难, 巩固练习, 适时点拨;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有何异同点?通过三步有序训练, 使学生思维立足于旧知, 沿着教师创设的跑道到达了获取新知的彼岸。

平时如果在教学中能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上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练结合, 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导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应时代的呼唤而产生的。所谓“导练结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引导, 启迪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将教师的教 (导) 与学生的学 (练) 有机结合, 实现由认知到理论、理论到实践, 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密切合作的过程, 但它涉及到“导什么, 怎么导, 练什么、怎么练”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导练结合”等一系列的问题。

1、说说讲讲教数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而作为教育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这是我们教师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一堂数学课是否成功, 重点是看教师导得是否到位, 导得是否有艺术性, 教师只有导得到位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果教师喧宾夺主使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 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那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不理解的“死”知识, 也就谈不上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了。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 如果教师只在复习的基础上直接说出乘法意义, 那么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能呆板地记忆, 练习就会错误百出。再如《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这节课, 老师应先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如何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从而掌握3的1/4等于1的3/4 (即3/4张) 。这样引导,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又学会了求知的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真正体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写写练练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数学课堂练习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所学新知的简单重复, 也不仅仅是信息反馈的手段, 而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措施, 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时间。因此, 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练习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的绝好平台。例如, 在学习《倍数和因数》这一课时, 讲了什么是倍数, 什么是因数后, 我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算式来, 然后请同桌说说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 如16÷2=8。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拿出纸来写在上面考考同桌, 这样既调节了思维, 又激活了学习气氛。

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 篇11

关键字 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分析;重要性;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一门功课的有意的注意时间过长,这样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好,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产生疲劳、厌倦等负面情绪,如果学生长时期处于这样的学习状态,那么必然会对这门学科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倾向。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很多数学教师会选择单一的重复模式或者机械的记忆模式,这会使学生更加厌恶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科的总课时在课堂效率低下时会不断的加长,学生根本就没有业余时间参加娱乐活动或者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身心长期不健康,学生每天忙碌与上课和考试,精神状况特别疲惫。学生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在低效的教学课堂中渐渐被磨灭,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枯燥的教学中一点点的丧失

(二)教师方面

教师可能每天要上好几个班级甚至好几个年级的课,上课时间长,备课量繁重,导致很多教师的身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初中数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教育的一大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在动态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效率高低的确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确定教学效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是多样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仔细的反思自己的课堂,关注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点。学校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有:(1)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2)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3)预设问题多,激发思维少;(4)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5)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

二提高初中数学实效性的重要作用

(一)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强

新课改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那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的独立思考和探究,避免教师填鸭式的灌注知识,给学生进行思考和相互间交流心得的机会,其中教学情景的设计是重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情境科学适宜的情况下,学生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就加大,并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大知识量、提升能力、扩展兴趣、培养个性,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被树立起来,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的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的、自信的进行发言。对于学生没有把握的论点和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集体探讨和思索,在共同的辩论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出现偏差和错误的地方,教师不宜加以直接的干预,最好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学生的思考过程,是深化理论知识以及提高思维能力和素质的过程。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要充分扮演好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只有学生在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去解决,学生才能知其然,乃至知其所以然;教师在学生理解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教学组织者的角色,抓住学生好奇和求胜的心理,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难点,这样不但能够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高。

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的学习,给学生在学习中探求和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要理解好包容学生的任性、异于常人的思维;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提高平台和积极的建议,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师着重关注的部分。在关注教学实效性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和知识点的理解难易程度,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启发性和建议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起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亦师亦友这个词语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逐渐成熟,并处在生理叛逆期的年纪,他们开始对世界和事件有自己的看法,虽然看法并不成熟。这时候,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没有兴趣或者反感某一学科的教师,那么他可能就会消极懈怠的学习甚至反对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学会和学生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了解学生在每一阶段的思想变化和情感特征,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学生的心里偏见,争取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位置来对待学生,做他们的好朋友。学生在亲切的教学环境中才容易相信教师、喜欢教师,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才可能更乐于接受。教学氛围和谐活跃时,学生反映敏捷、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就很好,他们的心智也能得以提高。因此,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二)促进自主和合作探究以提高数学实效性

教学有效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知识并不能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只有在新的学习材料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知识对学生来说才真正成为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将知识能够自己纳入到头脑中的知识建构体系中去,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探究的方法和手段,进入自己特有的学习通道。学生能够把已有的若干单一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自觉地在头脑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整体结构体系。像这样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它不但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旧知识产生新感受与新体验,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主探究,对知识再梳理再建构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令学生受益终身。这样显然就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较育出版社,2009

重视科学探究 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12

首先, 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 自主性还不强, 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束缚太多。这就需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必要的指导相结合, 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初中阶段第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 又是中考的常见考点, 可见其重要性, 如果这个探究过程处理得好, 将会对今后的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认真备课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了探究方案。我先请同学们认真照了照镜子, 又和学生互动玩起了照镜子游戏, 这样的情境引入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学生后续的猜想提供了依据。在探究的各个环节中, 我适时的加以指导, 针对同学们的猜想, 将实验分成几步, 逐个检验, 及时交流, 我努力使自己成为活动中的一员, 积极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 受到我的感染学生们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性和智力水准, 很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整个探究过程。他们的热情高涨,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 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 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 积极动手进行实验, 再对实验进行思考、讨论、交流, 俨然就是一个个小小科学家们投身研究的场景。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在整个的探究过程中真是亮点频出, 例如:验证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是轴对称时, 一组学生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 发现蜡烛倾斜时, 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 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 结合了数学中的知识, 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

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 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 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获得知识。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变“学科学”为“做科学”。显然, 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也为以后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其次, 我认为要想真正的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科学探究的过程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强, 重视科学探究过程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实效性。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参与―体验―内伸—外延”的“科学探究”课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我在进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教学时以随身携带的扩音器为例, 提出“扩音器是调节了电路当中的什么物理量使声音的大小发生变化?”的问题, 又列举出家中的电视机、调光台灯等实例, 然后应用身边的教学器材通过演示实验的形式, 请学生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 进一步提出“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确定了研究方向。随后我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电阻不变,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 并评价他人的设计, 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学生在相对独立地条件下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必要的帮助。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比例知识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 得到结论。用一组简单的小练习巩固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欧姆定律;巩固电表的使用、电路的连接等基本操作技能小结反思探究过程, 理清思维线索。这样的设计, 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把解决枯燥的物理问题转化成了解决有趣的生活问题, 充分地体现了《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最后的练习过程既巩固了新知又复习了旧知, 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再次,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进行某种活动, 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物理是对自然界的现象的归纳和总结, 是建立在实际现象基础上的抽象理论, 由于本学科的抽象性, 如果只是单纯的给学生讲授枯燥的理论, 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茫然, 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提高课堂实效性也可以在探究实验的设置上做文章, 也就是要注意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验探究中, 很多的实验构造比较复杂, 一些实验器材距离实际生活较远等等,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心中产生距离感, 不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 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我认为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趣味实验探究, 实现实验与学生的零距离。比如:可将部分实验游戏化, 可以采用小魔术、小游戏、小制作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设计的实验探究必须要紧密结合教材并且简单易操作。我在教学中就曾经设计了水果电池、纸盒烧开水、电铃、楼道开关等等很多的趣味实验, 让学生又动脑又动手, 从中领悟物理的研究方法、学习方法, 进一步理解和应用了所学的物理知识, 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总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 最活跃的成份, 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 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 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 学习意志顽强,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合理的进行科学探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要想学好物理, 就得认真做好实验, 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还要多动脑筋, 能够合理的进行实验探究,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为以后投入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我对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点儿思考。当然, 要实现课堂的时效性、高效性还有很多方法, 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实践、总结。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 认真钻研教材、提升专业素质、加强教学反思, 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教学模式。

摘要:将科学探究重心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上一篇:提质降耗下一篇:创新研究与探索